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补充古诗 30首 赠刘景文

补充古诗 30首 赠刘景文

补充古诗 30首 赠刘景文
补充古诗 30首 赠刘景文

1、《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2、秋思张籍(唐)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3、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4、长相思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账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5、《乞巧》唐·林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6、《嫦娥》李商隐(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7、诗经?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8、天净沙·秋(元)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9、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小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0、牧童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1、舟过安仁南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12、七古咏蛙一九一零年毛泽东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13、西江月井冈山

一九二八年秋毛泽东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人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重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14、采桑子重阳

一九二九年十月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15、菩萨蛮大柏地

一九三三年春毛泽东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行动上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16、清平乐六盘山

一九三五年十月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17、致彭德怀同志

一九三五年十月毛泽东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18、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一九四九年四月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9、和hè柳亚子先生

一九五零年十月毛泽东

一九五零年国庆观剧,柳亚子先生即席赋浣溪沙. 因步其韵奉和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tián 诗人兴会更无前

20、蝶恋花答李淑一

一九五七年五月十一日毛泽东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青杨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21、独坐敬亭山李白唐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22、秋浦歌(唐)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23、赠花卿[唐]杜甫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24、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5、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26、《寒食》韩翃(hóng)唐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27、竹枝词唐-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28、乌衣巷刘禹锡唐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29、秋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30、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 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zhègū)。

赠刘景文)

教学目标: 1、会认“刘、菊、残、君、橙、橘、”6个生字,会写“首、刘、枝、记”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荷枯、菊败、橙黄、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敬佩。 3、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识字写字“刘”。 2、多元吟诵,练习背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课题: 师:同学们,在前面的几篇课文里,我们感受到了秋天的多姿多彩,我们认识到了秋天的美丽。你们知道,在古代诗人的眼中,秋天又是怎样的景色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秋天有关的《古诗两首》。(相机板书) 2、生读课题(齐读)(指名读)。 3、书写“首”字。 二、教学《赠刘景文》 (一)故事铺垫,理解课题。 1、师:同学们想听故事吗?好,竖起耳朵听哟!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刘景文,他是一个有学问、不怕困难的人。当时他已经50多岁了,可是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所以他整天闷闷不乐,心情很不好。他的好朋友苏轼就邀刘景文到他家里做客,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苏轼很想帮刘景文树立信心。于是,便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希望刘景文能找回自信,取得成功。这首诗的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书写“刘”字。 【设计意图】按照我校上学期精品研究中“随文识字”的做法去落实,使识字与学文相结合。(二)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1、自由读课文 师:非常好,下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自由地把这首诗读一读。(出示要求把字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 2、师: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那你们知道这首古诗前两句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色?(课件出示这两句诗)(指名说,板书:荷菊) 3、师:同学们的回答真棒,来,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图。 4、“荷”字的教学。 ①出示荷花荷叶图 师:同学们,图上画了什么? 师:看到这么美的荷花,让我想起了一首小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②老师一边描述一边出示荷叶干枯图(重叠在荷花荷叶图上) 师: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秋天来了,你们看荷花变得怎样了? 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 理解:擎雨盖 ③反复读:荷尽已无擎雨盖。

