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佝偻病四个时期症状

儿童佝偻病四个时期症状

儿童佝偻病四个时期症状
儿童佝偻病四个时期症状

儿童佝偻病四个时期症状

具体临床症状分为四期:初期、激期、恢复期、后遗症期。

1、初期:

(1)临床表现:神经兴奋性增高(烦躁,睡眠不安,易惊,夜啼,多汗等症,并可致枕部脱发而见枕秃

(2)理化检查:血生化改变轻微,骨骼X线摄片可无异常

2、激期:

(1)临床表现:

骨骼——

①头部:乒乓球感;方颅,臀形颅;囟门较大且闭合延迟;乳牙萌出迟。

②胸部:软骨串珠状;肋软沟;肋下缘外翻;鸡胸;漏斗胸。

③四肢:“手镯”及“脚镯”;开始行走后,(“O”型)或(“X”型)腿,长骨可发生青枝骨折。④脊柱:脊柱后凸或侧弯畸形,骨盆畸形。肌肉改变——坐,立,行等运动功能发育落后,腹部膨隆如蛙腹。神经系统——发育落后;

(2)理化检查:

①X线:钙化带模糊,干骺端增宽,边缘呈毛刷状或杯口状改变。

②血生化检查:Ⅰ、血钙,磷明显降低;钙磷乘积<30 Ⅱ、碱性磷酸酶明显增高。

3、恢复期:

(1)临床表现:临床症状,体征改善;

(2)理化检查:X线临时钙化带重现;生化恢复正常。

4、后遗症期:

(1)重症患儿遗留骨骼畸形。

(2)理化检查正常。

佝偻病的症状和预防

佝偻病的症状和预防 佝偻病(Rickets)俗称缺钙,在婴儿期较为常见,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引起体内钙、磷代谢紊乱,而使骨骼钙化不良的一种疾病。佝偻病发病缓慢,不容易引起重视。佝偻病使小儿抵抗力降低,容易合并肺炎及腹泻等疾病,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因此,必须积极防治。 一、小儿佝偻病都有哪些症状? 孩子在发生佝偻病后,早期表现为多汗、好哭、睡眠不沉、易惊,由于头部的多汗而使头部发痒,孩子常摇头而致头枕部秃发。 以上的表现只能提示家长孩子有佝偻病的可能,需带孩子到医院进一步检查,切不可随便给孩子补充大量维生素D,以防止维生素D中毒。如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见孩子的肌肉松弛无力,特别是腹壁及肠壁肌肉的松弛,可引起孩子的肠胀气,而致腹部膨隆犹如蛙腹。佝偻病患儿最主要的变化是由于骨骼病变所出现的症状,这是佝偻病的特征表现。6个月以下的孩子,用手指轻压其枕骨或顶骨,犹如乒乓球有弹性感;8-9个月的孩子头颅呈方形,前囟门也偏大,至18个月前囟门尚不能闭合。

在1岁左右的孩子,胸部则可见到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膨大如珠,称为肋串珠;并可出现胸廓畸形如胸骨前突呈“鸡胸”和肋缘的外翻。由于四肢和背部肌肉的无力,孩子的坐、立和走路都晚于健康的孩子,且容易跌跤,到了1岁以后会走路可出现两下肢向内或向外弯曲的畸形呈“0”型腿或“X”型腿。此外,孩子的出牙也延迟,且容易发生蛀牙。 维生素D是治疗佝偻病的有效药物,一般患儿给予口服维生素D丸就可以了,对不能口服或是有腹泻的孩子可在医生指导下注射维生素D,同时加用钙剂。同时,让孩子多晒太阳,小婴儿继续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合理喂养;为防止畸形,不要让孩子久站久坐,不让孩子过早行走。 二、儿童佝偻病有哪些类型? 小儿的佝偻病大多数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所致,叫做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多见于婴儿,冬春季节多见,2岁以后停止进展而逐渐痊愈。其他某些原因也可出现佝偻病的表现,例如: 1、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为遗传性疾病,是因为机体不能把维生素D转化成有活性的维生素D而发挥作用所致,或者是机体对活性维生素D没有反应所致。

小儿佝偻病病因症状

小儿佝偻病病因症状、临床表现、治疗 佝偻病,是小儿常见的营养不良性疾病。病因主要是缺乏维生素D,导致骨骼发育不良所致。轻症小儿可见面色苍白,烦躁不安,睡眠易醒,夜啼,汗多,头部可见枕秃,囟门迟闭、方颅等。重者,除有上述症状外,出现鸡胸、下肢呈“O”形或“X”形腿、脊柱弯曲等表现。本病为婴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症,主要因维生素D摄入减少和日光照射不足而使体内钙磷代谢失常,以骨骼系统生长发育障碍为主要临床体征,同时影响神经、肌肉、造血、免疫等组织器官的功能,造成机体抵抗力降低。本病发病缓慢,易被忽略,一旦发展到后遗症期,则难以恢复如常,民间俗称“鸡胸”、“龟背”。 本病多见于3月一2岁小儿.主要表现为正处于生长中的骨骼的病变、肌肉松弛和神经兴奋性的改变。佝偻病的骨骼改变常在维生素D缺乏后数月出现,患有骨软化症孕妇的母乳喂养儿可在出生后2个月内出现佝楼病症状。重症佝偻病患儿还可有消化和心肺功能障碍,并可影响智能发育和免疫功能。本病在临床上可分期如下:(一)初期多见于6个月以内,特别是<3个月的婴儿,主要表现神经兴奋性增高,如易激惹、烦恼、夜间啼哭、睡眠不安、汗多刺激头皮而摇头出现枕秃等。这些非特异性症状可作为临床早期诊断的参考依据。此期常无骨胳病变,X线骨片可正常、或钙化带稍模糊;血清25-(OH)D3下降,PTH升高,血钙、血磷降低,碱性磷酸酶正常或稍高。

