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程序教学理论

程序教学理论

程序教学理论
程序教学理论

程序教学理论

程序教学最早可以追溯到1924年美国心理学家普来西(S.L.Pressey)设计的第一架自动教学机。由于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普来西的工作未受重视。1954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心理学家斯金纳 (B.F.Skinner)发表了“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The Science of Learning and the Act of Teaching)一文,奠定了程序教学理论的基础。教学机器首先在美国军队的军事教学中被采用。

1.程序教学理论的基本思想

程序教学理论的一个出发点是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强化”论,它把学习解释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形成,而且以积极强化来鼓励加强这种联结形成的过程。程序教学理论的另一个出发点认为人类的行为(包括学习)是一个有序的过程,因而可以把学习分成很多小步,进行合乎逻辑的、程序化的安排,用预先编制的程序(Program)指导或控制学习的全过程,进而可以通过机器来进行教学。可以说,程序教学是针对传统教学的某些弱点而提出来的。在传统的班级教学中,统一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与学生个别的差异的矛盾无法很好解决,学习不能及时强化,教师难以及时、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造成相当程度的教学盲目性,等等。因此,程序教学注重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目的,考虑学生的能力和学习心理特点,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巩固、复习、测验等环节都作了周密的安排,使教学能更灵活地适应不同的学生,使学生能更主动、灵活地学习。

2.程序教学的实现方法

设计教学程序时,必须先编制一个程序大纲和进度表,把有关的教材按教学规律分为几百个、几千个“学步”(Step),若干个学步组成一“组”(Set),若干个组组成一“段”(Stage),或一个“单元”(Unit)。还必须考虑学习的起点和要求的预备知识,以确定学步的数量、内容及进度安排等。按照程序教学理论进行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是:

(1)逐步前进(Step-by-Step Progression)

循序渐进。在掌握已有知识或技能的基础上,每次跨出学生所能接受的最大的一步。

(2)经常反馈(Constant Feedback)

反馈即根据学生的反应,将获取的学生学习的信息告知学生,使他能得知计算机教师对他学习的评价。并根据这些信息来调整学习的内容和进度。传统的班级教学因为不容易获取学生学习状态的信息,很难做到经常反馈。

(3)及时强化(Immediate Reforcement)

强化也是一种反馈。它可以是教师对学生正确回答的肯定、鼓励,也可以是来自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学习者知道了学习的结果,知道自己有了进步,就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本身就是一种鼓励和报酬。强化能产生或加强学习的动机。

及时强化并不意味每次答对问题都要“强化”。间断性强化效果更好。但时间不能相隔太长,否则失去意义。传统班级教学很难做到及时强化。

(4)个别对待(Individualized Approach)

因为“教师”和“学生”是一对一地进行教学,所以可以根据各个不同学生的情况区别对待。区别对待体现在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两个方面。对学习较好和较差的学生,提供的教

学材料的内容可以有所不同,教学步调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加以调整。学得快的学生可以加快步调,学习拓展的内容,不会感到“吃不饱”。学得慢的学生可以采取较慢的进度,侧重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不会感到“跟不上”。

实现程序教学有线性模式和分支模式两大类。在这两者之间又产生了无数变式。所谓线性模式即将各学步按学习顺序线性排列,一步一步往前学。如果在某一步上学生没学好,回答提问有错,就重复该步的教学内容及提问。分支模式则考虑各种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处理。如提供详尽程度不同或难度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不同水平的测试等。

3.程序教学理论的长处和不足

程序教学的优点是学生可以在程序统一安排之下,自定学习步调,实现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另一个优点是便于在机器上实现。现行很多课件都是采用这种方法实现的。对程序教学的批评意见主要有:

(1) 程序控制全过程,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从属地位。

(2) “刺激-反应-强化”的学习理论重视学习的外部反应,但忽视对反应的内部过程的研究,只能说明一些较低认知水平的学习过程,如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等,而难以阐明较高认知水平的学习过程,如分析、创见、问题求解等。因而,批评者认为程序教学较难解决培养能力等认知层次较高的学习任务。

(3) 教学方式单调,学生处于紧张的作业问答状态,令学生降低学习的兴趣。

(4) 缺乏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感情上的陶冶。

不管怎么说,程序教学如果精心安排,应用得当,确实也可以取得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由于可操作性较强,易于在计算机上实现,国内现有的CAI软件绝大多数是按照程序教学的思想设计的。

斯金纳程序教学法的五个原 则

斯金纳程序教学法的五个原则 斯金纳设计了程序教学法,在美国教育界影响深远。这个教学法有以下五个原则: 第一:小步子原则 小步子实际上就是我在“橡皮筋理论”里提到的循序渐进。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每个学习单位的内容都是孩子能够轻松掌握的,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很高,而且,得到表扬的机会也会增多。 第二:积极反应原则 我在前面提到了“听课”为何是低效的。这种低效,除了“鱼牛”的因素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老师为了课程进度,忽视与学生的互动,往往自顾自的讲授,许多问题都是老师自问自答的假提问,学生很少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这会让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很受伤。 第三,即时强化原则 电子游戏在这方面做得很到位。孩子完成一个任务,立刻就会有相应的奖励,或者是一句赞美的话,或者是一个虚拟奖品,让孩子们欲罢不能。 上文中那两个老师做得也很不错,孩子在学琴、学书法的过程中不断受到肯定和表扬。实际上,孩子就像那个小老鼠一样,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得到食物,不仅当时学习的兴致高,久而久之,孩子会慢慢上瘾,爱上这项学习,就像老鼠对触碰横杆上瘾,人们对玩游戏上瘾一样。 按照脑科学家的研究,奖励和肯定能够激活大脑中的奖赏中心,分泌出多巴胺物质,这会让人感到兴奋,也是人们对某一事物上瘾的根源所在。 第四:自定步调原则 这也涉及到了我在橡皮筋理论里提到的量体裁衣,循序渐进。 第五:低错误率原则 斯金纳认为,错误的行为往往导致惩罚,而惩罚对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帮助不大。我们看看上文的例子就清楚了,第一个老师对孩子的批评太多,这种批评一方面会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实际上也没法让孩子学到正确的东西。而第二个老师所言:“让孩子记住对的,比指出孩子哪里错了更重要。”这的确是深谙教育之道的说法。孩子又学到了正确的东西,又维持了学习的兴趣,一举两得。 怎样避免错误连连?实际上还是要把握好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不要超越孩子的能力,如果超越孩子能力太多,多半会错误连连。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

