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

1:[单选题]《诗学》的作者是:

A:亚理士多德B:贺拉斯C:钟嵘D:皎然

参考答案:A

2:[单选题]文学的本质是它的人际交往性质,尤其不能脱离读者的创造性,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是:

A:英美新批评B:接受美学C:俄国形式主义D:后现代主义

参考答案:B

3:[单选题]马克思在以下哪本著作里提出了"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的命题:

A:《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B:《〈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C:《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D:《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参考答案:A

4:[单选题]“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出的时间是:

A: 1951年B: 1956年C: 1966年D:1978年

参考答案:B

5:[单选题]最早提出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这对范畴的是:

A:歌德B:席勒C:马克思D:谢林

参考答案:A

6:[单选题]“诗缘情而绮靡”出自:

A:刘勰《文心雕龙》B:曹丕《典论?论文》C:陆机《文赋》D:钟嵘《诗品》参考答案:C

7:[单选题]《金枝》的作者是:

A:弗雷泽B:哈丽逊C:普列汉诺夫D:弗莱

参考答案:A

8:[单选题]“观物取象”说出自:

A:《诗经》B:《论语》C:《易经》D:《孟子》

参考答案:C

9:[单选题]西方提出"艺术摹仿理念”的人是:

A:赫拉克利特B:德谟克利特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

参考答案:C

10:[单选题]在《镜与灯》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理论家是:

A:勃拉姆斯B:艾布拉姆斯C:别林斯基D:恩格斯

参考答案:B

1:[单选题]“叙述内容”主要包括:

A:事件、情节、情景B:故事、结构、行动C:故事、人物、事件

D:结构、行动、人物

参考答案:B

2:[单选题]中国意境论的集大成者是:

A:刘勰B:皎然C:王昌龄D:王国维

参考答案:D

3:[单选题]“艺术家不应该在他的作品里露面,就象上帝不应该在生活里露面一样”,这句话出自:

A:巴尔扎克B:雨果C:但丁D:福楼拜

参考答案:D

4:[单选题]“童心说”的提出者是:

A:庄子B:李贽C:“公安三袁”D:司空图

参考答案:B

5:[单选题]“陌生化”和“文学性”这两个概念的提出者是:

A:新批评理论家B: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C:结构主义者

参考答案:B

6:[单选题]我们一般将叙事作品中的本文话语与故事内容的重复关系称为

A:时距B:频率C:视角D:标记

参考答案:B

7:[单选题]“在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句话出自恩格斯的:

A:《致玛?哈克奈斯》B:《致敏?考茨基》C:《致斐迪南?拉萨尔》D:《致保尔?恩斯特》

参考答案:A

8:[单选题]“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符合

A:历史真实B:艺术真实C:细节真实D:科学真实

参考答案:B

9:[单选题]托尔斯泰认为,抒发情感就是:

A:表现情感B:认识情感C:投射情感D:传达情感

参考答案:D

10:[单选题]“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这句话出自:

A:叶芝B:华兹华斯C:艾略特D:斯达尔夫人

参考答案:B

1:[单选题]关于文学消费的性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文学消费既遵循商品消费的一般规律,又受制于意识形态体制与艺术法则;B:文学消费具有商品消费性质,与一般商品消费在本质上没有区别;

C:文学消费既是有形的实物形式的损耗,又是无形的精神文化的享受;

D:文学消费既是产品的欣赏与接受,又是产品的再生产与再创造;

参考答案:B

2:[单选题]“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阐述了风格的

A:社会性B:民族性C:时代性D:地域性

参考答案:C

3:[单选题]“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此语阐明了风格的

A:时代性B:流派性C:地域性D:民族性

参考答案:C

4:[单选题]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把风格分为:

A:典雅、远奥、精约、显附、壮丽、新奇、轻靡

B:夸张、简约、雄奇、含蓄、浑厚、新奇、轻靡

C:典雅、凝练、精约、含蓄、壮丽、新奇、轻靡

D:典雅、远奥、宏大、显附、壮丽、瑰丽、轻靡

参考答案:A

5:[单选题]“宛转娥眉马前死”中的“娥眉”主要用的抒情修辞方式是:

A:比喻B:夸张C:借代D:象征

参考答案:C

6:[单选题]“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出自

A:司空图《二十四诗品》B:钟嵘《诗品》C:王国维《人间词话》D:刘熙载《艺概》

参考答案:A

7:[单选题]“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主要采用的修辞方式是A:歧义B:夸张C:比喻D:象征

参考答案:C

8:[单选题]故事的主要构成是:

A:事件、人物、情节、场景B:时间、地点、人物、情节

C:视角、动作、话语、人物D:时序、频率、节奏、动作

参考答案:A

9:[单选题]我们一般将叙事作品中的本文时间序列与故事时间序列相互对照的形成的关系称为

A:时距B:时序C:视角D:标记

参考答案:B

10:[单选题]叙事的构成主要包括:

A:叙述内容、叙述话语、叙述动作B:叙述内容、叙述时间、叙述动作

C:叙述内容、叙述话语、叙述视角D:叙述事件、叙述话语、叙述动作

参考答案:A1:[单选题]提出"隐含的读者”理论的是

A:伊瑟尔B:姚斯C:马斯洛D:英加登

参考答案:A

2:[单选题]社会历史批评的奠基人是:

A:维科B:丹纳C:狄德罗D:斯达尔夫人

参考答案:A

3:[单选题]将文学文本分为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意义单元、多重图示化面貌、再现的客体等层面的理论家是

A:黑格尔B:但丁C:英加登D:艾布拉姆斯

参考答案:C

4:[单选题]马克思主义批评文学的"最高标准”是:

A:政治的标准与艺术的标准B:真、善、美的标准C: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标准D:历史的观点与美学的观点相统一

