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当代作品选课件笔记整理

现当代作品选课件笔记整理

现当代作品选课件笔记整理
现当代作品选课件笔记整理

第一编十七年文学

一.本时期文学发展的整体状况

1.社会历史背景: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由革命战争时期向和平建设时期的转变。

2.文学基调:

大规模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召唤和吸引着作家去体验新的生活,讴歌新的时代,表现新的人物。

质朴、明朗、热烈、高昂、激情澎湃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构成了本时期文学的基调和主导风格。

3.指导思想:①在《讲话》精神指引下的解放区文艺因充分地表现了“新的时代新的人民”,而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直接发端和本时期文学发展的楷模。②1949年7月在北平举行的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确认:毛泽东文艺思想是建设和发展新中国文学艺术的指导思想。

4.一体化趋势

思想方面高度的统一性(以毛泽东文艺思想为指导)

队伍方面高度的组织性(作家由自由职业者转变为中国作家协会及下属各级作协或各种文化机构的干部)

艺术方面高度的规范性(以革命现实主义为艺术规范)

这也就决定了本时期的文学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的主导趋势,并同“五四”以来多元化的文学格局形成显著的比照。

5.文化上的“闭关锁国”:重点翻译介绍苏联的文艺理论和作品。有选择的接受:中国古典、西方古典、西方近现代文学

王蒙---------------------------------------------------------------------------------------

第一章 50、60年代小说

二. 王蒙作品概况

(一)创作历程简介

第一阶段:早期“革命+青春”1953,处女作《青春万岁》1956,成名作《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第二阶段:艺术创新阶段

1979年以后,王蒙先后发表了《春之声》、《布礼》、《蝴蝶》等作品,运用意识流手法,着重揭示人物的内在心理世界。活动变人形》、《来劲》、《坚硬的稀粥》

开创东方化的意识流:(1)主题的象征性(2)意识与潜意识(3)心理时间(4)心理剖析(5)内心独白(6)自由联想

第三阶段:90年代

王蒙主要从事“季节”长篇小说写作,《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狂欢的季节》等是作家回首往事、反思历史,进一步感悟历史奥秘之作。

怎样从小说中认识王蒙?

王蒙的胸襟是博大的,写作对他来说是“为了心灵的自由驰骋,为了把哭、笑、痛苦、嘲笑、思索、爱情、平静、宽恕和自信写它个淋漓尽致。”这是大气的心态,自由的心态。

(一)作品发表与反响情况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原名《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讲述了一个对革命事业抱着单纯而真诚的信仰的青年人林震,来到中共北京市某区委会组织部工作后所遭遇的矛盾和困惑。

强烈反响:

①在文学界和社会公众的强烈反响中,主要有两种声音。一种是肯定赞成、叫好喝彩。

②另一种则是否定或基本否定的声音,

③毛泽东说:“王蒙写了一篇小说,赞成他的很起劲,反驳他的也很起劲,但是反驳的态度不怎么适当。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正在讨论,问题在于批评态度。小说揭发官僚主义,很好,揭发得不深刻,但很好,王蒙的小说并没有批评整个的官僚主义,王蒙的小说有片面性,正面的积极的力量写得不够,要批评。应该有批评,也应该有保护。正面的人物林震写得无力,而反面人物很主动。王蒙是不会写,他会写反面人物,可是正面人物写不好。写不好,有生活的原因。”

(二)《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时代语境和写作缘由

1.王蒙对自己以往激情式的歌颂青春和革命的旧作不满意,酝酿和寻求突破。《小豆儿》《春节》《青春万岁》

2.苏联文学界兴起的“干预生活”的改革潮流波及中国。

3.中共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作家自述:

最初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时,想到了两个目的:一是写几个有缺点的人物,揭露我们工作、生活中的一些消极现象,一是提出一个问题,像林震这样的积极反对官僚主义却又常在“斗争”中碰得焦头烂额的青年到何处去。

我不想把林震写成娜斯嘉式的英雄。生活不止一次地提示给我热情向往娜斯嘉又与娜斯嘉有相当区别的林震式的人物,林震式的“斗争”,林震式的受挫。甚至于,我还想通过林震的经历显示一下:一个知识青年,把“娜斯嘉方式”照搬到自有其民族特点的中国,应用于解决党内矛盾,往往不会成功。

在与林震对立的一方,刘世吾是主要人物,我着重写的不是他工作中怎样“官僚主义”(有些描写也不见得宜于简单化地列入官僚主义的概念之下),而是他的“就那么回事”的精神状态。

至于刘世吾在工作上,不少地方是正确的、可敬的,我一点也不“憎恶”他。可惜,他运用自己对于工作规律的掌握来保护、掩盖自己的冷漠,他的优点和缺点是联系着的。

我写的几个人物和他们的纠葛,有一些地方虽然能够感受、传达,却不能清楚地分析、评价,写这篇小说时,我是抱着一种提出若干问题,同时惭愧地承认自己未能将这些问题很好地解决的心情的。

(1)揭露了官僚主义。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揭露和描写了多种类型的官僚主义。北京市某区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李宗秦是个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官僚主义者。第一副部长刘世吾是一个革命热情衰退,对错误采取冷漠麻木态度的官僚主义者。工厂建党组组长韩常新是个浅薄的官僚主义者。麻袋厂厂长兼党支部书记王清泉是个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作风简单粗暴的官僚主义者。

以揭露共产党干部的官僚主义为主题的作品,建国后一段时间里几乎是空白。作品描写党中央所在地首都北京某区委的领导,这是较高层次的党的机构和干部。这篇作品突破“禁区”的意义。

(2)个人的理想激情与现实环境的冲突。

(3)政党文化与知识分子文化的冲突。

“如果从广泛的政治文化和政治理想上来分析,王蒙这篇小说的主题可以概括为是党文化与知识分子文化的冲突。这种冲突在王蒙笔下表现为他有意选择的两个意象:一个是组织部,一个是学生(青年)。这两个意象虽在写实的一面,但同时也具有象征意义,王蒙也许不是有意为之,但现在看来,小说因为把握住了这两个意象的内涵,所以小说获得了超时空的意义,后代读者可以从中解读出他们自己的生活感受。这篇小说的内在冲突是代表组织部的刘世吾和代表学生的林震。”

4)成长的困惑。

在西方文学传统中,“成长小说”又称为“教育小说”,通常都是叙述主人公成长、成熟、成功的经历。成长是适宜文学表现的空间,西方文学中成长小说已有数百年历史,但中国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小说,也缺乏相关理论。然而成长主题却在并非基于明确创作意识的前提下一直存在。这部小说虽然具有揭示官僚主义现象和积极干预现实的外部写真倾向,但它更多地以个人体验和感受为出发点,通过个人的理想激情与现实环境的冲突,表现叙述人的心路历程。

(5)作家人生体验的文学化。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是一篇揭示现实的小说,但同时它也是一篇通过个人理想激情与现实环境冲突来表现叙述人心理体验和心路发展历程的心理小说。小说中相当部分的篇幅是用来展示林震、刘世吾、赵慧文的心理苦闷和感情困惑的。

事实上,王蒙创作这篇小说的时候是有意无意地投注进两个自我。当然,我们不能说林震和刘世吾就是作家的原型,但这两个人物形象及其个性气质中的确印有作家个人的经历、体验,他们分别是王蒙成长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的投影,也是王蒙在现实生活中的困扰、苦闷、矛盾内心世界的文学化表现。王蒙对小说中两个人物的看法是通过显在结构林震对刘世吾的观察和潜在结构中刘世吾对林震的审视的互补互动达成的。刘世吾对林震的引导和林震对刘世吾的不无偏激的审视批判都意味着作者思考的深化,意味着他超越他们成为可能。但即使这样,整篇小说还是弥散着一层挥之不去的隐忧和惶惑。这是时代的惶惑,也是人生的惶惑。

2.人物形象的开放性。

(1)刘世吾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典型。

刘世吾是一个颇有深度的官僚主义者,一个身在官场,身不由己地被政治权力和党文化异化又不得不去异化别人的双重角色。

刘世吾年轻时也曾充满革命热情,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涉世的深入,他逐渐冷漠、麻木。这是刘世吾作为人生历程中独特个体的典型意义。

(2)林震是少共和青年形象的典型。

林震是一个热情单纯,富有理想,朝气蓬勃,敢于坚持原则的共产党员典型。另一方面,他也是一个初涉人世的青年人,对社会、人生、感情充满困惑,经历着成长的历程。

3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艺术手法

(1)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在人物之间与人物自身形成多种对比。

对比突出了各人的性格特征,显示了丰富多样的性格,加深和扩大了作品的主题意蕴。

(2)独特的叙述结构特征。

①全知叙事:小说以组织部处理麻袋厂党支部的问题为中心情节展开叙述,线索单纯而清晰,结构严谨。

②角色叙事:从新来的年轻人林震的角度,通过他的眼光和他到组织部后的经历,描写了组织部的情况与问题,表现了对

社会问题和人生状态的思考。

(3)细腻的心理描写。林震的心理刻画真实可感、耐人寻味。

1.分析论述作品的多义性主题。

2.谈谈你自己对林震这个人物的认识。

十七年的话剧-----------------------------------------------------------------------

中央戏剧学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中央试验话剧院先后成立

主要上演西方古典名著、我国三四十年代剧作

两类剧作家:五四以来已有建树的曹禺、郭沫若、田汉、老舍等;新中国的作家胡可、沈西蒙、崔德志等。

十七年的话剧:

1、1949-1956年:热情高于艺术,思想大于形象

2、1949~1957年间,主要任务是戏曲的推陈出新。歌颂新生活、新中国、新风貌的作品大量涌现,但这些作品总的倾向是:热情高于艺术,思想大于形象。老舍的《龙须沟》是这一阶段的优秀作品

3、1956-1957年:“第四种剧本”

这些话剧从生活实际出发,从人物出发,对题材禁区进行突破:表现人物的真情实感或生活“阴暗面”。最有代表性的是岳野的《同甘共苦》,海默的《洞箫横吹》;杨履方的《布谷鸟叫了》。这些话剧,是在“双百方针”指导下的产物,在反右中全部被否定。

4、1956年全国话剧观摩会,无一历史剧

5、1958-1962年,历史剧昙花一现式的繁荣:优秀剧目:郭沫若《蔡文姬》《武则天》田汉《关汉卿》《文成公主》

6、1963年“大写十三年”与1965年《海瑞罢官》被批

7、1962-1965年: “社会主义教育剧”

60年代初党的文艺政策的调整,调动了作家的创作积极性,出现了一批注重进行爱党、爱国、爱社会教育的“社会主义教育剧”。但这些作品大多时代印痕和思想局限明显,《霓虹灯下的哨兵》是其中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较完美的作品。

8、1965-1976年:模式化的戏剧。“四人帮”的“三突出”、“主题先行”、“根本任务”等错误论调主宰,戏剧领域完全模式化

现代京剧样板戏普及全国,并几乎统一戏剧的天下

新时期文学概述-----------------------------------------------------------------------------------------

1.新时期文学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

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当日,新华社转发了这篇文章。12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同时转载。

