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校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

高校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

高校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
高校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

大学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

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某某大学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

目录 1 项目背景 (2) 1.1图书馆概况 (2) 1.2现状和问题 (2) 1.3项目目标 (3) 2 项目范围 (4) 3 系统解决方案 (4) 3.1 技术解决方案 (5) 3.2 业务解决方案 (6) 3.3 系统实施策略 (8) 3.4 实施阶段和交付成果 (9) 4 项目费用预算 (11) 4.1 项目费用一览表 (11) 4.2 硬件配置清单及预算 (11) 4.3 网络配置清单及预算 (11) 5 项目实施的组织架构 (12) 6 项目实施的风估 (13)

某某大学图书馆信息化项目规划方案设计 1 项目背景 1.1图书馆概况 某某大学图书馆成立于195*年。她历史悠久、藏书丰富、建筑宏伟、环境幽雅,文化底蕴浓厚。她是学校的图书文献信息中心,是参与学校教学、科研、学术等活动的重要机构,是育人德学的核心机构,也是学校服务社区的窗口。 图书馆现由@@馆和@@馆组成,总建筑面积达4.7万平方米。其中@@分馆1987年建成使用,建筑面积0.4407万平方米。@@分馆2006年建成交付使用,建筑面积4.3265万平方米。入口门禁系统实行计算机管理,可以采集进馆人员的数据和产生详细的进馆记录,各种不同功能的阅览室20多个,可同时接纳*000多位读者进馆阅览。馆内设有:文献建设部、流通阅览部、网络技术部、学科建设服务部、办公室等部门,现有工作人员120人。经过50余年的发展,我馆馆藏纸本文献总量已达*25万余册(件)、中外文期刊近4800余种。除纸本资源外,在图书馆网站上还运行有Ei、SD、 CNKI、万方、书生等商家的电子期刊论文全文或摘要、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电子图书、报纸等多种类型的数字资源,供全校师生使用。 1.2现状和问题 现状:某某大学图书馆在信息化建设上,馆内有500多个有线信息点,无线网络覆盖整个图书馆,每层公共区域都为读者配备了检索机;图书馆网络中心也通过兆光纤与学校网络中心相连,可供千读者获取图书馆文献信息;与省内高校图书馆和省级科技信息研究机构建立协作,可以跨空间享用资源。图书馆建设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1999年已实行馆藏资源的微机化管理; 2006年新馆采用“大开间、大开

高校图书馆空间功能布局分析

高校图书馆空间功能布局分析 高校图书新馆的建设过程,无疑是对高校图书馆功能的重新认识和定位,是对图书馆运行方式、管理模式的重新思考,如何为读者提供合理的、人性化的功能布局,在塑造浓郁的学术氛围中又不失轻松愉悦感,在管理图书馆的过程中如何让读者自觉遵守规则而又淡化管理对人造成的紧张感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不能仅靠一座座气势恢宏的建筑体来完成,需要管理者在图书馆空间功能布局的制订中不断思考推敲,才能彰显其管理的智慧。本文通过对新疆师范大学图书馆新馆的空间功能布局的简述,以期对国内高校图书馆空间功能布局探索。 标签:高校图书馆空间功能布局 新疆师范大学创立于1978年12月,其前身是乌鲁木齐市第一师范学校和新疆教师培训部。在学校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新疆师范大学始终坚持政治家、教育家办教育,努力成为支撑新疆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强力量;始终不渝地追求科学、文明、进步与真理,秉承“博学笃行,为人师表”的校训,形成了“团结、敬业、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始终以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为己任,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教师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1年始建并于2014年11月投入使用的新疆师范大学新校区——温泉校区位于位于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占地面积为2519亩,规划总建筑面积约为100万㎡,分三期建设,计划用5-8年时间完成。温泉校区将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交融,寓诗情于校园,寓画意于景观,新疆一流、中亚地标式建筑群。而新疆师范大学图书馆就坐落于温泉校区的中心位置,处于校区的中轴线,建筑面积约4.4万平方米,整体建筑造型新颖,气势恢弘,是温泉校区的标志性建筑,是目前新疆地区诸高校中规模最大的图书馆单体建筑。经过三年的建设施工,图书馆一期建设工程已基本结束,已于2015年3月投入使用。 一、立体化设计空间布局的理念 新疆师范大学温泉校区图书馆建筑主体分三个区域,无地下层,一区为长方形的建筑主体楼,共建有12个楼层,二区为四层大扇形平面的开架阅览区,三区为能容纳近500余人的大型学术报告厅。在室内设计中,选取富有新疆地域特色的沙漠、绿洲、冰凌等造型提炼为设计元素,与三角形、矩形、弧线流线形等图形相搭配,充分表现建筑的顶面、墙面、地面,通过点、线、面诠释了新疆师范大学温泉校区图书馆的设计理念“知识的绿洲”。 二、空间功能布局 温泉校区图书馆于2015年4月6日正常运行。本着以人为本、读者第一、服务育人的宗旨建设、管理图书馆。目前,温泉校区图书馆民汉文图书共计约24.5万册,期刊资源4.8万册。新馆采用RFID技术自助借还图书,实行每周七天开放模式,每天开放时间为12小时。图书开放区域设有休闲区、阅览区、自