(二)激期维生素D缺乏的婴儿如不经治疗,症状会继续加重,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钙、磷代谢失常和典型的骨骼改变。<6月的佝偻病婴儿以颅骨改变为主,颅骨薄、前卤边缘较软,检查者用指尖轻轻压迫枕骨或顶骨的后部,可有压乒乓球样的感觉;6月龄以后,尽管病情仍在进展,但颅骨软化逐渐消失、额骨和顶骨双侧骨样组织增生呈对称性隆起,至7-8个月时变成“方盒样’头型即方头,严重时呈鞍状或十字状颅形,头围也较正常增大。“方盒样”头应与前额宽大的头型区别。胸廓骨骼改变多见于1岁左右患儿,肋骨骨骺端因骨样组织堆积而膨大,于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可扪及圆形隆起。以第7-10肋骨最明显,从上至下如串珠样突起,称佝偻病串珠(rachitic rosary);肋骨骺部内陷,胸骨向前突起,形成鸡胸样畸形,如胸骨剑突部向内凹陷,即成漏斗胸;膈肌附着处的肋骨受牵拉而内陷,形成一道横沟,称为郝氏沟(Harrison groove),这些胸廓病变都会影响呼吸功能。手腕、足踝部亦可形成钝圆形环状隆起。称佝偻病手、足镯;由于骨质软化与肌肉关节松弛,小儿双下肢在开始站立与行走后因负重可出现股骨、胫骨、腓骨弯曲.形成严重膝内翻(“O”型)或膝外翻(“X”型)畸形。正常1岁内小儿亦可有生理性弯曲和轻微的姿势变化,如足尖向内、或向外等,以后会自然矫正.须予以鉴别。患儿在会坐和站立后,因韧带松弛可致脊柱畸形。严重低血磷导致肌肉糖代谢障碍,使全身肌肉松弛、乏力,肌张力降低,坐、立、行等运动功能发育落后,腹肌张力低下致腹部膨隆如蛙腹。重症患儿脑发育亦受累,表情淡漠,语言发育迟缓,条件反射形成缓慢;免疫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 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 维生素D( vitamin D,VitD)有广泛的生理作用,维持人体组织细胞正常生长发育。VitD不直接作用于靶器官,而是通过与VitD受体结合发挥作用,故也属类固醇激素o VitD受体在全身许多组织细胞表达。 VitD缺乏性佝偻病(rickets of vitamin D deficiency)(简称佝偻病)为缺乏VitD引起体内钙磷代谢异常,导致生长期的骨组织矿化不全,产生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全身性慢性营养性疾病。佝偻病不仅影响儿童正常生长发 育,也与VitD缺乏相关的疾病有关,是我国儿科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在卫生部领导下1986年制定了“婴幼儿佝偻病防治方案”,规范了佝偻 病防治工作;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开展本病防治工作,《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联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提 出本防治建议。鉴于佝偻病多见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本建议主要针对婴幼儿佝偻 病。 一、预防 佝偻病的发生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佝偻病完全可以通过科学育儿的综合 防治措施预防和控制。佝偻病的预防应从围生期开始,以l岁以内婴儿为重点对象、 并应系统管理到3岁。即做到“抓早、抓小、抓彻底”o (一)综合防治措施 特别强调父母及看护人参与的重要性。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向群众广泛宣传科学 育儿和佝偻病防治卫生知识,纠正不良育儿方法,指导家长参与科学保健。 (二)系统管理 通过妇幼保健网对孕妇、新生儿、婴幼儿开展保健管理,定期随访并按计划进行 佝偻病防治监测。 (三)加强护理 指导家长做好各年龄期儿童保健和护理,定期进行预防接种,积极预防上呼吸道 感染、肺炎、腹泻、贫血等急慢性疾病。合理喂养、平衡膳食、改变偏食等不良习惯 对于预防佝偻病非常重要。 (四)母亲孕期预防 孕妇应经常户外活动,进食富含钙、磷的食物。妊娠后期为秋冬季的妇女宜适当 补充VitD 400—1000 U/d(10一25pug/d)。如有条件,孕妇在妊娠后3个月应监测血25-( OH)D浓度,存在明显VitD缺乏,应补充VitD,维持25-(OH)D水平达正常范 围。使用VitA、D制剂应避免VitA中毒,VitA摄入

小儿佝偻病有什么治疗原则

小儿佝偻病有什么治疗原则 小儿佝偻病是一种危害孩子身心健康的疾病。那么对于小儿佝偻病有什么治疗原则呢? 佝偻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软骨病”,是婴幼儿常见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病。它是由于体内维生素D不足引起的全身钙、磷代谢失常,使钙、磷不能正常沉着在骨骼的生长部分,严重的可以发生骨骼畸形。 此病很少危及生命,但它发病缓慢,不易发现,一旦症状明显常伴有抵抗力低下,易并发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性疾病而危及生命。 造成维生素D不足的原因主要是摄入量不足。小儿饮食中一般含维生素D的量很少,人奶、牛奶和其它乳制品中维生素D的含量,都不能满足小儿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维生素D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动植物中所含的维生素D,能够促进钙、磷的吸收和储留,使人体组织液中的钙、磷保持一定的浓度。这两种物质不仅是组成骨骼的主要成份,而且又是人体许多重要组织发挥正常功能所必需的物质。维生素D的另一个来源是太阳光谱中的紫外线,它照射在皮肤上可使皮肤中一种叫7-脱氢胆固醇的物质,转化为维生素D,弥补了食物中维生素D的不足。 佝偻病往往在婴儿出生以后3-4个月发病,最早表现为精神神经症状,如烦躁不安、易激怒、夜惊和多汗,在吃奶或哭闹时出汗尤甚,可浸湿枕头。由于汗的刺激,小孩常摇头擦枕,以致枕部一圈头发脱落。以后就是骨骼的改变,如方颅、前囱门大、出牙晚,到了10个月还没有出牙。胸部表现有肋串珠、肋外翻和鸡胸,久坐或久站可以引起脊柱弯曲,下肢出现“O”型腿或“X”型腿,患儿运动功能发育也明显迟缓。 佝偻病是可以预防的。经常让小孩进行室外活动,多晒太阳,让阳光中的紫外线直射到小儿身上,每天在外活动2个小时以上就能获得足够的维生素D,但要注意在夏天不要在太阳下暴晒,也不宜在室内隔玻璃晒太阳,因为这样也达不到紫外线照射的目的。此外,要合理地给婴儿添加如蛋黄、猪肝、豆制品和蔬菜等辅食,以增加婴儿维生素D的摄入量。

