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水资源利用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新教学教材

中国水资源利用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新教学教材

中国水资源利用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新教学教材
中国水资源利用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新教学教材

中国水资源利用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中国水资源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3.1.1 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瓶颈。目前,干旱缺水的地区已涉及 20 多个省市区,其面积约 500万平方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面积的52%,占全国耕地面积的 64%,占全国人口的 45%。当前中国农业每年正常用水缺 300多亿立方米,受旱面积达 3—4 亿亩,因旱灾减产粮食数百亿公斤,因缺水给工业产值造成的损失在 1200 亿元以上。在全国 600 多座建制市中,有近 400 座城市缺水,其中缺水严重的城市达 130 多个,不少城市定时供水,居民与职工不得不半夜起床接水;有的城市甚至出现“理发不洗头,麻雀喝柴油”的奇特现象。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高速发展,工农业和人民生活用水将持续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据预测[59],中国 2030 年需水总量为达到 7119亿立方米,可供水量为 6990亿立方米,届时将短缺水资源129亿立方米,社会发展的巨大压力可想而知;另一方面,目前中国的供水总量为 5500亿立方米左右,要达到 2030 年可供水量,平均每年需要增加可供水量100多亿立方米,这不仅需要投入庞大的资金,还要解决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环境问题,任务非常艰巨。

3.1.2 水资源污染严重

由于用廉价淡水稀释污水从而达到排污标准成为众多排污企业的惯用伎俩,大量未经处理或处理过但仍不达标的废水、污水被直接排入江、河、湖、库等公共水体,甚至一些地区陷入“越污染—越缺水—越污染”的恶性循环,另外,滥用化肥、农药、水土流失对水资源带来了严重的面源污染。据统计,全国废污水年排放总量已从 1949 年的 20多亿吨增加到 2004 年的 693 亿吨,而污水处理率仅为 14%。在总长 13万公里的评价河段中,水质为 IV 类及以上水的污染河段高达 40.6%,全国 90%以上城市水域、50%的地下水和 75%以上的湖泊水域均不同程度地遭到污染;50%以上重点城镇水源达不到饮用水质标准。由于水资源污染日益加剧,部分公共水体的承载能力被突破,出现严重的水质的退化,导致了水资源可利用量的进一步减少,使原本短缺的水资源雪上加霜。

3.1.3 水资源开发失序

许多地区存在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倾向,往往以牺牲水资源环境和持续利用为代价支撑经济的发展,导致水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处于无序的紊乱状态,水资源被严重透支,北方的黄河、淮河、海河开发利用率都超过 50%,其中海河已近 90%,远远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合理限度 40%,打破了整个流域的水资源平衡,河流水资源的生态环境和再生能力被严重破坏。由于地表水资源不能满足生产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人们纷纷转而开采地下水资源,这一趋势在农村尤为明显,甚至出现“越缺水——越开采——越缺水”的恶性循环。水资源的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全国形成区域性漏斗 100 多处,面积达 15 万平方公里,约有 50 座城市地面沉降,部分原有的水利设施被迫报废,工农业生产成本成倍上升,并对人们的生活用水安全造成直接威胁。此外,由于地下水资源的透支,某些地区已经出现了地下水体被海水或污水倒灌、地表水退出使用、湿地水质碱化、湖泊萎缩等诸多问题。

3.1.4 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浪费现象严重

(1)农业用水量占全国总用水量的 70%左右,但水资源利用效率普遍不高,全

国农业水资源灌溉的平均有效利用率约为 40%,而发达国家则达 70%以上;在水资源匮乏的西北地区,农业灌溉用水约占总用水量 90%,而平均有效灌溉利用率仅为 30%—40%,不足发达国家的一半水平。从灌溉方式来看,农民仍然习惯于“土渠输水、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新的节水灌溉技术推广进度有待加快。(2)工业用水的水平明显低于发达国家。中国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仅为50%—60%,发达国家则已达到了 70%—90%,中国工业万元产值平均用水量为 103 立方米,而美国是 9 立方米,日本只有 6 立方米[60]。同时不少企业缺乏科学的用水观念,供水管道和用水设备因跑、冒、滴、漏等原因损失的水量约占取水量的 15%,个别的竟达到 50%。

(3)生活用水铺张浪费的现象十分严重。据估算,因居民生活供水管道老化、水龙滴漏造成的用水损失达到了总用水总量的 20%。另外,城镇居民生活所用的抽水马桶费水量大,其用水量占到日常用水总量的 40%-50%,加上抽水马桶跑、漏水现象严重,全国每年因此浪费的水资源高达 10 亿立方米。

3.1.5 水资源挤占问题突出

随着水资源紧张程度的加剧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由于城市用水和工业用水的经济效益大大高于农村用水和农业用水,政府将原本用于农村地区的水资源大量的地配置到城市和工业,而忽视了农村、农民、农业的用水公正,而且农村、农民、农业也没有得到必要的补偿,造成严重的社会不公正现象,致使部分农村地区的生产甚至生活发生困难,由此造成人们所说的用水“挤占”问题。水资源被过量挤占进一步加剧农业水资源的短缺,由于没有足够的水资源,农业可持续发展严重受到威胁。在陕西关中的调查和访谈中,我们发现农民在农业灌溉中只能浇“救命水”,而“增产水”和“蓄墒水”并不能得到有效保障,甚至存在用污水灌溉的现象,可见水资源的“农转非”已经严重影响到粮食安全生产,“农业真危险”可得以窥视。面对水资源短缺的最为弱势、最为无奈群体——农民,不得不生产投入的加大:浇地的次数越来越多,井越打越深,泵越换越大,从而收入进一步减少,使得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之间差距进一步拉大,这与缩小城乡差距是背道而驰的;农业水资源被挤占间接地危及生态安全,因为遭受到挤占的农业用水不得不转争抢地表水资源或大量开采地下水资源,以致生态用水被严重挤占,引发了水资源衰减、河流断流、地表水水位持续下降以及生态恶化等严重问题。水资源“农转非”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工业和城市用水紧张的局面,但同时工业和城市的水资源却被大量浪费,没有发挥应有使用效率,从而农民群体产生了类似“如果咱们不用,水就被城里人和工厂用掉了”的心理,从而在水资源的利用方面,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村产生了非良性竞争和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从笔者的访谈和观察的情况来看,矛盾和冲突的发生频率、人数规模、持续时间、对抗程度都在逐步上升,而且矛盾和冲突还有向其它层面发展的趋势,如果不及早采取有效措施,势必影响到社会稳定。

