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湘西土家族过年的一些过年习俗调查

湘西土家族过年的一些过年习俗调查

湘西土家族过年的一些过年习俗调查
湘西土家族过年的一些过年习俗调查

湘西土家族过年的一些过年习俗调查

都知道,湘西的山水是世界上最美最好的,知道湘西的民风民情是世界上最醇最酽的。当然,更知道湘西的人是最帅最靓的。可是,湘西的年俗,该是一幅怎样的风物?湘西的年景,该是一道怎样的风情?湘西的年味,又该是一种怎样的风韵?

湘西,是不是最美的一幅春联,飞在时间深处、贴在中国民间?

杀年猪

湘西的年,是最有味道的。湘西的年味,从冬月就开始了。

猪知道湘西的主人是不肯杀猪的,杀猪有专门的杀猪人。猪也知道主人的心和痛,就不在喊了,乖乖地被人拖上案板,一刀,就无声无息了。猪闭了眼睛对主人默念:来世再做认你做主人。

当人们把猪放进一个大木桶里把猪修好,提起来,挂在梯子上或放在案板上时,黑色的猪就焕然一新,变得白白胖胖的了。热漉漉的猪肉,轻轻一拍,猪肉就像风吹杨柳一样,一浪追着一浪的抖动,那真叫肥,那真叫嫩,那真叫鲜!

主人在猪肉前默默第站了许久,然后捡起一把猪毛,点燃一根布条,从大门外开始给猪喊魂,边念着猪的好,边说着自己的错,一直走到猪栏边,把猪毛和布条放下,表示猪又回到了栏里,回到了主人家。主人的心,也就稍稍安稳了。

然后主人就把杀猪人砍好的猪肉,分几块给邻居、亲戚和杀猪的人。让他们分享一下一年辛苦的殷实和温情。

熏腊肉

杀了猪。就是熏腊肉了。

湘西的腊肉全国第一好吃,就是因为熏制的过程特别复杂,特别原生态。他们把猪肉、羊肉或者牛肉、狗肉,先抹上盐,再抹上胡椒粉、花椒粉,然后,放在木桶里放上十天左右,让盐、胡椒、花椒的味道咬进肉里。咬好后,一块一块挂在火炕上,每天用柴火熏。一熏,就是好几个月。湘西多各种各样的杂木,各种各样的杂木含有各种各样的营养素,这些营养素随着烟火熏到肉上,腊肉就有一种特别特别的香味了。特别是那些松枝、翠柏、檀木、桂皮和橘子皮等有特殊香味的木料熏制出来的腊肉,就更香了。

由于熏的时间长,湘西的腊肉没有一点水分,放上几年都不会变质,不会馊臭。吃的时候,用火把皮子烧烂烧焦,用热水洗净,那颜色就漂亮极了。皮子是金黄金黄的,肥肉是昕白昕白的,瘦肉则金红金红的,全都闪闪发亮!炒也行,蒸也行,全都肥而不腻,油而爽口,一锅腊肉,香断一村全街。

如果湘西人给你送腊肉来,不管是猪肉、牛肉、羊肉、狗肉、鱼肉,还是野猪肉、山羊肉、斑鸠肉和猪下水,只要你没有民族禁忌,你一定要收下,那可是天下第一美味!

灌香肠

灌香肠时,洗肠子就是一件特别费劲的事。一副猪肠子要用盐洗上两个小时才放手。湘西人爱干净,不洗上几十遍不敢吃。那一副好几斤的肠子硬是洗得只剩下一斤。洗好了肠子,把剁成肉泥的瘦肉伴上一点点盐,喜欢吃辣的人,还会拌一点辣椒粉。然后一点点灌进肠子。灌好了,挂在火炕上,跟腊肉一样在火炕上熏。烟熏过的香肠,红中带黄,硬如铁棍,拿来耍双节棍都没问题。香肠可蒸来吃,也可炒来吃。无论蒸炒,都名副其实的,香!

打粑粑

打粑粑是个大活。一家打粑粑,几家人帮忙。好不热闹。

打粑粑的原料以糯米为主,适当加点粘米。把糯米和粘米和好,泡一会,在甄子里蒸熟。熟了的米饭,一粒粒涨得发亮,很香。大人和孩子都会抓一团尝尝。一边尝一边把糯米饭倒进木槽或石槽,两个强壮的男人用粑粑锤你一锤我一锤地此起彼落。边打还边你一句我一句地吆喝着回应。“嗨”!“嗨”“嗨”!“嗨”!男人的粗狂、男人的力量、男人的魅力,尽在高高举起和重重落下的锤声里。打粑粑的锤音,在村庄里闷钝而响亮。糯米饭越打越烂,越烂越糯,越糯越黏糊,到后面下锤提锤时,锤上会拖出一条长长的白带,像布匹和哈达,与锤子难分难舍,纠缠不清。糯米的粘性,就像磁铁和强力胶,把粑粑锤紧紧地吸着、包着,扯不断,化不开。男人越打越费力,却越打越来劲,直到把糯米打成一团面团才放手。女人和孩子们就手里蘸点熟油,赶紧把打好的糯米团从粑粑槽里抱出来,放在一个簸箕里,趁热捏成一个一个小笼包大小的小团子,一溜排开,放在一条长木凳上,用另外一个木凳压上去,几人一齐使劲挤压,小团子就压成了饼子,圆圆的,像一个个月亮,开在板凳上。粑粑就成了。在湘西,不管人多人少,每家过年时都会打100、200斤粑粑。粑粑冷却后,放在一个大水缸里,用腊水泡着,放到来年春天都还可以吃。大人下地劳动,小孩放牛守牛,带上两个粑粑,在火边一烤,那粑粑就一点点软,一点点涨,涨得老高老高,一扯,就扯出长长的丝线,黏黏糊糊的,像乡下人的日子和爱情,清白而缠绵。

推豆腐

推豆腐,是湘西过年时,家家户户都得完成的任务。

选上好的黄豆,洗净,浸泡,泡得软软的,再一勺勺喂给磨子,磨子一口一口地嚼成泥磨成浆。将豆渣过滤出。过滤出的豆渣,一般人会把豆渣立刻处理掉。湘西人吃了一餐新鲜的豆渣后,会把豆渣捏成一个个团子,装进一个篮子,跟腊肉一起熏。十天半月后,熏过的豆渣干干的、黄黄的、硬硬的,一股浓香,跟大蒜、白菜之类的炒吃,更香,那香浓得一个寨子都听得到。过滤后的豆浆,用开水煮熟,冷却,点浆。点浆就是放石膏粉,不能多,也不能少,多了,会豆腐很少,味道很差;少了,就会全是网眼,捻不起来。点了浆,就成了豆腐脑。把豆腐脑舀进纱布冷却,包好,压上木板和石头,把水压干,豆腐就成了。压在木板上的石头一定要用力均衡,不然豆腐就会疙疙瘩瘩、高高低低的,很不好看。湘西人做豆腐实在,一粒小米大的豆渣都不会杂在里面。这样,豆腐摸起来特别硬,吃起来特别嫩。硬得可以用竹篾片穿着提起来走,嫩得到口就化。

那么大一包豆腐,一餐是吃不完的,湘西人就把豆腐也放在火炕上熏成豆腐干。或者找来一个木桶,铺一层稻草,放一层豆腐,再铺一层稻草,再铺一层豆腐,火炕边捂着,让火的热气把豆腐加温、发霉,做成霉豆腐,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豆腐乳。发好霉,伴上辣椒粉、花椒粉、姜

