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权力话语理论看异化翻译

以权力话语理论看异化翻译

以权力话语理论看异化翻译
以权力话语理论看异化翻译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期刊:点此访问>>> 2007年第5期

从权力话语理论看异化翻译

作者:金敬红张艳新

字体:【大中小】

摘要:福柯权力话语理论阐述了权力、知识和话语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即知识是权力的象征,话语是权力的表现形式,控制知识权力话语的文化力量能够实

现其文化控制地位。强势文化凭借其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在文化交流中获取说

话的权力,并对弱势文化进行操控。翻译作为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势必会受到这种文化霸权的影响,这体现在译者对翻译题材和翻译策略的选择中。翻译已不再是单纯的语言转换工具,而是一种在不同的权力话语制约下的对

话与交流。弱势文化通过采取异化翻译策略介绍自己本民族的优质文化,有利于

抵制强势文化的文化霸权。

关键词:权力话语;强势文化;弱势文化;异化翻译

中图分类号:H 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758(2007)05-0451-05 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这种文化转向强调了翻译与目标语体系中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关系,这使得研究者们越来越深刻地

体会到翻译已不再是一种中性的远离政治及意识形态斗争和利益冲突的纯粹的文字转换活动,而是一种文化、思想、意识形态的话语在另一种文化、思想、意

识形态中的改写、变形或再创造。与此同时,异化翻译也逐渐成为当今翻译理论

的热门话题之一。作为文化转向的产物,异化翻译包含了深刻的文化、文学乃至

政治的内涵。在此背景下,研究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异化翻译进行了客观的

解释。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宏观视角,将社会之维、历史之维

引入翻译研究,从广度和深度上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权力话语理论深刻揭示

了翻译活动的社会性、背后的操控因素和它在文化建构中的重大作用。因此,采

用权力话语理论的视角,将异化翻译置于广阔的国际政治文化框架内进行审视,注重探讨异化翻译的真正含义及其在文化交流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权力话语理论

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被公认为是西方结构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受

马克思主义、现象学、结构主义以及尼采关于真理、知识和权力关系观念的影响,福柯在对文学和哲学领域、精神分析领域、政治经济领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

出了著名的权力话语理论。权力、知识和话语是这个理论的核心概念,而且权力

是最重要的一个概念。

1 权力和知识的关系

在权力话语理论中,福柯认为权力是社会理论的重要课题。权力是指一切控

制力和支配力。这其中有有形的,如政权机构、法律条文;也有无形的,如意识形态、道德伦理、文化传统与习俗的影响。这些都可以视为权力,它们是一种对人

们思想行为的控制力、支配力。它们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任何人都不能独立于

这个网络而存在[1]。而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知识更不能摆脱权力的制约。福柯针对人与人的关系指出,知识就是权力。

通过考察,福柯发现人文科学的社会知识内在地与权力机制联结在一起,因为这些学科的主题至少部分地是被权力机制所建构的,知识的生产只有依靠作为社会权力网络的知识团体作背景才可能实现。在福柯看来,不仅人文科学是与权力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而且自然科学也是如此。

在知识与权力的关系问题上,福柯不仅考察了权力对知识的作用,而且考察了知识对权力的作用。他认为知识和权力是不可分的,权力深受知识的影响;知识能给人以权力,如果没有知识的传播、保存,权力也无法发挥作用。知识中又渗透着权力关系。权力对知识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它或者鼓励和激励知识,或者征服、限制知识,在知识身上打上权力的烙印。权力和知识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知识不仅仅反映着权力关系而且蕴涵在权力之中。人类的本质就是知识和权力的关系。权力和知识相互作用。没有知识,就没有权力关系,权力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发展;相对应地,没有权力体系也就没有知识,权力体系是知识存在的前提条件[2]。

2 权力和话语的关系

福柯所指的“话语”,从狭义上,可理解为“语言”的形式;从广义上,它又涵盖了文化生活的所有形式和范畴。因此,对“话语”的分析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制度等[1]。事实上,福柯所谓的“话语”是从索绪尔的“语言”和“言语”标准中分离出来的,但这里的“话语”并非索绪尔的“言语”,它不是指个人的语言实践或表达方式,而是一种隐匿在人们意识之下的深层逻辑,暗中支配着各个不同群体的言语表达、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它是对某一特定的认知领域和认知活动的语言表述。它也不等同于索绪尔的“语言”,因为它不是指一种抽象的语法规则,而是一种受到制约的语言应用,并且体现意识形态的语义。关于“话语”,福柯早已超出了语言学和文学研究中所说的“话语”概念,在福柯那里它是“权力”的表现形式,所有权力都是通过“话语”来实现的。所以权力实质上就是说话的权力[3]。在任何一个社会里,“话语”一经产生,就立刻受到若干权力形式的控制、筛选、组织和再分配。我们通常看到的某种历史性表述,都是经过具有约束性的话语规则的选择和排斥后的产物[4]。

福柯认为,权力和话语是不可分割的,权力通过话语来实现。例如,知识和真理是权力的象征,通过掌握知识和真理的话语权,人们可以掌握权力。换言之,话语是实施权力的工具,也是获得权力的关键。每个社会层面都存在着一些特别的话语,它们与政治、权力及意识形态相互交织,组成一个庞大的网络体系控制和支配着社会成员的思想。所有的社会活动都会受到这些权力话语的支配。福柯认为,文本应该从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霸权角度进行理解和阐释。翻译已不是纯语言转换活动,而是从始至终都受权力话语支配的活动。翻译带来的新思想和新概念能够支持或者减弱甚至摧毁目标语中的意识形态,所以翻译是一种控制行为。

二、从权力话语理论看翻译中的文化霸权

根据福柯权力话语理论,文化也是无形的权力形式。文化和所有其他力量结合在一起形成巨大的权力网,使得整个社会中的任何个体都不能摆脱它的影响。

知识,作为权力的象征,也不可避免地与文化紧密相连。因此,任何控制知识权力话语的文化力量都能够实现其文化控制地位。

相比较而言,强势文化国家通常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以至于他们能够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获取说话的权力;而弱势文化则经常会陷入失语的状况。这种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之间知识话语的差异势必导致文化霸权的存在。而且文化霸权的存在肯定会影响重要的文化和知识传播工具翻译。翻译活动已不再是发生在“真空”中而远离政治及意识形态斗争和其他社会、经济因素的行为。相反,翻译是政治性十分强烈的活动。译者对翻译文本和翻译策略的选择无不受到文化霸权的影响。