3.2 水资源利用困境产生的原因

3.2.1 自然原因

3.2.1.1 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和单位面积占有量少

中国水资源总量为 2.8 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它需要养育的人口众多,面积辽阔,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 2200 立方米,耕地亩均水量越为 1860 立方米,人均、亩均水资源量分别仅达到世界的 1/4、3/4 水平,因而中国仍是世界公认的水资源最为贫乏的国家之一。在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则更为突出,耕地面积占全国的 63.7%,水资源量则仅占全国的 18%,人均水资源只有 700

立方米,低于国际 1000 立方米的重度缺水标准[61]。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口的迅速膨胀,水需求和耗水量日益增长,水资源难以满足中国对水资源的迫切要求,根据 2006 年国际水资源管理学会的研究,2025 年中国将有 3.81 亿人口处于绝对缺水的状态。根据《中国 21 世纪议程》估计,2010 年全国人口为 14 亿,2030 年为 16 亿,中国水资源将短缺 1400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将减少 1/5,降至 1700 立方米。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水资源的短缺势必决定了中国农业命脉不强、粮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水资源需求量将持续增长,中国的水资源将在 30 年内面临将不是短缺而是紧缺,届时,中国的水资源问题将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突出,因之而产生的矛盾也将更为尖锐。因此,有效保护和节约用水,将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

3.2.1.2 地区分布不均衡

由于受海陆分布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水资源的地区丰枯状况差异比较大,总体状况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呈现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果按年降水量划分,以年降雨量 400mm 划界,全国尚有 45%的国土面积处于干早、少水地带。沿海与内陆,南方与北方水资源的数量相差悬殊,使我国人口、水、土资源在地区组合上极不均衡。例如,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珠江流域、浙闽台、西南诸河等四片,面积占全国的 36.5%,耕地占全国的 36%,水资源量却占全国的81%,人均占有水资源 4180 立方米,约为全国平均值的 1.6 倍;亩均占有水资源量 4130 立方米,为全国平均值的 2.3 倍;辽河、海滦河、黄河、淮河四个流域片,总面积占全国的 18.7%,水资源总量仅相当于南方四片水资源总量的10%;北方耕地占全国的 45.2%,人口占全国的 38.4%,水资源总量更少,特别是海滦河流域更为明显,人均、亩均占有水资源量分别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14%[62]。水资源的这种不平衡分所形成不相匹配的水土资源组合,必将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和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

3.2.1.3 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匀

由于受所处区域气候的影响,中国水资源在时间分配上,无论是年内还是年际,降水量和径流量变化幅度都很大,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并有连续的枯水年和丰水年交替出现现象,进一步加强了水资源格局的时续不均衡性。这种变化一般是北方大于南方。从全国来看,大部分地区冬春少雨,夏秋多雨。南方各省汛期一般为 5-8月,降水量占全年的 60%-70%,2/3 的水量以洪水和涝水形式排入海洋;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降水量集中在 6-9 月,占全年降水量的 70%—80%。这种集中降水又往往集中在几次比较大的暴雨中,极易造成洪涝灾害。中国降水量年际间变化很大,南方地区最大年降水量一般是最小年降水量的 2-4 倍,北方地区为 3-8 倍,并且出现连丰或连枯的情况。黄河和松辽河在近 70 年内出现过 11—13 年的连续枯水年,也出现过 7-9 年的连续丰水年,水旱灾害频繁。水资源在时间上的分布不均匀,一方面给稳定的正常用水带来困难,比如,正是用水的春季反而少雨,而在用水量相对较少的季节有时又大量降水,导致降水与用水时间上的不协调,给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带来不便;另一方面,过分的集中降水或过分的干旱,容易形成洪涝灾害或干早灾害,会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影响。

3.2.2 人为原因

3.2.2.1 水资源管理的良性互动不足

中国的水资源管理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管理,公众参与明显不足,水资源规划、

配置、利用、保护等方面的决策环节公众很少有机会参与,因而难以保证决策方案的最优化。在这种管理方式下,水资源信息流通渠道不畅,水资源管理的双方人们也不易从水资源高效利用、合理配置和有效保护等方面找到消除冲突、建立合作、达成集体行动的共同利益基点和合作基础,难以形成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理念和社会行动。由于公众参与缺位,一些地方性水资源的管理政策公信力不高,甚至使部分人的利益受到损害,往往过分依赖政府强制力的方式推行,而不考虑各种水事活动的差异性,不但造成了管理低效,而且产生了政府和群众的对抗等不稳定现象。此外,公众由于文化素质不高及思想观念落后,参与水资源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农民普遍认为水资源管理与自己无关而是政府的事情,在清淤、修渠、节约用水等协作行为中,公众自主管理意识和合作能力低下,片面依赖政府,普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和行动倾向,许多地方灌溉渠道、机井等公共水利设施因维护、运行资金匮乏,处于半失管状态。

3.2.2.2 节水意识不强

水资源无价的观念在中国根深蒂固,例如人们习惯于把假东西、坏东西、贬义地称为“水货”等。人们习惯思想认为:我国有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对中国水资源的量的认识停留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层次上,在主观意识形成“资源无价,可以任意使用”的错误观念,建立在水资源无价的价值观下的人类行为,节水意识淡漠、浪费严重,造成水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甚至在一些水资源较为短缺的地区,在用完水之后很长时间不关水龙头的现象比比皆是,一些被访谈者在回答“缺不缺水?”的问题时,毫不犹豫地回答“不缺”,因为在他们看来,只要水龙头拧开就会有水流出,人们节水意识缺乏可略见一斑。目前,在农业生产方面,农民对节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尚不深刻,此外现行的政策安排下,也缺乏鼓励人们节约用水的激励机制。在很多地区,农业灌溉的方式仍以大水漫灌为主,一些节水的灌溉技术和方式,如喷灌和滴灌等方法,以及大棚种植技术等节水措施,较少为农民采用,这不仅是因为农民的节水意识较为淡薄,而是因为采用节水措施的成本和风险都很高,甚至高出农民的预期收入水平或心理承受能力。从而,农民也不会自觉地遵守节水规范、选择使用节水的技术和设施。由此看来农民的节水意识的提高尚需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进行扶持。

3.2.2.3 水资源行政管理落后

现行的水资源配置模式,是计划经济体制下集中管理模式的产物,与现阶段的需要不相适应。政府水管部门既是所有者又是经营管理者,在水资源配置方面仍以行政命令统一调配为主,不承认水的商品属性,常常是国家养水,福利供水,其结果必然造成水资源价格严重扭曲,价格起不到调节供求的杠杆作用,过低的水价还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而水资源的公共物品性质,使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争相“搭便车”,区域、局部和微观的用水主体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短视倾向十分明显。