十一届三中全会

在思想解放、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的历史背景下,本时期的文学从总体上说,走出了前一时期文学的一体化格局,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既有表现国家和社会生活在改革开放中前行的“主旋律”,也有表现当代作家自由探讨精神的“纯文学”和适应市场需求、满足大众趣味的“俗文学”,进入了一个多音齐鸣、众语喧哗的时代。

2.文学界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文学的发展

新时期之初的文学思潮是以批判性和反思性为主要特征的

3.文学思潮的多重变奏

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本时期文学思潮发展的总体走向是,各种文艺观点、各种创作方法相互碰撞、多方涵容,几经起伏跌宕,形成了文学思潮的多重变奏和流派林立的格局。

(1)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新时期之初的文学思潮中,现实主义是主导性潮流,这不仅是因为“五四”现实主义传统和俄苏现实主义的长期影响所致,更重要的是为新时期作家的基本素质所决定。

(2)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80年代初,张承志的《黑骏马》以一曲悲怆的蒙古古歌,开始了他的浪漫主义奏鸣,乌热尔图的《七叉犄角的公鹿》、邓刚的《迷人的海》、冯苓植的《驼峰上的爱》等作品都表现出对充满野性和灵性的大自然的依恋。

80年代中期,寻根文学的出现对于浪漫主义创作潮流是个重要的推动。

(3)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朦胧诗;现代派小说;实验话剧

(4)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第三代诗;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新历史主义小说

(5)通俗文学思潮

港台通俗文学的引入(金庸、梁羽生、古龙的武侠小说;高阳的历史小说;琼瑶的言情小说;梁凤仪的财经小说等,还有三毛、尤今、席慕容、亦舒等的散文、诗歌)

从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在商品经济的推动下,通俗文学有了新的发展,一批作家吸取港台通俗文学的经验,创作出一批受到读者欢迎的作品,从而形成新一轮的通俗文学热潮,这主要是“王朔热”、“汪国真热”和“海外留学生文学热”。

4.新时期以来的文学理论论争

?(1)文艺和政治关系问题(2)人性和人道主义问题(3)文学批评方法问题(4)文学本体论问题(5)人文精神问题

茶馆------------------------------------------------------------------------------

新时期,“中国百年第一经典舞台剧”

全剧共三幕,各写一个时代。

第一幕: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云集于此。

第二幕:军阀混战时期,百姓生活无以为继,大兵、打手横行。尽管王利发苦心改良,但茶馆只能惨淡经营。

第三幕: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官僚为所欲为,正直的人都陷于一种困境中。

三.《茶馆》的现代性

(一)思想层面上的现代意识1.作家主体精神的凸显。2.文化反思和思想启蒙

(二)形式技巧层面上的现代手法

1.史诗剧的形式特征。反思——间离,布莱希特

总体象征:茶馆——社会

2.象征、荒诞、内心独白等技法。

荒诞:情节动作的荒诞离奇:“庞太监娶媳妇” “两个兵丁合娶一个媳妇” “三个老人洒纸钱自祭”

内心独白:最后一幕三个老人掏心窝子的人生总结

“他们在《茶馆》里那几十分钟所说的那几句话都是从生命与生活的根源流出来的”

四.《茶馆》的结构艺术

人像展览式的结构方式:1.主要人物由壮到老贯穿始终: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松二爷

2.次要人物父子相承:唐铁嘴父子,刘麻子父子

3.无关紧要的人物根据需要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五.《茶馆》的民族风味:浓郁的京味

场景:茶馆,茶文化;道具:鸟,鸟文化;语言:北京方言;

人物:京都文化、传统礼仪文化、半殖民地病态文化;北京民间艺术形式的插入:数来宝

汪曾祺--------------------------------------------------------------------------------------

第一章新时期小说

第一节汪曾祺的《受戒》

1.家乡的山水与文化潜移默化地浸润了汪曾祺的气质。

2.在充满爱与美的环境中成长。

桐城派特别是归有光简练的散文、屠格涅夫和沈从文的小说,决定了汪曾祺的一生——他从事文学创作及创作的风格,均与此相关。

3.随遇而安的一生。

二.汪曾祺的小说观

1.小说是回忆。汪曾祺说:小说是“跟一个可以谈得来的朋友很亲切地谈一点你所知道的生活”。“小说是回忆”。

2.主张小说散文化

(1)接近生活原貌,追求和谐。

散文化小说题材无所谓大小,不大能容纳过于严肃的、严峻的思想。

(2)营造氛围与情境。“所谓散文,即不是直接写人物的部分。不直接写人物的性格、心理、活动。有的只是一点气氛。但我以为气氛即人物。一篇小说要字里行间都浸透了人物。”

(3)结构自然。“我的小说的另一个特点是:散,这倒是有意为之的。我不喜欢布局严谨的小说,主张信马由缰,为文无法”。

汪曾祺反对小说的戏剧化,认同苏轼写作的理论,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三.《受戒》的审美世界

(一)在乡土与民情中寄寓理想,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

(二)散文化文体

1.特征:结构松散、情节弱化、叙述自由随意。

2.风情小说

主角是民俗民风,是气氛而不是人物,而“气氛即人物”。渗透着作者的深层情感,具有内在的抒情性与浪漫色彩。

3.语言生动形象,叙述语言、描写语言、介绍性语言各有情致。

叙述语言主要用于叙述事件过程,准确简洁;描写语言主要用于描写细节、对话,形象生动;介绍性语言主要用于介绍当地风俗,浅白丰富,融入民间方言,三者相得益彰。

小结:汪曾祺更新了小说观念,对小说主体审美功能的回归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主要针对“十七年”小说模式中主题的功利性、题材的重大性、人物的典型性、格调的时代性而言),又延续并光大了散文化小说,张扬了文学的个性精神。

残雪------------------------------------------------------------------------------

第一章新时期小说

第二节残雪的《山上的小屋》

1.掌握小说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1.小说所表现的荒诞、恐怖内容与生存的焦灼、无奈和绝望2.现代主义的艺术特点

(一)残雪,本名邓小华, 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首先发表的是《污水上的肥皂泡》。中短篇小说有:《山上的小屋》《苍老的浮云》《阿梅在一个太阳天里的愁思》《黄泥街》等,长篇小说《突围表演》、《爱情魔方》等。小说集有《天堂里的对话》、《黄泥街》等。她的作品深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具有浓厚的“先锋”色彩。作品常以朦胧晦涩、离奇可怖的审美意象传达出对人性丑恶、人际隔膜的冷酷体认。

二.分析《山上的小屋》

(一)内容分析

1.作品通过叙述者怪异的感官体验描绘出一个荒诞、恐怖、恶梦般的世界。

(1) 环境丑恶(2) 人际关系的恶化:①隔膜②窥视③讥嘲④仇恨(3)人性丑恶

环境、不屈从丑恶现实的叛逆姿态。 (1)“山上的小屋”:中心意象 (2)“清理抽屉”

3.作品消解了虚幻的幻想,直面抗争无望的尴尬,从而展示生存的焦灼、无奈和绝望。

(1) 山上小屋的虚幻 (2) 清理抽屉受阻

4.意义

(1)对人际间乃至亲人间的隔膜、仇恨的病态、敏感的体悟,是对特定历史时期(“文革”)丑恶现象的折射,实现了现实批判功能。

(2)正视生存环境的丑陋,传递找不到救赎与解脱的焦虑体验,从哲学的角度揭示了人生的荒诞与无意义,是现代人的精神困境。中国当代作品选小说

(三) 艺术分析

1.主观表现法:残雪并不是在现实的经验世界中建构自己的小说世界的,而是在梦幻中寻求描写的题材;她所展示的不是视觉领域中的客观世界,而是幻觉视象中客体实在性被改造和破坏的主观现实。

2. 荒诞

(1)形象的反常,即把正常的人物或极度夸张或扭曲变形,是荒诞最基本的表现方式。它往往将人们最熟悉的事物陌生化、理性的东西非理性化、现实的东西非现实化。

(2)用梦幻替代符合逻辑理性的情节是荒诞表现方式不可或缺的一种。

“你在梦中那么害怕,脚心直出冷汗,这屋中的人睡着了,脚心都出冷汗。你看看被子有多潮就知道了。”

“母亲从门边伸出墨绿色的小脸,嗡嗡地说话:‘我做了一个下流的梦,到现在背上还在流冷汗。”

“我打开隔壁的房门,看见父亲在昏睡,一只暴出青筋的手难受地抠紧了床沿,在梦中发出惨烈的呻吟。”

“‘他,’母亲指了指昏睡的父亲,‘梦见被咬的是他自己呢。”

这一点与西方现代荒诞小说似乎很接近,但其传达出的生命本体的苦痛、涌动出来的对生存的深刻绝望和绝望边缘的呐喊和挣扎,与她所生存的现实、经历的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因为如此,她对人性丑恶与残酷的揭示就具有了一种强烈的现实战斗精神,就有了试图改变这种处境的社会性使命。

3.象征和隐喻:残雪的小说总体上给人一种噩梦般的印象,像《山上的小屋》、《黄泥街》、《苍老的浮云》、《我在那个世界里的事情》等,每一篇作品都充满了变异错乱的感觉,故事环境无一例外使人感到恐怖和恶心,人物居于其中总有宿命般的恐惧感,他们已蜕化为某种恐惧心理的象征物,成为一种隐喻。

陈映真--------------------------------------------------------------------

台湾小说

第一节陈映真的《将军族》

陈映真(1937——),本名陈永善,笔名许南村。1964年发表了小说《将军族》,成为台湾文坛令人瞩目的青年作家。陈映真被誉为“台湾的鲁迅”。他的作品有小说集《将军族》、《第一件差事》、《夜行货车》、《陈映真选集》、《山路》,以及《华盛顿大楼》,评论集《知识人的偏见》、《孤儿的历史、历史的孤儿》等。小说集《将军族》在1999年入选30部“台湾文学经典”,在大陆被评为“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

二.创作概况

(一)四个阶段

A.早期(1959-1963)

这种由沦落而来的灰黯的记忆,以及因之而来的挫折败和困辱的情绪,是他早期作品中那种苍白惨绿色调的一个主要根源。《面摊》、《我的弟弟康雄》、《乡村教师》、《故乡》、《祖父和伞》等小说中常常有破败的家乡市镇,贫困的哀愁,苦闷的情绪以及远离故乡的愁思。其作品中的人物往往充满了乌托邦式的空想,缺乏为实现理想去奋斗的勇气和力量,最后在失败中走上自杀的道路。受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在作品中往往采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

B.中期(1964-1974)“冷静的现实主义的分析取代了煽情、浪漫主义的发抒。”《将军族》《唐倩的喜剧》

C.后期(1975-1982)

由于突然入狱,7年的铁窗生活,促成了他创作思想的转变,成为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

出狱后写的《永恒的大地》、《夜行货车》、《华盛顿大楼》等系列小说,以及《上班族的一日》、《云》、《万商帝君》等都充分体现了他的创作新理念——弘扬民族文化。

D.政治小说时期(1983年后)

