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思修与法律基础要点2014.12

思修与法律基础要点2014.12

思修与法律基础要点2014.12
思修与法律基础要点2014.12

民事法律制度

(一)民法的概念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986 年4 月12 日六届人大4次会议通过并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规定了民事法律的基本制度。

(二)民事主体制度

民事主体是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公民(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公民(自然人)

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的自然人。自然人是依自然规律出生而取得民事主体资格的人。

(1)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律确认的自然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开始于出生,终止于死亡。

?宣告失踪是指经利害关系人的申请,由人民法院依法定程序和条件,宣告下落不明满一定期限的公民为失踪人的法律制度。一般为下落不明满二

年。

?宣告死亡是指公民下落不明满四年,或意外事故下落不明满两年,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宣告下落不明公民为死亡的法律制度。(申请宣告死亡的利害关系人有: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其他有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人。)

(2)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法律赋于公民通过自己的行为参与民事活动,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民法通则》根据公民的年龄及智力成熟程度,把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三种类型。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十八周岁以上的成年人

?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

?已成年但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包括痴呆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实施民法通则意见》3条:“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进行的民事活动是否与其年龄、智力状况相适应,可以从行为与本人生活相关联的程度、本人的智力能否理解其行为,并预见相应的行为后果,以及行为标的数额等方面认定。”

无民事行为能力

?10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

?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意见》第6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接受奖励、

赠与、报酬,他人不得以行为人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为由,主张以上行为无效。”

?129条:“赠与人明确表示将赠与物赠给未成年人个人的,应当认定该赠与物为未成年人的个人财产。”

(三)民事行为制度

1、民事行为包括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1)民事法律行为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指自然人、法人以及其它组织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目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法行为。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是:

▲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意思表示真实。

▲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

(2)无效民事行为

指因欠缺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不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为。无效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

(3)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指民事行为不完全具备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但仍然暂时基于意思表示的内容发生法律效力,同时赋予一方当事人以变更、撤销权,如果当事人行使此权利,则民事行为将变更其效力或归于无效,如果当事人不行使此权利,则民事行为原来的效力不变。

物权

物权法中的物权包括三种物权,:

第一种是所有权——所有权是指所有权人对自己的不动产和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无处分权人将不动产或动产转让给受让人的,所有权人有权追回。但第三人善意取得的除外。

善意取得的条件:

受让人受让该不动产或动产时是善意的。

以合理的价格转让。

转让的不动产或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

在善意取得的情况下,原所有权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赔偿。

善意取得的例外:

所有权人或者其他权利人有权追回遗失物。该遗失物通过转让被他人占有的,权利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损害赔偿,或者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让人之日起二年内向受让人请求返还原物,但受让人通过拍卖或者向具有经营资格的经营者购得该遗失物的,权利人请求返还原物时应当支付受让人所付的费用。权利人向受让人支付所付费用后,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追偿。

第二种是担保物权,包括抵押权、质权、留置权

第三种用益物权,如土地使用权

诉讼时效制度

1、诉讼时效的概念

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其权利受到侵害后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即丧失了请求人民法院依法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之权利的制度。(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不行使权利,即丧失请求人民法院予以保护的权利。)

2、诉讼时效的种类

诉讼时效有普通诉讼时效和特殊诉讼时效

(1)普通诉讼时效:是由民法通则规定的诉讼时效。有两种情况:一般诉讼时效和短期诉讼时效。

一般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

短期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延付或拒付租金的;寄存的财物被丢失或毁损的。

(2)特殊诉讼时效:由特别法规定的诉讼时效。

3、诉讼时效的开始

诉讼时效从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

4、诉讼时效的中止与中断

诉讼时效的中止:指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内,因出现了权利人行使权利的障碍,暂时停止诉讼时效的计算,待障碍消除后,诉讼时效继续计算的制度。

诉讼时效的中断:指在诉讼时效进行期间,因发生了法定事由而使已经进行的时效期间全部归于无效,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的制度。法定事由仅指三种情况:权利人主张权利、义务人承认义务存在、起诉。

二者的区别:A、发生的时间不同;B、发生的事由不同;C、期间计算不同

《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

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劳动法》规定的劳动者权利有:

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休息休假的权利

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

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

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劳动合同的解除

解除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有效成立后,尚未履行完毕以前,基于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的约定,提前消灭劳动合同关系的行为。

劳动合同解除可以分为法定解除、单方解除与约定解除三种情形。

(一)用人单位在具备法定情形时可以即时解除劳动合同

这里所讲的法定情形,主要是指劳动者在劳动期间有一定的过错,学理上称之为过失性辞退。

第三十九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五)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这五类可以成为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定条件。

(二)用人单位在具备法定情形,且在提前通知或额外支付工资的前提下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第四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比如说企业迁移了,企业合并了,企业破产了,使得企业无法继续录用原来的职工,也可以提前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

这三类在解除的时候,有两个基本的条件要满足。

(三)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定情形

第四十二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依照本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一)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从事职业病危害工作,未进行离岗前检查与观察的)

(二)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三)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四)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

(五)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老职工且即将退休职工的特殊保护)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四)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的法定情形(单方解除)

分两类情形区别对待:

1、提前通知解除的情形:《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此类解除没有经济补偿。

2、可以随时通知解除的情形:

第三十八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二)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三)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四)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

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

或者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劳动者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单位。

此类解除有经济补偿。

劳动合同解除中有关经济补偿的请求:

经济补偿金的支付办法

经济补偿的计算涉及三个问题: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按应得月工资数额计算:包括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等货币性收入。)月应得工资过高或过低的处理: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月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计算。

拒不支付经济补偿金的责任

加付50%的额外经济补偿金。

(五)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

所谓违法解除就是指不具备劳动合同解除的法定情形,解除了劳动合同,尤其是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违法解除,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形经常发生。

《劳动法》规定,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担赔偿责任。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八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继续履行;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2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用人单位支付赔偿金后,劳动合同终止。

劳动争议的解决

处理劳动争议的法定途径

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也可以协商解决。

(1)当事人可以协商解决劳动争议,但协商不是处理劳动争议的必经程序,不愿协商的,可以申请调解。

(2)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但调解也不是处理劳动争议的必经程序,当事人任何一方不愿调解的,可以直接向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调解原则也适用于仲裁和诉讼程序。

(3)调解不成的,当事人一方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是指县、市、市辖区设立的裁处企业与职工之间发生的劳动争议的组织机构。

(4)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 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一方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起诉又不履行仲裁裁决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婚姻法

婚姻家庭法:调整婚姻和家庭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婚姻法的主要内容

一、结婚

结婚是指男女双方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确立夫妻关系的法律行为。它包括三层含义:结婚必须是男女两性的结合;结婚必须符合法定条件并遵守法定程序;结婚是男女双方确立夫妻关系的法律行为。

1、结婚的条件。结婚的法定条件分为:必备条件和禁止条件。

(1)结婚的必备条件。结婚的必备条件有三个:一是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这是婚姻自由原则的必然要求,目的是维护公民的婚姻自主权。二是必须达到法定婚龄。《婚姻法》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三是必须符合一夫一妻制。

(2)结婚的禁止条件。

一是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

二是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的,禁止结婚。

2、结婚的程序—登记制

3、婚姻的效力――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

二、家庭关系

家庭关系包括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和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一)夫妻关系

1.人身关系

包括:夫妻双方都有各用自己姓名的权利;夫妻双方都有参加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的自由,一方不得对他方加以限制或干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2.财产关系

(1) 夫妻有互相扶养的义务

(2) 夫妻有互相继承遗产的权利

(3) 夫妻财产制

A、约定财产制

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

约定一般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第三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财产清偿。

B、法定财产制

a、夫妻共同财产制

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双方或一方所得的财产,除法律规定为一方特有财产及另有约定外,均为夫妻共同所有财产。

(一)工资、奖金;

(二)生产、经营的收益;

(三)知识产权的收益(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实际取得或者已经明确可以取得的财产性收益);

(四)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但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除外;

(五)一方以个人财产投资取得的收益;

(六)男女双方实际取得或者应当取得的住房补贴、住房公积金;

(七)男女双方实际取得或者应当取得的养老保险金、破产安置补偿费。

(八)军人的复员费、自主择业费等一次性费用,以夫妻关系存续年限乘以年平均值的所得额为夫妻共同财产;

(九)夫妻一方个人财产在婚后产生的收益,除孳息和自然增值外,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

(十)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

b、夫妻个人特有财产制

(一)一方的婚前财产;

(二)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费用;

(三)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

(四)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

(五)其他应当归一方所有的财产

1、军人的伤亡保险金、伤残补助金、医药生活补助费属于个人财产;

2、夫妻约定属于一方所有的财产;

3、夫妻一方个人财产在婚后产生的孳息和自然增值等

《司法解释(三)》对房屋的新规定

婚后父母出资购买的房屋

婚后由一方父母出资为子女购买的不动产,产权登记在出资人子女名下的,可视为只对自己子女一方的赠与,该不动产应认定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

由双方父母出资购买的不动产,产权登记在一方子女名下的,该不动产可认定为双方按照各自父母的出资份额按份共有,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婚前一方按揭的房屋

夫妻一方婚前签订不动产买卖合同,以个人财产支付首付款并在银行贷款,婚后用夫妻共同财产还贷,不动产登记于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离婚时该不动产由双方协议处理。

依前款规定不能达成协议的,人民法院可以判决该不动产归产权登记一方,尚未归还的贷款为产权登记一方的个人债务。双方婚后共同还贷支付的款项及其相对应财产增值部分,由产权登记一方对另一方进行补偿。(第三十九条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的原则判决。)

(二)父母子女关系

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有保护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同时是未成年子女的法定代理人和监护人。

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

父母与子女间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

非婚生子女与生父母的关系、受继父或继母抚养的继子女与继父母的关系、养子女与养父母的关系,与婚生子女与父母的关系相同。

(三)其他家庭成员间的关系

1、祖孙间的抚养、赡养义务

《婚姻法》第28条:有负担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对于父母已经死亡或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的孙子女、外孙子女,有抚养的义务。有负担能力的孙子女、外孙子女,对于子女已经死亡或子女无力赡养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有

