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模型及实证研究

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模型及实证研究

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模型及实证研究
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模型及实证研究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作为科技进步的主要推动力和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方式,在一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提升。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成为学术界研究热点,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Schultz[1]、Becker[2]的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为研究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Romer[3]、Lucas[4]的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知识积累或人力资本积累引起的内生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Schultz[5]、Denison[6]提出了舒尔茨余量法与丹尼森因素分析法,定量测算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而Card[7]、Menon[8]对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但两者结论不尽相同:前者认为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先导原因,而后者认为二者的关系是,教育发展是因,经济增长是果。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大领域:一是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定性研究,武毅英[9]、叶茂林[10]、吴越和杜学元[11]分析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相互促进与制约的关系;二是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崔玉平[12]、宋华明和王荣[13]、刘林[14]运用丹尼森因素分析法测算了不同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三是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郑鸣和朱怀镇[15]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了各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师萍[16]、黄大乾和彭丽茹等[17]、唐志丹和沈烈志等[18]运用时间序列数据分别分析了陕西、广东、辽宁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此外,少数学者对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吴惠和刘志新[19]采用计量方法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陈霞[20]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研究了我国高等学校经费投入、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数、高等学校在校生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总体来说,目前国内关于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定性分析较多,定量分析较少。定量分析也主要集中于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测算,以及省域层面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等方面,鲜有学者从实证分析的角度,研究我国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吴惠主要研究了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未考虑高等教育其他类型投入,如人力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陈霞则仅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研究了高等教育人力、经费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未分析三者之间的长期动态关系、相互影响的程度和持续的时间。

笔者首先从理论角度理清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构建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模型,然后基于VAR模型研究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人力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动态关系。在建立VAR模型之前,首先对变量进行ADF单位根检验,观察变量的平稳性。如果变量是单整的,建立VAR模型,并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考察变量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建立协整方程。然后在VAR模型的基础上,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进一步考察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人力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动态影响过程。

笔者构建了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模型,并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拓宽了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领域研究思路,丰富了现有研究内容。剖析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人力投入、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估计不同类型高等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时滞,解析高等教育投入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根据实证分析结论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相应建议。

二、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模型

首先,经济增长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高等教育系统作为社会经济系统的一部分,其运作一定离不开人力、财力等社会资源的支持,经济增长是提供社会资源的保障,获得人力、财力等资源投入的高等教育系统,输出高等人才和科研成

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

的理论模型及实证研究

赵树宽余海晴刘战礼

摘要:首先从理论角度理清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构建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模型,然后以VAR 模型为基础,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等实证方法,研究我国高等

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动态关系。结果表明,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人力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动

态均衡关系;长期均衡中,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人力投入对经济增长影响显著,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和人力投入每增

加1%,会分别引起经济增长(GDP)增加0.251%和1.175%。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和人力投入是经济增长的原因,经

费投入是人力投入的原因。经费投入是高等教育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更是源动力。

关键词:高等教育投入;经济增长;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

*该项成果得到“吉林大学‘211工程’项目”资助

*

表3VAR 模型最佳滞后期的确定结果

滞后期LogL LR FPE AIC SC HQ 019.1495NA 2.67E-05-2.0187-1.8738-2.01131122.9781155.7428 1.96E-10-13.8723-13.2928-13.84262139.052218.08339.47E-11-14.7565-13.7425-14.70463154.726111.7555*6.51E-11*-15.5908*-14.1422*-15.5166*表2

变量的单位根检验结果果,完成高等教育过程。接着,高等教育产出进入物质生产过程,经过物化,高等人才与物质生产资料相结合,科学转化为技术,形成直接生产力,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然后,经济增长再次为高等教育投入提供社会资源保障,并由此展开了新一轮的循环作用过程。

一切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互相促进、推动,同时也互相制约。经济增长通过它为高等教育提供的社会资源,制约高等教育的发展,经济活动水平决定了高等教育投入资源的规模和结构。高等教育投入则通过影响高等教育系统产出高等人才、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控制社会劳动生产率,进而制约经济增长。因此,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互促进与制约的关系。

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三、我国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一)指标选取与样本数据

高等教育投入从资源类型上可分为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入,物力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可由财力投入转换和替代。笔者选取财力投入(K )和人力投入(L )作为高等教育投入的衡量指标,分别由高等教育经费总额和教职工数表示,选取国内生产总值(GDP )作为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

对数据取对数不改变原来的协整关系,并能使其趋势线性化,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笔者对变量进行自然对数变换,分别以LnGDP 、LnK 、LnL 表示自然对数的GDP 、高等教育经费总额、教职工数。本文采用的数据为年度数据,样本期为1990-2008年,数据来自1991-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其中,GDP 和高等教育经费总额已折算为以1978年为基期的不变价格(见表1)。

(二)ADF 单位根检验

如果一个时间序列的均值、方差和自协方差随时间而改变,则该序列为非平稳时间序列。对非平稳时间序列进行普通回归分析会产生“伪回归”,为解决这一问题,可通过差分对其进行平稳化,再对差分序列进行回归分析。而这样则容易忽略

原有时间序列包含的有用信息,为此可运用协整理论,进行协整分析。协整分析所针对的时间序列必须是非平稳的,且具有单位根。因此,首先对研究的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然后建立非平稳时间序列的回归模型。

采用Eviews5.0软件,对LnGDP 、LnK 、LnL 的单位根进行ADF 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的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LnGDP 、LnK 、LnL 这3个变量具有单位根,是非平稳的。经过一阶差分后,3个变量的ADF 检验值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均小于临界值,三者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三)建立VAR 模型

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 autoregessive,VAR)是Sims 提出的一种用非结构性方法建立各个变量之间关系的模型。VAR 模型不以经济理论为基础,采用多方程联立的形式,对模型的全部内生变量的滞后值进行回归,进而估计全部内生变量的动态关系。建立VAR 模型,不仅要各变量满足平稳性条件,还要确定模型的最佳滞后期。

LnGDP 、LnK 、LnL 均为一阶单整序列,满足建立VAR 模

型的前提条件。最佳滞后期的确定,一方面要使模型保持合理的自由度;另一方面要使参数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同时消除误差项的自相关。VAR 模型最佳滞后期需要通过相应的LR 统计量、FPE 准则、AIC 准则、SC 准则和HQ 信息准则来确定,结

图1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模型

表11990-2008年我国GDP 、高等教育经费总额和教职工数年份

不变价格GDP(亿元)经费总额K(亿元)

教职工数

L(万人)