一般说来,强势文化国家多数会不屑选择弱势文化国家的文本来进行翻译,因此,导致翻译书籍在强势文化国家市场只占很小的比例。比如,在1990年,英国出版了63?980种图书,其中翻译书籍仅有1?625种(24%);46?743种图书,其中翻译书籍仅有1?380种(296%)[5]。与其相反,翻译的书籍在弱势文化国家中却占很大比例。由此可见,强势文化国家利用其经济、社会、文化等的快速发展建立起了文化霸权主义,长期以来,翻译实行的是强势文化译成弱势文化民族语言的单向运作。在翻译选材方面,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常常以英美本土习见的美学标准来审视第三世界的作品,作出有意识的选择。那些反映第三世界原始神秘、落后的文本往往成为强势文化国家的首选,并且将之当成第三世界的文化经典一译再译,而那些不符合他们预设的文本则被剔除。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也明显受到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之间的文化权力差异的影响。在对待翻译中怎样处理文化差异的问题上,翻译界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归化翻译策略和异化翻译策略。前者是以目标语文化为导向的翻译,这种翻译往往撇开原文的语句和形象,进而把源语文化中的异质成分转化为目标语中人们所熟知的内容。而后者是以源语文化为归宿,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这种翻译保留源语中特有而目标语中没有的语言表达形式或文学形象。一般说来,在翻译外语文本时,由于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比较自信,轻视其他文化,往往对他们认为落后的文化不屑一顾,在翻译东方弱势文化文本时,一般不会接受东方弱势文化中有别于自己文化价值的成分,多半会采取归化策略。在具体的翻译中,译者为了迎合读者的口味,不惜修改、删除原文中与译语文化不相符合的地方。除此之外,英美等国对那些选中的文本还要加入许多适合接受者接受的大量解释性的材料,使译语在内容上归化于目的语(英语)的嗜好和偏见。

自从17世纪以来英美翻译外语文本时就采用这种“流畅翻译”或“透明翻译”,其主导地位一直持续到今天。这种翻译潮流体现了英美文化霸权主义,其实质是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一种侵略。这种归化翻译有意抹杀存在于外语文本里的语言、文化差异,尽可能将外语文本归化,用英美社会的价值取向和观念予以取代,使译文变得明白易懂,让读者陶醉在转化成为自己文化的异地文化之中。庞德在《神州集》里翻译的中国古典诗歌,所采用的显然就是归化策略。其归化程度之高以至于大多数评论家一致将之视为“一组基于中国素材的英语诗歌”,而不是翻译作品[5]。更为典型的例子是英国译者菲茨杰拉德(Edward Fitzgerld)对波斯诗人欧谟·伽亚谟(Omar Khayyam)《鲁拜集》的翻译。在英美中心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下,菲茨杰拉德对原作进行了随意改动,他在1851年写道:“这些个波斯人,我拿他们想怎么着就怎么着,实在是开心得很。他们虽说也是诗人,但还没到让人不敢恣意妄为的地步,而且他们也确实缺乏一点艺术来塑造自身”。结果

译作被英国人视做不仅是英国整个翻译史上最优秀的译作之一,而且是英国文学史上的杰作,被列入“世界文学名著”。由此可以看出,西方强势文化和东方弱势文化之间进行的翻译活动是一种不平等的文化交流,存在着文化霸权主义。归化的翻译策略与文化霸权紧密相连,归化翻译作为一种话语实践塑造了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之间的不对称的权力关系,即一切弱势文化都得听命于英美强势文化的摆弄,归化的翻译成了他们进行文化殖民的共谋。也就是说,归化翻译帮助强势文化撒播话语权力,实施文化侵吞。

三、权力话语理论的借鉴意义

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深刻地冲击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也给翻译理论的研究注入了新的生机。福柯的一大贡献在于他使话语不再局限为话语本身,而是把话语变成了历史研究的方法和对象。换言之,权力话语理论给翻译研究带来了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转变了文本中心论的翻译观,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根据权力话语理论,我们得知,在英美文化霸权的影响下,语言之间透明的互译是不可能的,文化以语言为媒介来进行透明的交流也是不可能的。翻译已不再是纯粹的文本之间的信息转换,而是一种在两种不同的权力话语(源语话语与译语话语)制约下的对话与交流。西方强势文化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优势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文化霸权的存在。因而,第三世界应以翻译为武器,对文化霸权主义给予反击。

1 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策略

为了打破西方强权话语下的翻译不平衡局面,抵制西方的文化控制,第三世界国家应大量翻译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尤其是反映自己本民族文化的文学作品。换句话说,如果弱势文化不想被强势文化同化,磨灭自身的特性,那它就必须把自己的文学、史学和哲学作品翻译成外语,以使得各国人民对其地域风情和人文精神有更深入的了解。

在对待民族文化的策略上,弱势文化要勇于采取异化翻译策略,向西方推介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特性。在向外翻译本民族的文学作品时应充分体现本土文化之异,或者改变传统以西方人的价值为准则归化弱势文化的翻译策略,从而让西方意识到文化无优劣之分,世界上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为此,许多翻译家和文化研究者已经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他们提倡在翻译中应尽量使用异化翻译策略来保留异国文化形象,尽量不使译文失去文化特性。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异化翻译策略的代表人物韦努蒂。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源于德国思想家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的启迪。1813年,施莱尔马赫在就不同的翻译方法发表演讲时指出:“翻译只有两种方法,要么译者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让读者去接近作者;要么译者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让作者去接近读者”[6]。韦努蒂因此认为:“译者可以选择归化或异化的译法,前者以民族主义为中心,把外国的价值观归化到异语文化中,把原作者请到国内来;后者则离经背道,把外国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表现出来,把读者送到国外去。”[7]除此之外,韦努蒂指出:异化翻译策略在有利于民族文化重构的同时,也会破坏目的语的民族文化概念,挑战民族文化典律和民族价值观。