布鲁姆掌握学习与斯金纳程序教学二种教学策略之比较

布鲁姆掌握学习与斯金纳程序教学二种教学策略之比较美国教育家布鲁姆的掌握学匀理论在八十年代后期曾对我国教育理论界和中学教育实践产生过重大影响。事实上,作为一种理论和策略,掌握学习与人们早已熟悉的金纳的程序教学有着某种联系。 在理论的假设上,作为新行为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斯金纳坚信,人的本性是中性和被动的,人的特性主要是环境影响的产物。在他看来,“只要我们安排好一种被称为强化的、特殊形式的后果,我们的技术就会容许我们几乎随意地去塑造一个有机体的行为。①对此,布鲁姆也抱有相同的看法。布鲁姆认为:“学校学习中的许多个别差异是人为的、偶然的、而不是个体在胎儿期就已固定了的。……世界上任何人都能学习,如果在早先与现在都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的话,儿乎所有的人都能学好。儿童的学习能力不是稳定的性格特征。能力的差异本质上是随环境而变化的,通过改变学习环境(条件),教育者就可改变学习者的行为。从这一假定出发,布鲁姆与斯金纳在救学策略的设计上,都把教师视作教学的主要力量;把学习视作是一个尝试错误的过程,都倾向于对学习行为进行分解,而不是做整体的研究,都相信经验的力量而不是理性的作用,都相信练习、重复的效果而不是顿悟、直觉的作用,都主张一个合理的教学程序一定会收到肯定的和预期的效果。但是,斯金纳的理论假设是据于他的动物实验研究。华对学习过程现在知道得比较清楚了。我们知识的大部分来自对低等动物行为的研究,但其结果可惊地适用于人类受试者。”萝而布鲁姆对环境作用的估计则是来自他所进行的大量的有关人类发展的研究。在他的著作中,布鲁姆曾再三声明,他的观点“不是抽象的理论或信念,而是建立在世界上绝大多数课堂里都易于观察到、易于获得的证据的基础上的。 其次,在斯金纳看来,人的行为与强化密切相关,环境对行为的制约是通过强化而实现的。因此,“教学就是安排促进学习的强化列联。而对于布鲁姆来说,他更相信行为与目标的关系。正是对目标的关注,使布鲁姆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应当呈正态分布这一传统观念进行了抨击。他指出:“常态曲线并不是什么神圣不可动摇的东西。它是一种最适合于机遇和随机活动的分布。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我们试图让学生学会我们所教的内容。如果我们的教学是富有成效的话,成绩的分布应该是与常态曲线完全不同的。事实上,我们甚至可以坚持认为,成绩分布接近于常态分布的程度,一也就是我们在教育上的努力失败的程度。”‘巫因此,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是与教育目标分类学相联系,只是,布鲁姆的“目标”是教育者而不是学习者的“目标”。 在教学策略上,布鲁姆与斯金纳一样,都把以鼓励每一个学生以他自己最适宜的速度进行学习作为教学策略的核心。 斯金纳对当时课堂教学最严厉的批评,便是教学不能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予以充分的注意。在斯金纳看来,教学应当重视每一个学生自己的学习模式的重要性和独特性,教师应当依照个别化的教学来行动和思考。程序教学所做的一些事情是把每一个学习者的经验看做个别的事件,并且在学生和他的学习材料之间保持经常的相互联系。程序教学所要解决的是“在一个大集体中各个成员同时完成作业得不到及时评定,教给大集体的知识不可能正好符合当时每个学生要学的内容”这一难题。同样,布鲁姆的掌握学习也是为了“试图解释学生中学习的个别差异,并研究确定改变这一差异的途径。”布鲁姆认为,“造成学校学习中个别差异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班级教学的集中性。对二十人至七十人的班级进行教学,对一部分学生来说可能会有很好的效果,但对其他学生来说就可能不那么有效。学校教育在这方面可能会充满差错,而这些差错又会随时间而聚合在一起,除非找到某些方法来确定并纠正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的缺陷和毛病,否则,学校教育就可能继续产生并人为地扩大学习中的个别差异。”v掌握学习的实质就是“在每个学生需要时,通过反馈和个别帮助来补充集体教学。”⑨这样,掌握学习与程序教学一样,都是一种用于集体教学中的个别教学的教学策略。 在程序教学中,教材被预先分成若干小的分离步骤,并且仔细地加以组成具有逻辑住的顺序,以保证学生能够容易地学会。每个步骤都审慎地建立在前面那个步骤之上。学习者能通过这些步骤的顺序,按他自己的速度进行。这样,学习者总是能获得正确反应。同时在每个步骤之后立即得到强化。因此,“好的程序教学,让学生按极小的步于前进,而且使学生的每一次努力都有助于他们的成功,从而最大限度地扩大

