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必修一材料题背诵资料

高中历史必修一材料题背诵资料

高中历史必修一材料题背诵资料
高中历史必修一材料题背诵资料

高中历史必修一材料题背诵资料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的特点:从分封的对象看,以同姓亲族为主体,也包括功臣、姻亲、殷商

旧族等。从地理分布看,同姓亲族封地多在富庶之地和战略要地。从分封容看,除土地外还有器物、人口。

2.分封制的作用:西周前期,分封制起了巩固周朝统治,扩大周朝疆域的作用。

3.分封制的弊端:诸侯在自己的领地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

征派赋役等,势力日益壮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4.宗法制对当时的影响:凝聚宗族,防止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和“家”密

切的结合在一起。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建立封建等级政治结构。

5.宗法制对现在的影响:(1)积极作用是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

成强大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团结广大海外侨胞,有利于实现和巩固祖国统一。(2)消极影响是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

6.西周的统治基础是: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

7.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互为表里,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

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

8.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的背景:(1)经济: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

地主力量的增强;(2)政治:各国进行的变法运动,进一步扫除了奴隶主势力的残余,确立了封建制度;(3)文化:法家重要代表人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法治思想。

9.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1)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无

条件服从中央。(2)中央与地方之间、中央部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是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两对基本矛盾。(3)君主专制是主要特点,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10.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有利于国家统一,奠定中华民族的

形成。(2)有利于政治安定,促进封建经济发展。(3)封建专制强化使人民处境恶劣,阶级矛盾激化。

11.朝“三公”的设置有何实质意义:“三公”的出现是对世袭制的否定。

12.御史大夫的设置反映了什么矛盾:君权与大臣权力之间的矛盾。

13.为什么说“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关键”:宋代设参知政事分割宰

相的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而且还削弱了宰相的司法权。

14.明朝废宰相的原因和措施:原因:中书省和宰相权力过重,威胁皇权。措

施:废宰相,权归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15.科举制的历史意义:(1)把官吏的选拔权彻底收归中央,适应了加强中央集

权的需要;(2)打破了官僚世家对政权的垄断,为中小地主和平民开辟了入仕途径,扩展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3)科举制将教育制度和选官制度结合起来,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官僚队伍的文化水平,有利于冶官吏的品行。

16.为什么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的成熟:分工

明确,提高效率;三省互相牵制,避免权臣专权。

17.举例说明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汉、唐、明、清中枢机构的

演变:中朝——三省六部——阁——军机处。方式:一种是任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组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互相牵制。

18.春秋至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有哪些:世卿世禄体系被官僚体制冲击;

血缘关系被地缘关系所冲击;中央集权开始形成。

19.明朝废丞相的根本原因是:丞相制度已经成为加强皇权专制的阻碍。

20.明清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采用高压独裁统治,显

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与衰落。君主专制的强化严重扼杀了中国社会的创造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和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古代雅典政治对近代西方政治文明提供的经验:法治、选举、决策、多

数人决策、差额选举、任期制、议会制。

2.雅典政治的形成的条件:(1)地理因素:相对隔绝的谷地和海岛地形,面向海

洋,易形成相对隔绝的城邦政治。(2)经济因素:商品生产、海外贸易为主的商品经济形态。(3)社会因素:形成一定数量的平民阶层,平民与贵族的斗争成为政治形成的直接原因。(4)政治因素:奴隶制文明、城邦制确立,贵族制取代君主制。(5)思想因素:海洋文明中形成的集体、平等、相对独立和自由意识。

3.雅典政治的特征:主权在民、权力制约、法律至上、轮番而治、公民意识。

4.对雅典制的评价:积极作用:(1)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基础(2)

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消极作用:(1)是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2)是小国寡民的产物,泛滥的直接容易造成多数人的暴政。实质:是建立在奴隶主贵族基础之上的。

5.如何看待亚欧文明的差异:(1)世界文明是多样的,由于各种经济、文化、生

活习惯、自然环境和政治背景的不同,必然产生不同的文明。(2)人类文明没有优劣高低之别。(3)要尊重文明的多样性,鼓励文明间的包容,促进其共同发展。

6.罗马法的影响:维系帝国,影响后世。保护私有财产,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稳

定社会秩序,稳固了帝国统治。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影响了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

7.罗马法的基本原则:平等、人权、理性、法律至上、正义。

8.罗马法对近代欧洲国家法制建设的影响:大多数国家的法律以罗马法为基

础,陪审团制度、律师制度和一些诉讼原则源于罗马法。

9.谈谈罗马法至今仍被沿用的认识:罗马法的一些基本原则适应了人类生活的

需求;法律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

10.“罗马法……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权关系。”请证明:

罗马法承认财产圣神不可侵犯,《人权宣言》也有这样的规定,这说明罗马法奠定了近代西方国家立法基础。

11.罗马法存在的缺陷:“同态复仇”、妇女被剥夺政治权利、严格限制奴隶和隶农,

维护奴隶主特权、只有男性公民、自由民享有充分的权利。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1)君主“统而不治”,只作为国家象征。(2)国家权力中心在议会。(3)以责任制阁为核心,以代议制为基础。

2、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历史作用:(1)确保了英国资产阶级政体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为现代政体的创立树立了榜样。(3)为未来国家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前期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的方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的: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阁制,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力。

4、中英两国阁制形成的原因:明朝:废丞相后,皇帝无法处理所有政务。英国:资产阶级不满国王把持行政权,汉诺威王朝国王不谙英国事务,为阁摆脱国王的控制提供了

有利时机。

5、明朝阁与英国阁的不同:(1)明朝:不是法定的一级中央行政机构,对皇帝负

责。英国:是最高行政机构,对议会负责。(2)明朝:进一步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中国落后于西方。英国:使君主立宪制更加完善,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6、美国邦联制的弊端:政府无力维护社会稳定,社会动荡;政府无权管理各州贸易,不利于统一市场的形成。

