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版科龙财务造假案例分析.pdf

最新版科龙财务造假案例分析.pdf

万福生科财务造假案案例分析精选课件

万福生科财务造假案案例分析精选课件

————————————————————————————————作者:————————————————————————————————日期:

青岛滨海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文科类) 题目:万福生科财务造假案案例分析 英文题目:Research on Wan Fu Biotechnology financial fraud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2016年10 月25 日 一、课题来源、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理论意义或实践意义) 研究目的:运用财务相关的会计专业知识主要对财务造假的现象进行分析,通过对万福生科财务造假案例进行解剖,分析其造假原因和造假的手段,从而对财务造假提出相关的防范措施,让中国的经济能够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理论意义: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违规现象频繁发生,且违规形式和万花不断推出出新,日益猖狂的上市财务造假已经超越了会计范畴,也说明我国会计法规、财务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的漏洞,因此分析该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财务造假这一现象完全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重误导了相关监管部门的监管措施,破坏了投资者的相关利益,我国现在的财务造假手段不仅越来越隐蔽,而且都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法,一系列的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陆续被证监会查处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就目前的各个财务造假案例看来,造假的手段层出不穷、违约金额之大、涉及范围之广、涉及时间之长,这种现象真的是愈演愈烈。本课题主要研究财务造假及防范措施,这一问题对于企业的发展是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这对于发现防止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有着直接的实践意义。 二、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预计可能创新的方面 1、国外研究现状 Elliott和Jacobson (1986)对财务报告舞弊定义为:公司的管理层通过对财务报告的粉饰包装,以此欺骗投资决策者以获取融资,并导致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受到侵害的行为。Schilit (1993)认为公司除了主观意识操纵粉饰财务报告,并对外披露欺骗和误导财务报告使用者,选择性的漏报一些重要的财务信息同样是一种财务报告舞弊的行为。综上所述,财务报告舞弊是公司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而进行故意编报虚假的财务报告的一种管理行为上的舞弊,并将虚假的财务报告的信息传递给报表使用者。 Beasley在1996年进行了实证经营研究,根据FAMA和Jensen 1983年得出的董事会是监管最高管理层最高级的内部控制机制这以结论,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7_5个舞弊样本公司和7_5个非舞弊样本公司进行分析,结果表面独立懂事比例与财务报告舞弊关系显著,自Beasley的实证研究后,国内外学者均以公司内部治理为焦点进行研究,若要有效的防止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建立有效而强大的内部控制体系是重要的方法之一。Joseph C.Ugrin ( 2008)研

九好集团财务造假案例分析与对策思考

九好集团财务造假案例分析与对策思考 九好集团是2017年第一家因“忽悠式重组上市”而被证监会处以顶格处罚的后勤托管服务公司,主要业务模式是作为中介服务平台为客户寻找后勤服务供应商,根据成交额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务费。九好集团财务造假手段,可以代表我国拟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普遍存在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总结审计对策,对其他财务造假审计具有指导意义。那么,九好集团是通过何种财务手段来虚增收入的呢?又该如何去治理和防范财务造假行为呢? 1九好集团财务造假手段分析 九好集团在其2016年4月23日披露的《浙江九好办公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审计报告(2013年至2015年)》财务数据中,虚增服务费收入2.65亿元,虚增2015年贸易收入57.5万元,虚构银行存款3亿元,未披露3亿元银行存款质押。 1.1虚构业务以增加服务费收入 九好集团造假作案手法的隐蔽之处在于将虚增的服务费收入分散到大量的供应商和客户中去,实地走访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财物,调查难度大。九好集团与125家供应商单位或个人、以及84家供应商对应的46家客户通过虚构客户、虚构业务、改变业务性质等方式增加服务费收入2.65亿元。此外,九好集团通过与供应商签订虚假业务合同来确认业务收入,在收到这些服务费后又从个人银行账户退回到供应商法定法人或其指定银行账户。尽管这些业务收入是真实的,但九好集团充当资金掮客的角色帮助19家供应商套取资金的

业务模式并不属于九好集团的经营模式,不应该计入收入,可见九好集团虚构业务以达到增加收入的目的。 1.2虚增贸易收入 杭州融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融康信息)通过向九好集团采购货物存在业务往来,根据九好集团披露的《浙江九好办公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审计报告(2013年至2015年)》可以发现,其账务上确认了57.5万元来自融康信息的销售收入及应收账款收回。然而,通过审计小组对融康信息的实地走访获知,融康信息并未对该笔采购业务确认收货,九好集团也退回了已支付货款。从会计准则规定的收入确认条件来看,该笔业务不满足确认销售收入的实质,因此可以得出九好集团通过虚增贸易收入粉饰报表的结论。 1.3虚构银行存款3亿元、未披露3亿元银行存款质押 九好集团运用的财务造假方式在实践中非常典型,即通过银行流水体外循环的方式虚增3亿银行存款。2015年九好集团通过虚构其他应收款、虚构银行存款转入、虚构退回购房款以及虚假记载收到上海九好等单位其他应收款的方式使得其账面存在3亿元虚假资金。同时为了掩饰账面3亿的虚假资金,九好集团首先通过借款购买理财产品或定期存单,然后再将取得的理财产品或定期存单为借款方关联公司质押担保,最后将承兑汇票以贴现的方式获得资金并归还借款,九好集团通过如此反复銀行流水体外循环的方式使其账面一直保持3亿银行存款。截止九好集团公开披露《审计报告》附注及《重大资产重组报告书》时这3亿银行存单仍然处于质押状态,但是九好集团并

