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说句段作用配套练习

小说句段作用配套练习

一、守株待兔(5.28)

李水康

土查村离县城约有两百公里,两面傍山,中间有一条公路,有一条窄窄的河。几百户人家像星星一样散落在河两边的山坡上。由于地理位置太偏僻,外地人是很难到土查村的。数十年过去了,能够让土查村人兴奋点的事是:有一年一支钻井队进山来,到处打炮钻洞,有说是找石油,有说是寻宝。热闹一阵子离去后,给土查村人留下了很长时间的念想儿。

土查村的村委会坐落在进山不到十公里的一处河滩地。村委会是一个四合院的小青瓦房,四周长满了树,有楠木、香樟、麻柳,还有桃树、杏树、李树、核桃树等。在院门前,有一棵古树特别显眼,高约二丈,粗如水桶,枯死的树根比树干大好几倍。

土查村打算利用这棵古树打造“守株待兔”这张文化品牌。

村委会先是开小会,取得一致意见后,又召开村民大会。村主任在会上大发感慨:“我们这里有山有水,一年四季树绿花红,可是没有厚重的文化吸引外地人来,资源无法整合,开个小店卖东西都是赚自己人的钱。我们怎么办呢?就是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现在很多地方都在打名人牌,有争李白故里的,有打武松牌的,连西门庆这样的恶人也有人在争。前不久,我去了乔家大院,就是一个卖豆腐起家的商人盖起来的几十间房子,后来人去房空,当地把它打造成风景区后,围绕这座房子摆摊设点卖旅游产品,养活了很多人。我们村委会将把这座四合院打造为历史文物陈列馆,将村委会门前的这棵古树打造为《守株待兔》里的那棵树,这样我们村就有了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不愁没有人来旅游参观。”

村民表决同意后,村委会起草报告送到镇里,领导很快就签署意见同意,并报上级有关部门。得到的批示是:打造文化品牌,是地方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一种深刻表现,有关部门责无旁贷,要大力支持。

得到“尚方宝剑”后,土查村筹备召开了“首届国际思想家寓言家韩非子研讨会”。很多专家提交了论文。韩非子出生在韩国,韩国当时的都城即今天的河南新郑。这没有争议,但是就《守株待兔》这则寓言中那株树桩到底在哪里、今天还存不存在的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有学者说:韩非子写得清清楚楚,守株待兔是战国时期发生在宋国的事,宋国在今天的河南商丘,和土查村不很沾边。

有专家反驳:当时只有宋国的兔子才撞死到树上吗?土查村村前的这株古树,就是一只猫、一条狗撞上去也会没命的。况且,韩非子写明宋国,是要有理有据地给国君讲道理。如果他写明是土查村发生的,国君既没有来过,也不知道这个地方,他讲的道理国君咋会相信呢?

有专家呼吁大家开阔视野,说目前世界上最老的树,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棵名叫“麦修彻拉”的刺球果松,树龄高达六千四百岁;另外还有一棵1868年毁于一场风灾的非洲西部加纳利岛的龙血树,活了八千多岁。韩非子写的这棵树算起来才三千岁左右,咋可能有不存在之说呢?简直是无稽之谈。

有专家就进一步启发大家:这几天我们大家都实地感受到了,土查村这里有山,有山就一定有野兔。村委会门前的树又长在一片农田里。三千多年前,冬天山上一片荒凉,农田里却长有庄稼,野兔于是跑下山来寻找吃的。正好有位农夫在田里劳作,野兔受惊,铤而走险,撞死在树上,农夫白捡了一只兔回家打牙祭。三天的会议开得圆满成功,取得的成果是,土查村是“守株待兔”的发源地之一,几位外籍华人和国内的专家、领导还为发源地授了牌。

村委会门前的那棵古树被花台围了起来,花台上塑了个农夫,农夫手握锄把立在田中,向远方殷切地望着;一只兔在他身后正要撞到树上。花台旁立了一块碑,上面刻了守株待兔的古文及现代文,还刻了英译文。

媒体对会议进行了一番报道后,土查村确实热闹了一阵,但大多数都是取经的,村里并没有像当初所设想的那样游人如织。一些零星来的参观者看后,大呼上当,说这里的山没有气势,树矮矮的,院落打造成了似曾相识的堂皇展厅,一些粗糙的字画和文字资料让人看后就像枯死的树桩般了无生气。