丝,在油汤里泡上一个月,霉豆腐的颜色灿烂而干净,比龙肉都好吃。特别是那些感冒或生病的人没有口味时,来两坨小小的霉豆腐,会吃上三大碗米饭。

烧旺火

吃完年夜饭,家家都要烧旺火,而且要通宵不灭。

那时,湘西的好男儿都远征抗倭去了,老人和妇女就在家里烧着旺火守夜。等待远征的人回来。现在,烧旺火不是等亲人回来,而是预示着来年要火一样的红火、火一样的旺盛。湘西的男人们早就把山里的老树蔸挖来了,把一抱抱干柴和一个个树蔸放在火坑里一烧,火就照亮了一个屋子。火焰和火星在火坑里飞舞着,火光映在人们的脸上,把每个人的脸都映得红扑扑的,像苹果和灯笼。烧旺火时,是不能脚蹬撑铗的。撑铗是架在火坑上的一种用具,铁的,起固定和安放物体的作用。一个圆圆的铁圈。三根短短的铁棍。三只长长的铁脚。铁棍在圈里斜斜的横着,可以像手托起锅、鼎和壶。铁脚立在地上,起承受和固定作用。三位一体的连着,锅、鼎、壶都可以夹在上面,煮饭、炒菜和烧水。世传彭、田、向三姓人是表亲,当年三姓人与朝廷打仗时,为了日后相认,把煮饭用的撑铗打烂,一人一只撑铗脚,作为日后相认的凭证。战争结束后,三姓人家的后代就是凭着这三只撑铗脚相认,又共建家园的。

现在,战争远去了,屋子只有和平的宁静与喜悦,只有过年的幸福与甜美,只有跟旺火一样的温暖和火热。火是山里人的另一种太阳,比阳光灿烂,比太阳温暖,会穿透一切黑暗。火是山里人的依靠。有火的地方就有炊烟,有火的地方就有家园。火会年年都烧,火会越烧越旺,湘西人的子孙和未来也一定会更加兴旺发达。

抢鸡头

大年三十,除了烧旺火,洗年脚,还要抢鸡头。

抢鸡头,是湘西孩子最高兴的事。湘西的孩子们坐在家里守岁,就是为了等半夜三更的那一声鸡叫,等着抢那第一句嘹亮的长鸣。谁抢到了,谁就是来年的第一,成绩第一,身体第一,吃的穿的第一,什么好事都是第一。宁为鸡头,不为凤尾,说的就是这个理,抢的也是这个味。

过年,是孩子最快乐的事,可以穿新衣服,可以走亲戚,可以放爆竹,可以进城下街,还可以抢鸡头。抢鸡头,就是争着放爆竹,就是看第一声鸡叫时,哪个的爆竹先点燃。每家的孩子们,无论男孩女孩,都会兴奋得坐卧不安,早早地把爆竹拿在身边或者抱在怀里,等着半夜过后放鞭炮。看孩子们抱着鞭炮坐在火坑边,大人急得不行,生怕火星飞进孩子怀里把爆竹点炸了,就提醒孩子远一点,莫到火里炸了,孩子就乖乖地把板凳移远点,抱着鞭炮等。但,有时候,还是偶尔有一颗两颗的爆竹掉进了火坑边,叭,一炸,满屋火灰,吓人一跳。孩子听了乐得大笑,大人瞪了眼睛哭笑不得,只好让孩子再远点。孩子就又退了点,还不忘提醒大人:爹,抢鸡头时,你莫忘记喊我啦。但大人往往掐不准时辰,人哪里知道鸡什么时候叫,所以,往往有的孩子抢到了鸡头,有的孩子就没有抢到。抢到鸡头的孩子就欢天喜地的跳,没抢到鸡头的孩子,就有些遗憾,担心自己来年成绩差水平底,什么都落后人家。大人就安慰:你听到鸡叫了米(没)?听到了,就会第一。不得第一,第二第三也是好事。孩子就说:我就想第一。大人就说:想得第一,明年又抢。孩子就雄心壮志地:明年我不抢第一,我不姓什么什么。大人就开心地笑。

捡柴喜

捡柴喜,是大年初一早晨的事。

一起床,女人做的第一件事是给一家人烧洗脸水。男人的第一件事是出门捡一小捆柴禾。我们湘西发音是柴、财不分的。捡柴就是捡财。捡柴喜就是捡财息。湘西的山,四季常绿。湘西的男人们披一身晨光,钻进一片清幽里,一片片晨光和绿色就被生生扯动了。呼啦啦,呼啦啦的,像风摇过,像涡在旋。一捆柴,连枝带叶的带回去,生活的青枝绿叶,就全变成财息进了家门。出门捡财,财源滚滚,那庄户人家的日子,就比这青山还青,比绿水还长,比晨光还新了。

走丈人

湘西走丈人,是大年初一。

新年第一天就去走丈人,是湘西人对丈人的尊重。人家的女儿在你家苦了一年了,丈人想自己的女儿也想了一年了,新年的第一天就应该去丈人家拜年、感谢,让丈人好好看看自己的女儿是不是还好好的。拜丈人,烟、酒、糖和一个猪腿是不能少的,其它的,能多就就多,没有也没关系。那猪腿,熏了一些时候,有20多斤,还系了一条喜庆的红稠。两口子拉着孩子,一人一背篓东西,边走边说丈人的好,边走边说村里的事,当然,也会边走边谈论来年的生活计划。高兴时,男人还会吼一曲山歌。那山歌,不但自己的女人和孩子听见了,四面走丈人的男女都听见了。你就会时不时地听到有人喊你的小名:乔三,走尕公尕婆去了!你就会也喜喜地答:哎,你也走尕公尕婆去啊!

尕公尕婆,是我们湘西对外公外婆的称呼。两口子结婚有了孩子后,就都跟着孩子叫岳父岳母为尕公尕婆了。就这样,你在乡村的路上,会一路上都碰到走尕公尕婆,给尕公尕婆拜年的人。有的本来就认识,不认识的,年年都在这路上碰上,也就认识了。然后,就会有人把他的表妹或者堂弟介绍给你,让你帮着看看自己的亲戚或者村里有不有适合的人,穿下针,引下线。不久,就有一个新的小男人一个人走在拜年的路上了,拜了两个年头后,这个小男人就会在猪后腿的猪屁股上留一根猪尾巴,意思是告诉丈人:我今年是最后一年一个人给你拜年了,想跟你家女儿结婚了。如果丈人把猪尾巴留下了,就说明同意结了,如果割下来,退给这个小男人,就说明还要等一年才能结。这个小男人,就得再苦熬一年,等待丈人为爱开一盏绿灯。

送春

在一阵又一阵的锣鼓声中,一条彩色的蛟龙会引了一群送春的人走来。送春,湘西春节的最后一道盛宴。

送春的人,一脸桃花。迎春的人,桃花一脸。写在送春和迎春人脸上的笑,像一缕缕春风,催开心中快乐的花,一盏,一盏,又一盏,一路,一路,又一路。敲锣打鼓的那几位,叫打镏子。锣,鼓,镲,钹,还有唢呐,一路癫癫的敲着、喊着、唱着,是天雷滚动的声音,是阳雀催春的声音,是曲水流觞的声音,是百鸟唱诗的声音。那龙灯,就是被镏子一路敲醒的。打了一会小盹的龙,抖抖身,抬抬头,一身鳞甲金光闪闪,在冬阳下闪亮。在山间,在水里,在庄户人家的场院上,在大街小巷的城市中,只要龙宝一站,一耍,龙就会欢天喜地的舞起来,飞起来,飞舞得让人眼花缭乱。龙伏在苍山,就是龙脉。龙落进大地,就是龙种。龙走进人家,就是龙胎。龙是吉祥的化身,有了送春的龙,就有了龙的附身的符。

