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的发展已经跨过了60个年头。尽管这在时间跨度上并不算长,与5000年的古代相比只是弹指一挥间的事情。但是从社会变革的角度看,这60年却是中国社会真正发生沧海桑田般巨变的伟大时代。来自于政治、经济、文化、地域、种族、人性和心理的各种因素和矛盾空前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这一时期的审美文化也在诸种因素的裹挟和自由人性的顽强表达中呈现出广泛、深刻而又复杂的变化。说其广泛,是因为这种变化遍及大众审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到休闲娱乐的不同方式,再到衣食住行的细枝末节,甚至于体验和想象世界的方式,都表现出空前的丰富性和多元性。说其深刻,是因为这一时期的审美文化正处于现代化转型之中,其生产方式、性质形态以及价值功能等都在经历着从传统向现代甚至后现代的嬗变,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大众在审美趣味、艺术观念和消费心理等层面的种种嬗变。说其复杂,是因为在这60年间审美文化总是自觉或被迫地介入到空前激烈的政治与经济、民族与世界、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生活与艺术、精神与物质、封闭与开放等一系列对立因素的冲突之中,其面貌、性质和身份往往变得无从辨认。尤其是“审美意识形态”、“艺术也是一种生产力”、“身体美学”、“文艺消费”、“文化霸权”、“审美权力”和“生活审美化”等新概念、新命题的提出,进一步表明审美文化与其他因素的缠绕已经从外部走向内部,其独立纯粹、超然物外的特性已经被消解于众语喧哗、权力交织的人间世。

当代审美文化的社会功能在当前更加丰富、更加多元。它不仅在微观上关系到个体审美的实现和私人权益的拓展,而且也在宏观上关系到民族身份的构造和国族形象的想象;它不仅已经参与到反对文化霸权、促进文化交流的事业中,而且也成为提升经济结构、助推政治民主的重要社会力量。当代审美文化正是借其在性质和功能上的种种变化与提升,成为当代学者关注现实社会、反思审美内涵、追思人生志趣和建构民族文化的重要文化镜像和事件。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一大批思想活跃、关注现实并富有批判精神的中青年学者聚集在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周围,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有不少学养深厚的老年学者加入这一行列,为这一充满激情和活力的研究领域赋予了理性深度和多维视野。时至今日,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已有20余年的历史,涌现出大量颇富创见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大多经过了现代学术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化与提升,因此无论是在内容的开拓,还是在方法的更新上,都实现了学术知识的有效积累,为美学研究打开了新向度。当然,既有的相关研究也存在许多亟需克服的问题,而这需要进一步探寻、拓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策略与途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人民日报/2009年/9月/1日/第007版 理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中国史学会执笔张海鹏 壮丽史诗 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独立、主权降到不可能再低的程度,中国人受到了无比的欺凌和盘剥。 ●在失败和屈辱中,中国的先进分子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国家发展的方向。中国最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这个选择经过了严酷的历史实践的检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国家的空前统一,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确立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 今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纪念日。这是一个十分值得庆祝的日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事件,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事件。这个伟大事件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近代中国:列强侵略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了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我们首先回顾一下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中国和世界。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仅封建社会就经历了两千多年。到公元1840年,英国发动侵华的鸦片战争,中国进入了近代。从1840年至1949年的109年,是中国社会变化空前剧烈的时期,是中国落后挨打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是中国人民在民族危亡面前不断觉醒,为了国家独立、民主和现代化而奋起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统治的时期,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期,是旧中国走向新中国的关键时期。 1842年8月,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从此,中国被套上不平等条约体系的枷锁。那时候,西方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期,急于在世界各地寻找殖民地并开拓世界市场,促使自由资本主义发展为帝国主义,为此不惜发动战争,包括20世纪上半叶发动的两次世界大战。中国因为长期固守封建制度,特别是明末清初实行海禁政策,封闭了国人的眼界,郑和下西洋那样壮丽的情景不能再现。清初虽然出现过康乾盛世局面,但依然是在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经济制度上的发展,比起资本主义取得的生产力进步,中国在总体上是大大落后了。这就使中国在突然面对西方势力来侵的时候,处在被动挨打的地位。世界上所有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国家纷至沓来,都想从中国身上瓜分一块肥肉。尤其是甲午战争后,欧美列强看见东方刚刚崛起的小国日本打败了中国,便认为中国这个东方巨人已经躺在“死亡之榻”上,瓜分这个巨人“遗产”的时机已经到来,便纷纷在中国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获得各种政治、经济利益。清朝朝廷名义上保持着独立的地位,但中国实际上濒临被瓜分的境地。在近代中国历史上,中国首都三次被外国武装势力占领:第一次是在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占领北京,清朝朝廷“北狩”热河,被迫签订下《北京条约》;壮丽无比、举世无双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被侵略者毁之一炬。第二次是在1900年8月,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清朝朝廷仓皇逃亡西安,后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八国军人分治中国京师,为了侮辱中国,他们在紫禁城举行分列式,武装通过皇宫。第三次是在1937年12月,日本侵略军占领中国首都南京,实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酿成历史上极为少见的人间惨剧,中国被迫迁都重庆;此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遍了华北、华东、华中、华