佝偻病的病因与预防

佝偻病的病因与预防 对于佝偻病的了解,不知道大家知道多少?小儿佝偻病的预防很重要,家长想要孩子不生病,要注意孩子的健康与体质。下面我们就来说说小儿佝偻病的病因还有护理等问题,希望大家多多重视小儿佝偻病的症状! 一、预防 1、加强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增强小儿体质。并积极防治慢性病。 2、提倡母乳喂养,及时增添辅食。多食含维生素D及钙磷较丰富的食物。 3、每天服维生素D400TU预防。 二、护理 1、患儿不要久坐、久站,防止发生骨骼变形。不系裤带,穿背带裤,防止肋骨外翻。 2、帮助患儿作俯卧抬头动作,每天2-3次,防止鸡胸形成。 3、直接照射阳光,同时注意防止受凉。 病因病机 发病原因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喂养失宜,脾肾虚亏所致。 胎养失宜怀孕期间孕妇的饮食起居,精神调摄,无不影响胎儿的营养与发育。孕妇起居不常,营养失调,或疾病影响,都可造成胎儿失养,先天肾气不足。 乳食失调母乳缺乏、人工喂养,未及时添加辅食,或食品的质和量不能满足小儿生长发育的需要,致使营养失衡,脾肾虚亏,发生本病。 日照不足长期不直接接触阳光,可引起气血虚弱,影响脾肾功能。影响日照不足的因素,常与户外活动少,空气中多烟雾,或阳光被玻璃所挡有关。 本病病机由于脾肾虚亏。盖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源。脾肾不足,可影响其他脏腑,故病变之初,不仅出现脾肾虚弱,还可出现心肝火旺、肺卫不固等证候。肾主骨髓,病之后期,症情较重,常见肾虚髓亏,骨气不充,骨质疏松,成骨迟缓,甚至骨骼畸形。由于佝偻病患儿体质虚弱,肺脾气虚,抗病能力低下,感受风邪后,常易蕴郁肺络,肺气闭塞而引起肺炎喘嗽;或因乳食不节,脾失健运,导致泄泻。 临床诊断 1、多见于婴幼儿,好发于冬春季节。 2、发病初期有烦躁夜啼,精神淡漠,纳呆,多汗,枕秃,囟门迟闭,牙齿迟出等。 3、病至激期,除初期表现,还可见乒乓球头(颅骨软化)、方颅、肋骨串珠、肋缘外翻、肋膈沟、手镯、鸡胸、漏斗胸、“O”型或“r型腿、脊柱后突或侧弯等。 4、化验血钙正常或稍低,血磷明显降低,钙磷乘积小于30,血清碱性磷酸酶增高。腕部X线摄片,可见于骺端有毛刷状或杯口状改变,也可见骨质疏松,皮质变薄。 结语: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佝偻病的病因、预防等问题的介绍,相信很多人看完之后也对其有了深入的了解。治疗小儿佝偻病是比较复杂的过程,希望大家要多多注意。留心治疗的方法,照顾孩子的方法,祝大家早日康复!

什么是小儿佝偻病 有哪些症状

什么是小儿佝偻病有哪些症状 小儿佝偻病是婴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症,民间俗称为软骨病。它是由于身体里缺乏维生素D而引起全身性钙、磷代谢失常,继而导致骨骼的变化,多表现在2岁以下的婴幼儿。 婴儿的佝偻病最初往往表现为精神、神经方面的症状,如烦躁不安,夜间容易惊醒和多汗,在吃奶和哭闹时出汗更多,有时连枕头也会被浸湿;接着会出现骨骼发育方面的病变,例如头颅按上去有乒乓球那种弹性感,方颅,前囟门大而闭合迟缓,头后枕部的毛发稀少,牙齿的萌出和坐立、行走也迟于正常婴儿;胸部骨骼可表现为肋串珠,每一根肋骨的某一部位隆起粗大,纵向摸上去有如串珠,肋外翻和鸡胸;倘若孩子在佝偻病活动期时久坐、久站,还可能引起脊柱弯曲和下肢出现O形、X型腿;上肢表现为腕部的尺、桡骨远端呈圆钝面肥厚的“手镯状”。 造成维生素D缺乏的主要原因是摄入量不足。乳儿期(2个月至1周岁)饮食中所含维生素D的量很小,每天通常不超过100个国际单位。而此时孩子每日维生素D的需要为400个国际单位,二者之间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但生长在南方炎热地带的孩子很少患佝偻病。这是因为,身体里还能自己合成维生素D,阳光中的紫外线是体内合成维生素D的重要条件。一般每天在户外活动2小时左右,体内就能通过转变而获得足够的维生素D。所以说预防佝偻病主要是靠晒太阳和额外补充维生素D。枕秃在婴儿中是很普遍的,有可能是因为缺钙,也可能不是,因为婴儿长期仰睡,不会翻身,所以后脑勺的头发不容易长出来。所以婴儿出现枕秃,妈妈也不用太着急,可以服用钙之缘片、多晒太阳和多吃含钙高的食物,基本上孩子头发在七八个月时都能长出来。

出汗多,有枕秃,不一定就是佝偻病许多家长照本宣科,以为孩子只要枕秃或夜间出现汗多,就一定是缺乏维生素D。其实孩子爱出汗,还有其他原因。孩子在白天活动量比较大,交感神经就会兴奋,代谢旺盛,转入睡眠时,人体进入基础代谢,但孩子的植物神经功能发育还不完善,只能从代谢旺盛渐渐过渡到基础代谢,所以体内大量的热能会以出汗的方式释放出来。如果孩子的出汗现象在入睡后1~2小时逐渐消失,可视为正常。由于头部出汗多,孩子睡觉时不太舒服就会出现摆头现象,枕部便会出现脱发圈。因此,出汗多、有枕秃的儿童不一定都是佝偻病。大家要注意,典型的患有佝偻病的小儿常常是整夜出汗,上半夜换衣服后,下半夜衣服仍然是湿的,而且出汗有酸臭味。当然这种情况也不是绝对的,需要和其他情况结合起来综合分析。 孩子从满月后就出现头发打片长且有枕秃,可能是佝偻病的早期症状。佝偻病,早期一般从出生三个月有的甚至出生一个月后,就出现枕秃、环形脱发,6~7个月时,可能会出现鸡胸、漏斗胸、内眼外翻等,1岁多时走路出现O形腿、X 形腿。 预防佝偻病,只补钙是不行的。一般从孩子出生15天以后就应补充维生素A和维生素D,俗称鱼肝油,尤其是早产儿,更应补充鱼肝油,补充的量要比正常足月儿大一倍,补充期间应注意观察,在孩子拉肚子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加量,若补充鱼肝油后效果不好,应到医院进一步检查,一旦出现鸡胸、漏斗胸等骨骼发育异常时,再恢复就很难了。

