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报告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报告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报告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报告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知识拓展】

斐林试剂检测原理:斐林试剂甲乙两液混合得到的Cu(OH)2与还原糖中的醛基在沸水浴加热条件下反应而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

双缩脲试剂检测原理:在碱性环境下的Cu2+与蛋白质中的肽键反应,生成紫色络合物。小组实验评价量规表

实验报告

实验结果:(请在你选择探究的材料前划“√”)

若含有某成分,请用“+”表示,不含则用“—”

实验结论:

________(材料)中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合物) 实验中又发现了哪些新问题?

通过本实验你学到哪些知识?

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实验报告

1.目的 掌握凯氏定氮法测蛋白质的原理、操作、条件、注意事项。 2.原理 蛋白质是含氮有机化合物。食品与硫酸和催化剂一同加热消化,使蛋白质分解。分解的氨与硫酸结合生成硫酸铵。然后碱化蒸馏使氨游离,用硼酸吸收后在以硫酸或盐酸标准溶液滴定,根据酸的消耗量计算含氮量再乘以换算系数,即为蛋白质含量。 3.试剂 3.1浓硫酸、硫酸铜、硫酸钾,所有试剂均用不含氮的蒸馏水配制 3.2混合指示液 1份(1g/L)甲基红乙醇溶液与5份1g/L溴甲酚氯乙醇溶液临用时混合。 也可用2份甲基红乙醇溶液与1份1g/L次甲基蓝乙醇溶液临用时混合。 3.3氢氧化钠溶液(400g/L) 3.4标准滴定溶液 硫酸标准溶液[c(1/2H2SO4)=0.0500mol/L]或盐酸标准溶液[c(HCl) 0.0500mol/L] 3.5硼酸溶液(20g/L) 4.仪器 定氮蒸馏装置 5.样品 全蛋(2.47g) 6.操作 6.1样品处理 准确称取2—5g半固体样品,小心移入干燥洁净的500mL凯氏烧瓶中,然后加入研细的硫酸铜0.5g,硫酸钾10g和浓硫酸20mL,轻轻摇匀后于瓶口放一小漏斗,将瓶以45°角斜放于加有石棉网的电炉上,小火加热,待内容物全部炭化后,泡沫完全消失后,加强火力,并保持瓶内液体微沸,至液体呈蓝绿色呈请透明后,再继续加热0.5h,取下放冷,慢慢加入20mL水。 放冷后,移入100mL容量瓶中,并用少量水洗定氮瓶,洗液并入容量瓶中,再加水至刻度,混匀备用。取与处理样品相同的硫酸铜、硫酸钾、硫酸按同一方法做试剂空白试验。 6.2连接装置 装好定氮装置,于水蒸气发生器内装水至2/3处,加甲基红指示剂数滴及少量硫酸,以保持水呈酸性,加入数滴玻璃珠以防暴沸,用调压器控制,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教学设计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的教学设计 阳春市第一中学何方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教材把实验安排在学习蛋白质、糖类和脂质等知识内容之前,一方面为接下来的学习各类有机物奠定感性认识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实验内容的设置上注重学生对材料的选择,对检测结果的预期和实验方案的设计,因此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探究的能力,为以后各章节的探究性实验的顺利开展搭建了一个较高的起点。 2、教学目标 (1)知识: ①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 ②推断组织液中有机物的种类和大致含量 (2)能力: ①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 ②初步掌握评价和报告实验结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严谨认真合作学习敢于质疑善于反思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的原理和方法。 难点:实验所用材料多,试剂种类和使用方法多,课堂容量大。 突破:面对全体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材料仪器准备,学生的情感和知识准备。课堂上发挥小组长的协助管理作用,合理有序地组织教学。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思维水平、学习能力已经发展到较高阶段,乐于并有能力接受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 2、感兴趣,有实验操作的基础。 3、材料试剂多,任务繁重,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法学法 1、学法: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分享交流。 2、教法:组织者,引导者,注意生成性问题的再探究。 四、教学过程 1、实验动员,知识准备 教师:介绍有关实验原理和检测方法(见板书) 学生:讨论交流,合作学习(讨论题见板书) 2、创设情景,任务驱动 提供一种水果组织(苹果),学生自带一样自己感兴趣的组织进行检测。

假设每个同学是一个营养师或检验员……如何准确检测出组织液各含哪种物质? 你要选择哪些实验器材和试剂? 3、作出预测设计实验 (1)先预测,再检测。 (2)设计记录表格,记录预测和实测结果。 4、分组探究,自主学习 小组长:组织分工,材料仪器的分配和管理。 组员:对提供的一种组织液和自带的组织用相应试剂进行检测。根据特定的颜色反应尝试分析其中有机物的种类,比较各种有机物的含量。 注意生成性问题的再探究(再探究课题见板书) 教师:不直接解疑,鼓励设计实验进行再探究 5、成果交流,评价反思 实验反思:预测与实测相符? 小组间的异同? 存在问题? 教师公布答案,并作出恰当的评价: (1)实验纪录表格的设计、实验结果和推论 (2)自主学习和合作能力 (3)创新思维和能力 6、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讨论: 今天检测的生物材料中有机物的种类,含量一样吗?对你选择食物有什么启发? 依据课程的基本理念,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以致用。 五、教学反思 1、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完整性”为课堂教学的四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指导,侧重科学方法教育。 2、注重培养自疑自析的能力,“教为了不教”。 3、发挥小组长的协助作用。 4、试剂用量的差异,影响对实验结果的推断。 5、探究、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课时的安排矛盾。 板书设计: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 一、实验原理()+()()