新中国经历了六大历史时期

新中国经历了六大历史时期 1949-1952年:巩固政权时期 195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和过渡时期 1956-1966年:探索时期 1966-1976年:文革时期 1977-1978年:拨乱反正时期 1978-: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时间、地点、内容 2、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3、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人物、意义 第2课最可爱的人 1、抗美援朝战争的起止时间、司令员 2、谁是最可爱的人?他们中的代表有谁?他们发扬了什么精神?结果怎样? 课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 1966

—— 1976 年) 1 、原因: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 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他希望通过 “ 文化大革命 ” 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1966 年, 成立 “中 央文革小组”

(性质: 一场由国家领导人错误发动, 被林彪、 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 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 重灾难的内乱。) (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害: 使国家政权遭到削弱, 民主与法制建设遭到践踏; 严重摧残了教 育、科学和文化事业,阻碍了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致使国家经济发展缓慢,拉大了中国 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 2 、党的历史上最大一起冤案——文革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遭到迫害,被诬蔑为

叛徒、内 奸、工贼 ” ,被中央开除出党,并遭非法监禁,迫害致死 3、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的原因是? 第3课土地改革 1、土改原因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时间、内容、结果 3、土改的意义 第4课工业化起步 1、一五计划的起止时间、主要任务 2、列举一五计划成就: 3、五四宪法颁布的时间、地点、这是一部什么类型的宪法?第5课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的形式

辛亥革命对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辛亥革命对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一)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是民主共和制度,“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巨大进步” 孙中山公开声言在推翻清王朝后建立的将是民主共和制。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的准备工作实际上由孙中山主持进行的。12月25日孙中山到上海,26日在上海宝昌路公寓召开同盟会最高干部会议研究建国问题。27日就提出改用阳历记元,这是革命成功后的第一件大事。29日由17个省代表正式选举临时政府大总统,孙中山以16票当选。这是中国第一次用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的最高领导人和建立的新政府。1956年时值孙中山诞辰90周年,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文中明确肯定它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是一项“丰功伟绩”。 1961年10月9日举行的纪念大会上董必武讲话,指出辛亥革命的意义是伟大的,“把皇帝从他的宝座上面踢下来,建立一个没有皇帝的共和国,对于身受专制制度统治的人民,曾经是多么令人兴高采烈的事件,”1981年10月9日,首都一万多人隆重集会,胡耀邦在纪念会上肯定了毛泽东关于辛亥革命是在比较更完全意义上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指出“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巨大进步。”新中国成立时,毛泽东曾考虑过把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为“中华民国”以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是辛亥革命成立的中华民国的继续,虽然这个考虑未能实现,但说明中国共产党人对辛亥革命成立的中华民国的尊重。辛亥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了。 (二)辛亥革命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辛亥革命时,孙中山指出:“国家的基础,是建筑在人民思想之上。……只有改造人心,除去人民的旧思想,另外换成一种新思想,这便是国家的基础革新。”主张开展思想文化上的解放运动,并提倡在解放思想中要“集合中外精华,防止一切流弊。”事实上辛亥革命对中华民族从封建主义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是有一定功绩的。 1961年举行的第一次大规模纪念辛亥革命活动,国家主席刘少奇和各方面领导人都出席了会议。政协主席周恩来主持会议,并致开幕词,指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人们在精神上获得了空前的大解放,为以后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是“一个伟大的胜利”。这是因为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皇帝在人们心目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辛亥革命把皇帝这个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一下子打倒了,这是一个极大的胜利。这场变革,为中国人走向独立和解放的道路扫除了一个巨大的障碍物。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也指出:“辛亥革命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1996年江泽民总书记出席孙中山诞辰130周年纪念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肯定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是“孙中山先生的一个伟大历史功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庆祝大会上,他称赞孙中山先生给中华民族、中国人民