儿科题库佝偻病

佝偻病复习题 一、选择题 1. 对于下列佝偻病的叙述哪项是不正确的:E A 低血磷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由于肾小管再吸收磷及肠道吸收磷的原发性缺陷所致 B 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是由远曲小管泌氢不足,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而产生佝偻病 C 维生素依赖性佝偻病是由于肾脏1-羟化酶缺陷或靶器官受体缺陷所致 D 肾性佝偻病是由于肾脏对维生素D无反应所致 E 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所致 2.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早期诊断的灵敏指标是:D A 血磷降低 B 碱性磷酸酶增高 C 血钙降低 D 25-(OH)D3降低 E 甲状旁腺 素增高 3. 维生素D缺乏可引起抽搐主要是由于:B A 血钙迅速转移至骨骼 B 甲状旁腺反应迟钝 C 食物中含钙量低 D 血钙磷乘积小于30 E 尿钙排出过多 4. 当血钙低于哪个数值时,可引起手足搐搦:A A 1.75-1.88mmol/l(7-7.5mg/dl) B 1.5mmol/l(6.0mg/dl) C 1.6mmol/l(6.5mg/dl) D 1.4mmol/l(5.5mg/dl) E 2mmol/l(8mg/dl) 5. 婴儿手足搐搦症突然窒息致死的原因最可能是由于:B A 震颤 B 喉痉挛 C 手足搐搦 D 易惊 E 惊厥 6. 患儿有时突然发生面色苍白,体温不升,神志不清,呼吸暂停,昏迷,应首先考虑:A A 低血糖症 B 低钠血症 C 败血症 D 低钙血症 E 心力衰竭 7. 维生素D的作用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E A 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 B 促进旧骨的骨盐溶解 C 促进新骨的骨盐沉积 D 过量的维生素D可引起中毒 E 抑制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 8.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发病的最主要病因是:B A 维生素D摄入不足 B 日光照射不足 C 食物中钙、磷含量过低 D 维生素D的需要量增加 E 疾病影响 9. 佝偻病激期骨骼X线改变哪项是错误的:B A 骨骺软骨增宽 B 骨干弯曲 C 干骺端临时钙化带增宽 D 骨质疏松 E 干骺端成毛刷样、杯口状改变 10.Ⅱ度营养不良,体重低于正常的:C A 20%以下 B 20-24% C 25-40% D 15-25% E 40%以下 11. 佝偻病与手足搐搦症的根本区别是:E A 血磷升高 B 血钙降低 C 碱性磷酸酶升高 D 血钙、血磷均降低 E 甲状旁 腺反应迟钝 12. 冬季出生小儿,生后1个月,给予维生素D预防佝偻病,其预防量应是:A A 每日400单位 B 每日1000单位 C 每日1500单位 D 每日2000单位 E 每日3000单位 13. 4个月男孩,反复发作吸气困难伴吸气时喉鸣、唇发绀约4-5次于2月28日急诊;间 歇期活泼,不发绀,体温及心肺正常。诊断首先考虑:D A 中毒性肺炎 B 痉挛性喉炎 C 气管异物 D 婴儿手足搐搦症 E 以上都不是

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案例

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 佝偻病案例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病例:患儿,女,10个月,因“哭闹、多汗1个月,至今不能扶站”入院。 入院前1个月家长发现患儿经常无诱因的出现哭闹,夜间尤为明显,难以安抚。至今不能扶站。 体格检查:℃,P110次/分,R32次/分,W9kg,H70cm。 发育营养尚可,前囟2cm×,枕秃,未出牙,肋缘外翻,右肝肋下1cm,脾(-),轻度“O”形腿。肌张力正常,神经系统未见异常。 辅助检查:血常规示Hb115g/L,×10^12/L,WBC10×10^9/L。大便及尿常规未见异常。血清钙、磷正常,血碱性磷酸酶升高。腕部正位片示骨垢段钙化带模糊不清,呈杯口状改变。 临床表现:1、早期常烦躁不安,爱哭闹,睡觉易惊醒,汗多,特别是入睡后头部多汗,由于汗的刺激不舒服,故头常在枕头上摩擦,使脑后枕 部半圈秃发,医学上称“枕秃”。 2、以后逐渐出现骨骼改变,如前囟门闭合延迟(正常应在岁前闭 合),出牙晚,可晚至1岁才出牙,头较大呈方形,助骨下缘外 翻,鸡胸、“O”形腿等 3、到医院做血液化验可发现钙、磷含量偏低。 病因:在人体骨骼的发育过程中,维生素D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婴幼儿期生长发育旺盛,骨骼的生长发育迅速,因此需要足量的维生素D才能维持 正常的骨骼发育,当维生素D缺乏时,即可引起本病。 护理诊断:(1)营养不足(维生素D缺乏)与日光照射不足及维生素D摄入少有关。

(2)成长发展改变与维生素D缺乏导致骨骼和神经、精神发育迟缓有关。 (3)有感染的危险与胸廓畸形、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4)潜在并发症维生素D中毒。 (5)知识缺乏家长缺乏对佝偻病的预防和护理知识。 护理措施:1. 增加户外活动,补充维生素D及钙剂 2. 加强护理对烦躁、睡眠不安、多汗的患儿要耐心护理,每日清洁 皮肤,勤洗头,勤换内衣和枕套。 3. 预防维生素D中毒严格按医嘱应用维生素D制剂,不得擅自加 量,防止维生素D中毒。 4. 预防感染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防止交叉感染。 健康教育:1、鼓励母乳喂养,坚持母乳喂养8个月。 2、自出生后2周起,每日应给宝宝口服维生素D预防量400单位。 3、多吃富含VD和钙的食物,如蛋黄,肝类,鱼类,奶类,豆类、虾皮等,不 要吃过多的油脂类和盐,以免影响钙在体内的吸收。 4、多带宝宝到户外活动。接受阳光照射,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经日光照射 转变成VD,这是最廉价安全的VD来源,每1平方厘米皮肤经照射 半小时即可产生20ug VD,每日晒1-2小时即可满足需要。

佝偻病的防治知识

佝偻病的防治知识 小宝宝在睡眠中出汗是常见的,并非都是体质虚弱、身体有病的症状。不少家长认为是孩子体质虚弱,因而虚汗不断。其实,有相当部分的小孩是生理性多汗。生理性多汗多见于头和颈部,常在入睡后半小时内发生,1小时左右就不再出汗了。婴幼儿期由于新陈代谢旺盛,加上小儿活泼好动,有的即使晚上上床后也不得安宁,所以入睡后头部也可出汗。所谓生理性多汗,是指孩子发育良好,身体健康,无任何疾病引起的睡眠中出汗。家长往往习惯于以自己的主观感觉来决定小儿的最佳环境温度,喜欢给宝宝多盖被,捂得严严实实。孩子因为大脑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而且又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机体的代谢非常旺盛,再加上过热的刺激,只有通过出汗,以蒸发体内的热量,来调节正常的体温。此外,小儿在入睡前喝牛奶、麦乳精或吃巧克力等也会引起出汗。有的家长在孩子入睡前给其喝牛奶、麦乳精等,小儿入睡后机体大量产热,主要通过皮肤出汗来散热。另外,室温过高、或保暖过度也是小儿睡眠时出汗的原因,这些都属于生理性的出汗。病理性出汗是在小儿安静状态下出现的,如佝偻病的出汗,表现为入睡后的前半夜,小儿头部明显出汗。由于枕部受汗液刺激,婴儿经常在睡觉时摇头与枕头摩擦,结果造成枕部头发稀疏、脱落,形成典型的枕部环状脱发,医学上称之为“枕秃”,是婴儿佝偻病的早期表现,只要及时补充维生素D和钙,佝偻病就可以得到控制,出汗也就会自止。假如小儿不仅前半夜出汗,后半夜及天亮前也出汗,多数是有病的表现,最常见者是结核病。结核病还有其他表现,如低热、疲乏

