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小学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小学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小学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时间

学科

主发言人出席人员

容2014年 10月 10号地点段庄小学

数学年级六年级

吴玉芝发言主题备课组工作计划

吴玉芝、刘忠英、石翠红、袁帅、穆秋菊

六年级数学备课组工作计划

(1)有计划认真地组织备课组活动,进行备课分工,

认真进行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保质保量地完成学

校布置的各项工作。

(2)加强备课组建设,备课组必须定时开展活动,并

且有活动记录。注重备课要备人、备重点。活动主要

内容是:

(3)作业要本着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教

学质量的目的,精选,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讲评、

有督促。要倡导教师自己动手,精心设计编写各种练习

题、试卷和复习资料。

(4)认真做好听课、评课活动。每位教师每学期要认

真听足学校要求的课时,不流于形式,要切实通过听

课、评课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要严格把好质量关,全

面落实教学质量责任制,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

果。有机会外出听课,要认真撰写听课体会,吸收外校

的教育教学先进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

1

时间

学科发言人出席人员缺席人员

容2014 年 11 月 6 号地点段庄小学

数学年级六年级

吴玉芝

吴玉芝、刘忠英、石翠红、袁帅、穆秋菊

1、百分数应用单元的反思:刚刚学习完百分数的

四个应用,结合学生在五年级的学习过的百分数知识,

由于这是在小学阶段最后一次学习百分数,也即是说学生已经把所有的有关百分数的内容进行一次整理,把百分数的知识点与以前学习的倍数、分数也包括在一起。

因为倍数、分数、百分数在这里都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

的关系。所以在复习的时候就抓住了他们之间的相同点

进行了归纳。把整个四类问题归纳为求分率、已知分率、利息。在整个复习的过程中抓住分率是否知道,来区分求分率还是已知分率,再利找单位“1”的时候,单位“1”的已知还是未知来区分对应分率的寻找的列式的

差异。

比较前后两个班级的教学,有这样的一些体会。在进行整理复习的时候,单纯的采用整理是显然不行的,如何有效地把知识的整理与配套的练习整合起来,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到底是先练习再让学生发现整

理,还是整理之后在进行相应的练习巩固,还是把两种方法组合起来,这样的话又如何解决大量的练习于仅有

40分钟之间的矛盾呢?还有是在进进行练习的时候一定要把有针对性,明确一道练习的关键的训练点在哪里,练习的深度由该如何把握。像课堂上采用的两道练

习题,第一道练习的关键就是体会单位“ 1”与运算乘

除之间的关系,而第二题就是体会关键句与对应分率之间的关系。

比较新教材与旧的教材,发现学生的整体掌握不是很好,记得在旧教材的时候,在教材的安排上时常会有一些比较整理归类的题目出现,这样学生通过练习就可以知道如何区分和掌握关键点。而现在的新课程缺少的就是这样的比较归纳,为了防止学生套用公式。数学的完善往往是在比较中发现个体的差异,从而加深影响的,看来早后面的教学中应该适当的假如这样的数学

问题,来提高学生的数学辨析能力。

时间

学科

主发言人出席人员缺席人员

集体备课记录表3

2015年 3月 25号地点段庄小学

数学年级六年级

石翠红发言主题圆柱、圆锥教学建议吴玉芝、刘忠英、石翠红、袁帅、穆秋菊

1、我们六年级数学老师围绕圆柱、圆锥这一单元的

教学,就下面几个方面展开交流:

教学目标:表述要具体、确切,不贪大求全,便于评价。

教师的教学行为:按教学进程,写出讲授、提问、实验、举例等教师的行为。

技能要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训练的教学技能是由

若干技能要素构成的。对训练的技能应注明其构成要

素。这样便于检查教师教学技能的训练成果,这是训练教师对教学技能的识别、理解和应用能力的一项内容。

学生学习行为:教师能估计到的、学生在回忆、观察、回答问题时的预想行为。对学生行为的预先估计是教师在教学中能及时采取应变措施的基础。

教学媒体:将需要用的教学媒体,按顺序注明,以便准备和使用。

时间分配:教学中预计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持续的时间。

石翠红:这些数学技能评价单能够全面的反馈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具有通用性,就圆柱这节课的内容来谈,我对演示技能评价单较为重视,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演示技能的好坏,直接取决于这节课的好坏,演示是否有启发性,而并非是直观的演示,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操作演示,老师讲解演示和操作演示相结合,逐步由直观演示过渡到抽象的数学模型.

袁帅:这些评价单体现了新课程,新课标.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的操作,能加深概念的理解,在脑海中能建立起图形的正确表象,我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让学生通过把圆柱体模型转换成长方体,让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底面积和高与圆柱体底面积和高关系.从而较好的理解和掌握了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穆秋菊:从练习技能评价单来看,圆柱体表面积练习题

要体现出层次性,要由求用基本的概念公式来解决简单

的基本图形习题过渡到解决圆柱体的表面积的实际日

常知识.题目要体现出层次性和难易度,评价手段要能

够及时的反馈出学生当堂课的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刘忠英:在一堂数学课中,教师的各种教学技能的应用,

对完成教学任务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教学圆锥体

积时,不是仅单纯地演示用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容器装

三次水倒在圆柱体中,而是在演示前出示了三个圆锥体,分别与圆柱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等底等高,用这三

个圆锥体容器都去装水,分别倒在圆柱体中,结果学生

不仅清楚地看出当一个圆锥与圆柱等底等高时,体积是圆

柱的三分之一,而且能理解为什么要强调“等底等高”,突出了教学的重难点。

2、袁帅老师

新旧教材的对比

----《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第 12 册国标版的《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这节课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求圆柱侧面积、表面积

的计算方法,而且还要会计算。

在老教材中这是分为两课时教学的。

我现在把两种教材的不同安排进行了对比。

1、老教材第一课时,通过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推导

出圆柱的侧面积公式。教材中介绍了把圆柱沿着高将

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通过长方形的面积计算

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

而新教材中却提出了这样一个新颖的问题:沿着接

缝把商标纸剪开,展开后是什么形状?

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总结下来其实也就是沿着高剪,但这样安排就更好的把

数学与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老教材第二课时,着重教学圆柱的表面积

计算方法,并进行计算。

而新教材紧接着在侧面积教学的基础上,先出示了

例3,改变了以往先出现表面积的概念基础上,通过学生

自己把圆柱展开、画图、分析、总结出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前者学生是被动学习,后者变被动为主动,效果较好。

两课时合并成一课时,有一气呵成的感觉,学生掌握情况也较好。但我总觉得有些地方挖觉得不够,因为时间来不及。

记得去年教学这两课时,时间比较充裕,我进

行了如下的一些拓展。

1、圆柱的侧面展开图除了长方形,还可能是什么

图形?发现、创新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在基本知识理解

掌握之后,他们对于书本上没有的方式方法有更高的兴奋点与关注点。学生自己准备的圆柱,沿高展开后还可能得到正方形,这是一种特殊现象。学生自己得出了与书上不一样的结果,觉得很兴奋。趁着学生发现探索的积

极性,让学生思考还可以将圆柱的侧面怎样展开。有的说横着从中间剪一刀,立刻有人反对说那还是两个圆柱。

横剪不行,竖剪过了,还能怎么剪?同学们犯起了愁。在一阵思考之后有人冒出一句:“斜剪!”“展开之后是

什么图形?” 有人猜是三角形,有人说是梯形,有人说

平行四边形,带着种种可能同学们又开始给圆柱穿上一层衣服,然后沿着斜线剪开,结论不用说,平行四边形展现在同学们面前。继续用平行四边形推导侧面积公式,

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高呢?是不是平行

四边形的斜边?经过一番争论之后,得出高需要重新做

垂线。

2、展开之后的图形可以怎样还原成圆柱?数学

课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会展开那只是顺向思

维,展开后会还原才能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长方形

和正方形都有两种还原方法,那平行四边形是否也有两

种还原方法?”问题抛出又产生了分歧,很多同学只会

按剪开之后的形状还原,再换个方向竖起来就不行了,

总是上下各有两个尖角,其实这是学生拿平行四边形的

方式有问题,让他们把平行四边形的斜边贴到桌子上再还原,这样就有很多人展开了笑脸。“找窍门,怎样不贴

到桌子上也能正确还原?” 细心的同学发现只要捏住相

邻的两个角就能轻松还原了,一句话——角对角。得到结论:只要是平行四边形一定可以围成圆柱。

3、我让学生发现圆柱体表面积计算公式后,为了

加深对公式的理解,我追问:两个完全相同的圆和一个

长方形一定能思围成一个圆柱吗?有的学生说:“不能,只有圆的周长与长方形的长相等才能围成一个圆

柱。”也有的学生补充说:“当长方形形的宽等于底面

圆周长也能围成一个圆柱。”于是我总结说:“是呀我们以后要注意,只要长方形的一条边和底面圆周长相等时,才能围成一个圆柱。”