补充古诗 30首 赠刘景文

1、《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2、秋思张籍(唐)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3、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4、长相思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账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5、《乞巧》唐·林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6、《嫦娥》李商隐(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7、诗经?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8、天净沙·秋(元)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9、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小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0、牧童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1、舟过安仁南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12、七古咏蛙一九一零年毛泽东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13、西江月井冈山 一九二八年秋毛泽东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人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重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14、采桑子重阳 一九二九年十月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15、菩萨蛮大柏地 一九三三年春毛泽东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行动上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16、清平乐六盘山 一九三五年十月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17、致彭德怀同志 一九三五年十月毛泽东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古诗《赠刘景文》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出示课题: 师:同学们,在前面的几篇课文里,我们感受到了秋天的多姿多彩,我们认识到了秋天的美丽。你们知道,在古代诗人的眼中,秋天又是怎样的景色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秋天有关的《古诗两首》。(相机板书) 2、生读课题(齐读)(指名读)。 3、书写“首”字。 二、教学《赠刘景文》 (一)故事铺垫,理解课题。 1、师:同学们想听故事吗?好,竖起耳朵听哟!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刘景文,他是一个有学问、不怕困难的人。当时他已经50多岁了,可是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所以他整天闷闷不乐,心情很不好。他的好朋友苏轼就邀刘景文到他家里做客,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苏轼很想帮刘景文树立信心。于是,便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希望刘景文能找回自信,取得成功。这首诗的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书写“刘”字。 【设计意图】按照我校上学期精品研究中“随文识字”的做法去落实,使识字与学文相结合。 (二)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1、自由读课文 师:非常好,下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自由地把这首诗读一读。(出示要求把字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 2、师: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那你们知道这首古诗前两句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色?(课件出示这两句诗)(指名说,板书:荷菊) 3、师:同学们的回答真棒,来,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图。 4、“荷”字的教学。 ①出示荷花荷叶图 师:同学们,图上画了什么? 师:看到这么美的荷花,让我想起了一首小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

蜻蜓立上头。 ②老师一边描述一边出示荷叶干枯图(重叠在荷花荷叶图上) 师: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秋天来了,你们看荷花变得怎样了? 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 理解:擎雨盖 ③反复读:荷尽已无擎雨盖。 5、“菊”字的教学。 ①出示菊花图。 师:秋天来了,菊花开了,多美的菊花呀,天气一天比一天凉了,早上还看得见霜呢。出示菊残图(重叠在菊花图上),你们看这菊花怎样了? ②理解“傲霜枝”。 师:当我们感觉到天气冷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怎样? 师:那你们看看:菊花的花枝,光着身子却依然挺立着,这是一株什么样的菊花呀? 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 ③反复读“菊残犹有傲霜枝”。 ④对比朗读。 ⑤书写“枝”字。 6、教学“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①师:我们跟着诗人再一路走一路看,你会发现秋天还有更美的景色在前面呢。 ②出示橙黄橘绿图。 师:除了橙子、橘子,还有哪些果实也是在秋天成熟的?这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这就是秋天的美呀!(板书:橙橘秋之美) 所以诗人苏轼怎么说?指名回答,齐读诗句。 ③书写“记”字。 【设计意图】本课在教学生字时,相信学生能够独立识字,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最习惯的方法认识汉字,并提供平台让孩子当小老师。而且遵循语文识字的基本规律,通过图片帮助孩子直观理解词意,迅速解开质疑,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三)读中悟情,多元吟诵。

人教版【新教材】部编版三年级语文04 古诗三首《赠刘景文》1

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语文04 古诗三首《赠刘景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认识“刘、菊”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等6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用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本课两首古诗,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秋天的盎然生机。学习时,重在朗读、背诵。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可让学生结合课件插图,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自己理解、感悟。可引导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或者“体会到什么”。学生如果提出不懂的字词,教师可简单讲解。古诗朗读要把每个字的音读准,还要注意咬字吐字。可让学生反复练习朗读。教师可通过同桌互相听读、有针对性地抽查、鼓励到台上朗读等方式检查学生读的情况。【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查阅资料所得。 2、教师可讲解:我国宋朝有个大诗人叫苏轼,号东坡居士,别人又叫它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学问渊博,诗又写得好,苏轼可欣赏他了。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他提笔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默读古诗,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讨论,解决各自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点拨、指导。 5、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齐读古诗,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再读感悟,练习背诵 试着有感情朗读,教师适当指导。 2、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听边仔细观察、思考:画面中的景象表现了哪几句诗的意思。 学生讨论,对上述问题发表见解。 4、质疑:还有什么问题? 5、同桌练习背诵这首诗。 四、趣味实践活动 1、我说你读。老师描述诗句的意思,学生读出相对应的诗句。 2、卡片连诗。出示本课的生字卡片,学生按生字出现在诗句的先后顺序,摆好卡片,然后连起来,试着背诗句。 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刘、记、枝”三个字,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说说这三个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教师范写,学生跟着老师书空练习。 学生仿写一个字后,同桌互相评改,找出问题,进行修改。