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史

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历史 姓名:学号:班级: 摘要:悠悠华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同时也是一部翻译的历史。中国的翻译事业源远流长,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和传统,早在史前三皇五帝时代就存在翻译活动。在这一岁月的长河中,中华大地上曾出现过多次翻译高潮,每次翻译高潮的出现都带着自身显着的特点。翻译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种“事业”,翻译不是受经济利益驱动或经济发展的产物,而是与政治、宗教等意识形态有关。历史上翻译高潮迭起,翻译家难以计数,翻译理论博大精深。了解历史不仅有助于我们继承我们的先人的优秀文化遗产,而且也有助于我们今天更加深入认识和发展我们的翻译事业。在这里,我们主要了解。本文试图对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事业的特点和翻译成果进行探究和梳理,以期望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段特定时期的翻译发展史。 关键词:新中国,翻译,历史,翻译学家,成就。 中国翻译史概述 翻译作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活动与交流手段,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甚至可以说,在整个人类历史上,翻译几乎和语言本身一样古老。④“如果把手势语、图形文字之类的也算作语言,把符号翻译也算作翻译的话。那么,显然翻译的历史也就与语言的历史同时开始”①。虽然古代原始社会的口译或笔译无文献可查,但我们可以设想,在原始社会不同部落间的交流一定是离不开翻译的。以我国为例,据《周礼》和《礼记》记载,早在周代就已经有翻译的官职了,如《周礼·秋官》中说:“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秋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和亲之。若以时入宾,则协其礼与其言辞传之”(马祖毅1998:2)。从这段记述来看,当时的“象胥”是一种官职,其职责就是翻译。 漫长的中国翻译史,大致可分为五个历史时期: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清之际的科学翻译;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五四”至1949年前的社会科学和文学翻译;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 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把目光投向了人民大众最需要了解的“大众文化”,即无产阶级文化。俄国的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马列主义,前苏联社会政治书籍和文学作品成为新中国初期国家政治文化的意识形态基础和主要价值参照。此时的译者更多地把目光瞄准了能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作品,即“红色作品”。这种出版物有利于教育人民和打击“资产阶级”。在“红色作品”中,马列着作被放在了首位。“1953年1月成立了马列着作专门编译机构——中央编译局。它的任务是有系统有计划地翻译全部马列着作”②,因为这些译作将作为新中国的政治理论基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翻译事业呈现出新的面貌,翻译作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飞跃的发展。1949年前,中国的翻译活动有着明显的“散兵游勇”式的个体翻译特征,而在1949年后,翻译成了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中国政府专门设立了翻译局等机构,系统地引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着作、国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和科技文献等。正如矛盾在1954年的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上所指出的: 在过去,极大多数的文学翻译工作,是在分散的、自流的状态中进行的。从翻译工作者来说,翻译作品的选择,常常是凭借译者个人主观的好恶来决定的,而往往很少考虑所翻译的作品,是否值得翻译,是否于读者有益,为读者所迫切需要;有些译者甚至对自己是否胜任这一翻译,也考虑得很少。......我们的国家已进入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

新中国成立时期主要内容

农村土地所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时期是指自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6年12月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一)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建立 农民土地所有制是通过土地改革的方式建立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前,老解放区已经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但全国范围的土地改革运动则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的。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的国家所有,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凡已实行土地改革地区,必须保护农民已得土地的所有权。凡尚未实行土地改革的地区,必须发动群众……实现耕者有其田”。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除西藏外,全国范围内的农村地区开始土地改革运动。《土地改革法》第一条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土地改革采用了没收和征收两种方式,没收的对象是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征收的对象是祠堂、庙宇、寺院、教堂、学校和团体在农村中多余的土地及其他公地。通过土地改革,国家掌握了土地的分配权,把没收和征收得来的土地绝大部分都分配给了无地和少地农民。这时,建立起来的农民土地所有

