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建筑投资改造的鼓浪屿经验

老建筑投资改造的鼓浪屿经验

老建筑投资改造的鼓浪屿经验
老建筑投资改造的鼓浪屿经验

老建筑投资改造的鼓浪屿经验

“鼓浪屿是尘世的天堂。”1910年,在厦门居住了25年的外国人菲力普曾在他所写的《厦门方志》里这么赞美鼓浪屿,还称其是“最理想的住宅地”。这个“尘世的天堂”作为厦门的一部分也亮相在上海世博会上。厦门出现在世博会历史上首次尝试的“城市最佳实践区”里,并且是同展区中的全球首个亮相城市。

如今,鼓浪屿正走在申遗的路上。鼓浪屿把申遗的主题定为“社会变革中的历史见证”,自2008年11月正式启动申遗,申遗的专家顾问组已经完成了《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国家预备名录申报文本》和《鼓浪屿保护规划纲要》的编制。

但由于鼓浪屿老别墅大多饱经岁月风霜,倾颓破败,岛上有许多被认定为“历史风貌建筑”的老建筑有的已是危房,有的部分倒塌……这些老建筑的尴尬处境无疑是鼓浪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障碍。如何保护老建筑,让它们重焕光彩,再度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所在。

而鼓浪屿也正在老建筑的保护、修缮、利用中,探索一个成功模式,一条可行之路。

历史风貌建筑保护的立法探索

鼓浪屿风貌建筑的建成时间从几十年到上百年,经历风雨冲刷,年久失修。由于很多房子的主人或在海外,或是没有确切的产权人,或者是拥有者也没有能力对建筑做大规模有计划的修理。

2000年1月13日厦门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厦门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简称旧条例),详细规定了从认定、保护和管理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的方法和措施。该法规从2000年4月1日起施行。制定一部地方性法规来保护某种历史风貌,这在我国的立法上是史无前例的。自此,鼓浪屿上的历史风貌建筑有了法律的“保护伞”。

在旧条例颁布的同时,厦门政府组建了专门的风貌建筑认定和指导保护的机构——厦门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委员会。该委员会组织了建筑、文史等方面的专家在2001年—2008年期间对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进行了全面普查,完成了308栋建筑的测绘和建档工作,厦门市政府拨出专款,由风貌建筑保护办负责,依据“修旧如旧”的原则先后进行对老建筑的修缮。

然而,因为维护历史风貌建筑须先与业主协商,但很多老建筑的继承人在海外,协商难度大,由政府出面强行维护又缺乏法律依据。旧条例回避的历史风貌建筑的产权问题,也成为了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工作的最大障碍。

2007年底,厦门市规划局、鼓浪屿管委会开始对《厦门市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进行修订。2009年3月20日,厦门市第13届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全票通过了《厦门经济特区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简称新条例),并确定新条例从当年7月1日起实施。新条例最大的变化是明确规定了历史风貌建筑的产权: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一经认定就成为全社会的公共财富,建筑所有人、管理人和使用人都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新

条例规定,所有人不明且无管理人、无使用人的历史风貌建筑,由风景区管理机构进行统一保护、管理和利用。

政府先行修缮的可行之道

自有法规保障以来,政府几年来修缮保护的风貌建筑已有103幢。这其中,有的是由政府先出资修缮;有的是业主无力修缮,便和政府共同出资修缮,政府因之获得老建筑的使用权;有的是业主不明的老建筑,政府先垫资修缮,再用租金收入来抵扣修缮费用。

政府对鼓浪屿家庭旅馆大开鼓励和方便之门,甚至限制鼓浪屿家庭旅馆的消防标准大大放宽,只要符合住宅消防要求即可。

许多老别墅经过华丽转身,变为开门迎客的家庭旅馆:娜雅家庭旅馆原是德国领事馆;李家庄休闲咖啡旅馆,其前身是菲律宾“木材大王”李清泉给父亲购买的别墅;曾为基督教会女牧师居住的“伦敦差会姑娘楼”改建成了喜林阁咖啡旅馆。

这些家庭旅馆受到了喜欢鼓浪屿慢生活的游客的追捧,即使在旅游淡季生意也不淡,在节假日更是一房难求,需要提前一段时间预付定金订房。市场前景看好的家庭旅馆,使老别墅的租金和房价也翻了很多倍……