怎样讲解物理概念

怎样讲解物理概念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并在此过程中发展认识能力是教学的核心问题,其中物理概念的教学又是整个物理教学的基础。因此,物理概念的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本讲主要阐述物理概念教学中的特点和过程。 一、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物理概念是一类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共同性质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抽象化和概括化的思维形式。一方面,物理概念反映着人类对物理世界漫长而艰难的智力活动历程,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另一方面,它又使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物理世界中,把握了事物的本质特征,成为物理思维的基本单位和有力工具。借助于这种简约、概括的思维形式,人们找到了支配复杂的物理世界的简单规律,建立了假说、模型和测量方法体系,从而筑起了规模宏大的物理学理论大厦。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说,物理学基本概念是物理学理论的根基和精髓,是物理学大厦的砖石。没有精确、严密的物理概念,也就没有定量的物理学。因此,在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的教学是首要的任务,是进一步进行物理规律、物理理论教学的基础。如果学生没有建立起一系列清晰、准确的物理概念,不能理解特定的词所代表的物理概念的含义,就失去了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可见,建立起科学的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成功的关键。 二、物理概念教学的复杂性 物理概念教学的基本要求是:①使学生建立牢固、清晰的物理概念。即要求学生明确概念的内涵、外延,弄清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能熟练、准确地运用概念。②在概念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但是,由于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等组成的复杂的系统过程,在物理概念教学过程中,系统中诸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物理概念教学过程十分复杂,给物理概念教学任务的完成造成了许多困难。下面分别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学习心理和教学过程的实际等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 (一)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角度分析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在形形色色的联系中,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也有非本质的、偶然的联系。非本质的联系常常是丰富多彩的,而本质的联系往往是单一的、内在的。内在的东西往往不能直接感知,容易被纷繁复杂的现象所掩盖,使之变得模糊不清,造成人们掌握事物本质的困难。当主体与环境发生作用时,客观事物和过程总是作为一个综合性刺激物出现,且在很多情况下,本质特征的刺激并不是最强烈的,而非本质特征的刺激不仅是形形色色的,而且还是很强烈的,在这种情况下,非本质特征的强刺激往往掩盖了本质特征的弱刺激,导致人们形成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 例如,在“用力推桌子则桌子移动,停止用力则桌子也停止运动”这类现象中,强烈的表面联系的刺激��“力使物体运动”掩盖了“物体具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属性”和“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些本质联系的刺激,在“高速行驶的汽车比慢行的汽车难刹车”这一现象中,“速度大则惯性大”这种非本质联系的刺激掩盖了“惯性是物体的客观属性,与速度无关”这种本质特征的弱刺激。正是由于物理现象的复杂性和物理概念的深刻性、抽象性,在人类对物理世界的探索历程中,物理概念的形成往往要经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二)从学习心理的角度分析 由学习心理可知,学习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意义学习,一类是机械学习。当一些词、符号出现时,学生头脑中唤起了其代表的认知内容,这些符号对学生而言获得了心理意义。反之若未能理解符号代表的意义,而只是强记内容的学习是机械学习。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研究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研究 内容提要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质量,我们依据现代学习论中的广义知识分类教学的理论,应用教学模式的思想指导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探索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认知特征的教学思路教学对策,为教师提供可以操作的教学设计方案,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概念教学、广义知识、分类教育、教学模式、教学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构成物理规律,建立物理公式和完善物理理论的基础和前提。物理教学中,概念教学的重要意义可以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首先,物理概念教学是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关键;其次,物理概念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再次,物理概念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广大教师都非常重视对物理概念教学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很多有一定价值的理论和观点,出现了一批比较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对提高物理概念教学的质量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在这些经验和方法中,缺乏一些现代学习心理学、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并且缺少从整体上来分析、把握概念教学的全过程,如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环节的确定,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任务和教学条件的分析等,因而提出的一些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和教学措施等,就有较大的局限性,特殊性,教师在应用这些经验和方法时的可操作性不强,很难进行推广,进而影响了概念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与当前提出的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思想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不能满足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需要,因此有必要而且应该从现代学习理论,现代教学理论的角度出发,对物理概念教学进行反思,寻求相应的教学思路和教学对策。 本研究旨在以现代学习论中广义知识分类教学的思想为理论依据,应用教学模式的思想研究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学,探索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思路和教学对策,为广大教师提供可以操作的教学设计方略,力求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浦东新区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研究课题组主要人员有: 吴耀忠陶建新曹文芝崔慈黎楼春鸣夏静寅施静 张志刚朱又元唐文杰章普锦张鸣王月华董蔚 沈德忠 执笔:吴耀忠

浅析斯金纳程序教学法的五原则

浅析斯金纳程序教学法的五原则 斯金纳是行为主义(联结主义)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设计了程序教学法,在美国教育界影响深远。这个教学法有几个基本原则,希望大家通过对教学法原则的把握,能够对斯金纳的理论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斯金纳程序教学法:小步子原则 小步子实际上就是要循序渐进。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每个学习单位的内容都是孩子能够轻松掌握的,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很高,而且,得到表扬的机会也会增多。一步一步慢慢学习,才是学生容易接受,并且受的鼓励最多的学习方式。 斯金纳程序教学法:积极反应原则 在授课过程中,老师为了课程进度,往往会忽视与学生的互动,或者自顾自的讲授知识,许多问题都是老师自问自答的假提问,学生很少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这会让孩子们的积极性很是受伤。 斯金纳程序教学法:即时强化原则 电子游戏在这方面做得很到位。孩子完成一个任务,立刻就会有相应的奖励,或者是一句赞美的话,或者是一个虚拟奖品,让孩子们欲罢不能。 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奖励,不仅当时学习的兴趣高涨,久而久之,孩子会慢慢上瘾,爱上这项学习,就像斯金纳实验中的老鼠对触碰横杆上瘾,人们对玩游戏上瘾一样。按照脑科学家的研究,奖励和肯定能够激活大脑中的奖赏中心,分泌出多巴胺物质,这会让人感到兴奋,也是人们对某一事物上瘾的根源所在。 斯金纳程序教学法:自定步调原则 自定步调指的是孩子在进行学习时,可以随时调节自己学习的进度。比如孩子今天用学习机器学习了一个单元的内容,如果孩子感觉累了,就会直接把机器关掉,明天或者后面再继续学习。因此,孩子学习的进度或步调是自己可以自己设定。 斯金纳程序教学法:低错误率原则 斯金纳认为,错误的行为往往导致惩罚,而惩罚对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帮助不大。如果老师对孩子的批评太多,这种批评一方面会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实际上也没法让孩子学到正确的东西。“让孩子记住对的,比指出孩子哪里错了更重要。”如果老师能做到这一点,那就是既让孩子学到了正确的东西,又维持了学习的兴趣。怎样避免错误频繁出现?那就是要把握好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不要超越孩子的能力,如果超越孩子能力太多,多半会错误较多,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提醒大家,这里所说的多鼓励少批评可能更适合于这种技能和简单知识的学习。 在进行技能外学习的时候,可能批评比表扬更重要,换句话说,可能告诉孩子什么是错的比告诉他什么是对的更重要。比如语法学习,作文学习,改掉某些坏习惯等等。总之,任