无力、食欲减退、面颊潮红等。结核病的病儿白天活动时易出汗称为虚汗,夜间的出汗称为盗汗。如怀疑孩子感染了结核,应做肺部X线检查或做结核菌素试验以便及时诊断、及时治疗。 体质弱的小儿常常在白天活动时或夜间入睡后,在头、胸、背部成片状出汗。往往是由于喂养不当或消化吸收不良而发生营养不良造成的。护理上要注意调整喂养方法,促进小儿食欲,增加蛋白质、脂肪及糖的摄人量。必要时可采用中医中药调理脾胃不合。因此,对小儿睡眠中的出汗,应仔细区别,必要时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发现异常及时治疗。 另附上幼儿睡觉出现的其它相关状况和分析: 正常的婴儿在睡眠时比较安静舒坦,呼吸均匀而没有声响,有时小脸蛋上会出现一些有趣的表情。但是如果婴儿有以下状况出现,父母应该高度重视。 症状一:婴儿在刚入睡时或即将醒时满头大汗。 专家提醒:可以说大多数婴儿夜间出汗都是正常的。但如果大汗淋漓,并伴有其他不适的表现,就要注意观察,加强护理,必要时去医院检查冶疗。比如婴儿伴有四方头、出牙晚、囟门关闭太迟等征象,就有可能是患了佝偻病。 症状二:婴儿夜间睡觉前烦躁,入睡后全身干涩,面颊发红,呼吸急促,脉搏增快,超过110次/分。 专家提醒:这预示着婴儿即将发烧。应该注意婴儿是否有感冒症状或腹泻症状,另外注意给他补充水分。如果婴儿真有发烧症状出现,即

小儿佝偻病资料

佝偻病的教育处方 据专家佝偻病是3岁以下儿童或婴儿常患的一种全身性疾病。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微少维生素D引起的钙磷代谢障碍和骨样组织钙化障碍。严重的可以引发骨骼畸形。下面给大家介绍下佝偻病的病因。 一、佝偻病的病因: 佝偻病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引起,维生素D有内源性与外源性两种。内源性的是靠日光中的紫外线照射皮肤,而后在体内合成;外源性的来自食物,如鱼、肝、蛋、乳类等含有维生素D3,植物中的麦角固醇经紫外线照射后,形成维生素D2。它们能促进小肠粘膜对钙、磷的吸收,减少钙、磷从尿中排出,并能促进骨样组织成熟,使血中钙、磷向骨质生长部位沉着形成新骨。 佝偻病的病因是日光照射不足,尤其在冬、春季紫外线不足,又因冬季寒冷户外活动较少,故易发生佝偻病;另一个原因是小儿喂养不当,食物中钙、磷含量较少,或比例不当,也会影响钙、磷的吸收。 另外,单纯用谷类食物喂养时。因其中含有大量植酸,容易与小肠中钙、磷结合成为不溶解的植酸钙,而影响钙、磷吸收。此外,生长过快、早产、双胞胎也易发生佝偻病;慢性腹泻、肝胆系统疾病、慢性肾脏病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

及代谢;长期应用苯妥英钠、鲁米那等药物,可加速维生素D 的分解和代谢,均可引起佝偻病 上述对佝偻病的病因内容的介绍,提醒家长:每天带患儿到户外活动。另外,应注意衣服宽松,不要让小儿过早、过久地坐与立,但可训练其俯卧、抬头、展胸与爬行等动作。 佝偻病是儿童常见的营养性疾病,常见于婴幼儿。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疾病能像佝偻病那样如此引起家长的重视和关注。那么好新生儿佝偻病如何防治呢? 二、新生儿佝偻病如何防治?新生儿佝偻病的防治及膳食调理 在胎龄3个月时,胎儿的骨骼系统开始发育并形成乳齿,此阶段需要维生素D。妊娠末期胎儿迅速增长,需要更多维生素D。因此,孕妇自妊娠开始就应多在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多食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妊娠中期及晚期的维生素D 推荐摄入量为每日400国际单位。 胎儿出生后应尽早(生后半小时内)开奶,吸吮乳房愈频繁,乳汁分泌愈多。母乳中维生素D含量虽低,但比牛奶高,其中的钙磷比例(约2∶1)利于婴儿吸收。但从绝对量看,母乳中维生素D和钙的含量并不能满足婴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必须从其他途径获得补充以使其得到满足。 夏秋季出生的新生儿在生后第三周就可以开始户外活 动了,为保护婴儿免于着凉,可在不直接曝晒太阳的情况下

