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周长的认识评课稿

周长的认识评课稿

周长的认识评课稿
周长的认识评课稿

润物细无声无声胜有声

----------- 《周长的认识》评课稿

隆化四小朱家强

今天,我很荣幸聆听了韦老师执教的《周长的认识》一课。《周长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一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课。教材编排不揭示严格的定义,但要求通过教学对“周长”留下深刻的痕迹。我结合对新课程理念的一些认识,粗谈一下对这节课听后的感想。

对学生而言,知识的获取不是教师和教材直接给予的,而应在充分经历数学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的。在课的开始,韦老师直接提出你会计算学过图形的什么呢?有同学说面积,有同学说周长,然后韦老师就顺势询问圆的周长,你会计算吗?从而揭示了本节课的任务——研究“周长”。然后设计自学提示这一环节,以及通过学生自学,初步了解周长的含义。接着慢慢深入去探究,整个过程比较顺,比较水到渠成的感觉。同时,韦老师也比较重视动手操作训练,让量一量、算一算、议一议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无声胜有声。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值得我们学习:

1、以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生的后续学习为着眼点,拓宽周长概念。从本课教学的地位和学生后续学习考虑,把周长概念描述为“围成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它的周长”这样处理教材,既反映了对教材的正确把握,也规范了知识的系统性。

2、以自学提示为引导,充分发挥孩子们自己的感官,让他们自己去认识,去体会,进而了解并学习知识,然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通过自学,了解什么是周长,如何测量周长,初步体会圆的周长与圆的大小有关,学生会进一步思考圆的大小到底与什么有关?进行这样的自学是非常有效的,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在已有的周长概念的基础上迫切的想知道周长到底与什么有关的,这样,有问题才会有发现,才会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为进一步学习,进一步通过动手操作,通过合作学习得出周长与什么有关创造了条件。

3、确定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的学习模式。教师尊重学生,发挥教学民主,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体现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研究者。韦老师精心设计了一个量一量、算一算、议一议这一合作探究的环节就充分体现。第一步让学生量出手中圆的周长和直径,并记录在表格。第二步用圆的周长除以直径,得到一个比值,填入表格。第三步观察表格中的比值,引导学生发现整数部分都是3,小数部分都很接近,而且很接近是因为有误差,而实际是一样的。而这个比值到底是多少呢,老师不说,再次有学生自学书本发现问题。老师没有说什么,全是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通过自学得出结论,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学习。

4、以实践性为准则,确立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课在概念理解教学上定在感悟的层面。增设研究求周长的策略环节,旨在体现教学的实践性原则,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就要从方法策略入手,在比较中得出最优方案中的一个特殊的具体过程。这一点韦老师做得比较好。比如,学生在探索测量方法时,积极动脑,想出了滚动、围绕等多种方法,认识到不管是哪种方法,只要测算出的确实是它们的周长,都可以。由此,深化了对周长的认识。而在此基础上对方法的优化,又提升了他们的思维。

5、善于因势利导,探索发现。

本节课韦老师实现了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一次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

在学生对周长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让学生理性的思考,讨论:要求出这些图形的周长怎么办?讨论有两种情况:1、用绳子套在图形上量,再把绳子拉直用直尺量绳子的长度。2、用滚动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通过测量得出周长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通过计算得出周长呢,周长到底与什么有关呢?然后学生通过量一量,算一算,议一议找到周长其实与直径有关,周长其实与半径有关的计算公式。这样学生在自身的探索讨论下很容易的就找到了求周长的方法,实现了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总的来说,韦老师的这节课教学目标定位较准确,思想方法能适当渗透,学习素材选择比较合理,较好地实现了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当然,我觉得个别地方还值得商讨:

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生活中体验数学并应用数学。而韦老师在这节课的最后,只是简单地让学生回答,如果能够让学生在学案的本子上写一下,计算一下,体会一下公式的运用会更好。

