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年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基础(中级)复习笔记

2017年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基础(中级)复习笔记

2017年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基础(中级)复习笔记
2017年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基础(中级)复习笔记

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基础(中级)复习笔记

(按2015年新版教材及2017年考试大纲总结)

第一章出版概论

一、“出版”的概念和出版活动的构成要素、前提和特征。

(一)概念: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

最早在我国使用“出版”一词:1833年创办于广州的中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的编辑序言。最早在我国法律文件上使用“出版”一词:1906年清朝政府颁布的《大清印刷物专律》。

在我国,给“出版”做出明确的定义,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二)出版活动三要素:编辑、复制、发行

(三)出版活动的前提是作品。出版界所说的“作品”是指可以转化为出版物的作品。

(四)出版活动的特征:

1.文化的记载、传播、交流和传承 2.不同劳动的有机结合 3.政治性和思想性 4.经济性和产业性二、出版活动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有决定性影响;出版活动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的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一)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的决定性影响:

1.政治制度和政治环境决定出版活动的命运。 2.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物质条件。3.科学技术是出版活动发展的强大推动力。4.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活力。

(二)出版活动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

1.对政治发展的影响:(1)形成舆论导向(2)深化思想政治教育(3)促进社会和谐。

2.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2)促进人们更新经济理念,推进经济发展。(3)迅速传递各种社会信息,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3.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1)发现先进科技成果并促进其迅速传播,使它们尽快变成现实的生产力。

(2)对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了全民族的科学素养和技术能力。

(3)科技读物使人们形成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社会观念。

4.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1)增进文化积累。(2)推进文化创新。(3)优化文化选择。(4)促进文化交流。

三、我国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主要任务。

(一)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二)出版工作的方针原则:(记忆方法:双为双效、双百双用、质量、开放)

1.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双为)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双百双用)

3.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双效) 4.坚持质量第一

5.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

(三)我国出版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促进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体任务包括:

1.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阐释科学发展观2.传播和积累科学文化知识 3.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4.促进国际文化交流5.丰富和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

四、出版物的要素、种类和特殊性。

(一)出版物必须具备三个要素:

1.具有经过编辑加工的以文字、图形、图像、声音或其他符号形式表现的精神文化内容,可供阅读、欣赏。2.具有承载这些精神文化内容的物质载体。3.具有一定量的复本,可以向公众传播。(二)出版物的种类有六大类:

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互联网出版物。其中,图书、报纸和期刊合称为“纸介质出版物”或“印刷型出版物”。最早出现的出版物是图书,然后是报纸、期刊。

(三)出版物的特殊性:

1.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的两重性,是出版物最重要的特殊性。

2.使用价值与社会效用关系上的特殊性:使用价值与社会效用既可能一致,也可能背离。

3.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既可能统一又可能对立的关系,是出版物的特殊性之一。正确处理这两个效益之间关系的原则是: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4.出版物生产数量与成本、利润关系上的特殊性:仅生产数量上的变化便会导致利润率的巨大变化。

五、出版资源的概念和特点。

(一)出版资源的概念:

出版资源是出版产品形成过程中必须加以开发、利用的各种社会资源,包括人才资源、信息资源和物质资源。人才资源由出版者队伍、作者队伍等构成。信息资源由出版物的精神文化内容、全社会的文化积累、出版单位和出版物的品牌信息以及市场的文化需求信息等构成。物质资源由生产出版物所需的各种物质材料以及各种有形资产构成。

(二)资源的特点

人才资源的特点:

1.不但包括本行业的从业人员,还包括行业外的作者和特约编辑等专业人员。

2.既要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文化素养和专业学科素养,又要有相当的经营管理才能。

3.特别强调人才的多样性和结构的合理性。

信息资源的特点:已经生产出来的出版物,不仅是它的产品,而且常常也是它进行再生产的生产资料。

六、出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开发和利用的途径:

1.紧跟社会的发展2.整合已有出版物中的信息3.更新已有成果

4.打造品牌并扩大影响5.开发国外资源6.运用多种媒体

(二)要注意的问题:

1.有一定的深度 2.重视调查研究 3.要有创新意识

4.提高信息把握能力5.注重信息质量,提高使用价值

七、我国出版业的性质、特点以及结构组成。

(一)我国出版业的性质特点:

1.属于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2.具有产业经济属性 3.富有文化创意性

4.与信息技术有天然的适应性 5.事业和产业的有机统一

(二)我国出版业的构成:

1.出版单位:是从事出版活动的机构,包括图书出版社、音像出版社、电子出版物出版社、期刊社和互联网出版单位。

(1)出版社可以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出版各种相应种类的出版物。(2)期刊社的编辑出版部门与期刊的主办单位以及期刊登记机关必须位于相同的省级行政区域内。期刊社可以设立办事处、联络处等派出机构或与广告经营单位建立协办关系,但派出机构和协办单位不得从事采访、编辑活动。新闻出版总署认定具有新闻采编业务的期刊社,可以在登记地以外的地区设立只从事采编活动的记者站,但必须报经拟设立机构所在地省级出版行政部门批准。

2.制作单位:对精神生产内容进行技术加工处理,制成能够据以批量复制出版物的、具有一定物质形式的“母版”的专门单位。设立出版物制作单位,必须按照法定程序履行报请审批或备案的手续。未取得合法资质者不得从事出版物制作经营业务。

3.印刷复制单位:我国对印刷复制单位的设立实行许可制度。未经一定级别的出版行政部门审批许可,任何单位都不得经营出版物的印刷、复制业务。

4.发行单位:我国对发行单位的设立实行许可制度。未经一定级别的出版行政部门审批许可,任何单位都不得经营出版物的发行业务。

5.出版专业教育、科研单位。

八、我国出版业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出版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1.完善出版管理体制;2.增强出版单位发展活力;3.建立健全多层次出版产品和要素市场;

4.推进出版公共服务体系标准化、均等化;5.提高出版开放水平:

(二)出版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1.发展图书、报纸、期刊等纸介质出版业态;2.发展数字出版等非纸介质出版业态;

3.发展动漫、游戏出版业态; 4.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5.发展印刷复制业;

6.发展出版流通业;

九、我国台湾地区、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出版业

(一)台湾地区出版业:

1. 出版社的设立实行登记注册制度。

2. 状况:有1万多家出版社,每年出版新书4万多种;报社2000多家,期刊社5000多家,有流通的期刊社2000多家,经常销售的期刊600多种。发行量较大的期刊以时事、娱乐、生活时尚、外语、教育、财经类为主。

3.分布:出版机构多数为民营,主要集中在北部。大台北地区。

4.发行:图书批发公司称中盘商。连锁书业发达。

5. 最大书展:1987年,台北国际书展。自1998年起,每年举办一届。1、2月份。

(二)香港出版业:出版社的设立实行登记注册制度。

1.状况:有500多家图书出版社,年出版图书1万多种。香港既是一个中文出版物市场,也是一个英文出版物市场。是报刊出版较多的地区。报纸有50多种,期刊有700多种。

2.发行:不仅经营本地出版物,还从事进口业务。各类书店、书摊近千家,以销售中文且成规模的有50多家书店。“二楼书店”创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独具文化特色。连锁书店越来越多,“二楼”被挤压。

3.香港书展:每年一次,7月。由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办。

4.印刷: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印刷中心之一。(三)澳门出版业:

1.报业较为突出,图书、期刊发展水平较低。

2.包括政府、民间团体和私人主办的三种性质的出版机构。主要购买者是图书馆。

3.图书出版社约150家,年出版图书数百种。

十、主要发达国家出版业概况

(一)美国出版业

出版企业的设立采用登记制。

两个较大的发展时期:一是南北战争以后,一是二次大战以后。

出版中心是纽约、波士顿和费城。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出版业和出版市场。2009年达到501亿的规模,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1%。

图书出版是它最大的门类。全美约有6万家出版机构。

图书发行中间环节包括:出版社的发行公司、发行代理商、独立销售代表、批发商和馆配商。批发商

为独立书店、连锁书店和图书馆充当一站式购书中心的角色。

图书零售环节包括:连锁书店、独立书店、库存书经销商、专门商店以及附设于药店、超市和购物中心的售书处。

电子阅读器是美国出版市场的新宠,电子书的年复合增长率为71%。

(二)英国出版业

始于15世纪70年代,以1476年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开设第一家印刷所为标志。到19世纪,形成一个鲜明特色:图书出口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是出版大国和强国之一。图书为最大门类。

全国有5万多家出版社,90%为中小型出版社。大型出版社主要为跨国传媒公司。小型出版社和行业巨头两极分化严重。

发行体系涵盖:发行代理商、批发商、零售商三个环节;零售终端:连锁店、独立书店、超市、图书俱乐部、网络书店等。1997年废除《净价书协议》

出版企业的设立采用登记制,对外资进入英国出版业没有限制。是少数几个对印刷出版物免征增值税的国家之一,但电子和音像制品需缴纳17.5%的增值税。

(三)法国出版业

全国有3600家出版机构。中心在巴黎和里昂。

1982年起,全国实行统一书价制。图书是最大门类。

发行:分直接和间接销售。直接销售是出版商以公开价销售给经纪人、消费者、团体、政府部门,

或以非公开价销售给图书俱乐部和零售商(包括书商、超市、百货商店)。间接销售是以非公开价,通过代理商、发行商、批发商中转后销售给零售商。1971年,明确代理商和发行商的职责。代理商起图书供应代表作用。图书零售主要通过书店、书亭、图书俱乐部、邮购公司和送书商。期刊发行主要依靠报刊代理公司。

对出版活动起一定指导作用。政府设有“图书文化基金”,用于促进图书出口和资助翻译法国图书

事业。对图书、期刊和音像制品征收7%、4%和33.33%的增值税。对出口书刊免征增值税,对进口征收7%进口税,进口音像制品征收3—5.4%。

数字出版还很有限。

(四)德国出版业

15世纪四五十年代,约翰·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技术。 1650年开始,莱比锡成为德国的文化中心,成为最重要的出版基地。1913年,德国出版图书3万种,居世界第一。1990年,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

德国对图书出版实行扶持政策。税率7%。实行统一定价制度,《统一定价法》2002年10月1日生效。法规规定:严格按照定价,擅自打折除以高额罚金;上市10个月后才可打折,且必须公告;俱乐部版不受打折限制,但只针对会员且在新书销售4个月后,且设计必须与出版社版区别。中小型独立

书店有生存空间。零售业现代化程度极高。

发行:出版社→中间商→零售商→消费者。中间商类型:订单中心、出版社配送代理和综合性中间商(即图书即时供货商)。

(五)日本出版业

17世纪中期,日本民间出版业形成。主要集中在京都、大阪和江户。1890年前后,日本年出书种数仅次于德国。1936年,实行“出版统制”