浅谈如何进行物理概念教学(刘天恩)

浅谈如何进行物理概念教学 宁强县铁锁关中学刘天恩 摘要: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物理规律、建立公式和完善理论的前提和基础,对概念的正确理解是学好物理的前提条件,因此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对物理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各位物理教师对物理概念的教学应该高度重视,注重物理概念教学的方法是策略。 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知识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构成物理规律、建立物理公式和完善物理理论的基础和前提。由于物理规律揭示了物理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如果对物理概念没有理解,就谈不上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运用。因此,物理概念教学在初中物理整个物理教学中不可忽视,多年的物理教学经历告诉我,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程度直接决定了学生对物理学的好坏。在初中阶段大部分学生感到物理难学,究其原因物理概念没弄明白,对概念一知半解,没有真正理解概念的含义。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学本身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体系,它有系统的理论和方法,物理概念的建立、理解将影响学习的效果。因此,作为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物理概念教学。 物理概念是对大量的物理事实和复杂现象经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类比、归纳等方法抽象出来的理性知识,它是已经剥离了现象的一种更高一级的思维形态。因此,在物理教学中,

物理概念的教学是首要的任务,是进一步进行物理规律、理论教学的基础。如果学生没有建立起一系列清晰、准确的物理概念,不能理解特定的字词所代表的物理概念的含义,就失去了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可见,建立起科学的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成功的关键。对概念教学,我们物理教师在备课中不仅要备好概念内含本身,还要深入了解初中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心理状况、智能水平和思维特点,在教学设施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和问题要有预知能力,预先设想有效对策,以便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切实提高概念教学的质量。 一、克服前概念对学习物理的影响 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把感知到的事物的共同特征抽象出来,加以概括便形成概念,它反映出客观事物一般的本质和特征。概念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生活概念,二是科学概念。前者的形成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过程,即直接知识的获取过程;后者则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演绎过程,即间接知识的获取过程。所谓“前概念”就是生活概念,它是相对于科学概念而言的,可以说它是科学概念的前身,它是完全可以升华为科学概念的。学生的“前概念”的形成完全是学生自发形成的,它是学生完全凭自己的对外部世界直接观察得到感性经验进行构建的,是没有任何人教他,完全是凭借自己的思考和理解,站在自我的立场上对这一事物的感性认识的概括,“前概念”具有原创性和自发性,学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论文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论文 物理学科与其它各门学科一样,都有一系列作为理论出发点的基本概念,和由推理形式导出的定律理论。物理学在自己的发展过程 中要求物理思维要有严密的逻辑性,要符合逻辑规律。物理思维的 方法很多,这里仅就其中最典型的比较法来结合物理概念中的教学 来讨论。 “比较”的方法,是物理学研究中一种常用的思维方法,也是我们经常运用的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实质就是辨析物 理现象,概念,规律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以把握其本质属性。 正如黑格尔所指出的“假如一个人能看出显而易见的差异,例如, 能区别一支笔与一个骆驼,则我们不会说这个人有什么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学,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 我们所要求的是要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 比较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某类现象在不同情况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的一种研究方法。比较的过程是使人在思想上确定事物(现象) 之间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凡是比较,都是在一定关系上根据一定 的标准进行的。 由于比较法很适合于初中生学习物理知识,所以教材中很多概念,如速度、惯性、比热、密度、压强、等等,都是用比较法引出的, 这种方法的作用应引起各位同仁的足够重视。本文就比较法在初中 物理概念教学中的突出作用,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比较法为概念的引入提供了思维的支撑点 初中物理概念的引入往往用实验的方法,然后对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加以比较进行的。比热概念的引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教材为 了研究物体的吸热多少跟物质种类的关系,就将不同物质水和煤油 的吸热现象进行比较;由于比较必需在同一标准下才能进行,就对实 验的条件进行了控制,使水和煤油质量相等,初温相同,吸收的热

