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生物学各章复习提纲.答案doc

微生物学各章复习提纲.答案doc

微生物学各章复习提纲.答案doc
微生物学各章复习提纲.答案doc

第一章绪论

1.用具体事例说明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为什么说微生物既是人类的敌人,更是我们的朋友?

1)没有微生物,人不能生存。a.肠道有益微生物帮助参加物质代谢,使我们能够更加充分地利用所摄取的能量物质。b.从环境方面来说,微生物分解有机体及垃圾,参与物质循环。c. 提供了食物,使食品味美,比如一些食用菌,酿酒的酵母,卤菜用的乳酸菌等。另外氨基酸类,维生素类、酶、疫苗都是利用微生物或微生物体内产生的酶转化来的,一些药类如青霉素也是由微生物生产的,现在研究比较热的真菌多糖也是从微生物体内提取的。d.太空飞船的制造材料有些也是利用微生物合成的超轻高强度聚合物制造的。2)少数微生物也是人类的敌人!比如鼠疫;天花;梅毒;小儿麻痹症;肺结核;麻疯病;感冒;脑毛炎;艾滋病;疯牛病;埃博拉病毒;非典;禽流感、猪流感。

2.微生物有哪些特点,它包括哪些类群? 个体小、结构简、胃口大、食谱广、繁殖快、易培养、数量大、分布广、种类多、级界宽、易变异、抗性强、休眠长、起源早、发现晚。微生物的类群:①病毒②原核生物:真细菌、古生菌③真菌(酵母、霉菌、蕈菌等)、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类群无细胞结构的病毒、类病毒、拟病毒等,属于原核生物的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等,属于真核生物的酵母菌和霉菌,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

3.为什么说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巴斯德(1) 发现并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2) 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著名的曲颈瓶试验无可辩驳地证实,空气内确实含有微生物,是它们引起有机质的腐败。(3) 免疫学——预防接种:首次制成狂犬疫苗。(4) 巴斯德消毒法:60~65℃作短时间加热处理,杀死有害微生物。

柯赫(1)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术方面的贡献:a)细菌纯培养方法的建立:土豆切面→营养明胶→营养琼脂(平皿)。b)设计了各种培养基,实现了在实验室内对各种微生物的培养。c)流动蒸汽灭菌。d)染色观察和显微摄影。(2)对病原细菌的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a)具体证实了炭疽杆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b)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1905年获诺贝尔奖);c)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著名的柯赫原则。

4. 微生物学发展的各个时期有哪些主要成就?1890 Von Behring制备抗毒素治疗白喉和破伤风;1892 Ivanovsky提供烟草花叶病毒是由病毒引起的证据;1928 Griffith发现细菌转化;1929 Fleming发现青霉素;1944 Avery等证实转化过程中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1953 Watson和Crick提出DNA双螺旋结构;1970~1972 Arber、Smith和Nathans发现并提纯了DNA 限制性内切酶1977 Woese提出古生菌是不同于细菌和真核生物的特殊类群, Sanger首次对f×174噬菌体DNA进行了全序列分析;1982~1983 Prusiner发现朊病毒(prion);1983~1984 Mullis建立PCR技术;1995第一个独立生活的细菌(流感嗜血杆菌)全基团组序列测定完成;1996 第一个自养生活的古生菌基因组测定完成;1997 第一个真核生物(啤酒酵母)基因组测序完成。

5. 微生物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它包括哪些分支学科?

主要任务:研究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以及微生物的进化、分类、生态等规律及其应用。

分支学科:1)基础微生物学①按微生物种类分:细菌学、真菌学、病毒学、藻类学、菌物学、原生动物学②按过程或功能分:微生物生理学、微生物遗传学、微生物生态学、分子微生物学、细胞微生物学、微生物基因组学③按与疾病的关系分: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流行病学2)应用微生物①按生态环境分:土壤微生物学、海洋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宇宙微生物学、水微生物学②按技术与工艺分:分析微生物学、微生物技术学、发酵微生物学、遗传工程③按应用范围分:工业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药学微生物学、兽医微生物学、视频微生物学、预防微生物学

第二章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1.名词解释:菌落:单个(或聚集在一起的一团)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菌苔:当固体培养基表面众多菌落连成一片时,便成为菌苔。纯培养微生物学中把

从一个细胞或一群相同的细胞经过培养繁殖而得到的后代:二元培养物:培养物中只含有二种微生物,而且是有意识的保持二者之间的特定关系的培养物称为二元培养物。

2.从混杂的群体中分离特定的某一种微生物,需要哪些微生物技术和方法?简述其本操作特点。

涂布平板法、稀释倒平板法、平板划线法、稀释摇管法

3.试利用表格形式对各类显微镜在原理、样品制备和观察方面的异、同进行概括、比较。

普通光学显微镜:现代普通光学显微镜利用目镜和物镜两组透镜系统来放大成像,故又常被称为复式显微镜。它们由机械装置和光学系统两大部分组成。机械装置包括镜座、支架、载物台、调焦螺旋等部件,是显微镜的

基本组成单位,主要是保证光学系统的准确配制和灵活调控,在一般情况下是固定不变的。而光学系统由物镜、目镜、聚光器等组成,直接影响着显微镜的性能,是显微镜的核心。暗视野显微镜利用特殊的聚光器实现斜射照明,给样品照明的光不直接穿过物镜,而是由样品反射或折射后再进入物镜,因此,整个视野是暗的,而样品是明亮的。暗视野法主要用于观察生活细菌的运动性。

相差显微镜由于细胞各部分的折射率和厚度的不同,光线通过这种标本时,直射光和衍射光的光程就会有差别。随着光程的增加或减少,加快或落后的光波的相位会发生改变(产生相位差)。光的相位差人肉眼感觉不到,但相差显微镜配备有特殊的光学装置——环状光阑和相差板,利用光的干涉现象,能将光的相位差转变为人眼可以察觉的振幅差(明暗差),从而使原来透明的物体表现出明显的明暗差异,对比度增强。相差显微镜使人们能在不染色的情况下比较清楚地观察到在普通光学显微镜和暗视野显微镜下都看不到或看不清的活细胞及细胞内的某些细微结构。

荧光显微镜: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发荧光的物体会在黑暗的背景下表现为光亮的有色物体,这就是荧光显微技术的原理。由于不同荧光素的激发波长范围不同,因此同一样品可以同时用二种以上的荧光素标记,它们在荧光显微镜下经过一定波长的光激发发射出不同颜色的光。

透射电子显微镜电子束通过电磁场时会产生复杂的螺旋式运动,但最终的结果是正如光线通过玻璃透镜时一样,产生偏转、汇聚或发散,并同样可以聚集成像。而一束电子具有波长很短的电磁波的性质,其波长与运动速度成反比,速度越快,波长越短。

扫描电子显微镜工作原理类似于电视或电传真照片。电子枪发出的电子束被磁透镜汇聚成极细的电子“探针”,在样品表面进行“扫描”,电子束扫到的地方就可激发样品表面放出二次电子(同时也有一些其它信号)。与此同时,在观察用的荧光屏上另一个电子束也做同步的扫描。二次电子由探测器收集,并在那里被闪烁器变成光信号,再经光电倍增管和放大器又变成电压信号来控制荧光屏上电子束的强度。这样,样品上产生二次电子多的地方,在荧光屏上相应的部位就越亮,我们就能得到一幅放大的样品立体图像。

扫描隧道显微镜主要原理是利用了量子力学中的隧道效应。

第三章微生物的结构和功能

1.名词解释: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称为芽孢。革兰染色法:革兰于1884年发明的一种鉴别不同类型细菌的染色方法。荚膜:包裹在单个细胞上的在壁上有固定层的糖被叫荚膜。鞭毛:某些细菌细胞表面着生的一至数十条长丝状、螺旋形的附属物,具有推动细菌运动功能,为细菌的“运动器官”。

2.根据细菌细胞结构的特点,分析并举例说明为什么它们能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

3.细菌、粘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在繁殖方式上各有什么特点?

酵母菌是一群单细胞的真核微生物。

4.试绘出细菌细胞构造的模式图,注明其一般构造和特殊构造。

见书P15图1-1。

5.试述革兰氏染色的机制及其主要步骤,哪一步是关键?为什么?

主要步骤:1、用碱性染料结晶紫对菌液涂片进行初染

2、用碘溶液进行媒染,其作用是提高染料和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使二者结合得更固。

3、用乙醇或丙酮冲洗进行脱色。在经历脱色后仍将结晶紫保留在细胞内的为革兰氏阳性细菌,而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结晶紫被洗掉,细胞呈无色。

4、用一种与结晶紫具有不同颜色的碱性染料对涂片进行复染。例如沙黄,它使原来无色的革兰氏阴性细菌最后呈现桃红到红色,而革兰氏阳性细菌继续保持深紫色。

革兰氏染色的机制:革兰氏染色结果的差异主要基于细菌细胞壁的构造和化学组分不同。通过初染和媒染,在细菌细胞膜或原生

质体上染上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大分子复合物。 G + 细菌由于细胞壁较厚、肽聚糖含量较高和交联紧密,故用乙醇洗脱时,肽聚糖层网孔会因脱水而明显收缩,再加上的 G + 细菌细胞壁基本上不含类脂,故乙醇处理不能在壁上溶出缝隙,因此,结晶紫与碘复合物仍牢牢阻留在其细胞壁内,使其呈现蓝紫色。 G - 细菌因其细胞壁薄、肽聚糖含量低和交联松散,故遇乙醇后,肽聚糖层网孔不易收缩,加上它的类脂含量高,所以当乙醇将类脂溶解后,在细胞壁上就会出现较大的缝,这样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就极易被溶出细胞壁。因此,通过乙醇脱色,细胞又呈现无色。这时,再经番红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 G - 细菌获得了新的颜色——红色,而 G + 细菌则仍呈蓝紫色(实为紫中带红)。

6.试图示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细胞壁构造,并简要说明其特点及成分

革兰色阳性细菌革兰色阴性细菌

成分占细胞壁干重的%

肽聚糖含量很高(50~90%)含量很低(~10)

磷壁酸含量较高(<50)无

类脂质一般无(<2)含量较高(~20)

蛋白质无含量较高

7.列表说明细菌、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支原体的主要异同点。

见书本P40表1-5

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

1.微生物细胞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各自的含量约为多少?

主要元素:碳、氢、氧、氮、磷、硫、钾、镁、钙等

微量元素:锌、锰、氯、钼、硒、钴、铜等

其中碳、氢、氧、氮、磷、硫六种元素占细胞干重的97﹪

2.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要素包括哪些成分?各种成分有何生理功能?在培养基中的含量约为多少?

六要素:碳源、氮源、能源、生长因子、无机盐和水

生理功能:碳源在微生物生长过程中能为微生物提供碳素来源的物质。

氮源用来构成菌体物质中或代谢产物,为微生物提供氮素来源。

能源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最初能量来源的营养物或辐射能。

生长因子微生物生长所必需且需要量很小,但微生物自身不能合成的或合成量不足以满足机体生长需要的有机化合物。

无机盐作为酶活性中心的组成部分、维持生物大分子和细胞结构的稳定性、调节并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平衡、控制细胞的氧化还原电位和作为某些微生物生长的能源物质。

水①起到溶剂与运输介质的作用;③维持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稳定的天然构象;④热的良好导体;⑤通过水合作用与脱水作用控制由多亚基组成的结构。

在培养基中的含量:

3.微生物营养类型有几种?各自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自养型生物、异养型生物

生物生长过程中能量的来源:光能营养型、化能营养型

4.简述光能自养、光能异养、化能自养及化能异养微生物的营养特点。

光能自养:以CO2为主要唯一或主要碳源;进行光合作用获取生长所需要的能量;以无机物如H2、H2S、S等作为供氢体或电子供体,使CO2还原为细胞物质。

光能异养:不能以CO2为主要或唯一的碳源;以有机物作为供氢体,利用光能将CO2还原为细胞物质:在生长时大多数需要外源的生长因子。

化能自养:生长所需能量来自无机物氧化过程中放出的化学能;以CO2或碳酸盐作为唯一或主要碳源进行生长时,利用H2、H2S、Fe2+、NH3或NO2-等作为电子供体使CO2还原成细胞物质。

化能异养:生长所需要的能量均来自有机物氧化过程中放出的化学能;碳源主要是一些有机化合物,如淀粉、糖类、纤维素、有机酸等。有机物通常既是碳源也是能源。

5.什么叫培养基?培养基分为哪几种类型?各种培养基在设计时应重点考虑哪些因素?

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按成分不同划分:天然培养基、合成培养基

按物理状态不同划分: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

按用途不同划分:基础培养基、加富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

考虑因素:目的明确、营养协调、理化条件适宜、经济节约

任何培养基都应具备微生物生长所需要六大营养要素:碳源、氮源、无机盐、能源、生长因子、水

6. 选择性培养基为什么要加入不同的抑制剂?常用抑制剂可分为哪几种类型?作用原理是什么?

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有利于所需微生物的生长

一种类型选择培养基是依据某些微生物的特殊营养需求设计的例如,利用以纤维素或石蜡油作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可以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能分解纤维素或石蜡油的微生物;利用以蛋白质作为唯一氮源的选择培养基,可以分离产胞外蛋白酶的微生物;缺乏氮源的选择培养基可用来分离固氮微生物。另一类选择培养基是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没有营养作用,对所需分离的微生物无害,但可以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例如,在培养基中加入数滴10%酚可以抑制细菌和霉菌的生长,从而由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放线菌;在培养基中加入亚硫酸铋,可以抑制革兰氏阳性细菌和绝大多数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生长,而革兰氏阴性的伤寒沙门氏菌可以在这种培养基上生长;

7. 琼脂与明胶各有何性质?作为固态培养基的凝固剂时各有何优缺点?