家庭旅馆无疑是老别墅保护开发的一个良好范例,民间资本对老别墅进行的市场化运作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老建筑新的生命力。老建筑的积极保护和市场开发并不矛盾,但如何挖掘老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让开发利用后的老建筑依然能保有其文化气息,这也是政府和鼓浪屿家庭旅馆从业者一直在思考和摸索的。

郑惠生:厦门市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对于真正来投资又担负起修缮职责的使用人,我们是鼓励和欢迎的目前鼓浪屿老别墅投资的确挺热门,但也有些中介会去找到业主,拿到授权委托来买卖老别墅,其目的不是为了修缮和利用,而是转手来获取利益,这样对老建筑的危害更大。修订后的《厦门经济特区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规定,凡是列入历史风貌建筑的老房子,买卖转让都要到政府来备案,否则转让买卖无效。而对于真正来投资又担负起修缮职责的使用人,我们是鼓励和欢迎的。比如开办家庭旅馆,老建筑的维修改造包括对建筑的外立面、结构的改造方案都要经我们审批,这是对老建筑保护的必要措施。前一段时间,由于和相关街道办、工商部门互相间责权不明,也导致家庭旅馆的市场有些失控,现在我们主动协调各部门,明确了开办家庭旅馆由我们管委会来审批。至于目前房租房价上涨也是市场的自发行为,家庭旅馆的良好发展,要有政府的领导和扶持,才能健康发展,否则会有偏离,我们既要保护好老建筑,也要好好地利用开发。如果未来鼓浪屿列入世遗,作为文化遗产地,其管理也要更为规范,政府已经在做准备,这将比原来只针对老建筑的保护更为全面。

龚洁:曾筹建厦门博物馆并任馆长,现为厦门规划委员会顾问、鼓浪屿风貌建筑委员会委员、厦门市文物保护专家组成员、鼓浪屿申遗顾问我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来投资,但前提是要听从专家的意见鼓浪屿还在探索,这么多老建筑要保护利用好是一个巨大的艺术工程,其中观点的碰撞也非常激烈,取得共识非常不容易,并且如何协调好业主、管理人、使用人的关系,也算得上一门艺术了。

鼓浪屿风貌建筑委员会委员做了很多工作,我们比较过全国其他地方老建筑的保护,厦门政府在这个问题上的关注和行动是比较领先的,中国其他地方的老建筑是由文物局或房管局来实施,这样会有一定的缺失,但鼓浪屿则是综合各部门,在保护上既有理论也有实际,在保护中也挖掘其中的文化,这样老建筑就能很好地保护下来。

鼓浪屿的老房子有特殊性,真正的主人很多已经不需要,或者传至第四代第五代,继承者有上百人,谁也不愿意来修。目前的立法保护老建筑,可以租借、出售、赠予,自修,但不得改变其外观和结构。对于老别墅的开发改造,尤其要注意将老建筑的历史文脉完全保留,千万不要按现代人的意志去理解和强加符号,画蛇添足。像海天堂的改造就是个有文化含量的项目,企业和政府联合开发,对修缮坚持了“修旧如旧”的原则,我还建议把老别墅里的地砖全保留下来,再重新铺设,其美丽果然受到很多参观者的注意。

对目前逐渐热门起来的投资改造我有担忧,我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来投资,但前提是要听从专家的意见,不能变成单纯的经济开发,家庭旅馆过于泛滥,也会走上太商业的道路,也必然会变味。

杨函憬:32HOW创意院落发起人之一,千树创意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CEO,专注于老别墅片区的创意投资经营既投资其物业增值,也投资其生活方式经营体的回报这应该是值得庆幸的一件事情,漂在海上的这一个岛及1000幢别墅,和我们这代人相遇了。建筑是有生命的,再过100年,这些都将不复存在其原貌了。所以我一直鼓吹鼓浪屿的别墅市场请一定不要用厦门眼光来看,在中国,甚至放到全世界你能找得出第二个吗?第二是请不要用房地产的眼光看,每一幢都是艺术品,你只有千分之一的机会参与投资,因为稀缺,所以它永远不会随着房市玩什么过山车;第三是这样一来,投资老别墅和投资艺术市场没什么两样了,文化,眼光,品味,都同步需要,而不是一件单纯低买高卖的傻瓜事,你得对这样的文化遗产负责任呀!