中国地方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策略研究

中国地方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策略研究 摘要:论述了中国地方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数字化的重要性和馆藏特色资源建设,阐述了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外界资源的充分挖掘与利用,指出了提高中国地方高校图书馆馆员素质以及硬件和软件建设途径,从资源、人才和技术3个方面提出了中国地方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地方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策略;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与应用以及数字图书馆建设被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地方高校图书馆进行数字化建设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地方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障碍与原因分析》一文中,主要从资源、人才和技术三个方面重点分析了目前地方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障碍。针对这些障碍,中国地方高校图书馆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来清除这些障碍才能更好地支撑和促进其数字化建设的效果。基于此,本研究主要从资源、人才和技术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地方高校图书馆应采取的策略。 1 资源是图书建设的核心 数字化资源是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核心和基础。数字化资源是指以数字化方式将文本、图片、图像、声音等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源存储到数据库、光盘等载体中,最终通过计算机终端设备检索的这类信息资源,它是相对传统的非数字化信息资源来说的。地方高校图书馆在资源建设方面,需要注意结合自身院校的专业特点、资源需求和学科发展,注重资源结构体系的合理化,以保证数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归纳起来,资源建设方面需要注意以下4个方面。 1.1 馆藏资源的数字化 馆藏资源的数字化主要是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以方便读者检索利用为目的。因此,馆藏资源的数字化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数据库。 1.1.1 自建数据库(传统馆藏数字化)自建数据库主要是指将本馆所拥有的传统馆藏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如保存的报纸期刊、古籍、特色书籍、教师教材与课件、精品课程录像等。自建数据库需要注意的几点是:以方便读者使用为基本前提,利于资源的长期保存,遵循一定的规范。 1.1.2 购买数据库购买数据库是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中保证资源建设的主要途径。购买时需要注意结合本校实际需求来购买。一般需遵循以下原则:符合本院教学和科研的实际需要;具有可持续的潜力;数据库所占据的内存空间尽量少;数据资源质量好,便于读者阅览、查找、下载和打印[2]。较常见的数据库有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这些数据库涵盖的信息知识面广且全,质量相对有保障。此外,一些特殊院校,如医学院,也需要

