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尝试

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尝试

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尝试
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尝试

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尝试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陈述性的知识教学,琐碎而不成系统,专门的能力

训练远远跟不上,即使有训练,形式也多以单篇课文为主,杂乱无序。因此,学生对知识的

概括还停留在最初直觉的感性认识上。对已有知识的概括水平的低下,影响了语文整体成绩

的提高。从教学实践角度看,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就是概括过程。没有概括,学生就难以

形成概念以及系统的知识体系,自然对知识的运用就不能开阖自如。可见,概括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从课题入手概括。文章的题目,一般地都提示了内容的重点,或者是主要人物,如《小

摄影师》;或者是主要事件,如《一次成功的试验》。分析好标题,对于学生初步了解文本

的主要内容、作者思路等都有一定的作用;对于学生学会审题,提高写作能力也是很有好处的。对于记叙人物或事情的课文,我教他们想一想记叙的四要素是什么,再结合课题连成一

句话。如《科利亚的木匣》一课,学生思考:谁?什么时间?在哪儿?做了件什么事?结果

怎样?这样就很很容易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战争开始时,科利亚埋下木匣,四年后,他不光

找到了木匣,还懂得了一个道理。

抓关键句概括。有的文章几个自然段甚至全文都围绕一句话来写的。这样的语句就是文

章的中心句。教学《太阳》第二部分时,可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句“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来理解这一部分。然后找出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太阳与人的关系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读、议,感悟、理解对人类的重要性,明白没有太阳就没有我

们这个可爱的世界。这样学生自然体会到这一中心句的概括作用,也就能将这几个自然段划

分为一段,概括出这一段的段意。这也有利于其今后类似的写作。

就像中心句一样,过渡句也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句型,利用它的特殊作用,我们也能很容

易就可以引导学生来进行分段,概括段意。《把掌声分给她一半》第6自然段中就有一句过

渡句:“有一双挥洒自如的手固然重要,作为一名优秀的二传手,还必须具有宽大的胸怀。”

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学生都知道过渡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的前半句承上,也就是说上

面的自然段是写孙晋芳苦练球技,技艺高超,后半部分启下,也就是说后面几个自然段是写

孙晋芳具有宽大的胸怀。就是这样一个过渡句,使学生对课文条理有了更清楚的认识,自然

能很容易地分段,概括出这两个部分的大意。同样,《秦兵马俑》中也有一句过渡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前面部分就是写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的特点,后面部分是写秦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掌握了这种方法,学生分段、概括段意都不

会感到困难,在以后的练习中也会显得轻而易举。

合并段意概括。一篇文章可以分为几段,每一个段落大意都概括了一个段落的主要意思,把各段的段意综合起来,就能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了。综合组织各段的大意为主要内容,

并不等于各段大意的总和,概括是一定要注意区别重点段落与次要段落,做到有详有略,重

点突出。如《丰碑》全文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写一支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的前进;第二部分写将军的思索;第三部分写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在人们心中树起一座晶莹的丰碑;第四部分写红军一定会取得胜利。从各段大意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为:一支红军队伍

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前进时,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他的形象在人们心中树起一座晶莹的丰碑。

边读边想概括。以《珍贵的教科书》为例,简略地谈谈怎样教学生边读边想、边分析边

概括。首先,一看课题就可以想一想:为什么说是“珍贵的”教科书呢?读完第一第二自然段

又可以想一想:这两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呢?概括一下,写的是延安小学的学生学习条件非

常艰苦,没有书,同学们渴望得到书。进一步与课题联系起来想一想,在一直没有书的情况下,如果得到了书,这书就显得有点“珍贵”了。读完第二大段,再仔细想一想:这书“是在毛

主席的关怀下印出来的!印书的纸,是党中央从文件用纸里节省出来的!”这是为什么呢?再联系课题,对“珍贵的教科书”为什么“珍贵”,理解得就更深刻了。读完第三大段,继续想:

为什么张指导员宁肯牺牲自己也要保护教科书呢?这说明了什么?这时候,同学们就会想到

教科书来得真不容易呀!这样的教科书多“珍贵”呀!有了这样的认识和感情,再读课文的最

小学语文概括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概括能力的培养 在《语文课程标准》小学阶段的“口语交际”中,按学段分别提出了“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的要求,这样的要求其实就是让我们必须培养学生概括的语言能力。 概括是学生阅读、写作的基本功,是语文能力的基础。其他语文能力的培养与发展,都是以概括为前提的,然而,这种能力却没有真正得到重视,最终才会导致学生的概括能力不强。通过这几年的认真学习、不断钻研,我找到了学生概括能力不强的一些原因,具体的有以下几方面:(1)小学生的年龄小,他们的大脑发育并不成熟,并且生活经验也很欠缺。他们可以直观的地感知事物,但是还是很难找出段落、课文中最主要的本质东西。基于此情况,老师必须做到亲自指导,逐步培养、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2)在学习表达的过程中能够观察到,一部分学生是具备不错的逻辑思维能力的,他们可以在头脑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并且概括出课文的主题,但还不会用简洁和准确的语言将主题和中心思想表达出来,影响到了概括能力的提高。(3)在课堂阅读以及课外阅读时,部分学生没有认真地用心去阅读课文,而只是一味的为了读而去读,根本就没有动脑筋,所以对课文内容不能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最终就会导致无法概括文章的段意、主要内容。 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要把概括能力的训练放在第一位。中年级正是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以及中心思想的起步阶段,要逐步培养学生的高度概括能力,但是这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此,就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完成。我通过对课文的教学,尝试了一些小方法: (1)从课题入手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通过题目我们就能得到课文的很多信息。有的课文题目,就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我在教学《和时间赛跑》这一课时,就从这个题目展开,给学生列出了读文线索:1)作者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明白外祖母的去世使作者懂得时间飞逝、日月如梭的道理,然后才会决定“和时间赛跑”。2)作者怎么能和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比赛的?作者又有什么感受?让学生细致深入地再读读课文,找出作者在文中和时间比赛的事以及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读读体会、交流。概括这类课文的主要内容,就可以从课题入手了。 (2)从体裁入手 小学阶段的课文主要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写人的文章应该通过人物的事迹和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的具体刻画,体会人物的思想品德,从而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写事的课文,应该从六要素入手概括本文的内容及中心。《争吵》一文很明确地交代了时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显而易见,本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就是:通过写我和克莱谛因一件小事儿吵架,事后,克莱谛主动请求和好,而“我”因我因不主动认错受到父亲批评,教育我们与同学、朋友之间发生了矛盾,要主动承担责任,要互相谅解、珍惜友情。写景状物类文章,主要应关注景、物的色彩、用途等。《我爱故乡的杨梅》写了江南的杨梅,抓住了杨梅的外形、颜色、它的味道来写,文中的每句话都流露出了作者对杨梅的喜爱之情。 (3)从段意入手 相对来说,小学生概括每段的意思比直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要更容易些,一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摘要]: 科技辅导员对青少年创新意识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样做一名优秀的科技辅导员呢?我们应该从四个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整合资源、配合教学;激发兴趣、科学探究;鼓励创新、活动开路;创设和谐,共同合作。 [正文]: 在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过程中,科技辅导员是一支至关重要的队伍。他们努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促进青少年科技素质的提高。我们作为科技辅导员,要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整合资源、配合教学 首先,现代教育技术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容的,它还包括电视、电影、录音、幻灯等多媒体,还有实验教学。这些现代教育技术的资源建设、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学校信息技术设备比较完善,实验室建设也比较规;有的则缺这少那,特别是农村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建设大多不到位;有的资源建设比较好,但由于多种原因,设备长期闲置,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科技辅导员要积极配合校领导,制订好资源建设的整体规划。 其次是抓好资源的管理,对现有资源进行鉴别、取舍、维修,对新添的资源建设要有系统的“管理使用制度”,构建现代教育技术资源体系。

第三,抓好资源使用率,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此,科技辅导员既要协助校领导抓好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应用能力和水平,还要努力协助学科教师制订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计划”,为他们写好教案,提供方便,包括制作教学课件,选择音像教材资源等。 二、激发兴趣、科学探究 如何让学生热爱科学、提高科学素养,这需要科技辅导员付出更艰辛的劳动。 1、要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往往是靠老师通过多种形式去激发的。如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育生活化。如在教“周长和面积”的容时,我设计了一个课件,即教师买了一套住房(多媒体展示高楼大厦),要进行装修,有几个问题请你帮忙解决。问题一:计算出这套房子的总面积;问题二:用边长5分米的石铺地需要多少块?每块石售价8元,需要多少钱?学生听后跃跃欲试,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 2、引发科学探究。小学生对上科学课普遍很感兴趣,都能自发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而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来源于对事物观察后所产生的科学问题。他们想了解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就引发对这一问题的探究活动。如《比较水的多少》一课,学生经过观察,发现要比较出水的多少,不能只从容器的大小,液面的高低来确定,而是要综合地考虑到多种因素,液面虽高,但由于容器的体积(底面积)小,所以所装的水不一定多。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用什么办法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判断出哪瓶水多,哪瓶水少呢?此时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想亲身探究一