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

《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说课稿 开鲁县蒙古族中学赵跃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首先,是教材分析,本实验是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第2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学习高中生物的第一个探究性实验。首先,我来说一下新旧教材的特点:本实验在旧人教版中是属于验证性实验,实验材料、实验程序和实验结果都已告知,只要求学生按照既定的程序来操作验证,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探究精神;而新人教版是属于探究性实验,要求学生材料自选,实验方案未具体设定,因此给学生留有很大的探究空间,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同时通过本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实验探究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各章节的探究性实验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学好这节课是非常有必要。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我将本实验内容制定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掌握实验原理和试剂的使用;学会探究不同细胞中有机物的种类及含量 ⑵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具有实验探究能力及表达交流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相互合作,严谨仔细,尊重事实,善于反思,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再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制定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⑴有机物的检测原理、材料的选择和试剂的使用。 ⑵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实验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实验个数多、课堂容量大,课时紧 下面分析一下学生的情况: 生活背景:我们的周围,糖尿病和肥胖患者逐渐增加,报纸、网络等媒体对患者饮食众说纷纭。学生内心本身就有很强的探究欲望。 素质背景:高一的学生很活跃,好奇心也很强,对实验非常感兴趣。而且我校部分学生在初中时就学会试剂的配制、实验的操作也能够很好的完成。但是,由于条件有限,部分农村学生在初中阶段从有接触过手实验操作,因此,学生动手能力差异较大。 为了能较好的突破教学重难点,我采用支架式教学方法: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是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掌握而构建的教学方法。 接下来再具体谈谈我的设计思路: 这个实验我是分为课前、课堂和课后三个环节进行开展教学。 首先,说一下我的课前准备。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我在课前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了不同的问题: 1、要求学生完成两张知识卡片:比较四种有机物的检测原理和斐林试剂与双缩脲的异同点; 2、网上搜集资料:有关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物化性质及鉴定方法。 3、是要求学生进行思考,怎样去设计一个实验记录表格,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对于前两个问题要求全部学生都要完成,但对于第三问题只是要求有能力的同学继续去完成。通过这个环节,从而能调动学生的内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学生会自主的去研究实验原理、方法和步骤。 下面。重点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首先我向同学展示几张明星照片和一些统计数据,说明肥胖患者剧增,并带来一些健康隐患。现在同学面前已摆放了一些家中常吃的食物,假设你是一个检测员,从事组织样液的检测工作,如何才能准确检测出你手中材料有什么成分?并能指导我们健康饮食。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接下来是通过问题引导的方法,来指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 首先是实验原理的确定。抛出问题思考1:我们知道,物质都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本实验能否通过物理性质如:气味、颜色、粘性和甜味来检测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思考后,会有一定的答案:不可以。比如糖类:没有气味和颜色的物质不一定是糖类,比如水;不甜和不黏手的物质也不一定就不是

蛋白质测定实验报告

蛋白质测定实验报告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蛋白质测定方法——化学报告

蛋白质的检测 酚试剂法灵敏度较高 20~250mg 费时蛋白质在碱性溶 液中其肽键与 Cu2+螯合,形成 蛋白质一铜复合 物,此复合物使 酚试剂的磷钼酸 还原,产生蓝色 化合物 酚类、柠檬 酸、硫酸铵、 tris缓冲液、 甘氨酸、糖 类、甘油等均 有干扰作用 由上表可大致了解五种检测蛋白质的方法,下面以实验的形式进行详细阐述: 1 材料与方法 仪器材料 (1)仪器:凯氏定氮仪、紫外分光光度计、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工作离心机、布氏漏斗、抽滤泵。 (2)试剂及原材料:牛奶、酸奶、豆浆、LpH=4. 7醋酸- 醋酸钠缓冲液、乙醇-乙醚等体积混合液、浓H2SO4 、40%氢氧化钠、30%过氧化氢、2%硼酸溶液、0. 050molPL标准盐酸溶液、硫酸钾- 硫酸铜接触剂、混合指示剂、标准蛋白溶液、双缩脲试剂、考马斯亮蓝G- 250试剂。 实验方法 (1)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将待测样品与浓硫酸共热,含氮有机物即分解产生氨(消化) ,氨又与硫酸作用,变成硫酸铵。为了加速消化,可以加入CuSO4 作催化剂和加入K2SO4 以提高溶液的沸点,而加入30%过氧化氢有利于消化溶液的澄清。消化好的样品在凯氏定氮仪内经强碱碱化使之分解放出氨,借蒸汽将氨蒸至定量硼酸溶液中,然后用标准盐酸溶液进行滴定,记录,计算出样品含氮量。每个样品做三次重复测定,取平均值。 (2)紫外吸收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蛋白质分子中,酪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残基的苯环含有共轭双键,使蛋白质具有吸收紫外光的性质,吸收峰在280nm处,其吸光度(即光密度值)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此外,蛋白质溶液在238nm的光吸收值与肽键含量成正比。利用一定波长下,蛋白质溶液的光吸收值与蛋白质浓度的正比关系,可以进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紫外吸收法简便、灵敏、快速,不消耗样品,测定后仍能回收使用。低浓度的盐,例如,