小课堂,大世界,它包含着学习的机智、合作的智慧、思维的方式、积极的情感。让我们关注学生的体验,让每个学生走进自己的世界,体验数学,体验生活,和谐发展,健康成长。

小学数学_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测量并计算出规则图形的周长。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演示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知道周长的含义,能计算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知道周长的含义。 教学关键:通过说一说、摸一摸、画一画、猜一猜、量一量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认知,并在体验、交流中升华为理性认知。 教具准备:各种图形,直尺、绳子、表格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入一周 师:邓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孩子都喜欢听故事,是这样的吧?那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老师看谁听的最认真。在蚂蚁王国里,蚂蚁国王想从他的三个儿子里选出一个来当他的接班人,可是三个儿子都很优秀,选谁呢?于是,国王决定举行一次爬行比赛,他为每只蚂蚁准备了一片完全一样的树叶,谁先爬完树叶的一周谁就是他的接班人。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的比赛过程,比赛开始!比赛完成了,它们同时开始又同时停了下来,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觉得谁能够当国王的接班人呢,为什么? 生:一号蚂蚁,因为它是绕了树叶的一周。 师:二号蚂蚁为什么不可以呢? 生:因为二号蚂蚁在中途停下来了,没有回到起点。 师:哦,那看来从一个起点出发还得回到起点才能算是绕了树叶的一周。那三号蚂蚁呢,它不是从起点出发又回到起点了么? 生:因为三号蚂蚁只爬了一半,也不能算是一周。 师:哦,它只爬了树叶的一半?那你觉得怎么才是爬完了呢? 生:要绕着最外圈爬才是爬完了。 师:树叶的最外层我们叫树叶的边线,看来啊还得绕着树叶的边线爬,是吗?那到底怎样才是树叶的一周呢? 生:……

周长的认识公开课教案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 上传: 罗兰更新时间:2012-3-8 15:54:15 鹰潭市第六小学汪娟凤 (一)、教材分析: “认识周长”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1页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熟悉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才能对周长的测量、计算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认识。旧教材是把对周长的熟悉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编排在了一起,而现在我们是用一整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感知什么是周长,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充分感受,从而理解周长的含义。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认识了常见图形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周长,为以后学习各种图形周长的计算铺路搭桥。本节课通过描、找、说等活动让学生感知和理解“一周”;再通过“比一比、摸一摸、量一量、算一算”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地设想、推测、表达、交流,逐步探究“周长”的含义。(三)、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并能指出各种图形的周长。 2、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根据对周长的理解,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周长的测量方法。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小组合作与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动手操作感知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周长。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位好朋友,你们想认识它吗?(课件) 2、它是一只喜欢运动的小蚂蚁。瞧,它已经整装待发,开始锻炼了。)(课件:蚂蚁绕树叶跑)同学们要认真看小蚂蚁是怎么运动的。 3、小蚂蚁告诉了我们什么?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周长”。板书课题。