(1)从整合模式来看,计划经济时代的水资源管理的整合模式是以两个基本条件为前提的,即国家对水资源的全面垄断和自上而下的总体性组织系统的存在及其有效运转。但改革开放以来,这两个条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首先,由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国家对水资源的垄断已明显弱化,整个社会资源的组织与分配方式由单纯依靠计划体制和行政手段转变为计划与市场、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相结合;其次,由于人民公社的解体,农村的总体性组织不复存在;最后,城市中的企业改革使企业逐渐成为一种纯经济性组织,总体性组织的特征明显减少。

从而,这就使得国家通过其总体性组织实现基层社会水资源管理的整合能力大大下降。

(2)从整合对象来看,处于中央集中计划管理的社会体制下,水资源管理的对象是在农村以人民公社为代表、在城市以公有制单位为特色的所有社会组织,并且每一组织能且只能通过国家统一调配获取所需水资源,与国家的关系上所有社会组织都缺乏独立利益和自主权。在这种格局下,几乎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被纳入各种组织中,也就为传统水资源管理这一社会行动系统奠定了先赋性整合基础——社会分化程度低、分化速度慢、具有同质性。社会体制和社会结构决定了水资源管理对象的单一性,在国家与社会合为一体以及资源和权力的高度集中的社会背景下,国家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具有很强的动员能力、组织能力和整合能力。然而,随着社会人民公社的瓦解和国家对单位制组织的现代化企业转轨,社会上涌现了众多的新角色群体和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社会团体等),进入公共水资源的行动主体由以往的国家或者集体分化为多个行动主体——集团规模扩大化、用水结构分散化,水资源管理需要整合的对象的结构和特征都产生了巨大社会变迁。

(3)水资源管理需要坚强的法制保障和全面统一管理,而目前这两者都很薄弱。长期以来,水资源管理条块分割、部门分割现象极为严重,极不利于水资源的统筹管理,1988 年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虽然明确规定了水资源归国家所有,在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域和水工程保护、用水管理等方面作了许多规定,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许多水资源管理问题,如对水资源费的征收的原则和管理使用办法、生态环境用水、水资源使用权和排污权的转让等没有明确规定。2002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进行了修订,并从 2002 年 10 月 1 日起开始实施。虽然在法律安排上流域实现了水资源统一管理,但尚有一些深层次问题没有解决,如流域机构的作用与地位问题,流域统一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的结合和协调问题,以及相关的配套法律的制订问题等等都没有落实。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有关全面节水的法规,节水工作缺乏法律依据,更谈不上有效监督管理,不可能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高度解决好节水的问题。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及现行水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也不容乐观,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和制约机制,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屡屡发生。

3.2.2.4 环境伦理道德失范

所谓环境伦理道德规范,就是用以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相处的行为准则,是判断人对自然行为善恶的标准。所谓环境伦理道德失范,是指人们在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不遵守根本的环境伦理道德原则或现行的环境伦理道德原则,无法正确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利益关系的一种现象。从理论上讲,环境伦理道德失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在哲学层面,在指导思想上扭曲了人与自然相互尊重、相互依存的平等关系,认为人是万物的统治者,人与自然是敌对的关系、斗争的关系;二是在实践层面,在人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缺乏判断人对自然界的善恶标准[63]。长期以来,“人定胜天”的思想不同程度地影响和支配着人们用水行为的观念、意识、制度、社会情境和相应的社会心理结构以及围绕水资源利用而产生的社会互动模式,由于缺乏必要保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激励和约束,人们在谋求自身及社会生存、发展的进程中,主观上没有重视人、水资源与社会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的关系,忽视水资源及其相互依存的自然环境的客观容纳能力、运移变化规律,破坏了水资源环境系统和人类社会生活生产系统的和谐,客观上以随意开采、浪费,甚至污染和破坏水资源及其生态环境行动

方式取得了“征服”和“战胜”水资源的短暂胜利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然而这种“胜利”和“发展”的代价是沉重的,引发了诸如水资源短缺、水资源环境恶化等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又进一步加剧了整个生态环境的退化问题,如森林和草场毁坏、土壤的盐渍化和沙化、湖泊干涸等等。人们对水资源及其环境的“只取不予”行为受到惩罚。

3.2.2.5 水资源未能得到最有效的配置

(1)为水资源管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失调,水利开发与扶贫移民、扶贫开发、地区发展相脱节。例如,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虽然给下游地区带来了 50—60 亿元的经济效益,但给上游地区带来 200 多万亩粮田的损失和难以解决的90 多万移民问题,这些移民至今还有很多没有得到妥善安置,他们生存和发展权益的损失更是不可估算。

(2)流域水资源存在倒序开发问题。所谓倒序开发,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依次有中下游发达地区向上游的欠发达地区转移,一个地区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与该地区在流域中可获得的水资源量成反比关系,水资源从节水效果好、动力强的地区向节水技术欠缺、节水意识薄弱的地区转移。流域水资源的倒序开发实质上是水资源配置低效的结果之一,不利于激励人们进行节约用水,反而在很大程度上对水资源浪费行为起到了一定诱导作用,极不利于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同时,倒序开发也进一步加剧了在水资源利用中大量挤占趋势,突出表现为上游挤占下游用水、发达地区用水挤占欠发达地区用水城市用水挤占乡村用水用水、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生产生活用水挤占生态用水等,处于水资源开发和使用中弱势群体的用水权利难以保证。

中国水资源安全问题及对策

中国水资源安全问题及对策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从当前和21世纪的发展来看,我国的洪涝灾害、干旱缺水和水环境恶化三大问题,特别是水资源短缺问题,将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当今,在全球气候变化,极端气候事件不断发生的情况下,水资源安全问题将更为突出。我们要及早采取有效应对措施,迎接这场挑战。 一、水资源基本情况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左右。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东多西少,与人口、耕地、矿产等资源分布及经济发展状况极不匹配。长江及其以南水系的流域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36.5%,其水资源量却占全国的81%;淮河及其以北面积占63.5%,水资源量仅占19%。西北内陆河地区面积占35.3%,水资源量仅占4.6%。我国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大部分地区汛期4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70%左右。我国水资源中大约2/3是洪水径流量,降水量年际变化也很大。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大规模经济开发双重因素交织作用下,我国水资源情势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水资源评价最新成果显示,1980—2000年水文系列与1956—1979年水文系列相比,黄河、淮河、海河和辽河4个流域降水量平均减少6%,地表水资源量减少17%,海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更是减少了41%。现状全国缺水量达400亿立方米,近2/3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农业平均每年因旱成灾面积达2.3亿亩。总之,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低,加上时空分布不均,使得我国成为一个水旱灾害频发、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国家。 二、水资源需求安全保障情况 人类会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水资源提出不同层次的需求,水利工作就应该不断提供保障来满足这些需求。这种需求大体可分为五个层次:饮水安全、防洪安全、粮食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 饮水安全:2000年9月,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提出,在2015年前使饮水不安全人口减少一半。中国政府对此作出了庄严承诺,制定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并加大政府投资力度,抓紧实施。在2000年年底,我国农村有3.79亿人存在饮水安全问题。2001—2008年,全国共安排投资656亿元(其中中央投资355亿元,地方资金301亿元),解决了1756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有把握地说,我国在今年(2009年)就可以提前6年实现联合国千年目标。中国政府还决定,要在2013年底前基本解决我国农村的饮水安全问题。 防洪安全:1998年长江大水以后,国家重点抓了两件事: 一是实施了长江、淮河、海河、松花江、嫩江等大江大河堤防工程建设,极大地提高了主要江河的防洪能力。长江在与三峡水库联合运用后,荆江河段防洪标准可在不分洪条件下提高到百年一遇。黄河小浪底水库以下河段防洪能力可达千年一遇。淮河19项骨干工程如期建成,构建了淮河流域防洪体系框架,是治淮历史上的里程碑。 二是实施了大规模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改善了水库安全情况,促进了水库效益的发挥。2000年,一期工程安排了1346座;2004年,二期工程安排了2300座;2006年,专项规划又确定6240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这些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都作为中央补助项目。这样,2010年前就可以完成全国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 但是,我国防洪减灾的总体水平仍然不高。主要问题:一是大江大河支流的防洪工程建设、蓄滞洪区的安全建设滞后,遍布全国的大量中小河流的防洪标准偏低。二是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短时间超强降雨造成的灾难事故较多。因此,必须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

