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供中医学、针灸推拿专业、中医学专业骨伤、全科医方向五年制本科使用) 前言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临床学科的主干课程,是其他临床诸学科的基础,它的学术水平反映了中医临床学科发展水平,它以前期各门课程为基础,阐述内科病证的证候、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指导中医内科临床实践,系统地反映中医临床思维及辨证论治的规律。

课程内容主要介绍内科专业基础理论和各脏腑系统主要病证的基本知识及辨证论治规律。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内科常见病的证候、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和处方用药知识及部分难治病、急危重症的诊治,熟悉中医内科的临床思维及实际操作程序。

本课程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概要介绍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地位、任务,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及其依据,内科病证发病学、证候学、治疗学特点,中医内科学的学习方法及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各论分七章,分别介绍52个病证以及各章所属病证共同的主要证候及特征,病机述要、治疗要点等基本知识,教学时数为144学时,其中声像教学占学时的四分之一左右。重点病证要结合典型病人讲授。副教授任课为主,一般病证由讲师任课为主,可采用小班、小组讲课及住院病人床边现场教学、门诊典型病例示教等实践教学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临床实际工作能力。

教学目的要求、内容和方法

总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明确中医内科学的任务,熟悉中医内科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2(熟悉中医内科病证发病学、证候学、治疗学的特点。

3(了解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病证分类、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4(了解中医内科学与西医内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1

中医内科学【教学内容】

1(讲述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任务及地位。 2(简介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

3(简介中医内科病证的分类及其依据。

4(重点讲解与分析中医内科病证的发病学特点。 5(重点讲解与分析中医内科病证的证候学特点。 6(重点讲解与分析中医内科病证的治疗学特点。 7(介绍中医内科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8(说明中医内科学的学习方法及要求,指出注意与前期课程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的衔

接,和与其后期课程伤寒论、金匱要略和温病学的关系。【教学方法】

以课程讲授为主,配合电化教学手段。

各论

第一章肺系病证

概述

【目的要求】

l. 了解肺病证的概念、范围。

2. 熟悉肺病证的病因病机。

3. 掌握肺病证的主要证候及特征,掌握治疗要点。【教学内容】

1. 介绍肺病证的概念、范围,以及各病证之间的联系。

2. 重点说明肺病证的主要证候及特征。

3. 分析肺病证的基本病机及其相互联系,以及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4. 阐述治疗要点,注意宣肺与肃肺,治肺与调理脾、肾、肠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电化教学及实物示教。

一、感冒

【目的要求】

1. 了解感冒为临床多发病、常见病,其病因以及预后。

2. 掌握感冒的病机、诊断要点,以及风寒、风热、暑湿感冒的证治方药。

2

中医内科学

3. 熟悉“寒包火”感冒、虚人感冒的治疗要点。

【教学内容】

l. 介绍四时感冒的临床证候特征,以鼻塞、流涕、咳嗽、发热恶寒、头痛、周身酸楚、脉浮为主症,并说明四时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诊断。

2. 叙述感冒的病因以风邪为主,冬春秋季感冒,以风寒、风热为主、夏令感冒多属暑湿致病,病机重点为卫表不和。

3. 明确感冒辨证属表实证,治疗大法为解表透邪。

4. 分别讲解三证感冒的症状特点,风寒感冒用辛温解表法,荆防达表汤加减。风热感冒用辛凉解表法,银翘散加减。暑热感冒用清热祛湿解表法,新加香薷饮加减。并说明虚人感冒当扶正祛邪,寒包火感冒当清里温表。

5. 简要介绍感冒的调护及进展。

【教学方法】

1. 以课堂讲授为主。

2. 临床见习。

3. 有条件介绍刊关感冒的录像片。

二、咳嗽

【目的要求】

l. 了解咳嗽有外感、内伤之分,其病变重点在肺,而关系到它脏。

2. 熟悉外感咳嗽治疗以疏散外邪,宣通肺气为主;内伤咳嗽治疗重在调理肺脏功能,祛邪止咳或补养正气。

3. 掌握各类咳嗽的辨证施治。

【教学内容】

l. 介绍咳嗽的概念,是指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

2. 分析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分,外感有风寒、风热、风燥的不同,内伤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以痰湿蕴肺,肝火犯肺为多。病位在肺,但与肝、脾等其他脏器有关。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有互为影响的关系。

3. 讲述咳嗽的辨治原则,外感咳嗽属于邪实,治以祛邪利肺;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治以祛邪止咳,兼以扶正。

4. 重点讲解咳嗽各临床分型的证治方药。

外感咳嗽:风寒袭肺证,用疏风散寒宣肺法,三拗汤、止嗽散加减;风热伤肺证,用疏风清热宣肺法,桑菊饮加减;风燥伤肺证,用疏风清肺润燥法,桑杏汤加减,若属凉燥证,用温润法,杏苏散加减。

3

中医内科学

内伤咳嗽:痰湿蕴肺证,用燥湿化痰理气法,二陈平胃散、三子养亲汤加减;痰热郁肺证,用清热豁痰肃肺法,清金化痰汤加减;肝火犯肺证,用清肺泻肝順气降火法,泻白散、黛蛤散加减;肺阴亏耗证,用滋阴润肺法化痰法,沙参麦冬汤加减。

5. 简介咳嗽的调摄护理。

6. 综述咳嗽研究进展。

【教学方法】

1. 以课堂教学为主。

2. 结合临床见习。

3. 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

三、哮病

【目的要求】

1. 了解哮病以痰为主要病理因素,发作期的病理关键是痰阻气逆。

2. 明确哮病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而实多虚少,标实本虚。

3. 掌握哮病发作治标,平时治本的原则。

4. 熟悉哮病发作时区别寒痰、热痰;平时着眼肺、脾、肾的具体辨证。

【教学内容】

1. 介绍哮病的概念是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并简要交待哮与喘的区别与联系。

2. 指出哮病发病的内因—痰伏于肺是关键,每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而诱发。

3. 说明哮病病位主要在肺而关系到脾肾;病理变化是内伏之痰为诱因所触发,以致气因痰阻,痰随气升,气道狭窄而致喘息哮鸣有声。

4. 讲述哮病的辨证属邪实正虚,发时邪实,平时正虚。发作时辨别寒证、热证及寒包火证;平时辨别肺、脾、肾三脏的亏虚。

5. 指出哮病以发作时治标,平时治本的原则。说明发作时祛邪利气。

冷哮证:用宣肺散寒,化痰平喘法,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加减。

热哮证:用清热宣肺,化痰定喘法,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寒包热哮证:用解表散寒,清化痰热法,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平时宜分别调补阴阳,肺虚用玉屏风散,桂枝加芪汤;脾虚用六君子汤;肾虚用肾气丸等。久病大发作时,上盛下虚者,可参阅"喘证"篇。

6. 简介哮病的调摄护理。

7. 综述哮病研究进展。

【教学方法】

1. 以课堂教学为主。

4

中医内科学

2. 结合临床见习。

3. 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

四、喘证

【目的要求】

l. 了解喘证的病理机制,实喘在肺,虚喘在肺、肾两脏。

2. 掌握实喘、虚喘的鉴别和各型论治。

3. 熟悉寒热互见,虚实挟杂理论和喘脱的治疗。

【教学内容】

1. 介绍喘证的临床特征为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不能平卧。

2. 说明喘证病因为外感风寒或风热,内伤可由饮食不当,情志不调及劳欲、

久病所致。病位主要在肺和肾,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喘为痰热壅肺,宣降不利;虚喘属精气虚衰,肺肾出纳失常,反复发作可致喘脱。

3. 讲述喘证的辨证要点当分虚实。治疗原则,实证祛邪利肺;虚证培补摄纳。实喘:风寒壅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加减;痰热郁肺证,清泄痰热,桑白皮汤加减;表寒肺热证,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加味;痰浊阻肺证,化痰降气,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加减;肺气郁痹证,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加减。

虚喘:肺气虚耗证,补肺益气养阴,生脉饮、补肺汤加减;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肾气丸、参蛤散加减。

4. 介绍喘证大发作时,导致喘脱危证的应急处理。

5. 简介喘证的调摄护理。

6. 综述喘证的研究进展。

【教学方法】

1. 以课堂教学为主。

2. 结合临床见习。

3. 典型病例课堂讨论。

五、肺痈

【目的要求】

l. 了解肺痈的临床特征。

2. 熟悉肺痈病理演变过程各个阶段的辨证要点。

3. 掌握肺痈的治疗大法及各个阶段的具体治法。

4. 重视排脓解毒,不能早投补敛,以免留邪。

【教学内容】

5

中医内科学

l. 指出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疮的一种病证。属于内痈之一。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或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