《周长的计算》说课稿

《周长的计算》说课稿. T) @3 {) @( o 一、说教材 《周长的计算》是小学数学青岛版教材第五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图形的周长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时,需要根据学生已有 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际观察,,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知识。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周 长的计算方法,则安排在“试一试”中让学生独立探究、计算,再通过交流发现规律、掌握方法。& I7 ]; G) S+ ^4 k% e M “教”立足于学生的“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 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展示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f: u. V- S" K# i) Z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的内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实际水平、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作如下的预设: 1、基础知识目标 能根据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有条理地表达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 2、能力训练目标% E& z. T0 S" o& l9 G 能正确测量其他一些简单图形的周长,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分 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创新素质目标 在学习活动中,善于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灵活选择自己欣赏的方法,通过自主探 索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t& J9 H0 G4 A% P3 o0 `; ]. 4、个性品质目标 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有兴趣和热情,在与同学的合作中,会根据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并 在交流中初步形成反思的意识,获得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成功的体验。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本着课程标准,在尽量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n6 n {# M, ^8 I 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及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使学生认识不同的图形要采取不同的周长计算方法 关键:让学生在自己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理解算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一谈。 1 w4 E$ p5 f. N0 g) f9 @2 Q/ E 四、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 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 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呢? 我的思路是: 1、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选择的平台。教学时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算出它的周长,先自己想想猜猜,再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认识周长》这节课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它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所以,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词语,所以只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在课堂上,首先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呈现一只蚂蚁爬树叶边线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初步感知"一周"和"周长"这两个词语;再让学生用彩笔描出自己喜欢的树叶及课本上习题上的图形,进一步直观地感知周长,从而使学生得到图形的周长就是一周的长度;接着让学生找身边的例子来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并且用手摸一摸它的周长,拓展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最后让学生通过量一量、算一算,让学生运用周长的知识,计算规则图形的周长及知识的拓展延伸。 这节课虽说重视知识的形成与获取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受和体验,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我觉得有就一处的设计对教材内容挖掘得太过深彻了。我一共设计了六个图形让学生判断那些图形有周长,那些图形没有周长,为什么?在学生作答后我引出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还有两个是不封闭的图形,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感受图形边线具有封闭的特性,从而使他们知道在指物体表面周长的时候一定要指完整,不能断。其实后来的几个环节都是叫学生指周长,都在暗示着让学生体会周长的这一特征,所以前面强调边线的首尾相接是没有必要的,而且效果也不太好。 其次,是细节的处理上还有待精细化。例如:在“试一试”环节,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树叶的周长时,我发现学生对测量方法的选择很随意,而且整个测量过程用时比较多,细细想来是在进行测量之前缺少对学生方法选择的引导。如果在测量之前加上个“你打算怎样来测量?”问题的探讨,也许会避免上述的问题。有学生说用绳子围着树叶一圈之后,把绳子拉直,用尺子量一量就可以知道树叶的周长是多少,这时我却没有抓住机会适时给学生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又如:在实践联系计算图形周长时,我出示的是课本“想想做做”第4题,其中第一个图形是等腰三角形,第二个是等边三角形,第三个是平行四边形。其中就体现了一个从一般到特殊的过渡,有很多同学就选择使用比较简便的乘法来计算,而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夏李乡实验学校郑晓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百度文库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夏李乡实验学校郑晓丽 《认识周长》是此单元的起始课,它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所以,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词语,所以只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在课堂上,首先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呈现一只蚂蚁爬树叶边线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初步感知"一周"和"周长"这两个词语;再让学生用彩笔描出自己喜欢的树叶及课本上习题上的图形,进一步直观地感知周长,从而使学生得到图形的周长就是一周的长度;接着让学生找身边的例子来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并且用手摸一摸它的周长,拓展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最后让学生通过量一量、算一算,让学生运用周长的知识,计算规则图形的周长及知识的拓展延伸。 通过这次讲课使我感触很深,我觉得一节好课它是有生命活力的,而这种生命活力来自于学生对事件或事实的感受、体验,来自于对问题的敏感、好奇,来自于丰富活跃的猜想、假设,来自于不同观点的碰撞、争辩、启迪、认同。而恰恰这点就是我的课堂所缺少的。通过这次讲课结合年会的学习让我真正明白,在数学课中一个有效的数学问题,一个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其实它就是学生思维的碰撞,思想的升华,数学方法的渗透。所以,我想在我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思考、交流、实践、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周围丰富多彩的世界,发现、提升数学的美,使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认识周长》优秀教学设计(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描一描、找一找、摸一摸、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感受、体验、探索图形的周长,感知周长的概念,发展空间观念。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充分观察,体验感知周长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周长的概念,学会探索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四、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理解周长 1.感知、理解“一周”。 (1)描一描。 ①学生独立描出树叶的一周。 ②汇报交流。

教师:谁愿意来为大家展示一下你是怎么描的?请用笔指着,说清楚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 教师:看来,不管从哪里开始,大家都是从一点出发,沿树叶的边线绕一圈,最后又回到这一点,这就是树叶的一周。(板书:一周) (2)找一找,摸一摸。 在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表面也像树叶一样有一周。 ①请同学们用一根手指摸一摸钟面的一周,再请同学们摸一摸课本封面的一周。 ②同桌互向找身边物体表面的一周。 2.感知周长的概念。 (1)感知树叶的周长. 教师:像这样从一点开始沿着边绕一圈再回到这儿,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板书:长度、周长) 教师:如果从这个点开始(另选一个点),你还能指指吗?(2)感知图形的周长。 ①出示:

它们的周长应该是从哪儿到哪儿的长度?引导学生边指边说出月牙一周的长度是月牙的周长,三角形一周的长度是三角形的周长。 ②学生找一找、说一说身边物体表面的周长。教师巡视时要注意寻找不规则图形周长的学生,汇报时要求学生边指边说。 ③即时练习(教材第83页例3)。 描一描,独立在书中描出它们的周长。 教师:像这样,首尾相连的图形叫做“封闭图形”。(板书:封闭图形) (3)完善周长的概念。 ①出示: 教师:这个图形有周长吗?为什么? 预设:从一点开始,沿着边不能回到开始的这一点。 教师:看来,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周长的概念?