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检测

洪湖市高一生物检测题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 命题人:洪湖二中王荣审题人:吴东方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鉴定还原糖、脂肪、蛋白质所用的试剂和所出现的颜色分别是()A.斐林试剂(砖红色)、双缩脲试剂(紫色)、苏丹Ⅲ染液(橘黄色)B.双缩脲试剂(紫色)、斐林试剂(砖红色)、苏丹Ⅲ染液(橘黄色)C.苏丹Ⅲ染液(橘黄色)、双缩脲试剂(紫色)、斐林试剂(砖红色)D.斐林试剂(砖红色)、苏丹Ⅲ染液(橘黄色)、双缩脲试剂(紫色)2.鉴定蛋白质时,事先留出一些黄豆组织样液,主要目的是( ) A. 重复两次,结果准确 B.与加入双缩脲试剂后的颜色作对照 C. 再用于还原糖的鉴定 D.失败后还可重做 3.医院确认糖尿病的常用方法及结果是( ) A. 加入新制的Cu(OH)2,出现红色 B.加入碘—碘化钾溶液,出现蓝色 C. 加入苏丹Ⅲ溶液,出现橘黄色 D.加入碘—碘化钾溶液,出现淡黄色 4.用苏丹Ⅲ染液检验脂肪,脂肪颗粒被染成红色,但要立即观察,否则脂肪颗粒将溶解.能溶解脂肪颗粒的是( ) A. 染液中的苏丹Ⅲ B. 染液中的酒精 C. 染液中的水分 D. 染色反应中的热量 5. 与硫酸铜溶液在碱性环境中反应能显出紫色的物质是( ) A. 淀粉 B. 脂肪 C. 蛋白质 D.核酸 6.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双缩脲试剂A是为反应提供碱性环境 B.在花生子叶薄片上滴加50%酒精是为了溶解组织中的油脂 C.所有的蛋白质均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D.苏丹Ⅳ可用来鉴定生物组织中的脂肪 7.下列糖类中属于可溶性还原糖的是:①葡萄糖②淀粉③纤维素④蔗糖⑤果糖⑥麦芽糖()

蛋白质含量测定——双缩脲试剂法-实验报告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 姓名: 学号: 专业年级: 组别: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实验名称蛋白质含量测定——双缩脲试剂法 实验日期实验地点 合作者指导老师 评分教师签名批改日期 一、实验目的 1.1.掌握双缩脲测定血清总蛋白的基本原理、操作; 1.2.掌握双缩脲试剂的配制; 1.3.熟悉血清总蛋白的临床意义; 1.4.了解双缩脲法测定血清总蛋白的特点和注意事项。 二、实验原理 2.1.两分子尿素加热脱氨缩合成的双缩脲(H2N-OC-NH-CO-NH2),因分子内含有两个邻接的肽键,在碱性溶液中可与Cu2+发生双缩脲反应,生成紫红色络合物。 2.2.蛋白质分子含有大量彼此相连的肽键(-CO-NH-),同样能在碱性条件下与Cu2+发生双缩脲反应,生成的紫红色络合物,且在540nm处的吸光度与蛋白质的含量在10~120g/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三、材料与方法: 3.1.实验材料: 3.1.1.实验试剂:①小牛血清;②6.0mol/LNaOH溶液;③双缩脲试剂:硫酸酮、酒石酸钾钠、碘化钾;④蛋白质标准液(70g/L);⑤0.9%NaCl;⑥蒸馏水。 3.1.2.实验器材:①试管;②烧杯;③容量瓶;④加样枪;⑤刻度吸管;⑥玻璃棒;⑥1100分光光度计;⑦电子天平;⑧水浴锅。

3.2.实验步骤 四、结果与讨论: 4.1.实验现象: ①选取三支洁净无损的试管,从左往右依次加入0.9%氯化钠溶液、蛋白质标准液、相应的小牛血清各0.5ml,分别命名为B试管、S试管和U试管,再分别向三支试管内加入4ml的双缩脲试剂,溶液均成蓝色透明状。

测定次数 1 2 3 平均吸光度 ②将三支试管放入37℃水浴锅中加热20min,取出后,B试管呈淡蓝色,S试管和U 试管均成浅紫色,且S试管的颜色比U试管的颜色深。(如图一) 图一水浴后三支试管颜色图二分光计读数 S 0.185 0.184 0.185 0.1847 U 0.152 0.151 0.152 0.1517 结果计算:代入公式:血清总蛋白(g/L)=(Au/As)X蛋白质标准液浓度(g/L),得出结果:血清总蛋白=57.493g/L。 4.3.结果讨论 经查阅资料得:正常成人血清总蛋白含量为60~80g/L,而小牛血清总蛋白含量比正常成人血清总蛋白含量略低一点,本次结果得出小牛血清总蛋白含量为57.493g/L,符合情况。 4.3.1.成功原因: ①本次试验的试剂混合水浴后出现了预期效果:B试管呈淡蓝色,S试管和U试管均成浅紫色,且S试管的颜色比U试管的颜色深。B试管呈淡蓝色是因为B试管中没有发生任何反应,所以呈现双缩脲试剂本来的淡蓝色,而S试管和U试管呈浅紫色是因为试剂中的蛋白质和双缩脲发生了双缩脲反应而呈浅紫色。 管号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试题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试题

