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 古代诗歌阅读(六)

2018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 古代诗歌阅读(六)

一、古代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9~10题。

感讽(其五)

李贺①

石根秋水明,石畔秋草瘦。

侵衣野竹香,蛰蛰垂叶厚。

岑中月归来,蟾光挂空秀。

桂露对仙娥,星星下云逗。

凄凉栀子落,山璺②泣清漏。

下有张仲蔚③,披书案将朽。

: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这首诗是诗人秋天居住在昌谷家中,有感而作。②璺(wèn):玉石上的裂痕。③张仲蔚:原是古之隐士,博学有文才,“好作诗赋”,然而穷困不堪,“所居蓬蒿没人”。

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二句写石。石头下边秋水澄明,石头旁边秋草枯瘦,景象明丽而又晦涩,这正是作者当时矛盾心情的曲折反映。

B.五、六两句从仰视角度写空中美景,皎洁的月亮从东山升起,高高地挂在湛蓝的夜空,写出了诗人在家中赏月的闲适心境。

C.七、八两句诗人想象月中美丽迷人的景象,与后面家中严霜的摧残下栀子花凋零的景象形成对比,写出了幽冷凄清的内心感受。

D.“山璺泣清漏”一句采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泉水从岩石的缝隙里一点一滴艰难地挤出来,仿佛伤心人啜泣的景象。

E.诗人笔下的景物浑然一体,和谐统一,将这些景物放在一起彼此交相辉映,产生了一种极不寻常的艺术魅力,收到了奇特的效果。

答案BE

解析B项“在家中赏月的闲适心境”理解错误,只是写月色迷人。E项“浑然一体,和谐统一”错误,此处景物应是色调极不协调,彼此矛盾。

10.尾联在抒情上有什么特色?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参考答案作者是以张仲蔚自况,委婉地表达感情,抒发了诗人成年累月在昌谷攻读诗书,书案都快朽烂了,还是一事无成的苦闷之情。“案将朽”三字极为沉痛,把自己满肚子的委屈一股脑儿倾吐出来。表达了不愿局促一隅,碌碌无为,希望见用于时的强烈愿望。

解析这是诗人秋天居住在昌谷家中,有感于读书无成,僻处一隅的咏怀之作。从注释③和“案将朽”看,这是诗人以张仲蔚自况,抒发自己读书无成的苦闷心情。

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7~8题。

留诲曹师等诗①

杜牧

万物有丑好,各一姿状分。

唯人即不尔,学与不学论。

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根。

孝友与诚实,而不忘尔言。

根本既深实,柯叶自滋繁。

念尔无忽此,期以庆吾门。

(852),杜牧临终留诗,诲其子。曹师,杜牧之子晦辞的乳名。

7.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这类诗在创作上比较自由,曹操《观沧海》、白居易《琵琶行》、李贺《雁门太守行》也都属此类。

B.前两句诗是说万物都有美丑之别,姿态各异,开门见山,统领全篇,意在教诲曹师等要努力追求美好的品质,摈弃丑恶的行为。

C.三、四两句诗意在强调人生的关键在于学,学与不学是人与人之间区别的核心,力学能获得美德,废学难免有鄙陋浅浮之弊。

D.五、六两句诗承接上文,进一步告诫曹师等学习要紧抓关键,紧抓根本,不可在表面上、虚华处、非关痛痒的地方下功夫。

E.这首诗主要写了作者教导儿子求学、做学问的方法,表达对孩子的期望,风格上平实蕴藉,余味悠扬。

答案BE

解析B项,前两句是说万物以姿态分美丑,紧接着三、四句诗,是说唯有人不这样,人的美丑由学与不学来定,因此,前两句诗的作用是起兴,而非统领全篇。E项,本诗语言直白平实,并无蕴藉。

8.请结合全诗对“根本既深实,柯叶自滋繁”进行赏析。(6分)

参考答案这两句诗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根本”喻修身立德,“树叶”喻事功名位,抓住了学习的根本,才能功名显赫。表达了作者对儿子的期望和劝诫。②从结构上讲,总结前文,指出立根的重要意义,为后文对儿子的叮嘱张本。