7、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体现的原则:中央集权(联邦制);分权制衡;人权原则;制原则。

8、美国国会参众两院议员任职的特点:众议员流动性大,可以让更多人参政议政;参议员相对稳定,有利于保持政策稳定性。

9、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差异及原因:差异:政府首脑产生的方

式和职能;议会与政府的关系等。主要原因:英国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妥协的产物,美国没有封建势力的阻挠。

10、美国两党制的形成、作用及本质:至19世纪50年代中期,党与党两大党

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作用:(1)两大政党在美国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控制了国会,也左右着总统选举和地方选举。(2)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成为美国政体的一大特色。本质:虽然两党的历史传统和代表的利益集团不尽相同,执政期间的政策也有差异,但在本质上它们都是资产阶级政党。

11、德意志帝国为什么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的国家:因为

德意志帝国的主要权力掌握在皇帝和首相手里,政治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议会无足轻重,它只是给德国披上了的外衣。

12、德意志帝国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指什么及其影响:(1)容克

地主贵族掌握了德意志现代化的领导权;(2)德国由皇帝和宰相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带有浓厚的军国主义和封建专制色彩。影响:使德国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之一。

13、美国宪法三权分立制的理论思想出自哪本著作并概括该理论的主要容:出自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政治及人民自由的保证是权力分立。一个国家的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者相互独立又相互监督。

14、美国的“三权”在实践中是如何被限制的:立法权:国会分为众议院和

参议员;国会立法须经总统批准,总统对立法有否决权;最高法院可以以“违宪”的名义,废止已通过的立法。行政权:总统缔结条约须经参议院同意;总统任命官员须经参议院同意;国会对总统有弹劾权;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司法权: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

15、1875年后制下法国议会有哪些权力及原因:权力:立法权;总统选举

权;行政制约权。原因: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派力量增强。

16、法国制确立历程曲折的原因:法国是欧洲大陆典型的封建专制国家,封建势力强大,而资本主义发展又不充分。

17、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点:(1)一个核心即代议制,议会是国家权力的核心。(2)

两种政体,一种是君主立宪制,一种是制。(3)三个原则:化原则、法律化原则、制度化原则。(4)一般都实行权力制衡的原则。(5)大都实行资产阶级政党政治。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潮流

1.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1)西方列强的发展:①18世纪中后期,英国开始工业

革命,经济实力大增,需要打开中国市场。②不久法、美等国也相继开展工业革命。(2)清王朝的衰落①政治: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②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土地高度集中,财政困难。③军事:军备废弛。④对外政策: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两次鸦片战争的异同:(1)相同点:①都发生在西方工业革命后的自有资本主

义时期。②目的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③都强迫清政府签订一批不平等条约,取得割地、赔款、通商等权益。(2)不同点:①发动侵华的国家:前者是英国单独发动的;后者是英法联合发动,美俄参与。②目的:前者是为了打开中国国门,后者是为了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③侵略地区:前者主要在东部沿海地区,后者占领,进入天津、等地。

④影响:前者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者使半殖半封社会程度加深。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指丧失了部分主权,主权不能完全

自主;“半封建”指经济上既保留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4.《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空想社会主义”的理由:这个制度是在小

农生产的基础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平均一切社会财富,以求人人平等,超越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违背了客观规律,是一种空想,无法实施。由于当时严峻的战争形势,也使它无法实施。

5.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主观原因: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的领

导人无法摆脱封建特权思想,不能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客观原因:反动势力强大,中外联合势力的绞杀。

6.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特点:(1)起义背景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建社会(2)

治国方案新——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3)担负任务新——反封建的同时反侵略。(4)失败原因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5)所属畴新——旧主义革命(6)国际背景新——是亚洲革命风暴的一个组成部分。

7.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战争过程中的战术问题,是否发动民众以及环境等

方面,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

8.《马关条约》后人民反割台事迹:永福、徐骧等领导民众反割台斗争。

9.比较和袁世凯对中外不平等条约的态度:相同之处:都承认不平等条约和

列强在华特权。不同之处:对革命发生后签订的条约不承认,自己不会签这种条约;袁当政后签订过不平等条约,谄媚讨好帝国主义。

10.最初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希望帝国主义支持中国革

命,至少不干涉中国革命,但没有达到目的。

11.后来对帝国主义的认识:认识到帝国主义势力是中国反动势力的后台,是

中国经济发展的障碍,进而要求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

12.民国为中国带来的“前无古人的变化”:(1)政治上,结束了封建君

主专制政体,确立了政体,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精神的约法。

(2)经济上,颁布了发展实业的法令,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

(3)思想上,使思想深入人心,社会生活上礼仪习俗发生重大变化。

13.如何理解“失败的不是政体……而是一代人”:政体符合时代潮流,

辛亥革命的失败不能说明政体的失败,在半殖半封社会的中国,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照搬西方模式,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救亡道路。

14.谈谈研究历史的重要性:可以把握历史发展进程,可以总结历史发展规律,

可以汲取历史智慧。

15.民国初年,的哪项政治主使民众取得了参与政治的权力,当时

宪法是如何规定民众参与政治的权利:民权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规定,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迁移等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

16.为什么说“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辛亥革命

后模仿美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政府。

17.以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推翻专制政体的斗争史实:建立

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革命思想并同改良派进行思想论战,发动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政权中华民国。

18.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

想,观念深入人心,激励着人们探求救国的新道路,成为五四运动产生的思想基础。

19.辛亥革命和太平天国运动比较:相同点:都主推翻清王朝,都建立了不

同性质的政权,失败都是由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所致,都有体现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不同点:性质不同,前者是资产阶级革命,后者是反封建反侵略农民运动。领导阶级不同。结果不同:前者推翻了清王朝,后者没有。

20.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有哪些原则:主权在民、分权制衡、责任制阁、民族

平等。

21.五四精神的核心:爱国、进步、、科学。

22.五四运动在中国文明演进历程中的作用: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鼓舞

了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新主义革命的开端,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开辟了新道路,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广泛传播了与科学,促进了新文化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组织上准备了条件。