2. 介绍肺痈的病因以外感风热为主,或因痰热素盛所致。病机为邪热蕴肺,热壅血瘀成痈,血败肉腐而化脓。

3. 讲解肺痈的辨证属实热证候,为热毒酿脓。故发病急,病程短,邪盛证实。临床--般多按病程的先后各个阶段分为初期(表证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治法以清热解毒、化瘀排脓为主。初期用清肺解表法,银翘散加减;成痈期用清肺解毒、化瘀消痈法,千金苇茎汤,如意解毒散加减;溃脓期用清热解毒排脓法,加味桔梗汤加减;恢复期用益气养阴清肺法,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加减。

4. 强调溃脓期是病情顺和逆的转折点。

5. 简介肺痈调摄护理知识及研究进展。

【教学方法】

l. 以课堂教学为主。

2. 开展课堂讨论。

3. 结合临床见习。

六、肺痨

【目的要求】

1. 了解瘵虫感染与正气虚弱导致肺痨发病的机理。

2. 熟悉肺痨病位在肺,但可传及其他脏腑,尤以脾肾为主的特点。

3. 掌握肺痨主要病机为阴虚火旺,以及气阴两虚、阴伤及阳的病理变化。

4. 熟悉肺痨的治则,补虚与抗痨“杀虫”的意义,重视补脾助肺的方法。

5. 掌握肺痨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以及虚中夹实的临床处理。

【教学内容】

1. 介绍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疾患,临床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四大主证为特点。并简述历代医家对肺痨的认识。

2. 说明肺痨病因为“瘵虫”感染,病位在肺,并与脾、肾有关。病理性质以阴虚为主,并可导致阴虚炎旺或气阴两虚,甚则阴伤及阳。

3. 治疗以补虚杀虫为原则。分别讲述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肺阴亏损证用滋阴润肺法,月华丸加减;虚火灼肺证用滋阴降炎法,百合固金汤、秦艽鳖甲散加减;气阴耗伤证明用益气养阴法,保真汤加减;阴阳虚损证用滋阴补阳法,补天大造丸加减。兼有痰热者,可清肺火、化痰热,但不可过量或久用。

4. 简介肺痨的调摄护理及研究进展。

6

中医内科学

【教学方法】

1. 以课堂教学为主。

2. 结合临床见习。

3. 典型病例开展讨论。

七、肺胀

【目的要求】

1. 了解肺胀的临床表现,并与有关病证的联系。

2. 熟悉肺胀的病理因素是痰浊、水饮、血瘀。病位主要在肺,涉及肾、心等脏。后期可出现痰迷心包、肝风内动、喘脱等变证。

3. 掌握肺胀的辨治原则,以及各个证型的证治。

4. 熟悉肺胀出现危重证候的处理。

【教学内容】

1. 了解肺胀的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胀闷如塞、喘咳上气,痰多,烦躁,心慌等。其病程缠绵,时轻时重,日久则面色晦暗,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甚或喘脱等危重证候。并阐述肺胀与痰饮、咳喘、心悸、水肿、厥脱的关系。

2. 指出本病多因久病体虚,复加感受外邪而诱发。病位在肺,影响脾肾,后期及心。病理因素早期以痰浊为主,渐而痰瘀并见,终至痰浊,血瘀,水饮交错为患。病理性质由气虚、气阴两虚,发展为阳虚。虚实之间常常夹杂,表现上实下虚之证。重证可见气不摄血,痰迷心窍、肝风内动,喘脱等危候。

3. 阐明本病辨证属标实本虚证,但有偏实虚的不同,偏实者分清风寒、风热、痰浊(水饮)痰热;偏虚者分清气(阳)虚、阴虚的性质,分别采取祛邪宣肺(辛温或辛凉),降气化痰(温化、清化),温阳利水(通阳、淡渗),甚至开窍、熄风、止血等法;本虚者则以补益心肺、温肾健脾为主,或气阴兼调或阴阳两顾;正气欲脱时,则应扶正固脱,救阴回阳。

4. 分别讲解

(1)痰浊壅肺证,用化痰降气、健脾益肺法,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六君子汤加减。

(2)痰热郁肺证,用清肺化痰,降逆平喘法,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加减。

(3)痰蒙神窍证,用芳香开窍,涤痰熄风法,涤痰汤加减,另服苏合香丸,热闭予以局方至宝丹。

(4)阳虚水泛证,用温肾健脾,化饮利水法,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

(5)肺肾气虚证,用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加减;喘脱证,用参蛤散或黑锡丹。

5. 简介本病调摄护理知识。

6. 综述本病治疗研究进展。

7

中医内科学

【教学方法】

l. 以课堂教学为主。

2. 结合临床见习。

3. 典型病例讨论。

八、肺痿

【目的要求】

l. 了解肺痿的临床特征。

2. 熟悉肺痿的辨证要点。

3. 掌握肺痿的治疗原则、具体治法及方药。

【教学内容】

l. 指出肺痿是指肺叶痿弱不用,临床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证,为肺脏的慢性虚损性疾患。 2. 介绍肺痿的病因以久病损肺,或误治伤津所致。病机为热在上焦,肺燥津伤,或肺气虚冷,

气不化津,以致气津亏损,肺失濡养,肺叶枯痿。

3. 讲解肺痿属内伤虚证,辨证有肺脏虚热和肺气虚冷两大类。治疗总以补肺生津为原则上。虚

热证,滋阴清热、润肺生津,方选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加减;虚寒证,温肺益气,方选甘草干姜

汤合生姜甘草汤加减。

4. 简介肺痿调摄护理知识及研究进展。

【教学方法】

l. 以课堂教学为主。

2. 开展课堂讨论。

3. 结合临床见习。

第二章心系病证

概述

【目的要求】

1. 了解心系病证的基本概念及范围,明确心系疾病是以血脉运行障碍及神明异常的一类病证。

2. 熟悉心系病证的基本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区别与联系。

3. 掌握心系病证的主要证候类型及特点,熟悉治法要点。

【教学内容】

l. 简述心系病证的病理概念、范围及其相互联系,明确其在内科疾病中的地位。 2. 讲解心脏病证的基本病机以及心阳(气)虚、心阴(血)虚、痰火内扰、饮遏心阳、血脉痹阻等

主要证候类型的表现及特点。

8

中医内科学

【教学方法】

1. 以课堂讲授教学为主。

2. 有条件可结合声像教学手段。

一、心悸

【目的要求】

1. 了解心悸的基本概念,惊悸与怔仲的区别与联系。

2. 熟悉心悸的证候特点、病因病机及其主要病机类型。

3. 熟悉心悸的诊断、辨证及治疗要点,各证候类型的临床表现、特点、治法及常用方药加减。【教学内容】

l. 介绍心悸的基本概念,惊悸与怔仲的区别与联系,主要历史沿革及病证范围。 2. 讲解心悸的证候特点、病因病机,明确心悸的病位、病性及常见病机类型的区别、联系及演

变。

3. 讲述心悸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详细讲解心虚胆怯、心血不足、阴虚火

旺、心阳不振、水饮凌心、瘀阻心脉、痰火扰心等证候类型表现特点,治法方药。 4. 介绍心悸的调摄护理及研究进展。

【教学方法】

1. 以课堂讲授教为主。

2. 结合临床见习,有条件可辅以声像资料。

二、胸痹

【目的要求】

1. 了解胸痹的基本概念、病因病机。

2. 熟悉胸痹的证候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

3. 掌握胸痹的辨证及治疗要点,各个证候类型的辨证施治。

4. 了解胸痹的转归,预后及研究进展。

【教学内容】

1. 介绍胸痹的基本概念及历史沿革。

2. 讲解本病的病因病机,明确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及过食肥甘者的机理,了解虚、瘀在本病发

病中的重要作用。

3. 详细讲解胸痹的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重点讲解心血瘀阻、气滞心胸、痰浊闭阻、寒凝血脉、

气阴两虚、心肾阴虚、心肾阳虚等病症类型的辨证施治,明确临床治疗时的标本缓急。 4. 介绍胸痹的调摄护理及研究进展。

【教学方法】

9

中医内科学 1. 以课堂讲授教为主。

2. 结合临床见习,围绕典型病例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

3. 尽量采用声像教学手段。

(附)真心痛

【目的要求】

1. 了解真心痛的基本概念、病因病机。

2. 熟悉真心痛的证候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

3. 掌握真心痛的辨证及治疗要点,各个证候类型的辨证施治。

4. 了解真心痛的转归,预后及研究进展。

【教学内容】

1. 介绍真心痛的基本概念及历史沿革。

2. 讲解本病的病因病机,明确发病基础是本虚,标实是发病条件。总的病机为本虚标实,在急

性期以标实为主。

3. 详细讲解真心痛的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重点讲解气虚血瘀、寒凝心脉及正虚阳脱等病症类