财务造假案例

财务造假案例之一:“庄家”与“资本运作” 这个案例,是国内庄家们最常使用的所谓“财技”。 假设某国内上市公司,总股本1亿股,业绩较差,正常情况下可以取得每股利润0.1元,此时的每股股价5元,则市赢率50倍(5/0. 1=50)。此时来了一个庄家,相中了这家上市公司,并经过一段时间购买了40%的股票,即4000万股,每股5元,庄家总共投入2亿元(4000万*5元)。 接着,上市公司把一笔分文不值的劣质资产高价卖掉,假设劣质资产多卖了1亿元。暂时充当冤大头的买家往往就是庄家自己,则这笔买卖让庄家损失了1亿元,但让上市公司增加了1亿元利润,即每股利润提升1元,使每股利润达到1.1元(0.1+1=1.1)。如果上市公司的市赢率还保持50倍不变,则股价为55元(50*1.1=55)。此时庄家持有的股票市值为22亿元(4000万*55元)。如果庄家能在这个价位卖掉股票,减去当初投入的2亿元和卖劣质资产损失的1亿元,庄家最终获利19亿元,投资汇报率850%(19亿/2亿-1=850%)。 以上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做庄过程。当初庄家吃的亏越多,为劣质资产付出的越多,就能为上市公司创造更多的利润,从而庄家最终的收益就越大。实战中,过程会比较复杂,但本质上还是“空手套白狼”,也有人美其名曰为“资本运作”。但无一例外,庄家都是巧妙盗用了收入、利润、市盈率等概念和会计准则的灰色地带,将缺乏财务知识的投资者骗入局中,达到轻松获利的目的。 中国的股票市场上充斥了一批这样的公司,搞不清它们的主营业务是什么,成天买这卖那地搞“重组”,吃小亏、占大便宜地搞“资本运作”,形成了这个“系”那个“系”。而被重组的公司,去年还是ST,或者市赢率几百倍,今年每股利润就可以弄到1元多,市赢率只有10来倍,把普通投资者给绕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你说,这种重组,到底将什么进行了重组? 财务造假案例之二:互相买卖 这个案例,是去年被揭发的美国上市公司一系列财务造假的典型一例,是电信运营商和宽带网络运营商惯用的伎俩。此案例中一般有两个上市公司合谋造假。我们假设这两家公司,都是电信运营商,一个叫公司A,一个叫公司B。 故事是这样的:公司A投资建设了一个电信网络X,花了1亿美元;公司B 投资建设了一个电信网络Y,也花了1亿美元。这时候,在电信运营业互相整合的幌子下,大家开始相互购买看中的电信网络。于是,公司A花了10亿美元的高价从公司B中买了网络Y,公司B花了10亿美元的高价从公司A中买了网络X。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报告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造假是需要成本的,要多交税,要封口费,配合造假的公司要给好处费。大家为何还拼命造假?事实上,财务造假都是目的性很强的造假,上市公司绝不会一味的把利润做高而造假。IPO要包装,上市前三年利润要递增,否则保荐机构无法交待,后续融资会受到影响。增发有指标,股权激励有指标,不能连续三年亏损等等。 审核者之所以没有发现企业粉饰业绩及财务造假,其根原归纳为二:一是无知(即缺乏知识),二是无能(即有知识而不为),无知之错可以补救原谅,无能之错绝不姑息。这其中的要害是态度问题,审核者要明白自己是干什么的,干这项工作的要求标准是什么,唯有端正态度,才能谈得上杜绝上市公司财务造假。 上市公司通过财务造假可以得到巨大的利益,现列举如下: 1.通过财务造假,可以让一些不符合上市标准的企业获得上市“圈钱”资格; 2.通过财务造假,可以让一些获得了上市资格的公司能够以更高的发行价格来发行新股; 3.通过财务造假,可以让上市公司顺利地取得再融资的资格并以更高的价格进行再“圈钱”; 4.通过财务造假,可以推高上市公司股价,可以让大小非顺利高价套现,远走高飞。 因此,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力非常大,那是犹如“力比多”失调般的冲动。另外,目前的现实环境对造假者处罚都非常轻,其造假成本之低已到难以想象的地步:比如,对于通过财务造假的上市者,法律只是对其予以罚款了事,而且罚款金额不超过募资金额的5%,这可比银行的贷款利率还低得多。 比如,对于帮助财务造假的事务所和CPA,几乎没什么处罚,事情败露后,很多时候是这些造假所主动被合并到更大一点的事务所去了,人还是那些人。

比如,对于保荐人出具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的保荐书,《证券法》规定可以没收业务收入,并处以业务收入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暂停或者撤销相关业务许可。但这样的法律规定从未得到贯彻执行。 正因为处罚如此之轻,中国股市造假盛行也就不足为怪了。只有不包庇造假者,进而对造假者实施严刑峻法,中国的股市才有希望,才不会彻底沦落为让老百姓痛恨的“圈钱市”。 以下是常见的造假方式和审查重点: 1、虚增中介费用。 很多公司要补很多税,这还好说,在账面会体现,更多的公关费是在账面没法体现的,这个钱一般是老板自已掏。等上市后,公司是大家的了,这笔钱老板还得要回来,怎么办。一是保荐机构把发票开大,把多出来的部分返回给老板,反正募集资金是要把中介费用去掉的。二是上市后想办法把这笔钱要回来。 2、虚增收入。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有的是将收入提前确认,有的是将收入推后确认,有的根本就是无中生有的收入,很多公司的前五大客户不注明客户的名字,这样的公司问题最大,所以去年证监会专门就这个问题出了一个文件。典型公司如紫鑫药业(002118,股吧),绿大地等。在A股诸多财务陷阱之中,虚增利润是最常见的手法。通过虚构交易业务、虚增资产、虚增收入精心打造了一个骗局。比如绿大地的具体操作手法为:一、将公司的名称加入生物科技的字样,以迎合市场和投资人的喜好;二、注册了一批由绿大地实际控制的公司,利用其掌控的银行账户,操纵资金运作;三、伪造合同、发票和工商登记资料,虚构交

