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监测与评价

1、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意义及内容

1. 1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目的与意义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的物质基础和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健康的土地生态功能是维系寂静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决定性因素,同时也关系到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人民的生存安全。现如今,土地资源,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我国的土地利用强度不断增加,对土地的利用程度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区域土地的生态承载能力,导致区域内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生态安全成为一大严峻的挑战。

三峡水利工程作为我国重要的水利工程项目,对我国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乃至政治的影响都极为重要,其建设在防洪、发电、航运等诸多方面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世界上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库区蓄水对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使其现今的生态系统变得脆弱敏感,并且重庆三峡库区广泛分布的侏罗系砂泥岩互层中的泥岩层、二叠系炭质页岩夹煤层、志留系页岩等,抗腐强度低,易风化,雨水易软化、泥化,不仅水力侵蚀活跃,水土流失严重,而且易引发滑坡、崩塌和泥石流,产生了一系列重大的生态问题。同时加之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土地利用方式将直接威胁水库安全运营的生态脆弱带,所以对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进行系统详细的评价并提出各生态问题的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1.2.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主要内容

所谓土地生态安全,其确切的含义还没有科学的界定。一般认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态环境资源状况不受或少受来自于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制约于威胁的状态。生态安全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生态系统自身的安全,即生态系统的自身结构没有遭到破坏:其次是生态系统对人类的安全,即生态系统能够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功能不受损害。生态系统所能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数量是生态安全的一个显性特征。当一个生态系统所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数量出现异常时,表明该生态系统处于“不安全”状态。

对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而言,它研究区域乃至周边地区人们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的协调统一的目,是由土地自然生态安全、土地经济生态安全和土地社会生态安全三方面组成的安全复合体系。如果考虑到社会和经济对上述自然系统安全的影响,显然土地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构成了土地生态安全的动力和出发点,而土地自然生态安全构成了土地生态安全的基石和核心。因此对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要分别从土地自然生态安全、土地经济生态安全和土地社会生态安全三个方面考虑,选取各自不同的评价影响因素,共同构成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2009年和2010年三峡库区土地总面积、土地利用现状、人口、GDP等数据分别进行计算得出两个时期评价结果,分析结果为研究区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分等定级;对比三峡库区09年和10年的生态安全转变趋势,并对三峡库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提出意见及建议

2研究区选择

重庆三峡库区东北部地区山势地势高耸,地层岩性以古生代、中生代碳酸岩类地层为主,地表、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不仅地表缺水,而且土层瘠薄,生态环境十分破碎,一旦植被遭到破坏或因过度垦殖,土层剥蚀,生态环境将遭到彻底破坏直至无法利用。所以对于重庆三峡库区的生态问题而言,东北区的土地生态安全的研究在重要性和典型性方面都具有代表性。本文选择了巫山县、奉节县、云阳县、万州区和忠县作为示范研究点,该五个区县都属于渝东北区的重要区县,并地处三峡库区的腹心地带,地质地貌等具有三峡库区的特殊性、典型性,对上述五个区县的土地生态安全进行监测与评价,可以由此分析出整个三峡库区的土地生态安全情况。

3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3.1.建立评价体系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一项探索性很强的工作,迄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标准,也是进行土地生态评价研究的关键。本研究涉及自然、经济、社会三个方面的因素,选择评价因子根据科学性、可操作性、系统性和可比性的原则,同时参考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的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万州区、忠县、云阳县、巫溪县和奉节县的土地利用现状和特征,从土地资源的安全角度出发,按照土地生态安全的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三个方面,综合归纳确定了15个因素作为评价因子,建立了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如表5-1所示。

表5-1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安全趋向

土地生态安全

系统

(A) 土地资源经济生

态安全系统

(B1)

人均GDP(C1)∥万元/人+

粮食单产(C2)∥万元/hm2+

林业单产(C3)∥万元/hm2+

牧业单产(C4)∥万元/hm2+

经济密度(C5)∥万元/hm2+

化肥施用量(C6)∥kg/hm2-

农药使用量(C7)∥kg/hm2- 土地资源自然生

态安全系统

(B2)

﹥25°的耕地面积比重(C8)∥% -

林地面积比重(C9)∥% +

草地面积比重(C10)∥% +

耕地面积比重(C11)∥% + 土地资源社会生

态安全系统

(B3)

人均耕地面积(C12)∥hm2/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C13)∥% -

城镇化率(C14)∥% +

人口密度(C15)∥人/hm2-

根据各个评价指标对土地生态安全的影响,可分为正安全趋向指标和负安全趋向指标。(如表5-1所示)

正安全趋向指标:耕地面积比重、林地面积比重、草地面积比重、人均耕地面积的值越大,表明土地资源的生态安全状况越好;人均GDP、经济密度(单位土地面积的国内生产总值)、粮食单产、林业单产、牧业单产、城镇化率的值越大,表明维护和改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能力越强。

负安全趋向指标:>25°的耕地面积比重可以衡量地区耕地资源的质量,其值越大,该地区耕地的质量越差,土地资源的生态安全状况越差;化肥施用量、农药施用量、人口增长率、人口密度的值越大,表明对土地的压力越大,土地资源的生态安全状况越差。3.2.评价指标无量纲化处理

为了消除量纲对评价结果的影响,本文采用极值法对各个指标层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在一般情况下,用极值法进行数据上的无