23.在中华民族努力实现复兴的今天,五四运动有哪些启示:发扬

爱国、、科学精神,继承传统文化、善于学习外来文化,学习先进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24.“俄国人的路”指什么路: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25.“边界红旗子”指什么:工农武装割据。

26.近代中国三种政治力量及其主要理论:农民阶级:绝对平均主义;资

产阶级革命派:三义;无产阶级:工农武装割据。工农武装割据就是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

27.国民大革命(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意义: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

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创建了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批军事干部。

28.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教训:认识到掌握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的重要性,须武

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认识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决定开展土地革命。

29.明治维新以后七十余年日本参加和发动的一系列侵华战争:甲

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九一八事变、全面侵华战争。

30.中国军民英勇抗击日军的重大战役:淞沪会战、会战、会战、会战、

平型关大捷、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

31.中日关系的基本原则: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32.近代国共两党演变的特征及原因:特征:合作——对抗——再合作——

再对抗。1924-1927第一次合作,介石4.12,汪精卫7.15反革命政变,破裂;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再合作,抗战胜利后,1946年全面战爆发再对抗。原因: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谁是主要矛盾。

33.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民族国家”概念的原因:19世纪末,

民族危机加深,旧的民族观念被打破,新的面向世界的民族意识正在形成;救亡图存,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成为民族主义的核心容。

34.早期提出“驱除鞑虏”的目的:利用民族主义的旗号,有利于分化瓦解

清朝统治力量,发动广大汉族群众推翻满清贵族统治,达到民族革命的目的。

35.土地改革运动的进展和人民解放战争胜利有什么关系:(1)土改

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广大农民积极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2)土改巩固了人民政权,使解放战争有了稳固的后方基地。

36.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探索:(1)农民阶级:太平天国、义和团。主:《天

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扶清灭洋”。特点:有革命性也有落后性的一面。(2)资产阶级:维新变法、实业救国、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主:君主立宪、三义、与科学。

特点:具有先进性,又具有妥协性和软弱性一面,屡战屡败。(3)无产阶级: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主: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作指导,建立新主义国家。

特点:集先进性、革命性于一身,领导革命取得胜利。

37.为什么辛亥革命爆发使成为世界瞩目焦点: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

定都,1912年在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8.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目的和特点: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统一中国。

特点:党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39.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相比,第二次合作的特点有什么不同:有政

权有军队的合作;党外合作;没有统一的纲领(主义);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具有更广泛的群众性;取得更多的国际援助和声誉。

40.从国共分合的史实中,得到什么认识:两党合则两利,促进中国的进

步与发展,斗则两伤,阻碍中华民族向前发展,海峡两岸炎黄子应该团结起来,共同面对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1.巴黎公社“尝试”的主要表现:用暴力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

级政权。

2.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期,推翻资本主义的条件还不

成熟。

3.巴黎公社与维埃政府革命措施的相同之处:都打碎了旧的资产阶级国家

机器,建立了新的无产阶级国家机器;都剥夺了资本家的资本,交给了工人监督管理,体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特征。

4.维埃政府革命措施相比巴黎公社有哪些进步之处:将银行收归国有,

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团结了农民阶级,形成工农联盟,有利于巩固政权。

5.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异同:相同点:(1)二者都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

后;无产阶级都参加了革命的领导。(2)都有利于俄国革命向前发展,二月革命为十月革命的爆发准备了条件。

不同点:(1)性质不同: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十月革命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2)革命对象不同:分别是罗曼诺夫王朝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3)结果不同:分别是推翻封建王朝和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

1.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原则是君主专制统治的家天下的体现,法律是君主

制定的,维护君主专制下的等级秩序,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统治工具。2.近代中国法制观念与古代有何不同并举出一例以法制取代专制:

不同:立法权应归人民大众;人民大众为政权的拥有者;用公众立法来防止个人专制;

法律一旦制定,全民共同遵守;宪法应成为国家规章制度的母法。例子:191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的宪法,是中国政治化的里程碑。

3.从1949到1954新中国法制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1949颁布《共同纲

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美国是如何实现对领导人的驯服的:实行三权分立;总统只掌握行政权,

受到国会和最高法院的制约;总统由选举产生,有任期限制。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与完善:(1)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

数民族聚居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2)1954年宪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中国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3)陆续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4)1984年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6.政治协商制度形成过程:(1)1949北平,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共同纲领》。(2)

1954全国人大召开,正式确立政治协商制度。(3)1956年“八字方针”。(4)1982年“十六字方针”。

7.法律制度走向健全:(1)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法制建设方针: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必究。(2)平凡冤假错案。(3)1982年修订《宪法》(4)形成以宪法为核心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8.当代应该如何进一步建设和发扬社会主义:扩大人民,健全制度、丰富

形式、拓展渠道,使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得到更充分的保障;发展基层,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将政治体制改革向纵深方向推进。

9.独秀和康有为的政治主有何不同:康:实行君主立宪,三权分立。:中国不

仅要建立政体,更应启发民众的意识,创办《新青年》,发起新文化运动。

10.美国“一国两制”的含义:1787年宪法规定了两种制度即北方以雇佣劳动制

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南部以黑奴制为基础的种植园奴隶制经济。

11.你认为如何处理同大陆的关系:加强与国民党、亲民党等反“台独”政治力

量的沟通;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解决民众在大陆的切身问题;坚决反对和打击“台独”势力等一切分裂活动。

12.海峡两岸能够实现统一的依据是什么:(1)根本保证:经过改革开放,中

国综合国力极大增强。(2)人心所向:祖国统一是共同心愿。(3)历史依据: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4)国际法:《开罗宣言》《中美联合公报》(5)政策保障:一国两制。(6)榜样借鉴:港澳回归并保持繁荣。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