————————————————————————————————作者:————————————————————————————————日期: 2

1.鉴定可溶性还原糖、蛋白质、脂肪所用实验材料较合理的一组是() A.韭菜叶、豆浆、大豆B.梨、鸡蛋清、花生子叶 C.西瓜、花生子叶、大豆D.番茄、豆浆、花生子叶 2.下列有关颜色反应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成熟番茄和成熟西瓜均含有较多的果糖和蔗糖等还原糖,但不适合用于还原糖的鉴定实验B.利用花生的组织样液或组织切片进行脂肪鉴定实验时,需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相应的颜色C.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作用,颜色变化为浅蓝色→紫色,该过程不需要水浴加热处理 D.还原糖鉴定实验中,应向组织样液中先加入斐林试剂甲液,后加入乙液 3.表格是某同学探究不同材料中还原糖含量高低的实验。下列是对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试管1 试管2 试管3 试管4 苹果提取液 2 mL 雪梨提取液 2 mL 白菜提取液 2 mL 蒸馏水 2 mL 斐林试剂 1 mL 1 mL 1 mL 1 mL 水浴加热砖红色很深砖红色深砖红色较浅无砖红色 A.苹果组织细胞中含还原糖较高B.白菜叶肉细胞中也含有还原糖 C.试管4中溶液为无色D.试管1~3中,溶液颜色渐变成砖红色 4.现提供可配制斐林试剂的溶液:甲液(0.1 g/mL NaOH溶液)、乙液(0.05 g/mL CuSO4溶液)、以及蒸馏水,如果充分利用上述试剂及必需的实验用具,可灵活性地鉴别出下列哪些物质() ①葡萄糖②乳糖③胃蛋白酶④RNA A.只有①B.①和②C.①和③D.②、③和④ 5.下列有关生物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用双缩脲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不能用煮过的豆浆做实验材料,因为蛋白质已经变性 B.甘蔗含有较多的糖,可用于进行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 C.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D.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 6.判定从植物体榨出的白色液体是否含有脂肪、酵母菌酒精发酵是否彻底、提取的DNA是否 被DNA酶污染、酪蛋白是否充分水解成氨基酸,依次选择的试剂是 ①苏丹III染液② 2 () Ca OH③斐林试剂④双缩脲试剂⑤二苯胺A.①③⑤④ B.①②⑤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⑤ 7.下列实验中所用试剂错误 ..的是()A.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使用醋酸洋红溶液使染色体着色 B.在提取叶绿体色素实验中,使用丙酮提取色素 C.在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使用氯化钠溶液析出DNA D.在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使用苏丹Ⅲ染液鉴定蛋白质 8.将小麦种子分别置于20℃和30℃培养箱中培养4天,依次取等量的萌发种子分别制成提取液Ⅰ和提取液Ⅱ。取3支试管甲、乙、丙,分别加入等量的淀 粉液,然后按下图加入等量的提取液和蒸馏水,45℃水浴保温5分钟,立即 在3支试管中加入等量裴林试剂并煮沸2分钟,摇匀观察试管中的颜色。结 果是() A.甲呈蓝色,乙呈砖红色,丙呈无色 B.甲呈无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 C.甲、乙皆呈蓝色,丙呈砖红色 D.甲呈浅砖红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 9.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三种有机物的鉴定实验中,以下操作错误的 是() A.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产生砖红色沉淀 B.只有脂肪的鉴定需要使用显微镜 C.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不需要加热 D.使用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最好是现配现用 10.检验苹果中是否有还原性糖,可以选用的试剂是()A.碘液B.苏丹Ⅲ染液C.双缩脲试剂D.斐林试剂11.下列关于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A.将在蔗糖溶液中已发生质壁分离的洋葱表皮细胞转到更高浓度的蔗糖溶 液中,则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B.将斐林试剂加入到蔗糖溶液中,加热后出现砖红色沉淀 C.将肝脏研磨液煮沸冷却后,加入到过氧化氢溶液中立即出现大量气泡 D.将双缩脲试剂加入到蛋清稀释液中,溶液变成紫色 81