量纲化处理的方法如下。

○1当评价指标为正安全趋向指标时,指标的标准化处理公式为:

m in

m ax m in x x x x d i i --= ○2当评价指标为负安全趋向指标时,指标的标准化处理公式为:

min

max max x x x x d i i --= 式中:

i

d ——标准化后某评价因素指标的值; i x ——标准化处理前某因素指标的值;

m in x ——标准化处理前因素指标的最小值;

mac x ——标准化处理前因素指标的最大值。

结合上述极值法公式,对原始数据(表5-2)进行标准化处理。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将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该法的主要思想是通过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和若干因素, 对两两指标之间的重要程度作出比较判断,建立判断矩阵, 通过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以及对应特征向量, 就可得出不同方案重要性程度的权重, 为最佳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随着三峡库区蓄水的完成, 库区安全和环境问题成为重庆市各级政府和公众所关注的问题,对库区安全和环境风险的评价已成为库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鉴于三峡库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较多, 直接确定每个指标对区域土地生态安全影响的大小比较困难。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两两比较、判断, 在汇总了专家评价结果的基础上, 按层次分析法原理, 采用

方根法, 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 并针对实际情况做了部分调整, 计算结果具有令人满意的一致性。

3.3.评价模型确定

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单指标安全值数学模型确定为:

=i S i i W P ?

式中:

i S ——土地生态指标安全值;

i P ——土地生态安全指数;

i W ——指标权重。

虽然单项指标安全值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的现状, 但是要更全面地反映库区土地生态安全现状, 还需对指标进行综合计算, 土地生态安全指标综合值数学模型为:

∑?=i

i W 1i )P (T

式中:

T ——土地生态综合安全值;

n ——指标项数;

i P ——各指标安全指数;

i W ——各指标权重。

3.4.评价结果

根据以上建立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可以计算出三峡库区各个生态安全评价指标安全值及综合安全值见表5-3和图5-1。

根据计算所得的综合安全值,将综合安全值取值范围确定为0—1

之间,综合安全值越大,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就越好,反之,则越差,并采用非等间距法将其分为5个安全档次进行描述。其中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几近崩溃,生态过程很难逆转,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生态系统结构残缺不全,功能丧失,生态恢复与重建很困难,生态环境问题很大并经常演变成生态灾害为恶劣级;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严重退化, 土地生态环境受到较大破坏,结构恶化较大,功能不全,受外界干扰后恢复困难,盐碱化程度高,治理困难,一般为低产田,生态问题较大, 生态灾害较多为风险级;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已有退化,土地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破坏,生态系统结构有变化,但尚可维持基本功能,受干扰后易恶化,生态问题显著,生态灾害时有发生为敏感级;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较为完善,土地生态环境较少受到破坏,生态系统结构尚完整,功能尚好,受干扰后一般可恢复,生态问题不显著,生态灾害不大为良好级;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基本完善,土地生态环境基本未受到干扰破坏,土地生态系统结构完整,功能性强,土壤肥沃,无农业污染,植被覆盖率高,无沙化、碱化现象,生态问题不显著为安全级。

具体分级情况如表5-4所示。

表5-4 土地生态安全标准综合评判

安全值区间等级表征状态系统特征

≤0.4 一级恶劣级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几近崩溃,生态过程很难逆转,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生态系统结构残缺不全,功能丧失,生态恢复与重建很困难,生态环境问题很大并经常演变成生态灾害

0.4-0.6 二级风险级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严重退化, 土地生态环境受到较大破坏,结构恶化较大,功能不全,受外界干扰后恢复困难,盐碱化程度高,治理困难,一般为低产田,生态问题较大, 生态灾害较多

0.6-0.7 三级敏感级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已有退化,土地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破坏,生态系统结构有变化,但尚可维持基本功能,受干扰后易恶化,生态问题显著,生态灾害时有发生

0.7-0.9 四级较好级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较为完善,土地生态环境较少受到破坏,生态系统结构尚完整,功能尚好,受干扰后一般可恢复,生态问题不显著,生态灾害不大

>0.9 五级安全级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基本完善,土地生态环境基本未受到干扰破坏,土地生态系统结构完整,功能性强,土壤肥沃,无农业污染,植被覆盖率高,无沙化、碱化现象,生态问题不显著

4库区土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意见及建议

库区在2009年到2010年间,土地生态安全状况不断恶化。针对以上分析所揭示的影响因素,可以从以下方面加强土地生态建设,以确保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

(1) 控制库区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人口密度增加、人均耕地减少、耕地压力指数增大, 造成人口与粮食矛盾日益尖锐, 对环境产生极大的压力, 造成土地生态环境恶性循环。必须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 降低人口出生率, 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相适应。同时也应指出, 人口密度大的国家如日本、荷兰、新加坡等, 他们的土地生态保护做得都很好, 可见人口多并不必然导致土地退化, 关键还在于人口素质、科学管理和技术的提高。

(2) 综合治理三废 , 减轻对土地的污染。加强化肥、农药生产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 防止生产过程中的土地环境污染。积极研究、开发减轻危害或无危害氮肥稳定剂、化肥增效添加剂、无毒农药等新技术产品, 大规模生产长效碳胺、粒状复合肥、涂层尿素等优质高效肥料和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通过采用科学配方、确定肥料与农药种类、选择施肥与喷药最佳期等手段, 提高化肥、农药的利用效率,减少化肥、农药残留量。增施农家肥,并与无机肥合理搭配。搞好农作物病、虫、鼠害的生物防治和天敌防治。

(3) 加大土地生态保护资金投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通过财政转移加强土地生态保护投入, 建立土地资源有偿使用和土地生态价值纳入经济核算的制度, 逐步建立土地生态补偿、土地资源开发补偿的土地生态补偿机制。