报纸出版是日本出版业最大的出版门类。期刊(尤其是漫画期刊和周刊)第二,第三为图书出版。中大型出版商同时出版图书和报刊。出版企业80%位于东京。

发行:70余家出版物批发商,出版商和书店都依赖批发商。1.5万家零售书店,分布在火车站到购物中心的各个地区。网络书店正日益扩展。

十一、出版学概述

(一)出版学的学科性质

【出版学】:是研究出版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为出版活动提供理论指导。是行业之学、领域之学,属于应用科学,不是基础科学。

(二)出版学的研究对象:出版活动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出版活动本身的规律性。出版物、出版业和出版物市场是出版学研究的三个重要范畴。

出版物、出版业和出版物市场的矛盾运动,构成出版活动的基本规律。决定了出版活动的性质及其特点:

1.决定了出版物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既是文化产品又是文化商品的属性;

2.决定了出版业既是文化事业又是文化产业的属性;

3.决定了编辑、复制和发行活动之间分工合作的相互关系;

4.决定了编辑、作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

(三)学科内容:7项

出版与社会的关系

出版活动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的关系,即其与社会的关系,是出版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对出版活动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后者对前者又有巨大的反作用。对两者关系的研究,重点是明确出版活动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科技发展中的位置和作用,阐述其在整个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的规律性。

出版物

出版物是出版活动的成果,集中体现了出版活动与社会的关系,是出版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1.出版物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2.出版物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及其相互关系

出版业

出版业是出版学研究的主体。

1.出版业与相关行业的关系

2.出版业的体制机制:在社会基本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影响下,按照一定的体制机制运转,形成既与其他行业具有共性,又有自身特点的体制机制。

3.出版业的结构和发展方式

出版业的结构:内部结构、地区布局结构以及产业集中度等市场结构。其中,内部结构中的的编辑、复制、发行这三大行业结构是出版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出版学重点研究这三方面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一般性的发展规律。

出版物市场

对出版物市场的研究是出版学的重要内容。研究重点在于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出版物市场与经济社会文化的关系,等等。

出版人才队伍建设:重点研究出版人才队伍在人才结构和知识、技能更新上的特殊要求,揭示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管理机制的对立统一关系。

出版管理体制、出版法规及宏观管理:出版学仅仅研究出版宏观管理,重点是政府如何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调控出版业的发展。有关出版单位经营管理的研究是出版企业管理学的任务。

出版企业经营管理:

中外出版历史:认真研究中外出版历史,总结历史经验,并进行中外历史经验的比较研究,是出版学的重要内容。

(四)出版学的相关学科:目录学、版本学、校助学、文献学、传播学、新闻学、文化学、社会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

(五)中外出版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概况

1. 中国的出版研究和学科建设

有关古籍整理、图书管理、版本校勘的古籍:汉代刘向的《别录》、刘歆的《七略》,南宋郑樵的《校雠略》;“艺文志”、“经籍志”,是古代书目与图书出版的历史资料;清代章学诚的《校雠通义》、纪昀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叶德辉的《书林清话》,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出版学研究资料。

最早使用“出版学”这个词的中国人是【杨家骆】。(1931年《图书年鉴》)

正式提出出版活动理论研究作为学科来建设,是改革开放以后。1983年,在广西桂林召开的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研讨会上提出。

2. 外国的出版研究与学科建设

(英)约翰·弥尔顿1644年发表《论出版自由》,对出版业产生深远影响。(英)斯坦利·昂温《出版实况》(“出版圣经”,被日本改名为《出版概论》,1926年出版)(美)小赫伯特S·贝利著《图书出版的艺术和科学》,在美国较有影响。 1969年,日、韩出版学会成立。

(六)开展出版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1、只有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出版实践,才能树立正确的出版观念,不断适应飞速发展的形势,积极应

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才能正确发挥出版工作者的智慧和才能,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不断为出版业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2、只有依靠出版学的学科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满足各方面对出版专业人才的迫切需要,并使出版专业人才的素质能够在持续、正规的培养中不断得到提高;

3、只有对出版学有足够的理论兴趣,才能更加热爱出版工作,自觉的在出版业这个大学校里汲取丰富的营养,才有可能在出版工作岗位上不断成长,最终成为有精湛造诣的学者专家。

第一章编辑概论

一、“编辑”的概念和编辑工作在出版工作中的地位。

(一)“编辑”的概念:以生产出版物的精神文化内容为目的,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一种专业性的精神生产活动,是出版物复伟帅发行的前提。最早的编辑活动是书籍编辑活动。(二)“编辑”的地位: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

(l)编辑工作对出版工作的全局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和影晌.(2)编辑是出版物复制和发行的前提.(3)编辑工作对出版单位经营具有重要作用.

二、编辑过程的基本环节和编辑工作的特点、基本功能。

(一)基本环节: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签订出版合同、加工整理、整体设计、审定发稿、校样处理、样品检查、出版物宣传、反馈信息收集。

(二)编辑工作的特点: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创造性、选择性、加工性、中介性

(三)编辑工作的基本功能:

1.文化生产中的设计、组织功能2.文化传播中的选择、导引功能3.文化创造中的优化功能三、对编辑人员的基本素质、能力和责任的要求。

(一)编辑人员的基本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职业素质

(二)编辑人员的能力:政治认知能力、策划能力、语言文字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判断能力、信息感知能力、审美能力.

(三)编辑人员的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贵任、把关资任、宣传引导资任。

四、编辑与作者、读者的相互关系以及编辑的作者工作和读者工作。

(一)编辑与作者、读者的相互关系:

1.编辑与作者的关系: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编辑离不开作者,作者劳动是编辑劳动的前提,作者的劳动成果是编辑的劳动对象。作者也离不开编辑,没有编辑劳动的投入,作者的劳动成果就无法通过社会传播实现其社会价值.

2.编辑与读者的关系:读者是编辑的服务对象.读者是作者、编辑的劳动价值和社会作用的实现者.“为读者服务”不意昧着编辑应该消极地迎合读者,编辑应该引导读者、提高读者,作读者的良师益友.

3.编辑是沟通作者与读者关系的桥梁:编辑向作者及时传达读者的需求信息;编辑向读者及时发布凝结了作者大量劳动的出版物供应信息.

(二)编辑的作者工作:发现作者、选择作者、建立作者队伍数据库、与作者保持经常联系、为作者服务、维护作者权益。

(三)编辑的读者工作:调查读者、为读者服务、认真处理读者来信.

五、编辑学的学科建设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编辑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中国开始的.最早以编辑学命名的专著:《编辑学》,李饮民著,1949年出版.

六、编辑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

(一)编辑学的研究对象:编辑活动的性质、任务、作用及其发展规律.

(二)编辑学的学科内容:

1.研究编辑活动与其他活动的关系2.研究编辑过程3.研究编辑与作者、读者的关系

4.研究编辑活动的创造性及其特点5.研究编辑队伍的建设和管理6.研究编辑历史

第三章出版历史知识

一、文字与文献载体的变迁。

(一)文字的产生与演变:

1.文字出现之前,记录信息的方法:结绳记事、刻契记事、图画表意

2.汉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以前: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陕西西安半坡文化,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了殷商时代甲骨文。

3.汉字字体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

(l)从商周甲骨文、金文变为小篆

(2)从小篆变为隶书一一最大的一次变化,标志着汉字由古文字阶段进入了今文字阶段.

(3)从隶书变为楷书

(二)文献载体的变迁

1.纸发明以前的文献载体:甲骨、青铜器、石头、简犊、嫌帛.

2.简策是竹片,单片称“简”,多片竹简编连在一起称“策”.版犊是木片,简称“犊”。

3.与简犊有关的图书术语:版框、行款、天头、地脚,卷、册、杀青、尺犊、版图、书札、篇籍.4.纸张的发明不晚于西汉时期,西汉古纸:添桥纸、金关纸、马圈湾纸。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技术,制造出的“蔡侯纸”大大促进了纸张的晋及应用.

二、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

(一)雕版印刷:最早的雕版印刷品:西安市出土梵文陀罗尼经咒单页,为唐初印刷品,不晚于公元690-699年.韩国庆州佛国寺发现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印本,是公元702-704年的唐武周刊本.

(二)泥活字印刷: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是宋代毕异发明的.泥活字印刷的图书:宋朝周必大印刷的《玉堂杂记》,元朝姚枢印刷《近思录》、《小学》、《经史论说》,清代翟金生印刷《泥版试印初编》.

(三)木活字印刷:首先在西夏使用.

木活字印刷品:元代王祯,在公元1298年排印了《放德县志》.最早系统叙述木活字印刷的文献:元代王祯作《造活字印书法》一文。我国报纸用活字印刷的开端:明代(公元1638年)用木活字排印的《邸报》。清朝最大一次采用木活字印书活动:乾隆年间,排印《武英殿聚珍版丛书》134种,主办人金简.金简把这改印数活动写成总结,名为《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该文内容比王祯的《造活字印书法》更为详明具体,是我国活字印刷史上的重要文献.

(四)铜活字印刷:明代弘治、嘉靖年间,江苏无锡、常州、苏州一带盛行铜活字印刷,其中,无锡华氏和安氏家族最为有名.

我国现存最早的铜活字本:明代华氏会通馆印行的《宋诸臣奏议》.

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一次的铜活字印刷:清代雍正年间出版《古今图书集成》,全书一万卷,全用铜活字排印。

(五)活字印刷的局限:活字印刷并未取代雕版印刷成为主流出版技术。原因如下:雕版可以收藏数十年乃至数百年,重印不难,而活字印刷每一次重印,都必须费工重排,在一次印数较少的情况下,反而不如雕版经济.

(六)套版印刷:“涂版”或“套色”:在同一块版上施以不同的颜色,一饮印成。“套版”或“套印”:将同一版面的不同颜色分别刻版、施色,分几次套印而成.套版由涂版发展而来,版面色彩表现更细腻.套版印刷使印刷进入彩印时代.明代盛行的批点古书风气,促进了套版印刷的广泛应用.套版印刷的广泛应用,是在明代后期.明代的套版印刷,最著名的有吴兴的闺氏和凌氏.阂、凌两家共刻印套版书籍117部,计145种.

(七)版画:

明代,反映市民生活的戏曲小说风行,这些书都附绘木刻插图.其中尤以徽州的刻工技艺最为出色.代表作有《集雅斋画谙》、《诗余画谱》.

(八)饾版和拱花:

1.饾版:将彩色画稿按不同颜色分别勾蔡下来,刻成一块一块的小木版,逐色依次套印或叠印,最终形成一昆完整的彩色画图.饾版印出的作品,颜色的浓淡深浅、阴阳向背几与原作无异。后人称作“水版木印”,至今仍发挥着作用.