琼脂是由红藻门石花菜江蓠等藻类地区中提取的胶体多糖。琼脂的化学成分为多聚半乳糖硫酸酯,熔点96℃,凝固点是40-50℃。琼脂培养基可反复溶化凝固而不改变性质。绝大多数微生物不水解琼脂。

8. 试比较营养物质进入微生物细胞的几种方式的特点。

自由扩散:①物质在扩散过程中没有发生任何反应;②不消耗能量;不能逆浓度运输;③运输速率与膜内外物质的浓度差成正比。促进扩散:①不消耗能量②参与运输的物质本身的分子结构不发生变化③不能进行逆浓度运输④运输速率与膜内外物质的浓度差成正比⑤需要载体参与。

主动运输:需消耗能量和载体,可以进行逆浓度运输。

基团转移:与主动运输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有一个复杂的运输系统来完成物质的运输,而物质在运输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

比较项目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基团移位

特异载体蛋白无有有有

运送速度慢快快快

溶质运送方向由浓至稀由浓至稀由稀至浓由稀至浓

平衡时内外浓度内外相等内外相等内部高内部高

运送分子无特异性特异性特异性特异性

能量消耗不需要需要需要需要

运送前后溶质分子不变不变不变改变

载体饱和效应无有有有

与溶质类似物无竞争性有竞争性有竞争性有竞争性

运送抑制剂无有有有

运送对象举例水、O2 糖、SO42- 氨基酸、乳糖葡萄糖\嘌呤

第五章微生物的代谢

1.简述微生物代谢的概念、类型及特点。

生物代谢:细胞内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的总称

1)按物质转化方式分:

分解代谢:是指细胞将大分子物质降解成小分子物质,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能量。一般可将分解代谢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将蛋白质、多糖及脂类等大分子营养物质降解成氨基酸、单糖及脂肪酸等小分子物质;第二阶段是将第一阶段产物进一步降解成更为简单的乙酰辅酶A、丙酮酸以及能进入三羧酸循环的某些中间产物,在这个阶段会产生一些ATP、NADH及FADH2;第三阶段是通过三羧酸循环将第二阶段产物完全降解生成CO2,并产生ATP、NADH及FADH2。第二和第三阶段产生的ATP、NADH及FADH2通过电子传递链被氧化,产生大量的ATP。

合成代谢:是指细胞利用简单的小分子物质合成复杂大分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消耗能量。合成代谢所利用的小分子物质来源于分解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或环境中的小分子营养物质。

物质代谢:物质在体内转化的过程。

能量代谢:伴随物质转化而发生的能量形式相互转化。

2)按代谢产物在机体中作用不同分:

初级代谢:提供能量、前体、结构物质等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代谢物的代谢类型;产物:氨基酸、核苷酸等。

次级代谢:在一定生长阶段出现非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代谢类型;产物:抗生素、色素、激素、生物碱等。

2.葡萄糖进入微生物细胞后在有氧、无氧条件下如何分解转化?产物是什么?

在有氧呼吸中葡萄糖被彻底氧化生成CO2和水,释放大量能量。

无氧呼吸:

3.葡萄糖发酵的主要产物有哪些?简述酵母菌、大肠杆菌及乳酸菌发酵葡萄糖的产物种类与数量。

生物体内葡萄糖被降解成丙酮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糖酵解是发酵的基础,主要有四种途径:EMP途径、HMP途径、ED途径、磷酸解酮酶途径。

大肠杆菌:产酸产气。丙酮酸裂解生成乙酰CoA与甲酸,甲酸在酸性条件下可进一步裂解生成H2和CO2。

4.何谓呼吸?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有何异同?无氧呼吸有哪些类型?常见于哪些环境中?无氧呼吸对农业生产及环境有何影响?

微生物在降解底物的过程中,将释放出的电子交给NAD(P)+、FAD或FMN等电子载体,再经电子传递系统传给外源电子受体,从而生成水或其它还原型产物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称为呼吸作用。

有氧呼吸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

无氧呼吸以氧化型化合物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硝酸盐呼吸:以硝酸盐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生物学过程,也为称硝酸盐的异化作用。延胡索酸呼吸:兼性厌氧,将延胡索酸还原成琥珀酸,以往都是把琥珀酸的形式作为微生物的一般发酵产物来考虑.实际上在延胡索酸呼吸中,延胡索酸是最终电子受体,而琥珀酸是还原产物。

某些厌氧和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

土壤中植物能利用的氮(硝酸盐NO3-)还原成氮气而消失,从而降低了土壤的肥力。松土,排除过多的水分,保证土壤良好的通气条件。反硝化作用在氮素循环中的重要作用:硝酸盐易溶解于水, 常通过水从土壤流入水域中.若没反硝化作用,硝酸盐将在水中积累, 导致水质变坏与地球上氮素循环中断。

5. 何谓初级代谢、次级代谢?简述二者的异同及关系,次级代谢产物可分为哪几大类,各有何作用?

微生物从外界吸收各种营养物质,通过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生成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的过程,称为初级代谢。次级代谢:某些生物为了避免在初级代谢过程某种中间产物积累所造成的不利作用而产生的一类有利于生存的代谢类型。

初级代谢与初级代谢的关系:

1)存在范围及产物类型不同:初级代谢是一类普遍存在于各类生物中的一种基本代谢类型。次级代谢只存在于某些生物(如植物和某些微生物)中。代谢途径和产物因生物不同而不同;同种生物也会由于培养条件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次级代谢产物。不同的微生物可产生不同的初级代谢产物,相同的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产生不同的初级代谢产物。2)对产生者自身的重要性不同:初级代谢产物通常都是机体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次级代谢产物不是机体生存所必需的物质。3)同微生物生长过程的关系明显不同:初级代谢自始至终存在于一切生活的机体中,同机体的生长过程呈平行关系;次级代谢是在机体生长的一定时期内产生的,与机体的生长不呈平行关系,机体的生长期和次级代谢产物形成期常表现为二个不同的时期。4)对环境条件变化的敏感性或遗传稳定性上明显不同:初级代谢产物对环境条件的变化敏感性小(即遗传稳定性大);次级代谢产物对环境条件变化很敏感。与相关酶的专一性以及类型(多为诱导酶)有关。5)相关酶的专一性不同。6)某些机体内存在的二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代谢类型:初级代谢是次级代谢的基础;初级代谢产物合成中的关键性中间体也是次级代谢产物合成中的重要中间体物质。次级代谢是初级代谢在特定条件下的继续与发展,避免某些中间体或产物过量积累对机体产生毒害作用。

次级代谢产物根据所起的作用可分为:抗生素、激素、生物碱、毒素和维生素。

6. 微生物细胞内的代谢调节通过哪几种途径进行?酶合成与酶活性调节各分为哪几种类型? 简述其调节机理。

微生物代谢调节系统的特点:精确、可塑性强,细胞水平的代谢调节能力超过高等生物。

微生物自我调节代谢的方式1.控制营养物质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2.通过酶的定位控制酶与底物的接触 3.控制代谢物流向

酶活性的调节:1、酶活性的激活: 2、酶活性的抑制:竞争性抑制和反馈抑制。

酶合成的调节:1.诱导:通过诱导作用而产生的酶,为适应外来底物或其结构类似物而临时合成的酶类。2阻遏:是阻碍代谢过程中包括关键酶在内的一系列酶的合成的现象,从而更彻底地控制和减少末端产物的合成。

阻遏作用的类型:①末端产物阻遏:例如过量的精氨酸阻遏了参与合成精氨酸的许多酶的合成。②分解代谢物阻遏:如葡萄糖效应。分解代谢物阻遏导致出现“二次生长”。

酶合成调节的机制:操纵子学说 1)操纵子:是基因表达和控制的一个完整单元,其中包括结构基因,调节基因,操作子和启动子。 2)诱导物与辅阻遏物;3)阻遏物与和阻遏物蛋白。

7. 何谓操纵子?以乳糖操纵子为例说明酶合成的调节过程。

操纵子:功能相关的几个基因前后相连,再加上一个共同的调节基因和一组共同的控制位点(启动子、操作子等)在基因转录时协同动作。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

1.名词解释:细菌生长曲线:细菌接种到定量的液体培养基中,定时取样测定细胞数量,以培养时间为横座标,以菌数为纵座标作图,得到的一条反映细菌在整个培养期间菌数变化规律的曲线。连续培养:在微生物的整个培养期间,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微生物能以恒定的比生长速率生长并能持续生长下去的一种培养方法。同步培养:使群体中的细胞处于比较一致的,生长发育均处于同一阶段上,即大多数细胞能同时进行生长或分裂的培养方法。

2.测定细胞数量和细胞生物量的方法有哪几种?各方法的测定原理和特点是什么?

测生长量:一)直接法1)测体积2)称干重(离心----洗涤----烘干---称重)

二)间接法1)比浊法2)生理指标法

比浊法:在一定波长下,测定菌悬液的光密度,以光密度(即O.D.) 表示菌量。实验测量时应控制在菌浓度与光密度成正比的线性范围内,否则不准确。

生理指标法:与微生物生长量相平行的生理指标:含氮量、含碳量、几丁质含量、DNA、RNA, 呼吸强度、耗氧量、酶活性、生物热等。

一)直接法

计繁殖数计算微生物的个体数目:计繁殖数只适宜于单细胞状态的微生物或丝状微生物所产生的孢子。所得的结果是包括死细胞在内的总菌数:显微镜直接观察-----血球计数板法。此方法的局限性:为活菌与死菌的总数,体积小的细菌难以计数,要求一定的细胞数量(106个/ml),最好用相差显微镜。

二)间接法平板菌落计数法、涂布法、倾注法

计算菌落数:每毫升原菌液活菌数=同一稀释度三个以上重复平皿菌落平均数×稀释倍数×5 。局限性:1)影响因素多。接种量、培养基的稳定性、接种条件、培养时间、菌落大小2)单菌落可能是细胞团形成的。

膜过滤培养法:样品中菌数很低时,可先通过膜过滤器,然后将膜转到相应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对形成的菌落进行统计。

微生物生长的测定有计数、重量和生理指标等方法

1. 计数法

(1)直接计数

这类方法是利用特定的细菌计数板或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算一定容积里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此法的缺点不能区分死菌与活菌。计数板是一块特制的载玻片,上面有一个特定的面积1mm2和高0.1mm的计数室,在1mm2的面积里又被刻划成25个(或16个)中格,每个中格进一步划分成16个(或25个)小格,但计数室都是由400个小格组成。将稀释的样品滴在计数板上,盖上盖玻片,然后在显微镜下计算4-5个中格的细菌数,并求出每个小格所含细菌的平均数,再按下面公式求出每毫升样品所含的细菌数。每毫升原液所含细菌数=每小格平均细菌数×400×1000×稀释倍数

(2)间接计数法

此法又称活菌计数法,其原理是每个活细菌在适宜的培养基和良好的生长条件下可以通过生长形成菌落。按下面公式计算出原菌液的含菌数:每毫升原菌液活菌数=同一稀释度三个以上重复平皿菌落平均数×稀释倍数×5此法可因操作不熟练或造成污染、或培养基温度过高损伤细胞等原因造成结果不稳定。

膜过滤法是当样品中菌数很低(低于106/ml)时,可以将一定体积的湖水、海水或饮用水等样品通过膜过滤器。然后将滤膜干燥、染色,并经处理使膜透明,再在显微镜下计算膜上(或一定面积中)的细菌数。

比浊法是利用已知浓度的小颗粒溶液作对照,让已稀释的样品与不同浓度的小颗粒溶液进行对比,找出样品中所含的细菌数。

电子计数器法是利用细菌通过小孔时,电解质溶液发生导电性降低,电阻增加形成脉冲电流,反映到记录标尺上,求出一定体积样品中所含的细菌数。

2.重量法

此法的原理是根据每个细胞有一定的重量而设计的。它可以用于单细胞、多细胞以及丝状体微生物生长的测定。

除了干重、湿重反映细胞物质重量外,还可以通过测定细胞中蛋白质或DNA的含量反映细胞物质的量。蛋白质是细胞的主要成分,含量也比较稳定,其中氮是蛋白质的重要组成元素。因此总含氮量与蛋白质总量之间的关系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蛋白质总量=含氮量×6.25

细胞总量=蛋白质总量÷(50-80%(或65%))=蛋白质总量×1.54

核酸DNA是微生物的重要遗传物质,每个细菌的DNA含量相当恒定,平均为8.4×10-5纳克。因此从一定体积的细菌悬液中所含的细菌中提取DNA,求得DNA含量,再计算出这一定体积的细菌悬液所含的细菌总数。

3. 生理指标法

生理指标包括微生物的呼吸强度,耗氧量、酶活性、生物热等。这是根据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伴随出现的这些指标,样品中微生物数量多或生长旺盛,这些指标愈明显,因此可以借助特定的仪器如瓦勃氏呼吸仪、热力计等设备来测定相应的指标。这类测定方法主要用于科学研究,分析微生物生理活性等。

3.细菌的群体生长有何规律?生长曲线分为哪几个时期?各时期有何特点?不同生长时期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影响细菌代时的因素有哪些?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等四个生长时期。

延滞期适应新环境的时期

特点:生长速率常数等于零,细胞形态变大或增长,细胞内RNA尤其是rRNA含量增高,原生质呈嗜碱性,对外界不良条件反应敏感。缓期出现的原因:微生物接种到一个新的环境,暂时缺乏分解和催化有关底物的酶,或是缺乏充足的中间代谢产物等.为产生诱导酶或合成中间代谢产物,就需要一段适应期。影响延滞期长短的因素:接种龄、接种量、培养基成分。延滞期对生产的指导意义:(1)接种龄:用对数期接种龄接种(2)接种量:种子:发酵培养基=1:10,V/V (3)培养基成分:发酵培养基的成分与种子培养基的成分尽量接近。(4)筛选菌种。

指数期细胞数以几何级数增长的时期特点:生长速率常数R最大,代时G最短,细胞进行平衡生长,菌体内各种成分最为均匀;酶系活跃,代谢旺盛。影响指数期微生物代时的因素:菌种、营养成分、营养物浓度、培养温度。指数期对实践的指导意义:用作代谢、生理等研究的良好材料;增殖噬菌体的最适宿主;发酵工业中用作种子的最佳材料。

稳定期正生长与负生长相等的动态平衡

特点:生长速率常数R等于0 ;菌体产量达到了最高点;菌体产量与营养物质的消耗间呈现出一定的比例关系,即,生长产量常

数Y;细胞内开始积累内含物;合成次生代谢产物,形成芽孢等。稳定期到来的原因主要是营养物尤其是生长限制因子的耗尽;营养物的比例失调,例如C/N比值不合适等;酸、醇、毒素或H2O2等有害代谢产物的累积;pH、氧化还原势等物化条件越来越不适宜。指导意义:(1)是生产菌体或与菌体生长相平行的代谢产物的最佳收获期;(2)是对维生素、碱基、氨基酸等物质进行生物测定的最佳时期;(3)对稳定期的研究,促进了连续培养原理的提出和工艺技术的创建。

衰亡期整个群体呈现出负生长(R为负值)

特点:细胞形态多样;发生自溶;产生或释放对人类有用的抗生素等次生代谢产物;芽孢释放往往发生在这一时期。

营养物质耗尽和有毒代谢产物的大量积累,细菌死亡速率超过新生速率,整个群体呈现出负增长。

影响微生物增代时间(代时)的因素:1)菌种:不同的微生物及微生物的不同菌株代时不同;2)营养成分:在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中生长代时短;3)营养物浓度:在一定范围内,生长速率与营养物浓度呈正比,4)温度:在一定范围,生长速率与培养温度呈正相关。

4.细菌在固体平板上生长有何规律?丝状真菌生长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何特点?