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创新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素质教育的主旋律。一言以蔽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现就自己的工作实践谈一谈体会,以与同仁共勉。 一、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②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其次,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第三,创造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课余活动。扩展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结构,扩大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着眼于未来。 二、重视内在诱导,引发创新意识。 “你可以把马拉到河边,但你却无法迫使它饮水。”教学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环境的创造,教学模式则是构建这种环境的方法。安静地坐在教室里的学生不等于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就等于教学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学的关键在于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激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引导学生不断进行创新学习。 在《圆的认识》一课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谁知道,汽车为什么能行驶得又快又平稳?”学生回答:“因为车轮是圆的。”“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汽车就能行驶得又快又平稳呢?”学生面面相觑,百思不得其解,迫切想知道答案。“看来,汽车为什么行驶得又快又平稳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还很有必要研究一下呢。”从而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弄懂“圆”、“圆心”、“直径”、“半径”的概念及性质。学生在追寻答案的过程中自主地探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案例分析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 教学“圆的面积”时,除了像课本上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用这些近似的等腰三角形拼成近似的长方形,从而得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S=πR2外,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把圆分成若干等份后还可以拼成哪些已学过的图形,这些图形的面积与圆面积有什么关系?利用这些图形能否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呢?通过操作,观察讨论,学生统一了认识: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后,还可以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根据这些图形与圆的关系,也可以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类似活动,使学生不拘泥于书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通过实践去感知知识,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而且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概括归纳能力都得到相应提高。这样的操作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会了自主探索,自己去发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案例二: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应把学生置于问题的情境中。让学生去面临问题,在问题的唤起下,

产生求知情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先设计一道有趣的数学题,在黑板上写出“1、10、100、”问:“谁能加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把这三个数连接起来?”这个问题学生感到很新奇,这三个数分别是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怎么能用等号连接起来呢?学生陷入沉思,认真思考后,得出了多种答案:1元=10角=100分,1米=10分米=100厘米……,此时教师又提出问题:谁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学生一听,思维更活跃了,纷纷发表了不同意见:1元=1.0元=1.00元,1米=1.0米=1.00米……,我接着说:像1、1.0、1.00这样的数的大小是否相等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研究这个问题‘小数的性质’。”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能力。 【反思与分析】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直是贯穿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也是数学教学的落脚点。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多鼓励学生敢于创新、乐于创新。我们应当注意发现学生的“别出心裁”,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在教学时应尽可能多地采用自由、开放的教学手段。 只要一个个新的教学知识融入到有趣的生活情境之中去,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感兴趣,就会积极去探索,去创新。否则,则会对数

小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小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教师:何群慧 纵观现今的小学生,他们娇生惯养、自我为中心,往往不会与人交流与合作,这有悖于时代对人的素质所提出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因此,从小学起在教学中就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加强合作技能与方法的指导,并提供一些让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积极地参与,主动的探究。在语文课程教学中不乏“合作学习”的身影,它是孩子们交流与表达的一种情境、一个平台,是语感形成的肥沃土壤。怎样优化合作学习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互补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 1、利用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做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一,他们的合作意识的萌动,往往就是从一个游戏开始的,因此,教师应适时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知识经验精心编写教案,联系实际设计出一些具有启发性、开放性和可合作性的生动有趣的游戏,并营造一定的课堂氛围,一定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与收获。 2、在活动中保持合作兴趣。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通过交流、争论、意见综合等,建构起新的、深层的理解,同时,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监控。因此,积极有趣的合作活动是让学生保持合作兴趣的最佳措施。 3、在成功中增强合作观念。合作学习的优点在于,在合作学习中,各成员之间相互沟通、相互支持、共同负责,从而往往能达成学生个人难以达成的目标,使学生的认识从“要我合作”进步到“我要合作”。 二、加强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生的个人表现欲极强,而合作意识相对较弱,针对这个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性的进行合作方法上的指导,不断的进行技能上的训练,从而逐步形成一个团结合作、相互尊重、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 1、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机的组合。 学生个体的差异表现在性格、能力、爱好等方面。他们有的活泼;有的内向;有的能说会道;有的动手能力强……合作学习往往是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在分组时教师要综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把学生编成小组。 2、分工要明确。 每个小组的学生轮流当小组长,小组长主持小组活动,按小组学习要求,组织大家交流、讨论、争辩、朗读。每次学生的合作学习由小组选出一名代表,作为本组“代言人”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代言人”不断变化,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自己的特长成为小组“代言人”,也就使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一种成就感。这样在活动中有利于生生之间的配合,起到相互带动、相互促进的作用。 3、指点要巧妙。 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必须及时了解情况,予以辅导,引导学生确定采用的讨论方法。为提高讨论的效益,使讨论由浅入深,教师在巡回中应就如何清楚明白地