蛋白质测定实验报告

蛋白质测定方法——化学报告

蛋白质的检测 酚试剂法灵敏度较高 20~250mg 费时蛋白质在碱性溶 液中其肽键与 Cu2+螯合,形成 蛋白质一铜复合 物,此复合物使 酚试剂的磷钼酸 还原,产生蓝色 化合物 酚类、柠檬 酸、硫酸铵、 tris缓冲液、 甘氨酸、糖 类、甘油等均 有干扰作用 由上表可大致了解五种检测蛋白质的方法,下面以实验的形式进行详细阐述: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材料 (1)仪器:凯氏定氮仪、紫外分光光度计、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工作离心机、布氏漏斗、抽滤泵。 (2)试剂及原材料:牛奶、酸奶、豆浆、0.12mol/LpH=4. 7醋酸- 醋酸钠缓冲液、乙醇-乙醚等体积混合液、浓H2SO4 、40%氢氧化钠、30%过氧化氢、2%硼酸溶液、0. 050molPL标准盐酸溶液、硫酸钾- 硫酸铜接触剂、混合指示剂、标准蛋白溶液、双缩脲试剂、考马斯亮蓝G- 250试剂。 1.2 实验方法 (1)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将待测样品与浓硫酸共热,含氮有机物即分解产生氨(消化) ,氨又与硫酸作用,变成硫酸铵。为了加速消化,可以加入CuSO4 作催化剂和加入K2SO4 以提高溶液的沸点,而加入30%过氧化氢有利于消化溶液的澄清。消化好的样品在凯氏定氮仪内经强碱碱化使之分解放出氨,借蒸汽将氨蒸至定量硼酸溶液中,然后用标准盐酸溶液进行滴定,记录,计算出样品含氮量。每个样品做三次重复测定,取平均值。 (2)紫外吸收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蛋白质分子中,酪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残基的苯环含有共轭双键,使蛋白质具有吸收紫外光的性质,吸收峰在280nm处,其吸光度(即光密度值)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此外,蛋白质溶液在238nm的光吸收值与肽键含量成正比。利用一定波长下,蛋白质溶液的光吸收值与蛋白质浓度的正比关系,可以进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紫外吸收法简便、灵敏、快速,不消耗样品,测定后仍能回收使用。低浓度的盐,例如, 生化制备中常用的(NH4)2SO4 等和大多数缓冲液不干扰测定,特别适用于柱层析洗脱液的快速连续检测,因为此时只需测定蛋白质浓度的变化,而不需知道其绝对值。 此法的特点是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准确度较差,干扰物质较多,在用标准曲线法测定蛋白质含量时,对那些与标准蛋白质中酪氨酸和色氨酸含量差异大的蛋白质有一定的误差,故该法适于用测定与标准蛋白质氨基酸组成相似的蛋白质。若样品中含有嘌呤、嘧啶及核酸等吸收紫外光的物质,会出现较大的干扰。核酸的干扰可以通过查校正表,再进行计算的方法加以适当的校正。但是因为不同的蛋白质和核酸的紫外吸收是不相同的,虽然经过校正,测定的结果还是存在一定的误差。 此外,进行紫外吸收法测定时,由于蛋白质吸收高峰常因pH的改变而有变化,因此要注意溶液的pH值,测定样品时的pH要与测定标准曲线的pH相一致。取待测样品制成蛋白浓度大约在0. 1~1. 0mgPmL的蛋白质溶液,用紫外分光光度计进行比色,对照标准曲线得出样品含氮量。每个样品做3次重复测定,取平均值。 (3)双缩脲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 民勤三中闫小青 一、实验原理 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糖类中的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以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 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可以产生紫色反应;淀粉遇碘变蓝色。因此,可以根据与某些化学试剂所产生的颜色反应,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或蛋白质的存在。 二、实验材料、用具及试剂 1.材料: 梨匀浆,鸡蛋清(稀释10倍后使用),质量分数为1%的淀粉溶液、花生种子匀浆。 2.用具: 滴管、试管、试管架、试管夹、烧杯、小量筒、三脚架、石棉网、火柴。 3.试剂:(1)斐林试剂甲液:质量浓度为0.1 g/mL的NaOH溶液,乙液:质量浓度为0.05 g/mL的CuSO 4 溶液。 (2)双缩脲试剂A液:质量浓度为0.1 g/mL的NaOH溶液(10 g NaOH加水至100 mL), B液:质量浓度为0.01 g/mL的CuSO 4溶液(1 g CuSO 4 加水至100 mL)。 (3)碘液 (4)苏丹III或苏丹IV染液,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 三、操作过程及实验结果 (1)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 ①向试管内注入2 mL待测组织样液。 ②向试管内注入1 mL斐林试剂(甲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注入)。 ③将试管放入盛有50~65℃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 min。 ④观察实验现象:如果待测组织样液中还原糖含量较高,可见溶液的变化为:浅蓝色→绿色→棕黄色→砖红色沉淀。 (2)蛋白质的检测和观察 ①向试管内注入待测组织样液2 mL。 ②向试管内注入双缩脲试剂A液1 mL,摇匀;再注入双缩脲试剂B液4滴,摇匀。 ③观察实验现象。如果待测组织样液中蛋白质含量较高,可以观察到待测组织样液变成紫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教学设计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是教材中第一个验证性实验,本节实验课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完整性”为课堂教学的四个基本维度,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重点,在实验操作中充分发挥小组长的协助作用,分工合作以提高课堂效率。其次,需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时间,对实验结果进行认真分析,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实验教学分析 1、内容分析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是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探究实验,新课标教材把此实验安排在学习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等知识内容之前,目的在于一方面为接下来学习各类有机物奠定感性认识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实验内容的设置上注重学生对材料的选择,对检测结果的预期和实验方案的设计,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为以后各章节的探究性实验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2、学情分析 高中生的思维水平、学习能力已经发展到较高阶段,乐于并有能力进行自主探究性的学习,实验的内容与日常饮食有关,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极易产生学习兴趣,设置不同层次的探究,以适应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学生的需要。但材料试剂多,规范操作细节多,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3、教学条件分析 本实验所用到的材料和各种实验器材都是学校实验室中经常用到的,各种化学试剂、器材的使用都在以前的教学中涉及到,学生应该对此并不陌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原理和方法。 难点:实验所用材料多,试剂种类和使用方法多,课堂容量大。特别对于区分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成分、配制和使用方法的不同。 突破策略:面对全体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材料仪器准备和学生的情感、知识准备;课堂上发挥小组长的协助管理作用,合理有序地组织教学。 四、实验目标 1、知识目标:说明特定的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相应的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简述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主要是根据所选实验材料设计实验并做出预期实验结果。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参与合作学习,形成严谨认真、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按照实验操作规则操作实验,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3、能力目标: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蛋白质和淀粉。 五、实验准备 1、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 常见的还原糖有葡萄糖、果糖和麦芽糖,本实验最理想的实验材料是还原糖含量较高的植物组织,而且要求组织的颜色较浅或近于白色,如苹果和犁的果实。 2、脂肪的鉴定 所用材料要求一脂肪含量高,二有一定大小做徒手切片,花生种子符合本实验的要求。实验前要将花生种子浸泡3~4h,有利于切成薄片,但浸泡时间也不宜过长,否则组织太软,切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含量实验报告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一、实验目的 1.学习紫外光度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原理; 2.掌握紫外分光光度法测蛋白质含量的实验技术。 二、实验原理 1.测蛋白质含量的方法主要有:①测参数法:折射率、相对密度、紫外吸收等;②基于化学反应:定氮法、双缩脲法、Folin―酚试剂法等。本实验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 2.蛋白质中的酪氨酸和色氨酸残基的苯环中含有共轭双键,因此,蛋白质具有吸收紫外光的性质,其最大吸收峰位于280nm附近(不同蛋白质略有不同)。在最大吸收波长处,吸光度与蛋白质溶液的浓度服从朗伯―比尔定律。 利用紫外吸收法测蛋白质含量的准确度较差,原因有二:①对于测定那些与标准蛋白质中酪氨酸和色氨酸含量差异较大的蛋白质,有一定误差,故该法适于测定与标准蛋白质氨基酸组成相似的蛋白质;②样品中含有的嘌呤、嘧啶等吸收紫外光的物质,会出现较大干扰。 三、仪器与试剂 TU―190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标准蛋白质溶液3.00mg·mL-1、0.9%NaCl 溶液、试样蛋白质溶液。 10mL比色管、1cm石英比色皿、吸量管。 四、实验步骤 1.绘制吸收曲线 用吸量管吸取2mL3.00mg·mL-1标准蛋白质溶液于10mL比色管中,用0.9%NaCl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用1cm石英比色皿,以0.9%NaCl溶液作参比溶液,在190~400nm间每隔5nm测一次吸光度Abs,记录数据并作图。 2.绘制标准曲线 用吸量管分别吸取1.0、1.5、2.0、2.5、3.0mL3.00mg·mL-1标准蛋白质溶液于10mL比色管中,用0.9%NaCl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用1cm石英比色皿,以0.9%NaCl溶液作参比溶液,在波长280nm处分别测其吸光度,记录数据并作图。 3.样品测定 取适量浓度试样蛋白质溶液,在波长280nm处测其吸光度,重复三次。在已经得到标准曲线的情况下,为了使测量结果准确度高,待测溶液的浓度需在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内,所以,先测定试样蛋白质原液的吸光度(1.363),估算浓度为2.0960 mg·mL-1,再将原试液稀释至5倍(即取2mL试液,用0.9%NaCl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估算浓度为0.4192 mg·mL-1,测吸光度,重复三次 五、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蛋白质、糖类、脂质与人体健康