5.微生物生长的环境条件主要包括哪些因素?温度对微生物生长有何影响?按照微生物对温度的适应能力可将微生物分为哪几种类型?各自的分布及生理有何特点?

温度、氧气、pH

温度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具体表现在:①影响酶活性;②影响细胞质膜的流动性;③影响物质的溶解度。

按照微生物对温度的适应能力可将微生物分为嗜冷菌<200 C、中温菌200 C~450C、嗜热菌>450C。

第七章病毒

1.名词解释:烈性噬菌体:侵染后并引起寄主细胞裂解的病毒。溶源性现象:温和噬菌体和寄主之间的关系。温和噬菌体:凡吸附并侵入细胞后,将噬菌体的DNA整合到宿主染色体组上并可长期随宿主DNA的复制而同步复制,因而在一般情况下不进行增殖和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温和噬菌体。溶源性细菌:细胞中含有以原噬菌体状态存在的温和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称做溶源性细菌。溶源性反应:是一种比裂解反应更有利于病毒持续和传播的病毒生存方式。处于这种最适应于它们所处环境中的噬菌体不会迅速杀死细胞,从而丧失传播的机会,所以,这也被认为一种原始的分化方式。朊病毒:是一类能引起哺乳动物的亚急性海绵样脑病的病原因子。亚病毒的一种,具有传染性的蛋白质致病因子,迄今为止尚为发现该蛋白内含有核酸。卫星病毒:卫星病毒是寄生于与之无关的辅助病毒的基因产物的病毒。卫星病毒的基因组是缺损的,它必须依赖于辅助病毒才能复制。卫星RNA:是指一些必须依赖辅助病毒进行复制的小分子单链RNA片段,它们被包装在辅助病毒的壳体中,本身对于辅助病毒的复制不是必需的,且它们与辅助病毒的基因组无明显的同源性。一步生长曲线:以适量的病毒接种于标准培养的高浓度的敏感细胞,待病毒吸附后,离心除去未吸附的病毒,或以抗病毒抗血清处理病毒—细胞培养物以建立同步感染,然后继续培养并定时取样测定培养物中的病毒效价,并以感染时间为横坐标,病毒的感染效价为纵坐标,绘制出病毒特征性的繁殖曲线,即一步生长曲线。

2.病毒区别与其他生物的特点是什么? 病毒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病毒以其结构简单、特殊的繁殖方式以及绝对的细胞内寄生显著区别于其它生物。

3.病毒粒子有哪几种主要的结构类型?

四种主要结构类型:裸露的二十面体毒粒;裸露的螺旋毒粒;有包膜的二十面体毒粒;有包膜的螺旋毒粒;还有些病毒,如有尾噬菌体、痘病毒等结构更为复杂,不能包括在这些结构类型之内。

4.试以烟草花叶病毒(TWV)为例,图示并简述螺旋对称的杆状病毒的典型构造。

5.以大肠杆菌T偶数噬菌体为例,图示并简述复合对称病毒的一般构造,并指出其各部分的特点和功能。

6.病毒的核酸可分哪几个类型?试各举一例。

单链DNA(ss DNA):

双链DNA(ds DNA):

单链RNA(ss RNA):

双链RNA(ds RNA):

7.简述病毒复制的过程。

①吸附;②侵入;③脱壳;④病毒大分子的合成,包括病毒基因组的表达与复制;⑤装配与释放。

噬菌体复制(繁殖)的三个阶段:1)吸附期;游离的噬菌体吸附到宿主细胞。2)潜伏期;从噬菌体吸附到细胞到释放出新噬菌体的最短时期。3)裂解期;随着菌体不断破裂,新噬菌体数目增加,直到最高值。

8.试结合一步生长曲线分析病毒的特点,并与细菌进行比较。

1.用噬菌体的稀释液感染高浓度的宿主细胞;

2.数分钟后,加入抗噬菌体的抗血清(中和未吸附的噬菌体);

3.将上述混合物大量稀释,终止抗血清的作用和防止新释放的噬菌体感染其它细胞;

4.保温培养并定期检测培养物中的噬菌体效价(对噬菌体含量进行计数);

5.以感染时间为横坐标,病毒的感染效价为纵坐标,绘制出病毒特征性的繁殖曲线;

在潜伏期的前一段,受染细胞内检测不到感染性病毒,后一阶段,感染性病毒在受染细胞内的数量急剧增加.自病毒在受染细胞内消失到细胞内出现新的感染性病毒的时间为为隐蔽期.隐蔽期病毒在细胞内存在的动力学曲线呈线性函数,而非指数关系,从而证明子代病毒颗粒是由新合成的病毒基因组与蛋白质经装配成熟,而不是通过双分裂方式产生的。

第八章微生物遗传

1.证明核酸是遗传变异物质基础的经典实验有几个?请举出其中之一,详细阐明实验者的工作情况。

1)Avery和他的合作者C.M.Macleod和M.J.McCarty为了弄清楚Griffith实验中的转化因子的实质,他们分别用降解DNA、RNA

或蛋白质的酶作用于有毒的S型细胞抽提物,选择性地破坏这些细胞成份,然后分别与无毒的R型细胞混合,观察转化现象的发

生。结果发现,只有DNA被酶解而遭到破坏的抽提物无转化作用,说明DNA是转化所必须的转化因子,并在1944 年发表了他

们的实验结果,为Griffith的转化因子是DNA而不是蛋白质提供了第一证据。

2)T2噬菌体的感染实验1952年,Alfred D.Hershey和Martha Chase为了证实T2噬菌体的DNA是遗传物质,他们用P32标记

病毒的DNA,用S35标记病毒的蛋白质外壳。然后将这两种不同标记的病毒分别与其宿主大肠杆菌混合。

3)1956年,H.Fraenkel Conrat用含RNA的烟草花叶病毒(TMV) 所进行的拆分与重建实验证明RNA也是遗传物质的基础。

2.为什么证明核酸是遗传变异物质基础的3个著名实验者选用了微生物作为研究对象?

微生物细胞结构简单,营养体一般为单倍体,方便建立纯系。很多常见微生物都易于人工培养,快速、大量生长繁殖。对环境因素的作用敏感,易于获得各类突变株,操作性强。

3.比较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基因组特点的异同。

原核生物(细菌、古生菌)的基因组:1)染色体为双链环状的DNA分子(单倍体);2)基因组上遗传信息具有连续性;3)功能相关的结构基因组成操纵子结构;4)结构基因的单拷贝,rRNA基因的多拷贝;5)基因组的重复序列少而短。

真核微生物(啤酒酵母)的基因组:1)典型的真核染色体结构;2)没有明显的操纵子结构;3)有间隔区(即非编码区)和内含子序列;4)重复序列多。

4.何谓质粒?它有哪些特点?

质粒是存在于细菌染色体外或附加于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其特点:①绝大多数由共价闭合环状双螺旋 DNA 分子所构成,分子量较细菌染色体小。②每个菌体内有一个或几个,也可能有很多个质粒。③质粒可以从菌体内自行消失,也可通过物理化学手段,将其消除或抑制;没有质粒的细菌,可通过接合、转化或转导等方式,从具有质粒的细菌中获得,但不能自发产生。④质粒存在与否,无损于细菌生存。但是,许多次生代谢产物如抗生素、色素等的产生、以至芽孢的形成,均受质粒的控制。⑤质粒既能自我复制、稳定遗传,也可插入细菌染色体中或携带的外源 DNA 片段共同复制增殖;它可通过转化、转导或接合作用单独转移,也可携带着染色体片段一起转移。质粒已成为遗传工程中重要的运载工具之一。

5.基因突变有哪几个共同特点?基因突变可分哪几类?

特点:1)非对应性2)稀有性3)规律性4)独立性5)遗传和回复性6)可诱变性

常见的微生物突变类型:1)营养缺陷型2)抗药性突变型3)条件致死突变型4)形态突变型

5)其它突变类型毒力、生产某种代谢产物的发酵能力的变化。

6.试以亚硝酸引起的碱基转换为例,说明突变的分子机制。

亚硝酸能引起含NH2基的碱基(A.G.C)产生氧化脱氨反应,使氨基变为酮基,从而改变配对性质造成碱基置换突变。

7.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各有哪些基因重组形式?

“接合” “转导” 及“自然转化”这三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细菌遗传重组过程各自的特点:

8.试比较E.coli的F+、F-、Hfr和F′菌株的异同,并图示它们的相互关系。

a)F-菌株, 不含F因子,没有性菌毛,可通过接合作用接收F因子而变成雄性菌株(F+)。

b)F+菌株, F因子独立存在,细胞表面有性菌毛。

c)Hfr菌株,F因子插入到染色体DNA上,细胞表面有性菌毛。

d)F'菌株,Hfr菌株内的F因子因不正常切割而脱离染色体时,形成游离的但携带一小段染色体基因的F因子,特称为F′因子,细胞表面同样有性菌毛。

9.什么是诱变育种,其有哪些环节?

诱变育种是指利用各种诱变剂处理微生物细胞,提高基因的随机突变频率,通过一定的筛选方法(或特定的筛子)获得所需要的高产优质菌株。

10.什么是原生质体融合,其特点有哪些?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是将遗传性状不同的两种菌(包括种间、种内及属间)融合为一个新细胞的技术。特点:(1)重组频率高(2)受结合型的限制小(3)遗传物质传递更为完整(4)重组体种类多(5)有助于外源基因的转化。

11.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的步骤是什么?

主要包括原生质体的制备、原生质体的融合、原生质体再生和融合子选择等步骤。

12.什么叫菌种退化?菌种退化的原因有哪些?

栽培中有相当一部分乃至大部分个体的性状都明显变劣,群体生长性能显著下降,视为菌种退化。

原因:(1)菌种混杂(2)有害突变的发生(3)病毒的感染

13.菌种退化的防止和菌种复壮的措施有哪些?

防止衰退的措施:1)减少传代次数;2)创造良好的培养条件;3)经常进行纯种分离,并对相应的性状指标进行检查;4)采用有效的菌种保藏方法。5)防止病毒感染。

菌种复壮的措施1)从衰退的菌种群体中把少数个体再找出来,重新获得具有原有典型性状的菌种。a)纯种分离;b)通过寄主体进行复壮;2)有意识地利用微生物会发生自发突变的特性,在日常的菌种维护工作中不断筛选“正变”个体。

14.常用的菌种保藏方法有哪些?

1)生活态:培养基传代培养(斜面,平板)、寄主传代培养

2)休眠态:a.冷冻:液氮、低温冰箱。B)干燥:沙土管、冷冻真空干燥

15.如果二个不同营养缺陷标记(a - b - c + d + 和 a + b + c - d - )的菌株经混合后能产生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生长的原养型重组菌株,请设计一个实验来决定该遗传转移过程是转化、转导还是接合?

16.自然遗传转化与人工转化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在一般情况下它们转化质粒的成功率有如此大的差别?

遗传转化是指同源或异源的游离DNA分子(质粒和染色体DNA)被自然或人工感受态细胞摄取,并得到表达的水平方向的基因转移过程。根据感受态建立方式,可以分为自然遗传转化和人工转化,前者感受态的出现是细胞一定生长阶段的生理特性;后者则是通过人为诱导的方法,使细胞具有摄取DNA的能力,或人为地将DNA导入细胞内。

自然转化过程的特点:a)对核酸酶敏感;b)不需要活的DNA给体细胞;c)转化是否成功及转化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转化(DNA)给体菌株和转化受体菌株之间的亲源关系;d)通常情况下质粒的自然转化效率要低得多;

17.了解新的育种技术---DNA shuffling 技术

该技术能模拟生物在数百万年间发生的分子进化过程,并可在短的实验循环中定向筛选出特定基因编码的酶蛋白活性提高几百倍甚至上万倍的功能性突变基因。其基本原理是先将来源不同但功能相同的一组同源基因,用DNA核酸酶I进行消化产生随机小片段,由这些随机小片段组成一个文库,使之互为引物和模板,进行PCR扩增,当一个基因拷贝片段作为另一基因拷贝的引物时,引起模板转换,重组因而发生,导入体内后,选择正突变体作新一轮的体外重组。一般通过2-3次循环,可获得产物大幅度提高的重组突变体。基本步骤:(1)用DNase I消化功能相同的一组基因片段(A),从而产生随机小片段(B)。(2)经提纯后,用无引物(经变性后可互为引物)的类似PCR反应重新装配这些小片段成完整长度的重组基因片段(C),在装记过程中被证明有低水平点突变产生。(3)克隆并选择正突变体(D),并将正突变体的重组基因片段作新一轮的体外重组。

第10章微生物与基因工程

1.什么叫基因工程?它的基本操作步骤是什么? 其中哪些需涉及到微生物的参与?

基因工程是指对遗传信息的分子操作和施工,即把分离到的或合成的基因经过改造,插入载体中,导入宿主细胞内,使其扩增和表达,从而获得大量基因产物,或者令生物表现出新的性状。

操作步骤①分离或合成基因;②通过体外重组将基因插入载体;③将重组DNA导入细胞;④扩增克隆的基因;⑤筛选重组体克隆;⑥对克隆的基因进行鉴定或测序;⑦控制外源基因的表达;⑧得到基因产物或转基因动物、转基因植物。

需涉及到微生物的参与①基因工程所用克隆载体主要是用病毒、噬菌体和质粒改造而成;②基因工程所用千余种工具酶绝大多数是从微生物中分离纯化得到的;③微生物细胞是基因克隆的宿主,即使植物基因工程和动物基因工程也要先构建穿梭载体,使外源基因或重组体DNA在大肠杆菌中得到克隆并进行拼接和改造,才能再转移到植物和动物细胞中;④为大规模表达各种基因产物,从事商品化生产,通常都是将外源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大肠杆菌或是酵母菌中以构建成工程菌,利用工厂发酵来实现的;⑤微生物的多样性,尤其是抗高温、高盐、高碱、低温等基因,为基因工程提供了极其丰富而独特的基因资源;⑥有关基因结构、性质和表达调控的理论主要也是来自对微生物的研究中取得的,或者是将动、植物基因转移到微生物中后进行研究而取得的。

2.为什么说微生物学不仅为基因工程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提供了操作技术?