2.拱花:用凹凸两版嵌合,使纸面拱起,富有立体感. 3.用恒版和拱花印刷的书籍:明末胡正言的《十竹斋画谱》、《十竹斋笺谱》,明末颜继祖(字萝轩)出版的《萝轩变古笺谱》,清代《芥子园画谱》。

(九)德国人约翰·谷登堡在1445年发明了铅活字印刷,比中国毕异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晚400年。谷

登堡的发明开创了近代机械印刷的新纪元.

三、我国古代刻书业及其编辑业务。

(一)古代书籍刻印分类:官刻、私刻、坊刻、寺院刻书.叶德辉在《书林清话》中,只列分了前三种。

1.官刻:由国家机构出资或主持的图书刻印活动。

(l)我国最早的官刻本:五化后唐,宰相冯道主持由官府刻印《九经》。《九经》在国子监完成,史称五代监本《九经》,它标志着印刷术从民间走入官府。

(2)历代朝廷刻书的专门机构:宋代:国子监;

元代:秘书监的兴文署、艺文监的广成局、太史院的印历局、太医院的广惠局,以兴文署刻本最著名;明代:国子监、司礼监的经厂,中央政府的各部院、都察院等机构也刻书;清代:武英殿。

历代地方官府也刻书:南宋的各地公使库,元代各路濡学和书院,明代的藩王府,清代各官书局.宋代《大斌经》、《册府元龟》、《太平御览》,明代《十三经注硫》,浩代《古今图书其成》等,都是鸿篇巨制,非政府之力不能完成。

(3)官刻本特点:

书品考究,字大行疏、开本阔大、纸墨精良、装演铺陈.在内容上多以正经正史为主,强调教化功能.(4)校勘质量方面,不同时期与不同机构差别很大:

五代、两宋的监本,底本优良,校召赔湛.明代的监本多用前代旧版,字迹不免棋糊,质贡不高,南监印书有“大花脸本”之称,北监本错误更多。明化经厂刻书,多出自太监之手,校勘不精,但明代藩府刻书则享有口碑,称为“藩刻本”.

2.私刻:士人学者以崇尚学问、文化推厂、知识传播为目的进行刻书活动,不以赢利为动机,图书质量较高。书籍的牌记多刊自家堂号、宅名或书斋名等.

(l)私刻本:唐代王玠刻印《金刚经》,五代毋昭裔刻印《文选》、《初学记》;宋代穆修刊印韩愈和柳宗元的全集,廖莹中刻《九经》,黄善夫刻《史记集解》。元代岳浚刻印《九经》、张存惠刻印《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2)大部头丛书私刻本:丛书始于宋,宋代俞鼎孙、俞经的《儒学警悟》,明代《汉魏丛书》、《唐宋丛书》、《格致丛书》,清代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吴骞《拜经楼丛书》、卢文弨《抱经楼丛书》、阮元《文选楼丛书》、黄圣烈《士礼居丛书》、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黎庶昌《古逸丛书》

3.坊刻:出版主体是书商.

(l)坊刻历史:

唐代有“成都府樊赏家”、“龙池坊卞家”、“西川过家”等。

南宋,我国形成三大坊刻雕版中心:两浙坊刻、福建坊刻、蜀中坊刻。南宋临安书坊印行《圣宋文海》,多达120卷.表明书坊已刊印大郁头图书.

元代,坊刻集中在平阳、建阳.元代书坊刻印医书开始增多,建阳余氏勤有堂刻了《太平惠民和济局方》、《新编妇人大全良方》、《督济本事方》等医书,燕山窦氏活济堂专门刻卖医书.

明代,书坊聚集地分布在建阳、南京、苏州、吴兴、徽州、杭州、北京.余象斗的三台馆和双峰堂最著名.他编刻的《西游记》、《列国志传》、《三国志传评林》、《水浒志传评林》、《东西晋演义》、《西汉志传》行销甚广,至今尤存.

清代,坊刻集中在北京、南京、苏州。北京的老二酉堂是历经数百年的老店。

(2)坊刻的特点:

①坊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书籍往往能迅速进入社会,广泛流传.例如:古人把坊刻本成为“通行本”。

②出版商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比官刻高.例如:出版技术的发明和革析,大多出现在民间出版活动中。

③商人常为谋利而粗制滥造、弄虑作假.例如:“麻沙本”几乎成为“低劣版本万的同义词;冒充宋版元刻或名人编校不胜枚举,翻版印刷屡见不鲜。

4.寺院刻书:寺院集资刻印佛教、道教典籍.宋刻《开宝藏》,民匡抑《频伽藏》。

为了吸引民众、方便传教,寺院刻书并不局限干宗教典籍,也刻印生活用书、流行读物。

(二)古代刻书业的编辑工作

最初的编辑工作,主要是甄选和校勘。

最早的编辑校勘出版业务工作条例:元代,岳浚《相台书塾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包括:书本、字画、注文、音释、句读、脱简、考异

清代校勘第一人:顾广析(qi),自己并无巨著传世,一生为他人校书.“顾黄”:顾广忻与出版家黄不烈合作最多.黄氏的最佳版本,再加顾氏的校勘,珠联璧合.

四、古代的图书贸易。

“书肆”一词在文献中最早出现:西汉末年,扬雄《法言·吾子》。西汉末年,在太学附近形成“槐市”。

汉代,书殆通过抄写来复制.魏晋南北朝,名人新书、新作间世,即行传抄.左思《三都赋》,富家争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五代刻印的《九经》已公开出售,说明图书贸易的主体从书坊、私家扩大到官府.宋代,国子监售书,监本只收工本价,不为谋利.北宋东京有相国寺书市,散文家穆修曾在此售书,李清照常在此买书。宋代的建本远销全国乃至海外.

五、近现代印刷业的发展。

最先使用西方铅印排版技术生产中文书刊的,是来到中国的外国传教士.1815年以前,英国东印度公司在澳门办有印刷所.最早用机械印刷的汉字出版物:马礼逊编著的《汉英词典》,用铅合金活字印刷。“美华字”:美华书馆的姜别利用电解法铸造中文字模,制成大小铅字七种.成为中国通用几十年的字模和铅字,称为“美华字”。

石印技术:工序少、印刷速度快、不失真,不仅取代雕版印刷,还一时胜过铅印.第一本石印中文书

籍:1828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用石印技术印刷出版《中文课本》.

第一本石印中文期刊:1833年,广州出版了石印中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三大石印书局:点石斋石印书局、同文书局、拜石山房。

民国时期,国内最大的出版机构是商务印书馆,第二大出版机构是中华书局。

六、新技术对图书装帧形态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图书装帧,经千余年的历史演变,最终统一为线装形式.

清末民初,铅印本书刊的外部形式受到日本图书的多方面影晌,而逐渐改线装为平装,面封和底封上还出现了各种图画装饰.

抗日战争期间,版画工艺更能适应战时的恶劣环境,被许多书籍设计者采用.

七、我国近现代出版机构的种类。

(一)早期传教士创办的出版机构: 19世纪上半叶,外国传教士出于传教的需要,在中国沿海及附近的海外其他地区,开办了教会出版机构.例如:1814年成立于马六甲的英华书院,1838年成立于新加坡的华英书院.

1942年以后,外国传教士以上海为中心,开办了一批出版机构,例如:墨海书馆、土山湾印书馆、美华书馆、申昌书局(申报馆)、点石斋书局、益智书会、图书集成局、格致汇编社、广学会。

(二)晚清政府办的出版机构:主要有两类:

1、地方官书局:

曾国藩创办金陵书局后,扬州的淮南官书局、苏州的江苏官书局、杭州的浙江官书局、武昌的崇文官书局、长沙的思贤官书局、福州的福州官书局、广州的广雅官书局、成都的存古官书局、北京的直隶官书局、济南的山东皇华官书局、太原的陕西官书局、西安陕西官书局等先后兴起.

官书局利用政府的力量,大量刊刻反映传统学术文化内容的典籍.“局刻本”多由学者名家从事校勘而质量精良,且价格像廉,流传很广.

2.洋务派的出版机构:

第一所官办洋务学堂——京师同文馆翻译出版了大量西方书籍,其中,丁韪良的《万国公法》,毕利干的《化学指南》、《化学阐原》影响最大.

中国晚清时期译书最多、影响最大的翻译机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其著名出版物有《谈天》、《地学浅释》、《佐治刍议》和《西国近事汇编》等.

(三)民营出版机构

1.维新派的著作大量出版: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的《西学书目表》,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维新派出版的《公车上书记》等.《西学书目表》初版2000余册,上市即脱销。还有《中外纪闻》、《时务报》、《强学报》等报刊宣传维新变法.

2.革命派图书大量涌现:

章炳麟《訄书》,邹容《革命军》,陈天华《猛回头》、《警世钟》.革命派创办的报刊:上海的《大陆》、《苏报》、《国民日日报》、《民呼日报》,厂东的《亚洲日报》,武汉的《江汉日报》,浙江的《萃新报》、《杭州白话报》,安徽的《安徽俗话报》,河北的《直隶白话报》。

(四)五大出版机构:

清末民初,上海在近现代中国出版史上占有中心地位,中国前五大出版机构都产生于此:

商务印书馆:1897年,夏瑞芳等人合资创办。1902年成立编译所,由张元济主持.严复与林纾的译作,多由商务印书馆刊行。出版期刊《绣像小说》、《东方杂志》、《小说月报》等.

中华书局:1912年,陆费逵等人创办.出版有八大期刊:《中华小说界》、《中华实业界》、《中华妇女界》、《大中华》、《中华教育界》、《中华学生界》、《中华童子界》、《中华儿童画报》.(所出期刊,都有“中华”二字)

世界书局:1917年,沈知方创办.大东书局:1916年,吕子泉等创办。

开明书店:1926年,章锡琛创办.开明书店的《中学生》杂志有广泛影晌.(记忆方法:夏商、中陆(中路)、沈世(审视)、大吕、开章(开张))

(五)文化团体办的出版机构:语丝社办《晨报副刊》,创造社办《创造季刊》,文学研究会办《小说月报》。

八、新中国建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出版机构及其活动。

(一)1920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出版《新青年》杂志,一度成为党的机关刊物.新青年社还出版《新青年丛书》,宣传马克思主义。

(二)1921年9月1日,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人民出版社,由党中央宣传主任李达主持.制定了出版《马克思主义全书》、《列宁全书》和《康明尼斯特丛书》(《共产主义丛书》)的计划。这是我国第一次有组织有计划地系统出版马列主义著作。

在国统区由共产党领导的出版机构还有:上海书店、长江书店、无产阶级书店、华兴书店、北方人民出版社.

(三)共产党在苏区和解放区的图书出版活动:

1.江西苏维埃政府:

江西苏维埃政府设立中央出版局,出版刊物70余种,图书200种左右。刊物有《少年先锋》、《红色中华》、《青年实话》、《红星报》等;图书有《共产儿童读本》、《中国苏维埃》、《列宁主义概论》等.