在修缮和保护历史建筑的同时,政府也在积极地寻找适合的“认养人”,希望以市场角度的开发利用来使老别墅重新获得生命。

从2004年开始,根据贯彻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为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对风貌建筑的保护,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发起风貌建筑开发、认养活动,并先后对外发布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招商项目,为综合整治过的原日本领事办公楼、警察署本部、警察署宿舍楼、亦足山庄、殷盛宗旧居、观彩楼、海天堂构等老别墅寻找投资人。2005年1月,又推出鼓浪屿上较具有代表性的42幢历史风貌建筑对外招商,位于笔山路9号的亦足山庄成为加拿大宝姿时装有限公司的设计师会所,同时有多幢老别墅分别被认养。

市场运营使老别墅重获新生

鼓浪屿这个隔绝了车马喧嚣,放大了琴音海潮的静谧岛屿,越来越受到游客青睐,但从前游客选择住在鼓浪屿的并不多,而且岛上的酒店也只有国营的三两家可选择。2008年,厦门市把鼓浪屿定位为“公园之岛、文化之岛、休闲之岛”,并把家庭旅馆项目当作“休闲之岛”的推进重点,而鼓励把老别墅改造成家庭旅馆,也是出于对老别墅的有效保护,因为开设家庭旅馆基本不会对老建筑的结构有太大改动。

而现在的鼓浪屿呢,就是缺乏理想投资者,缺乏复合式的投资经营方法,就是既投资其物业增值,也投资其生活方式经营体的回报。试想想这个岛如果成为全球创意岛,那该是多么让人兴奋的一件事情。鼓浪屿别墅的最大利基点,是其文化的脉络,如果因为商业交易而中断这种文化的创新与传承,那么无疑等于是投资者的自宫。

对于鼓浪屿老别墅的理想,因为力量有限,我更希望是通过发起一个专项的老别墅投资基金,在注入资本活力的同时,更注入创意文化及生活方式,善投更要善用,也才会有善报。毕竟鼓浪屿不能变成一个私家的岛屿,其公共性和开放性永远是这个岛拥有持续魅力的基础所在。最好的东西,只有分享,其价值也才是最大化的。

鼓浪屿旅游资源吸引力调研报告

鼓浪屿旅游资源吸引力报告 鼓浪屿,孤悬厦门西海域,隔500多米海峡与厦门本岛相望,面积1.8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92万人。鼓浪屿素有“海上花园”之美誉,具有独特、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AAAA”级景区,“国家ISO14000示范区”。每年上岛游客超过300万人次,岛内无工业企业,主要以旅游商贸、餐饮娱乐以及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为主。 下面我从鼓浪屿旅游资源的观赏休憩价值、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珍稀或奇特程度、规模完整性等四个方面对其进行阐述: 一、独特的观赏休憩价值 鼓浪屿与厦门岛隔海相望,面积仅1.87平方公里。山石、树木、植被、阳光、沙滩、海浪,形成四面环海的独特自然景观。岛上有欧、美、日等13个国家的各式领事馆,这些建筑是鸦片战争后西方各国在鼓浪屿上建设的,大多数建筑反映出所在国的建筑风格。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华侨在鼓浪屿兴建的别墅达一千多幢,这些别墅将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和南洋风格融入其中。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背景,使鼓浪屿建筑呈现了“万国建筑博览会”的艺术氛围,在建筑艺术风格方面几乎囊括了世界上主要近代建筑样式,这些建筑是鼓浪屿上尚未充分挖掘的、有极大市场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 二、宝贵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 建筑文化、富商文化、音乐文化为鼓浪屿三大本土文化。 建筑文化——对鹿礁片区的历史风貌建筑进行彻底的维修,在建筑外观和空间布局上实现“修旧如旧,建新如旧”,在遗产空间内展示鼓浪屿重点历史风貌建筑背后的故事,为游客体验鼓浪屿的建筑文化提供集中的展示场所。 富商文化——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大部分为清末、民国时期南洋富商所建,通过收集遗落的老建筑旧主人生前生活用品,通过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老家具的收集,通过寻找老主人后裔对其生前事迹的口述,将活生生的富商人物展现给广大游客,并通过个案的介绍,折射整个闽南籍南洋富商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品味。 音乐文化——鼓浪屿是著名中外的“音乐之岛”,然而目前鼓浪屿的音乐文化的鲜活展示主要局限在鼓浪屿音乐厅一地,不论在容纳的人数上,还是在举办

