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叙事作文之肖邦第一叙事曲的艺术特点及其演奏赏析

叙事作文之肖邦第一叙事曲的艺术特点及其演奏赏析

叙事作文之肖邦第一叙事曲的艺术特点及其演奏赏析
叙事作文之肖邦第一叙事曲的艺术特点及其演奏赏析

肖邦第一叙事曲的艺术特点及其演奏赏

【摘要】肖邦在世界音乐的历史中有着里程碑的意义,他在1831年到1842年的这段高峰创作时期共创作了影响巨大的四首叙事曲体裁的钢琴曲,这四首钢琴曲也是肖邦一生智慧的结晶。在历史的长河中,肖邦是第一个在创作钢琴曲的时候运用叙事曲的作曲家,他的这个举措为叙事曲和以后的交响乐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肖邦;第一叙事曲;艺术特点;演奏赏析

欣赏肖邦的音乐,不只是因为他的音乐本身所具有的魅力,而且还因为通过肖邦的音乐,能够感受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所具有的结构和思想。通过对肖邦的《第一叙事曲》的艺术特点和演奏技巧的研究,加深我们对肖邦音乐和思想的理解,帮助我们在演奏《第一叙事曲》的时候把音乐展现技术和音乐艺术展现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从而提高演奏者的演奏水平。

一、《第一叙事曲》的创作背景

肖邦的《第一叙事曲》是在1831年到1835年间创作的,很多研究人员认为这首钢琴曲是肖邦受到波兰诗人密茨凯维的影响而创作的。《第一叙事曲》是肖邦依据密茨凯维的浪漫主义长

二、肖邦《第一叙事曲》的艺术特点

(一)对音乐结构进行自由化的处理

在肖邦进行创作钢琴曲的时候常常是在传统的曲式结构的基础上,然后大胆的进行自由化的音乐结构的处理,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创作的钢琴曲在古典主义的结构基础上还体现着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这种感钢琴曲的创作风格在肖邦的《第一叙事曲》体现的非常明显。肖邦把变奏曲式、回旋曲式和奏鸣曲式等众多音乐结构集中的使用在了《第一叙事曲》的创作中来,这些复杂而又自由的曲式结构让这首钢琴曲也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对音乐结构进行自由化的处理能够把作品中的冲突和矛盾表现的更加戏剧化,从而增加了音乐的个性化特点。肖邦的这种在古典曲式结构的基础上对钢琴曲的叙事性进行强化的创作方式,让《第一叙事曲》展现出一个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明确独立性的音乐结构,而且这个很多曲式结构组成的音乐结构是十分完整的[2]。虽然肖邦《第一叙事曲》拥有非常

复杂又庞大的音乐结构,但是这首钢琴曲在整体上的布局和结构也

是十分的精巧和严密的。所以通过《第一叙事曲》的结构特征的展现,可以看出肖邦的钢琴叙事曲十分的精妙,不仅仅能够把传统的

鸣奏曲和形式各样的曲式结构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而且叙事上也变

得更加的戏剧化,总而言之,肖邦的《第一叙事曲》是古典主义和

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范。

(二)带有明显的标题性音乐创作特征

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往往会在自己所作的曲子的乐谱中标注

标题等内容,但是肖邦的钢琴曲并没有使用文字进行标题的注写。

但是在肖邦在他的《第一叙事曲》中通过渲染和内容的变化对作品

进行了更加深刻的标题创作。肖邦的《第一叙事曲》在进行创作的

时候,虽然在某些层面上来看和标题性的叙事长诗有着联系,但是

还是有着非常显着的主题和题材的构思。十九世纪是源自于诗歌和

文学的浪漫主义时期,在这一时期,艺术家们追求情感的表达和宣泄,这一时期的叙事诗和抒情诗歌是浪漫主义思潮的中心,所以当

时的音乐风格也逐渐的和诗歌等文学作品进行融合,这种融合是当

时音乐创作的一种思想倾向,而且这也是符合现实意义和客观存在

的结合。

(三)在音乐表现力上具有重要的贡献

肖邦的《第一叙事曲》为钢琴艺术发展和表现方面有着重要的

作用。肖邦在在创作叙事钢琴曲的时候,会把多种曲式结构使用在

同一首的叙事钢琴曲中,肖邦通过这种方式为《第一叙事曲》注入

了复杂而又庞大的作品技巧。在《第一叙事诗》中,钢琴曲的最开

始是一段二声部重唱而这段二声部重唱是各自独立的,随着乐曲的

发展,二声部渐渐的变成了一种单纯的音型。这种叙事曲的特点在

肖邦的每一部的作品中都非常的常见[3],主体片段和独立的声部特

点都在乐曲中相互的交织,从而让叙事钢琴曲中的共性和个性都能

够明确的展现出来。通过对肖邦的《第一叙事曲》的特点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肖邦的创作的叙事曲能够表现出在浪漫主义思想的

初期,钢琴曲的表现力就已经有了一个很快的发展,并且发展的很

完美。肖邦的《第一叙事曲》即在外貌和形式上十分的规范和完整,而且在创作上十分的新颖和大胆,这就是肖邦充分展现在《第一叙

事曲》的音乐表现能力。

三、肖邦的《第一叙事曲》的演奏赏析

(一)序曲

肖邦的《第一叙事曲》的序曲部分是用演奏者相隔八度的双手

弹奏出c音,这样能展现出的声音具有沉重、洪亮和饱满的表现力。等到乐曲演奏到第四、五节的时候,听众就能够听到音色变得更加

的柔和,并逐渐的把听众带入到呈示部的部分

(二)呈示部

从第八小节开始的呈示部一直到二十小节是弱起的形式,这个

时候的乐曲给人十分的深沉的感受。在二十小节之后音乐开始慢慢

发展,声音表现出来的比较高昂情绪,在三十六到六十七小节之间,情绪表达慢慢的变为不安和焦躁,这种情绪延续十几小节之后慢慢

的减弱。从六十八小节进入了呈示部的副部部分,这时的情绪比较

放松和温和。从八十二小节之后是结束部分,声音呈现出减弱的趋势,为展开部的展开做好准备。

(三)展开部

展开部的主部是乐曲的九十四小节到一百零五小节,这个部分

的主体是a小调并加以低音e,表现出惶惶不安的神秘特点。在105

节的末尾,声音逐渐的变慢过渡到副部,这时的声音变得强劲。演

奏到了一百二十六小节的时候,126到137之间的乐曲要演奏出即

兴的特点,表现出明快、活泼的情绪特点,在进行138到166小节

的演奏的时候,乐曲的情绪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的感情

是戏谑的。

(四)再现部

乐曲的再现部是对乐曲的副部和主部的主题进行在线,这部分

是从乐曲的166小节开始得,虽然是再现,但是却并不拘泥于正常

的次序,具体表现在主部在后,副部在后的形式上,而且主部的力

度并没有副部力度强烈[4]。在副部的180到194小节之间要注意减

缓力度来引入主部部分,主部主题的声音比较轻,为乐曲增加了神

秘的色彩,到了206小节的时候,展现出的是激昂的情绪,用排山

倒海的气势引出乐曲的结尾。

(五)尾声

肖邦的《第一叙事曲》的尾声部分和其他钢琴曲的尾声部分相同,都是使用急板的方式来让结尾拥有大量的感情成分,尾声部分

的声音要比较灰暗,突出悲壮的氛围,最后把悲壮的气氛转换为坚

定的情绪。尾声的最后使用由慢变快的弹奏方式,让作品的感情表

达变得更加的强烈。

四、结语

通过对肖邦的《第一叙事曲》的艺术特点和演奏赏析进行研究,能够帮助钢琴演奏艺术不断的发展进步。对乐曲的深度和内涵进行

分析,能够帮助演奏家们切身的感受到肖邦在创作《第一叙事曲》

时的感受,只有感受到作曲家的思想,才能在演奏的时候给听众美

的享受。

参考文献

[1]陈妍.论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j].艺术百家,2012,

(z2):361-362.