村委会也为负债累累而喘不过气来,一班人直叹息文化无用。

(有删改)4.下面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不同专家的发言虽然角度不同,但都在力图证明土查村就是守株待兔故事的发源地之一。

B.小说结尾的叹息表明,土查村用本村的一棵枯死古树附会寓言故事,这种“文化创新”的做法,最后只能以失败收场。

C.小说作者采用讽刺的手法,指出面对文化素养程度不同的游客,靠文化遗迹故事来致富是不切实际的。D.小说不乏荒诞色彩,故事的发展可谓一波三折,在批评跟风行为的同时也流露出了几分同情。

5.请解释画线句在文中的含义。(5分)

6.小说为什么要以“守株待兔”为标题?请结合全文说明。(6分)

二、灾情发生后(6.30)

侯发山

消防车像脱缰的野马“呜呜”叫着在马路上横冲直闯。听着这熟悉而又刺耳的鸣叫,李正的心紧紧揪成了一团,恨不得肋生双翅飞到现场。他不断地催促道:“快!快!”驾驶员不乐意了:“再快也不能把脚伸进油箱里啊?踩到底了!”

车上的几位战友也感到李正今天有些不正常,其中一个忍不住说道:“今天是周日,那栋办公楼不会有人。”

“放屁!”李正大声嚷道。说罢,他才想起拨打110。他凭直觉判断,这场大火不会无缘无故发生,警方还是早介入的好。

土地局有两栋办公楼,一栋新的,十八层高,去年刚刚竣工的;一栋老的,上世纪六七年代的建筑,上下两层,不知道为什么还没有拆掉。失火的是老办公楼,火是从一楼燃起的,一条条火舌和一股股烟雾交织着包围了整栋小楼。

李正他们这辆消防车是第一个到达现场的,没等车停稳,李正撞开车门,掂起一具灭火器冲向浓烟滚滚、火焰冲天的现场。等战友们反应过来,李正的身影已经消失在烟雾和火焰之中。

李正跌跌撞撞来到二楼,摸索着闯开那间办公室的门。幸好,屋内并没起火。不过,火雾随着他扑进屋里。李正打开灭火器,一阵白色的泡沫吐出,火焰下去不少。他看到老人用自己的身躯紧紧护着一个木箱子。李正甩掉灭火器,上前去抱老人。老人喘着粗气:“别管我,先搬这个箱子!”声音苍老,果敢,不容商量。李正仅仅是停顿了半秒钟,抱起那个木箱子奔向门外,一跃而起,从楼上跳下,随即,房子也“轰隆“一声坍塌了。

李正傻了!几乎同时,一条条水龙冲向火海,一个个身影随着水龙扑了过来。

李正把箱子交给及时赶到的警察,箭一般返回现场,和战友一起救人。李正的眼泪哗哗地流着,自责不已:“我该死!我该死!”直到把老人救出来,李正的手套已经磨烂,两手血肉模糊,不断地淌着血。

救护车把所有的伤员都送到了医院。

消防队员都是皮外伤,并无大碍;房子倒塌时,幸亏两根横梁成犄角之势架在了老人的头顶,老人虽然伤势轻微,但被检查出是癌症晚期。

私下里,指导员批评李正:“幸亏那个老同志没出意外,要是有个三长两短,你吃不了兜着走。”指导员有他的道理,

听到这话,李正眼里的泪一下子流了出来,心说老人当时要真有个好歹,他还不后悔终生?

指导员以为李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缓了口气:“‘救人第一’是我们的消防原则,任何时候都不能忘

李正分辨道:“别的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那个箱子比他的性命还重要!”

“有什么能比性命还重要?”指导员以为李正的脑子被大火烧糊涂了。

李正张了张嘴,没有说话。

真相终于大白:老人是土地局的纪检书记,这天到单位整理材料,有人趁机放火,打算烧死他。老人发现后脱身不得,这才打了报警电话。那个箱子装的是本单位和主管部门个别领导违法乱纪的证据。根据这些证据,国有资产免遭重大损失,个别领导干部锒铛入狱。

得知这个消息后,指导员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觉得该到医院看一看老人。

指导员还是迟了一步。他到医院的时候,老人刚刚咽气。指导员发现李正也在医院,此刻,他伏在老人的尸体上嚎啕大哭。

指导员这才知道,老人是李正的父亲。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生动形象地描给了消防车奔赴火灾现场的情形,细致具体地表现了李正内心的焦急,训托出灾情发生后的紧张气氛。