财务舞弊经典案例剖析与识别技巧

财务舞弊经典案例剖析与识别技巧 主讲老师志耕 课前准备 一、熟悉各类会计准则(制度)、审计准则,通晓各行各业的会计原理及会计账理; 二、具备常见行业一定的生产、经营及控基础知识; 三、具备计算、分析、比较和评价企业自身及与同行或同类企业相关财务数据、指标、比率的知识和能力; 四、具备综合分析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及发现和挖掘企业异常情况、现象及信息的业务素质和能力; 五、对检查财务舞弊具备必要的职业敏感、职业悟性、职业经验和职业判断。 第一节财务舞弊的概念、现状、特征及危害 一、财务舞弊的概念 美国“全美反财务舞弊委员会”对财务报告舞弊的定义: 公司在对外财务报告的过程中,由于故意的或轻率的行为,无论是虚报或漏列,结果导致重大的误导性财务报告,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AICPA(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77年对财务报告舞弊的定义: 公司或企业故意错报和遗漏重大事项在财务报告中的披露。同时AICPA在其《审计准则公告第82号》(SAS No.82)中再次提及财务报告舞弊,并将它界定为财务报告中的故意错报或遗漏。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与舞弊相关的责任》对财务报告舞弊作了恰当的描述,将舞弊的客体定义为财务报表,区分了错误和舞弊的概念,提出:“舞弊,是指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治理层、员工或第三方使用欺骗手段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 为此,我们可以将财务舞弊定义为: 企业管理层在编制其财务报告的过程中,违背会计准则或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故意采用各种欺骗方式和手段,对财务报告进行人为操纵,有意地错报或漏报重要事项,歪曲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时点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做出不实述的行为。 二、财务舞弊的现状 1.成本低、案值大、收益高、监管弱、暴露难、处罚轻; 2.涉及面越来越广,隐蔽性越来越强,技术性越来越高,影响性越来越深,危害性越来越大; 3.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公认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毒瘤; 4.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防和打击的“天敌”。

财务舞弊的典型案例

财务舞弊的典型案例…… 2016-11-24审计通 一、财务舞弊与美国上市公司如影随形 作为世界上财务监管最为完善的国家,美国一直都是世界各国学习的榜样。但安然、世通等世纪丑闻发生后,世界开始用全新的眼光审视美国的上市公司。事实上,美国上市公司在财务上傲手脚并非从安然才开始的,美国上市公司的舞弊丑闻在华尔街算不上新闻,只是这些舞弊事件在影响上逊于安然、世通等巨无霸公司,所以没有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在安然事件前,美国投资者对美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一直持保留态度,因为华尔街频频爆出财务舞弊丑闻。以下撷取美国上市公司近10年中的几个典型舞弊案例。 二、美国上市公司典型舞弊案及特征 (一)从存货做文章 存货项目因其种类繁多并且具有流动性强、计价方法多样的特点,所以存货高估构成资产计价舞弊的主要部分。美国法尔莫公司利用存货舞弊的手法比较典型。法尔莫公司是位于美国俄亥俄州的一家连锁药店。法尔莫的发展速度远超同行,在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法尔莫从一家药店发展到全国300余家药店。但这一切辉煌都是建立在通过存货资产造假来制造虚假利润的基础上,法尔莫公司的舞弊行为最终导致了破产。 法尔莫公司的创始人莫纳斯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为了把他的小店扩展到全国,他实施的策略是通过提供大比例折扣来销售商品。莫纳斯把并不盈利且未经审计的药店报表拿来后,用

笔为其加上并不存在的存货和利润,这种夸张的造假让他在一年之内骗得了足够收购8家药店的资金。 在长达10年的过程中,莫纳斯精心设计、如法炮制,制造了至少5亿美元的虚假利润。法尔莫公司的财务总监对于低于成本出售商品的扩张方式提出质疑,但是莫纳斯坚持认为只要公司发展得足够大就可以掩盖住一切。所以,在多年中,法尔莫公司都保持了两套账簿,一套应付外部审计,一套反映真实情况。 法尔莫公司的财务魔术师们造假手法是:他们先将所有的损失归入一个所谓的“水桶账户”,然后再将该账户的金额通过虚增存货的方式重新分配到公司的数百家成员药店中。他们仿造购货发票、制造增加存货并减少销售成本的虚假记账凭证、确认购货却不同时确认负债、多计或加倍计算存货的数量。 财务部门之所以可以隐瞒存货短缺是因为注册会计师只对300家药店中的4家进行了存货监盘,而且他们会提前数月通知法尔莫公司他们将检查哪些药店。管理人员随之将那4家药店堆满实物存货,而把那些虚增的部分分配到其余的296家药店。如果不进行会计造假,法尔莫公司实际早已破产。