1983年他开始涉足敏感的政治小说区域,创作了影响颇大的力作:《铃铛花》、《山路》。这些作品都对当时台湾的政治、经济等作了有力的批判。

(二)陈映真文学理论的贡献

文学源泉来自于生活;文学必须启迪人生;文学有自身的规律,不能凭借暴力来左右或消灭;文学应建立自己民族的风格,首要是民族的灵魂;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部分,台湾文学要向中国文学和第三世界文学认同等。他的这些文学理论与祖国大陆五四以来的文学理论是一脉相承的。

三.作品分析

(一)思想内蕴

同时,作品也通过“大陆人”和“本省人”真心相爱的故事寄寓了作者意欲消除两岸隔膜、实现民族统一的愿望。

(二)艺术特色

1.作品通过人物意识的流动与主人公对话的展示勾勒情节,不追求情节的完整,增强了人物命运的悲剧性。

2.象征手法的应用使作品耐人咀嚼。

3.语言质朴简洁、蕴含深刻。

白先勇-------------------------------------------------------

一.作者介绍:白先勇, 1958 年,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小说《金大奶奶》,紧接着又发表了《入院》和《闷雷》。1960 年,他和同学王文兴、欧阳子和陈若曦等人创办了《现代文学》,标志着台湾现代主义文学的崛起。著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谪仙记》,长篇小说《孽子》等,散文集《蓦然回首》。

创作分期

前期:1958 年-1963 年,回忆少年生活,个人色彩和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影响较重,《玉卿嫂》。

中期:60年代,留学生,集《纽约客》,对民族的认同。

后期:70年代之后,小说的内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旧日官宦世家的兴衰,二是描写大陆搬迁来台人士和旅美华人对故国家园的萦念,三是台湾社会人民的侧影。《游园惊梦》《永远的尹雪艳》《金大班的最后一夜》。

二. 《游园惊梦》作品内蕴

1.作品通过今昔对比与戏文的穿插,表达了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如梦、世事无常的悲凉之感。

“我想那句话就是说,人生的命运,从大到历史宏观、人类的命运来说,很可能一个人的命运不是你能操纵的、就是自己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所以在那篇小说里面,她只怪自己生错了一根骨头。”

2.作品以蓝田玉的情感纠葛表现了人性的复杂与人情的虚幻。“我只活过那一次。”

“由于昆曲《游园惊梦》及传奇《牡丹亭》的激发,我便试图用小说的形式来表现这两出戏的境界,这便是我最初写《游园惊梦》的创作动机。”

3.古代戏曲的贯穿显示了作者对民族艺术文化的挚爱与使之发扬光大的愿望。

三.艺术特色

1.双重叙事视角。

2.以形写神的人物塑造方式。

“我的确受《红楼梦》很大影响,无论是它的风格、文字,还是它的人生思想,我想这是一部‘天书’,每次看都有新的意义。”

3.意识流手法。

陈鹤翔-----------------------------------------------------

《陶渊明写挽歌》

陈翔鹤(1901-1969)出版了短篇小说集《不安定的灵魂》、《在阪道上》、《鹰爪李三及其他》等。完成《陶渊明写挽歌》和《广陵散》两篇,小说发表后,影响深广。

二.人物分析

第一天在庐山的经历:在庐山,当所谓的儒学之友、知名之士劝他入白莲社,而且慧远法师许诺他可以喝酒时,他托言婉拒:“人生本来就很短促,并且活着也多不容易啊!在我个人想,又何必用敲钟敲鼓来增加它的麻烦呢?”

当夜的心理活动:“看来东林寺以后是不能再去啦,这些和尚真作孽,总是想拿敲钟敲鼓来吓唬人。最可笑的还有刘遗民、周续之那一般人,平时连朝廷的征辟也都不应,可是一见了慧远和尚就那样的磕头礼拜,五体投地!是不是这可以说明,他们对生死道理还有所未达呢?死,死了便了,一死百了,又算得个什么!哪值得那样敲钟敲鼓地大惊小怪!佛家讲超脱,道家讲羽化,其实这些都是自己仍然有解脱不了的东西。”

第二天晚与家人谈笑:他认为慧远和尚的《形尽神不灭论》在道理上是说不大通的,他主张“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陶渊明的《挽歌》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焦晓。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二.人物分析

1.淡定生死,崇尚自然,通脱达观。

陶渊明原本对戒律很严、不爱钱财的慧远和尚看得很重,因为①他写过五篇《沙门不敬王者论》,且博通六经,懂得老庄;

②不许拿富贵骄人的谢灵运入白莲社;③.竟敢同杀人不眨眼的贼头卢循“欢然道旧”,一点也不怕得附逆之罪的名声。所以他上庐山想和他谈禅论道,不料到了东林寺,看见大办法事的慧远和尚装腔作势的样子,以及毫不理会大家的“我慢”态度,感到非常不快。他对江州刺史王弘、刺史檀道济来同他攀亲论友感到不解,尤其讨厌檀道济所说的:“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因为他不屑那些借归隐为名,一心取得高官厚禄的贤者。当他听说檀道济要送他粳米和猪羊的话时,两颊都发起烧来。

他觉得颜延之是个好人,讲义气,重朋友,但是名利心重,官瘾大,所以批评他俗务萦心,患得患失,整日迎来送往,没有诗

2.与权利中心——不管是精神的还是政治的,保持一种疏离关系,以保持自己独立的精神立场。

陶渊明感物悲秋,想起阮籍《咏怀诗》中的诗句:“良辰在何许,凝霜沾衣襟。”“感物怀殷忧,悄悄令心悲。多言焉所告,繁辞将诉谁。”推敲挽歌时:“活在这种尔虞我诈、你砍我杀的社会里,眼前的事情实在是无聊之极;一旦死去,归之自然,真是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念到《自祭文》中的“匪贵前誉,孰重后歌,人生实难,死之如何?呜呼哀哉!”时,热泪盈眶,想到自己艰难坎坷的一生。

3.处世达观的陶渊明表现了忧时伤生、愤世嫉俗的悲愤情怀。

4. 陶渊明还具有普通人的种种情怀。

对自我的珍视:生命、诗稿;对亲人的体恤;对邻里关系、家庭氛围的注重

写作背景:

1960年冬,随着中央对经济的调整,文艺界也开始文艺政策的调整。 1961年《文艺报》发表了《题材问题》的专论,倡导广开文路,追求题材的多样化,破除题材问题上的清规戒律。另外,还召开了“新侨会议”等,创造了暂时的宽松的创作氛围。

《陶渊明写挽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率先问世的历史题材小说,显示了作者勇于探索的艺术精神。

但经过多次运动打击的知识分子,再也不像当年贯彻双百方针时那样出言无忌了,而是采用借古喻今的方式来曲折地表露自己的心声。

黄秋耘曾经这样说:“写历史小说,更重要的是,作者要能以今人的目光,洞察古人的心灵,要能跟所描写的对象‘神交’,用句雅一点的话说,也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古人的情怀,揣摩到古人的心事,从而展示古人的风貌,让古人有血有肉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就是作者的现实寄托与历史故事融为一体,作者的心声与历史人物的心理契合无间。作者之所以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语境中,选择陶渊明此类与时代权力秩序格格不入的人物做作品的主人公,表现他的独立的精神立场和高尚的品格,其目的就在于用曲笔真实地彰显当代知识分子的生存样式和心态,为解读他们的生活处境提供一个成功的艺术样本。

三.作品主题

作者通过探索陶渊明的心理活动,表现他“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高风亮节和淡泊高远的人生志向,目的是形象地展示陶渊明高尚的精神操守,同时也借此影射当时知识分子艰难的生存景况,从而曲折陶渊明写<挽歌>》的历史命运

四.艺术特色

1.作者善于通过对日常生活(东林寺访友、田间漫步、席间闲谈、榻上凝思)的细致描绘来再现历史人物的生活场景,细腻真切地呈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2.在语言上,作者能将古典诗词、佛教用语自然地引用到现代汉语的叙述之中,叙述语言质朴平易,人物语言也能生动地体现其性格特征。

诗歌一----------------------------------------------------------------------------------

第一编诗歌

第一章臧克家的《有的人》、艾青的《礁石》和闻捷的《苹果树下》

一.十七年诗歌发展潮流

(一)50年代初期的颂歌主潮:颂歌在这里主要指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大量歌颂新中国、歌颂新时代的诗歌作品。

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郭沫若《新华颂》、胡风《时间开始了》、李季《玉门诗抄》、闻捷《天山牧歌》、田间的《祖国颂》、艾青的《国旗》、臧克家的《有的人》、冯至的《我的感谢》具有代表性,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贺敬之的《放声歌唱》成为颂歌高潮之作。

(二)50年代中期的“双百”诗歌:如流沙河的《草木篇》、艾青的《养花人的梦》、郭小川的《望星空》等。

(三)1958年“大跃进”新民歌运动:违背了诗歌创作的规律,作品数量多但成就低。(如今唱歌用箩装,千箩万箩堆满仓。莫看都是口头语,放到田里变米粮。人人写诗歌,村村出诗人。)

(四)50年代末长篇叙事诗的勃兴引人瞩目。

三部曲:田间的《赶车传》、闻捷的《复仇的火焰》、郭小川的《将军三部曲》、李季的《杨高传》;

单本的:乔林的《白兰花》、王致远的《胡桃坡》、梁上泉的《红云崖》,臧克家的《李大钊》等;

与民间传说故事有密切关系的:马萧萧的《石牌坊的传说》、梁上泉的《神奇的绿宝石》、张永枚的《白马红仙女》、李冰的《巫山神女》等。

(五)60年代前期的战歌时代

政治抒情诗主导诗坛,诗歌变了“战歌”,标语化、口号化、政治化。贺敬之、郭小川为代表。

政治抒情诗一般指这样的一些诗歌作品:在题材上反映社会生活重大事件,突出明显的政治内容,在风格上追求气势雄壮、激情洋溢,在语言上注重节奏韵律的铿锵,便于朗诵等。

第二节《礁石》

艾青:十七年出版的诗集有五部:《欢呼集》《宝石的红星》《黑鳗》《春天》《在海岬上》,在《人民文学》《诗刊》等发表近百首。新时期有《归来的歌》《彩色的诗》《域外集》《雪莲》《艾青诗选》等。数量众多,评价不高。缺乏政治热情,怀旧,模仿民歌不成功。短暂的回归期1954-1955:《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礁石》《在智利的海岬上》

1.诗作以变异思维托物言志,既刻画了礁石顽强、乐观的形象,又展示了诗人阔大的胸襟、坚韧的意志和坚守自我的人格追求,寄托了作者对民族的希望,还带给读者深沉的人生启发。

2.采用象征手法,意象富有张力,作品内蕴丰厚。

3.全诗在自由参差中又呈现出整齐美与韵律美

哲理诗总结:形象性抒情性

第三节苹果树下

一.作者简介:闻捷出版了诗集《祖国,光辉的十月》、《东风催动黄河浪》、《河西走廊行》,自选集《生活的赞歌》等。1959年开始发表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另有与袁鹰合著的诗集《花环》和散文集《非洲的火炬》,以及《闻捷诗选》《闻捷全集》。