程序教学理论

程序教学理论 程序教学最早可以追溯到1924年美国心理学家普来西(S.L.Pressey)设计的第一架自动教学机。由于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普来西的工作未受重视。1954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心理学家斯金纳 (B.F.Skinner)发表了“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The Science of Learning and the Act of Teaching)一文,奠定了程序教学理论的基础。教学机器首先在美国军队的军事教学中被采用。 1.程序教学理论的基本思想 程序教学理论的一个出发点是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强化”论,它把学习解释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形成,而且以积极强化来鼓励加强这种联结形成的过程。程序教学理论的另一个出发点认为人类的行为(包括学习)是一个有序的过程,因而可以把学习分成很多小步,进行合乎逻辑的、程序化的安排,用预先编制的程序(Program)指导或控制学习的全过程,进而可以通过机器来进行教学。可以说,程序教学是针对传统教学的某些弱点而提出来的。在传统的班级教学中,统一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与学生个别的差异的矛盾无法很好解决,学习不能及时强化,教师难以及时、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造成相当程度的教学盲目性,等等。因此,程序教学注重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目的,考虑学生的能力和学习心理特点,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巩固、复习、测验等环节都作了周密的安排,使教学能更灵活地适应不同的学生,使学生能更主动、灵活地学习。 2.程序教学的实现方法 设计教学程序时,必须先编制一个程序大纲和进度表,把有关的教材按教学规律分为几百个、几千个“学步”(Step),若干个学步组成一“组”(Set),若干个组组成一“段”(Stage),或一个“单元”(Unit)。还必须考虑学习的起点和要求的预备知识,以确定学步的数量、内容及进度安排等。按照程序教学理论进行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是: (1)逐步前进(Step-by-Step Progression) 循序渐进。在掌握已有知识或技能的基础上,每次跨出学生所能接受的最大的一步。 (2)经常反馈(Constant Feedback) 反馈即根据学生的反应,将获取的学生学习的信息告知学生,使他能得知计算机教师对他学习的评价。并根据这些信息来调整学习的内容和进度。传统的班级教学因为不容易获取学生学习状态的信息,很难做到经常反馈。 (3)及时强化(Immediate Reforcement) 强化也是一种反馈。它可以是教师对学生正确回答的肯定、鼓励,也可以是来自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学习者知道了学习的结果,知道自己有了进步,就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本身就是一种鼓励和报酬。强化能产生或加强学习的动机。 及时强化并不意味每次答对问题都要“强化”。间断性强化效果更好。但时间不能相隔太长,否则失去意义。传统班级教学很难做到及时强化。 (4)个别对待(Individualized Approach) 因为“教师”和“学生”是一对一地进行教学,所以可以根据各个不同学生的情况区别对待。区别对待体现在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两个方面。对学习较好和较差的学生,提供的教

物理概念教学

物理概念教学 物理概念是反映事物的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构成物理知识的最基本的单位。物理慨念是由物理现象和事实中抽象出来的,是物理定律、公式和学说的基础,如果不使学生首先掌握物理概念、就不可能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物理定律和公式,讲清物理概念对提高中学物理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进行物理概念教学呢, 教学时应注意:?明确概念引入的必要性和事实依据。?只有明确、掌握概念的定义。?了解概念的种类(矢量、标量、状态量、过程量、特性量、属性量,某种物理量的变化率等等),以便用比较法教学。?理解概念的定义、意义和跟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定义的语言表达形式可以不同,但数学表达式应该相同。?注意从定义式导出被定义的物理量的单位。如: (1)质点是个理想化的物理概念。从实物到物体,再从物体到质点,经过两次抽象概括。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了解理想化的物理概念. ?用实例说明在什么情况下,物体可以当作质点。 (2)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是矢量。速度的概念是在对物体运动的直观感觉的基础上抽象出来的,学生容易理解。一般定义为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速度的外延有平均速度(v=?s/?t)、即时速度()和匀速运动的速度 (v=?s/?t,恒量)。根据速度的定义式,速度又被称为位移时间的变化率。在中学教学中,虽然不要求介绍速度内涵和外延的关系,但教师应该了解。若条件允许,在复习课中可作为提高的内容,使学生对速度概念有个整体认识。 (3)加速度速度、加速度都是人们为了研究运动规律的需要,通过对运动现象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出来的概念。它们的定义式不是实验的结论,但可以用实验来说明。加速度可以参照速度用比较法进行教学。但特别注意防止学生在方向上的错误认识:?加速度的方向跟速度的方向一致(正确的是规定跟速度增量的方向一致;决定于物体受力的方向);?笼统地认为负加速度就是匀减速运动,正加速度就是匀加速运动;?认为