参考答案:D

5:[单选题]以下作者与著述搭配正确的是

A:柏拉图《美学》B:亚理士多德《诗学》C:黑格尔《情感与形式》D:康德《拉奥孔》

参考答案:B

6:[单选题]西方"移情”论的代表是

A:黑格尔B:康德C:立普斯D:杜夫海纳

参考答案:C

7:[单选题]“期待视野”这个概念的提出者是

A:伊瑟尔B:皮亚杰C:韦勒克D:姚斯参考答案:D

8:[单选题]对于文学创作的规律,有的学者认为文学创作是由个人或集体的深层心理,即无意识内容决定的,这种说法的代表人物是:

A:弗洛姆与马尔库塞B:康德与谢林C:弗洛依德与荣格D:达?芬奇与莎士比亚

参考答案:C

9:[单选题]“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繁荣时期绝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这个著名的论断出自马克思的:

A:《〈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B:《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C:《德意志意识形态》D:《神圣家族》

参考答案:A

10:[单选题]艺术存在于读者与本文的"对话”之中,作品的意义与作者个人的体验之间没有什么关联,而是在读者与本文的"对话”中生成的,这个看法出自:A:伽达默尔B:伊瑟尔C:姚斯D:海德格尔

参考答案:A

1:[单选题]以下关于文学风格的描述,正确的是

A:没有个性就没有风格,作家的日常个性是风格呈现的外在标志。

B:布封“风格即人”的意思是说,风格与人品是统一的,即中国人常说的“文品即人品”、“文如其人”;

C: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后表现出来的总体特色;

D: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

参考答案:C

2:[单选题]英国小说家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认为,"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了”是故事,而"国王死了,不久王后因伤心而死”则是情节,据此,我们可以说"情节”与"故事”是有着较大区别的两个概念,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故事主要是一种按照时间关系组织起来的一组事件;

B: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C:只有故事,没有较强的情节处理,这样的叙事作品是失败的作品;

D:情节组织方式比故事组织方式更能见出叙述人的意图。

参考答案:C

3:[单选题]关于艺术真实,以下错误的说法是:

A:艺术的真实是因为艺术直接展现了社会生活本身。

B:毕加索认为“艺术是一种使我们达到真实的假想”,因此,艺术是一种假定的真实。

C:杜甫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不符合客观的真理,但符合作家的情感愿望,所以具有很强的真实性。

D:艺术作品“不是向我们提出有关世界的一种真理,而是为我们打开作为真理源泉的世界”。从艺术的角度看,世界对于我们来说首先不是一个知识的对象,而是一种情感体验和意义玩赏的对象。

参考答案:A

4:[单选题]把意境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是:

A:司空图《诗品》B:陆机《文赋》C:王国维《人间词话》D:樊志厚《人间词乙稿》

参考答案:C

5:[单选题]关于文学语言,以下描述错误的是

A: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存在方式;

B:文学语言组织主要包括言、象、意三个层面;

C: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主要有内指性、音乐性、陌生化等;

D:文学语言组织是一个封闭的整体,这是由其“有机性”特征所决定的;

参考答案:B

6:[单选题]“……于是他就把他的伤心事详详细细地讲给我听了。――三年前一个冬天的晚上,站长正在新登记簿上面划线,他的女儿在壁板后面给自己缝衣服,一辆三驾马车到了……”。从叙事学的角度看,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在整体上叙述视角是第一人称叙述B:采用了间接引语方式C:存在从第一人称向第三人称叙述视角的转换D:在整体上叙述视角是第三人称叙述

参考答案:D

7:[单选题]持客观说,强调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作品的内在语言结构关系的理论流派不包括:

A:俄国形式主义B:英美新批评C:接受美学D:结构主义

参考答案:C

8:[单选题]关于文学意境,以下描述错误的是

A:清代王夫之说:“文学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形象特征;B:王国维是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C:在意境的结构处理上要注意“虚实相生”,对此,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提出:“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D:关于意境的审美魅力,刘勰提出了“境生于象外”说,钟嵘提出了“滋味说”,司空图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等观点。

参考答案:A

9:[单选题]“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判断可能发生的事”这段论述出自:

A:柏拉图《理想国》B:亚理士多德《诗学》C: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D:卡西尔《人论》

参考答案:B

10:[单选题]“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这段文字出自:A:《周易?系辞》B:《周易略例?明象》C:《庄子?外物》D:《庄子?天道》

参考答案:B、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10小题)

1、典型环境

充分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191)

2、印象式批评

这种批评方式主要记录批评者鉴赏作品过程中的感觉印象和体验,不作过多的分析,往往是有判无证。在我国古典文论中的"评点派”可以说是典型的印象式批评。(参考视频讲授)

3、再现(representation)与表现(expression)

再现是指对外在客观现实状况作具体刻划或模拟。(159)表现是指把内在主观世界状况(如情感、想象、理想、幻想等)直接表达出来。(161)

4、语言批评

是对象征主义、形式主义、新批评以及结构主义批评等涉及文学语言的批评流派的统称,这类批评都强调文学作品的自主性与自足性,强调对作品本身的形式与语言的分析。(318)

5 、文学风格

文学风格就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

6 、审美意象

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7、社会历史批评

社会历史批评强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认为文学的价值主要在于它的社会认识功能和历史意义,因此,它要求分析、理解和评价作品必须放到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活经历中来考察。

8、"隐含的读者”

相对现实读者而言,指本文自身设定的能够把本文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9、心理批评

指运用现代心理学知识来对作家的创作心理及作品人物心理进行分析,从而探求作品的真实意图以获得其真实价值。(P317)

10、情节

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P212)

10、心理批评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8小题)

1、简述文学接受中共鸣产生的原因

答案要点:

(1)由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思想观念与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思想观念相遇;(2)由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情感经验与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情感经验的相同或相似;

(3)由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意志愿望与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意志愿望的相近。(4)由于读者期待视野形成的历史处境与作品反映的历史状况相似;具体参(303-304)

2、简述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

(1)主观与客观的统一;(2)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3)个别与一般的统一;(4)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180-181)

3、如何理解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之间的区别

答案要点:

(1)文学消费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重性,而文学接受纯属一种精神文化活动;

(2)文学消费既包括阅读行为,也包括未含阅读行为的消费行为,而文学接受则一定是一种阅读或欣赏的精神行为;

(3)二者的主客观条件不同;

(4)文学消费研究具有综合的多视角的特点,而文学接受研究则偏于审美经验或艺术心理这一独特视角。具体参(280-282)

4、简述叙述视角的主要类型;

(1)第三人称视角;(2)第二人称视角;(3)叙述视角和人称的变换。(220-221)5、简述文学叙事的基本构成

答案要点:

(1)叙述内容;(2)叙述话语;(3)叙述动作。

(2)具体参(P209-210)

6、简述文学风格的主要特征

答案要点:

(1)独创性;(2)稳定性;(3)多样性。具体参(P254-256)

7、简述叙述内容的主要构成

答案要点:

叙述内容主要包括:

(1)故事,故事由事件、人物、情节、场景构成;(2)结构,结构有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3)行动

8、简述文学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答案要点:

(1)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2)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性;(3)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4)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5小题)

1、"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结合具体的文学现象,谈谈你对这个论断的看法;

参考答案:

(1)本论述首先强调了阅读理解中的自由性、主观性、创造性合变异性问题。

(2)集体阐述自由性、主观性、创造性产生的原因:读者主体的差异,读者的修养、教育、民族、经验、性格等差异会带来对文本的不同理解;

(3)变异性产生的原因:

(1)某些政治观念会导致变异;

(2)某些预定的文化观念会导致变异;

(3)文化视野会导致变异;

(4)个人经验会导致变异

(5)文学欣赏能力会导致变异

(6)文本中的"空白”和"未定点”会导致变异(298-299)

(4)必须强调,这种自由性、主观性、创造性合变异性不意味着阐释与阅读的绝对自由,阐释与阅读存在着一个限度,这个限度来自文本的基本内容合作家的"本义”,所以"一千个观众只能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决不是其他的形象。2、结合实例论述艺术真实的基本特征;

(一)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

(1)艺术真实是内蕴的真实;(2)艺术真实是假定的真实;

(二)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与诗艺性。(1)艺术真实是主观的真实;

(2)艺术真实是诗艺的真实。(136-141)

3、结合实例论述文学典型的基本特征;

要点:(一)文学典型的特征性,阐述略。

(二)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真实性、新颖性、诚挚性和蕴籍性等。(P185-190)

4、结合具体的文学现象,阐述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答案要点:(1)文学既是无功利的,也是有功利的;

(2)文学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

(3)文学既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

总之:文学具有审美和意识形态双重性质。

具体实例分析参见教材65-71页。

5、结合具体的作品,论述文学意境的主要特征。

答案要点:

(1)情景交融,具体有三种形式,略。(2)虚实相生;(3)韵味无穷(195-198)四、文学评论

阅读下面这篇作品,作文学评论一篇,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500字。

本题主观性和综合性较强,无标准答案,主要考察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对作品的理解。