二.作品赏析

(一)把爱情生活和劳动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揭示青年男女崭新的精神和爱情观,是这首情诗的一个主旋律。

1.爱情来源于劳动,在共同的理想和劳动中产生和建立爱情,这是五十年代时代风尚的一个突出现象。

2.青年男女在爱情中追求的不再是金钱、地位、相貌,而是将热爱劳动、争当先进作为选择爱人的首要标准。

(二)通过单纯明朗的艺术形象,揭示青年男女在爱情生活中心理、情感的变化。

(三)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

1.风景、风情、风俗

2.诗中人物的民族气质和性格:A 对爱情的热烈、坦率和执着; B 认真、诚恳和通达

(四)有人物、生活场面和情节,具有小叙事诗的一些因素。

思考题:《苹果树下》的地方色彩、民族风格与独特的审美价值。

第四节:《有的人》

一.作者简介:臧克家,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后出版诗集《罪恶的黑手》等。抗日战争后,出版《从军行》、《泥土的歌》等诗集和长诗《古树的花朵》。1945年出版诗集《生命的秋天》、《民主的海洋》。抗日战争胜利后,出版政治讽刺诗《宝贝儿》、《生命的零度》、《冬天》。1947年出版小说集《挂红》、《拥抱》,散文集《磨不掉的印象》。建国后,出版《臧克家诗选》、《一颗新星》、《春风集》、《欢呼集》、《毛泽东诗词鉴赏》等。2000年1月获首届“中国诗人奖──终生成就奖”。2003年获由国际诗人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

二.作品赏析

(一)创作背景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当时,全国各地人民第一次公开隆重地开展了各种纪念活动,诗人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人民的纪念活动,瞻仰了鲁迅故居,“对着这遗迹,想念鲁迅的一生,心里感慨很深,便于11月1日写就了此诗”。

讨论交流.:1.诗歌是为纪念鲁迅而作,为什么诗题又是《有的人》?

(二)艺术成就

1.双重主题:《有的人》虽是歌颂鲁迅精神的,但由于诗人在主题的开掘上具有相当的深度,结果远远超出了歌颂鲁迅精神的范围,把读者引向了关于人生意义的深深思索,具有一定的哲理性。

2.对比、反复手法的运用使情理充沛,富有感染力。

3.结构逻辑化,使作品精警集中,有力量。

4.语言凝练生动、清新质朴。

补充材料:臧克家的诗论的核心就是必须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诗人的时代责任感。

对人民的态度:作威作福、横行霸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人生的目的:活着为自己、死后想留名;为人民而战斗、为革命愿献身

对社会的影响:侵害别人的利;捍卫别人的利益

两种人对人民的态度截然不同,那么人民对他们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诗歌二-----------------------------------------------------------------------------

一.“文革”时期的诗歌

(一)公开诗坛:1.领袖颂诗2.红卫兵诗歌3.诗人专集

(二)地下诗坛:知青诗歌与“白洋淀诗群”1.知青诗歌:走向真实的自我2.白洋淀诗群3.被下放的中老年诗人

(三)天安门诗歌运动:来自“广场”的呐喊,以多种诗体,表现“爱与恨”的主题

第二节曾卓的《悬崖边的树》

二.作品分析:艺术成就

1.丰厚的内蕴是这首诗的最大魅力。“艺术与生活血肉相连。艺术家的人格和艺术浑为一体。”

2.象征手法的运用。

3.意象的精心创造。

4.语言凝炼含蓄。

第二节穆旦的《冬》

穆旦:穆旦是新诗派诗人群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同时是探索新诗的可能性中最具叛逆性的诗人。

一.早期(1934-1937),从他在南开中学开始创作到他随清华南迁,这是他创作的初试期,主要作品有《流浪人》、《古墙》等;

二.中期(1937-1948),大致从他南迁到去国,这是他创作的高峰期和成熟期,主要作品有《合唱》、《赞美》、《诗八首》等;

三.后期(1948-1957),大致从他去美国到回国后中断创作,这是他创作的衰退期,主要作品有《葬歌》、《九九家争鸣记》等;

四.晚期(1975-1977),大致从他重新创作到去世,这是他创作的重振期,主要作品有《智慧之歌》、《神的变形》、《冬》等。

他在40年代出版的《探险队》、《穆旦诗(1939—1945)》、《旗》三部诗集,成为40年代中国诗坛的重大收获。

1.为何说现代主义诗歌到穆旦成熟?

2.简析穆旦诗歌创作的基本特点。

3.穆旦为首的九叶派在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中的成就?

4.谈谈“九叶诗派”(以穆旦为例)与“现代诗派”(以戴望舒为例)的不同和发展。

5.请结合两三位诗人(或两三个诗歌团体)具体的创作实践,论述中国现代派诗歌从30年代至40年代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的思想和艺术特征。

6.以赵树理、路翎与“九叶”派诗人群的创作为例,分析四十年代文学发展的新趋向,并分别作出评价。

一.主要特征:

(一)现代性主题

第一,现代工业文明:对现代工业社会物质丰富而人的精神匮乏的反思与批判。《五月》

第二,战争:战争对人性的戕残,具体的人在战争中的处境。《野外演习》《赞美》

第三,自我:自我的分裂、矛盾、搏斗与挣扎以及对自我的困惑、怀疑和否定。《我》《诗八首》

第四,宗教:对可皈依的价值体系的呼吁和诉求。在长诗《隐显》中,诗人作为个体对现实及整个文明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并由此获得对上帝的信仰。

(二)“混乱的美”

第一,穆旦在艺术上追求一种客观化和间接化的效果,经常采用暗示性的意象,来达到晦涩、朦胧的“混乱的美”。

第二,在诗体组织构架上,穆旦开始从单声部向多声部转移,使多种矛盾在同一处纠结,以此扩大诗歌容量和内涵。

第三,在语言方面,穆旦经常运用带有悖论意味的词与短语,把多个看似矛盾的词语交织在一起,以使诗歌更富于张力。

二.解析《冬》

(一)情感内蕴

《冬》从不同的角度突现了冬天荒寒的特征,寄寓了诗人对时代、人生的思考和感慨,显示出清醒、批判的主体意识与珍爱生命、渴望温暖的情感追求。

(二)艺术特色

1.象征手法的采用使诗意醇厚。

2.反复加深了情感的表达,体现出形式上的整齐美。

3.诗体较为整饬,音韵和谐。

第三节食指的《相信未来》

一. 创作简介:食指(1948——),原名郭路生,出版的诗集有《相信未来》(1988)、《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1993)、《诗探索金库·食指卷》(1998)等。“文革诗歌第一人”清醒的自我意识,以个体为主体的诗歌观,“中国的圣地亚哥”

二.诗作赏析

这首诗一方面真实地表现了社会动荡、希望破灭带给一代青年的痛苦情绪,另一方面又体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历史观和理想主义精神以及英雄主义气概。在艺术形式上,属于新格律体

第四节余光中的《乡愁》

余光中建构了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的“四度空间”,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诗集有《舟子的悲歌》、《钟乳石》、《五陵少年》、《白玉苦瓜》、《余光中诗选》等。

母题与原型具有原始性、典型性、重复性、模式性,母题侧重题材内容、情感观念,原型侧重意象手法、表现形式。它们在文学史上较早出现,因其契合了民族共同的情感心理而具有典型意义,所以被不断重复,在重复的过程中逐渐积淀为一种模式,影响并制约后世的同类创作。

二.作品分析

(一)情感内涵的传统性:乡愁与国爱:屈原,南北朝、南北宋之交、宋末元初、明末清初的爱国诗人,闻一多诗作借乡愁的主题,将亲情、爱情与民族之情融会贯通,浓缩了乡愁母题的全部内涵,具有巨大的阐释张力与民族色彩。(二)艺术的民族特征

1.《乡愁》四节诗,节与节之间完全均衡对称,又注意到每节内部诗句的长短参差变化,这就使《乡愁》的诗型在总体均齐中透出自由错落的活泼感。

2.结构上采用的复沓章法所具有的“原型”意义。

3.诗人从他半生颠沛流徙所体验过的与乡愁有关的诸多事物中,精心择取“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把不同年龄阶段的乡愁里感受最饱满的浓挚的亲情、热烈的爱情和深沉的祖国情高度凝缩于其间,意象既高度个性化,又能够沟通人们的相似经验,既单纯、集中而又丰富、深邃。

1.从内容的角度说,一首新诗如想获得成功,必须注意将个人性、时代性与历史性、未来性有机结合起来,将现实性与超越性有机结合起来。

2.从形式的角度说,新诗最大的优势是自由,但最大的问题也是自由。

诗是最精练的语言艺术,尤其是抒情诗,更要讲究以少总多,以无传有,把诗尽量写得短些,符合诗艺的质性。

古典诗歌在这方面为新诗树立了许多可供仿效的榜样。除了精短性,对于古典诗歌精妙的形式艺术,诸如韵律节奏、起承转合、重叠复沓、勾连呼应等,新诗人们也应该着意借取。精短性和形式感,无疑都有助于新诗作品的记诵传播。

1.以《乡愁》为例,谈新诗的民族性。

2.思考新诗创作的现代性与民族性的关系

诗歌三----------------------------------------------------------

第二章新时期诗歌

第一节舒婷的《致橡树》

1. 了解舒婷的诗歌创作,理解以舒婷为代表的朦胧诗人的人道主义思想,掌握《致橡树》的情理内蕴与艺术表现方式。

二.舒婷诗歌的整体风貌

1.对人的自我价值与尊严的肯定确认,对人格独立和人生理想的追求张扬,构成了舒婷诗歌的核心思想。

2.诗中的抒情形象明显地带有个人与时代双重复合的情绪特征。

3.舒婷将古典诗词与现代派融为一体,还运用意象叠加、时空切割构筑总体象征,借以表现多义和不确定的复杂的主观直觉体验。

作者提出了怎样的爱情观?

灵魂上的相互依存,双方有完整的个性,同甘共苦、永不分离,灵肉相契

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并且灵肉相契的崭新的爱情观。

诗作仅仅是在表达爱情观吗?