基于高校信息智能化图书馆建设的研究

基于高校信息智能化图书馆建设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0-04-08T09:08:59.09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31期作者:王洪海 [导读]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都要适应信息化智能时代的发展,以往图书馆的运行和管理模式都是以人为主,几乎不存在智能化的应用,无论是读者借阅图书、还是图书管理者的管理都是纯人工进行,这样工作不仅繁杂而且效率低下,很明显,现代化的今天以往的传统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用现在的发展,因此高校图书馆的建设要结合当代信息化的趋势进行建设,本文从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智能化建设的必然性出发,对高校图 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德州 253034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都要适应信息化智能时代的发展,以往图书馆的运行和管理模式都是以人为主,几乎不存在智能化的应用,无论是读者借阅图书、还是图书管理者的管理都是纯人工进行,这样工作不仅繁杂而且效率低下,很明显,现代化的今天以往的传统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用现在的发展,因此高校图书馆的建设要结合当代信息化的趋势进行建设,本文从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智能化建设的必然性出发,对高校图书馆信息智能化建设进行探究。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智能化 引言:处在网络全覆盖的时代,高校学生接触网络的机会随处可见,生活被信息智能化的工具所包围,图书馆作为学生用来增进自己的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场所,也因该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广大高校学生的需求。本文主要是对各个高校图书馆信息智能化的建设进行研究,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图书管理的效率来帮助学生更有效的利用高校资源。 一、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智能化建设的必然性 高校图书馆必须重视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坚持大势所趋,积极树立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理念,智能服务的应用与建设已成为高校的首选不可避免。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推进,图书馆作为教育科研的基本工具,必须尽快进行改革,现代高校图书馆必须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支撑,以实体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平台的建设为支撑,为师生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服务。 高校图书馆要充分认识自身在高校教育服务中的重要地位,主动创新发展理念,充分利用机遇,进一步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效益,创新服务方式,将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应用与教育服务中,而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在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的大背景下,适应科学,为新时期人才选拔培养带来更多科学有效的帮助,这也是未来高校图书馆智能化服务的重要职责。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指导和支持下,高校图书馆必须以服务为核心,借助智能信息服务系统的应用,推动图书馆服务模式的转变和创新,使服务理念、服务模式和管理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真正发挥图书馆的智能化服务价值,为高校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和建筑发展服务。 二、智能化图书馆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与高校图书馆信息智能化建设有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为了适应高校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娱乐的需要,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图书馆的发展必须打破传统,实现现代和智能化改造。但是,目前高校图书馆的智能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不断完善,才能把高校图书馆建设成为智能化信息图书馆我们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以下是我们对当前形势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探讨。 (一)管理员的综合素质不足 许多影响智能管理的地方缺乏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相应培训,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普遍较低。在智能图书馆的管理中,对图书管理领导人员的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图书馆理员不懂计算机知识,有的也没有相关的管理经验,也没有对他们进行过一定的培训,所以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这些因素将影响图书馆的智能化管理。 图书馆智能化的建设也对图书馆管理者的信息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能化建设是为了改变和拓展图书馆的结构和运行方式而设计的。由于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大多毕业于文献信息专业,在高校等各大图书馆,信息技术水平远不够。再者,由于以前的高校图书馆员主要聘用的是家庭成员,他们对于智能化的使用普遍不高,影响了新型智能技术和设备的管理和使用。 (二)图书馆智能化管理模式落后 一些图书馆管理设备相对比较落后,对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的利用相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为了加强智能化图书馆建设,有能力的工作人员也提出了很多建议,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方式对智能化管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可以说限制了智能化的发展。面对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方式,我们应该积极对待,而不是全盘否定,因为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方式也有一些优势,比如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可以清楚地知道图书借阅量,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好地实施智能化管理,突出智能化管理的效益。传统的图书馆建设和管理方式,在传统的建设和管理方式的基础上,加大了对图书馆理念的变革和创新,促进了图书馆的信息智能化建设和应用,继续探索适应信息智能时代特点的图书馆建设的新模式, 三、智能化图书馆建设的措施 (一)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养力度 为了建设一个智能图书馆,图书馆员必须扮演多重角色。主要角色是:管理者,负责收集和管理自动记录的信息;传播者,使用收集到的信息回答用户的问题;教育者,通过与用户的互动,提高用户理解和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可见,智能图书馆的发展对馆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队伍建设必须适应智能图书馆的需要。考虑到图书馆工作人员和信息技术的不足,图书馆在未来增加人员时,应着重加强信息技术人才的引进、高水平的计算机基础和完备的图书情报等能力,搭建图书馆发挥信息平台的平台,使引进的技术人才能够参与到今天的智能图书馆建设中来,将成为未来智能图书馆建设的中坚力量,并将建设一支一流的智能图书馆服务团队。高校图书馆要做好馆员的专业培训工作,实行人才队伍的长效培养机制。同时馆员在工作中要自觉学习、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和掌握信息和自动化技术,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一支具有一定信息水平和专业水平的高素质队伍,能够在科学管理、规范高效的图书馆业务中开展工作,对深入推进和发展智能图书馆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二)优化智能化图书馆的管理模式 就智能图书馆管理与建设系统而言,不应沿袭传统的管理方法,而应不断创新变革,与时俱进,向不同层次进行发展式跨越,这体现了图书馆的信息智能化管理,体现了时代的变迁。在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中,管理者要有独具一格的创新意识,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敢于想象,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革,以方便广大读者使用,体现一定的公共性,同时图书馆的管理模式的创新也要有一定的