在翻译过程中,韦努蒂提倡采用异化的处理方法而不是英美传统上的归化方法,其真正的目的在于发展一种翻译理论与实践,把外国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差

异带进占统治地位的目标语文化价值中,进而发展一种不同于今天广泛流行的千篇一律的翻译模式的方法。因此可以看出异化翻译重在彰显原文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翻译的“语言之异”和“文化之异”,而且这种差异只有通过打破目的语中现行的文化准则才能得以保存。异化翻译通常会偏离本土的文学规范,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异样的阅读体验。也许有些人会认为,这会使翻译失去其建立理解和沟通的作用。其实不然,因为沟通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相互了解和尊重,当然这里也包括了解和尊重各方的差异,从而做到互通有无。从这个角度上看,异化翻译更是一种有益于各国、各民族相互理解和沟通的方式,它是在“求同存异”的前提下,让源语文化得到目标语读者的理解。

2 汉译英中的异化翻译

身处第三世界的我国在把自己优秀文化译成英语时,更应该对异化翻译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只有通过异化翻译原汁原味地介绍我国文化的特性,我国文化的精髓才能不被西方强势文化所归化,进而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红楼梦》的两个不同译本在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说明了异化翻译在文化交流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这两个译本分别来自杨宪益夫妇和戴维·霍克斯。由于他们采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译法,所以得到的效果也截然不同。例如,《红楼梦》第十一回中王熙凤说道:“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前者将其译为:“Truly, ‘Storms gather without warning in nature, and bad luck befalls men overnight’…”;而后者将其译为:“I know ‘the weather and human life are both unpredictable’…”[8]。显而易见,杨宪益采用的是异化翻译策略,其保留了源语中的文化因素和汉语谚语的句法结构及修辞风格。这种翻译有利于在西方读者中营造一种生疏感,以使他们面对文化差异的事实,进而质疑当今世界标准语言(如英语)的优越性和文化霸权。而霍克斯则采用了归化译法,其抛弃了汉语谚语的形象,对源语的文化因素进行了归化,表面看起来似乎霍克斯的译文把两种文化的距离拉近了,因为它读起来通俗易懂。但事实上正好相反,英语读者借助变通了的方式理解了原文的部分内容,而对原文的真实文化内涵却全然不知。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剥夺了英语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权利,从而也阻碍了文化的交流。因此不难看出异化翻译更有利于将我国的特色文化介绍给世界各国,保持自身固有的文化地位和文化属性,从而保存自己的优秀文化遗产不被色彩缤纷的西方强势文化所吞噬。也许有些人会对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译文能否被外国读者所接受提出疑问。但事实上大可不必,因为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与过去那种抵御陌生和寻求认同的心理相比,人们已经对异质文化采取宽容和开放的态度,他们正逐渐缩小彼此间的差异。所以说那种采用“入乡随俗”的原则将无助于满足人们渴望寻求新的文化因子以充实和更新自己的文化构成的心理。

四、结语

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让我们认识到翻译远非语言转换那样简单,它与政治、经济、权力、意识形态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我们应该时刻注意翻译和翻译实践的复杂性,这有利于我们对强势文化的文化霸权提高警惕。我们要想使本民族的文化不被世界遗忘,就必须大力加强文化输出,以此来改变原来翻译逆差的现象。当然在面临西方强势文化时,我们应该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而且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勇于采取异化翻译策略,将自己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原汁原味地介绍给西方,进而让西方人了解真正的中国,而不是“文化霸权”这套观念下,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在对待西方强势文化时,我们应该以批判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主动吸取强势文化的优秀成果,为我所用。我们不能因西方世界的文化霸权行为而感情用事,闭关锁国,对西方文明一概排斥,这既不利于平等的文化交流的建立,也不利于本民族文学的发展。我们所要倡导的是在对各种文化的差异给予尊重、理解、包容和欣赏的前提下平等互利的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吕俊翻译研究:从文本理论到权力话语[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3):108

2]赵金凤“文化势差”对翻译的负面影响[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 2005:19

3]秦文华翻译一种双重权力话语制约下的再创造活动[J]外语学刊, 2001(3):74

4]辛斌语言、权力与意识形态:批评语言学[J]现代外语, 1996(1):21

5]李红满翻译研究的后殖民视角[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1):106-107

6]Lefevere A 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 a source book[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149 7]Venuti L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20

8]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外国语, 1998(2):14 Foreignization in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wer Discourse Theory

JIN Jing hong, ZHANG Yan xin

(Foreign Studies College,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04, China)

Abstract:Foucault's power discourse theory elaborat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ower, knowledge and discourse, ie, knowledge is the symbol of power and discourse is the representative form of power, but the culture controlling the discourse of knowledge power can realize its predominance over all the three factors Powerful cultures gain the discourse right in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control weak cultures by virtue of its advanced knowled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the integral part of the exchange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translation will be inevitably influenced by this kind of cultural hegemony This is manifested in the selection of the themes to be translated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ranslation is therefore no longer merely the instrument of language transformation, but a dialogue or communication means restricted by different power discourses Recommending their own superior cultures through picking out the translation strategy for proper foreignization, the weak cultures will gain the advantage to resist more efficiently the hegemony of powerful culture

Key words:power discourse; powerful culture; weak culture;

translation foreignization (责任编辑:刘晓萍)

论习语的翻译策略异化和归化-开题报告

学号: X X 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开题报告 题目:论习语的翻译策略:异化和归化 院(系)外语系 专业班级英语2008级1班 学生姓名 X X X 指导教师(职称) X X( X X) 提交时间二〇一一年十二月