评分标准:10分制

(1)作品理解(2分),

(2)逻辑清楚(2分),

(3)内容充实(2分),

(4)语言畅达(2分),

(5)确有自己心得体会(2分)。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 第六章文学作品 一、基本概念 文学语言:是对日常语言的提炼与加工,是文学最基本的结构层次,是一种具有表现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具有塑造生动的生命形式和表意的含蓄性和丰富性 两个特征。 文学形象:是由文学语言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中的具体生活画面,包括人物景色等具体形象极其构成的整体形象,可分为一般文学形象和理想艺术形象两个层面。具有主观与 客观的统一,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 统一四个方面的特征。 单个形象:指文学的艺术世界中相对独立的文学形象。比如林黛玉。 整体形象:指文学作品中由若干单个形象共同组成的文学形象整体。如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虚象:通过实象联想出来的形象。 实象:文学作品里具体可感的形象。 情境:一般指叙事作品或戏剧中的事件、场景、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极其总和。 氛围:一般指由情境形成的特殊气氛和情调。 象征: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是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暗示为基本艺术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有暗示性、哲理性、荒诞性、多义性四个特征。寓言式象征:指通过一则故事象征或暗示出某种哲理和观念。 符号式象征:指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形象或单个形象。 意境: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和其发生的审美想象空间。具有情境交融、虚实相生和韵味无穷的特征。 典型:是文学形象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指叙事作品中塑造的显出性格特征的富有魅力的人物形象。 意蕴:指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所传达的意义,属于文学作品结构的最深层次。文学作品意蕴可分为:审美情韵层、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 诗歌:是一种以富有韵律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来表情达意的文学体裁。具有强烈的情感、跳跃性的言语结构、富有音乐美的凝练的语言三个特征。 散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以审美的方式自由地抒发人生感受的文学体裁。具有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著作100部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著作100部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著作100部,供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阅读,具体如下: 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 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 韦勒克:《文学理论》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萨特:《存在与虚无》 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 雅克·德里达:《声音与现象》 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 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 雅克·德里达:《德里达访谈录:一种疯狂守护者的思想》 利奥塔:《利奥塔访谈录:后现代与公正游戏》 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 米歇尔·福柯:《福柯访谈录:权力的眼睛》 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 布尔迪厄:《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 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 伽达默尔:《伽达默尔集》 恩斯特·卡西尔:《国家的神话》 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 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 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克尔凯郭尔:《或此或彼》(上下)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 苏珊·朗格:《艺术问题》 福兰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 柯林伍德:《艺术原理》 鲍曼:《流动的现代性》 艾柯:《诠释与过度诠释》 本雅明:《德国悲剧的起源》 艾略特:《小说的艺术》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尼采:《悲剧的诞生》 萨特:《词语》 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姚斯等:《接受美学译文集》 艾柯等:《结构主义和符号学》 荣格:《心理学与文学》 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 爱德华·赛义德:《东方学》 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爱德华·赛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 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 马丁:《当代叙事学》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 乔纳森·卡勒:《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雷纳·韦勒克:《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 乌蒙勃托·艾柯:《符号学理论》 保罗·利科:《活的隐喻》 皮亚杰:《结构主义》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伽达默尔:《美的现实性》 雷纳·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卡西尔:《人论》 姚斯:《审美经验论》 施塔格尔:《诗学的基本概念》 弗洛伊德:《释梦》 托托西:《文学研究的合法化》 伊夫·瓦岱:《文学与现代性》 Jean Georges:《文字与书写:思想的符号》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复习资料 1、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什么 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简要谈谈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得以存在的立身之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同源性。在以同源性为突出特征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中影响的种类、影响的途径和接受的实证性方式就成为法国学派比较文学具体的研究内容。除此以外的一切比较文学研究由于缺乏同源性法国学派均否认其属于比较文学。由于在法国学派那里可比性已被人为限制到很小的领域内显而易见这并不是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全部。 2变异性。出自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与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他国化”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差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3类同性。比较文学发展到以平行研究为特征的美国学派时影响研究的束缚便得以突破。可比性的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类同性和综合性作为平行研究可比性的特征凸现出来。平行研究的对象是彼此毫无直接影响和亲缘联系的不同国家或民族间的文学。因此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而综合性则是立足于文学以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比较的一种交叉关系。因此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合性。 4异质性与互补性。异质性与互补性的可比性主要是从跨文明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的角度来说的因为法、美学派均属于同一欧洲文化体系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而随着比较文学发展到以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的第三阶段异质性作为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又凸现出来。在跨越异质文化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如果忽略文化异质性的存在比较文学研究势必会出现简单的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比较前者使得中国文学成为西方观念的注脚本而后者则是一种浅层次的“XY”式的比附。因此在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异质性”是其可比性的根本特征。但“异质性”必须与“互补性”相联系起来。换句话说研究异质性是为了达到互补性。异质性的内容包括文明原生性、独立性只有明确意识到这种特征的存在东西方对话才能得以进行东西方文学才能实现互补。由于多元性是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观念由此才能在中西比较文学及东方文明之间如中国与印度等文学比较研究中使被比较的对象互为参照从浅层次的同异比较向深层次的文化探源发展为实现交互性和总体性奠定基础。交互性则是在上述基础上对被比较的对象进行互释、互证、互补式研究这样最终才能达到总体性。由互补性而达到的总体性原则可以说是对比较文学发展的最高层次的探索也可说是对比较文学诞生初衷的最彻底回归。 上述四类可比性有时是交织在一起的在具体比较研究中不应机械地强行分割开来。 3、什么叫流传学试分析它的特征及研究范围。 流传学也称誉舆学是传统的影响研究模式之一。1931年法国比较文学学者梵第根首先将它引入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使之成为比较文学实践中的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基本方法。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者的“他者“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就本质而言流传学是“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因此其特征表现为研究方法具有实证性研究对象是文Ч叵怠J紫攘鞔а芯康摹拔难Ч叵怠笔嵌嘣难Ч叵怠h蟮诟