中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 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中国现实可 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 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 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 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 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中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 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我国属于缺水国之列,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量的1/4,居世界第 109位。中国已被列入全世界人均水资源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且分布不均, 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资源只有南方水资源的1/4。据统计,全 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以上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沿海城市也不例外,甚至更 为严重。目前我国城市供水以地表水或地下水为主,或者两种水源混合使用, 有些城市因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有的城市形成了几百平方公 里的大漏斗,使海水倒灌数十公里。由于工业废水的肆意排放,导致80%以上 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 就生产用水来说,在宁夏的一些地方,每亩水稻一年大约需要浇2000多立方米水,一亩小麦得1200多立方米水。中国农村普遍的水资源利用率只有40%左右。在宁夏,每公斤大米耗水超过两吨。大水漫灌如果真的对庄稼有好处, 倒也罢了,但事实上这种做法是引起土地盐碱化的最根本原因。 工业用水方面,我国炼钢等生产过程的单位耗水量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 甚至几十倍。水的重复利用率不到发达国家的1/3。 以河北省为例,据《望》周刊的报道,这个人均水资源比以色列还少的地区,靠大量超采地下水,掩盖着极度缺水这一重要事实。全省累计超采地下水600亿立方米,其中深层地下水300亿立方已无法补充。再有15年,石家庄的 地下水就能采完。现在,华北平原已拥有全世界面积最大的地下复合漏斗区, 达四五万平方公里。西部的许多地区,因地下水超采严重,大片已成活多年的 树木枯死。 我国目前城市自来水水价偏低,成本和水价偏离,政府实行亏损补贴。在 农村,一吨水电力提灌价4至9分,自流灌溉价每吨4厘至6厘,300吨黄河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教学反思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水资源及其分布》教学反思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第①部分 水是生命之源,帮助学生认识水资源的现状,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形成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观点是本节课主要的教学目的,下面我就本节课的教学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1.反思成功预设 本节内容是在前两节学习的基础上对第三章知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结合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对水资源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高一的学生已经有了基本的地理分析、推理能力,所以我配合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究,如:在介绍中国水资源特点的过程中,加入了图表分析的部分。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教学程序流畅、教学环节完整,各知识点时间分配合理,重点突出,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三维目标基本达到。 2.反思教学方法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方式的转变。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基本以教师引导学生读图为主,没有明显的学生活动的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学生的积极性未得到充分的调动。 3.反思学生表现 在本节课的进行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基本都能跟上教师的节奏,并对教师的提问做出有效的反映,聪明才智得到了基本的发挥。当学生的思维偏离了教学主线,教师也能够及时的将其拉回。相对于学生,教师的不足之处在于:对学生做出的反映未及时的给予反映,尤其是当学生回答正确时,应当给予肯定,从而达到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4.反思媒体与板书的运用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化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它可以增大课堂信息量,使得对问题的讲解变得更直观、更形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本次的教学中,我主要是使用多媒体对相关的图表信息进行了直观的展示,以方便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简单的分析,效果比较明显。但过度的依赖多媒体使我忽视了对板书的重视

初中地理《中国的水资源1》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 水资源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结合实例说出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1.运用图表、数据等资料,掌握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初步学会分析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原因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了解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的方法,并以南水北调为例认识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 2.能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了解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重点与难点 重点:1.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结合实例说出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 难点:分析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 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境激趣法、图释导学法。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本节课由三部分组成:一寻世界之水(认识水资源)、二寻中国之水(探究水资源)、三寻泉城之水(珍惜水资源)。 在教学设计中采用:水资源定义(视频呈现)——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情景创设探究)——水资源解决措施(联系生活实际分析)——保护水资源(游戏活动、微课)这一思路。 导入请学生品尝水的味道(黄河水与长江水),为什么在泉城济南会到千里外的长江水? ——开启寻水之旅。 活动一、寻世界之水:水资源含义。 (视频、文字介绍)了解水资源的有限性。 承转我国水资源的情况如何?分布有何特点? 活动二、寻中国之水: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探究活动) (给予三组现象,引发学生思考其分别反映我国水资源分布的何种点,通过查找数据资料,得到正确结论。) 探究思路:发现现象—分析原因—寻找共性—总结规律

提问我国南、北方水土资源地区匹配是否合理? (图表资料、春旱视频)认识春旱现象。承转面对我国水资源出现的问题,该如何解决? 讲授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

中国水资源现状

状源水资现中国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仅2002年,全国淡水取用量达到5497亿立方米,大约占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国1995年淡水供应量4700亿立方米的约1.2倍。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开始闹水荒,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水荒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情势越来越严重,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已经带来了严重影响。 缺水:全面告急 ·北方资源性缺水! ·南方水质性缺水! ·中西部工程性缺水! “中国是一个中度缺水的国家”,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吴季松说,这是从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上得出的判断。据统计,我国目前缺水总量估计为400亿立方米,每年受旱面积200万~260万平方千米,影响粮食产量150亿~200