赡养的义务。

2、兄弟姐妹间的抚养义务

《婚姻法》第29条:有负担能力的兄、姐,对于父母已经死亡或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的弟、妹,有扶养的义务。由兄、姐扶养长大的有负担能力的弟、妹,对于缺乏劳动能力又缺乏生活来源的兄、姐,有扶养的义务。

继承法

继承法,是调整财产继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于1985年4月10日,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于1985年10月1日起施行。

一、继承法的基本概念

继承:

我国继承法所称的继承,是指公民死亡或宣告死亡后,按照法定程序,将其生前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转移给他人所有的一种法律制度。

继承人:

指依法享有继承权,能够取得被继承人遗产的人。

法定继承人:

依照法律规定直接承受被继承人遗产的人。

遗嘱继承人:

依照被继承人合法有效的遗嘱承受其遗产的人。

继承权

指继承人享有的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权利。我们通常把它归入财产权的范围。在继承法上,继承权就涉及到怎么取得继承权,能不能放弃继承权,如果要放弃,怎么放弃,继承权在什么情况下会被剥夺。

遗产

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下列财产可以作为遗产由继承人继承:公民的收入;公民的房屋、储蓄和生活用品;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公民的文物、图书资料;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公民的著作权、专利权中的财产权利;公民的其他合法财产,比如抵押权、质权、留置权、典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有价证券、债券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公民财产范围不断扩大,可继承的遗产范围也将不断扩大。

二、法定继承

所谓法定继承又称无遗嘱继承,是指继承人范围、继承顺序和继承份额以及遗产分配原则等,均按照法律规定处理的一种继承方式。

法定继承的范围和顺序:

第一顺序继承人(配偶、父母、子女)

第二顺序继承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特殊规定:

-----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岳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

------胎儿不是法定的继承人,但是,遗产分割时,应当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胎儿出生时是死体的,保留的份额按照法定继承办理。

------相互有继承关系的几个人在同一事故中死亡,如不能确定死亡先后时间的,推定没有继承的人先死亡。死亡人各自都有继承人的,如几个死亡人辈份

不同,推定长辈先死亡; 几个死亡人辈份相同,推定同时死亡,彼此不发生继承; 由他们各自的继承人分别继承。

代位继承

代位继承,是指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由被继承人的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代替继承被继承人的子女应继承的遗产的制度。代位继承是法定继承的一种特殊情况。

构成代位继承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条件:

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

代位继承人只限于被继承人子女(被代位人)的晚辈直系血亲;

代位继承人一般只能继承其父亲或者母亲(被代位人)有权继承的遗产份额;

被代位人必须具有继承权。

三、遗嘱继承

遗嘱继承,是指依照被继承人生前设立的合法有效的遗嘱,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继承方式。

遗嘱的有效条件:

1、遗嘱人在立遗嘱时必须有遗嘱能力

——立遗嘱人在立遗嘱时必须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所立的遗嘱无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四十一条规定:“遗嘱人立遗嘱时必须有行为能力。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所立的遗嘱,即使其本人后来有了行为能力,仍属无效遗嘱。遗嘱人立遗嘱时有行为能力,后来丧失了行为能力,不影响遗嘱的效力。”

2、遗嘱是遗嘱人的真实意思表示

受胁迫、受欺诈所立的遗嘱无效;遗嘱被伪造的,伪造的遗嘱无效;遗嘱被篡改的,篡改的内容无效。

3、遗嘱的内容必须合法

内容不合法的遗嘱主要有三个情况:1、遗嘱取消了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的继承权。2、遗嘱没有为胎儿保留必要的继承份额。3、遗嘱内容违反其他法律。

4、遗嘱的形式必须合法。

遗嘱的形式包括公证遗嘱、自书遗嘱、代书遗嘱、录音遗嘱、口头遗嘱。代书遗嘱、录音遗嘱、口头遗嘱应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

遗赠

是指遗赠人以遗嘱的方式将个人财产赠与国家、集体或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并在遗赠人死亡后发生法律效力的法律行为。

遗嘱继承权和受遗赠权的行使方式不同:遗嘱继承人在继承开始后遗产分割前未表示放弃的,即视为接受继承,而受遗赠人自知道受遗赠后二个月内未作接受遗赠表示的视为放弃遗赠,即丧失受遗赠权。

继承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丧失继承权:

故意杀害被继承人的;

为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的;

伪造、篡改或者销毁遗嘱,情节严重的。

遗弃被继承人的,或者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的。

四、遗产的处理

(一)继承的开始

继承从被继承人死亡(包括自然死亡和宣告死亡)时开始。意外事故中推定死亡的复杂情况。

(二)遗产的分割

首先,分割遗产必须要确定遗产,如果有共同财产,先要对共同财产进行分割,要与别人的财产区别开来

遗产分割的原则:遗嘱继承先于法定继承的原则;权利义务一致的原则;充分发挥遗产实际效用原则。

(三)税款和债务的清偿

被继承人税款和债务清偿的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有限责任原则,生前所欠的税款和债务要清偿,必须以遗产的实际价值为限,超过部分不再清偿。继承人自愿代替其清偿的除外。

第二个原则保留必要遗产份额原则,即继承人中有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人,即使遗产不足以清偿债务,也应为其保留必要遗产份额。