2.川陕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成立了12家出版局和工农书店,出版有《共产党》、《斧头》、《红旗》等报刊。

1937年1月,陕北根据地的中央党报委员会统一领导新闻宣传工作.1937年,中央党报委员会创办《解放》周刊。1938年设立解放社,出版《列宁选集》及一批马列主义经典著作.

3.新华书店:1939年9月,新华书店正式成立,在敌后根据地建立地区总店和分支店.新华书店由

中共中央局宣传部领导,承担本解放区的书刊编辑、印刷、发行任务.

4.党领导的其他出版机构:八路军、新四军、各抗日民主根据地以及第三谈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各野战军,都有自己的出版机构,如:战时出版社、大众日报社、江淮通讯社等。

(四)共产党领导的民营进步出版机构:

生活书店由邹韬奋创办,读书生活出版社由艾思奇等创办;新知书店由钱俊瑞等多人创办。三家出版机构于1948年合并,成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九、近现代出版物。

(一)报纸:早期主要是教会及外商办的,如《上海新报》、《申报》、《时报》等。由英商美查创办的《申报》(1872),是近代中国历史最久、最有影响力的一份中文报纸,1912年转让给史量才,1949年停刊。

(二)期刊:

最早的具有现代含义的中文期刊是《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它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于1815年在马六甲创办,木版雕印,主要在南洋华侨中免费散发。

国内最早创办的具有现代含义的中文期刊,是1857年在上海创刊的教会刊物《六合丛谈》。

1868年教会创办的《中国教会新报》,1874年改名《万国公报》,广学会成立后,成为广学会的机关刊物,是外国传教士所创办的最有影响力的一种刊物。

中国第一种文艺刊物:1872年《申报》馆创刊的《瀛寰琐记》。

国人创办的第一种综合性刊物:1896年创刊,梁启超主笔的《时务报》,以时事政治为主的综合性刊物。

国人创办的第一种自然科学杂志:1900年由杜亚泉创办的《亚泉杂志》。 1904年由商务印书馆创办的《东方杂志》,是中国近代出版时间最长,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杂志。

1906年上海书业商会创办的《图书月报》,是中国第一种出版专业杂志。

(三)图书:种类主要有五种

1、教科书与教育类图书: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一些大型出版机构,均因教科书而崛起。

2、翻译作品: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最早组织翻译西书的人。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大量翻译作品。晚清注明翻译家严复和林纾都有大量作品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严译代表:《原富》《群己权界论》;林译代表:《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鲁宾逊漂流记》。

3、古籍出版: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四库全书珍本初集》等;中华书局:《四部备要》《古今图书集成》;开明书店:《二十五史》《二十五史补编》;

4、工具书出版:

包括百科全书、字典、词典、年鉴、书目、索引等各种类型。《辞源》《辞海》《辞通》《中华大字典》等均在民国时期出版。 5、丛书出版:

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是民国出版史上最大的一套现代普及性综合丛书。

十、近代著作权意识的萌芽与实践。

立法前,主要沿用宋代以来的老办法—由地方政府颁布著作权保护告示。

(一)近代著作权意识的萌芽与《大清著作权律》的颁布最早萌芽的是翻译介绍西方学说的知识分子,如严复。第一个国际著作权公约:1886年,《伯尔尼公约》诞生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著作权保护法律:1910年《大清著作权律》

(二)《中华民国著作权法》的颁布、修订与实施 1915年,北洋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著作权法》,1916年公布《著作权法注册程序及规费施行细则》。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修订了《中华民国著作权法》。1944年修订,并公布《著作权法施行细则》,规定了注册登记和规费收取的标准。1949年,再次修订,罚金降低。

出版行业协会组织的建立:

1905年,北京书业商会和上海书业商会成立。

1906年6月,上海书业商会(夏瑞芳和俞复负责)在《图书月报》第一期上刊登所有加入商会的22家成员名单。

1927年,郑振铎、叶圣陶、丰子恺等建立了上海著作权人公会。 1932年,中国著作权协会成立。1936年,北平文化界成立了文化救国会,中国文艺家协会也在上海成立。

第四章出版行政管理

第一节出版行政管理概述

一、我国出版行政管理的根本任务:

1、保证公民享有出版自由的权利;

2、保障和规范合法的出版活动,培育和规范出版物市场;

3、惩处违法出版行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业的健康发展和繁荣。

二、出版行政管理的对象:

1、各种出版物出版单位;

2、印刷复制单位;

3、发行单位;

4、制作单位。

三、构成出版行政管理行政法规基本框架的七个条例:(注意是出版行政管理的法规)

《出版管理条例》——全面系统,是有关出版工作最重要的基本行政法规。《音像制品管理条例》《印刷业管理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录音制品支付报酬暂行办法》

第二节对出版单位的管理

1、出版单位的设立,我国实行审批制;

2、出版单位变更登记事项审批和注销登记制度;

3、出版单位年度核验制度:对不符合登记条件的予以缓期登记,被暂缓登记的出版单位,六个月内仍达不到年检登记基本条件的,将被取消登记资格。

4、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制度:(1)接受继续教育,每年不少于12天或72学时;(2)定期登记,每隔三年进行再次登记;(3)责任编辑注册。

5、领导岗位持证上岗制度;

第三节对出版单位业务活动的管理

一、出版单位等级评估制度:

对图书出版单位的等级评估每3年进行一次,施行动态评估。

(一)评估指标体系:由图书出版能力、基础建设能力、资产运营能力、违规记录、附加项目5方面组成。选取能反映该单位真实水平的、有代表性的25项要素为评估指标,组成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评估指标体系。

(二)评估等级及有关政策:最高分数为1000分。

分为四个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比例分别为20%、30%、40%和10%。

对综合排名靠后、经营管理不善、资不抵债、有严重违规问题的单位,给予警示或托管;连续两次被警示且不具备办社条件的,采取关、停、并、转等措施,直至取消出版资格。

二、年度出版计划备案制度

年度出版计划(年度选题计划)属于保障图书质量的出版宏观调控机制中预报机制的组成部分之一。这个制度要求出版社在上一年度第四季度制定出版计划,先报主管部门审批,然后送省局审核同意,再报总署备案。增补选题,须在发稿前一个月送省局审核。特殊急件须随时报批。未上报备案或出版后再补报的,受处罚。

三、重大选题备案制度

重大选题是指内容涉及国家安全、社会安定、民族宗教等方面,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会产生较大影响的选题。重大选题,应经省局审批后报总署备案。总署在受理之日起30日内予以答复。未经备案,不得出版。

具体材料:填写备案登记表,提交备案申请报告、选题、书稿、文章、图片或样片、样带,出版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或所在地党委宣传部门的审核意见。

四、书号、刊号管理

书号全称“中国标准书号”,由以ISBN为前缀的5段、13位数字组成。用于:图书、音像制品、非连续型电子出版物。

刊号全称“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由以ISSN为前缀的2段、8位数字的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和以CN为前缀的2段、6位数字和分类号组成的国内连续出版物号组成。用于报纸和期刊以及连续型电子出版物。

对书号和刊号的管理规定有4个: 1.书号、刊号不能相互替代使用。 2.书号、刊号不得“一号多用”。 3.逐步实施书号实名申领制度。 4.严禁买卖书号、刊号。

五、出版物质量管理

2004年总署修订《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图书质量包括内容、编校、设计、印制,分为合格、不合格两个等级。四项均合格,其质量属合格;若有一项不合格,则其质量为不合格。

(一)图书质量监督检查:采用抽样检查方法,有两类:

1.有重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组织有经验、有水平的审读人员,随机抽样审读辖区出版单位出版的和市场上销售的图书;对优秀的向读者推荐,对有问题的及时处理并上报,发现有倾向性的,则上班,并向出版单位发通报。

2.每年根据总署规定的图书质量标准对图书进行抽样检查。方式有两种:

⑴出版社自查:2次/年,将自查情况于次年1月31日前上报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在自查的基础上,省局和出版单位主管单位组织人员进行抽查;

⑵总署每年选取部分出版单位的图书进行抽查。

【审读记录和质量检查结果需书面通知出版单位,出版单位如有异议,接到通知后15日内,可以提出申辩意见,请求复检。如仍有异议,可向上一级出版行政主管部门请求裁定。】

(二)图书质量奖惩措施:

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扬和奖励;对不能保证图书质量者,予以处罚:

1.内容不合格的处罚:

行政处罚:责令停业整顿,没收出版物及违法所得,罚款,吊销许可证。刑事处罚:主要适用于情节严重而触犯刑律的,有人民法院依法定罪量刑。 2.对编校质量、印制质量不合格的处罚:

①编校质量:差错率在万分之一以上,万分之五以下,30天内全部收回,改正重印后可继续发行。差错率在万分之五以上,必须30天内全部收回。由省级以上出版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并根据情节处3万元以下罚款。

②印制质量:不合格者必须及时予以收回、调换。

30天后不合格的图书还在销售,由省级以上出版行政主管部门按《产品质量法》进行处罚。【年新版图书品种有10%以上质量不合格的出版单位,必须停业整顿】 3.对不合格图书直接责任者的处罚:

一年内造成3种及以上图书不合格,或者连续两年造成图书质量不合格的直接责任者,取消其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并注销登记,且其3年之内不得从事出版编辑工作。

六、出版物样本送交制度:

出版单位须向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版本图书馆、国务院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免费送交出版物样本。出版单位应由专人负责按规定的数量和方式送交样本。逾期不交的,由出版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不同情况给予行政处罚。

目的:向国图和版图送样本,是支持国家保存、收藏出版物以便进行文化积累和开展信息服务。向主

管部门送样本,是备案(通过审读样本,及时发现问题,把握出版动向,采取相应对策)

第四节对出版物印刷复制活动的管理

国家实行印刷经营许可制度。书刊出版单位在委托印刷书刊时,必须审核印刷企业是否属于审定许可的印刷企业;

印刷企业接受委托印刷书刊时,必须验证并收存出版单位盖章的印刷委托书,并在两年内留存书刊样本备查。

国家实行音像制品复制经营许可制度。音像复制单位复制光盘,必须蚀刻新闻出版总署核发的SID码。国家对电子出版物的复制实行许可制度。电子出版物复制单位复制光盘类电子出版物,必须蚀刻SID 码。

SID码:激光数码储存片来源识别码,刻压在光盘内圈表面。经过许可的企业,每一条光盘复制生产线,均具有新闻出版总署核发的全国统一编制的SID码。

第五节国家对出版活动的扶持政策

一、实行优惠的经济政策

1.经济政策:主要包括投资政策、税收政策、价格政策、分配政策等,基本内容是对出版业的支持和优惠。(税收政策实行增值税先征后退)