题目:蛋白质、糖类、脂质与人体健康学科:高中生物 作者:张小娟 单位:康乐县第一中学

目录 一、摘要 二、蛋白质、糖类、脂质与人体健康 1、蛋白质与健康 2、糖类与健康 3、脂质与健康 三、总结 四、参考文献

【摘要】蛋白质、糖类和脂质以其越来越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而逐渐受到人们越来越多关注。据估计生物技术可以利用三大物质给人类创造数千亿美元的收入,但比这更重要的是三大物质挽救了数亿人的生命。人类的生活条件也因生物技术的使用而大有改善。我国作为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大国,生物技术对保证国民的身体健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三大物质与人体健康又有哪些联系呢 关键词:生物技术、蛋白质、糖类、脂质、人体健康 蛋白质、糖类、脂质与人体健康 1、生物技术中蛋白质与人体健康 (1)蛋白质的定义及概述 蛋白质是一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旧称“朊”。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链。蛋白质是由一条或多条多肽链组成的生物大分子,每一条多肽链二十~数百个氨基酸残基不等;各种氨基酸残基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是由对应基因所编码。除了遗传密码所编码的20种“标准”氨基酸,

在蛋白质中,某些氨基酸残基还可以被翻译后修饰而发生化学结构的变化,从而对蛋白质进行激活或调控。多个蛋白质可以通过结合在一起形成稳定的蛋白质复合物,折叠或螺旋构成一定的空间结构,从而发挥某一特定功能。产生蛋白质的细胞器是核糖体。 蛋白质(protein)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机体中的每一个细胞和所有重要组成部分都有蛋白质参与。蛋白质占人体质量的%,即一个60kg重的成年人其体内约有蛋白质9.8kg。人体内蛋白质的种类很多,性质、功能各异,但都是由20多种氨基酸按不同比例组合而成的,并在体内不断进行代谢与更新。被食入的蛋白质在体内经过消化分解成氨基酸,吸收后在体内主要用于重新按一定比例组合成人体蛋白质,同时新的蛋白质又在不断代谢与分解,时刻处于动态平衡中。因此,食物蛋白质的质和量、各种氨基酸的比例,关系到人体蛋白质合成的量,尤其是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孕产妇的优生优育、老年人的健康长寿,都与膳食中蛋白质的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2)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1、构成蛋白质的身体。蛋白质是一切生命的物质基础,是肌体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体组织更新和修补的主要原料。人体的每个组织:毛发、皮肤、骨骼、内脏、大脑、血液、神经等都是由蛋白质组成,所以说饮食造就人本身。可见蛋白质对人的生长发育非常重要。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教案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教案) 曹颖 13级生物科学专业 一、教材分析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位于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的第一节。实验安排在学习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等理论学习之前,一方面加深同学对细胞中的有机物的认识, 另一方面为接下来学习有机物奠定感性认识基础。由于实验设计上注重学生对实验材料的选择,有检测结果和预测结果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为之后的探究实验的开展打下基础。本次实验操作步骤较为复杂,尤其是制作徒手切片,对学生提出较高的实验要求。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初中生物教学中实验开设较少,学生对实验室规则,各种基本仪器的使用等都不规范,实验能力较弱,但是充满极强的好奇心,要注意实验室秩序。实验内容与生活饮食相关,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容易产生兴趣。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高倍显微镜的使用,为显微镜下观察脂肪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检测原理和方法。 (2)阐明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异同。 2.能力目标 (1)尝试使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2)通过组织实验合作小组,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次实验,形成严谨认真、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2)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范,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四、教学重点 1.使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2.初步体会探究实验的过程,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五、教学难点 (1)通过本次实验,掌握各种试剂及其使用方法,能够做出较薄的徒手切片。 (2)形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六、实验准备 1.老师准备 实验材料:梨匀浆,马铃薯匀浆,花生种子,鸡蛋清 用具:双面刀片,试管(最好用刻度试管),试管架,试管夹,大小烧杯,小量筒,滴管,恒温水浴锅,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吸水纸,显微镜 试剂:斐林试剂(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的CuSO4溶液),苏丹Ⅲ染液,双缩脲试剂(A液:质量浓度为0.1g/mL 的NaOH溶液,B液:质量浓度为0.01g/mL的CuSO4溶液),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碘液,蒸馏水 七、教学过程