亿千克,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全国还有7000万人饮水困难。缺水对环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有着严重的影响。 从人口和水资源分布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水资源南北分配的差异非常明显。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口占了中国的54%,但是水资源却占了81%。北方人口占46%,水资源只有19%。专家指出,由于自然环境以及高强度的人类 活动的影响,北方的水资源进一步减少,南方水资源进一步增加。这个趋势在最近20年尤其明显。这就更加重了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和南北水资源的不平衡。最近几年,北方连年干旱。如果说北方资源性缺水日益严重令人忧心,南方的状况也并不乐观。专家指出,南方地区由于不注意污水的处理,把未经处理的污水大量排到天然河道,污染了水体,影响了水资源的有效性,造成有水不能用,形成了水质性缺水的严重状况。受大陆季风气候的影响,中国水资源在季节上分布极不均匀,总是连枯连涝。时间上不均匀的水资源的变化需要由水库来调节。建国以来,我国兴建了大量水库,但由于水源工程建设投资额大,投资回报率不高,难以吸引更多建设资金。这种由工程滞后原因造成的工程型缺水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尤其明显。 用水:逐年增长 1949~2002年,全国总用水量增加了4000多亿立方米,大约每10年增加1000亿立方米,年平均增加约100亿立方米。

《中国的海洋资源》教学反思

《中国的海洋资源》教学反思 大家知道,只有不断学习、实践、总结,才能提高。如何进一步发挥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改进课堂教学,是摆在我面前现实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些情况,我有了自己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发挥学科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学习,才能学得好。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它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密不可分。从地理知识来看,趣味性是其一大特点。它为学生获得直接兴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图片美、文字美、动画美、语言美,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以兴趣带动学生的学习。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发挥地理知识趣味性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趣味知识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潜在的趣味知识并进行合理的加工,努力寻求趣味知识的切入点进行有目的的导入,使之融入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中国的海洋资源》一课学习时,先让学生复习《中国的水资源》知识,不但使学生对上一节所学内容进行了复习巩固,,而且对本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了主动学习的心理,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二、充分挖掘教材,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

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我注意发挥图像作用,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本课教学时,让学生观察《中国近海海洋图》、《中国四大海产图》、《中国四大渔场分布图》、《中国四大盐场分布图》等,引导学生观察地理事物的位置,再与前图对照,学生相互讨论得出结论:我国海域自北而南跨越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沿海大陆架面积宽广,海水温度适中,适宜多种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自我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我充分利用地理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地理环境问题 ,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创新和自我发展。针对地理学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1)歌诀法:如记我国的主要山脉分布可用此方法:东西走向有三横,北天阴,中昆秦。湘桂粤赣夹南岭。东北一西南有三撇,兴安太行巫雪峰,长白武夷中间横,台湾山脉东分布。喜马拉雅弧形山,珠峰傲立

中国的水资源教案

第三节中国的水资源 设计者:唐云丽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规律。 2、了解我国水资源时间分配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3、解决水资源不足和分布不均的主要途径。 4、初步学会分析我国水能资源的分布同地形、气候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课前做好资料查找,结合生活实际,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及当地水资源的现状特征,组织学生讨论,采用表格对比法等形式进行课堂教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惜水、节水的美德,增强保护水资源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我国水资源的工区分布特点。 2、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对策。 难点: 通过了解我国水资源不足的现状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增强保护水资源的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 教法: 1、读图分析法: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 2、问题探究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思维。 3、合作学习法:培养信息搜集整理能力、合作学习能力。 学法: 1、尽量从感性入手,用问题引导,把感性和理性相结合,充分注意教学的启发性,努力使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思考性学习者,而非被动的听众。 2、辨图识图是学生应掌握的基本地理技能,也是能引发学生兴趣的兴奋点。探究活动,既考虑到了基础性,又考虑到了实践性和应用性,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辨图、用图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南水北调”工程的相关材料。 2、了解当地水资源状况(如附近水库分布、水资源污染的情况、水费价格、家庭平均用水量等)。 3、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出示中国水资源这位病人的图片,创设请大家来集体会诊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教学 (一)、组织学生集体朗读导学案上的学习目标, (二)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活动一至四部分习题,教师巡视指导。 活动1、自主学习——查病症:

世界与中国的水资源现状

世界与中国的水资源现状 地球上水的总储量约13. 8×108km3,其中97%为海水。而占地球总水量2. 53%的淡水中70%分布在南北两极及高山高原地带以冰川、冰帽状态存在,30%以地下水或土壤水形式存在,湖泊、沼泽水占0. 29%,河水占0. 01%,大气水占0. 04%。人类真正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只有河水、淡水湖水和浅层地下水,其量估计约3×106km3,占地球总水量的0. 2%左右,为人类和生物生存的淡水是一种珍贵、极为有限的资源。 中国的河川众多,流域面积在100 km2以上的河流有50 000多条,流域面积10 000 km2的河流约5 800多条,总径流量2 600 km3,外流河区域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5%,内河区域占35%。湖泊面积1km2以上的有2 800多个,湖泊面积为75 000 km2,占全国总面积的0. 8%,全国湖泊储水总量为750 km3,其中淡水储量仅为28. 7%。中国的淡水资源、地表水及地下水资源总量为2 800 km3,折合水深295mm,占全国降水量的45%,中国淡水资源总量为28 000×108m3,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4位。 虽然我国水资源总量约为 2. 8×1012m3/a(实际可利用量约8 000×108~98 500×108m3/a),但中国目前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只有2 300×108m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中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 000×108m3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m3,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从人口、土地面积、耕地和水资源分布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水资源南北分配的差异非常明显(图1)。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口占了中国的54%,但是水资源却占了81%。北方人口占46%,水资源只有19%。简而言之就是“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各年度《中国水资源公报》[3]统计显示, 1997—2006年我国水资源总量呈下降状态, 然而,中国不仅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而且用水量还在逐年增长。 水资源短缺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 首先,我国降雨的季节性变化导致我国自然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受较强季风气候影响,中国的降雨量变化很大,时常导致旱涝两灾,而且旱灾和水灾常常在不同地区同时发生。总的来说,从东南沿海地区到西北高地,降雨量逐步减少,但不同年份、不同季节之间降雨量的差异很大。其次,产业结构的特征造成农业用水的比重大浪费多。我国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65%。由于灌溉系统广泛存在的浪费现象,以及不同作物之间、同一流域的不同地区之间水资源分配欠佳,在所有产业中,农业的水资源生产力是最低的。农业用水中,大约只有45%真正被农民用于灌溉庄稼。中国工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24%,工业的循环用水比率平均为40%,而发达国家为75%~85%。造成中国水资源生产效率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水资源配置系统的效率不高。最后,水污染是水质恶化的又一重要因素。大面积的水污染加剧了我国的水稀缺。在过去三十年里,尽管中国为控制污染作出了很大努力,但水污染依然日益加剧,从沿海向内陆地区、从地表水向地下水蔓延。水污染事件也构成严重威胁。频繁发生的水污染事件加大了对本已相当脆弱的水环境的压力,由于长期持续的污染,中国大多数水体的水质普遍恶化。可饮用的水资源正在急剧减少。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开始闹水荒。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水荒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情势越来越严重,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已经带来了严重影响。缺水的情况是:北方资源性缺水;南方水质性缺水;中西部工程性缺水。此外,水污染对社会经济也造成乐严重的影响:城乡居民的饮用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对工、农业生产产生严重影响;对人民群众健康产生严重威胁;跨行政区的水污染纠纷日趋尖锐。 水土流失严重