认识周长教案

周长的认识 情景感知,建立表象。 1、小明今年9周岁读三年级,可是已经120斤了。 (1)针对这样的体重,你想对他说什么? (2)是的,爸爸给他订了一个锻炼计划:让他每天围着操场跑一圈。 2、第一天出发了,他是这样跑的。 (1)他跑对了吗?问题出在哪儿? (2)应该沿着操场的哪里跑?谁上来指一指? (3)这条黑色的线就是操场的边线。小明应该沿着什么跑?(边线) 3、第二天小明又开始跑了。是沿着边线在跑吗? 这次跑对了吗?你又发现什么问题? 你来指指应该跑到哪里? 学生指教师讲解:这点是小明的起点,沿着边线,最后要回到起点,这才是操场的一周。 4、第三天他做到了吗? (1)如果他跑对了我们给他鼓鼓掌,加加油好不好? 这次他是怎么跑的?(强调:沿着边线,回到起点) (3)从一点出发,沿着边线又回到了这点上,这样才叫围着操场跑一圈。 (4)这一圈在数学上也叫一周。(板书:一周) (5)谁来指一指操场的一周是哪儿?(生指师说:从一点出发一直沿着边线回到起点)

5、这个操场的一周到底有多长呢?(出示数据)怎么算的? (1)400米就是操场的一周的长度,也可以说是操场的周长。(板书课题)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图形的周长。 二、辨析比较,理解本质。 1、辨析一周 (1)这里有一些物体,想一想它们的表面有没有一周?(出示四个图片) (2)在练习纸上用水彩笔把每个图形的一周描出来。 (3)谁来指一指三角形的一周?(出示三角形图片贴在黑板上)生指师说明:他从一点出发,一直沿着边线,又回到了起点。 (4)(出示圆形钟面)你能指出它的一周吗?(贴在黑板上) (5)生1指,给起点做个记号。 (6)一周只能从这点开始吗?还能从哪开始?(生2指)给起点做记号。 (7)是不是无论从哪一点开始,只要沿着边线回到这点就是圆形的一周啊? (8)出示四个物体的边线,你们画对了吗? (9)想象一下,这些物体只留下一周的边线会是什么样子?(生答师去掉图片) 2、体会周长的本质 (1)圆形和三角形的一周谁长?凭你的直觉猜猜看。 (2)到底哪些人猜对了呢,怎样知道结果? (3)谁来帮忙量一下三角形?(生量师板书三边长度) (4)三角形的一周是多长?46厘米就是三角形的(周长)。 (5)谁来帮忙测量一下圆形?用刚才的方法好测量吗?为什么? (6)那怎么办?(提示:直尺不能弯曲,如果有个能弯曲的东西量) (7)我没有软尺,只带了一条毛线。你能用它测量出圆形一周的长度吗? (8)圆形的边线从一点断开变成了什么?(线段)用一条毛线可以把曲的边线变成直的线段,真是个好办法。(毛线拉直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测量) (9)这63厘米表示的是什么? (10)现在知道了哪个图形的周长长?圆形的周长比三角形的周长长多少? 2、操作求周长 (1)数学书封面和这片树叶的周长各是多少呢?同桌两人一起量一量、算一算。(取整厘米数)(需要毛线的来拿) (2)请同学们汇报一下。(生答师板书数据)

《周长的认识》说课稿

《周长的认识》说课稿 《周长的认识》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认识周长》。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磨课过程及课后思考这四个板块来说明。 【教材分析】 第一个板块,说教材。 我们知道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教材结构和学生的学情。 新课标中指出:要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认识周长》是一节概念课。这一课是在学习了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新旧教材对比,可以发现: 1、旧人教版的例题中国旗和数学书的封面都是长方形的,新人教版将国旗换成了学生熟悉的三角尺,使实物图形更加多样化。 2、两个图形周长一样吗?像这类问题出现在旧人教版单元整理的练习中,还加了星号,在新人教中是放在周长这一课结束的练习十八中,没有加星号。可见习题的难度增大了,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了。 为了了解学生对周长的认知情况,我们小组设计了这样的问题。(PPT放前测图)

被调查的学生中,有49人能表示出周长的含义,占所有学生的35.5%。还有64.5%学生对周长的概念比较模糊。通过前测我们发现:只有少部分学生能用自己的理解表示周长,更多学生认为图形的一条或两条边称为周长。这个需要通过教学来解决。 根据新课标精神,学情的分析以及我们对教材的理解,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理解周长的含义,能指出各种图形的周长,会测量图形的周长。 2.通过指、描、量、算等操作活动,探索不同图形周长的测量策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能力。 3.渗透化曲为直、变与不变的数学基本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掌握周长的本质特征。 【教法学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来完成以上的三维目标,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个版块:说教法和学法。在教学方法选择上我们主张“以学定教”。在学法上,主要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具体又如何操作让我们打开第三版块:说教学过程。 我们经历了多次磨课,最后我们的教学分以下四大环节进行:环节一:情境导入,理解概念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