第三个原则就是清偿债务优先于执行遗赠

2015年法硕非法学基础课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5年法硕(非法学)基础课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第1 -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 1.原铁道部部长刘某因受贿罪,滥用职权被追究刑事责任,有人认为,在对刘某量刑时,“应考虑他对的国家铁路建设的贡献”,这种说法违背了我国刑法中的() A.罪刑法定原则 B.刑法适用平等原则 C.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D.主客观相统一原则 【参考答案】B 【考查知识点】刑法原则 2.下列选项中,属于犯罪对象的是() A.赌博的筹码 B.抢夺的财物 C.行贿的财物 D.运输毒品的车辆 【参考答案】B 【考查知识点】犯罪对象 3、甲欲杀死赵某,掐赵某脖子后致其休克后,甲以为赵某死亡,投入河中,赵某溺水死亡,甲的行为构成() A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 B过失致人死亡罪 C故意杀人罪(未遂) D故意杀人罪(既遂) 【参考答案】D 【考查知识点】犯罪的停止形态 8、甲在某机场到达大厅出口D外引爆自制爆炸装置,造成一人轻伤,甲的行为应当认定为( )

A爆炸罪 B寻衅滋事罪 C故意伤害罪 D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参考答案】A 【考查知识点】爆炸罪 14.下列犯罪中,属于结果犯的是() A.放火罪 B.故意毁坏财物罪 C.私放在押人员罪 D.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 【参考答案】B 【考查知识点】结果犯 16、甲遇红灯停车时,与路人孙某发生口角,甲下车将孙某打到在地,驾车离去。孙某坐在马路上,不听行人劝导,拒绝离开。十分钟后,乙超速驾车经过此处,来不及刹车,将孙某撞死,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甲构成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 B.甲构成寻衅滋事罪 C.甲和乙共同构成交通肇事罪 D.乙构成交通肇事罪 【参考答案】D 【考查知识点】交通肇事罪 17、下列行为中,可以认定为妨害信用卡管理罪的是() A.拾得他人信用卡并使用 B.窃取他人信用卡并使用 C.使用虚假的身份证骗领信用卡 D使用虚假身份证骗领的信用卡 【参考答案】C

法律基础知识总结

民事制裁是适用范围最为广泛的制裁,刑事制裁是最为严厉的一种制裁。 行政拘留是行政违法行为、刑事拘留是犯罪行为。 不良行为没有违法、严重不良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任何违法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法律的相应制裁。 二、犯罪行为的基本特征 ①严重社会危害性,这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②刑事违法性,即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这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③应受刑罚处罚性,即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这是犯罪的法律后果。 三、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①一般违法行为社会危害性较轻,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性严重。 ②一般违法行为违反的是行政或民事法律规范,犯罪行为违反的是 刑事法律规范。 ③一般违法行为应受行政或民事制裁,犯罪行为应受刑罚处罚。(2)联系(相同点):①都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②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③都违反了国家的法律法规,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 任。

四、如何防范一般违法行为(做到遵章守法)—方法、怎么做 ①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②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③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法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五、如何预防犯罪(怎样加强自我防范)—方法、措施、怎么做 ①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②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③我们应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六、七年级法律知识补充 法律的特征:①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②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③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法律的作用:①法律具有规范作用、制裁作用,同时法律更具有保护功能,即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②我国法律是保护人民、惩治违法犯罪的有力武器。 ③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我们生活的卫士;国家的治 理离不开法律,法律是国家生活的保障。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目录(2015版)

2015年修订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目录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第一节适应人生新阶段 一、认识与适应大学生活 一、更新学习理念 三、确立成才目标 第二节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一、思想道德与法律 二、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第三节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第一节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二、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一、认识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第三节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一、正确理解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二、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三、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第二章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 第一节中国精神的传承与价值 一、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二、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三、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第二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一、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 二、爱国主义及其时代价值 三、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四、做忠诚的爱国者 第三节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一、时代精神及其主要体现 二、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 三、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第一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人生与人生观 二、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三、正确认识人生价值

四、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第二节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一、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二、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 三、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第三节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一、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 二、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三、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四、促进入与自然的和谐 第四章注重道德传承加强道德实践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一、中华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 二、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三、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第三节继承与发扬中国革命道德 一、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与发展 二、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

2015自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真题试卷及答案第三套

2015自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真题试 卷及答案第三套 2015自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全真卷第三套 第Ⅰ部分选择题(5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有关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中,属于社会理想的是【】A.“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C.谋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位,干一番益于人民的事业D.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功夫花不开。”理想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但理想不能自动实现。把理想变为现实的根本途径是【】A.积极投身社会实践B.认真学习科学理论C.逐步确立坚定信念D.大胆畅想美好未来3.在原始社会的生产条件下,人们只能把获得较多的食物以满足生活所需作为自己的理想,根本想不到使用电子计算机生活。这说明,理想具有【】A.阶级性B.时代性C.思想性D.共同性4.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首先体现在【】A.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上B.拥护中国共产党C.全面肯定和接受中华民族道德传统D.大力弘扬改革创新,树立与时俱进的精神5.马克思中学毕业时即表示要