三. 《致橡树》的分析

(一)《致橡树》的内容分析:诗人借爱情观的表达否定了男权中心背景下女人的历史和现状,表达了新的文化背景下女性渴望平等和独立的心声,启发我们建构合理健康的两性文化。

(二)《致橡树》的艺术分析

1.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对爱情理想、人格理想的完美追求。

2.采用拟物——拟人双层叠印的手法,从而增加了内容的形象性和丰富性。

3.意象的概括性(花、鸟、泉、峰、日光、春雨,各代表了不同的生存状态)和生动性(视、听、触)。

4.语气递进,对偶句式,转折、假设等的多种手法的调动和作用,这既为表情达意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带来了匀称等形式上的美感。

第二节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1.了解梁小斌的诗歌创作,把握《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的反思意识与象征手法。

二.作品分析

1.这首诗通过对“我”的钥匙“丢失”的描述,表现了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给青年人和国家民族带来的巨大的创伤,同时又体现了青年一代勇于正视挫折、认真反思、执著追求的时代精神。

2.诗作庄严的民族意识和深沉的历史忧患感,让人领略到诗人广阔博大的心境和凝重感人的情意。

3.个人象征——公共象征

诗歌四----------------------------------------------------------------------------------

第四章《有关大雁塔》韩东

一.作者简介韩东,著有《我们的身体》、《西天上》、《我的柏拉图》、《交叉跑动》、《爱情力学》、《爸爸在天上看我》、《吉祥的老虎》等小说、诗文集。

二.作品分析:精英意识——忧患意识——崇高

平民意识指的是诗人以平等的身份,对平民生存状态、精神状态给予应有的关注与表现,用世俗性让诗回到平凡人的世界。

1.作品远离民族、历史、文化,而是视点下沉,以平俗、琐碎的日常生活消解崇高精神,以对现实的平凡叙事取代曾经的浪漫主义激情,探求个体生命存在的本真意义与实际经验。

《我们的朋友》评价:对个体生命的张扬与咏叹,使第三代诗回到了“人”本身,但以自嘲自虐的方式表现严肃的反思和自省以及对日常生活的过度迷恋,在使诗歌远离心灵的同时,也失去了道德的力量。

2.新的语言观与创作实践:超语义——纯化语言——口语化

韩东“诗到语言为止”

1.让语言脱离工具的位置:“诗歌既不是语言的变形,也不是变形的语言,它只是语言自身”。

2.以语感为中心的个体生命语:“诗人的语感一定和生命有关,而且全部的存在根据就是生命……语言是公共的,生命是个人的,而它们的天然结合就是语感,就是诗。

《明月降临》评价:从某种意义上说,第三代诗的这种“语言游戏”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诗歌语言的一次深刻反省,这种“唯语言主义”的积极影响强化了诗歌作为“语言艺术”的美学观念,对语言的重视也使诗歌在艺术的本质层面上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但它的负而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对语言的过度崇拜,淡化了诗歌应有的表意性与表情性,透过精致、熟练的语言,我们品味到的是流畅语感下冷漠的情感与苍白的诗意。

新时期散文------------------------------------------------------------------------------

第三章新时期散文

第一节巴金的《怀念萧珊》

思考与交流:

1.就这篇散文的创作动机和具体内容而言,这是一篇(悼亡)之作?

2.你读过哪些类似的作品?一般有何特点?主要的表达方法是什么?

3.本文所叙之事?所抒之情?

二.作品分析

1.《怀念萧珊》是一篇饱蘸血泪的悼亡之作,作者在深深的自责和忏悔中回忆了妻子的生活点滴,突出了萧珊善良温柔、仁爱体贴的性情与无私的牺牲精神,抒发了对妻子的深切怀念与挚爱,也倾诉了对自己的伤悼。同时,作者时时把这场家庭悲剧与整个国家、民族的劫难联系在一起,使日常生活场景都超越了个人的意义,对荒谬的时代进行了愤怒的控诉与批判,成为特殊的历史年代里的一个知识分子的见证。

2.情感真挚,表达自然而不事雕琢。

作者怀念的是自己的妻子,汩汩的感情从心灵之源不断涌出,向读者倾吐着自己心头难以排遣的哀思、痛苦与愤怒。

通篇只是对生活琐事的回忆,甚至把对痛苦的记忆,也看作是一种寄托感情的凭藉。

从艺术构思到遣词造句,纯出于感情的自然流露,以文字的本色来反映生活的本色,不雕琢、不虚饰,无拘无束,笔到情至。

3.细节描写生动传神、感人至深。

第二节贾平凹的《秦腔》

三.作品分析

(一)主题意蕴

《秦腔》通过对秦人自导、自演、自观、自评秦腔的痴醉迷狂的传统风俗的描述,生动地展现了八百里秦川人潜藏于意识深层的刚烈、粗放、忍耐的民族气质和精神上自给自足的生存状态,呈现出一个充满生气与活力的、完整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一个单纯清澈而又丰厚的充实的世界,表达了作家对于本土文化生命力的思考。

(二)艺术特点

1.散文叙述的外视点。

作者在散文的叙述视点上,一反传统散文旨在表达作者情思,将外在景物主要作为个体情感投射对象的内视结构,而是以阔大的视野,在一定的审美距离下表现客观外在世界,表现富于文化积淀的民族生存状态。

2. 崇高的语调和史诗意味:作品语调崇高、富于深沉的历史感和史诗般的韵味。

第三节余秋雨的《风雨天一阁》

二.余秋雨现象

(一)创作构想及成就

(二)最大问题——雷同

余先生的写作,也许因为熟练了的缘故,很快就形成了一条有效的流水生产线:“故事+诗性语言+文化感叹”。余先生利用它生产了一篇又一篇散文。当我们初读《风雨天一阁》,我们尚可能感到别致,但是倘若再去读他的《青云谱随想》、《柳侯祠》、《西湖梦》、《狼山脚下》,我们可能就会感到乏味了。究其原因,它们只不过是同一主题的不同变奏。

(三)启发与思考 1.文化传播的路径? 2.知识分子的使命? 3.艺术创作的突破?

三.《风雨天一阁》解读

(一)思想意蕴

1.文章借助风雨天一阁的历史叙述,反思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良知与人格建构。

2.文章灌注着体察人的真实处境、关爱个体的独特追求的人文主义情怀。

1.借历史风物与文化、人格对话。

2.主体情感的强烈介入。诗人的激情与才气在他笔端涌动。洋溢着理想主义者的精神气息。

3.语言兼具恣肆洒脱、新颖活泼、深邃精辟的特点。

第四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二.文本梳理

1.总述地坛缘。在不寻常的心境中史铁生来到地坛,地坛由此而成了作者生命的组成部分。

2.母亲的苦难与伟大

3.园子的四季——自然的启示

4.园子里的人——不同的人生

5.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苦难之必需

6.三个问题——根源于欲望

7.死生之辩——宇宙的永恒

三.《我与地坛》的思想意蕴

1.感悟苦难,思索生命的意义。

2.顿悟了生死问题,赞叹宇宙的生生不息。

3.深情地呈现了母爱的伟大。

4.体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执著的探索精神。

四.《我与地坛》的艺术特征

1.步步揭示主题的巧妙构思。

2.情感真挚深沉。

3.意境优美、深邃、高远。

4.结构的自由美。以思维的自然流动为核心。谈话语式,内心独白式,小说式

5.语言的丰富美。

统计学整理笔记

● 例1:某企业计划规定劳动生产率比上年提高10%,实际提高15%。试计算劳动生产率计划完成百分数。 ● ● 例2:某企业计划规定某产品单位成本降低5%,实际降低7%,试计算成本计划完成指标。 ● 答案: 答案: 答案: 起重量(吨)X 台数f 起重总量(吨)xf 40 1 40 25 2 50 10 3 30 5 4 20 合计 10 140 起重量(吨) 起重机台数构成(%) (吨) 40 10 4 25 20 5 10 30 3 5 40 2 合计 100 14 技术级别 月工资(元) 工资总额(元) 1 146 730 2 152 2280 3 160 1880 4 170 1700 5 185 370 合计 —— 7960

答案: 答案: 某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资料 单位:亿元 答案: 某企业2014年第三季度职工人数:6月30日435人,7月31日452人,8月31日462人,9月30日576人,要求计算第三季度平均职工人数. 答案如右图 计划完成程度(%) 组中值(%) 企业数 实际完成数(万元) 计划任务数(万元) 90—100 95 5 95 100 100—110 105 8 840 800 110—120 115 2 115 100 合计 — 15 1050 1000 日产量 (公斤) 工人数(人)f 组中值 (公斤)x xf 20—30 10 25 250 30—40 70 35 2450 40—50 90 45 4050 50—60 30 55 1650 合计 200 — 8400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18530.7 21617.8. 26635.4 34515.1 45005.8 57733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 版)现当代文学文学考研笔记-最 全名词解释-作家、代表作品分 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 第一个十年(1917——1927) 文学革命——文学背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政治小说风潮,林译小说。 发生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事 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 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 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 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陈独秀发表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坚定文学革命的立场。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 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学衡派:1922年9月,南京创刊《学横》。梅光迪,胡先骕,吴宓。文化保守主义者,受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相信靠伦理道德凝聚中国。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学术文化的进步依赖少数精英分子,反对的社会变革,站到时代主潮的对立面去了。稳健的文化抉择。基本点是否定文化与文化转型的突变形式,否定革命的逻辑的。鲁迅《估学横》,批驳。 文学革命实绩:1。白话文的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与新文学社团的风气,思想大解放局面。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的成果。 意义:文学观念:否定传统文学思想,表现人生,倾向于反映人生,时代的积极文学思想。 文学内容: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觉醒的时代精神。 语言和形式:摈除文言文和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吸收运用外 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民大众, 世界文学发展的联结,民族特色,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 和文学形式。 新文学社团的建立,标示:新文学运动从少数先驱者破坏旧文学,转为大批 文学生力军建设新文学。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北京。周作人,郑振铎,(矛盾)沈雁冰,王统 照,(叶圣陶)叶绍钧等12人。 会刊:《小说月报》。 文学研究会丛书。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做“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现实主义的一派。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 义。 创造社:1921年6月。日本东京。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田汉等。 《创造》《创造周刊》《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 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忠实表现作者“内心的要求”,强调创作的“直觉”与“灵感”,文学美感,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革 命”,侧重自我表现,浓重的抒情色彩。 初期创作:郭沫若《女神》,郁达夫小说,田汉戏剧。 以1925年五卅为界 后期:“表同情于无产阶级”

基础统计学笔记 统计学基础笔记整理

一、统计学概论 分理论统计和应用统计 应用统计分为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 描述统计为一组数据的中(位置均值、中位数)、散(极差、方差、标准差)、形|(偏度)描述。 推断统计分为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技能 1、经验——数据收集加工——画成图形——数理(规律)(数据不等于数字) PPT 原则用图不用表、用表不用栏、用栏不用字实际问题 5M1E ——组成过程——产品(结果)——属性(包括几何(形位方尺)、物理、生化、人文)——集合统计问题 ——(构成)总体——样本——数据——类型分计数型(离散性)和计量型(连续性),即概率分布为计量型分布和技术型分布)——规律分描述和推断。

1、总体与样本中间有一种学问抽样验收抽样、统计抽样样本量 2、样本和数据中间有一门测量技术MSA 3、分布规律 总体参数平均值() 标准差() 总位数() 比例(p ) 样本统计量的特点随机变化,不要轻易用样本下结论。拉丁字母在数学上用于总体参数阿拉伯字母表示样本统计量希腊字母表示计算 总体参数统计分参数统计和非参数统计。推断统计分 估计总体总体某参数未知,用对应的样本统计量去猜测。检验假设总体某参数已知,用对应的样本统计量去验证。 二统计数据收集与整理1、数据不等于数字 2、数据的两种类型 描述性分类——响应变量(因变量)和预报因子(独立变量)如性别叫因子,男女叫水平。 四种尺度定类、定序、定距、定比