试论厦门鼓浪屿的建筑特色

试论厦门鼓浪屿的建筑特色 施琴 (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福州) 内容摘要:厦门鼓浪屿建筑特色的形成原因,鼓浪屿具体的建筑特色。以及讲述有代表性的特色建筑,改变鼓浪屿区新建筑风格单一面貌。 关键词:建筑形成原因、建筑特色、改变 一、厦门鼓浪屿建筑特色的形成原因。 (一)在19世纪中叶到本世纪初,英、美、日、德、法等帝国主义列强蚕食中国领土,中国出现了一些闻名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城市。在这些城市中,也留下了相当数量的“殖民地风格”的建筑。由于侵占国不同,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建筑痕迹。如德国式的青岛建筑,俄罗斯式的哈尔滨建筑。同一城市中,不同国家的租界也有不同的风格。鼓浪屿,由于先后有数十个国家先后来此设立领事馆,割据地盘,在各自的领地中建造离宫別馆,因而也出现了形式各异、风格不同的建筑。 (二)、鼓浪屿曾是一个“万国殖民地”,有十四个国家设立领事馆、割据地盘。在鼓浪屿的建筑中,既有这些殖民者们盖的洋房,也有很多归国华侨从国外归来带入的东南亚式样,也有很多当地人模仿周围的洋房所建的房屋。数十个国家各自建造房屋,这本身就增加了鼓浪屿风格的多样性,表现出多种风格和形式的折衷。他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幢别墅或一条街道,更重要的是传承数千年的民族精神,这才是至为宝贵的。” 二、厦门鼓浪屿的建筑特色 (一)在这些建筑中,多数为低层庭院式建筑,且主要为本世纪初或二三十年代建造的。它们主要受欧、美、东南亚等国建筑手法的影响,但又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房屋一般选用当地的石材或红砖,用料考究、造型别致,布局合理,且多采用圆拱回廊、清水红砖、红瓦坡折屋面,并用柚木楼板、花砖铺地,用栏板铺以奇异别致的琉璃瓶花格。建筑的各个立面常有精雕细刻的罗马式大型圆柱和结

厦门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相关资料

厦门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与利用相关资料 背景介绍 鼓浪屿与厦门岛隔海相望,面积仅1.87平方公里。山石、树木、植被、阳光、沙滩、海浪,形成四面环海的独特自然景观。 厦门鼓浪屿建筑是中国近代史的见证。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签定中英《南京条约》,厦门成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西方列强为了在华获取更大的政治经济利益,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势力,肆意掠夺资源,抢占强租土地,企图使之成为长期侵占中国的桥头堡。他们把目光瞄准美丽的岛屿—鼓浪屿,纷至沓来,在岛上划分各自的势力范围,建立“公共租界”,使小渔村失去了往日的平静。构筑在鼓浪屿的欧、美、日等13个国家的各式领事馆、教堂、洋行等建筑,作为各国实力的象征,大多反映出所在国的建筑特征。20世纪2030年代华侨在鼓浪屿兴建千余幢中西合璧私家别墅,使鼓浪屿有了“万国建筑博览馆”之美称。 为了保护好这份底蕴丰富的建筑文化遗产,丰富鼓浪屿旅游区的旅游产品,厦门市人大常委会于2000年4月1日颁布了《厦门市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在鼓浪屿岛内规划出207幢历史风貌保护建筑,其中重点保护有82幢,一般保护有125幢。 建筑的风格 鼓浪屿风貌建筑以欧洲古典建筑为主,始建于19世纪中下叶。第一座风貌建筑建于1844年,是具有英国田园风格的英国领事馆。1902年后,鼓浪屿被列强辟为“公共租界”,直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长达近一个世纪的建筑热潮中,欧洲的各种建筑形式,诸如古罗马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拜占庭式建筑、文艺复兴式建筑、古典主义建筑等,纷纷移植于仅有1.78平方公里的鼓浪屿。有的原样照搬,有的揉合改造,有的推陈出新,使鼓浪屿成为建筑博览。 第一阶段:1840-1920年 《南京条约》签订以后,西方13个国家向鼓浪屿派驻领事,建立领事馆。1 844年,英国首先在鼓浪屿鹿礁顶首先建领事馆,这是鼓浪屿有欧陆别墅的开始。1847年,建立领事公馆,1870年,又建立了新的领事馆。之后,美国等12个国家在鼓浪屿建立了领事馆,这些是比较纯正的欧陆建筑。