制,实质上是农民私人土地所有制。 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占农村人口60%-70%的3亿无地和少地农民无偿得到了4600多万公顷的土地,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1952年底,河南省土地改革运动胜利完成,全省农村土地发证工作完成87%。 (二)国家土地所有制的建立 国家土地所有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改革的重大成果。1947年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大森林、大水利工程、大矿山、大牧场、大荒地及湖沼等,归政府管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通过立法手段在农村和城市建立了巩固的国家土地所有制。1950年1月颁布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分配土地时,县以上人民政府得根据当地土地情况,酌量划出一部分土地收归国有,作为一县或数县范围内的农事试验场或国营示范农场之用”;“大森林、大水利工程、大荒地、大荒山、大盐田和矿山及湖、沼、河、港等,归国家所有”;“沙田、湖田之属地主所有或为公共团体所有者,均收归国家所有”;“使用机器耕种或有其他进步设备的农田、苗圃、农事试验场及有技术性的大竹园、大果园、大茶山、大桐山、大桑田、大牧场等,由原经营者继续经营,不得分散。但土地所有权原属地主者,经省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得收归国有”。 在城市及其郊区的土地改革,国家实行了特别规定,依照《共同纲领》(1949)、《关于没收战犯、汉奸、官僚资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人民日报9月1日报道今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纪念日。这是一个十分值得庆祝的日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事件,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事件。这个伟大事件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近代中国:列强侵略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了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我们首先回顾一下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中国和世界。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仅封建社会就经历了两千多年。到公元1840年,英国发动侵华的鸦片战争,中国进入了近代。从1840年至1949年的109年,是中国社会变化空前剧烈的时期,是中国落后挨打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是中国人民在民族危亡面前不断觉醒,为了国家独立、民主和现代化而奋起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统治的时期,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期,是旧中国走向新中国的关键时期。 1842年8月,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了不帄等的《南京条约》。从此,中国被套上不帄等条约体系的枷锁。那时候,西方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期,急于在世界各地寻找殖民地并开拓世界市场,促使自由资本主义发展为帝国主义,为此不惜发动战争,包括20世纪上半叶发动的两次世界大战。中国因为长期固守封建制度,特别是明末清初实行海禁政策,封闭了国人的眼界,郑和下西洋那样壮丽的情景不能再现。清初虽然出现过康乾盛世局面,但依然是在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经济制度上的发展,比起资本主义取得的生产力进步,中国在总体上是大大落后了。这就使中国在突然面对西方势力来侵的时候,处在被动挨打的地位。世界上所有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国家纷至沓来,都想从中国身上瓜分一块肥肉。尤其是甲午战争后,欧美列强看见东方刚刚崛起的小国日本打败了中国,便认为中国这个东方巨人已经躺在“死亡之榻”上,瓜分这个巨人“遗产”的时机已经到来,便纷纷在中国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获得各种政治、经济利益。清朝朝廷名义上保持着独立的地位,但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 1949年10月1日,北京30万群众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的执政党。从此开辟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结束100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尽快满足人民群众对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同时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1935年国家开始实行以工业化为中心的“一五”计划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怀仁堂隆重举行。会议通过《国务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和《地方各级人大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在西部罗布泊地区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五个拥有核武装的国家。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这标志着自新中国成立后中美相互隔绝的局面终于打破。20世纪70 年代末,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抓住机遇,促成中美于1979 年1 月1 日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从而结束了长达30年之久的不正常状态。 1 9 9 7 年7 月1 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9.12.20 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这不仅标志着外国人占据和统治中国领土的历史彻底终结,也标志着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史翻到了最后一页。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宇宙飞船…神州五号?登上了太空。中国人千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这一重要的事件不仅激励着每一位中国人。而且全世界为之震惊。杨利伟成为中国登上太空的第一人。 2008年奥运会是现代奥运会第3次在亚洲登陆,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也是第1次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举办。 辽宁号航空母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第一艘可搭载固定翼飞机的航空母舰。2011年8月10日首次进行出海航行试验。2012年9月23日交付中国海军。 神十航天员王亚平北京时间2013年6月20日上午10点在太空给地面的学生讲课,此次太空授课主要面向中小学生,使其了解失重条件下物体运动的特点、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航天员将进行在轨讲解和实验演示,并与地面师生进行双向互动交流。 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由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组成的嫦娥三号探测器送入轨道。2013年12月15日4时35分,嫦娥三号着陆器与巡视器分离,“玉兔号”巡视器顺利驶抵月球表面。