安康学院外语院(系)英语专业2012届本科生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研究的内容(含研究的基本内容、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等。): 基本内容:本课题从两种翻译策略----异化与归化在习语中的应用着手,通过分析研究和例证法说明异化与归化这两种翻译策略在习语翻译中的具体应用。课 题共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 是关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主要说明了习语、语言、文化的关系。 第二部分: 从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典故四个方面介绍英汉习语中反映的文化差异. 第三部分: 主要是关于异化和归化,其中包括异化、归化的起源和定义,异化、归化的代表人物和他们的主张。并通过举例说明异化与归化在习语翻译中的应 用. 第四部分: 结论。异化与归化并不是矛盾的,而是互为补充,在习语翻译中不仅可以运用异化或归化,还可以运用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翻译方法。 研究的重点: 异化和归化在习语翻译中的应用。 研究的难点:具体的习语翻译中应该选择哪种翻译策略及方法。 研究的创新点:异化与归化并不是矛盾的,而是互为补充,在习语翻译中不仅可以运用异化或归化,还可以运用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翻译方法。 论文提纲: 1.引言 2.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2.1 语言与文化 2.2 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 2.2.1 地域文化 2.2.2 历史文化 2.2.3 习俗文化 2.2.4 宗教文化 3.习语在不同文化中的翻译 3.1 英汉习语翻译的主要翻译策略 3.2.1 异化,以源语文化为归宿 3.2.2 归化,以目标语文化为归宿 3.2.3 异化与归化相结合

对翻译中异化法与归化法的正确认识

对翻译中异化法与归化法的正确认识 班级:外语学院、075班 学号:074050143 姓名:张学美 摘要:运用异化与归化翻译方法,不仅是为了让读者了解作品的内容,也能让读者通过阅读译作,了解另一种全新的文化,因为进行文化交流才是翻译的根本任务。从文化的角度考虑,采用异化法与归化法,不仅能使译文更加完美,更能使不懂外语的人们通过阅读译文,了解另一种文化,促进各民族人们之间的交流与理解。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跨文化的交流。有时,从语言的角度所作出的译文可能远不及从文化的角度所作出的译文完美。本文从翻译策略的角度,分别从不同时期来说明人们对异化法与归化法的认识和运用。 关键词:文学翻译;翻译策略;异化;归化;辩证统一 一直以来,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西方,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与意译(liberal translation)是两种在实践中运用最多,也是被讨论研究最多的方法。1995年,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提出了归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之说,将有关直译与意译的争辩转向了对于归化与异化的思考。归化与异化之争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是两对不能等同的概念。直译和意译主要集中于语言层面,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语言的范畴,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思维、美学等更多更广阔的领域。 一、归化翻译法 Lawrwnce Venuti对归化的定义是,遵守译入语语言文化和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潮流。采用归化方法就是尽可能不去打扰读者,而让作者向读者靠拢(the translator leaves the reader in peace,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moves the author towards him)。归化翻译法的目的在于向读者传递原作的基本精神和语义内容,不在于语言形式或个别细节的一一再现。它的优点在于其流利通顺的语言易为读者所接受,译文不会对读者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其缺点则是译作往往仅停留在内容、情节或主要精神意旨方面,而无法进入沉淀在语言内核的文化本质深处。 有时归化翻译法的采用也是出于一种不得已,翻译活动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它受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两种不同文化语境的制约,还要考虑到两种文化之间的

从韦努蒂归化与异化法看中英文习语翻译

从韦努蒂归化与异化法看中英文习语翻译 【摘要】长期以来,中英文习语就被学者以及其他对其感兴趣或经常运用它们的人广泛研究。而另一方面,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翻译事业的飞速发展,有诸多耳熟能详的翻译理论和方法建立起来并被投入使用。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意识到,习语往往出自日常生活及经历,它们形式灵活、通俗易懂。可是也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翻译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固定而老套的,因此它们很难同实际翻译操作,尤其是同中外习语翻译结合起来。基于此,本文以韦努蒂的归化及异化理论为中心,力图针对该理论展开对各类习语以及它们实际运用的分析和分类,继而归总了归化及异化理论何时、如何被应用于习语翻译,而这一部分也构成了本文的主旨所在。总言之,该论文目的在于运用结合实例和理论指导的观点看习语翻译,以表明两者间和谐一致之关系。 【关键词】习语翻译;韦努蒂;归化;异化an analysis of idiom translation based on venuti’s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strategy 【abstract】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have long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by scholars as well as other people who are interested in or actively make use of them. on the other hand, during the past decades, along with the prosperous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various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methods have been formed and put into use. more and more people

异化技巧在翻译中的运用

Foreignization in translation 摘要: 翻译是语言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交流,然后不同的民族由于民族历史、社会制度、生活方式以至地理环境的差别,其民族文化存在着各种或大或小的差异,因而翻译时就需要采取不同策略。本文从文化差异角度探讨异化翻译策略的翻译过程中对保留原作审美特色,而且能够抵御文化霸权和侵略,更好地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关键字:异化、文化差异、国际文化交流 Abstract: Translation is a sort of transformation between languages, as well as a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However, along with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national history, social system, lifestyle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cultural differences, more or less, exist among different countries, resulting in variou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the paper attempts to make a research on the importance of foreignization to maintain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riginal work, resist, to some degree, cultural hegemony and invasion and promote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s. Keywords: foreignization, cultural differences,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 According to Y anchang and Liu Runqing, language is a part of culture and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it. Some social scientists consider it the keystone of cultures. Without language, they maintain, culture would not be possible. On the other hand, language is influenced and shaped by culture. In the broadest sense, language is the symbolic representation of a people and it comprises their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as well as their approach to life and their ways of living and thinking. Since literary translation plays such an important role in cultural exchange and transmission in every society, it has been generally accepted that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foe translators to analyze and study the differences of language habits caused by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to explain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competence on language competence on language competence, to improve cultural competence and awareness and to explore appropriate ways of dealing with cultural difference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In his 1998 book The Scandals of Translation: Towards an Ethics of Difference, V enuti states that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deal with 'the question of how much a translation assimilates a foreign text to the translat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and how much it rather signals the differences of that text'". Foreignization is the strategy of retaining information from the source text, and involves deliberately breaking the conventions of the target language to preserve its meaning. According to Lawrence V enuti, every translator should look at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through the prism of culture which refracts the source language cultural norms and it is the translator?s task to convey them, preserving their meaning and their foreignness, to the target-language text. Every step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from the selection of foreign texts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ranslation