赠刘景文古诗的意思翻译

赠刘景文 作者: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①刘景文: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宋仁宗嘉祐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石林诗话》卷下)。宋哲宗元祐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因苏轼荐知隰州。仕至文思副使。七年,卒,年六十。博通史传,性好异书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禄赐尽於藏书之费。事见《东坡全集》卷六三《乞赙赠刘季孙状》、《东都事略》卷一一○《刘平传》。 刘景文的父亲刘皴是北宋的将军,所以也养成他豪放的个性。因此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②擎:举,向上托。(擎雨盖:喻指荷叶) ③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④君:你,指刘景文。 ⑤盖:车盖,这里比喻荷叶。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鉴赏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

古诗赠刘景文翻译赏析

古诗赠刘景文翻译赏析 《赠刘景文》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苏轼。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前言】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元佑五年(1090)在杭州任知州时送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一首勉励诗。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注释】 ⑴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⑵已无:已经没有办法,没有能力。 ⑶擎:举,向上托。 ⑷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⑸菊残:菊花凋谢。 ⑹犹:仍然。 ⑺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⑻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⑼须记:一定要记住。 ⑽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

冬初。 【翻译】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赏析】 《赠刘景文》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八岁。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苏轼感刘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歌,诗中所托为秋天景物。第一句写枯荷。荷出污泥而不染,本为高洁品质之象征,惟到秋末,池荷只剩残茎,连枯叶也已无存,确是一片凄寂。昔李璟作《山花子》,首句云:“菡萏香销翠叶残。”王国维乃谓“大有‘从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苏轼此诗首句,殆更过之。夫留得枯荷,尚能听雨,近则连枯叶亦无之,其衰飒至极矣。然则作者嗟叹感喟之情仅此一句,第二句便将笔势劈空振起,转到了“菊残犹有傲霜枝”。残菊与枯荷,虽同为衰飒场面,却以“傲霜枝”三字写出了秋菊的孤高之态和贞亮之节,看似与第一句对文,有互文见义、相与呼应之势;事实却侧重在“傲”字上。 “擎雨”之“盖”乃实写,不过说像伞盖一样的荷叶都已一干二净;而“傲霜”之“枝”的“傲”则以移情手法写出了菊的内在精神,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赠刘景文》教案

4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径、斜、赠”等11个生字,学会“寒、径、斜”等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够进行背诵积累,同时默写《山行》。 3.理解诗歌大意,能够融人诗歌的意境中,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秋色,体会诗人对秋天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激发对秋天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三首古诗的作者资料 第二课时赠刘景文 课时目标: 1.认识“赠、刘、残”等8个生字,学会“赠、刘、盖”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3.理解诗歌内容,从荷枯、菊败、橙黄、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和对朋友的勉励、敬佩之情。 教学过程: 一、回顾学习,引入诗题 1.谈话回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刚刚学过杜牧的描写秋天的诗歌《山行》,来,我们一起背诵这首诗歌。

2.质疑交流:在你们的印象中,秋天是怎样的呢?课件出示句子“在我的印象中,秋天。”引导学生利用给定的句式描述秋天给自己的印象。 3.小结引入:在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心目中,秋天却有着别样的风情。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苏轼描写秋天的古诗《赠刘景文》(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注意“赠”是后鼻音)。随后教师简单释题,引导学生明确这首诗歌是诗人写给自己的好朋友刘景文的,并简单介绍苏轼(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设计意图】由上节课古诗学习回顾,让学生有效实现了认知内化,同时,通过句式说话训练的形式,自然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了学生探究苏轼眼中的秋天是怎样的强烈欲望。 二、初读古诗,惑知画面 1.课件播放舒缓的钢琴曲,教师配乐范读,引导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交流自己似乎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图。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及时予以肯定。 2.学生自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不好的字词借助拼音反复朗读。 3.指名朗读诗歌,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强调生字“犹”读第二声,“橙”不要读成了“登”。同时,注意指导读好诗歌的停顿与节奏(课件出示“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4.再读诗歌,想一想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赠刘景文古诗