(4)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全民生态环境意识,建立土地生态保护的法律体系。环境教育可以采取几种方式: 一是利用多媒体扩大社会的环境宣传教育; 二是尽快使环境教育进入幼儿园到大学的所有教育过程中; 三是加强社区的环境教育, 从社区环境教育到学校环境教育都要抓好, 让环境教育深入人心, 使人人都自觉维护好人类赖于生存的环境。健全土地生态保护的法律体系, 促进国家制定土地生态保护法, 以弥补现有土地管理法中土地生态保护的不足。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监测与评价 1、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意义及内容 1. 1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目的与意义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的物质基础和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健康的土地生态功能是维系寂静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决定性因素,同时也关系到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人民的生存安全。现如今,土地资源,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我国的土地利用强度不断增加,对土地的利用程度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区域土地的生态承载能力,导致区域内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生态安全成为一大严峻的挑战。 三峡水利工程作为我国重要的水利工程项目,对我国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乃至政治的影响都极为重要,其建设在防洪、发电、航运等诸多方面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世界上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库区蓄水对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使其现今的生态系统变得脆弱敏感,并且重庆三峡库区广泛分布的侏罗系砂泥岩互层中的泥岩层、二叠系炭质页岩夹煤层、志留系页岩等,抗腐强度低,易风化,雨水易软化、泥化,不仅水力侵蚀活跃,水土流失严重,而且易引发滑坡、崩塌和泥石流,产生了一系列重大的生态问题。同时加之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土地利用方式将直接威胁水库安全运营的生态脆弱带,所以对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进行系统详细的评价并提出各生态问题的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1.2.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主要内容

所谓土地生态安全,其确切的含义还没有科学的界定。一般认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态环境资源状况不受或少受来自于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制约于威胁的状态。生态安全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生态系统自身的安全,即生态系统的自身结构没有遭到破坏:其次是生态系统对人类的安全,即生态系统能够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功能不受损害。生态系统所能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数量是生态安全的一个显性特征。当一个生态系统所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数量出现异常时,表明该生态系统处于“不安全”状态。 对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而言,它研究区域乃至周边地区人们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的协调统一的目,是由土地自然生态安全、土地经济生态安全和土地社会生态安全三方面组成的安全复合体系。如果考虑到社会和经济对上述自然系统安全的影响,显然土地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构成了土地生态安全的动力和出发点,而土地自然生态安全构成了土地生态安全的基石和核心。因此对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要分别从土地自然生态安全、土地经济生态安全和土地社会生态安全三个方面考虑,选取各自不同的评价影响因素,共同构成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2009年和2010年三峡库区土地总面积、土地利用现状、人口、GDP等数据分别进行计算得出两个时期评价结果,分析结果为研究区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分等定级;对比三峡库区09年和10年的生态安全转变趋势,并对三峡库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提出意见及建议

我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状况

我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状况 摘要人类一旦破坏了土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引起土地的退化,从而造成土地使用功能的降低,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就会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本文分析了当前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的现状,同时提出保护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迫在眉睫。 关键词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土壤 土地是一个生态系统,土地资源具有可更新性。土地的生产力,在土地合理利用条件下,可以自我恢复,并不会因使用时间的延长而减少。但是土地的可再生性决不意味着人类可以对土地进行掠夺性开发。由于频繁的社会活动,经济迅猛发展、人口的增多,土地的利用强度持续增加,从而使得土地资源生态环境遭到破环,严重威胁到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尤其是在部分地区,土地生态平衡表现出很大的脆弱性。 1 土地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在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时,需遵循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科学合理,避免盲目开发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促进环境的协调发展,保护生态平衡。若缺乏宏观和长远思维引导,不仅会破坏土地资源,也将导致环境污染和整个生态系统的恶化。 人类的土地利用方式和行为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自身的生存环境。我国的土地利用情况与当地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东部沿海以及环北京地区,经济比较发达,人口集中,土地利用程度相比全国其他地区要高,干扰程度也最大。环北京地区以及黄土高原部分地区,因为处于农牧交错区和沙漠边缘地带,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整体已经十分脆弱,这个区域也成为对土地扰动较强的区域。 导致我国湿地变化直接原因是挖塘养鱼进行农业结构调整,这种现象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中游等湖泊广布地区。我国沙地变化呈现南北两大区域分异特征。南方地区由于洪涝灾害的影响,在长江中下游耕地损毁、沙化与治理并存。而在北方地区变化最为剧烈的是陕西,其区域沙地治理效果比较显著。 2土地资源破坏现象 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得到了大力发展,各个城市用地量的需求日益增加,不可避免的使得一部分耕地或者湿地遭受破坏,从目前的调查来看,各个城市土地生态环境都造成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2.1耕地的水土流失现象普遍

生态安全评价指标

生态安全的系统分析 论文 题目对生态安全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讨论 姓名吴昭 学号3140105351 教师杨京平 专业工科试验班(材料与化工) 学院求是学院

