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Engine starting, motoring and ignition sequences - Aircraft Description and Operation

Engine starting, motoring and ignition sequences - Aircraft Description and Operation

Engine starting, motoring and ignition sequences - Aircraft Description and Operation
Engine starting, motoring and ignition sequences - Aircraft Description and Operation

IGNITION AND STARTING D/O (3)

GENERAL

Engine starting, motoring and ignition sequences are selected by the Engine Electronic Controller (EEC) according to digital command inputs from the Engine Interface and Vibration Monitoring Unit (EIVMU). To achieve these functions, the following sub-systems are combined:

- starting,

- fuel,

- ignition.

GENERAL

IGNITION AND STARTING D/O (3)

STARTING SYSTEM DESCRIPTION

The primary components of the engine pneumatic starting system are: - the Starter Control Valve (SCV),

- the pneumatic starter.

The starting system uses air from a ground air supply, the APU or the other engine already started.

STARTING SYSTEM DESCRIPTION

IGNITION AND STARTING D/O (3)

STARTING SYSTEM DESCRIPTION (continued)

PNEUMATIC STARTER

The pneumatic starter is a pneumatically operated turbine installed on the gearbox by a Quick Attach Detach (QAD) adapter. The starter rotates the HP rotor (N3) through an external gearbox module input shaft.

An oil fill plug and an oil level overflow plug are installed on the starter case. An oil level sight glass is also installed on the starter case for oil level indication.

A drain plug with a Magnetic Chip Detector (MCD) is installed on

the starter case lower surface.

The continuous operation of the pneumatic starter must be limi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imits outlined in the AMM.

STARTING SYSTEM DESCRIPTION - PNEUMATIC STARTER

IGNITION AND STARTING D/O (3)

STARTING SYSTEM DESCRIPTION (continued)

STARTER CONTROL V ALVE (SCV)

The Starter Control Valve (SCV) controls the airflow delivered to the pneumatic starter. The SCV is located on the lower LH side of the LP compressor case. The SCV is electrically controlled and monitored by the EEC and is pneumatically operated.

The primary components of the SCV are:

- a valve assembly which has a butterfly valve,

- an actuator assembly that transmits the movement to open and close the butterfly valve,

- a dual coil solenoid, controlled by electrical signals from the EEC.

The SCV has a square socket to get manual operation of the butterfly valve in case of SCV electrical control failure. It is accessible through an access door located on the left fan cowl door (it is not necessary to open the fan cowl doors). The valve position is given to the EEC by two microswitches, one for each EEC channel.

STARTING SYSTEM DESCRIPTION - STARTER CONTROL V ALVE (SCV)

IGNITION AND STARTING D/O (3)

IGNITION SYSTEM DESCRIPTION

Each engine has two ignition systems, A and B. These systems are controlled by the EEC and can be operated independently or simultaneously. Each system has an ignition unit, an ignition lead and an igniter plug. Each ignition system is electrically supplied with a dedicated 115 V AC power line delivered by the aircraft electrical system through the EIVMU and transmitted to the Power Control Unit (PCU).

IGNITION SYSTEM DESCRIPTION

IGNITION AND STARTING D/O (3)

IGNITION SYSTEM DESCRIPTION (continued)

IGNITION UNITS

Two ignition units are installed on bracket assemblies on the lower LH side of the LP compressor case.

Each ignition unit changes electrical inputs into high voltage electrical outputs of between 2.7 and 3.0 Kvolts.

The ignition systems are of high-voltage and high-energy type.

Energy is stored in the ignition unit and is released at a rate of 60 to 135 sparks per minute.

IGNITER PLUGS AND LEADS

The igniter plugs are installed adjacent to the number 10 and number

16 fuel spray nozzles. Each igniter plug is directly supplied electrically

from its associated ignition unit through an ignition lead.

IGNITION SYSTEM DESCRIPTION - IGNITION UNITS & IGNITER PLUGS AND LEADS

IGNITION AND STARTING D/O (3)

IGNITION SYSTEM DESCRIPTION (continued)

IGNITION SYSTEM POWER SUPPLY

Two inputs of 115 V olts 400 Hz AC power are supplied by the aircraft electrical system to the PCU through the EIVMU. The PCU electrical supply remains operational even if the EIVMU fails or is not powered.

The AC emergency bus is connected to two relays in PCU channel A and the AC normal bus is connected to two relays in PCU channel B.

The four relays of the PCU are controlled by the EEC to supply the ignition system A or system B, or both, with either emergency or normal aircraft 115 V AC power supply. The EEC thus cycles through the possible combinations of ignition systems and aircraft power supplies during successive engine starts.

The EEC automatic start logic selects a different ignition system from the previous start in order to identify any potential ignition system failure as soon as possible.

A functional test of the ignition system can be done through the EEC

MCDU page, to check correct operation of any of the power supply and ignition unit combination.

IGNITION SYSTEM DESCRIPTION - IGNITION SYSTEM POWER SUPPLY

IGNITION AND STARTING D/O (3)

STARTING OPERATION

The Full Authority Digital Engine Control (FADEC) system gives two modes of engine start: automatic start and manual start. The EEC selects the start mode according to digital inputs from the EIVMU reflecting the cockpit settings.

The automatic starting sequence can be selected with valid EIVMU data or using an alternate start discrete if the EIVMU data is invalid. Manual start mode can only be selected with valid EIVMU data.

AUTOMATIC START ON GROUND

In automatic start mode, the igniters, fuel, and SCV are under full authority of the EEC.

The engine start initial configuration is:

- the ENG MASTER switch on the ENG MASTER panel in the OFF position,

- the selector on the ENG START panel in the NORM position,

- air pressure available and above 30 psi,

- electrical power available,

- engine fuel supply available.

To initiate the automatic start sequence, first the ENG START selector must be set to IGN/START position. The FADECs are then powered and the ENGINE system page comes up automatically on the ECAM SD. Start valve position and engine bleed pressure are shown on this page in place of nacelle temperature indication.

When an ENG MASTER switch is set to ON, the corresponding fuel LP valve opens and the associated EEC controls the SCV to the open position by energizing its solenoid. Air pressure is delivered to the pneumatic starter, which starts to rotate the N3 rotor. The FADEC continuously monitors N3 and Exhaust Gas Temperature (EGT) during the starting sequence.