[2]王晓宏.肖邦《第一叙事曲》的创作特征与演奏探析[j].艺术百家,2006,(6):87-89,83.

[3]赵彬宏,逯克刚.肖邦《第一叙事曲》音乐分析[j].音乐探索,2006,(2):26-30.

浅谈肖邦钢琴夜曲的风格及特点

浅谈肖邦钢琴夜曲的风格及特点 夜曲原始“夜间的音乐”的意思,他是浪漫派音乐独特的体裁,通常是指一种具有安谧恬静的气质和沉思默想的性格的抒情器乐短曲。大多为钢琴曲,伴奏音型常常采用分解和弦。 在19世纪前叶是浪漫思想风起云涌的时代,肖邦的作品充满浪漫的色彩,他的风格完全是他自己的。在一流的艺术家中,肖邦是唯一把他的创作生活集中于钢琴上的大师。他的想象献给了键盘,他的天才把钢琴的局限性也转变成美。在他的音乐中的源泉,精致的颤音、装饰音、轻盈的过渡句,都安排得得心应手,音乐几乎像是自己演奏出来的。 肖邦没有写过交响乐,也没有写过歌剧,他的一生都致力于钢琴的创作中。在这些创作中,夜曲是他的创作中最具特色风格的一种体裁,也是他音乐创作中最精彩的一组珍品。肖邦特别适合演奏夜曲,他不媚低俗的优雅格调和高尚情操,使夜曲在甜美旋律中能自然表现内在的深刻情感。在肖邦短暂的生命岁月中,共创作了21首夜曲,他以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描绘着大自然的夜色,也倾诉着作者心灵的话语,他的夜曲旋律恬静、优美、抒情。思想内容丰富而深刻,形式多样而色彩绚丽。在夜曲中,肖邦把他的整个心灵都打开了。它不像大型音乐作品那样充满矛盾和斗争,揭示出深刻的哲学和社会问题,他就像诗歌、散文一样,有眼泪,痛苦和愤怒,也有乐观和美好的愿望。 肖邦夜曲有以下几个来源: 1、受费尔德的影响,通常左手为分解和弦,右手有大气息的处理, 音乐处理细腻。 2、受莫扎特、贝多芬等人的奏鸣慢乐章中悠远、亲切、宁静风格的 影响。 3、意大利歌剧咏叹调中常富于变化及旋律中悠长、气息,对肖邦夜 曲的创作影响很大。 但是,肖邦夜曲又有着明显的个人气质:忧郁沉思,淡淡的伤感,自然而真

钢琴曲《g小调第一叙事曲》-肖邦

钢琴曲《g小调第一叙事曲》-肖邦 肖邦 [作者简介] 肖邦(Chopin, FryderykFranciszek1810—1849) 波兰作曲家、钢琴家.1810年2月22日生於华沙附近.童年时代, 他母亲经常唱故乡的歌曲给他听, 这对他后来的创作活动, 有很大影响.肖邦自幼开始学习音乐, 八岁即公开演奏, 他最初的创作就在这时被刊印出来.1826年他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 这时无论在钢琴演奏或作曲方面都已经取得惊人的成就.1830年肖邦来到巴黎, 尽管他在巴黎赢得了欧洲第一流钢琴家的声誉, 但他无时无刻不在怀念祖国, 祖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的斗争, 始终牵挂着他的心.1831年华沙起义失败后, 定居巴黎.肖邦的晚年生活孤寂, 体弱多病, 他自称是`远离母亲的孤儿'.1849年10月17日病逝於巴黎.肖邦的作品中有不少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期望和忧国伤时的悲愤心情, 如《革命练习曲》、《b 小调谐谑曲》、《降b 小调奏鸣曲》及一部分《夜曲》、《幻想曲》等.他采用玛祖卡、波洛涅兹等民间舞曲体裁并赋予新的意义;在器乐中创用叙事曲体裁;将前奏曲、诙谐曲发展成独立的钢琴曲, 进一步使练习曲的技巧与艺术

性紧密结合.肖邦在创作上的成就, 对其后的西欧音乐(特别是钢琴创作) 有深远影响.他的作品, 强烈的戏剧性与优美的抒情性相映成辉, 是世界音乐宝库中的珍品.[作品简介] 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是根据密茨凯维支的爱国主义的长诗《康拉德·瓦连罗德》所给予的印象而写作的.诗的简要内容是: 十一世纪立陶宛被日耳曼骑士团所灭, 立陶宛年幼的康拉德·瓦连罗德被敌所俘, 并被扶养成人, 成为骑士团中的佼佼者.他英勇善战, 但不知自己是立陶宛的后裔, 却为敌人卖命, 攻打自己的祖国.就在这时, 一位立陶宛老人, 乔装成唱诗的歌手, 深入虎穴.在老歌手循循善诱的教育下, 康拉德终於醒悟.在一次与立陶宛的激战中, 康拉德和老歌手假装被俘, 回到了祖国.从此康拉德一直为祖国浴血奋战.后来, 康拉德化妆成贵族, 又回到了骑士团, 并以超人的武艺当上骑士团的首领, 开始了复仇大业: 他削弱军队, 涣散军心, 耗尽财力物力, 暗中破坏十字军的一切力量.在一次对抗立陶宛起义部队的战斗中, 康拉德故意使十字军陷入包围, 致使全军复没.骑士团被打败了, 立陶宛人从此获得解放.而解放立陶宛的勇士康拉德却被敌人的秘密法庭处死. 密茨凯维支的这首长诗悲壮感人, 气盖山河, 但肖邦的这首叙事曲并没有具体地描写长诗的情节, 而是抓住诗的感

赏析肖邦叙事曲的艺术特色 (2)