3.数据管理的7个层次无假不乱浅深系4.软件每一列表示一个变量,每一行表示一个样本鱼骨图只适用于一个为什么, 变量程序图IPO 适用于多个为什么。 I (变量)P O 水质烧开水色香味器皿材质火燃料风压强 目的要抓住关键的变量。 2、统计数据的表现形式绝对数——时期数和时点数相对数——比例部分比总体比率部分比部分 统计的数据来源直接来源和间接来源。 1、数据收集分被动收集(利用历史和现场)和主动收集(DOE 试验设计)现场收集数据是被动收集,分临时数据和常态数据。试验是临时数据。 数据好的特征。。。。 数据不好的7个陷阱缺少假混窄异病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教学文稿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 笔记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 (以钱理群版《中国文学三十年》和朱栋霖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为基础)第一章 2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依钱版名称) 一、名词解释: 1、晚清文学革新运动: 1、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 2、在晚清,裘廷梁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 3、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晚清域外小说输入造成的开放态势被文学革命承续并扩展。 2、“人的文学”: 1、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2、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3、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3、鸳鸯蝴蝶派: 1、始于20C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清之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因其内容多写才子佳人情爱,又因鸳蝴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眉语》等。 2、他们的文学主张,是把文学作为游戏、消遣的工具,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的总体特征。代表作有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 3、这股文学思潮存在时间较长,到1949年才基本消失。这一流派的出现有社会和文学自身原因,在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期间起过一定的承前启后作用。 4、文学研究会: 1、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是文学革命后第一个纯文学团体,主要成员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等12人,后来发展到170多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新文学。 2、其文学宗旨为"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明显表现出对"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倾向。他们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

统计学笔记(精修版)

绪论 第一节统计学的含义和作用 一、什么是统计学 1.统计学的含义 统计学是有效收集、处理、分析和解释数据,发现规律,以便更好决策的一门方法论学科。 2. 分析数据的方法有描述统计、推断统计。 ⑴描述统计 ①描述统计是将所收集的数据处理后,用数值、表格或图形形式表现的有用信息。 ②描述统计是基础,它为推断统计、统计咨询、统计决策提供必要⑵推断统计就是根据样本数据特征去估计或检验总体的数据特征。 二、统计学的作用和重要性 1.统计学的作用 人们用数据发现的规律做出更好的决策。 2.要发现规律,对统计数据通常有要求:客观性、适用性、准确性 和及时性。 三、统计学是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 统计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是: ①提出与统计有关的实际问题; ②建立有效的指标体系;

③收集数据; ④选用或创造有效的统计方法处理、显示所收集数据的特征; ⑤根据所收集数据的特征、结合定性、定量知识作出总体特征的合理推断; ⑥根据推断给出更好决策的建议; 不解决问题时,重复第②-⑥步。 第二节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一、总体、单位和样本 1.总体 统计总体是根据一定目的确定的,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同质性的许多个别事物构成的整体。 ⑴同质性是确定统计总体的基本标准,它是根据统计的研究目的而定的。研究目的不同,所确定的总体也不同,其同质性的意义也随之变化。 ⑵统计总体还应具备大量性,即统计总体应应该由足够数量的同质性单位构成。 2.总体单位(简称单位)是组成总体的各个个体。如典型案例1中英军的每架战机;事例4中的每个居民。 3.由总体的部分单位组成的集合称为样本(又称子样)。构成样本的单位称为样品,样本中样品的数目称为样本容量。 4. 统计学解决问题的目的是认识总体的数据特征。但是,当调查是破坏性的,或者出于成本、时间等因素考虑时,不必要或不可能对构成总体的所有单位都进行调查。

统计学复习笔记

统计学复习笔记 第七章 一、 思考题 1. 解释估计量和估计值 在参数估计中,用来估计总体参数的统计量称为估计量。估计量也是随机变量。如样本均值,样本比例、样本方差等。 根据一个具体的样本计算出来的估计量的数值称为估计值。 2. 简述评价估计量好坏的标准 (1)无偏性:是指估计量抽样分布的期望值等于被估计的总体参数。 (2)有效性:是指估计量的方差尽可能小。对同一总体参数的两个无偏估计量,有更小方差的估计量更有效。 (3)一致性:是指随着样本量的增大,点估计量的值越来越接近被估总体的参数。 3. 怎样理解置信区间 在区间估计中,由样本统计量所构造的总体参数的估计区间称为置信区间。置信区间的论述是由区间和置信度两部分组成。有些新闻媒体报道一些调查结果只给出百分比和误差(即置信区间),并不说明置信度,也不给出被调查的人数,这是不负责的表现。因为降低置信度可以使置信区间变窄(显得“精确”),有误导读者之嫌。在公布调查结果时给出被调查人数是负责任的表现。这样则可以由此推算出置信度(由后面给出的公式),反之亦然。 4. 解释95%的置信区间的含义是什么 置信区间95%仅仅描述用来构造该区间上下界的统计量(是随机的)覆盖总体参数的概率。也就是说,无穷次重复抽样所得到的所有区间中有95%(的区间)包含参数。 不要认为由某一样本数据得到总体参数的某一个95%置信区间,就以为该区间以0.95的概率覆盖总体参数。 5. 简述样本量与置信水平、总体方差、估计误差的关系。 1. 估计总体均值时样本量n 为 2. 样本量n 与置信水平1-α、总体方差、估计误差E 之间的关系为 其中: 2222α2222)(E z n σα=n z E σα2=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整理好的笔记 (部分作品)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整理好的笔记 精读散文(一)社稷坛抒情(秦牧) 一、(抒情内涵)主题思想1、围绕社稷坛的特殊场所生发联想2、通过对五色土象征意义的阐发3、表达作者对民族历史的沉思与赞叹和最祖国和平统一、繁荣昌盛未来的祝愿 二、形散神不散的结构特征(秦牧散文特征:文思活泼,联想丰富) 1、结构似松散、行文流水,仿佛各种意象漫不经心的随意组合,但中心突出,主题明确①起始:描述社稷坛景象②中间:对照其他名胜,突出特点,展开想象③最后:多少万年的劳动经验和生活积累起来,才有今天的人类文明,这一中心 2、内在结构①显示了较为清晰的观念框架②论证的逻辑线索 三、重知识、重趣味,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问题风格 1、知识性(学术气息)①从社稷坛、五色土→古代五行观念②比较了古印度、古希腊世界万物起源的哲学思想 2、趣味性与知识性紧密联系(五行观念) 3、运用杂文和随笔的写法调合到抒情散文中,夹叙夹议加强谈天说地的趣味性;涉古论今投入感情, 以丰富的知识,给人思想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精读散文(二)黄鹂——病期琐事(孙犁) 一、主题思想1、通过养病期间对黄鹂鸟的观感回忆和描叙 2、对照童年时代和战争时代的回忆 3、表达对“美的事物”的赞美,对无视和残害美的行径的谴责 4、揭示“美”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充分显现,表达自己在自由宽松的创作环境的真切向往 二、艺术特点1、构思看似自然随意、而实际富于匠心①通过日常生活画面和细节描写表现主题 ②四次不同场合写黄鹂,看似娓娓道来,其实层层递进,不同侧面描写美的本质和意境 2、引用对比、白描、渲染和烘托的艺术手法表现主题①渲染:开头童年的回忆→神气和美丽 ②烘托:第一次抗战时见的黄鹂→声音和色彩→烘托美丽 ③白描:第二次猎鸟场景→对“老史”描写→突出灵性 ④最后两次黄鹂不同处境的对比 3、质朴、自然间蕴含深长的意味(文笔朴实、语言简洁又带感情色彩 精读散文(三)听听那冷雨(余光中) 一、主题1、通过对台湾春寒斜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感受的描写 2、勾画出一个在冷雨中子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青少年时代的大陆记忆给他带来慰藉和痛苦,相 隔25年催生对故乡的思念和向往,滋养了对故乡的想象 3、通过塑造这一形象传达出漂泊他乡的孤独感和思乡之情 4、表现了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由衷的赞美 二、结构特征(多种感觉方式展开想象,多种意向会聚于统一意境) 1、以写诗的方法写散文,以情感和意境来组织和结构文章,将多种与雨有关的意向会聚于一体抒发情感①对人民忠诚→救担架员民工牺牲生命②关心群众利益、注意群众影响→借被子知是嫁妆要送回③关心同志→给“我”馒头开饭 2、写台北的春雨,交叉运用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和幻想等联想和想象方式编织成

(完整word版)医学统计学 重点 终极笔记

Medical Statistics 【Introduction】 医学统计工作的内容 ⒈实验设计:最关键、最重要 ⒉收集资料:最基础 [原始资料] 实验数据,现场调查资料,医疗卫生工作记录、报告、报表 质量控制:精度和偏倚 ⒊整理资料:资料的逻辑、一致性检查,原始数据的加工(频数分布表) ⒋分析资料:统计描述(表、图、离散趋势、集中趋势)和统计推断 资料的类型 ⑴计量资料:定量方法测定数值大小所得的资料 ⑵计数资料:按性质或类别分组,然后计数 ⑶等级分组资料:具有计数资料的特性,又有半定量的性质(“+ , -”表示) 变异:不同个体在相同环境下,对外界环境因素发生的不同反应,即个体差异 总体:同质的个体所构成的全体。 [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 样本: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的过程称为抽样,所抽得的部分是样本。 样本包含的个体数目称为样本含量 样本的特征:⑴代表性 ⑵随机性 ⑶可靠性 *抽样的要求:代表性,随机性,可靠性,可比性 完全随机设计:将受试对象随机分配到各处理组或对照组中,或分别从不同总体中随机抽样进行研究。可为两样本或多样本得比较,但样本含量 不宜相差太大。 随机区组设计:也称配伍设计,是配对设计的扩展。配对设计的每一“对子”中的受试对象分别随机分到两个处理组中,而配伍组设计中的每个 “配伍组”,包含多个受试对象,要将它们分别随机分到各处理 组中。 误差:泛指观测值与真实值之差,以及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之差 ⑴系统误差:在收集资料过程中,由于仪器调整、试剂校验、医生对疗效的掌 握等因素,造成观察结果倾向性的偏大活偏小。要尽量查明原因,必须克服。 ⑵随机测量误差:在收集资料过程中,即使系统误差已经避免,由于各种偶然 因素的影响造成对同一对象多次测定的结果不完全一致。譬如操作员技术、电压、环境温度的差异。 没有固定的倾向,时高时低;应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北大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经验贴(真题笔记)