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农村政策的调整

专题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农村政策的调整 1.(2010年中考)辽宁宽甸县农民给毛主席的一封信中说:“我们祖祖辈辈做梦都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现在这个梦想实现了。”这封信内容反映的历史背景是() A.全国农业合作化高潮B.土地改革运动C.“大跃进”运动D.改革开放新时期 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展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消灭地主阶级B.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 C.使广大农民在政治上翻身 D.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 3.下列关于土地改革意义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 B.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C.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D.在农村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 4.(2011年中考).宁夏统计局:“2008年,宁夏生产总值突破千亿,达到1098.51亿元,比1978年增长15倍,30年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7%”,取得这一成就得益于实行() A.社会主义总路线 B.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C.改革开放政策 D.土地改革 5.读“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抽样统计曲线图”,从图上看出, 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抽样份数:18529户)从1978年到1982年 呈现上升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土地改革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农村逐步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4.(2009年中考)下列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实行土地所有制的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①全国土地改革完成,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②人民公社化运动,强化了土地集体所有制 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土地在公有制基础上长期包给各户农家使用 ④农业合作化完成,土地归集体所有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C.①④②③D.②③④① 二.材料题(2010年中考) 1.材料一:我国农村长期实行的是集中管理,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在所有制上表现为“一大二公”;在经营方式上是“单打一”、“瞎指挥”;在分配方式上是“大锅饭”。 ——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材料二: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农民歌谣 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我国农村开始实行的制度。(2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我国农村实行的。(2分) (3)联系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对我国农村产生的不同影响(4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读后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读后感 摘要:张海鹏的文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撰写的一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所感想的文章。文章从近代史的七点出发,描写了在近现代史中,从新中国的成立的种种原因,表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历史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新中国;历史;发展;意义 经过了将近一个学期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我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而我在课余时间着重阅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张海鹏先生的文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下面,我将结合我所学,谈谈我自己的认识。 文章的开头着重回顾了近代中国的那一段屈辱史。近代中国的社会现状,是列强侵略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作为历史上的历史悠久文明古国,经历了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而到了清代,封建体制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统治者闭关锁国,抑制文化上的交流,通过八股取士,更是对先进的文化进行打压。而这一切的结果,中国的经济文化和科学,远远落后于同期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但是统治者梦依然醉生梦死于那种只图享受的封建体制,没有一点想要虚心学习的念头。就这样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最终在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国门大开,从此中国步入了屈辱的近代史时期。在屈辱的近代史中,列强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最终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切,是中华民族的巨大挫折。而后,孙中山先生领导并发动了辛亥革命,最终终结了清王朝腐朽的统治,同时也宣告了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的终结。但是,这一切的努力,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革命的果实被窃取,从此中国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列强也加强了对中国的压榨。在这样的情况下,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给中国带来了希望。五四运动从各方面对旧思想进行批判,从而揭开了思想启蒙的序幕,同时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宣告了中国将迎来全新的局面。中国共产党接过领导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的任务,与孙中山第一次国共合作,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在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不屈不挠,毅然举起了反抗的大旗,取得了土地革命的胜利;毅然长征,北上抗日;国共第二次合作,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三年解放战争,取得胜利,最终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的发展已经跨过了60个年头。尽管这在时间跨度上并不算长,与5000年的古代相比只是弹指一挥间的事情。但是从社会变革的角度看,这60年却是中国社会真正发生沧海桑田般巨变的伟大时代。来自于政治、经济、文化、地域、种族、人性和心理的各种因素和矛盾空前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这一时期的审美文化也在诸种因素的裹挟和自由人性的顽强表达中呈现出广泛、深刻而又复杂的变化。说其广泛,是因为这种变化遍及大众审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到休闲娱乐的不同方式,再到衣食住行的细枝末节,甚至于体验和想象世界的方式,都表现出空前的丰富性和多元性。说其深刻,是因为这一时期的审美文化正处于现代化转型之中,其生产方式、性质形态以及价值功能等都在经历着从传统向现代甚至后现代的嬗变,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大众在审美趣味、艺术观念和消费心理等层面的种种嬗变。说其复杂,是因为在这60年间审美文化总是自觉或被迫地介入到空前激烈的政治与经济、民族与世界、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生活与艺术、精神与物质、封闭与开放等一系列对立因素的冲突之中,其面貌、性质和身份往往变得无从辨认。尤其是“审美意识形态”、“艺术也是一种生产力”、“身体美学”、“文艺消费”、“文化霸权”、“审美权力”和“生活审美化”等新概念、新命题的提出,进一步表明审美文化与其他因素的缠绕已经从外部走向内部,其独立纯粹、超然物外的特性已经被消解于众语喧哗、权力交织的人间世。 当代审美文化的社会功能在当前更加丰富、更加多元。它不仅在微观上关系到个体审美的实现和私人权益的拓展,而且也在宏观上关系到民族身份的构造和国族形象的想象;它不仅已经参与到反对文化霸权、促进文化交流的事业中,而且也成为提升经济结构、助推政治民主的重要社会力量。当代审美文化正是借其在性质和功能上的种种变化与提升,成为当代学者关注现实社会、反思审美内涵、追思人生志趣和建构民族文化的重要文化镜像和事件。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一大批思想活跃、关注现实并富有批判精神的中青年学者聚集在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周围,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有不少学养深厚的老年学者加入这一行列,为这一充满激情和活力的研究领域赋予了理性深度和多维视野。时至今日,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已有20余年的历史,涌现出大量颇富创见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大多经过了现代学术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化与提升,因此无论是在内容的开拓,还是在方法的更新上,都实现了学术知识的有效积累,为美学研究打开了新向度。当然,既有的相关研究也存在许多亟需克服的问题,而这需要进一步探寻、拓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策略与途径。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问题: ? 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新中国成立状大了世界自鸣得意、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相关阅读】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和意义 一、成立的历史条件 1。军事基础: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南京国民政府覆灭,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 2。政治基础:1949年3月5日到13日,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建屏县西柏坡召开。会议作出的各项政策规定,不仅仅对迎接中国革命的全国胜利,而且对新中国的建设事业,都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3。理论基础: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28年的经验,阐明即将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以及新中国内政外交的基本政策。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中华人民共和