通过圆柱侧面展开图的深入研究,通过圆柱表面积计算公式的探讨,同学们打开了探索、创新的思维,知道了学习不能只停留在书面的内容,应深入探讨,多方面多角度思考,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下节课我要补上上面没有来得及渗透的内容 . 新

旧教材的适当对比、研究 , 取长补短,对教学

的成功往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时间

学科发言人出席人员缺席人员

集体备课记录表4

2015 年 4 月 22 号地点段庄小学

数学年级六年级

吴玉芝

吴玉芝、刘忠英、石翠红、袁帅、穆秋菊

围绕“比例”和“正反比例”这两单元吴玉芝老师提出了以下三点问题:

1、“正比例的意义”是一个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抽象的

数学概念性知识。在教学中就直接采用课本中的例题,忽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如果在这儿能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日常概念,用日常概念来帮助理解数学概念应该有助于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正比例关系”(教学设计中创设师生写字比赛的生活情境等)。

2、学生第一次接触正比例,教师不能在简单的引导学生完成书中例 1、例 2 后就急于出示正比例的意义,其实学生根本就没有完成对新知的建构。如果能让学生依靠直接经验,从大量的具体例子出发,主动概括出正比例的本质特征,也许学生的理解要深刻得多,准确得多。在学生充分体验正比例意义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舍得花时间,学生不懂坚决不急于出示概念。

3、在讲解了正比例的意义后,在学生还是囫囵吞枣、似懂非懂的时候,教师又忙不迭的给出判断题,人为地进一步造成了学生认识上的混淆。也许在揭示正比例的意义后可以先出一组成正比例的例子,以帮助学生巩固正确的认识,再出示反例以进一步明确认识。

围绕这三点问题,我们六年级数学组的老师开展了讨论交流:

穆秋菊:我同意李老师的说法.首先我会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

相关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我会跟学生说,成绩

的取得是与平时认真学习成正比的,然后我才进入例题的学习.正如作者说的一节课时间不够,下节课我会出大量的习题

来进行练习,从而让学生得到知识上的巩固。

石翠红:正比例意义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我认为应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正如“新课标”指出的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教学例题时,首先设计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如学生从家到学校上学的速度一定,也就是两个数的比值一定,从而得出商一定。又如可以设计 1 分钟跳绳 80 下,2 分钟跳绳 160 下,,,, 这样调

题,让学生进入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并让学生得出一种量随着另

一种量扩大而扩大,缩小而缩小,有什么变化规律?以培养学生

有规律的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来完成教学任务。

刘忠英:学习正反比例的意义,必须要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出发,

书本上的给出的三个数量关系式起了很好的铺垫性的作用,我

们就可以从这三个数量关系式着手去编写一些学生日常生活实

际的一些应用题,让他们去找规律,发现规律,获得直接经验。

进而抽象出正反比例的数学概念和公式。

袁帅:学习正比例的意义,对六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

念,如果在教学中单纯地从书上例题出发进行教学 ,我个人认为学生

会感觉比较抽象 ,因为书上的例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

不够紧密 ,老师在教学时 ,可选用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例子引

出新知 ,这样做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能主动地去学习新知 .在巩固练习时 ,同样利用大量的例题让学生多练 ,达到熟能生巧的效

果 .

刘忠英: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

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

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在学习正比例意义时,学生了解了书上例题后,让学生自己举

例说明自己对正比例的理解,教师应该倾听学生的发言,不及

早的对学生的发言下结论,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充分的

表达出来,尽管学生观察、归纳的程度不一,但确实符合学生

的认知,从中老师也可以了解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情况。

课堂中,我们要鼓励学生的这种探索精神,对理解不同的学生

提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形式的指导,让学生按自己的方式学

习,达到真正理解正比例意义的教学目的。

吴玉芝:学习正比例的意义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 ,这是一个新概

念 ,如何引导学生学习 ,这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应该思考的问

题.我认为,在教学时让学生主动找出和正比例有关的应用题,再由学生自己去寻找规律 ,发现规律 ,从而真正掌握正比例的意义 ,

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时间

学科

主发言人出席人员缺席人员

集体备课记录表5

2015年 5月 8号地点段庄小学

数学年级六年级

穆秋菊发言主题《确定位置》教学注意吴玉芝、刘忠英、石翠红、袁帅、穆秋菊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确定位置》教学注意点:在前面的教材里已经多次教学确定位置的知识。

一年级(上册)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

相对位置。

二年级(上册)用“第几排第几个”的形式描述物体所

在的位置。用东、南、西、北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二年级(下册)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等方向。用方向词描述行走路线。

五年级(下册)用“数对” 确定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

本单元要从方向和距离两个方面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

联系已有的方向经验,应用度量角和画角的方法,以及比例尺

的知识,进一步了解方向、体会距离,发展空间观念。本单元

是根据《标准》要求,在小学数学里新增加的教学内容,确定

位置涉及的知识、技能比较多,教学有一定的难度。为此,编

排三道例题和一个练习,让学生逐步掌握新的方向知识,学会

比较精确地表示物体所在的位置。还安排一次《实际测量》为

内容的实践活动。

1.在已有方向知识的基础上,教学新的确定位置方法。

例1 要用“北偏东 30°方向 6 千米处” 表示灯塔 1 相对于轮船的位置。其中“北偏东 30°”描述了灯塔 1 所在的方向,

“北偏东”是新的方向概念,“ 6 千米”讲的是灯塔 1 离轮船的距离。例题教学的确定位置是方向与距离的复合概念,可分成

四步进行教学。第一步呈现一艘轮船向正北方向航行的情境

图,让学生看出图中的灯塔 1 在轮船的东北方向,灯塔 2 在轮船的西北方向,激活已有的方向经验。第二步教学“北偏东”

“北偏西”两个方向知识。生活中经常使用东、南、西、北四

个主要方向,以及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辅助方向。航

海时除了使用正东、正南、正西、正北以外还使用北偏东、北

偏西或者南偏东、南偏西的方式表示方向。例题结合轮船航行

的情境图,指出东北方向叫做北偏东、西北方向叫做北偏西,

帮助学生联系已有的方向知识,初步建立两个新方向词的概

角 30°方向,把灯塔 1 所在方向说成“轮船的北偏东30°方向”,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北偏东”的含义,体会北偏东30°比较清楚地描述了物体所在的方向。第四步利用情境图上的比

例尺和图上距离,算出轮船到灯塔 1 的实际距离,从而知道灯

塔1 在“轮船的北偏东 30°方向 6 千米处”。通过上面的分析可

以看到例题的教学线索,在原有方向知识的基础上先建立“北偏东”的概念,再陆续添上偏东的度数和相应的距离,突

出“知道了物体的方向和距离,就能确定位置” 这一思想方法。

2.根据实际的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表示出相应的

位置。

例2 里的“北偏东 40°方向 20 千米处”是清凉岛相对于

灯塔的方向和实际距离,在平面图上指出清凉岛的位置,需

要画出“北偏东 40°”这个方向,还要表示出相当于实际距离

20 千米的图上距离。教材在安排学生讨论之后,利用小卡通的对话,突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在平面图上确定北偏东 40°的方向,要根据“北偏东”的

含义,以表示灯塔的点为顶点,正北方为角的一条边,用量

角器偏东40°画出角的另一条边。确定灯塔和清凉岛间的图上

距离,只要应用线段比例尺的意义“图上 1 厘米表示实际 5 千米”就能算出。让学生在教材的平面图上画出清凉岛的位置,

还要给予三点指导:一是“北偏东 40°”的射线要画得轻一些、

细一些;二是在射线上找到清凉岛的位置,可以用一个圆点表

示并在旁边标注“清凉岛” ;三是把灯塔与清凉岛间的线段适

当描粗一些,把射线的多余部分擦干净。

3.应用确定位置的知识,描述行走的路线。

例3 在平面图上用箭头示意了李伟从家到学校的行走路

线,要求说出图示的行走方向和路程,在现实的情境中应用确定

位置的知识。教学时首先应让学生明白,要有条理地说出从

家出发向什么方向走多少米到达哪里,再向什么方向走多少米

到达哪里 ,, 最终到达学校。然后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

里交流,有的学生在描述时可能应用以前教学的“东北方

向”,有的学生在描述时可能应用现在教学的“北偏东60°方向”,这些描述都清楚地说出了李伟上学行走的路线。但是,

要提醒学生注意平面图中给出了一些角的度数,用“北偏东60°”

描述行走方向比“东北方向”精确。李伟放学回家的行

走路线与上学的路线刚好相反,不仅行走的方向相反,而且途

经的标志性建筑的次序也相反。说说回家路线有利于知识、技

能的理解与掌握,如图中有两个 60°的角,一个角用于描述上学

路线,另一个角用于描述回家路线。另外,从上学路线到回

家路线能体会“倒推”的思想方法,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4.在实践活动中实际测量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

