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术语大全-学中医必看

中医术语大全-学中医必看

中医术语大全-学中医必看
中医术语大全-学中医必看

【晬时】

晬时,即一周时。指一天的某一时辰至次日的同一时辰。

【子气】

在五行相生关系中,“我生”者为子气。如火为木所生,则火为木的子气。

【子盗母气】

用五行说明五脏间相生的母子关系中,由于子病累母而称。多用于阐述五脏虚损性疾病互相影响的病理。例如土生金,脾土为母,肺金为子,当肺气虚弱发展至一定程度,就可能影响脾气运化的功能。

【重阴必阳】

疾病的性质原属阴气偏胜,但当阴气亢盛到一定限度时,会出现阳的现象或向着阳的方向转化。如:病理变化中的“寒极生热”就是阴寒盛的病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热性症状。冬季感寒邪为重阴,病本属感冒风寒,但寒邪化热入里,会转化为热病。这些病理上的转变都是有条件的,不应理解为必然如此。

【重阴】

两种属于阴的性质同时出现在一个事物上。如:一昼夜的夜半、夜为阴、夜半为阴中之阴。故称重阴。身冷,脉微欲绝、症脉都是阴盛,称为重阴,说明阴寒之盛。把自然气候和人的病变联系起来,如冬季属阴,寒为寒邪,冬季感受寒邪,也可以称为重阴。

【重阳必阴】

疾病的性质原属阳气偏胜,但当阳气亢盛到一定限度时,会出现阴的现象或向看阴的方向转化。如:病理变化中的“热极生寒”就是阳热盛的病在一定条件下出现寒性症状。夏日中暑为重阳,但由于暑热不但伤津液,还会使阳气耗散,正气不足而出现虚脱。这些病理上

的转变也都是有条件的,不应理解为必然如此。

【重阳】

两种属阳的性质同时出现在一个事物上。如:一昼夜的日中(正午),白昼为阳,日中为阳中之阳,故称重阳。身热,脉洪大,症脉都是阳盛,称为重阳,说明阳热之盛。把自然气候与人的病变联系起来,如夏季属阳,暑为阳邪,故夏月感暑,也可称为重阳。【制化】

制即克制,化即化生。五行学说认为,化生和克制是互相为用的,事物生中有克,克中有生,才能维持其相对的平衡协调。这样生克的配合,称为制化。举木为例:木能克土,但土能生金,金又能克木,通过这种调节,使木不能过度克土。其余类推。

【至阴】

至,即到。至阴,即到达阴的意思。如太阴为三阴之始,故太阴又可称为至阴。太阴属脾,至阴常作脾的代词。《素问·金匮真言论》:“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至,作最或极解。至阴,即属阴之最甚者。《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穴名,足太阴膀胱经井穴。位于足小趾甲根外侧角外一分许。

【阴中之阴】

指阴的事物中又分属于阴的一方面。如背面为阳、腹面为阴;腹面中,胸在上属阳,腹在下属阴,故腹部属阴中之阴。指某一事物的两种属性均属阴者。如肾位置在下,属阴;肾为水脏,主藏精,也属阴。故称阴中之阴。

【阴中之阳】

指阴的事物中又分属于阳的一方面。如背面为阳,腹面为阴;腹面中,胸在上属阳,腹在下属阴,故胸部属阴中之阳。指某一事物的两种性中,前一种属阴,后一种属阳。如肝位于腹内,属阴;肝气主气,性疏泄,属阳。故称阴中之阳。

【阴阳自和】

语出《伤寒论》。指在病理上的阴阳失调趋向相对平衡的建立,表示疾病的好转或痊癒。如:恢复期的热退而脉和缓,口津充足,食欲渐佳,二便通调等。【阴阳胜复】胜即胜利或亢盛,复即报复或反覆。阴阳的变化,阴盛阳衰,阳亢阴虚是它们发展不平衡的一方面,而阴胜阳复,阳胜阴复是这种不平衡的反作用的另一方面。它们都影响着变化过程的转归。前人用这个道理解释一些气候变化和临床病理。

气候方面:如某年湿气胜,雨水过多,则来年可能有燥气的复气,出现干旱的气候。气候的胜复也会影响人们发病的情况,尤与季节性流行病有关。

病理方面:邪正相争的过程也会出现胜复的现象,如《伤寒论》厥阴病所说的阴阳胜复,阴指寒邪,阳指正气,阴阳胜复表示邪正相争。如:厥阴病下痢、四肢厥冷属虚塞证、正气来复时则见身热,而下痢、肢厥俱除;邪胜则体温下降、肢厥和下痢又再出现。这种情况的交替出现,也称为阴阳胜复。

【阴阳离决】

即阴阳的关系分离决裂。指由于阴阳失调,此消彼长发展到一方消灭另一方、或一方损耗过度而致另一方失去依存,无法再继续保持阴阳两者能动的相互关系,用以表示死亡的病理。如“亡阴”“亡阳”等进一步发展就可能导致阴阳离决的严重恶果,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阴阳】

我国古代哲学理论,系古人对自然界万事万物性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观察、归纳的总结。医学中的阴阳学说则是古代辨证的思想方法与医学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即以阴阳的对立与统一,消长与转化的观点,说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并概括医学领域里的一系列问题。

解剖方面:归纳人体脏腑组织的属性如《灵枢·寿天刚柔篇》:“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

阴阳;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

生理方面:分析人体的生理机能。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极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明阴代表着物质的储藏,是阳气能量的来源;阳代表机能活动,起着卫外而固守阴精的作用。

病理方面:阐明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又如《素问·调经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等等。

诊断方面:对病症属性归类的总纲,把阳证与阴证作为总的鑑别要领。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治疗方面:确定泻其有余,补其不足,调整阴阳相对平衡的原则。如《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等等。

此外,药物的性能、针灸的手法等,也有相应的阴阳属性。临床上,就须注意证之阴阳与治之阴阳的关系。

综上说明,阴阳既是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总结临床经验的工具。但是,这个学说也只能根据一些直觉的体验对事物内部的相互关系作粗略的说明。

【阴损及阳】

由于阴精亏损而累及阳气化生不足,与“阴虚阳亢”的病理小同。如原有咳嗽、盗汗、遗精、咯血等阴亏证候,病变发展日久,若再出现气喘、自汗、大使溏泄等阳虚证候,这就叫阴损及阳。

【阴胜则阳病】

阴指阴寒,阳指阳气。外感寒邪会使卫外的阳气活动受约束,阴寒内盛也会导致脏腑的

阳气虚弱,这些都是阴寒胜而影响阳气的病证

【阴生于阳】

根据阴阳互相依存的道理,“阴”以“阳”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在人体来说,阴气所代表的物质(阴精)的生化,必须赖于阳气所代表的能动力量。因此说,阴精是通过阳气的活动而摄取和产生的。