国宪法的制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好处。 4。组织基础:1949年9月21日至30日,在北平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大会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透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决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国旗、代国歌,从而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各项准备工作。 5。群众基础:全国人民热烈拥护在共产党领导下迅速成立中央人民政府。 二、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从革命任务看: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最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标志着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也标志着一百多年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国历史进入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2。从国家发展看: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近代以来饱受欺凌的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半殖民地的中国变成了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同时,千百年来由少数剥削者主宰国家、统治人民的历史宣告结束,人民大众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3。从世界角度看:新中国的成立,是20世纪世界上发生的最有影响的伟大事件之一。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使一系列国家继俄国之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新中国的成立是全世界被压迫民族的又一个伟大胜利。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严重打击了世界殖民体系,从而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这对于改变世界力量格局,维护世界和平和正义事业,推动世界走向进步和光明,具有深刻、久远的影响。由于国情的相似,新中国的诞生对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广大被压迫民族的影响力尤其巨大,直接推动了他们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发展。

新中国历任国防部长简介

转自:时间:2005-12-27 16:57:36 米尔军情网资料:彭德怀 湖南湘潭人,1928年入党,参加过长征。主要任历:战争时期:红5军军长、红3军团军团长、中革军委副主席兼红一方面军司令员、八路军副总指挥、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西北野战军司令员、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军委副主席、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1954年9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第1任部长,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林彪 湖北黄冈人,1925年入党,参加过长征。主要历史:战争时期:红4军军长、红1军团军团长、红军大学校长、八路军115师师长、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军委副主席、中南军政委员会主席。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1959年9月任国防部部长。后成为一个反党叛国分子。 叶剑英 广东梅县人,1927年入党,参加过长征。主要任历:战争时期:中革军委参谋部部长、瑞金卫戍区司令员、红一方面军参谋长、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八路军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北平军管会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广州市军管会主任、中南军区代司令员、中央人民政府军委副主席、武装力量监察部部长、军事科学院首任院长兼政委、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委员长。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1975年被任命为国防部部长。 徐向前 山西五台人,1927年入党,参加过长征。主要任历:战争时期:红1军军长、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八路军第1纵队司令员、抗日军政大学代校长、华北野战军副司令员兼第1兵团司令员兼政委。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1978年3月任国防部部长。 耿飚 湖南醴陵人,1928年入党,参加过长征。主要任历:战争时期:红1军团第2师参谋长、第四方面军第4军参谋长、八路军385旅副旅长兼副政委兼参谋长、晋察冀野战军参谋长、华北野战军第2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新中国成立后调外交部工作,1978年任中央军委秘书长,1981年3月兼任国防部部长。 张爱萍 四川达县人,1928年入党,参加过长征。主要任历:战争时期:少年先锋队中央总队总队长、军委骑兵团政委代团长、新四军第4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兼政委。新中国成立后: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司令员兼浙江军区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参谋长、华东军区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国防科委主任、中央军委科技装备委员会主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发展概述