对生态安全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讨论 摘要: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管理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可持续性等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对生态安全的关注则反映了人类社会把自然界当成为人类无偿和无限提供资源及服务的传统观念的转变,是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关系。那么怎样才算是健康安全的生态环境?要回答这个问题,必然有赖于建立和完善客观合理的生态安全指标体系,从而对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方案,高效地改善生态环境。 关键词:生态安全;生态安全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体系;P-S-R概念框架模型。 一、生态安全的概念 生态安全与生态风险成负相关关系,与生态健康成正相关关系。且安全的生态系统是健康的并具有对各种风险维持其健康的可持续能力。因此,生态安全概念可以用生态风险和生态健康两方面来定义。(具体见下图) 1、生态风险方面 一般认为,风险是指评价对象偏离期望值的受威胁程度,或某种突发事件的概率。生态风险是指生态系统及其组分所承受的风险、干扰或灾害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造成损害的可能性。生态风险的识别包含风险因素的确定和生态系统(或环境)脆弱性的认识。 导致环境或生态系统剧变的风险因素有暴雨、台风以及沙尘暴等。而特定风险的存在对生态系统或环境可能造成的损害程度则取决于生态系统或环境自身的脆弱性。脆弱性作为一种状态,包含3个方面的内容:1)作用于某一环境状态或生态系统的风险(压力)水平(REI),主要指生态系统或某一环境状态所承受的风险或压力事件发生的频率、强度以及发生的空间位置及其对系统的影响程度;2)生态系统对于某一水平风险(压力)的内部恢复力(IRI),一般指自然生态系统受到干扰时维持自身完整性的内在能力,体现了自然系统对损害的自然免疫能力;3)生态系统或环境对外部压力的外在恢复力(EDI),强调自然系统在已经遭受损害时,可持续维持其结构与功能完整的能力。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1、生态城市的内涵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 生态城市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在城镇化进程中注重城市生态系统的构建,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持续、社会和谐、创新引领为目标来建设生态城市,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化发展,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和中国生态文明的崛起、 2、生态城市资源节约生态城市主要从水资源、能源和土地资源三个方面实现资源的节约。水资源方面要求做到超过30%的再生水利用率和超过90%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能源方面要求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超过15%,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要低于85度/年/平方米;土地资源方面要求在保证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在80-120平方米的基础上尽量集约用地,使城镇建设用地占市域面积的比例大于50%。 3、生态城市环境友好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对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垃圾、噪声和公园绿地都有特别要求。要求全年中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日平均浓度达二级标准的天数均要大于310天;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城市水环境功能区的水质达标率均为100%;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和工业固体废物

综合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超过9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大于40%,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0%以上。 4、生态城市经济持续生态城市要兼顾经济、社会、自然地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每万元GDP的化学需氧量小于4、0、每万元GDP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小于 5、0、每万元GDP消耗标准煤在0、83吨以内、每万元GDP的取水量在70立方米以内;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其增加值占GDP比重的55%以上;代表收入水平的恩格尔系数要小于30%;用城镇登记失业率代表就业水平,要求该项指数小于3、2%。 5、生态城市社会和谐生态城市的社会和谐,要做到住房保障、医疗水平、文体设施、科技教育、收入分配、交通便捷、城市安全面面俱到,住房保障率要达到90%以上,住房价格收入比保持在3-6之间;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2、8人以上,没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大于30张;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量2、3册以上,人均公共体育设施用地面积1、5平方米以上;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4%以上,R&D经费支出占GDP的2%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小于2、2,基尼系数0、38;公共交通分担率大于50%,平均通勤时间小于30分钟;每万人口刑事案件立案数小于10件,人均固定避难场所面积大于3平方米。 6、生态城市创新引领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引进开发大量的新技术新材料,在保持自然特色风貌和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通

国土资源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国土资源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姓名:XXX 部门:XXX 日期:XXX

国土资源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xx市国土资源局2012年上半年安全生产工作总结暨下半年工作重点 xx市国土资源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有力领导下,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按照《xx 市2012年安全生产责任状》的要求有力落实安全生产各项措施,现将上半年工作开展情况及下半年工作重点报告如下: 一、紧扣目标,统筹部署,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状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xx市国土资源局紧紧围绕 《xx市2012年安全生产责任状》目标管理任务,统筹部署各项工作,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以深入开展土地市场和矿业秩序整顿为重点,以增强国土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为目标,以维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宗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各项工作扎实稳步推进。2012年上半年,全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在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整顿,土地管理以及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安全生产工作措施得当,成效明显。 二、宣传教育与执法监管并重,着力打击私挖滥采和违 法占地行为,有效杜绝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一)以狠抓矿山监管工作为重点,着力规范矿产资源 -1-管理。一是狠抓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监督管理工作。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多次合法矿山安全生产检查,及时通报存在安全隐患并会同安全监管部门查处。二是狠抓采矿权和探矿权年检和年报工作。共年检采矿权101个、探矿权25个。三是认真做好到期矿山的延续登记和变更登记等发证工作。共办理到期采矿权延续登记4个、变更登记8个,新 第 2 页共 6 页

立挂牌出让1个。四是认真做好新建矿山矿业权审批和采矿权有偿出让工作。共审批出让新建矿山1个,收取采矿权价款7.9万元。五是全面完成了矿业权前期调查工作,实地踏勘采矿权54个,探矿权6个。 (二)狠抓宣传教育工作,着力增强群众守法意识。一是广泛开展宣传。以12.4法制宣传日、4.22地球日、5.12防防灾减灾日、6.5环境宣传日和六月安全生产宣传月为契机,积极开展《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法》、《煤炭法》、《刑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活动。利用广播、电视、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共发放各种宣传资料18600多份。二是精心组织培训。共召开专项会议13场,参会人员445人;召开村民小组长会议17场,参会人员356人。通过扎实开展全方位的宣传培训工作,有力夯实了群众基础,群众自觉遵纪守法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 (三)以动态巡查为抓手,着力打击私挖滥采矿产资源和违法用地行为。一是部门联动,齐抓共管,全力打击私挖滥采矿产资源行为。在市委市人民政府统筹部署下,专门成 -2-立了由常务副市长、政法委书记任组长,各部委办局为成员的打击私挖滥采矿产资源违法行为工作领导小组。今年2月至5月,工作领导小组深入xx镇、xx乡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打击私挖滥采矿产资源专项行动,有效遏制了私挖滥采行为。二是打私工作严格坚持六不原则,即:不走过场、不留盲区、不留井洞、不留设备、不留矿产品、不留人员,严厉打击私挖滥采行为,彻底消除安全隐患。针对山区重点产煤乡镇的重点区域开展了拉网式动态巡查,炸封非法煤硐192个,拆除运煤管道2750米,没收无烟煤365吨,查获非法运煤车50辆,捣毁工棚15个,拆除煤仓20个;发出《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75份,警告处理当事人56人,办理盗采矿产资源刑事案件4件,涉案人员6人;收 第 3 页共 6 页