尺是度量长度的工具。无论直尺还是卷尺都很难直接度

量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一般把较远的距离分成若干段,用

尺量出各段的实际长度,相加得到两地间的距离。为此,先要通

过两点测定一条直线,然后沿着这条直线测量长度。实践活动

《实际测量》着重引导学生测定这样的一条直线。教材呈

现了三名学生在 A 、 B 两点间测定直线的情境,两名男孩各把

一根标杆竖直插在 A 点和 B 点,一名女孩在 A 、B 之间的C 点和 D 点依次插标杆。只要四根竖直的标杆插的地点 A 、 B、

C、D 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 A 、B 之间的距离就可以分成 AC 、CD 、DB 三段度量,戴帽的男孩正在观察并指挥调整,利用四

根标杆在 A 、B 之间测定一条直线。教材引导学生看懂情境图,

体会图中的三人分别在做什么,尤其是戴帽子的男孩是怎样判

断四根标杆在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然后用这样的方法在操场

上开展类似的实践活动。

这次实践活动里还有步测和目测。步测要知道步长,步

长一般不采用量一步有多长的方法获得,而通过“路程÷步数

=平均步长”算得。教材指导学生选一段距离走三次,通过填

表计算平均步长,这一段距离不能过短,也不必过长,一般 20 米左右就可以了。由于步测是按平时走路的步子测量某些长

度,所以要用自然均匀的步子在这段距离上走三次,以平均每

次走的步数求得的平均步长比较接近常态。目测只能估计两点

间的距离,往往与实际距离有较大的误差。教材只是介绍练习

目测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尝试着进行一些目测。

时间

学科

主发言人出席人员缺席人员

集体备课记录表6

2015年 5月 20号地点段庄小学

数学年级六年级

石翠红发言主题同教材备课

吴玉芝、刘忠英、石翠红、袁帅、穆秋菊

五位老师同教材备课后,集合讨论出一份备课,由刘忠英老师试教。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教案

教学内容:

六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第 71-72 页、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四的 1-3 题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和列表,以及列举、到推、替换和假设等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转化是一种常见的、极其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转化能把较复杂的问题变成较简单的问题,把新颖的问题变成已经解决的问题。转化的关键是要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和具体的转化方

法,转化的手段和具体方法是多样而灵活的,既与实际问题的内容和特点有关,也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掌握转化策略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更有益于思维的发展。本单元的教学不以学生能够解决教材里的各个问题

为目的,而在于学生对转化策略的体验与主动应用。具有初步的转化意识和能力,对以后的学习与解决问题将会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虽然经常进行转化,但是他们对转化活动的体验还处于无意识的状

态。教材让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中想到转化,并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应用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知识进行图形的等积

变形,体会转化的含义和应用的手段,感受转化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的价值。然后回忆以前学习中曾经进行过的

转化,探索图形面积公式时的转化、计算小数乘法和分数除法时的转化,学生能想到许多具体的事例。通过回忆和交流,意识到转化是经常使用的策略,从而主动应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

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

略的应用价值。

3、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

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转化策略的价值,丰富学生的策略意识,

初步掌握转化的方法和技巧。

2、让学生知道怎样转化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学准备:课件、小黑板每人一张例 1 的格子图教

学过程:

一、观察交流,明确转化的策略

1、出示两个图形(例1)

观察下面两个图形,它们的面积相等吗?

一眼看不出来,有什么办法来证明呢?动手试一

试。

你是怎样想的?说给同桌听。

汇报时,学生可能有:

(1)数方格的方法,

问:你对这种方法有什么看法?(麻烦、不准确)

(2)变成长方形进行比较。

怎样把它们变成长方形的?

第一个图形:上面半圆向下平移 5 格。

第二个图形:下半部分凸出的两个半圆分割出来,

以直径的上面端点为中心,分别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

向旋转 180 度。

问:图形变化的过程中,它们的面积变了吗?现

在可以准确判断面积大小吗?

问:为什么要把原来的图形转化成长方形呢?(原来图形复杂、不规则,难以比较,转化后图形简单了便于比较。)

2、小结:

像这样把不规则图形变成规则图形来解决问题,就

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3、练习运用

(1)练习十四第二题①、②用分数表示图中的

涂色部分。

(2)练一练直接出示右边图形,再让学生思考

周长的计算方法,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二、回顾实例,感受转化的价值

1、引导: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过转

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比如一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推

导时,回忆一下,再同桌交流。

汇报时学生充分列举,教师摘要板书。(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圆→长方形)

师:这些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

共同点?(把新问题转化成熟悉的或者已经解决过的

问题。)

2、再次激活:其实我们在以往的计算中也运用

过转化的策略,能回忆起来吗?

学生如有遗忘,教师可以即时激活,比如在计算1.3×2.4 时是怎样想的?

学生列举时,教师引导学生举实例,并摘要板书。

3、尝试练习

(1)计算: 1/2+1/4+1/8+1/16

师:观察加数有什么特点?用什么方法求和?(通分转化)

还有不同的转化吗?(可以化小数求和)

你对这种转化有什么看法?(化小数反而麻烦)

观察图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小组交流。

汇报: 1- 1/16 中的 1 和 1/16 各表示什么?

(2)小结:要求阴影部分的和可以从空白部分着想,看来用转化的思想解决问题也可以从反面入手。

如果再加上 1/32 呢?加上 1/64 呢?

4、小结:

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时,你发现有什么好处?

三、练习巩固,运用转化的策略

1、练习十四第二题③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

2、练习十四第三题

3、练习十四第一题

四、总结延伸,增强转化的意识

今天学习了什么?运用转化的策略有什么好处?

以后再遇到一个陌生问题时,你会怎么想?

时间

学科

发言人出席人员缺席人员

集体备课记录表7

2015 年 5 月 13 号地点段庄小学

数学年级六年级

吴玉芝

吴玉芝、刘忠英、石翠红、袁帅、穆秋菊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教材分析

前面的教材里,学生已经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

能够利用这些统计图表示数据及变化态势;初步理解了平均数

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能够应用平均数对数据进行

分析、比较。本单元教学扇形统计图、众数和中位数,扇形统

计图过去是选学内容,现在是基本的教学内容,而众数和中位

数是根据《标准》的要求新增加的教学内容。扇形统计图能直

观地表示出各个部分的数量分别是总数量的百分之几,众数和

中位数都是统计量,在平均数不能有效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基

本特点时,往往选用众数或中位数来表达数据的特点。因此,

本单元的教学能进一步提高学生表示数据、分析数据的能

力。教材编排了四道例题和两个练习,例 1 和练习十五主要教学扇形统计图的知识,例 2 至例 4 以及练习十六教学众数和中位数的知识。

1.以百分数的知识为基础,教学扇形统计图。

例1 教学扇形统计图,分两步进行。第一步从整体到部分

认识扇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我国陆地地形分布情况统计图,

体会图中的数据信息的具体含义,理解这张统计图用一个圆表

示我国陆地的总面积,用五个扇形分别表示平原、盆地、高原、丘陵、山地各占国土总面积的百分之几。由于五种地形所占总

面积的百分比不同,所以五个扇形的大小不同。教材及时指出,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它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的数

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经过这一步教学,学生知道扇形统计

图与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相比,不仅形状不同,而且表达

的数据内容也不相同。第二步根据已知的我国国土总面积,利

用扇形统计图里的数据,分别算出五种地形的面积并填入统计

表,进一步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由于计算比较复杂,所以

使用计算器。

2.联系现实的素材,教学众数和中位数。

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由于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的频率最高,所以众数反映了这组

学会在一组数据中得出众数的方法。例 2 用表格呈现9 个学生每人用20 粒黄豆种子做发芽试验的结果,先看表在括号里填

数,感受发芽17 粒的人数最多,有 5 人。然后把9 个数据依次排列,指出17 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据的众数。教学

这一段内容,首先要形成正确的众数概念——数据中出现次数

最多的那个数。在发芽结果的数据中,17出现了 5 次,17 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5 是它出现的次数,这组数据的众数是 17,不是 5。其次要知道求众数的方法——在一组数据中寻找出现

次数最多的那个数。不管这个数出现了几次,只要比其他数出

现的次数多,它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例题还要求计算这组数

据的平均数,联系实际比较平均数和众数的意义,体会它们是

两个不同的概念,进一步理解众数。

例 3 要求学生评价7 号男生的跳绳成绩在这组同学中的位置,有的学生可能根据算出的平均每人跳117 下,认为 7 号男生跳的比平均数少。有的学生可能把7 号男生跳的下数与其他男生比较,得出他的成绩是第三名。这些都是学生利用原有的