1)基因工程所用克隆载体主要是用质粒、病毒、噬菌体改造而成;2)基因工程所用工具酶绝大多数是从微生物中分离纯化得到的;

3)将外源DNA导入宿主细胞的人工转化方法,是在微生物自然转化现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4)微生物细胞是基因克隆的重要宿主,5)微生物是基因产物的重要表达载体;6)基因工程得以建立与发展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对微生物的研究;7)微生物的多样性,为基因工程提供了极其丰富而独特的基因资源。

3.克隆载体对宿主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①能够高效吸收外源DNA;②具有使外源DNA进行高效复制的酶系统;③不具有限制修饰系统(hsd system),故不会使导入宿主细胞内未经修饰的外源DNA发生降解;④不具有DNA重组系统,常用重组缺陷型(RecA-)菌株,使克隆载体DNA与宿主染色体DNA之间不发生同源重组;⑤便于进行基因操作和筛选;⑥具有安全性。宿主细胞应该对人、畜、农作物无害或无致病性等。

4.克隆载体与表达载体有何不同,它们各起什么作用?

外源DNA片段进行克隆,需要一个合适的载体,将其运送到细胞中并进行复制与扩增。这种以扩增外源DNA为目的载体,称为克隆载体。特点: a)低分子量有利于DNA的分离和操作;b)具有较高拷贝数;c)易于导入细胞;d)具有安全性

5.举例说明基因工程操作需要哪些工具酶.

例如在分离目的基因或切割载体时,需利用特异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对DNA进行准确切割。在构建重组DNA时,需在DNA连接酶的催化下,使目的DNA片段与载体DNA进行连接。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在细菌细胞内限制性酶与DNA甲基化酶共同构成细菌的限制–修饰系统,利用限制酶降解进入细胞内的外源DNA,同时用甲基化酶修饰细菌本身DNA,以避免被酶降解。DNA连接酶:用T4 DNA连接酶连接具有平末端的DNA片段;先在DNA片段末端加上人工接头,使其形成粘性末端,然后再行连接。DNA聚合酶:从大肠杆菌中提取,用于体外合成DNA。碱性磷酸脂酶:用于DNA连接时对载体的某段末端进行修饰,以减少载体的自身环化。核酸外切酶:用于DNA的缺失分析。单链核酸内切酶:用于修饰粘性末端及进行DNA结构分析。

第11章微生物的生态

1.概念:种群:是指具有相似特性和生活在一定空间内的同种个体群,种群是组成群落的基本组分。群落、根际微生物:邻接植物根的土壤区域中的微生物称为根际微生物。菌根:有些真菌能在一些植物根上发育,菌丝体包围在根面(外生菌根)或侵入根内或根组织(内生菌根),共同发育,建立共生关系。这种共生体称为菌根。根瘤:有的植物(豆科植物居多)的根上,常有各种形状的瘤状突起,称为根瘤。BOD:生化需氧量,或称生物需氧量,是表示水中有机物含量的一个间接指标。指在1L污水或待测水样中所含的一部分易氧化的有机物,当微生物对其氧化、分解时,所消耗的水中溶解氧毫克数。单位为mg/L。COD:化学需

氧量,是表示水中有机物含量的一个间接指标。指在1L污水中所含的有机物在用强氧化剂将它氧化后,所消耗氧的毫克数。单位为mg/L。活性污泥:指一种由活细菌、原生动物和其他微生物群聚集在一起组成的凝絮团,在污水处理中具有很强的吸附、分解有机物或毒物的能力。生物膜:是指生长在潮湿、通气的固体表面上的一层由多种微生物构成的粘滑、暗色菌膜,能氧化、分解

污水中的有机物或某些有毒物质。生物修复:是指生长在潮湿、通气的固体表面上的一层由多种活微生物构成的粘滑、暗色菌膜,能氧化、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或有毒物质。

2. 什么叫微生物生态?微生物在地球陆地生态系统及水体生态生态系统中有何作用?。

3. 举例说明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主要作用——分解者微生物在氮素循环中的作用(固氮、硝化、反硝化;氨化和各种同化作用)。

4.举出典型例子说明微生物种群间的协同作用关系。

5.微生物种群间、微生物与动、植物间互惠共生的典型例子以及共生关系中各方的主要作用。

藻类或蓝细菌与真菌共生所形成的地衣是共生关系的典型代表,藻类和蓝细菌通过光合作用向真菌提供有机养料,固氮蓝细菌还可以同时供给有机氮素营养,真菌则利用菌丝的吸收作用为藻类和蓝细菌提供水、矿质养料及某些生长素和在基质上牢固附着的条件,这一共生关系使地衣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生命力。

有些真菌能在一些植物根上发育,菌丝体包围在根面(外生菌根)或侵入根内或根组织(内生菌根),共同发育,建立共生关系。这种共生体称为菌根。

切叶蚁同丝状真菌的共生是很有趣的。它们将地面的树叶切碎带回并混以唾液和粪便等含氮物质,在巢室里专门培养丝状真菌使其生长。蚂蚁则以食取部分菌丝和孢子为营养。

6.举例说明微生物种群间的偏害(拮抗)作用关系和捕食关系。

抗生菌产生能抑制其它生物生长发育的抗生素;

原生动物吞食细菌和藻类

7.举出典型例子说明微生物种群间的寄生作用关系(病毒与寄主;蛭弧菌与某些细菌)。

8.为什么说土壤是微生物的合适生境?土壤中的微生物有哪些主要类型?它们在个体数量和生物量上有何差异?各有何作用?

由于土壤具备了各种微生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空气、酸碱度、渗透压和温度等条件,所以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是其他任何生态系统无法比拟的。(1)土壤的矿物质成分,提供微生物需要的矿质养料;(2)土壤中的动植物残体,以及耕作土壤中有机肥料,源源不断地供给微生物碳素养料和氮素养料;(3)土壤的持水性为微生物提供水分条件;(4)土壤的孔隙性和土壤水分多少,直接影响土壤的通气条件。(5)土壤的pH范围在3.5~10.5之间,多数在5.5~8.5之间,这是大多数微生物活动最适宜的pH;(6)土壤的保温性,比地面空气温度变化小,也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土壤中微生物(1)细菌数量:70~90%;种类:主要为腐生,少数自养。分布:表层最多,随土层加深减少,厌氧菌反之。(2)放线菌数量:5~30%。(3)真菌(4)藻类(5)原生动物

微生物土壤中的数量(个/g) 生物量(g/m2)

细菌

放线菌真菌

藻类

原生动物9.8×107

2.0×106

1.2×102

2.5×204

3.0×104

160

160

200

32

8

9. 水体中为何有微生物生存?水体分为哪几种类型,其中的微生物在数量与种类上有何差异? 影响淡水微生物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水具有微生物生命活动适宜的温度、pH、氧气等,水体中也具备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其他条件,因此成为微生物栖息的又一天然场所。自然界的地表水体,根据它们的盐度可明显地分为海洋、咸水湖泊和淡水;根据它们的运动状态可分为死水(静水)水体和活水(流动水)水体;以其营养状况可分为清洁水体、中营养水体和富营养水体。

影响水体微生物分布的因素:有机物含量、温度、水的深度、日光与水体的溶解氧量。

(一)水体中微生物的来源:土壤、空气、动植物尸体、人和动物的排泻物、工业及生活污水。

(二)种类:水中存在的微生物90%为革兰氏阴性菌,主要有弧菌、假单胞菌、黄杆菌等。鞘细菌及有柄附生细菌也常见于水体中。

(三) 微生物在水体中的分布:表现为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规律。此外,相同水域的不同浓度微生物的含量及分布也不同。

(四)水体中的病原微生物:通过水体传播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沙门氏菌属、志贺氏菌属、霍乱弧菌等。

10.空气中为什么会有微生物?空气中的微生物在数量与种类上有何特点?

1)来源于土壤、水体及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

2)种类主要为真菌和细菌,一般与其所在环境的微生物种类有关;

3)数量取决于尘埃数量;

4)停留时间和尘埃大小、空气流速、湿度、光照等因素有关;

5)与人类的关系:传播动、植物疾病、造成食品及发酵生产中的污染

空气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空气中的微生物主要来源于带有微生物菌体及孢子的灰尘,这类微生物大多数是腐生性的,还来源于人和动物,它们大多数是通过呼吸道排出的,其中也包含有病原微生物,悬浮在大气中。空气中微生物的分布随环境条件及微生物的抵抗力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分布规律。空气中存在较多的、存活时间较长的是各种真菌、放线菌的孢子及细菌芽胞。空气中微生物的数目决定于尘埃的总量。

11.何谓极端环境?极端环境包括哪些类型?简述微生物的耐热及耐盐机理。

不利于一般生物生长的特殊环境称为极端环境。主要有极端高温、低温、高盐、高压、高酸、高碱等。例如火山与温泉、极地或高山冰川、盐湖、深海底层等。

嗜热机制--嗜热菌之所以耐热,主要是其结构及生理上具有一定特点。近年来,对其嗜热机制进行了分子水平的研究,可归纳为以下4种假说。(1)类脂的敏感作用:嗜热菌细胞质膜的化学成分,随环境温度的升高不仅类脂总含量增加,而且细胞中的高熔点饱和脂肪酸也增加,即长链饱和脂肪酸增加,而不饱和脂肪酸减少。因此,嗜热菌在高温下能维持膜的功能,能较好地生存。

(2)重要代谢产物的迅速再合成:嗜热菌中tRNAr的周转率大于中温菌的周转率,核酸中的GC含量也比中温菌高。(3)大分子的热稳定性--嗜热菌的酶和蛋白质比中温菌的酶和蛋白质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4)蛋白质合成系统的热稳定性--嗜热菌的核糖体比中温菌的核糖体抗热性高。

耐盐机理:①嗜盐菌具有能适应高盐环境的细菌结构和离子浓度。嗜盐菌有选择性地吸收K+排出Na+的能力,细胞内的高浓度K+既可以防止原生质脱水,又能维持酶和蛋白质等的活性;②有嗜盐的酶;③光合盐杆菌的细胞质膜上含有菌视紫素,能利用光能造成膜内外H+的浓度梯度并藉以产生ATP和向细胞外排出Na+。

12.大肠菌群——水质粪便污染的指示菌,检测常用的方法和鉴别培养基?

13.Ames 实验的方法、原理以及在环境致突变物质检测中的应用

由于生物体内、体外可能存在的差异,可在体外加入哺乳动物(如大鼠)微粒体酶系统,使待测物活化,使Ames试验的准确率达

80-90%。

a)利用各种诱变剂获得各类遗传突变,进行诱变育种;b)对有害微生物进行控制;c)危害人类自身的健康。

14.微生物之间存在着哪几种关系?各举一例说明。

互生关系:好氧性自生固氮菌(N源)与纤维素分解菌(有机酸)。

共生关系:藻类或蓝细菌与真菌共生所形成的地衣是共生关系的典型代表。

竞争关系:用绿脓芽孢杆菌喂养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

寄生关系:苏芸金芽孢杆菌的生产中,常遇到噬菌体的危害而造成损失。但另一方面人们又能利用它们的寄生关系来杀死有害微生物,防治动植物病害。

猎食关系:绝大多数的原生动物、粘菌的变形虫阶段和某些粘细菌以捕食为营养方式。

拮抗作用:细菌素和抗生素

15.植物根系对根圈微生物有何作用?根圈微生物对植物有何影响?

根圈微生物对植物的影响

①有利影响:A.改善植物的营养代谢产物。B.根际微生物分泌的维生素、氨基酸、生长刺激素等生长调节物质能促进植物的生长。

C.根际微生物分泌的抗菌素类物质,有利于作物避免土著性病原菌的侵染。

D.产生铁载体,这些是一些植物促长细菌(PG PR)

的重要功能之一。

②有害影响:A.引起作物病害。B.某些有害微生物虽无致病性,但它们产生的有毒物质能抑制种子的发芽、幼苗的生长和根系的发展。C.竞争有限养分

第12章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

1.为什么能用生物大分子作为衡量生物进化的标尺?有哪些选用原则?建立16SrRNA系统发育树的意义何在?

生物大分子作为进化标尺依据:蛋白质、RNA和DNA序列进化变化的显著特点是进化速率相对恒定,也就是说,分子序列进化的改变量(氨基酸或核苷酸替换数或替换百分率)与分子进化的时间成正比。a)在两群生物中,如果同一种分子的序列差异很大时,进化距离远,进化过程中很早就分支了。b)如果两群生物同一来源的大分子的序列基本相同,处在同一进化水平上。

作为进化标尺的生物大分子的选择原则:1)在所需研究的种群范围内,它必须是普遍存在的。2)在所有物种中该分子的功能是相同的。3)为了鉴定大分子序列的同源位置或同源区,要求所选择的分子序列必须能严格线性排列,以便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比较。4)分子上序列的改变(突变)频率应与进化的测量尺度相适应。大量的资料表明:功能重要的大分子、或者大分子中功能重要的区域,比功能不重要的分子或分子区域进化变化速度低。

16S rRNA被普遍公认为是一把好的谱系分析的“分子尺”: 1)rRNA具有重要且恒定的生理功能;2)在16SrRNA分子中,既含

有高度保守的序列区域,又有中度保守和高度变化的序列区域,因而它适用于进化距离不同的各类生物亲缘关系的研究;3)16SrRNA 分子量大小适中,便于序列分析;4)rRNA在细胞中含量大(约占细胞中RNA的90%),也易于提取;5)16SrRNA普遍存在于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中(真核生物中其同源分子是18SrRNA)。因此它可以作为测量各类生物进化的工具。

2. 从形态、生理生化、蛋白及核酸的组成及序列等方面介绍细菌分类鉴定的特征。

一)形态学特征:形态学特征始终被用作微生物分类和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其中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它易于观察和比较,尤其是在真核微生物和具有特殊形态结构的细菌中;二是许多形态学特征依赖于多基因的表达,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生理生化特征: 1)生理生化特征和微生物的酶和调节蛋白质的本质和活性直接相关,酶及蛋白质都是基因的产物。2)对微生物生理生化特征和比较也是对微生物基因组的间接比较,加上测定生理生化特征比直接分析基因组要容易得多。因此生理生化特征对于微生物的系统分类仍然是有意义的。

二)血清学试验与噬菌体分型

血清学试验: 1)细菌细胞与病毒等都含有蛋白质、脂白蛋、脂多糖等有抗原性的物质,由于不同微生物抗原物质结构不同,赋予它们不同的抗原特征。2)一种细菌的抗原除了可与它自身的抗体起特异性免疫反应外,若它与其它种类的细菌有共同的抗原组分,它们的抗原抗体之间就会发生交叉反应。

噬菌体分型:1)在原核生物中已普遍发现有相应种类的噬菌体.噬菌体对宿主的感染和裂解作用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即一种噬菌体往往只能感染或裂解某种细菌,甚至只裂解种内的某些菌株. 2)所以,根据噬菌体的宿主范围可将细菌分为不同的噬菌型和利用噬菌体裂解这样的特异性进行细菌鉴定. 3)这对于追溯传染病来源、流行病调查以及病原菌的检测鉴定有重要意义.