LnGDP

LnK LnL 19908626.549.1497.059.0626 3.8946 4.575219919732.651.6497.569.1832 3.9442 4.5805199211307.655.8198.219.3332 4.022 4.5871199312938.149.78100.859.4679 3.9076 4.6136199414217.765.44102.489.5622 4.1812 4.6297199515317.167.78104.059.6367 4.2162 4.6449199616556.576.02103.589.7145 4.3309 4.6403199717871.288.36103.159.7909 4.4815 4.6362199819252.3125.31102.959.8654 4.8308 4.6342199920749163.98106.519.9403 5.0998 4.6682200022860.5210.45111.2810.0372 5.3492 4.712200125092.7266.95121.4410.1303 5.5871 4.7994200227758.4343.22130.3610.2313 5.8384 4.8703200330960.3410.91145.2610.3405 6.0184 4.9785200435076.4464.52161.1710.4653 6.141 5.0825200539486.5522174.2110.5837 6.2577 5.1603200644994.4572.41187.2610.7143 6.3499 5.2325200752128.4733.04201.9710.8615 6.5972 5.3081200857522.5866.4215.6310.9599

6.7643

5.3736

变量

ADF 检验值

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

检验结果1%5%10%LnGDP -0.728

-4.616-3.71-3.298非平稳LnK -2.469-4.572-3.691-3.287非平稳LnL

-1.820

-4.616-3.71-3.298非平稳△LnGDP -3.956-4.616-3.71-3.298平稳△LnK -3.440-4.616-3.71-3.298平稳△LnL -3.342

-4.8-3.791-3.195

平稳

注:“*”表示各准则确定的最佳滞后期。

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知,AIC和SC值在滞后期3时均最小,故VAR 模型的最佳滞后阶数为3。建立滞后阶数为3的无约束VAR 模型,对模型的协整方程残差项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为平稳时间序列,说明VAR模型是稳定的,基于VAR模型的结论是有效、可靠的。

(四)Johansen协整检验

为进一步分析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人力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协整关系),须进行协整分析。协整分析是在VAR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空间结构与时间动态相结合的时间序列建模与理论分析方法。协整分析从经济变量的数据显示的关系出发,确定模型所包含的变量和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协整检验的目的是分析一组非平稳时间序列是否具有协整关系。检验协整关系的方法有多种,简便且常用的方法有E-G法(Engle&Granger,1987)和Johansen检验法(Johansen&Juselius,1990)。Engle-Granger法仅适用于检验两变量的协整关系。笔者运用Johansen检验法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人力投入与经济增长3个变量进行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是对无约束VAR模型施加一个向量协整约束,因此协整检验滞后阶数为无约束VAR模型最佳滞后阶数减1,即协整检验滞后阶数为2。运用Johansen极大似然估计法对相关变量进行协整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可知,特征根、迹检验与最大特征值检验结果均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LnGDP、LnK、LnL三个变量至少有3个协整关系,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人力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动态均衡关系。标准化后的协整向量为(1.000,-0.251,-1.175,-1.725),故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人力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协整方程为:

LnGDP=0.251LnK+1.175LnL+1.725

(0.033)(0.097)

从协整方程看出,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为0.251,标准差为0.033;高等教育人力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为1.175,标准差为0.097,二者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均拒绝0假设,统计检验结果显著。在长期关系上,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和人力投入每增加1%,分别引起经济增长(GDP)增加0.251%和1.175%。

(五)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分析表明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人力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动态均衡关系。下面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进一步分析3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探究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人力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及因果关系的方向。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是一个判断变量间因果关系的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在做Y对其他变量和自身滞后值的回归时,如果把X的滞后值包括进来能显著改善对Y的预测精度,就是说X是Y的格兰杰原因,X与Y具有格兰杰因果关系。

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对LnGDP、LnK、LnL进行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从表5可知,在最佳滞后期为3的情况下,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与人力投入均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经济增长并不是经费投入与人力投入的格兰杰原因,这验证了公式(1)协整方程的合理性。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是人力投入的格兰杰原因,人力投入并不是经费投入的格兰杰原因,这与正常经济规律相符,高等教育的人力投入必然以经费投入为前提,高等院校要吸引更多的、高质量的教职工,提高教师的待遇,改善科研人员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都需要增加经费投入。由此说明,经费投入是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源动力。

(六)脉冲响应函数

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人力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并且具有因果关系,下面通过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进一步分析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人力投入对经济增长以及经费投入对人力投入冲击效果的强度和持续的时间,探索三者的动态影响过程。脉冲响应函数并不是分析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而是分析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系统的动态影响。它描述的是VAR模型中的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对其他内生变量当前值和未来值的影响。

图2、图3、图4是基于VAR模型和渐近解析法模拟的脉冲响应函数。横轴代表

响应函数的追踪期数,

纵轴代表因变量对解释

变量的响应程度。实线

代表脉冲响应函数,虚

线代表两倍标准差的偏

离线。

从图2可知,高等

教育经费投入对经济增

长一个标准差的正向新

息,在第1期的影响为

零,前3期处于一个波

动的过程,并有一定的

负效应。从第3期后,高

等教育经费投入开始形

成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正

向效应,而且此后呈稳

表4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

原假设特征根

迹检验最大特征值检验统计量临界值统计量临界值

0个协整向量*0.89576.4929.79736.1321.132 1个协整向量*0.7940.36115.49524.94914.265 2个协整向量*0.61815.412 3.84115.412 3.841注:“*”表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

表5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零假设最佳滞后期F检验值P值结论LnK不是LnGDP的格兰杰原因314.95260.0576拒绝LnGDP不是LnK的格兰杰原因3 2.66030.1523接受LnL不是LnGDP的格兰杰原因37.90720.0118拒绝LnGDP不是LnL的格兰杰原因3 1.56080.2760接受LnL不是LnK的格兰杰原因3 2.69930.1752接受LnK不是LnL的格兰杰原因3 5.79600.0506拒绝

图2LnK冲击导致的LnGDP响应函数

图3LnL冲击导致的LnGDP响应函数

á

u X

á

u X

定正向响应的趋势。短期

内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对经

济增长的效应处于波动微

调时期,且具有一定的负

效应。长期来看,高等教

育经费投入对经济增长的

正向拉动影响时限较长,

也较稳定,说明高等教育

经费投入在一定程度上促

进了经济发展。

从图3可知,高等教育人力投入对经济增长一个标准差的正向新息,在第1期的影响为零,随后开始出现明显的正向反应,并迅速于第2期达到最大值,此后冲击力度开始衰退,第5期以后,高等教育人力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响应基本为零,不再具有影响作用。总体来说,高等教育人力投入对经济增长在滞后期内产生了正向效应,长期的正向促进效应小于短期的正向促进效应。

从图4可知,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对人力投入的一个标准差的正向新息,在第1期的影响为零,随后开始产生正向效应,第3期后反应速度开始减慢,第6期后速度变得平稳,整个时期冲击力为正。这说明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对人力投入的促进是有效的,并且具有较长的持续效应,这也验证了上文的因果关系检验,说明经费投入是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源动力。

(七)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是分析VAR模型中不同新息对预测残差的标准差冲击影响的比例,即对应内生变量对标准差的贡献比例。方差分解可分析各新息对模型中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通过比较相对重要性新息随时间的变化,估计该变量的影响程度与作用时滞。