那些抬春的人,简直抬的就是一个活色生香的世界,一个万象更新的民间。金童和玉女们,都被人们描了眉,画了妆,穿着嫦娥的飞天长袖,捧着吴刚的桂花美酒,摇着诸葛的羽扇纶巾,提着关公的七星大刀,挽着黛玉的风月花篮,被大人们抬着行走。砍樵的樵夫、采药的老人、春耕的水牛、播种的女人、读书的状元、富贵的牡丹、硕大的仙桃、金黄的稻穗,还有神七,还有航母,都绘在一张张纸上,坐在一副副画里,被人抬着,送进千家万户。那是一个个美好的祝愿,这些祝愿,会在新的春天一一生根发芽。也是一桩桩美好的现实,这些现实,会在新的一年再次实现。

就这样,送春的人,一路辛苦着,从乡间来到城市,又从城市回到乡间,把祝福和春天送到了每一户人家,送进了每一个人的心里。新的一年,就此开始。新年的春天,定会像花儿一样。

湘西的春节,就这样过完了。湘西的年味,就这样留在了民间。那些花草,那些果木,那些庄稼,那些城门,那些所有美好的事物和希望,都会在新年的心眼眼里长出来,染绿湘西,生动春天。来年的湘西,还会这样热热闹闹的,有滋有味的,美在世界,醉在人间。

田珊

教育系08初教5班

蓝印花布之图案浅析(1)

蓝印花布之图案浅析 摘要:蓝印花布,又称靛蓝花布,是传统的镂空版白浆防染印花布,有蓝底白花和白底蓝花两种。蓝印花布作为生活中传统手工艺的一种,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这体现在它的图案表现上。蓝印花布的图案通常取材于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和戏剧人物,但更多的是由动植物和花鸟组合而成的吉祥纹样,这些吉祥纹样不仅包含了大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和祝福,其中也有其特殊的吉祥寓意。 关键词:蓝印花布图案吉祥寓意 一、关于蓝印花布 蓝印花布,被称为民间艺术的活化石,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它伴随着人们的生活,体现着生活中的色彩。传统的蓝印花布的染料是从蓼蓝草中提取的靛蓝,把手工雕刻的镂刻花板铺放在白布上,将由黄豆粉和石灰粉调配的防染浆刷上,放入染缸刷染,拿出晾干,反复几次直到染到需要的颜色即可。蓝印花布可分为蓝底白花和白底蓝花两种形式。 蓝印花布源于秦汉,盛于商业发达的宋朝,而广泛普及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明清时期,现代我们所见蓝印花布的样式,大多是明清一代的作品。蓝印花布的兴起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说有一个姓梅的小伙子不小心摔了一跤,摔在了泥地里,衣服变成了黄颜色,怎么洗也洗不掉,但人们看到后都很喜欢,然后他就把这件事告诉他一个姓葛的好朋友。后来他俩就专门从事把布染成黄色,又有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他们把布晾在树枝上晒干时不小心被风吹到了地上,地上正好有一堆蓼蓝草,把布染成了蓝色,黄布变成了一块花布,他们从中找到奥秘,最终研究出了蓝印花布。后来随着蓝印花布的广泛传用,印花布的图案更是丰富饱满。 二、图案介绍 蓝印花布的图案取材于生活,它同民间剪纸、窗花中的吉祥纹样相同,寓意着百姓安家乐业,生活繁荣,所以其中很多是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和戏剧人物,但更多的是由动植物和花鸟组合成的吉祥纹样。意境是古今文人雅士所一直追求的,以中国画为代表的中国画种在世界画坛独树一帜,中国画中注重留白的运用,其实就是为了表现一种意境。对于蓝印花布这样一个特殊的传统工艺来说,蓝白是最基本的颜色,而就是这两种颜色为蓝印花布的印染提供了一种别有趣味的意境。每一块蓝印花布都是一幅唯美的画作,蓝印花布上的图案不重写实重传神,从生活中汲取元素加以抽象化,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呈现,或者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汉字,以变体或谐音来表现,不仅赋予了蓝印花布吉祥的寓意,同时反映了中国传统思想和美学观念,也印证了人们生活的美好。 蓝印花布图案中的传统思想

吊脚楼(民风民俗)

土家族吊脚楼 吊脚楼是土家、布依、苗族、侗族、壮族、水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建筑。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壁,松明照亮,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土家族,全国现有人口5704223人,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湘西吊脚楼湖北恩施。此外,四川省的石柱、秀山、酉阳、黔江等县也有分布。土家族地区,山岗缠绕,物产丰饶。有着雄奇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中外游人。其中张家界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已成为新兴的旅游胜地 土家吊脚楼多为木质结构,早先土司王严禁土民差瓦,只许益杉皮、茅草,叫“只许买马,不准差瓦”。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上归流”后才兴盖瓦。一般为横排四扇三间,三柱六骑或五柱六骑,中间为堂屋,供历代祖先神龛,是家族祭祀的核心。根据地形,楼分半截吊、半边吊、双手推车两翼吊、吊钥匙头、曲尺吊、临水吊、跨峡过洞吊,富足人家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石级盘绕,大有空中楼阁的诗画之意境。不论大小房屋都有天楼,天楼分板楼、条楼两类。在卧房上面是板楼,用木板铺的楼板,放各种物件和装粮食的柜子,也可安排卧房;在火房上面是条楼,用竹条铺成有间隙的条楼,专放包谷棒子、瓜类,由火房燃火产生的烟可通过间隙顺利排出。正房前面左右起厢房的吊脚楼,楼后建猪栏、厕所。建吊脚木楼讲究亮脚 ( 即柱子要直要长 ) ,屋顶上讲究飞檐走角。吊脚楼往往为三层,楼下安放碓、磨、堆放柴草;中楼堆放粮食、农具等,上楼为姑娘楼,是土家姑娘绣花、剪纸、绩麻、做鞋、读书写字的地方。中楼、上楼外有绕楼的木栏走廊,用来观来晾晒衣物等,在收获季节,常将玉米棒子穿成长串、或将从地里扯来的黄豆、花生等捆绑扎把吊在走廊上凉晒。为了防止盗贼,房屋四周用石头、泥土砌成围墙。正房前面是院坝,院坝外面左侧接围墙有个八字朝门,房屋周围大都种竹子、果树和风景树。但是,前不栽桑,后不种桃,因与“丧”“逃”谐音,不吉利。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印江现保存完好,具代表性的有朗溪、合水一带的土家吊脚楼。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样本

六枝特区湘发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二O一七年三月

目录 第一章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任务由来及目的任务 0 二、交通位置及开发概况 0 ( 一) 交通位置 0 ( 二) 开发概况 (2) 三、工作依据及工作情况 (3) 四、本次工作主要内容 (3) ( 一) 现场调查了解的资料 (3) ( 二) 本次调查收集利用的成果资料主要有 (4) 第二章矿山地质环境概况 (4) 一、自然地理 (4) ( 一) 地形地貌 (4) ( 二) 气象及水文 (5) 二、地质条件 (5) ( 一) 矿区地层 (6) ( 二) 矿区构造 (7) ( 三) 含煤地层 (7) 三、水文地质条件 (9) ( 一)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9) ( 二)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10)