蛋白质测定实验报告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 姓名: XXX 学号: XXXXXXXXXX 专业年级: 2015级护理(助产)组别:第六实验室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实验名称Folin-酚试剂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实验日期2016-10-18 实验地点第六实验室 合作者指导老师 评分教师签名批改日期 一、实验目的 1、掌握Folin-酚试剂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原理及其实验操作技术。 2、掌握制作标准曲线的要领和通过标准曲线求样品溶液中待测定物质含量的方法。 3、熟悉分光光度计的用法。 二、实验原理 1、在碱性溶液中,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键与碱性铜试剂中的Cu2+作用生成紫红色的蛋白质- Cu2+复合物。 2、蛋白质- Cu2+复合物中所含的酪氨酸或色氨酸残基还原酚试剂中的磷钼酸和磷钨酸,生成蓝色的化合物。 3、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蓝色的深浅度与蛋白质浓度呈线性关系,故与同样处理的蛋白质标准液比色即可求出蛋白质的含量。 三、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1)样品 健康人血清(300倍稀释);正常人血清蛋白质含量:60~80 g/L (2)试剂 牛血清白蛋白标准液(200μg/ml);碱性硫酸铜溶液(当日有效);Folin-酚试剂(3)仪器与器材

V-1100分光光度计;恒温水浴箱;试管6支、试管架;加样枪、加样枪架;坐标纸 2.实验步骤 流程图: (1)取6支试管做好标记,再按下表加样:(1作空白对照,2-5作标准试管,6为待测样品) 试剂(ml) 1 2 3 4 5 6 牛血清白蛋白标准液- 0.20 0.40 0.60 0.80 - 样品液(稀释300倍)- - - - - 0.50 蒸馏水 1.0 0.80 0.60 0.40 0.20 0.50 碱性硫酸铜 2.0 2.0 2.0 2.0 2.0 2.0 Folin-酚试剂0.20 0.20 0.20 0.20 0.20 0.20 蛋白质浓度(μg/ml)0 40 80 120 160 未知(2)往各试管中按表格要求加入蛋白标准液、样品液、蒸馏水及碱性硫酸铜试剂后,混匀室温静置10min。 (3)向各管内加入Folin-酚试剂0.20ml,并于2s内迅速摇匀。 (4)加样完毕后,将各试管进行40℃水浴10min。 (5)冷却至室温后,以500nm波长比色,以1号管作空白对照,按2-6顺序测定试管内溶液吸光度并重复测三次,记录数据并计算结果。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教学设计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教材把实验安排在学习蛋白质、糖类和脂质等知识内容之前,一方面为接下来的学习各类有机物奠定感性认识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实验内容的设置上注重学生对材料的选择,对检测结果的预期和实验方案的设计,因此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探究的能力,为以后各章节的探究性实验的顺利开展搭建了一个较高的起点。 2、教学目标 (1)知识: ①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②推断组织液中有机物的种类和大致含量 (2)能力: ①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 ②初步掌握评价和报告实验结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严谨认真合作学习敢于质疑善于反思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原理和方法。 难点:实验所用材料多,试剂种类和使用方法多,课堂容量大。 突破:面对全体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材料仪器准备,学生的情感和知识准备。课堂上发挥小组长的协助管理作用,合理有序地组织教学。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思维水平、学习能力已经发展到较高阶段,乐于并有能力接受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 2、感兴趣,有实验操作的基础。 3、材料试剂多,任务繁重,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法学法 1、学法: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分享交流。 2、教法:组织者,引导者,注意生成性问题的再探究。 四、教学过程 1、实验动员,知识准备 教师:介绍有关实验原理和检测方法(见板书) 学生:讨论交流,合作学习(讨论题见板书) 2、创设情景,任务驱动 提供ABCD四种未知组织液,(梨汁、马铃薯匀浆、豆浆、花生种子匀浆)