1.新中国初期美国对华政策是什么?中国怎么回应的:美取政治上不承

认,孤立及封锁中国的敌视政策。中国的回应是:采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

“一边倒”的方针,即倒向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2.70年代美国从敌视中国转为承认中国的原因:美争霸中美国处于劣

势;中国实力增强。

3.70年代新中国外交取得那些成就,对世界格局产生哪些影响:

成就: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国际上掀起

一股与中国建交的热潮。影响: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包容性,适用于不同制度的国家;开放性;其

涵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平等性。

5.如何理解《时代》周刊1950年12月11日封面红色的基调和

一群蝗虫围绕:红色的基调指的是我们建立的是人民专政政权,一群蝗虫体现

了美国对我国的仇视,意识形态对抗。

6.中日两国的共同利益是什么,如何理解“温故创新”的寓意:

共同利益: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双方发展国力的需要。寓意:以史为鉴,

建立新型合作关系。

7.如何理解近代美国对华的“门户开放”政策:在“门户开放”政策

提出之前,美国侵华始终追随其它国家,“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说明美国有了独

立的侵华政策,成为美国侵华进入新阶段的标志。美国试图以此达到“利益均沾”;

“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从实质上讲是美国企图扩大在华利益,最终达到独占的目

的,而事实上,从此之后美国侵华势力逐渐扩大。

8.1941-1945年及二战后美国对华政策及原因,此政策是否真的

使“中国逐渐趋于安定的发展”:政策:1941-1945援助中国抗日,二战

后扶反共。原因:二战后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确立称霸世界

的全球战略,扶反共,企图在中国建立一个稳定的亲美反共政府。不能,美的目的

是实现其全球称霸战略,这只能使中国陷入战的漩涡。

9.结合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重要活动,评论“中国

威胁论”:活动: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裁军活动,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促进亚

太经济健康发展,重视发展与东盟关系,加强与该地区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建立合

作组织,维护地区和平、安全、稳定。评论: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

作用,维护了世界和平,促进了共同发展。“中国威胁论”或者担心中国强大的心

态,曲解了中国和平发展的目的。是一种错误的言论,不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10.概述自明清、近代、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及原

因:朝贡外交、屈辱外交、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原因:中国曾长期领先世界,封

建统治着养成盲目自大心理;中国不断遭受列强侵略,逐渐沦为半殖半封社会;中

华民族获得独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美两国“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的具体表现:欧洲冷战: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联和东欧针锋相对成立情报局、经互会、华约。亚洲热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2.两极格局存在期间,哪些因素促进世界多极化趋势:(1)日本和欧洲

共同体的崛起。(2)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发展中国家壮大。(3)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

3.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

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4.二战结束至今,欧洲统一的过程有何特点:通过和平方式,由经济联合

到谋求政治上的统一。

5.60年代以来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及影响:原因:地域上接近;民族文化

传统接近;部经济联系密切;联合应对超级大国的威胁。影响:促进了各成员国之间商品、劳务、资本的自由交流,有利于欧洲发展;是欧洲的地位和实力进一步提高和增强,促进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6.归纳战后至今美日关系发展的轨迹并谈谈认识:轨迹:控制——竞争—

—伙伴。认识:双方关系在发展中妥协与斗争并存;综合国力、国家利益是影响双方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

7.当前国际格局的特点:两极格局已经结束,国际格局向多极化趋势演变,但新

的国际格局尚未形成。

8.东欧剧变联解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盲目照搬外国模式,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刻警惕西方国家“和平演变”,防止西方势力渗透;加强社会主义和法制建设。

9.90年代以来西欧与美国矛盾的主要表现及原因:矛盾:贸易争端;围

绕北约东扩出现分歧;在世界外交事务中不再为美国马首是瞻,出现不同声音。原因:美欧要维护各自国家的利益;欧洲日益走向联合,欧盟成立后实力进一步增强,与美国竞争加剧。

10.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外交目标是: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八知识点

专题八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冷战”概念介绍(要求了解即可) “冷战”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互相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 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建军事集团、发动代理人战争等。 二、美苏冷战的原因 1、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的根本对立。 2、美国和苏联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双方关系逐渐恶化。 3、美国确立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而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 三、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 ? 基本特征:遏制共产主义并且不诉诸战争 ? “铁幕”演说中“铁幕”的含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1、杜鲁门主义(1947年提出) ①内容: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 ②实质: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 ③标志: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 2、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计划) 【注意】(马歇尔计划把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排除在援助范围之外) ①根本目的:以经济手段稳定西欧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 ②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注意的延续和扩大。 ③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苏联和东欧国家成立“经互会” 3、柏林危机 ①是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 ②表面上是美、英、法与苏联的较量,实际上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较量。 4、北约成立(1949年成立) ①性质:是一个军事和政治组织。 ②根本目的:通过军事手段控制西欧 ③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1955年,成立华约 ④1955年,华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四、美苏冷战的历史影响 1、美苏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部分。 2、美苏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和战争的威胁之下。 3、美苏势均力敌,不敢轻易动兵,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4、美苏两国争夺势力范围,干涉别国内政,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五、“冷战”中的热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注意】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不属于冷战范围。 1、朝鲜战争: 影响:①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 ②“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2、越南战争 影响:导致了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苏联的军事实力大体赶上了美国。

高中历史必修一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以什么纽带? A .财产C.信仰B.地域D.血缘 2.西周时期,一诸侯王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再娶 了一个妾,为他生了大儿子;后来妻子又为他生了二儿子,妾为 他生了三儿子。当该诸侯王死后,继承他的王位的是 A .女儿B.大儿子C.二儿子 D. 三儿子 3.在西周初年,下列哪个人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兵败后降周B.乙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了汗马功劳 D.丁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4.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 A. 世代相袭B.考试选拔C.地方推荐D. 皇帝任命 5、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 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 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攻打匈奴 D.修筑长城 6.北宋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局面,从反面说明了 A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弊大于利 B .政治改革要有经济保证C.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D .兵赿多,战斗力赿弱 7.“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 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 A. 参加科举考试C. 投笔从戎戍边 B.等待朝廷察举D.投做官吏幕僚 8.科举制的作用不包括 A. 扩大了官吏来源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有利于世家大族垄断仕途D.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9.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 A. 尚书-中书-门下 B. 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 D. 门下-中书-尚书 10.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最突出作用 A .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有效地维护了封建国家的长期统一和民族融合 C.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 D.皇权暴政极易造成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 11.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 要把葫芦仔细看。”是清代一位 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它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 A. 与皇帝“共治国事” C. “事无不总”,负 责执行政令B. 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D. 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12.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之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电视剧名犯了错误,他最有可能的理由是 A .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刘罗锅”