周长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41 二、教学准备 各种形状的图形、绳子、卷尺、彩带、贺卡.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1、目标确定: 《周长》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P41的 教学内容,它是一节数学概念课。它是在学生掌握认识各种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通过本节课学习,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①知识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理解周长的含义;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的综合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 ③情感目标: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运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及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2、教学策略选择: 本课教学以学生最大程度参与为基本原则,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知识和学会学习的过程,真正的使学习变得快乐起来。因为周长是一个数学概念,而且在我们整个小学阶段,大部分概念没有下严格定义,而是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帮助他们感悟概念的本质属性。所以本节教学内容结合了大量实物和图形,通过学生的感知、动手操作来理解周长的含义。 本课教学分为三个环节:首先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节日到了,制作贺卡,出示各种形状,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感知并抽象出周长的概念。最后通过结合具体图形探究求周长的策略,进一步巩固周长的概念,为下节学习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五、教学片段实录 生1:用尺量 师:(给一根米尺)你量给大家看。 生1:不行,不行。

《周长的认识》课堂实录

《周长的初步认识》课堂实录及评析 毕俊梅执教(于河实验小学) 刘雪峰评析(于河实验小学)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美化校园——图形的周长。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周长的含义。 2、会测量和计算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的周长。 3、在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良好的数学情感。 4、培养学生的合作交往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会测量或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喜欢动物,今天森林里正准备举行一次运动会,一只小蚂蚁也赶来了,把刚落下的一片树叶当作训练场呢!现在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然后说说小蚂蚁是怎样运动的?(课件演示小蚂蚁的运动过程) 生观看。右击——播放6次得出周长概念 师:你能说说小蚂蚁是怎样运动的?谁先说? 生:它围着树叶爬了一圈。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在树叶的什么地方?谁来补充? 生:围着树叶的边爬了一圈。 师:你能完整地说一说吗? 生:小蚂蚁围着树叶的边爬了一圈。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请同学们伸出手指,跟小蚂蚁一起运动,好吗?准备——开始。 学生伸出手指随着小蚂蚁一起运动。 师小结:一圈就是从出发点出发后又回到出发点,形成闭合的线条,通常一圈又称一周。 小蚂蚁爬过了树叶的一周,这一周的长度在数学上叫树叶的周长。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周长。(板书课题:周长) 【评析】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动物入手,以小蚂蚁的运动路线导入新课,伸出手指跟小蚂蚁一起运动,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感知周长 1、游泳池的周长 师:刚才我们找到了树叶的周长,那么下面物体的周长你能找到吗?请看屏幕。(课件出示:游泳池) 师:这是什么?游泳池池口一周边线的长就是游泳池池口的 周长。 生:游泳池。 师:你能找到游泳池口的周长吗? 生伸出手指一指。 师:是这样吗?(课件演示游泳池一周的长度) 师:游泳池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什么? 生:周长。 2、篮球场的周长 (课件出示:篮球场的平面图) 师:同学们学得真快,再看,这是什么? 生:篮球场。 师:这是一个篮球场的平面图,谁能到前面指出篮球场地的周长? 指生到前面指一指篮球场的周长。 师:你能说说吗? 生:篮球场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3、从身边找找生活中的物体,并说说它们的周长。 师:其实在我们周围的许多物体,它们的表面也有周长,你能举出一个例子来吗?生:数学课本的周长。(用手指着数学课本,边说边演示) 师:他说课本的周长,你同意他的说法吗?课本哪里的周长?谁来补充? 生:课本封面的周长。 师:还有吗?谁还能举出来? 生:课桌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师:你能指一指吗? 生用手指一指课桌面的周长。 师:说得真不错。谁能再举一个? 生:黑板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师:你到前面来给大家指指看。 生到前面指一指。 【评析】通过让学生寻找身边物体表面的周长,摸一摸课本封面、桌子面的表面,并找出课本封面的周长和课桌面的周长,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

《周长的认识》教案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41页 教学目标: 1.借助具体的实物或图形,认识周长,能测量并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2.经历指一指、摸一摸、量一量等学习活动,感悟周长的含义,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维品质,享受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会选择正确的测量工具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教学准备:教学卡片(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五角星形、树叶、月牙形等)、线、直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体验、感知周长的含义 1.师:前段时间有位同学送了一幅画给老师,同学们觉得漂不漂亮? 2.师:老师想把这幅画镶上一圈彩边,那样就更漂亮了。这条彩带的长度和这幅画的什么有关系呢? (生:边长,一圈的长度,周长。引出“周长就是一周的长度”或“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 3.板书: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一周、周长用红色粉笔) 4.师:谁上来指一指这幅画一周的长度? 5.师:(换一个起点)那从这儿作为起点呢?(2-3名生,变化起点) 6.师:刚才同学们指出了这幅画的周长,那谁上来描一描这片树叶的周长呢?(展示台,一名学生,红粗笔,白纸)