46例农牧区5岁以下儿童佝偻病患病情况分析

46例农牧区5岁以下儿童佝偻病患病情况分析 发表时间:2009-07-30T16:45:53.67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19期供稿作者:哈米拉1 加依娜尔古丽1 布尔布汗2 [导读] 通过了解门诊佝偻病儿童发病情况,分析阿勒泰地区农牧区哈萨克族儿童佝偻病的发病率较高的原因。 哈米拉1 加依娜尔古丽1 布尔布汗2 (1新疆阿勒泰地区妇幼保健院儿保科 836500;2新疆阿勒泰地区妇幼保健院保健科 836500) 【摘要】目的通过了解门诊佝偻病儿童发病情况,分析阿勒泰地区农牧区哈萨克族儿童佝偻病的发病率较高的原因。方法利用6个月的时间对青河县查干郭勒乡卫生院门诊佝偻病儿童患病情况,了解母亲孕期补钙情况、新生儿期补充鱼肝油情况、儿童日光照射情况以及儿童生长发育期间添加辅食等进行详细的询问。结果 6个月内门诊接诊的90例5岁以下儿童中佝偻病患病率为51.1%:其中母亲孕期未补钙的占67.4%,出生后15天内未添加鱼肝油的占73.9%,婴儿期没有充足的阳光照射的占56.5%,1-5岁期间没有补充足够的维生素D及钙制品的占54.3%。结论加强对家长的儿童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力度,保证农牧区5岁以下儿童能够按3∶2∶1的要求按时参加儿童体格检查,在婴儿期能够保证充足的日光照射、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的特点按时补充含钙丰富的食品和保证营养均衡。 【关键词】 5岁以下儿童佝偻病发病较高的原因对策 据统计,中国目前有20%-30%的小儿患有佝偻病、软骨病、骨关节炎等骨骼疾病。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国家卫生部提出的重点防治的四大疾病之一,它严重影响儿童的骨骼发育和身体健康。儿童期骨骼畸形、骨量减少的影响甚至将延续终生,与成年后的骨骼疾病及老年期骨质疏松关系密切[1]。阿勒泰地区是新疆北部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冬季时间较长,日光照射时间短,而且农牧区主要以哈萨克族占多数,虽然近几年来农牧民整体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5岁以下儿童的佝偻病患病率仍然较高,因此应重视查找儿童佝偻病的发病原因以及预防和治疗措施。 本文对2007年12月1日—2008年5月31日期间青河县查干郭勒乡卫生院门诊46例佝偻病患儿的发病情况进行了解及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本文对2007年12月1日—2008年5月31日期间青河县查干郭勒乡卫生院门诊46例佝偻病患儿的发病情况进行了解。 1.2方法 1.2.1 诊断标准因为乡镇卫生院无检验诊断条件,故本次主要以临床表现和体征作为诊断标准。临床症状:夜惊,多汗,烦躁不安等;临床体征:颅骨软化,方颅,枕秃、肋骨串珠,肋膈沟,鸡胸,漏斗胸,O(X)型腿等病史为依据进行诊断[2]。 1.2.2 了解佝偻病患儿的发病原因患儿母亲在孕期补钙情况、小儿出生后补充鱼肝油情况、添加辅食情况、日光照射情况以及患儿生长发育期间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情况。 2 结果 2.1 6个月内门诊共接诊5岁以下患儿90例,其中佝偻病患病率为51.1%,6个月以内的患儿患病率最高,3岁-5岁期间相对较低。 2.2 经过向患儿家长详细询问病史及追问患儿母亲孕期情况结果显示 46例患儿中母亲孕期未补钙的占67.4%,出生后15天内未按时添加鱼肝油的占7 3.9%,婴儿期没有充足的日光照射的占 56.6%,1-5岁期间没有补充足够的维生素D及钙制品的占 5 4.3%。 3 讨论 3.1 从结果可以发现,该地区农牧区儿童佝偻病患病率高达51.1%,特别是0-6月患儿发病率最高;有部分文献报道,新疆地区婴幼儿发病率约为39.3%[3],上海市部分城区0-6岁小儿2005年小儿佝偻病患病率为17.3%[1]。 3.2 分析该地区农牧区儿童佝偻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①母亲孕期未注意膳食和营养,孕期从未进行补充钙剂的治疗;②患儿在出生后未按时补充鱼肝油;③婴儿期生长发育迅速,营养需要量增加,但此期患儿的户外活动少,日光照射不足;④1-5岁期间儿童没有补充足够的维生素D及钙制品,饮食单一。 4 对策 4.1 应加强对农牧区儿童家长进行预防佝偻病保健知识的宣传力度,普及儿童佝偻病防治基本常识,是预防佝偻病的关键。 4.2 重视母亲孕期保健,孕期注意膳食,营养平衡,根据检查情况注意及时补充钙剂。 4.3 加强产后保健工作,按时进行产后访视,做好健康教育宣传,督促产妇及家属按时给新生儿补充鱼肝油。 4.4 提倡母乳喂养并及时添加辅食,提示并鼓励家长保证儿童多做户外活动,保证足够的日光照射。 4.5 大力宣传儿童佝偻病可能造成的危害及连续治疗意义,提高家长对儿童佝偻病的认识,采取实用于农牧区的宣传方法,利用媒体如:电视,广播,浅显易懂的哈萨克族文字宣传材料,板报及科普文章等提高健康教育效果。 4.6 加强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有关儿童佝偻病知识的理论学习,大力宣传佝偻病防治知识。 总之,从以上几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对降低5岁以下儿童佝偻病患病率具有重要作用。参考文献 [1]上海市0~6岁小儿佝偻病的现状调查.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年:52期. [2]沈晓明,王卫平主编.儿科学,第7版.2008:67. [3]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高频超声诊断.新疆医学,2006年:第3期.

新生儿佝偻病的症状

新生儿佝偻病的症状 新生儿之所以得了佝偻病,大多原因都是因为缺钙。患有佝偻病的小孩还是相对比较多的,而且佝偻病对宝宝的影响很大的,会影响宝宝以后的人生。新生儿佝偻病的症状有哪些呢?新生儿佝偻病的症状 新生儿佝偻病的主要表现为骨骼系统的骨化不完全湖综合骨化的性质发生了改变,例如颅缝加宽与后囟门相连、侧囟门未闭,颅骨边缘、顶骨顶结节部变软或呈乒乓球感以及前囟增大等症状,其中特别是颅骨边缘,是以顶骨矢状缝缘有锯齿状骨缺失。 缺失巨大者在后囟前方可形成假囟门。当呼吸困难时易形成漏斗胸,早产儿易有肋骨自发性骨折;体重及日龄稍大的新生儿亦可有典型的骨样组织增生表现,如肋串珠、手脚镯和方颅。新生儿期低钙血症尤以晚期新生儿的低钙血症应考虑有佝偻病的可能。日龄较大的患儿还可有发秃环和神经兴奋等症状。 早产儿易有肋骨自发性骨折,具体临床症状分为四期:初期、激期、恢复期、后遗症期。 1、初期 (1)临床表现:神经兴奋性增高,例如烦躁不安,睡眠不稳定,夜啼,多汗以及易惊等症状,而且可能会导致枕部脱发,也就是常见的枕秃。 2、激期 (1)临床表现 骨骼 ①头部:乒乓球感;方颅,臀形颅;囟门较大且闭合延迟;乳牙萌出迟。 ②胸部:软骨串珠状;肋软沟;肋下缘外翻;鸡胸;漏斗胸。 ③四肢:主要表现为“手镯”和“脚镯”,当患儿开始学习行走的时候,会出现“O”型腿或“X”型腿,长骨头的时候甚至还可能发生青枝骨折的现象。 ④脊柱:脊柱后凸或侧弯畸形,骨盆畸形。 肌肉改变:坐,立,行等运动功能发育落后,腹部膨隆如蛙腹。 神经系统:发育落后。 3、恢复期 (1)临床表现:临床症状,体征改善。 4、后遗症期 (1)重症患儿遗留骨骼畸形。 在平时,妈妈们要积极做好预防佝偻病的工作,尽可能让宝宝不要患上此病,要不然麻烦很大。