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案例分析

科龙事件 根据科龙公布的年报显示,2000 年科龙全年巨亏达8.3 亿元,2001 年更是达到14.76 亿元,转眼到了2002 年居然实现净利1亿元。如此巨大的反差之下,隐藏的是并不少见的利润大清洗的财务手段,即2002 年的扭亏的巨大“贡献”来自于2001 年的巨亏。科龙2001 年费用总额21 亿元之巨,2002 年仅为9 亿元,扭亏之术可见一斑。当然,如此扭亏为盈是建立在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比例的大幅变化与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的计提的变化。 2006年7月16日,中国证监会对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及其责任人的证券违法违规行为做出行政处罚与市场永久性禁入决定。这是新的《证券市场禁入规定》自2006年7月10日施行以来,证监会做出的第一个市场禁入处罚。本文拟通过分析科龙电器违法违规行为中的会计审计问题,讨论其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 (一)科龙财务舞弊手法分析 事实证明,顾雏军收购科龙后,公司的经营状况并无明显改善,净利润的大起大落属于人为调控,扭亏神话原来靠的是做假账。 1.利用会计政策,调节减值准备,实现“扭亏” 科龙舞弊手法之一:虚构主营业务收入、少计坏账准备、少计诉讼赔偿金等编造虚假财务报告。经查,在2002年至2004年的3年间,科龙共在其年报中虚增利润3.87亿元(其中,2002年虚增利润1.1996亿元,2003年虚增利润1.1847亿元,2004年虚增利润1.4875亿元)。 仔细分析,科龙2001中报实现收入27.9亿元,净利1975万元,可是到了年报,则实现收入47.2亿元,净亏15.56亿元。科龙2001年下半年出现近16亿元巨额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计提减值准备6.35亿元。2001年的科龙年报被审计师出具了拒绝表示意见。到了2002年,科龙转回各项减值准备,对当年利润的影响是3.5亿元。可有什么证据能够证明其巨额资产减值计提及转回都是“公允”的?如果2001年没有计提各项减值准备和广告费用,科龙电器2002年的扭亏为盈将不可能;如果没有2001年的计提和2002年的转回,科龙电器在2003 年也不会盈利。按照现有的退市规则,如果科龙电器业绩没有经过上述财务处理,早就被“披星戴帽”甚至退市处理了。可见,科龙电器2002年和2003年根本没有盈利,ST科龙扭亏只是一种会计数字游戏的结果。 2.虚增收入和收益 科龙舞弊手法之二:使用不正当的收入确认方法,虚构收入,虚增利润,粉饰财务报表。经查,2002年科龙年报中共虚增收入4.033亿元,虚增利润近1.2亿元。其具体手法主要是通过对未出库销售的存货开具发票或销售出库单并确认为收入,以虚增年报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根据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的报告,科龙电器2004年第四季度有高达4.27亿元的销售收入没有得到验证,其中向一个不知名的新客户销售就达2.97亿元,而且到2005年4月28日审计时仍然没有收回。此后的2003年和2004年,同样是在顾雏军和格林柯尔的操纵下,科龙年报又分别虚增收入3.048亿元和5.127亿元,虚增利润8935万元和1.2亿元。这意味着在顾雏军入主科龙之后所出具过的3份公司年报都存在财务造假,将不曾实现的销售确认为当期收入。 3.利用关联交易转移资金

经典案例:“万福生科”财务造假分析

经典案例:“万福生科”财务造假分析 经典案例:“万福生科”财务造假分析 题记: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生命,如果会计人员无视这一会计自高无上的准则,就会给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万福生科的造假行使投资该股票的投资人损失几亿元的财富。"A股历史上,上市公司造假前仆后继,前有主板臭名昭著的银广夏,近有中小板情节恶劣的绿大地。现在,顶着“稻米精深加工第一股”光环的万福生科承认财务造假,成为创业板造假第一股。" "南方周末记者调查发现,从包装上市到日前公告,万福生科的拙劣造假给投资者留下无尽陷阱,也在处处挑战资本市场的底线。" “作为一名扔掉铁饭碗自主创业的民营企业创始人,我可以自豪地告诉大家,公司的业绩是真实的。”2012年7月31日,龚永福在深交所互动易交流平台信誓旦旦地说。他是创业板上市公司万福生科(湖南)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行动比语言更能体现一个人的逻辑。) 仅仅三个月后,2012年11月23日,万福生科收到深交所对

公司及相关当事人给予公开谴责的信息,公开致歉。30天前,万福生科发布更正公告,承认“业绩不是真实的”:以2012年半年报为例,该公司虚增营业收入1.88亿元、虚增营业成本1.46亿元、虚增利润4023万元,以及未披露公司上半年停产。造假之一:虚增收入 承认财务造假,在创业板上市公司中尚属首例。在此前的2012年9月18日,证监会对此立案进行调查。 万福生科本是一家业内寂寂无名的稻米加工企业,坐落在湖南常德沅江边上。2011年9月27日,它以每股25元的发行价成功登陆创业板,加上超募资金,共募集4.25亿元,曾被多家券商誉为“新兴行业中的优质企业”。 南方周末记者对万福生科进行长达3周的追踪调查后发现,在公告中轻描淡写的数据背后,是一连串令人触目惊心的造假骗局。 产品收入最高虚增100倍 "万福生科收入造假集中在麦芽糊精、葡萄糖粉、麦芽糖浆等所谓稻米精深加工产品,以配合该公司在资本市场包装和炒作“稻米精深加工和循环经济模式”。"

最新美国上市公司近十年的典型财务舞弊案例资料

美国上市公司近十年的典型财务舞弊案例 财务舞弊与美国上市公司如影随形 作为世界上财务监管最为完善的国家,美国一直都是世界各国学习的榜样。但安然、世通等世纪丑闻发生后,世界开始用全新的眼光审视美国的上市公司。事实上,美国上市公司在财务上做手脚并非从安然才开始的,美国上市公司的舞弊丑闻在华尔街算不上新闻,只是这些舞弊事件在影响上逊于安然、世通等巨无霸公司,所以没有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在安然事件前,美国投资者对美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一直持保留态度,因为华尔街频频爆出财务舞弊丑闻。以下撷取美国上市公司近10年中的几个典型舞弊案例。 美国上市公司典型舞弊案及特征 1 从存货做文章 存货项目因其种类繁多并且具有流动性强、计价方法多样的特点,所以存货高估构成资产计价舞弊的主要部分。美国法尔莫公司利用存货舞弊的手法比较典型。法尔莫公司是位于美国俄亥俄州的一家连锁药店。法尔莫的发展速度远超同行,在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法尔莫从一家药店发展到全国300余家药店。但这一切辉煌都是建立在通过存货资产造假来制造虚假利润的基础上,法尔莫公司的舞弊行为最终导致了破产。 法尔莫公司的创始人莫纳斯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为了把他的小店扩展到全国,他实施的策略是通过提供大比例折扣来销售商品。莫纳斯把并不盈利且未经审计的药店报表拿来