第三章矿井水文地质条件 (13) 一、矿井涌水量构成分析 (14) 二、矿井开采充水因素分析 (14) 三、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分析 (16) 第四章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及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 预测评估) (16) 一、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预测 (16) 二、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 (16) 第五章对今后防治水工作的建议 (17) 结束语 (19)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第一章前言 一、任务由来及目的任务 为了深入推进煤矿安全生产专项整治, 逐步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落实”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的方针, 使煤矿企业能预防和避免矿山水害隐患威胁, 我矿开展了井田范围内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本次调查基本查清了湘发煤矿的水文地质条件及主要水患情况, 并结合《煤矿防治水规定》、《煤矿安全规程》、《探放水技术规范》、《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等, 编制”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二、交通位置及开发概况 ( 一) 交通位置 湘发煤矿为整合矿井, 整合规模为150Kt/a, 企业性质为有限责任公司。湘发煤矿位于六枝特区中寨乡镜内。根据贵州省国土资源厅颁发的采矿许可证( 证号C5 0 0211 5870) , 湘发煤矿开采标高+1470~+1100m, 矿区面积0.7941km2, 倾向宽约1.2km( 平均) , 走向长约0.7 km( 平均) 。矿区范围由以下8个拐点圈定, 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见表。 湘发煤矿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表

土家族吊脚楼

[编辑本段] 土家族总体介绍 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壁,松明照亮,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土家族,全国现有人口570426 6人,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湖北恩施。此外,四川省的石柱、秀山、酉阳、黔江等县也有分布。 土家族地区,山岗缠绕,物产丰饶。有着雄奇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中外游人。其中张家界是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已成为新兴的旅游胜地。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2000多年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宋代以后,土家族单独被称为“土丁”、“土民”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大多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只有湘西的龙山、永顺、古丈等县的少部分地区仍通用土家语。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受汉族影响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点。湘西的“金色桐油”,鄂西的“坝漆”,都是饮誉中外的名产。 [编辑本段] 土家吊角楼的结构 吊角楼是鄂西土家族地区最复杂而又最能显示富有的一种典型的建筑形式。随着经济机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吊角楼成为土家族地区的一种普遍建筑,就其结构而言,各地区的吊角楼大同小异,它们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正屋和厢房(即吊角部分)的上面住人,厢房的下部有柱无壁,用来喂养牲畜、堆放杂物。总的看来,吊角楼还是应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悬空的,所以称吊角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吊角楼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除具有土家族民居建筑注重龙脉,依势而建和人神共处的神化现象外,还有着十分突出的空间宇宙化观念。土家族的吊角楼不仅单方面处于宇宙自然的怀抱中,宇宙也同时处于宇宙自然的怀抱之中。这种容纳宇宙的空间观念在土家族上梁仪式歌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上一步,望宝梁,一轮太极在中央,

2021年地理专业地质勘查实习报告

地理专业地质勘查实习报告 以下《地理专业地质勘查实习报告》是实习 ___栏目频道为您精心提供的,更多精彩内容(ctrl+D即可)! 前言: 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出真知”。为了巩固《地质地貌学》的教学成果,提高教学质量,让同学们学以致用,能够用书本的知识来解决实际上的一些问题,提高同学们的野外作业能力和分析能力,xx年7月9-11日,我们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xx级150名同学在高全洲老师、刘祖发老师和杨清书老师的带领下到肇庆市七星沿地区进行为期三天的地质地貌实习。尽管只是三天的时间,而且我们目前专业知识的匮乏、能力的有限,确实很难对肇庆七星沿地区的地质地貌状况有很透彻的认识,但在已经掌握了当地详细地质地貌情况的高老师等的精心讲解和耐心指导下,加上不少学者之前做的调查资料,我们得以比较系统地了解掌握了当地的地质地貌情况,并学会了一些外出实习的基本要领和考察方法。 肇庆市位于广东省的中西部,地跨珠江的主干流—西、北江流域。地势由北部、东北部渐次向中部和东南部倾斜,具有山地、丘陵、平原、湖泊等多种地貌。市区背靠北岭,面临西江,上控苍梧,下制南海。北部为北岭山地和西江古河道形成的沥湖,中部为河谷冲积平

原,东西两端重峦叠峰紧锁江流,形成三榕峡、大鼎峡和羚羊峡。境内孤丘台地疏落散布,石山拔地而起,湖泊池塘星罗棋布,形成五湖、六岗、七峰、八洞的独特自然景观,成为驰名中外的七星岩风景区。正因为肇庆独特的地质地貌风光,它才成为我们实习的首选之地。 本次实习从7月9日开始,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出发,路经中山,江门、高要等市,并在途中的西江大桥到南岸卸煤码头考察滑坡和河流阶地,然后才到肇庆党校。下午到北岭考察洪积扇,最后是东岗村观察并讨论了当地地貌。10日主要是在七星岩风景区对其地质地貌进行考察,主要考察地貌有地下溶洞,落水洞,干溶洞,断层带等。第三天上午考察了西江三榕峡东岸的北岭背斜,总结了实习成果,下午离开肇庆返回珠海,结束了为期三天的实地考察。具体路线如下: 7月9日:告别中大珠海校区——西江大桥——卸媒码头(上南岸)——肇庆党校——北岭山南——东岗村附近。此次的目的主要是观察滑坡和二三级阶地地貌。 7月10日:肇庆党校——七星岩公园,考察七个秀丽的喀斯特石峰:阆风岩,玉屏岩,观音岩,天柱岩,蟾蜍岩,仙掌岩和阿婆岩。这次的目的主要是观察水平溶洞(双源洞)和断层及洼地地貌。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DOC)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提交单位: 提交时间:2015年12月 目录 0前言 (3)

1基本灾情 (3) 2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 (3) 2.1自然地理条件 (3) 2.2水文气象条件 (3) 2.3地形地貌 (4) 2.4地层岩性 (4) 2.5地质构造 (5) 2.6工程地质条件 (5) 2.7水文地质条件 (5) 2.8区域地壳稳定性 (6) 3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及成因分析 (6) 3.1灾害规模、特征 (6) 3.2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6) 4地质灾害现状危害及发展趋势 (8) 5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及防治效果 (8) 5.1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 (8) 5.2防治效果及存在问题 (8) 6今后的防治工作建议 (8) 7应急调查准备和安全问题 (8)

0前言 1基本灾情 2014年9月2日13时19分,位于长江一级支流青干河支流锣鼓洞河左岸的杉树槽发生重大岩体滑坡。初步估算,滑坡体总面积3万m2,估计总方量约80万m3。滑坡地点位于秭归县沙镇溪镇三星店村2组、3组交界处,距离青干河河口约5.15 km。滑坡导致G348国道约200m损毁中断,大岭电站3栋房屋被掩埋,损毁柑橘园约60亩,损毁镇村公路2条450m,16个村(居委会)133个供电台区全部停止供电,紧急转移撤离沙镇溪初级中学师生、当地村民、电站职工家属共计953人,估算直接经济损失3220万元。 2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 2.1自然地理条件 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长江西陵峡两岸,三峡工程坝上库首。地理坐标为东经110°18'~111°0',北纬30°38'~31°11'。东与宜昌市夷陵区(原宜昌县)的三斗坪、太平溪、邓村交界,南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榔坪、贺家坪接壤,西临巴东县的信陵、平阳坝、茶店子,北接兴山县的峡口、高桥。县境东起茅坪新集镇凤凰山(新县城所在地),西止磨坪乡凉风台,南起杨林桥镇向王山,北止水田坝乡懒板凳垭。县境东西最大横距离66.1公里,南北最大纵距离60.6公里。秭归县版图面积2427平方公里。据2010年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秭归县国土实际总面积22.74万公顷。本次调查的杉树槽滑坡位于秭归中部的沙镇西镇流锣鼓洞河左岸。 2.2水文气象条件 滑坡区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7~19℃,多年平均降雨量1 493.2 mm.降雨具时段和频度相对集中的特点,雨季多暴雨,一日最大降雨量达358 mm.年降雨量由南向北、从低到