土地生态评价方法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1概述 1.1生态安全的概念 1)生态安全的背景 “生态安全”这一概念是在生态环境日益遭受破坏的背景下提出的。 20世纪50—60年代,随着人口规模的急剧膨胀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全球资源环境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迅速增长的消费需求及结构变化对有限的资源环境基础及其安全保障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如世界八大公害事件、自然资源的过渡消耗、生物物种的加速灭绝、温室效应加剧、臭氧层耗损、水土六十、土地沙化、环境污染、酸雨加剧等,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威胁到整个人类自身的生存、安全和发展,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向全球胡宇:在我们人类决定师姐各地德行动时,必须更加审慎地考虑环境后果。 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指出:在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中,人们关心的是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而现在,人类还迫切感受到生态压力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重大影星与存在的安全性问题。 20世纪90年代后,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是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的一个里程碑,以这次大会标志,生态安全、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社会中国际政治的一部分。2002年9月,南非约翰内斯堡的环境与发展高峰会议,进一步商讨生态安全大计。当前,关注生态安全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2)生态安全的概念及特点 国际社会关于生态安全的概念至今未能达成共识,肖笃宁将生态安全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秩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组成一个符合人工生态安全系统。 狭义:是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整体水平的反映。生态系统健康是环境管理的一个新内容和新目标,通常认为,功能正常的生态系统可称为健康系统,它是稳定的和可持续的,在时间上能够维持它的组织结构和自治以及保持对胁迫的恢复力。反之功能不完全或不正常的生态系统为不健康的生态系统,其安全状况处于受威胁之中。 生态安全一般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生态系统自身的安全,即其自身结构是否受到破坏;二是生态系统对于人类的安全,即生态系统的功能是否受损害,其提供的服务是否能满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 国内外学者对生态安全的定义有着许多不同的认识,这些生态安全的定义存在两方面的局限,一方面,仅考虑了生态风险,而忽略了脆弱性的一面;另一方面仅把生态安全看成一种状态,而没有考虑到生态安全的动态性。针对这一局限,人们认为, 生态安全的概念:生态安全应是指人与自然这一整体免受不利因素危害的存在状态及其保障条件,并使得系统的的脆弱性不断得到改善。一方面,生态安全是指在外界不利因素的作用下,人与自然不收损伤、侵害或威胁,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能够持续,自然生态系统能够保持健康和完整;另一方面,生态安全的实现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通过脆弱性的不断改善,实现人与自然处于健康和有活力的客观保障条件。

中国土地生态安全研究进展_李智国

第17卷第12期2007年12月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h i na Sa fety Sc i ence Journa l V o l.17N o.12 D ec.2007中国土地生态安全研究进展* 李智国1,2讲师杨子生2教授 (1云南大学亚洲国际河流中心,昆明650091 2云南财经大学国土资源与持续发展研究所,昆明650221) 学科分类与代码:620.1030中图分类号:X171;F301.24文献标识码:A =摘要> 剖析土地生态安全的概念内涵及其3大类别;从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和相关学科基础3方面总结了土地生态安全研究的基础理论;从土地生态系统安全性和土地生态服务价值、评价、土地生态规划与设计和土地生态安全变化的驱动力4方面进行评述。从而指出,由于基础理论研究不足、缺乏动态评价和研究框架及其监测、预警和决策支撑体系以及研究区域和对象狭窄等原因限制中国土地生态安全广度和深度的研究;同时提出了今后应加强学科理论研究及其框架体系构建、建立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监测、预警和决策体系和加强土地生态管理等方面的措施,以期对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展望。 =关键词>土地生态安全;土地持续利用;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中国R esearch Progress of Land Eco l og ical Security i n Ch i na LI Zh-i guo1,2,L ecturer YANG Z-i sheng2,Prof. (1A sian I nternationalR ivers C enter,Yunnan Un i v ersity,Kunm i n g650091,Ch i n a 2Institute of Land&Resources&Sustainable Deve l o p m en,t Yunnan Un i v ersity of Finance&Econo m i c s,Kunm ing650221,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l y analyzes the connotati o n of land eco l o g ical secur ity and its three categories. Secondly,it su mm arizes the basic theory about i,t wh ich inc l u des m an-land relationsh i p t h eory,susta i n-ab le deve l o pm ent t h eo r y and basic theory o f re levant d isc i p li n e.Thirdly,it revie w s t h e research pr ogress on the four aspects o f land ecosyste m security and land eco log ica l serv ice value,l a nd ecology assess m en,t land eco l o g ical plann i n g and design and driv i n g forces of land eco l o g ical security change.It is po i n ted out that the study of land eco l o g ical security is greatly li m ited i n breadth and depth due to t h e deficient re-search on basic theor y,dyna m ic assess m en,t research fra m e w ork,the syste m ofm on ito ri n g,early-w ar n i n g and decisi o n-support and the narro w ness o f researching reg i o n and objec.t 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 m s, so m e m easures are proposed inc l u d i n g strengthening t h e study on land ecological disc i p line,bu ilding the fra m e w ork syste m for land eco l o g i c al security,estab lishing t h e syste m ofm on itoring,earl y-w arning and de-c ision-support for reg i o na l l a nd eco l o g ica l security and strengthen i n g t h e m anage m ent fo r land eco l o gy. F i n ally,the f u ture develop i n g trend about land eco log ical security is prospected. K ey words:land ecological secur ity;susta i n ab l e use of land;m an-land relationsh i p; susta i n able developm en;t research prog ress;China *文章编号:1003-3033(2007)12-0005-08;收稿日期:2007-07-11;修稿日期:2007-11-30

国土资源局安全生产工作总结(多篇范文)