When N3 reaches 25%, and EGT is below 150 degrees Celsius, the and the Pressure Raising and Shut Off Valve (PRSOV), and selects one ignition system on (A or B). The active ignition system is indicated on ECAM. The fuel flow starts to increase.

When N3 reaches 50%, the EEC closes the SCV and de-energizes the active igniter. The ECAM indication of the active igniter disappears. The EEC continues to monitor the starting sequence until minimum idle is reached.

At the end of the sequence, the ENG START selector must be set back to NORM.

浅谈中小学景观设计

浅谈中小学景观设计 摘要: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校园绿化可以改善学校生态环境,形成优美的校园景观,并营造高雅的校园文化气氛,对长期生活在其中的师生产生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中成长的重要阶段,优美的校园对其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正确人生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广州市金沙洲居住新城B3710B02地块中学项目案例分析中小学景观设计的要点、发展方向等。 关键词:中小学校;景观设计;设计原则;方案设计 一、项目概况 广州市金沙洲居住新城B3710B02地块中学项目,南侧紧邻广佛高速公路,东南角为广佛高速与环城高速所形成的立交,环境极其吵杂;东侧面临武广客运专线,建成后对用地影响较大;基地西侧和北侧乃金沙洲居住新城规划的居住用地,山水环绕,环境优越,总平面图见(图1)。规划总用地面积33124m2,划分为普通教学行政、实验专教、实验园区、生活、体育运动五大区域,规划建设为42班的完全中学。 总平面图(图1) 二、设计原则与设计指导思想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景观设计要充分体现校园的文化气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人感到安全舒适,校园景观建筑还能对学生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本次设计的目的是将校院各分散功能建筑进行整合,通过相互联系的道路、连廊、广场、院落等过渡空间将它们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构成多层次、多变化的建筑空间,达到景观文化与校园文化意境的和谐统一,创造符合校园精神特征的优美的教学环境和理想的生活家园,使其精髓在景观环境的设计中得以延续和强化。该设计以把B3710B02地块中学建设成为生态型现代化校园、金沙洲居住新城标志性建筑为设计原则与设计指导思想,努力做到: 1、方案设计充分考虑周遍环境,以“人”为本,突出绿化服务功能:校园的绿化本着为师生服务为主的原则,力求创造景色宜人、愉悦舒适的环境,为师生以及其他职工提供学习知识、交流思想、启发智力、表达感情、休闲娱乐的人性化空间。 2、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理念、校园文化特色,突出“教书育人”的气氛:充分挖掘校园环境特色和文化内涵,体现校园景观的文化特色,起到寓教于游的作用,来陶冶师生的情操,培养其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当代中小学校园设计策略简析

当代中小学校园设计策略简析 摘要: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国的素质教育模式也更为进步,使得合理的进行当代中小学校园设计越来越重要。现如今的中小学学生更为活泼开朗,接受新事物信息也更为广泛,但传统的模块化校园规划建设单调乏味,难以满足这些学生的需求。在本文中笔者根据自身工作经验以及对相关专业的学习,以中小学校园设计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当前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的转变对中小学校园设计产生的影响和冲击,力图以相关学科的分析及建筑学的思考,给予良好的应对,使中小学校园成为当代教育模式的空间保障。 关键词:当代中小学校园;设计;策略 前言:完善当代中小学校园设计工作,除了进行合理的设计工作以外,更需要选取正确的设计策略。所谓“科教兴国”是一项重要国策。素质教育是教育发展的目标,中小学则是基础。而学生作为校园活动的主体,其行为、思想发展的特殊性直接关系到对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因此如何在理论层面上对其进行深入探讨,从而使巨大的经济投入真正转变为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正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1.设计师要灵活多变当代根据时代进行校园设计工作 1.1素质教育下的中小学校园设计转变 由于教育指导思想的变革带来教学内涵、教学方式的改变,随之也对教学空间提出新的、符合变革的要求。中小学校园的规划和设计就是教学环境中的空间设计,也是为素质教育创造有利于中小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整体环境设计。素质教育是遵循孩童心理为基础的,因此整体环境设计应考虑到中小学学生的对空间环境的心理感受。 根据皮亚杰对儿童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儿童最早的空间直觉是地形学的,他们对空间或图形的认知并不会对直线、直角或角度产生精准的理解,而更多地兴致于作为开放的连续空间或不同空间形态之间的地形学关系。也就是说,单一的几何空间对儿童来说并不敏感,甚至无动于衷,儿童感兴趣的是几何与空间的连续与变化关系,这种地形学关系会影响儿童的视觉性与模仿性的身体行为,从而产生适应儿童“奇趣”要求的空间活动行为。因此适应素质教育的整体环境,不是功能的简单组合,也不是房间的机械拼接,而是开放式建筑观指导下的真诚创作。灵活多样、不墨守成规的校园设计才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它包括创造丰富的生活环境、良好的群体环境、广泛的交际环境、生动的科学环境和优美的艺术环境等。 1.2开放式的中小学校园设计建筑观 开放式的建筑观,是围绕建筑学作为人学的不朽主题展开的,因为其基本概念就是人性的建筑观。开放式建筑观就是在对机械内向建筑观在机体功能等方面的有益探索上,将建筑所服务的对象由主要为人的形体提升到人的形体与精神并重的层面。这样的提升既突破简单无趣的环境模式,又突破满足机体活动的功能观,才有可能创造出愉悦精神的校园空间,使学生乐在其中,与环境产生良好的互动共生关系,为当代教育模式的进行提供空间保障。北京四中房山校区就是根据此类构想兴建的学校。设计中,建筑师突破传统方方正正的教学结构方式,将主体建在起伏的山坡上,让建筑以架空的方式与山坡相连,架空处形成绝佳的休息之处,像是回到自然中。同时建筑师利用屋顶空间,设计成实验田,让每个班级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农田。这样的设计,甚至反过来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方式,将