【阴气】

与“阳气”相对。泛指它们的事物的两个对立面之一。如就机能与物质来说,阴气指物质;就脏腑机能来说,则五脏之气为阴气;就营卫之气来说,则营气为阴气;就运动的方向和性质来说,则行于内里的,向下的,抑制的、减弱的、重浊的为阴气。余可类推。【阴平阳秘】

阴气平顺,阳气固守,两者互相调节而维持其相对平衡,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不抱阳】

指由于阴的病变,不能维系阳气的正常固守,出现病理上的“阴虚阳亢”或“阴盛格阳”的病理现象。

【阳中之阴】

指阳的事物中又分属于阴的一方面。如胃属阳,胃阴则为阳中之阴。指某一事物两种属性中,前一种属阳,后一种属阴。如肺位置在上,属阳,肺气主降,属阴。故称阳中之阴。参阅“阳中之阳”条。

【阳中之阳】

指阳的事物中又分属于阳的一方面。因事物的阴阳属性只是相对的,它们中的任何一方又可分为阴阳两面。如胃在脏腑的相对关系中属阳,但胃本身又分胃阳和胃阴,则胃阳(胃

气)在这种意义上称阳中之阳。在阴阳属性依不同的关系而相对变化时,指某一事物的两种属性均属于阳者。如心在五脏的相对位置因居于上,故属阳;心主火,心气通于夏,也属阳。因此,在分辨五脏间的位置与功能的相互关系时,心为阳中之阳。

【阳损及阴】

由于阳气虚弱而累及阴精化生不足,与“阳虚阴盛”的病理不同。如原有水肿、腰酸、膝冷等肾阳虚的证侯,病变发展日久,若再出现烦燥、咽乾喉痛、齿龈出血、小便短赤等肾阴虚的证候,这就叫阳损及阴。

【阳胜则阴病】

阳指阳热,阴指阴液。阳热过盛或虚火妄动都会使阴液耗损,这些都属阳气胜而阴不足的病证。

【阳生于阴】

根据阴阳互相依存的道理,“阳”以“阴”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在人体来说,阳气所代表的能动力量的产生,必须依附于阴气所代表的物质(阴精)作为基础。因此说,阳气是由阴精化生出来的

【阳生阴长】

阳气生化正常,阴气才能不断滋长,以此说明事物生发的一面。

【阳杀阴藏】

杀即收束或消灭。阳气收束,则阴气也潜藏,以此说明事物敛藏的一面。

【阳气】

与“阴气”相对。泛指它们所代表的事物的两个对立面之一。如就机能与物质来说,阳

气指机能;就脏腑机能来说,则六腑之气为阳气;就营卫之气来说,则卫气为阳气;就运动的方向和性质来说,则行於外表的,向上的、亢盛的、增强的、轻清的为阳气、余可类推。【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元代朱丹溪氏经过临床实际体会所提倡的一种论说。他所指的阴是精血,阳是指气火,即由于精血亏损所产生的虚火。他认为精血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不断消耗,易损难复,故阴常不足。如不注意保养精血,嗜酒纵欲,伤戕过度,则阳气易亢,虚火妄动,故阳常有余。阴虚阳亢,则百病丛生。故主张保重精血以维持身体阴阳的相对平衡,这是他在临床上偏重滋阴法的理论根据。

【阳化气,阴成形】

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化气与成形,是物质的两种相反而又相成的运动形式。张景岳注:“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因此,这里阳和阴是指物质的动与静、气化与凝聚、分化与合成等的相对运动,进而说明物质和能量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作用

。【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见《素问·生气通天论》。阳强,即阳亢。就是说阳气过亢,既不能卫外而固密,而在内的阴气又受损耗或蒸迫而外泄,以致真阴亏损。

【相侮】

侮,有恃强凌弱之意。相侮是相克的反向,即反克,是事物间关系失去正常协调的另一种表现。例如:正常的相克关系是金克木,若金气不足,或木气偏亢,木就会反过来侮金,出现肺金虚损而肝木亢盛的病症。五行学说中相侮属病理变化的范围。

【相生】

即相互资生,促进,助长。五行学说借相生的关系来说朗事物有相互协同的一面。具体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

即相互约制,排斥或克服。五行学说借相克的关系来说明事物有相互拮抗的一面。具体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克本属正常范围内的约制,但近人已习惯把它与反常的“相乘”混同,例如:病理上的木乘土,已通称为“木克土”。

【相乘】

乘有乘虚侵袭之意,相乘即相克得太过,超过正常约制的程度,是事物间的关系失却了正常协调的一种表现。例如:木气偏亢,而金又不能对木加以正常克制时,太过的木便去乘土,出现肝木亢盛和脾土虚弱的病症。五行学说中相乘属病理变化的范围。

【所胜】

胜,与克通。在五行相克关系中,“我克”者为所胜。如“木克土”,又称土为木所胜【所不胜】

胜,与克通。在五行相克关系中“克我”者为所不胜。如土被木所克,则木为土所不胜。

【五运六气】

简称“运气”。“运”指木、火、土、金、水五个阶段的相互推移;“气”指风、火、热、湿、燥、寒六种气候的转变。古代医家据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种十天干以定“运”;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地支以

定“气”。前人结合五行生剋理论,推断每年气候变化与疾病的关系。但其中不少是牵强附会之说,现已少用。

【五音】

古乐中的角、徵、宫、商、羽五个音阶。五行学说用五音配五脏。从病人发音的高亢、低沉、重浊等推测五脏的病变。即肝音角、心音徵、脾音宫、肺音商、肾音羽。因其过於牵强附会,现已不用。

【五行】

我国古代哲学理论,属于古人对物质的属性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范畴。医学中的五行学说则是古代的朴素唯物,自发辨证的思想方法与医学实验的相结合。“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行”是运动。这个学说是以五行的属性,联系人体的脏腑器官,并通过五脏为中心,运用“相生”,“相剋”,“相乘”,“相悔”的理论来说明一些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用以总结临床经验。

基本内容:以五行的属性分别脏腑器官的特徵。如肝、筋、目属木;心、脉、舌属火;脾、肉、口属土;肺、皮毛、鼻属金;肾、骨、耳属水等。以生剋的关系说明脏腑器官相互资生和制约的生理现象,如肝能制约脾(木克土),但脾能资生肺(土生金),而肺又能制约肝(金剋木)等等,以此来说明脏腑间有着彼此维系,彼此协调生理活动的关系。以乘侮关系阐述病理变化及治疗方法。如肝病犯脾,是木乘土,治疗应採取抑木扶土法;治疗肺气虚弱,採用健脾补肺,叫培土生金法。