后,用笔为其加上并不存在的存货和利润,这种夸张的造假让他在一年之内骗得了足够收购8家药店的资金。 在长达10年的过程中,莫纳斯精心设计、如法炮制,制造了至少5亿美元的虚假利润。法尔莫公司的财务总监对于低于成本出售商品的扩张方式提出质疑,但是莫纳斯坚持认为只要公司发展得足够大就可以掩盖住一切。所以,在多年中,法尔莫公司都保持了两套账簿,一套应付外部审计,一套反映真实情况。 法尔莫公司的财务魔术师们造假手法是:他们先将所有的损失归入一个所谓的“水桶账户”,然后再将该账户的金额通过虚增存货的方式重新分配到公司的数百家成员药店中。他们仿造购货发票、制造增加存货并减少销售成本的虚假记账凭证、确认购货却不同时确认负债、多计或加倍计算存货的数量。 财务部门之所以可以隐瞒存货短缺是因为注册会计师只对300家药店中的4家进行了存货监盘,而且他们会提前数月通知法尔莫公司他们将检查哪些药店。管理人员随之将那4家药店堆满实物存货,而把那些虚增的部分分配到其余的296家药店。如果不进行会计造假,法尔莫公司实际早已破产。 审计机构为他们的不够谨慎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项审计失败使会计师事务所在民事诉讼中损失了3亿美元。而对于法尔奠公司来说,不可避免是一场牢狱之灾。财务总监被判33个月的监禁,莫纳斯本人则被判入狱5年。 2 利用并购机会操纵“准备”科目 泰科公司始创于1960年,1973年,泰科在纽约证交所上市。泰科的经营机构遍布100多个国家,雇佣了26万员工,2003年营业额超过300亿美元。

财务造假经典案例

经典审计案例之一:“银广夏”上市公司造假案 广夏(银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银广夏)是1993年经宁夏回族自治区体改委和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批准,采用社会筹集方式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是宁夏首家上市公司,1994年6月17日,银广夏A股(股票代码:000557)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上市6年内公司的资产总额从1.79亿元增至24.3亿元,股本从7400万股扩张至50526万股,税后利润增长率达540%,具备了成为中国未来大蓝筹股的潜力。 这是自治区确定的中药现代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生态建设先进企业经营;高科技中药制药生产、销售;动植物养殖、销售;食品、日用化工品生产、销售;房地产开发、销售;餐饮业、酒店业;葡萄酒的生产、销售(建成3.24万亩酿酒葡萄种植基);公司采用多项高新技术治理沙漠,在沙漠治理及生态农业方面的卓越成绩受到党和政府、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赞誉,获得多项荣誉。江泽民主席称赞银广夏不但治了沙,改善了生态环境,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做了一件大好事,开创了我国企业治沙的先河,在西部大开发中打响了头一炮。胡锦涛副主席赞扬说:你们是西部大开发的先行者。曾因其骄人的业绩和诱人的前景而被称为“中国第一蓝筹股”。(是指具有稳定的盈余记录,能定期分派较优厚的股息,被公认为业绩优良的公司的普通股票,又称为"绩优股")这只股票是1999年12月30日股价开始启动,至2000年4月19日已涨至35.83元。次日实施了优厚的分红方案10转增10后,即进入填权行情,2000年12月29日完全填权并创下37.99元新高,折合为除权前的价格75.98元,较一年前启动时的价位上涨440%。复权后股价更是高达340元。 2001年8月,媒体对银广夏会计报表造假进行了全面报道,据财政部、证监会、中注协的调查表明,银广夏从1998年至2001年期间,累计虚增销售收入104962.6万元,少计费用4945.34万元,导至虚增利润77156.7万元,其中1998年虚增利润1776.1万元,1999年虚增利润17781.86万元,2000年虚增利润56704.74万元,2001年上半年虚增利润894万元。1999年实际亏损5003.2万元,2000年实际亏损14940.1万元,2001年上半年实际亏损2557.1万元。调整以后的2001年中报显示,股东权益由年初的110296万元减少到51847万元,每股资产为1.03元,对应收帐款调整后,每股资产为0.94元,资产负债率由年初的52.41%上升到74.28%,未分配利润由年初的32908.39万元变为-36097.51万元。 中国证监会从2001年8月3日新闻媒体对银广夏1999年、2000年业绩严重造假曝光当日起,证监会就派出了20人规模的核查组,分赴银川、天津、上海三地,就银广夏业绩造假、二级市场价格操纵等重大疑点进行调查。现已查明银广夏公司通过各种造假手段,中国证监会9月6日公布的查处结果显示:“银广夏公司通过伪造购销合同、伪造出口报关单、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伪造免税文件和伪造金融票据等手段,虚构主营业务收入,虚构巨额利润7.45亿元,其中,1999年为1.78亿元,2000年为5.67亿元。”据此1999年、2000年的业绩严重造假,其子公司天津广夏获得“暴利”的萃取产品出口纯属子虚乌有,银广夏利润猛增到股价离谱上涨更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这则消息立即在市场引起轩然大波。银广夏股票于8 月3日停牌,8月6日,银广夏股票继续停牌一天半,鉴于情况严重,经中国证监会批准,自2001年8月9日起停牌30天。,银广夏风光多时的业绩神话将被连续两年半亏损的事实所取代:银广厦股价也从2001年7月的33元多,最低跌至2002年1月的