中小学校园网规划设计

中小学校园网规划设计 一、校园网的定义 校园网就是在校园内通过综合布线系统(有线或无线)把服务器、网络设备、软件和用户终端合理地连接起来的局域网系统,并可通过广域网的互联实现远距离交流和资源共享。是为学校师生提供教学、科研、管理和综合信息服务的多媒体网络。 二、校园网的设计原则 校园网的建设宜遵循“统筹规划、整体设计、统一标准、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 1、校园网的建设应结合学校长远发展规划和互连网技术的未来发展, 将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软件建设和人员培训统筹规划。 2、建设校园网时要作出一个整体的设计方案,综合布线要一次到位,重点 抓好实际应用技术的建设。 三、校园网的基本要求 1、先进性。校园网的建设应本着设计思想先进,软硬件设备先进,网络结构先进,开发工具先进的原则进行。 2、开放性。系统设计应采用开放技术、开放结构、开放系统组件和开放用户接口,以利于网络的维护、扩展升级及与外界信息的沟通。 3、可扩展性。网络规划设计应满足学校长远发展的需求,能够满足因网络技术发展扩展和升级的要求。 4、实用性。既要考虑校园网的普遍性,又要考虑学校的个性,务求实用。 5、安全性。防止系统数据的窃取、篡改和丢失;具有防病毒功能。 6、经济性。投资合理,有良好的性能价格比。 四、校园网的建设方案

(一)、校园网的整体设计(示意图) 校园网的建设必须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需求以及资金、师资力量等因素来决定建设的标准,标准做到“整体设计,按需分步实施”,采用迭加的装备建设方案,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具体建设方案如下: 前期: 1、校园网基础平台:综合布线一次到位,信息点布置到每一个需用的房间。服务器、交换机、终端设备等根据当前实际需要的数量配备,实现校园网内资源的共享以及校园网内所有信息点与INTERNET的连接。 2、计算机室实现局域网以及计算机室与校园网相连,且能提供教师制作简单教学课件。 3、校园网与多功能观摩室相连,能为各科进行多媒体教学提供简捷方便的条件。 中期: 1、与电子阅览室相通,能使教师及学生利用INTERNET搜索和整理各种信息资源,培养自学能力,改变传统学习模式。

中小学校园规划设计的实践与思考共15页

中小学校园规划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王小工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BIAD教育建筑研究中心副主任,公司直属BIAD6A6建筑工作室主任兼总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教育建筑专业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北京市教委基建处学校建筑规划设计评审专家组成员;国家《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099-2011主要参编者之一;著名中小学教育建筑规划设计专家;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最高荣誉奖获得者。主持完成大量业界较有影响的工程实践项目,包括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园整体更新扩建、新北川中学、武汉市艺术学校新校区、北京实验二小本部等近50所不同类型的校园建筑,获得包括中国建筑创作设计奖(银奖)、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一等奖)、北京市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等众多奖项。 一部世界教育发展历史生动的表明,在社会的转型期,人们会在审视传统教育的同时,进行许多新的思考,提出许多新的问题。因此,也就需要有人给出回答。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中国的教育也正处于转型期。人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提出这么多需要回答的教育问题。这是时代对教育的考验。――陶西平 关于我们和我们的实践案例 【BIAD】6A6工作室+【BIAD】教育建筑研究中心,作为一个面向基础教育建筑规划与设计的专业化设计研究团队,在研习和继承BIAD已有的教育建筑设计经验和成果基础上,通过近二十年的工程实践,专注于基础教育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的专向化研究和探索。 这些年来,我们用心积累了一笔笔宝贵的财富,这之中既包括全国各

地知名老校的新建校区设计和更新扩建工程,如:温家宝总理亲笔题写“以爱育爱”享誉全国的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新校区,京剧大师梅兰芳出任名誉校长、在艺术界享有盛誉的武汉市艺术学校新校区,有着近百年历史的江淮名校蚌埠二中新校区(江淮中学),中国最早的公立中学、钱学森母校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园整体更新扩建,北京第一实验小学新建教学楼改扩建工程等等;也有秉持创新教学理念的国际学校建设,如:北京芳草地小学北四环国际校区、清华附中广华新城国际学校、清华附中/北京华盛顿国际学校项目等等;更有为灾后新区重建的新校园,如:汶川地震灾后心系全球华人爱心奉献的新北川中学、全国特殊党费援建的新北川七一高级职业中学和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第一个启动援建的四川安县河清 博爱中心小学等等。 这些学校因历史传承、地域文化的不同,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教学理念、办学特点,对学校的建设也都有着自身不同的特殊需求与文化传承。正是设计工作中我们有幸与诸多这些一线的教育家\校长教师们的沟通交流中,不断积累和提升了对现代教育的认识,这也促使我们更广泛地去深入思考校园的本质、创作的初衷和设计的着眼点! 三个不同类型的校园规划设计 首先以三个不同类型的校园规划设计来概括谈一谈我们对不同校园 项目的设计感想。既有校园的整体改扩建规划设计 案例: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园整体更新扩建 在校园的更新改造过程中,本案侧重依据学校未来管理发展的总体构想对既有校园进行整体规划的梳理、保留和重构;校园规划骨架的合理延