【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浅谈】 高校图书馆服务现状

【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浅谈】高校图书馆服务现状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高校师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获取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强,减少了对图书馆物理实体的依赖;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却无法满足数量庞大的社会读者的需求。于是,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呼之欲出。文章从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的必然性、优势、存在问题、实现途径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必然性;优势;困难;实现途径一直以来,高校图书馆都只对本校师生开放,校外社会读者则去公共图书馆。然而,公共图书馆的藏书量和各类资源毕竟有限,很难满足广大社会读者的需求。200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21条规定:“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面向社会的文献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可根据材料和劳动的消耗或服务成果的实际效益收取适当费用。”2005年7月8日,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举办“数字时代图书馆合作与服务创新”国际研讨会暨第三届中美图书馆员高级研究班,邀请北京大学等五十多所大学图书馆馆长,探讨数字化时代大学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问题,该研讨会研究通过了《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武汉宣言》,该宣言中说,“高校图书馆有义务满足每一位公民读者对信息知识的需求”,“满足校内外读者的信息需求”……图书馆界把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的概念定义为: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就是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开放,接纳社会读者和团体,允许他们查阅馆藏信息资料,为他们提供服务,满足其对信息的需求。实现服务社会化,既有利于高校图书馆的自身发展,又能节约社会资源。发达国家的高校图书馆都非常重视社会化职能,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的高校图书馆为企业及社区开展服务十分普遍。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只处于探索阶段,在全国范围内仅丽水学院图书馆、义乌工商学院图书馆等几家高校馆在开展此项目。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一、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的必然性(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据权威部门统计,国内1794所公立大学图书馆藏书6.6亿多册,并且有大量连续出版物、数据库等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但是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平均流通率低于40%,有的甚至不足20%,如何让这约4亿册处于“休眠状态”的图书有效利用起来,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二)校外读者的迫切需求我国公共图书馆藏书大约4亿册,却要面向比高校师生数量庞大得多的社会读者,服务质量必然会不尽人意。比如说武汉的光谷,这里被称为中国的“硅谷”,高新企业众多,高等学府林立,却没有一个能与之匹配的公共图书馆,此区域内的高校图书馆仅对校内师生开放,校外社会读者只能花上数小时的时间乘车去省图书馆。很多光谷人都有托朋友亲戚去高校图书馆借书的经历。如果光谷地区的高校图书馆能向社会开放,就解决了当地读者查资料较难、信息不足的问题。(三)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双重需要第一,众所周知,高校图书馆的运作经费一直都由学校负担,常常因为资金问题而放弃了一些重大项目。实行服务社会化,其实是将高校图书馆推入市场,让高校图书馆在参与图书、信息市场领域的竞争中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提高服务质量。吸引更多社会读者后,资金问题也可迎刃而解。第二,21世纪社会竞争激烈,知识更新日新月异,4年的大学教育远不能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因此提倡“终生教育”,只有全民投入到学习中去,国家才能兴旺富强,发展得更快。高校图书馆学习环境幽雅,学习气氛浓厚,拥有丰富的馆藏和高素质的工作人员,是人们理想的“终生教育”场所。在对社会读者开放的同时,高校图书馆还能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扩大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增强自己的社会地位。二、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的优势(一)人文、自然环境优势高校图书馆大多位于依山傍水、绿化率高的“象牙塔”中。相比公共图书馆,高校馆空间宽敞,布局合理,远离都市喧嚣,有着浓厚的学习气氛,底蕴深厚的文化氛围。(二)信息资源、管理设备优势图书馆是高校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是高校进行教学科研的重要场所,尤其是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开展,各高校都特别重视对图书馆的建设,倾注全力丰富馆藏,购买先进的设备,所以高校图书馆的馆藏具有专业性、系统性、完备性等特点,品位高、专业性强、涵盖广。随着网络信息技术

高校图书馆十三五规划

某高校图书馆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十三五”规划的依据与目标 (一)规划的依据 1.教育部、建设部等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的通知》(教高 [2002]3号);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教高 [2004]2 1号); 《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号)中明确规定: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合格),综合性本科院校生均图书100册/生;生均年进书量4册; 《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建标[1992]245号》明确规定:5 000学生规模的综合性大学图书馆规划建筑面积指标为生;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修改稿)》规定:阅览座位与学生数之比(1: 4)。 2. 我校转型发展的有关文件和领导讲话精神 3. 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4. 我馆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二)总体目标 坚持“资源、管理、服务”三位一体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思路。将图书馆建设成资源配置合理、馆藏布局科学、服务功能完善、技术保障有力、员工素质全面、管理工作有序、阅览环境优美, 能够适应我校“应用型、综合型”办学需要的现代化图书馆。 二、“十三五”期间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改扩或新建图书馆馆舍,强化图书馆服务功能 1.现状:馆舍面积不达标,功能不全

图书馆大楼现有建筑面积万平方米,与我省高校图书馆相比处于居后的位置。见表一。 表一我省部分高校图书馆馆舍面积情况 学校馆舍面积(平方米) 江西财经大学万 南昌大学6万余 江西师范大学5万 井冈山大学万(正建新馆) 九江学院万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万 江西理工大学万 上饶师范学院万 新余学院万 萍乡学院万 (数据来源:2015年6月检索各高校图书馆网站) 阅览座位紧张,经常出现一座难求的状况。 书库的承受能力已饱和,导致有些图书无法上架。 教育培训、学术研究、讨论交流、展览、休闲等现代图书馆功能缺失。 2.建设目标 通过选择新址新建图书馆或在现有图书馆的左-后-右侧面扩建新馆舍万平方米,使图书馆的总馆舍面积达到4万平米以上。 3.建设内容 扩大书库藏书容量,设立密集书库,使新馆的藏书目标在200万册 以上。 增加阅览座位,设立考研阅览室等,使其总数达到5000座以上。

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浅谈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摘要]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无论是企业还是组织都走上信息化管理模式,以适应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节奏。高校图书馆信息化正面临着全方位的技术革新,根据高校图书馆技术、信息检索和资料查询服务的需要,构建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 提升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加强信息化科学管理,更好地为读者、为学校服务。[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弊端对策 伴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正日益普及和广泛,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必然要融入进计算机网络大应用的环境中来。加快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进程,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 需要,是高校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信息化整体建设的 需要。为促进社会文化和学术的发展,高校图书馆工作者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时代的挑战,加强资料的管理与服务,为社会最大限度地提供信息资源,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图书馆信息化就是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处理、传输、应用知识和信息资源,使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更强和收益更多的一个动态过程。通过项目的系统集成能够有效保证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工作需求,承载未来新型图书馆业务工作。由于各个图书馆长期以来自成系统,严重影响了高校图书馆整体水平的提高,造成了发展不均衡与整体水平不高的局面。要实现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必须从高校图书馆实际出发,找准定位,突显馆藏特色,提高馆员的业务素质,改善管理软硬件设施,实现图书