文学理论1

文学理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1.文艺学: (1)隶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是一门以文学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 (2)也被称为文学学,名称来源于前苏联。 (3)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名称来源源于西方。 2.文艺学的分支 文艺学:a.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 b.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 c.文学史 文学理论在文艺学中,属于研究一般的、共时性的研究范围。 一般:是指它研究的是关于文学的普遍规律性问题,诸如文学的本质、文学创作的过程等问题,而不是具体文学作品的解读、具体文学现象的批评和具体作家的批评; 共时:是指从横向的角度,对文学的构成要素、创作过程、作品的题材和体裁、文学风格、文学的批评和鉴赏等问题进行讨论,而不是对上述诸问题进行历史的梳理和评述。 3.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的关系 文学理论:以文学活动为研究对象,从美学、认识论、社会学、心理学等各种角度研究文学的内在构成和外在关系的基本规律,并系统阐述文学活动的审美特征和文学发展的历史规律的学科。 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文学创作和文学接受以及文学活动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进行历史的和美学的评判,它与文学现状联系得更紧密些。 文学史:研究以往文学的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自身继承、革新的内在联系。 对文学活动具有认识和实践的双重意义,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提供系统的价值体系和方法体系。 三者关系:文学理论以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为基础,从中吸收养分促使自己理论体系的形成,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以文学理论为根基,作为自己的理论指导。 4.文学理论在语言文学系教学体系中的地位 语言: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 ↑语言艺术古代汉语 语言文学系→文学:文学概论——中国文学(古、现、当)外国文学(欧美、俄苏、东方) ↓文学创作 写作:写作学——文学写作 应用写作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和语言学有密切关系 5.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文学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 文学理论研究的核心对象:文学作品 6.文学理论的任务 包括: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 曹顺庆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学科理论,而任何学科理论,都不可能凭空产生,而是在学术实践中一步步发展并完善起来的。纵观全世界比较文学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一条较为清晰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学术之链。这条学术之链历经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文化研究三大阶段,呈累进式的发展态势。这种累进式的发展态势,其特点不但在于跨越各种界限(如国家、民族、语言、学科、文化等等),而且在于不断跨越之中圈子的不断扩大和视野的一步步拓展。我把这种发展态势称为“涟漪式”结构,即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发展,就好比一块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漾起一圈圈涟漪,由小到大,由里到外荡漾开去。但无论有多少个圈子,中心却是稳定的,即始终稳稳地确立在文学这一中心点上。尽管各个发展阶段中曾经或多或少地以各种方式偏离文学(如法国学派过多关注文学“外贸”,忽略了文学性这一问题,又如当今比较文学界“泛文化”的倾向等等),但并没有从根基上脱离文学这个中心点。 一圈圈的“涟漪”构成了比较文学不同的发展阶段,所有的涟漪便共同构成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涟漪式的基本框架。因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不是线性的发展,不是“弑父”般的由后来的理论否定先前的理论,而是层叠式地、累进式地发展。后来的理论虽新,但并不取代先前的理论。例如,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并不能取代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当今我们倡导的“跨文化研究”(跨越东西方异质文化),也并不取代“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时至今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涟漪结构的最内圈——“影响研究”仍然有效,仍然在当今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大显身手,充满学术生命力。不同阶段的学科理论构筑起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形成了独特的涟漪圈,而这些不同的学科理论又共同构筑起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宏伟大厦。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种“涟漪式”学科理论结构?这是因为比较文学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不同的学术文化背景,不同的学术问题,不同的学术切入点所形成的。正因为背景不同,问题不同,切入点不同,所以各阶段皆各自解决了某一方面的学科理论问题,从而形成了各阶段学科理论的互补性,包容性。“涟漪”正是这样构成的。 在这“涟漪式”结构中。每一个“涟漪”都代表着学科发展的某一阶段。迄今为止,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至少有三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在欧洲,第二阶段在北美洲,第三阶段在亚洲。 按照学者们通常的看法,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第一阶段是由法国学派所奠定的“影响研究”。然而,纵观比较文学发展史,往往令人疑窦丛生。人们不难发现,最早倡导比较文学和总结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其实并不是(或并不仅仅是)法国学者,例如,最早(1827年)提出“世界文学”观念的德国学者,著名作家歌德,被公认为推动比较文学发展的最重要人物。写出第一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专著的人也并不是法国人,而是英国人波斯奈特(H. M.Posnett)。1886年波斯奈特发表了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比较文学理论的专著《比较文学》,(当时,波斯奈特在新西兰

文学理论(1)

名词解释 1、创作冲动:主要是指一种迫使作家进入具体创作过程的愿望和心理躁动。 2、艺术变形:作家为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有意将描写对象以扭曲的、畸形的的形式表现出来。 3、艺术直觉:在文学活动中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在瞬间直接把握其内在蕴含与意义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 4、艺术情感:主体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产生并促使这一活动进一步展开的心理体验。具体到文学创作,艺术情感是指作家通过塑造艺术形象而呈现出来的情感体验。 5、艺术想象:指文学艺术活动的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出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6、艺术理解:指作家、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所进行的分析、判断、识别、比较等理性思维活动。 7、文学语言:是经过作家精心选择和加工,用来创造艺术世界,具有艺术魅力的语言系统。 8、单个形象:指艺术世界里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文学形象。 9、整体形象:指由单个形象构成的艺术整体,即艺术世界。 10、实象:有的形象是通过具体的描写较为直接地呈现的,可以称为实象。 11、虚象:有的形象是通过间接描写或由实象引起的联想形成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等较虚的部分,统称虚象。 12、情境:一般指叙事作品或戏剧中发生的事件、场景、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总和。有时,作品中某一局部的场面或插曲产生的情景,亦可称为情境,其实它只是局部情境。氛围一般是指由情境形成的特殊气氛或情调。 13、寓言式象征:是指通过一则故事象征或暗示出某种哲理和观念。具有情节性。 14、文学典型:指叙事文学作品中达到艺术理想境界的人物形象,它是显示出特征的富有魅力人物性格。 15、意蕴:是指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所传达的意义,属于文学作品结构的最深层次。 16、诗歌:是一种以富有韵律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来表情达意的文学体裁。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大全