赏析肖邦叙事曲的艺术特色 【摘要】肖邦是十九世纪波兰最伟大的钢琴家,最著名的钢琴音乐作曲家。他首创了叙事曲作为他钢琴曲的载体,在他众多的钢琴音乐作品中,叙事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肖邦叙事曲的艺术特色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我们更为深刻地了解肖邦及他的作品。 【关键词】肖邦;叙事曲;民间音乐 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肖邦是十九世纪波兰最杰出的音乐家,他一生都致力于钢琴音乐的创作,他的作品涉猎极广,包括协奏曲、奏鸣曲、波罗奈兹、玛祖卡,还有圆舞曲、夜曲、前奏曲、幻想曲、练习曲和叙事曲等各种钢琴曲。其中叙事曲的创作在他的作品中占有主导地位,他将原本为声乐曲的叙事曲第一次用钢琴演奏,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大型器乐曲,并赋予它史诗般的宏伟气势。肖邦一生中创作了四首叙事曲,其中最为著名的是《g小调第一叙事曲》及《降A大调第三叙事曲》。在肖邦众多的音乐作品中,叙事曲最具代表性,它综合体现了肖邦的创作特征,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和世界观,是世界钢琴艺术中的璀璨明星,在世界音乐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肖邦简介 肖邦是一位音乐天才,他还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钢琴,年仅7岁就可以自己谱曲,8岁时开始登台演出,后就读于华沙音乐学院,1829年他毕业时,正赶上声势浩大的波兰民主运动,年轻的肖邦满怀热情投入到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中去,为了民主和自由而奋斗,革命思想的熏陶对肖邦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与他后来的音乐创作是分不开的。受文学浪漫主义和民族解放运动思想双重影响的肖邦,在他的音乐作品中表现出了深厚的爱国热情,成为他音乐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1830年,肖邦为追求音乐的梦想而出国深造,从此再也没有回到他深爱的祖国。1831年秋,华沙起义失败,华沙被反动派攻陷,在赴法途中听到消息的肖邦内心非常悲痛,在他这一时期创作的音乐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精神所受到的打击。在巴黎学习期间,他与流亡的侨民交往密切,时刻关注着祖国的革命运动。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他结识了许多在欧洲文艺界影响深刻的人物,如匈牙利伟大的音乐家李斯,意大利杰出音乐家贝利尼和德国著名诗人海涅等。这些人对肖邦的思想和情感产生了很大影响,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肖邦音乐思想的变化,这些遭遇极大影响了肖邦的音乐创作,不仅为他向世界音乐大师的道路前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他艺术生命中许多创作的灵感皆来源于此。 肖邦有着惊人的音乐天赋,他对音乐的节奏有着无与伦比的感觉,这一切都来源于他严密的逻辑思维和敏锐的判断力。而这也使他的音乐旋律中充满了诗意般的浪漫色彩。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法国的浪漫主义色彩,还能感受到斯拉夫的民族主义精神。在他短暂的艺术生命中,他时刻将音乐的创作和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波兰人民的心中,永远燃烧着他的爱国热情,而他强烈的民族情感和音乐灵魂,不仅影响了波兰,甚至将全世界联系在一起。他在创作时,从来不模仿前人,而是全新的艺术创作,他的作品永远都是一种全新独特的风格。他的音乐是肖邦的音乐,他的风格是肖邦的风格,人们只要闻其声,辨其音,就可以确定是他的音乐。他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被人们称为“钢琴诗人”。 二、肖邦叙事曲的创作背景 叙事曲原来只是民间的一种舞蹈歌曲,是一种简单的声乐曲。在英文中,叙事曲(Ballade)是跳舞的意思,是拉丁文Ballare的延伸。在欧洲中世界后期,这种歌曲常常由德法的游吟诗人伴舞演唱。后来逐渐发展到只是一种单纯的歌曲形式。直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才有音乐家开始专门从事叙事歌的创作,如德国作曲家约翰·鲁道夫·楚姆斯泰格、卡尔·勒韦等。19世纪,叙事歌才真正开始流行,在勒韦的影响下,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模仿英国和苏格兰的叙事诗创作了许多叙事歌,如模仿哥德的诗歌而创作的《魔王》,叙事

叙事作文之肖邦第一叙事曲的艺术特点及其演奏赏析

肖邦第一叙事曲的艺术特点及其演奏赏 析 【摘要】肖邦在世界音乐的历史中有着里程碑的意义,他在1831年到1842年的这段高峰创作时期共创作了影响巨大的四首叙事曲体裁的钢琴曲,这四首钢琴曲也是肖邦一生智慧的结晶。在历史的长河中,肖邦是第一个在创作钢琴曲的时候运用叙事曲的作曲家,他的这个举措为叙事曲和以后的交响乐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肖邦;第一叙事曲;艺术特点;演奏赏析 欣赏肖邦的音乐,不只是因为他的音乐本身所具有的魅力,而且还因为通过肖邦的音乐,能够感受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所具有的结构和思想。通过对肖邦的《第一叙事曲》的艺术特点和演奏技巧的研究,加深我们对肖邦音乐和思想的理解,帮助我们在演奏《第一叙事曲》的时候把音乐展现技术和音乐艺术展现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从而提高演奏者的演奏水平。 一、《第一叙事曲》的创作背景 肖邦的《第一叙事曲》是在1831年到1835年间创作的,很多研究人员认为这首钢琴曲是肖邦受到波兰诗人密茨凯维的影响而创作的。《第一叙事曲》是肖邦依据密茨凯维的浪漫主义长 二、肖邦《第一叙事曲》的艺术特点 (一)对音乐结构进行自由化的处理 在肖邦进行创作钢琴曲的时候常常是在传统的曲式结构的基础上,然后大胆的进行自由化的音乐结构的处理,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创作的钢琴曲在古典主义的结构基础上还体现着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这种感钢琴曲的创作风格在肖邦的《第一叙事曲》体现的非常明显。肖邦把变奏曲式、回旋曲式和奏鸣曲式等众多音乐结构集中的使用在了《第一叙事曲》的创作中来,这些复杂而又自由的曲式结构让这首钢琴曲也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对音乐结构进行自由化的处理能够把作品中的冲突和矛盾表现的更加戏剧化,从而增加了音乐的个性化特点。肖邦的这种在古典曲式结构的基础上对钢琴曲的叙事性进行强化的创作方式,让《第一叙事曲》展现出一个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明确独立性的音乐结构,而且这个很多曲式结构组成的音乐结构是十分完整的[2]。虽然肖邦《第一叙事曲》拥有非常

深度分析肖邦的音乐风格和创作特点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610101696.html, 深度分析肖邦的音乐风格和创作特点 作者:韩婷 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02期 【摘要】肖邦的音乐作品富有一定的民族风色彩,并且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思想内容,在整个音乐创作领域中其被定义为独树一帜的特点,所以说在整个浪漫主义时代中肖邦是最有特点的创作家。肖邦的音乐作品仅仅只有四首曲子涉及到叙事思想,但是每一首曲子都包含了肖邦浓浓的情感与天才的创作灵感,每一首曲子特点不一,有极其富有统一性,能够非常容易地打动人 【关键词】肖邦;风格;特点;叙事曲 肖邦的音乐作品曲风优美动人,又不失细腻,整个曲子音调跌宕起伏,并且凭借极其具有个性的音乐特点,很容易地让人深入其中,深切地感受到音乐的强烈情感,认识到音乐的独特魅力,让人久久不能忘怀。肖邦的曲风很容易让人识别出来,由于他的作品从每一个细微之处都能体现出他那独特的创作风格,将优美旋律进行不断的净化并且再次加入深厚的情感给人以自然的享受。 一、肖邦作品能够体现出爱国精神和民族风采 肖邦的出生地是在具有风情的波兰,从小就深深受到波兰民间音乐的熏陶。在1830年11月1日时,他开始接受巴黎浪漫氛围的渲染。到11月29日华沙沦陷,他就再没投入到家乡的怀抱。他把所有思乡的感情全部转化为音乐的灵感,将爱国的情怀全部寄托到音乐作品巾,借此表达出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并且夹杂对于国家衰亡的思念之情(如《第一叙事曲》《革命练习曲》《降b小调奏鸣曲》等)。也有对家人的思念、家乡的眷恋等幻想曲目(如一些夜曲和幻想曲)。他演出的观众不在于是否位居高位,却是常常为同胞们公益演出。1837年,肖 邦根本不接受沙俄给予他的荣誉称号,他用行动和宣言呐喊出“波兰依然存在”。到了晚年时期的肖邦饱受着背井离乡的孤寂之情,并且希望在他离去的时候把自己的心带回祖国,肖邦的一生并非那么顺利,但是他对于钢琴的热爱之情却从未减少过,他是一个内心敏感的钢琴家,但是从他的作品当中我们总是能够看到充满思想性的爱国情怀和属于肖邦的民族风采。 二、肖邦作品的独树一帜 (一)肖邦钢琴作品中最为突出的特点是他的旋律独具特色 肖邦的作品不仪仪适用于弹奏,并且还能够进行优美的演唱,这与意大利歌剧影响是分不开的。他的音乐曲子张弛有力并且具有层次性与结构感,将手指让在琴键上跳舞仿佛就像钢琴自己在独唱一首优美的歌剧,赋予了钢琴会唱歌的灵性,也就是说声乐性的旋律与器乐旋律能够自由地转化,对比贝多芬的动机性结构是根本没有吻合之处的旋律。在肖邦的旋律当中,总