B. 不断催促、拨打110、拖开车门以及径直到二楼那问办公室救人等细节描写,表明李正知到父亲在发生火灾的那栋楼里。

C.小说第四段写老办公楼建筑年代久远,为下文房屋在火灾中坍塌做铺垫,客观上也表明了消防救援工作的危险性。

D.指导员在得知真相后为自己之前错误批评李正而感到内疚,所以“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决定去医院看望老人。

5."箱子"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6.小说在结尾点明了李正和老人的父子关系?这样处理有怎样的妙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三、望乡的牧神(5.26)

余光中

那年的秋季特别长。草,在渐渐寒冷的天气里,久久不枯。空气又干,又爽,又脆。我几乎以为,站在四围的秋色里,那种圆溜溜的成熟感,会永远悬在那里,不坠下来。终于一切瓜,一切果都过肥过重了,从腴沃中升起来的仍垂向腴沃。每到黄昏,太阳也垂垂落向南瓜田里,红橙橙的,一只熟得不能再熟下去的,特大号的南瓜。日子就像这样过去。晴天之后是晴天之后仍然是完整无憾饱满得不能再饱满的晴天,敲上去会敲出音乐来的稀金属的晴天。就这样微酩地饮着清醒的秋季,好是好,就是太寂寞了。在西密歇根大学,开了三门课,我有足够的时间看书,写信。但更多的时间,我用来幻想、回忆,回忆在一个岛上做过的有意义和无意义的事情,一直到半夜,到半夜以后。我不知道,我的寂寞应该以时间还是空间为半径。就这样,我独自坐到午夜,万籁俱寂之中,听胡髭无赖地长着,应和着腕表巡回的秒针。

这样说,你就明白了。那年的秋季特别长。我不过是个客座教授,悠悠荡荡的,无牵无挂。我的生活就像一部翻译小说,情节不多,气氛很浓;也有其现实的一面,但那是异国的现实,不算数的。

在我教过的美国大孩子之中,劳悌芬和其他少数几位,大概会长久留在我的回忆里。那年的秋季,本来应该更长更长的。是劳悌芬,使它显得不那样长。我仍记得,那天早晨刚落过霜,我正讲到杜甫的“秋来相顾尚飘蓬”。忽然瞥见红叶黄叶之上,联邦的星条旗扬在猎猎的风中,一种摧心折骨的无边秋感,自头盖骨一直麻到十个指尖。有三四秒钟我说不出话来,但脸上的颜色一定泄漏了什么。下了课,劳悌芬走过来,他说:“我家在农场上,星期天就是万圣节了。如体有兴致,我想请你去住两三天。”

我们向南方出发了。秋,确是奇妙的季节。每个人都幻想自己像两万尺高的卷云那么轻,一大张卷云卷起来称一称也不过几磅。又像空气那么透明,连忧愁也是薄薄的,用裁纸刀这么一裁就裁开了。

到了劳悌芬的家。太阳已经偏西。夕照红漆的仓库,显得特别明艳映颊。一个丰硕的妇人从屋里探头出来,大呼说:“我晓得是你,怎么这样晚才回来,风好冷,快进来吧!”

大家在晚餐桌边坐定。她的母亲给了晚餐桌上暖洋洋的气氛。她是一个胸脯宽阔,眸光亲切的妇人,笑起来时,启露白而齐的齿光,映得满座粲然。她一直忙着传递盘碟。看见我饮牛奶时狐疑的脸色,她说:味道有点怪,是不是?这是我们自己挤的母牛的奶,原奶,和超市上买到的不同。等会你再尝尝我们自己榨的苹果汁。”晚餐后,他母亲移走满桌子残肴,为大家端来一碟碟碟南瓜饼。

那年的秋季特别长,似乎可以那样一直延续下去。那一夜,我睡在劳悌芬家楼上,想到很多事情。南密歇根的原野向远方无限地伸长,伸进不可思议的黑色的遗忘里。地上,有零零落落的南瓜灯。我想得很多,很乱。高粱肥,大豆香。想到抗日战争。想冬天就要来了,空中嗅得出雪来,今年的冬天我仍将每早冷醒在单人床上。大豆香。想在密歇根香着在印第安纳香着在俄亥俄香着的大豆在另一个大陆有没有在香着?高粱肥,大豆香。大豆香后又怎么样?我实在再也吟不下去了。我的床向秋夜的星空升起,升起。大豆香的下句是什么?