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必须面对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随着科学的发展,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化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 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当然文学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的。 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文学概论考试范围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文艺学(何为“文艺学”;文艺学各分支的区别与联系)(6%) 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文艺学包括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 区别:文学理论是对文学原理、文学范畴和判断标准的研究。侧重于某一时期、某一地区文学领域的纵向研究与整理。 文学批评对具体文学作品进行静态研究;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在对特殊具体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研究基础上,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规律。 文学史对具体文学作品进行动态研究。以文学文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学文本的解读欣赏、提炼出某种对文学创作、文学欣赏有帮助的文学思想。 联系:(1)文学理论从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中汲取养分以促使自己理论体系的形成,给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提供一定的理论观点、方法、准则和范畴; (2)文学批评不但接受文学理论的指导,而且以对文学史规律的认识作为自己的根基; (3)文学史家若没有过硬的文学理论观点就无法恰当地评判文学作品,也不可能进行科学的批评史研究。 2、文学活动论与文学活动本质论(4%) 文学活动论:研究文学活动的发生原因、发展规律与动力机制;文学活动的性质;文学活动的构成等等。 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就是解决“文学是什么”的问题。 二、填空题 1、文学理论任务: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作品 构成论、文学接受论和文学创作论。 2、“以广大人民的审美去趣味和审美理想为依归”;“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揭示文学活动的规律,总结文学创作和欣赏的经验,不迎合政治需要”;上述两句话说出了文学理论民主和科学的价值取向。 3、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三、选择题 1、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这是哪种文学理论形态?。 A、文学哲学 B、文学文化学 C、文学符号学 D、文学心理学 2、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 这是那种文学理论形态?。 A、文学信息学 B、文学心理学 C、文学社会学 D、文学哲学 4、法国学者莫尔斯说“所有的艺术作品———广而言之,艺术表现的任何形式,都可以被视为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考试归纳版)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得以诞生。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成立的一个标志是法国学派强调影响研究的国际文学关系史理论的提出。 2.比较文学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著作: ●最早使用比较文学这一术语的是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 ●最早使比较文学一词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1886年,他出版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 ●在意大利,1871年,桑克蒂斯开始主持比较文学的讲座。 ●1827年,最早提出“世界文学”观念的是歌德。 ●1877年,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创刊于匈牙利的克劳森堡,名为《世界比较文学报》。 ●1887年,德国学者马克斯·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1901年创办《比较文学史研究》。 ●意大利学者克罗齐对比较文学的学科和理性发起挑战。 ●1937年,戴望舒译梵?第根《比较文学论》。 ●我国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也是内地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 ●在西方著名的比较文学学者中,巴斯奈特是宣判比较文学夭折的第一人。 ●翻译文本研究:勒菲弗尔“操控理论” 3. 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他们提出了要去掉比较文学的随意性,加强实证性;放弃无影响关系的平行比较,而集中研究各国的关系史;摆脱不确定的美学意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关键所在) 4.法国文学批评家布吕奈尔最早把实证主义用于文学研究,强调把一部作品对另一部作品的影响提到首位。 5.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法国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6.基亚在《比较文学》一书中专设形象学研究——“人们眼中的异国”一章,这是对形象学研究进行确认的最早的一部概论性专著。 7.1960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标志着美国学派的正式登场。代表人物有雷马克、艾德礼、勃洛克。 8.美国学派将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相结合,典型代表——韦斯坦因的专著《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 9.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与互补性。 10.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跨越性(跨国、跨学科、跨文明);四大研究领域: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 11.文学变异研究的四个层面:语言层面变异研究、民族国家形象变异研究、文学文本变异研究、文化变异研究。 12.平行研究包括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平行研究主要有类比与对比两种方法构成。。 13. 渊源学的研究对象和方式:印象的渊源、口传的渊源、笔述的渊源、孤立的渊源和集体的渊源。 14.媒介学的理论与方法包括:个体媒介、团体媒介、文字资料媒介。 15.翻译领域的常见现象有直译、转译;常见形式有直译、意译。 16.引起文学变异的第一大要素是文化过滤。 17.译介学的研究范畴:翻译理论研究、翻译文本研究、翻译文学史研究 18.平行研究的种类:类型学、主题学、文体学、跨学科研究 19.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内容题材的类型学相似、人物形象的类型学相似、思潮流派的类型学相似 20.用西方文论阐发中国文学的做法被台湾学者总结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阐发研究”。

文学理论入门重点整理

《文学理论入门》总结 第一章理论是什么? 要称得上是一种理论,它必须是一种不显而易见的解释. 它鼓励你怀疑那些被认为是自然的,是先天给定的事物。 一个理论必须不仅仅是一种推测:它不能一望即知;在诸多因素中,它涉及一种系统的错综关系;而且要证实或推翻它都不是件容易事. 1. 理论是跨学科的 -- 是一种具有超出某一原始学科的作用的话语。 2. 理论是分析和话语 -- 它试图找出我们称为性,或语言,或文字,或意义,或主体中包含些什么。 3. 理论是对常识的批评 -- 是对被认定为自然的观念的批评。 4. 理论具有自反性 -- 是关于思维的思维,我们用它向文学和其他话语实践中创造意义的范畴提出质疑。 h 理论的主要效果是批驳“常识”,即对于意义、作品、文学、经验的常识. 第二章文学是什么?它有关系吗? “文学是什么”不重要,对“文学性”的理解才是关键. 文学是一种可以引发某种关注的言语行为,或者叫文本的活动.它与其它种类的言语行为不同。大多数情况下是那种可以把一些文字定义为文学的语境使读者把这些文字看作文学的. 我们可以把文学作品理解成为某种属性或者某种特点的语言.我们也可以把文学看作程式的创造,或者某种关注的结果.哪一种视角也无法成功地把另一种全部包含进去.所以必须在二者之间不断地变换自己的位置. 不同理论下文学的本质: 1.文学是语言的“突出”.(语言形式) 文学是一种把语言本身置于“突出地位”的语言. 2.文学是语言的综合.(语言结构) 文学是把文本中各种要素和成分都组合在一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中的语言. 3.文学是虚构.(表现对象) 文学的虚构性使其语言区别于其他语境中的语言,并且使作品与真实世界的关系成为一个留待解读的问题。 4.文学是美学对象.(表达方式) 5.文学是互文性的或者叫自反性的建构.(表达内容) 作品是由其他作品塑造出来的,也就是说先前的作品使它们的存在成为可能,它们重复先前的作品,对它们进行质疑或改造。 文学的功能: ?文学由于其虚构产生了一种普遍性,提供普遍性和面对能够读懂这种语言的人,二者合一便产生了一种强大的,民族性的作用。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1)

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广义、狭义、符号学。 文学文化: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审美: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文学的认识性:以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是特殊的语言建构,是艺术手法,主张“陌生化”。 结构主义:由结构主义方法论所联系起来的文学思潮,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 新批评:文本主义,认为批评应着力于文本的字义、结构的分析。 西方现象学: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一方面否认审美对象的初始实在性和审美价值的最终理智判断;一方面强调感觉 和知觉的直观性和审美经验在各价段的决定作用。 接受美学:建立某种“召唤结构”,有待读者响应,从而构成对话关系。 召唤结构:文学作品具有意义空白和含义不确定,召唤读者去填充和确定。 新乐府:以新乐府得名,关心民苦,揭露时弊,有现实主义倾向。 古文运动:以儒学为旗帜,以复古为口号,以文体改革为中心,以维护唐王朝为目的的散文革新运动。韩愈,柳宗元 物感说:我国古代提出的一种心与物关系的学说。 心物交融说:刘勰,关于作家艺术构思与客观事物的论点。