馆的信息化建设,确保其良好运转。下面就谈谈自己对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几点肤浅看法。 1.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存在的弊端 图书馆作为信息中心,它应该随着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发展。随着国家加大对各高校资金的投入力度,学校图书馆的建筑物、书籍、网络、现代信息等硬件设备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传统的管理模式面着极大的挑战,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图书馆势在必行。信息化管理仍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人本管理。 1.1馆藏图书明显不足 高校图书馆一直没有把图书的采购工作作为难点来抓,工作方法也过于形式化。把当年经费花光,照着书目报进行简单地筛选就算完成任务,图书经费紧缺,书源不足,客观上也限制了采购人员对采购方针的有效执行,导致藏书结构不合理。采购时对市场热门书的过分青睐,而忽视了科技书籍。新设学科与专业的基本馆藏不足,在采购过程中对出版发行信息的收集缺乏前瞻性。原有图书破损严重,内容陈旧,购置新书不多,导致藏书结构不合理,制约了图书信息化功能的发挥。 1.2服务水平不高 计算机是高效开发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的现代技术手段,高校图书馆信息化服务网络平台的建设不十分理想,没有很好地发挥计算机

现代高校图书馆空间布局与利用

现代高校图书馆空间布局与利用 本文通过剖析天津体育学院团泊校区新馆的典型案例,探讨了图书馆进入“第三代”之后的特征与发展趋势,图书馆公共空间与学习空间的布局与利用,争取以多种途径拓展图书馆空间,并进行合理规划,建设一个有本校特色的图书馆。 标签:图书馆空间布局公共空间学习空间 近年来,高校新校区的建设呈现如火如荼之势,图书馆作为办学的一个重要支撑条件而随之新建、扩建以及改造也成必然趋势,许多高校都把新图书馆的建设作为重点内容之一。 如何为读者提供人性化的功能设计、合理的空间布局与利用,在塑造浓郁的学术氛围中又不失轻松愉悦感,在管理图书馆的过程中如何让读者自觉遵守规则而又淡化管理对人造成的紧张感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是现代图书馆建设的中心内容,也是图书馆管理者需要不断深入思考的问题。 天津体育学院新校区位于静海区团泊新城西区健康产业园内,占地74.38公顷(合1115.7亩),图书馆建筑面积近1.5万平米。坐落于校园中轴线上,该建筑为回字型天井式建筑,共四层,屋顶采用玻璃天窗,利于采光、通风。 一、空间布局的理念 在探索读者对图书馆需求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读者对图书馆的需求不仅仅满足在各类文献资源,更需要满足其学习、研究、社交、展示,甚至是娱乐等功能,因此,不论是旧馆改造,还是新建馆都是为了在空间功能中尽可能的满足读者的需求。 从图书馆各时期发展来看,目前图书馆已经进入“第三代”阶段,主要特征是:注重人的需求;注重可接近性;注重开放性;注重生态环境;注重资源融合。在新馆布局的设计理念上,应实现“促进知识交流”、“创新交流环境”、“注重多元素养”、“激发社群活力”等几个功能的视线。基于此,我们提出一个核心思想——打造一个“有温度”的图书馆。尽可能把图书馆每个区域,包含预览区、大厅、走廊等所有区域,通过家具颜色、款式、布局等,打造成一个散发着“热度”的图书馆。 二、空间功能总体布局 团泊校区新馆共分为四层,根据读者的使用习惯和馆藏文献的类型,将图书馆分为几大功能区。 1.按照文献类型分为四个区域:一楼为展示及综合服务区;二楼为图书文献区域;三楼为期刊文献区域,四楼为研讨室及电子资源区域。