国土资源局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xx年来,按照《县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报送xx年安全生产工作总结的通知》要求,我局紧紧围绕“安全生产年”的目标和任务,认真组织开展了安全生产执法、治理、宣教“三项行动”,狠抓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xx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的第三年,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年,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安监局的正确指导下,我局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认真贯彻国家、省、市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精神,扎实做好矿山安全生产日常监督工作,强化目标管理,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确保安全形式稳定。现将xx安全生产工作情況总结如下: 一、安全生产工作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实机构,强化安全意识 局党组高度重视安全工作,把安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狠抓落实,充实组织机构,常抓不懈,成立了局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安全生产责任制,定时组织召开安全生产学习会,传达上级有关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矿山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及时向上级和有关部门报送安全信息。定期组织本单位人员和矿山业主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和学习,从而强化安全意识,提高自身安全防范能力。 (二)立足建立长效安全生产工作机制,着力強化安全工作制度建设

一是坚持会议制度。局领导小组坚持每个季度召开一次安全生产工作会议,要求乡镇所每月不少于一次分析、研究、总结和部署各个阶段的安全生产工作,坚持安全检查制度和隐患排查制度。根据我县各个矿山的安全侧重点,组织开展矿山自查和重点抽查,每季度不少于一次,日常检查每月不少于一次,并督促隐患整改。二是坚持节假日值班制度。在重大节假日、重大活动期间,全天24小时安排值班,在安排值班的同时,落实领导带班,确保信息畅通。 (三)强化安全意识,细化工作措施 我局与各国土所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书,对全年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进一步明确了责任,确定了目标,并督促所有矿山按照《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进行操作,加强安全生产意识,注重措施的落实,进一步增强化矿业权人的安全生产责任意识和防范能力。 (四)强化宣传培训,增强安全意识 紧紧围绕“安全生产年”活动要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行动,充分利用“4.22”地球日、“6.25”土地日及“安全生产宣传”月等时机通过发传单、设立咨询台等进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宣传,共发放宣传资料300多份。 (五)加强督促检查,提高工作成效

生态安全评价的方法论(一)

生态安全评价的方法论(一) 重视生态安全的评价和信息披露,并对决策者和生态系统的管理者具有切实的指导作用,对广大社会公众具有教育意义以及对公众的行为选择和行为调整具有指导意义,是生态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方法论的视角简要论述了生态安全评价的标准、评价方法和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路。 一、关于评价标准问题 就生态安全的评价标准而言,虽然不同的评价对象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但如果抽象掉具体的评价对象的特定标准,我们总是可以为其找到一种称之为“理想状态”的评价标准。这种“理想状态”的评价标准必须满足几个条件: ①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能力,即生态巨系统(各生态子系统的有机整合)和各生态子系统不受来自系统外胁迫力的影响; ②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人类活动的规模和强度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但安全的生态系统应该能够消解这种影响并通过自组织能力修复其丧失的部分功能,恢复生态过程的完整性; ③生态系统的维持能力,即维持生态系统功能完整性的能力,安全的生态系统在外力胁迫下不仅不会降低其向人类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如森林生态系统提供木材产品等),也不会降低其特有的生态功能(如森林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等功能),相反这些功

能还应该逐步得到提升,唯有如此,才能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④生态系统的零风险,即系统间不能相互危害,由于人类的自私和对物欲的无限贪婪,人类活动充满了功利性,往往以牺牲一个系统的功能完整来维持或提高另一系统的生产和服务能力,例如,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人们往往通过增加化学肥料的施用量,从而造成土壤系统的板结和污染,并进而污染水圈、生物圈,最终危害人类健康。 ⑤低成本提高人类福利水平和福利质量的保障力。一个安全的生态系统应该尽量减少额外的物质和能量投入以维持系统的生产功能、服务功能和环境功能。据专家测算,我国因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损失约占GDP的2.3%,扣除这一因素,我国的实际经济增长率只有6%左右,这究竟是提高了人类福利还是降低了人类福利?这是值得认真思考的严肃的问题; ⑥生态系统的对人类生存安全的支持力。说到底,生态安全的本质是人类的生存安全,人类的生存总是依托于生态系统持续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整个世界的国民经济也是建立在由地球生命支持系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基础上的,一切威胁生态安全的因素和破坏生态安全的行为都是在动摇人类生存的基础,所以安全的生态系统必须有能力支持人类自身的生存安全。必须把人、人类生存和人类活动纳入自然生物圈中进行综合考虑,人必须把自身视为自然系统中平等的伙伴,不是万物的尺度。在自然生物圈中,人类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利共生的关系。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安全影响的研究(以济宁市为例)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安全影响的研究(以济宁市为例) 在RS/GIS技术的支持下,选择南四湖流域典型市域——济宁市为研究区,基于多源数据,揭示了研究区1987~2008年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点,进一步构建“隐患-状态-免疫”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应用改进TOPSIS模型实现了100 m×100 m栅格水平上的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较为剧烈且具有独特的区域特色,其总体特征为耕地、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的面积持续下降,建设用地急剧扩张,水域面积则先降后升;20 a来,研究区生态安全状况经历了先恶化后改善的变化趋势,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加大是2000年后研究区生态安全好转的主要驱动力;研究区生态安全状态空间差异明显,东部山地丘陵区和南四湖区最好,中部和西北部地区最差,其余区域基本处在预警状态。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生态建设和土地生态安全格局的制定提供依据。 1. 引言 生态安全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新主题。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全球性生态问题凸显,区域乃至全球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区域尺度的生态安全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目前已成为国家、地区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生态安全主要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的共同影响,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覆被变化必然对地球系统的气候、水文、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生物多样性等产生重大影响,对区域生态安全起着决定性作用。随着IGBPⅡ与IHDP的GLP(Global Land Project)工作的展开,强调与GCTE(Global Change and Terrestrial Eco-systems Project)研究计划的综合,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因此,整合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两大热点,研究区域生态安全的时