归纳总结能力培养

归纳总结能力培养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策略研究 抚松外国语学校:周连红 数学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还要注重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概括和总结是思维训练的一个基本内容,数学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概括能力训练,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环节,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我常常听有些学生抱怨说:“老师一讲就明白了,可是再遇到时就又不知从那下手了”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是因为是学生平时学习上缺乏一种“归纳总结”的好习惯才造成的。 有的学生学知识很有条理,好像他把东西摆放得井井有条,需要什么,一找就找到了。有的人学知识杂乱无章,好像家里的东西乱堆乱放一样,需要什么,翻箱倒柜找不到,急的满头大汗没办法,只好再到商店里买新的用。学习也是如此,要学会自己整理,把知识很有条理地“放入”脑海里,什么时候应用,提取出来就会很方便。 很多学生只知道用功地苦学,而没有养成及时归纳总结的习惯,所学的数学知识在他那里是分散的、孤立的,没有连成片,没有长成知识树,当然在应用时就不知道从哪里提取,学习效果大打折扣。人的大脑就像一间仓库,只有按一定规律进行存储,在使用时才能快捷地找到并提取。 归纳总结相似题目的类型,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我们的学生也要学会自己做。当学生会对所做的题目分类,知道自己能够解决哪些题型,掌握了哪些常见的解题方法,还有哪些类型题不会做时,学生才真正的掌握了这门学科的窍门,才能真正的做到“任它千变万化,我自岿然不动”。

学生们经常会发现,天天做题,可成绩不升反降。很多相似的题目反复做,可是不会的题目还是不会,会做的题目也因为缺乏对数学的整体把握,弄的一团糟。这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养成归纳总结的习惯,学过的章节,不知重难点;检测多遍的知识,仍然稀里糊涂;同一类型的问题做过多次,还是束手无策……这些现象在数学学习中很普遍,这是学生数学归纳能力欠缺的表现。 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习惯的重要性。它甚至比单纯地教给学生知识与能力更重要。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提高学生的数学归纳能力。这样即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又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自己归纳,总结规律,既符合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又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教师只起到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那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培养学生归纳重难点的习惯 数学的每一节,每一章都有重点难点.调动学生归纳出来,并下功夫掌握住,就等于抓住了学习的要害,对整个学习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节中,引导学生归纳出本节的难点就是:确定圆心距与半径的和、半径的差的大小关系。这样在遇到形形色色的圆与圆的位置关系题时,学生才能快速的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要求学生归纳知识点,构建知识网 知识点的学习是零碎分散的,缺少归纳整理,就如同废品收购站一样,乱七八糟,混乱不堪;有了归纳整理,才可以理清关系,巩固所学,形成合力,构建起强大的知识网。 例如:二次函数复习要点

小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计划

学生创新能力与研究能力的培养计划 东高平联小 一、提出课题研究的背景: 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到了强国富民的理论高度。人类正处在新旧世纪交替时期,二十一世纪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这是新世纪人才规格的特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是时代赋予全社会的职责。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依据实际生活中的经验,解决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接触问题,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开和不断深入,教育创新改革向纵深的发展,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此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不断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是与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以及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相适应的。它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客观条件的产物,又是人们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活动,有利于青少年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二十一世纪,是科技创新的世纪。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着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各国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在一些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内容已作为中小学核心课程的重要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由此可见,面对科技创新教育,在科学发展观、创新教育理念、新思路和新对策等方面都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从而为科技创新教育在学校里蓬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本次所确定的研究课题是在推动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劳动者,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为目标;结合学校实施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经过不断探索、研究而产生的。它全面概括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意义和目的、实施策略和指导方法。通过研究,旨在使青少年学生坚定科技兴国信念、初步养成勇于探索、追求新知、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广博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参与、动手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实践能力。以科学发展观和科技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引领青少年学生创新教育向深层次发展。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1. 研究目标: ①探索一套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基本思路和具体策略,并通过创新教育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②使广大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带动各学科深化教学改革,使原来的以教为主的传授式教学真正转变为以学为主的创造性教学。 ③能促使学生优化学习行为,从原来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的研究性学习,从而促使学生实践能力、学习能力有较大的提高,使学生逐步形成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精神,能不断提高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 2.研究内容: ①明确实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意义和目的。