7.师:这位同学描出的周长,大家同不同意?你们能不能用身边的例子指一指并说一说什么是周长? (例总结:黑板一周的长度就是黑板的周长) 8.师:同学们真聪明,找到了这么多物体表面的周长。我们发现每个图形一周都有自己的长度,而这个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我们今天一起来研究周长。 9.板书课题:周长 二、探索测量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1.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些图形有周长吗?为什么? 2.PPT:图形。 (根据生回答,完善定义“封闭图形”) 3.师:像这样合起来的、完整的图形,我们又叫它“封闭图形” 4.板书:封闭图形。(封闭用红色粉笔) 5.师:那怎样知道这些封闭图形的周长呢?(边说边指PPT上完整图形) (测量、用尺子量) 6.师:那下面就来研究怎样测量周长。 7.师:我们分小组来进行,看看大屏幕,有哪些要求,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8.PPT: (1)小组合作; (2)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3)全组同学测量完后选一名代表交流。 9.小组活动 10.小组汇报: 11. 师:刚刚老师看到很多同学已经找到了测量周长的方法。下面请我们每个小

小学数学周长说课稿(精选3篇)

小学数学周长说课稿(精选3篇) 小学数学周长说课稿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周长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周长说课稿1 、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的: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平面图形的周长。是一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课,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五册p100~p10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新课标里提到“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针对这一特点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生活实际,本课时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分别为: 1、结合具体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并能指出具体图形的周长。 2、结合具情境,通过观察、度量及比较、归纳能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3、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

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贯穿全局、带动全局的核心内容,它是由各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周长的概念以及周长的计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知识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今后学习的各种图形的周长计算。我给这个课时的教学重点定为两个: 1、周长的认识。 2、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能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等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树叶图片。 、引导学生学习所采用的主要方式方法: 遵循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选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是直观演示为主,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思维、自学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 教学过程: 一、探索对比,引入概念。

认识周长案例与反思

认识周长案例与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周长的含义。 2.使学生通过围、量、算等具体的活动,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感受一周 1、2008年是奥运年,小蚂蚁和小瓢虫也在做运动呢!(出示课件) 2、仔细观察,两只小动物沿树叶爬行的路线有什么不同?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一周。 3、请学生摸一摸树叶的一周,教师强调起点在哪终点也就在那。 (二)感受周长的长度 1、请学生摸一摸数学书封面的一周、课桌面的一周,告诉学生像数学书封面的一周的长度、课桌面一周长度在数学上有个名字叫做周长。板书(周长) 2、比较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和课桌面的周长有什么不同?今天这节课和老师一起来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板书:(认识) 1.教学例题。 出示游泳池图:这是一幅儿童游泳池图,你能指出它四周的边线吗? 指出:游泳池图池口黑色边线的长就是池口的周长。 出示树叶图:你能指出树叶四周的边线吗? 指出:这片树叶四周边线的长就是树叶的周长。 2.练一练。 (1)“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你还能指出我们身边一些物体某一个面四周的边线吗? 学生可能指出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的上面、黑板面、课桌面等一些熟悉的物体的面的 边线,并说一说它们的周长分别指什么。 (2)“想想做做”第2题。(出示课件)