基于VAR模型与渐近解析法的LnGDP、LnK、LnL方差分解结果如表6所示。

从表6可知:(1)在LnGDP的方差分解中,经济增长从第1期开始就受到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与人力投入的冲击,但冲击强度不大。在前2期,经费投入冲击对经济增长方差的贡献率并不明显,随后不断增加,在第7期后趋于稳定,保持在71.59%的平均水平,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在长期内能有效地影响我国经济增长。人力投入冲击对经济增长方差的贡献率第一期较小,为0.01%,第2期迅速增加到8.42%,到达一个峰值,随后略有波动,但波动幅度不大,基本稳定保持在6.02%的平均水平。高等教育人力投入在短期和长期内都能有效地影响我国经济增长,但影响效果不很显著。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对经济增长较人力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强度要大,体现了在高等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中,经费投入是主要动力。

(2)在LnK的方差分解中,LnGDP、LnL对LnK的冲击在第1期均不显著。经济增长对经费投入的影响在第2期为0.06%,以后逐期上升,在第10期达到最大,为1.30%,可见经济增长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影响虽是长期正向的,但不是很显著,说明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计划色彩浓厚,投资机制僵化,投资渠道单一,受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大,1993年提出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的目标,也始终没有实现。方差分解的结果与上文因果关系检验的结论一致。LnL对LnK的冲击在第2期为5.93%,以后逐期上升,在第10期达到最大为22.07%,可见高等教育人力投入对经费投入具有长期正向的冲击效应,人力投入的增加需要经费投入的支持。

(3)在LnL的方差分解中,高等教育人力投入第1期就受到经济增长与经费投入的冲击,但冲击强度不大。经济增长对人力投入的冲击在第2期迅速增加,并在第3期达到最大,为12.55%,其后逐步减小。总体来说,经济增长对高等教育人力投入的影响并不显著。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对人力投入的影响从第1期后逐步上升,在第7期达到最大,为77.23%,之后维持在较高水平。可见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是影响人力投入的主要因素,人力投入的增加以经费投入为基础。由此可知,经费投入不仅是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源动力。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首先从理论角度理清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构建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模型,然后以VAR 模型为基础,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等实证方法,

研究我国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的

长期动态关系。得到以下结论:①高等

教育经费投入、人力投入与经济增长之

间存在长期动态均衡关系,协整方程

为: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和人力投入每增

加1%,会分别引起经济增长(GDP)增

加0.251%和1.175%。②高等教育经费

投入与人力投入均是经济增长的格兰

杰原因,经济增长并不是经费投入与人

力投入的格兰杰原因。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是人力投入的格兰杰原因,人力投入并不是经费投入的格兰杰原因。③在长期内,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与人力投入对经济增长具有持续的正向影响,经费投入的影响较显著。经济增长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与人力投入具有正向影响,影响效应并不显著。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对人力投入具有持续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④经费投入是高等教育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

图4LnK冲击导致的LnL响应函数

表6LnGDP、LnK、LnL的方差分解结果

LnGDP LnK LnL

时期标准差LnGDP LnK LnL标准差LnGDP LnK LnL标准差LnGDP LnK LnL 10.010299.390.60.010.09140.0199.9900.012 1.09 3.0595.86 20.013890.790.798.420.10760.0694.01 5.930.0210.84 6.1483.02 30.01770.0722.747.180.12770.2689.74100.02412.5521.6565.8 40.020453.3741.37 5.260.13910.2786.0613.70.038.2449.8141.95 50.024639.8156.33 3.860.14630.2583.0216.70.037 5.4366.8327.74 60.028731.3365.1 3.570.15060.2780.5419.20.043 3.9574.5921.46 70.032725.7270.19 4.10.15320.3878.8420.80.049 3.1577.1919.66 80.036422.3272.31 5.360.15470.677.7421.70.053 2.6977.2320.08 90.039720.3472.497.160.15580.9377.06220.056 2.4176.1621.43 100.042619.3271.389.30.1568 1.376.6322.10.058 2.2574.822.95

动力,更是源动力。

根据研究结论,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笔者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第一,加大政府高等教育投资,拓宽高等教育融资渠道。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在促进我国经济增长中具有显著作用,而限于国家整体财力的制约以及基础教育投资的战略地位,我国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因此,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合理确定高等教育投资比例,确保高等教育经费足量投入;另一方面,适度开放高等教育市场,优化高等教育融资环境,实现高等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重化。

第二,完善高校财务管理制度,优化财力资源管理。制定高等教育投入的成本考核与管理制度,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财力资源,使有限的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创造尽可能多的产出。高校财务管理应坚守“成本”底线,坚持“量力而为,量入为出,勤俭节约,开源节流”的原则,合理编制学校预算,科学调配学校资源;加强资金运作过程中的科学管理与监督,事后认真核算分析,提高高校财力资源利用效率。

第三,确立教师核心地位,制定政策吸引优质师资。囿于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师资力量存在短缺和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在高等教育发展中,要确立教师的核心地位,精简高校行政人员,杜绝机构繁杂、人浮于事的现象,提高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发挥人力资源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制定相关政策,推动师范类院校发展,建立高素质教师队伍,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构建规范有序的教师流动机制,吸引高层次人才从事高等教育事业。

此外,发挥高校学科、人才、技术优势,实现产学研的良性循环,促进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人力投入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既要以高等教育投入促进经济增长,又要以经济增长拉动高等教育投入。

(赵树宽,吉林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吉林长春130022;余海晴,吉林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吉林长春130022;刘战礼,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工程师,浙江杭州310030)

参考文献

[1]Schultz T W.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1,51(01).

[2]Becker G.Human Capital(2nd ed)[M].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5.

[3]Romer P.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94.

[4]Lucas R E.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22).

[5]Schultz T https://www.doczj.com/doc/254689619.html,c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In N.B.Henry (Ed.),Social forces influencing American education.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1:85-90.

[6]Denison E F.The sources of economic growth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alternatives before us[M].New York:

Committe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1962.

[7]Card D.The Causal Effect of Education on Earnings.

Handbook of Labor Economics[M].Amsterdam:North-

Holland,1999.

[8]Menon M E.Perceived rates of return to higher education in cyprus[J].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1997,16(04).[9]武毅英.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及其形式[J].煤炭高等教育,2002(02).

[10]叶茂林.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60-265.

[11]吴越,杜学元.试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J].决策参考, 2007(21).

[12]崔玉平.中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J].教育与经济,2001(01).

[13]宋华明,王荣.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测算及相关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01).

[14]刘林.中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率贡献的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1).

[15]郑鸣,朱怀镇.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增长——

—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

(04).

[16]师萍.陕西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6).

[17]黄大乾,彭丽茹,等.广东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18]唐志丹,沈烈志,等.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以辽宁省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10(03).[19]吴惠,刘志新.中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模型[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9(07).