当代中小学校园设计策略简析

当代中小学校园设计策略简析 发表时间:2016-06-30T11:31:15.223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5期作者:章琴 [导读]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国的素质教育模式也更为进步,使得合理的进行当代中小学校园设计越来越重要。 宁波中鼎建筑设计研究院 315000 摘要: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国的素质教育模式也更为进步,使得合理的进行当代中小学校园设计越来越重要。现如今的中小学学生更为活泼开朗,接受新事物信息也更为广泛,但传统的模块化校园规划建设单调乏味,难以满足这些学生的需求。在本文中笔者根据自身工作经验以及对相关专业的学习,以中小学校园设计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当前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的转变对中小学校园设计产生的影响和冲击,力图以相关学科的分析及建筑学的思考,给予良好的应对,使中小学校园成为当代教育模式的空间保障。 关键词:当代中小学校园;设计;策略 前言:完善当代中小学校园设计工作,除了进行合理的设计工作以外,更需要选取正确的设计策略。所谓“科教兴国”是一项重要国策。素质教育是教育发展的目标,中小学则是基础。而学生作为校园活动的主体,其行为、思想发展的特殊性直接关系到对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因此如何在理论层面上对其进行深入探讨,从而使巨大的经济投入真正转变为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正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1.设计师要灵活多变当代根据时代进行校园设计工作 1.1素质教育下的中小学校园设计转变 由于教育指导思想的变革带来教学内涵、教学方式的改变,随之也对教学空间提出新的、符合变革的要求。中小学校园的规划和设计就是教学环境中的空间设计,也是为素质教育创造有利于中小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整体环境设计。素质教育是遵循孩童心理为基础的,因此整体环境设计应考虑到中小学学生的对空间环境的心理感受。 根据皮亚杰对儿童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儿童最早的空间直觉是地形学的,他们对空间或图形的认知并不会对直线、直角或角度产生精准的理解,而更多地兴致于作为开放的连续空间或不同空间形态之间的地形学关系。也就是说,单一的几何空间对儿童来说并不敏感,甚至无动于衷,儿童感兴趣的是几何与空间的连续与变化关系,这种地形学关系会影响儿童的视觉性与模仿性的身体行为,从而产生适应儿童“奇趣”要求的空间活动行为。因此适应素质教育的整体环境,不是功能的简单组合,也不是房间的机械拼接,而是开放式建筑观指导下的真诚创作。灵活多样、不墨守成规的校园设计才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它包括创造丰富的生活环境、良好的群体环境、广泛的交际环境、生动的科学环境和优美的艺术环境等。 1.2开放式的中小学校园设计建筑观 开放式的建筑观,是围绕建筑学作为人学的不朽主题展开的,因为其基本概念就是人性的建筑观。开放式建筑观就是在对机械内向建筑观在机体功能等方面的有益探索上,将建筑所服务的对象由主要为人的形体提升到人的形体与精神并重的层面。这样的提升既突破简单无趣的环境模式,又突破满足机体活动的功能观,才有可能创造出愉悦精神的校园空间,使学生乐在其中,与环境产生良好的互动共生关系,为当代教育模式的进行提供空间保障。北京四中房山校区就是根据此类构想兴建的学校。设计中,建筑师突破传统方方正正的教学结构方式,将主体建在起伏的山坡上,让建筑以架空的方式与山坡相连,架空处形成绝佳的休息之处,像是回到自然中。同时建筑师利用屋顶空间,设计成实验田,让每个班级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农田。这样的设计,甚至反过来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方式,将90平方米课堂的教学模式引向了大自然,更是在唤醒返璞归真的人类本性。 总之,开放式建筑观是在关注人性的指导下,确立人作为建筑环境中的主体,享受充分受尊重及关注的地位。具体到中小学的校园设计,则其开放式的建筑观指的是关注中小学生这一特征的受教育群体,使校园设计能配合这一群体的行为及精神特性,创作的空间能对学生的成长及行为带来良好的抚慰与影响,比较于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校园空间设计,更加注重人性,更加注重精神,显然也相应开拓传统空间构成的意象与创作方式。 2.中小学建筑设计的思考 2.1首先需要明确校园功能与空间形态的关系,改变单一的功能形式的线性制约,以多元化的方式进行功能与形式组合的互动。可以动静分离、疏密有致、内外有别而又相互融合、渗透。 2.2其次处理好交通关系。从安全上考虑,人流、车流、物流需要绝对区分,“内”与“外”、“主”与“次”的区分。应做到流线简捷顺畅,避免相互交叉、干扰和迂回,力求主体流线流程短捷。尤其在校园出入口处应考虑家长接送停车区域,避免对周边道路造成交通压力。校园区域外的外部空间由城市及社区或乡村及聚落的构成要素形成,也就是常说的校园周边环境,其在行政管理及规划部门的统筹与协调下,已在向良好的前景发展。只有在统筹合理规划科学的校园区域外环境基础上,中小学校园区域内外部空间设计的作用与力量才能得到良性地发挥。 2.3注重公共活动空间的建设,设计校园活动中心、运动场等场地,给学生提供可进行各类户外活动的公共场所,并承载学校各类大型集团活动,甚至可以兼顾满足周边居民的生活需求。公共活动空间可以单独设置出入口,并考虑与教学主体分区,以协调内外需求矛盾。 2.4设计具有一定标志性的校园景观,合理考虑空间形态、尺度、环境等问题,使其在具有一定观赏性的同时,可符合进行校园群体活动的要求,便利学生进行各类校园交往活动,促使孩子们在交往中逐渐形成关心集体、团结互助的品德。 2.5加强对建筑外部交往空间的利用。合理使用前庭后院、屋顶花园等位置,提高校园空间的使用频率,针对校园不同位置的实际情况加以利用。把校园建筑外部交往空间设计成为更加舒适并便利的环境,保证有利于学生学习和交往,促使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群体娱乐等活动时,对场地的选择更为充足。 3.塑造绿色生态环境 3.1从宏观方面考虑,对校园的设计要充分结合校园建设地区的实际环境,最大限度的保护校园内的自然生态环境,根据基地自身的环境因素,充分维持原有的生态环境。通过对校园进行合理的设计策略,凸显出特色明显的校园景观,充分把教学环境与自然和谐相融合。 3.2从中观方面考虑,需要设计出环境优越的校园广场和校园草坪以及校园公园等,使校园能够组成一个更加绿色生态的环境。建立起立体的、多层次的校园绿地系统,借鉴校园绿色景观设计的先进理念与方式,进一步营造更有利于孩子们学习成长的生态园林校园。

中小学方案设计说明(含投资估算)

第一篇概述 一、项目概况 1、基地位置 项目地块位于,总用地面积4.5平方米(约9.96亩),其中规划建设用地7.5平方米(约20.89亩),代征防护绿地及规划道路用地面积47平方米。 2、工程内容及规模 本项目包括中学、小学、幼儿园各一所,其中初级中学办学规模为30班、40人/班;高级中学办学规模为36班、平均35人/班;小学办学规模为84班、30人/班;幼儿园办学规模为15班、20人/班;合计班级数165班,在校生人数5280人。 在本设计中,主要建筑物包括一栋三层幼儿园综合楼;两栋教学楼,分别为五层和六层;两栋行政综合楼,分别为四层和五层;两栋学生宿舍,各六层;两栋学生食堂,各三层;一栋教职工宿舍十四层;一栋礼堂二层;一栋体育馆二层。总建筑面积75平方米。 二、设计依据 1、()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 2、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建设单位提供的其他资料。 3、国家、广东省、广州市现行标准、规范、规程。 三、经济技术指标