中国的自然资源教学反思

中国的自然资源教学反思 中国的自然资源教学反思 如果课堂教学仅仅凭教师的语言讲解或者是教科书上的文字说明,那只不过是将学生从一个框框跳到另一个框框而已,难以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求知欲和兴趣。更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达到教学相长、融会贯通的教学目的。 针对这一现象,我认为教学时,可设计让学生动脑和动手参与的课堂问题或者优化提问方式,创设情景,以吸引学生融入课堂。通过分析和判断,把问题逐一解决。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分析,得出与课本上相同的结构或结论时,便会获得了成功感和喜悦感,与此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增强了思维的敏捷性。这便是我在上《水资源》一课时获得的启发。另外,这一节竞赛课的成功应归功于本人对课堂提问设计的一些心得与体会。我认为课堂提问应做到“三要”。下面仅以《水资源》一课为例,试分析课堂教学应如何优化提问设计。 有人说,上课是一门艺术,但我觉得课堂提问更是开拓艺术发展,使课堂顺利进行和完成的一枚钥匙。因此,我们在问题设计的时候,应做到提问“三要”。那就是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针对性和层次性。 所谓启发性,就是要把问题设计成对课堂教学具有承上启下或者铺垫作用,能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问题。比如说:我在讲述《水资源》一课导入时,便设计了这样一幅画面:刚刚打完网球,

汗流浃背的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喝水的画面,竟成了新加坡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这一问题的提出,便引起了同学们的高度关注,同样也引发学生深思“新生水”背后的'意义,成功为水资源有限埋下伏笔。 所谓针对性,主要指在问题设计的时候应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因原有认知基本相同,所以思想基本是在同一层面,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课题讨论的过程中,要想发挥主导作用,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就需要我们教师提出较深层面的问题,作为讨论的铺垫。又如:当讲到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时,我就投影了学生已学的我国年降水量图和四大城市降水年变化图,让学生观察比较,得出结论。继而进一步设疑:这样的时空分布特点给我国水资源的利用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强化地理知识的连贯性和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点,又成功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强化知识的运用。 所谓层次性,即在提问时,应循序渐进,分设目标,带领学生寻求思路。面对学生难以回答的问题,我们应该分化瓦解成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去探讨。如向学生讲述跨流域调水时,设问:你知道哪些路线?(如引黄入晋、引滦入津、引滦入唐、引黄济青,南水北调等。)再提问:南水北调指的是南方哪条河流的水往北调?最后引发学生深思:跨流域调水、兴修水库有没有增加我国水资源总量?能不能提高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如果一边兴修水利一边污染浪费,工程措施还有意义吗?这样的分步设问由浅入深,让学生深刻明白节水、保水比调水、找水、蓄水更重要。

初中地理《中国的水资源(1)》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节《中国的水资源》教学设计 【新课标要求】 《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基本要求: “时空分布不均”所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兴建水利工程”所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结合实例说出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节约用水”可以看作是“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的教学延伸。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时空分布不均”、“兴建水利工程”、“节约用水” 3 部分内容。 在“时空分布不均”部分,结合“中国径流带分布”、“中国主要河流年径流量”2幅图,教材正文阐述了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及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为了引导学生掌握好我国水资源的分布规律,“活动”要求结合我国气候和河流知识,解释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并

要求将径流带与地形区结合起来,以便于学生对径流带进行空间定位。在“兴建水利工程”部分,教材侧重介绍了我国的跨流域调水工程,采 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扼要介绍了“引黄济青”、“引大入秦”工程,采用“阅读”的形式,详细介绍了“南水北调”工程。 在“ 节约用水” 部分,教材正文讲述了我国水资源的现状,以及倡导节约用水的必要性、紧迫性,并举例说明了缓解缺水问题的有效途径。“活动” 部分设计了3 个各有侧重的探究性任务,以引导学生认识节约用水的重要性,确立合理利用水资源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并学会分析水资源 短缺的原因及其缓解对策的方法。 【学习目标】 1、了解水资源的有效性及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2、掌握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原因、影响,并能找出我国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我们树立惜水、节水意识,感受节约用水的重要性,为保护、 合理利用水资源尽自己微薄之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 难点: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原因 【学习过程】 壱、课前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完成。 1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在地区上具有

中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仅2002年,全国淡水取用量达到5497亿立方米,大约占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国1995年淡水供应量4700亿立方米的约1。2倍。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开始闹水荒,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水荒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情势越来越严重,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已经带来了严重影响。 缺水:全面告急 ·北方资源性缺水! ·南方水质性缺水! ·中西部工程性缺水! “中国是一个中度缺水的国家",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吴季松说,这是从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上得出的判断。据统计,我国目前缺水总量估计为400亿立方米,每年受旱面积200万~260万平方千米,影响粮食产量150亿~200亿千克,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全国还有7000万人饮水困难。缺水对环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有着严重的影响。 从人口和水资源分布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水资源南北分配的差异非常明显。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口占了中国的54%,但是水资源却占了81%。北方人口占46%,水资源只有19%.专家指出,由于自然环境以及高强度的人类 活动的影响,北方的水资源进一步减少,南方水资源进一步增加。这个趋势在最近20年尤其明显。这就更加重了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和南北水资源的不平衡。最近几年,北方连年干旱。如果说北方资源性

缺水日益严重令人忧心,南方的状况也并不乐观。专家指出,南方地区由于不注意污水的处理,把未经处理的污水大量排到天然河道,污染了水体,影响了水资源的有效性,造成有水不能用,形成了水质性缺水的严重状况。受大陆季风气候的影响,中国水资源在季节上分布极不均匀,总是连枯连涝。时间上不均匀的水资源的变化需要由水库来调节。建国以来,我国兴建了大量水库,但由于水源工程建设投资额大,投资回报率不高,难以吸引更多建设资金。这种由工程滞后原因造成的工程型缺水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尤其明显. 用水:逐年增长 1949~2002年,全国总用水量增加了4000多亿立方米,大约每10年增加1000亿立方米,年平均增加约100亿立方米。1980年以后,全国总用水量的增长幅度略有下降,但年平均增长量仍有62亿立方米左右. 在这期间,全国的用水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农业用水比例逐步下降,而工业、城镇生活用水比例则有所增加。 与2001年比较,2002年生活用水量增加了19亿立方米,工业用水增加1亿立方米,农业用水减少90亿立方米. 在省级行政区中,用水量大于400亿立方米的是新疆、江苏和广东,约占全国用水量的25.5%;工业用水占其总用水量30%以上的是上海、重庆、湖北和江苏. 水质:不容乐观 根据环境部门对全国河流、湖泊、水库的水质状况的监测,由于近年来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的排放等原因,我国主要水系的水体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2003年,我国7大水系污染程度从重到轻依次为:海河、辽河、黄河、淮河、松花江、长江和珠江。其中407个重点监测断面中,只有38.1%的断面满足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