由此可见,五行学说贯串于医学的各个方面,并包含着古人的一些宝贵临床经验,也是中国医学的基础理论。它强调事物间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观点。对古代医学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但是这个学说以五行通套一切事物,如果完全按照生剋乘侮解释事物的变

化发展,就会失之笼统。故后世在医学实验过程中也逐渐有所摆脱。今天,在实践中要取其有益的临床经验,抛弃其不合理之一面。

【五胜】

是一种用五脏之气相胜作为治疗的方法和原理,例如肺(在五行属“金”)的病症,用调补脾胃(在五行属“土”)的方法治疗,所谓“培土生金”。指五行相克

。【五声】

指与人的精神活动有关而发出的呼、笑、歌、哭、呻(呻吟)等五类声音,是脏象学说按五行的观点把人的发声活动进行的归类。即肝主呼,心生笑,脾主歌,肺主哭,肾主呻。这种归类,带有牵强附会之处,现已少用。

【五常】

指五行所代表的五类事物的正常运动。《伤寒论》序:“人禀五常,以有五脏”。【四时】

即春、夏、秋、冬四季,其中,夏季的第三个月(农历六月),又称为“长夏”。【时令】

指每一季节的主要气候。指按季节制定的关于农事,医事等的政令。

【十二时】

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时辰是古代的计时单位,每一时辰相当于二小时,子时相当于晚上十一时至次日一时,丑时相当于一至三时.其余按十二时辰序类推。此外,又有把子时称为“夜半”或“午夜”;丑时称“鸡鸣”;寅时

中医学整理(重点!)

第一章导论 1.《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四大医学典籍可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其中《黄帝内经》和《难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神农本草经》奠定了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基础。 2.《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3.《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4.两晋隋唐时期:《雷公炮炙论》最早制药学专著。《新修本草》政府颁行第一部药典。 宋金元时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方)》宋代以前病因理论总结。《敖氏伤寒金镜录》第一部验舌专著。 5.《洗冤录》是世界上较早的法医著作。 6.《本草纲目》是一部药物学之大成,由[明]李时珍所著。 7.中医理论体系主要有三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密切相连,同时还受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这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为~。 辨证论治:包括辩证和论治,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方法。辩证:将四诊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然后概括为某一性质证的过程。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是理,法,方,药理论体系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8.中医学的认知和思维方法:司外揣内,注重整体研究,援物比类。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阴阳学说 1.阴阳学说是指运用阴阳对立统一关系来研究解释物质世界中的一切实物和现象中相互 对立,相互依存及其消长变化规律的学说。 2.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基本概念) 3.阴阳的基本特征: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 的,都属于阳。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属于阴。 4.阴阳属性的特点: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 5.下午为阳中之阴,下半夜为阴中之阳。 6.阴阳相互关系: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 7.六腑为阳,五脏为阴。 8.用阴阳来指导疾病的治疗: (1)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胜、亢奋,尚未损及对方时,此为实证,当损其有余。如“阳盛则热”,用“热者寒之”。“阴胜则寒”,用“寒者热之”。(2)补其不足:即“虚则补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衰或阴阳俱损时,此即虚证。 (3)[明]张景岳提出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治疗方法。 第二节五行学说 1.基本概念:“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行 列,次序,二是指运动变化。 2.土的特性:生化,承载,受纳。 3.金的特性:肃杀,潜降、收敛。

中医专业术语

1. 八纲辨证 中医“八纲”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之一。“八纲辨证”,是将四诊得来的资料,根据人体正气的盛衰、病邪的性质、疾病所在的部位深浅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从“八纲辨证”来看,任何一种病症都可用“阴阳”确定类别、用“寒热”阐发性质、用“表里”反映其病位深浅、用“虚实”说明邪正盛衰的强弱。 2. 辨证 “辨证”,就是辨别症状,根据四诊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以判断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为治疗疾病提供依据。 3. 辨证施治 “辨”包括辨别与分析两方面内容;“证”即是一组症状的综合与归类。“辨证”就是运用四诊所获得的客观资料(即证候),用中医理论(三因、四诊、六经、八纲、脏腑、气血等等)分析辨证,从而提高认识原因、病理、病机、病位,同时注意病情的发展趋势与邪正盛衰。“施治”是在“辨证”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证候,而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潜方用药。因此“辨证”是“施治”的依据;“施治”是治疗的目的。“辨证施治”即不同于对症治疗,也不同于西医的辨病治疗,它把人体的内在联系,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联系起来。“辨证施治”可以说是病因疗法。 4. 补泻手法

推拿补泻手法是针对疾病虚实而设的。属于“补法”的手法有升温、兴奋、激发和营养机体作用。其特点是力度轻、时间长、频率低(速度慢)、幅度小;方向为顺经络、或向上、向心、外旋等。适用于病程长、病情缓、体质弱的患儿。属于“泻法”的手法有降温、抑制、疏畅、祛邪作用。其特点是力度重、时间短、频率高(速度快)、幅度大;方向为逆经络、或向下、离心、内旋等。适用于病程短、病情急、体质强的患儿。 5. 赤白肉际 “赤白肉际”指手掌侧和手背侧交界的部分,也指足背与足底的交界部分。 6. 纯阳之体 “纯阳”是指小儿的阳气相对比阴气旺盛而言。不是指有阳无阴,也不是指盛阳。小儿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年龄越小,生长发育的速度越快。无论在形体增长方面还是功能活动方面均不断趋于完善。“纯阳之体”即指小儿生机勃勃、发育迅速的这种生理特点,犹如草木方萌、旭日初升。 7. 腠理 腠(c cu)理”指皮肤的纹理和皮下肌肉之间的空隙。 8. 大鱼际与小鱼际 “鱼”是指肌肉隆起形如鱼肚腹;“际”,意为边缘。“大鱼际”指手掌外侧,即近姆指的一侧肌肉隆起的部分;“小鱼际”指手掌内侧,即近小指的一侧肌肉隆起的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气一元论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气一元论 中国古代哲学的物质观,从五行的多元论到阴阳二气的二元论,最终统一于气的一元论。“太极一气产阴阳,阴阳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遂含万物”。天地万物皆本于气,人亦因气而生。气是构成天地万物以及人类生命的共同的本始物质,人的生死、物之盛毁,都是气聚散变化的结果。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标示物质存在的基本范畴,是运动着的、至精至微的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是标示着占有空间、能运动的客观存在。气是中国古代对世界本原的粗浅认识,从云气、水气到量子、场,无不涵盖其中,可谓“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气又是一个涵盖物质与精神、自然与社会的哲学范畴,其内涵既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又是主观的道德精神,兼容并包,错综复杂。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就生命物质系统——气、血、精、津、液而言,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活力很强、运动不息、极其细微的物质,是生命物质与生理机能的统一。在生命物质系统的各种具体的物质概念中,气是最大的概念。 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气是絪緼运动,至精至微的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人的生长壮老已,健康与疾病,皆本于气,故曰:“人之生死" ,全赖乎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 总之,气是连续性的一般物质存在,充塞于整个宇宙,是构成世界的本原,是世界统一性的物质基础。气是构成万物最基本的物质要素,万物是