试论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试论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摘要】翻译中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的策略一直是翻译学界争论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本文认为译者应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归化或异化翻译法,如果以传播文化的共性为主,则相应采用以归化为主的翻译策略,如果以传播文化的个性为主,则相应采用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关键词】英语翻译归化异化文化差异翻译研究中出现了两个明显的倾向:一是翻译理论深深打上了交际理论的烙印;二是从重视语言的转换转向更重视文化的转换。刘英凯通过列举归化的种种弊端及其表现,大力倡导移植法,认为异化应在翻译中占主导地位。这是他率先对当代中国译坛归化翻译主流提出的挑战。10年之后,许钧在《文汇读书周报》上发起对《红与黑》译本的读者调查和讨论,直接引发了归化派和异化派的交锋,从而使中国译坛归化和异化的对话进入高潮阶段。在西方,归化和异化的交锋之火也从未熄灭。Today是归化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最切近的自然对等”(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ce),在20世纪60-70年代的一系列著作中构成了一个宏大的结构主义归化翻译理论体系。Venuti是异化的代表人物,他在1995年出版《译者的隐形》(Translat 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率先对归化翻译种种弊端进行了批判,他从文化、文学和政治的高度,力倡异化式或阻抗式翻译,以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由此可以看出归化与异化孰是孰非,至今尚未定论。笔者认为,作为翻译工作者应根据不同时代,不同译者,不同读者,不同文本以及不同文本承载的文化信息来灵活运用。 一、翻译的归化奈达说:“世界的语言和文化惊人地相似,相似之处占90%,不相似之处仅占10%。”不同民族分布在世界各地,各自创造和发展自己的文化,其文化特质和模式有所差异,但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很多方面都有着相同之处,即文化具有共性。文化的共性反映在语言上,就是说不同语言的表达有相似之处,即语义的对应。例如,西方戏剧里长着翅膀的天使会使我们联想起中国舞风飘带的飞天,《三国演义》中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也令英国人发出“He is as wise as Solomon(Solomon所罗门是古代以色列国王大卫的儿子,所罗门在位时,是古代以色列王国最强盛的时期)”的赞叹。当我们在翻译中遇到这种情况时,不由自主地会用一种语言特定的词句去表达另一种语言与之相对等的意思。比如“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金钱是万恶之源)”等。汉语中有很多表达法,不难在英语中找到对应体,比如“找麻烦”与“look for trouble”,“雨后春笋”与“like mushroom”等等。奈达是语言的共性论者(a universalist),他认为,人类的共性多于差异,在人类经验和表达方式中,都存在“共核”(common core)。奈达的翻译理论是以目的语和目的语文化为依归,以译文和译文读者为中心的理论,尽管他承认语言毕竟是有个性的,但他一贯主张归化的翻译方法。由此,他提出了“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指“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等值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

从文化角度看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从文化角度看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摘要】归化和异化是文化翻译中的两个重要的概念和处理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具体策略。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对翻译的两策略进行分析,认为译者应当认识到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别,适度地采用两种策略。 【关键词】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翻译与文化 [Abstract]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re two important concepts in culture translation and two strategies in dealing with the culture in translation. This essay tries to analyze the two strategies from the aspect of culture and concludes that the translators should use them appropriately. [Key Words]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translation strategy;translation and culture 一、归化和异化概念的提出及各自的理由 生活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中的人们需要交流就需要翻译。翻译就是要克服这些“异”来保持交流的畅通,但是同时又要显现出这些“异”。关于翻译的策略,传统的提法是直译和意译,也就是本文的归化和异化。归化派的代表任务是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异化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籍意大利翻译家苇努蒂。归化翻译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主张在翻译中运用目的语文化易于接受的表达方法,使译文更通俗易懂,更适合目的语读者。奈达认为“译文基本上应是源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Nida 1964a:159)。他用他提出的“功能对等”学说将汉语中的“雨后春笋”译为“to grow like mushrooms”,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苇努蒂则基于德理达的解构主义学说,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他公开宣称“其目的是要发展一种翻译理论与实践,以抵抗目的语文化占主导地位的优势,从而突出语篇在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差异”(Venuti:1991)。所以异化是以源语文化为归宿,提倡在翻译中保留原文的形式,尽力再现原文的色彩,更好地传递源语文化地异国情调。 二、历史上各个时期的趋势 纵观中国两千多年的翻译历史,首先谈到佛经翻译上的《金刚经》,鸠摩罗什的翻译最为流畅、富于文采,是归化派的代表作。再看文学翻译,从晚清时期的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一个世纪里,外国文学翻译在中国先后出现了四次高潮:第一次是20世纪初,第二次是“五四”以后,第三次是建国后的十几年,第四次20世纪末。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文学翻译家们在翻译策略方面基本都是以归化为主。只是到了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鲁迅等人才开始提倡欧化译法。鲁迅明确表示反对“归化”,主张“尽量保存洋气”:所谓“洋气”,就是“必须有异国情调”。(陈福康,1992:301)可以说他的观念颇为超前。在鲁迅、瞿秋白等人的带动下,不少翻译家有意识地采取异化译法,促使了汉语白话文的最终发展成熟。当然这也致使当时很多翻译从汉语语言文化的角度来看尤为生硬。从

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作者:熊启煦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610041 刊名: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2005,26(8) 被引用次数:14次 参考文献(3条) 1.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 2.刘英凯归化--翻译的歧路 3.钱钟书林纾的翻译 引证文献(15条) 1.郭锋一小议英语翻译当中的信达雅[期刊论文]-青春岁月 2011(4) 2.许丽红论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期刊论文]-考试周刊 2010(7) 3.王笑东浅谈汉英语言中的差异与翻译方法[期刊论文]-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10(6) 4.王宁中西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期刊论文]-中国科技纵横 2010(12) 5.鲍勤.陈利平英语隐喻类型及翻译策略[期刊论文]-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2) 6.罗琴.宋海林浅谈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期刊论文]-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z2) 7.白蓝跨文化视野下文学作品的英译策略[期刊论文]-湖南社会科学 2009(5) 8.王梦颖探析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期刊论文]-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9(8) 9.常晖英汉成语跨文化翻译策略[期刊论文]-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 10.常晖对翻译文化建构的几点思考[期刊论文]-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4) 11.常晖认知——功能视角下隐喻的汉译策略[期刊论文]-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11) 12.赵勇刚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期刊论文]-时代文学 2008(6) 13.常晖.胡渝镛从文化角度看文学作品的翻译[期刊论文]-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7) 14.曾凤英从文化认知的视角谈英语隐喻的翻译[期刊论文]-各界 2007(6) 15.罗琴.宋海林浅谈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期刊论文]-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z2)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2218778611.html,/Periodical_xnmzxyxb-zxshkxb200508090.aspx