知识、经验进行的比较。为什么 7 号男生跳的下数比平均数少,

成绩还是第三名?为了解决这个疑问,例题先教学中位数的知

识,指出把这组数据按大小排列,正中间的一个数102 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既揭示了中位数的含义,又讲了求中位数的方法。再把 7 号男生的成绩与中位数比,看到尽管他跳的下数比平均数少,却比中位数大,在这 9 个男生中的名次还是比较靠

前的,初步体会中位数与平均数是两个不同的统计量。例题还

要学生思考为什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比中位数多得多,这是由

于2 号和 8 号男生的成绩十分突出,远远多于其他男生跳的下

数,他俩的优异成绩使男生跳绳的平均数大了,而多数男生的

跳绳成绩都低于这个水平。所以,如果一组数据里存在特别大

或者特别小的极端数据,平均数往往不能准确地表达这组数据

的整体状况,这时用中位数表示这组数据更合适。

例4 求 10 个女生跳绳成绩的中位数,这组数据的个数

是双数。教材指出,正中间有两个数,中位数是这两个数的平

均数,并要求学生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学会求这种情况的

中位数的方法。然后把各个女生的成绩分别与中位数比较,体

会用中位数能评价每个数据在整体里的地位。

时间

学科发言人出席人员缺席人员

集体备课记录表8

2015 年 5 月 26 号地点段庄小学

数学年级六年级

史宝

吴玉芝、刘忠英、石翠红、袁帅、穆秋菊

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计划

一、复习内容:

1.整数和小数 2 .简易方程 3 .分数和百分数

4 .量的计量

5.几何初步知识 6 .比和比例 7 .简单的统计

二、复习要求:

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有关整数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简易方程、比和比例等基础知识,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会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会解简易方程,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2.使学生巩固已获得的一些计量单位的大小的表象,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单位间的进率,能够正确进行名数的简单变换,能够进行简单的估计或应用。

3.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几何形体的特征,进

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能够正确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巩固所学的简单画图、测量等技能。

4.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统计初步知识,能够看懂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能够计算求平均数问题,并能够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和求得的平均数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

5.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应用题和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复习建议:

1.制定复习计划 2 .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注意

知识间的联系。

3.注意培养能力。 4 .注意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地

进行整理与复习。

5.加强反馈,注意因材施教。

四、复习中处理好几个关系:

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以学生为主。

(1)知识让学生梳理。(2)规律让学生寻找。(3)错误让学生剖析。

(4)思路让学生讲述。(5)优劣让学生评比。(6)教材让学生审读。

(7)信息让学生交流。

2.讲与练的关系——以练为主。 3 .提优与辅差的关系——以辅差为主。

4.课本与资料的关系——以课本为主。 5 .通法与特技的关系——以通法为主。

把复习课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为什么要把复习课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不同的教师有不同

的理解 : 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的自主学习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提高

复习课的教学效率,

在小学六年级的数学总复习课如何体现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的方向,又落实教学有效性的要求?这是当今数学课堂教改的

重要问题。但如何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小学数学复习

课的一个争议的话题, 不同观念或不同阶段的教师有不同的理

解, 表现出不同的教学行为。

我们数学组决定围绕“把复习课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展开

研究。一堂“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复习课成为我们研究的

开始。本课主要体现了复习课的一般结构,又有所创造,让学

生学得扎实、有效、生动。节课的结构为“生活引入—引导建

构—构建网络—应用提高—总结体验—作业回味”。师:假如要沿着一扇门的边框钉上木条,如果你是木匠师傅,要解决这

个问题你会怎么做?(引出周长和面积从而揭题)

师:引导学生讨论本课学习任务,明确目标:

①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③ 各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怎样推导出

来的?

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学具推导面积公式并汇报。

师:(摆图形)从这些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它

们之间是有联系的。你们能把这些图形来重新摆一摆吗?(小

组合作摆“网络图”)学生汇报并说明:为什么这样摆?怎样

摆更合理些?

师:(小结)我们每学习一个新的图形计算公式,通常是把它

转化成一个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推导的。而后进行了大量的巩固

练习。

数学组进行了讨论。这堂课学生学得比较被动,没有发挥学生

的主动权,特别是交流面积公式推导和构建知识之间的联系这

一部分,学生交流不活跃而且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导致没有完成

部分练习。有什么办法能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起来?

数学组教师的看法是:这是一堂复习课没有必要一一把每

个图形的公式推导在演试一遍,另外构建知识之间的联系这一

部分,学生还是没有理解。老师们普遍反映关于周长和面积公

式这一环节的应在设计。

如何上好复习课,作为教师首先就要明确复习绝不是唤醒学

生沉睡的记忆、程式化的再现旧知,也不是以帮助学生维持、修

正旧知识为唯一目的,而应该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从生活实际中

产生、发展的全过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促

进学生形成整体的、系统的、发展的观点,使学生对旧知识有一

个稳固的、全新的认识,为他们的后续学习服务。

我们在集体反思与讨论的基础上,得到一个共同认识:复习课

要让知识的复习成为发展学生能力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必须

引导学生探寻和感悟复习的最佳策略,鼓励学生形成富有个性

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整理。

在整个课程教学模式中,学生是知识建构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而非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被动接受者,

(完整版)五年级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1.docx

五年级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时间2012 年 2月 5 日地点教导处 学科数学年级五年级 主发言人顾明光发言主题第一单元《方程》教材分析 参加人员顾明光吴德宏 一、第一单元《方程》教材分析及单元要点交流 顾明光: 本单元教学方程的知识,是在四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第一次教学方程,涉及的基础知识比较多,教学内容分成三部分编 排。 第1-2 页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根据直观情境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 第3-11 页教学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第12-14 页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 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方程的意义。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这是用定义的形式来揭示概念。小学数学中揭 示概念的方式有多种,这里对方程的定义采取的是属加种差定义方式:种讨 差 +邻近的属概念 =被定义概念。这里,被定义概念邻近的属是“等式”,种 差是“含有未知数”。 论2.循序渐进地教学等式的性质和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考虑到中小学学习的衔接,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理解等式的性质,会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本单元教学解一步计算的方程,由于不再像过 内 去那样,利用四则计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方程,因此,暂时只解未知数不 是减数和除数的方程。等式的性质是指等式两边都加上、减去、乘或除以同 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 0 除外),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教材“循序渐进”的 容 安排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将等式的性质分别安排在两个例题中进 行教学,例 3 教学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的 性质,例 4 教学用相应的性质解方程;例 5 教学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 数(除以一个数时 0 除外),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质,例 6 教学用相应的 性质解方程。中间安排了练习一,让学生在内化对等式部分性质的基础上, 进一步学习新的性质。这样的安排,分散了学习的难点。第二个方面,在引 导学生发现等式性质的过程中,逐步推进:一是从不是方程的等式过渡到方 程,二是由加同一个数过渡到减同一个数。例 3 结合天平平衡的情境呈现了 四幅图,第一幅图在 20=20 的基础上,得到20+10=20+10;第二幅图在 X=50 的基础上,得到 X+20=50+20;通过这两个情境,学生发现“同时加一个数, 结果仍然是等式”。第三幅和第四幅图都是同时减去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的情况。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结合每一幅图的结果,用自己的语言交流发现了 什么,从而不完全归纳出等式的一个性质。 3.体会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

(完整)小学六年级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小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初议稿) 六年级试教:XXX [教材简析]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学习基础是: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分数加、减、乘、除计算、以及整数小数四则运算中运算律的使用。由于有了大量的知识基础,教材安排了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类推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通过两种方法的比较,发现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中同样适用。例题的设计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随后的练一练让学生巩固了计算方法,提高合理灵活使用运算律的能力。练习十五中还安排了使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实际意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主动体会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能运用运算律进行有关分数的简便计算,体验简便运算的优越性。 2、使学生在理解运算顺序和简便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重温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谈话:中国结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工艺制作,元旦时我们班将用它来装扮教室。 2、出示场景图:小的中国结每个用4分米彩绳,大的中国结每个用6分米彩

绳。两种中国结各做18个,一共用彩绳多少米? 3、学生口头列式,说说运算顺序。 4、提问:两种方法,哪一种计算更简便?为什么? 5、小结: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都是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还可以使用运算律使计算更简便。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在具体的情境中再现旧知,为新课的教学打下了稳固的知识基础,埋下了情感、思维体验的伏笔。] 二、主动探索,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出示例1的场景图,学生自主列出综合算式。 板书:2/5×18+3/5×18 (2/5+3/5)×18 2、交流两种算式的不同思路:列式时你是怎样想的? 3、指出:在一道有关分数的算式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称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这两道算式都属于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将计算与解决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能使学生体会到计算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从而增强学习计算的内在需求。] 4、独立思考,尝试计算 (1)提问:根据以往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经验,想一想,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使学生明确: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2)尝试:这两道算式你能试一试吗?