舞弊三角理论下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511915327.html, 舞弊三角理论下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作者:李杰李虹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年第03期 [提要] 本文基于舞弊三角理论视角,对万福生科的财务造假进行分析,发现上市公司财 务舞弊的压力、动机和借口主要涵盖融资压力、业绩压力、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以及监管的缺失等,最后对如何防范财务舞弊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舞弊三角理论;财务造假;万福生科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4日 一、引言 中国市场经济改革30多年来,资本市场已日趋发达,但完善程度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最显著的例子是当股票已经成为人们重要的理财渠道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时有发生,不仅对上市公司监管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更让企业中小股东蒙受经济上的损失,对我国市场经济造成不良影响。2012年顶着“稻米深加工第一股”光环的“万福生科”出于各方面压力,承认财务造假,这成为我国创业板造假的第一股。对此,本文从舞弊三角理论视角出发,从压力、机会、借口三个方面对万福生科进行研究,探究上市公司为何舞弊以及舞弊的后果,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二、舞弊三角理论案例分析 从舞弊三角理论出发,对万福生科舞弊的压力、机会、借口分别进行剖析,从个案的研 究合理延伸到我国的资本市场的目前状况。那么,万福生科如此严重的舞弊到底有哪些压力,存在何种机会,又会找哪些借口? (一)压力要素。本文对万福生科财务舞弊的压力可以分为外部压力和内部压力。万福 生科内部的压力主要包括:首先,资金需求的压力。万福生科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需要大量资本的投入,但是由于各种外部因素,万福生科不可能引入战略投资者,再加上自身本身的利润不多,留存收益根本无法满足资金的缺口,故万福生科虚构财务报表,达到上市的法定条件,在股票市场上筹措资金来满足发展的需要;其次,避免退市的压力。资本市场上对上市公司的经营成果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出现了ST、*ST就可能面临退市的风险,万福生科出于股东、债权人及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压力,避免退市的风险,就只能对财务报表接连粉饰达到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营业利润的要求;最后,公司内部股东套现的压力。我国《证券法》对上市公司的重要股东的买卖股票做出了严格的限制,可能正是因为对公司重要股东套现的限制导致了万福生科的股东必须对财务报表持续造假的压力。

科龙电器及格林柯尔财务舞弊案例分析

科龙电器及格林柯尔财务舞弊案例分析 一、舞弊事件发生的导火索 2005年4月29日,科龙电器公布2004年年报:亏损6,000多万元,这与 上一年盈利2亿多元的业绩形成巨大反差。5月,中国证监会就此问题立案调查。 二、证监会立案调查情况 2005年5月11日,科龙电器公告说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有消息表明,中国证监会调查组在2005年4月份即已进入科龙电器进行调查。从证监会对扬州格林柯尔收购襄阳轴承协议一直不予认可上可以看出,证监会对顾雏军 早已保持了警惕。 为了查明科龙电器的违法违规情况,证监会从多个省市证监局抽调了大量 的人员奔赴科龙电器。此外,江苏、湖北、安徽等地的证监局还对同属格林柯 尔系的ST亚星、襄阳轴承、美菱电器等上市公司进行了同步调查。 科龙电器案件的重要当事人之一顾雏军1959年生于江苏泰县,1981于年 江苏工学院动力工程系本科毕业,1984于年天津大学热能工程系研究生毕业。1985~1988年在天津大学热能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1988年9月发明格林柯尔制冷剂。1989年,在英国,顾雏军创办了顾氏热能技术有限公司,1995年12月,回国发展,投资5,000万美元在天津建成亚洲最大非氟制冷剂生产基地。2000年7月,以北京、深圳、海南和湖北4家工程公司为主体,格林柯尔科技 控股有限公司成立并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发行2.5亿股,筹集资金5.45亿港元。以发行价计算顾雏军持有上市公司股权的市值折合人民币17.3亿元,加上他的非上市资产,其总身价应当在20亿元以上。从1989年只身赴海外到1995年回国创业,再到2000年成功上市,顾雏军11年挣了20多个亿。 2001年10月31日,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发布股权转让提示性公告,科龙电器公司第一大股东──原顺德市容桂镇政府所属的“广东科龙(容声) 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容声集团)”将总计20447.5755万股的法人股转让给原顺德市格林柯尔企业发展公司,据科龙电器2001年中报显示,公司每股净资产 4.17元,而此次转让价格每股2.74元,转让价比净资产折价34%,共计转让 价款5.6亿元人民币。顺德市格林柯尔企业发展公司于2001年10月刚刚注册 成立,是专门为此项股权转让而成立。完成交易的过户手续后,格林柯尔企业 发展公司持有科龙电器20.6%的股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容声集团持股比例 降为13.46%,成为第二大股东。科龙电器作为顾雏军从香港资本市场转攻内 地的第一站,从入主开始,顾雏军就没有停止对科龙电器的掏空行为,科龙电器的梦魇历程也自此开始。 顾雏军从注册成立顺德格林柯尔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瞄准了科龙。他先 是利用从科龙电器划拨的1.87亿元资金,采取反复对倒、反复划账的方式注册顺德格林柯尔,并使其从表面上符合《公司法》的相关出资规定。打造好了顺 德格林柯尔这一购并平台后,科龙电器的梦魇从此开始。2001年10月31日, 科龙电器在香港发布公告:公司大股东容声集团与顺德格林柯尔(顾雏军的私人

会计造假案例

1. “百年老店”东芝再陷财务造假(2015年07月) 从2015年初至今,日企高层因为各种原因,频频出来道歉,先是东洋橡胶,再 到丰田汽车,如今东芝的老大们也齐刷刷的低头鞠躬。有140年历史的东芝, 2008年以后被指持续地做假账,让企业凭空多出了1518亿日元的利润。东芝的 问题最集中地表露出了日本企业目前的困境。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证券监管机构在接到来自东芝内部的举报后,从今年2月开始暗中调查该公司会计违规问题。日本证券监管机构认定,东芝未能实时计入亏损,涉嫌违反日本《金融商品交易法》。受到强大外界压力的东芝公司不得不聘请由专业律师和会计师组成的第三方团队,对该公司进行独立审计。 日本NHK援引未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的话说,外聘的第三方机构发现,东芝财务造假是“系统性的”,在质询了公司内部大约200名管理层人员之后,审计机构指出,东芝在很多业务上都涉嫌财务造假,如基础设施建设业务、半导体业务以及个人电脑业务。审计机构得出的结论是,东芝应该下调过去5年的营业利润1500亿日元(约12亿美元),而此前日本共同社的一篇报道认为,东芝公司虚报的集团营业利润总额很可能超过1700亿日元,是该公司此前公布的3倍(548亿日元)。 2.美国历史上最大的财务造假案之一:世通公司(WorldCom)财务造假案 世界通信公司成立于1983年,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成为美国的第二大长途电信营运商(仅次于1877年成立的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如果不是司法部在2001年否决了世界通信与斯普瑞特(Srint)公司的合并方案,他很可能成为美国电信业的龙头老大)。世界通信的成功应归功于其创始人本纳德·埃伯斯(Bernard J. Ebbers)在收购兼并方面的禀赋以及首席财务官司考特D·苏利文(Scott D. Sullivan)。从1983年成立至2001年,世界通信共完成了65项重大收购兼并。