秦皇岛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含海岸地貌)

河北省秦皇岛市 柳江盆地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报告 专业:地理科学(非公费师范) 姓名: 年级:级 学号: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实习简介 1.1.1实习时间 2014年5月25日-5月28日 1.1.2实习地点河北省秦皇岛市柳江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戴河 1.1.3实习线路 1.张岩子——东部落——潮水峪——上庄坨 2.石门寨西门——瓦家山 3.石门寨——蟠桃峪 4.上庄坨——刘家房 5.北戴河 1.1.4实习目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动手和独立工作能力,掌握自然地理野外调查的基本技能。使得学生所学的书本知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地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 1.1.5实习内容 1.熟练掌握基础罗盘、放大镜和GPS等野外地质调查仪器工具的使用方法; 2.掌握在阅读、使用各种地形图、地质图件的基本技能; 3.掌握地质地貌学矿物、岩石、构造、地层、内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等野外现象识别、观察的基本能力和岩石、古生物化石等标本采集的方法; 4.掌握野外地质地貌观察、描述,素描图、实测地质剖面图等基础图件绘制的基本方法; 5.掌握野外地质调查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第二节地理概况 1.2.1 位置 秦皇岛地区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9°30′~119°50′,北纬39°50′~40°10′,包括三区四县,三区为海港区、北戴河区和山海关区,四县为昌黎县、抚宁县、芦龙县和青龙县,总面积约7812.4km2。市区长50 km,宽6 km,是一个狭长带状滨海城市。柳江盆地南北长约20km,东西宽约12km,北、东、西三面为陡峻的丛山所包围,仅南面向渤海开口。 1.2.2 地形 秦皇岛北倚燕山,南临渤海,东越长城与辽宁省绥中县毗邻,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燕山山脉东段,南部为华北平原北端的滨海冲积平原。 鸟瞰秦皇岛地区,地势表现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总趋势为西北高,东南低,由山地、丘陵、平原、滨浅海四个地带组成,总体上属于丘陵区。但其北部和西北部的局部为低山区,低山区以东、以南为丘陵地区,山体海拔高度在500m 以下,并且多孤山,少线性山脊。 1.2.3 地质 秦皇岛不仅是我国非常重要工业港口,也是世界大港,目前已发现的矿物品种有56种,开发利用的26种,青龙县黄金达万两.新兴的工业以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代表,是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探明的矿种有煤、萤石、硫铁矿、耐火粘土、石灰岩、石英砂岩、白云岩等九种,未探明的矿产有铁、金、银、铜、铅、锌、石英、重晶石及非金属建材等。煤矿开采历史悠久,煤质为无烟煤,规模属于小型煤矿。 1.2.4 气候

解密湘西吊脚楼

解密湘西土家族吊脚楼 姓名:XXX 学院:XXX 学号:XXX

解密湘西土家族吊脚楼 摘要:湘西土家族吊脚楼,由落地建造的座子屋与架空的横屋组成的"半干栏",是我国南方干栏式建筑一个独特的类型。吊脚楼民居主要分布于鄂西及湘西土家族、苗族聚居地的武陵山区。吊脚楼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也是专家们研究少数民族民居住宅的重要对象。笔者将从吊脚楼的地域特征、来由、建筑特色等方面来分析湘西土家楼吊脚楼。 《一》、湘西土家族吊脚楼的地域特征简介 一、简介 吊脚楼为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吊脚楼半为陆地,半为水。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湘西吊脚楼,属于古代干阑式建筑的范畴。所谓干阑式建筑,即是"体量较大,下屋架空,上层铺木板作居住用的(庄裕光《干阑建筑》)一种房屋。这种建筑形式主要分布在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地区,以及山区。因这些地域多水多雨,空气和地层湿度大,由于干阑式建筑是底层架空,对防潮和通风极为有利。 二、地理位置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区,与湖北省、贵州省、重庆市接壤,是湖南省进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唯一地区。北邻鄂西山地,东南以雪峰山为屏。东部、东北部与湖南省怀化市、张家界市交界;西南与贵州省铜仁地区接壤;西部与重庆市秀山县、酉阳县毗连,西北部与湖北省恩施州相邻,系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之地。地势南东低、北西高,属中国由西向东逐步降低第二阶梯之东缘,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武陵山脉由北东向南西斜贯全境,可分为西北中山山原地貌、中部中底山山原地貌、中部及东南部低山丘岗平原地貌区,最高海拔1737米,最低海拔97.1米。 《二》、土家族吊脚楼独特的建筑材料及环境 二、建筑材料的选用 观察湘西吊脚楼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发现以当地的杉木作为主要材料。杉木是中国特有的和重要的速生树种之一,分布在淮河秦岭以南地区。杉木树体高大,纹理通直,结构细致,材质轻软,加工容易,不翘

最新地质实习报告三篇

引言 金秋十月,我们08级地理班踏上了实习的路程。此次实习对我们来说算是第一次真正的野外考察活动,一路上同学们都是十分的激动,似乎有着使不完的劲儿,在大巴车上左望望右瞅瞅。班里的同学有许多像我一样是这么近的、清晰地接触到山地和丘陵的胜景,个个喜不自胜。而一些从山区走出来的同学也是一个个想回到了家乡一样高兴,为一些同学诉说着各种美景,而同时,我们的老师也在让我们认识各种岩石、矿物等。 林州市地处太行山东麓,西依太行山连接黄土高原,东连华北平原,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分界线上,林州地区各种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现象典型多样,并且出露良好,区内交通便利具有较好的实习条件,因此,从10月31日——11月4日进行了为期5天的实习,主要的实习对象是林州野外地质地貌以及本区的土壤、植被、气候等。 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在于: 一、通过实习来印证、丰富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 二、通过实习,初步学会观测和分析实习地区的地质、地貌、土壤、水文和植被等自然地理现象,并掌握地质野外工作的一般方法,掌握地貌、土壤等野外考察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为将来教学和进行乡土地理调查打下基础。 三、通过实习,了解实习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的关系,以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一、林州简介 我们这次实习的地点是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林州,林州市区处于林州盆地之内,北纬36°线大致横穿林州盆地中央。盆地西界为太行山,东部为低山丘陵,北止于太行山与东部丘陵相接的姚村,难道东部丘陵与太行上相连接的合涧镇。盆地略呈南北延伸的长方形,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约5-10公里。盆地形态很完整,构成一个独立的自然单元。林州市位于盆地东缘,恰在盆地纵长方向上的中央。盆地海拔450米,盆地内为第四系黄土覆盖,土层深厚,地表平坦。盆地走向为北北东—南南西向,西侧的太行山受林州断层制约并为断层仰测,平均海拔高出盆地400—500米,东侧为东部丘陵,高出盆地100—200米,为林州断层的下降盘。 对于此次实习地林州,根据一路所见及一些书本知识,我把林州的概况分为以下几大方面。 1. 地质基础 林州地区出露的地层最古老的是太古界片麻岩,最新的是近代冲积层。其中发育较为完善的是太古界、远古界和下古生界地层,上古生界和中古生界地层本区缺失或为新生界地层所覆盖。本区地质现象丰富多样。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都有分布,其中变质岩和沉积岩分布最为广泛;地层多样,太古界、元古界、中生界、新生界地层均有分布,太古界地层主要分布着各类片麻岩,元古界地层以石英岩为主,古生界的寒武纪地层分布有竹叶状灰岩和鲕状灰岩,奥陶纪地层主要为灰岩,新生界未胶结的沉积物,各种规模的褶皱、断层等地质构造典型。 2. 褶皱和断层构造 林州盆地地处太行山南段山前过渡带(指太行山主要山体与华北平原之间的