2018数学备课组计划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数学备课组工作计划 一、基本情况 1、教师:高三数学备课组共有11名老师,每个老师一个班。老教师6个,年轻教师5个。在职称方面,中学高级教师5人,中学一级教师3人。 2、学生:本年级共11个班,其中文科班共5个,理科班共6个。 二、教学目标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含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三、教学措施 单凭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融合了备课组的集体智慧才能把高考考好。这就要求全组教师加强团结,通力协作,共同努力,加强备课组内的合作,落实集体备课和分配任务的按时完成,这些都是高考能否完成任务的必要条件,具体的教学措施如下:1、学习新课程,建构新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是创新的源泉,是新课程改革的灵魂。面对新一轮的高中新课改,我们只有改变旧传统,建构新理念,才能有效地实施新课程。2、钻研新课程,掌握新内容。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是教师在具体实施新课程教学内容是首先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充分了解这一问题,设计出更加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3、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4、坚持集体备课,发挥团队作用。5、组织相关的教研活动,互相交流、互相学习。6、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学习他人之长,吸收他人经验。 四、教学要求 整体把握课程指导思想,理清贯穿教材的主要脉络,反映和揭示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展示重要概念的来龙去脉。各班级学生必须完成课堂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渗透高考要求,对平行班和文科班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倡导自主学习方式,逐渐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五、具体工作 1、开学第一周,组织本备课组教师开展南京市期初培训内容的学习,明确课标的具体要求,并制定计划,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在大家的共同探讨下,备课组共分为5个组,每组两人,第一组是李定谷、叶必松,第二组是张应玲、蔡红艳,第三组是王泽会、朱德江、第四组是翁兴超、李春兰,第五组是蒋晓明、陈祖明。总体指导是杨兴茂主任。 2、开学后,从第二周开始,就按每周周三上午第三节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按照教学进度的要求,探讨一周来的得与失,主讲下一周的知识体系与内容。 3、教学进度力求一致,每周出两次午练题,外加6个班多一次午练,每周出一次周测。 4、提倡互相学习,平时11位老师多交流听课,多交流教研,初定每两周一次推磨听课,时间定在周,三上午第三节课,要求全体老师去听课,并于第四节课集体讨论。 5、组织好学生的扶优补偏工作,每位教师尽量在自己所带班级发现一些优秀生与困难生,力求尽可能的做扶优补偏。 6、结合学校要求,鼓励备课组的老师开展教学法研究,改革课堂教学法方式,引导学生主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范文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范文 群众备课记录(一): xx学年度第一学期xx学校群众备课记录表 学科:数学 年级:六年级 记录人:冼建南 主讲人 冼建南 时间 10 月8 日 地点 多媒体教室 参加人员谢晓华、柯甘生、谢健民、许丽敏主题 进行第二单元分析,找出学生容易错的题目。 备课资料 1、讨论第二单元学生容易错的题及解答方法。 2、制定学生竞赛的题目。 群众发言记录 1、冼建南:学生在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及图意较为困难。在教学时老师应在黑板上一步一步的画给学生看,而不能单纯让学生看书理解。 2、许丽敏:学生在画比“单位1”少的题目时,“少的部分”往往不用虚线表示,并且问题把比“少的部分”也包括在内。在教学时应让学生理解“比较量”所对应的分率是多少,还有强调“少的部分”是比较量没有的,所以不能包括在内。 3、各位老师都写出几道竞赛题目。 小结经过这样的学习及分析,对于新教六年级数学的老师帮忙很大。 群众备课记录(二): 群众备课活动记录 主备人: 参加人员:语文教研组成员备课地点:阶梯教室学科:语文 主备年级:xx 年级 时间:xx 月xx 日 备课中心问题: 1、读懂课文,体会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是教学的难点。 2、思考到说明文比较枯燥,缺乏情趣,能够制作一些幻灯片,比较直观、形象。 3、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写话,提高写作潜力。 过程描述: 一、创设情境: 二、初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了解特点: 四、复述特点 五、拓展练习 六、总结讨论结果:

1、读懂课文,体会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是教学的难点。 2、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写话,提高写作潜力。群众备课记录(三): xx学年度第二学期xx学校群众备课记录表 学科:数学年级:六年级记录人:冼建南主讲人 冼建南、谢健民 时间 4 月1 5 日 地点多媒体教室参加人员六年级全体数学老师主题 反思常规教学检查的状况 备课资料 1、有关学生作业、练习册完成的状况,解决问题。 2、讨论怎样教学圆锥、圆柱的关系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群众发言记录 1、从检查的结果可知,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是良好的,小部分学生的作业、练习册书写较差。还需要老师抓好学生的学习态度。 2、冼建南:我们课本上只讲了当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时的体积关系,但考试时有些灵活的题会考到当等体积,等底时,圆锥和圆柱的高的关系;或当他们等体积,等高时,他们的底面积的的关系,每年考到这类题时,学生还是弄不懂。 3、谢健民:最好用实物操作给学生看,解决这类题最好用方程解。小结 1、今后加强学生的书写,也就是态度要抓好,培养好。 2、统一圆锥及圆柱的关系的教法。 群众备课记录(四):数学组第一次群众备课活动记录活动日期:13.3.5 周次:1 参加人:魏金涛、刘玉霞、王海涛、王扬、尹士霞缺勤:无 群众备课资料: 1、上次群众备课分工任务完成状况;电子教案打印下发状况;已完成锐角三角函数和特殊角三角函数值。 2、分析电子教案的打印稿进行研讨的状况简单记录。 (1)对部分例题进行拓展。 (2)根据学生状况,分层布置作业。 (3)补充一些简单习题。 (4)完成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5个教案,下周一上交的FTP自己的教案文件夹中 3、群众备课其它资料的记录。 (1)分析本周授课中存在的问题,讨论解决的办法。 (2)预测下周授课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研讨解决的办法。 (3)讨论8、9 节课的练习资料。群众备课记录(五):xx学年度第二学期xx校园群众备课记录表学科:数学年级:六年级记录人:冼建南主讲人冼建南谢晓华时间2010 年3 月11 日地点多媒体教室参加人员六年级全体数学老师主题第一、二单元单元分析及错题 备课 资料 ①讨论第一、二单元的错题分析及解答方法。 ②讨论如何有效地进行预习。 ③课件制作的分工。群众发言记录 1、冼建南:在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好处的两种量时,要事先规定哪种量为正(或为负)。 2、谢晓华: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负号后面的数越大,这个负数就越小。如-8 和-6,8>6,所以一8v—6。

五年级数学集体备课计划

五年级数学集体备课计划 一、工作目标。 五年级数学教研组本学期将紧紧围绕中心校教学工作计划、教导处工作计划、教研室工作计划,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并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教学行为,求真务实地开展集体备课活动研究,实践新课程的理念,确保备课质量的稳步提高,并依此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工作思路。 1、组织全组教师认真学习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教导工作计划的相关内容,制定本组活动计划,明确目标,落实任务。 2、按教导处、教研室的要求,本学期活动18次,原则上每周活动一次。 三、工作措施。 1、严格按照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教研室工作计划、备课组工作计划开展本组的备课研究,并做好相关备课资料的积累。 2、严格按学校的规定,认真钻研教材,尽心设计教学方案,力争高效率地完成备课任务。精心写好备课材料,尽力做到高质量地备课。 3、备课探讨时,用心听,多提出修改意见,着重提出值得探讨的问题,“不客气”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倡多写课堂教学随笔、反思或案例。

4、集体备课的教案,只是作为参考样本,每一位老师要根据自己理解、班级学生实际,本校教学条件,作出相应的修改,防止两种情况:①把集体备课的教案“冷”在抽屉,凭“经验”上课。②“死记硬背”,全盘照搬。 5、提倡教学相长,平时多开展个人间的合作研讨,交流教学经验,讨论教学问题,努力提高备课质量。 6、提倡多阅读各类教育教学报刊资料,努力汲取先进的教育思想、高效率的教学设计,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备课。 四、备课流程 1、个人主备 主备人在集体备课前要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反复阅读教学参考书及有关资料钻透教材。确定本单元三维目标,明确重难点,并指出突破重难点的方法,课时分配及单元过关测试题等。设计出本单元课时详细的教学设计。 2、集体研讨 主备教师陈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程序,并说明设计的理由,备课组的其他几位教师围绕主讲辅导情况,以新课标理念为依据,对主讲辅导内容进行分析研究,结合自己所准备的钻研材料,提高补充、修改意见,同时主讲人认真做好记录。并根据集体研讨结果,结合本组其他教师的意见,取长补短,补充完善原先的设计方案,撰写每一课时科学使用的教案。 3、反思修改 每位教师在上课前必须熟悉教案,领会教案的精神实质,然后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学生的年龄特点,个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案的教学内容、教法学法、教学环节进行修改、调整、备出自己的特色的教法、