儿童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

儿童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2008年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 维生素D(Vitamin D,VitD有广泛的生理作用,维持人体组织细胞正常生长发育。VitD不直接作用于靶器官,通过与VitD受体结合发挥作用,故为类固醇激素。VitD 受体在全身许多组织细胞表达。 VitD缺乏性佝偻病(ricket,vitamin D deficiency(简称佝偻病为缺乏VitD引起体内钙磷代谢异常,导致生长期的骨组织矿化不全,产生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全身性慢性营养性疾病。佝偻病多见于婴幼儿,不仅影响儿童正常生长发育,也与VitD缺乏相关的疾病有关,是我国儿科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在卫生部领导下1986年制定了“婴幼儿佝偻病早防治方案”,规范了佝偻病防治工作;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开展本病防治工作,“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联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提出本防治建议。鉴于佝偻病多见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本建议主要针对婴幼儿佝偻病。 一、预防 佝偻病的发生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佝偻病完全可以通过采取科学育儿的综合防治措施预防和控制。佝偻病的预防应从围生期开始,以1岁以内婴儿为重点对象、并应系统管理到3岁。即作到“抓早、抓小、抓彻底”。 (一综合防治措施 特别强调父母及看护人参与的重要性。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向群众广泛宣传科学育儿和佝偻病防治卫生知识,克服不良育儿习惯,指导家长参与自我保健。 (二系统管理

通过妇幼保健网对孕妇、新生儿、婴幼儿开展保健管理,定期随访并按计划进行佝偻病防治监测。 (三加强护理 指导家长做好儿童生活和卫生护理,定期进行预防接种,积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腹泻、贫血等急慢性疾病。合理喂养、平衡膳食、改变偏食等不良习惯对于预防佝偻病非常重要。 (四母亲孕期预防 孕妇应经常户外活动,进食富含钙、磷的食物。妊娠后期为秋冬季的妇女宜适当补充VitD 400~1000 U/d(10~25μg/d。如有条件,孕妇在妊娠后3个月应监测血25-(OHD浓度,如存在明显VitD缺乏,应补充VitD,维持25-(OHD水平达正常范围。使用VitAD制剂应避免VitA中毒,VitA摄入<1万U/d。 (四婴幼儿预防 1.户外活动:指导家长携带婴儿尽早户外活动,逐渐达1~2 h/d,尽量暴露婴儿身体部位如头面部、手足等。 2.VitD补充:婴儿(包括纯人乳喂养儿生后2周摄入VitD 400 U/d(10 μg/d至2岁。VitD 补充量应包括食物、日光照射、VitD制剂、VitD强化食品中的VitD含量。如婴儿每日摄入500 ml配方奶,可摄取VitD约200 U(5 μg,加之适当的户外活动(尤其是夏季户外活动较多时,可不必另外补充VitD制剂。 3.高危人群补充: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儿生后即应补充VitD 800~1000 U/d(20~25μg/d, 3个月后改为400 U/d(10 μg/d。 二、诊断 (一VitD缺乏的高危因素

佝偻病的症状 这些竟是最常见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佝偻病的症状这些竟是最常见的! 导语:相信大家对佝偻病一定不会陌生,这种疾病很容易你婴幼儿身上发生,佝偻病有不同的分期,不同时候的症状表现是不一样的,这种疾病的危害比较 相信大家对佝偻病一定不会陌生,这种疾病很容易你婴幼儿身上发生,佝偻病有不同的分期,不同时候的症状表现是不一样的,这种疾病的危害比较大,所以有必要普及这方面的知识。 1.初期(早期) 见于6个月以内,特别是3个月以内小婴儿。多为神经兴奋性增高的表现,如易激惹、烦闹、多汗刺激头皮而摇头等。此期常无骨骼病变,骨骼X线可正常,或钙化带稍模糊;血清25-OH-D3下降,PTH升高,血钙下降,血磷降低,碱性磷酸酶正常或稍高。 2.活动期(激期) 当病情继续加重,出现PTH功能亢进和钙、磷代谢失常的典型骨骼改变。6月龄以内婴儿佝偻病以颅骨改变为主,前囟边缘软,颅骨薄,轻按有“乒乓球”样感觉。6月龄以后,骨缝周围亦可有乒乓球样感觉,但额骨和顶骨中心部分常常逐渐增厚,至7~8个月时,头型变成“方颅”,头围也较正常增大。骨骺端因骨样组织堆积而膨大,沿肋骨方向于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可触及圆形隆起,从上至下如串珠样突起,以第7~10肋骨最明显,称佝偻病串珠;严重者,在手腕、足踝部亦可形成钝圆形环状隆起,称手、足镯。1岁左右的小儿可见到胸骨和邻近的软骨向前突起,形成“鸡胸样”畸形;严重佝偻病小儿胸廓的下缘形成一水平凹陷,即肋膈沟或郝氏沟。 患儿会坐与站立后,因韧带松弛可致脊柱畸形。由于骨质软化与肌肉关节松弛,1岁后,开始站立与行走后双下肢负重,可出现股骨、胫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佝偻病

佝偻病 文章目录*一、佝偻病的概述*二、佝偻病的典型症状*三、佝偻病的病因病机*四、佝偻病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五、佝偻病的并发症*六、佝偻病的防治方案 佝偻病的概述 1、定义佝偻病即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由于婴幼儿、儿童、青少年体内维生素D不足,引起钙、磷代谢紊乱,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 佝偻病主要的特征是生长着的长骨干骺端软骨板和骨组织 钙化不全,维生素D不足使成熟骨钙化不全。这一疾病的高危人群是2岁以内(尤其是3~18个月的)婴幼儿,可以通过摄入充足的维生素D得以预防。近年来,重度佝偻病的发病率逐年降低, 但是北方佝偻病患病率高于南方,轻、中度佝偻病发病率仍较高。可以在体检时发现,也可能首发表现为低钙惊厥、生长迟缓、萎靡、易激惹或者婴儿期易于发生呼吸道感染。 2、别称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3、发病部位全身 4、传染性无传染性

5、高发人群婴儿期较为常见 6、科室儿科、骨科 佝偻病的典型症状 1、佝偻病的典型症状多汗、夜惊、好哭等。多汗与气候无关,由于汗液剌激,患儿经常摩擦枕部,形成枕秃或环形脱发。抬头、坐、站、行走都较晚,关节松弛而有过伸现象,大脑皮层功能异常,条件反射形成缓慢,语言发育落后,贫血。 2、佝偻病的分类 2.1、低血磷抗维生素D佝偻病 低血磷抗维生素D佝偻病通常为遗传性疾病,一般2至3岁以前的患儿仍然会有活动性的佝偻病表现出现。但是他们的血液中的钙含量正常,而血液中的磷含量有着明显的降低,一般剂量的维生素D对其的治疗是没有效果的。 2.2、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 患者身材矮小,有代谢性酸中毒,多尿,血钙低、血磷低、血钾低。 2.3、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 为遗传性疾病,是因为机体不能把维生素D转化成有活性的