浅析湘西蓝印花布

浅析湘西蓝印花布 湖南是个多民族居住的地方,蓝印花布遍及全省,因此有“蓝印花布之乡”的美称。阎立川先生的《中国美术史略》中写道:“湖南印染的包袱、被面、门帘和衣服用料,繁密精细的程度是很可观的。线细密,巧为拼集,虚实明暗,妥加调配。艺术效果不下于剪纸……比起一般的机印花布来,别具一格,自有风采。”其中尤其以湘西凤凰地区的蓝印花布最有特色,其造型手法表现出了特有的民族特征和追求吉祥完满的民族心理,是集民间美术与民间工艺于一体的民间艺术珍品。 “蓝白相间,蓝的浓烈,白的纯洁,花形轮廓整体统一,线条朴拙醒目,图案吉祥喜庆”这就是传说中蓝印花布。 蓝印花布的代表人物是刘大炮,本名刘贡新,1936年农历5月12日出生于凤凰,祖上五代都是县城里有名的染布匠,因他直来直去的炮筒子脾气,二十来岁便得了个"大炮"的外号。他12岁就辍学进了染坊,凭着对印染的天赋和执着的毅力一直坚持到今天,把祖宗的技艺绝活传承了下来。 从1982年开始,刘大炮走遍了周边四省市,搜集印花布图案。刘大炮现在收集的传统图案已达80多种,加上其它的图案总共收集整理100多种。不仅如此,他还收集了三百多张雕版,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还有的是刘大炮最近从书上纹样中翻刻下来的。如今,他的印染工艺品远销到日本、东南亚和西欧各国,影响深远。

印染前的工艺流程是:裱纸、描稿、刻版、上油、调料、刮浆、入染等过程,入染之后还要晾晒、淌洗、卷布、碾布又叫踩布等过程,这是印染中的主要工艺流程。在印染中还有百年来创造发展的另外几种新工艺品种,即扎染、针扎、捆扎、拔染等。以下这些都是属于印染的项目,它们都是在长期的操作实践中从印染工艺品中摸索创造出来的新的印染品种。除以上的项目外,民间艺人通过多年的摸索和探讨,在单面画的蓝印花布的基础上,又创造了一种印染双面画蓝印花布。印染双面画蓝印花布比印染单面画蓝印花布的工艺流程要复杂得多,因此,其价值也就更珍贵,它是蓝印花布中的珍品。另外,著名的画家黄永玉先生独自创造了一种新的印染品种,即他用黄豆粉拌成粉汁液,在白布上画画,画画成后然后再晾晒干,入染后淌洗干净再同和印染蓝印花布制作工序一样,加工即成黄豆粉画画的蓝印花布,其效果与蓝印花布相差无几,这是黄永玉画家独自创造的新品种。 湘西蓝印花布是民间人民群众共同的创造,它融汇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从印染系列作品来看,如扎染、针扎、綑扎、拔染等品种,其共同特点就是巧妙地运用花纹图案,在家织的白色布面上绘制成各花纹图案后,然后再进行用靛蓝入染。这些印染的蓝印花布,花纹鲜活新颖别致,图案组合对峙巧妙、排列有序。工匠们的妙手制作,各种花纹图案栩栩如生,展示出高超的技术,是民间工艺美术中的精品,著名工艺美术研究专家张仃教授称凤凰蓝印花布是“大巧若拙,法贵天

地质调查路线记录内容及记录格式的基本表达格式示例

新疆区调路线记录内容及记录格式 路线编号:L1007 目的任务:1:50000路线地质调查(或矿产路线调查) 人员分工:记录:掌图: 手图编号: 路线方向: (空三行) 点号:D0001(居中) 点位:X=16566550 Y=4255660 Z=2249 点性:地层分界点(岩性分界点、岩性控制点、侵入体界线点、构造点、矿化点、化石点) 地质描述: 点北:岩性名称 具体描述需另起一行,注意微观与宏观(构造、岩石的分布状态、完整性、成层性等等,及地层单元的划分依据)现象的描述 首先描述露头类型:(天然、人工),(好、良好、较好,一般、差),沿(水沟、小路、陡坎、采石场等)出露。 另起一行,描述岩石:岩石名称,颜色(新鲜面、风化面),风化程度(强中弱),赋存状态(致密坚硬、松散、破碎),结构、构造,结晶程度(岩浆岩、变质岩),矿物成分(含量)、颗粒大小、形状(沉积岩颗粒磨圆度、变质岩与岩浆岩的等粒不等粒结晶或重结晶程度等)、矿物特征。岩层组合特征(岩层组合、层厚/板理/片理等厚度,各层比例)产状。 空一行 点南:岩性名称 具体描述需另起一行,描述要点同点北 空一行 首先注明该点两侧产状,或将产状放在岩性描述之后。(注意产状不能空缺,分界点两侧产状必须都要测量。断层点要测量断层产状,如断层120°∠45°)另起一行,描述接触关系:侵入、整合、角度不整合、断层(注意:接触不能空缺,特殊接触关系要说明其依据) 空一行 围岩蚀变:蚀变类型、蚀变矿物、组合特征、分布范围、蚀变强弱、重叠关系;蚀变与构造、蚀变与矿化的关系等。 空一行 矿化:分布范围、产状(产出形态)、结构构造、矿物成分、矿物组合关系、粒度变化、矿化强度,矿化与岩性、蚀变、构造间的关系。(有矿化现象的要重点描述并取样)

蓝印花布论文

论文--蓝印花布 摘要: 蓝印花布是我国古老的手工印染纺织品之一,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湘西人民把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溶入到蓝印花布图案中,赋予其独特的审美特色。通过从图像学的角度对凤凰印染大师刘大炮部分代表作品进行解读,并详细介绍了他制作工艺的特点和艺术特色。 1. 湘西凤凰蓝印花布 蓝印花布是我国古老的手工印染纺织品之一,即古代所称的药斑布、浇花布和刮印花。它朴素大方,曾广泛流行于我国的许多地区,深受广大群众喜爱。蓝印花布常成为印染、蜡染、扎染的泛称,其实,蓝印花布应该仅指以豆粉、石灰调水作防染剂,以雕花版作拓印工具、以植物靛蓝作染料的一种传统印染工艺品。蜡染是指用蜡在布上绘制图案,染色时利用蜡的排水性,使涂蜡部分不能着色而留白花,再经过加温去蜡、漂洗等工序完成。而扎染则不需任何防染剂,先将布料折叠,然后按一定规则用线将布捆绑或扎缝,将线抽紧,浸染后,被捆扎的部分无染料渗入呈白色。[1](P.37) 凤凰古城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南端,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便是湘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些都为蓝印花布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丰厚基础。湘西地区蓝印花布有的粗犷强烈、有的细致入微,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苗族人民自古以来在五色中较偏重于蓝和青,一是因为蓝、青等色与苗族人民所处的山水等自然环境的色调比较协调;二是蓝、青色服饰耐脏,适合劳动者穿着;三是在蓝、青色服饰上装饰五彩花边、绣五色花卉图纹会显得更加鲜亮夺目。[2]于是靛蓝印染花布与湘西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2.刘大炮蓝印花布的工艺特色 刘大炮本名刘贡新,1936年农历5月12日出生于凤凰,祖上五代都是县城里有名的染布匠,因他直来直去的炮筒子脾气,二十来岁便得了个"大炮"的外号。他12岁就辍学进了染坊,凭着对印染的天赋和执着的毅力一直坚持到今天,把祖宗的技艺绝活传承了下来。