数学备课组工作计划

数学备课组工作计划 数学备课组工作计划 篇一:数学备课组工作计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研究新教材,了解新的信息,更新观念,探求新的教学模式,加强教改力度,注重团结协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全力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基本情况 本组有教师4人,1名老教师,两名新教师,年龄结构比较合理。承担高三年级6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其中有一人担任了学校数学科组长,本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在区里中等,数学基础较差,加之各班学生人数多,学生基本素质又较差,教学与管理均有一定难度。每个教师都面临要尽快熟悉、掌握新考纲的艰巨任务。 三工作目标 高三教学任务繁重,我们做到了早计划、早安排,现已把高中教材的教学内容提前完成,如何有针对性地、科学合理地安排下阶段的复习教学进度,保证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是每个教者所必须面对的课题。常规教学注重落实,加强团结协作,充分发挥备课组各位成员的特点和作用;争取学生数学素质不断提高,争取高考考出优良成绩。 四工作要点(具体措施)

1、在教导处的领导下,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明确任务,加强管理,务求高效。积极宣传并坚持五个一工程。组织教学工作的自查、互查、抽查,尝试平时查与突击查,认识基础是备课,重点是上课,落实是辅导,并能坚决、坚持、深入贯彻执行。 2、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接受市、区教研部门的指导,及时掌握教学新动态; 3、加强备课组内的交流,每周二下午为集体备课时间,注重相互协作,强化集体备课,做好每单元的教学进度、内容、深度、广度统一,资源共享;同时,组内应加强相互听课,评课落在实处,改革课堂教学,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新教材教法。 五、各轮复习的侧重点与要求 第二阶段[在3月初~4月初]为重点复习,再现发展能力阶段。要求构造网络,重点复习,归纳迁移,发展能力。一般以重点知识板块为主,分专题复习。选定的专题可从 重点知识板块、重点题型板块、学习薄弱环节、热点问题、数学思想方法中选定。 ①要集中精力攻下常考的知识板块,同时又要善于找出各部份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如:方程、导数、不等式,三位一体的运用)。力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综合应用,开拓思路,发展思维。 ②复习应异(忌)于面面俱到,贪多求全,平均用力。要精选题目,大胆删减,不可陷入盲目的题海战术。针对性要强,不能变成第一阶段复习的机械重复,也

数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初二数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3.四个领域中一些具体的内容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删除了一些条目,第二是新增.了一些内容(包括必学和选学内容),第三是对相同内容的要求不同(包括程度上的不同以及要求的进一步细化),具体如下。(1)删除的内容删除的内容▲在“数与代数”领域,删除了一些内容,例如:①对“大数”的认识与应用——“能对含有较大数字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与推断”(实验稿 P31) ②对有效数字的要求——“了解有效数字的概念”(实验稿 P32)③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要求——“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问题”(实验稿 P33)▲在“图形与几何”(实验稿为“空间与图形”)领域,删除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有:①关于等腰梯形的相关要求(实验稿 P39、P43)②探索并了解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实验稿 P39)③关于影子、视点、视角、盲区等内容,以及对雪花曲线和莫比乌斯带等图形的欣赏等(实验稿 P40)④关于镜面对称的要求(实验稿 P41)▲“统计与概率”部分删除的内容极差、频数折线图等内容(2)新增加的内容新增加的内容▲“数与代数”中既有必学的内容,也有选学的内容①知道|a|的含义(这里 a 表示有理数)②最简二次根式和最简分式的概念③能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中增加了一次式与二次式相乘④能用一元二次方程根 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是否有实根和两个实根是否相等⑤会利用待定系数法确定 一次函数的解析表达式以上为增加的必学内容,此外,此次《标准》修改,还以标注“*”的方式,增加了选学内容,具体如下: *⑥解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 *⑦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⑧知道给定不共线三点的坐标可以确定一个二次函数▲在“几何与图形”领域中,增加的内容既有必学的内容,也有选学的内容。①会比较线段的大小,理解线段的和、差,以及线段中点的意义②了解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③会按照边长的关系和角的大小对三角形进行分类④了解并证明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⑤了解正多边形的概念及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⑥尺规作图: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已知一直角边和斜边作直角三角形;作三角形的外接圆、内切圆;作圆的内接正方形和正六边形下面的要求是选学内容选学内容:选学内容 *⑦了解平行线性质定理的证明 *⑧探索并证明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以及弦所对的两条弧 *⑨探索并证明切线长定理:过圆外一点所画的圆的两条切线的长相等 *⑩了解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3)在要求上有变化的内容(略) 4.在综合与实践领域,基本保持了实验稿的要求,如:要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等等。此外,还提出更为具体的要求,如:反思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将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形成报告或小论文,交流成果,总结参与数学活动的收获,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这样使综合与实践的学习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记录:李春辉

小学数学集体备课计划方案

小学数学集体备课计划方案 2013-8-28 15:53|发布人: y355356475|阅读: 45 | 一、集体备课的指导思想 教师集体备课制度,是指教师在课堂讲授之前,由本备课组集体研究、讨论教师讲课内容,帮助教师提高备课质量,进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制度。集体备课要理论联系实际,有现实感和创新性,以澄清教师的种种困惑为目的。集体备课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科学的教法和程序,是为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集体备课就是为了充分发挥集体智慧,通过相互借鉴,相互启发,相互互惠,相得益彰,优化教学方案,减轻教师负担,增强课堂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师自我成长的有效途径。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使全体教师能从单元整体上驾驭教材。 二、开展“集体备课”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交换,可以形成更新的多元思想”。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成为日渐兴起的一种教研新模式,更成为学校教研活动的亮点。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让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预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分析理解,拓展教学思路。最终希望每位教师都能自觉把个体纳入到群体中去,集思广益,个人素质得到充分的展现与提高。每次集体备课都有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既发展了学生,又成长了教师。 三、集体备课的主要内容 1.讲授的理论框架、基本观点、基本概念,应突出的重点、新意,应解决的难点。 2.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3.教学方法,讲课艺术,逻辑结构。 4、寻找现行教材与现数教材的最佳结合点。 四、集体备课的具体要求 三定:定单元集体备课课题,定中心发言人,定单元教学进度。 五统一:统一单元教学目的,统一教学重点、难点,统一课时分配和进度,统一作业布置和三维训练,统一

小学数学教研组集体备课记录表

小学数学教研组集体备课记录 时间:11/3 地点:会议室 主持人刘景龙、刘秀芹 学习内容 研讨“学习活动设计”《认数》(有效反思之二) 参加人员: 全体数学老师 活动情况摘要: 本次业务学习采用先独立解读教材,再集体研讨对话的形式进行: 刘景龙:这一个星期,我们就<认数>一单元进行了认真教材解读,今天我们就各自谈谈自己队教材的理解,以及自己的设计思考。 宋桂真:我觉的这节课的知识点很多,有认识数位、数与数之间的换算、认识1000,还有如何读数。 刘秀芹:是这样的,关键是数位之间的关系,数与数之间的换算,如五个十是多少?学生很容易弄错。 (刘景龙质疑:你们认为这些重点内容中哪一块对学生来说最难?) 刘秀芹:数位之间的关系。 (刘景龙:准备怎么突破?) 祝先仕:孩子们知道10个100是1000吗?所以在拨计数器时可以突破。 刘景龙:我认为我们可以再看教材的安排。(1)本单元的知识点较多,教材注意了知识结构的优化组合,按几百——几百几十——几百几十几的顺序分段安排数的认识,这样的安排遵循了由易到难、由基本到复杂的认数规律。我们就第一课时如何安排?这值得我们思考。我认为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本节课的关键所在。如果这一点突破了,刚才我们所认为的重点和难点就迎刃而解。教材中借助木块和计数器认识数。木块是第一次出现的学具,以往都是以小棒作为数数的工具,由于这个学期学的是千以内的数,用小棒很难表示,所以选用小方块作为学具。我们来看P16的例题,可以看到一个方块表示“一”,10条方块拼成一片表示“一百”,10片方块堆成一个正方体表示“一千”。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认识这些新的学具,尽快让学生熟悉1个、1条、1片、1堆小方块表示的意思。利用计数器读数、写数,同时落实千位,拓展学生对数位顺序的认识; 刘景龙:(2)提供现实生活中的数让学生读、写、计算,教材里有很多,如电表度数、字典页码;(3)介绍其他学科的知识,促进各学科知识的整合。如P20第四题、P30第四题(看

六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计划

六年级数学集体备课计划 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落实区教研室《一个意见两个规》,结合我校“自主互助,快乐高效”学习型课堂实施方案。教导处领导下,积极开展教研工作,积极发挥集体的力量,进行集体备课。全面推动教学改革。利用集体备课,充分提高本组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备课中努力做到四备: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并且在精心设计教学目标、精心创设情景、精心选择例题,精心选择教法上做文章,在这里老师们进行交流,努力创设高质高效的数学课堂,让每个孩子在快乐种享受数学,在享受数学中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集体备课安排 根据学校教研活动安排,单周为集体备课时间,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的编写特点,以及我们作为第一批课改实验班级,教材给了老师很大的发挥空间,如果不能深刻领悟教材编写意图,很难做到灵活运用教材,所以集大家的集体智慧,通研教材。结合学校的教研活动安排,我们制定了本学期的备课安排:

第一次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准备:每个老师通读教材,自己提出对教材的看法和认识,然后研读新课标,为集体备课作好准备。 集体备课过程: 今天是第一次集体备课的日子,3:30还没到,我们就开了。 一、我们就本学期的备课、开课、听课作了商议。备课继续按上学期先五人分单元侧重备,而后利用教研活动时间集中研讨,并力争每一节课的预案在上课的前一天下午再次梳理。在此基础上,每个单元抽一、二两堂课重点研讨。平时多走入同伴日常课堂,互听互学,听课后立足于学情就教学中的真实性问题与困惑进行讨论与交流,形成日常研究的习惯。 二.通研教材,确定本册教学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会看比例尺,理解正比例和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济宁市实验初中备课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活动时间1-2活动地点初四物理办公室主持人胡思慧主备人胡思慧记录人张潇波参与教师胡思慧、宋洪坤、高猛、张潇波 缺席教师无 课题《12.1温度计》 主备人说课集体备课研讨记录 学情 分析 学生对温度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并不理解。 教师准备:实验用温度计、演示温度计、家庭用寒暑 备 表、体温计、烧杯、试管、热水、冷水、温水、广口 教瓶、橡皮塞、细玻璃管、多媒体课件。 材 学生准备:实验用温度计、家庭用寒暑表、体温 计、烧杯、水。 备学 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练习法 教法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 2 .能说出水的三种状态的特征,知道物态变化现 象。 3.知道温度的概念,能说出生活和自然环境中常 教学目标见的温度值。 4.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5.会用温度的常用单位和国际单位制单位来表 示温度。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叙述温度计的构造、量程、最小刻

让学生完成如图所示实验:把两只手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 把双手同时放入温水中。两只手对“温水”的感觉相同吗 引入温度计。 提出问题:能否自己设计一个温度计 ?给出实验器材:一个装有红 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使学 生通过观察了解液体温度计的 和学生一起分析学习云、雨、雪等形成的知识。太阳照射使地面 原理 水温升高,含有水蒸气的热空气快速上升。在上升中 ,空气逐渐加深 学生对摄氏温度的理解。 合培养 ,小水滴结冻让学 现自 蒸气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形成云。当云层中的小水滴 并成大 :水滴时,雨便产生了。假如上空的温度较低 学生的设计能力。 生享受设计成功的喜悦 ,同时发 己 设计上的不足 水便以 、雪的形式降到地面。 2.温度: 自学指导:让学生阅读教材 P4内容,从中发现一些问题,完成 的自学检测: 1. 温度的国际单位是什么 ?它有哪些常用单位? 2. 摄氏度是怎样规定的? 3. 能够估测一些物体的温度。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高温物体和低温物体 ,归纳出高温物体 与低温物体有何不同。 让一个 -同学将他所知道的一个温度写在黑板上 ,其他同学对其结 果进行 ?评估,使学生了解摄氏温度的读法,写法及规定。 让学生观察P4自然界中的一些物体的温度,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将 空白填上。 布置课外探究题。 3 .温度的测量: 过一 提出问题: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可靠吗

范文初中数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1.doc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活动日期: 3月 24日 周次:第三周 参加人:全体数学教师 缺勤:无 中心发言人:谷永华 集体备课内容: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五部分内容:轴对称、镜面对称、线段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和等腰三角形。这些内容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单元通过让学生观察具体的实物,延伸到学习观察较为抽象的几何图形。例1展示了三名学生分别从前面、侧面、后面观察一个恐龙玩具的情境图,下面给出了从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让学生判断这三种形状分别是谁看到的。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做一做”是让学生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一摞书,判断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是什么样的图形。这个活动简单易操作,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可以很容易判断出来。 本册教材中的对称,仅限于轴对称和镜面对称。第一节的内容是认识轴对称图形。教材借助于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的操作活动,判断

哪些物体是对称的,找出对称轴,并初步的、感性的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而对于“轴对称图形”的名称以及“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的性质,教材中没有明确给出,也不要求学生掌握。例2先让学生仿照书本上的步骤随便剪一剪,使学生看到,在剪的过程中,只要把一张纸对折,两边完全重合,剪出来的就是轴对称图形,从而通过折痕引出“对称轴”的概念。 “做一做”,让学生判断哪些图形是对称的,并画出对称轴。第六节的内容是镜面对称,也就是相对于一个平面形成的对称。只要让学生观察图片、照镜子,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通过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让学生认识镜面对称,初步感受镜面对称的特点,知道生活中很多常见的现象中包含着重要的数学思想。 通过线段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和等腰三角形等轴对称图形学习轴对称的性质。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 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3. 通过线段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和等腰三角形等轴对称图形学习轴对称的性质。 4.通过以上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点、难点

五年级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1

五年级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时间2012年 2月 5日地点教导处 学科数学年级五年级 主发言人顾明光发言主题第一单元《方程》教材分析参加人员顾明光吴德宏 讨论内容一、第一单元《方程》教材分析及单元要点交流 顾明光: 本单元教学方程的知识,是在四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第一次教学方程,涉及的基础知识比较多,教学内容分成三部分编排。 第1-2页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根据直观情境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 第3-11页教学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第12-14页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 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方程的意义。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这是用定义的形式来揭示概念。小学数学中揭示概念的方式有多种,这里对方程的定义采取的是属加种差定义方式:种差+邻近的属概念=被定义概念。这里,被定义概念邻近的属是“等式”,种差是“含有未知数”。 2.循序渐进地教学等式的性质和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考虑到中小学学习的衔接,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理解等式的性质,会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本单元教学解一步计算的方程,由于不再像过去那样,利用四则计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方程,因此,暂时只解未知数不是减数和除数的方程。等式的性质是指等式两边都加上、减去、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教材“循序渐进”的安排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将等式的性质分别安排在两个例题中进行教学,例3教学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质,例4教学用相应的性质解方程;例5教学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质,例6教学用相应的性质解方程。中间安排了练习一,让学生在内化对等式部分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新的性质。这样的安排,分散了学习的难点。第二个方面,在引导学生发现等式性质的过程中,逐步推进:一是从不是方程的等式过渡到方程,二是由加同一个数过渡到减同一个数。例3结合天平平衡的情境呈现了四幅图,第一幅图在20=20的基础上,得到20+10=20+10;第二幅图在X=50的基础上,得到X+20=50+20;通过这两个情境,学生发现“同时加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第三幅和第四幅图都是同时减去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情况。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结合每一幅图的结果,用自己的语言交流发现了什么,从而不完全归纳出等式的一个性质。 3.体会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

小班数学集体备课计划

小班数学集体备课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内容和目标梳理: 小班下学期的学习内容有哪些?请分类有条理的说出,并说出与上学期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 量: 1.会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区别大小、长短、高矮不同物体,会正确运用“前后”、“长短”、“高矮”词汇。 2.能从4个高矮或长短不相等的物体中找出并说出哪个最高(最长),哪个最矮(最短)。 3.能按物体的特征(形状、颜色)或量(长短、高矮)的差异进行4以内物体进行排序。 相关课程:《它们到哪去了》《排排队》《球儿站队》《挂毛巾》 数: 1.正确唱数20以内的数。 2.能手口一致点数7以内物体,并能说出总数。 3.理解7以内的数的形成。 4.学习不受物体的大小、形状和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判断7以内的物体数量。 5.识别10以内数字,并能认读。 相关课程:《手指游戏》《小鸭吃虫》《蝴蝶和花》《我的朋友在哪里》《小鸭迷路》 图形与空间: 1.认识长方形、三角形,能正确区分长方形、正方形的不同。 2.能判断物体之间明显的空间关系。 3.能区分以一个物体为中心的里外。 4.能按指定方向运动。 相关课程:《蒙蒙熊的大汽车》《长方形和正方形》《停车场》《过小河》《能干的小鸭》《猫宝宝》《小狗小狗来跳舞》等。