型的辨证施治,明确临床治疗时的标本缓急。

4. 介绍真心痛的调摄护理及研究进展。

【教学方法】

1. 以课堂讲授教为主。

2. 结合临床见习,围绕典型病例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

3. 尽量采用声像教学手段。

三、不寐

【目的要求】

1. 了解不寐的基本概念、病因病机。

2. 熟悉不寐的证候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

3. 掌握不寐的辨证及治疗要点,各个证候类型的辨证施治。

4. 了解不寐的预防调护。

【教学内容】

1. 介绍不寐的基本概念及历史沿革。

2. 讲解本病的病因病机,明确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肝、胆、脾、胃、肾,病性有虚有实,且虚

多实少。

3. 详细讲解不寐的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讲解肝火扰心、痰热扰心、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心

胆气虚等病症类型的辨证施治。

10

中医内科学

4. 介绍不寐的调摄护理及研究进展。

【教学方法】

1. 以课堂讲授教为主。

2. 结合临床见习,围绕典型病例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

3. 尽量采用声像教学手段。

四、癫狂

【目的要求】

1. 了解癫狂的癫与狂区别、范围和护理。

2. 熟悉癫狂的证候特征和发病之因,及癫与狂的证候分类。

3. 掌握病机要点、临床特征、诊断依据和辨证论治。

【教学内容】

1. 介绍癫狂的定义、范围和护理要点。

2. 讲解癫狂是以精神错乱、神志失常的疾病。扼要介绍历代对本病的认识。并指出发病的关键

为情志所伤,与先天遗传有关。其病位在心,与肝、胆、脾关系密切。

3. 讲述癫病病理为痰气郁结,狂病为痰火上扰,而神明失司是为病机之要点。

4. 介绍初病为实,病延转虚;以及癫者以痰气郁结与心脾两虚为主,狂者以痰火上扰、痰热瘀

结以及火盛阴伤为要的临床转向过程与特点。

5. 讲解癫病以感情淡漠、沉默痴呆、静而多喜、喃喃自语、出言无序、不知饥饱为特征,即以

抑郁状态为主。狂病以狂躁不安、动而多怒、逾垣上屋、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骂詈不避亲疏或持

刀杀人为特征,即以兴奋状态为主。明确其诊断。

6. 重点讲授癫狂的证治方药。

7. 简介癫狂病的现化研究进展。

【教学方法】

1. 以课堂讲授为主。

2. 临床见习。

3. 有条件时介绍癫狂的临床病例的声像资料。

五、痫病

【目的要求】

1. 了解痫病是临床常见反复发作的神志丧失疾病,特征、范围与研究进展。

2. 掌握痫病发病之因有先后天之别,而脑神受累,神机失控是其病机关键所在。

3. 掌握痫病的临床证候特征、诊断依据,以及与癫痫、中风病、痉证、厥证的鉴别要点。

4. 掌握痫病的证治内容。

11

中医内科学

【教学内容】

1. 介绍痫病的定义与范围和调护。

2. 讲述痫病是一种发作性神志丧失的疾病及临床特征。

3. 指出其病因与情志失节、饮食失度以及先天因素和病后有关。病位在脑,以心脑神机失用为本,风、火、痰、瘀致病为标,而临床以痰结气逆、风痰闭阻是导致本病的病理过程。

4. 讲解风痰闭阻、痰火内盛和瘀阻脑络为实证,病久心脾两虚和心肾亏虚为虚证的病机特点,以及实证日久不复,心受损,脑神益虚及虚实挟杂的特点。

5. 讲解痫病以典型的病人,发则轻叫仆倒,不省人事,四肢抽搐,口吐涎沫,移时苏醒,醒后一如常人,并以发作后全然无知为主要证候特征,明确其诊断。及调护关键以防意外。

6. 重点讲解痫病的证治方药。

7. 简介痫病的现代研究进展。

【教学方法】

1. 以课堂讲授为主。

2. 临床见习。

3. 有条件时介绍痫病的临床表现的声像资料。

六、痴呆

【目的要求】

l. 了解痴呆是老年常见病证,范围及研究进展。

2. 熟悉痴呆的病因病机及其转归。

3. 掌握痴呆的临床证候特征,诊断依据,及其与郁证、癫证、健忘的鉴别要点。

4. 掌握痴呆证治内容。

【教学内容】

1. 介绍痴呆的定义与范围。

2. 讲述痴呆虚证为脑髓失养,实证为脑窍被蒙的病机特点,以及实证日久,损伤正气,向虚实挟杂方向转化的特点。

3. 讲解痴呆以表情迟钝,记忆力、理解力、判断力、计算力减退为主的证候特征。明确痴呆的诊断。

4. 重点讲解痴呆的证治方药。

5. 简介痴呆的现代研究迸展。

【教学方法】

1. 以课堂讲授为主。

2. 临床见习。

12

中医内科学 3. 有条件介绍痴呆临床表现的声像资料。

七、厥证

【目的要求】

1. 了解厥证的概念、范围。

2. 熟悉厥证的病因病机。

3. 掌握厥证的诊断,和昏迷、中风、痫证的鉴别诊断。

4. 掌握厥证的急救措施和辨证论治。

5. 了解厥证的转归和预后。

【教学内容】

1. 简介厥证的概念、范围,以及历代对厥证的不同描述。

2. 阐述厥证的病因病机为气机逆乱,升降乖戾,气血运行失常所致。说明厥证虚实二类的不同病理。

3. 叙述厥证的诊断要点,证候特点。与眩晕、中风、痫病、昏迷的鉴别诊断。

4. 讲述厥证的治疗原则,发作时回厥醒神,缓解后调理气血。

5. 讲解厥证的证治。

(1)气厥:实证通关散合五磨饮子,虚证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四味回阳饮。

(2)血厥:实证羚角钩藤汤或通瘀煎加减,虚证:独参汤、人参养营汤。 (3)痰厥:痰浊证导痰汤加减;痰火证礞石滚痰丸加减。 6. 介绍厥证的护理、转归和预后。

第三章脾胃系病证

概述

【目的要求】

1. 了解脾胃病的西医范围。

2. 熟悉病因病机。

3. 掌握主要证候及特征,掌握治疗要点。

【教学内容】

l. 介绍脾胃病证的概念、范围,以及各病证之间的联系。 2. 讲解主要证候,重点说明证候特征。

3. 阐述治疗要点,注意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和的特点。一、胃痛

【目的要求】

13

中医内科学 1. 了解胃痛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大体范围,调摄护理,以及研究进展。

2. 熟悉胃痛的病因病机,辨证及诊断要点。

3. 掌握胃痛的证候特征,治疗原则,以及证治分类。【教学内容】

l. 介绍胃痛的定义、沿革及范围。

2. 分析胃痛的病因病机,以胃气失和,气机不利为基本病机,明确脏腑关系。

3. 叙述证候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

4. 讲解胃痛的辨证要点,治疗原则,以及"通"法的运用。

5. 详细讲解胃痛的证治方药。

6. 简介调摄护理、研究进展。

【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为主。

2. 结合课间见习。

3. 有条件可介绍有关声像资料。

二、痞满

【目的要求】

1. 了解痞满的定义、范围、调摄护理;研究进展。

2. 熟悉痞满的病因病机,辨证及诊断要点。?