长虹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长虹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四川长虹始创于1958年,其前身国营长虹机器厂是我国“一五”期间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然而从数年前开始,长虹就陆续爆出财务丑闻。2003年3月5日《深圳商报》披露了长虹在美国遭遇巨额诈骗的消息:长虹2002年出口彩电近400万台,其中有300多万台是由美国APEX公司代理出口的,这家公司拖欠了长虹的货款,使长虹彩电数亿美元可能无法追回。四川长虹立即给予否认,称“传长虹在美国遭巨额诈骗”纯属捏造,当时有人质疑长虹外销急剧增长和应收账款急剧增长的背后存在“提前确认收入”可能。2003年3月25日,四川长虹公布2002年报显示,长虹实现收入125.9亿元,实现净利1.76亿元,但经营性现金流为-29.7亿元,这是自要求编制现金流量表以来(1998年),长虹经营性现金流首次出现负数。长虹的这份年报披露了这样的一个事实:截止2002年底,长虹应收账款仍高达42.2亿元,其中APEX公司欠38.3亿元(4.6亿美元)。事实上,审计意见及会计报表附注都没有完全揭示APEX风险,长虹巨亏预告后,股价几度跌停,投资者损失惨重。 长虹2008年年报披露存在漏洞,披露的成本、费用存在差异约155亿元,长虹2008年可能存在同时虚增营业收入和成本、费用上百亿元。律师提供的一份材料中指出,长虹2008年年报(合并)中披

露的营业成本(2304652.63万元)、销售费用(298553.91万元)、管理费用(114800.62万元),计算得出三项合计为2718007.16万元,但通过年报披露的采购金额等信息分析计算,上述三项费用合计金额约为1166326.47万元,中间存在大约155亿元的差距。两位律师指出,这一是可能长虹2008年隐瞒约155亿元的利润,但可能性较小,另一种可能则是四川长虹2008年可能存在同时虚增营业收入和成本、费用上百亿元。 2010年2月25日,媒体刊出《被指虚增销售收入50亿四川长虹10年财务迷踪》一文,所谓的长虹“财务门”事件由此开始闹得沸沸扬扬。长虹前员工范德均实名举报长虹公司虚报销售收入50亿,而在其之前,亦有多位专家对四川长虹财务报表真实性提出质疑。长虹公司财务管理方面主要有三个疑点: 1.存货方面:长虹的存货在1997年彩管大战的时候增加,这属于正常情况。1997年之后存货没有下降还有上升趋势,但是他们的存货跌价准备并没有随着存货量的上升而增加。 2.应收帐款方面:1998年彩管大战的时候,长虹的应收帐款正常增加,但是1998以后应收帐款不跌反升,长虹没有按照程序计提坏账准备。 3.短期投资方面:从2000年开始,长虹办理了一个高达10亿的代客理财,代客理财应该计提跌价准备,但是长虹没有按照程序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根据长虹的报表可以发现,他2000年有99.92%的一年期应收帐款,2001年有99.80%,2002年有99.76%都不计提,而

洪良国际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洪良国际财务造假案例 分析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洪良国际-案例分析 1.洪良国际IPO造假的财务表现 布料偏高的毛利率膨胀的销售额相悖的业绩报告虚增的现金流经香港证监会查实,洪良国际为达上市目的大肆进行财务包装,大幅虚构收入和利润,招股书所呈现的销售收入年复合增长率36%,税前利润年复合增长率更是高达60%,呈现出高成长和高获利能力的形象。 (1)布料偏高的毛利率公司主要生产综合化纤类针织布料,属于传统的低毛利加工企业。最多的10%左右,但洪良国际2006-2008年报告的毛利率居高不下且逐年增长,分别为23%、25%和28%,远高于同业水平。2009上半年,洪良国际零售服装的平均售价由2008年的元大跌28%至元,但其毛利却奇迹般上升了近9%。2006年度营业额销售成本毛利653,380千元502,275千元151,105千元2007年度932,476千元697,969千元 234,507千元2008年度1,266,050千元911,631千元354,419千元毛利率23%25%28%(2)膨胀的销售额2008年5月,洪良国际为发展零售业务以亿元收购福建石狮麦根服饰。收购之后的13个月时间,为洪良国际带来匪夷所思的亿元毛利,已超过原始投资额。2008年和2009上半年,此新增零售业务为洪良国际贡献了亿元和亿元收入,占当年新增收入的67%和77%。根据香港证监会披露的资料,洪良国际在2006年到2008年的销售收入分别被夸大了约亿元、亿元及亿元,当年实际收入被虚增了倍、倍及倍。 (3)相悖的业绩报告洪良国际招股说明书披露,2006年到2008年及2009上半年的税前利润分别为亿元、亿元、亿元和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60%。根据香港证监会的披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报告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报告 胜景山河案例分析报告 09070435 09A4 唐正杰 一、胜景山河造假背景 根据相关公告,胜景山河于2010 年12 月8 日通过网上和网下共发行1700 万股,发行价格34.2 元/股。随后,公司确认共募集资金5.814 亿元。 胜景山河的实际控制人姚胜拥有岳阳楼台酒厂,2003 年,与浙江古越龙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古越龙山)合作,设立古越楼台。2008 年,古越万元的情况下,以略高于原价蹊跷龙山在入股5 年后,在仅获得固定回报126.5 转让了所持股权。2009 年岳阳楼台也宣告注销。 作为非传统消费区的一家黄酒企业,胜景山河在黄酒行业中属于“小字辈”。2008 年公司销售收入1.23 亿元,占当年黄酒行业销售收入比重的1.65%,排在行业前五名开外,与行业第一的金枫酒业(600616,收盘价14.13 元)(市场占比12.77%),行业第五的塔牌(市场占比4.29%)均有很大差距。 然而,根据公司的招股说明书,从销售价格看,胜景山河酒出厂价高出行业龙头1.7~3.6 倍。2008 年、2009 年,胜景山河酒平均销售价格为2.436 万元/吨、2.133 万元/ 吨,而行业龙头金枫酒业、会稽山、古越龙山、张家港、塔牌等知名黄酒企业,2008 年平均销售价格分别只有0.53 万元/吨、0.6 万元/吨、0.62 万元/吨、0.84 万元/吨、0.91 万元/吨; 从人均产能看,古越龙山人均产能为99.9 吨/年;金枫酒业人均产能为238.6 吨/年。而按照公司2008 年之后的产能利用率约100%计算,仅有35 名生产人员的胜景山河产能竟达到约1.6 万吨,即人均产能457.1 吨/年,这一数字比古越