解析对这两句话的赏析,首先要把握其采用的比喻手法,然后要结合其内容分析在结构上的作用。本诗是告诫儿子致力于学习,立身修行。从手法上看,这是比喻立身的重要性;从结构上看,这句话引出下文的期望。

三、古代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7~8题。

送孔巢父赴河南军

皇甫冉

江城相连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

闻道全师征北虏,更言诸将会南河。

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

共许陈琳工奏记,知君名宦未蹉跎。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展现了送别图景,其中“江城”指送别之地,“新秋”指送别时间,“烟波”给送行抹上了凄迷色彩。

B.“阻”字用得好,既指烟波浩渺,无法看到远去的船只,也指行舟为烟波所阻,含意丰富,给人想象空间。

C.“闻道”“更言”表明了当时形势紧急,战斗激烈,朝廷已派大军去征讨北虏,又在南河会集了诸路将领。

D.颈联描写了塞外的景象,用“乡人绝”和“战马多”对比,点出了孔巢父到边防后无同乡伙伴的境况。

E.尾联借众人之口写孔巢父才华,相信他会顺利建立功名,一反上文低沉基调,表现了诗人积

极的人生态度。

答案CE

解析C项“战斗激烈”错,从这两句诗中看不出“战斗激烈”,无中生有。E项“低沉”不当,颔联写“征北虏”“会南河”,表现了军威之壮,不能说是“低沉”。

8.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简析。(6分)

参考答案①依依惜别之情。首联写诗人注视朋友远去及借新秋时分的孤雁,表现临别的不舍与悲伤。②对朋友此行路途遥远、征战艰苦的关切之情。“边心杳杳”“塞草青青”,写边塞荒凉寂寥,无同乡伴侣,表现了和友人的情谊,对朋友的关心。③对朋友的劝勉和希冀。最后两句,说人们都称许孔巢父为工于奏记的陈琳,相信他定能仕途顺利,表现了诗人对朋友功业的期许与美好的祝愿。(每点2分)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情感。从标题看,这是一首送别诗,结合诗句分析,首联就写送别的悲伤之情;中间两联写边塞之苦,表示对友人的关心;最后“知君名宦未蹉跎”包含着期许和鼓励。符合这个意思即可。

四、古代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9~10题。

醉落魄

王千秋

惊鸥扑蔌。萧萧卧听鸣幽屋。窗明怪得鸡啼速。墙角烂斑①,一半露松绿。

歌楼管竹谁翻曲?丹唇冰面喷余馥。遗珠满地无人掬。归著红靴,踏碎一街玉②。

:即斑斓。②玉:喻月色。

9.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第一、二句从听觉落笔。冬日的清晨,词人听外边传来鸥鸟阵阵扑翅之声,寒风蓦地吹过,幽屋中顿时回荡着萧萧的余响。

B.“怪得”有埋怨意,把鸡啼与天亮联系起来,埋怨雄鸡啼得太快,导致天过早地亮了,可以想见词人一夜辗转难眠。

C.天明,词人推开窗户,看到墙角色彩错杂,还露出半截子松树。这幅图画描绘出清晨萧瑟凄冷、缺乏生机的景象。

D.歌楼中通宵达旦的宴乐,那些唇红肤白、吐气若兰的歌女们翻唱着新曲,她们头上的珠翠洒满一地,也没有人去捧起,可见宴乐的豪奢。

E.宴罢归去的行人的红靴与街上皎洁的月色相互辉映,色彩鲜明,与上片的“烂斑”“松绿”恰成照应,有静有动,色彩有淡有浓,各有情趣。

答案BC

解析B项,“词人一夜辗转难眠”错。C项,清晨窗外的景象,使人想象到墙外充满生活气息的一切。

10.请从虚实的角度分析这首词上下片的内容。(6分)

参考答案这首词抓住清晨时个人对外界物象的一些感受来细致刻画,用以暗示内心的微妙世界。上片描写词人刚睡醒时,在卧室中的所见所闻:惊鸥、鸡啼、松绿、风声日影,都是眼前之景,是实写;下片想象外面歌楼夜宴归来的情景:歌楼、歌女、遗珠、红靴、月色都是想象之景,是虚写。

解析从词的内容看,上片写了词人睡醒时看到的景象,应为实写,下片是想象昨夜歌楼宴归的景象,是虚写。据此分析即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