鼓浪屿建筑特色形成的背景以及历史

厦门鼓浪屿建筑特色的分析研究 摘要:本文经过自身游玩鼓浪屿的多次经验和感受,阐述自己在对鼓浪屿万国特色建筑了解到的知识,本文以旅游的角度详细讲述鼓浪屿建筑总体特色以及特有的中西结合的古典风格,通过对鼓浪屿的屋顶、窗户、柱式、门楼、庭院等细节的赏析,体现鼓浪屿富有盛名的“万国建筑博览”的意义。 关键词:鼓浪屿欧式建筑风格中国传统 引言 当前厦门鼓浪屿旅游是整个福建省旅游的主要著名景区之一,其中吸引量游客的其中一个因素是错落在琴岛上的万国特色古建筑,在后人的精心装扮下,鼓浪屿的建筑融合了中西方古今韵味,本文以自身经历对鼓浪屿建筑的特色进行了描述与分析。 1鼓浪屿建筑特色形成的背景以及历史 自从我大学以来,每年几乎都会去厦门游玩两次,每次都会去鼓浪屿。自从第一次去过鼓浪屿以后,我便深深地喜欢上了鼓浪屿富有特色与情调的建筑,有时一个人可以在琴岛里呆一整天,每次都会拍一组照片回来慢慢地回味。我对鼓浪屿的建筑的喜爱还要从它们最原始的历史开始谈起:早在19世纪中叶到本世纪初,英、美、日、德、法等帝国主义列强蚕食中国领土,鼓浪屿就是那时出现的闻名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城市之一。由于先后有数十个国家先后来此设立领事馆,割据地盘,在各自的领地中建造离宫別馆,因而也出现了形式各异、风格不同的建筑。鼓浪屿曾是一个“万国殖民地”,有十四个国家设立领事馆、割据地盘。在鼓浪屿的建筑中,既有这些殖民者们盖的洋房,也有很多归国华侨从国外归来带入的东南亚式样,也有很多当地人模仿周围的洋房所建的房屋。数十个国家各自建造房屋,这本身就增加了鼓浪屿风格的多样性,表现出多种风格和形式的折衷。它们主要受欧、美、东南亚等国建筑手法的影响,但又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2鼓浪屿整体建筑风格 每次我去鼓浪屿游玩走的路几乎都是不同的,因而看到的景色与建筑也是各色各样,但是总体给我的感觉就是绿与红的交错。黑色线条勾勒着红色砖瓦,砖瓦被绿色花草点缀着,门窗上雕刻了精美的雕花,融合着东西方的韵味,每幢房子都以自己的特色向世人展示主人的用心以及它的独一无二。有次听学城市规划的朋友跟我讲:鼓浪屿的

鼓浪屿和城市空间设计

鼓浪屿和城市空间设计 城市空间设计的三大理论是指在现代空间演进研究和历史典范分析基础上所得出的图底理论、连接理论以及场所理论。其中“场所理论”由于加入了人性需求、社会文化、历史文脉以及自然环境等考虑因素,有别于另外两种侧重于空间自身的理论,使设计师逐渐认识到这些因素对于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性。罗杰特兰西克在《寻找失落空间》一书中提到,场所理论的本质在于对物质空间人文特色的理解;空间与场所的不同在于“空间”是有边界的或者是不同事物之间具有联系内涵的有意义的“虚体”,而“场所”是在空间被赋予从文化或区域环境中提炼出来的文脉意义时才成为场所;同时,空间可以根据其特点分门别类,而每个场所因其体现出周围环境的特性或包含某些特殊的事件、文化或活动而独一无二。鼓浪屿的街道便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场所”。以场所理论对鼓浪屿街道进行分析与解读,对场所理论的认知与理解以及城市空间设计的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鼓浪屿长久以来给人以风景别致的小岛印象。其实,鼓浪屿最初发展是从城市开始的。上世纪初大量华侨投资建设和沦为殖民地后的外来建设,奠定了鼓浪屿作为城市的基本属性。鸦片战争后,中西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合璧,逐步形成了鼓浪屿独特的建筑风貌。改革开放后,鼓浪屿则主要被定位为风景名胜区加以发展,岛上人