2.中央和地方还分别建立了“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包括出版在内的宣传文化工作的宏观调控。

3.财政局、国家税务总局对少儿报刊、中小学教科书、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物和盲文出版物等的增值税实行先征后退的政策。

二、扶持教科书的出版发行

(一)制度上确保教科书出版发行秩序:

1.由国务院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定。

2.出版、发行单位应具有开展业务需要的资金、组织机构和人员等条件,并取得总署批准的出版、发行资质。

3.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其发行单位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规定确定。其他不准从事。违反的,予以查处。

4.出版单位要确保质量和按时出书。

5.出版行政主管部门要对教科书的出版、印刷、发行加强领导,督促检查,提供方便,妥善解决出现的问题。

(二)政策和物质上支持教科书的出版发行。

(低价微利、亏损补贴;保证储备资金季节性贷款;增值税先征后退)

三、扶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和盲文出版

(一)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活动的扶持

图书的书号使用数量不限,设立出版基金,适当调剂出版社专业分工,加强出版发行队伍的培训,建立出版重点选题规划审定委员会等。

(二)对盲文出版活动的扶持

已发表作品改编成盲文出版可不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对盲文出版社在投资、补贴、资助等方面给予优惠。

四、扶持在农村和特殊地区发行出版物

1.对全国县及以下的新华书店和农村供销社在本地销售的出版物免征增值税;

2.中国人民银行确定:全国少数民族县的新华书店贷款年利率可享受优惠;

3.凡发往少数民族省区的一般图书,其图书折扣率稍低;

4.建立发行专项基金,用于农村图书的发行等等。

五、组织和扶持重大出版工程

主要有:农家书屋工程、全民阅读工程、国家重大出版工程、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东风工程、文化环保工程

农家书屋:实用图书不少于1000册、报刊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张)。到2012 年,农家书屋工程将覆盖全国64万个行政村。

重大科技工程项目: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出版工程、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中华字库工程。

自2009年起,总署设立了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

六、设立专项资金

(一)国家设立了国家出版基金、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少数民族文字出版专项资金、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等专项出版资金项目。

国家出版基金资助范围包括(10个):

1.具有相当规模,代表现阶段思想政治、文学艺术、科学文化最高研究水平的出版项目。

2.具有填补某一学科领域空白,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具有积极推动作用的出版项目。

3.具有重要思想价值、科学价值或文学艺术价值,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及时反映国内外新的科学文化成果有重要贡献的出版项目。

4.具有很高史料价值,集学术之大成的出版项目。

5.对维护国家稳定、民族团结具有特殊意义的出版项目。

6.优秀盲文、少数民族文字的出版项目。

7.优秀“三农”、未成年人读物的出版项目。

8.对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的出版项目。

《出版专业实务》中级整理笔记

出版专业实务(中级) 第一章出版物选题策划 选题策划的概念 审稿前三环节:信息米集、选题策划、组稿。 设计阶段的中心环节:选题策划 选题要考虑:读者需求、市场前景、自身条件 选题规格分:系列性选题、成套性选题、单向性选题 选题重要性分:重要性选题、一般选题 选题制定时机分:计划内选题、计划外选题 选题策划的基本步骤:基础准备、选题设计、选题论证、选题优化 选题设计:捕捉新的选题生长点、构思出版物总体结构 选题论证是必须坚持的重要制度:1997年新闻出版署颁布《图书质量保障体系》选题优化根据: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整理、整体设计、校样处理等各环节

信息内容:社会发展信息、科学文化信息、出版业市场信息、作者信息、读者信息 出版业市场信息:出版动态信息、竞争对手信息 信息采集的方法:出版物交易场所调研、文献检索、关注大众传媒、人际交往、专 业市场调查 信息采集的要求:真实性、针对性、综合性、预见性 信息处理:筛选、加工、存储、使用 策划选题三方面:出版物内容与形式设计、市场预测、实施方案设计 图书内容设计:主题设计、体裁设计 形成消费需求形成原因:读者的年龄、性别、文化教育程度、职业和专业工作 图书的定性:设计图书的主题方向 图书的定量:知识信息数量 图书主题设计:分析读者状况、出版物市场状况、本出版单位自身状况(人力、物力、财力)体裁设计:确定提供知识信息的具体方式 信息的接受程度受:读者的文化背景、认知特点、情感取向、生活经历、职业特征等影响 体裁设计分:理论阐释、通俗讲解、文艺作品、科学作品、一般读物、工具书、原理阐述、实例分析为辅、实例分析为主、结合实例讲解原理、文字介绍为主、图片

最新全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出版专业基础知识(中级)试题及参考答案

2004年全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出版专业基础知识(中级)试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与图书相比,期刊的特点之一是()。 A.顺序编号,连续出版B.便于检索 C.稳定性、系统性强D.信息量大 2.互联网出版物与其他几种出版物的最大区别在于()。 A.需要依赖电子计算机B.具有交互功能 C.不需要事先复制就可以发行D.可以在互联网上销售 3.出版物的制作单位是()。 A.通过物化劳动印刷或复制出可以大量传播的出版物的单位 B.能使作品成为最终出版物产品的单位 C.出版单位与发行单位的桥梁 D.能把精神生产内容制成“母版”供复制单位使用的专门单位 4.我国对发行单位的设立实行()。 A.登记制度B.注册制度C.备案制度D.许可制度 5.开发、利用出版信息资源的途径之一是()。 A.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编辑、校对工作自动化 B.对已有出版物中的信息重新进行整理、加工、组合、编排等 C.一种图书的不同版本尽量只使用一个书号 D.充分利用外审力量完成大部分稿件的审稿和加工整理 6.新技术的发展对出版业产生的影响中不包括()。 A.出版物的类型发生重大变化B.出版业的结构和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C.编辑工作的环节大大简化D.出版业的生产力空前提高 7.唐代的雕版印刷物以()为最多。 A.历书、韵书B.佛经、佛像C.四书五经D.诗词曲选本 8.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铜活字印刷活动是印制()。 A.《大藏经》B.《四库全书》C.《古今图书集成》D.《邸报》 9.我国出版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民办出版机构是()。 A.同文书局B.拜石山房C.墨海书馆D.扫叶山房 10.某文学期刊原为季刊,现拟改为月刊,主办单位应该报()审批。 A.所在地省级新闻出版局B.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C.新闻出版总署D.所在地省级文化局和工商管理局 11.一位大学讲师2003年调入某出版社。如果他要担任书稿的责任编辑,就必须()。A.在2003年通过初级或中级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 B.在2003年或2004年通过初级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 C.在2003年或2004年通过中级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 D.在2003年通过初级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 12.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实行定期登记制度。凡在一个登记期内(),缓登一年。A.有一次年度考核不合格B.脱离出版专业技术岗位两年 C.因违法而受到刑事处罚 D.伪造学历和出版专业工作资历证明 13.对未办理备案手续而出版的属于重大选题范围的出版物,无论内容有无问题,首先应该责令出版单位()。

出版专业资格考试相关法律法规一览

出版专业资格考试相关法律法规一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印刷业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部分条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及部分条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部分条款 印刷业经营者资格条件暂行规定 关于规范图书出版单位辞书出版业务范围的若干规定 新闻出版行业领导岗位持证上岗实施办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出版物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部分条款 出版管理条例 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 音像制品管理条例 国务院关于严厉打击非法出版活动的通知 出版管理行政处罚实施办法 新闻出版保密规定 科学技术保密规定 法规汇编编辑出版管理规定 关于出版党代会、党中央全会和全国人代会文件及学习辅导材料的暂行规 关于重申对出版反映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工作和生活情况图书加强管理的紧急通知 关于贯彻执行国务院《法规汇编编辑出版管理规定》的通知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编辑出版集中介绍党政领导干部情况出版物加强管理的通知图书质量保障体系 图书质量管理规定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取缔非法出版活动的通知 关于培育和规范图书市场的若干意见 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重大选题备案办法 关于严格禁止买卖书号、刊号、版号等问题的若干规定 音像制品复制管理办法 期刊管理暂行规定 出版物印刷管理规定 电子出版物管理规定 关于认定淫秽及[非法内容]出版物的暂行规定 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管理办法 关于部分应取缔出版物认定标准的暂行规定 图书出版合同(标准样式) 关于加强图书审读工作的通知 图书编辑工作基本规程 期刊出版管理规定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2006) 关于对编辑出版集中介绍党政领导干部情况出版物加强管理的通知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中级)——《数字出版基础》笔记