赠刘景文古诗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赠刘景文古诗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1、刘景文: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宋仁宗嘉佑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石林话》卷下)。宋哲宗元佑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因苏轼荐知隰州。仕至文思副使。七年,卒,年六十。博通史传,性好异书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禄赐尽於藏书之费。事见《东坡全集》卷六三《乞赙赠刘季孙状》、《东都事略》卷一一○《刘平传》。 刘景文的父亲刘皴是北宋的将军,所以也养成他豪放的个性。因此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2、擎:举,向上托。(擎雨盖:喻指荷叶) 3、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4、君:你,指刘景文。 5、盖:车盖,这里比喻荷叶。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 古诗三首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

《赠刘景文》 教学目标: 1、会认“刘、菊、残、君、橙、橘、赠”7个生字,会写“橙、残”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背诵文,从荷枯、菊败、橙黄、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敬佩。 3、学习古诗,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识字写字。 2、多元吟诵,练习背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 田字格 一、谈话导入。(解诗题) 1.你喜欢秋天吗?秋天是丰收的季节,请根据下面的图片,描述一下你眼中的秋天。2.从大家的描述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一一《赠刘景文》 (出示诗人、题目)认读生字:赠、刘,读准平舌音“贈”,组词“赠”,也就是?的意思。类似的赠写诗还学过什么?《赠汪伦》是李白写给汪伦的, 那么我们今天学习的《赠刘景文》又是谁送给谁的呢? (1)介绍苏轼 (2)写诗的背景: 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刘景文,他是一个有学问、不怕困难的人。可是他虽然有满腹的才华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而当时他都已经58岁了,所以他整天闷闷不乐,心情很不好。他的好朋友苏轼就邀刘景文到他家里做客,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苏轼很想帮刘景文树立信心,于是,便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希望刘景文能找回自信,取得成功。这首诗的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板书:赠刘景文) 二、图文结合,画中会意(明诗意) (一)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要求把字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

自由读,指名读。 2、出示词语:师生共同正音:“贈、残”是平舌音,“橙”是翘舌音。 开火车读,齐读 (二)学习前两句诗。 1.指名朗读古诗《赠刘景文》,教师评议: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古人作诗,最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么,在苏轼的这首诗歌中,有藏着一幅怎样的秋色图呢,指名读诗的一、二句。思考:前两句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色? 2.指名说,板书:荷菊 3.师:同学们的回答真棒,来,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图 4.“荷”字的教学。 (1)出示荷花荷叶图 师:同学们,图上画了什么? 师:看到这么美的荷花,让我想起了一首小诗ー一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2)老师一边描述一边出示荷叶干枯图 师: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秋天来了,你们看荷花变得怎样了? 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荷尽已无擎雨盖) 引导理解一一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 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3)反复读:荷尽已无擎雨盖。你有什么感受?感受到了一种很凄凉的味道。荷花已经开完了,并且已经枯萎了。 过渡:这样缺乏生机的荷叶,确实让人感到凄凉悲伤。那秋天的菊花又是怎样的呢?5.“菊”字的教学。 (1)菊花图。 师:秋天来了,菊花开了,多美的菊花呀! (2)菊残图 天气一天比一天凉了。你们看这菊花怎样了? 师:当我们感觉到天气冷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怎样? 师:那你们看看:菊花的花枝,光着身子却依然挺立着,这是一株什么样的菊花呀? 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菊残犹有傲霜枝) 引导理解一一菊残:菊花凋谢。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赠刘景文古诗的意思翻译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诗词译文解析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 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 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正是:一作“最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诗词背景 这首诗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苏轼赠此诗时,刘季孙已58岁了,难免有迟暮之感。) 诗词意义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