气可以感知的有形存在形式。气规定万物的本质,气的内涵揭示了气的物质性和普遍性、无限性和永恒性。 天地之气动而不息,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气是具有动态功能的客观实体,气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或动静、聚散,或絪緼;清浊, 或升降、屈伸,以运动变化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或形式。天地运动一气,毂万物而生。 气是构成宇宙的物质基础,气聚而成形,散而为气。形和气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而形和气的相互转化则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物之生由乎化,化为气之化,即气化。形气之间的相互转化就是气化作用的具体表现。气生形,形归气,气聚则形生,气散则形亡。形之存亡由乎气之聚散。 气贯通于天地万物之中,具有可入性、渗透性和感应性。未聚之气稀微而无形体,可以和一切有形无形之气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能够衍生和接纳有形之物,成为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把天地万物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感应,即交感相应之谓。有感必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气有阴阳是两,两存在于一之中。气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阴阳对立的双方共同组成气的统一体,它们是一切运动变化的根源。气之阴阳两端相互感应而产生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人之生死由乎气,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这种生命的物质——气,经常处于不断自我更新和自我复制的新陈代谢过程中。气的这种运动变化及其伴随发生的能量转化过程称之为“气化”。“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精化为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就是对气化过程的概括。 人体的脏腑经络,周身组织,都在不同的角度、范围和深度上参与了

中医学重点知识点整理

名词解释 四气:药物分为寒、热、温、凉四性,又称四气。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藏象:藏,是指隐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即内脏。象,其涵义有二:一指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其二指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现象。藏象是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物质,气又是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总称。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腧穴:“腧”与“输”义同,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的意思。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归经:药物对某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经作用较少,甚至无作用,这种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称归经。 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病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或同一性质的证候,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治疗。 假神:指垂危病人出现的暂时性的某些症状“好转”的假象,提示病情恶化,脏腑精气将绝,预后不良。 相生: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资生、促进和助长作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侮:是指五行之间反向克制的异常变化。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简答题 一、五行的特性 1.木曰曲直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的事 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木”。 2.火曰炎上凡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等特性的事物和 现象,都归属于“火”。 3.土爰稼穑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特性的事物和 现象,都归属于“土” 4.金曰从革凡具有肃杀、潜降、收敛等特性的事物和 现象,都归属于“金” 5.水曰润下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静藏等特性的 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水” 二、整体观念——整体是指统一性,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和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连,同时还受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这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集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155个中医术语

155个中医术语 1.五心烦热:指两手两足心发热,并自觉心胸烦热。 2.流注:是毒邪流走不定,注无定处而发生于较深部组织的一类化脓性病症。多发于肌肉深处,结成或漫肿,单发或多发,日久成脓。多患于气血虚弱者。 3.肺金:传统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用五行的属性分别脏腑器官的特性,称肺属金。4.中风:指脑血管意外等疾患。病可因阴精亏损,或暴怒伤肝,使肝阳偏亢,肝风内动;“类中风”是指类似于中风的症状。 5.痰火:指无形之火与有形之痰煎熬胶结贮积于肺的病症。 6.君主之官:君主,指心在脏腑中居首要地位的意思。 7.虚喘:是肺肾之虚,尤以肾不纳气为主。 8.厥:即厥症。泛指突然晕倒。 9.荣、已:营气、卫气。 10.肝痿:又称筋痿。 11.气逆:指气上逆而不顺。 12.三焦:分上焦,中焦和下焦。上焦一般指胸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在内,中焦指膈下,脐部的上部位,包括脾,胃等脏腑;下焦指脐以下的部位,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从生理角度上讲,还包括肝,故下焦往往肝肾并提。 13.真火:指肾阳。 14.血为营,气为已:营指营气,是血中之气,卫指卫气,起卫外作用,固表作用。15.龙雷之火:指肾火,肝火。心肾之火。龙火,指肾火;雷火,指心火。 16.相火:和“君火”(心火)相对而言,一般指肝肾的相火。 17.神:神气,传统中医有心藏神的说法。 18.肝气:指肝脏的精气。 19.肝血:指肝脏所藏的血。肝血与肝阴不能截然分开。 20.肾火:肾是阴脏,内藏水火(即真阴,真阳),水火必须保持相对平衡。 21.心火:广义泛指心的功能活动,狭义指心脏推动血液循环的功能。 22.肾气:肾精化生之气,指肾脏的功能活动,如生长,发育及性机能的活动。 23.肾水:指肾脏的阴液也称肾阴。 24.先天:人身生命,发育生殖的本源,与后天相对而言。 25.后天:指脾胃。人体出生后的生长,发育,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要靠脾胃之气吸收水谷精微以滋养供给。 26.肝为肾之子:按五行学说,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所以肝为肾之子,而肾为肝之母。- 27.骨蒸:“骨”表示深层的意思,“蒸”是熏蒸的意思,形容阴虚潮热的热气自里透发而出,故称为骨蒸。 28.心肾不交:心在上焦,属火;肾在下焦,属水。心中之阳下降至肾,能温养肾阳;肾中之阴上升至心,则能涵养心阴。在正常情况下,心火和肾水就是互相升降,协调,彼此交通,保持动态平衡。肾不交是指心阳与肾阴的生理关系失常的病态。心居上焦,肾居下焦。正常情况下,心与肾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彼此交通,保持动态平衡。如肾阴不足或心火扰动,两者失去协调关系,称为心肾不交。主要症状:心烦,失眠,多梦,怔忡,心悸,遗精等。多见于神经官能症及慢性虚弱病人。 29.任脉:起于小腹内(胞中)沿着脊椎骨内部上行。同时又出于会阴部,上至前阴,沿着腹部正中线,通地脐部,上至胸部,颈部,是阴部经脉的总纲。 30.君:即君药,指这个处方中的主药。