数字人文时代的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开题报告

学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

主要参考文献 [1]https://www.doczj.com/doc/21501196.html,puter science and humanities[M].Digital Cognitive Technologies:Epistemology and the Knowledge Economy.2013. [2]王晓光.数字人文与智慧数据[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18(02):32-33. [3]赵生辉.国外档案领域数字人文项目的实践与启示[J].浙江档案.2015(9):14-17. [4]周谦豪,戴泽钒,朱奕帆,等.inBooks数字人文工具的设计与实现——基于上海图书馆 开放数据的微信小程序[J].图书馆杂志,2019,38(02):47-54. [5]董聪颖.穿梭千年:数字人文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J].档案管理,2018(2):45-47. [6]Angela Repanovici,Mihai Turcanu,Luciana Cristea,等.Smart library:RFID implementation in libraries[C].Proceedings of the 8th WSEA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knowledge engineering and data bases.2009. [7]王世伟.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建设,2011(12):7-11. [8]严栋.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Smarter Library Based 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J].图书馆 学刊,2010,032(007):8-10. [9]吴加琪.数字人文兴起及档案工作的参与机制[J].档案与建设,2017(12):12-15. [10]孙琴.数字人文时代高校图书馆员职业化建设的思考[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 报,2017(04):66-68. [11]周晨.大数据时代图书馆数字人文建设现状与发展路径[J].图书馆工作与研 究,2018,No.268(06):52-55. [12]袁爱莲.数字人文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特色学科资源建设与服务研究[J].智库时 代,2019,000(016):P.271-272. [13]马茂华,陈倩.大数据时代图书馆数字人文建设的目标定位与路径选择[J].河北科技图 苑,2017,030(004):9-13. [14]张宸,吴廷照,戴平,等.大数据智能可视化在北美高校图书馆的应用研究[J].图书馆建 设,2017(8). [15]杨鹤林,李宾,朱前东.从创客空间到数字人文场所:亚利桑那大学图书馆iSpace建设研究[J]. 图书与情报,2018,000(003):56-62. [16]温旭.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理念下的校史建构[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8. [17]孙显斌.数字人文与数字图书馆建设[J].2017. [18]董园园.基于智慧时代的高校图书馆建设与服务创新[J].齐鲁师范学院学 报,2019,034(001):P.99-103. [19]刘倩,付方方.智慧时代下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规划探析\r——以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 [J].科技资讯,2019,017(006):191-192. [20]滕斌.新时代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几点思考[J].贵图学苑,2018. [21]谭璐.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的信息生态模式研究%Research on the Information Ecological Model of Intelligent Library Construction in University[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9,000(006):120-123. [22]李若,邓学军,张帆.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规划实施对策研究[J].情报科 学,2019,037(007):113-117. [23]赵冉.数字人文背景下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模式与策略研究[J].大众标准化,2019(12). [24]曾蕾,王晓光,范炜.图档博领域的智慧数据及其在数字人文研究中的角色[J].中国图书馆学 报,2018,044(001):17-34. [25]杨鹤林,李宾,朱前东.从创客空间到数字人文场所:亚利桑那大学图书馆iSpace建设研究[J]. 图书与情报,2018(3):56-62. [26]高媛.数字人文时代高校人文社科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 刊,2019,039(007):42-43,46.

浅谈高校图书馆服务管理

浅谈高校图书馆服务管理 在信息化背景下,互联网等技术的冲击让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管理模式发生了改变。文章将紧密结合学校图书馆的革新状况,对过去图书馆服务管理的弊端予以陈述,然后对新型高校图书馆服务管理的优化作出简要分析,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校图书馆服务管理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标签:高校图书馆;服务管理;资源建设;管理机制 在传统高校图书馆服务管理中,主要利用人工查找的方法来找寻图书内容。在图书资源获取上,学生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会让学生的使用质量受到影响,而在图书借还方面,都为人工借还。学生在有借书需求时,需要进行人工操作,且同时需要有专人进行值守,学生需要依靠图书证刷卡进入,而电脑需要保持刷卡进入界面,如果不慎移动鼠标,就很有可能让刷卡不显示、记录数据不准确等现象出现。 二、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管理的优化 1.新型高校图书馆整体概述 针对传统高校图书馆服务管理的种种弊端,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的优化、革新策略。首先,在图书馆内采用了一卡式门禁系统,其原理与地铁通道机类似,学生的图书卡得到升级,利用图书卡或是学校發放的一卡通手机才能通过门禁,让学生的财产安全与学校图书的财产安全得到有力保障,同时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其次,在新型图书馆内,增设了学生选座使用的选座系统机、馆藏书目检索机和自助借还机,让学生的选书、找书及还书更为方便。最后,另有一系列网上的图书馆服务,利用QQ、微信等媒介,可以让学生远程找书、看书,实现了线上与线下这两种服务体系的结合。 2.高校图书馆服务管理具体优化 (1)资源建设的强化。高校图书馆在优化服务管理过程中,需要合理把握各项资源,让本地资源与电子资源得到充分融合,让层次化的资源体系得以形成。第一,可以利用文件与图书的多种形式来保存本地资源,在整理资源过程中,根据学科知识可以对其进行科学分类,让其存放在不同区域内,并确保本地资源和服务管理系统得到紧密结合,让信息得到共享,让用户的获取更为方便,在存储过程中,可以做好图书馆之间的交流工作;第二,需要确保电子资源的检索较为方便,在高效图书馆的资源设置中,可以利用文字转换技术、数字处理技术让纸质资源得到转化,以形成电子资源,让学生可以享受便捷的数字资源,打破传统纸质资源的时间限制与空间限制。 (2)管理机制的优化。随着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革新,也需要对管理体制进行优化。如我的岗位是前台咨询并监管门禁系统,现阶段,具体工作内容随着图书馆的革新已经发生了变化。因此,只有对管理体制予以优化,才能让图书