高中历史 必修一 测试题及详解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人类社会进步的角度看,希腊的自然地理 环境对希腊文明的最大影响是( ) A.有利于希腊民主政治的形成 B.有利于希腊航海事业的发展 C.有利于希腊向海外扩张 D.导致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2.翻阅下面这部着作,你不可能看到的论述是( ) A.城邦是古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 B.城邦是具有共同地域的公民团体 C.城邦的狭小阻碍公民直接参与城邦政治 D.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3.实行民主制的雅典国家被称作“男性公民的俱乐部”,这意味着雅典国家的主人是 ( ) A.全体奴隶主 B.除奴隶之外的全体成年男性 C.除奴隶和外邦人之外的成年男性 D.从事工商业的成年男性 4.在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过程中,曾经实行陶片放逐法。在公民大会上,凡公民 认为某人的行为有损公民利益,就把他的名字写在陶片上,如写名字的人数超过6 000就意味着多数通过,被写名字的人就要被流放国外10年,但不得动其财产。该材料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哪些基本原则? ( ) ①人民主权②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集中制③私有财产不可侵犯④轮番而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5.(2012届广东梅岗中学高三第三次测试)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说:“因为人民有了投票权利,就成为政府的主宰。”这说明( ) A.雅典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 B.公民大会是日常司法机关 C.雅典公民通过投票参与国家管理 D.雅典公民利用陶片投票选举最高权力机构 6.(2012届广东惠州博罗中学月考)中国当代着名导演艺术家罗锦鳞先生在编导古希腊悲剧《安提戈涅》中,直接写道:“你是君王,我是百姓,但是我们有同样的发言权。”此语表明他侧重古希腊悲剧所展现的( ) A.戏剧情节 B.等级观念 C.人文素养 D.民主精神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册)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通史概要: 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它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社会进步,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西方列强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形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还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进行了顽强不屈的反侵略斗争。在列强一次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广大爱国官兵浴血奋战;从三元里抗英到义和团运动,广大人民群众也肩负起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使命;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伟大的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课标要求: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鸦片战争的经过、《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八国联军入侵概况、《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运用不平等条约的具体内容,归纳外国列强侵华的共同特点,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概括列强侵华程度不断升级情况,促使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研读史料,提炼观点;问题探究;历史事件的比较;课堂讨论,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东西方发展的差异,带来西方列强疯狂的对华侵略,中国不仅失去了独立发展的环境,反而逐步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说明落

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试题1

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试题 第1卷 (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正确的。 l。周朝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禅让制 C.宗法制 D.内服与外服制度 2.《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该材 料反映了西周分封制 A.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 B.同姓亲族的封地处在战略要地 C.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D。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3。在我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开始形成于 A。商朝 B。周朝 C.秦朝 D.唐朝 4.西周的分封制和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都是 A。中央集权的产物 B.为巩固统治而实行 C.皇权的产物 D。仅分封同姓诸侯王 5。隋唐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其完善的含义是 A。中央机构设置的增加 B。地方权力进一步削弱 C,政府决策呈现民主化趋势D。三省相互牵制,有利于皇权的加强 6.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这一政治制度的演变开始于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7.“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 写。”这说明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适用西北用兵之军事需要 c。巩固皇权 D。剥夺朝中大将兵权 8.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是 A.终身制 B.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 C.集体领导的任期制 D.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9.古希腊的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不包括

A.有利于希腊民主制度的发展 B.有利于希腊航海业的发展 C.有利于文化交流 D.有利于精耕细作型农耕经济发展 lO.古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是 A.多为番属关系 B.小国寡民,各邦独立自治 C.众多城邦组成独立国家 D.形成中央集权国家 11.古希腊城邦中最为流行的政体形式是 A.贵族制和民主制 B;贵族制和君主制 C.民主制和寡头制 D.君主制和僭主制 12.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最终建立的法律是 A.《人权宣言》 B.1791年宪法 C。《拿破伦法典》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3。统一后的德国实际是一个 A.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B.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C.资产阶级军事专政国家 D。带有浓厚封建残余的国家 14.德意志统一的基本方式是 A.革命 B.改革 c.王朝战争 D.独立战争 15.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是 A.罗伯特·沃波尔 B.威廉 c.汉诺威 D.约翰·弥尔顿 16.根据德意志宪法,国会是 A.政府行政机构 B.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 C.人民的代表机构 D.对政府有监督权的行政机构 17.美国国会通过宪法第14条修正案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 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任何法律。”这肯定了 A.联邦法律的多样性 B.国家的统一 C.法律的公正性 D.联邦法律的至上性和国家的统一 18。右图昭示世人:中华民族曾经遭受列强侵略的劫难。这场侵华战争是

高中历史材料分析题的答题步骤和答题技巧.doc

高中历史材料分析题的答题步骤和答题技巧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高考越来越倾向于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1、获取和解读信息 (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调动和运用知识 (1)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2)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3)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描述和阐释事物 (1)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2)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3)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 4、论证和探讨问题 (1)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2)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3)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在众多的历史试题中,材料分析题无疑成为了综合考察学生各种能力的好题型。从历年的考试题分析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材料分析题的分值越来越大,就连选择题也趋向于材料解析,而学生的学习弱点就