[20]陈霞.中国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协调关系分析[J].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2011-2012年学术期刊分学科排行榜——

—教育学

学刊名称

学科

类型

所在

地区

该学科期

刊数量

上次

排名

排名

变化1教育研究A+教育学北京2031→0 2高等教育研究A+教育学湖北2032→0 3中国高教研究A+教育学北京20315↑12 4中国高等教育A+教育学北京2034→0 5北京大学教育评论A+教育学北京2033↓-2 6教育理论与实践A+教育学山西20310↑4 7高等工程教育研究A+教育学湖北20325↑18 8教学与研究A+教育学北京20314↑6 9教师教育研究A+教育学北京20312↑3 10清华大学教育研究A+教育学北京20317↑7 11思想理论教育导刊A教育学北京20339↑28 12中国大学教学A教育学北京20318↑6 13高教探索A教育学广东20328↑15 14教育学报A教育学北京20358↑44 15比较教育研究A教育学北京20316↑1

《中国高教研究》跃居第三

来源:中国科教评价网,中国科学评价中心。

计量 第四章 (1) 案例分析

第四章 案例分析(1) 一、研究的目的要求 近年来,中国旅游业一直保持高速发展,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中国的旅游业分为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两大市场,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增长22.6%,与此同时国内旅游也迅速增长。改革开放20多年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中国的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4.4%,远高于同期GDP 9.76%的增长率。为了规划中国未来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定量地分析影响中国旅游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模型设定及其估计 经分析,影响国内旅游市场收入的主要因素,除了国内旅游人数和旅游支出以外,还可能与相关基础设施有关。为此,考虑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国内旅游人数2X ,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支出3X ,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支出4X ,并以公路里程5X 和铁路里程6X 作为相关基础设施的代表。为此设定了如下对数形式的计量经济模型: 23456123456t t t t t t t Y X X X X X u ββββββ=++++++ 其中 :t Y ——第t 年全国旅游收入 2X ——国内旅游人数 (万人) 3 X ——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支出 (元) 4X ——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支出 (元) 5X ——公路里程(万公里) 6X ——铁路里程(万公里) 为估计模型参数,收集旅游事业发展最快的1994—2003年的统计数据,如表4.2所示: 利用Eviews 软件,输入Y 、X2、X3、X4、X5、X6等数据,采用这些数据对模型进行OLS 回归,结果如表4.3: 表4.3

由此可见,该模型9954.02 =R ,9897.02 =R 可决系数很高,F 检验值173.3525,明 显显著。但是当05.0=α时776 .2)610()(025.02=-=-t k n t α,不仅2X 、6X 系数的t 检验不显著,而且6 X 系数的符号与预期的相反,这表明很可能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计算各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选择X2、X3、X4、X5、X6数据,点”view/correlations ”得相关系数矩阵(如表4.4): 表4.4 由相关系数矩阵可以看出:各解释变量相互之间的相关系数较高,证实确实存在严重多重共线性。 三、消除多重共线性 采用逐步回归的办法,去检验和解决多重共线性问题。分别作Y 对X2、X3、X4、X5、X6的一元回归,(quick- Estimate Equation)(求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则选中如x2 x3然后右键鼠标)结果如表4.5所示: 表4.5

我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分析

我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分析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收入水平却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并且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这不仅不利于资源合理配置,而且会影响到社会安定和国家政治、经济的统一。因此,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是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地区差异,经济发展,缩小差距 一、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现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对沿海的部分重点地区和城市实行对外开放,引进外部资源,加快地区经济发展。总的发展思想是:鼓励先富、带动后富、东西联合、共同富裕、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增长有了明显的差异。总的趋势就是: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中部地区经济又了明显发展,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还比价缓慢。各地区经济差距呈拉大的趋势。 以下通过对经济增长率、人均GDP的分析,围绕经济增长下的地区差异现状,分析历史因素、经济发展规律、区位资源、文化意识、思想观念、人力资源、国家政策等因素造成的地区差异的影响。地区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所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要通过各种途径缩小地区差异,形成东西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一)经济增长率 GDP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通常GDP的定义为: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

索洛经济增长模型

索洛经济增长模型(Solow Growth Model) 索洛经济增长模型概述 索洛经济增长模型(Solow Growth Model)是罗伯特·索洛所提出的发展经济学中著名的模型,又称作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外生经济增长模型,是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内的经济增长模型。 正当1987年世界股票市场暴跌之时,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于一直与里根政府的经济政策唱反调,主张政府必须有效地干预市场经济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罗伯特·索洛(Robert M·Solow)许多经济学界人士认为,纽约股票市场的这场大动荡,恰恰证实了索洛坚持的理论,使他的经济增长理论成为当今世界热门研究课题之一。可是,他的这一理论———表明各种不同因素是如何对经济增长和发展产生影响的长期经济增长模型,早在30年前他在一篇题为《对经济增长理论的贡献》的论文中就提出来了。[1] 索洛模型变量外生变量:储蓄率、人口增长率、技术进步率内生变量:投资

索洛模型的数学公式 模型的基本假定[1] 索洛在构建他的经济增长模型时,既汲取了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的优点,又屏弃了后者的那些令人疑惑的假设条件。 索洛认为,哈罗德—多马模型只不过是一种长期经济体系中的“刀刃平衡”,其中,储蓄率、资本—产出比率和劳动力增长率是主要参数。这些参数值若稍有偏离,其结果不是增加失业,就是导致长期通货彭胀。用哈罗德的话来说,这种“刀刃平衡”是以保证增长率(用Gw表示,它取决于家庭和企业的储蓄与投资的习惯)和自然增长率(用Gn表示,在技术不变的情况下,它取决于劳动力的增加)的相等来支撑的。 索洛指出,Gw和Gn之间的这种脆弱的平衡,关健在于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劳动力不能取代资本,生产中的劳动力与资本比例是固定的假设。倘若放弃这种假设,Gw和Gn之间的“刀刃平衡”也就随之消失。基于这一思路,索洛建立了一种没有固定生产比例假设的长期增长模型。 该模型的假设条件包括:

科技创新下的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分析【论文】

科技创新下的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分析 摘要: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较高,改革开放以来其区域经济增长呈现出南快北慢的态势。但是从2006年开始,苏中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开始超过苏南地区,2008年苏北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超过苏南地区。但是,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依旧十分明显。本文主要从科技创新为视角,对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现状进行分析,并明确其主要原因,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以缩小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 关键词:科技创新;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 1.引言 科技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科技代表先进生产力,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断显现。可以将江苏省划分为三大区域,分别是苏南、苏中、苏北,近年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具有不断明显的趋势。从科技创新视角来看,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与其科技创新能力的差异性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所以,从科技创新视角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及其原因进行分析显得十分必要。同时,