中医基础笔记完整版[]

第一章:中医学概论 一,中医学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治疗 整体观念:1,把人作为整体,内脏五官皮肤经络都是一体的,通过气血津液完成统一的功能2,天人合一,人受四季和昼夜地区的影响 辨证治疗:1,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钢辩证 2,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二,中医治病三大原则:审查内外,辨证求因,四诊合参 第二章:脏象 脏是内脏,象是内脏所表现出来的外在形象。 脏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府。 五脏:心肺脾肝肾 六腑:小肠大肠胃胆膀胱三焦 奇恒之府:脑,骨与髓,脉,胆,女子胞 第一节五脏 一,心 位于胸腔之上,两肺之间,偏左,形似倒垂之莲蕊,外有心包护卫。 心的功能:主血脉,主神明,在体合脉,开窍于舌耳,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与小肠互为表里,互为表里就是相互传导作用的意思。在五行属火。 1.心主血脉:心是血液的起动泵,通过血管(脉)向全身输送血液供给各个器官。 心的正常有赖于心的气血充盈和血管的通畅。 心健康的表现:面色红润光泽,脉象和缓均匀有力,舌淡红,心胸无不适感。 心病的表现:面色苍白,脉象无力,舌淡白,心悸,甚至血脉淤阻导致面色灰暗,唇舌青紫,脉象结代,心胸部憋闷刺痛。 2,心主神明 神明就是人的精神,思维等 心主神明正常表现为: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 异常表现为:精神亢奋(失眠,多梦,神志不清,狂躁)和抑制(健忘,萎靡,昏迷) 3.人的五志(情绪):喜怒忧思恐 心在志为喜 喜则气缓,过喜可以使心神涣散,精神不敛。 我们小学就有个乐起来没完的人,上着课没人搭理他就乐,估计他就是心的问题。 喜伤心,恐胜喜,内经文字简练,里面讲的喜伤心意思是过喜伤心。 由于过喜可以导致心气四溢,精神涣散,所以用恐则气下的办法可以收敛涣散的心气,当然还要看病人的承受能力。 内经阴阳别论篇:阳加于阴谓之汗。 晚上睡觉出汗是盗汗,阴虚的表现。

中医专业术语

1、八纲辨证 中医“八纲”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就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之一。“八纲辨证”,就是将四诊得来的资料,根据人体正气的盛衰、病邪的性质、疾病所在的部位深浅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从“八纲辨证”来瞧,任何一种病症都可用“阴阳”确定类别、用“寒热”阐发性质、用“表里”反映其病位深浅、用“虚实”说明邪正盛衰的强弱。 2、辨证 “辨证”,就就是辨别症状,根据四诊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以判断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为治疗疾病提供依据。 3、辨证施治 “辨”包括辨别与分析两方面内容;“证”即就是一组症状的综合与归类。“辨证”就就是运用四诊所获得的客观资料(即证候),用中医理论(三因、四诊、六经、八纲、脏腑、气血等等)分析辨证,从而提高认识原因、病理、病机、病位,同时注意病情的发展趋势与邪正盛衰。“施治”就是在“辨证”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证候,而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潜方用药。因此“辨证”就是“施治”的依据;“施治”就是治疗的目的。“辨证施治”即不同于对症治疗,也不同于西医的辨病治疗,它把人体的内在联系,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联系起来。“辨证施治”可以说就是病因疗法。

4、补泻手法 推拿补泻手法就是针对疾病虚实而设的。属于“补法”的手法有升温、兴奋、激发与营养机体作用。其特点就是力度轻、时间长、频率低(速度慢)、幅度小;方向为顺经络、或向上、向心、外旋等。适用于病程长、病情缓、体质弱的患儿。属于“泻法”的手法有降温、抑制、疏畅、祛邪作用。其特点就是力度重、时间短、频率高(速度快)、幅度大;方向为逆经络、或向下、离心、内旋等。适用于病程短、病情急、体质强的患儿。 5、赤白肉际 “赤白肉际”指手掌侧与手背侧交界的部分,也指足背与足底的交界部分。 6、纯阳之体 “纯阳”就是指小儿的阳气相对比阴气旺盛而言。不就是指有阳无阴,也不就是指盛阳。小儿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年龄越小,生长发育的速度越快。无论在形体增长方面还就是功能活动方面均不断趋于完善。“纯阳之体”即指小儿生机勃勃、发育迅速的这种生理特点,犹如草木方萌、旭日初升。 7、腠理 “腠(còu)理”指皮肤的纹理与皮下肌肉之间的空隙。 8、大鱼际与小鱼际

中医学重点 (2)

中医学基础 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的属性 阳:明亮的、温热的、在上的、活动的、兴奋的、强壮的、外向的、无形的、机能亢进的 阴:晦暗的、寒冷的、在下的、静止的、抑制的、虚弱的、内向的、有形的、机能衰退的 自然界:阳日天昼火热温夏春干气清…… 阴月地夜水寒凉冬秋湿味浊…… 人体:阳男外表背上气腑实…… 阴女内里腹下血脏虚……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互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对立转化 如:阳盛则热阴胜盛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填空);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实则泻之虚者补之;“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五”,指木、火、土、金、水。 “行”,即运动变化。 “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五行学说是以五行的特性来推演和归类事物的五行属性的。所以事物的五行属性,并不等同于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将事物的性质和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而得出事物的五行属性。 五行系列分类表

五行相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的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第二章 脏象 按照脏腑的形态和生理功能特点,将脏腑分为三类: 五脏:心、肺、脾、肝、肾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 女子胞 脏腑在中医学里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单位,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或病理学方面的概念。一个中医脏腑的功能,可能包括西医几个脏器的部分功能;西医一个脏器的功能,可能分散在中医几个脏腑的功能之中。脏腑学说,是通过对人体外在的现象观察,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此表要背:五脏: 五行 季节 生 化 过 方向 五气 五色 五味 五脏 五官 形体 木 火 土 金 春 夏 长夏 秋 生 长 化 收 东 南 中 西 风 热 湿 燥 青 赤 黄 白 酸 苦 甘 辛 肝 心 脾 肺 目 舌 口 鼻 筋 脉 肉 皮毛