浅析肖邦《第一叙事曲》作品分析

浅析肖邦《第一叙事曲》作品分析 摘要:浪漫主义时期在西方音乐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个时期出现了一大批震烁古今的音乐家,而肖邦则是这些伟大音乐家中举足轻重的一位。肖邦一声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其中又以四首“叙事曲”最为著名,他将声乐与器乐的特点有机地结合,创作出篇幅宏伟,故事性极强的钢琴叙事曲体裁,为钢琴作品创作开辟出一块新的天地。肖邦《第一叙事曲》是钢琴叙事曲的开山之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是一篇史诗巨制,是一出扣人心弦的戏剧,是世界钢琴艺术史不可获缺的经典。 关键词:《第一叙事曲》;肖邦;叙事曲 肖邦(1810.3.1—1849.10.17),波兰著名作曲家,钢琴家。肖邦是音乐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钢琴作曲家之一,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代表人物,是波兰音乐的灵魂。被后世的人们成为“钢琴诗人”,“花丛中的大炮”。 一、叙事曲 叙事曲一般指富有叙事性、戏剧性的独唱或独奏曲,是对故事的描述。叙事曲一词源出拉丁文ballare,意为跳舞,最初是一种舞蹈歌曲。14世纪以后,只歌不舞,在法国、意大利、英国、德国各国成为独唱或复调叙事歌曲的通称。叙事曲和叙事歌曲一样具有叙事性,也就是说曲调富有语言表现力,好像讲故事一般侃侃而谈,内容多取材于民间史诗、古老传说和文学作品。 二、肖邦《第一叙事曲》创作背景 作为音乐史上第一首叙事曲体裁的钢琴曲,创作于1831~1835年的《第一叙事曲》集中体现了肖邦热忱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内心对祖国境遇的强烈挣扎,音乐情感表现力极强,故事性丰富,体现出民族性。时值波兰被沙俄占领,看到祖国日日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肖邦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对他的创作产生深刻影响。有人认为这首叙事曲是取材于波兰流亡诗人密茨凯维茨的《格拉辛娜》,但绝大多数认同是在《康拉德·华伦洛德》的影响下创作了该曲。 《g小调叙事曲》是一首富有民族精神气质的英雄颂歌,它诞生在华沙革命失败的年代。肖邦创作这首叙事曲的时候,正流亡在法国听到波兰起义的消息,内心十分挣扎,从而借古喻今,通过对英雄的歌颂,鼓励波兰人民为国家独立而奋斗。而肖邦在这首曲子中所体现的民族性与爱国主义情感,成为支持波兰人民抗争到底的不竭动力和精神支柱。 《第一叙事曲》作于肖邦艺术创作的鼎盛时期,全曲都折射出肖邦对音乐旋律、和声、织体以及音乐表现力无与伦比的掌控能力,体现出肖邦独特且极富有个性的创作风格,是一首集大成之作。 三、肖邦《第一叙事曲》结构分析 g小调《第一叙事曲》op.23,创作于1831年~1835年在巴黎流亡期间,作者是波兰著名作曲家,钢琴演奏家肖邦,全曲可依次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 (一)呈示部结构分析 1.全曲开端的引子是乐曲展现给人们的第一印象,起到渲染铺垫的作用,节奏比较自由,织体看似简单但极具方向性,是整个叙事曲的“开场白”,以略带悲伤的曲调结束,仿佛一位老人拨动着琴弦叙述着悲苦的历史,引发人们无限的想象。 2.主部,主部主题在 g和声小调上,反复使用引子中叹息般的下行音调,好像是作者回忆起悲伤的往事,回忆起祖国的苦难经历,延续了引子沉重悲伤的感

浅谈肖邦《升c小调波兰舞曲》的创作特点与演奏解析

浅谈肖邦《升c 小调波兰舞曲》的创作特点与演奏解析 吴玻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 摘要: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是波兰伟大的音乐家、作曲家,他的波兰舞曲是他所有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 的体裁之一。肖邦的波兰舞曲不仅有如歌的旋律,还有丰富的和声,因此他的艺术成就远远高于同时期的音乐c 小调波兰舞曲》进行了曲式、节奏、旋律的分析以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7-0004-02 家。本文通过对作者的介绍和波兰舞曲的创作背景,对《升 及演奏解析,从而更好地诠释这首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 关键词:肖 邦波兰舞曲创作特点演奏 中图分类号J 605 文献标识码:A 肖邦一生都在为钢琴创作,作品的体裁更是丰富多 样,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波兰舞曲有二十首。在这些作品 中,并不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技巧,而是真真切切的表现了 对祖国革命命运的关切,对敌对侵略势力的愤怒,渴望祖 国自由并独立的美好向往。肖邦所有的波兰舞曲就像是 祝福、歌颂祖国的钢琴类诗篇,他的不平凡命运给他带来 了不平凡的人生,他的不平凡经历给他带来了不断的灵 感,让他拥有如此高的评价。 一、波兰舞曲的创作背景“波兰舞曲”又名“波罗乃兹舞曲”,是波兰民间的一 种音乐歌舞形式,肖邦的波兰舞曲在他所有创作的作品 中占据着特殊而重要的位置,因为肖邦从小深受波兰民 间音乐的影响,7岁时便写了第一首波兰舞曲《g 小调波 兰舞曲》。他早年创作的波兰舞曲被一种深刻、强烈的民 族精神和朴实无华的艺术风格代替了那种注重外在华丽 效果的倾向。肖邦从开始创作到结束创作,都没有放弃过 波兰舞曲,波兰舞曲是他离开故乡之后感情世界的真情 流露,也是他展现艺术才华的重要体裁。由于波兰起义, 肖邦离开故乡,在他一次次知道波兰起义失败后,他创作 出了被敌人霸占祖国的仇恨与愤怒,对波兰强盛、自由、 独立的向往的后期作品,这些作品也是波兰舞曲中最为 优秀、成熟的。我们仔细聆听波兰舞曲,听出的是肖邦内 心的呐喊,是他知道起义失败后,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和对 民族兴亡的感触。正如李斯特所说“肖邦的波兰舞曲强有 力的节奏,可以使最懒散和麻木不仁的人都惊动和振奋 起来,……大多数的波兰舞曲都有雄赳赳的气概,它把英勇和纯朴结合起来,……它们都散发出沉着、自信、坚定 的气息……当你听肖邦的波兰舞曲时,你好像看见对人 类命运中所遭遇的一切不平和反对奴役的人们的那种坚 强有力的步伐。”这些曲目也让波兰舞曲成为肖邦化的赋 予民族性格、充满诗意和最有豪迈精神的乐器品种。 二、肖邦《升c 小调波兰舞曲》的创作特点(一)曲式结构分析《升c 小调波兰舞曲》为复三部ABA 的曲式结构,乐 曲速度为109,我们首先来说第一部分A 段。 A 段为升c 小调单三部曲式。乐曲的前面四个乐句 以突出的力量感充分体现了快板的热情,然后直接带人 乐曲的主题。第6小节至第9小节,旋律渐渐上行,渐强, 随着句末而渐弱。第10小节至第13小节,转为问答模 式。接下来从升c 小调转为升G 大调,轻柔整齐的八分和 弦开始,接着一串紧凑的爬音奏出,共变化出现四次,一 次比一次紧凑,一次比一次有力,最后达到两个F 。紧接 着出现了丰富和声的一段,高声部由单音从强到弱逐渐 的进人一段优美的旋律,其他声部则是节奏整齐的和弦。 在乐曲的第31小节至第38小节,回到了之前的对问句 的对答。 第二部分B 段,由升G 大调转为降D 大调,在速度 上稍微变慢。这一段的乐句非常具有肖邦曲式的特点,高 声部为独奏,优美的旋律让人感觉非常的自由与和谐,忽 强忽弱的旋律是情感的起伏与爆发。中声部和低声部很 弱,随着旋律变化而变化。在乐曲第55小节,转为两声部 同时进行,分别为高音声部和次中音声部,中声部轻轻的 4 Yi Shu Ping Jian