3. 掌握证候特征、治疗原则以证治分类。

中医科出科自我鉴定心得_中医科出科个人小结

中医科出科自我鉴定心得_中医科出 科个人小结 中医我是我国医学精粹,中医历史也源远流长!那么你要怎么去写中医科出科自我鉴定心得呢?下面由本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医科出科自我鉴定心得,希望可以帮到你哦! 中医科出科自我鉴定心得篇一 众所周知,中医是中国几千年唯一的医学,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防病治病靠的是中医,中医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繁衍昌盛,几千年来的保健事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医与西医在专业技术上各有所长,各有优势和特点。西医的优势在于精密仪器的检测、高超的外科手术、复杂的器官移植、先进的抢救手段等。而中医的优势恰恰是西医薄弱的方面,中医的辨证施治既准确又灵活,奥妙无穷,对诊治许多疾病,有其独到的特点。如对功能性疾病的诊治,退行性疾病的诊治,病毒性疾病的诊治,痰饮淤血病的诊治,疑难病证的诊治等尤具优势。人民群众对中医中药的认识比较深刻,有相当多的人群喜欢中医中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进化,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要求在不断

的提高,中医中药的治病之本、调理、滋补功能就显得更加迫切需要了。 中国人的传统认识是中医越老越吃香。一个年龄大的中医,尽管本事平平,都可以称老中医,甚至夸大一点称“名老中医”,这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中医是终身制的职业。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学好中医呢?《扁鹊仓公传》云:“人之所以病病疾多,医之所以病病道少”,这说明中医难学。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又说:“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 学中医诚然难,学精则更难。但既学医就必须学精,至少要确立“学精”这样一个奋斗目标,方能学成一个好中医。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根据我个人学医的体会,主要在于两点:一要认真读书。中医的书籍,用“汗牛充栋”来形容,尚嫌不够。读中医的书,不仅要读懂、弄通,而且要熟读、熟记,对许多重要的内容甚至要熟背。比如中医诊断学、中医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温病学、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若要有高深的理论功底还必须学好《内经》。读中医的书,要善于融会贯通,中医学的理论均源于《黄帝内经》,中医的各科临床,均源于历代医家的经验积累和实践总结。 举例说吧,比如学《伤寒论》,不仅要与《金匮要略》相融合,还要上与《内经》相联系,下与《温病学》相联系,此外,还要与内科学、方剂学、药物学、诊断学相联系。比如《伤寒论》

2015年中医执业中医内科学

一、感旨 常人感旨: ⑴风寒束表:辛溫解表一一荆防达表汤或划防败靑散 ⑵风热犯表:辛凉解表一一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⑶署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一一新加香薪饮 虚体感冒: ①气虚感冒:益气解表一一参苏饮 ②阴虚感冒:滋阴解表一一加减诫蕤汤 二、咳嗽 ⑴外感咳嗽 ①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一一三拗汤合止嗽散 ②风热犯肺:疏风淸热.宜肺止咳——桑菊饮 ③风燥伤肺:疏风淸肺?润燥止咳一桑杏汤 ⑵内伤咳嗽 ①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②痰热郁肺:淸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③肝火犯肺:淸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 ④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 ⑴发作期 ①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一一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②热哮:淸热宣肺.化痰定喘一一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复汤 ③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淸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④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一一三子养亲汤 ⑤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一一平喘固本汤 ⑵缓解期: ①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②肺肾两虚:补肺益肾一一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四、喘证 ⑴实喘 ①风寒壅肺:宣肺散寒一一麻黄汤合华盖散 ②表寒肺热:解表淸里,化痰平喘——麻杏石廿汤 ③痰热郁肺:淸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④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⑤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一一五磨饮子 ⑵虚喘 ①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②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③正虚喘脱:扶阳固脱,槓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蛤粉五、肺痈 ⑴初期:銃风散热,淸肺化痰一一银翘散 ⑵成痈期:清肺解赣化瘀消痈一一《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得 散 ⑶溃脓期:排脓解毒一加味桔梗汤 ⑷恢复期:清热养阴.益气补肺一一沙参淸肺汤或桔梗杏仁煎 六、肺密⑴肺阴亏损: ⑵虚火灼肺: ⑶气阴耗伤: ⑷阴阳两虚: 七、肺胀 ⑴痰浊壅肺: ⑵痰热郁肺: ⑶阳虚水泛: ⑷肺肾气虚: (新版改为 4个证型,取 消【痰蒙神 窍,开窍熄 风,涤痰 汤】) A.肺痿 ⑴虚热证:滋阴清热.润肺生津一一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 ⑵虚寒证:温肺益气——廿草干姜汤或生姜廿草汤 ⑶上热下寒: ⑷肾虚血瘀: 九、心悸养心安神一安神定忐丸 益气安神——归脾汤 安神定悸一-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 化气行水,宁心安神一一苓桂术甘汤养心 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理气通络一一桃仁红花煎合桂甘龙牡汤宁 心安神一一黄连温胆汤 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 活血通络——柴胡銃肝散 豁痰宜痹一一桔萎薙白半复汤合涤痰汤宣 通心阳一一桔萎薙白桂枝汤合、“I归四活 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养心活络 ——天王补心丹合炙廿草汤振奋心阳一一 参附汤合右归饮十一、真心痛(新版加上 去的) ⑴气虚血瘀: ⑵寒凝心脉: ⑶正虚阳脱: 十二、不寐 滋阴润肺一一刃华丸 滋阴降火一一百合固金汤合秦苑螫甲散 益气养阴一一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 滋阴补阳一一补天大造丸 化痰降气, 淸肺化痰. 温肾健脾. 补肺纳肾. 健脾益肺一一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降 逆平端一一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化饮 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降气平喘一一平喘固木汤合补肺汤 寒热平调, 纳气定喘, 淸溫并用——麻黄升麻汤 活血化瘀一一七味都气丸合柴胡疏肝散 ⑴心虚胆怯: ⑵心血不足: ⑶心阳不振: 附汤 ⑷水饮凌心: ⑸阴虚火旺: ⑹瘀阻心脉: ⑺痰火扰心: 十.岡痹 镇惊定 总:. 补血 养心. 温补 振奋心阳, 滋阴清火, 活血化瘀, 淸热化痰. ⑴心血瘀阻: ⑵气滞心胸: ⑶痰浊闭阻: ⑷寒凝心脉: 逆汤 ⑸气阴两虚: ⑹心肾阴虛: ⑺心肾阳虚: 活血化瘀. 疏肝理气. 通阳泄浊. 辛温散寒, 益气养阴. 滋阴淸火. 温补阳气, 益气活血. 温补心阳. 回阳救逆, 通脉止痛—一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 散寒通脉——当归四逆汤 益气固脱——四逆加人参汤 ⑴肝火扰心: 疏肝泻火. 镇心安神一一龙胆泻肝汤