浅谈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闫鑫蕾

浅谈初中物理概念教学闫鑫蕾 发表时间:2017-03-15T13:21:06.593Z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17年1期作者:闫鑫蕾 [导读] 物理概念是对物质特性、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等本质属性的反映。 (成都七中万达学校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物理概念是对物质特性、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等本质属性的反映,在概念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关键词】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ISSN1004-1621(2017)01-048-02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是物理事实的抽象,它不仅是物理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构成物理规律,建立物理公式和完善物理理论的基础和前提。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入物理概念。 1、通过计算机课件模拟物理情景引入。 "电流"概念比较抽象,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让本看不见的电流变成动态的画面,加深学生对电流的感观认识,从而为建立电流概念打下基础。再如引入"弹性势能"时,小球碰撞弹簧片的形变不易观察,可用"动画"将其展示出来,学生仔细观察碰撞过程。 2、通过新颖的实验引入。 新颖的实验往往更能吸引学生注意,恰当地将教材中的实验加以发展、变化,可以增加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大气压强"概念引入前,可以做"易拉罐"实验,往空易拉罐中注入少量酒精,放在酒精灯上加热,排走罐中空气,然后用橡皮泥将罐口封闭,让易拉罐冷却,学生可以观察到拉罐被压瘪,并发出剧烈响声。该实验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听觉效果,都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从而引入"大气压强"。(实验中可以用喷水器往罐身喷水帮助冷却,现象更加明显)。 3、由学生活动引入。 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是与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是主体性教育的体现,更是学生自我和谐发展的客观需要,以学生活动引入概念教学,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在引入"摩擦力"概念时,可以让学生将两本书的纸张相互交错夹在一起,学生会发现要使两本书分开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从而引入"摩擦力"。 4、由问题讨论引入。 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参与讨论,最终引入物理概念,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思考。如:"铁比棉花重"这句话是否有道理。可能有学生认为有一定的道理,有的认为没有道理,但又说不清理由,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引入"密度"的概念。 5、通过加强学生感官认识引入。 物理实验除了让学生"看"外,还要让学生"听"、"闻"、等加强感官认识。如:引入"响度,音调落色"可以放录音。引入"扩散"概念,可以让学生闻香水。(将香水瓶放在教室墙角,不要喷洒。) 6、通过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引入。 引入"惯性"概念时,可以播放录像,让学生观察刹车,加速,转弯时乘客的表现,从而引入惯性,贴近生活,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7、通过类比法引入概念。 如:"电压"是学生不易理解的一个概念,而水流与水压学生却很熟悉,通过类比,引入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从而引入"电压"概念,这种处理形象、生动、学生易理解。】 二、物理概念教学的基本方法 1、演示实验法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施概念教学时,演示实验法往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一个生动的演示实验,可创设一种良好的物理环境,提供给学生鲜明具体的感性认识,再通过引导学生对现象特征的概括形成自己的概念。 2、有趣现象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际生活,生产实践及现代高科技中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3、以旧引新法 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是实际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概念教学中可通过复习已掌握的物理概念,并对此概念加以扩展,延伸,或使其内涵、外延发生变化从而得到新的概念。 4、图象电教法 有些物理概念,无法实验演示也无法从生活中体验。可以用图象、电教手段(如FLASH动画)展示给学生观看。物理图象通过培养学生的直觉,从而培养学生的高层次的形象思维能力,建立起物理概念的情景;电教手段能以生动、形象、鲜明的动画效果,模拟再现一些物理过程,学生通过观看、思考,就会自觉地在头脑中形成建立物理概念的情景。这种方法符合"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基本认识规律,是现代教学中提高概念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 5、类比法 类似的概念可以提供给学生理解新概念的思维方式,降低思维的难度。通过比较也可以让学生找到类似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对类似概念的理解。通过类比,建立新概念。这是认知结构同化作用的体现。如果我们能对一些相近类似的概念进行异中求同找联系,同中求异抓类比,这样就能掌握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达到深化理解概念的目的。 6、设疑法 设疑的过程便是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究,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过程。这种方法设计得好,可引发学生热烈的讨论甚至激烈的争论,使课堂气氛活跃,既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又可通过学生自己明辨是非,准确把握了概念的内涵。

斯金纳教学机器与程序教学综述

斯金纳教学机器与程序教学综述 刘国豪、曾浩基、凌刚、 李智洪、刘儒校、陈向明 【前言】斯金纳(1904~1990),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奠基者。他于1904年3月20日出生与美国宾夕法尼亚洲;18岁中学毕业后进纽约哈密尔顿学院主修文学,获英语科学士学位;1926年,在哈密尔顿大学毕业时,获得了为人羡慕的霍尔利希腊奖金;1928年进哈佛大学专修心理学,在那里,他读了华生和巴甫洛夫的著作,被华生的心理学观点所吸引,从而对人和动物的行为感兴趣。在哈佛期间,他发明“斯金纳箱”,专门用于研究老鼠和鸽子的学习,动物在斯金纳箱中的任何活动都可以被记录下来并且有自动的装备对这些装备进行分析。 斯金纳深受实证主义、操作主义及巴甫洛夫和华生著作的影响,以其深刻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创立了自己的行为主义体系。他认为心理学应研究可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而不是行为的内部机制,研究者的任务就在于刺激与其他实验条件和其所引起的有机体的反应之间的函数关系:R=f(S,A),但他同时指出:“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情况下,刺激是超乎实验者的控制能力的,因而就不能成为一种实验变因,所以上述公式就可以简化为:R=f(A)。” 斯金纳提出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原理,是他对有机体的行为分析的核心观点。他以“斯金纳箱”为工具,以动物和人为被试深入研究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规律,他把依随反应而发生的强化看成是增强某个反应概率的重要手段。 【主题】教学机器是一种外形像小盒子的装置,盒内装有精密的电子和机械仪器。它的构造包括输入、输出、贮存和控制四个部分。教学材料分解成由按循序渐进原则有机地相互联系的几百甚至几千个问题框面组成的程序。每一个步子就是一个框面,学生正确回答了一个框面的问题,就能开始下一个框面的学习。如果答错了,用正确答案纠正后再过渡到下一个框面。框面的左侧标出前一框面的答案,成为对该框面问题的提示。一个程序学完了,再学下一个程序。 一、教学机器的特点主要是: 1)成败取决于为它所编写的程序。 2)要求学习者积极地参与每一步程序。 3)教学机的构造是输入、输出、储存和控制。 二、教学机器的主要功能是: 1)储存与呈现教材,并向学生提出问题。 2)接受答案并指出答案的正误。 3)根据答案调整与改变教学程序。 4)控制学生的学习行为。 5)进行计分、计时、报出成绩。 三、教学机器,与传统的班级教学相比较有许多优点: 1)及时强化正确答案。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能加强学习动力。而在班级教学中行为与强化之间间隔时间很长,因而强化效果大大削弱。 2)使学生得到积极强化。传统的教学主要借助厌恶的刺激来控制学生的行为,学生学习是为了不得低分,不被教师、同学、家长羞辱等,从而失去学习兴趣。教学机器使学生得到积极强化,力求获得正确答案的愿望成了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了学习效率。 3)尽可能多地完成作业。采用教学机器,一个教师能同时监督全班学生尽可能多地完成作业。