第二篇总体规划设计说明 在设计中着重强调校园的开放性、自然性、人文性、历史性。 在这里我们采用三个走势截然不同的元素:线形步行广场、集中式运动区、开放式连廊形成的教学综合体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巨大的张力,加强整体上的向心感。 一、功能分区 学校布局按照“分区规划,资源共享”的原则,分别以小学部、中学部、幼儿园和教工宿舍作为四个相对独立的功能管理分区,体育馆、礼堂(多功能教室)等设为共享区域。 小学部 设置于地块的西侧,由生活区、运动区、教学区和综合办公区组成。组团以运动区为中心,教学区、生活区采用首层架空,建筑之间通过开放式连廊连接,使各建筑及连廊形成围合空间,供师生在课间活动使用。主入口设置于南侧次要规划路上,位于小学部组团的中间部位,紧挨运动区,人行及景观视野开阔。 中学部 紧邻小学部,位于小学部东侧。以教学区为起点自南向北布置综合办公区、生活区、运动区。各功能组块通过开放式线形步行广场相互联系起来,形成稳重而又不完全对称,围合而又相互渗透的空间特色。主入口与小学部设于同一侧规划路上,入口连接着开放式线形步行广场,视野开阔。 幼儿部 位于地块中学部生活区与运动区之间,独立地块。出入口位于地块西侧规划路,幼儿园生活用房及室外活动场地均位于独立地块南侧,采光通风充足。 教职工宿舍 位于地块西北角,设置独立出入口,地面停车,地下车库范围及出入口设置于其附近,方便满足教职工车行出行要求,且不影响地块内教学人行方向。 体育馆、礼堂 位于地块东南角,定义为小学部、中学部共享区域。体育馆、礼堂这种大公共空间,人流相对活跃冗杂,放置于地块相对独立的一侧,又通过开放式线形步行广场与小学部和高中部快捷的联系起来。位于地块规划路转角处,在造型和体量上为整个项目形成良好、活跃的展示面。 二、规划结构及交通组织 在校园空间设计中,设置一直两竖三条主要景观轴线。 小学部和中学部各以一条以学校入口广场为起点贯穿南北的“主轴线”联系起教学区和生活区,以外环一条车行道联系起主入口和次入口。 一条形成校园空间骨架的横向景观步行轴,将几个区域的核心空间加以贯穿。次轴线空间尺度适宜,建筑界面变化丰富收放有致。其间以精心设计的人工园林为主,通过多处花池、雕塑、地面铺装的处理,为中、小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创造出活跃、宜人的环境氛围。 步行人流通过校园两条竖向景观主轴线而进入由教学楼围和的广场空间,自由到达所去的教学楼。小学部与中学部之间又通过横向景观轴相互联系。车行则沿外环路可以到达校园各个建筑单体,满足消防设计。这样实现人、车分流,学生生活在一个安全、舒适、宜人的校园环境中。 不规则屋面的连廊增添了空间的流动性和场地的围合感。他们共同围合成教学广场区。 三、环境设计 校园的环境不是孤立的封闭的,是与周围环境息息相关的,我们必须考虑到他的生态环境。 在绿化设计中使点、线、面状的绿地相互结合,形成点上成景,线上成荫,面上成林的校园绿化系统。 教学区的大片绿化,校前区的中心广场,生活区的生活广场构成校园的“绿荫精华”。浪漫的构图,无形中产生一种张力,凝聚成校园空间中独有的形式美感与场所精神,也成为城市共享的绿色资源。 与空间相融的点,象触角般渗透到各分区的结点绿化,如花坛、教学楼间的庭院绿化、雕塑、小品、水榭、校门构筑物等,从整体到局部的一系列丰富的景观环境。 四、空间设计 设计中注重人经过建筑时在活动中感受到的效果,在空间中流动,自由的欣赏建筑的方式。 强调多层次的交流空间,为人的活动、停留、交往创造不同尺度的空间。 “围而不堵,透而不疏”的空间设计使校园建筑既有空间形态上的围合感,又形成有丰富层次的室外空间。 庭院空间:教学楼间25-30米的庭院绿化是学生课间活动使用频率最高的场所,底层架空使庭院间的绿化相互渗透,视线上有通透感。 广场空间:教学区前的广场结合绿化和硬质铺地,乔木行成半围合的广场空间,供集会,露天演出时使用。 连廊灰空间:教学区,生活区的连廊是一种维系动感的要素,将整体串联起来,充满了无限的空间可能性。 第三篇建筑设计说明 一、小学教学楼 1、平面布局 (1)、首层架空,靠北面首层局部设置小学部运动区的更衣室、淋浴间、管理用房。 (2)、二~四层平面 二~四层平面南北向主要布置普通教室,东侧东西向空间布置教师办公室、厕所及专用教室。 (3)、五层平面 五层平面布置一些专用教室及教室办公用房。 2、剖面设计 一层较室外标高高0.1m,每层层高3.6m。

小学学校设置与校园规划设计

小学学校设置与校园规划 1、学校设置 学校属山区地带,交通不方便,坐落于红莲村中间,学校周边环境良好无集贸市场、网吧、垃圾场等不利于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以及危及学生安全的场所。 2、学校规模 现学校有教学班8个,一栋教学楼,一排教师宿舍楼,占地六千余平方米,建筑面积6127平方米,基本满足现有的教学要求。 3、学校规划 学校总体规划设计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地形、地貌,校园总平面设计按教学、办公、教师宿舍等不同功能进行分区,合理布局。校园绿化、美化良好,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学校校园有围墙及坚固大门,并有警卫室,体育运动场地在校园内,教学、图书及实验用房设在教学楼内,并有良好的建筑朝向。 在学校规划方面,学校积极响应全省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建设工作的要求,近几年,我校进行了整体设计: 1 / 4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师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感受、认知,由此达到他们对学校文化的不断认同。在认同的基础上,不断强化这种认同感,把他们对文化的认同转移为一种适应,一种习惯。好雨应时,润物无声。逐渐由制度行为转化为自觉行为。 (2)校园绿化。每年种活、种好10到12棵树木,种好草地、花坛,营造优美、绿色校园,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环保意识。 (3)营造和谐文明美:坚持每周开展“国旗下的演讲”。丰富文化内涵,提供精神食粮。 (4)文明班级评比。实行周评比和年度评比相结合形式,倡导:课上无“乱”、课下无“嚷”、考试无“弊”、作业无“抄”、校物无“损”、环境无“脏”,讲普通话,用规范字,构建校园精神文明。 (5)“十个学会”达标。具体内容是:学会做人,从学会感恩开始;学会做事,从学会扫地开始;学会学习,从学会思考开始;学会健身,从学会做操开始;学会礼貌,从学会敲门开始; 学会文雅,从学会走路开始;学会生存,从学会自护开始;学会交往,从学会微笑开始;学会自律,从学会守时开始;学会审美,从学会穿衣开始。 2 / 4

