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科学二班简报

小学科学二班简报

小学科学二班简报
小学科学二班简报

小学科学二班简报

第二期

主编:辅导老师

2012年1月8日

各位老师:作业要抓紧时间完成!!!

培训学习期间,广大老师积极参与学科论坛的讨论,就自身在一线工作中的一些感悟和困惑与广大同仁进行探讨,并按要求提交了研修日志和教学设计与反思,本人也深受启发,收获不小。但仍有极少数老师未按要求提交作业,或作业质量不高,参与讨论交流的积极性也有待提高。希望老师们利用最后的一段时间,抱着认真求学的态度,积极参与培训和交流,不合要求的老师请尽快修改后重新提交!

祝各位老师新年快乐!学习愉快!工作顺利!

中间生也需要关注------我的教学故事

周昀

今年上四年级科学课,因为三年级没有教他们,对学生情况很不熟悉,为了尽快的熟悉学生的情况,在学期初我跟学生约定可以给我写纸条告诉我自己的学习想法、困惑或者是对老师的意见和建议。一个月过去了,我记住了优生和一些调皮的学生,所以在课堂上提问时,也多是提问他们。在月考后的纸条交流中,我读到了这样的话:“优秀生因为学习的优秀使他们备受老师的瞩目与关怀;调皮学生因为他们错误的举止行为,也能常常得到教师的关注和关心。只有学习成绩不优秀也从不调皮惹事的我,就像空气一样被忽略了,感受到是深深的冷落,我不在老师的视野里,我感到自己被随手放在一旁,自生自灭……”

“像空气一样被忽略了!”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扪心自问,我确实对这些“中间生”关注不够,虽然这并非是自己有意的“偏心”。在平时自觉不自觉的就会关注优生,调皮学生因为调皮捣蛋也常常被我关注,只有这些中间学生因为平时听话不惹事而很少得到我的关注。终于,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忽视也是一种伤害。

在这张便条的后边,我真诚地写道:“谢谢你对老师的信任,也很欣慰你能把心里话告诉我。老师从来没有想到,因为你的认真和不惹事,所以老师很少关注你,会对你造成伤害。请相信我,从此你不会再像空气一样被我所忽略”。

我不知道这能不能安慰那颗被冷落的心灵,而对那些同样因我的忽视被伤害的学生,我又该怎么做呢?

第二天上课时,我有意叫了平时几乎不叫的一些同学起来回答问题(虽然在课前我特地熟悉了座次表和人名),这些学生刚起来都很惊讶,也有些紧张,问题回答的也很磕磕绊绊,但在我的鼓励下,都很有信心的答完了。随后,我重新调整了分组情况,让组内的学生轮流担任组长,每人负责两个星期。我发现,很多学生听了我的话都很兴奋,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在以后的几周内,

我发现几乎所有的同学的作业都能按时完成,而且抄袭现象越来越少了。所有的同学在课堂上都高高昂起了头,回答问题更是争先恐后,再也不是几个同学主导课堂了。尤其是文章开头提到的同学,学习更是一日千里。

这个学生的变化让我觉得很欣喜,同时也使我意识到,那些“中间生”是多么渴望老师的关注,他们就像一扇扇尘封的门,如果不去注意,就永远也不会了解门里的秘密和神奇;轻轻推开它,则会给你一个意外的惊喜。

我的《科学》课研修日志

熊蔚龙

通过今年的培训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收获颇多,让我在今后的小学科学的教学当中可以得到提高和进步。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就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如何科学、正确地上好实验课,是科学实验课的前提。小学科学课教学以实验教学为主。有教师的演示实验,有学生的动手实验。然而,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学生的动手实验。上好实验课是提高科学教学质量的关键,要上好实验课,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紧抓教学目标,确定学生预习方案

教师在教学某一节课前,应根据教材的内容及目标,给学生一个预习题纲,让学生有目的的去收集一些资料,跟本课相关的一些材料,去有目的的观察事物。让学生有备而战,有话可说。让学生来做课堂的主人。要成功地进行实验教学,指导学生做实验,就要做好实验的准备。上实验课前准备要充分,熟悉教材,明确目的,准备实验用具,课前要布置,要估计学生困难,要考虑解决办法和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等。课前准备充分,上起课来就得心应手。所以课前充分的准备,是上好实验课的必要条件。还有,学生的准备。每节实验课前,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根据学生实际和实验内容,事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实验小组,做到优生学困生相结合。有的实验所需的材料是学校仪器设备以外的。如,一棵花,一片树叶等,课前就要求学生做好准备,以备学生自己实验用。