文学理论基本名词解释汇总(文概)

文学理论基本名词解释汇总 【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文学理论的任务】 ①文学本质论: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 ②文学创作论:作家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 ③作品构成论: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④文学接受论: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文学活动的两个过程】 ①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过程; ②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过程;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有机组成部分——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美学——人类文学理论史的革命性转换; 理性根基: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 ①对象化论;②艺术生产论; ③特殊的意识形态论;④能动的反映论; ⑤文学起源论;⑥现实主义的创作论; ⑦文学历史发展论;⑧文学批评论。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人类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 ①理论方式——理论性、认识性的精神活动; ②宗教方式——宗教性、幻象性的精神活动; ③实践—精神方式——伦理性、意志性的精神活动; ④艺术方式——审美性,情感性的精神活动。 【审美的文学观念(狭义文学)】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 【惯例的文学观念(折中义文学)】介乎前二者之间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 【文学的含义】显现在生活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活动】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从事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话语】文学是一种话语。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含蕴性质,二是具体的文本带有话语含蕴性质。 【形象】这里指审美形象,即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它是文学特有的存在方式,与人们认识活动中感性形象不同,审美形象既具有感性特征,同时又渗透想象,虚构或情感等精神特征。 【物质生产】指的是人类为取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对自然界的物质改造活动。【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材料】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所获取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和信息。【艺术发现】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

专题复习之文学理论基本概念

13.专题复习之文学理论基本概念: 文学概念“三义”——三种不同概念,广义文学(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总称,包括今天所谓的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狭义文学(是指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括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小说、散文等)折中义文学(介乎广义文学和狭义文学之间而又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 原始意象——所谓原始意象,按荣格的解释,就是“人类远古的深层集体无意识”,是自远古人类在生活中形成的、并且世代遗传下来的深层心理经验,是一种亘古绵延、无所不在、四处渗透的最深远、最古老和最普遍的人类思想,即人类精神本体。这是荣格(C. G. Jung)提出的基本思想之一:原始意象是存在于无意识中的原始图像,但并不是来源于个人的经历。原始意象自身多半是人类精神当中一种独立的能量,超越自然的能量,拥有改变基本元素的特殊性。 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以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意象序列的思维过程。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 精神生产——指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艺术(7种)都属于精神生产。(精神生产的概念首见于《德意志的意识形态》,此后在《共产党宣言》《剩余价值理论》等著作中多次出现) 艺术发现——是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艺术真实——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作家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在其营构的假定性情境中表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认识与感悟。(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艺术真实,情感把握,形式创造) 情感把握——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作家对自己的创作对象作情感性体验和评价。情感把握作为一种主体心理过程,内隐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和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与态度,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性评价。 形式创造——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作家要赋予自己的创作对象以艺术形式。形式创造既体现为对内容的内在结构的把握,又体现为利用语言材料及艺术手段(结构、体裁、韵律、表现手法)使之呈现出外在形态。可见,艺术形式这个概念,从质的规定性上说,它必然是也只能是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与形态,是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组合。 诗——是一种语言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诗可以分为抒情诗与叙事诗,韵律诗与自由诗等。诗的基本特征是:凝练性,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文学观念是发展变化的。 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客观说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文以载道: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如果车装饰得很漂亮,却不载物,那么车再美也是无用的。可见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这样的文学观念偏于文学的教化目的。 寓教于乐:古罗马时期的思想家贺拉斯提出。认为文学的摹仿要达到“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这是一种既重视摹仿又重视读者得到快感和教益的文学观念。 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价值阅读:价值阅读表示阅读者“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当然这里所说的价值,首先是文化价值。 审美: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情致:由黑格尔提出。情致是两个方面的互相渗透,一方面是个体的心情,是具体感性的,是会感动人的,另一方面是价值和理性,可以作为认识。但这两个方面完全结合在一起,不可分离。因此,对那些情致特别微妙深邃的作品,它的情致往往是无法简单地用语言传达出来的。 虚静:中国古代文论概念。“虚静” 就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所以“虚静”可以理解为审美活动时的心理状态。 艺术真实性:简括地说,艺术真实性是指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体验: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意义、思想和诗意的部分。 “出入”说:王国维提出。作家的体验不但要能“入”,而且要能“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人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人乎其内,故能写入。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入乎其内”就是“移情”式体验。“出乎其外”就是体验主体对体验的反刍。 文学文本:文学文本是供读者阅读的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形态,是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基本存在方式。 文学语言组织: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它是一种具有表现目的和表现性及个性。 语言层面:语言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两种形态。 节奏:节奏是文学语言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语言在一定时间里呈现的长短,高低和轻型,高低和轻重型。 音律:音律也称声律,声韵或韵律,是文学的语言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由声调,语调和韵的变化和协调而形成的内部和谐状况。 文法层面:文法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面之一,它是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词,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面法则。文法通常有三类:词法、句法和篇法。 词法:词法,又称字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内语词的构成法则。

北大文学理论书目(导师推荐书目)

我考文学理论方向看的一些书 北大中文系不指定参考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些书,我把我看的一些书列出来仅供大家参 考. 文学理论专业: <文学原理>董学文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张少康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朱立元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西方美学史>朱光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西方文学理论史>董学文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文学理论学导论>董学文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上、下)胡经之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史>张首映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文学理论>韦勒克沃伦著江苏教育出版社 <文学理论>王一川著四川大学出版社 <文艺心理学>童庆炳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文学理论讲演录>王一川著 <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申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王运熙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原人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方法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西方文论史>马新国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马列文论教程>王怀通编河南大学出版社 古代文学: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袁行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文学十五讲>周先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古典文学三百题>(没看完) <古代文学作品阅读与欣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现当代文学: <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指导>温儒敏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温儒敏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现代文学批评史>温儒敏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现代文学作品十五讲>陈思和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比较文学 最完整