在于此,材料分析题成为制约学生历史成绩提高的一大难题。针对以上种种情况,现把自己工作以来在材料分析题的答题步骤和答题技巧上的经验总结如下: 一、答题步骤: 做好历史材料分析题可分为四步:审题抓关键词、读材料找有效信息、链接所学内容、组织答案答题。 1、审题抓关键词 拿到材料首先读题,不要急于看材料,审题包括审该题干中有几个要回答的问题,每个问题的具体要求是什么,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换言之,就是找准问题的关键词。只有弄清楚了这些问题,才能带着问题去读材料,更有针对性地解答问题,从而节省做题时间。 2、读材料找有效信息 材料分析题反映了“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特征,读懂材料是答好题的前提。做好这一步的关键是仔细阅读材料,挖掘有效信息。阅读材料正文之前,要注意正文前或正文后提示性的文字,即时间、地点、人物、材料的标题或出处等。看完提示性的文字后,再带着问题读材料,找到材料的中心词,材料之间的对比处,即有效信息。 例:①材料题的一种文字型材料题: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墨子》 问题:上述材料反映的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高一历史必修一材料题

【材料题】 1.(2017·海南高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依据新三民主义的建国主张。他指出:共产党决不抛弃其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他们将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达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阶段。共产党有自己的党纲与政纲,其党纲是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这是与三民主义有区别的。但是,“共产主义是在革命发展的将来阶段实行的,共产主义者在现在阶段并不梦想实行共产主义,而是要实行历史规定的民族革命主义和民主革命主义”。因此,在现阶段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是基本上没有冲突的”,“现在的任务,是在全国范围内恢复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的革命精神,据以定出一定的政纲和政策,并真正而不二心地、切实而不敷衍地、迅速而不推延地实行起来”。他呼吁国民党“放弃个人和小集团的私见,改变过去的老一套,立即实行符合于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彻底地与民更始”。——据《毛泽东选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毛泽东提出依据新三民主义建国主张的历史背景。 全面抗战爆发,民族危机严重;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中国共产党提出全面抗战路线;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三民主义有歧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毛泽东依据新三民主义提出的建国主张。 丰富和发展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指出了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党纲的异同,体现了政策的灵活性;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有利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 2.(2016·浙江高考)决定社会走向,影响发展进程的,是历史的合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的中国,几乎每年都有重大事情发生。学者金冲及独具慧眼从1947年入手,写成《转折年代》。 该着作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再现了1947年的中国社会面貌: 有一份杂志刊载了一幅中美贸易的漫画,画的是长嘴鹤在一只长颈瓶里喝水,对蹲在旁边的猫说:我们是平等的,都可以自由地在这瓶里喝水; 1月至8月。天津歇业工厂竟达132家,尚未宣告歇业的厂家,也多坐待油尽灯干。上海最大的纺织厂申新各厂开工纱机,尚不足抗战前1936年57万锭之数; 晋西北山地农民许多穷困及破产,虽然有些地方农民已分得若干山地,但非常零碎,没有系统、普遍和彻底。目前的任务就是要有计划的去组织这样一个群众运动,并正确地把这个运动领导到底。 ——摘编自《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材料二1947年12月,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学者陈旭麓认为,毛泽东的话“富有历史感地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看成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 ——摘自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根据材料一、二,列举并说明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军事上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及其意义。 经济:解放区进行土改;一亿多农民分到土地,极大激发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军事: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2)材料二所说的“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的“辛亥革命事业”指的是什么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概括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是以何种方式实现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并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 事业:反帝反封建。说明: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组建统一战线,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3)联系材料与所学,请您用一句话概括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经验。 经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 ※3.(2015·福建高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1)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 原因: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正处于不利阶段;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 材料二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进行不断接触。——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外交史》(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关键问题:台湾问题。转折点: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五资料

编号01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课标: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学习重点:新的外交方针、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的外交政策指导下的外交活动。 三、预习并完成填空: (一)“另起炉灶”与“一边倒” 1、背景:(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以 阵营和以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2、外交原则:奉行的外交政策。 4、外交成就:(1)与、保加利亚等国家先后建立外交关系。(2)1950年,中苏两国签订《》,对于加强中苏两国的友谊和合作,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目的: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和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2、提出: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3、发展:(1)1954年,周恩来分别与和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在中印两国总理的联合声明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改为“”。(2)在会议上,周恩来又把“”修改为“”。

4、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 (三)走向国际舞台 1、日内瓦会议 (1)召开:年4—7月,在召开。 (2)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问题。 (3)特点:特点: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4)成就:最终达成《》。 (5)意义:缓和了和的紧张局势。 2、万隆会议 (1)召开:年4月,29个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举行。(2)特点:这是第一次没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3)中国的贡献:周恩来提出“”的方针,最终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4)意义:显示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这被人们誉为“”。 编号02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课标: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二、学习重点: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背景、经过及意义;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中日建交及其影响;理解中美、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 三、预习并完成填空: (一)重返联合国 1、背景:(1)由于美国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占据。(2)广大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3)孤立新中国的政策逐渐破产。(4)中国综合国力上升,逐步提高。 2、概况:年10月,联合国第届大会通过提案,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3、影响:(1)这是中国外交战线上的一个重大胜利。(2)中国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 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中美关系解冻 1、原因: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发展,中美两国都有改善关系的共同要求。 2、过程:(1)年4月,通过“”;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2)1971年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秘密访华,为访华