赠刘景文古诗的意思翻译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①刘景文: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宋仁宗嘉祐间,以左班殿 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石林话》卷下)。宋哲宗元祐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因苏 轼荐知隰州。仕至文思副使。七年,卒,年六十。博通史传,性好异书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禄赐尽於 藏书之费。事见《东坡全集》卷六三《乞赙赠刘季孙状》、《东都事略》卷一一○《刘平传》。 刘景文的父亲刘皴是北宋的将军,所以也养成他豪放的个性。因此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②擎:举,向上托。(擎雨盖:喻指荷叶) ③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④君:你,指刘景文。 ⑤盖:车盖,这里比喻荷叶。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

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 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鉴赏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 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 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 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 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 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 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 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

小学生古诗《赠刘景文》教案

小学生古诗《赠刘景文》教案 导读:【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识字和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课古诗两首,板书课题,要求: 学生抬起右手,跟老师一起来书写课题,师对“首”作强调,下面是“自”不是“白”。 2、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用上我们在识字一学过的成语来形容这些美丽的景色。(生回答:层林尽染,山河壮美……)不光我们现代人喜欢秋天,赞美秋天,在我国古代有一位伟大的诗人苏轼他也写了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送给他的好朋友刘景文。题目叫:赠刘景文(板书)齐读。大家想读读吗?快快打开语文书。 二、初读古诗 1、生借助拼音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生自由读。) 2、同桌互相读古诗,互相纠正。 (生互读。)

3、四人小组轮读,读完后说说自己读懂了词语或者句子? (整体感知,了解古诗的大意,交流字词理解,形成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识字 1、出示本课10个生字,带拼音。生自由练读,不认识的借助拼音朋友,读完以后,有哪些字比较难读,你在刚开始读的时候就读错了,需要提醒一下大家。 (生自由读,全班交流,师做重点指导,必要时领读。) 2、组词、读准字音: (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 刘景文菊花残枝君子橙色橘子 (齐读,开火车读。) 3、去掉拼音练读词语。 4、保留生字,抽读。 5、这些生字大家都读的非常准确,相信大家也有自己能很快的记着这些生字,你把哪个字记的最牢?在小组里跟同伴说说。(小组合作记着生字。)然后全班交流。 6、齐读生字。(师檫掉生字)这些生字现在跑到古诗里去了,赶快打开书,读一读吧。 四、学习古诗 1、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听听老师哪里读的最美。(师有感情的范读,以夸张的节奏、韵律来感染学生。)生评价老

古诗三首-赠刘景文

4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写生字十三个,背诵三首古诗。 2.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意思,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意思,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山行》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交流: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师)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板题:山行杜牧 2.师播放诗歌录音,生看课文听录音,注意“石径、斜、霜叶、坐爱”等词语的音形。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 点拨:(1)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2)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3)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4)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曾刘景文古诗的诗意 古诗意思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 荷花败尽,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菊花虽然已经枯萎,但是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一年中最美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最美景是在秋末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人。北宋诗人、词人,宋代文学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存诗3900余首。代表作品有

《水调歌头·中秋》、《赤壁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记承天寺夜游》等。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苏轼《赠刘景文》诗词赏析

苏轼《赠刘景文》诗词赏析 赠刘景文 宋代: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最是一作:正是) 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 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须记:一定要记住。 正是:一作“最是”。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

赠刘景文古诗的意思翻译

“赠刘景文全诗意思: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最美景是在秋末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原文:《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扩展资料:创作背景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八岁。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苏轼感刘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赠刘景bai文: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du。一年好景君须记zhi,最是橙黄橘绿时。荷花凋谢连dao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你一定要记住一年中最好的光景,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