那年的秋季特别长,所以说,我一整夜都浮在一首歌上。那些尚未收割的高粱,全失眠了。这么说,你就完全明白了,不是吗?那年的秋季特别长。

1966年10月24日追忆【注】余光中,中国台湾作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曾在美国西密歇根大学任教。万圣节:西方的传统节日。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听胡髭无赖地长着,应和着腕表巡回的秒针”运用通感手法,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寂寞和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B.文章写作者讲杜甫的诗句时看到秋景而感到“一种摧心折骨的无边秋感”,表达了一种飘零感,引起了劳悌芬的共鸣。

C.文章在语言上使用了一些长句,虽然长而堆叠,但是并没有使读者感到重复啰嗦,反而有助于读者理解作者的情感。

D.文章善用照应手法行文,如文章开头描写异国秋景中“特大号的南瓜”与后文中“南瓜饼”“南瓜灯”相照应。

5.文章写作者到劳悌芬家过万圣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6.文章反复出现“那年的秋季特别长”,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参考答案:一、守株待兔(5.28)

4.B 【解析】A项,不是所有专家都力图证明土查村是守株待兔故事的发源地之一。C项,应该是靠编造的文化遗迹来致富,不是真正的文化遗迹。D项,小说没有流露出同情之情。

5.(5分)说明土查村偏僻的特点。表现出村民希望改变现状的心理。为下文写试图打造文化品牌,获得经济利益做铺垫。(答对一点得2分,两点3分,三点5分)

6.(6分)借韩非子的寓言“守株待兔”吸引读者的关注。突出土查村借寓言故事打造文化品牌,以吸引游客获取经济利益的实质。讽刺一些所谓专家,在利益面前,不惜编造传说,不尊重文化本身的行为。讽刺批判土查村打造虚假文化品牌的行为也类似守株待兔,希望不劳而获。(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二、灾情发生后(6.30)

4.D(指导员“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除了有自己错怪李正的内疚,更有对老人恪尽职守、舍命保护证据行为的震撼与钦佩。)

5.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老人在大火中舍身救木箱,让读者想一探箱子里的“秘密”。②推动情节发展。李正遵从老人的要求,先抢救箱子,才有了后来指导员批评李正的情节;李正把箱子交给警察,才有了后来的真相大白。③突显人物形象。小说通过老人舍身护箱的情节,塑造了老人恪尽职守、舍身为公的形象。④深化小说主题。这只箱子装着老人举报腐败干部违法乱纪的证据,并且正是这只箱子导致了真相大白、腐败分子伏法,深化了小说维护正义、坚决与违法乱纪斗争到底的主题。(共5分;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任意三点给5分。)

6.①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或“欧·亨利式”结尾)。结尾处交代两人的父子关系,出人意料;结尾点明父子关系,与前文李正不断催促、拨打110、撞开车门以及径直到二楼那间办公室救人等细节描写相照应,又在情理之中。

②使情节发展更趋合理。有了结尾处父子关系的交代,才使得李正在救火之前、救火的过程中以及救火后受批评时的言行举止更加真实、合理。③丰富人物形象。结尾处点明两人的父子关系,突出了李正当时面临救箱子还是救人这种抉择的艰难性,突显了他维护正义的个人品质。④揭示小说的主题。李正父子一起战胜违法乱纪者,彰显了正义的精神和力量。

(共6分;每点2分,概括1分,分析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若答“照应上文,使结构更加圆合”,亦可酌情给分。)

三、望乡的牧神(5.26)

4.B(“引起了劳悌芬的共鸣”错,从原文看,劳悌芬看出了作者内心的情感波动,因而邀请作者去他家做客,但无信息表明,作者的情感引起了劳悌芬的共鸣)

5.劳悌芬家“暖洋洋的气氛”与之前的“无聊”“孤独”形成鲜明对比,使身在异国的作者感到了温暖。(3分)万圣节是酉方传统节日,到劳悌芬家过万圣节,进一步引发了作者对故土、祖国的思念及牵挂之情。(2分)6.在行文上,贯穿全文,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反复出现,渲染氛围,使作者的情感更显沉郁。多次以漫长的秋季来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