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参、刺参基础知识

海参、刺参基础知识

海参、刺参基础知识
海参、刺参基础知识

海参、刺参基础知识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海参、刺参基础知识

海参

英文名称:

sea cucumbers, holothurians

海参定义:

1、广义:包括海参纲所有的种类。

2、狭义:水产上的海参系指那些可供食用的干海参。

名称:

1、菜单术语:“海龙”、“乌龙”。

2、名称历史:中国古人率先给它起的名字。

3、别称:“土肉”“海鼠”“沙噀”“海男子”“海瓜皮”“海黄瓜”等别称,为海产棘皮动物门海参纲动物的总称。

生物分类:

棘皮动物门,海参纲。海星、海胆等同为棘皮动物门。

生存历史:

海参繁衍在地球上比原始鱼类更早,大概在六亿多年前的前寒武纪就开始存在,是现存最早的生物物种,有海洋活化石之称。经历几次地球大毁灭都得以生存下来,数度见证地球的变迁。形态特征:体呈扁平圆筒形,两端稍细,体分被、腹两面,身体柔软,伸缩性很大,长10~20厘米,特大的可达30厘米,触手轮形,17~30个,一般为 20个,触手坛囊发达,口在前端,多偏于腹面,肛门在后端,多偏于背面,背面一般有疣足,腹面有管足。海参触手:

枝形触手见于枝手目海参

盾形触手见于盾手目和平足目海参

羽形触手见于无足目海参

指形触手见于指手目海参

海参触手的数目常为10个、15个、20个、25个或30个,一般均为5的倍数,但也有12个的。

繁殖:

育儿囊内发育-两极地区有少数海参有育儿囊构造,幼体在育儿囊内孵化发育

个体发育:

受精卵→囊胚期→原肠期→小耳状幼体→中耳状幼体→大耳状幼体→樽形幼体→五触手幼体→稚参

分布情况:

1、气候带:热带区(含海参产量的86%)和温带区(海参资源呈单种性,多分布于太平洋东西两岸)

2、海洋分布:太平洋热带区和印度洋

3、热带区主要海参资源:

黑沙参(Holothuria)

白沙参

糙海参()

多色糙海参( versicolor)

棘辐肛参(Actinoproga)

乌皱辐肛参()

梅花参(Thelenota ananas)

绿棘参(Stichopus choloronotus)

花棘参()

4、温带区主要海参种类:

东岸以美国棘参(Psrastichopus californics)为主

西岸以棘参()为主

5、温带区主要海参分布:

中国、日本(主要产区在北海道)、韩国、加拿大(全部产区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美国(主要产区在华盛顿州)等

6、温带区主要海参资源:

刺参( Selenka)

花刺参( Semper)

绿刺参()

梅花参()

黑乳参()

生存环境:

1、水深:从潮间带到 8000 米的深海,甚至万米的海沟,海参都有栖息

2、运动:底栖-匍匐式:体先收缩后伸展,呈蠕虫状浮游-少数:

生理特性:

1、变色:海参能随着居处环境而变化体色。生活在岩礁附近的海参,为棕色或淡蓝色;而居住在在海藻、海草中的海参则为绿色。海参的这种体色变化,可以有效的躲过天敌的伤害。

2、休眠:当水温达到20摄氏度时,刺参就会转移到深海的岩礁暗处,潜藏于石底,背面朝下不吃不动,整个身子萎缩变硬,如石头般。一般动物不会吃掉它。海参一睡就是一个夏季,等到秋后才苏醒过来恢复活动。

3、天气预测:海参能预测天气,当风暴来临前,它会提前躲到石缝里。渔民利用这种现象来预测海上风暴的情况。

4、排脏逃生:当遇到天敌偷袭过来时,警觉的海参会迅速地把自己体内的五脏六腑一股脑喷射出来,让对方吃掉,而自身借助排脏的反冲力,逃的无影无踪。这叫排脏功能。当然,没有内脏的海参不会死掉,大约50天左右,它又会长出一副新内脏。

5、分身:将海参切为数段投放海里,经过3—8个月,每段又会生成一个完整的海参。有的海参还有自切本领,当条件适宜时,能将自身切为数段,以后每段又会长成一个海参。海参的这种再生修复功能一直是医学、生物工程学家予以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

6、排异功能:有人做过实验:用针线或铁丝穿透海参肉体,打上死结,用不了半个月,海参就会将异物魔术般的排出体外,而海参的肉体不留任何痕迹。

7、铁球之谜:海参的皮下贮存一个小的纯铁球。小铁球的直径只有毫米。至今也无法解释这个小铁球是怎样形成的,对海参有什么作用据猜测这个小铁球可能是作为食物困难时的贮备,以备可以用体内的纯铁球与贫血食物进行组合。

8、海参自溶:当海参离开水后在短时间内会自己融化掉,化作水状,溶解地无影无踪,海参在生长8年后,也会自溶在大海里。

干海参接触到油性物质也会自溶。

海参种类:

1、数量:全球有记录的海参有 1100 余种,可供食用约40种我国海域有 140 多种,可供食用约21种

2、中国海参主要种类:根据海参背面是否有圆锥肉刺状的疣足

刺参类刺参科

仿刺参(灰刺参、刺参、灰参、海鼠)( Selenka)

梅花参(凤梨参)()

绿刺参(方柱参、方刺参)()

花刺参(黄肉参、白刺参、方参)( Semper)

光参类海参科

图纹白尼参(白瓜参、白乳参、二斑参)( jaeger)

蛇目白尼参(虎鱼、豹纹鱼、斑鱼)(Bohadschia argus jaeger)

辐肛参(石参、黄瓜参)(Actinopyga lecanora jaeger)