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发展概述/h1-- -- 本站首页 免费课件 免费试题 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 教学论文

理工论文 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行政论文 艺术论文 医学论文 文史论文 农科论文 英语论文 课程改革 教育法规 教育管理 家长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文史论文中国史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发展概述 如果说在近代中国109年的历史进程中,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谋求近代化构成其发展的基本脉络,那么在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的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

国发展的基本脉络。本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发展脉络的探讨,着意于进一步阐明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现代中国推向前进的基本线索。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认识。一、从对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后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中国逐步走向社会主义,这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抉择,现代中国的发展正是沿着这一正确的发展道路向前推进的。近代中国的起始,不是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109年间,中国社会一直处于这样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形态中。在近代中国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的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在资产阶级的维新派和革命派先后作过以资本主义来代替封建主义的尝试后,由于帝国主义的破坏和中国封建势力的阻挠,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破土而生但力量弱小,民族资产阶级虽然企盼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却没有成功,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无数仁人志士以资本主义列强为师的种种努力都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特征和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基本国情,经过艰辛的探索,形成指导中国革命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确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步走的正确道路。即:“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这样,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客观要求上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而在实质上是由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以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为目的,因此“这种革命又恰是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更广大的道路”。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坚

清华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学生会主席

清华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学生会主席 第1届:吕应中(1949年4月29日当选) 第2届:林寿屏(1949年10月当选) 第3届:徐乃明(1950年3月28日当选) 第4届:凌瑞骥(1950年7月当选) 第5届:朱镕基(1951年3月11日当选) 第6届:邵敏(女)(1951年9月当选) 第7届:方耀堂(1952年夏当选) 第8届:张慕葎(1953年春当选) 第9届:张慕葎(1959年9月19日当选) 第10届:林泰(1954年3月13日当选) 第11届:潘霄鹏(1955年3月13日当选) 第12届:谭浩强(1956年3月11日当选) 第13届:谭浩强(1956年3月17日当选) 第14届:潘丽华(女)(1959年3月21日当选) 第14届:曾点(女)(1969年3月当选) 第15届:俞纪美(1962年4月7日当选) 第16届:张福森(1964年3月19日当选) 第17届:徐荣凯(1965年9月7日当选)——“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清华大学学生会于1966年6月解散,徐荣凯也自动离职。 第18届:戴桂兰(女)(1974年2月8日当选) 第19届:(空缺)——因“四人帮”破坏,本届学生代表大会虽正常召开,但并未选出主席。 第20届:彭顺生(1978年6月20日当选) 第20届:孙建京(1979年4月当选) 第21届:林炎志(1980年12月12日当选)——林炎志是第一位由全校学生普选产生的学生会主席,这种空前民主的选举方式在当时造成了轰动。 第22届:宋军(工程力学系)(1982年9月24日当选) 第23届:赵艰(1983年9月16日当选) 第24届:杨振斌(工程物理系)(1984年10月当选)——他最先提出学生会要成为“同学之家,师生之桥,干部之校”,这12个字作为清华大学学生会的宗旨一直沿用至今。 第25届:郭谦(汽车系)(1985年9月27日当选)