小学校园网设计方案

中、小学校园网设计方案 肇庆职业学校陈合平 2001.6 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已成为信息技术的主体。计算机网络正是这两种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在信息技术的带动下,计算机网络发展的非常迅速,已经成为信息科学的一个新的分支。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特别是INTERNET的日益普及,各教育科研部门的计算机网络的建立和应用已经开展起来。1994年由国家教育委员会主持的“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的正式启动,“校园网”就随着全国各高等院校计算机网络的建设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近年来,有很多中、小学也加入到校园网络建设的行列,建设和使用校园网络已成为一种普遍趋势。 关键词:校园网、需求分析、技术要求、主干网、网络建设 凡是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计算机、终端及其附属设备用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并配置相应的管理、应用软件,以实现计算机的资源共享、数据交换的系统,称为计算机网络。校园网实质上是服务于学校教育、科研的一种局域网。那么,中、小学的校园网应该如何设计呢?本文以肇庆职业学校校园网的设计与实现来阐述。 首先,需求分析,也就是校园网建设的目标,中、小学校园网建设其目标一般是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对一些特殊的输入、输出和存储设备进行共享,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和大量资金投入;提供校内信息资源管理(档案、图书等)、事务管理(人事、财务、教务等)、办公应用、课堂教学以及电子邮件、WWW等服务,从而实现校内教育教学管理的现代化的需求;校园网建设必须具有高速的网络传输速度,提供文、图、音、像相结合的多媒体信息的传输,以便满足教师在备课及教学中对多媒体的需要;通过校园网与INTERNET相联,教师、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大量信息,进行教学、学习、研究、讨论、交流,实现远程办公和远程教学。 其次,校园网设计的原则和技术要求,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先进性: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法、设备,使系统既成熟可靠又能反映当今应用水平,并具发展潜力。 开放性:整个系统应具有开放性,符合相应的国际标准和协议。提供开放的网络接口和

最新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特定环境,学校建筑设计的好坏,是影响全面培养人才质量的重要因素。学校的建筑设计,除了要遵守国家有关定额、指标、规范和标准外,在总体环境的规划布置,教学楼的平面与空间组合形式,以及材料、结构、构造、施工技术和设备的选用等方面,要恰当地处理好功能、技术与艺术三者的关系,同时要考虑青少年好奇、好动和缺乏经验的特点,充分注意安全。 一、教学楼的组成与设计 中小学教学楼一般是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 教学部分:包括普通教室、实验室、音乐教室、语言教室及图书阅览室等。它们是教学楼的主体部分。 办公部分:包括行政、社团办公室及教师办公室等。 生活辅助部分:包括交通系统、厕所、饮水处以及贮藏室等。 (一)普通教师的设计 1. 要求:大小合适,视听良好、采光均匀、空气流通、结构简单和施工方便等。 2. 教室尺寸的确定:取决于教师容纳的人数、课桌椅的尺寸与排列方式,以及采光、通风、结构、设备及施工等因素。按教育部规定,中学每班学生名额近期为50人,远期为45人,每人使用面积为1.08m2;小学每班近期为45人,远期为40人,每人使用面积为1.04m2。 (1)课桌椅的尺寸:要与学生的身高和人体各部分的尺寸相适应表课桌尺寸。 (2)课桌椅的布置:要满足学生视听及书写要求,并便于通行就座和教师辅导,见图课桌椅的布置。 ①视距要求:第一排前缘距黑板面≥2000mm;最后一排距黑板距离,不超过8500mm,到后墙面距离>600mm。 ②视角要求:水平视角(即前排边座到黑板远端的夹角)应>30°;垂直视角(即第一排学生的视线与黑板顶部构成的夹角)应>45°。 ③座位的排列,每行不宜多于两个座位,行间距b,中学为550~600mm,小学为500~550mm。排距c,中学为850~900mm,小学为800~850mm;课桌距侧墙的距离a,为60~120mm。 (3)教室的平面形状与尺寸:平面形状通常有矩形及方形,此外还有多边形及扇形等,见图教室的平面形状与尺寸。 ①矩形教室:是当前国内大量采用的形式。其平面轴线尺寸,中学可采用:9000mm×6900mm、9000mm×6600mm、9000mm×6300mm,小学可采用8100mm×6600mm、8100mm×6300mm、9000mm×6000mm等几种。 ②方形教室:教室的进深与开间基本相同,平面尺寸(轴线)可采用7200mm×7200mm、7500mm×7500mm、7800mm×7800mm及7500mm×7800mm等。该形式教室的有效面积系数较矩形教室低,且不宜用于内廊式组合。 ③多边形教室:有五边形、六边形等,这种形式在采光、通风和座位排列上有其优越性,但经济性较上述形式要差一些。 (4)教室的层高:取决于空气容量、采光均匀度,房间的比例及经济等因素。一般来说,3.6~3.9m层高才能满足空气容量的要求;其次从房间的比例和空间的视觉效果看,以层高为房间跨度的1/2~2/3为好;最后,还必须考虑经济,不适当的增加层高,就会增加造价,应予避免。 3.教室门窗设计 (1)教室门的设计:门主要作为交通疏散,并兼通风用。根据我国的实践,一般在教

中小学学校建筑设计规范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小学学校建筑设计规范 篇一: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099—20xx 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099—20xx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中小学校设计规范 codefordesignofschool gb50099—20xx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施行日期:20xx年1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公告 第885号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 《中小学校设计规范》的公告 现批准《中小学校设计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 gb50099—20xx,自20xx年1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4.1.2、4.1.8、6.2.24、8.1.5、8.1.6条为强制性条文,

必须严格执行。原《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同时废止。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xx年12月24日 前言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的通知》(建标 [20xx]102号)的要求,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天津市建筑设计院会同有关单位在《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以下简称《原规范》)的基础上修订完成。 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规范共分10章,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场地和总平面,教学用房及教学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和生活服务用房,主要教学用房及教学辅助用房面积指标和净高,安全、通行与疏散,室内环境,建筑设备等。 本规范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 1将适用范围扩展为城镇和农村中小学校(含非完全小学)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的设计,不适用于中等师范和幼儿师范学校的建设;