数字出版基础笔记 第一章数字出版概述 第一节数字出版的概念 2005年举办的“第一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标志着我国出版业驶入了数字出版的快车道。 一、数字出版的概念及其演变 (一)数字出版的定义 工作定义:指利用数字技术今夕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数字化。 主要形态:电子图书、数字期刊、数字报纸、数字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网络原创文学、网络地图、网络教育出版物、数据库出版物、手机出版物等。 数字技术是指借助一定的设备将图、文、声、像等各种信息转化为计算机系统能够识别的二进制数字“0”“1”后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传送、传播、还原的技术。 注意:数字技术如果只用于出版的某些业务环节,并不能被称为数字出版。 按需印刷,可将其视为数字出版的一个环节。 (二)电子出版的含义 《电子出版物管理规定》的定义:以数字代码方式,将有知识性、思想性内容的信息编辑加工后存储在固定物理形态的磁、光、电等介质删个,通过电子阅读、显示、播放设备读取使用的大众传播媒体,包括只读光盘(CD-ROM、DVD-ROM等)、一次写入光盘(CD-R、DVD-R 等)、可擦写光盘(CD-RW、DVD-RW等)、软磁盘、硬磁盘、集成电路等,以及总署认定的其他媒体形态。 2008年发布的ISO9707标准中,对电子出版物的解释是:以数字形式出版并通过互联网访问或物理形态承载的文献,包括电子书、数字期刊和数据库。 (三)网络出版的含义 《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中的界定:指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将自己创作或他人创作的作品经过选择和编辑加工,登载在互联网上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到用户端,供公众浏览、阅读、使用或者下载的在线传播行为。 1.互联网出版 是数字出版活动的形式之一。 与其他出版形式的区别:从根本上说,只是在于A.出版物的载体形式、B.物质生产方式和C.将出版物提供给消费者的方式不同。在出版物的精神生产方面,数字出版与其他出版物的出版时基本相同的。 2.手机出版 从内容上分类:包括手机读物、手机动漫游戏、手机音乐、手机电视等。 从内容获取方式上:分为无线互联网、有线互联网和内置手机芯片三种。 特点:A.传播与更新速度快B.开放性C.隐蔽性D.便携性 手机出版使人际传播工具变成了大众传播媒介。 手机出版的实质:内容提供商对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等信息经过选题策划和编辑加工,以数字化技术手段制作并通过无线网络传播的数字出版行为。 与通过PC终端发布的数字出版产品相比较,它具有的四个突出的特点: 1)移动性2)碎片化3)娱乐性4)个性化 3.互联网出版产品 经过数字出版单位选择和编辑加工,登载在互联网上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到用户端,供公众浏览、阅读、使用或者下载的作品。 从内容来源,分为:从以出版的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转换而来的作品;经过编辑加工后直接通过数字出版的作品。 从内容本身,设计文学、艺术、教育、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 从产品形态看,有数字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数字音像制品、数据库和网络游戏等。 互联网出版产品的基本特征是产品数字化。 关于网络出版概念的定义,争议焦点是“口径”问题,即在多宽的范围内认可网络出版。 二、相关概念的关系 数字出版、电子出版与网络出版的适用范围是不一样的。 电子出版和数字出版都可以用来指印刷出版的印前部分,涵盖利用计算机进行的编辑加工、排版印刷等活动,网络出版没有这一用法。 数字出版和电子出版无论从内涵还是外延来看都逐渐趋同。 电子出版、网络出版、数字出版也在逐渐趋同。 第二节数字出版产品 一、数字出版产品的分类 按照与传统出版物的承继关系,分为:数字图书、数字期刊、数字报纸、数字音乐等。 (它们既可以是传统出版物的数字化形式,也可以完全是原创型数字出版产品,知识承继了某一类传统出版物的某些特点。) 1.数字图书 来源:一是从纸质图书转换而来,并以书的形式通过互联网发布、传输;二是内容直接通过互联网发布的作品,发布形式多为网页或与阅读终端软件相适应的文件格式,发布时往往以篇、节、章为单位。 2.数字报纸 以网页形式居多,特点:即时发布、传播快捷、读者面广、回溯性强、全文搜索、编读互动、集合多种媒体。 3.数字期刊 来源:一是从纸质期刊转换而来,二是在网络上直接发布的内容。 发布形式:一是以单本期刊为单位发布、传播;二是以数据库方式存储,以但篇文章为单位发布。 4.数字音像制品:通过互联网传宝的音乐、影视和动画节目。 5.网络数据库出版物 典型类型:题库、期刊库、文献库等。 特点:根据用户输入的检索要求,即时形成相对独立的内容片段供用户使用。 注意:一些数字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等也采用数据库技术来存储内容以方便用户检索,但这些出版物在显示时仍以单本书、单期报刊的形式呈现,一般不把这种形式呈现的数字出版物产品称为网络数据库出版物。 二、按照是否具有交互性区分 分为:单向类和交互类。 对于交互类数字出版物,读者不仅可以与出版物互动,也可以与其他读者互动。 1.网络地图 2.网络游戏:由游戏开发运营、网络支撑、销售推广等个多个环节组成。 3.在线知识服务:有内容资源动态更新、即时服务、贴近用户应用场景、用户定制等特征。 包括产品生产、在线服务、运营维护三部分。 1

出版专业基础笔记总结(背诵版)

出版专业基础 第一章出版、出版物、出版工作 1.出版 1.1出版的三个基本要素:编辑、复制、发行 *编辑不是对原始信息进行开发,而是对作者创作的已有作品进行选择、优化。1.2开展出版活动的四个基本条件 (1)精神文化资源 (2)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出版物生产的两个阶段:精神产品、物质产品)(3)流通传播资源 (4)市场资源(市场需求是出版生产发展的动力) 1.3出版的一把过程 (1)精神产品生产阶段 ——编辑工作阶段: (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整理、整体设计、审定发稿)(2)物质产品生产阶段 制作样本→批量生产 (“母版”样本、“母版”、半成品、最终产品) (3)产品流通阶段 信息流、商流、物流、资金流 2.出版物 2.1概念和类型 概念:已出版的作品 属性:精神产品、物质产品 2.2种类: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 (1)图书 不同于报纸/期刊的特点:出版方式“非连续出版”;内容上的系统性、稳定性。(2)报纸 不同于图书的特点:出版方式“连续出版”;内容上注重时效性。 (3)期刊 *每年至少出一期(次)以上 (4)音像制品 *分为:录音制品、录像制品 与报纸、期刊、图书的区别:表达内容的手段、物质载体、复制方式、形态和结构(5)电子出版物 连续性、非连续性 2.3出版物的标志 (1)中国标准书号(5段13位) 用于:图书、音像制品、非连续型电子出版物 ISBN XXX-X-XXXX-XXXX-X EAN.UCC前缀;组区号;出版者号;出版序号;校验码 (2)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用于:报纸、期刊、连续型电子出版物(习称“刊号”) ①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号,2段4位) ISSN XXXX-XXXX ②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号,2段6位+分类号) CN 11-3209/G3 3.出版工作 3.1指导思想 3.2工作原则

最新中级出版专业基础知识

2004中级出版专业基 础知识

2004年度全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试题(中级) 2007年01月15日 13:58:00 中国出版网浏览: 出版专业基础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与图书相比,期刊的特点之一是()。 A.顺序编号,连续出版B.便于检索 C.稳定性、系统性强D.信息量大 2.互联网出版物与其他几种出版物的最大区别在于()。 A.需要依赖电子计算机B.具有交互功能 C.不需要事先复制就可以发行D.可以在互联网上销售 3.出版物的制作单位是()。 A.通过物化劳动印刷或复制出可以大量传播的出版物的单位 B.能使作品成为最终出版物产品的单位 C.出版单位与发行单位的桥梁 D.能把精神生产内容制成“母版”供复制单位使用的专门单位 4.我国对发行单位的设立实行()。 A.登记制度B.注册制度C.备案制度D.许可制度 5.开发、利用出版信息资源的途径之一是()。 A.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编辑、校对工作自动化 B.对已有出版物中的信息重新进行整理、加工、组合、编排等 C.一种图书的不同版本尽量只使用一个书号

D.充分利用外审力量完成大部分稿件的审稿和加工整理 6.新技术的发展对出版业产生的影响中不包括()。 A.出版物的类型发生重大变化B.出版业的结构和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化C.编辑工作的环节大大简化D.出版业的生产力空前提高 7.唐代的雕版印刷物以()为最多。 A.历书、韵书B.佛经、佛像C.四书五经D.诗词曲选本8.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铜活字印刷活动是印制()。 A.《大藏经》B.《四库全书》C.《古今图书集成》D.《邸报》 9.我国出版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民办出版机构是()。 A.同文书局B.拜石山房C.墨海书馆D.扫叶山房 10.某文学期刊原为季刊,现拟改为月刊,主办单位应该报()审批。A.所在地省级新闻出版局B.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C.新闻出版总署D.所在地省级文化局和工商管理局 11.一位大学讲师2003年调入某出版社。如果他要担任书稿的责任编辑,就必须()。 A.在2003年通过初级或中级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 B.在2003年或2004年通过初级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 C.在2003年或2004年通过中级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 D.在2003年通过初级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 12.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实行定期登记制度。凡在一个登记期内(),缓登一年。

2019出版专业资格考试真题-基础知识中级试题及答案word精品文档14页

2019年出版专业基础知识(中级)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4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造纸术发明以前,在我国使用范围最广、通行时间最长的载体是()。 A.甲骨 B.青铜器 C.竹木简牍 D.缣帛 2.我们现在所能够见到的最早的简牍实物产生于()。 A.商代 B.战国时期 C.东汉时期 D.西汉时期 3.在中国造纸术向世界各地传播的历程中,首先传入的国家是()。 A.朝鲜 B.越南 C.印度 D.日本 4.活字发明以后,我国用泥、木、金属对活字印刷进行多方的实验,()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铜活字印书。 A.《宋诸臣奏议》 B.《蔡中郎集》 C.《白氏文集》 D.《元氏长庆集》 5.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有确切刻印日期的印刷品是()。 A.《妙法莲华经》 B.《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 C.《陀罗尼经咒》 D.《金刚经》 6.清朝采用木活字印书规模最大的一次活动是印()。 A.《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B.《武英殿聚珍版丛书》 C.《康熙字典》 D.《子史精华》 7.政府刻书,又称官刻,是指中央国家机构及地方各级行政文化机构等出资或主办的出版印刷业,始于()时期。 A.五代 B.宋代 C.元代 D.唐代 8.我国的活字印刷术是在宋朝发明的,比德国谷腾堡的同样技术早()。 A.300年 B.400年 C.500年 D.1 000年

9.我国报纸印刷的开端出现在()。 A.明初 B.明末 C.清中期 D.清末 10.书籍形式的变革由线装到精装、平装是在()。 A.唐代 B.宋代 C.近代 D.现代 11.宋代官刻机构很多,其中刻书规模数量最大的是()。 A.大理寺 B.进奏院 C.国子监 D.兴文署 12.西洋机械化印刷技术传入我国沿海地区的时间是()。 A.17世纪 B.18世纪 C.19世纪 D.20世纪 13.1920年,我国出版了由()翻译的《共产党宣言》。 A.陈独秀 B.李大钊 C.陈望道 D.瞿秋白 14.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出版工作,党的主要创建人在党初创时期都曾进行过出 版活动,毛泽东主编了()。 A.《新青年》 B.《共产党》月刊 C.《中国青年》 D.《湘江评论》 15.198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新闻出版署提出深化图书发行体制改革的要求,其中的一项是()。 A.放开经营方式,搞活发行渠道 B.放手发动群众,搞活各类书店 C.放开购销形式和发行折扣,搞活购销机制 D.放开管理方式,搞活出版社 16.2019年12月25日发布的《出版管理条例》是由()制定的出版行政法规。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国务院 C.新闻出版总署 D.新闻出版总署、公安部、文化部、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17.在《出版管理条例》规定的设立出版单位应具备的条件中,对出版单位的业务范围、组织机构和人员队伍的要求是()。