土地资源安全研究(2021)

土地资源安全研究(2021) Safety work has only a starting point and no end. Only the leadership can really pay attention to it, measures are implemented, and assessments are in place.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240

土地资源安全研究(2021) 摘要:土地资源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载体,其安全关乎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社会安全。对区域土地资源进行安全评价研究,既有利于落实国家土地保护政策,也可为区域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提供现实参考。近些年来,在土地资源安全理论研究、耕地与粮食安全研究、基于承载力的土地资源安全研究、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等研究领域均取得显著进展。论文着重分析土地资源安全研究的新进展[1],对近年来我国土地资源安全研究在耕地安全、生态安全、经济社会安全等方面进行评析,对我国土地资源安全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并提出了新时期土地资源安全研究的主要方向和重点领域。 一、土地资源安全的概念 安全,顾名思义,一般认为是客观上不存在威胁、主观上不存在

恐惧的具体表现。资源安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定、及时、足量和经济地获取所需自然资源的状态,土地资源安全是资源安全的一个重要分支,目前,我国在耕地安全、生态安全、以及关乎的社会经济安全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但关于土地资源安全尚未有统一定义。国外大多数学者引入保护土地资源的可更新、可恢复以及可持续性等理论,。李明杰等认为,土地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定、及时、经济地获取土地资源或土地资源产品,以保障生物群落健康和高效能生产及高质量生活,同时不损害其未来保障能力的土地资源状态或能力,是资源安全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延续。吴次方等,认为土地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地获取,并能保障生物群落(人类)健康和高效能生产及高质量生活的土地资源状态或能力。[2]刘彦随认为土地资源安全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土地资源对其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稳定的供给状态和良好的保障能力,谷树忠指出,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定、及时、足量和经济的获取所需自然资源的状态或能力。由此可见,众多学者都一致认

我国耕地资源安全与口粮安全

我国耕地资源安全与口粮安全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众所周知,“中国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这反映了我国人口对耕地资源的巨大压力,同时也反映了粮食安全对耕地资源安全的压力。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耕地生态环境安全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会更加凸显。口粮是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口粮安全是粮食安全的重中之重。粮食安全是要以耕地资源为基础和保障,口粮安全问题也离不开耕地资源安全。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认为粮食包括稻谷、小麦、玉米和粗粮,1974年FAO 将粮食安全(FoodSecurity)定义为“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粮食”。现代粮食安全包括粮食的数量、质量、经济和生态安全等方面。广义的粮食安全还包括食品安全(FoodSafety),后者强调食物中药物残留、病原物超标、添加物超标等质量卫生状况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近年来,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提出了更多的重视和关注。 根据《2004年中国粮食发展报告》,我国粮食主要包括谷物、豆类和薯类等三类,谷物主要包括稻米、小麦、玉米等“三大主粮”,口粮指的是稻米和小麦,特指每人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最主要粮食,我国口粮呈现“南稻北麦”格局。口粮安全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目标:①确保生产足够的粮食;②保证口粮质量健康; ③最大限度地稳定口粮供应;④确保人们都能获得所需要的口粮。在我国,粮食安全的工作重点是保障口粮自给率基本达到100%,谷物自给率达到95%,鉴于耕地资源有限情况下,未来我国应把口粮安全放在重点位置,整合资源支持重点粮食品类的有效供给,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进口油脂、油料、大豆等作物,确保口粮绝对安全。 耕地资源安全包括耕地资源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等三个方面,其实质是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耕地资源存量(包括数量和质量)和耕地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实现耕地资源的持续有效供给,以满足经济发展、人口增加、生态环境保护等对耕地资源不断增长的需求。 粮食安全、口粮安全与耕地资源安全三者之间密切联系。表面是简单的生产和流通关系,实质上粮食生产受到社会、市场、制度、技术及自然资源条件的制约,在人多地少、人均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国必须保有一定规模的耕地资源是实现口粮安全的有效途径。同时,耕地质量、耕地生态环境等级直接影响到口粮产量、质量的高低。口粮安全是粮食安全中的重点和核心,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2013年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19.12%,只有保障口粮绝对安全、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一、我国口粮安全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一)我国口粮安全的现状 我国是粮食生产大国,同样也是粮食消费大国,粮食供求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判断我国粮食安全状况是否在改善,核心指标有两个:一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二是粮食进口能力。国家统计局发布公告称,2013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193.5万吨,同比增长2.1%,已连续实现粮食产量十年增,中原等地主产区粮食产量十一年增长。但同时,2012年我国三大主粮净进口达到1900万吨,截至2013年7月,三大主粮进口量达1143.9万吨,这一趋势可能仍将持续。可见,未来我国口粮安全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土地生态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