格林柯尔系案例分析2

格林柯尔财务舞弊案例分析及启示 一、格林柯尔案例简介 (一)格林柯尔引发科龙危机 格林柯尔从2005 年8 月1 日起停牌,于2007 年5 月18 日退市,顾雏军资产从此灰飞烟灭。顾雏军从注册成立顺德格林柯尔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瞄准了科龙。他先是利用从科龙电器划拨的1 . 8 7 亿元资金,采取反复对倒、反复划账的方式注册顺德格林柯尔,并使其从表面上符合《公司法》的相关出资规定。打造好了顺德格林柯尔这一购并平台后,科龙电器的梦魇从此开始。2001 年10 月31 日,科龙电器在香港发布公告:公司大股东容声集团与顺德格林柯尔(顾雏军的私人公司)订立买卖协议,后者将以5.6亿元的总代价获得科龙电器20.64%的股权。一个月后的临时股东大会上,顾雏军等8 人被正式委任成为董事。新一届的董事会中共9 名董事,其中5 名执行董事全部来自于格林柯尔。中国最优秀的家电生产巨头科龙电器已经在顾雏军的掌控之中了,而此时顾雏军仅支付了1.5亿元,20% 的股权也只是质押还没有过户! 2002 年4 月17 日,科龙电器公告:原单一大股东容声集团向格林柯尔出售2.05 亿股科龙电器股票(占已发行股本的20.64%)的总代价减至3.48 亿元人民币。在顾雏军率管理团队进驻科龙电器几个月后,出台巨亏15 亿元的2001 年报,使掌控科龙的代价顺势降了2.12 亿元。2005 年4 月26 日科龙电器公告预亏4,000 万元(按国际会计师准则),并给出了两点原因:一是华意压缩机连年亏损,需将相关7,100 万元商誉撇除;二是4,700 万元存货拨备。2004 年前三季度科龙电器的赢利已达2 亿元,投资机构纷纷做出乐观的预计。后来突然曝出亏损令国内外舆论哗然,连科龙的大股东格林柯尔及顾雏军本人都被置于难堪的焦点。2005 年4 月29 日,科龙电器公布2004 年年报:亏损6,000 多万元,这与上一年盈利2 亿多元的业绩形成巨大反差。5 月,中国证监会就此问题立案调查,科龙危机爆发,国内投资者眼看着科龙股票从25 元掉到了1 元多。据有关资料指出,科龙电器与格林柯尔系公司或怀疑与格林柯尔系公司有关的公司之间进行的不正常现金流出总额 约为40.71 亿元,不正常现金流入总额约为34.79 亿元,至少给科龙带来5.92 亿元的损失。顾雏军本人遭遇四面楚歌,于同年7 月底被捕。 (二)顾雏军创造的格林柯尔“神话” 顾雏军1959 年生于江苏泰县,1981 于年江苏工学院动力工程系本科毕业,1984 于年天津大学热能工程系研究生毕业。1985~1988 年在天津大学热能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1988 年9 月发明格林柯尔制冷剂。1989 年,在英国,顾雏军创办了顾氏热能技术有限公司,1995年12月,回国发展,投资5,000 万美元在天津建成亚洲最大非氟制冷剂生产基地。2000 年7 月,以北京、深圳、海南和湖北4 家工程公司为主体,格林柯尔科技控股有限公司成立并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发行2.5 亿股,筹集资金5.45 亿港元。以发行价计算顾雏军持有上市公司股权的市值折合人民币17.3 亿元,加上他的非上市资产,其总身价应当在20 亿元以上。从1989 年只身赴海外到1995 年回国创业,再到2000 年成功上市,顾雏军11 年挣了20 多个亿。从格林柯尔科技的公开的财务报表看出,1998 年该公司收入仅11 万元,利润为负800 万元,而2000年年报统计的收入则达到3 . 6 4 亿元,3 年里增长了3300 倍。这个数字引起了国内外诸多媒体质疑。格林柯尔科技招股书中关于收费模式的计算公式是,客户系统的动力乘以当地电费,乘以估计每月运作小时,乘以收取费用的月数再乘以10%。从财务上看来,这是一个格林柯尔和顾客双赢的收费模式,格林柯尔在这里面的利润是很惊人的,而客户并没有损失什么,反而节省了更多的电费。再就是是格林柯尔制冷剂的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