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基础知识》中级真题及答案

2015年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基础知识》(中级)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 关于出版活动,说法错误的是()。 A. 开展出版活动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具备精神文化资源 B. 出版活动的一般过程由三个阶段组成 C. 出版活动能推进文化创新 D. 在出版活动中,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只负责精神产品的生产,不涉及物质产品的生产 2. 关于我国出版工作的主要任务,说法错误的是()。 A. 传播和积累科学文化知识 B. 满足读者的一切需求 C. 弘扬中华文化 D. 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3.报纸、期刊与图书相区别的特点是()。 A. 连续出版 B. 以纸张为载体 C. 由一位作者的多篇作品组成 D. 内容图文并茂 4. 出版学的研究对象是()和出版活动本身的规律性。 A. 出版复制技术 B. 出版数字技术 C. 出版活动与技术的关系 D. 出版活动与社会的关系 5. 在所有的编辑活动当中,最早出现的是()的编辑活动。 A. 卜辞 B. 报纸 C. 书籍 D. 期刊 6. 把编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研究,是从()开始的。 A. 日本 B. 美国 C. 英国 D. 中国 7. 民国出版史上最大的一套现代普及性综合丛书是()。 A. 《新文化丛书》 B. 《中华百科丛书》 C. 《丛书集成》 D. 《万有文库》 8.出版行政管理的依据不包括()。 A. 宪法和法律 B. 行政法规 C. 出版企业规章制度 D. 国务院部门规章 9. 在年度核验中被暂缓登记的图书出版单位,如()内经整改仍达不到核验要求的,将被撤销其出版许可证,注销登记。 A. 1年 B. 6个月 C. 3个月 D. 1个月 10. 根据《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编辑人员必须()才能申请责任编辑注册。 A. 取得出版专业中级或中级以上职业资格 B. 取得出版专业初级职业资格 C. 参加过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 D. 每年参加出版专业职业技能培训不少于1个月 【答案】 1. D 2. B 3. A 4. D 5. C 6. D 7. D 8. C 9. B 10. A 11. 根据《印刷业管理条例》的规定,我国实行印刷经营()制度。 A. 特批 B. 许可 C. 登记 D. 监管 12. 责任编辑证书每()注册续展一次。 A. 1年 B. 3年 C. 5年 D. 7年 13. 被注销责任编辑证书的人员,至少()内不得申请责任编辑注册。 A. 1年 B. 2年 C. 3年 D. 5年

全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初级出版

2002年度全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初级)出版专业基础知识 试题、答案 2002年度全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初级)出版专业基础知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4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在汉字发展史上,人们通常所说的古文字是指()以前的汉字。 A.隶书 B.楷书 C.篆书 D.行书 2.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是()。 A.甲→金→篆→草→隶→行→楷 B.甲→金→篆→隶→楷→草→行 C.甲→金→篆→隶→草→行→楷 D.甲→金→篆→隶→行→草→楷 3.我国最早的楷书名家是()。 A.钟繇 B.颜真卿 C.王羲之 D.赵孟 4.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再接再厉勇往直前 B.万事俱备英雄气概 C.情不自尽漫不经心 D.实事求是流恋忘返 5.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下车伊始按步就班 B.明火执仗凄然失神 C.天理昭然戳力同心 D.博学鸿儒万古常青 6.下列各组词语中感情色彩完全一致的一组是()。 A.不拘一格不刊之论升堂入室春风化雨 B.白手起家白云苍狗粗枝大叶从长计议 C.大逆不道大巧若拙大惊小怪多事之秋 D.丰富多彩高风亮节假公济私驾轻就熟 7.下列词语中,语体色彩风格同类的是()。 A.妈妈祖父 B.母亲奶奶 C.叔叔阿姨 D.哥哥父亲 8.请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入下列句子:昨天在互联网上有人贴出了招聘()。 A.启示 B.告示 C.启事 D.通告 9.下列各组词语中全正确的一组是()。 A.卑躬屈膝出奇致胜直接了当濒临灭种 B.卑恭屈膝出奇制胜直截了当濒临灭种 C.卑躬屈膝出奇制胜直截了当濒临灭种 D.卑躬屈膝出奇制胜直接了当频临灭种 10.下列各组词语中全正确的一组是()。 A.以逸代劳肆无忌惮委曲求全川流不息

2006年出版资格考试《出版专业基础知识》(中级)试题

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第1题:出版物是指精神文化成果中( )、复制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通过发行在社会上传播的作品。 A.由个人创作 B.经过录入C.经过加工 D.经过审批 【正确答案】:C 第2题:最早出现的出版物是( )。 A.期刊 B.报纸C.图书 D.邸报 【正确答案】:C 第3题:报纸的特点之一是( )。 A.内容具有系统性和稳定性 B.由众多的作品汇编而成 C.对读者影响最大 D.与期刊的主要区别是一般不再版或修订 【正确答案】:B 第4题:出版物生产过程的特点之一是( )。 A.物质生产过程必须在参与下才能完成 B.精神生产过程由独立完成,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 C.物质生产过程由复制单位完成,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D.精神生产过程生产出版物内容,物质生产过程形成出版物的物质形式 【正确答案】:D 第5题:出版业的产品只有作为( )在市场上流通,才能实现价值。 A.艺术作品 B.学术作品C.文学作品 D.商品 【正确答案】:D 第6题:负责技术或校对方面工作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归入类,统称( )。 A.高级 B.高级编校C.主任 D.副编审 【正确答案】:D 第7题:西汉末年刘向、刘歆奉命校书时创立的我国最早的书籍分类系统,将书籍分为( )。 A.经、史、子、集四部 B.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六类 C.经典、记传、子兵、文集、木伎、佛法、仙道七录 D.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正确答案】:B 【参考解析】:

哦 第8题:"杀青"一词于制作竹简的一道工序,是指( )。 A.将竹子截断 B.将竹子加工成薄片 C.将竹子烤干并削去竹青 D.在竹片上刻出契口 【正确答案】:C 第9题:明清时期"私刻"的主要特点之一是( )。 A.开始重视书商的作用 B.利用私人的藏书编印丛书 C.以赢利为目的 D.多受官府指派 【正确答案】:B 第10题: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机关刊物是( )。 A.《新青年》 B.《少年先锋》C.《红旗》 D.《新生活周刊》【正确答案】:A 第11题:某地理专业期刊为更鲜明地体现办刊宗旨,拟调整栏目的设置,进行这种变更应( )。 A.由期刊主编自行决定 B.按创办新期刊的规定报新闻出版总署审批 C.报请省级新闻出版局批准 D.向原登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正确答案】:A 第12题: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实行定期登记制度。凡被缓登一次的。应推迟( )报考上一级别出版专业职业资格。 A.半年 B.一年C.一年半 D.两年 【正确答案】:B 第13题:获得出版专业职业资格的人员,若因违反有关出版工作的规定而受到严重警告以上行政处分,取消其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并收回资格证书。该类人员( )不得从事出版工作。 A.两年之内 B.三年之内C.四年之内 D.五年之内 【正确答案】:D 第14题:书号使用总量宏观调控制度属于出版管理宏观调控机制系统中的( )机制。 A.预报 B.约束C.监督 D.引导 【正确答案】:B 第15题: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冠以( )作为标志符。 A.ISBN B.ISSN C.ISRC D.ISRN 【正确答案】:B 第16题:某文化公司策划选题和组稿后,与K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将出版该书所需的生产费用等划入K出版社账户,并负责印制和包销该书。K出版社以自己的书号出版该书。K出版社的行为属于( )。 A.买卖书号 B.合作出版C.侵权出版 D.正常出版 【正确答案】:A 第17题:下列关于出版社管理机制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这种内在运作方式的建立旨在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有效进行 B.由分别与责、权、利相对应的约束机制、运行机制、动力机制共同组成

全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试题附答案

全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试题附答 案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2016年04月

全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 出版专业基础知识(中级)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4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造纸术发明以前,在我国使用范围最广、通行时间最长的载体是()。 A.甲骨 B.青铜器 C.竹木简牍 D.缣帛 2.我们现在所能够见到的最早的简牍实物产生于 ()。 A.商代 B.战国时期 C.东汉时期 D.西汉时期 3.在中国造纸术向世界各地传播的历程中,首先传入的国家是 ()。 A.朝鲜 B.越南 C.印度 D.日本 4.活字发明以后,我国用泥、木、金属对活字印刷进行多方的实验,()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铜活字印书。 A.《宋诸臣奏议》 B.《蔡中郎集》 C.《白氏文集》 D.《元氏长庆集》 5.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有确切刻印日期的印刷品是 ()。 A.《妙法莲华经》 B.《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

C.《陀罗尼经咒》 D.《金刚经》 6.清朝采用木活字印书规模最大的一次活动是印 ()。 A.《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B.《武英殿聚珍版丛书》 C.《康熙字典》 D.《子史精华》 7.政府刻书,又称官刻,是指中央国家机构及地方各级行政文化机构等出资或主办的出版印刷业,始于()时期。 A.五代 B.宋代 C.元代 D.唐代 8.我国的活字印刷术是在宋朝发明的,比德国谷腾堡的同样技术早()。 A.300年 B.400年 C.500年 D.1 000年 9.我国报纸印刷的开端出现在()。 A.明初 B.明末 C.清中期 D.清末 10.书籍形式的变革由线装到精装、平装是在 ()。 A.唐代 B.宋代 C.近代 D.现代

出版专业基础初级笔记完整版

出版专业基础初级笔记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出版专业基础 第一章出版与出版工作 出版: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 构成出版活动的3个基本要素:编辑、复制和发行。 编辑——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活动 复制——以各种方式根据作品内容制成一份或多份与其内容信息相同的物件的工作。 发行——出版单位通过商品交换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的活动。 出版活动的形成和开展的4个基本条件:精神文化资源条件、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条件、 流通传播条件、市场条件。 出版活动的一般过程:精神产品生产阶段、物质产品生产阶段、产品流通阶段精神产品生产(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整理、整体设计、审定发稿) 物质产品生产(原稿正确无误的“母版”样本可批量复制出版物的“母版”样本出版物半成品经组合包装得到最终产品) 产品流通(信息流、商流、物流、资金流) 我国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为根本、核心的我国文化工作指导思想 我国出版工作的方针原则:1.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3.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4.坚持质量第一 5.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 我国出版工作的主要任务:1.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阐释科学发展观 2.传播和积累科学文化知识 3.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4.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5.丰富和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 文化追求是出版工作者的职业追求和价值取向,这是由出版工作的文化性质所决定的。 出版工作者文化追求的体现:1.认真做好文化选择 2.大力推进文化创造 3.积极开展文化传播 4.充分重视文化积累 “八荣八耻”: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2018年度全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出版专业基础知识初级试题参考答案

2018年度全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 出版专业基础知识初级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B 2.B 3.A 4.B 5.C 6.C 7.B 8.D 9.B 10.D 11.A 12.D 13.D 14.B 15.C 16.C 17.B 18.A 19.C 20.B 21.C 22.A 23.D 24.B 25.B 26.B 27.C 28.A 29.B 30.B 二、多项选择题(共3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一个错项。把错向选入,该题不得分;正确项少选,所选的每个正确项得0.5分) 31.ACE 32.ABCD 33.BCDE 34.ABCE 35.DE 36.ABD 37.ACD 38.CDE 39.ABD 40.AC 41.ACDE 42.ACDE 43.ACD 44.CDE 45.BE 46.ABDE 47.AC 48.ABDE 49.ADE 50.AC 51.AD 52.ABDE 53.ACE 54.CD 55.BCDE 56.BD 57.ABC 58.BCDE 59.BE 60.BD 61.BCD 62.BCDE 63.BCD 64.ABCD 65.BDE