浅析美剧字幕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

浅析美剧字幕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以生活大爆炸为例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外国影视作品涌入国内市场,美剧就占其中很大的一个市场份额,长久以来,配音一直是外国影视作品的主流,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网络的普及,字幕翻译被越来越多的中国观众所接受。字幕翻译,作为原剧与观众之间的沟通桥梁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美国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自2007年播出以来便在美国本土和世界各国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效果,在中国观众群体中也备受追捧。究其原因,除了本剧的幽默剧情和生动语言外,其中精彩贴切的汉语字幕功劳不可小觑。美国的情景喜剧深受中国观众喜爱,除了影视作品本身的魅力,作为传播媒介的字幕翻译也功不可没。采用字幕翻译,不仅提高了效率,节省了成本,也为众多英语爱好者提供了很好的音像学习资料。另外,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字幕翻译使得原版作品中的背景音乐及演员声音得以完全保留,让目的语观众能够欣赏到更多的原汁原味 美国的情景喜剧深受中国观众喜爱,除了影视作品本身的魅力,作为传播媒介的字幕翻译也功不可没。采用字幕翻译,不仅提高了效率,节省了成本,也为众多英语爱好者提供了很好的音像学习资料。另外,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字幕翻译使得原版作品中的背景音乐及演员声音得以完全保留,让目的语观众能够欣到更多 的原汁原味的原语作品。 归化和异化这对翻译术语是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Law 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来的。归化: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异化: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异化”与“归化”之间的关系并评述 1、什么是归化与异化 归化”与“异化”是翻译中常面临的两种选择。钱锺书相应地称这两种情形叫“汉化”与“欧化”。A.归化 所谓“归化”(domestication 或target-language-orientedness),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用本民族的方式去表现外来的作品;归化翻译法旨在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Venuti 认为,归化法源于这一著名翻译论说,“尽量不干扰读者,请作者向读者靠近” 归化翻译法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步骤:(1)谨慎地选择适合于归化翻译的文本;(2)有意识地采取一种自然流畅的目的语文体;(3)把译文调整成目的语篇体裁;(4)插入解释性资料;(5)删去原文中的实观材料;(6)调协译文和原文中的观念与特征。 B.“异化”(foreignization或source-language-orientedness)则相反,认为既然是翻译,就得译出外国的味儿。异化是根据既定的语法规则按字面意思将和源语文化紧密相连的短语或句子译成目标语。例如,将“九牛二虎之力”译为“the strength of nine bulls and two tigers”。异化能够很好地保留和传递原文的文化内涵,使译文具有异国情调,有利于各国文化的交流。但对于不熟悉源语及其文化的读者来说,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随着各国文化交流愈来愈紧密,原先对于目标语读者很陌生的词句也会变得越来越普遍,即异化的程度会逐步降低。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归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异化: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异化: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归化:the thick ice is not formed in a day. 2、归化异化与直译意译 归化和异化,一个要求“接近读者”,一个要求“接近作者”,具有较强的界定性;相比之下,直译和意译则比较偏重“形式”上的自由与不自由。有的文中把归化等同于意译,异化等同于直译,这样做其实不够科学。归化和异化其实是在忠实地传达原作“说了什么”的基础之上,对是否尽可能展示原作是“怎么说”,是否最大限度地再现原作在语言文化上的特有风味上采取的不同态度。两对术语相比,归化和异化更多地是有关文化的问题,即是否要保持原作洋味的问题。 3、不同层面上的归化与异化 1、句式 翻译中“归化”表现在把原文的句式(syntactical structure)按照中文的习惯句式译出。

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认识

摘要:归化和异化是处理语言形式与文化因素的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它是意译和直译的进一步延伸,从二者的概念入手,用实例阐述了它们在翻译过程中相辅相成,并用互补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归化;异化;概念;辩证关系 1 归化、异化区别于意译、直译 异化和归化是在1995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译者的隐形》(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出来的。从历史上看,异化和归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按韦努蒂(Venuti)的说法,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Venuti,1995:20)由此可见,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不能混为一谈。 2 归化、异化的概念 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Shuttleworth&Cowie,1997:43-44)。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异化(foreignization)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Venuti,2001:240);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Shuttleworth&Cowie,1997:59)。它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 用通俗的语言概括,即归化法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异化法则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3 归化和异化并用互补、辩证统一 有些学者认为归化和异化,无论采取哪一种都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将二者混淆使用。然而我们在实际的翻译中,是无法做到这么纯粹的。翻译要求我们忠实地再现原文作者的思想和风格,而这些都是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的,因此采用异化法是必然;同时译文又要考虑到读者的理解及原文的流畅,因此采用归化法也是必然。选取一个策略而完全排除另一种策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它们各有优势,也各有缺陷,因此顾此失彼不能达到最终翻译的目的。 我们在翻译中,始终面临着异化与归化的选择,通过选择使译文在接近读者和接近作者之间找一个“融会点”。这个“融会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居中点”,它有时距离作者近些,有时距离读者近些,但无论接近哪一方,都要遵循一条原则:接近作者时,不能距离读者太远;接近读者时,不能距离作者太远。即异化时不妨碍译文的通顺易懂,归化时不失去原文的味道,同时,我们应坚持对语言形式采取归化的策略,而对其文化因素进行异化处理。这样,译文作品可兼两策略之长而避其短,使两者有共同发展的空间。由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归化与异化应该是相辅相成,并有互补的辩证统一关系。 4 从实例中看归化和异化的关系 我们可以在翻译中体会一下二者的关系: (1)胡太太叹了口气,看见胡国光还是一肚子心事似的踱方步。“张铁嘴怎么说的?”胡太太惴惴的问。 ——“很好,不用瞎担心了,我还有委员的福分呢!” ——“么事的桂圆?”妻子没听清楚他的话。(茅盾《动摇》)