中医内科学总结

中医内科学总结 第一单元肺系病证 一、感冒-解表达邪 病因:外感六淫、时行疫毒。 病机:卫表不和,肺失宣肃。 病位:肺卫。 病理:六淫之邪。 二、咳嗽-祛邪利肺,扶正补虚。 病因:外感六淫、内邪干肺。 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病位: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病理:痰、火。 辨证:1辨外感内伤,2辨证候虚实。 三、哮证-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病机:外邪侵袭,触动伏痰。 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病后。 病位:肺,与脾肾密切。 病理:以痰为主。总属邪实正虚。发时邪实,平时正虚。 发作时病理:痰气相搏,气道被阻。 四、喘证-分清虚实邪正,实喘治在肺,祛邪利气为主, 虚喘治在肺肾脾,以肾为主,培补摄纳为主 病机:肺气上逆,宣降失职;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 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所伤、劳欲久病。 病位:肺、肾,涉及肝脾。 辩证:辨虚实;实喘再辨外感内伤;虚喘当辨病变脏腑。 五、肺痈-清热解毒,化瘀排脓 病因:感受风热、痰热素盛。 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血瘀。 病理:邪盛的实热证候。脓疡溃后见阴伤气耗。溃脓期是病情顺逆的转折点。 病位:肺 六、肺痨-补虚培元,治痨杀虫 病因:感染痨虫正气虚弱(禀赋不足,酒色劳倦,病后失调,营养不良。) 病机:虚体虫侵,阴虚火旺。 病理:痨虫。 病位:肺与脾肾密切,后及心肝 七、肺胀-有侧重地选用祛邪与扶正 病因:久病肺虚、感受外邪。 病机:久病肺虚,六淫侵袭,以致痰饮瘀血结于肺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 病变:首肺,继脾肾,后及心。 病理因素:痰浊、水饮、血瘀互为影响。 病理性质:为标实本虚。 辩证:标本虚实病情轻重 病位:肺-脾肾-心 八、肺痿(咳吐浊唾涎沫、气短)—补肺生津 病因:久病损肺、误治津伤。 病机:肺虚,津气大伤,失于濡养,肺叶枯萎。 病位:肺,与脾胃肾相关。 病理:肺燥津伤(虚热)、肺气虚冷(虚寒)。 第二单元心系病证 九、心悸首辩证:虚实。 病因:体虚劳倦、七情、感受外邪、药食不当。 病机: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 病位:心,肝脾肾肺关。 病理:虚实气滞、血瘀、痰浊、水饮。 十、胸痹-祛邪治标,扶正固本 “补,通”标实尤重活血通脉、补虚尤重补益心气 病因:寒邪,情志,饮食,劳倦,体虚(无药食不当) 病机:心脉痹阻。 病位:心,涉及肝脾肺肾。 首辩:病情轻重。实证:气滞、血瘀、寒凝、痰浊, &、真心痛 病机:本虚标实病位:心,其本在肾 十一、不寐-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 病因:情志失常,饮食不节,劳逸失调,病后体虚。 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病位:心,与肝脾胃肾相关。 首辨:虚实。 第三单元脑系病证 十二、头痛首辨外感、内伤。 外感所致属实,治疗以祛邪活络为主,内伤所致多虚,治疗以补虚为要 病因:外邪、情志、饮食劳倦、体虚久病、 先天不足或房劳过度、跌仆损伤或久病入络 病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病位:清窍、外感手足三阳内伤肝脾肾。 病理:痰湿、风火、血瘀。 十三、眩晕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病因:情志、饮食、年高肾亏、病后体虚、跌仆损伤、瘀血内阻。(无外感) 病机: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 病位:清窍,病变脏腑:肝脾肾。 病理:风、火、痰、瘀。虚 首辨:脏腑。 十四、中风 病因:内伤积损、劳欲过度、饮食、情志、气虚邪中。 病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产生风(肝风、外风)、火(肝火、心火)、痰(风痰、湿痰)、气(气逆、气滞)、血(血瘀)、虚(血虚、阴虚),致痹阻或血溢之外,脑之神明失用 病位:心脑,与肝脾肾相关。 病性:本虚标实,上盛下虚。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 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 病理因素:风、火、痰、瘀。 首辨:中经络、中脏腑。 十四(2)、瘿病理气化痰,消瘿散结 病因: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体质因素。 病机: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 特征: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首见于《诸病源候论·瘿候》。 病位:肝脾,与心有关。 辩证:在气在血火旺与阴伤及病情的轻重 十五、癫狂 初期:理气解郁、畅达神机,降火豁痰、化瘀通窍。 后期:补益心脾,育阴养血,调整阴阳 病因:七情内伤饮食失节先天不足。 病机:癫为痰气郁结,蒙蔽神机;狂为痰火上扰,神明失主。 病变:心肝,涉及脾胃,久伤肾。 病理:气、痰、火、瘀。 十六、痫病-豁痰顺气 病因:先天因素、七情失调、脏腑失调、脑部外伤 病机:痰浊内阻,脏气不平,阴阳偏盛,神机受累,元神失控。病位:脑-五脏关联主责心肝久则首伤心脾继肝肾。 病理:风火痰瘀,痰为重要。首辨:病情轻重。 病理基础:肝脾肾损伤 十七、痴呆-开郁逐痰、活血通窍、平肝泻火治标, 补虚扶正、充髓养脑治其本。 病因:年迈体虚、情志、饮食、久病耗损。 病机:髓海不足,神机失用。 病位:脑,与心肝脾肾有关。 本虚:阴精、气血亏虚, 标实:气、火、痰、瘀。首辨先天后天。 第四单元脾胃病证 十八、胃痛-理气和胃止痛 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素体脾虚。 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病位:胃,与肝脾密切。 病理: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 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 十九、痞满-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 病因: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

中医基础理论 心得体会

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 众所周知,中医是中国几千年唯一的医学,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防病治病靠的是中医,中医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繁衍昌盛,几千年来的保健事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以下内容是XX为您精心整理的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心得体会,欢迎参考! 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众所周知,中医是中国几千年唯一的医学,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防病治病靠的是中医,中医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繁衍昌盛,几千年来的保健事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医与西医在专业技术上各有所长,各有优势和特点。西医的优势在于精密仪器的检测、高超的外科手术、复杂的器官移植、先进的抢救手段等。而中医的优势恰恰是西医薄弱的方面,中医的辨证施治既准确又灵活,奥妙无穷,对诊治许多疾病,有其独到的特点。如对功能性疾病的诊治,退行性疾病的诊治,病毒性疾病的诊治,痰饮淤血病的诊治,疑难病证的诊治等尤具优势。人民群众对中医中药的认识比较深刻,有相当多的人群喜欢中医中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进化,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要求在不断的提高,中医中药的治病之本、调理、滋补功能就显得更加迫切需要了。 中国人的传统认识是中医越老越吃香。一个年龄大的中医,尽管本事平平,都可以称老中医,甚至夸大一点称“名

老中医”,这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中医是终身制的职业。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学好中医呢?《扁鹊仓公传》云:“人之所以病病疾多,医之所以病病道少”,这说明中医难学。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又说:“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 学中医诚然难,学精则更难。但既学医就必须学精,至少要确立“学精”这样一个奋斗目标,方能学成一个好中医。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根据我个人学医的体会,主要在于两点:一要认真读书。中医的书籍,用“汗牛充栋”来形容,尚嫌不够。读中医的书,不仅要读懂、弄通,而且要熟读、熟记,对许多重要的内容甚至要熟背。比如中医诊断学、中医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温病学、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若要有高深的理论功底还必须学好《内经》。读中医的书,要善于融会贯通,中医学的理论均源于《黄帝内经》,中医的各科临床,均源于历代医家的经验积累和实践总结。 举例说吧,比如学《伤寒论》,不仅要与《金匮要略》相融合,还要上与《内经》相联系,下与《温病学》相联系,此外,还要与内科学、方剂学、药物学、诊断学相联系。比如《伤寒论》的少阳证,这个少阳证就出自《内经》的《素问热论》。《内经》的少阳证只限于少阳经脉症状“胸胁痛而耳聋”,而《伤寒论》的少阳证则为半表半里证,胆火上炎,症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

最新中医内科学精华笔记整理

中医内科学精华笔记 一、感冒 1. 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 2. 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3.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咳散 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 4.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5.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清金化痰汤 6. 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 7.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三、肺痈 1. 初期:清肺解表-银翘散 2. 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 3. 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 4. 恢复期:养阴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 四、哮证 1. 发作期 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2. 缓解期 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 2)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 五、喘证 1.实喘 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 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2.虚喘 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补肾纳气 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六、肺胀 1)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2)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3)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 七、肺痨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中医内科学总结

第一单元感冒 1感冒之名最早见于::《仁斋直指方》。2感冒的病机主要在于:卫表失和。3实行感冒的特点:传染性大,病情较重,不限季节,易于流行。4感冒的发病季节以:冬春。5感冒的主因:风。6明确提出“时行感冒”的是:《类证治裁》。7暑湿感冒,暑热偏盛,热盛烦渴:黄连香薷饮。8 1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 2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3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虚体4气虚感冒证: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感冒证: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第二单元咳嗽 1最早把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的著作:《景岳全书》。2咳嗽初起忌用:棵子,五味子。3外感咳嗽的资料原则是:祛邪利肺。4“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出自《内经》。5最早把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的是:张景岳。6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鉴别:病程的长短。起病的缓急。疾病的新久。属实属虚。7 外感1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 2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3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内伤4痰湿蕴肺证: 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咳声重浊,痰多胸闷)5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证:清肺泻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 7肺阴亏耗证:滋阴润肺, 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干咳,咳声短促,脉象细数) 第三单元哮证 1哮病大发作期的病理性质:邪实。2哮病发作时的病理环节在于:痰阻气闭。3哮病最主要的发病诱因是:气候突变。4哮病的别名:呷嗽。哮吼。哮喘。齁齃。5哮病的宿根:痰。6寒哮久发易伤内脏,一般伤及:肺脾肾。7哮病之病名最早见于《丹溪心法》。8明以后首先提出‘哮’与‘喘’为两个不同病症的医 著始于:《医学正传》。9‘最早阐明哮喘病机为痰:朱丹溪。10哮病发作时以斜实为主,辨证应当分清: 寒热。11 发作期1冷哮证: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咳痰稀薄多沫咯吐不爽) 2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3寒包热哮证: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6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 缓解期7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8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第四单元喘证 1最早提出喘证虚实分类法的:《景岳全书》。2实喘的表现:呼吸深长。气粗声高。痰鸣咳嗽。脉数有力。 3虚喘的治疗尤当重视:治肾。4实喘的治疗原则:祛邪利气。5喘脱的病机为:肺气欲竭,心肾阳衰。6喘证持续不已的病位在:心。7 实喘1风寒壅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痰多稀薄带泡沫,恶寒发热) 2表寒肺热证: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恶寒无汗,咳吐黄稠痰)