教学理论---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教学理论---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教学理论- 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1.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 源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知识即道德”的传统。这种理论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形成人的道德,而道德又是通过知识积累自然形成的。为了实现道德目的,知识就成为教学的一切,依次便演绎出一种偏于知识授受为逻辑起点、从目的和手段进行展开的教学理论体系。 这种理论的代表作有:苏联达尼洛夫等的《教学论》( 1957 )、斯卡特金主编的《中学教学论》( 1982 )和王策三的《教学论稿》( 19 85 )。 这种理论的基本主张是: ( 1 )知识——道德本位的目的观。 ( 2 )知识授受的教学过程。 ( 3 )科目本位的教学内容。 ( 4 )语言呈示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三种基本方式。

优点与缺点:见 P182 ) 2.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20 世纪初,以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J.B.Wa tson , 1878---1958 )为首发起的行为革命对心理学的发展进程影响很大。他在《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中指出,心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纯客观的实验分支,它的理论目标在于预见和控制行为。因此,把刺激---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学习即“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安排强化。由此派生出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自我教学单元、个别学习法和视听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和方式。 其中以 B · F ·斯金纳( Burrhus Fred eric Skinner, 1904---1990 )的程序教学理论影响最大,其理论的基本主张为: ( 1 )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斯金纳认为,“学习”即反应概率的变化;“理论”是对所观察到的事实解释;“学习理论”所要做的,是指出引起概率变化的条件。他还认为人类与动物的行为可能取决于前提性事件,也可能取决于结果性事件,所以我们可以安排各种各样的反应

物理概念课教学设计

一、物理概念的特点 什么是概念?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人类要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掌握事物的本质,就必须运用概念并不断地发展与深化概念。物理概念:是在大量的观察、实验基础上,获得感性认识,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综合,区别个别与一般、现象与本质,然后把这些物理现象的共同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建立的,是物理事实本质在人脑中的反映。任何一个物理概念的学习又会与其他概念相联系,概念之间的这种互相关联着的逻辑关系,是构成物理规律和公式的理论基础。 一般地讲,物理概念具有一下两个特点。 1.物理概念是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相结合的产物 一个概念的形成,首先是在观察和分析一系列事实和实验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它们的共同特征,并判断在这些共同特征中,哪些因素和我们研究的问题有关,哪些因素无关,抓住的特征是不是共同的本质特征;其次,对所作出的判断,还要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加以检验;一些复杂概念的形成过程往往还要经历一个推理过程。 【案例】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观察到下列一些现象;天体在运动,车辆在前进、机器在运转、人在行走等。尽管这些现象的具体形态不同,但是撇开它们的具体形态,经过分析和比较,就会发现其共同特征,即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随时间在改变。于是,我们把这一系列具体现象的共同特征抽象概括出来,定义为机械运动。 2.大量物理概念具有定量的性质 物理概念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质的规定性的概念,如运动、静止、固体、气体、蒸发、沸腾、电场、干涉、衍射等。要求明确它反映了什么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 另一类既有质的规定性又有量的规定性的概念(包括了描述性定义和测量性定义两部分),这一类物理概念又称为物理量。如速度、加速度、功、能、电场强度、电势、电磁感应等。要求明确它反映了什么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还要明确其量值是怎么规定的、量值的单位是什么。 【案例】机械运动的概念,实际上表述物体在空间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动,这里归根到底涉及的仍是位置和时间的函数关系。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加深对物理量及其意义的理解。 二、物理概念的教学要求 1.充分运用实验,加强直观教学 一切认识都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对学生来说,能直接感知的少,需要间接认识的多。所以,在教学中,应尽量运用实验和其他直观手段来增加学生的感知机会,不断扩大他们的感性认识积累,这样就会为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形成提供前提条件。 【案例】对于“机械运动”概念的形成,可以列举:人在地上行走、汽车在马路上行驶、船在水中前进、木块沿斜面滑下、雨点下落等这些学生司空见惯的直观材料,经过比较、分析后,让学生认识到它们有一个共同点——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理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然后,把这种共同特征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就形成了“机械运动”的概念,即“一个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选择实验和直观材料原则:根据概念的不同,选择那些本质联系明显的、具有典型性的以及与日常观念矛盾突出的材料。 其他途径:实物、模型、图表等,特别是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运用教学课件,可以将许多不能直接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非常直观地展现出来,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概念。

谈高中物理概念教学

谈高中物理概念教学-教师教育论文 谈高中物理概念教学 文/邓宝贞 【摘要】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通过逻辑推理方法,构建知识体系的基本元素,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就是要不断地建立物理概念,弄清物理规律。概念是物理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学生只有理解并掌握了概念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物理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认知程度,进而影响到学生整体知识网络的构建与拓展,可以说学好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关键。 关键词概念教学;高中物理;方法 一、影响高中物理概念学习的主要因素 1.教材因素。初中物理教材与高中教材相比较,对知识和思维能力的要求都有一个较大的跨越,存在一个较大的台阶。高中物理教材所讲述的知识不仅要求采用观察、实验,更多的要求具备分析归纳和综合等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能熟练的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对于多个研究对象、多个状态、多个过程的复杂的问题,从物理现象到构建物理模型,从物理模型到数学化的描述,建立一系列的方程,学生接受难度大。初中、高中物理教材对知识的表述也有很大差别。初中物理教材文字叙述比较浅显通俗,学生容易看懂和理解,而高中物理教材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表述严谨简捷。 对物理问题的分析、推理、论述科学严密,学生不易读懂、阅读难度大。另外,高中教材与所需数学知识的衔接不当,也对学生的物理学习造成了困难。如学生尚未学到极限的概念,在学习瞬时速度时就难以理解;高一新生没有三角函数知