比较文学 绪论 一、从研究对象和范畴看:三个阶段:法国学派——美国学派——布吕奈尔三人主义 二、从价值取向着眼 三、比较文学的价值 1、对文学研究而言,比较文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确立于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 比较文学,处于对狭隘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研究的不满,后者滞后于当时文学的全欧性与全球性交流的事实。 新的视角:本国文学与他国文学关系的角度 新的领域:不同民族或国家文学之间的关系 2、对文学创作而言,比较文学提供了了解与欣赏其他民族文学的理论指导。 比较文学可以提醒创作者注意吸取他国文学的主题,题材与写作技巧,以推动自己与本国文学的发展。 3、对文化交流而言,比较文学有利于不同民族文化、不同文化体系互识互证互补,最终推动世界文化交 流与世界和平。 全球化趋势使不同民族、不同体系之间的文化交流、对话与包容势在必行,比较文学有助于缓解文化霸权与极端民族主义的矛盾,促进文化多元化。 比较文化是“跨文化之桥”(乐黛云语)“自我”和“他者”的认识之道(孙景尧语) 四、比较文学和文学比较:两者不等同,并非任何运用比较方法展开的文学研究都属于比较文学:1、两 个比较所归属的层面不同:前者是一种比较意识,属本体;后者是一种研究方法。2、指涉的对象不同:前者前就对象必须跨越国家语言民族学科等界限;后者则不一定跨越;3、使用方法不同:前者除比较法之外,还可使用实证法批评法和阐发法。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国外比较文学学科史 一、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比较文学,酝酿于十九世纪20—30年代、形成于十九世纪70—90年代的欧洲,其形成的文化背景可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 1、思想方面:资本主义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全球渗透促成全球意识和比较意识的产生,最终促成文学研究的全球意识与世界胸怀的形成。 2、研究方法方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进展,促成揭示事物之间联系的比较研究的形成于比较方法的广泛应用。 3、文学发展方面,各民族文化与文学交流的频繁,促使传统的民族、国别文学研究方式被突破,比较文学应运而生。 (美)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兴起时为反对大部分19世纪学术研究中狭隘的民族主义,抵制法德意英等各国文学的许多文学史家的孤立主义。 二、学科确立的标志 比较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1816年法国两位中学教师编录的书中。1829年,巴黎大学教授维尔曼开设比较文学课程,被公认为比较文学之父。 比较文学确立于19世纪70—90年代,其标志如下: 1、理论体系的建立与研究成果的问世。 英国学者波斯奈特《比较文学》1886 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 法国学者洛里哀《比较文学史》1903 总结了早起比较文学的研究成果 丹麦文学批评家勃兰克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1872—1884)是影响研究的范例,法国戴克斯特《卢梭与文学世界的起源》1895是世界上第一篇比较文学博士论文。 2、大学课程与讲座的开设 (德)科赫(布雷斯劳大学1866)最早

文学理论重点整理

概念: 1、再现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产生于古希腊,流传最早,影响最大。代表 人物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布瓦罗,别林斯基。 2、表现论:文学是心灵的表现。产生于18世纪以后。代表人物有康德,雪莱。 诺瓦利斯,柏格森,弗洛伊德,源泉追溯到古希腊。 3、情节:即小说对故事所进行的符合表达目的的艺术安排及由此而形成的新秩 序。 4、圆形人物:即性格特征丰富、多侧面、多层次、立体化的人物,但并不是杂 乱无章的。有占主导的性格元素,对人物性格形成支配作用,其他元素起到丰富的补充作用。 5、扁形人物:即性格单一、平面化的人物。艺术夸张,可任强化作品的特定表 现。增加小说特定的审美韵味。 6、视角:叙述视角与审美视角类似于故事与情节。审美视角是作家对生活的独 特发现与开掘,是作家审美意识的外化。叙述视角是审美视角都在小说文本中的物化联系。叙述主体、人称的选择是叙述视角的基本表现形式。小说的视角揭示了一部小说从何种角度审视生活,何种方式叙述故事的立场、态度,特定上午审美视角决定了相应的叙述视角,叙述视角的变化也会影响和叙述视角的变更。 7、韵脚:是韵文(诗词歌赋等)句末押韵的字。 8、音步:是诗人表情达意的基本单位。读者诵读的基本语音单位。 9、典型:典型是借助一定的文学语言所构造的意蕴丰富、特征鲜明,具有较高 审美价值的独特的热舞形象。 10、意境:指文学作品通过一定的文学语言所构造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含蓄灵动的形象整体。 11、意象:文学作品通过一定的文学语言所构造的主客合一、心物交融、富 有象征和哲思意蕴的具体形象。 12、典型环境:指作品中典型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包括典型人物自身其中, 围绕典型人物所展开的具体环境,也包括支配人物行动,促成典型人物性格形成与发展特定社会背景与时代面貌。典型环境是小环境与大环境的艺术统一。 13、情感力:情感发生、提升、处理、创造、表达与感受的综合能力。 14、想象力:在知觉的基础上进行新形象创造的能力,是人的心理能力和思 维能力。 15、简单联想:是一种由此及彼、由彼及次或彼此对照的想象,是由事物唤 起的类似记忆,情绪推移,经验与经验之间的呼应。 16、无意想象:表面上没有特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以梦境、幻觉、意识 流等形式加以表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