白底辐肛参(靴参、赤瓜参)( Quoy&Gaimard)

肛参

乌皱辐肛参(乌参)

黑海参

玉足海参()

黑乳参()

糙海参

瓜参科方柱五角瓜参

裸五角瓜参

瘤五角瓜参

芋参科海地瓜(茄参、海茄子)

海棒槌(海老鼠)

刺参

棘皮动物门-游走亚门-海参纲-楯手目-刺参科-仿刺参属

按颜色分类

红刺参

青刺参

黑刺参

环境影响:

1、一般是褐色或栗色,岩石底个体颜色比较深

2、生活在海藻中间多呈绿色、白色、赤褐色、紫褐色

3、岩石底和水温较底肉刺数量比较多而且高

4、泥沙和水温较高,肉刺肥厚,个体比较大

外部形态

形态:体呈扁平圆筒形,两端稍细,体分被、腹两面

体背面:分为两个辐部(步带区)及三个间辐部(间步带区)背面有4行~6行圆锥状的肉刺(又叫疣足),是变形的管足

腹面:比较平坦,为三个辐部及两个间部,

管足,整个腹面密集的小突起,末端有吸盘,在腹面大致排成三个不规则的纵带

触手:位于体前端腹面,通常有20个楯状触手围在口的周围,呈环状排列,刺参靠触手的扫和抓将食物送入口中

口:位于围口膜中央,其入口处呈环状突起。

肛门:位于体后端且稍偏于背面。

生殖孔:位于前端背部距头部1厘米~3厘米的间辐部上,呈一凹孔,此孔色素较深,生殖季节明显可见,除生殖季节外,此孔难以看清。

体长:一般20厘米,直径约4厘米,体长最长可达40厘米

内部构造:

体壁

上皮层

皮层

肌肉层

体腔上皮层(体腔膜)

骨片

消化系统

食道

排泄腔

呼吸系统

呼吸树

皮肤

管足

水管系统(步管系统)

环状水管

辐水管

循环系统

背肠血管

腹肠血管

环状血管

神经系统

口神经系统(外神经系统)

下神经系统(深层神经系统)

生殖系统(繁殖季节生殖腺)

雌性橘红色

雄性淡乳黄色、乳白色

备注

(1)上皮层上皮层由单层的表皮细胞所组成,包在体表起保护作用。表皮细胞能分泌粘液,润滑身体。

(2)皮层上皮层下面为厚的胶质皮层,主要为结缔组织。刺参商品质量的好坏主要依据皮层的厚薄及丰满度。上皮层与皮层之间埋有无数细小的石灰质骨片。石灰质骨片,形状随年龄而变化。幼小刺参的桌形骨片塔部细高,底盘较大,周围平滑;老年刺参的桌形骨片塔部变低或消失,只剩下小形的穿孔盘。

自然分布

1、温寒带种

2、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浅海,包括日本、朝鲜、俄罗斯远东沿海和中国北部沿海

3、辽宁省大连、旅顺、长海沿海(以大长山、广鹿、獐子分布数量较大)、绥中止锚岛

山东省长岛、龙口(龙口湾、桑岛)、莱州(三山岛)、蓬莱、烟台、威海、荣成、即墨、青岛、胶南、日照石臼所、前山岛(刺参自然分布最南断)

河北省北戴河

刺参运动

1、在饵料丰富、环境适宜的地方,移动范围小

2、在饵料缺乏、生活环境条件不良,可进行大规模的移动,有的个体甚至出现全身放松、随波逐流的现象

3、人工饲养条件下,身体下垂漂浮于近水表面,这种漂浮现象多发生于夜间或者凌晨

4、秋天刺参的活动能力和觅食活动不如春季

水温

1、低于3℃,摄食量减少,活动迟缓,逐渐处于半休眠状态

2、适宜水温5~18℃

3、.最适宜水温10~17℃

4、~19℃对成参的摄食和消化开始产生不利影响

5、超过20℃,幼参虽然不夏眠,摄食量仍然较大,但消化吸收率开始下降

6、超过23℃,对其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7、26℃,刺参自然分布海区很少超过26℃

8、超过30℃,体重呈下降趋势,在人工生态环境中刺参可以适应

盐度

1、适宜范围~

2、耳状幼体 10以下 1小时后全部死亡

20以下 12小时后有近半数个体死亡

稚参

水温15℃盐度25以上未见死亡个体

水温15℃盐度20以下出现死亡个体

水温20~25℃盐度20以上无死亡个体

体长5毫米水温15℃盐度20以上无死亡个体

水温20~25℃盐度15以上无死亡个体

PH值:~

呼吸

刺参体内的呼吸树是营呼吸作用的主要器官,此外皮肤和管足也具呼吸作用。温度不同刺参的耗氧量也不同。在其正常活动的温度范围内,成体的耗氧量为~小时。

运动

主要依靠腹部密生的管足和身体横纹肌、纵纹肌的伸缩,进行缓慢而有节奏的运

动。潮流和风浪 1.潮流顺畅、流速缓慢、风浪较小的浅海和内湾

水深

1、多分布于水深15米以内,最大分布水深可达35米以上

2、在同一海区,分布水深与年龄有关,幼参多分布于浅水区,随年龄增长逐步向深水区移动

3、水深:潮间带体壁重:~克平均:克

水深:~米体壁重:~克平均:克

水深:~米体壁重:~克平均:克

水深:~米体壁重:~克平均:克

水深:~米体壁重:~克平均:克

底质

1、泥沙含量

含泥量超过20% 很少有刺参分布

含泥量超过% 无刺参分布

含泥量10%以下(沙砾为主、泥沙混合、沙粒较大、细沙和粉沙含量少)最适宜刺参栖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