二、巧用电教,化难为易。

科学课上有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

验,但有些活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如《探索宇宙》这一课,反反复复讲解理论学生都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虚实互补,让膨胀的宇宙的情景,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不限于课堂上,实现学习时空的拓展。要适时组织学生进行实地操作、研讨。实验或演示时,要适当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见解,并引导学生进行研讨。如,《导体和绝缘体》这一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讨论: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导体?哪些地方用到了绝缘体?导体和绝缘体各有什么作用?为什么我们要保护电器的绝缘部分?让学生学习科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科学。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了磨练,也培养了学生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好奇意识的保护,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好奇是创新意识的潜能,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好奇心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学生对科学有了好奇心,就能主动的去钻研,这种好奇心如不培养和扶持,就会逐渐衰退和枯萎。因此,当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而提出各种古怪的问题或做出某些荒唐的事情时,作为教师,应该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给予鼓励,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给予指导。如教学《电磁铁》一课时,要求学生用线圈绕在铁芯上,接通电池的正负极,起初的时候我只是要求绕一圈,然后用磁化的铁芯去接近大头针。

但有些同学由于好奇心的驱使。自作主张的加大了线圈的圈数、电池的节数,有些同学甚至改变了电池的接头,他们各自都有了惊喜的发现。这时教师切不可训斥否定学生,否则就把学生创新的萌芽扼杀在摇篮里,教师应该大力表扬,并以次为契机进行启发,唤起他们创新意识。“苏科版”自然教材主编徐康毅同志所说:“孩子能想别人没想过的,说别人没说过的,做别人没做过的,这是一种创新行为的表现,我们不仅不能批评,反而应大加称赞……”

总之,要上好实验课,还要重视课前课后的指导,没有课前的感性认识,课内实验就缺少基础,没有课后的延伸,课内试验的某些问题就不可能得到解决,因此,在课堂上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在课外实践中巩固、深化、以扩展课内所学的知识,从而达到投石激浪的效果。

教学案例

姚利民

叶澜教授在她的“新基础教育”理论中,早就提出了课堂动态生成的观点:“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所谓“动态生成式教学”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但是,预设也是不可缺少的,可以说,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中的一对孪生兄弟,彼此相互依存,缺一不可。那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就成为我们当前值得研究的一个领域。通过以下两个案例片段,笔者尝试对如何处理科学课中的预设与生成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镜头一:

在《磁铁的性质》课上,学生们尝试用磁铁去吸不同的材料(很多材料都是课前准备的,也有一部分来自学生),汇报交流了,我说:“来,说说你们的结果好吗?”

生:磁铁能吸铁钉、大头针、回形针

师:其他组是否也都能吸呢?

生齐说:都能。

师:还能吸什么呢?

生:还能吸自动笔铁的部分和桌子铁的部分

生:还能吸一元的硬币和五毛的硬币

……

生:还能吸一毛的硬币。

我一愣,一元的硬币是镍,都能吸,五毛的有些行,有些不行,可是一毛的硬币都是铝做的,课前自己也试过了,都不行。于是我不假思索就否定了他:“不会吧,你自己搞错了吧?”话刚说出我就后悔了,应该让他验证一下。其他的同学也都喊起来:不会的,不会的,一毛钱的硬币吸不住的,我们早就试过了!因此在我的教案中早就确定一毛的硬币属于不能被磁铁吸引的一类物体。

没想到他居然也丝毫没有退让的意思,大声说:“一毛的硬币的确能吸,你们瞧!”

他举起用磁铁吸住的一毛硬币的一霎那,我的尴尬使我一句话也说不上来,怎么办?教师的威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沉默几秒之后,我才回过神来,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科学就是需要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谢谢这位同学!”

我走到这位同学的身边,拿起他的一毛硬币一看,原来是二○○五年新版的一角硬币,也是镍币,我还没在市面上看到过呢!看来我的准备还不够充分啊。

反思:

在这个片段中,学生有这种敢于质疑的精神,这是我最感到欣慰的,因为科学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从教师的设计意图看,只要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知道铁一类的物质能被磁铁吸引就达到了预定的目标,然而,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教师的预设与学生的探究出现了矛盾,根据教师的准备,一角硬币是肯定不能被磁铁吸引的,此时如何处理?最好的办法当然就是让这位学生在大家面前验证。虽然最后的结果证明教师的观点是错误的,但是我从学生那里懂得了:我们备的不仅仅是教案,更应该备好学生;路培琦老师说过:不要把我们的科学课上成假装学生什么都不知道!有时侯学生比我们知道得更多!我们钻研的不仅仅是教材,更应该好好钻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因为自己原来的知识和经验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过时了。在充分的备课和备学生的基础上,才能游仞有余处理课堂中出现的生成性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预设和生成并不矛盾,充分的预设准备正是很好地处理生成性问题的前提。