中医科的实习心得体会3篇_中医科实习心得体会范文

回顾在中医科的实习工作,感触很深,收获颇丰。谈谈一些心得体会。本文是中医科的实习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在中医科的实习即将结束,在这一个多月的实习期间,我遵纪守法,遵守医院及医院各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旷工及擅自离开工作岗位。对待病人和蔼可亲,态度良好,努力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应用于实践。在此过程中我不断总结学习方法和临床经验,尽力提高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独立工作的能力,不断培养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我在本科室实习期间,遵守劳动纪律,工作认真,勤学好问,能将自己在书本中所学知识用于实际。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基本掌握了中医科一些常见病的护理以及一些基本操作,是我从一个实习生逐步向护士过度,从而让我认识到临床工作的特殊性与必要性。以前在学校所学都是理论上的,现在接触临床才发现实际工作所见并非想象那么简单,并非如书上说写那么典型,好多时候都是要靠自己平时在工作中的经验积累,所以只有扎实投入实习,好好体会才能慢慢积累经验。 不知不觉已经在附一实习结束,这也是我在大学四年来,第一次真正的上临床,对于我来说,一切都是那么新鲜,离开了枯糙的书本,面对着的是活生生的病人,而我也充当了一回冒牌的实习医生。在我们下科之前经过简单的培训,可是这些培训对于我们从来都没有接触过临床工作的我们,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适应和学习很多东西。我把在中医内科学习的心得总结如下: 1、继承创新文明务实校训短短的八个字,就是出入校门前永远的记忆,所需继承的太多太多,前辈们的精神,乃重中之重,而后才是思维方式,最后才是药房等等,创新,思维方式与药剂的创新,文明,谦而有理,务实,踏踏实实,无论做哪一行,哪一业,做好脚下,我觉得这八个字不光是运用在学习医学,在各行各业中,都应该有这种精神,前辈们一步步辛勤的走下的路,我们应该走的更加辉煌。如此一来,这大学,也算得上并未白上了。 2、医人医心现如今太多病从心起,我们只能医人的躯壳,医人心,却是另一项浩瀚渺茫的工程,在这段时间的学习中,我不断的在思考这一问题,如何医人心?以佛心观人,人人为佛,以魔心观人,人人为魔,花开生两面,佛魔一念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最终的答案,是以自性悟本真。自己要做一个榜样,不是时代,历史的榜样,而是自己的榜样,做好自己,自然会有人来拜访你,你由着他拜访,给他提点,解惑,自然能够医人心结,路还很长,无论是否从医,应有一颗医者之心。 3、目标在医院实习的同学很多,有很多同学都有考研的打算,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好好的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对于我来说,是把实习放在首位的,毕竟只有那么一次,时间是那么的珍贵,岂能浪费,正因为这样我下定决心一定在实习期间好好锻炼自己,无论自己今后是否从医,都要在学习的道路上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应对日后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在实习期间订个目标很重要,没有目标,我们就没有进取的方向,而我的目标是:在实习过程中培养自己临床思维、掌握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掌握各项临床操作技术、掌握各项急诊的处理,能中西医结合治疗一些杂病。定下目标之后,就向着目标努力,有目标的做事情比毫无目的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执助中医内科学方歌

中医内科学方歌(执业助理医师) 第一单元肺系病症 一.感冒 常人感冒 1.风寒束表 荆防达表汤:荆防达表苏芷苓,姜葱神曲橘杏从。 荆防败毒散:荆防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 2.风热犯表 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发热咽痛服之瘥。 3暑湿伤表 新加香薷饮:新加香薷朴银翘,扁豆鲜花一齐熬。 虚体感冒 1.气虚感冒 参苏饮:参苏饮内二陈汤,葛根前胡枳桔香。 2.阴虚感冒 加减葳蕤汤:加减葳蕤葱白薇,豉桔薄荷草枣随。 二.咳嗽 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 三拗汤:麻黄杏仁甘草 止嗽散:止嗽散内桔梗荆,紫菀百部白前蒸。陈皮甘草共为末,姜汤煎服有奇功。 2.风热犯肺 桑菊饮: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 3.风燥伤肺 桑杏汤:桑杏栀豉梨,沙参象贝集。 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 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平胃散: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术甘草四味齐。 2.痰热蕴肺 清金化痰汤:桑皮知贝蒌栀芩,陈夏茯苓桔梗寻。 3.肝火犯肺 黛蛤散合泻白散 泻白散: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再加粳米宜。 4.肺阴亏耗 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镶。 三.哮病 发作期 1.冷哮证 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 射干麻黄汤:喉中咳逆水鸡声,三两干辛款菀行。夏味半升枣七粒,姜麻四两破坚城。 2.热哮证

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 定喘汤: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苏子黄芩甘草杏,宣肺定喘效力彰。 3.寒包热哮证 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 厚朴麻黄汤:杏仁夏味半升量,升麦四麻五朴良。二两姜辛膏蛋大,脉浮咳喘此方当。 4.风痰哮证 三子养亲汤 白芥子苏子莱菔子 5.虚哮证 平喘固本汤 苏夏款橘虫草味,党芪胡桃沉坎坠。 缓解期 1.肺脾气虚证 六君子汤 2.肺肾两虚证 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金水六君煎:二陈汤加当归熟地 四.喘证 实喘 1.风寒壅肺 麻黄汤合华盖散 华盖散:华盖麻杏紫苏子,茯苓陈皮桑白皮。 2.表寒肺热 麻杏石甘汤:四两麻黄八两膏,二甘五十杏同熬。 3.痰热郁肺 桑白皮汤:桑白皮汤芩连栀,贝母苏杏姜夏施。 4.痰浊阻肺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 五磨饮子:五磨白酒沉木香,乌药枳实与槟榔。 虚喘 1.肺气虚耗 补肺五味与参芪,熟地紫菀配桑皮。 2.肾虚不纳 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正虚喘脱 参附汤黑锡丹 黑锡丹:黑锡丹中蔻硫磺,桂附楝木沉茴香。芦巴故纸阳起石,降逆平喘镇浮阳。 五.肺痈 1.初期 银翘散 2.成痈期

中医内科学方药总结

一、感冒 1. 风寒感冒: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 2. 风热感冒: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汤加味加减 3. 暑湿感冒: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 体虚感冒 1)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加减(玉屏风散) 2)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化裁 二、咳嗽 1. 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加减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加减(凉燥——杏苏散)2. 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2)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清金化痰汤加减 3)肝火犯肺:清肺泻肝、化痰止咳-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 4)肺阴亏耗:养阴清热,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加减 三、哮证 1. 发作期 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表寒里饮证——小青龙汤; 病久,阴盛阳虚——苏子降气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麦冬汤,三子养亲汤)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4)风痰哮:化浊除痰,降气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托—回阳救急汤合生脉饮 2. 缓解期 1)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2)肺肾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四、喘证 1.实喘 1)风寒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 得汗而喘不平——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 3)痰热遏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化痰降逆-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 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2.虚喘 1)肺气虚:补肺益气养阴-补肺汤合生脉散 2)肾气虚: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肾阳虚-真武汤 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中医内科学考试笔记个人整理版

中医内科学笔记 肺系病证 一感冒 内经认识到感冒主要是外感风邪所致,明确指出病位属肺分列辛温辛凉两大治法-丹溪心法,感冒之名始于仁斋直指方,感冒与伤风互称始于明清 感冒不呈流行性;时行感冒症状呈流行性,全身症状重,起病急,易化热入里,变生他病,不常见痰热郁肺感冒若失治可转变-肺痈、肺胀 风寒证-荆防败毒散 风热证-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暑湿证-新加香薷饮(藿香正气散和鸡苏散)夏令感冒-身热汗少,头昏,肢体酸重,心烦口粘,苔黄腻,脉濡数 气虚感冒-参苏饮,患者久虚,面色晄白,汗出畏寒,动则益甚,平时易感冒,苔薄白,脉细弱-玉屏风散 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晕,心烦口干,干咳痰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二咳嗽 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景岳全书 肺体属金,譬如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若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缚之火自内之则亦鸣-医学心悟 内伤咳嗽与-肺、肾、肝、脾有关 咳嗽的辨证要点-外感与内伤 久咳兼便溏用六君子汤-虚者补其母 咳嗽初起,用收涩药最易关门留寇 肺系病证同肝肺同治立论-泻白散合黛蛤散;五磨饮子;椒目瓜蒌汤;香附旋覆花汤 外感 风寒袭肺-三拗汤、止嗽散 风热犯肺-桑菊饮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温燥咳嗽桑杏汤清宣凉润 凉燥咳嗽咳嗽少痰,口干鼻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杏苏散温润止咳外感咳嗽,用解表药邪未尽去,仍咳嗽咽痒,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止嗽散 内伤 痰湿蕴肺-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久咳气逆,阵阵发作,痰少质粘,引胸胁疼痛,口燥咽干,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清肺平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和黛蛤散 肺阴亏耗-沙参麦冬汤 内伤咳嗽久延可演变为-肺胀,喘证 三肺痿 首见于金匮要略 用清燥救肺汤作主方-肺痿 肺痿的病因-肺燥津伤;肺气虚冷 治疗肺痿首先应辨别虚寒虚热;阴阳 治肺燥津伤肺痿-清燥救肺汤,麦门冬汤; 虚热麦门冬汤清燥救肺汤;虚寒甘草干姜汤生姜甘草汤 四肺痈 首载肺痈之名-金匮要略;创苇茎汤清热排脓-备急千金要方;认为乘初起时极力攻之-张氏医通;主张清热涤痰-杂病源流犀烛;以清肺热,救肺气-医门法津;提出初起在表宜散风清肺,己有里热宜降火抑阴,成脓宜平肺排脓,脓成