佝偻病

佝偻病 百度搜索关键字:儿童脚痛 佝偻病脚痛 中医治疗佝偻病 祖国医学对儿童骨健康犹为重视,三国时华佗弟子卫汛所著我国首都中医儿科著作就以骨健康为儿科标志,该书称为《颅囟经》。中医已经注意到儿童发育迅速的特点是“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晋代医学家王叔和提出了关于小儿发育时间节奏的“变蒸学说”,即小儿出生以后32日为一变,64日为一蒸,变者上气,蒸者体热而发育。中医以1岁内为婴儿,1至3岁为幼儿,3至7岁为儿童,认为凡婴幼儿童骨的发育至为重要。 中医对骨的发育最关切的为肾脾二脏,即肾主先天和骨之生长,脾主生机和运化,以此有钱乙和万密斋等人的主骨说和李东垣、薛已的脾胃说。在宋代儿科著作《幼儿新书·联珠论》中,就提到骨骼发育的五软理论。明代万密斋,对维护儿童骨健康,在《育婴秘诀》一书中,提出了育婴四法,即“一曰育养以培其元,二曰胎养以其真,三曰蓐养以防其变,四曰鞠养以慎其疾”,对儿童先天骨发育不良已经有病名和症状描述。例如在中所称的偻伛即佝偻病;《素问·偻论》和《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所称之“骨偻”即相当于骨质疏松。祖国医学对骨发育不良还提出了治方,如在《幼科发挥》中论述道:“有因胎禀不足者,如解颅五软之类是也,宜地黄丸主之。”现以中医对佝偻病的认识与治疗举例说明之。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就对佝偻病有深刻的记述。“佝偻”一词,见于《庄子·达生》。《诗经》中将佝偻病的症状称之为“籧篨”与“戚施”。因鸟类皆突胸不可俯,故以籧篨名病,后又称此病状为鸠胸、鸡胸。佝偻病除脊柱、胸骨畸形外,还有上、下肢及头颅变形。手之畸形称“拮据”、“手搂”、“手镯”,X形腿古称“交”、“絷”。《山海经·海外南经》称“交”,言交胫国“其为人交胫”,《谷梁传》昭公二十年秋:“絷者何?曰:两足不能相过。”《神农本草经》称絷为“躄”,在下品五加项下曰:“益气疗躄,小儿不能行”,以躄为下肢畸形。O 形腿在古籍中称腘,《灵枢·通天》:“太阴之人,其状腘然末偻。”《庄子·人世间》云:“无伤吾行(胻),吾行却曲。”“却曲”,是膝曲外翻而构成O形状腿之佝偻病。宋代《圣惠方》记载的“小儿解颅囟大,胫蹇足交,三岁不行”,颅大、囟门不闭、行走迟并见,是严重的缺钙征象。 隋代以后,医家们从生长发育迟缓角度为佝偻病命名,如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言有“齿不生候”、“数岁不能行候”、“头发不生候”、“四五岁不能语候”等。至宋代,始把这些症状联系在一起,认识到这是一个病的诸方面表现,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称之为“五迟”:“长大不行,行则脚软,齿久不生,生则不固,发久不生,生则不黑。”明代医家鲁伯嗣在所著《婴童百问·二十六问》中又有“五软”的称谓:“五软者,头软、项软、手软、脚软、肌肉软是也。”此后医籍多以五迟、五软病名论治此病。 中医在先秦时代就已经认识到佝偻病与少晒太阳有关,《吕氏

佝偻病诊疗常规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疾病名称】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rickets of vitamin D deficiency 【概述】是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致使体内钙、磷代谢异常,导致生长期的骨组织矿化不全,产生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佝偻病不仅影响儿童正常生长发育,也与维生素D缺乏相关的疾病有关,是我国儿童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多见于<3岁的婴幼儿。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包括非特异性症状、骨骼特征性改变和其它系统改变,临床可分为早期、激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年龄不同,临床表现不同。 1.初期:多见于6个月以内,特别是<3个月的婴儿,主要为神经兴奋性增高等非特异性表现,如易激惹、烦躁、夜啼、多汗等,查体可见枕秃,此期无骨骼病变。X线骨片可正常或出现钙化带稍模糊。血生化:血钙、血磷降低、血清碱性磷酸酶正常或轻度增高,血清25-(OH)D3含量下降。 2.激期:初期症状进一步加重,钙、磷代谢失常和典型的骨骼改变,部分患儿出现全身肌肉松弛、乏力、运动功能发育落后等表现。查体可见颅骨软化(多见于<6个月婴儿)、方颅(7~8个月出现),1岁左右可见肋骨串珠、郝氏沟、漏斗胸、鸡胸、手、足镯症及X形或O形腿等改变。X线长骨片显示骨骺端钙化带消失,呈杯口状、毛刷样改变,骨骼软骨带增宽,骨质稀疏,骨皮质变薄,可有骨干弯曲畸

形或青枝骨折。血生化改变:血钙、磷浓度明显下降;血清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血PTH增高、血清维生素D含量下降明显。 3.恢复期:患儿经治疗和日光照射后,临床症状和体征会逐渐减轻、消失;骨骼X线影像在治疗2~3周后有所改善,出现不规则的钙化线,以后钙化带致密增厚,骨质密度逐渐恢复正常,血钙、磷浓度逐渐恢复正常,碱性磷酸酶约需1~2个月降至正常水平。 4.后遗症期:无任何临床症状,重度佝偻病可残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多见于>2岁的儿童。无任何临床症状,骨骼干骺端活动性病变不复存在,血生化正常。 【诊断要点】 1.病史有日光照射不足史;摄入不足史;生长过速史:如早产儿或双胎婴儿体内维生素D存贮不足,且生后生长速度快,易发生维生素D 缺乏性佝偻病;有胃肠病史;严重肝、肾损害病史;长期服用抗惊厥药物或糖皮质激素等用药史。 2.临床表现:易激惹,多汗等症状以及佝偻病各种骨骼改变。 3.血液生化检查: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甲状旁腺激素等的测定。 4.骨骼X线检查。 5.有条件者可测定血清25-(OH)D,血清25-(OH)D测定为最可靠的诊断标准,血清25-(OH)D在早期明显降低,其正常值为25~125nmol /L(10~50ng/ml)。 【鉴别诊断】 1.与佝偻病的体征相似疾病的鉴别:如软骨发育不良、粘多糖病、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