机械专业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素质

机械专业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素质 【摘要】在教好机械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将会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活跃思维,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转换思维,培养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加强培养学生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加强学科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发挥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机械专业;学科特点;培养;学生能力 职业学校机械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都具有鲜明的专业特点,如果教师在机械专业教学中,能根据机械专业学科特点,挖掘学科资源,在教好机械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将会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笔者就《机械制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能力,谈几点看法,望商榷。 一、活跃思维,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职业学校学习工科的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建立尤为重要,可为专业课的学习做好铺垫。人从会思考就会想象,有了想象力,设计师才会设计出造型优美别致的建筑物及工艺品等。通过想象力的培养,人的思维会变得更加敏捷,心情会变得更加开朗,生活也会更加充满诗情画意。在制图课的学习过程中,空间想象力能帮助学生们识图、画图,可以说识图、画图的能力是建立在空间想象力的基础上的,没有空间想象力,学好《机械制图》就是一句空话,而且会给其它专业课的学习带来困难。空间想象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发挥现代技术教育优势,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从而达到深化课程、改革教学的目的。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以及活动影像等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形象化教学,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法在直观感、立体感等方面的不足,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例如:对一些结构比较复杂的物体,教师无论怎样讲述与比划,学生始终难以想象出来。这种情况下,如果运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转换思维,培养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 在教学中不仅要讲究知识的科学性,还要讲究授课的艺术性和趣味性。例如:在讲述三视图的形成时,针对职业学校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低,基础理论知识薄弱,空间想象力差,还没有形成立体概念的情况,如果直接讲述有关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很容易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所以,经过充分备课后,我采用讨论与启发相结合的方法。上课时,不直接讲坐标系与三投影面体系的概念,而是以学生非常熟悉的教室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把一个长方体摆放在教室里,由前往后看物体,就如同有一束平行光线由前往后照射物体一样,物体的影子照在黑板上的情景;教师再引导学生想象从上往下照射在地面上情景,并让学生说出各自的想象结果。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黑板、地面、墙面之间的关系是两两互相垂直的三个平面,接着,教师讲述投影面的概念,引出三个投影面、三个坐标轴:x轴、y轴、z轴、三视图。然后教师展示模具——三面投影体系,画出长方体在三个投影面内的投影。接下来启发学生,如何把三个视图放在一个平面上形成三视图,以及讨论三视图投影规律。这样教师通过学生熟悉的物体对学生进行引导、讨论,学生很容易就建立起三面投影体系的概念,初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对三视图的理解也会非常深刻。 三、加强培养学生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人的形象思维在头脑中形成的技术方案或模型,只有通过实践操作才能转化

浅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

浅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当今教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教师,在数学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综合体现。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创设良好氛围,激发学生主动探索 在?笛Э蔚慕萄е校? 教师要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创新,把学生真正放到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合作者。在教学中应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活动活动空间,让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主动提出不同的见解。并且允许学生想错、说错,教师要适时点拨,要学生敢说、敢想,形成一种师生平等、民主和谐、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会激起学生创新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 二、夯实学生“双基”,提供创新思维源泉 根据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和认知结构,小学熄灭的创新