文学翻译的异化策略

文学翻译的异化策略 翻译是将一种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信息转换成为另一种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信息的一种活动。简言之,就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的内容(包括语言和文化)表现出来。异化翻译是以源语中的语言文化为导向,尽可能的保留源语中的“异质成分”。异化翻译能够做到在保留源语文化色彩的同时,让读者体会到原汁原味的异国文化,不受译入语的的语法习惯和文化特征的干扰。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交流的持续增强同时也带动并促进了世界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因而,有着不同语言文字的现代文学翻译活动也日益增多,异化翻译的重要性逐渐凸现出来。 一、文学翻译中异化策略的陌生化 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总是司空见惯,漠然的感知。艺术的功能就是要打破习惯性的感知方式。人们追新求异的这种心理同样适用于文学翻译。从根本上讲,人类改革自新、了解世界的普遍要求促进了文学翻译的产生和发展。此外,读者的阅读动机、审美心理和审美需求是译者进行翻译时所要考虑的必要因素。在文学领域,读者同样也希望摆脱常见的文学形式和文学内容,得到一些新颖、陌生的东西,这些东西包括文化思想、文学本身和语言本身,从而感受新鲜的艺术魅力,这就是翻译文学阅读的“陌生化”诉求。简单来说,就是要求所翻译的文学内容有“异于我”的东西。异化策略是满足这种“陌生化”诉求的有效手段。 二、现代文学翻译的异化策略———以《京华烟云》为例 林语堂先生旅居巴黎时曾写了一部关于旧中国社会的英文小说,名为《京华烟云》。它不仅描写了时代大变迁的动荡时期几个大家庭的命运起伏,而且介绍了旧中国民风、民俗等文化特色,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作者在书中描述了很多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比如:赋诗作对、求道成仙、婚丧嫁娶等。《京华烟云》的创作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汉译英的过程。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多采用异化法处理中国特色的文

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摘要】《法国中尉的女人》自1969年面世以来,凭借着高度的艺术价值,吸引了国内外学者的眼球。在中国市场上也流传着此书的多个译本,本文就旨在透过《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两处题词的译作分析在具体翻译文本中如何对待归化与异化的问题。 【关键词】《法国中尉的女人》;题词;归化;异化 一、归化与异化 在翻译领域最早提出归化与异化两个词的学者是美国翻译学者韦努蒂。归化一词在《翻译研究词典》中的定义为:归化指译者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以尽可能减弱译语读者对外语语篇的生疏感的翻译策略。异化一词的定义为:指刻意打破目的语的行文规范而保留原文的某些异域特色的翻译策略。韦努蒂主张在翻译的过程中更多的使用异化,倡导看起来不通顺的译文,注重突出原文的异域风格、语言特色与文化背景。 二、如何看待归化与异化 鲁迅说对于归化与异化,我们不能绝对的宣称哪种是绝对的好的,另一种是绝对的不好的。翻译的过程中归化与异化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具体使用哪种方法不仅需要依据翻译目的以及译文的读者群来判断。这也正是本文对待归化异化的一个态度。下面就通过分析刘蔺译本与陈译本在处理《法国中尉的女人》第五章的引言丁尼生《悼念集》时的例子来具体分析这一点。对于原文 at first as death, love had not been, or in his coarsest satyr-shape had bruised the herb and crush’d the grape, 刘蔺译本将此处翻译为 啊,天哪,提这样的问题 又有保益?如果死亡 首先意味着生命了结, 那爱情,如果不是 在涓涓细流中戛然中止, 就是一种平庸的友情, 或是最粗野的色迷 在树林中肆意饕餮, 全不顾折断茎叶, 揉碎葡萄―― 而此时陈译本却将此诗译作 哦,我啊,提出一个无益的问题 又有何用?如果人们认为死亡 就是生命的终结,那么,爱却不是这样, 否则,爱只是在短暂的空闲时 那懒散而没激情的友谊, 或者披着他萨梯粗犷的外套 已踩伤了芳草,并摧残了葡萄, 在树林里悠闲自在,开怀喝吃。 两篇译作各有千秋,从这首诗整体着眼刘蔺译本更趋向于归化手法,陈译本更倾向于异化处理。刘蔺译本将satyr一词译色迷采用了归化的技巧,而陈译本却将satyr一词译为萨梯,采用了异化的手法。satyr原指人羊合体的丛林之神,其实刘蔺译本与陈译本在处理satyr 时采用不同的方法就是因为翻译目的及读者文化群不同引起的。1986年出的刘蔺译本出版时,

文学翻译unit 2《翻译方法:规划与异化》

第二部分翻译方法 Lecture 2 :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1.归化和异化之源 翻译界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与意译(liberal translation)之争,可谓由来已久。而归化(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与异化(foreignizing translation)之争,则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归化和异化可看成直译和意译概念的延伸,但并不完全等同于直译与意译。如果说直译和意译是语言层次的讨论,那么,归化和异化则是将语言层次的讨论延续升格至文化、诗学和政治层面。也就是说,直译和意译之争的靶心是意义和形式的得失问题,而归化和异化之争的靶心则是处在意义和形式得失旋涡中的文化身份、文学性乃至话语权利的得失问题。随着文化日益成为翻译的重心,归化异化孰优孰劣的争论声也越来越大。 1997年英国出版的《翻译研究词典》(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认为归化和异化的说法直接来源于德国早期思想家斯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1813年6月24日在柏林皇家科学院所作的题为《论翻译的方法》(On Different Methods of Translation)的演讲. 斯莱尔马赫说: “翻译只有两种方法,不是译者不打扰读者,尽可能让读者靠拢作者,就是译者尽量不打扰作者,让作者靠拢读者。” 美籍意大利翻译理论家文努蒂(Venuti)便是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文化、政治、意识形态、历史等因素,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将归化和异化作为翻译术语提出。