肖邦叙事曲背景

肖邦叙事曲背景 肖邦的第三叙事曲是我非常喜爱的一部作品。去年的时候因为妹妹考试要弹这首曲子,虽然我是个外行,但还是开始认真地研究这部作品。通过倾听,阅读书籍和读谱,我发现自己越发喜爱这部作品了。那段时间我和妹妹经常讨论对这部作品的处理,虽然现在看来大都是很幼稚的,但那绝对是一段美好的时光。时间过得真快,去年下半年听了一些大师课,叙三录音版本的收集也没有停止过。我觉得自己对叙三的了解已经上了一个台阶,现在我终于有了些时间,我想把这些感受写下来,也献上自己收集到的全部版本和大师课录音。希望对学习这首作品和喜爱叙三的朋友起到一些帮助作用: 肖邦的第三叙事曲是四首叙事曲中技术要求最简单的一首,但也有很多钢琴家认为它是艺术表现上是最难以捉摸的。它和第二叙事一样都和密之凯维支的叙事诗有联系,而且都和波兰的希维德什湖有关,第三首更具幻想性。关于第三叙事曲的这首诗讲的是希维德什湖中的仙女报复负心汉的故事。虽然肖邦的这部作品最女性化,具有沙龙音乐的气质。但我觉得它绝不应该被弹成彻头彻尾的甜腻,至少应该有一种悲剧性的气质贯穿其中,带着些许血腥味儿。 关于作品背景的书,有一本钱仁康先生写的《肖邦叙事曲解读》非常好,大家有机会买来看看吧。我现在只是写一些自己对乐曲的感受和对处理的看法。 乐曲的开头,前八小节,是引子性质的,非常的重要,也非常难弹。Cortot曾把他比喻成情侣间的对话。是这样的,那是水仙女与骑士的第一次会面。至少在那时,那是一份真爱,不带一丝虚假。1,2小节是仙女的提问:“你会永远爱我吗?”3,4小节是骑士热诚的回答:“是的,我会永远爱你”。5,6小节是骑士的反问:“你是否永不变心”7,8小节是仙

论文开题报告:肖邦四首叙事曲的曲式结构比较及情感分析

论文开题报告:肖邦四首叙事曲的曲式结构比较及情感分析 论文开题报告:肖邦四首叙事曲的曲式结构比较及情感分析 论文开题报告:肖邦四首叙事曲的曲式结构比较及情感分 析:2013-7-7 17:02:56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学院:音乐舞蹈学院专业班级:08音乐学(海外教育)课题名称《肖邦四首叙事曲的曲式结构比较及情感分析》1、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作为一名钢琴专业的本科生,我热爱我的专业,也热爱音乐。对于肖邦,被誉为“钢琴诗人”的大艺术家,在音乐界一直有对肖邦音乐的各种研究,比如对肖邦音乐的创作风格,肖邦音乐的爱国情感的分析,肖邦音乐的创作风格和肖邦音乐的演奏技巧,艺术特色等研究,在这些研究中,都是以肖邦音乐的某一特点来分析,这些研究对我此片的论文的写作和对课题的研究有了很多的启发和有利依据。因此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有如下3个:⑴研究肖邦四首叙事曲的曲式结构。曲式是一门课程,是学习音乐的必修课程,是对于学习音乐的人的非常重要的课程。在学习一首曲子之前,我们为了更好更完善的演奏出作者想表达的情感,分析曲式结构是其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能较好的把握曲子整体框架的重要途径之一。⑵分析四首叙事曲的情感。在平时的音乐学习中,导师经常让我去翻阅相关资料,查看谱面上的音乐表情术语和强弱标注,分析曲式结构。知道这些之后,我们可以对曲子有一个初步的把握,这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读懂乐曲。更为重要的是要了解作曲家的创作背景和其他背景,比如情感方面的背景,只有将作曲家的创作背景和他所留给我们谱面上的表情记号相结合,才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作品的核心情感,同时查找翻阅尽可能多的文献资料,尽自己最大,它诞生在华沙革命失败的年代。肖邦创作这首叙事曲的时候,正流亡在法国。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希望可以说是这首叙事曲的创作动机。肖邦在音乐中所表现的“英雄性”和“悲剧性”的内容,事实上成为鼓舞当时波兰民族斗争的精神力量;第二首叙事曲是四首叙事曲中标题性和描写性最鲜明的一首,自然界形象的描绘和心理状态的刻画在这里获得了统一。同时这个作品以两个行程强烈对比的主题为基础,使其富于戏剧性。第三首叙事曲是以奏鸣曲原则为基础的,但同时也有回旋曲的因

肖邦作品风格与特点

肖邦作品风格与特点 在19世纪的编年史中,肖邦(1810--1849)被称为“钢琴诗人”,这是一个恰当的称号。他那孕育与浪漫主义精 神的艺术,构成了钢琴这一乐器的黄金时代。肖邦是浪漫主义时代最具有独创性的艺术家之一,他的风格完全是他自己的,人们绝不会把他的风格与其他人的相混淆。在第一流的艺术家中,肖邦是唯一把他的创作生活集中于钢琴上的大师。从一开始,他就把想象力献给了键盘,他在这个狭窄的范围中创造出一个世界。他的天才甚至把钢琴的局限性也转变为美的源泉。不能演奏任何时间长度的持续音当然是钢琴的主要局限,肖邦却巧妙地克服了这些局限。对于现代钢琴风格的形成,他的功绩是不亚与任何其他音乐家的。肖邦用踏板把低音部相隔很宽的和弦持续下去,形成萦绕着迷人旋律的音群。他告诉学生:“必须让每个音符都歌唱起来。”在他的音乐中,精致的装饰----颤音、装饰音、轻盈的过渡句---魔术般地把那些单音延长了。所有这些总是安排得很自然,音乐几乎象是自己歌唱出来的。 肖邦有很多作品至今仍是钢琴家的演奏曲目,这是值得注意的。他的夜曲----正象这名字所含有的意思一样,是夜晚的歌曲----带有各种不同的忧郁色彩,这些曲子通常是三部曲式。他的前奏曲都是幻想的片段,有些有一页长,有几首只