在科学课的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通过教学后学生呈现的变化状态,则是评价性资源和下一个教学流程的基础性资源。有了这种“活资源”的意识,教师才会在课前、课堂和课后,把自己的心思不只是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努力放在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上,才会不把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回答看作是一种对教师教的配合,而是看作对教的过程的积极参与和教学过程创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镜头二:

市双高课的选拔赛上,我执教《一天的食物》。

导入,记录一天的食物,再对自己记录的食物进行分类,再到对教师提供的食物进行分类一切似乎进行得很顺利……当各组完成分类,我请其中一组上来展示,这一组按照荤、素的分类标准把食物卡片摆放好。然后我就质疑:对他们的分类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我原本的意图是让学生说说其他不同的分类的方法和对他们组荤、素的分类有否错误。

然而意想不到的是,一位同学站起来说:“火腿肠不是属于荤类,因为它里面含有面粉,面粉是素类!”

我马上追问一句:“那你说火腿肠属于荤的还是素的?”

他不假思索就说:素类。

这下引起了很多同学的反对,纷纷举手表示有不同的意见,有的说是荤类,因为有火腿;有的说是素类,因为有面粉,争执不下。

我发现这是一个极好的“头脑风暴”的机会,干脆让他们放开说,这时的教学已经脱离了我原来的设计。

又一个学生起来说:我认为火腿肠既不属于荤类,也不属于素类食物,而是荤素混合类的食物。

我立即肯定了这位同学,并提醒大家找证据。

马上有学生说:“火腿肠的包装上就写了好几种配料,有火腿、盐、面粉等,的确是既有荤,又有素,属于荤素混合类食物。”正当大家对这个问题的答案表示满意时,又有学生对面条产生了怀疑:老师,我还有问题,我认为面条也是荤素混合类的食物。

“是吗?”到此时,我自己也被他们的热情感染了,“你有什么根据呢?”

“我从面条上闻到一股鸡蛋的香味!可能这种面条中含有鸡蛋!所以是荤素混合类的食物!”

“其他同学能闻到吗?”

有的说闻得到,有的说闻不到,还有的说闻到了咸鱼的气味(咸鱼和面条放在一起)

“怎么办?”

“能不能也把面条的包装袋找来看看,上面有配料表的!”

这时我才发现自己把面条的包装纸扔掉了,一急,也顾不上这是一节比赛课,就让后面的同学到仪器室的垃圾桶里找找看,听课的老师必定是一脸的茫然。幸亏仪器室就在实验室后

面,包装袋一找就着,那位同学匆匆忙忙地拿着包装袋跑上来,我松了一口气,马上在投影上出示了这种面条的包装袋:“一起看看有什么?”

生齐读:“有面粉、鸡蛋、香料。真的是荤素混合类实物。”

教师总结:其实在我们所吃的食物中,大部分是荤素混合在一起的,比如……

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原来的设计意图是先让学生区分荤类和素类的食物,然后出示一种荤素混合类的食物,如青菜肉片之类的,借此认识荤素混合类的食物,再回过头来评价原来的分类是否还可以再科学些,分为荤类、素类和荤素混合类。可是我的确是低估了学生,他们不仅提前发现了荤素混合类食物,而且已经会从食物包装袋上的信息来分析食物的成分。那么我原来的设计只得作废,“面对学生的不同的节奏,不同的步伐,教师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随时调整自己的节奏,跟着学生走。”不要被自己预先设计好的环节束缚,实时调整,学生在不断生成,我们的教学活动也要不断生成新的方案。

由此我觉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更应该是教学过程中信息的“重组者”。学生动起来了,绝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了,而是意味着教师要在收集处理这些信息的水平上作只有、也应该由教师来完成的更高水平的“动”,通过教师这一层面的动,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

记得中国古代诗人陆游有这么一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诗的意思我们都清楚,书本上的知识和学问是抽象的理论,要去亲身参加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变成自己的实际才干。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也是如此,教案只是教师课前对教学过程一厢情愿的想法,只有付诸实践,才会发现学生其实就是我们最大的资源。

我的困惑:

1、科学课中的生成性实验如何处理?材料的准备如何才能考虑周全?

2、如果验证性实验出现学生的研究结果和书本结论截然不同的情况,教师如何处理?

3、知识教育或者说应试教育产物下的科学教师,通过什么途径才能获得探究式

教学要求的必须的科学素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