浅谈《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体会

浅谈《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体会 刘珍孙爱英蒋利群 湖南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邵阳(422000) 摘要:针对目前中医内科学传统教学存在的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陈旧等弊端,通过改革教学模式及手段,调整课时,加强知识结构联系等教学方法,以期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中医临床综合应用能力。 关键词:中医内科学;教学体会 中医内科学是一门临床专业学科,是中医学科的主干课程,在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此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思维模式。在以往的传统授课模式中教师以板书讲授为主,学生以听为主,对教学内容死记硬背。这种模式的教学方法简单,形式单一,无法提高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不能把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不能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至于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很难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因此,为了追求教育的现代化,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中医内科学长久、健康地发展,务必要在传承与教育方式上进行改革。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经验,浅述几点对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体会和认识,供同道参酌。 1注重学科交叉联系,促进知识融会贯通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并采用中医药治疗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1]。要求学生能正确运用中医望闻问切、辨证论治内容,对内科常见病证进行综合分析、诊断及处方用药。本课程以前期各门课程为基础,也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课堂讲授时,应注意结合其他中医基础课程,其中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的联系颇为重要,也不能忽视与妇科、外科、儿科等其他中医学科的联系。教学上既要突出本学科的重点,又要兼顾其他学科的基本知识,让学生温故而知新,促进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随着科技进步和医学发展,目前我国医学临床上中西医技术相结合的医疗方法,已经成为治病救人的主要方式。因此,对于中医专业学生的教学也应符合当前医疗情况的要求,要与时俱进。不能单一的、纯粹地进行中医知识的教学,而应建立以中医知识为主,西医知识为辅的知识结构。教学时,在疾病的定义、发病、诊断、治疗等方面,适当地讲解相关性西医知识,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直观化、现代化。不仅要加强学生的中医知识功底,也要有一定的西医知识,以便有足够的竞争力,去获取医疗行业的一席之位。 2合理分配教学课时,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中医内科学是连接中医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的桥梁,具有较强的临床应用性,其在高级中医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众人所知[2]。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运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对内科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辨证论治,并能结合临床变化灵活运用。“填鸭式”的课堂讲

中医内科学口诀

嗽七般三外感,寒止热菊燥杏桑,痰湿二陈热清金,肝火泻蛤阴麦汤。唯有哮证分五般,寒射热定肺玉屏,脾虚当用六君子,肾虚金匮肾气汤。喘证五种更好记,麻黄麻杏石甘汤,痰热郁肺用双皮,肺虚生麦肾桂黄。 气虚平喘真虚阳,痰浊壅肺苏养亲,痰热婢夏痰涤汤。肺痨阴亏用月华,火旺秦鳖固金汤,阴耗保真白术散,阴阳两虚大补天。胸痹此处分七种,寒凝心脉当四汤,气滞柴胡疏肝散,痰浊栝薤瘀逐汤,心气保元合甘麦,心阳参附阴天王。心悸此处俱七种,安神定志归脾汤。火旺连阿桂甘龙,水饮凌心苓桂术。心血瘀阻请桃红,痰火黄连温胆汤。胃痛七般不好记,寒邪客胃用姜糖,停食保和肝柴疏,郁热化肝此病除,瘀血失笑调营饮,阴亏一贯虚建黄。六种泄泻记分明,湿热芩连寒藿香,保和痛泻何时用,参苓白术四神丸。 毒用白头热芍汤,寒用胃苓阴驻车,休用连理虚桃汤,良附大承治腹痛,气滞柴胡小建中,饮食积滞用保和,重用枳实导滞汤。胁痛只可分四种,肝用柴疏瘀复元,肝胆湿热用龙胆,肝阴不足一贯煎。黄疸更须四般记,热重茵陈犀急黄,阴黄茵陈术附用,湿重于热茵五方。六种鼓胀有何难,气滞柴疏实脾寒,中满分消治湿热,调营六味责之肝,脾肾阳虚附理中,济生肾气合此方。积聚五种逍遥肝,食滞六磨气柴疏,瘀血六君加膈下,正虚八珍合化积。水肿六般越 水泛,水湿五苓毒麻连,脾虚实脾肾济生,浸渍五皮热疏凿。 石石热八劳无比,气用沉补血小知,膏淋程氏膏淋汤,三种消渴上消消,中消玉女下六金。瘿病四种更须治,痰结玉壶气海舒,心肝阴虚天补愈,肝旺栀子清肝汤。眩晕六般天亢阳,痰浊半白火龙汤,阻窍活血虚归脾,脾肾阴虚左归汤。八种头痛有何难,风热芎芷寒川芎,肝阳天麻湿羌胜,肾虚补气虚八珍,痰浊头痛半白天,瘀血通窍活血汤。唯有中风不需记,一曰虚中二曰肝,虚用秦

中医社会实践心得精选范文5篇2020

中医社会实践心得精选范文5篇2020 中医社会实践心得1 中医内科学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病理生理学说为指导,系统地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阐述内科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并采用中药治疗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它系统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是基础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的桥梁,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也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主课。在这学期的中医内科学课程中,我们又再一次深入系统研究和学习了临床各常见中医内科疾病,收获颇多,在此,将自己对于应该怎样学习这门学科的一些感受和体会总结如下。 一、多多诵读经典 中医学根植及生长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土壤,从神农尝百草谱《神农本草经》,到黄帝岐伯问答出《黄帝内经》;从仲景演《伤寒论》、《金匮要略》,到孙思邈《千金方》;从金元各大家齐鸣,到明清温病各家学派学说,数千年来,古人们前仆后继,不断丰富和完善了中医学理论体系宝库。 中医学经典古籍浩如烟海,这都是前代医家留给后世学者的宝贵医学财富,值得我们去深入学习和研究,其理论学说及临床

诊治思维方法对于如今仍然有重大的临床价值。我们作为研究生更要以严谨的态度去深入学习和诵读,通过多多诵读经典条文,不断充实自身理论基础,从而能更加全面的以中医角度去认识疾病、疾病病因病机及发展转归,更能博采众方,取各家之长,取前人经验,不断创新发展,更好的指导当代的临床实践。 二、辨证论治乃重中之重 辨证论治是为中医学之精髓及独到之处,“辨证”就是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为“施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的正确与否。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 首先,对疾病的辩病及辩证是疾病诊治过程中的第一步,其尤为关键,其辩病及辩证的.准确与否直接决定了后续的治则、治法,是取得临床疗效与否的先决条件,所以对于疾病的诊断的知识和技能是学习的重点,更是学习的难点。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必背中医内科歌诀整理