三)氨基酸的顺序和蛋白质的分析:1)蛋白质是基因的产物,.蛋白质的氨基酸顺序直接反映mRNA顺序而与编码基因密切相关. 2)因此,可以通过对某些同源蛋白质氨基酸顺序的比较来分析不同生物系统发育关系,序列相似性越高,其亲缘关系愈近. 3)因此可以根据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资料构建系统发育树和进行分类.

四)核酸的碱基组成和分子杂交:比较DNA和碱基组成和进行核酸分子杂交,是目前通过直接比较基因组进行生物分类最常用的两种方法.

1)DNA的碱基组成[(G+C)%] :①DNA分子含有四种碱基:腺嘌呤、鸟胞嘧啶胸腺.DNA的碱基组成和排列顺序决定生物的遗传性状, ②不受年龄和突变因素以外的外界条件的影响,即使个别基因突变, 碱基组成也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③分类学上,用G+C占全部碱基的物质的量百分数(G+C)%来表示各种生物的DNA碱基组成特征.④每一种生物都有一定的碱基组成亲缘关系近的生物,它们应该具有相似的G+C含量,若不同的生物之间G+C含量差别大表明它们关系远.⑤目前,虽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各级分类单元的G+C含量标准,但大量资料表明: 同一个种内的不同菌株G+C含量差别应在4%~5%以下; 同种不同属的差别在10%~15%,通常底于10%. ⑥所以G+C含量已经作为建立新的微生物分类单元的一项基特征,它对于种、属甚至科的鉴定有重要意义.

2)核酸的分子杂交:生物的遗传信息以(遗传密码)形式线性的排列在DNA分子中,不同DNA碱基排列顺序的异同直接反映这些生物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碱基排列顺序差异越小,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近,反之亦然。

核酸分子杂交在微生物分类鉴定中的应用包括①DNA—DNA杂交:亲缘关系相对近的微生物之间的亲缘比较。②DNA—RNA杂交:亲缘关系相对远的微生物之间的亲缘比较③核酸探针:利用特异性的探针,用于细菌等的快速鉴定

3)电子杂交:随着微生物基因信息,特别是全基因组完全测序的不断增加,我们可以通过各种计算机软件对不同物种的遗传信息进行直接比较,从而分析不同微生物间的亲缘关系。

3.试述伯杰氏手册在细菌全面分类鉴定中的国际化权威地位

伯杰氏手册是目前进行细菌分类、鉴定的最重要依据,其特点是描述非常详细,包括对细菌各个属种的特征及进行鉴定所需做的实验的具体方法。

4.了解分类单元及其等级、以及各种亚等级的存在

分类单元及其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

菌株是微生物分类和研究工作中最基础的操作实体。型:常指亚种以下的细分。当同种或同亚种不同菌

株之间的性状差异,不足以分为新的亚种时,可以细分为不同的型。种:物种,生物分类中基本的分类单元和分类等级。

微生物的种:具有高度特征相似性的菌株群,这个菌株群与其他类群的菌株有很明显的区别。

5.(G+C mol%)的概念以及在分类鉴定应用中

DNA的碱基组成(G+Cmol%)是各种生物一个稳定的特征,即使个别基因突变,碱基组成也不会发生明显变化。分类学上,用G+C 占全部碱基的分子百分(G+Cmol%)来表示各类生物的DNA碱基因组成特征。1)每个生物种都有特定的GC%范围,因此后者可以作为分类鉴定的指标。细菌的GC%范围为25--75%,变化范围最大,因此更适合于细菌的分类鉴定。2)GC%测定主要用于对表型特征难区分的细菌作出鉴定,并可检验表型特征分类的合理性,从分子水平上判断物种的亲缘关系。3)使用原则:G+C含量的比较主要用于分类鉴定中的否定。

每一种生物都有一定的碱基组成,亲缘关系近的生物,它们应该具有相似的G+C含量,若不同生物之间G+C含量差别大表明它们关系远。但具有相似G+C含量的生物并不一定表明它们之间具有近的亲缘关系。同一个种内的不同菌株G+C含量差别应在4~5%以下;同属不同种的差别应低于10~15%;G+C含量已经作为建立新的微生物分类单元的一项基本特征,它对于种、属甚至科的分类鉴定有重要意义。

在疑难菌株鉴定、新种命名、建立一个新的分类单位时,G+C含量是一项重要的,必不可少的鉴定指标。

6. 以种的命名和亚种的命名为例进行阐释国际细菌命名法规中关于命名的常用法规。

第13章感染与免疫

1.名词解释:感染(内源性感染与外源性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生物体内,在生物体内繁殖和/或产生代谢产物,破坏生物体结构、功能,引起病理改变的过程。外源性:患病的生物体(同种或异种)、病原携带者(同种或异种)。内源性:来源于机体的正常菌群,由于机体的抵抗力下降、异位生长、菌群失调所致。免疫:生物体能够辨认自我与非我,对非我做出反应以保持自身稳定的功能。包括抗感染免疫和抗非感染免疫。毒力:某种微生物对一定宿主,在一定条件下引起疾病的能力。侵袭力:与酶(卵磷脂酶、透明质酸酶、胶原酶、链激酶、凝固酶)和微生物结构(荚膜、菌毛、表面抗原)有关。内毒素:G—菌胞壁成分,化学本质是脂多糖(LPS),仅在细菌死亡后才释放,是重要的热源质(pyrogen),可引起DIC。外毒素:病原菌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向外界环境分泌的一类毒性蛋白质,主要由G+菌产生。疫苗:

2.比较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及其特点

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的一般生理防卫功能,在种系发育过程中形成,由先天遗传而来,防卫任何外界异物对机体的侵入,不需要特殊的刺激或诱导,又称天然免疫;主要包括生理屏障、细胞因素和体液因素。特异性免疫:机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如微生物感染或接种疫苗)产生的免疫应答反应,又称获得性免疫。特点:获得性、高度特异性、记忆性、个体差异性。

3. 抗原、抗原的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完全抗原与半抗原、抗原决定簇

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免疫应答能力。反应原性:能和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发生特异性反应的能力。完全抗原:凡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半抗原:只有抗原性而不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

4. 什么是抗体?简述五类Ig的性质。

抗体:是指能和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是由抗原进入机体刺激B细胞分化增殖为浆细胞而合成并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产生免疫效应的含有糖基的球蛋白。抗体分布于体液(血液、淋巴液、组织液及粘膜的外分泌液)中,主要存在于血清内。

①、IgG

IgG主要由脾、淋巴结中的浆细胞合成和分泌,以单体形式存在,是人类血清中的主要抗体,其含量约占成人血清抗体总量的75~80%,其中IgG1含量最多。IgG半寿期约20~23天,为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抗体,通常为高亲和力抗体。Ig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在新生儿抗感染中起重要作用。IgG是抗感染的主要抗体,大多数抗菌、抗病毒抗体和抗毒素都为IgG类。IgG 通过经典途径活化补体,其固定补体的能力依次是IgG>IgG1>IgG2>IgG4。IgG还具有调理吞噬、介导ADCC、结合SPA和结合链球菌G蛋白的作用。

②、IgA

IgA主要由粘膜相关淋巴样组织产生。IgA占血清抗体总量的15%(5~25%)左右。IgA有IgAl和IgA2两个亚类。IgA在结构上有单体和多聚体两种形式。

③、IgM

IgM是分子量最大的抗体,为970kD,沉降系数为19S,称为巨球蛋白。在血清中,IgM由五个单体聚合成花环状多聚结构。在种系发育、个体发育、人工免疫或病原体感染中,最早合成的抗体均是IgM。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无论是B淋巴细胞表面的膜抗体,还是合成和分泌到血清中的抗体,IgM都是最早出现的抗体。膜表面IgM是B细胞抗原受体的主要成分。只表达mIgM是未成熟B细胞的标志,记忆B细胞表面的mIgM逐渐消失。

④、IgD

IgD在正常人血清中含量很低,约有20~50μg/ml,占血清总抗体的1%以下,半衰期为3天。IgD为单体结构,分子量为175kD,主要由扁桃体、脾脏等处的浆细胞合成和分泌。IgD是成熟B细胞的标志。

⑤、IgE

正常人血清中IgE含量极低,约为0.1~0.4μg/ml,仅占抗体总量的0.002%以下,含量较稳定。IgE半衰期也较短,仅为2.5天,所以一直到1966年才被Ishizaka首先发现。IgE水平与个体遗传性和抗原性质密切相关,血清IgE含量在人群中波动很大,在特应性过敏症和寄生虫感染者中,血清IgE浓度相对较高。IgE在个体发育中合成较晚,主要由鼻咽部、扁桃体、支气管和胃肠道等粘膜固有层的浆细胞产生。这些部位常是变应原入侵和超敏反应发生的场所。IgE也是单体结构,相对分子量约为188kD,IgE ε链的分子量为72kD。IgE在防御寄生虫的感染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IgE不能通过胎盘,不能激活补体的经典途径,但可激活补体的旁路途径。

5. 简述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规律。

特异性、可逆性、定比性、阶段性、条件依赖性

6. 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7. 对细菌内毒素和细菌外毒素的免疫应答有何不同?

8. NK细胞作用于靶细胞的特点

自然杀伤细胞(NK) NK细胞通过释放穿孔素(perforin)和颗粒酶造成靶细胞死亡,也可通过释放肿瘤坏死因子(TNF)杀伤靶细胞。

9. 补体的概念及其作为体液杀菌因素作用于病原菌的主要方式。

存在于正常机体体液中的非特异性的杀菌物质,包括廿余种蛋白质成分,主要由肝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通常以无活性形式存在于正常血清和体液中。

10. 干扰素的概念及其抗病毒机理

干扰素宿主淋巴细胞在病毒等多种诱生剂刺激下产生的一类低分子量糖蛋白,分a、b、g三组。干扰素作用于宿主细胞,使之合成抗病毒蛋白、控制病毒蛋白质合成,影响病毒的组装释放,具有广谱抗病毒功能;同时,还有多方面的免疫调节作用。作用机制:主要抑制病毒的复制,其可激活宿主DNA,产生抗病毒蛋白(AVP),与核糖体作用,使其只能合成宿主蛋白,而不能合成病毒蛋白。

11.比较人工自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区别

1)人工主动免疫是用人工接种的方法给机体输入抗原性物质(菌苗、疫苗、类毒素),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主要用于疾病的特异性预防。2)人工被动免疫指给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其他细胞免疫制剂,使机体立即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主要用于治疗或紧急预防。这两种免疫方式都是通过人工方式获得,给机体注射某种抗原如微生物(疫苗)或其代谢产物(类毒素),使其获得特异性免疫力,即人工自动免疫。给机体注射含有抗体的免疫血清(如抗毒素、丙种球蛋白等),为人工被动免疫。人工自动免疫一般用作预防措施,人工被动免疫用以治疗某些传染病或作应急预防。

12.抗体、抗体结构中的重要功能区(抗原结合位点和补体结合位点)

13.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和免疫标记技术

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形成凝集现象,称为凝聚反应。a、直接凝集:将细菌或红细胞与相应的抗体直接反应,出现细菌凝集或红细胞凝集现象。又分为玻片法和试管法。b、间接凝集:将可溶性抗原包被在红细胞或乳胶颗粒表面,与相应抗体反应出现颗粒凝集现象。

沉淀反应:血清蛋白质、细胞裂解液或组织浸液等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出现沉淀物,这一类反应称为沉淀反应。沉淀反应可在液体中进行,如絮状沉淀。大多沉淀反应是用半固体琼脂凝胶为介质,进行琼脂扩散故也称免疫扩散。

抗原抗体反应应用(现代免疫标记技术):1、免疫荧光方法(荧光抗体法):荧光标记抗体,荧光标记抗抗体。2、酶免疫测定:酶标记抗体或抗抗体进行抗原抗体反应。常用酶是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以二氨基联苯胺DRP为底物,产生棕褐色。双抗体夹心法和间接免疫吸附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酶标法)3、放射免疫测定法RIA 4、免疫电镜技术IEM5、发光免疫测定法LIA

14.比较免疫活性细胞T细胞和B细胞及其在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

T细胞:起源于骨髓,在胸腺中成熟,然后转移到外周淋巴器官,其功能是执行细胞免疫。

B细胞:骨髓中的多能干细胞分化成淋巴细胞,再分化成前B细胞,进一步发育成为成熟B细胞。当受抗原刺激后,B细胞先转化为浆母细胞,再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并分泌抗体,进行体液免疫。