【实用】高中历史评析比较类题目

观点论述题解题方法: 1、亮明观点。用词一定要确定。比如我认为……正确、我认为……错误等。正确、错误之后一定要用 明确的语句把你的观点表述清楚。要对材料进行提练概括,尽量不要照抄材料原文。(关键词可以抄下来) 2、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思路二:外因、外因。 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 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 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3、用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或写总结性语言。(这个结论一定要结合这道题目的内容写出,一般不要照 搬政治课所学的原理,但要以政治课上所学原理为思路、为依据,用历史的语言来表达。)以下是我整理的范文,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1、(2008年海南单科26题)(12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天下已平,(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市井之子孙亦不 得仕宦为吏。---- 《史记》 工商杂色之流,假令术逾侪类(同辈之人)……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 立,同坐而食。---- 《旧唐书》 古者官民一家也,农商一事也……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 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 (宋)陈亮:《龙川集》 士之子恒为士,商之子恒为商。严氏之先,则士商相杂,(严)舜工又一人而兼之者也。然吾为舜工计,宜专力于商,而戒子孙勿为士。盖今之世,士之贱也,甚矣! ---- (清)归玄恭:《归庄集》 评述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12分) 范文:(答案仅供参考) 第一部分:分述地位变迁 汉朝,严格限制商人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 唐朝,商人经济地位有所提高,但政治地位低下。 宋朝,农商并举(并重),地位提高。 清朝,商人社会地位甚至超过士,社会重视商人。 第二部分:分述地位变迁的原因 汉初经济残破,为恢复发展农业。严格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唐朝商品经济发展繁荣,政府实行开明的政策(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 宋朝商品经济进一步繁荣 清朝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拜金逐利的社会风气。 (注:以上两部分可以按朝代顺序逐条对应着写,条理更清楚,更不容易丢分。) 第三部分:总体评价 商人社会地位提高是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重农抑商政策是违背经济发展客观规律,虽在封建社会初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长远看不利于 社会经济发展。所以农商并举、农工商并重,社会各阶层和谐共处,才最有利社会发展。 清朝商人地位高于士,也不是正常的社会现象。 2、(2011年全国新课程卷41题)(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 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 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 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高一历史必修一材料题

高中历史(必修一)材料解析题汇编 一、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朝三公九卿示意图 唐朝三省六部示意图 明朝中央机构示意图 材料二 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出一些人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的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材料三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割,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四 地方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旨诏,地方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 此外,地方官员还要定期朝见皇帝,向皇帝述职。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材料五 清朝疆域全图(1820)见右图 (1)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概括相权的变化过程。 秦朝由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分割并相互制约;明朝废丞相,皇帝直接掌管六部。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宋、清为加强专制主义采取的相应措施。 汉朝:汉武帝频繁更换宰相,并任用身边侍从等为尚书令、侍中,形成“中朝”决策机构,限制三公权力。宋朝:中书门下行使宰相权力,设置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政权。清朝:设置军机处。 (3)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我国古代君主专制演进的趋势。 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4)根据材料三,请回答在秦朝和汉朝,地方的行政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柳宗元对这两种制度有什么不同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特点? 秦朝到汉朝地方行政制度变化:从郡县制变成了郡国并行制。柳宗元认为:郡县制能使中央有效的管理地方,从而维护国家的统一;郡国并行制的实行,封国的出现,使地方割据势力增强,威胁到国家的统一。郡县制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5)根据材料四,请回答这是什么时候的什么行政管理制度?这种制度对于当时和后世有什么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秦到清朝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表现出什么趋势? 这是元朝行省制。行省制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也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对后世影响极大,是省制的开端。趋势:中央集权加强,地方势力削弱。 (6)根据材料五,近代中国版图是在什么时期基本确立的?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清朝实行的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设立什么机构管辖?尤其是在西南地区,清政府实行了什么政策,该政策有何作用?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专题一

必修一知识点专题一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世袭制 夏—王位世袭制的确立(传子,家天下) 商---兄终弟及、父死子继; 西周---嫡长子继承制; 2.分封制,宗法制:夏商---逐步形成;西周---发展完备;春秋战国---逐渐解体; 3、分封制 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扩大周的疆域。 基本内容:①分封对象和主要国家: A、王族(姬姓贵族); B、功臣; C、先代贵族等; 齐、鲁、燕、卫、宋、晋 权利和义务:受封者权利——世袭的统治权 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影响: A、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疆域。 B 弊端: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形成割据混战局面。 4、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核心内容和显著特征:嫡长子继承制。 其他:大宗、小宗是相对而言的;形成周天子---诸候---卿大夫---士,由宗法决定的严密等级。影响:A、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B、也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巩固分封制; C、影响深远,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如孝道,宗亲观念的形成(家谱、祭祖) 5、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A、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B、“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C、“宗”是“分”的主要依据和血缘纽带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六王毕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东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秦王朝。 2、四海一 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设九原郡 统一岭南地区,修灵渠(最初服务于军事)沟通湘水和漓水,岭南设郡(南海郡),归入中央王朝管理的开始 “西南夷”,开辟“五尺道”,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开始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皇帝制度 秦始皇确定皇帝称号

高一历史必修一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

历史必修1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项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我国的监察制度确立于秦汉时期,最早发端于秦朝设置的 A.丞相 B.御使大夫 C.太尉 D.诸卿 2、从明朝废除丞相到清朝设立军机处,说明了 A.皇权日益加强 B.封建国家军事实力不断加强 C.相权战胜皇权 D.近代民主制度雏形出现 3、在《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内容中,都涉及到的是 ①开埠通商②开办工厂③割占土地④战争赔款 A.②③④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4、“吃面不搁酱,炮打交民巷。吃面不搁卤,炮打英国府。吃面不搁醋,炮打西什库。”这首民谣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日本不断扩大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中共制定了正确的方针 C.国民政府对日态度发生了变化 D.卢沟桥事变的爆发 6、五四运动的主旋律是 A.爱国主义精神 B.民主和科学精神 C.追求真理的精神 D.勇于解放精神 7、“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当年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 A.北伐战争失败 B.日军大规模侵华 C.西部急需开辟革命根据地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8、我国的民主协商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 A.多党合作、长期共存 B.多党执政、互相监督 C.中共为核心的多党联合执政 D.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 9、党和政府在少数民主聚居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 A.民族区域自治 B.民族平等 C.民族团结 D.共同繁荣 10、根据“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其最重要的原则是 A.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B.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D.坚持改革开放 11、新中国建立后美国长期以来实行孤立中国的政策,这一政策破产的标志是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国与苏联等17国建交 D.中美建交 12、中国积极推进与下列哪些地区性国际组织相关的区域合作 ①亚太经合组织②北美自由贸易区③联合国④上海合作组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 13、希腊城邦最突出的特征是 A、小国寡民 B、以血缘关系组织在一起 C、城邦之间没有任何往来 D、实行奴隶制 14、下列属于公民法调解范围的是