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是江苏省近年来考虑的关键问题,因此从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出发进一步实现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的协调性显得十分必要。 2.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现状 2019年,江苏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9631.5亿元,同比增长 6.1%。从三个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296.3亿元,同比增长1.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4270.5亿元,同比增长5.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1064.7亿元,同比增长6.6%。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速度不断加快,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4.3:44.4:51.3。江苏省2019年人均生产总值123607元,同比增长5.8%。江苏省近年来GDP增长变化情况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江苏省GDP总量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其增速虽然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但整体仍然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而人均GDP则呈现出明显的增长态势。从江苏省各地级市经济发展情况来看,不管是总量还是增长率都呈现出一定的差异,2019年江苏省各地级市GDP排名及增长情况如表2所示:在江苏省三大区域中,苏南地区包括苏州市、南京市、无锡市、常州市、镇江市5个地级市;苏中地区包括扬州市、泰州市、南通市3个地级市;苏北地区包括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淮安市、盐城市5个地级市。

发展经济学案例分析-珠三角

发展经济学案例分析 在发端于美国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的情况下,以加工贸易为鲜明特色的珠三角地区经济成为我国受金融危机影响的重灾区。在此背景下,珠三角经济转型面临着更加复杂的背景和新的挑战,同时也给我县的经济发展及招商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珠三角地区产业集群特点及现状 目前,广东省已形成了一批以专业镇为特色的民营产业集群区域。在1145个县市辖镇中,产值超过10亿元的有300多个,超过20亿元的有120多个,超过100亿元的有24个。在珠三角的404个建制镇中,以产业集群为特征的专业镇占1/4,其中包括佛山、中山、东莞以纺织和服装产业为主的集聚区和佛山、潮州、云浮以陶瓷和建材产业为主的集聚区。 珠江东岸的深圳、东莞、惠州、广州已形成了我国著名的电子信息产业走廊,经济规模近4000亿元,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区,尤其是在深圳建成的高科技园区产业集群,有多家大型企业进驻,如联想、华为、IBM、TCL等。在珠江西岸,形成涵盖佛山、中山、江门、珠海等地的电器机械产业集群,经济规模达1000多亿元,也在全国处于首位。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汽车产业集群是中国重要的汽车产业集群,汽车消费市场占了全国市场的 1/4;珠三角的彩电产量占全国1/2强,家用电冰箱产量占1/3,纺织业居全国第二。由于地理位臵的优越、改革开放初期的优惠政策和低成本的优势,珠三角地区吸引了众多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广州、东莞、深圳、佛山等四个主要城市,以港澳台投资商为主。从企业规模来看,以200万美元到500万美元的中小型企业居多。 目前珠三角地区主要的产业还集中在第二产业中,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特别是高附加值服务业,如金融、保险、电信、物流等部门,与发达国家的水平差距较大。国际金融危机对珠三角的外向型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导致企业陷入困境,出现了大量加工贸易型企业破产和非正常撤资现象。总的来说,珠三角地区仍然处于国际产业链中的低端,低技术含量、

浙江区域经济差异比较与分析

浙江区域经济差异比较与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各县市都获得了迅猛发展,但区域差距也迅速扩大,沿海与非沿海、沿海内部区域差异都构成了浙江省区域差异的主要内容。影响区域差异的因子是多方面的,历史基础、中心城市规模、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市场发育程度、全球化程度、信息化程度、区位和交通、人口数量与素质和区域发展策略等均对浙江沿海区域经济差异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各因素的影响,得出实际使用外资、产业结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浙江沿海经济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区域差异 agdp 发展不平衡面板数据 根据对有关资料分析,浙江经济在原有区域经济水平静态不平衡的基础上,经过动态不平衡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形成广泛的新增长极,区域间经济水平的差距经历了先有所扩大又逐步收敛的过程。总体上是一种非极化性不平衡发展。2010年浙江省实现生产总值27100亿元,增长11.8%。201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359元,年均实际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303元,年均实际增长8.4%。浙江省2010年的gdp总量和人均gdp均列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第4位,特别是人均gdp列各省之首。但浙江是地域小省、人口小省、自然资源小省,而且省内地域差异明显,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等地貌类型复杂,山区面积约占70%。各区域在经济发展条件与发展水平上存在很大差异。1997

年消灭了贫困县,2001年消灭了绝对贫困乡镇。但是过去的贫困县和贫困乡镇,在今天仍然是欠发达地区或相对落后地区。2009年杭州市的人均gdp达到74924元,而温州市的泰顺县只有9554元,前者竟是后者的7.6倍之多。 区域经济差距的存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区域经济差距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和积极意义,但过大的区域经济差距将会产生诸多消极的影响,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本文首先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agdp)采用了极值差率和标准变异系数进行分析地区经济之间的差距。然后对影响nich的因素(历史基础、中心城市规模、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市场发育程度、全球化程度、信息化程度、区位和交通、人口数量与素质和区域发展策略等)进行分析和比较,最后,通过建立多元回归分析找出产生区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1 浙江经济区域经济差异的描述分析 一般来说,区域经济差异可以划分为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绝对差异是用绝对表来衡量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它反映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差距,是一种等级水平的差异;区域经济的相对差异是用某指标的变动率来衡量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它反映的是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速度差异。这两种指标对于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同等重要,二者所包含的意义不一样,不可能相互替代。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差异必须同时重视绝对与相对差异的研究。为了能全

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分析综述

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分析 【摘要】:由于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取得的巨大的发展,但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地区间的经济差异现象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人均消费东部要高出许多,而西部有的甚至还停留在解放前的状态。由于地理文化的差异造成现在的现象。正文更加充分揭示了差异的原因以及实证分析。 。 【关键词】经济增长经济差异区域经济差异 引言: 中国20多年经济改革所取得的绩效已经被很多人视为“中国的奇迹”,而近些年来出现的一些地区间差距的扩大迹象,正在成为理论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们注意的焦点。与此相平行的是,大多数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成果或问题的早期研究,一般是将中国经济视为一个同质的整体,而近来的理论研究则越来越注重各个地区之间的差距。 由于研究目的不同和数据可得性的差异,已有研究中对地区的划分,按划分程度的粗细,通常包括:按行政单位划分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沿海和内陆,城镇和乡村。少数研究中也有按华北、东北、东南、南部和西部五大区划分,以及以长江为界划分的南北。 地区差距是指经济、社会以及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方面要素差距