意识是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基础知识学习不扎实,思维如同“海市蜃楼”,创新也只是“空中楼阁”,所以在组织教学时,让学生获得有关数学、数量关系,几何图形一简易方程等基础知识,通过有的放矢地训练,让学生对基础知识达到“应用自如”的境界,为培养思维能力奠定基础。基础知识是培养基本技能的基础,是创新思维的源泉,每种能力都是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培养出来的,只有牢固地掌握它,思维才能活跃,创新的灵感才能得以激发,解决问题才能得心应应手。为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时必须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对课标、教材要求掌握的重点知识要彻底弄懂,做到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三、培养学习兴趣,点燃创新思维火花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动力,同时也能使注意力集中、观察敏锐、记忆持久而准确、思维敏捷而丰富,而没有兴趣的强迫学习只能扼杀学生的求知欲望,扑灭创新思维的火花。可见兴趣是创新的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因此,培养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能力,激发创新思维的重要条件。首先,导课新颖,引发兴趣。常言道:“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好课的导入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发兴趣,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比如:讲一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可提出问题:“方程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 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最热门的话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创新能力的培养必将成为21 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则必须在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通过创新教育,开启学生创新的心扉,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成为21 世纪的创新型人才全面地打好基础。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呢? 在此,我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做法和体会,浅谈以下几个方面。 、创设民主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友好、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与学生的教育交往最根本的是二者作为完整的人与人之间理解与沟通,是人和人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教师要放下“架子”和“尊严”,与学生零距离接触,和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关系。师生关系和谐,会使学生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感情体验,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学习过程中的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等。所谓“乐其师,听其言,效其行”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要与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 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自由开放的空间,创设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就能主动参与,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从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诚于嘉许,宽于称道” 的态度,想方设法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间,使自己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位听众,一位合作者,也是一位指导者,充当智多星、向导、顾问和伙伴的角色,把爱心、微笑、激励成功和信任带入课堂,在足够的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下创新基础 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它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生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是直接推动学习

如何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

从小培养孩子的能力有哪些?孩子的未来很大一部分受着来自家庭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父母从小给孩子的培养方面,如果父母能够从小就注重培养孩子的某些能力,那么,对孩子长大以后在学习和生活的路上,一定有着很大的帮助。 1 能力一:自立能力自立是一个人在社会中保存个体生命的最基本能力之一,为了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安全,使孩子顺利成长,家长应从孩子幼年时就加强对他们的自我保护教育,培养和提高孩子的自立能力。有时候家长可以把一些简单的事交给孩子去做,例如自己吃饭,独自一人去买东西。 2 能力二: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就是自己管理自己生活的能力。能够独立料理自己的生活,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须要学会的一个环节。不能做到生活独立自理,孩子就会一直依赖父母。这样的孩子并不具有竞争力,一旦脱离了父母的扶持,孩子将惊慌失措,不能将生活正常进行下去。因为,他们没有独立生活的意识,不具备独立生存的能力,迟早是要被社会所淘汰的。 3 能力三:数学能力数学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从小就培养好孩子的数学能力,为孩子以后的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有什么方法能使宝宝获得学习数学的乐趣,并爱上数学呢?首先有些人觉得数学枯燥无味,很大程度上是对数学不感兴趣。其实数学世界也像一首优美的乐曲,听得懂的人会感到无穷乐趣。爸妈们帮助宝宝学习数学需要做的是将数学的概念趣味化,让宝宝对数学产生好感,并减少宝宝在学习过程中的压力。 4 能力四:合作能力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笃信只有竞争才能出人头地,在各种选拔考试的层层激励下,孩子单打独斗的能力不断增强,与之相对,他们的团队意识、合作能力几乎为零,可进入大学和社会以后,沟通能力差、无法与人合作的弱项却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发展。 5 能力五:语言表达能力毋庸置疑,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听说能力以及良好习惯的培养都要从这个时期抓起。要让孩子学会流畅地说话,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听和说,倾听是前提,只有培养孩子倾听的习惯,才能为孩子更好地说话和表达打好基础。 6 能力六:抗挫折能力挫折,是生活的组成部分,陪伴我们走过漫漫人生之路。所谓挫折,是指人们在追求某种目标的过程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认为是无法克服的障碍,致使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环境优越,他们缺乏承受挫折的机会,没有承受挫折的思想准备,因此提高孩子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当必要。 7 能力七:社交能力其实,许多3岁左右的孩子已经有一定的社交经验,幼儿园又为孩子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氛围,教他们怎样保持友谊,教他们在没有教师和爸爸妈妈帮忙的情况下自己怎样独立解决小伙伴之间的冲突。在幼儿园里孩子学会交朋友后,不仅会提高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对于孩子长大融入社会均有好处。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研究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研究 创新能力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寻求生存的重要条件,我们任何一个人,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不可缺少这种创新能力,都不可缺少这种应变素质。它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综合素质。创新也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重要基础和保障,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生命力之所在、希望之所在。 怎样认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呢? 创新思维即创造型思维,就是有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表现。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灵活、独特、新颖”,而且人人都具有创造性思维。对于中学生而言,创新思维包涵有:积极动脑、思维多向、求异;想象大胆、丰富、新颖;口语和书面表面流畅、灵活、生动;接受事物主动、敏锐;与人交往主动、热情、大方;办事有条理、有影响力,就是敢于对书本上的知识产生质疑,在深入理解、领会前人智慧精髓的基础上,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对于学生来言创新能力不仅表现在对知识学习的选择、处理和运用上,也不仅反映在对新思想、新事物、新技术的发现发明上,而且表现在有没有怀疑的精神、求变的态度和综合选择的能力,有没有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中小学时代是创新思维培养的最佳时期,他们往往凭关敏锐观察、直接理解、整体判断、迸出灵感、豁然顿悟、多元求异、创造想象等来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这些都是创新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 实践能力的含义很广,泛指人们在从事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有意识的活动中具备的能力。对学生而言,我认为实践能力不光是指动手操作和社会实践的能力,还包涵以下内容,如: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的能力、写作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积累语言文字的能力、处理资料的能力、生活自理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等等。 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之一,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标的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归宿。中学语文,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培养民族素质这项伟大工程中的一项奠基工程,它肩负着培养和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任。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不是一般性的要求,更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而应成为自己教育活动的一项基本指向,自己应尽的一项神圣职责,并把它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作为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最高标准。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是中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并努力提高创新素质。 一位著名教育心理家认为:“许多学生之所以未能取得优异的成绩,问题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未能得到适合于他们各自特点所需要的教学帮助和时间。 教师要不断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更新教学观念。要真正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认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认真学习和吸取现代的科学教育理论,继承和发扬古今中外一切有益的教育经验和传统,