《水》教学反思

在作者笔下,水是如此珍贵,但对于身处水资源充足的我们是很难体会到这一点的,因而,如何让孩子真切地感受水的珍贵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在上课时,我紧紧抓住了课文的两条线索带着学生走入作者的生活,那就是“缺水所带来的苦”以及“用水所带来的乐”。让学生在自学划相关词句、交流体会、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学习课文。“缺水所带来的苦”主要通过“挑水难”“洗澡难”“盼开窖”等事情体现,“用水所带来的乐”则通过“雨中洗澡”和“洗凉水浴”这两件事体现。 教学时,我以一组有关“水”的成语导入,这些成语是生活在江南水乡孩子心目中的词语,继而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母亲的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你们真是饿坏了”,这样形成强烈的对比。初步体会在缺水地区,水是很珍贵的。 课文第一自然段,通过对村里人取水的描写,让学生画出令自己震惊的词语,谈谈自己的感受,以此体会到取水“人之多”“路之远”“水之少”“时间长”“量之少”,同时,让学生进行想象,从而体验到缺水之苦,进而明白水之珍贵,于是对“我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水成了最珍贵的东西”,随后“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这样的说法也就很好理解了。自我感觉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都能说出自己的感受,体会到位。 课文第二自然段,在教学时,我主要抓住了“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一回澡。”让学生谈体会,同时让学生想象洗澡时的场景,并通过朗读,感受水成了村里人幸福的源泉。然后通过想象,水给人们带来痛快、舒服、幸福,这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在这短暂的快乐之前、之后,分别是什么?以此来反衬缺水之苦。 第三自然段主要抓住“风干”这个词,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水的珍贵。并通过朗读、想象感受。第四自然段,主要通过朗读,来感受四兄弟被母亲一勺凉水淋漓的快乐。 同时在教学的基础上,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拓展:云南旱灾,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的介绍等。并能结合云南旱灾中,学生献爱心这个活动,对班级

【范文】第三节 《中国的水资源》教学设计

第三节《中国的水资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2.了解解决我国水资源不足的主要途径。 3.培养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4.培养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重难点] 1.重点: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途径和措施。 2.难点:树立节约水资源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由一个保护水资源的公益广告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水资源现状 探究活动一:将全班学生每四人分成一个小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提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我国水资源现状的资料,以竞赛必答题的方式,各小组轮流派代表上讲台来展示自己组搜集到的资料并分析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分析合理的组加10分,分析不合理的组不扣分。这一活动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同时通过分组竞赛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分析完后,教师可根据学生分

析的情况进行总结,概括出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注意: 1.在学生分析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状况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和比较中国水资源空间分布和中国年降水量分布这两幅图,总结出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状况及造成这种分布状况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2.在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水资源利用状况的资料时,引导学生尽量搜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水资源利用状况的资料,这样更贴近生活,通俗易懂。 (二)解决我国水资源不足的主要途径 课堂活动二:针对上一活动所讲的水资源令人担忧的现状,各小组都争当医生,对症下药,找出解决水资源不足的方案。(各小组先进行讨论,然后进行抢答竞赛,答案合理的组加10分,答案不合理的组则扣10分)抢答完后,教师根据学生抢答的情况进行总结,归纳概括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水资源不足的方案,并对成绩突出的小组进行肯定。 注意: 1.在讲跨流域调水工程时,重点介绍南水北调工程,教师制作,将南水北调工程的三线方案(包括调水水源、调水路线、调水的终点、解决缺水问题的地区及所形成的调水格局)用

我国水资源面临的问题及治理对策

我国水资源面临的问题及治理对策 摘要:水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最关键资源,如今,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体污染严重,水资源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措施成为现代社会最关注的问题。水资源治理工作应贯穿在人与水的各个环节中。从更广泛地意义上讲,正确客观地调查、评价水资源,合理地规划和管理水资源,都是水资源治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水资源治理的基础。 关键词:水资源面临问题治理对策 水资源是基础自然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因素之一,同时,又是战略性经济资源,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冲印组成部分,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水资源正是日益影响全球的环境与经济的发展,并对一个地区的稳定起到一定的作用。然而,我国水资源面临着严重的问题,使得如今我国的水资源利用更加紧张,所以需要制定一定的治理对策来解决这些严重的问题。 一、我国水资源面临的问题 (一)人均拥有量少 我国多年平均年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拥有的水资源量仅为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并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在未来十几年后,人均水资源降到1760立方米。按国际上一般承认的标准,人均水资源量少于1700立方米为用水紧张的国家。因此,我国未来水资源的形势是紧张的。 (二)水资源分布不均 地球上淡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匀,并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造成我国各地区的可用水量甚缺。由于降雨的时空分布和年内分配的差异,水资源在地区上的分布极不均匀,北方水资源贫乏,南方水资源较丰富,南北相差悬殊。根据1993年资料统计,北方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7%,耕地占全国的65%,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45%,但水资源只占全国的19%;南方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4%,耕地占全国的35%,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55%,而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北方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127立方米,仅为南方人均量的1/3。北方地区,河流断流,地下水严重超采,大面积地下水位下降现象日趋严重。 (三)水质恶化和地下水超采导致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日趋严重