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状况分析【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状况分析 随着新经济的迅猛发展,谁将新知识迅速转化为资本,谁的经济就能快速发展。而知识的进步又依赖与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大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数字图书馆自20世纪90年代初在美国问世以来,经过十余年发展已经形成难以计数的项目和成果,数字图书馆的概念和应用逐渐地深入人心,它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学习不可或缺的有效工具(王建文,2005)[1]。由于传统的图书馆已远远不能满足师生们的需求,因此目前大多数高校图书馆正在走数字化的道路,向新型的、现代化的数字图书馆方向发展。至今,对数字图书馆还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统一、完整的定义,对其称谓也多种多样,如电子图书馆( Electronic Library)、无墙图书馆( No wall Library)、网络图书馆( Net Library)、虚拟图书馆( Virtual Library) 等(周发容,2006)[2]。那到底数字化图书馆的目前的现状如何?数字化图书馆的建成对高校有什么重要意义?各高校在数字化建设中遇到哪些困难?这些都是需要探讨的问题。 1 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状况 数字图书馆的前期,称为电子图书馆,它包含有电子模拟信息和资料,此外,数字图书馆又称虚拟图书馆、网上图书馆,采用现代高新技术所支持的数字信息资源系统,将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因特网上信息分散,不便使用的现状,数字图书馆将成为没有时空限制、便于使用超大规模的知识信息中心(倪晓仑,2009)[3]。数字图书馆的主要来源包括艺术、科学和第二手资料(记录和传播发展学术活动)等开放式学术,它的使命是开发、储存、提供、获取和用电子方式收集那些可以用来学习艺术、建筑以及人类其他领域的高品质的数字图像及相关材料(Donald Waters,2001)[4]。 在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较晚,各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也各不相同。从整体上看,中国国家图书馆已迈开数字化步伐,正在实施“中国国家试验型数字图书馆计划”,该计划是国务院文化部倡议,以国家图书馆、北图、上图、南图、深图等国内主要公共图书馆为参与主体的试验示范项目,目标是建立一个从内容上和技术上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数字图书馆原型,通过遍布全国的数字通讯网,依托即将建成的“金图工程”向全国乃至全球提供网络服务,并为我国大规模建设数字图书馆工程提供样板(丛淑丽,2003)[5]。

高校图书馆空间新发展_韩昀松

高校图书馆空间新发展 ■ 韩昀松 邢 凯 孙 澄■Han Yunsong Xing Kai Sun Che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ity Library [摘 要]本文结合近几年的高校图书馆设计作品,分析高校图书馆空间正在呈现出的秩序多元化、划分混沌化、形态媒介化以及建构个性化等发展趋势。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秩序多元化 划分混沌化 形态媒介化 建构个性化 [Abstract] In combination with university libraries that have been designed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ose spaces featuring diversified order, integrated partition, media form and individualized construction. [Key words] University library, Diversified order, Integrated partition, Media form, Individualized construction 高校图书馆作为象牙塔内的精神文化圣殿、信 息资源中心,深受社会关注,它身处时代变革的前 沿,具有藏书专业性强、服务人群固定、馆藏资源 紧密追踪学科发展、更新速度快等特点。与公共图 书馆相比,高校图书馆对现代科学的发展更敏感, 同时担负着传播前沿学术信息的任务。“高校图书馆 空间”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高校图书馆各功能元素 的组织,体现为高校图书馆空间的空间秩序和空间 划分;一是指空间各实体元素的塑造,体现为空间 形态和空间建构。 近年来,高校图书馆空间正受到内外因素的双 重作用。从外因上讲,今天公众对建筑空间的讨论 日趋多元化、交叉化,直接影响当代建筑师的设计 理念和设计目标,影响建筑师的设计手法,更注重 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关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并 且受到其他科学前沿研究成果的促进。从内因上讲, 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信息资源急速膨胀,人文 精神得到关注,公众审美意趣有所提高,高校图书 馆在功能上、管理上都在发生变革,相比之下许多 高校图书馆空间显得秩序单一、划分僵硬、形态陈 旧、建构平庸,不能满足高校图书馆发展需要。因 此,内外因素共同引发了高校图书馆在空间秩序、空 间划分、空间形态、空间建构方面的新发展。 一、空间秩序多元化 空间秩序是空间各组成要素按照一定规律存在 的法则。空间秩序在建筑中具体表征为轴线关系、流 线布局和体量配置。传统高校图书馆作为学府的象 征,其空间秩序在轴线关系上强调对称性和纪念性, 在流线布局上多以山字形、日字形为主,在体量配 置上多呈现为条形体量搭接。随着人本精神日渐提 高、管理模式日渐开放、结构体系日趋先进、图书 馆功能日趋复杂,高校图书馆空间秩序正呈现出多 元化的发展态势。 瑞典达拉纳大学图书馆(Dalarna University Library)空间秩序强调轴线的导向性作用,注重流 线连续性,力图营造出有动态感的空间秩序。设计 中,ADEPT Architects深入研究学生对图书馆的利 用习惯,将各种功能空间、共享空间、交通空间整 合到一条螺旋坡道上,师生在坡道上根据学习需要 进行资料查阅、团体交流、休闲放松等活动,坡道 外围设置若干围合的安静阅览区。坡道成为指引师 生使用图书馆空间的导向性轴线,坡道独特的体量 形态营造了连贯通畅的视觉效果,读者可以在轻松 的空间漫游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获得独特的 阅读体验,进而从枯燥乏味的检索流程走向新奇有 趣的漫游体验,使简洁的空间充满趣味性、新奇性, 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心理体验(图1~图5)。 首尔明知大学图书馆(Myongji University Bangmok Library)在空间秩序上一方面强调轴线关 系的均质化,弱化馆内空间的对称性;另一方面运用 不规则的曲线界面削弱了轴线关系的纪念意义,体 现出平和、安静的人文精神,使高校图书馆摆脱了 学术衙门的形象。整个建筑空间围绕中庭展开,建 筑体量柔和、均质,环形流线围绕中庭布置联系周 边功能体块,流线布局简洁清晰,各功能体块联系 紧密。设计师将休憩、交流、阅读等多种功能围绕中 庭展开,使中庭成为承载多种活动的核心空间,增 加了图书馆空间的内聚性,整个内部空间呈现出富 于聚合感的空间秩序(图6 图9)。 空间秩序的多元化发展一方面丰富了图书馆空 间组织方式,为设计师提供了更加多样的功能流线 布置形式,优化了图书馆空间构成模式;另一方面 增加了图书馆空间的趣味性,为读者提供了更情景 化的阅读体验,增强了图书馆空间的场所感和可识 别性。 二、空间划分混沌化 空间划分包括对空间功能的界定和空间体块的 组合。混沌化是指受一定规律支配的、表现为无序、 类随机的趋势。空间划分混沌化是指在空间秩序的 逻辑制约下,设计师对空间功能、空间体块的划分 日趋柔和化、模糊化的趋势。具体表现为空间功能 “柔性复合”和空间体块“重叠透明”。可以说空间 划分混沌化是空间划分在“分”与“合”之间往复 运动这一客观规律的物化表现。 由 Anttinen Oiva Architects设计的芬兰赫尔辛 基大学城市校区图书馆(The University of Helsinki City Campus Library)由5个系馆合并而成。在功 能空间划分上,设计师一改将各功能在空间上截然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哈尔滨 · 150006) 收稿日期:2011-06-19 哈尔滨工业大学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201183)