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赠刘景文古诗的意思翻译及赏析

赠刘景文 宋代:苏轼 荷尽已无擎(qíng)雨盖,菊残犹有傲(ào)霜(shuāng)枝。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chéng)黄橘(jú)绿时。(最是一作:正是)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须记:一定要记住。最是:一作“正是”。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

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正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赠刘景文》赏析(曾刘景文古诗的诗意 古诗意思)

赠刘景文 苏轼〔宋代〕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最是一作:正是)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 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最是:一作“正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参考资料: 1、王水照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61-162 2、孙凡礼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176-177 3、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213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

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正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赠刘景文古诗的意思翻译拼音版

赠z èng 刘l i ú 景j ǐng 文w én / 冬d ōng 景j ǐng 【 作 者 】 苏s ū 轼s h ì 【 朝 代 】 宋s òng 荷h é 尽j ìn 已y ǐ 无w ú 擎q íng 雨y ǔ 盖g ài , 菊j ú 残c án 犹y óu 有y ǒu 傲ào 霜shu āng 枝z h ī 。 一y ī 年ni án 好h ǎo 景j ǐng 君j ūn 须x ū 记j ì , 最z u ì 是s h ì 橙ch éng 黄hu áng 橘j ú 绿l ǜ 时s h í 。 译y ì 文w én : 荷h é 花hu ā 凋di āo 谢x i è 连li án 那n à 擎q íng 雨y ǔ 的d e 荷h é 叶y è 也y ě 枯k ū 萎w ěi 了l e , 只z h ī 有y ǒu 那n à 开k āi 败b ài 了l e 菊j ú 花hu ā 的d e 花hu ā 枝z h ī 还h ái 傲ào 寒h án 斗d òu 霜shu āng 。 一y ī 年ni án 中zh ōng 最z u ì 好h ǎo 的d e 景j ǐng 致z h ì 你n ǐ 一y ī 定d ìng 要y ào 记j ì 住zh ù , 最z u ì 美m ěi 景j ǐng 是s h ì 在z ài 秋q i ū 末m ò 初ch ū 冬d ōng 橙ch éng 黄hu áng 桔j ú 绿l ǜ 的d e 时s h í 节j i é 啊ā 。 注zh ù 释s h ì :

1 . 刘l i ú 景j ǐng 文w én : 刘l i ú 季j ì 孙s ūn , 字z ì 景j ǐng 文w én , 工g ōng , 时s h í 任r èn 两li ǎng 浙zh è 兵b īng 马m ǎ 都d ōu 监ji ān , 驻zh ù 杭h áng 州zh ōu 。 苏s ū 轼s h ì 视s h ì 他t ā 为w éi 国gu ó 士s h ì , 曾c éng 上sh àng 表bi ǎo 推t u ī 荐ji àn , 并b ìng 以y ǐ 诗s h ī 歌g ē 唱ch àng 酬ch óu 往w ǎng 来l ái 。 2 . 荷h é 尽j ìn : 荷h é 花hu ā 枯k ū 萎w ěi , 残c án 败b ài 凋di āo 谢x i è 。 3 . 擎q íng : 举j ǔ , 向xi àng 上sh àng 托tu ō 。 4 . 雨y ǔ 盖g ài : 旧j i ù 称ch ēng 雨y ǔ 伞s ǎn , 诗s h ī 中zh ōng 比b ǐ 喻y ù 荷h é 叶y è 舒sh ū 展zh ǎn 的d e 样y àng 子z ǐ 。 5 . 菊j ú 残c án : 菊j ú 花hu ā 凋di āo 谢x i è 。 6 . 犹y óu : 仍r éng 然r án 。 7 . 傲ào 霜shu āng : 不b ù 怕p à 霜shu āng 动d òng 寒h án 冷l ěng , 坚ji ān 强qi áng 不b ù 屈q ū 。 8 . 君j ūn : 原yu án 指z h ǐ 古g ǔ 代d ài 君j ūn 王w áng , 后h òu 泛f àn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