土地生态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 针对湖北省存在的土地生态安全问题,提出了四个层面的调控措施。在认知层面要加强民众土地环保意识的培养;在治理层面将构建和谐的人地关系作为基本目标;利用层面要朝土地集约化方向发展;保障层面要注重发挥多种保障机制的作用。 标签:湖北省;土地生态安全;对策 1湖北省的土地生态安全问题 1.1土地数量层面——水土流失问题严重 据统计,湖北省水土流失面积大约640万公顷(其中强度流失面积占32%,中度流失面积占55%,轻度流失面积占13%),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4.4%。此外,随著湖北省的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再加之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等多重因素导致耕地数量逐年减少。1999年-2003年间,全省耕地净减少394.5万亩,年均净减少耕地78.9万亩,人均耕地1.18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出现了作为粮食主产区的湖北省不仅不能外调粮食,而且还需要调入粮食的局面,这样不利于维护国家的粮食安全。 1.2土地质量层面——土壤污染持续蔓延 工业“三废”排量与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而相配套的治理措施却未能及时跟上,农业方面长期大量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农膜过度使用致使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土地结构不良,质量下降。有数据显示,湖北省省耕地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9%,比1983年下降了20%左右,土地质量呈下降趋势。而且土壤一旦被污染,在短时间是难以恢复到正常状态。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阻止土壤污染继续蔓延下去,那将会给土地生态安全,乃至整个生态环境造成难以预知的后果。 1.3土地利用层面——粗放浪费现象突出 湖北省的城镇建设用地人均245平方米,比全国人均182平方米高出34.6%;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达270平方米,远超150平方米的国际上限;工业用地容积率仅为0.4,低于全国0.51的平均水平。鉴于一些地方出现了“多征多用,多征少用,早征迟用,征而不用”的现象,湖北省国土资源厅专门制定《关于闲置和低效用地清理处置的实施方案》,于2014年5月-12月对全省城镇范围内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土地进行清查处理,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土地闲置与浪费问题。 2总体调控措施 中央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并且在顶层设计上已经形成了明确的发展思路,但需要落实各个具体的环节的配套措施,本研究着重立足于土地生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几个误区

土地管理与制度改革? 国匕賓圾情报'---------------------------------------------------------?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儿个误区 熊建华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开展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重要前提。本文通过对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现有三大主流评价指标体系的概述和分析,指出了当前基于概念模型构建指标体系的误区,并对其发展进行了思考。研究表明,现有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过于依赖概念模型,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未能体现出与其他类型土地评价指标体系的差异性和自身的独特性;未来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该以准确把握土地生态安全科学内涵为前提,以概念模型为参考依据,注重指标体系的时效性,强调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独特性、不可替代性。 关键词: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误区思考 土地生态安全作为生态安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土地生态安全的基础工作在于土地生态安全评价,通过评价形成对于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演变过程和危害程度的基本判断。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渐凸显,土地生态安全问题愈发紧迫,开展土地生态安全相关评价正当其时。 现有土地生态安全相关评价主要包括两类: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和土地生态安全预警。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是土地生态安全预警的基础,土地生态安全预警是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在未来时段的延续巴二者都需要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来开展相关研究。能否构建科学合理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是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结果科学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到底需要构建什么样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当前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已有指标体系多采用概念模型或框架模型,但对模型存在的问题欠缺考虑和论证,直接影响了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公信力。本文尝试对当前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所采用的主流指标体系进行剖析,试图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提供理论支撑。 1指标体系分类概述 现有研究成果主要指标体系以概念模型和框架模型为主,包括三大类:压力-状态-响应(PSR),经济-环境-社会(EES),混合类(PSR和EES等综合)。 1.1PSR模型,包括PSR、DPSR、DPSIR、IDRIS等模型 PSR模型即“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最初应用于土地质量评价叫后演变为DPSIR模型,即“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型,应用于环境质量和可持续评价⑴。2002年后,国内学者在开展土地生态安全研究时,对PSR模型进行了部分重构,形成了DPSR模型巴即“驱动力-压力-状态-响应”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成果(18XNHO17) 收稿日期:2018-09-08 作者简介:熊建华(1988—),男,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评价、生态环境效应。E-mail:jhxiong2014@https://www.doczj.com/doc/262851416.html, 田《2019年第4期

土地生态安全概念

摘要:近年来,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耕地、林地面积的不断减小,使土地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土地生态安全问题和土地安全问题略有不同,土地生态安全是一个特定区域内的土地生态系统,是地球陆地表层岩土部分内的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的相互关系的总和,更强调土地质量方面。本文从剖析土地生态安全的的概念出发,介绍土地生态安全的研究内容、目的、意义,最后分析广州市土地生态安全的现状。 关键词: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广州市 一,土地生态安全概念 土地生态安全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来源于近年来兴起的“生态安全”的研究。从概念内涵看,土地生态安全(有的称区域土地生态安全或区域土地生态环境安全)和土地资源安全(有的称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定义是有较大区别的,前者着重于土地生态系统自身安全性及其为人类所提供生态服务的可持续性。而土地资源安全的着眼点是保证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数量稳定、质量良好,能够满足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更强调土地作为资源的本质属性。 土地生态安全作为国家、区域生态安全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组成部分,是指地球陆地表层岩土部分内由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构成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不受破坏,同时该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数量能够持续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的状态。这个概念有以下几点需要明晰: 首先,土地生态安全是强调土地生态系统自身的健康和可持续性。高桂芹、韩美,刘勇,郭凤芝等指出,土地生态安全是指特定研究区域内土地资源所处的生态环境,处于一种没有或少受污染威胁的健康、平衡可持续状态,包括土地自然生态安全、土地经济生态安全和土地社会生态安全,且土地自然生态安全是土地生态安全的核心基础,即没有土地的自然生态安全,土地所处的整个系统环境就不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其次,是强调土地生态系统对人类提供稳定的生态服务或保障能力,即在确保土地生态系统健康的条件下强调土地生态系统对人类的服务功能。梁留科、毛良祥、王楠君等对土地生态安全的定义均阐释出了区域土地生态环境安全是一定时空范围内,在确保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条件下,土地生态环境系统既能保障人类社会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又能保障其结构与功能的状态与变化态势不被损害的状态。 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看,生态安全是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核心和基础,保障区域生态环境安全是进行资源开发和利用时所必须遵循的准则,关注区域土地利用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研究扰动环境敏感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加强脆弱类型土地生态环境系统的安全调控,是国内外关于土地利用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 二,土地生态安全研究的主要内容 近年来,从不同程度、从不同层面构建的土地生态安全研究内容和体系,对土地生态安全理论进行的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