逻辑关系: 1.学习将物体按颜色或形状特征进行简单有规律排列(如AB、AAB、ABB、AAAB) 2.发能不受外部特征的干扰,根据物体的二个纬度的外部特征(大小、颜色或形状)进行分类。 相关课程:《分一分》《玩具音乐会》《欢乐节日》 本学期学习内容与上学期关系: 是一个递进关系,在上学期基础上增加难度,如:在量方面,上学期三个物体一端对齐比高矮,本学期师个物体比高矮。数方面学习,上学期手口一致点5以内数物体,本学期手口一致点数7以内物体。逻辑关系:上学期进行AB规律排序,将进行本学期AB、AAB、ABB、AAAB排序。总之,本学期和上学期关系,在数学知识和能力方面是螺旋式上升。 二、对第一单元内容的分析 第一单元的的内容是什么?根据上学期幼儿的学习情况,你觉得本单元活动的重难点是什么? 第一单元是有关量的学习,本单元活动重点量的排序、难点学习和运用找一端的方法。 三、集体教学活动四《挂毛巾》 1.说本节活动目标和重难点,并根据目标说出你在哪个环节,用什么方式引导幼儿突破重难点,达成目标? 重点:能对4个物体进行比较,并找出最大或最小。 难点:学习用找一端的方法对4个物体进行排序。 在集体学习环节,教师通过个别幼儿探索,教师演示、总结提升以及幼儿实际操作突破重难点。 本节课的关键性语言是什么?预设一下,会在哪个环节,哪种情况下出现? 关键性语言:从长到短夹毛巾,从短到长夹毛巾。 集体活动中教师反复复述,幼儿操作之前教师提要求时也要提到关键性语言,引导幼儿变操作边复述。 3.介绍你准备的教学材料和设计这些材料的原因

小学 数学 集体备课 活动记录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时间10月 20日地点办公室班 级 二2 班 主 备 人 董 研讨问题《认识时分》反思研讨活动缺席人员及 原因 无 过程记录一、全体数学老师听了董老师在二(2)上的《认识时分》这一公开课后,组长组织进行该课的反思研讨活动。 二、讨论 董:我上了《认识时分》一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钟表的整时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钟表上的时、分。时、分是非常重要的 时间单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时间单位不像长度、质 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是一个“看不见、摸 不着”非常抽象的概念,二年级学生对此比较模糊,不容易理 解,很难建立起量化的时间概念。请大家对这节课的感想说一 说自己的意见。 孔:在解决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在呈现教学内容上形象直观的优势, 利用Flash课件演示 1时=60分,时针与分针的走动过程,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 观,帮助学生建立表象,获得感性认识。这里非常好。 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并设计置了富有儿童情趣的情境将形式单一、枯燥的练习设计多样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俞:创设生活情境,使知识的呈现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有关时间的知识。 徐:最后设计通过动手操作学具“拨一拨,说一说”,可以调动学生耳、眼、口、手、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提高 了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勤动手、勤动脑的好习惯。 支:其中有很多值得回味的地方:让学生充分动手实践,在活动中感知。整个教学活动设计了很多次活动。如:提问: 钟面上有些什么呢?要求同桌一起找一找,说一说。 赵:对,如提问:每个大格里都有5个小格吗?钟面上一共 有多少个小格呢?在你的钟面上数一数或算一算,然后在小组 里交流谁的方法又清楚又快!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数出钟 面上的小格,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使学生主动掌握 了新知; 杨:时针经过了多长时间呢?拨钟,考考你的同桌。 孔:边拨边观察:分针走60个小格的同时,时针走了几个 大格。短短一分钟可以做些什么事情呢?想一想,做一做……

一年级数学集体备课计划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一年级 数学备课组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以新课程标准新教学观念为指导,通过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备课与上课的一体化,实现集体备课与教科研活动的有机结合,使备课过程成为教师合作、实践、创新的研究过程,从而大大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集体备课”的具体要求 集体备课离不开教师的全员参与和共同研讨,要求同科或相关学科的教师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和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通过相互讨论、集体研究等形式制定出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方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主备人,还要再次进行归纳、提升和再创造,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适应自己学生的学情。使教学过程真正达到最优化,既发展了学生,又成长了教师。 三、工作要点: 1、加强教育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新课程标准是指导我们教学的方向,所以我们要用先进的思想、理念来武装自己的头脑。组织教师采用集体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阅读《新课程课程标准》等,从而了解新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结构和内容,明确新课程的实施和评价,了解新教材的内容体系和教学要求。转变教育思想,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八个方面的基本理念。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学习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大力提高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培养自身综合素质,争做学习型教师。 2、规范集体备课,形成研讨风气。 (1)备课分工:开学初我们组将本册教材进行合理分工。

(2)基本流程:集体备课采取个人自备,提前设想→集体研讨→修改完善→预案增补→实践教案,课后反思的基本流程来进行。 (3)各阶段的具体要求 a.积极开展好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组织教师继续学习新理念,大力营造学习氛围,积极开发学习资源。精心组织组内的每次学习活动,认真参与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 b.开展相互听课、评课活动,并形成研讨氛围。 c.落实教学常规,进一步完善教师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活动。 d.进行“同课异构”的教学研讨,每位老师都要同上一个教学内容,先进行集体备课,一名教师上完后,进行集体评课,对教案再修改,另一位教师再上,再评,再上,直到上出比较理想的课为止。 四、研讨时间和地点:每周 五、备课组活动安排表: 一年级数学学科备课组活动安排

小学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完整版

小学数学集体备课记录 表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崖湾小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商中间或末尾有零的除法(初稿) 三年级 主讲:梁安顺目标: 1、理解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通过形成一定的笔算技能。

2、培养良好的数学书写习惯,以及仔细、认真的计算态度。 3、培养同学们合作学习的能力。 4、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同学们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主动探索的过程,理解算法,提高学生节约意识。 教学设备:课件、实物展台 教学过程: 一、搜集信息,提出问题 1、导入: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笔算除法这一单元的内容,在学习之前我们大家一起复习口算题。(出示口算题) 66 ÷6=0 × 6=8 × 0= 28 + 0= 0 ÷5=50 × 7=0 ÷2= 48 -9=0 ÷7= 4 × 0=178 ÷2 ≈ 1600 ÷4=700 × 8=900 × 2= 3 × 800= 2、谈话:中处处有,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吃饭穿衣。下面请大家看一组信息,你能了解一些什么? 3、提出问题: (1)出示单位:千瓦时 3个月用电量平均每月用电数李 思 309 万青 420 学生说信息 (2)问:平均每月用电数应该怎么求?为什么? 309÷3 用3个月的总用电量除以3 420÷3 (3)估计309÷3大约是多少?怎么想?(309÷3≈100) 二、探索新知 1、探究309÷3的算法 师:309÷3到底是多少呢?会算吗? (1)师讲解并板书例六 ①并强调简便算法, (2)投影展示学生笔算过程并指名说算理。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4月25日 、关于本课教学要注意的核心问题的讨论: 程文香:这是《职业生涯规划》第二单元第二课的内容。从这节课所在 单元在整个教材中的位置看,本单元是全书的基础,内容丰富,涉及生涯教 育的很多概念。通过学习要让学生树立行行出状元,中职生能成才的信念, 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将成功教育渗透教学中,了解与尊重学生,运用 赏识教育的方法,赏识中既有期望又有鼓励,让学生找到“我能行”的一份 自信。 苏永梅:中职生普遍缺乏学习动力和信心,通过这一课要激发学生热情,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主动认识社会,认识企业,认识职业。 马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也应该重视中职生职业心理辅导,帮 助学生养成正确的自我意识,树立积极地人生目标。 朱勇:在教学中发现中职生有普遍的自卑情绪,一些学生由于学习和行 为习惯的问题,难免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导致意识消沉,不思进取,对 未来没有信心,更不愿主动规划,所以要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 白璐:现在很多学生不清楚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更不清楚自己的人生方 18#307 主备人 范丽萍 职业生涯规划 参与教师 程文香朱勇苏咏梅马玉陈姗姗白璐 备课主题 第二单元第2课发展职业生涯要立足本人实际

向和目标,甚至对自己的评价前后矛盾。 陈姗姗:只有先认识了自己,才能对自己的职业做出正确的选择,才能选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路线,所以前提是充分认识自己兴趣、性格、 能力价值 观。 范老师总结:一份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将有助于中等职业学生正确地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职业生涯设计是根据社会 经济发展需要、就业环境和自己的特点,制定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寻找能够充分发挥自己能力和体现自我价值的位置,是自己对个人职业前途的瞻望。有一句著名的话:“这个世界没有庸才,所谓的庸才只不过是放错了位置的人才。”因此,我们要抓住“活”这个中心,在教学内容上,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明白兴趣是可以培养的、职业性格是可以调适的、职业能力是可以提高的,要让每个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二、关于本课教学方法的讨论 程文香:对中职生,可以多用讨论法,调动每个学生参与,比如让学生 用固定词组写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等特点,同学们喜欢做的事情,其实是对这件事情感兴趣,从而引出兴趣的概念和特征。 苏咏梅:我在讲性格时,用目标任务和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以小组 为单位说说自己比较熟悉的职业(如推销员、医生、幼儿园教师、警察),然后让学生从以上几类从业者身上归纳出各种职业性格的关键词,哪个组总结的全面、具体,(看找出多少个词),就可以获得课堂加分,最后老师总结职 业性格的概念和类型,课堂效果很好。 白璐:我在讲这一性格时用到情境和角色扮演的方法,设置一个招聘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