鉴定生物组织中的糖类

鉴定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质和蛋白质 1.用下列实验材料做特定实验,那些是可以成功的()①用韭菜叶片做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实验②用蓖麻种子做脂肪鉴定实验③用卵白做蛋白质鉴定实验。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 【答案】B 【解析】此题是要求根据课本实验原理进行拓展和应用,这也是近几年高考的一个趋势。韭菜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并不能将光合作用的产物葡萄糖转变成淀粉,因此叶内含有大量的可溶性还原糖,但是,由于叶片中叶绿素含量较多,绿色较深,对于鉴定时的颜色反应起着掩盖作用,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因此不宜用这些单子叶植物作此实验材料;后两个实验材料从理论上说是可行的。 2.将面团包在纱布中在清水中搓洗,鉴定黏留在纱布上的黏稠物质和洗出的白浆用的试剂分别是( ) A. 碘液、苏丹Ⅲ溶液B.双缩脲试剂、碘液C. 亚甲基蓝溶液、苏丹ⅢD.碘液、斐林试剂【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面粉的成分及性质,面粉的成分为淀粉和蛋白质,淀粉没有水解所以没有还原糖。 3.蛋白质的鉴定时,事先留出一些黄豆组织样液的目的是( ) A. 与反应后混合液的颜色做对比B.失败后重做一遍C. 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用D. 留下次实验用【答案】A 【解析】蛋白质的鉴定时,事先留出一些黄豆组织样液的目的是与反应后混合液的颜色对比,起到对照试验的作用。 4.用斐林试剂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 ) A. 浅蓝色→棕色→砖红色B.无色→浅蓝色→棕色C. 砖红色→浅蓝色→棕色D. 棕色→绿色→无色【答案】A 【解析】这个过程中将斐林试剂加入还原糖溶液中显浅蓝色,反应开始时生成的砖红色Cu2O 与藍色Cu(OH)2混合出现棕色,随着反应的进行Cu(OH)2全部被还原砖红色Cu2O 沉淀,故颜色变化为藍色—棕色—砖红色。 5.在鉴定可溶性糖的实验中在鉴定可溶性糖的实验中,操作不正确的是( ) A. 将这支试管放进盛开水的大烧杯中B.试管底部不要触及烧杯底部C. 试管口不要朝向实验者D. 试管底部紧贴烧杯底部【答案】D 【解析】试管底部紧贴烧杯底部,相当于对试管直接加热,直接加热不容易掌握加热程度 时间稍长就会使砖红色的Cu2O转化黑色的CuO,就不能再鉴定可溶性还原糖了。通过水浴加热可以保持反应的适宜温度,较长时间观察所需的反应颜色变化。 6.现有如下实验材料:①梨②菜籽③豆浆④苹果汁⑤花生仁⑥鸡蛋清,它们与斐林试剂作用呈砖红色、与苏丹Ⅲ试剂作用呈橘黄色、与双缩脲试剂作用呈紫色的实验材料分别为( ) A. ①④、②⑤、③⑥B.①④、②⑤、③⑥C. ①④、②③、⑤⑥D.②④、③⑤、① ⑥【答案】B 【解析】梨、苹果汁中含有大量的还原糖,可以与斐林试剂在水浴条件下,形成转红色沉淀,菜籽、花生仁含有大量的脂肪,可以与苏丹Ⅲ试剂作用呈橘黄色,豆浆、鸡蛋清等含有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 7.青苹果汁遇碘液显蓝色,熟苹果汁能与斐林试剂作用产生砖红色沉淀,这说明( ) A. 青苹果汁含有淀粉,不含有糖类B.熟苹果汁含有糖类,不含有淀粉C.苹果成熟时,淀粉水解成单糖D. 苹果成熟时,单糖合成淀粉【答案】C 【解析】青苹果汁遇碘液显蓝色,说明青苹果中含有淀粉,而成熟汁能与斐林试剂作用产生

SDS-PAGE测定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实验报告

SDS-PAGE测定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 一、前言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简称PAGE,是以聚丙烯酰胺凝胶作为支持介质的一种常用电泳技术。聚丙烯酰胺凝胶由单体丙烯酰胺和甲叉双丙烯酰胺聚合而成,聚合过程由自由基催化完成。催化聚合的常用方法有两种:化学聚合法和光聚合法。化学聚合以过硫酸铵(APS)为催化剂,以四甲基乙二胺(TEMED)为加速剂。在聚合过程中,TEMED催化过硫酸铵产生自由基,后者引发丙烯酰胺单体聚合,同时甲叉双丙烯酰胺与丙烯酰胺链间产生甲叉键交联,从而形成三维网状结构。 PAGE根据其有无浓缩效应,分为连续系统和不连续系统两大类,连续系统电泳体系中缓冲液pH值及凝胶浓度相同,带电颗粒在电场作用下,主要靠电荷和分子筛效应。不连续系统中由于缓冲液离子成分,pH,凝胶浓度及电位梯度的不连续性,带电颗粒在电场中泳动不仅有电荷效应,分子筛效应,还具有浓缩效应,因而其分离条带清晰度及分辨率均较前者佳。不连续体系由电极缓冲液、浓缩胶及分离胶所组成。浓缩胶是由AP催化聚合而成的大孔胶,凝胶缓冲液为pH6.7的Tris-HCl。分离胶是由AP催化聚合而成的小孔胶,凝胶缓冲液为pH8.9 Tris-HCl。电极缓冲液是pH8.3 Tris-甘氨酸缓冲液。2种孔径的凝胶、2种缓冲体系、3种pH值使不连续体系形成了凝胶孔径、pH值、缓冲液离子成分的不连续性,这是样品浓缩的主要因素。

SDS是阴离子去污剂,作为变性剂和助溶试剂,它能断裂分子内和分子间的氢键,使分子去折叠,破坏蛋白分子的二、三级结构。而强还原剂如巯基乙醇,二硫苏糖醇能使半胱氨酸残基间的二硫键断裂。在样品和凝胶中加入还原剂和SDS后,分子被解聚成多肽链,解聚后的氨基酸侧链和SDS结合成蛋白- SDS胶束,所带的负电荷大大超过了蛋白原有的电荷量,这样就消除了不同分子间的电荷差异和结构差异。 SDS-PAGE一般采用的是不连续缓冲系统,与连续缓冲系统相比,能够有较高的分辨率。 浓缩胶的作用是有堆积作用,凝胶浓度较小,孔径较大,把较稀的样品加在浓缩胶上,经过大孔径凝胶的迁移作用而被浓缩至一个狭窄的区带。当样品液和浓缩胶选TRIS/HCl缓冲液,电极液选TRIS/甘氨酸。电泳开始后,HCl解离成氯离子,甘氨酸解离出少量的甘氨酸根离子。蛋白质带负电荷,因此一起向正极移动,其中氯离子最快,甘氨酸根离子最慢,蛋白居中。电泳开始时氯离子泳动率最大,超过蛋白,因此在后面形成低电导区,而电场强度与低电导区成反比,因而产生较高的电场强度,使蛋白和甘氨酸根离子迅速移动,形成一稳定的界面,使蛋白聚集在移动界面附近,浓缩成一中间层。 此鉴定方法中,蛋白质的迁移率主要取决于它的相对分子质量,而与所带电荷和分子形状无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