如何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初中学生在阅读能力方面存在的明显弱点是:不能区分阅读内容的主次,只会机械重复文段中的某一语句,不能使用简炼的语言,不会组织一些带附加成分的较长句式。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缺乏概括能力。概括是指人们对事物感知获得的信息,通过分析、比较、抽象,将其内部特征或本质属性归结为精要的概念的逻辑思维过程。它是思维的基础。从教学实践看,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就是概括过程。迁移的实质是概括,没有概括,学生就不能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学到知识;没有概括,就难以形成概念;没有概括,学生的知识结构就无法形成。由此可见,在教学中重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一是从概括复杂自然段内的层意开始,具体的做法是: (1)、认真读懂每句话的内容。 (2)、找出各层的主干语句、过渡句。 (3)、分析各句的主要意思及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4)、尽量用精炼的语言来概括,概括时可由易到难。 二是训练归纳自然段的段意。有了归纳各层大意的基础,这一训练就比较顺利些了。自然段的段意就是自然段的中心。第一步也是寻找段落中心句,这种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可以针对学生不能分清语句主次的弱点,培养学生区分主次的能力,中心句一般出现在段首、段尾、段中。如果没有明显的中心语句,但肯定也有一个中心意思,则要自己综合段意了。针对学生拼凑课文词句表达段意,或用

片面简单的语句总述段意的毛病,应着重训练学生分析段落中的层次关系,恰当地利用课文词语,用自己的概括性语言表达段落中心的意思。如前所述的例子,概括完层意后,我让学生综合段意,学生流利地概括出“介绍黑色闪电的特点危害及成因”。 三是归纳结构段意。除了寻找总括句和过渡句之外,了解文章的结构形式也有助于概括结构段意。常见的结构形式有:总分式、分总式、分分式、总分总式、层递式等 四是概括文章的中心。一看文章内容,二想写作目的,并以此为指导,学生便能较顺利准确地总结出文章的中心。同时我提示学生,不同的文体,概括时用词也有区别。记叙文着眼于“叙述、描写……赞美、抒发、揭露……”;说明文给予人以知识,着眼于“介绍、说明”;议论文的中心就是论点,即作者对所论述问题持的见解和主张,论点往往是一个语意完整的陈述句。 概括训练不仅可采用笔头概述方式,也采用可当堂口头概述的方式。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概述课文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极好方式。概述是对课文的概括性叙述,它要求舍弃课文的具体情节和次要内容,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课文的基本内容。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概述与复述的区别:概述是概括性叙述,是对课文内容进行抽象、概括地叙述;复述是重复性叙述,是重复原文或接近原文的叙述。概述不像复述那样突出地要求记忆力,从思维方面说,它比复述更多的要求分析、比较综合、归纳。从语言方面说,它不像复述过多地重复别人的语言,而更看重组织自己的语言、运用概括性的语言。总之,概述不论是理