【AT】王小工:中小学校园规划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AT】王小工:中小学校园规划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一部世界教育发展历史生动的表明,在社会的转型期,人们会在审视传统教育的同时,进行许多新的思考,提出许多新的问题。因此,也就需要有人给出回答。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中国的教育也正处于转型期。人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提出这么多需要回答的教育问题。这是时代对教育的考验。——陶西平关于我们和我们的实践案例【BIAD】6A6工作室+【BIAD】教育建筑研究中心,作为一个面向基础教育建筑规划与设计的专业化设计研究团队,在研习和继承BIAD已有的教育建筑设计经验和成果基础上,通过近二十年的工程实践,专注于基础教育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的专向化研究和探索。 蚌埠二中新校区 这些年来,我们用心积累了一笔笔宝贵的财富,这之中既包括全国各地知名老校的新建校区设计和更新扩建工程,如:温家宝总理亲笔题写“以爱育爱”享誉全国的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新校区,京剧大师梅兰芳出任名誉校长、在艺术界享有盛誉的武汉市艺术学校新校区,有着近百年历史的江淮名校蚌埠二中新校区(江淮中学),中国最早的公立中学、钱学森母校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园整体更新扩建,北京第一实验小学新建教学楼改扩建工程等等;也有秉持创新教学理念

的国际学校建设,如:北京芳草地小学北四环国际校区、清华附中广华新城国际学校、清华附中/北京华盛顿国际学校项目等等;更有为灾后新区重建的新校园,如:汶川地震灾后心系全球华人爱心奉献的新北川中学、全国特殊党费援建的新北川七一高级职业中学和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第一个启动援建的四川安县河清博爱中心小学等等。武汉市艺术学校新校区 这些学校因历史传承、地域文化的不同,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教学理念、办学特点,对学校的建设也都有着自身不同的特殊需求与文化传承。正是设计工作中我们有幸与诸多这些一线的教育家\校长教师们的沟通交流中,不断积累和提升了对现代教育的认识,这也促使我们更广泛地去深入思考校园的本质、创作的初衷和设计的着眼点! 三个不同类型的校园规划设计首先以三个不同类型的校园规划设计来概括谈一谈我们对不同校园项目的设计感想。1.既有校园的整体改扩建规划设计案例: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园整体更新扩建在校园的更新改造过程中,本案侧重依据学校未来管理发展的总体构想对既有校园进行整体规划的梳理、保留和重构;校园规划骨架的合理延续体现着校园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一片混沌与无序的空间中开始寻觅,对未来校园环境的思考逐渐变得明朗起来,并通过对北京师大附中校园历史的传承与梳理建立起校园文化景观的

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

中小学建筑设计规 范

中小学校设计规范 GB 50099— 1 总则 1.0.1 为使中小学校建设满足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适应建筑安全、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需要,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城镇和农村中小学校(含非完全小学)的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的规划和工程设计。 1.0.3 中小学校设计应遵守下列原则: 1 满足教学功能要求; 2 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3 校园本质安全,师生在学校内全过程安全。校园具备国家规定的防灾避难能力; 4 坚持以人为本、精心设计、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满足保护环境、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的基本方针;并应满足有利于节约建设投资,降低运行成本的原则。 1.0.4 中小学校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 完全小学 elementary school 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场所,共有6个年级,属义务教育。 2.0.2 非完全小学 lower elementary school 对儿童实施初等教育基础教育阶段的场所,设1年级~4年级,属义务教

育。 2.0.3 初级中学 junior secondary school 对青、少年实施初级中等教育的场所,共有3个年级,属义务教育。 2.0.4 高级中学 senior secondary school 对青年实施高级中等教育的场所,共有3个年级。 2.0.5 完全中学 secondary school 对青、少年实施中等教育的场所,共有6个年级,含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教育的学校。其中,1年级~3年级属义务教育。 2.0.6 九年制学校 9-year school 对儿童、青少年连续实施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的学校,共有9个年级,其中完全小学6个年级,初级中学3个年级。属义务教育。 2.0.7 中小学校 school 泛指对青、少年实施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学校,包括完全小学、非完全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完全中学、九年制学校等各种学校。 2.0.8 安全设计 safety design 安全设计应包括教学活动的安全保障、自然与人为灾害侵袭下的防御备灾条件、救援疏散时师生的避难条件等。 2.0.9 本质安全intrinsic safety 本质安全是从内在赋予系统安全的属性,由于去除各种早期危险及潜在隐患,从而能保证系统与设施可靠运行。 2.0.10 避难疏散场所 disaster shelter for evacuation 用作发生意外灾害时受灾人员疏散的场地和建筑。

某小学规划设计方案说明

总体规划 校园环境形象不同于其他文化性、商业性环境,商业性环境大多要求标新立异、自我凸出、注重时尚,重点在于给人们一个工作、生活或休闲的空间,注重人们在第一时间的视觉冲击力。 而校园则承载着人文历史的传承,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场所,典雅、庄重、朴素、自然应该是其本质特征。不同功能区域环境可以通过不同的设计手法来处理,诠释对校园精神的理解,从而反映校园的多元性,自由性,兼容并蓄,记载不同时期校园发展的历程。 1.规划结构 规划以纵横轴线为主干,构成了校园的主体骨架,依托内部车行外环线这个网络,整体建筑布局借鉴传统“书院”型制,以院落串接各功能空间,形成多个组群,组群内部组织紧凑,形成疏密相间,张弛有度的规划结构。 形成“一横、一纵、两心、三区”的规划结构。 一横:以幼儿园建筑群为起点,途径教学区综合楼,跨越体育运动区,经由国旗台到主席台为终点,组成一条东西向主轴线,形成一个由静到动的功能序列。 一纵:由校园主入口起到南侧教学楼为止,通过迎宾集散广场及教学区内部庭院串接综合楼与教学楼,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序列。 两心:两心分别为综合楼前的迎宾集散广场、食堂与教师周转房前的生活文化广场。 三区:教学区、生活区、体育运动区三个区域。

2.建筑功能布局 校园不仅仅是传授科学知识的场所,更是陶冶品行、全面提高各方面素质的生活环境。学生的学习也不仅在课堂,更是贯穿在整个校园生活的全过程之中。因此方案从规划层面上既突出了传统教学区域,更是将生活区域、交往场所、运动场所有机整合在一起,既重视课堂中的“授”的作用,更强调了课外生活中“学”的作用。 本规划方案根据基地形状和使用要求,利用道路、绿化将校区划分为教学、生活和体育运动三大功能区。在空间布局中既有明确的中心,又有开放与自由的组合,疏密有致。 由南侧校园主入口进入,到达迎宾集散广场,广场正对行政综合楼,位于校园主入口中心位置,继续进入为两幢教学楼,西侧为体育运动区,东侧幼儿园教学区,北侧为以食堂配套和教师周转房为主的生活区。 建筑布局结合自身功能特点和动静关系做了相应的考虑。总体布局均衡、灵活。各功能区块围绕公共开发的流动空间展开,并且各功能区块之间又有这些开发空间作为缓冲,做到既相对独立又有密切联系。丰富的空间形态,井然有序的布局结构,使整个校园空间严谨庄重,且不失变化。 本案在整体规划设计中通过“道路”、“广场”、“台阶”等城市意象导入校内,力求营造出丰富多彩的弹性空间,实现在空间尺度上的完美过渡,提炼并实践着人生格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崇高意境。