建设现代大学图书馆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doc

建设现代大学图书馆科学发展观调研报 告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为一流大学发展与建设起到重要文献信息支撑作用的高校图书馆得到快速发展。高等学校图书馆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大学图书馆以其丰富的文献资源、快捷的检索手段和先进的信息传播技术,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专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认真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成果和经验,深刻领会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对于建设现代大学图书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xx大学图书馆30年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30年来,xx大学图书馆取得了瞩目的成就:20世纪80年代建设了16000平方米的新图书馆;世纪之交,图书馆建设列入学校“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重点内容。30年来图书馆在基础设施建设、文献资源建设、技术支撑体系建设、队伍建设、服务方式与管理理念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基本完成了由传统模式向现代化图书馆模式的转变,形成了以信息资源多元化、信息传播网络化、管理办公自动化、服务功能现代化、服务形式多样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大学图书馆格局,成为xx大学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学科建设的强有力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

图书馆的发展建设,文献资源建设是基础。1978年前图书馆馆藏文献68万册,主要是以采矿、冶金、机械为主的图书、杂志和报纸等纸本文献。30年来图书馆的馆藏体系、资源结构、数量都发生巨大变化,根据xx大学的学科专业结构的发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对文献资源的需求,图书馆拓展了藏书的学科覆盖面,在高校图书馆中较早地引进了sci、elsevier、eivillage、springerlink等大数据库和“超星”、“万方”、“网上报告厅”等数据库镜像站,形成了纸本资源、电子资源相结合、涵盖了我校多学科的文献资源馆藏体系。目前图书馆现有文献总量已达370万册,其中电子资源140万册,纸本文献220万册,成为文献资源丰富的图书馆之一。 图书馆作为“211工程”、“985工程”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先后建设了图书馆主机控制、网络系统、无线上网、安全监控系统等,为实现图书馆网络化信息化奠定坚实基础。引进和集成了国内处领先水平的图书馆计算机集成管理系统,实现了采访、编目、典藏、流通、阅览、期刊、统计、公共查询、系统管理等业务流程的计算机管理,开展了基于web的预约、续借、订购征询和推荐、催还、预约借书、图书外采等网络化的信息服务。应用interet网络技术,实现信息传播网络化,57种中外文全文期刊和文摘数据库、国家标准、重要会议文献、重要报纸等全文和二次文献数据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