组成的“集合体”,即地区间社会经济综合实力水平的差距。在经济学研究中,衡量地区差距的指标,主要集中在人均或者劳均GDP、GNP,人均收入,人均消费等,少数研究中也涉及其他一些社会指标,如平均受教育年龄、人均卫生支出,有的甚至构造了系统的指标体系。本文关注的核心是各地经济增长水平的差距及其形成原因,所采用的指标大多是反映地区产出或收入差距的指标,如人均GDP、不同省份的有效人口增长、人均消费等。 中国的学者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差距的研究还是相当多的,不管是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方面都有很多的文献去查。笔者基于今年9月份2006年的统计年鉴,从实证方面做一个时间上的跟进,以及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的原因做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正文:(—)开放对经济增长的空间影响 我国地区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即随着开放进程的推进,开放与经济增长正相关关系逐渐凸现出来,同时地域差异被放大。在开放的第一个阶段,全国开放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相对生产增长率,也即相对人均产出增长率并不必然位于全国前列,如相对开放度较高的广东、浙江、海南、江苏、福建、山东等地,劳动生产率排在全国前10名之内,而同样是相对开放度较高的北京、天津、辽宁和上海的劳动增长率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很显然,在这个时期内,开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增长,同时也为下一阶段各地的进一步开放做了准备,但总的来说,开放对各地经济的推动作用并不显著,地方优势并未随着开放得到充分发挥,此时开放的地域性差异不显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原因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原因 文献综述 :杜春勇 学号: 班级:国贸1304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领域,对于形成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学者们也各有解释,如资本流动、发展战略等。但这些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突出地表现在对欠发达地区的研究和形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动力机制的研究上。针对上述问题,文章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提出了 4 个方面的展望:扩大研究围、细化研究对象、提炼动力机制、创新研究方法。 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研究 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形成的原因,国众多学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从总体上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假说: (1)人口迁移与人力资本假说 人口迁移与人力资本假说认为,经济利益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动机,对于迁出地而言,不仅减少了可分享地方国生产总值的人口,还获得了迁移者在迁出地工作而转移到迁出地的部分收入,从而使迁出地人均经济水平得到提高;而对于迁入地,由于迁入人口分享了当地经济增长的成果,必然使迁入地人均经济水平有所降低。该假说还认为,由生产中的专业化知识积累而形成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会产生溢出效应,研究发展部门的人力资本开发应对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从人口迁移角度分析,王桂新、黄颖钰(2005)考察了 1995-2000 年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与东部地带经济发展的关系,发现省际迁移人口(外来劳动力)已成为推动东部地带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因素。正是大量外来劳动力的迁入,弥补了东部地带本地劳动力供给的不足,推动东部地带的 GDP 增长了 10%以上,对东部地带 GDP 增长的贡献度几乎达 15%。杜小敏、建宝(2010)利用面板数据的变系数模型实证考察了人口迁移和流动对我国各地区(省域)经济的影响,结果发现:对东部人口迁入和流入大省来说,人口迁入对经济的影响大于短期流入人口;对于中部的绝大部分地区以及西部的一些人口输出大省,伴随人口迁出而引起的人力资本流失对当地经济的负面影响开始凸显。 金相郁、段浩(2007)在卢卡斯模型的基础上从人力资本角度分析,利用 1997-2004 年全国各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进行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高等人力资本能对区域经济发展作出很好的解释。孔宪香(2007)认为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及城市群的形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等方面。高素英、曙明、王雅洁(2010)根据省 1978-2006 年的样本,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了

发展经济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参考)

发展经济学名词 结构主义:结构主义目前在发展理论文献中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用法。狭义结构主义把世界经济分为中心和外围两部分,发达国家属于中心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属于外围国家,二者的生产结构有很大差别。国际贸易的收益更多由中心国家获得。外围发展中国家会陷入失业、外部不均衡和贸易条件的恶化的恶性循环。广义的结构主义认为这个世界不像新古典理论所描述的那样可以灵活调整的,价格机制的作用是有限的,变迁只能通过其他方式来实现,国家干预是有必要的 新古典主义:是与结构主义相对的一种世界观,它认为世界是灵活的,市场总是趋于均衡,价格机制可以良好地发挥作用。市场机制是经济发展的最好机制 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取决于劳动力的年平均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年平均增长率。在资本与劳动、资本与产量的比例既定时,自然增长率是一个国家能够实现的最大增长率,它还是适应劳动力增长情况,实现充分就业的增长率 稳态:在经济中存在一个资本存量变动为零的资本存量水平,在这个水平上,改变资本的几种力量正好平衡,这一资本存量水平被为资本的稳态水平.稳态代表了经济的长期均衡,不论经济的初始水平如何,它终究要走向稳态。 贫困性循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是1953年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一书中提出的。该理论认为,资本匮乏是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他认为:在供给方面,一国由于经济不发达,人均收入低,低收入意味着人们将要把大部分收入用于消费,很少用于储蓄,从而导致了储蓄水平低,储蓄能力低,低储蓄能力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又会导致生产规模难以扩大、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造成低产出,低产出又造成低收入,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一低储蓄能力—低资本形成一低生存率—低产出—低收入“恶性循环;在需求方面,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低下意味着低购买力和低消费能力,低购买力导致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又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低资本形成使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生产率低下,低生产率带来低产出和低收入,这样,也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一低购买力—低投资引诱—低资本形成一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恶性循环. 大推进理论:大推进理论。这是发展经济学的先驱之一罗森斯坦-罗丹(Rosenstein-Ronda, P. N.)提出的关于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理论他认为,资本的供给是不可分的,交通、通讯、供水、电力、学校、医院等等都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而相配套才能发挥作用。这就要求投资要达到最小规模才能同时建成这些基础设施,工业化也因缺

发展经济学小论文!!!

《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评述 简介:本文是对速水佑次郎和神门善久的《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一书的评述。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 脱贫 技术进步 制度机制 一、 主要内容介绍及该书的组织 发展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探索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的可能性,它着重研究贫困特别严重的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当今世界上的低收入经济体如何才能进入经济持续发展的轨道,实现脱贫减困的近期目标和赶上富有的发达经济体的长期目标呢?发展经济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获得这一问题的答案。这也是发展中经济的视野——脱贫减困,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当今世界是以国家之间非常大的收入不平等为特征的。通过经济发展摆脱贫困和苦难是低收入国家的共同目标。而本书也旨在阐述发展中国家在新千年面临的新问题,重点探讨低收入国家追赶高收入经济体的发展问题。该书基本围绕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思路构思,具体组织如下: 第一章 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 第一章旨在建立全书的理论框架。按照这个理论框架,社会体制的发展是经济子系统和文化——制度子系统辩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本书中,考察的是消除当今世界上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和高收入的发达国家之间极大的人均收入差距所需的经济发展,如果不考察社会组织和人的价值体系必不可少的重大变化,是无法领悟如此广泛的经济增长的。理解经济变量(诸如资本和劳动力)数量扩张与文化、制度相互作用进而产生出一种有利于人均收入增长的社会制度的过程,应该是发展经济学的最终目标。作为达到该目标的第一步,这章提出了一种分析经济、文化和制度变化之间的复杂关系的理论框架。 文化——制度 子系统 经济子系统 上图即是一个有关社会体制发展的广义的概念性框架。该图是阐述社会体制如何在经济和文化——制度变量之间辩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演进的模型。 之后本章又阐述了经济增长来源于三方面的因素:生产要素的增加、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第三节用这种理论框架观察发展中经济,指出,当今发展中国家的主要问题是资源禀赋(人口爆炸性增长,土地资源稀缺性加剧)和技术变化的速度缓慢,即所谓的“提出问题”。进而提出其核心思想,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技术和制度上存在巨大的差距,但这些差距同时可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文化 (价值系统) 制度 (规则) 资源 (生产要素) 技术 (生产函数)