谈话:你能描出这些图形的边线吗?请同学们拿出水彩笔描一描。 用实物展示台展示学生的作业,互相评价。 三、引导探究,测量周长 1.自主探究。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周长,怎样测量物体的面或平面图形的周长呢?请同学们看这三件物品。(出示长方形的名片、五角星纸片和1元的硬币)先在小组里讨论怎样测量它们的面的周长?你能想到哪些好方法? 学生可能想到量、围、滚等不同的方法。 组织活动: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这三件物品,小组分工合作,用你认为合适的方法,分别量出它们的面的周长。 学生按要求测量长方形名片、五角星纸片和1元硬币面的周长,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 2.反馈。 提问:哪个小组的同学来汇报一下,你是怎样测量长方形名片的周长的? 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1)量出四条边的长,再相加;(2)量出名片的长和宽,再计算;(3)用一根细线沿名片的边线围一周,再量细线的长;(4)把名片沿直尺的边翻动一周。 比较:大家用不同的方法得出了名片的周长,在这些方法中,你比较喜欢哪一种方法? 为什么? 提问:你是怎样测量五角星纸片的周长的?有不同的方法吗? 再问:你认为测量五角星的周长,用什么方法比较合适?(量出其中一条边的长,再用 这条边长乘10) 提问:你是怎样测量1元硬币的周长的?(学生可能会用围或滚的方法测量1元硬币的周长) 追问:为什么不能直接量出1元硬币的周长,而要用围或滚的方法呢? 3.小结。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第83页 二、设计思路 (一)指导思想 本节课围绕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和理解,创造让学生充分猜想、探索的活动空间,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去设想、推测、表达、交流,逐步探索出“周长”的含义,进而,在大量的操作活动中体验、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在实践中得以升华,并对以后“周长的计算”的学习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效培养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因此,本节课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通过让学生仔细观察、亲身体验、动手操作、分析判断这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周长的含义,在活动中掌握测量方法。从而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做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品质。 (三)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人教版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四边形》的第三课时《认识周长》,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平面图形周长的教学。教材没有直接给出周长的定义,而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的含义。接着,以已有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实物图形量一量它的周长,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知道可以怎样测量周长。为下节课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做准备。 (四)学情分析 周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的认知基础:一是在二年级学会了测量长度,二是在二年级(下学期)已对长、正方形进行了认识,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这些都有利于学生认识周长。 三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有待发展,平时我们呈现给学生的所有图形,学生直观看到的是一个平面图形。而要让学生说到周长就会去想到“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则是一

三年级数学上册五周长什么是周长说课稿北师大版

《什么是周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三级年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什么是周长》。 2、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开始学习的。是学生以后学习各种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在整个几何知识教学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在编写上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生活,让学生具体感知什么是周长,从而真正理解周长的概念。 3、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认识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了解了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及各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知道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由于周长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因此在教学时我通过“描一描”﹑“摸一摸”图形或通过物体的边线来具体感知什么是周长,从而真正理解周长的概念。 4、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中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以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认知规律,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理解周长。 2)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测量与计算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我把本节课的重点设为认识感知什么是周长,难点设为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过程: 教学中,我让学生从已知的图形或物体上去找、摸周长,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设计思路,也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周长在图形上”,使学生在操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对周长的认识由事物上升到了半抽象,再让学生去摸一摸,学生对周长这个概念就有了一定的认识,然后,师生小结板书周长的概念: 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本节课教学过程突出了以下的特点: 1.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 本节课以学生熟知的生活素材为载体。新课开始又创设了小蚂蚁绕树叶的边缘爬一周的情境,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在设计认识这节课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大胆猜想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测量计算几个大小不等的物体的周长,使学生初步建立周长的思维,再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测量、观察和讨论中经历认识周长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下面,从以下几点反思本节课的教学。 1、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认识周长是小学阶段掌握图形周长知识的基础,此时学生已有长方形、正方形的图形概念,学生已有能力自己去研究这部分知识。所以在引入部分,我设计了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为认识周长打下伏笔的环节。为学生认识周长指明方向。这种研究方法对认识周长非常有效,对发现其他知识也有效,这节课不单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学习方法。 2、层层深入,突破难点 本节课有两个难点:体会什么是周长?是否能正确计算周长?我采用了逐一突破的方法,层层深入。通过讨论、激发兴趣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周长的含义,让学生分组讨论周长的计算方法等。 3、充分发挥合作意识 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是合作精神,因此本节课多次让学生合作去发现、解决问题,同时我及时给予帮助指导。不仅让学生学会合作,而且让学生在合作中提高效率。

4、努力方向 上课中发现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弱,操作时动作慢并较僵硬,这说明在平时的课堂中缺乏这方面的培养和训练。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的基本素质有待提高,如教学语言不够生动活泼,板书不够工整、漂亮,在教学设计上还能再加以创新,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 (注: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周长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周长的认识》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五册第41页。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构建和理解周长的含义。 2、让学生通过动手测量平面图图形的周长,促进对周长 的理解。 3、初步发展学生的客观空间。 教学重难点:建立并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准备:一把米尺、一把软尺、卡纸剪的泳池、草地、操场、一本数学书、一个三角形、一张碟片。 学生准备:小组一张碟片,一个三角形,每人一张导学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周长。 师:(课件出示图片)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张照片,瞧,这是你们在运动会参加跑步的照片。太酷了!不光你们喜欢运动,有一只可爱的仓鼠,它也喜欢。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用一句话说一说它是怎样运动的。(课件动态演示)生:它围着草地跑了一圈。 师:那仓鼠是在草地的什么位置跑的呢? 生:外边,边线。(课件闪烁边线) 师:那一圈又是什么意思呢?(课件演示) 生:从一点出发,跑了一圈又回到这个点结束,就叫一圈。 师补充:从起点出发,把边线全部跑完又回到起点就是一圈。