“为人类福利而劳动”,毛泽东青年时期便立志“以天下为己任”,周恩来在南开读书时就决心“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充分表现了革命领袖志存高远,在年轻时就【】A.形成了正确的人生目的B.完成了人生修养的过程C.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D.达到了人生奋斗的目标6.“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说明【】A.自然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B.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C.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是人的本质属性D.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不是人的本质属性7.深圳歌手丛飞生前身患癌症,生活艰难,却捐赠上百万元资助很多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他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得到了快乐。丛飞的行为表明【】A.人的价值就在人自身B.人生价值的本质就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C.人生的社会价值的实现总是以自我价值的牺牲为代价D.人生的自我价值必须与社会价值相结合,并通过社会价值表现出来8.下列选项中,反映心理健康状况的是【】A.身体发育匀称B.生理功能状态良好C.有强壮的体力和体魄D.经常保持愉快的心境9.在人际交往中,由于个性差异的存在,难免会产生矛盾。这就要求人们在交往中求同存异,互相包容。这说明,在人际交往中应当遵循【】A.平等原则B.诚信原则C.宽容原则D.互助原则10.集体主义原则主张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同时,重视个人的正当利益。下列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点整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点整理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得境界 1、树立新得学习理念(简答): ①自主学习得理念②全面学习得理念③创新学习得理念④终身学习得理念 2、确立成才目标(简答): ①德就是人才素质得灵魂②智就是人才素质得基本内容 ③体就是人才素质得基础④美就是人才素质得重要体现 3、(选择)知性统一,脚踏实地。知行统一就是与道德人格紧密结合在一起得。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基本内容: 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得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得时代精神④社会主义荣辱观 5、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灵魂,解决得就是举什么旗得问题,就 是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理论基础。 6、认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得意义: ①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与做人得道理,选择正确得成才之路。 ②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得思想道德与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与法律素养打下 知识基础。 ③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得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7、掌握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得方法: ①注重学习科学理论; ②注重学习与掌握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得基本知识; ③注重联系实际; ④注重学以致用。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1、理想得含义与特征(简答、选择): 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就是人类社会实践得产物,就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得集中体现。 2、信念得含义(简答): 信念就是情感、认知与意志得有机统一体,就是人们在一定得认识基础上确立得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得心理态度与精神状态。 3、理想信念得作用: ①指引人生得奋斗目标; ②提供人生得前进动力;③提高人生得精神境界; 5、(选择)⑴理想信念就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就是一个实践问题。 ⑵只有实践才就是通往理想彼岸得桥梁 6、有关立志(简答、论述):①立志当高远②立志做大事③立志须躬行 7、如何认清实现理想得长期性、艰巨性与曲折性(简答、论述): ①理想得实现就是一个过程。 ②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得顺境与逆境。 8、如何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①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得关系就是实现理想得思想基础。(选择) ②坚定得信念就是实现理想得重要条件。 ③勇于实践、艰苦奋斗就是实现理想得根本途径。(选择)

法律基础知识点汇总

法律基础知识点汇总 法的概念和本质: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共同本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基本特征:(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3)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4)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规范作用:作为由国家制定的社会规范,法具有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规范作用。 社会作用: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法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1)法与经济①法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引导、促进、保障、制约作用。 ②法在规范微观经济行为中的作用:确认经济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调整经济活动中各种关系;解决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纠纷;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2)法与政治、政策①法受政治制约体现在: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影响法的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发展的变化;政治活动的内容更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变化。②党的政策指导法制建设的各个环节,社会主义法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和形式,同时又对党的政策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法律制度的相关概念 法的制定: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种专门活动,一般也称为法律的立、改、废活动。 立法的指导思想:我国现阶段立法的指导思想,必须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不能以别的思想为指导,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 立法的基本原则:(1)立法必须以宪法为依据;(2)立法必须从实际出发;(3)总结实践经验与科学预见相结合;(4)吸收、借鉴历史和国外的经验;(5)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标准,立足全局,统筹兼顾;(6)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7)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与及时立、改、废相结合。 法的渊源:(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5)自治条例、单行条例;(6)行政规章;(7)国际条约。 法律部门:(1)宪法;(2)行政法;(3)民法;(4)婚姻法;(5)经济法;(6)劳动法;(7)环境法;(8)刑法;(9)诉讼法;(10)军事法。

法学基础知识汇总

第一节法理学 一、法的概念、特征和本质 1.法的定义 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权利好义务为调整机制,以人的行为及行为关系为调整对象,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价值目标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2.法的特征 (1)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2)由国家专门机关制定、认可和解释,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3)以权利义务双向规定为调整机制。(4)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3.法的本质 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法体现的是整个统治阶级的意志,而不是统治阶级中个别人或少数人的意志,同时也不是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简单的相加。 二、法的渊源 法的渊源,也被称为法的形式,是指由一定的有权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表现形式。当代中国法的渊源主要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一般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等。 (一)法的渊源 1.宪法 作为法的形式,宪法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经由特殊程序制定和修改的,综合性地规定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的根本问题,具有最高法的效力的一种法。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2.法律 法律是由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修改、补充、废止的。根据《立法法》第7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3.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是国家行政机关体系中最高的规范性文件。 4.地方性法规 地方性法规,是指法定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在不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和颁布的在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实施的规范性文件。 5.自治法规 自治法规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即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人大制定的与民族区域自治有关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包括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依照当地民族的特点,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但不得违背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不得对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以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专门就民族自治地方所作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 6.规章 规章通常称行政规章,是国家行政机关依照行政职权所制定、发布的针对某一类事件或