中医词汇

中医词汇 A 离经之血abnormal flow of the blood 绝对偏盛absolute predominance 心气充沛abundance of heart qi 痰湿壅肺accumulation of phlegm-dampness in the lung 实热蕴结accumulation of sthenia-heat 行气利水activating qi to excrete water 行气消瘀activating qi to resolve stagnation 针灸疗法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herapy, acumox 针灸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cumox 针刺麻醉acupuncture anesthesia, acu-anesthesia 关节粘连僵硬adhesion and stiffness of joint 午后潮热afternoon tidal fever 减轻疼痛alleviating pain 针刺止痛alleviating pain with acupuncture 寒热往来alternate attacks of chill and fever 阴阳胜复alternative predominance of yin and yang 交替搓揉alternative rubbing and kneading 血枯经闭amenorrhea due to blood exhaustion 经闭发肿amenorrhea with edema 阴胜则阳病an excess of yin leads to deficiency of yang 针刺的角度与深度angle and depth of needling 表情淡漠apathetic facial expressions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applying proper therapeutic measure in line with season, local conditions and individuality 升降出入ascending, descending, coming in and going out 升降沉浮ascending, descending, sinking and floating 心肝血虚asthenia / deficiency of heart and liver blood 病症的虚实变化asthenia and sthenia changes of disease 正虚邪实asthenia of healthy qi and sthenia of pathogenic factors 收敛astringency 感受寒邪attacked by pathogenic cold 外感六淫attacked by six climate pathogenic factors 恶寒与恶热aversion to cold and aversion to heat 畏寒喜热aversion to cold and preference for heat B 中医基础理论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化脓灸blistering moxibustion 经隧阻滞blockage of meridians 经络阻滞blockage of meridians 腠理闭塞blockage of muscular interstices 血瘀blood stasis 心脉瘀阻blood stasis in the heart vessels

中医药术语

中医药术语 心气虚证 证候。又称心气亏虚证。心脏、心神气虚,以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动后加重,白汗,面白舌淡,脉虚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心气不足 病机。见《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又称心气虚。心脏机能减退,运血无力,伴有气虚表现者。多由于素体久虚,或久病失养,或年高脏气衰弱等原因所致。症见心悸短气、自汗、胸闷不舒或痛、面色咣白、体倦乏力、舌淡胖嫩、苔白、脉虚等。 心气不收 病机。又称心气不固。心气涣散不能收敛。多由于心气虚弱,心神浮越所致,表现为精神散乱,健忘易惊,心悸怔忡,自汗或动则汗出等症状。 心气不收 病机。又称心气不固。心气涣散不能收敛。 多由于心气虚弱,心神浮越所致,表现为精 神散乱,健忘易惊,心悸怔忡,自汗或动则 汗出等症状。

中医药术语 心气不宁 病机。心神不安,心悸易惊,心烦不寐。因劳神过度,或心之气血不足,或惊恐损及心气所致者,多兼见神情疲倦,少气,舌嫩,脉虚或促、结、代等虚象。因湿痰、瘀血或水气凌心所致者,则兼见胸闷,舌苔滑腻;或心前区闷痛,舌质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涩或结、代;或水肿,尿少等症状。 肺肾相生 脏腑相关。肺与肾之间的阴液相互资生的关系。根据五行相生理论,金能生水,故肺阴下达于肾以滋养肾阴。而肾阴为一身阴之根本,肾阴亦可上济于肺以滋养肺阴,故称肺肾相生,又称金水相生。从病理关系而言,肺阴虚日久,可下汲肾阴而致肾阴亏虚;肾阴虚亦可损及肺阴而使肺阴亦虚。故临床肺肾阴虚常同时并见,而出现两颧嫩红、骨蒸潮热、盗汗、干咳音哑、腰膝酸软等症。在治疗上 往往须肺肾同治,即同时滋养肺肾之阴,故有“肺 肾同源”之说。 肺阳虚证 证候。又称肺虚寒证。阳气亏虚,肺失温煦, 以咳嗽气喘,畏寒肢冷,吐痰清稀,自汗,胸闷, 面白,舌胖苔白滑,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中医内科学重点精华汇总

中医内科学重点精华汇总 中医内科学由于考点和难点众多成为了考生们最头疼的问题,有很多考试被中医内科考试挡在门外,因此倒在了学习中医内科学的路上,为了帮助考生们顺利通过中医内科学考试,小编整理了关于中医内科学的重点知识点,希望对考生们有所帮助。 一、感冒: 1、风寒;荆防败毒散。 2、风热;银翘散、3暑湿、新加香薷饮。4、气虚;参苏饮。 5、阴虚;加减葳蕤汤。6、阳虚、桂枝加附子汤。7、血虚、葱白七味饮。 二、咳嗽: 1、风寒袭肺;三拗汤、止嗽散。 2、风热犯肺;桑菊饮。 3、风燥伤肺;桑杏汤。 4、痰湿蕴肺;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加减泻白散,黛哈散。 7、肺阴亏耗;沙参麦冬汤。 三、哮证: 发作期:寒哮;射干麻黄汤。久病阴盛阳虚;苏子降气汤。热哮;定喘汤。久病伤阴;麦门冬汤。 缓解期:1、肺虚;玉屏风散。2、脾虚;六君子汤。3、肾虚;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四、喘证: 1、风寒袭肺;麻黄汤。 2、表寒里热;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闭郁;五磨饮子。 虚喘:1、肺虚;生脉散合补肺汤。2、肾虚;金匮肾气丸、参哈散。 五、肺痨: 1、肺阴亏损;月华丸。 2、阴虚火旺;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损;保真汤。 4、阴阳两虚;补天大造丸。 六、肺胀: 1、痰浊壅肺;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六君子汤。 2、痰热郁肺;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 3、痰蒙神窍;涤痰汤安宫牛黄丸。 4、肺肾气虚;平喘固本汤、补肺汤。 5、阳虚水泛;真武汤合五苓散。 七、痰饮: 1、脾阳虚弱;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2、饮留肠胃;甘遂半汤或已椒苈黄丸。

2020年中医专业术语(课件)

2020年中医专业术语(课件)1。八纲辨证 中医“八纲”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之一。“八纲辨证",是将四诊得来的资料,根据人体正气的盛衰、病邪的性质、疾病所在的部位深浅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从“八纲辨证”来看,任何一种病症都可用“阴阳”确定类别、用“寒热”阐发性质、用“表里”反映其病位深浅、用“虚实”说明邪正盛衰的强弱。 2。辨证 “辨证”,就是辨别症状,根据四诊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以判断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为治疗疾病提供依据。 3.辨证施治 “辨”包括辨别与分析两方面内容;“证”即是一组症状的综合与归类. “辨证"就是运用四诊所获得的客观资料(即证候),用中医理论(三因、四诊、六经、八纲、脏腑、气血等等)分析辨证,从而提高认识原因、病理、病