口规模与开发强度受到严格控制,岛内取消各类机动车与人力车,进岛一律步行,因而全岛恬淡静谧, 没有车马喧哗。岛上现存的龙头路、内厝澳等社区是具有明显特征的历史街区,它们历经了近百年的历史。这些街区的存在使鼓浪屿表现出多样化的空间和景观,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并表现出不同于中国现代社会的异国情调和景观风貌。鼓浪屿的街道空间就如同一个巨大的“记忆剧场”,体现了空间与人、环境的呼应。其中,“记忆”源于文脉的传承与历史的痕迹,而形容这些空间为剧场是因为这些空间中无时无刻不容纳着人的活动与情感。 1. 场所中“人”的意义 1.1人的尺度 在鼓浪屿的街道空间中,称“街”的宽3 m~5 m,称“巷”的宽2 m ~3 m,街区内作为通道的小街小巷的宽度在0.8 m~3 m。沿街的建筑以2 层~4 层为主,立面和谐统一。建筑物的高度和街道宽度比为1:1.1~1:1.2 左右,符合古典的街道空间造型原则,比例适宜,尺度宜人,给人以亲切感。在这样的街道空间中,街道以及围合街道的建筑高度均以人体尺度为基础,充满对人的尊重,使街道空间中的行为主体获得亲切、舒适的空间感受,远不同于繁华都市中宽阔街道所产生的拥挤、压抑的心理感受。 1.2人的情感 鼓浪屿的街道及建筑普遍存在老化陈旧等问题,但是大部分当地人对鼓浪屿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较深厚的感情,愿意长期留驻。

鼓浪屿“万国建筑”怎么来的

鼓浪屿“万国建筑”怎么来的 新闻背景近日,在波兰召开的第四十一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申报的可可西里和“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双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2处。鼓浪屿是厦门岛西南隅一座不到两平方公里的小岛,却聚集了由多国侨民、华侨群体和闽南本土居民共同营建的近千栋中西风格交相辉映的历史建筑,堪称“万国建筑博物馆”。鼓浪屿自宋代开始就有人定居。明代郑成功曾屯兵鼓浪屿训练水师,以此为基地出兵收复台湾岛。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厦门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西方人开始占据鼓浪屿作为居留地,西方文化开始在这里传播。西方人在鼓浪屿建造西方样式或殖民地样式的建筑,以鼓浪屿为基地,开展传教、人口贩卖、教育、医疗等活动,先后有十几个国家在鼓浪屿设立了领事机构。1895年台湾被割让给日本后,一批台湾的名门望族避居鼓浪屿。1903年,鼓浪屿正式成为公共租界,成立工部局管理行政事务。国际化的社会环境、政治环境与独特的空间环境,使鼓浪屿成为20世纪初闽南地区较少受动荡时局影响的安全岛。这里吸引了大批闽台富商、华侨及文化精英群体,形成了国际化的居住型公共社区。 这个时期的鼓浪屿,是多元文化融合的时期。在中外各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鼓浪屿逐渐建立了近代全闽南地区最好的

教育、医疗机构,建设了一批近代化学校、医院、通讯设施、银行、邮局、休闲娱乐设施;华人也在大量住宅及公共建筑的建设过程中,创造出吸纳了外来及本土不同文化元素、建筑技术及工艺的、独特的近代建筑风格。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鼓浪屿进入了日本占领时期,多元文化的传播、交流与融合就此中断。1945年,日本战败,中国政府收回鼓浪屿,鼓浪屿进入多元文化的复苏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岛上的自然和人工建成环境得到了较好的保护。近千座历史建筑,为回顾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这一百年间的沧桑巨变,提供了独特的素材和例证。陈杰/文