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与节水灌溉发展对策

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与节水灌溉发展对策 孙景生;康绍忠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 1我国水资源与农业用水现状 1.1水资源现状 水是农业的命脉,也是整个国民经济和人类生活的命脉。水资源状况和利用水平已成为评价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年均降水量为630 mm,低于全球陆面和亚洲陆面的降水量;年平均淡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m3,人均占有水量仅2 300 m3,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09位,是世界上人均占有水资源最贫乏的13个国家之一;耕地水资源占有量28 500 m3/hm2,为世界平均数的4/5。另外,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严重不平衡,降水东南多西北少,山区多平原少,雨量大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81%的水资源集中分布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长江以北地区人口和耕地占我国的45.3%和64.1%,而水资源却只占全国的19%,人均占有量为517 m3,相当于全国人均量的1/5和世界人均量的1/20,水资源与生产发展不相适应的程度突出,土地沙漠化趋势日趋严重。尤其是西北干旱地区的新疆、青海等地的大面积戈壁滩,因无灌溉,也就没有农业。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冬春少雨、夏秋多雨,汛期雨量过于集中,常以暴雨形式出现,利用难度很大,非汛期又水量缺乏。降水量年际变化也大,丰水年与枯水年相差悬殊,使水旱灾害频频发生,甚至同一地区有时旱涝接踵而至,交替成灾。 1.2农业用水现状 从全国对水资源量总的需求来看,在出现中等干旱的情况下,全国总需水量为5 500亿m3左右,缺水量为250亿m3左右。若考虑供水中的地下水超采和超标准污水直灌等不合理供水因素,则全国实际缺水量在300~400亿m3之间。农业是我国的用水大户,约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3%,但有效性很差,水资源浪费十分严重,渠灌区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40%左右,井灌区也只有60%左右,每m3水生产粮食不足1 kg。而一些发达国家水的有效利用率可达80%以上,每m3水生产粮食大体都在2 kg以上,其中以色列已达2.32 kg。由此说明,我国各种节水农业技术的综合应用程度还十分低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同时,这也使我们看到了在中国发展节水农业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 2农田灌溉节水途径 农田供水从水源到形成作物产量要经过4个环节。首先是从水源取水,通过输水、配水等一系列工程设施把水送到所需灌溉的作物地块;其次是通过田间灌水技术将水源来水转化为土壤水;第三是通过作物根系吸水,由土壤水转化为生物水;最后是通过作物的一系列生理过程在作物水分的参与下形成作物产量。每一环节都会有水的损失,提高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的关键在于探讨各个环节的节水途径、技术措施及其潜力,尽可能地减少每一环节中的水的无效损耗。前两个环节涉及如何将作物所需水量从水源送到田间并转化为土壤水,与作物的生理过程不直接相关,靠减少输水损失、提高灌水均匀度和减少田间深层渗漏等工程技术措施以及合理用水的节水灌溉制度措施,设法提高土壤储水量与水源取水量的比率和作物耗水量与土壤储水量的比例来提高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这两个环节存在着很大的节水潜力,是当前节水灌溉发展的主要方面。后两个环节关心的是如何高效利用土壤储水的问题,属基础节水范畴,靠减少棵间土壤蒸发无效损耗和作物奢侈蒸腾的各种农业技术措施,设法提高蒸腾量与耗水量、

水资源-教案与反思

《水资源》教案与反思 (初二地理第三单元第三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水是宝贵的、有限的水资源,了解地球上各种水体的分布,知 道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的分布和比重,了解水资源紧缺的原因。 2.掌握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知道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及相应的解决途径,了解南水北调工程的路线及影响。 3.了解水资源的利用状况,以及水浪费和污染现象,知道节水比调水更重要。 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各类图表,逐步培养和提高读图、用途、析图、释图的,能力。 2.通过学习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原因及解决途径,培养分析、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水资源利用状况,培养从资料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4.通过对水资源利用状况的调查,培养实践能力和对问题的具体分析评价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华北地区严重缺水的事实及缺水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水资源的价值,从而树立正确的节水惜水、保护水资源的观念。 教学重点 1.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以及目前人类利用的主要淡水资源。 2.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应的解决途径。南水北调的主要路线及意义。 3.理解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4.分析图像、表格、文字等各种信息资料。 教学难点 1.学会分析某一地区水资源紧缺的原因。 2.理解水利工程的作用,如三峡、小浪底工程。 3.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讲,节水比调水更重要”。 主要教法 1.讲述和讲解法 2.对比和分析法 3.讨论法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预习。

2.布置学生分组,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准备课堂讨论。 3.教师收集相关资料数据,准备相关投影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完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两个方面。第二课时学习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对策。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利用课本76页活动2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导入新课,引发学生对水的作用的认识。 讲授新课 教师板书:第三节水资源 教师提问:水是宝贵的资源,分组讨论,它有什么作用呢? 教师板书:1.水的作用 学生讨论后,教师抽查提问小组代表发言。 师生互动,共同归纳总结:水是生命之源,又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它提供人们日常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 教师提问:地球上的水储存在哪里?我们目前大量利用的水体主要是哪些水体? 学生读“图3.16水资源是有限的”回答思考讨论上面教师提问,并计算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占全球水的百分比。(0.0075%即不到万分之一)教师板书:2.地球上的水体 师生互动,共同归纳总结: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占,仅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占全球水量的不足万分之一。可见地球上可以供人类利用的水资源是有限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的宝贵资源。 教师利用投影展示资料 淡水资源缺乏不是个别国家所独有的问题,而是全球发展中面临的问题。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77年联合国水事会议都提出了水危机不久将成为继石油危机之后另一项严重的社会危机。世界银行1995年的调查报告指出:占世界人口40%的80个国家正面临这水危机,发展中国家约有10亿人喝不到清洁的水,17亿人没有良好的卫生设施,每年约有2500万人死于饮用不清洁的水。 教师提问:这段文字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解:2002年12月12日,联合国郑重宣布:2003年为“国际淡水年”在我们刚刚进入的这个新世纪,水资源的短缺问题将越来越严重。有专家预言,水资源短缺将成为人类21世纪面临的最严重的资源问题。请同学们阅读课本75页下面一段,以组为单位 讨论全球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并举实例说明。 教师板书:3.水资源的短缺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用投影展示总结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8年级上册第3章第3节《中国的水资源》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中国的水资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水资源是有限的,以及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2)通过阅读我国水资源分布图,初步学会分析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同气候的关系。(3)从生活、生产实际出发,使学生了解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树立水资源,危机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树立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倡导节约的资源观,培养资源保护意识,使学生能够从我做起,保护和节约有限的水资源。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水资源地区分布悬殊 2、兴建跨流域调水工程 难点:水资源的现状即解决对策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问,日常生活那些方面需要水?(启发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水资源地区分布悬殊 提问:我们所说的水资源是指哪部分?主要分布在哪里? 〔回答、归纳〕狭义的淡水资源,是陆地上人类可以直接利用的,主要是河流、湖泊和浅层的地下水等。

投影:我国的水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在世界的位次。 (1)水资源总量约为28124亿立方米,居世界第5位。 (2)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2278立方米,不到世界人均的1/4。 提问:以上数据说明了什么? 回答: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读图:P66图3-17“中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对比P31图2-17“中国年降水量图”,思考分析二者的联系。 回答:我年降水量在空间上呈现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的规律。受其影响水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大致与其基本一致,呈现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格局。 让学生读P66课文,完成下列表格 小结:由此可见,我国北部地区面积广大,但水资源相对较少,特别是西北内陆地区,缺水现象更为严重。 投影:黄、淮海地区和长江流域地区,各项指标在全国比例 〔提问〕:以上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