《索洛增长模型》

第一章 索洛增长模型 一、索洛模型的介绍与一些前提假设条件 该模型是经济学家传统上用于分析经济增长的主要模型。几乎对于所有有关增长的分析而言,索洛模型是其起点。理解该模型实质上便是理解增长理论。但该模型也存在缺陷:它不能解释不同时间上人均产出的巨大增长,也无法解释地域上不同人均产出的巨大差距。(按边际产品取得收益的传统途径)。 ()((),()())Y t F K t A t L t = 假设:(1)生产函数关于两个自变量是规模报酬不变的,即资本与有效劳动是规模报酬不变的((,)(,),0)F cK cAL cF K AL c =?≥;(2)除资本、劳动与知识以外的其他投入是相对不重要的,特别地,模型忽略了土地与其他自然资源。 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可以让我们利用紧凑形式的生产函数进行分析: 当11/,(,)(,)( ,1)(,)K c AL F cK cAL cF K AL F F K AL AL AL ==?=,其中, K AL 是单位有效劳动的资本量,1(,)F K AL AL 是单位有效劳动的产出。 定义K k AL =,/y Y AL =,及(,1)y F k =()y f k ?=,即把单位有效劳动的产出写成单位有效劳动的资本量的函数。 [人均收入:/(/)()Y L A Y AL Af k ==] 紧凑型生产函数()f k 假定满足(0)0f =,' ()0f k >,'' ()0f k <。因为: '(,)(/)(,)/(/)(1/)F K AL ALf K AL F K AL K ALf K AL AL =???='()f k = '()0f k >,''()0f k <的假设意味着资本的边际产品为正,但它随每单位有效劳动的资 本量的增加而下降。另()f ?被假设满足稻田条件:'' 0lim (),lim ()0k k f k f k →→∞=∞=, 其意思是在资本存量充分小量资本的边际产品是十分大的,而当资本存量变大时,资本的边际产品变得十分小。,它是确保经济的路径并不发散。 (举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说明满足稻田条件的意义) 二、生产投入的时间变化描述 资本、劳动与知识的初始水平给定的,劳动与知识以不变的增长率增长: ()()L t nL t ?=,()()A t gA t ? =(n 与g 是外生参数,而变量上的一点表示关于时间的一 个导数,()()/L t dL t dt ? =,为变量的变化率。而变量的增长率指其变化的速率,它等于其 自然对数的变化率,如,ln ()()1ln ()/()()() d L t dL t n d L t dt L t dL t dt L t ? == =。ln ()ln (0)L t L nt ?=+

发展经济学讲义

D e v e l o p m e n t e c o n o m i c s 《发展经济学》讲义 参考书目:《发展经济学》——增长与发展经济学译丛 [美]Debraj ray着陶然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10月第1版 黄景贵院长教授博士 孙建军副教授博士 目录 第一讲导论 第二讲经济发展:概览 第三讲经济增长 第四讲新增长理论 第五讲历史、预期和发展 第六讲经济不平等 第七讲不平等和经济发展:相互的联系 第八讲贫困与营养不良 第九讲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 第十讲农村和城市 第十一讲农业中的市场:一个初步的介绍 第十二讲土地 第十三讲劳动 第十四讲信贷 第十五讲保险 第十六讲国际贸易 第十七讲贸易政策 第十八讲贸易政策的多边方法 序言 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变的学科,本讲义提供了发展经济学的一个介绍。 本讲义主要面向高年级的本科生,帮助他们学习初级或中级经济理论、运用现代主流经济学的统一分析框架对各种发展问题作深入浅出的分析。尤其在方法论上,本讲义结合近年来经济理论在不完全信息、契约理论、博弈论和新增长理论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分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本讲义将对学生数学的要求降到了最低。具体而言,不使用微积分,而尝试主要通过语言、图表来说明问题,有时也使用基础代数来讲解有关理论。 第一讲导论 一、两个定义 发展经济学: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变的学科(debraj ray,2002)。 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 country):人均年收入低于9000美元的国家,而高于9000美元的国家称为发达国家(developed country)。——世界发展报告(world bank,1996) 二、本讲义的思维框架——贯穿两条主线: 1、或多或少地远离一个传统观点:即发展中国家问题只有在其所处的国际环境中才能得到最好的理解; 2、关于方法论的,尽可能用统一的分析方式来研究经济发展的问题,并在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的可能性方面取一

经济学案例分析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经济学核心思想是物质稀缺性和有效利用资源,可分为两大主要分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经济学案例分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经济学案例分析 失业率与宏观经济政策 最近,美国失业率持续一种相对稳定状态,而欧洲的失业率却急剧上升而且持续在30年前的水平之上。 如何解释两地劳动力市场的差别呢,部分原因在于两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同。美国只有一个中央银行,即联邦储备系统。他严格监控着美国经济。当失业率提高影响到居民对经济的信心时,美联储会放松银根,实行用心的货币政策,刺激总需求和提高产出,并防止失业率的进一步提高,实际上这是透过提高通胀率来降低失业率的方法。 而这天的欧洲还不存在这样的机构,欧洲是个国家联盟,它的货币政策由欧洲中央银行统一制定,由于思考到各国状况的复杂性,欧洲中央银行的目标主要是持续物价的稳定,奉行强有力的货币政策,全力持续低利率和低通胀。在这样的状况下,就无法利用通货膨胀政策来降低失业率。 问题 1、什么是失业问题造成失业率高的原因有哪些 2、说明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答案要点 1、(1)失业问题就是由失业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失业不仅仅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问题,失业是经济问题,因为失业意味着浪费有价值的资源,不利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失业是个政治问题,是因为它使成千上万的人失去工作,收入减少或丧失收入的来源,使人们整天无所事事,生活在痛苦和无奈中,会引起社会的动荡。 (2)失业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 ①摩擦性失业,是指人们在各地区之间、各种工作职位之间变动所构成的失业。 ②结构性失业,是指因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构成的失业。 ③周期性失业,是由于经济周期的变化而产生的对劳动总体需求不足所构成的失业。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统计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统计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以年均超过9%的经济增长速度创新了人类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由于国土面积辽阔、区域发展条件差异性较大、资源分布不均衡等原因,导致中国的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区域经济差异的不断扩大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正在引起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对改革开放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统计分析,运用了计算相对差异和绝对差异的标准差、极差、变异系数、极值比率等多种方法,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自1978年之后,中国的绝对差异一直呈扩大趋势。从人力资本、资本投入、产业结构、地理区位、市场化程度和政府政策六个角度探究了我国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的原因,并就缩小各地区经济差异,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差异;协调发展;统计分析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of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 nin g-up policy was put into effect in 1978, China had developed into the sec ond largest economy in the world with an econo mic growth rate of more tha n 9%, which is regarded as a miracle in the huma n econo mic growth history. .But because of vast territory, the differe nee of area developme nt con diti ons, the imbala need resources distributi ons, the regi onal econo mic differe nee has become eve n more serious. The in flue nee of enlarging regi onal econo mic differe nee on economy and society can not be n eglected. This paper carries out statistical an alysis to the regi onal economy differe nee after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uses many kinds of methods such as coefficient of standard deviation, extremely ba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extreme value rate. The statistical an alysis in dicates that the absolute differe nee has eon ti nu ous enlarging since 1978. The thesis an alyzes the reas ons from six aspects, and also gives some suggestio ns on how to reduce the gap. Key words: regi onal economy; regi onal econo mic differe nee; bala need developme nt; statistical an alysis