关于鼓浪屿的唯美句子

关于鼓浪屿的唯美句子 关于鼓浪屿的唯美句子 鼓浪屿的夜显得清静幽雅。尤其是夜景工程建设后,代表着自然景象的日光岩、代表着异国建筑风格的八卦楼、代表着音乐岛钢琴造型的候船厅和矗立在覆鼎岩上的郑成功雕像等,在各色灯光映照下透明通亮,熠熠发光。特别是有几条激光射线跨越鹭江海空,变幻摇曳,令人眼花了乱。鼓浪屿位于厦门东南,与厦门只隔六百米,那里有“万国建筑博览”之称,又有“钢琴之岛”和“音乐之乡”之称。鼓浪屿的街道都是青石板铺就的,青石板上都隽刻着一道道音符,在街上漫步仿佛踏着音乐的节拍步入音乐的殿堂。鼓浪屿不仅别墅多,树木也很多。这些树木主要分布在别墅里,最多的要数榕树了,龙眼树上接着大大小小、密密麻麻的龙眼,还有的树的树根居然盘踞在墙上,有的树还长出门外,让我们不得不佩服老树们顽强的生命力。鼓浪屿上还有各种各样的建筑物。有飞檐翘角的庙宇、有闽南风格有院子,有小巧玲珑的日本房子,还有十九世纪的西方领事馆,真称得上是“万国建筑博览”。鼓浪屿树木繁茂,鸟语花香,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有日光岩、皓月园、淑庄花园等景点,最有特色的是听不到汽车的声音,岛上非常安静。鼓浪屿周边海域为厦门港主要部分,濒临中华白海豚保护区、文昌鱼保护区、大屿岛白鹭保护区,与金门列岛隔海相望。鼓浪屿楼房鳞次栉比,掩映在热带、亚热带林木里,日光岩奇峰突起,群鸥

腾飞……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鼓浪屿岛上气候宜人,四季如春,有鸟语花香,无车马喧嚣,素有“海上花园”之美称。岛上有日光岩、浩月园、菽庄花园、万国建筑等名胜古迹。鼓浪屿街道短小,纵横交错,清洁幽静,空气新鲜,岛上树木苍翠,繁花似锦,特别是小楼红瓦与绿树相映,显得格外漂亮。

鼓浪屿中西建筑风格探讨

鼓浪屿中西建筑风格探讨 摘要:鼓浪屿的建筑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殖民者建筑,一是很多归国华侨从国外归来带入的东南亚式建筑,一是很多当地人模仿周围的洋房所建的房屋。这些建筑多数为低层庭院式建筑,主要是本世纪初或二三十年代建造的。它们较多地受欧美、东南亚等地建筑手法的影响,但又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折衷的建筑手法。一方面是殖民式建筑强行输入遭到否定后,渐渐向闽南式建筑风格靠拢。而在开创中西合璧建筑风格之局面中,归国华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深受华侨的影响,当地居民由最初的否定和排斥转向模仿和消化、吸收,经历了由自觉抵制到不自觉运用的过程。鼓浪屿建筑是东西两极建筑文化碰撞、交融的产物。 关键词:鼓浪屿建筑风格文化背景 厦门鼓浪屿的建筑是举世闻名的。她的建筑艺术流派纷呈,博大精深。在这里,号称世界建筑史上三大柱式——朴实无华的陶立克柱式、堂皇藻丽的科林斯柱式、精致纤巧的爱奥尼克柱式巍然屹立。哥特式尖顶的漂亮钟塔伸向缥缈的天际。伊斯兰圆顶建筑和教堂、民居的彩色玻璃沐浴在太阳的光辉里,晶莹闪烁。巴洛克式的奢华,罗可可式的贝雕、海藻和涡卷,以及双翼太阳和葵花的窗饰,罗马式的壁柱,北欧式的壁炉,罗马竞技场式的连拱廊,以及澳大利亚式的阳台和铁栏杆无一不在争相斗妍,洋溢着浪漫主义的色彩。许多建筑风格都是掺杂揉和,古今合璧的。

洋房——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鼓浪屿建筑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受西方的影响很深。好象一个博学的学者在讲多国的外语。因此,除了少数中国式的大院和门口蹲踞着一对石狮的庙宇之外,鼓浪屿的大部分建筑都或多或少地汲取了西方建筑艺术的精华。在鸦片战争的硝烟还未散去,1844 年,第一座洋楼英国领事馆就在这个岛上建成了。以后欧风美雨就不断地降临这座小岛,西学东渐遂成一股不可逆转的趋势。 鼓浪屿的建筑汲取了许多西方建筑艺术的精华是由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的。厦门在鸦片战争后,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鼓浪屿也被辟为“万国租界”。此后,各国领事、商人、传教士争相在此建房,加上“工部局”大量出卖地皮,从而出现了华侨投资鼓浪屿房地产业的热潮。这里仅介绍两座有代表性的西式建筑。鼓浪屿天主教会教堂建于1916 年,是一座哥特式教堂。它的外观雄伟壮丽。钟楼上高耸的角锥形塔尖矗立着一个大十字架。教堂的大门和窗户都呈尖拱