归化与异化翻译实例

翻译作业10 Nov 15 一、请按归化法(Domestication)翻译下列习语。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 add fuel to the flames / pour oil on the flames spring up like mushrooms every dog has his day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 live a dog’s life 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a lucky dog an ass in a lion’s skin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Love me, love my dog. a lion in the way lick one’s boots as timid as a hare at a stone’s throw as stupid as a goose wet like a drown rat as dumb as an oyster lead a dog’s life talk horse 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and three boys nobody.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Cry up wine and sell vinegar (cry up, to praise; extol: to cry up one's profession) Once bitten, twice shy. An hour in the morning is worth two in the evening. New booms sweep clean. take French leave seek a hare in a hen’s nest have an old head on young shoulder Justice has long arms You can’t teach an old dog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He that lives with cripples learns to limp. Everybody’s business is nobody’s business. The more you get, the more you want. 二、请按异化法(foreignization)翻译下列习语。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归化和异化

浅谈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异化和归化 枣庄学院外国语系 姜大维 [摘 要]文化因素在翻译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已成为翻译界讨论的一个热点。本文将运用翻译理论,重点讨论跨文化翻译当中如何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文本类型以及译者对译文读者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和态度来具体选择运用异化或归化原则。作者得出结论,我们不能把翻译策略看成是绝对的,辩证地研究这两种翻译策略才有利于翻译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翻译 文化 归化 异化 一.引言 翻译作为语码间内容和形式的转换过程,要涉及到两种语言,也就必然要涉及到两种文化。因此翻译中如何考虑文化因素,尤其是在原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差异较大的情况下如何搞好翻译,是所有翻译工作者经常面临的一个问题,也是需要认真解决的一个问题。一般而言,翻译中文化的转换有两种基本策略: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和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异化。 归化是指尽量将译语文化纳入译文读者的知识范围,将作者引向读者;异化是指在翻译中保留原文语言文化的特异之处,将读者引向作者。由于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巨大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然会面临两难选择,因而一篇译作也必然会出现归化或异化的倾向。可以说,归化和异化的课题是翻译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各国语言学家、翻译工作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翻译方法手段,归化与异化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对。本文着重探讨翻译当中涉及文化因素的这两种翻译策略,并阐明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翻译工作中的应用。 二.归化法和异化法 1.归化法 N ida可以算是归化法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最贴近的自然对等”这一概念。他主张把读者放在首位,认为译文的表达应该是自然流畅的,应尽可能地把源语行为模式纳入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范畴。同时他提出,翻译的目的是进行交际,把一种文化强加给另一种文化是不现实的,也是危险的。如果译文表达的内容和形式是在译文读者理解范围之内,读者就可以更好的理解译文,译者不应对读者的智力、想象力和理解力提出过高的要求。例如在翻译“亚洲四小龙”时,考虑到在英美国家文化中,龙给人的是一种可怕的印象,所以这里的“龙”不宜直译为“dr ago n”,一些译者译为“four-tig ers”,堪称佳译。 按照柯平在《释义?归化和回译》的说法,归化是用与原语词语有相同使用频度,但一般都带有某些语文化色彩的词语来翻译原语词语的一种方法。通常的做法是“撇开原文的词语和句法,抓住其语用意义,从译语中选取与原文语用意义相同的表达方式而译之。”不同文化之间具有相似和相通性,这是翻译中可以并且应该采用归化方法的客观依据。汉语里的许多成语、习语在英语语言里找不到与之一一相对应的说法,但表达不一、内涵一致的情况比比皆是,注意比较,用归化译法翻译这些成语、惯用语,易于被读者理解,读来比较地道、生动,尚可产生异曲同工之效果。例如: A n ho ur in t he mo rning is w o rth tw o in the evening。译为“一日之计在于晨”。 L ov e me,lov e my dog.译为“爱屋及乌”。 2.异化法 L aw rence Venuti是异化法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即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读者毫不妥协,抵御目的语文化占指导地位的趋势,刻意地在译文中突出原文风格和其他方面之异,并提出了一种反对译文通顺的翻译策略。异化法的支持者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它也是一种文化交流,在目的语文化中引进源语文化既可以丰富和完善目的语的表达力,使表达的手段更为多样化,也为了解源语文化提供了一个桥梁。和归化的做法相反,异化是在译语中引进原语的表达方式,也就是直译派主张的“保留引进原语的表达方式,即要输入新的表现法。”现代汉语中异化翻译表现在不同层次上。 (1)异化可以在语音层上出现。如ballet译作“芭蕾舞”, laser过去译成“莱塞”,现译作“镭射”、“激光”,以至于目前大街小巷都风行的“卡拉O K”等。 (2)异化可以在词语层出现。如“cro codile tears”译作“鳄鱼的眼泪”,“a n oliv e branch”译作“橄榄枝”,“the co ld w ar”译作“冷战”等等。 异化揭示了深层含义,又再现了原文的表层形式,一方面丰富和完善了汉语的表达力,使表达意思的手段更准确,更多样化;另一方面,也给我们了解西方文化打开了一扇窗户。因为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它必然要反映文化,传递文化。 三.归化法与异化法在实践中的运用 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究竟选择异化还是归化,还是兼而有之,往往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翻译目的,文本类型,译文读者,译者的价值取向,甚至批评者的态度等等。归化和异化各有其长处和局限性。下面就具体实践中如何运用归化法和异化法作简单分析。 1.翻译目的 翻译是一种有目的行为,正如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代表人物之一M anttar i所说,翻译行为是“为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语言转换而设计的复杂行为。”根据该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换言之,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其它法则如忠实性法则和连贯性法则都从属于目的法则。 如果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介绍源语的社会文化、促进文化间的了解、沟通和交流,开拓译文读者的视野或启迪译文读者,一般宜采用异化为主的策略。如果主要目的是消遣、取悦译文读者,并力图避免其阅读理解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文化障碍或文化冲突,则宜采用归化为主的策略。 例如,杨宪益夫妇在把《红楼梦》这部有着中国文化丰富内涵的经典著作译成英语时,就采用了异化为主的翻译方法来处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尽可能保留源语(汉语)文化,目的是尽可能多地把中国文化介绍给英语读者。与此相反,霍克斯(David Haw kes)在英译《红楼梦》时采用了不同的策略。为了取悦英语读者、增强译文的可读性,避免中英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他对 — 119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