一、感冒 寒荆热银暑新加,阴葳气参寒热解二、咳嗽 寒三热桑燥桑杏,湿陈热清肝火泻,凉燥杏苏肺阴沙 三、哮病 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肺脾六君肾生地,还有虚哮平喘本 四、喘证 寒喘麻黄肺热石,热桑浊陈气郁五,肺虚生脉肾虚匮,正虚喘脱参附汤 五、肺痈 肺痈初起银翘散,痈苇溃梗复清肺六、肺痨 肺痨阴月火合气阴保真阴阳造 七、肺胀 痰浊苏子痰热婢,水泛真苓肺肾平八、肺痿 肺痿虚热门清燥,虚寒甘姜生姜甘,上下麻升瘀都气 九、心悸 悸怯定志血归脾,阴天阳桂凌苓桂,瘀桃痰火黄连温 十、胸痹 胸痹淤血浊瓜夏,寒枳滞柴气阴脉,心肾阴天阳参附 十一、真心痛 真心瘀保寒当逆,虚阳脱逆人参汤 十二、不寐 不寐火龙痰热温,心胆安神心脾归,心肾不交六交泰 十三、头痛 头痛寒川热芎芷,湿羌肝天肾补元,痰浊半夏瘀通窍,血虚头痛四物汤 十四、眩晕 眩亢麻亏归浊夏,肾精左右瘀通窍 十五、中风 中风风痰白丸子,风阳天麻阴风镇,痰 热桃仁痰火羚,痰浊涤痰脱参附。风痰 解语气虚补,肝肾左归地黄饮 十六、癫狂 癫狂结痰脾养心,火铁阴二瘀梦醒 十七、痫证 风定火涤瘀通窍,心脾六归肾左天 十八、痴呆 痴海七福脾还少,痰浊涤痰瘀通窍 十九、胃痛 胃寒良食保肝柴,湿热清中瘀失丹,虚 寒黄建阴亏贯 二十、痞满 痞满食保痰二平,热朴肝柴虚补中,胃 阴不足益胃汤 二十一、呕吐 呕邪藿香食保与,痰夏肝气四七煎,气 香阳理胃阴麦 二十二、噎膈 痰启津沙瘀通幽,气虚阳微补运脾。 二十三、呃逆 呃寒丁火竹气五,阳理阴不足益胃 二十四、腹痛 腹痛寒良湿热承,饮食枳导肝郁柴, 瘀血少腹中小建 二十五、泄泻 泄寒湿藿湿热葛,食保肝痛脾参苓,肾 阳虚衰四神丸 二十六、痢疾 痢疾湿芍疫毒白,寒湿正气噤口开,息 连阴驻真虚寒 二十七、便秘 热秘麻子气六磨,冷温气黄血润肠,阴 虚增液阳虚济 二十八、胁痛 胁痛郁柴瘀复元,湿热龙络一贯煎 二十九、黄疸 阳黄热茵湿苓露,胆大柴毒炽千角;阴 黄寒湿茵术附,脾虚湿滞芪建中; 后热茵苓肝柴六,气滞血瘀逍遥甲 三十、积聚 聚肝逍木食六磨,积滞柴瘀膈虚珍 三十一、鼓胀 气柴湿实热中消,阳附阴六瘀调营 三十二、疟疾 正柴温虎劳何人,寒姜冷金热清瘴 三十三、水肿 水肿风水越婢术,水浸胃皮湿盛疏,毒 麻脾实肾阳济,瘀水互结桃红五 三十四、淋证 热淋八石苇劳比,血蓟气沉膏萆清 三十五、癃闭 癃湿八正肺热清,滞沉浊挡脾中益,肾 阳济肾 三十六、关格 脾肾温茱肝肾杞,阳微参苏继痰涤 三十七、郁证 郁肝柴火丹逍遥,痰气郁结半夏朴,心 神失养甘麦汤,心脾归脾肾阴天 三十八、血证 鼻热肺桑胃玉女,肝火龙胆气血归; 齿胃火清阴火味;咳燥桑肝泻阴合; 吐胃泻肝龙气归;便肠湿地气归脾,脾 胃虚寒黄土汤;下焦小蓟肾火知,脾不 统归肾不药;紫血热灰阴火茜,气不摄 血归脾汤 三十九、痰饮 脾苓肠夏胸柴枳,胁枣络香阴热沙,溢 支寒饮小青龙,饮退阳虚肾气丸 四十、消渴 上消消渴;中消:胃热玉女气阴术;下 消:肾阴六味阴阳匮 三十九、自汗、盗汗 肺屏风桂阴火六,心血归脾邪郁龙 四十、内伤发热 血归阴清气补中,阳虚金匮痰连中, 气郁丹栀瘀血府 四十一、虚劳 气虚:肺心脾肾,肺福四元; 血虚:心肝心物; 阴虚:肝心脾肺肾,补天益沙归; 阳虚:心脾肾,保附右 四十三、厥证 厥气实五虚生附,血实羚角虚独参,痰 厥选用导痰汤 四十四、痹证 行防痛乌着苡仁,热虎痰合虚独生 四十五、痿证 痿肺清燥湿二妙,脾参肾虎淤圣俞 四十六、颤证 颤风阳天痰羚角,气血人参髓龟鹿,阳 气虚衰地黄饮 四十七、腰痛 寒湿姜苓湿热四,瘀身肾虚左右归

中医内科学 重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 一、感冒:1、风寒;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2、风热;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3、暑湿;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气虚;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滋阴解表;加减葳蕤 汤。 二、咳嗽: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嗽散。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3、风燥伤肺;疏风清热,润燥止咳;桑杏汤。4、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6、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黛蛤散。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1发作期: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2 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加减。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加减。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麻黄杏仁僵蚕厚朴半夏陈皮茯苓。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加减。缓解期1、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减。2、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四、喘证:1、风寒壅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2、表寒肺热证;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证;清肺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证;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肺气郁痹证;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加减。 虚喘:1、肺气虚耗证;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2、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3、正虚喘脱证;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 粉。 五、肺痨:1、肺阴亏损证;滋阴润肺;月华丸加减。2、虚火灼肺证;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3、气阴耗伤证;益气养阴;保真汤、参苓白术散。4、阴阳虚损证;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加 减。 六、肺胀:1、痰浊壅肺证;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六君子汤加减。2、痰热郁肺证;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加减。3、痰蒙神窍证;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加减、另可配服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以清心开窍。4、阳虚水泛证;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5、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加减。 七、肺痈:1、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2、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加减。3、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加减。4、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加减。 八、心悸: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平补镇心丹加减。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3、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4、水饮凌心;震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加减。5、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 《金匮要略》自问世后,其理论精奥,其方效而多验,被奉为经典之作,历代医家无不研习之,正如清李彬在其序文所言:“不读《伤寒论》者,不可与言医,不读《金匮要略》者,并不可与言《伤寒论》”。其理论和方法渗透到历代医家的著作和临证之中。 作为杂病专著的《金匮要略》在中医内科学方面,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预防调护等方面都有系统的论述,成为中医内科学的基石,后世在中医内科学方面的发展无不根源于此。 (一)经方派的形成 尊张仲景为医圣,奉《伤寒论》、《金匮要略》为医经,于是《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则被尊为“经方”。如徐大椿说:“惟仲景则独祖经方,而集其大成,唯此两书,真所谓经方之祖”,喻嘉言称“众法之宗,群方之祖”。 (二)《金匮要略》内科杂病在现今《中医内科学》的地位中医内科学历经历代医家的充实、丰富和完善,其理论和方法己不限于一家之言,而是博采众家之长。但就其包含的基本的理论和方法来讲,《金匮要略》所记载和阐述的理论和方法仍在中医内科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病种 《金匮要略》全书共论述40多种病,其中属内科疾病的约30多种。有痉、湿、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疟病、

中风、历节、血痹、虚劳、肺疹、肺痈、咳嗽、上气、奔豚气、胸痹心痛、短气、腹满、寒病、宿食、五脏风寒、积聚、痰饮、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水气病、黄疽病、惊悸、吐烟、下血、胸满、癖血、呕吐、哆、下利等。病种的丰富是中医内科学发展的必然,出现新的病种,有两种情况:一是原有病种的分化,如《金匮要略》中的吐蛆,下血,现中医内科学中将之分为出血,咳血,吐血,便血,尿血,鼻蛆。说明在《金匮要略》之后,随着中医学的发展,病的概念更加完整、系统,治疗更加具体和具有针对性。二是新发现或新出现或结合西医学的“病”,如各种癌症、肥胖、痴呆等。 2.方药 仲景之方之所以经久传世而不衰,首先是由于其疗效可靠。在仲景方影响下,方剂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后世组合之新方,多仿前世经验,出现极多组成合理、法度严明、主治明确、结构规范之传世良方,以原方结构基本思路为基础,衍化出较多类新方,如桂枝汤类、麻黄汤类,有一方而衍化为几十方者。从原方中裁出部分药物,别为新方者,如从芍归胶艾汤中别出之四物汤,从肾气丸中别出之六味地黄丸等,独具经法。在药物配伍方面,受仲景方用“对药”的影响,后世医家对“对药”的使用,创立了许多新的经验。《金匮要略》中所记载的方药在现今中医内科学的治疗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3.《金匮要略》所确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仍是现今中医内科学的核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