考北大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的参考书是什么?怎么读这些书呢?需要了解些什么信息? 我跟你分享下我的考研经验,参考书里面我会提到。 北大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经验贴 现代文学方向参考书目共有14本。分别为: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 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张钟、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概观》 陈晓明《中国当代文学主潮》 董学文《文学原理》《西方文学理论史》 胡经之、王岳川、李衍柱《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国历代文论精选》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 这个书目就是北大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时一直以来给出的考研指定书目,自2009年起,北大不再指定书目,不过实际上院里的老师们讲,考研依然按照这些书出题,所以好好看这些书就行。 一门专业课,一门专业基础,共有300分。 其中,专业课150分中,名词解释为30分,共6个。每个五分。论述题五选四,每题30分。 文学基础,大综合50分。大题(论述题)为100分。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论述题共占据了220分,可谓得论述者得天下。 1、招考信息:有关北大现当代文学方面的考试信息,如:招生人数、录取人数、历年报考人数、考生来源情况、录取标准、复试分数线、复试人数、参考书目,等等。(这些信息在网上多逛逛你就能找到了,我就不赘述了。) 2、复习资料:包括历年专业课真题、北大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笔记、授课讲义,一些专题复习笔记等。这个我是在网上买的,内容很丰富也很完整,当然,价格也不低;这里就不具体说哪个网了,免得被怀疑是打广告。但是要提醒大家的是,在网上买资料不要轻易地随意把钱打给陌生人,不安全,我就差点被骗。 根据我自己的考研经验,我整理了一下主流的一些方法论,摘论如下: 专业课,照搬教材定论只能及格,观点陈旧平庸也没有高分。这就对专业课的要求很高。如果你不能融会贯通,并有一些自己的想法,那么基础再好,也只能仰天长叹。现当代文学对于作品的阅读不可或缺。北大出题总是会强调结合具体作品,结合具体作家,所以这一点十分关键。 因此,仅以现代文学方向来论,阅读作品和相关作品的评论是重点中的重点,阅读评论主要是参考论述观点,阅读作品最重要的是体会和感悟,解答论述题必须要有自己的想法,当然中间也不能缺乏一些经典的观点。因此我的思路是,整个现代文学来说,必须重点读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这三本书,尤其是《<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中提及关键作品,必须有一个阅读基础,这是作论述题的关键。这部分几乎涵盖了整整120分的分值。 其次,就专业基础来说,对于古代文学,古代文论,外国文学和外国文论四个方面,基础性的是理解外国文论的各种流派理论,这对于专业基础课中的大题是非常有益处的,因为,

基础统计学笔记统计学基础笔记整理

基础统计学笔记统计学基础笔记整理 一、统计学概论: 分理论统计和应用统计: 应用统计分为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 描述统计为一组数据的中(位置:均值、中位数)、散(极差、方差、标准差)、形|(偏度)描述。 推断统计分为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技能: 1、经验——数据收集加工——画成图形——数理(规律) (数据不等于数字) PPT 原则:用图不用表、用表不用栏、用栏不用字实际问题: 5M1E ——组成过程——产品(结果)——属性(包括:几何(形位方尺)、物理、生化、人文)——集合统计问题:

——(构成)总体——样本——数据——类型:分计数型(离散性)和计量型(连续性),即概率分布为计量型分布和技术型分布)——规律分描述和推断。 1、总体与样本中间有一种学问:抽样:验收抽样、统计抽样样本量 2、样本和数据中间有一门测量技术:MSA 3、分布规律 总体参数:平均值() 标准差() 总位数() 比例(p ) 样本统计量的特点:随机变化,不要轻易用样本下结论。拉丁字母在数学上用于总体参数阿拉伯字母表示样本统计量希腊字母表 示计算 总体参数统计分参数统计和非参数统计。推断统计分 估计:总体总体某参数,用对应的样本统计量去猜测。检验:假设总体某参数已知,用对应的样本统计量去验证。 二:统计数据收集与: 1、数据不等于数字

2、数据的两种类型: 描述性分类——响应变量(因变量)和预报因子(独立变量)如性别叫因子,男女叫水平。 四种尺度:定类、定序、定距、定比 3.数据管理的7个层次:无假不乱浅深系 4.软件每一列表示一个变量,每一行表示一个样本鱼骨图只适用于一个为什么, 变量程序图IPO 适用于多个为什么。 I (变量) P O 水质烧开水色香味器皿材质火燃料风压强 目的要抓住关键的变量。 2、统计数据的表现形式:绝对数——时期数和时点数相对数——比例:部分比总体比率:部分比部分 统计的数据:直接和间接。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 (以钱理群版《中国文学三十年》和朱栋霖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为基础) 第一章 2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依钱版名称) 一、名词解释: 1、晚清文学革新运动: 1、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 2、在晚清,裘廷梁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 3、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晚清域外小说输入造成的开放态势被文学革命承续并扩展. 2、“人的文学": 1、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2、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3、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3、鸳鸯蝴蝶派: 1、始于20C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清之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因其内容多写才子佳人情爱,又因鸳蝴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眉语》等。 2、他们的文学主张,是把文学作为游戏、消遣的工具,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的总体特征。代表作有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 3、这股文学思潮存在时间较长,到1949年才基本消失.这一流派的出现有社会和文学自身原因,在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期间起过一定的承前启后作用。 4、文学研究会: 1、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是文学革命后第一个纯文学团体,主要成员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等12人,后来发展到170多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新文学。 2、其文学宗旨为”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明显表现出对"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倾向. 他们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写法上一般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重视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叶圣陶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为文学研究会的力作。文学研究会也注重翻译,以译俄、法及北欧的现实主义名著为多,他们还猛烈抨击作为游戏和消遣的鸳鸯蝴蝶派文学。文学研究会的小说创

应用统计分析复习笔记

应用统计分析复习笔记 BY 东海 2009年12月1日星期二 第一章 导论 1、统计学是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内容:收集数据(取得数据);处理数据(整理与图表展示);分析数据(利用统计方法分析数据);数据解释(结果的说明);得到结论(从数据分析中得出客观结论)。 2、统计研究的循环过程:实际问题—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数据解释—实际问题。 4、描述统计:研究数据收集、整理和描述的统计学分支。内容: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展示数据;描述性分析。目的:描述数据特征;找出数据的基本规律。 5、推断统计:研究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特征的统计学分支。内容: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目的:对总体特征做出推断。 6、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的关系: 7、统计数据的类型 (1)按计量层次:分类数据、顺序数据、数值型数据(2)按收集方法:观测数据和实验数据(3)按时间状况: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 8、总体:所研究的全部个体(数据) 的集合,其中的每一个个体也称为元素。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 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构成样本的元素的数目称为样本容量或样本量。 9、参数:描述总体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是研究者想要了解的总体的某种特征值。所关心的参数主要有总体均值(μ )、标准差(σ)、总体比例(π)等。总体参数通常用希腊字母表示。 10、统计量:用来描述样本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它是根据样本数据计算出来的一些量,是样本的函数。所关心的样本统计量有样本均值(x )、样本标准差(s)、样本比例(p)等。样本统计量通常用小写英文字母来表示。 变量:说明现象某种特征的概念,如商品销售额、受教育程度、产品的质量等级等。变量的具体表现称为变量值,即数据变量可以分为:(1)分类变量(说明事物类别的名称)、顺序变量(说明事物有序类别的名称)和数值型变量(说明事物数字特征的名称)。其中数值型变量又分离散变量(取有限个值)和连续变量(可以取无穷多个值)。(2)经验变量(所描述的是我们周围可以观察到的事物)和理论变量(由统计学家用数学方法所构造出来的一些变量,比如,z 统计量、t 统计量、χ2统计量、F 统计量等)。(3)随机变量和非随机变量。 11、随机现象的一个特点是:不确定性。随机现象也存在其固有的量的规律性,人们把这一规律性称为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 对随机现象的观察称为随机试验,并简称试验,用以研究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随机试验的特点:可重复性、可观察性和随机性。统计中的抽样过程其实就是一次随机试验。因而可以利用概率论的技巧来分析推断统计方法。而样本其实就是随机变量。 12、常见分布:二项分布、几何分布、指数分布、正态分布。 13、统计学中泛称统计量(或枢轴量)的分布为抽样分布。讨论抽样分布的途经有两种:1)精确地求出抽样分布,并称相应地统计推断为小样本统计推断;2) 让样本容量趋于无穷,并求出抽样分布的极限分布。以极限分布作为抽样分 统计方法 描述统计 推断统计 参数估计 假设检验 点估计 区间估计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读书笔记 (2)

文学史研究的新视野 ——读《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文艺理论界提出“重写文学史”的概念以来,不少文学史的专家、学者潜心学术,对整个20世纪的中国文学进行了全面评估和深入考察,研究成果颇丰,但大部分学术型著作千篇一律,缺乏文学史研究的深度和锐度。诸多学术成果中仅有个别极富深刻见地和创新理念的佳作,陈思和先生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以下简称《教程》)可谓不可多得的佳作中的有力代表。 陈思和潜心于当代文学研究的严谨态度和极大热情,使其总能提出新的研究方法去冲破已成定势的思维模式,而开拓出文学研究的新视野。《教程》这本具有创新性整体性的文学史教材,再次体现了他个性化的研究视角和富有魅力的个人学术姿态,从而成为了当代文学史这门学科“具有填补空白意义的以文学作品为主型的感性文学史”,它“开启了中国当代文学这门学科逐步走向成熟的新阶段,也是‘重写文学史’沉潜10年逐步积累显示的实绩”。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对文学史的观念几乎僵化和凝固,众多文学史著作在内容、体例与编排上大同小异,“文学运动、思潮”+“作家作品”是一般文学史的通例。陈思和主编的《教程》则一反以往文学史的主流写法,极力打破那种一成不变的写作模式。它虽然也是集体创作之物,但始终贯穿着主编的文学史观念和个性化的学术思想,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教程》选取“以作品为主型”的文学史视角,舍弃、压缩大量枯燥、乏味的文学运动思潮和文学史背景,把重点放

在分析解读各种文学作品上,让接受者直接接触活生生的作品,由自身的亲历体验构成对文学史过程中深蕴的精神传统的理解和感悟。这样就使得作品得以从重重叠叠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的包裹下解放出来,获得文学的本体地位。具体说来,书中深入探讨的数十种文学现象和七十五篇作品,使读者有种目不暇接之感,其中五六十年代的大量散文、随笔及“文革”时期的地下写作等重要的文学现象和作品都是第一次进入文学史的视野,这就显示了编纂者宏大的学术视野和开放性的研究格局,宏观和微观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了中国当代文学丰富的精神内涵之中。 为了使《教程》作为一部通俗浅近的普及性文学史而能被阅读者更好地接受,陈思和提出了一些颇有见解的文学理论范畴:多层面、潜在写作、民间理论、战争文化心理、共名和无名等等,它们使得人们对理解文学的发展、对现有的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也构成了这部文学史叙述的核心观念。这里,笔者只就自己感兴趣的两个文学概念——“潜在写作”和“民间”相关概念,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1、“潜在写作” 陈思和提出“潜在写作”,是为了说明当代文学创作的复杂性,即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力的作家在那个哑声的时代里,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挚爱和创作的热情,他们写作了许多在当时客观环境下不能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很显然,“潜在写作”概念的提出是与研究者对以往当代文学史单一的性质感到不满、并希望有所改变的预想分