有两三行。他的练习曲是教学用的最好文献,在这些乐曲中,钢琴技术也变得具有了诗意。他的即兴曲奇异而有变化莫测,但它们却都圆满无缺。他的圆舞曲反映了沙龙里的鲜艳色彩和娇媚姿态,它们是名副其实的心灵舞曲。他的玛祖卡舞曲取自波兰的农民舞曲,显现了他青年时代所见到的理想景色。在大型作品中,肖邦写了四首叙事曲。这些乐曲是有宏大结构的史诗,象是游吟诗人讲述的传奇。他写的波兰舞曲再现了一种庄严的情感,这是波兰贵族向国王欢呼时跳的列队舞蹈。这些舞曲具有英雄性的曲调,回荡着战斗中的铿锵声,颂扬了英雄的功绩。这位民族的诗人使同胞们记起祖先的光荣,加强了他们渴望自由的愿望。《摇篮曲》、《船歌》、《F小调幻想曲》的谐谑曲都显示出肖邦在他的艺术中在他的艺术中达到了顶峰。《B小调奏鸣曲》、《降B小调奏鸣曲》和《E 小调钢琴协奏曲》、《F小调钢琴协奏曲》都完全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肖邦在20岁时就完全形成了他所显现出的 风格,他不象一些大师如贝多芬或是瓦格纳那样长期的思想发展中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肖邦与同时代的舒曼和门德尔松一样,在风格上是真正的抒情诗人。这三个人去世都很早,他们都用青年时代自发的抒情性达到自己事业上的顶峰,他们是浪漫主义第一阶段最杰出的代表。可以说肖邦在他的成熟作品中,几乎没有一件是凭借传统技巧和曲式写成的。肖邦没有象舒伯特那样忍受过贫困和轻慢,也没有想舒曼那样

肖邦所作四首叙事曲的第一首

这是肖邦所作四首叙事曲的第一首,是根据密茨凯维支的叙事诗《康德拉·华伦洛德》在华沙起义的背景下创作的。全曲充满了对过去生活的回忆以及对祖国的怀念,是一首热情洋溢的爱国诗篇。(《康德拉·华伦洛德》取材自古代,讲述的是被日尔曼武士团俘虏的立陶宛少年康德拉长大后立志牺牲自己,为祖国报仇的故事) 此曲为奏鸣曲式,但有许多较为自由之处。 开头是7小节的引子。第8小节开始,作者想要讲述的故事开始,这里有一个主题与和声进行错位的现象。第9小节在和声上是引子的终止式,但从速度、节拍上已经进入了主部,从而形成了和声不到位的情况。主部是从引子的补充终止开始,并且屡次反复:Ⅳ-Ⅵ-Ⅴ。主部仿佛是一段抒情性的叹息。共28小节。最后停在g小调的属七和弦上。 第36小节开始进入连接部,从g小调的主音开始,以4个一组的8分音符为单位进行,4小节之后,单位进行了变化,头一个音符变为2分音符此时,音乐变的不安起来,甚至让人觉得惊惶,音乐变的越来越快,仿佛海浪般汹涌而来,从右手上下起伏的旋律中,能让你感到自己在被海浪玩弄的小舟上是那么的恐惧和无助……这是一个具有独立的艺术形象和主题功能的段落,规模较大。调性经历了g-a-g的过程,左手始终有着主持续音的伴随,仿佛是掀起恶浪的真正力量之所在。直到最后,它似乎都没有担负起真正连接的作用,在大浪稍稍宁静的时刻,副部主题悄悄地来到了。 一段抒情性的叹息,是大家较为熟悉的旋律,降E大调开始,共15小节,是个8+7的复乐段结构左手以琶音为主,悠美而且让人觉得背后蕴藏着无穷的能量似的。 结束部从第83小节开始,主部素材派生而来,但是,它延续了副部的降E大调,依旧是叹息,依旧是呼唤,催人泪下的感动。 接着94小节开始进入了展开部。在a小调上开始,并始终有属持续音伴随。首先展开主部,具有悲剧色彩。作者在展开手法上采用了性格变奏,在展开时保持了句子的完整性。第106小节展开了副部主题,此时曾另人感动的副部主题爆发出了非常大的能量,音乐形象变的极具英雄气概,调性经历由A大调—G大调。这是副题的一次性格变奏,具有动力性。右手旋律及左手的伴奏织体都变的非常饱满,每个和弦在ff的力度上如革命的炮声般撞击着人们的心灵,那是渴望自由的呐喊,那是对敌宣战的呐喊! 第126小节开始展开连接部素材,这是一个即兴的乐段,无法看清句子的脉络。在降E和声大调上展开,具有幻想的性质。 第138小节是展开的第四个段落,左手具有圆舞曲的节奏特征,仍在降E大调上,并且在主题上具有谐谑曲的特征。第146小节,开始准备再现降E大调上,但从句子上看不是十分清晰。在经过长距离的右手旋律及力度爬升后,第167小节,副部首先出现在再现部中,此时的调性却仍在降E大调上竟然没有和主部的调性统一,此时的再现仍似乎动力性的,左手的琶音比呈示时密集了一倍,右手的和弦改为8度双音,但有许多自由变奏的因素,显得情绪更加走向高潮,仿佛让人感觉胜利是最终的。但是随后在第180小结,再现了结束部素材,又一次出现了叹息,其中透着无比的无奈,让人觉得结果也许并不太妙,也许全曲的结尾会给一个答案的。左手的伴奏延续副部再现的织体,主持续音仍保持着,第194小节,在g小调上出现了主部再现,并始终在终止四六——属——主的连接上,天空的乌云变得一望无际,仿佛要吞下整个世界似的,只剩几缕阳光还能艰难地透出让人分辨这是白昼而非夜晚。悲剧的色彩让人更加清晰地感知。乐段在208小节完全收拢。接着是庞大的尾声部分,期待着的结局就将出现。

肖邦四首叙事曲

肖邦四首叙事曲(柯尔托版) 肖邦一生共创作了四首叙事曲体裁的钢琴曲,这四首叙事曲写于1831至1842年之间,也就是肖邦21岁至32岁这段充满青春朝气的时期。这一时期也是肖邦音乐创作上的高峰期。他创作的四首叙事曲,规模宏大、气势恢弘,具有史诗性、戏剧性,具有广阔的交响性发展。他是历史上第一个把叙事曲这一体裁运用到钢琴曲创作上来的作曲家,他为叙事曲这一体裁领域内的发展、为李斯特和其后的交响诗、交响画、音诗、音画等奠定基础。 叙事曲这一体裁发源于中世纪的定形诗,除有固定的诗形外,根据其语源有时也兼指舞蹈歌。到了14世纪以后只歌不舞,在法国、意大利、英国、德国成为独唱或复调叙事歌曲的通称。到了18世纪演变为叙事诗形式,如作家歌德的《魔王》叙事诗,作家黑尔达的《爱德华》叙事诗等。后来一些作曲家,根据叙事诗的词把它们谱写成歌曲,从而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叙述体歌曲。如勒韦的《爱德华》、舒伯特的《魔王》、舒曼的《两个近卫兵》等。肖邦首先在篇幅长大而富于戏剧性的钢琴曲中使用叙事曲这一名称,后来勃拉姆斯、李斯特、格里格、维厄唐、福雷等音乐家也在钢琴曲中使用其名。一部分管弦乐作品也借用了叙事体形式。如柴可夫斯基的交响叙事曲《督军》、杜卡斯的《魔法师的弟子》、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交响组曲《舍赫拉查德》等,都是较典型的交响叙事曲。 肖邦把原先用于声乐作品中的叙事曲体裁借过来,用于钢琴叙事曲的创作,这一大胆的创新与受到同乡诗人密茨凯维支叙事诗的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密茨凯维支叙事诗的民间风格表现在民歌的格调和民间的语言,肖邦叙事曲的民间风格表现在民歌性质的主题、民间音乐的即兴性的变奏手法。肖邦用器乐这一新的形式、新的语言来表现诗的形象、诗的意境及其个人对诗的主观感受,器乐叙事曲体裁恰巧吻合了他的需求,他开凿了器乐叙事曲体裁的先河,为叙事曲体裁拓宽了使用的范围,丰富和发展了叙事曲的音乐表现。 肖邦运用叙事曲这一体裁创作的四首钢琴叙事曲,广泛采用非规范的混合曲式结构。这表明了叙事曲这一体裁与混合曲式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表明了肖邦要用混合曲式结构原则来表现叙事曲曲析复杂的思想内容,表明了器乐叙事曲体裁这一新的形式因为与文学、戏剧作品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必然带来曲式结构上的变更。 器乐叙事曲体裁这一19世纪30年代的产物,给叙事曲体裁带来了活力和生机。它的诞生使得叙事诗这一文学体裁与纯音乐的语言结合了起来。这一综合艺术的产物,这一新的形式必然带来音乐语言、音乐语言结构及其表达方式上的变革。混合曲式结构,这一建立在传统曲式结构原则上的混合体,必然与器乐叙事曲这一综合产物有着密切的联系。 肖邦是历史上第一位把叙事曲这一体裁运用到钢琴曲中来的音乐家。由于叙事曲这一新的器乐体裁形式需要用无词的语言来表达音乐内容,由于叙事曲与诗歌、文学的密切联系,以及诗歌、文学内容的史诗性、戏剧性需要通过这一新的体裁形式去表达,因此,肖邦冲破传统的典型规范及用新的结构形式取代旧的结构形式是不可避免的。 肖邦叙事曲深受密茨凯维支叙事诗的影响,美国音乐批评家及著述家詹姆士·基本兹·休涅刻在出版于1900年的《肖邦---其人及其音乐》一书中认为肖邦是一个"聪明人",因为他不给人以有关叙事曲内容的更明确的线索,接着说:"《第一叙事曲》是根据《康拉德·华伦洛德》而写的,《第二叙事曲》肖邦承认是受亚当·茨凯维支的《魔湖》的直接影响而写的,