清华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学生会主席

清华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学生会主席

清华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学生会主席 第1届:吕应中(1949年4月29日当选) 第2届:林寿屏(1949年10月当选) 第3届:徐乃明(1950年3月28日当选) 第4届:凌瑞骥(1950年7月当选) 第5届:朱镕基(1951年3月11日当选) 第6届:邵敏(女)(1951年9月当选) 第7届:方耀堂(1952年夏当选) 第8届:张慕葎(1953年春当选) 第9届:张慕葎(1959年9月19日当选) 第10届:林泰(1954年3月13日当选) 第11届:潘霄鹏(1955年3月13日当选) 第12届:谭浩强(1956年3月11日当选) 第13届:谭浩强(1956年3月17日当选) 第14届:潘丽华(女)(1959年3月21日当选) 第14届:曾点(女)(1969年3月当选) 第15届:俞纪美(1962年4月7日当选) 第16届:张福森(1964年3月19日当选) 第17届:徐荣凯(1965年9月7日当选)——“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清华大学学生会于1966年6月解散,徐荣凯也自动离职。 第18届:戴桂兰(女)(1974年2月8日当选) 第19届:(空缺)——因“四人帮”破坏,本届学生代表大会虽正常召开,但并未选出主席。 第20届:彭顺生(1978年6月20日当选) 第20届:孙建京(1979年4月当选) 第21届:林炎志(1980年12月12日当选)——林炎志是第一位由全校学生普选产生的学生会主席,这种空前民主的选举方式在当时造成了轰动。 第22届:宋军(工程力学系)(1982年9月24日当选) 第23届:赵艰(1983年9月16日当选) 第24届:杨振斌(工程物理系)(1984年10月当选)——他最先提出学生会要成为“同学之家,师生之桥,干部之校”,这12个字作为清华大学学生会的宗旨一直沿用至今。 第25届:郭谦(汽车系)(1985年9月27日当选)

新中国成立后几次重要会议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重要会议 名称时间地点主要内容意义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9 北平通过《共同纲领》;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 员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 进行曲》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 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在天安门广 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第一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 会 1954.9 北京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共八大1956 北京分析了我国形势的新变化,指出国内的 主要矛盾;确定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 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 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 要。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底北京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 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 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 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的伟大决策;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 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 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 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 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 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新时期。

中共十二大1982 北京邓小平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 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 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共十三大1987 北京邓小平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党 的基本路线。会议作出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 略部署 中共十四大1992 北京会议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形成了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我国加快了建设步伐,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中共十五大1997 北京江泽民作了政治报告;新党章规定:中共以马 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 行动指南。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第1-3课 新中国的成立

第1课新中国的成立 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史的开端。中国现代史分四个阶段: ①1949—1956年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或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②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③1966—1976年文革时期 ④1978年至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七届二中全会 1949.3 背景:三大战役,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 内容:把党的工作重点从乡村转移到城市. 意义: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义革命向 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党的工作重点第一次转移的影响: 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 政权的道路,有利于积蓄革命道路,使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 ★党的工作重点第二次转移的影响: 解决了中国由……..的重大问题,从此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开展起来. 3.进京赶考的材料题: 此话的背景:三大战役,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 进京赶考的含义:建立国家政权 进京四年取得的成绩: ①成立新中国②进行土地改革③西藏和平解放④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5)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4.一届政协会议: 背景: 国民党政权覆灭, 人民革命在全国范围基本胜利, 新中国成立条件成熟 ★会议解决的主要问题(或会议的目的): 为建立新中国作各方面准备. ★《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主要是因为:它规定了国家的性质。 5.新中国成立的前提:①基本前提:国民党的反动政权被推翻②七届二中全会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路线、方针的准备③一届政协为新中国成立作了各方面的准备④全国人民拥护中共的领导。 新中国成立的标志:开国大典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结束的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的标志,社会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新中国成立。 6.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材料:(1)三年以来,指解放战争时期。三十年以来,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1840—1949年,指整个民主革命时期。 民主革命的结果:取得了新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建立了新中国。 7.民主革命任务应该由资产阶级来承担,但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则由无产阶级完成,原因:①民族资产阶级虽具有革命性,但软弱妥协性又使其斗争不彻底②三座大山夹缝中生长的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③最主要原因: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的④无产阶级斗争更坚决更彻底 8.新民主主义革命能直接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因素:无产阶级独立自主的领导权。9.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新”最主要是指:社会性质发生变化。10.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最主要原因:中共的正确领导。 11.和平解放西藏的目的:维护民族团结 12.毛泽东说:“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万里长征”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或取得民族独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是指: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建国初期更伟大更艰苦的工作有哪些?①巩固政权②恢复发展国民经济③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邓小平说:“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同心同德,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我们就一定能够加快新长征的步伐”“新长征”是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长征开始的标志:十一届三中全会 ★怎样纪念革命先烈,继承革命事业?我们这一代青少年要深深懂得: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凝聚着千百万革命先辈的牺牲和艰苦的斗争,革命胜利来之不易,要发扬革命前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做全面发展的好学生,立志保卫人民共和国,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