机、病位,同时注意病情的发展趋势与邪正盛衰。“施治”是在“辨证”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证候,而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潜方用药。因此“辨证”是“施治"的依 据;“施治”是治疗的目的。“辨证施治"即不同于对症治疗,也不同于西医的辨病治疗,它把人体的内在联系,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联系起来。“辨证施治”可以说是病因疗法.......感谢聆听 4。补泻手法 推拿补泻手法是针对疾病虚实而设的。属于“补法”的手法有升温、兴奋、激发和营养机体作用.其特点是力度轻、时间长、频率低(速度慢)、幅度小;方向为顺经络、或向上、向心、外旋等。适用于病程长、病情缓、体质弱的患儿.属于“泻法”的手法有降温、抑制、疏畅、祛邪作用。其特点是力度重、时间短、频率高(速度快)、幅度大;方向为逆经络、或向下、离心、内旋等。适用于病程短、病情急、体质强的患儿。......感谢聆听5.赤白肉际 “赤白肉际"指手掌侧和手背侧交界的部分,也指足背与足底的交界部分。 6.纯阳之体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基本治则之扶正祛邪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基本治则之扶正祛邪 扶正祛邪:扶正培补正气以愈病的治疗原则,就是使用扶助正气的药物,或其他疗法,并配合适当的营养和功能锻炼等辅助方法,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力,从而驱逐邪气,以达到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祛邪是消除病邪以愈病的治疗原则,就是利用驱除邪气的药物,或其他疗法,以祛除病邪,达到邪去正复,恢复健康的目的。所谓“实者泻之”就是这一原则的具体应用。运用扶正祛邪的治则时,要认真仔细分析正邪力量的对比情况,分清主次,决定扶正或祛邪,或决定扶正祛邪的先后。一般情况下,扶正用于虚证;祛邪用于实证;若属虚实错杂证,则应扶正祛邪并用,但这种兼顾并不是扶正与祛邪各半,乃是要分清虚实的主次缓急,以决定扶正祛邪的主次、先后。总之,应以“扶正不致留邪,祛邪不致伤正”为度。具体情况如下:扶正适用于以正虚为主,而邪不盛实的虚证。如气虚、阳虚证,宜采取补气、壮阳法治疗;阴虚、血虚证,宜采取滋阴、养血法治疗;祛邪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而正未虚衰的实证。临床上常用的汗法、吐法、下法、清热、利湿、消导、行气、活血等法,都是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根据邪气的不同情况制定的;先攻后补:即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虽然邪盛、正虚,但正气尚可耐攻,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若兼顾扶正反会助邪的病证。如瘀血所致的崩漏证,因瘀血不去,出血不止,故应先活血化瘀,然后再进行补血;先补后攻:即先扶正后祛邪。适用于正虚邪实的虚实错杂证而正气虚衰不耐攻的情况。此时先祛邪

更伤正气,必须先用补法扶正,使正气渐渐恢复到能承受攻伐时再攻其邪。如臌胀病,当正气虚衰为主要矛盾,正气又不耐攻伐时,必须先扶正,待正气适当恢复,能耐受攻伐时再泻其邪,才不致发生意外事故;攻补兼施:即扶正与祛邪并用。适用于正虚邪实,但二者均不甚重的病证。具体运用时必须区别正虚邪实的主次关系,灵活运用。如以正虚为主要矛盾,单纯用补法又恋邪,单纯攻邪又易伤正,此时则应以扶正为主兼祛邪。如气虚感冒,则应以补气为主兼解表。若以邪实为主要矛盾,单攻邪又易伤正,单补正又易恋邪,此时治当以祛邪为主兼扶正。 治则 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法则,又称“治之大则”。治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根据四诊(望、闻、问、切)所获得的客观资料,在对疾病进行全面地分析、综合与判断的基础上,而制订出来的对临床立法、处方、遣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治疗规律。治则是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而治法是在治则指导下制定的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它从属于一定治疗原则。 “治病必求于本”,治病求本,就是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它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一个根本原则,也是中医治疗中最基本的原则。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乖戾,疾病乃起。阴阳失调是人体失去生理状态而发生病理变化的根本原因,治疗疾病就是要解决阴阳失调——偏胜偏衰的矛盾,使之重归于新的动态平衡。所以,治病求本,

最全中医术语英文大全

[学科] 中医①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②traditional Chinese physician ①中医学的简称。 ②本学科专业职业队伍。 中药Chinese materia medica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等。 中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中药学Chinese materia medica 中药学科的统称。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药材饮片、中成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学科。 中医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 本草:Materia medica 中药:Chinese materia medica,Chinese medicinals(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 中草药:Chinese Herbal Medicine,Chinese medicinal herbs 中药学:Chinese pharmaceutics 药材:Medicinal substance(material) 中西医结合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中医基础理论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诊断学diagno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方剂学 prescriptions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Formulae/ prescriptions 中医内科学internal medic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阴阳]The Theory of Yin and Yang 阴阳对立:Opposition of yin and yang 阴阳制约:Restriction of /between yin and yang 阴阳互根:Interdependence of yin and yang 阴阳消长:Waxing and waning of yin and yang 阴阳转化:Inter-transformation of yin and yang [五行学说]The Theory of Five Elements 五行:water,fire,wood,metal,soil 生:promote, generate, engender 克:act, restrict, restrain 乘:overact, over-restrict, over-restrain, subjugate, overwhelm 侮:counteract, counter-restrict, counter-restrain, rebel [整体观念] concept of organic wholeness 辩证法dialectics 生长化收藏sprouting, growth,transformation,ripening,storage 内外环境统一性the unity between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s 机体自身整体性the integrity of the body itself 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classic Chinese materialism and dialectics 矛盾统一the contradictory unity 互相联系、相互影响related to each other and influence each other