统计学原理读书笔记

统计学原理读书笔记 1、统计工作是指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作的总称,它是一种社会调查研究活动。统计资料也即统计信息,是统计部门或单位进行工作所搜集、整理、编制的各种统计数据资料的总称,它是进行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决策依据,是社会公众了解国情、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信息主题。统计学是关于统计过程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 2、统计学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首先从定性研究开始,即在搜集原始统计资料(统计调查)之前,就要根据所要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研究任务、目的,确定调查对象的范围,规定分析这个对象的统计指标、指标体系和分组方法。——定性工作,为定量分析做准备。在定量分析基础上再达到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本质、特征或规律。 3、质——量——质 4、统计学特点: ①数量性(用大量数字资料说明事物的规模、水平、结构、比例关系、差别程度、普遍程度、发展速度、平均规模和水平、平均发展速度等) ②总体性(针对总体,研究过程是从个体到总体,即必须对足够大量的个体进行登记、整理和综合,是它过度到总体的数量方面,从而把握社会经济现象的总规模、总水平及其变化与发展的总趋势。 ③具体性(一定的质规定一定的量,一定的量表现一定的质。) ④社会性 5、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 ①全面、准确、及时地提供有关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资料为决策管理服务。 会议记录 买单率X 客单价 ‖‖ 商圈人流X20%=进店客流X(买单人数/进店客流数)X(营收/买单人数)=营收 进店客流少——行销品牌问题 买单率低——产品组合问题 客单价高——商圈和选址问题 选址在远离市区,开大商场,要求开车来,这样买单率和客单价会高,件单价会低,一买一车。选址在市内,开便利店,要求件单价高,客单价低,客流大。 人口变项——目的是做市调 人口结构——消费结构。 人口 品 项

贾俊平《统计学》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及典型题详解 第1章~第2章【圣才出品】

第1章导论 1.1复习笔记 一、统计学 1.统计学 统计学是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其目的是探索数据内在的数量规律性。 数据收集是取得统计数据;数据处理是将数据用图表等形式展示出来;数据分析则是选择适当的统计方法研究数据,并从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进而得出结论。 2.数据分析所用的方法 (1)描述统计:研究数据收集、处理、汇总、图表描述、概括与分析的统计方法; (2)推断统计:研究如何利用样本资料来推断总体特征的统计方法。 3.统计学的应用领域 (1)企业发展战略 (2)产品质量管理 (3)市场研究 (4)财务分析 (5)经济预测 (6)人力资源管理

二、统计数据的类型 1.分类数据、顺序数据、数值型数据(按计量尺度不同分类) (1)分类数据:只能归于某一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是对事物进行分类的结果,数据表现为类别,一般用文字来表述; (2)顺序数据:只能归于某一有序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数据表现为类别,但类别有序; (3)数值型数据:按数字尺度测量的观察值,其结果表现为具体的数值。现实中所处理的大多数都是数值型数据。 关系:(1)分类数据和顺序数据说明的是事物的品质特征,通常是用文字来表述的,其结果均表现为类别,因而也可统称为定性数据或称品质数据;数值型数据说明的是现象的数量特征,通常是用数值来表现的,因此也可称为定量数据或数量数据;(2)对不同类型的数据,可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来处理和分析。例如,对分类数据可以计算出各类别的频率,但对其进行加、减、乘或除等数学运算是没有意义的。而数值型数据则可以进行数学运算,比如计算均值和方差等统计量。 2.观测数据和实验数据(按收集方法分类) (1)观测数据:通过直接调查或观测而收集到的数据,这类数据是在没有对事物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得到的; (2)实验数据:在实验中控制实验对象以及所处的实验环境而收集到的数据。 3.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按被描述的现象与时间的关系分类)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整理版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整理版 默认分类 2008-09-06 15:14 阅读667 评论2 字号:大中小 一鲁迅主要著作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16 《热风》五四时对旧礼教旧传统的批判,与复古派的论争。《坟》五四后对中国历史、国民性的解剖。《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五卅运动、三一八惨案中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揭露与抗争,与现代评论派的论战。《而已集》大革命失败后抗击国民党对革命青年的杀戮。《南腔北调集》对“第三种人”、论语派等的诘难。《三闲集》20年代末与创造社、太阳社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二心集》30年代初对民族主义的斗争,与新月派的论辩。 《准风月谈》《伪自由书》《花边文学》对30年代上海半殖民地商业社会的透视和批判。 《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对明清思想文化学术及儒道各家的审视。 《且介亭杂文末编》《附集》抗议国民党法西斯专政,反击中共左倾路线。 《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书信集《两地书》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 上篇 一、《呐喊》《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狂人日记》 (一) 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视角 1、题材: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 2、视角: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病苦 《药》华家的精神愚昧。《故乡》闰土的心灵麻木。《祝福》祥林嫂的恐惧。 《明天》单四嫂子的孤独空虚。《在酒楼上》吕纬甫像苍蝇飞回原地的颓唐消沉。 《孤独者》魏连躬行先前所反对的一切,看似胜利实则失败的“复仇”。 《伤逝》冲出旧家庭的青年男女,在爱情失去附丽后回到旧家庭中。 ——对灵魂的拷问,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病态的社会,最终指向绝望的反抗。 (二) 格式的特别——结构模式与形式手法的创新 1、情节结构模式 ○1看/被看 《示众》系列:表现麻木愚昧的国民性弱点,及对启蒙的质疑批评。 《狂人》《孔》《明天》《头发的故事》《药》《阿Q》《祝福》《长明灯》《铸剑》《理》《采薇》 ○2离去—归来—再离去

统计学整理笔记

第二节统计表与统计图 一、统计表 统计表的作用:代替冗长的文字叙述,便于计算、分析和对比。 (一)列表原则 1、重点突出,简单明了:一张表一般只包括一个中心内容 2、主谓分明,层次分明:研究对象作横坐标,研究指标作纵坐标。 (二)统计表的基本结构及要求 1.标题 2.标目:横标目(主语)纵标目(谓语) 3.线条 4.数字(宾语) 5.备注 主语和谓语连贯起来能读成一句完整而通顺的话。 二、统计表的基本结构与要求 1、标题:概括地说明表的内容,必要时注明资料的时间和地点,写在表上方。 常见的错误:过于简略,甚至不写标题;或过于繁琐;或标题不确切。 2、标目:有横标目和纵标目,分别说明表格每行和每列数据的含义。横标目在表头的左侧,代表研究的对象;纵标目位于表头的右侧,表达研究对象的指标。文字简明扼要,有单位的标目要注明单位。 常见的错误:标目过多,层次不清 3、线条:不宜过多,一般采用3条线:顶线,底线,纵标目下的横线。其余线条一般均省去。不能有竖线和斜线。 4、数字: (1)数字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2)同一指标的小数位数应一致,位次对齐。 (3)表内不宜留空格; 暂缺或未记录,用“…”表示; 无数字,用“—”表示;数字为0,填写0 (4)绝对数太小而无法计算指标,则用“…”代替。 5、备注:一般不列入表内,必要时可用“*”号标出,写在表的下面。 三、统计图及其应用 (一)统计图作用 通过点、线、面等形式表达统计资料,直观地反映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但需注意,由于统计图对数量的表达较粗糙,不便于作深入细致的分析,一般需附相应的统计表。 (二)统计图的种类 条图,百分条图,圆图,线图,半对数线图,直方图,散点图,统计地图 (三)制图的基本要求 1.按资料的性质和分析目的,选用适合的图形 2.要有标题,扼要说明资料的内容,必要时注明时间、地点,一般写在图的下面。 3.横轴尺度从左到右,纵轴尺度从下而上,数量一律由小到大。横轴与纵轴坐标长度比例一般为5:7 4.比较不同事物,用不同线条或颜色表示,并附上图例说明。 (四)常见统计图适用范围及其绘制要点 1、条图(bar graph): (1)适用范围:相互独立的资料(病种、职业、民族等),常用形式:单式和复式 (2)绘制要点: A.用等宽的直条的长短反映各指标的数量大小。 B.纵轴的尺度必须从0开始。 C.各直条之间的间隙应相等,一般将比较的指标按大小顺序排列。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完整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重要时间和事件 1.1930.3.2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 2.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 3.1938.3 在武汉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抗敌协会。 4.1949.7 第一次中华全国文艺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 5.1896年梁启超主编《时务报》(当时影响最大)。 6.1891年苏曼殊翻译的《拜伦诗选》是中国最早的翻译诗集。 7.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第一份中文小说杂志《新小说》。 8.1906年成立春柳社;1910年成立进化社,都专演话剧。 9.1915.9 《新青年》创刊于上海,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 10.1917.1发表胡适《文学改良诌议》,它是“五四”文学革命正式开始的标志。 11.1917.2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12.1917.2《新青年》发表白话新诗。 13.1918年5月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 14.1922.1成立学衡派;1914.5在东京成立的甲寅派。 15.1920.9《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迁回上海。 16.1924年《现代评论》创刊由徐志摩、王世杰、陈源等主编。 17.1921.1在北京成立了最早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 18.1910.7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 19.1921.7创造社成立。 20.1924.11.17在北京成立语丝社,《语丝》周刊。 21.1923年在北京成立了新月社,《新月》月刊。1927年多数成员南下,从此分为两个时期。22.1921.5在上海成立了“五四”以后最早的话剧团体——民众戏剧社。创办了第一个戏剧杂志《戏剧》周刊(1921.5~1922.4)。 23.1921年冬在上海成立了戏剧协社,是中国早期话剧团体中历史最悠久的一个。 24.1922成立“浅草—沉钟社”(1934年解散),被鲁迅称为中国最坚韧、最诚实的…….. 25.1917.2在《新青年》发表了《白话诗八首》,其中《朋友》一诗创作于1916.8。 26.1920.3胡适诗集《尝试集》出版,是中国第一部新诗别集。 27.1918.5刘半农在《新青年》发表《卖萝卜的人》,是中国现代最早出现的无韵诗,同年7月他又发表了《窗纸》、《无聊》中国最早的散文诗。 28.1920年陈衡哲(女)发表《小雨点》——中国最早的童话小说。 29.1919.3《终身大事》(胡适)发表于《新青年》。 30.1918.5钱玄同发表最早也是《新青年》最早的一篇白话“随感录”。 31.“鲁迅”是他于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使用的笔名。 32.1903年鲁迅发表了第一篇译述小说《斯巴达之魂》。 33.1908年鲁迅、周作人合译了《域外小说集》(最早用直译方式)。 34.1909年鲁迅创作自己第一篇小说《怀旧》。 35.《阿Q正传》最初发表于1921.12—1922.2《晨报副刊》,后收入《呐喊》。 36.1923年的《稻草人》是我国最早的童话集。 37.1921年出版小说集《沉沦》,也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第一部现代白话短篇小说集。 38.1922年《冲积期化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白话长篇小说。 39.1921.8〈女神〉出版,共56首,大多作于1919~1920。 40.1923年胡适、徐志摩、闻一多、陈西滢等在北京成立“新月诗社”,以1926年4月〈诗镌〉的创办为标志,新格律诗派即“新月诗派”开始形成。 41.1925年李金发第一部诗集〈微雨〉出版,标志着象征主义走向实践。 42.1934年10月周扬在〈国防文学〉中提出“国防文学”的口号。 43.1936.6.7中国文艺家协会在上海成立。 44.〈倪涣之〉是叶圣陶惟一的一篇长篇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最早出现的优秀长篇,写于1928年,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