土家吊脚楼 教学案例

土家吊脚楼 长阳实验小学刘小敏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土家吊脚楼的来历、结构、形式和特点; 2.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3.会画土家吊脚楼。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土家吊脚楼》课件,学生准备土家吊脚楼的相关资料和画画用的文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欣赏民居 欣赏民居:看看这些民族的居所有些什么特点? 课件示蒙古族、满族、藏族、纳西族、傣族、羌族、土家吊脚楼的居民组所图片与解说。 引入新课:土家吊脚楼 二.揭示课题,探究新知 板书课题:土家吊脚楼 1.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1)土家吊脚楼的简介 (2)土家吊脚楼的特点 (3)土家吊脚楼的形式 (4)土家吊脚楼的传说和文化内涵 (5)土家吊脚楼的画一个吊脚楼

2.土家吊脚楼的简介 吊角楼为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依山的吊角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 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间屋结构者,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从前的吊脚楼一般以茅草或杉树皮盖顶,也有用石板当盖顶的,现在,鄂西的吊脚楼多用泥瓦铺盖。 课件示学生收集的吊脚楼的简介,点名读,相互交流。 3.土家吊脚楼的特点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吊角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人还在屋前屋后栽花种草,各种果树,但是,前不栽桑,后不种桃,因与“丧”“逃”谐音,不吉利。

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建筑

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建筑 一、依山就势的建筑理念 湘西土家族生活在风景优美的武陵山区,境内沟壑纵横,溪水如流,山多地少,属亚热带山区气候,常年雾气缭绕、湿度大。在这种自然环境中,土家人结合地理条件,顺应自然,在建筑上“借天不借地、天平地不平”,依山就势,在起伏的地形上建造接触地面少的房子,减少对地形地貌的破坏。同时,力求上部空间发展,在房屋底面随倾斜地形变化,从而形成错层、掉层、附崖等建筑形式。这也确证了“巢居”是南方史前建筑的基本形态。 史书记载:“穴居多在高处,土层较厚,多在北方;巢居多在低处,地面湿润,多在南方。”巢居是干栏建筑的早期形态,多现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的河姆渡等原始文明中。由于湘西气候湿热,森林植被资源丰富,居住在这里的土家族先民们为了防湿热和避开野兽虫蛇,选择了干栏式建筑作栖居之巢。 二、空间组合 湘西地区除土家族以外还生活着苗、汉、侗等民族,其建筑形制与风格各有千秋。土家族民居建筑的形制风格和空间排列自有章法,其建筑形制在大西南干栏民居建筑中最为独特。经研究人员实地考察和有关资料记载,土家建筑该属“井院式干栏”。井院来自黄土地区的井院窑洞,干栏则是南方各族人民的共同居住形式。“井院式干栏”的形成,与土家族文化的发展有关,在此不作深究。土家住宅正屋一般为一明两暗三开间,以龛子(厢房)作为横屋,形成干栏与井院相结合的建筑形式。从最简单的三开间吊一头的“一字屋”、“一正一横”的“钥匙头”,到较复杂的“三合水”、“四合水”。其正房中间为堂屋,后部设祖坛,位置与苗族民居无异。堂屋两边分别为火堂(长子结婚分家后形成两个火塘),其等同于原始人的火坑,有煮烤食物、御寒取暖和防卫照明之功能。由于家庭成员的增多,土家人一般在正屋一边或两边各建一厢房,于是分别形成“钥匙头”或“三合水”住宅,而“四合水”庭院则由间或廊四面围合而成。村寨“四合水”大门一般偏置一侧,面对大门为厢房,进天井后转折到达敞厅或敞廊,城镇的“四合水”恰好相反。 土家建筑历来闻名遐迩,尤以吊脚楼独领风骚。它翼角飞,走栏周匝,腾空而起,轻盈纤巧,亭亭玉立。通常背倚山坡,面临溪流或坪坝以形成群落,往后层层高起,现出纵深。层前层后竹树参差,掩映建筑轮廓,显得十分优美。土家吊脚楼大多置于悬崖峭壁之上,因基地窄小,往往向外悬挑来扩大空间,下面用木柱支撑,

地质实工作报告格式的范文

地质实工作报告格式的范文 引言 金秋十月,我们08级地理班踏上了实习的路程。此次实习对我们来说算是第一次真正的野外考察活动,一路上同学们都是十分的激动,似乎有着使不完的劲儿,在大巴车上左望望右瞅瞅。班里的同学有许多像我一样是这么近的、清晰地接触到山地和丘陵的胜景,个个喜不自胜。而一些从山区走出来的同学也是一个个想回到了家乡一样高兴,为一些同学诉说着各种美景,而同时,我们的老师也在让我们认识各种岩石、矿物等。 林州市地处太行山东麓,西依太行山连接黄土高原,东连华北平原,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分界线上,林州地区各种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现象典型多样,并且出露良好,区内交通便利具有较好的实习条件,因此,从10月31日——11 月4日进行了为期5天的实习,主要的实习对象是林州野外地质地貌以及本区的土壤、植被、气候等。 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在于: 一、通过实习来印证、丰富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 二、通过实习,初步学会观测和分析实习地区的地质、地貌、土壤、水文和植被等自然地理现象,并掌握地质野外工作的一般方法,掌握地貌、土壤等野外考察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为将来教学和进行乡土地理调查打下基础。 三、通过实习,了解实习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的关系,以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一、林州简介 我们这次实习的地点是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林州,林州市区处于林州盆地之内,北纬36°线大致横穿林州盆地中央。盆地西界为太行山,东部为低山丘陵,北止于太行山与东部丘陵相接的姚村,难道东部丘陵与太行上相连接的合涧镇。盆地略呈南北延伸的长方形,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约 5-10公里。盆地形态很完整,构成一个独立的自然单元。林州市位于盆地东缘,恰在盆地纵长方向上的中央。盆地海拔450米,盆地内为第四系黄土覆盖,土层深厚,地表平坦。盆地走向为北北东—南南西向,西侧的太行山受林州断层制约并为断层仰测,平均海拔高出盆地400—500米,东侧为东部丘陵,高出盆地 100—200米,为林州断层的下降盘。 对于此次实习地林州,根据一路所见及一些书本知识,我把林州的概况分为以下几大方面。 1. 地质基础 林州地区出露的地层最古老的是太古界片麻岩,最新的是近代冲积层。其中发育较为完善的是太古界、远古界和下古生界地层,上古生界和中古生界地层本区缺失或为新生界地层所覆盖。本区地质现象丰富多样。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都有分布,其中变质岩和沉积岩分布最为广泛;地层多样,太古界、元古界、中生界、新生界地层均有分布,太古界地层主要分布着各类片麻岩,元古界地层以石英岩为主,古生界的寒武纪地层分布有竹叶状灰岩和鲕状灰岩,奥陶纪地层主要为灰岩,新生界未胶结的沉积物,各种规模的褶皱、断层等地质构造典型。 2. 褶皱和断层构造