(完整版)发展经济学学习题库

发展经济学习题库 一、选择题 1.根据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经济“起飞”所需具备的条件不包括( C ) A.农业和工业中采取了现代的组织技术与方法 B.储蓄率不低于国民收入的10% C.人口增长率不高于3% D.经济中出现了新的重要的工业部门,而且能带动辅助部门发展 2.如果资本产出比是3,经济增长率为9%,根据哈罗德—多马模型计算,储蓄率应为( D ) A.3% B.6% C.12% D.27% 3.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科学技术水平是( A ) A.内生变量 B.外生变量 C.常数 D.变量 4.人口过渡理论认为,人口增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的变化,发达国家正处于第三阶段,其特点是( C ) A.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B.高出生率和低死亡率 C.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 D.低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5.根据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我们知道:在城乡收入差距一定的条件下,城市创造的就业机会越多,则( C ) A.城市的失业率越低 B.农村的失业率越高 C.城市的失业率越高 D.城市和农村的失业率同步下降 6.已知某国家的通货膨胀率是15%,名义利率是8%,则实际利率为( B ) A.-8% B.-7% C.7% D.23% 7.绿色革命就是( B ) A.对动物和森林实现彻底的保护,避免对野生动物乱捕乱杀,对森林乱砍乱伐 B.推广和应用粮食优良品种 C.农业生产广泛运用基因工程技术 D.广泛播种和生产绿色食品 8.纳克斯提出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属于( B ) A.极端的平衡增长理论 B.温和的平衡增长理论 C.完善的平衡增长理论 D.不平衡增长理论 9.熊彼特认为,正是由于企业家群体的创新,才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熊彼特所说的创新活动不包括( D ) A.引进一种新产品 B.开辟一个新市场 C.实现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D.扩大生产规模 10.环境污染对社会福利造成的损失是( D ) A.人们的健康状况会受到损害 B.社会生产效率下降 C.优美的环境给人们带来的愉悦感和舒适感可能消失 D.以上三项 11.一个人的学历证书或培训证明是要解决( D ) A.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 B.教育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C.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D.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 12.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来说,两类知识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这两类知识是( B ) A.科技知识和经济学理论知识 B.技术知识和属性知识 C.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 D.工程技术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 13.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忽视了一个关键因素,它就是( C ) A.土地的收益递减 B.劳动的收益递减 C.科学技术进步 D.人口增长放缓 14.典型的贸易保护主义理论是(A ) A.李斯特的“幼稚工业论” B.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假说 C.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D.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

发展经济学案例分析

原因:近年,经历“瘦肉精”、“红心鸭蛋”、“大头娃娃”等食品安全事件后,“三鹿奶粉”事件再次把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推向风口浪尖。当前,食品安全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也是中国当前面临的挑战之一。早前热议的《食品安全法》。是中国食品安全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步骤,食品安全的监管方式成为核心话题。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具有自身的特点。然而,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食品安全问题是经济处于发展阶段的国家所共有的社会经济现象;2、我国食品安全立法工作滞后;3、食品安全的管理机构分散、职能不统一;4、缺乏正常的食品安全监督公众渠道;五是社会整体诚信资本的缺失。措施:食品安全具有较强的公共性和社会性,与社会公共利益息息相关。因此,鉴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的现状,1、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机制。创新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机制,构建食品安全工作新格局。加快质量电子监管网建设,不断改进监管手段。建立严密的食品监管网络,对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各环节实行全过程监管,确保食品安全。2、集中整治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严厉打击“黑窝点”,坚决取缔无证无照生产加工食品行为,取缔无卫生许可证、无营业执照、无生产许可证的生产加工企业。3、构建食品安全评估评价体系和食品安全信息体系。以国家级食品质检机构和食品安全专家为专业技术支持,对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估,形成风险评估报告,对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预测,及时发布预警公告。 4、完善食品安全相关标准和相关认证。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标准的制订修订工作的力度;推动我国食品安全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进程。 5、加强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和重大事故应急体系建设。完善食品安全应急反应机制,建立实施食品安全快速反应联动机制;全面加大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督查督办力度,健全食品安全事故查处机制,建立食品安全重大事故回访督查制度和食品安全重大事故责任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收入水平却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并且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这不仅不利于资源合理配置,而且会影响到社会安定和国家政治、经济的统一。因此,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是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地区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所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要通过各种途径缩小地区差异,形成东西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关键词:地区差异,经济发展,缩小差距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虽然经历了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但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从总体上看,扩大的趋势进一步加大,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又有一些制度性因素,还有历史地理环境资源等因素,它们的相互作用才使得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不断分化的现状。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影响因素

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影响因素 现阶段国内经济发展大形势是积极上扬的,经济一直在大幅度增长,产业结构也能做到去旧迎新,不断调整,各个区域的经济差异已经在不断缩小,因此经济增长有质量保证。但是不能否认的是,我国的经济增长还呈现一种区域间不平衡的状态。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本、劳动力、技术、制度等很多方面的因素也处于不平衡状态,使这种不平衡逐渐变大。国内生产总值与总量的差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差异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差异是中国的区域经济增长中差异的具体表现。 1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1.1资本因素。资本因素本身就是一个难以进行概念界定的因素,但它对区域经济的增长差异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这一因素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的方面来看,资本要素包含很广,人力、物质、土地等资本都是资本要素的一部分。但是一般意义上都用这一要素的狭义概念,抛去其他内容,仅留下物质这一个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差异所产生的影响。物质资本又可以进行划分,其中可以划分出流动性的资本与固定化的资本两种。一般在进行研究时,常常需要用“资本形成总额”这一概念进行衡量,这个数值是取存货增加额的数量与固定资本的形成总额累加而得来。这个概念指的就是这两种计算因素的变动值相加带来的总数在某一地区某一时间的表现。1.2劳动因素。劳动因素也是干预区域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差异也产生较大影响。现阶段的研究一般都是采用就业人数的权衡和分析进行对劳动因素的衡量。实际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劳动力数值是计算劳动力因素的现实数据。就业人数的计算,一般来说,不仅包括了现阶段有城市中的在岗职工与个体业主、再就业离退休的人员,也包括乡村中的农村就业人员、乡镇企业就业人员等就业人员。这些具体有工作就业人员的数量相加,可以比较准确地表现一个地区一定时间内的劳动力具体实际使用情况。1.3技术因素。技术因素是我们国家现在经济得到不断发展的一个非常有用的推动力量,它不仅促进现阶段国内的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而且很大程度上推动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根据这一地区经济增长出现差异的调查研究,然后根据技术这一要素本身具有的特征,可以完整的知道这一要素本身内容的广泛性和可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