中小学方案设计说明(含投资估算)

第一篇概述 一、项目概况 1、?基地位置 项目地块位于,总用地面积4.5平方米(约9.96亩),其中规划建设用地7.5平方米(约20.89亩),代征防护绿地及规划道路用地面积47平方米。 2、工程内容及规模 本项目包括中学、小学、幼儿园各一所,其中初级中学办学规模为30班、40人/班;高级中学办学规模为36班、平均35人/班;小学办学规模为84班、30人/班;幼儿园办学规模为15班、20人/班;合计班级数165班,在校生人数5280人。 在本设计中,主要建筑物包括一栋三层幼儿园综合楼;两栋教学楼,分别为五层和六层;两栋行政综合楼,分别为四层和五层;两栋学生宿舍,各六层;两栋学生食堂,各三层;一栋教职工宿舍十四层;一栋礼堂二层;一栋体育馆二层。总建筑面积75平方米。 二、设计依据 1、?()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 2、?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建设单位提供的其他资料。 3、国家、广东省、广州市现行标准、规范、规程。 三、经济技术指标

第二篇总体规划设计说明 在设计中着重强调校园的开放性、自然性、人文性、历史性。 在这里我们采用三个走势截然不同的元素:线形步行广场、集中式运动区、开放式连廊形成的教学综合体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巨大的张力,加强整体上的向心感。 一、功能分区 学校布局按照“分区规划,资源共享”的原则,分别以小学部、中学部、幼儿园和教工宿舍作为四个相对独立的功能管理分区,体育馆、礼堂(多功能教室)等设为共享区域。 小学部 设置于地块的西侧,由生活区、运动区、教学区和综合办公区组成。组团以运动区为中心,教学区、生活区采用首层架空,建筑之间通过开放式连廊连接,使各建筑及连廊形成围合空间,供师生在课间活动使用。主入口设置于南侧次要规划路上,位于小学部组团的中间部位,紧挨运动区,人行及景观视野开阔。 中学部 紧邻小学部,位于小学部东侧。以教学区为起点自南向北布置综合办公区、生活区、运动区。各功能组块通过开放式线形步行广场相互联系起来,形成稳重而又不完全对称,围合而又相互渗透的空间特色。主入口与小学部设于同一侧规划路上,入口连接着开放式线形步行广场,视野开阔。 幼儿部 位于地块中学部生活区与运动区之间,独立地块。出入口位于地块西侧规划路,幼儿园生活用房及室外活动场地均位于独立地块南侧,采光通风充足。 教职工宿舍 位于地块西北角,设置独立出入口,地面停车,地下车库范围及出入口设置于其附近,方便满足教职工车行出行要求,且不影响地块内教学人行方向。 体育馆、礼堂 位于地块东南角,定义为小学部、中学部共享区域。体育馆、礼堂这种大公共空间,人流相对活跃冗杂,放置于地块相对独立的一侧,又通过开放式线形步行广场与小学部和高中部快捷的联系起来。位于地块规划路转角处,在造型和体量上为整个项目形成良好、活跃的展示面。 二、?规划结构及交通组织 在校园空间设计中,设置一直两竖三条主要景观轴线。 小学部和中学部各以一条以学校入口广场为起点贯穿南北的“主轴线”联系起教学区和生活区,以外环一条车行道联系起主入口和次入口。 一条形成校园空间骨架的横向景观步行轴,将几个区域的核心空间加以贯穿。次轴线空间尺度适宜,建筑界面变化丰富收放有致。其间以精心设计的人工园林为主,通过多处花池、雕塑、地面铺装的处理,为中、小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创造出活跃、宜人的环境氛围。 步行人流通过校园两条竖向景观主轴线而进入由教学楼围和的广场空间,自由到达所去的教学楼。小学部与中学部之间又通过横向景观轴相互联系。车行则沿外环路可以到达校园各个建筑单体,满足消防设计。这样实现人、车分流,学生生活在一个安全、舒适、宜人的校园环境中。 不规则屋面的连廊增添了空间的流动性和场地的围合感。他们共同围合成教学广场区。 三、环境设计 校园的环境不是孤立的封闭的,是与周围环境息息相关的,我们必须考虑到他的生态环境。 在绿化设计中使点、线、面状的绿地相互结合,形成点上成景,线上成荫,面上成林的校园绿化系统。 教学区的大片绿化,校前区的中心广场,生活区的生活广场构成校园的“绿荫精华”。浪漫的构图,无形中产生一种张力,凝聚成校园空间中独有的形式美感与场所精神,也成为城市共享的绿色资源。 与空间相融的点,象触角般渗透到各分区的结点绿化,如花坛、教学楼间的庭院绿化、雕塑、小品、水榭、校门构筑物等,从整体到局部的一系列丰富的景观环境。 四、空间设计 设计中注重人经过建筑时在活动中感受到的效果,在空间中流动,自由的欣赏建筑的方式。 强调多层次的交流空间,为人的活动、停留、交往创造不同尺度的空间。 “围而不堵,透而不疏”的空间设计使校园建筑既有空间形态上的围合感,又形成有丰富层次的室外空间。 庭院空间:教学楼间25-30米的庭院绿化是学生课间活动使用频率最高的场所,底层架空使庭院间的绿化相互渗透,视线上有通透感。 广场空间:教学区前的广场结合绿化和硬质铺地,乔木行成半围合的广场空间,供集会,露天演出时使用。 连廊灰空间:教学区,生活区的连廊是一种维系动感的要素,将整体串联起来,充满了无限的空间可能性。 第三篇?建筑设计说明 一、小学教学楼 1、平面布局 (1)、首层架空,靠北面首层局部设置小学部运动区的更衣室、淋浴间、管理用房。 (2)、二~四层平面 二~四层平面南北向主要布置普通教室,东侧东西向空间布置教师办公室、厕所及专用教室。 (3)、五层平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