三、综合题(共5题,100分。要求用黑色墨水笔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答题) 66. 答:(1)“由精神产品生产和物质产生产两个”改为“由精神产品生产、物质产品生产和产品流通三个” (2)删除“、制作样本和批量生产复本” (3)“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改为“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4)“印刷”改为“复制” (5)删除“、普及性” (6)“编辑可以随意修改作者的稿件”改为“但编辑不可以随意修改作者的稿件” (7)“这六大类出版物应该说是同时产生的”改为“这六大类出版物并不是同时产生的” (8)“期刊和报纸都是非连续性出版物”改为“期刊和报纸都是连续性出版物” (9)删除“内容上讲究系统性和稳定性、” (10)“一般可再版或修订”改为“一般不可再版或修订” 67. 答:(1)“我国对出版单位的设立实行审批制,对印刷复制单位和发行单位的设立实行登记制”改为“我国对出版单位、印刷复制单位和发行单位的设立实行审批制” (2)“与其他出版物的质量管理无关”改为“但对于其他出版物

出版专业基础知识(中级)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 出版基础(中级)复习笔记 第一章出版概论 §1.1 出版活动(P1) 一、“出版”的概念 【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以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 古代,人们把出版活动称为“梓行”、“雕印”、“版印”。 最早在我国使用“出版”一词:1833年创办于广州的中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的编辑序言。 最早在我国法律文件上使用“出版”一词:1906年清朝政府颁布的《大清印刷物专律》,但却把出版物称为“记载物件”。 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出版法》,但未对“出版”下明确定义。 在我国,给“出版”做出明确的定义,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在西方,法语和英语中分别在1330年和1450年有了表示“出版”的词语,他们来源于拉丁语publicare。 二、出版活动的构成要素(P3) 出版活动三要素:编辑、复制、发行 如何看待博客出版、微博出版:①具有很强的个体化特征,不具有作为社会化活动的出版的基本属性和功能;②具有一定的出版功能,要引导和规范;③在数字化时代,出版活动对社会文化生活具有广泛影响性,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三、出版活动的前提是作品。出版界所说的“作品”是指可以被编辑、复制和通过某种方式能够发行的作品。一般又称为“稿件”。 四、出版活动的特征:(P4) 1.文化的记载、传播、交流和传承 2.不同劳动的有机结合:精神产品生产阶段的劳动是一种精神劳动(即编辑),物质产品生产阶段的劳动是一种物质生产劳动(即印刷),出版物产品流通阶段的劳动是一种兼有文化传播意义的商业劳动(即发行)。 出版物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同时也是出版物价值的产生过程:一方面物质产品生产阶段的劳动形成出版物的新增的价值;另一方面,又把作者=编辑的精神生产劳动的价值,以及 工具设备和原材料等物化劳动价值转移到出版物中。 发行的目的:①将精神文化内容向社会传播;②通过商品交换实现出版物的价值;③依靠商业劳动,能使凝结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实现。 3.意识形态属性 4.经济属性和产业属性:必须在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的同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五、出版活动与社会的关系:(P6) 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有决定性影响;出版活动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的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一)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的决定性影响: 1.社会的政治状况主导着出版活动的方向。主导作用体现在: ⑴通过对出版从业者思想倾向和政治追求的影响来引导出版活动; ⑵运用行政、法律、法规和政策等手段规制和引导出版活动。 2.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物质条件。 3.科学技术是出版活动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4.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活力。 ⑴社会文化的发展程度和国民的文化素质状况是出版物总体质量水平的决定因素。 ⑵精神生产所需原料只能来自社会。 (二)出版活动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 1.对政治发展的影响: (1)形成舆论导向。(2)深化思想政治教育。(3)促进社会和谐。 2.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全国出版专业考试基础知识真题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20XX年全国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基础知识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贯彻执行出版工作的基本方针,主要体现于出版物的( )。 A.复制 B.载体 C.形式 D.内容 2.编辑人员在作者与读者的相互关系中,处于( )地位。 A.指导 B.中介 C.支配 D.辅助 3.关于出版活动中的“复制”,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 A.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复制作品的过程也是出版物的商品生产过程 B.印刷是出版物生产中最常用的复制方式之一 C.电子期刊可以由读者直接下载到计算机上阅读,所以不必经过复制 D.只有经过复制,作品中所含有的精神文化信息才能向消费者广泛传播 4.下列关于音像制品与书、报、刊等出版物主要区别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 A.表达内容的手段不同 B.物质载体不同 C.复制方式不同 D.发行方式不同 5.图书必须具备的结构部件包括( )等。 A.封面、主书名页、环衬、护封 B.封面、主书名页、护封、辑封 C.封面、主书名页、腰封、环衬 D.封面、主书名页、目录页、正文书页 6.裁口是指书刊的( )。 A.上切口 B.下切口 C.外切口 D.内切口 7.“版心”是指( )。A.图书的主体部分 B.版面上容纳文字图表的部位 C.版面对角线交叉点 D.印版的中心部位 8.从20XX年1月1日开始,中国标准书号的编号位数是( )。 A.10位 B.13位 C.9位 D.15位 9.下列使用书号的做法中,正确的是( )。 A.不同装帧形式的同一种图书使用同一个书号 B.不同版本的同一种使用同一个书号 C.一种图书多次重印,使用同一个书号 D.多卷书每卷(册)分别定价使用同一个书号 10.助理编辑的主要职责不包括( )。 A.协助编辑进行工作 B.在编辑指导下,初审和加工稿件,协助发稿 C.检查样书,练习撰写书讯、书评等出版物宣传材料 D.分担稿件复审工作 11.国际标准书号的标识符是( )。 A.ISDS B.ISSN C.ISBN D.ISRC 12.作为着作权限制方式“法定许可”内容之一的转载、摘编,仅限于( )。 A.报纸、期刊转载或摘编广播电台、电视台已经播放的作品 B.报纸、期刊转载或摘编图书的内容 C.图书转载、摘编报刊上的已发表作品 D.报纸、期刊之间互相转载、摘编作品 13.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作品,其着作权保护期为( )。 A.作品首次发表后50年 B.执笔者死后50年 C.该法人或组织解体后50年 D.该作品创作完成后50年

2006年度全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试题(中级):出版专业基础知识

2006年出版专业资格考试之基础知识(中级)真题 2009年07月14日 13:28:00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出版物是指精神文化成果中( )、复制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通过发行在社会上传播的作品。 A.由个人创作 B.经过录入C.经过编辑加工 D.经过审批 2.最早出现的出版物是( )。 A.期刊 B.报纸C.图书 D.邸报 3.报纸的特点之一是( )。 A.内容具有系统性和稳定性 B.由众多作者的作品汇编而成 C.对读者影响最大 D.与期刊的主要区别是一般不再版或修订 4.出版物生产过程的特点之一是( )。 A.物质生产过程必须在编辑参与下才能完成 B.精神生产过程由作者独立完成,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C.物质生产过程由复制单位完成,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D.精神生产过程生产出版物内容,物质生产过程形成出版物的物质形式5.出版业的产品只有作为( )在市场上流通,才能实现价值。 A.艺术作品 B.学术作品C.文学作品 D.商品 6.负责技术编辑或校对方面工作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归入编辑类,统称( )。 A.高级编辑 B.高级编校C.主任编辑 D.副编审 7.西汉末年刘向、刘歆奉命校书时创立的我国最早的书籍分类系统,将书籍分为( )。 A.经、史、子、集四部 B.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六类 C.经典、记传、子兵、文集、木伎、佛法、仙道七录 D.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8.“杀青”一词来源于制作竹简的一道工序,是指( )。 A.将竹子截断 B.将竹子加工成薄片

C.将竹子烤干并削去竹青 D.在竹片上刻出契口 9.明清时期“私刻”的主要特点之一是( )。 A.开始重视书商的作用 B.利用私人的藏书编印丛书 C.以赢利为目的 D.多受官府指派 10.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机关刊物是( )。 A.《新青年》 B.《少年先锋》C.《红旗》 D.《新生活周刊》11.某地理专业期刊为更鲜明地体现办刊宗旨,拟调整栏目的设臵,进行这种变更应( )。 A.由期刊主编自行决定 B.按创办新期刊的规定报新闻出版总署审批 C.报请省级新闻出版局批准 D.向原登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12.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实行定期登记制度。凡被缓登一次的。应推迟( )报考上一级别出版专业职业资格。 A.半年 B.一年C.一年半 D.两年 13.获得出版专业职业资格的人员,若因违反有关出版工作的规定而受到严重警告以上行政处分,取消其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并收回资格证书。该类人员( )不得从事出版工作。 A.两年之内 B.三年之内C.四年之内 D.五年之内 14.书号使用总量宏观调控制度属于出版管理宏观调控机制系统中的( )机制。 A.预报 B.约束C.监督 D.引导 15.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冠以( )作为标志符。 A.ISBN B.ISSN C.ISRC D.ISRN 16.某文化公司策划选题和组稿后,与K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将出版该书所需的生产费用等划入K出版社账户,并负责印制和包销该书。K出版社以自己的书号出版该书。K出版社的行为属于( )。 A.买卖书号 B.合作出版C.侵权出版 D.正常出版 17.下列关于出版社管理机制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这种内在运作方式的建立旨在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有效进行 B.由分别与责、权、利相对应的约束机制、运行机制、动力机制共同组成C.既具有对外功能,又具有对内功能

2017年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基础(中级)复习笔记

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基础(中级)复习笔记 (按2015年新版教材及2017年考试大纲总结) 第一章出版概论 一、“出版”的概念和出版活动的构成要素、前提和特征。 (一)概念: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 最早在我国使用“出版”一词:1833年创办于广州的中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的编辑序言。最早在我国法律文件上使用“出版”一词:1906年清朝政府颁布的《大清印刷物专律》。 在我国,给“出版”做出明确的定义,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二)出版活动三要素:编辑、复制、发行 (三)出版活动的前提是作品。出版界所说的“作品”是指可以转化为出版物的作品。 (四)出版活动的特征: 1.文化的记载、传播、交流和传承 2.不同劳动的有机结合 3.政治性和思想性 4.经济性和产业性二、出版活动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有决定性影响;出版活动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的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一)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的决定性影响: 1.政治制度和政治环境决定出版活动的命运。 2.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物质条件。3.科学技术是出版活动发展的强大推动力。4.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活力。 (二)出版活动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 1.对政治发展的影响:(1)形成舆论导向(2)深化思想政治教育(3)促进社会和谐。 2.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2)促进人们更新经济理念,推进经济发展。(3)迅速传递各种社会信息,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3.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1)发现先进科技成果并促进其迅速传播,使它们尽快变成现实的生产力。 (2)对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了全民族的科学素养和技术能力。 (3)科技读物使人们形成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社会观念。 4.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1)增进文化积累。(2)推进文化创新。(3)优化文化选择。(4)促进文化交流。 三、我国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主要任务。 (一)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