中医专业医学影像学重点整理

1、人工对比:即造影检查,当人体内器官和组织缺乏自然对比时,人为将密度高或低的物 质引入器官或其周围间隙,造成其密度差产生对比。 2、肺实变:是指终末细支气管以远的含气腔隙被渗出的液体、组织或细胞所代替。常见于 各种炎症、渗出性肺结核、肺出血、肺水肿,少见于肺梗死。 3、肺内空洞:肺内病变组织坏死液化后,经支气管引流排除后形成空腔,分为厚壁空洞和 薄壁空洞,前者多见于肺脓肿、肺癌,后者多见于肺结核,虫蚀样空洞多见于干酪样肺炎。 4、肺充血:指肺动脉内血容量增多,常见于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 5、龛影:是胃肠道壁因病变产生溃烂、坏死、液化,造影时被钡剂填充,切线位观察表现 为突出于腔外的含钡影,轴位显示为局限性高密度钡斑影,是溃疡的直接征象。 6、充盈缺损:指充盈钡剂的胃肠道轮廓局部向腔内突出而未被钡剂充盈显示为低密度影 响,常见于肿瘤。 7、半月综合征:指龛影多呈半月形,外缘平直,内缘不整齐而有多个尖角,龛影位于胃轮 廓内,龛影外以宽窄不等的透明节形成环提。 8、阳性结石:结石成分以钙盐含量高,在X平片上显示为高密度,常见于尿路结石。 9、阴性结石:少数结石以尿酸盐为主要成分,在X平片上不能显示。 10、骨质疏松:是单位体积内正常骨组织含量减少,骨组织内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的含量比 例仍正常。 11、骨质破坏:局部正常的骨组织被病理组织所取代而造成的骨组织消失,常见于炎症,结 核、肿瘤等。 12、骨质坏死:骨组织血供中断、局部代谢停止所致坏死的骨质称为死骨。多见于慢性骨髓 炎、骨缺血坏死、骨结核等。

支气管阻塞性病变: 定义: 原因:腔内阻塞或腔外压迫 腔内:异物分泌物肿块血块水肿痉挛等 腔外:肿大淋巴结肿块等 CT可直接显示病因,支气管壁增厚、腔内肿瘤、异物等 三种后果: 1、阻塞性肺气肿::终末细支气管以远的含气腔隙过度充气,异常扩大,可伴有不可逆肺泡壁破坏。 原因:活瓣性呼气性阻塞 X线表现: (1)肺透过度增加 (2)肺体积(容积)增大胸廓、肋间隙、横隔、纵隔不同程度改变 (3)肺纹理稀疏、变细(局限性阻塞性肺气肿) (4)肺大泡:壁菲薄、囊状透光区(弥漫性阻塞性肺气肿) 2、阻塞性肺不张:支气管完全阻塞以后,肺泡内的气体在18-24小时内被吸收,肺组织萎陷. 原因:支气管完全阻塞 X线表现: (1)肺透度降低。 (2)体积缩小表现为肺门、叶间裂、膈、纵隔等结构的不同程度移位。 (3)一侧性肺不张:患侧肺野均匀致密 肺叶不张:不张肺叶致密 肺段不张:三角形致密影 肺小叶不张:小斑片影 3、阻塞性肺炎: ?大叶性肺炎X表现: 充血期:X线检查可无阳性发现,或只表现纹理增多。 实变期:表现为密度均匀的致密影;出现空气支气管征。 消散期:实变区密度逐渐减低乃至消失,(由于病变的消散不均,易误诊为肺结核)。炎症最终可完全吸收,或只留少量索条状阴影 1、中央型肺癌:发生部位、生长方式与与X线表现 早期肺癌:肿瘤局限于支气管腔内或沿管壁浸润生长未侵及周围肺实质,X线常无异常表现,偶尔可见局限性肺气肿、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张。CT可清楚显示支气管壁的不规则增厚、管腔狭窄或腔内结节等改变。 中晚期肺癌表现包括: ①直接征象:X线及CT均显示肺门软组织肿块影(肿瘤/和肺门增大淋巴结融合形成);同时CT能清晰显示支气管腔狭窄、闭塞或腔内外软组织肿块、支气管壁不规则增厚。 ②间接征象:即支气管阻塞继发肺内改变:阻塞性肺气肿、阻塞性肺不张、阻塞性肺炎及阻塞性支气管扩张。 ③反“S”征:胸片上右肺上叶中央型肺癌不张的右肺上叶与右肺门肿块下缘融合形成反“S”状边缘。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1) 李本强 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 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2) 李本强 11. 阴阳的转化: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中医常用术语

中医护理常用术语简要解释 一、面容表情 形容消瘦:体貌肌肉消减瘦弱。 阴虚面红:指阴虚火旺,面部升火而见面红。 唇焦口燥:唇干燥成焦色,口中干燥。 目睛斜视:指眼珠偏斜,视一为二的眼病。 面赤潮红:面红发热如潮水般有定时,有虚实之别。 身重蜷卧:指肢体沉重,活动不便,蜷缩而卧。 倦怠乏力:精神疲惫,浑身无力,少气懒言。 表情呆滞:表情呆板呆滞。 面色苍白:面色淡而带青。失去红活容润之感。 面色晦暗:面色灰暗而失去光泽,表情为容貌憔悴。 二、意识形态 角弓反:病人头项强直,腰背反折,向后弯曲成角弓状。 循衣摸床:形容神志昏迷的病人用手摸弄衣服或抚摸床缘的症状。 手足躁动:指手足扰动不宁。 心中懊烦:胸膈间自觉有一种烧灼嘈杂的感觉。 烦躁不安:胸中热而不安叫“烦”,手足扰动不宁叫“躁”。 神昏谵语:患者在神志不清时妄言乱语。 撮空理线:指病人意识不清,二手伸向空间,像要拿东西样的症状,称“撮空”。 如二手向上,拇指和食指不断捻动,称“撮空理线”。 目睛上视:指病人在神志不清情况下二眼向上凝视,目睛无神之状。

意识模糊:指神志不清程度较浅唤之能醒。 目合口:指两目闭合,口唇开的现象,常见于昏迷脱症。 牙关紧闭:指牙齿咬紧不开的现象。 嗜睡:指病人在昏昏多睡,难以自制。 精神恍惚:指神志似清非清,恍恍惚惚。 狂躁怒骂:指病人狂言妄语,手足躁扰,动而易怒,善骂终夜不休之神志逆乱状态。 昏迷不醒:指病人在昏厥状态下意识不清,呼之不应。 闭目呻吟:病人在高热或剧痛情况下,闭着双眼痛苦地低声哼叫。 精神萎靡:精神痿软,疲乏无力,懒于言行。 喜笑不休:指癫狂病人精神失常的一种表现。 手撒尿遗:指中风脱症病人四肢撒开,小便自遗。 口吐涎沫:口中吐出白色黏涎与泡沫。 辗转不安:病人卧床翻来覆去,烦躁不安的一种的一种状态。 谵妄:意识模糊、胡言乱语、有错觉幻觉、情绪失常,或有兴奋激动等症状。 神不守舍:指思想分散、注意力不集中或神志失常及精神昏乱。表现为无神、失眠、惊悸、不安,甚至谵妄。 三、寒热 发热恶寒:发热怕冷。 恶寒:病人有寒冷的感觉,虽覆被加衣近火取暖仍不能解其寒。 寒热往来;发热与发冷交替。 形寒肢冷:畏寒,手脚发冷。 四肢厥冷:四肢冰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