高考历史评析题(小论文)应试技巧分析

高考历史评析题(小论文)应试技巧分析 【命题特点】试卷中出现一种以材料中的一种或者几种观点展开评述的题目,也称开放性试题,这种题型设计极大地反映了新课程对学生学科思维和学科能力的考查,符合课改方向。 【真题回顾】 典型例题1、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卷(课标)第41题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对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界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发达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临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改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典型例题2、2012年高考全国文综卷(新课标)41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 图1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教育部考试中心提供的评分参考】 第一等(12—9分): ①观点明确;②能有机结合材料并充分利用中外史实,多角度论证观点;③逻辑严密,论述充 分,表达清晰。 第二等(8~5分) ①观点较明确;②能结合材料或利用相关史实论证观点;③论述较充分,表达清晰。 第三等(4~0分) ①观点不明确;②未能利用材料或史实解释观点;③论述欠充分,表达不清晰。

高中历史必修一材料题背诵资料

高中历史必修一材料题背诵资料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的特点:从分封的对象看,以同姓亲族为主体,也包括功臣、姻亲、殷商 旧族等。从地理分布看,同姓亲族封地多在富庶之地和战略要地。从分封容看,除土地外还有器物、人口。 2.分封制的作用:西周前期,分封制起了巩固周朝统治,扩大周朝疆域的作用。 3.分封制的弊端:诸侯在自己的领地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 征派赋役等,势力日益壮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4.宗法制对当时的影响:凝聚宗族,防止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和“家”密 切的结合在一起。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建立封建等级政治结构。 5.宗法制对现在的影响:(1)积极作用是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 成强大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团结广大海外侨胞,有利于实现和巩固祖国统一。(2)消极影响是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 6.西周的统治基础是: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 7.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互为表里,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 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 8.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的背景:(1)经济: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 地主力量的增强;(2)政治:各国进行的变法运动,进一步扫除了奴隶主势力的残余,确立了封建制度;(3)文化:法家重要代表人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法治思想。 9.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1)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无 条件服从中央。(2)中央与地方之间、中央部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是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两对基本矛盾。(3)君主专制是主要特点,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10.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有利于国家统一,奠定中华民族的 形成。(2)有利于政治安定,促进封建经济发展。(3)封建专制强化使人民处境恶劣,阶级矛盾激化。 11.朝“三公”的设置有何实质意义:“三公”的出现是对世袭制的否定。 12.御史大夫的设置反映了什么矛盾:君权与大臣权力之间的矛盾。 13.为什么说“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关键”:宋代设参知政事分割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复习资料全套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复习资料全套 第一单元单元分层突破 [自我校对] A.分封制 B.皇帝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 E.郡国并行制 F.行省制 G.军机处 主题全面分析和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核心整合] 1.含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是指中央决策方式,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是指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率权,地方听命于中央。 2.主要矛盾 (1)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取消。 (2)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割据势力不

断削弱。 3.发展历程 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朝,强化并渐趋衰落于明清。 4.演变趋势 (1)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3)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5.特点 (1)皇权至上。 (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 (4)宣扬“君权神授”。 (5)文化专制。 (6)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6.影响 (1)在封建社会前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对维护和巩固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局面起了重要作用。 (2)但到明清时期,随着封建制度日趋衰落,专制主义空前强化,其消极作用占主导地位,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即时演练] 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A.唐朝的门下省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 【解析】唐朝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执行。从题干中可以看出给事中可以驳回诏书,反映了门下省的职能,故选A 项。宋朝枢密院主管军政,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没有驳回皇帝诏令的权力,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高中历史必修一期中试题及答案

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 姓名班级 说明: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请认真书写班级﹑姓名,仔细审题,相信优秀的你必能成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亲情是缘,相聚是缘”,这是自古以来就深存于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的情结。 追根溯源,下列制度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井田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2、周王将商代贵族也分封为诸侯,主要目的是() A、保护贵族的世袭血统 B、调合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C、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D、巩固刚建立的西周政权 3、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4、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皇权至高无上 B、中央设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5、、毛泽东说:“百代都行秦政制”这个“制”是指()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宗法制 D、世袭制 6、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7、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危险基本解除始于() A、隋唐时期 B、北宋时期 C、元朝时期 D、清朝时期 8、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9、以下关于内阁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明太祖时设置殿阁大学士并开始参与决策②内阁制度是明成祖时正式形成的 ③内阁是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④内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制约皇权的作用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10、清朝制度规定,军机处对皇帝当日所下谕旨和当日所收公文,均要在当日处理完毕。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置()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C、军机大臣地位高,有决策权 D、加强了专制皇权

人民高中历史必修一同步练习材料题: 新兴力量的崛起 含答案

材料题:二新兴力量的崛起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事实的真相是这样的,欧洲今后三年到四年对于国外食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需要——主要是从美国……是如此巨大,以至于以它现今的能力是无法支付的而必须获得巨大的额外的帮助,否则它将面临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恶化这种非常可怕的状况。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1947年)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不得不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表示“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并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以示对西欧的重视。1974年,出任欧共体执行主席的联邦德国外长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机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张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 (1)根据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欧关系如何?其背景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美、欧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世界格局有何影响?(3)结合所学知识及以上材料,你从中可得出什么认识? 2.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1950~197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平均增长率 材料二 材料三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来看,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在这种情况下,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唯一办法. ——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宣言 (1961年9月)(1)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经济力量对比和经济格局呈现出什么特点? (2)导致上述特点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这种特点在政治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分析不结盟运动产生的原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