凤凰蓝印花布

凤凰蓝印花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史料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研究,长沙马王堆出土汉墓的部分纺织品,就有质量上乘的蓝印花布。可见,在西汉的时候,印染蓝印花布就已经在民间流行。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记载了茶蓝(即菘蓝)、蓼蓝、马蓝、吴蓝、苋蓝等五种蓝都可以提取靛蓝,并叙述了当时制蓝方法。印染蓝印花布的种类有两大类:一种是纯蓝印花布;一种是彩蓝印花布。纯蓝印花布布面是素净的,没有什么花纹图案,一般用于衣服和头帕、裹脚的布料;彩蓝印花布面有复杂的花纹图案,制作十分复杂,一般用于被面、垫单、帐檐、巴裙、围腰、门帘、桌布、围布等,显得十分高贵上乘,也是艺术欣赏和收藏及研究的佳品,蓝印花布不管是纯蓝还是彩蓝,制作时工艺流程都是十分复杂的。其工艺流程顺序大致如下: 印染前的工艺流程是:裱纸、描稿、刻版、上油、调料、刮浆、入染等过程,入染之后还要晾晒、淌洗、卷布、碾布又叫踩布等过程,这是印染中的主要工艺流程。在印染中还有百年来创造发展的另外几种新工艺品种,即扎染、针扎、捆扎、拔染等。以下这些都是属于印染的项目,它们都是在长期的操作实践中从印染工艺品中摸索创造出来的新的印染品种。除以上的项目外,民间艺人通过多年的摸索和探讨,在单面画的蓝印花布的基础上,又创造了一种印染双面画蓝印花布。印染双面画蓝印花布比印染单面画蓝印花布的工艺流程要复杂得多,因此,其价值也就更珍贵,它是蓝印花布中的珍品。另外,著名的画家黄永玉先生独自创造了一种新的印染品种,即他用黄豆粉拌成粉汁液,在白布上画画,画画成后然后再晾晒干,入染后淌洗干净再同和印染蓝印花布制作工序一样,加工即成黄豆粉画画的蓝印花布,其效果与蓝印花布相差无几,这是黄永玉画家独自创造的新品种。 蓝印花布这一民间手工艺品,它是民间传统的手工艺品,不仅流传的地区很广,而且流行的时间也很久。它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极其珍贵的民间手工艺品,既有很普遍的实用价值,同时也有着鲜明的艺术价值和强烈的市场商品价值,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历史文化价值 印染的形成始于春秋战国时代,盛行于先秦即西汉时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先秦《毛诗?小雅?条绿》一书记载:“终朝采、不盈一掬,终朝采蓝,不盈一檐”。北魏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种蓝》专门记述了蓝草中提取蓝靛的方法:“七月中作坑,令受百许束,作表得泥泥之,令深五寸,以苫蔽四壁,刈蓝倒竖于坑中,下水,以木石镇压令没。热时一宿,冷时再宿,漉去亥,内汁于瓮中,率十石瓮,著石灰一斗五升,急于摔之,一食顷止。澄清,泻去水,别作小坑,贮蓝靛于坑中,候如强弱,还出瓮中,蓝靛成矣”。以上详细地记述了蓝靛制作的全过程,从中感悟其历史的久远,因此很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吊脚楼

吊脚楼 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吊脚楼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从前的吊脚楼一般以茅草或杉树皮盖顶,也有用石板盖顶的,现在,鄂西的吊脚楼大多用泥瓦铺盖。第一步要备齐木料,土家人称“伐青山”,一般选椿树或紫树,椿、紫因谐音“春”、“子”而吉祥,意为春常大,子孙旺;第二步是加工大梁及柱料,称为“架大码”,在梁上还要画上八卦、太极图、荷花莲籽等图案;第三道工序叫“排扇”,即把加工好的梁柱接上榫头,排成木扇;第四步是“立屋竖柱”,主人选黄道吉日,请众乡邻帮忙,上梁前要祭梁,然后众人齐心协力将一排排木扇竖起,特点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脚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结构依山的吊脚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关牲口或用来堆放杂物。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间屋结构者,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有的吊脚楼为三层建筑,除了屋顶盖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屋柱用大杉木凿眼,柱与柱之间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连在一起,尽管不用一个铁钉也十分坚固。房子四周还有吊楼,楼檐翘角上翻如展翼欲飞。房子四壁用杉木板开槽密镶,讲究得里里外外都涂上桐油又干净又亮堂。底层不宜住人,是用来饲养家禽,放置农具和重物的。 传说土家人祖先因家乡遭了水灾才迁到鄂西来,那时鄂西古木参天、荆棘丛生、豺狼虎豹随处可见。土家人们先搭起的“狗爪棚”常遭到猛兽袭击。人们为了安全就烧起树蔸子火,里面埋起竹子节节,火光和爆竹声吓走了来袭击的野兽,但还是常常受到毒蛇、蜈蚣的威胁。后来一位土家老人想到了一个办法:他让小伙子们利用现成的大树作架子,捆上木材,再铺上野竹树条,在顶上搭架子盖上顶蓬,修起了大大小小的空中住房,吃饭睡觉都在上面,从此再也不怕毒蛇猛兽的袭击了,这种建造“空中住房”的办法传到了更多人的耳中,他们都按照这个办法搭建起了“空中住房”。后来,这种“空中住房”就演变成了现在的吊脚楼 吊脚楼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古老建筑,最原始的雏形是一种干栏式民居。当人类的记忆尚处于模糊不清的原始时代的时候,有巢氏创造的吊脚楼就作为最古老的民居登上了历史舞台。它临水而立、依山而筑,采集青山绿水的灵气,与大自然浑然一体。 吊脚楼是建筑群中的小家碧玉,小巧精致,清秀端庄,古朴之中呈现出契合大自然的大美。它是一个令人忘俗的所在,散发着生命的真纯,没有一丝喧嚣与浮华。身临其境,俗世的烦恼会烟消云散,困顿的胸怀会爽然而释。如果对大城市的奢华和浮躁感到厌恶,应该切身地去体验吊脚楼所呈现的“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泛舟静静流淌的江水中,欣赏两岸错落有致

湘西民歌调查报告

湘西民歌调查报告 篇一:洮州“花儿”传承现状及分析 二、洮州?花儿?传承现状及分析 (一)?花儿?的传承状况 莲花山?花儿会?是每年一度的地方重要节会之一,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举行盛大庙会。初一、初二为朝山进香、祈福禳灾之日;初三、初四则在山下大唱花儿;初五,花儿会移到景古乡的王家沟门;初六移至临洮县境内的紫松山。而每年都有当地的优秀独唱歌手演唱最新创作的?花儿?曲目,他们被统称为?花儿?把式。在当地,?花儿?把式被公认为?花儿?艺术的真正传承者。在此次社会实践中,我们深入农舍田间,与12名?花儿?把式及其传人进行了交流,通过访谈、调研、提问、录音等多样的形式详细了解了当地洮州?花儿?民间传承的真实情况。 洮州?花儿?以创作的即兴性、韵律

的固定性、语言的乡土性为其最大特点,俗称?野花?。因具有独特性、民俗性、依存性、程序性、群体性、娱乐性和通俗性等特征,被国内外学者誉为?西北之魂?、?西北的百科全书?。?花儿?是一种生活化的艺术产物。大部分唱得好的?花儿把式?,都是经过多年劳作、放牧期间跟随大人学唱,从而熟悉并掌握曲调和唱法,而后即兴编词进行传唱。目前洮岷地区?花儿?传承的中坚力量,大多年龄都在40岁到75岁之间(见图二),而他们当中大部分不识字,文化程度低(见表二)。他们成长在上个世纪3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家庭生活困难,没有机会读书,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锻炼成长为?花儿?歌 手。相对而言,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当地青年大都进入学校接受正规教育,而校园文化和流行歌曲等新兴文艺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着?花儿?对年轻一代的熏陶。 (二)?花儿?的传承状况及分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