标准2015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纲_(完美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第一节、适应人生新阶段 ●认识与适应大学生活 1、大学生活的变化 ①学习要求②生活环境③社会活动 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①确立独立生活意识 ②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③虚心求教、细心体察 ④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 2、更新学习理念 ①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 ②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 ③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 ④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3、确立成才目标,塑造崭新形象 成才目标: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①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 ②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 ③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 ④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 第二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思想道德与法律 关系。。。 ●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1.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 2.法律素质是指人们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素养和能力 第三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24字方针......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第四节学习“思修”课的意义和方法 ●认识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重要意义 ①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 ②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

③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掌握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基本方法 ①注重学习科学理论 ②注重学习和掌握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的基本知识 ③注重联系实际 ④注重学以致用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第一节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一)理想的含义与特征 理想含义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理想特征 ①理想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理想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 ③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 ④理想是多方面的和多类型的 ⑤理想具有现实性和预见性 (二)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1.信念的定义: 信念是情感、认知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2.信念的特征 信念具有高于一般知识的稳定性 信念有不同的内涵,也有不同的层次 ●二、理想信念重要意义:(*) (一)理想信念的作用: ①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 ②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 ③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二)理想信念与大学生: ④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 ⑤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 ⑥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 第二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一、认识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历史使命: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使命的实施: (一)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

(完整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自考重点复习资料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一章: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P12-35 理想:指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信念:指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态度。 理想信念的基本特点具有思想性与实践性、时代性和阶级性、多样性与共同性 马克思主义信仰或理想信念具有4个特点:①现实性②科学性③崇高性④健全性 理想信念的基本类型:根据人的社会生活的领域将理想信念大体划分为四个类型: 生活领域、职业领域、道德领域、社会领域的理想信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共同的理想信念: 1、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2、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3、坚定对党的领导的信任 大学生在确立自己的理想信念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把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结合起来 2、把个人的理想与社会的理想信念结合起来 3、学会对不同的理想信念进行辨别和选择 正确认识和处理追求理想过程中的问题:①充分认识理想实现过程的长期性、曲折性、艰巨性 ②正确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走出片面性的误区 第二章:倾注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P36-58 什么是爱国主义? 答: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是对自己祖国的一份责任,是将个人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调整个人与国家、个人与民族关系的道德规范,是一种重大的政治原则,是鼓舞和凝聚各民族的精神支柱。 1、爱国主义最基本的内容是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 2、热爱故土山河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 3、热爱人民是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4、热爱自己的国家是爱国主义的必然政治要求 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1、维互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3、开发祖国山河,创造中华文明 2、抵御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4、心系民生苦乐,推动历史进步 爱国主义的历史作用 1、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2、爱国主义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 3、爱国主义是谱写壮丽人生的力量源泉 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基本特征: 1、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 2、爱国主义与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 3、爱国主义与参与经济全球华的统一 4、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的统一 5、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的统一

2015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后思考题答案(完整版)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一、大学生应如何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 1.认识与适应大学生活。(学习要求的变化,生活环境的变化,社会活动的变化) (树立自立自强自信自律的生活意识提高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虚心求教,细心体察大胆实践,积累生活经验) 2.更新学习理念。(自主、全面、创新、合作、终身学习理念) 3.确立成才目标。(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二、如何理解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 1.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体现着人们协调各种关系、处理各种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是非善恶判断的能力和 行为选择的能力,是政治素养、道德品格和法律意识的综合体,决定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动目的和方向。 2.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促进个体健康成长、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基础。 3.良好的法律素质对于保证人们合法得实施行为,一发维护各种正当的权益,履行法定义务,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具有 重要意义。 三、为什么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支撑; 2.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神动力; 3.引导大学生进德修业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 四、如何认识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方法 1、重要意义: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 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 全面发展。 2、基本方法:学好科学理论;掌握基本知识;注重联系实际;坚持学以致用。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一、谈谈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1.理想信念指引奋斗目标。人的理想信念,反映的是对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期望。因此,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就意味着以 什么样的期望和方式去改造自然和社会、塑造和成就自身。只有树立起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够解答好人生的意义、奋斗的价值以及做什么人等重要的人生课题。 2.理想信念提供前进动力。大学时期,同学们都普遍面临着一系列人生课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有一个总的原则和目 标,这需要树立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大学时期确立的理想信念,对今后的人生之路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影响终身。3.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大学生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激发起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 人民幸福而发愤学习的强烈责任感与使命感,努力掌握建设祖国、服务人民的本领。 二、如何认识个人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1.个人理想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对于自己未来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所产生的种种向往和追求;2.社会理想是指社会集体乃至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理想,即在全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共同奋斗目标; 3.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又相互区别、相互制约; 4.社会理想规定、指引着个人理想。人是社会的人,实现理想的实践活动在社会中进行,正确的个人理想从根本上说是由正 确的社会理想规定的。同时,个人理想的实现,必须以社会理想的实现为前提和基础; 5.社会理想是对社会成员个人理想的凝练和升华。社会理想不是凭空产生或有外在力量强加的,而是建立在众人个人理想的 基础之上。社会理想的实现归根到底要靠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并体现在个人理想的具体实践中。 三、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历史使命中大学生肩负的责任。 1.立志当高远。青年时期是理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立志的关键阶段。志向高远,就是要放开眼量,不满足于现状,也不 屈服于一时一地的困难与挫折,更不要斤斤计较于个人私利的多与少、得与失。树雄心、立壮志,是关系大学生一生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 2.立志做大事。在今天,做大事就是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 运联系在一起,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在实现社会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 3.立志须躬行。漫长的征途需要一步一步地走,崇高理想的实现需要一点一滴地奋斗。通往理想的路是遥远的,但起点就在 脚下,在一切平凡的岗位上,在扎扎实实的学习和工作中。实现崇高的理想,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平凡的工作做起。 伟大出自平凡,社会需要杰出人物,更需要千千万万个普通劳动者。