15. 联系生活实际,分析微生物感染的不同途径及预防方法

(一) 微生物感染的特异性防治原则

特异性免疫获得方式固有免疫:自然主动免疫:患病、隐性感染。自然被动免疫:通过胎盘、初乳。

微生物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细菌乙醇发酵与酵母菌乙醇发酵 酵母菌乙醇发酵,在厌氧和偏酸(pH3.5-4.5)的条件下,通过糖酵解(EMP)途径将葡萄糖降解为2分子丙酮酸,丙酮酸再在丙酮酸脱羧酶作用下生成乙醛,乙醛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还原成乙醇,1分子葡萄糖产生2分子乙醇、2分子二氧化碳和净产生2分子ATP。 细菌乙醇发酵,细菌即可利用EMP途径也可利用ED途径进行乙醇发酵,经ED途径发酵产生乙醇的过程与酵母菌通过EMP途径生产乙醇不同,故称细菌乙醇发酵。1分子葡萄糖经ED途径进行乙醇发酵,生成2分子乙醇和2分子二氧化碳,净产生1分子ATP。 2菌落与菌苔 菌落,生长在固体培养基上,通常来源于一个细胞、肉眼可见的微生物细胞群体叫做菌落。菌苔,当菌体培养基表面密集生长时,多个菌落相互连接成一片,称菌苔。 3原生质体与原生质球 原生质体指人工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的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细胞壁的合成后,所剩下的仅由细胞膜包裹着的细胞,一般由革兰氏阳性细菌形成。 原生质球指用同样的方法处理,仍有部分细胞壁物质未除去所剩下的部分,一般由革兰氏阴性细菌所形成。 4温和噬菌体与烈性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有些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并不增殖,也不裂解细菌,这种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烈性噬菌体,能在寄主细菌细胞内增殖,产生大量噬菌体并引起细菌裂解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 5选择性培养基与鉴别培养基 选择性培养基,是根据某一种或某一类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对某种化合物的敏感性不同而设计的一类培养基。利用这种培养基可以将某种或某类微生物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 鉴别培养基,是根据微生物的代谢特点在普通培养基中加入某种试剂或化学药品,通过培养后的显色反应区别不同微生物的培养基。 6连续培养与分批培养 连续培养,在培养容器中不断补充新鲜营养物质,并不断地以同样速度排除培养物,使培养系统中细菌数量和营养状态保持恒定,这就是连续培养法 分批培养,将少量单细胞纯培养物接种到恒定容器新鲜培养基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定时取样测定细菌数量。培养基一次加入,不补充,不更换。 7恒化培养法与恒浊培养法 恒化培养法,通过控制某种限制性营养物质的浓度调节微生物的生长速度及其细胞密度,使装置内营养物质浓度恒定的培养方法 恒浊培养法,根据培养液细胞密度调节培养液流入的速度,使装置内细胞密度保持恒定的培养方法 8随机培养法与同步培养法 同步培养法,使被研究的微生物群体处于相同生长阶段的培养方法 随机培养法,在一般培养中,微生物各个体细胞处于不同的生长阶段的培养方法 9碱基转换与颠换 碱基转换,DNA链中嘌呤被另外一个嘌呤,或嘧啶被另一个嘧啶所置换,叫做转换 颠换,DNA链中嘌呤被另外一个嘧啶,或者嘧啶被另外一个嘌呤所置换,叫做颠换。 10 转化与转导 转化,是受体菌直接吸收来自供体菌的DNA片段,通过交换将其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

微生物学 第一章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选择题(每题1分,共60题,60分) 1.芽孢细菌的繁殖是依靠( B )正确 A. 芽孢 B. 裂殖 C. 出芽 D. 藻殖段 2.放线菌的菌体呈分枝丝状体, 因此它是一种( C )正确 A. 多细胞的真核微生物 B. 单细胞真核微生物 C. 多核的原核微生物 D. 无壁的原核微生物 3.自养细菌中固定CO2的场所是( B )正确 A. 类囊体 B. 羧酶体 C. 异染粒 D. 淀粉粒 4.原核生物( C )。错误正确答案:D A. 有细胞核 B. 有有丝分裂 C. 有线粒体 D. 有细胞壁 5.没有细胞壁的原核微生物是( B )。正确 A. 立克次氏体 B. 支原体 C. 衣原体 D. 螺旋体 6.中介体是由细菌哪种结构衍生的( B )正确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浆 D.核质 7.属于细菌细胞基本结构的为( B )正确 A.荚膜 B.细胞壁 C.芽孢 D.鞭毛

— 8.微生物在固体斜面上生长的群体称( B )正确 A.菌落 B.菌苔 C.菌膜 D.凝絮 9.革兰氏染色的关键操作步骤是( C )正确 A. 结晶紫染色 B. 碘液固定 C. 酒精脱色 D. 复染 10.下列微生物中,( A )属于革兰氏阴性菌。正确 A. 大肠杆菌 B. 金黄色葡萄球菌 C. 巨大芽孢杆菌 D. 肺炎双球菌 11.下列微生物中能通过细菌滤器,并营专性寄生的是:( C )正确 A. 苏云金杆菌 B. 蛭弧菌 C. 衣原体 D. 类菌体 12.在下列原核生物分类中,属古细菌类的细菌是:( D )正确 A. 大肠杆菌 B. 枝原体 C. 放线菌 D. 产甲烷细菌 13.在放线菌发育过程中,吸收水分和营养的器官为( A )正确 A.基内菌丝 B.气生菌丝 C.孢子丝 D.孢子 14.大肠杆菌经革兰氏染色后,菌体应呈( B )正确 A.无色 B.红色 C.黑色 D.紫色 15.细菌的繁殖主要靠:( A )正确 A. 二分分裂 B. 纵裂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完整复习资料教学文案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完整复习资料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微生物:微生物是肉眼看不见的、必须在电子显微镜或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见的微笑生物的统称。(或一类形态微小,结构简单,单细胞或多细胞的低等生物的通称。) 2. 3.分类地位:五界系统:1969年魏泰克(Whittaker)提出微生物五界分类系统:(1)原核生物界:细菌、放线菌、蓝绿细菌(2)原生生物界:蓝藻以外的藻类及原生动物(3)真菌界(酸性土壤中真菌较多):酵母菌、霉菌(4)动物界(5)植物界。根据16SrRNA及18SrRNA核苷酸顺序的同源性测定,Woese等提出三域系统:(1)古菌域(Archaea):“三菌”产甲烷菌、极端嗜盐菌、嗜热嗜酸菌(2)细菌域(Bacteria)(包括蓝细菌和各种除古细菌以外的其他原核生物):细菌(化)、蓝细菌(光)、放线菌(化)、立克次氏体(寄生)、支原体(人工培养基,最小)、衣原体(寄生)、螺旋体(原核,是细菌与原虫的过度)“三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3)真核生物域(Eukarya):真菌、原生生物、动物、植物。 4.分类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依据:各种微生物按其客观存在的生物属性(如个体形态及大小、染色反应、菌落特征、细胞结构、生理生化反应、与氧的关系、血清学反应等)及它们的亲缘关系分类。 二、简答题: 1.微生物的特点; ○1个体极小,(体积小,比表面积大):直径由几纳米到几微米,通过光学显微镜才能看见,病毒还需通过电子显微镜看见;○2分布广,种类繁多:小而轻,分布在世界各处,总计约100万种以上;○3繁殖快(生长旺,繁殖速):多数微生物以裂殖方式繁殖后代,在适宜条件下十几分钟至二十分钟就可繁殖一代;○4易变异(适应性强):表现为对营养物质的利用上以及对环境条件尤其是恶劣的“极端环境”的适应性,遗传物质DNA易受环境因素影响而变异;⑤吸收多,转化快:相对于自身个体重量来说,吸收、转化营养物质多且快。 第一章非细胞结构的超微生物——病毒 一、名词解释: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专性活细胞寄生的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 2.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的总称,因部分能引起宿主菌的裂解,故称为噬菌体。 3.溶原性:病毒感染细菌后,其基因组整合到宿主的染色体中,在宿主内进行复制并且引起细菌细胞的裂解。这个过程称为溶原性。 4.亚病毒:是一类结构和组成比真病毒小,简单,仅有核酸或蛋白质组成,可以侵染动物和植物的病原体。 5.类病毒:是比病毒更加小的致病感染因子。只含具侵染性的RNA组分。 6.拟病毒:又称类类病毒、壳内类病毒或病毒卫星,是一类被包裹在植物病毒粒体内部的类病毒,被称为拟病毒。只含有不具侵染性的RNA 组分。 7.阮病毒:是一类能侵染动物并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小分子无免疫性疏水蛋白质。又称蛋白质侵染因子,是一类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质分子。 二、简答题: 1.病毒的特点; ○1形体极其微小,一般能通过细菌滤器,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用nm表示;○2无细胞构造,主要是核酸与蛋白质;又称分子生物;○3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4缺乏独立代谢能力;只能在活细胞内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机器,合成核酸和蛋白质。 2.病毒的复制过程; 病毒感染敏感宿主细胞后,病毒核酸进入细胞,通过其复制与表达产生子代病毒基因组和新的蛋白质,然后由这些新合成的病毒组分装配成子代毒粒,并以一定方式释放到细胞外。病毒的这种特殊繁殖方式称做复制。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一、名词解释: 1.细菌: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2.质粒:是核以外的遗传物质,能自我复制,把所携带的生物形状传给子代。

农业微生物学复习试题答案及解析

一、填空题 1. 细菌个体的基本形态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三大类型。 2. 鞭毛的类型主要有三种,即(单生鞭毛)、(丛生鞭毛)和(周生鞭毛)。 3. 从应用角度,把真菌分为(霉菌)、(酵母菌)、(蕈菌)三类。 4. 微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共生关系)、(拮抗关系)、(互生关系)、(竞争关系)、(寄生关系)、(猎食关系)。 5. 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过程主要有(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基团转位)等4种方式。 6. 真菌菌丝体形成各种特化结构,主要有(假根)、(吸器)、(菌核)、(菌环)等。 7. 病毒感染宿主细胞进行增殖的过程分为(吸附)、(侵入)、(复制)、(聚集)、(装配)等步骤。 8. 纤维素酶分为(C1酶)、(Cx酶)、(β—葡萄糖苷酶)等3类。 9. 无隔膜菌丝产生(孢囊孢子),有隔膜菌丝产生(分生孢子)。 10. 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多少一般规律是:(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 11. 真菌的有性孢子分为4种,即:(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 12. 培养基的类型按成分不同划分成(天然培养基)、(合成培养基)、(半合成培养基)三大类。 13. 霉菌菌丝从功能上划分有:(营养菌丝)、(气生菌丝)和(繁殖

菌丝)。 14. 病毒的结构主要有(衣壳粒)、(衣壳)、(核髓)、(核衣壳)。16. 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及分布受(土壤类型)、(深度)和(季节)的影响。 17. 细菌的生长曲线可以划分为(延迟期)、(对树生长期)、(稳定期)、(衰亡期)等4个时期。 18.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根据生理作用划分为:(碳源)、(氮源)、(能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水)等六大类。 19. 原核生物的三菌是指(细菌)、(放线菌)和(蓝细菌)。 20. 放线菌的繁殖方式有:(无性孢子)和(菌丝断裂)。 21. 通常根据宿主范围将病毒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与(微生物病毒)。 22. 微生物的特点有:(形态微小、结构简单)、(分布广、种类多)、(生长繁殖快)、(代谢能力强)、(易发生变异)。 21. 放线菌为分枝状细菌,宽度和(细菌)类似,但(长度)和(分支)则是无限制的。 22. 杀虫真菌侵入寄主的过程有:(附着)、(萌发)、(侵入)、(增殖)等4个过程。 23. 根据产物的不同,乳酸发酵有三种类型:(同型乳酸发酵)、(异性乳酸发酵)和(双歧杆菌乳酸发酵)。 24. 微生物细胞化学组成中(C)、(H)、(O)、(N)、(P)、(S)等6种元素占菌体细胞干重的97%。

最新微生物学习题集1-4章答案(1)讲解

【第一章原核微生物】一、填空题 1.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成分为----------和-----------;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分内外两层,内层成 分是----------,外层称外膜,成分为----------、----------和----------。 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成分为肽聚糖和磷壁酸;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分内外两层,内层成分是肽聚糖,外层称外膜,成分为脂多糖、磷脂和脂蛋白。 2.在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成分中,肽包括----------和----------两种,聚糖则包括---------- 和----------两种糖。 在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成分中,肽包括四肽尾和肽桥两种,聚糖则包括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两种糖。 3.肽聚糖中的双糖是由----------连接的,它可被----------水解,从而形成无细胞壁的原生质体。 肽聚糖中的双糖是由β-1,4-糖苷键连接的,它可被溶菌酶水解,从而形成无细胞壁的原生质体 4. E. coli的肽聚糖单体结构与Staphylococcus aureus的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①----------,②----------。 E. coli的肽聚糖单体结构与Staphylococcus aureus的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前者①四肽尾第3个氨基酸是m-DAP,②无五肽桥 5.G+细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是----------,G-细菌的则是----------。 G+细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是磷壁酸,G-细菌的则是脂多糖 6.脂多糖(LPS)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外膜的主要成分,由----------------、----------------和 ----------------三部分构成,在LPS上镶嵌着多种外膜蛋白,例如----------------等。 脂多糖(LPS)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外膜的主要成分,由脂质A、核心多糖和O-特异侧链三部分构成,在LPS上镶嵌着多种外膜蛋白,例如孔蛋白等 7.在G-细菌细胞壁的外膜与细胞膜间有一狭窄空间,称为----------------。其中含有多种周质蛋白, 如----------------、----------------和----------------等。 在G-细菌细胞壁的外膜与细胞膜间有一狭窄空间,称为周质空间。其中含有多种周质蛋白,如水解酶类、合成酶类和运输蛋白等