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计划

金山小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计划“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创新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素质教育的主旋律。一言以蔽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现就自己的工作实践谈一谈体会,以与同仁共勉。 一、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②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其次,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第三,创造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课余活动。扩展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结构,扩大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着眼于未来。 二、重视内在诱导,引发创新意识。 “你可以把马拉到河边,但你却无法迫使它饮水。”教学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环境的创造,教学模式则是构建这种环境的方法。安静地坐在教室里的学生不等于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就等于教学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学的关键在于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激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引导学生不断进行创新学习。 在《圆的认识》一课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谁知道,汽车为什么能行驶得又快又平稳?”学生回答:“因为车轮是圆的。”“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汽车就能行驶得又快又平稳呢?”学生面面相觑,百思不得其解,迫切想知道答案。“看来,汽车为什么行驶得又快又平稳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还很有必要研究一下呢。”从而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弄懂“圆”、“圆心”、“直径”、“半径”的概念及性质。学生在追寻答案的过程中自主地探

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几种有效方法

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几种有效方法 摘要:现代社会是改革创新的社会,今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的学生,就是从学科创新方面选拔人才。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们只有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开辟途径和形式,鼓励学生创造发明,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成为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后备人才。 关键词:创新途径形式 纵观世界风云变幻,有的企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也有的企业却由强变弱、由大变小,其中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创新。现代社会是改革创新的社会,没有创新精神就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就会被淘汰。今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的学生,就是从学科创新方面选拔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学校成立科技创新领导小组 学校专门成立了科技领导小组,领导一手抓,以保障各项措施顺利实施。计算机掌握较好的老师负责各个兴趣小组,每周举行一次活动,让学生不拘泥于教科书的限制,引领他们大胆畅想,形成了一批科技创新骨干教师队伍。 二、学校提供了足够的物质保障

学校建立了配套设施齐全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器材室,使学生能及时对所学知识动手操作,做到对知识灵活运用,从而对实验进行创新。我校有5名学生获得省实验创新奖。我们建成了两个多媒体网络教室、一个远程教育室和一个电子备课室等信息化功能室,班班配备了多媒体,为学校的科技教育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学生在多媒体教室进行电脑绘画、电脑动画的创作,并且在网上参加各种比赛,在这里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三、建立科技展览室和参观科技巡展活动 我们把学生富有创意的作品放到展览室中,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学习,由科技辅导老师对每项展品进行详细的讲解,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每年都组织学生参观上级部门举办的科技巡展活动,学生实际操作各种展品。通过亲身体验、共同探讨,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了创新的实际意义,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四、加强科技创新教师的培养 学校选派优秀教师担任科技辅导员,组织各项科技创新活动,每年都去外地参加培训,学习电脑动画、绘画、信息学奥赛、机器人等方面的技巧,学习各地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开拓了创新思路,及时、不断地学习和传播新的科技教育信息。我们制定了完善的激励机制,对比赛获得省级名次的,给予教学能手的荣誉称号和一定的奖金,保障科技教师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素质,而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明确的任务。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引奇激趣——迎接创新的使者 激发学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和欲望,引导学生多思多问,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首要工作。在教学中,兴趣又往往表现为一种好奇心,有好奇心才会有深刻而独特的思维方式,才会有发明创造。教师应该加倍爱护学生的这种好奇心,迎来创新的使者,拉开求知的序曲。 1.巧设悬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才能使学生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迸发创新因素,获得新的知识。为此,教师必须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赤壁之战》这篇文章,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曹操拥有80万大军,而刘备和孙权才有3万联军,可是曹操的军队为什么会被打得落花流水呢?这一巧妙的提问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一个大大的悬念,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使学习的热情高潮,兴趣油然而生。 2.创设情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圣陶语)。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文质兼美,有的文笔清晰;有的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富有幻想。在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雾凇》这篇课文中,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雾凇图,教学的开始,教师播放录像(雾凇景象),向学生展示雾凇的奇特和壮观,使学生在欣赏雾凇景色美丽的同时,激起求知的欲望。 3.联系实际 在语文教学中,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教师可以《我与小女孩比童年》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游戏激趣、导语激趣、活动激趣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诱导质疑——催生创新的萌芽 古人云:“学贵有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具备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