浅谈肖邦钢琴音乐的艺术特色及演奏特征

浅谈肖邦钢琴音乐的艺术特色及演奏特征 朱婷 内容摘要:肖邦是十九世纪波兰最伟大的民族作曲家和爱国主义音乐家, 他的钢琴音乐创作对整个西方音乐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对肖邦钢琴作品在艺术特色和演奏特征两方面的阐述,着重分析肖邦钢琴作品在音乐思想与演奏方法上的特色。 关键词:艺术特色艺术形象演奏特征演奏钢琴作品声音 肖邦在欧洲音乐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也是民族音乐的奠基人之一。他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是在远离故土的景况下渡过。对祖国的思念,对自由解放的渴望,对波兰的土地与人民的热爱,是贯穿在他的全部作品中的主线。肖邦创作的钢琴作品包括4首叙事曲,4首谐谑曲,27首练习曲,58首玛祖卡舞曲,24首前奏曲,19首波罗涅兹,3首奏鸣曲,21首夜曲,2首协奏曲,17首圆舞曲,2首幻想曲,还有摇篮曲,船歌等作品。他的创作涉猎各种体裁,而且不论哪种形式,都强烈地渗透着他精神世界的情感体验。他把浪漫主义的时代风格与爱国主义的精神内容紧密的融合在他的音乐作品中。 一艺术特色 根据肖邦不同体裁的钢琴作品,可分为四类;1波兰的民族性:较集中地体现在叙事曲和波兰舞曲当中。2 法国的沙龙性:多表现在圆舞曲中,其中即兴曲、夜曲也受到沙龙性影响。 3 光辉的炫技性 :主要体现在练习曲、波罗涅兹、叙事曲中。4内心情感自我刻画的精神性:仅是肖邦个人内心的表露,刻画自己内心的作品包括第四首叙事曲、波罗涅兹幻想曲、第三首奏鸣曲、船歌等,这些作品专门表现了人类的内心矛盾和冲突,具有深刻的精神性。 肖邦的24首练习曲是钢琴演奏者同往高级阶段的必经之途。如作品10:第三首以动人的歌唱著名。需要完美的连贯,手指对五个各具个性的层次平横与音色明暗的控制中段还有艰难的双音。第四首是极精湛的双手快速练习,有火一般的热情。作品25 :第一首把快速的分解和弦弹成“歌唱的和声”,即要如同弦乐四重奏所奏的长音一般,又要能够清楚的听到每一个声音。那么证明了肖邦的练习曲是浪漫主义时期钢琴演奏技术发展的一个缩影,同时也赋予了新的艺术形象。 从肖邦的波兰舞曲和夜曲中,我们可以看出肖邦作品的艺术特色。他的第一首波兰舞曲带有强烈的民族情绪,与第五首相近;第二首是悲剧性的;第三首是带有军队性质,内容较肤浅外露,不深刻;第四首表现了民族性,悲剧性和英雄性;第五首是唯一一首,把波兰舞曲和玛祖卡合在一起的,它把对故土,对民族的一种怀念亡国的愤慨情绪,充分的表现出来;第六首是表现沙龙性的,贵族场合下的高雅聚会。而肖邦的夜曲可谓是句句珠玑,声声动人,首首精品。内容十分丰富,有的带有一种强烈的悲剧性。如B大调OP61之一,它比较接近船歌、op27之二是带有沙龙性的音乐。总之,肖邦的不同体裁的作品表现了他在音乐上的创造性、敏感性和刻画意境的能力。

肖邦钢琴作品的艺术特色及演奏特征解读

肖邦钢琴作品的艺术特色及演奏特征解读 肖邦是浪漫主义时期极具特色的作曲家之一,又被称为“钢琴诗人”。他一生的所有作品几乎都是钢琴曲,其独一无二的创作风格是钢琴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肖邦的作品装饰音灵动、旋律如歌,加之其踏板的完美融入和复调、和声的大胆运用都是其创作灵魂的体现。 1 肖邦钢琴创作的简述 肖邦在钢琴作品中赋予了自己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所以他的曲风是自由独特、不受时代束缚的。与传统创作技巧和曲式不同,他成熟的作品几乎都另辟蹊径,为钢琴艺术增添了新的色彩。在古典世界里,肖邦的作品獨树一帜,是优雅、梦幻,没有先例可循且独具魅力的。 肖邦在一生中约有200首钢琴作品,《夜曲》是流传至今的艺术精品,通过优雅的旋律自然流露出内心的情感是《夜曲》的特色所在; 《圆舞曲》是饱含丰富情感的心灵之舞,具有强烈的音乐表现力和感染力; 《练习曲》是对肖邦演奏技巧的体现,通过对手指和键盘构造的了解,在灵感的交织下开辟了全新的钢琴演奏领域,是一部出色的艺术作品,至今仍有教学意义; 《即兴曲》看似即兴,却有着清晰的音乐逻辑,旋律上变幻莫测,却又有紧密的结构,随性且洒脱; 《玛祖卡》的灵感源自波兰舞曲,是对肖邦民族情感的体现; 《前奏曲》突出了每个调性的特点与魅力,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他的每一部作品都用最精练的艺术风格刻画最富有生命力的艺术灵魂。此外,肖邦还有《叙事曲》《摇篮曲》《f小调协奏曲》等作品,无一不具有强大的音乐魅力和独有的创作风格,为钢琴史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 肖邦钢琴创作的艺术特色 2.1 浪漫主义特色 肖邦喜欢将自己的个人魅力赋予钢琴创作,很多作品都是对百姓普通生活的诠释,让听众很容易沉浸其中,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他在