师:在数学上,一圈就叫一周。其实,一圈的长度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就叫它的周长。(板书:一周的长度就叫它的周长。)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周长。(板书课题:认识周长。) 二:探究新知。 1、找周长,指周长,说周长。 (1)师:(出示卡纸教具椭圆形泳池)谁能指出它的周长?哪一部分的长度是它的周长?生来边指边说。 (2)师:篮球场的周长谁能指一下?生边指边说。(篮球场一周的长度就是篮球场的周长) (3)师:孩子们,找一找身边的物体,摸一摸再说一说它的周长。同桌相互说一说。 师:孩子们说得可认真了,谁愿意站起来给全班的同学们介绍一下。抽生介绍。 师:对,数学书封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孩子们,举起数学书,咱们一起来一边说一边指出它的周长。 (4)小结:刚才咱们一起找的物体表面的周长,其实都是一些形状不同的图形,所以我们可以概括为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板书:周长。 2、描周长。 师:刚才孩子们已经找到了不同图形的周长,那你能一笔描出不同图形的周长吗?这是什么?(五角星、圆形、心形) 请两个孩子上台试一试。

《认识周长》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认识周长》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认识周长》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教学设计》摘要:小组合作测量树叶的周长和腰围,培养孩子们实事求是、与人合作的精神和态度;(3)通过智力大闯关活动,让孩子们体验思维和想象的魅力,享受成功的愉悦和探索的乐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周长含义,建立周长概念,能初步测量计算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空间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1)优选活用多媒体课件及教具、学具,创设直观、愉悦的教学情境,逐步深化学生对周长的认识;(2)通过“描一描、找一找、摸一摸、量一量”等操作实践环节,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培养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习惯;(3)通过“想、算、练”等实践训练环节,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空间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从孩子们感兴趣的情境入手,广泛发掘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参与机会,使他们切实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2)通过“小组合作测量树叶的周长和腰围”,培养孩子们实事求是、与人合作的精神和态度;(3)通过“智力大闯关”活动,让孩子们体验思维和想象的魅力,享受成功的愉悦和探索的乐趣。 教学重点:认识周长,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正确建立周长的概念。

教具:多媒体课件、自制树叶、双面胶带等。 学具:水彩笔、线绳、皮尺、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课件出示:喜羊羊),你们喜欢它吗?喜羊羊送给大家一个礼物,想看吗? 深秋到了,天气凉了,树叶花花往下落。多可惜呀!于是,小蚂蚁想到了把树叶画下来。看一看它是怎么画的?(课件)学生回答后伺机板书:边线,对!小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画出了树叶的边线。 你们看,树叶画好了,同学们,你们觉得小蚂蚁简单吗? (二)认识周长 1.手指描边线 你们想不想用这种简单的方法也来画一画身边的其他事物呢?不过我想先问大家:怎么画?(沿着边线画) 好!那就请大家伸出食指,把食指当做小画笔,选择身边你想画的画一画好吗? (学生活动。) 汇报:你画了什么?能画给大家看一看吗?(2至3名学生,要动手操作)练习:在这些图形中选一个,把它的边线描给同桌看。 过渡:留一题长方形没画完,提问:所以在描边线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总结:从一点开始,最后到这里结束,这么这条边线叫一周的边线。 想一想,这是谁一周的边线啊?(树叶一周的边线)

新《周长》单元说课稿(201410)

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说课稿 《周长》 陈伟 2014年10月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几何知识的拓展。 教材是通过联系一些常见物体和图形进行教学的。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的含义。这里的周长概念既包含规则图形的周长,也包含不规则图形的周长。一方面是因为生活中大量存在不规则图形,另一方面学生只局限于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认识是不全面的,也不利于学生对周长概念的深刻理解,把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列入学生的认识范围,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地建立起周长概念,是后面学习计算“几何图形周长”等知识的基础。接着,以已有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图形去量一量、算一算,进一步理解周长,知道可以怎样测量并计算出周长,在此基础上,发现并掌握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几种方法,并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周长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呈现给学生的所有图形,学生直观看到的是一个平面图形。而要让学生说到周长就会去想到“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则是一个较难的认知过程,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则是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挑战。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归纳等学习活动,认识周 长,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 2、能选择合适的方法测量出简单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 和其他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结合具体情境,运用计算图形周长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 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4、在探究图形周长的活动中,激发探究欲望,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单元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 单元教学难点:让学生亲身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运用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单元教学关键: 1、注重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2、让学生在操作、测量中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不但关注结果,更应关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