鼓浪屿调研报告

鼓浪屿调研报告 怀着对鼓浪屿的向往,我们终于踏上了她的土地。 鼓浪屿是厦门西南方一座1.78平方公里的小岛,隔一条宽600米的鹭江与厦门市区隔海相望,素有“海上花园”之誉。岛屿四面环海,西南部有一岩洞,潮起潮落,浪涛撞击,发出如鼓声响,故得名“鼓浪屿”。 轮渡是通往小岛的唯一交通工具,5分钟可达。等在渡口,远远瞥了几眼对岸的鼓浪屿,有许多红色的无名建筑点缀着绿色小岛,闻名遐迩的日光岩竖立在岛中央。渡轮有点象上海黄浦江上的摆渡船。船下的海水有点泛黄,并不是想象中那样的蓝,但远远望去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的感觉,心情也会好起来。 “世外桃源”是鼓浪屿给我的第一印象。虽有街区闹市,却并无车马之喧。这里并没有高楼大厦,有的只是错落有致的二、三层小楼。街道短小,纵横交错,清洁幽静,空气新鲜,岛上树木苍翠,繁花似锦,特别是小楼红瓦与绿树相映,显得格外漂亮。 据介绍,鼓浪屿是“建筑博览馆”,许多建筑有浓烈的欧陆风格。鼓浪屿 曾是一个“万国殖民地”,有十四个国家设立领 事馆、割据地盘。在鼓浪屿的建筑中,既有这些 殖民者们盖的洋房,也有很多归国华侨从国外归 来带入的东南亚式样,也有很多当地人模仿周围 的洋房所建的房屋。数十个国家各自建造房屋, 这本身就增加了鼓浪屿风格的多样性,表现出多 种风格和形式的折衷。在这些建筑中,多数为低 层庭院式建筑,且主要为本世纪初或二三十年代 建造的。它们主要受欧、美、东南亚等国建筑手 法的影响,但又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房屋一般选用当地的石材或红砖,用料考究、造型别致,布局合理,且多采用圆拱回廊、清水红砖、红瓦坡折屋面,并用柚木楼板、花砖铺地,用栏板铺以奇异别致的琉璃瓶花格。建筑的各个立面常有精雕细刻的罗马式大型圆柱和结构造型迥然不同的多坡屋顶。有的建筑仿照古代宫殿式建筑揉合西欧建筑造型手法,形成外形独

厦门古民居建筑艺术欣赏

鼓浪屿民居建筑艺术欣赏 厦门第二中学石清泉 教学设计意图 1、知识体系方面 本课结合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17课《探寻建筑艺术的特点》、18课《漫步中外建筑艺术》、20课《城市建设开发与古建筑的保护》等课程,把地方资源《厦门鼓浪屿民居建筑艺术》引入课堂,从鼓浪屿建筑产生的历史背景,典型的民居建筑,以及分别从鼓浪屿建筑的屋顶、门楼、窗户、回廊、柱子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鉴赏。 2、教学环节设计方面 本课以“问题教学”为主要形式,通过系列问题的设置,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与帮助下,分析、研究与解决问题,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尊重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以及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正确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对本班学生的了解,许多学生由于在升学压力的作用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即使发生在身边的一些事情都无暇顾及,所以对鼓浪屿民居的建筑艺术知之甚少。因此导入部分以著名的也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乐曲《鼓浪屿之波》为切入点,引出鼓浪屿的建筑艺术特色,能较好地激起学生的兴趣与关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展示课前调查报告、课堂鉴赏、讨论、学生上台练习等形式,以及“假如我是鼓浪屿小导游”的角色置换,不断地引导学生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改变了以往美术鉴赏课学生只要带两只耳朵就可以的局面,让学生动起来,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在欣赏鼓浪屿民居时,通过设问、回答与小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课程的最后环节,从鼓浪屿民居屡遭破坏的现状给学生引出如何保护民居的研究性课题,这也是本课堂教学的升华与课外延续,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意识,同时也唤起学生乃至全社会对鼓浪屿古文化遗产的关注与珍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