肖邦g小调叙事曲op23赏析

肖邦g小调叙事曲op23赏析 肖邦的叙事曲,是受了波兰革命诗人密茨凯维支的叙事诗的启发而创作的。关于他的四首叙事曲中的第一首——《g小调叙事曲》(作品23),许多肖邦的研究者都认为是在密茨凯维支的叙事诗《康拉德·华伦洛德》的影响下写作的。 《康拉德·华伦洛德》是一篇爱国主义的史诗,叙述十四世纪时立陶宛人反抗日耳曼武士团的斗争。立陶宛人倭尔特·冯·斯塔丁幼年被俘,在日耳曼武士团的抚养下长大。在战争中同时被俘的立陶宛民间歌手哈尔班,暗中以爱国思想感化倭尔特。倭尔特在他的潜移默化下,酝酿着复仇的大志。后来他被立陶宛人俘虏过去,娶了立陶宛大公的女儿阿尔多娜。夫妻二人以身许国,决心牺牲自己的爱情、幸福甚至生命和荣誉,来挽救祖国的命运。他们二人悄悄离开立陶宛,来到聂门河的对岸。阿尔多娜自愿以修女的身份,关在尖塔上的小屋里,直到死去。倭尔特改姓换名为康拉德·华伦洛德,回到日耳曼武士团,在对摩尔人和土耳其人的战争中立了功,取得了武士团的信任,被任命为武士团大总管。掌握了大权以后。他在处心积虑的密谋策划下,干了许多倒行逆施的事,使武士团虚耗国帑,失去有利的作战机会,弄得民穷财尽,一败涂地。后来事情终于泄露,在倭尔特以叛逆罪被处死刑的前夕,他和尖塔上的阿尔多娜作了悲惨的诀别。 《g小调叙事曲》的开头是缓慢的引子,两手齐奏一个庄严的曲调,这是讲故事者的开场白,它把我们引进了悲壮的史诗气氛中去。第一主题是一个典型的叙事性主题。一开头就听到一个余音袅袅的音调,好象说唱的老艺人哈尔班在拨动他的四弦琴。沉着而忧伤的旋律,时时发出叹息的声音,好象是在讲述一个被奴役的民族的苦难的历史,以爱国思想来哺育在敌人营垒里长大的倭尔特。下面的连接部是第一、第二主题之间的桥梁。连接部不断地发展着一个短促的音调。这个音调的痉挛式的节奏,表现出焦急不安的情绪,并且热情渐渐高涨,变得心潮澎湃.壮怀激烈。第二主题表现了另外一种境界:温和、明朗、充满抒情气息,象一首优美的歌曲。它好象是立陶宛少年倭尔特天真纯洁的心灵的写照。结束部是第二主题的补充。进一步抒发了婉转亲切、富于诗意的柔情。

肖邦《G小调叙事曲》赏析

基本乐理课程论文:肖邦《G小调叙事曲》赏析 摘要: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诗人”肖邦一生共创作了四首叙事由,其中的《G小调叙事曲》是他创作的第一首叙事曲,也是整个器乐曲中的第一首采用叙事性的体裁进行创作的作品。这也正是体现了作曲家肖邦的个性化特点。《G小调第一叙事曲》有多种不同乐谱版本,每个钢琴家因其自身的技术、智力因素、音乐知识、演奏创造潜力、气质、精神涵养等因素使《G小调第一叙事曲》这一作品出现了不同的诠释风格,如阿图尔·鲁宾斯坦的不动声色但扣心人弦;霍洛维茨的个性张扬和毫不掩饰的炫技;波利尼温暖亲切的抒情,敏感的分句,丰富的音色与浓郁的诗意等。肖邦以他天才般的创作再次证明了音乐的魅力所在。关键词:肖邦;钢琴;第一叙事曲;风格 前段时间在音乐厅听了一位硕士研究生的毕业钢琴独奏音乐会,会上演奏的钢琴曲都觉得很好听,但对其中的一首作品——《G小调第一叙事曲》特别有感觉,于是查阅了一些资料,也结合课上学的一些知识对这首作品做了一点赏析。 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赋予了音乐家要求摆脱束缚、表现个性的精神。音乐创作的风格开始朝着技艺高超、感情极度外溢的方向走去。这一时期的作品也因此被称为“浪漫主义音乐”,肖邦是其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肖邦(1810—1849),19世纪初出生于波兰,兼具斯拉夫民族与法兰西民族的双重血统。这位被誉为“钢琴诗人”的作曲家一生都将祖国和民族的自由视为自己的生命之魂,他所追求的是通过运用钢琴的演奏技巧来表达自己强烈的内心情感。肖邦的创作深刻影响了浪漫主义时期音乐风格的形成,也极大地推动了钢琴艺术的发展,其富于情感的旋律和气势过人的特性带给人们一种极其纯净的声音享受。“通过曲调可以听出人民的心声,通过为旋律所配的美妙的和声可以看出他们的心地和他们的真挚”——《G小调叙事曲》就是其中较富特色的一部作品。 19世纪,在音乐的浪漫主义时期,产生了器乐的叙事曲。器乐的叙事曲和叙事诗歌曲一样具有叙事性,内容多取材于民间史诗、古老传说和文学作品。叙事曲(ballade)作为钢琴曲体裁是肖邦所首创的,它是一种篇幅大而富于戏剧性的钢琴曲,相当于诗歌领域叙述英雄丰功伟绩的歌谣。他一生写了四首钢琴叙事曲,这些叙事曲将文学作晶的精神和音乐语言融合在一起,是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宏大的高潮构成的完美的巨著。在他之后,勃拉姆斯、李斯特、格里格、福雷等人都用这种体裁创作过钢琴作品。《G小调第一叙事曲》作于1831——1835年之间,编号23,是肖邦四首叙事曲中创作最早的一首,是第一首采用这种体裁名称的钢琴作品。席林斯基说这个叙事曲“不仅没有词,而且也没有任何具体化的内容,但却与曲名十分一致和贴切。”也是肖邦创作进入成熟期的一个标志。因而这部作品无论在音乐史上还是在肖邦的全部创作生涯(1817~1849)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意义。 在创作《G小调第一叙事曲》时,肖邦刚来到法国巴黎,这时的法国正处于君主立宪的“七月王朝”时期,当时政权代表的是金融资产阶级的利益,金钱统治着社会的一切。为了在巴黎站稳脚跟,肖邦和上层社会的人士有较多交往,环境决定了他“非生活在这个圈子单不可。”他很快打开了局面,获得成功。但上层社会的奢华和虚假无法安慰一位满怀亡国之恨的流亡者痛苦的心灵。他在1832年底写给巴黎艺术部长的一封信中“一个不能再忍受祖国的悲惨命运而来到巴黎已将近一年的波兰人??”的字句就能表明肖邦当时的身份和心情。这时,同波兰同胞交谈、同忆(如波兰诗人密茨凯维支、被称为“波兰的帕格尼尼”的里平斯基等)就成了他精神的慰藉。如果说肖邦的创作前期足以清新、明快为基调的,并略有欧洲沙龙乐风及波兰贵族气息的话,那么在这一时期,独立面对生活的艰辛及失去祖国的哀痛使他的思想趋于成熟,作品的思想性更高,情感更深刻,气势更宏大。他的作品从具有抒情诗的特点演变为具有民族史诗性的特点。《G小调第一叙事曲》这一宏伟的史诗性乐曲jF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肖邦曾亲口对舒曼说,他的某些叙事曲受波兰爱国诗人密茨凯维支的史诗启发而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