微生物学总结16各论部分的复习提纲

Weishengwuxue zhishidianzongjie 三、球菌

主要知识点: 1葡萄球菌A蛋白:(Staphylococcal protein A,SPA):存在于葡萄球菌细胞壁表面的一种单链多肽,与胞壁肽聚糖共价结合。能与IgG抗体的Fc段非特异性结合,而IgG抗体的Fab段仍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这决定了SPA具有多种生物学意义:1.抗调理吞噬作用;2.协同凝集试验; 2 凝固酶coagulase:是葡萄球菌能使含有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固的蛋白类物质;有两种:游离凝固酶和结合凝固酶;是鉴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作用:有助于抵抗体内吞噬细胞的吞噬,同时保护细菌不受血清中杀菌物质的破坏;与葡萄球菌感染容易局限化和形成血栓也有关系; 3葡萄球菌肠毒素作用特点:50%临床分离株产生;耐热(100oC for 30 mins!);是一种超抗原;毒素通过胃肠道吸收入血,进而对呕吐中枢产生刺激,导致以呕吐为主要症状的食物中毒。在进食含肠毒素食物后1-6小时发病,主要症状是呕吐和腹泻,属自限性疾病; 4致病葡萄球菌的鉴定:产生金黄色色素、有溶血性、凝固酶试验阳性、耐热核酸酶试验阳性和能分解甘露醇产酸 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coagulase negative staphylococcus,CNS):指葡萄球菌属中不产生血浆凝固酶的葡萄球菌,过去认为CNS不致病,近年来发现CNS已经成为医源性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且耐药菌株日益增多,引起重视。主要引起泌尿系统感染感染、心内膜炎、败血症、术后感染等。 5 链球菌的分类:根据溶血现象分类链球菌在血琼脂平板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后,按产生溶血与否及其溶血现象分为3类。 (1)甲型溶血性链球菌(α-hemolytic streptococcus):菌落周围有1~2mm宽的草绿色溶血环,称甲型溶血或α溶血,因而这类菌亦称草绿色链球菌(streptococcus viridans)。α溶血环中的红细胞并未完全溶解。这类链球菌多为条件致病菌。 (2)乙型溶血性链球菌(β-hemolytic streptococcus):菌落周围形成一个2~4mm宽、界限分明、完全透明的无色溶血环,称乙型溶血或β溶血,β溶血环中的红细胞完全溶解,因而这类菌亦称为溶血性链球菌(Streptococcus hemolyticus)。这类链球菌致病力强,常引起人类和动物的多种疾病。 (3)丙型链球菌(γ-streptococcus):不产生溶血素,菌落周围无溶血环,因而亦称不溶血性链球菌(Streptococcus non-hemolyticus)。一般不致病,常存在于乳类和粪便中。 除此以外,根据胞壁中C多糖抗原不同分群,其中主要为A群致病,两种分类方法并不平行,但A群链球菌大多为乙型溶血。 6 M蛋白(M protein)是A群链球菌细胞壁中的蛋白质组分,,是重要的毒力因子。含M蛋白的链球菌有抗吞噬和抵抗吞噬细胞内的杀菌作用。此外,M蛋白与心肌、肾小球基底膜有共同的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损害人类心血管等组织,故与某些超敏反应疾病有关。 7 链球菌促进扩散的侵袭性酶:(扩散因子,spreading factor) 透明质酸酶:能够分解连接结缔组织间以及细胞间的透明质酸,使组织产生空隙,细菌得以迅速在其间扩散、繁殖及进入宿主组织内的酶类物质。 链激酶:水解纤维蛋白;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微生物学中的一些问题 第2章纯培养 1.冷冻真空干燥保藏、液氮保藏法是目前使用最普遍、最重要的微生物保藏方法,大多数专业的菌种保藏机构均采用这两种方法作为主要的微生物保存手段。(T ) 2.如果要从环境中分离得到能利用对氨基苯乙酸/以2,4-D作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微生物纯培养物,你该如何设计实验? 从对氨基苯乙酸/2,4-D含量较高的环境中采集土样或水样; 配制仅以对氨基苯乙酸//2,4-D作为唯一碳源培养基,进行增殖培养; 配制培养基,制备平板,一种仅以对氨基苯乙酸/2,4-D作为唯一碳源(A),另一种不含任何碳源作为对照(B) ; 将样品适当稀释(十倍稀释法),涂布A平板;将平板置于适当温度条件下培养,观察是否有菌落产生; 将A平板上的菌落编号并分别转接至B平板,置于相同温度条件下培养(在B平板上生长的菌落是可利用空气中CO2的自养型微生物) ; 挑取在A平板上生长而不在B平板上生长的菌落,在一个新的A平板上划线、培养,获得单菌落,初步确定为可利用对氨基苯乙酸/2,4-D作为碳源和能源的微生物纯培养物。第3章结构 1.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单体由(1)双糖单位(2)四肽尾(3)肽间桥三部分组成。 2.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细胞壁的组成与结构上的差别. 组成上的差别:大肠杆菌(革兰氏阴性菌):肽聚糖含量低;无磷壁酸;类脂质含量高;蛋白质含量高。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阳性菌):肽聚糖含量很高;磷壁酸含量很高;无

类脂质;无蛋白质。 结构差别:大肠杆菌:肽聚糖:四肽尾是“L丙氨酸—D谷氨酸—L赖氨酸—D丙氨酸”);甘氨酸五肽桥;厚度大;交联度大。金黄色葡萄球菌:四肽尾是“L丙氨酸—D谷氨酸—mDPA—D丙氨酸”;无特殊肽桥;厚度小;交联度小。 3.肽聚糖种类的多样性主要反映在_A_结构的多样性上。 A肽桥B粘肽C双糖单位D四肽尾 4. 革兰氏染色法的分子机制是什么,基本操作步骤,哪一步是关键步骤;G+ 菌:细胞壁厚,肽聚糖含量高,交联度大,当乙醇脱色时,肽聚糖因脱水而孔径缩小,故结晶紫-碘复合物被阻留在细胞内,细胞不能被酒精脱色,仍呈紫色。 Gˉ菌:肽聚糖层薄,交联松散,乙醇脱色不能使其结构收缩,因其含脂量高,乙醇将脂溶解,缝隙加大,结晶紫-碘复合物溶出细胞壁,酒精将细胞脱色,细胞无色,沙黄复染后呈红色革兰氏染色法的操作步骤:第一步:结晶紫初染;第二步:碘液媒染;第三步:酒精脱色;第四步:沙黄复染。其中关键步骤:酒精脱色。 5.溶菌酶与青霉素对细菌细胞壁作用的异同:溶菌酶主要通过破坏细胞壁中的N-乙酰胞壁酸和N-乙酰氨基葡糖之间的β-1,4糖苷键,使细胞壁不溶性黏多糖分解成可溶性糖肽,导致细胞壁破裂内容物逸出而使细菌溶解。水解肽聚糖双糖单位中的β-1,4-糖苷键,导致细菌因细胞壁肽聚糖的“散架”而死亡。青霉素抑制繁殖期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发挥杀菌作用,起效迅速。作用于肽聚糖肽桥的联结,即抑制肽聚糖的合成,故仅对生长着的菌有效,主要是G+菌。 6.磷壁酸只在G+细菌的细胞壁上存在,而LPS则仅在G-细菌的细胞壁上存在。(T ) 7.缺壁细菌主要有:L型细菌、支原体、原生质体、球状体。 8.芽孢:某些微生物在其生长发育后期于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抗逆性极

最新医学微生物期末考试

登陆QQ邮箱,对比重点是否有出路 1、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同时,产生毒素,引起严重中毒症状。 2、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和动物、植物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病原微生物。 3、潜伏感染:宿主与致病菌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暂时处于平衡状态,病菌潜伏在病灶内或某些特殊组织中,一般不出现在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中,一旦机体抵抗力下降,潜伏致病菌大量繁殖,即可使疾病复发。 4、菌群失调:是指在原微生境或其他有菌微生境内正常微生物群发生的定量和定性的异常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量的变化,故也称比例失调。 5、消毒:杀灭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芽胞的方法 6、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其他物体的操作方法。 7、条件致病微生物:某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正常菌群当其菌群失调、定位转移、宿主转换或宿主抵抗力的严重降低时,可引起疾病,称条件致病菌。 8、显性感染:当机体抗感染的免疫力较弱,或侵入的致病菌数 量较多、毒力较强,以致机体的组织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生理功能也发生改变,并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症。 9、菌落:单个细菌经培养后分裂繁殖成的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10、毒血症:致病菌侵入宿主体内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病菌不进入 血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外毒素经血到达易感的组织和细胞,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 11、半数感染量:表示在规定时间内,通过指定感染途径,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感染所需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 12、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非病原微生物和芽胞的方法。 13、微生物:自然界中一些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到 的微小生物。 14、CPE:即致细胞病变效应,是指病毒感染引起的、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受感染组织细胞的形态学改变。 15、侵袭力:是指致病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与细菌的表面结构和产生的胞外酶有关 16、肥达试验:系用已知的伤寒杆菌O、H抗原和甲、乙型副伤寒杆菌的H抗原,与不同稀释度的待检血清作定量凝集试验,根据抗体的含量和动态变化以辅助临床诊断伤寒、副伤寒的一种血清学试验。 17、菌群失调症:是指在原微生境或其他有菌微生境内正常微生物群发生的定量和定性的异常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量的变化,故也称比例失调。 18、结核菌素试验:属于迟发型超敏反应,用结核菌素试剂做皮肤试验,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接种过卡介苗者一般都出现阳性反应 19、慢发病毒感染:病毒或致病因子感染后,经过很长的潜伏期,有的可达数年或数十年之久,以后出现慢性进行性疾病,直至死亡。如HIV的艾滋病和麻疹病毒的亚急性脑。。 20、溶原性转换:是指当噬菌体感染细菌时,宿主菌染色体中获得了噬菌体的DNA片段,使其成为溶原状态时而使细菌获得新的性状。 1、简述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机制及防治原则。 感染条件:伤口需形成厌氧微环境,伤口窄而深(如刺伤),伴有泥土或异物感染;大面积创伤、烧伤,坏死组织多,局部组织缺血;同时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

微生物大学第一章

1 放线菌属于(d ) 答案 A. 真菌界 B. 病毒界 C. 原生生物界 D. 原核生物界 2 细菌在哪一类食品上最容易生长(b ) 答案 A. 苹果 B. 鲜鱼和鲜肉 C. 谷物 D. 脱水蔬菜 3 所的细菌的细胞壁中都含有肽聚糖。 4放线菌具吸收营养和排泄代谢产物功能的菌丝是( ) 答案 A. 孢子 B. 基内菌丝 C. 孢子丝 D. 气生菌丝 5 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特有的成分是( ) 答案 A. 几丁质 B. 脂多糖 C. 磷壁酸 D. 肽聚糖 6 放线菌适宜生长的pH范围为( ) 答案 A. 6.5~8.0 B. <4.0 C. 7.5~8.5 D. 4.0~6.0 7 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不含有( ) 答案 A. 磷壁酸 B. 脂多糖 C. 肽聚糖 D. 脂蛋白 8 蓝细菌中的藻青素属于氮源类储藏物。 9脂多糖是革兰氏阳性细菌特有的成份。 10细菌的鞭毛是通过“挥鞭”方式而推动细菌运动的。 11蓝细菌的异形胞均有繁殖作用。 12自然界长期进化形成的缺壁细菌是( d) 答案 A. L型细菌 B. 原生质体 C. 原生质球 D. 支原体 13放线菌是一类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它们产生的孢子都是不长鞭毛的。 14 原核细胞细胞壁上特有的成分是( )

答案 A. 脂多糖 B. 磷壁酸 C. 几丁质 D. 肽聚糖 15G+杆菌去除细胞壁后,菌体呈何种形状?若进行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呈何种颜色? 答案 A. 杆状,紫色 B. 球状,紫色 C. 球状,红色 D. 杆状,红色 16科赫对微生物学的重要贡献是( ) 答案 A. 首次观察细菌的人 B. 首次证明微生物引起疾病的人 C. 首次给细菌命名的人 D. 首次发现青霉素的人 17苏云金芽孢杆菌可制成有效的生物杀虫剂,其杀虫物质是一种称为γ-内毒素的毒蛋白。18溶菌酶水解肽聚糖的作用位点是() 答案 A. N-乙酰胞壁酸与N-乙酰葡糖胺之间的β-1, 3糖苷键 B. 四肽短链与N-乙酰胞壁酸之间的酰胺键 C. 不同多糖链之间的肽桥 D. N-乙酰葡糖胺与N-乙酰胞壁酸之间的β-1, 4糖苷键 19原核细胞特有的碳源储藏颗粒是( ) 答案 A. 藻青素 B. PHB C. 异染粒 D. DAP 20下列着生鞭毛最多的菌为( ) 答案 A. 假菌丝 B. 杆菌 C. 球菌 D. 螺旋菌 21革兰氏染色结果中,革兰氏阳性菌应为( ) 答案 A. 红色 B. 紫色 C. 无色 D. 黄色 22蓝细菌的光合作用部位是( ) 答案 A. 链丝段 B. 异形胞 C. 静息孢子 D. 类囊体

浙江农林大学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绪论微生物与人类 1.人类迟至19世纪中叶才真正认识微生物世界,其中的障碍有哪些?它们是如何被克服的? 各举例说明之。 答:人类认识微生物世界中遇到的障碍以及被克服的相关例子如下: (1)个体微小。列文虎克利用其自制的显微镜,克服了肉眼的局限性,首次观察到多种微生物的个体形态。 (2)外貌不显。主要由科赫学派克服的,他们创立了许多显微镜技术,染色技术、悬滴培养技术和显微摄影技术,使人们对细菌等的外貌能清楚地观察到。 (3)杂居混生。由科赫等人发明的明胶和琼脂平板分离微生物纯种的方法,克服了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杂居混生状态,从而进入了研究微生物纯培养阶段。 (4)因果难联。把微生物作用的因果联系起来的学者很多,如巴斯德提出了活的微生物是传染病、发酵和腐败的真正原因;科赫提出了证明某病的病原菌的“科赫法则”等。 2.微生物学发展史如何分期?各时期的时间、实质、创始人和特点是什么?我国人民在微生物学发展史上占有什么地位?有什么值得反思? 答:(1)微生物学发展史的分期以及各时期的时间、实质、创始人和特点如下:①史前期(约8000年前~1676年)——朦胧阶段 a.代表人物:各国劳动人民。 b.特点:未见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凭实践经验利用微生物的有益活动进行酿酒、发面、制酱、娘醋、沤肥、轮作、治病等。 ②初创期(1676~1861年)——形态描述阶段 a.代表人物:列文虎克。 b.特点:自制单式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出于个人爱好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 ③奠基期(1861~1897年)——生理水平研究阶段 a.代表人物:巴斯德和科赫。 b.特点:微生物学开始建立;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开始运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思想方法开展研究;建立了许多应用性分支学科;进入寻找人类和动物病原菌的黄金时期。 ④发展期(1897~1953年)——生化水平研究阶段 a.代表人物:E.Büchner。 b.特点:对无细胞酵母菌“酒化酶”进行生化研究;发现微生物的代谢统一性;普通微生物学开始形成;开展广泛寻找微生物的有益代谢产物;青霉素的发现推动了微生物工业化培养技术的猛进。 ⑤成熟期(1953年~至今)——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阶段 a.代表人物:J.Watson和F.Crick。 b.特点:广泛运用分子生物学理论和现代研究方法,深刻揭示微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规律;以基因工程为主导,把传统的工业发酵提高到发酵工程新水平;大量理论性、交叉性、应用性和实验性分支学科飞速发展;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独特实验技术推动了生命科学各领域飞速发展;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促进了生物信息学时代的到来。 (2)我国人民在微生物学发展史上占有的地位与反思