2020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重点整理

2019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期末考试复习题 一、什么是新时代?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1.是什么: (1)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 (2)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3)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4)是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5)是我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岀更大贡献的时代。 2.为什么: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己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二、如何理解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1.道德为法律提供思想导引和价值基础。 2.法律为道德提供制度保障。 三、如何理解“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段话? 1.从人所具有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来看,决定人的本质属性的是人的社会性。 2.人的本质具有历史性,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和丰富。 3.人的本质是在实践过程中体现和发展的。 四、大学精神包括哪些?进入大学后应树立哪些新的学习理念? 1.大学精神包括哪些? 自由精神、独立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批判精神。 ·自由精神:思想自由、学术自由、言论自由 ·独立精神:独立人格、独立思考、独立判断 ·人文精神:高扬人的价值、重视终极追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科学精神:在科学研究和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创新精神:科学研究、社会发展、人才培养、大学自身 ·批判精神:以真理为唯一标准的价值观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追求真理、批判错误、纠正错误的行为规范和精神气质 2.进入大学后应树立哪些新的学习理念? ·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创新学习、全面学习 五、如何理解“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这一观点? 1.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 2.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 3.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选择。 六、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实现对人生价值的正确评价? 1.标准: 看一个人是否用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国家和社会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 2.怎么做 (1)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2)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2015法律基础复习题2更正版资料

2014级法律基础期末考试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按照规定的内容、法律地位和制定的程序不同,法律可以划分为根本法和普 通法。其中,根本法又称: A 宪法 B 民法 C刑法 D行政法 2、以规定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或职权和职责关系为主要内容的法,被称为() A.根本法 B.实体法 C.程序法 D.成文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民主集中制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社会主义公有制 4、法律主要体现的是()的意志: A 统治阶级 B 全民 C 执政党 D 整个社会 5、我国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 A 出生 B 10周岁 C 16周岁 D 18周岁 6、甲某行路途经乙某家门口,乙某养有一只狼狗,乙某的邻居丙某唆使狼狗扑咬甲某,致甲某受伤,甲某的医疗费由() A.乙某承担 B.丙某承担 C.甲某自负 D.乙某、丙某分担 7、贾某得知有一栋大楼将要在其楼房前建设,从自家房屋不能再看到江景时,就将房屋卖给想买一套可以看到江景的房屋的林某。贾某的行为违背了民法的()A.自愿原则 B.诚信原则 C.平等原则 D.公平原则 8、甲、乙、丙三人合伙投资开办美术培训班,对外承担美术培训业务,经营期间发生亏损欠下债务6000元。之后不久,丙经甲乙许可退出合伙,分担合伙债务2000元。合伙余下的4000元债务的偿还责任应如何处理?()A.甲、乙承担连带责任B.甲、乙承担按份责任C.甲、乙、丙承担连带责任 D.甲、乙承担连带责任,丙承担按份责任9、钱某从某银行ATM取款时,ATM机器故障多吐1000元,钱某把该1000元取走,后银行向钱某讨还时,钱某认为是自己运气好得到的“横财”故拒不归还。钱某由此与该银行形成的债权关系是() A合同之债B不当得利之债 C无因管理之债 D单方民事法律行为之债 10、首饰店将一枚铜戒指误当黄金戒指卖给李某。这一行为属于: A 犯罪行为 B 无效民事行为 C 有效民事行为 D 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自考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重点复习资料