识,就不能灵活处理力的合成与分解;没有函数图像的知识,用图像法研究各种问题就会比较困难。由于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的失调,也加大了高一物理学习难度,使高一学生成绩分化。 2.学生因素。高中物理概念有些是从直观的实验直接得出的,有些概念则需要学生从已有的物理概念出发,或从建立的理想模型出发,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和推理建立起来。虽然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但由于他们物理基础知识有限,物理思维方法不足,个别高中学生由于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形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较差,不善于将陌生、复杂、困难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简单、容易的问题,不善于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不善于根据具体问题灵活选择方法,学习物理概念时习惯于机械记忆,盲目练习,往往被个别表面现象所迷惑,形成一些片面的、肤浅的概念。主要表现在解决物理问题时对于隐含条件的分析,临界状的把握,多过程的衔接等分析不完整,顾此失彼,答案不全面,条理不清楚。如个别学生不理解加速度及电阻率的概念,造成“加速度大速度就大;电阻率大电阻一定大”的错误认识。3.教师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备课做题,缺乏分析研究学生的现有知识状况、接受知识的能力,对于学生的知识能力有时估计过高,自己常常觉得有些物理概念很简单,学生自己一看就懂,没有必要花费时间去探讨、挖掘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造成学生在最初就没有真正理解有些概念,致使学生不易建立各个物理概念之间的联系。 二、高中物理概念的常用方法 1.给学生营造概念氛围。创设概念教学的情境是物理概念教学的必经环节。物理概念一般比较抽象,对于缺乏理性认识的中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完整版)斯金纳的程序教学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B ? F?斯金纳是美国著名的教学心理学家。他通过动物实验建立了操作行 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并据此提出了程序教学论及其教学模式,曾给20世纪50 年代的美国和世界的中小学教育带来广泛影响。 作为一名实验心理学家,斯金纳的理论发现是从动物学习的实验开始的。他设计了一只被称为“斯金纳箱”的实验装置,里面装着一只饥饿的老鼠,一根控制杆连系着食物箱。老鼠在箱子里活动,每压一次控制杆就能得到一颗食物。这样,老鼠不断地压控制杆,不断地得到食物,不久就“学会”了这种取食方法。在这里,取到食物就是对老鼠操作控制杆的一种强化。随后,斯金纳重复对鸽子、猫等动物进行类似的实验都证明,及时地给予报酬、强化,是促进动物学习的主要因素。 由动物而推断人,斯金纳认为,人类的学习也是一种操作反应的强化过程(“强化”在他的教学理论中占有核心的地位),通过操作性强化,一个比较完整的新的行为单位可以被学会,或者一个现存的行为单位可以被精炼。而要使教学或者训练获得成功的关键,就是要很精确地分析强化效果,并设计操纵这个过程的技术,建立一个特定的强化系列。也就是说,根据学习的目标,在促进学习者学习时,要不断地给予强化,促使学习者向着学习目标迈进。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的教学原则 根据操作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一位教师要实施程序教学,必须考虑哪些问题呢? 首先,要仔细地考虑在特定的时间里计划教学的内容是什么,这些教学内容最终是要通过学生的行为的获得来表示的。其次要考虑有哪些可以利用的强化物。这种强化物包括两种:一种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所操纵的材料具有强烈的兴趣性;另一种是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学生奖励,譬如教师的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肯定的赞语、一件奖品等等。第三,强化的最有效的安排,即教师要把非常复杂的行为模式逐渐精致地做成小的单位或步骤,也就是把教学目标进行具体分解,确定每个步骤所保持行为的强度,以使强化的效果能提高到最大限度。 编制程度学习的流程,一般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积极反应原则 一个程序教学过程,必须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学习的状态。也就是说,在教学中使学生产生一个反应,然后给予强化或奖励,以巩固这个反应,并促使学习者作进一步反应。

浅谈物理概念教学

谈物理概念教学 物理教学,既不能脱离学生实际一味地追求概念的严密,也不能把概念讲得失去科学性。教学中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兼顾概念的科学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处理好概念和规律在教学中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严格把握教学深度。下面谈谈部分概念的教学处理。 一、关于质量的教学。 初中课本对质量的定义是“物体里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这种定义的本质是把质量作为物质的量的量度。在初中阶段只能讲到这个程度。 二、关于浮力的教学。 教材中没有对浮力下具体定义,只通过具体实例得出:浸在水中的物体要受到水向上的浮力。这个定义不是按浮力的性质来定义的,而是按浮力的作用效果来定义的。在教学中必须讲清浮力产生的原因,排除“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浮力”的错误认识。 三、关于功的教学。教材从“某物体对某物体做了功”引入了功的概念。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这里回避了“力对物体做功”的严密说法。另外对功的定义用“距离”替换了“位移”,这是基于初中课本中所说的力与位移的方向相同,因此这种替换是合理的。但是,教学中要注意: 1.由于学生已掌握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因此可以进一步引入“力对物体做功”的概念;

2.要讲清楚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四、关于功的原理的教学。 功的原理有三种叙述: 1.使用任何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等于不使用机械而直接用手做的功; 2.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3.使用任何机械时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一定等于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 第一种表述仅适用于不计摩擦、不计机械本身的重力的理想情况,即W有用=W总;第二种表述适用于一般情况,即W有用+W额外=W总,这是功的原理最准确、最简洁的表述;第三种表述与第二种表述相同,且更能反映使用机械不能省功的道理,但是教材回避了这种说法,主要是考虑初中学生对“克服阻力做功”这句话难以理解。教学中应注意: 1.对于理想情况,可直接利用功的原理; 2. 对非理想情况下可借助机械效率求解。 五、关于热量的教学。 热量是热学的基本物理量之一,是热学的重要概念。教材限于初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先从物体吸热、放热的情况出发,让学生理解:当物体温度升高时要吸热,温度降低时要放热,物体吸热或放热的多少可用热量来表示,因此热量是表示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