微生物学教程 周德庆第三版 期末复习资料

1.曲颈瓶实验巴斯德否认了自然发生学说 2.微生物发展的五个时期:史前期(朦胧阶段);初创期(形态描述阶段),列文虎克---微生物的先驱者;奠基期(生理水平研究阶段),巴斯德---微生物学奠基人(显微镜的发现),科赫--细菌学奠基人;发展期(生化水平研究阶段)布赫纳---生物化学奠基人;成熟期(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阶段) 3.巴斯德的成果:①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②证实发酵由微生物引起③发明了狂犬病毒减毒疫④苗制备方法⑤发明巴氏消毒法 4.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①.体积小,面积大;②.吸收多,转化快;③.生长旺,繁殖快;④.适应强,易变异;⑤.分布广,种类多。其中,体积小面积大最基本,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 4 个共性 5.细菌的三个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 6.细菌的一般构造: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特殊构造:鞭毛,菌毛,性菌毛,糖被(微荚膜,荚膜),芽孢 7.细菌的细胞壁的功能:①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保护细胞免受外力的损伤;②为细胞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③阻拦酶蛋白或抗生素等有害物质进入细胞;④赋予细菌特有的抗原性和致病性(如内毒素),并与细菌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密切相关。 8.肽聚糖由肽和聚糖,肽聚糖单体构成,①、四肽尾,由四个氨基酸分子按L 型与D型交替方式连接而成,接在N-乙酰胞壁酸上。②、双糖单位: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溶菌酶水解此键。③、肽桥:甘氨酸五肽,肽桥变化甚多,由此形成了“肽聚糖的多样性”) 9.磷壁酸是革兰氏阳性菌的特有成分,(主要成分是甘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是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 10.外膜是革兰氏阴性菌的特有结构(位于壁的最外层,成分:脂多糖LPS(类脂A:是革兰氏阴性菌致病物质内毒素的物质基础,是许多噬菌体在细胞表面的吸附受体;核心多糖;O-特异侧链);磷脂和若干外膜蛋 11.假肽聚糖的β-1,3-糖苷键被水解。 12.缺壁细胞:实验室中形成:自发缺壁突变:L型细菌 人工方法去壁:彻底除尽(原生质体) 部分去除(球状体) 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支原体 13.试述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程序染液 G+ G- 初染结晶紫紫色紫色 媒染碘液蓝紫色蓝紫色 脱色乙醇95% 蓝紫色无色 水洗 H2O 蓝紫色无色 复染番红蓝紫色红色 14.PHB:聚羟基丁酸酯,细胞内含物之一,具有贮藏能量,碳源及降低细胞内渗透压作用。 15.鞭毛分为L环,P环,S-M环,C环。 16.何谓“拴菌”试验?他的创新思维在何处?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第三版-期末复习资料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第三版-期末复习资料

1.曲颈瓶实验巴斯德否认了自然发生学说 2.微生物发展的五个时期:史前期(朦胧阶段);初创期(形态描述阶段),列文虎克---微生物的先驱者;奠基期(生理水平研究阶段),巴斯德---微生物学奠基人(显微镜的发现),科赫--细菌学奠基人;发展期(生化水平研究阶段)布赫纳---生物化学奠基人;成熟期(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阶段) 3.巴斯德的成果:①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②证实发酵由微生物引起③发明了狂犬病毒减毒疫④苗制备方法⑤发明巴氏消毒法 4.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①.体积小,面积大;②.吸收多,转化快;③.生长旺,繁殖快;④.适应强,易变异;⑤.分布广,种类多。其中,体积小面积大最基本,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 4 个共性 5.细菌的三个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 6.细菌的一般构造: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特殊构造:鞭毛,菌毛,性菌毛,糖被(微荚膜,荚膜),芽孢 7.细菌的细胞壁的功能:①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保护细胞免受外力的损伤;②为细胞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③阻拦酶蛋白或抗生素等有害物质进入细胞;④赋予细菌特有的抗原性和致病性(如内毒素),并与细菌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密切相关。 8.肽聚糖由肽和聚糖,肽聚糖单体构成,①、四肽尾,由四个氨基酸分子按L 型与D型交替方式连接而成,接在N-乙酰胞壁酸上。②、双糖单位: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溶菌酶水解此键。③、肽桥:甘氨酸五肽,肽桥变化甚多,由此形成了“肽聚糖的多样性”) 9.磷壁酸是革兰氏阳性菌的特有成分,(主要成分是甘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是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 10.外膜是革兰氏阴性菌的特有结构(位于壁的最外层,成分:脂多糖LPS(类脂A:是革兰氏阴性菌致病物质内毒素的物质基础,是许多噬菌体在细胞表面的吸附受体;核心多糖;O-特异侧链);磷脂和若干外膜蛋 11.假肽聚糖的β-1,3-糖苷键被水解。 12.缺壁细胞:实验室中形成:自发缺壁突变:L型细菌 人工方法去壁:彻底除尽(原生质体) 部分去除(球状体) 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支原体 13.试述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程序染液 G+ G- 初染结晶紫紫色紫色 媒染碘液蓝紫色蓝紫色 脱色乙醇95% 蓝紫色无色 水洗 H2O 蓝紫色无色 复染番红蓝紫色红色 14.PHB:聚羟基丁酸酯,细胞内含物之一,具有贮藏能量,碳源及降低细胞内渗透压作用。 15.鞭毛分为L环,P环,S-M环,C环。 16.何谓“拴菌”试验?他的创新思维在何处?

微生物学实验复习提纲教案资料

微生物学实验复习提纲 1.研究微生物学的基本技术有哪些(显微镜技术、无菌技术、纯种分离技术和纯种培养技术) 2.细菌培养基的配制过程? 答:配制培养液→调节PH→分装→包扎→灭菌→搁置斜面 3.制造接种环、接种针的金属常用铂或镍,原因是软硬适度,能经受火焰反复灼烧,又易冷却. 4.灭菌吸管的包装的注意事项:(1)吸管必须干燥;(2)在距其粗头顶端约0.5cm处,塞一小段约1.5cm 长的棉花(不能用脱脂棉)。作用是避免外界及口中杂菌吸入管内,并防止菌液等吸入口中。 5.空的玻璃器皿一般用干热灭菌,若用湿热灭菌。则要多用几层报纸包扎,外面最好加一层牛皮纸或铝箔。 6.接种环在用前必须烧灼灭菌,用后也应立即烧灼。 7.酵母的死细胞和活细胞可通过哪些方式鉴别? 答:1.、用美蓝液对酵母菌染色后,活细胞为无色,死细胞为蓝色2、平板菌落计数法 8.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四大类微生物的菌落各有何特点? 答:细菌:湿润、光滑、透明、粘稠、易挑起、质地均匀、菌落各部位的颜色一致等。 放线菌:质地致密、丝绒状或有皱折、干燥,不透明,上覆盖有不同颜色的干粉(孢子),菌落正反面的颜色常不一致,基内菌丝与培养基结合较紧,难以挑起。 酵母菌:菌落与细菌的相仿,比细菌菌落大而且厚,菌落表面湿润、粘稠、易被挑起,其颜色多为乳白色,少数为红色。同时会散发出悦人的酒香味。 霉菌:菌落形态较大,质地疏松,外观干燥,不透明,呈现或紧或松的蛛网状、绒毛状或棉絮状;菌落与培养基的连接紧密,不易挑取,菌落正反面的颜色和边缘与中心的颜色常不一致等。 9.培养基按化学成分、物理状态、用途划分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答:化学成分:天然培养基、合成培养基、半合成培养基物理状态: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用途:基础培养基、鉴别培养基、选择培养基 10.实验常用的凝固剂是哪一种?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及液体培养基加凝固剂琼脂的量为多少?琼脂在什么温度下溶化?什么温度下凝固? 答:常用凝固剂是琼脂,分别为1—2%,0.5% 96°C下融化,40°C凝固 11.配制培养基时应遵循哪些原则?配制培养基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是什么?配制培养基时不可用铜锅或铁锅,原因是什么?调pH一般用什么试剂调?配制pH低的琼脂培养基时,应怎样配制? 答:原则:目的明确、营养协调、理化适宜、经济节约方法:生态模拟、参阅文献、精心设计、试验比较 用磷酸缓冲液和碳酸钙做调节剂 12.培养基分装时,液体分装高度以试管的多少为宜,三角瓶的多少为宜?固体分装高度以试管的多少为宜,三角瓶的多少为宜?半固体分装高度以试管的多少为宜? 答:液体:试管高度的1\4,三角瓶的试管高度的1\2,固体:试管高度的1\5,三角瓶的1\2,半固体:试管高度的1\3 13.培养基灭菌时外用牛皮纸包扎的目的是什么? 答:防止灭菌时冷凝水润湿棉塞 14.摆斜面的正确方法是什么? 答:试管口搁在玻璃棒或其他合适高度的器具上,搁置的斜面长度以不超过试管总长的一半为宜。 15.棉塞的作用是什么?正确的棉塞要求是什么?棉塞的长度多少在管口外,多少在管内为

微生物学复习题和参考答案

微生物学复习题和参考答案(农学类) 涂国全编写 2010年05月 第一章绪论 一、复习题(30题) 1.什么是微生物?简述其3大特点和所属类群。 2.什么是马铃薯晚疫病?试述其在历史上对人类的一次严重危害。 3.如何理解“在近代科学中,对人类福利最大的一门科学要算是微生物学了”? 4.人类认识微生物世界的主要障碍是什么?在微生物学发展早期,学者们是如何逐一克服的? 5.微生物学的发展经历了哪5个时期?各期的代表人物是谁? 6.试简介列文虎克(A.vanLeeuwenhoek,1632~1723),并说明他对微生物学的贡献。 7.巴斯德学派在微生物学发展中有何重大贡献? 8.科赫学派在微生物学发展中有何重大贡献? 9.由巴斯德设计的著名曲颈瓶试验,有何重大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10.巴斯德、科赫等微生物学研究成果的“横向扩散”,产生了哪些分支学科?各学科的代表人物是谁? 11.微生物学史上的“成熟期”始于何时、何人?试简述本期的特点。 12.在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史中,与微生物学有关的“六大战役”是什么?它们对人类的进步起了什么作用? 13.在发酵工业和生物工程产业中有哪些关键性的工艺技术?试述青霉素的大规模生产对当代发酵工业和生物工程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14.什么是生物工程(学)?它由哪5大具体工程组成?它们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15.简述微生物在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16.微生物学对生物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有何重大贡献?为什么微生物可以发挥这种作用? 17.为什么说微生物是基因工程的支柱?

18.在经典遗传学发展为分子遗传学的过程中,微生物起了什么作用?为什么能起这种作用? 19.微生物学有哪6类分科?试简述分类依据并各举数例。 20.试列举10项起源微生物学研究的特有操作技术。 21.试列举微生物学中3项最重要的独特技术,并分别说出其创始人、基本原理及其对发展微生物学的贡献。 22.何谓科赫法则(Koch¢s Postulates)? 23.微生物的“生长旺、繁殖快”特性对发酵生产有何实际意义?试举例说明之。 24.为什么说在微生物的5大共性中,“体积小、面积大”这一条是最根本的? 25.微生物的“生长旺、繁殖快”特性对生物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有何意义?试举例说明之。 26.微生物界有哪几项特点可称得上是“生物界之最”?(应答10项) 27.当前人类正面临哪5大危机?解决危机的关键是什么?为什么说在解决这些危机中微生物可以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28简述现代微生物学发展的6大趋势。 29.为什么说“21世纪是生物学世纪”? 30.简述微生物学在那几方面的突出贡献使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了几十年。为什么? 二、参考答案(54小题) 1.答案定义: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特点:个体微小(<0.1 mm);构造简单;进化地位低。 类群:原核类: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 真核类:真菌(酵母菌,霉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 非细胞类:病毒,类病毒,朊病毒。(注:也可用表解法解答) 2.答案一种由病原性真菌引起的严重植物病害。19世纪中叶,在欧洲发生了一场马铃薯晚疫病大流行,毁灭了5/6的马铃薯,个别地方甚至颗粒无收,并引起爱尔兰等地大量居民饿死或逃往北美。 起因:当地过分强调种植单一高产粮食作物~马铃薯;当时连年气候异常,长期阴雨,温湿度过高,十分有利于病原真菌的生长繁殖和传播。 3.答案不同的人群或个人有其不同的幸福观或福利观。 一般都集中在追求钱、权、利、名、业、健(健康长寿)等几个方面。 健康在幸福观上应居首位;在近代多门科学中,对人类健康的关系最为密切、已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将进一步作出更大贡献的科学就是微生物学。 4.答案主要障碍有以下几点: 个体微小:列文虎克利用其自制的显微镜,克服了肉眼的局限性,首次观察到多种微生物的个体形态;

【微生物学期末考试题库】经典题目判断题

2020届微生物学期末考试经典题目 题库整理 判断题 1.内毒素是G-菌的外壁物质。( √ ) 2.抗生素的抗微生物效果一般低于消毒剂和防腐剂。( × ) 3.血球计数板可以检测酵母培养液中所有酵母细胞个数,而平板倾注法只能测定活细胞个 数。( √ ) 4.在细菌生长曲线中,稳定期的细胞数目处于稳定,是因为此期细胞不再增殖。( × ) 5.做固体培养基常加2%琼脂作凝固剂,做半固体培养基时,琼脂加入量通常是1%。( × ) 6.稀释平板测数时,细菌、放线菌、真菌的计数标准是选择每皿中菌落数在10-100个的 稀释度进行计数。( × ) 7.细菌中紫外线引起的突变是由于相邻鸟嘌呤分子彼此结合而形成二聚体的突变。( × ) 8.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属于单细胞生物,唾液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属于多细胞生 物。( × ) 9.自发突变是指那些实验室中由于加入诱变剂所发生的突变。( × ) 10.内生菌根的真菌可进入根的皮层间隙和细胞内部,在根外较少,不形成菌套。( √ ) 11.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在观察标本中观察到了一段线状的细菌。( × ) 12.所有的微生物都能利用氨态氮作为氮源。( × ) 13.发酵是微生物以无机物作为最终的电子受体的生物氧化过程。( × ) 14.蓝细菌是好氧细菌,通过糖酵解过程,利用光能产生它们的糖类。( × ) 15.固氮酶只有在严格厌氧条件下才有活性,所以固氮菌均为厌氧菌。( × ) 16.Hfr菌株与F-菌株接合后会使F-菌株转性变为F+菌株。( × ) 17.Parastism是指一种微生物生活在另一生物体表面或体内并对后者产生危害作用的现象。 ( × ) 18.大肠杆菌存在与否常作为判断水源是否被粪便污染的一个重要指标。在鉴定该菌时V.P (V oges Proskauer)实验和M.R (Methyl Red)实验结果应该是,前者为阳性,后者为阴性。 ( × ) 19.在培养根瘤菌时常加1/200000的结晶紫抑制G+细菌的生长。( √ ) 20.所有的原核微生物都具有鞭毛。( × ) 21.真菌中除环状质粒外还有线状质粒存在。( √ ) 22.在没有高压蒸汽灭菌设备情况下,不可能进行培养基质的彻底灭菌。( × ) 23.烟草花叶病毒的2130个壳粒反向缠绕成杆状病毒粒子。( × ) 24.促进扩散是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机制,通过特异性载体蛋白可将营养物质进行逆 浓度梯度运行。( ×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