绪论 1、思想道德素质的含义: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思想政治是人们在为本阶级利益而进行的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素养和能力。在人的各种素质中,它是最重要的素质。道德素质是人们的道德行为水平的综合反映,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风貌。 2、法律素质的含义:法律素质是人们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素养和能力。掌握必须的法律观念,拥有必要的用法护法能力,构成了法律素质的基本要素。 3、法律和道德的不同作用及相互联系:道德规范着人们应当如何行动,它主要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内心的信念来发挥作用,是一种纯粹精神的作用。法律规范着人们必须如何行为,它主要依靠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是一种精神的力量,但更是一种物质的力量。二者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协同发挥作用。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一方面法律是对人们就行道德教育的有力保证和依靠。另一方面,道德是执行法律的基础。 4、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提高:①认真学习理论知识②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③身体力行,切实践履。 1、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和意义(3内容): 含义:核心价值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承载着一个名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折的价值标准。 意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实际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名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解决举什么旗的问题,是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居于统领地位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解决走什么路、实现什么样的目标的问题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解决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题④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解决人们行为规范的问题。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一致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一致性,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层面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 5、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当代大学生做人成才的根本指针,是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中心环节。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式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尤其需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当代大学生应该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苦功夫,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基础,不断夯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和法制基础。 1、历史使命的含义:人在社会中生活,总要担负各种各样的任务和责任。其中,人们担负的重大历史任务和责任就是历史使命。 2、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自然要继承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自觉的把人生追求同国家和名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勇做21世纪中国的脊梁,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名族伟大复习的历史使命。

思修与法律基础考试试题(含答案)aao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试试题(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理想源于现实是指() 【答案】D A、理想等同于现实 B、理想不是现实 C、理想与现实差不多 D、理想产生于现实 2.在一国法律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统率作用的法律是()。 【答案】A A、宪法 B、民法 C、刑法 D、行政法 3.修改宪法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 【答案】C A、1/3 B、1/4 C、1/5 D、1/6 4.公民的基本权利也称()。 【答案】D A、法律权利 B、民主权利 C、法定权利 D、宪法权利 5.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答案】A A、爱国主义 B、爱好和平 C、勤劳勇敢 D、自强不息 6.充分体现我们争取和平统一的最大诚意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的,是颁

【答案】C A、《反垄断法》 B、《物权法》 C、《反分裂国家法》 D、《劳动合同法》 7.极力倡导“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是() 【答案】A A、鲁迅 B、周恩来 C、毛泽东 D、邓小平 8.我国有“礼仪之邦”、“协和万邦”、“德莫大于和”的文化传统,历史上有联欧亚,开辟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历万难,玄奘印度取经;为传经,鉴真东渡扶桑等友好交往的典型事例。这些都反映了中华民族的() 【答案】B A、勤劳勇敢精神 B、热爱和平精神 C、团结统一精神 D、自强不息精神 9.爱国主义包含的三个基本方面是 【答案】B A、爱国认识、爱国思想、爱国情感 B、爱国思想、爱国情感、爱国行为 C、爱国心理、爱国行为、爱国情感 D、爱国认识、爱国意志、爱国情感 10.鲁迅说:“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鲁迅说的民魂是指() 【答案】A A、中华民族精神 B、中华文化 C、中国的脊梁 D、创新和发展的思想 11.下列不属爱国人士的是() 【答案】A

最新大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重点整理

绪论适应人生新阶段 1.树立新的学习理念:(1)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2)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3)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4)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2.培养良好学风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3.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当代大学生承担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1)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2)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面临世界科技文化的挑战、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坏境的挑战、面临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任务的挑战) 4.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1 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2)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3)体是人才素质的基本4)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 5.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1)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2)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3)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4)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人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1.理想的含义: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2.理想的特征:①理想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②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 3.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信仰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 5.理想信念的作用(1)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2)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3)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6.理想信念与大学生的关系(1)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2)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3)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 7.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2)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的生命力(3)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为己任8.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1)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2)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3)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9.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1)坚定中国共产党的信任(2)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3)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1.爱国主义的含义: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浓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2.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是:(1)爱祖国的大好河山(2)爱自己的骨肉同胞(3)爱祖国的灿烂文化(4)爱自己的国家 3.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1)热爱祖国,矢志不渝(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3)维护统一,反对分裂(4)同仇敌忾,抗御外侮 4.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重要意义)(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2)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3)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4)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5.当今大学生在处理经济全球化和爱国主义关系的问题上,需要树立的观念有:(1)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2)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3)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6.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 7.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8.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1)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2)改革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3)改革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1.世界观: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2.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3.人生观主要是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

环保法律法规基础知识要点

环保法律法规基础知识 一基础知识 1.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3.《水污染防治法》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地表水体以及地下水体的污染防治。 4.新环境保护法完善了环境经济政策,综合运用财政、税收、价格、信贷、保险等经济手段,调整和影响生产经营者的行为,下环境经济政策包括国家鼓励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为改善环境,依照有关规定转产、搬迁、关闭的,人民政府应当予以财政支持。 二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 1.依法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编制时向可能受影响的公众说明情况,充分征求意见。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部门在收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后,除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事项外,应当全文公开;发现建设项目未充分征求公众意见的,应当责成建设单位征

求公众意见。 2.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应当以保障公众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做到科学合理。 3.新建、改建、扩建排放重点大气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前按照规定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取得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如实向社会公开其主要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排放情况,以及防治污染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4.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强制公开和自愿公开相结合的原则,及时、如实地公开其环境信息。 5.新环境保护法明确了环境公益诉讼,环境公益诉讼主要是针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 6.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符合下列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一)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 (二)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 符合前款规定的社会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提起诉讼的社会组织不得通过诉讼牟取经济利益。 7. 重点排污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责令公开,处三万元以下罚款,并予以公告:(一)不公开或者不按照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内容公开环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