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文百科知识之部分专业术语解释

天文百科知识之部分专业术语解释

天文百科知识之部分专业术语解释
天文百科知识之部分专业术语解释

天文百科知识之部分专业术语解释

编辑:零度星系

时间:2012年1月17日- 2月15日

说明:1.本文按感觉(随机)排序,以此带来不便,请大家谅解。

2.由于本文为个人编辑未经审核,因此难免会出现字词编辑错误,若发现文中出现错误,请与本人联系。

一、部分关键专业术语

1.光行差:光的有限速率和地球沿着绕太阳的轨道运动引起的恒星位置的视位移。在一年内,恒星似乎围绕它的平均位置走出一个小椭圆。这个现象在1729年由詹姆斯·布拉德雷(James Bradley)发现,并被他用来测量光的速率。

2.吸收星云:太空中的冷气体尘埃云,只因为它阻挡更远恒星的光而能被发现。

3.近日点进动:水星绕太阳的轨道并非每次遵循相同的路径,而是依次有微小的位移。每次的轨道都是以太阳为一个焦点的椭圆。在每个轨道上水星最接近太

阳的地方(近日点),椭圆向旁边位移一个很小的量。近日点的这种进动是由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预言的,但不能用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的引力理论来解释。

4.弱人择原理:物理学和宇宙学的所有量的观测值,不是同等可能的;它们偏爱那些英应该存在使碳基生命得以进化的地域以及宇宙应该足够年老以便做到这点等等条件所限定的数值。

5.强人择原理:宇宙必须具备允许生命在其某个历时阶段得以在其中发展的那些性质。

6.阿波罗小行星群:轨道的近日点都在地球轨道之内而远日点都在地球轨道之外的一群小行星,所以它们太阳运动时穿过地球轨道。它们的名称来源于1932年走到离地球不到0.07个天文单位时被发现的第1862号小行星阿波罗。阿波罗本身的线大小约1.4公里。这样一个天体如果与地球相撞,将会造成大范围的破坏。

7.巴纳德星:已知自行最大的恒星,由美国天文学家巴纳德(E.E,Barnard)于1916年发现。巴纳德星运动极快,仅仅180年就在天空相对于背景恒星扫过半度距离(从地球上看的月亮角直径)。巴纳德星离我们1.8秒差距(约6光年),是离太阳系第4颗最近的已

知恒星,但它是红矮星,太暗,肉眼看不见,属于到目前为止(2008年)探测到的最暗恒星,其绝对星等仅相当于太阳亮度的1%。巴纳德星在天空上的路径有微小摆动,可能是围绕它运动的行星引力影响所致。

8.重子:受强相互作用影响的基本粒子家族成员。唯一稳定的重子是质子和中子,而“重子物质”一词常指由质子、中子和质量小得多的电子构成的普通原子物质。

9.重子份额:以重子形态存在的宇宙质量所占的比例。如果宇宙是真正封闭的,因而时空是平坦的,则重子份额大约是1%(最多5%),而宇宙的绝大部分存在于暗物质中。

10.黑寡妇脉冲星:脉冲星发出的强大辐射束(像救火水龙对准一堆沙那样)蚕食其伴星而使后者损失质量的脉冲双星。

11. 蓝耀:下降到非常致密天体上的辐射将从该天体引力场获取能量而经受极端的蓝移。有人认为,作为黑洞的假想对立物的白洞,将在这样生成的蓝耀辐射中被扼杀,而不能向外膨胀到宇宙中去。但更复杂的计算表明,可以找到绕过这一困难的途径。

12.蓝离散星:球状星团中常见的位于主序“折向点”蓝边的恒星。

13.蝴蝶图:用11年太阳活动周内观测到的太阳黑子画出的图。每个活动周开始时黑子离太阳赤道相当远,但在活动周较晚期比较靠近赤道。图的形状很像蝴蝶翅膀。

14.3C 273:1963年证认的第一个类星体。3C 273的红移是0.158,对应距离约5亿秒差距,但它却是已知最近的类星体。3C 273也是天空中最亮的类星体。(这并不奇怪,因为它离我们比较近)。类似恒星的中央天体是一个强射电源,它带有一个很长的、中止于第2个明亮射电源中的微弱喷流。

15.8C 1435+63:最遥远的已知星系,其红移为4.25.(2008年)

16.切伦科夫辐射:带电粒子以高于介质中光速的速度通过该介质时产生的电磁辐射,是声震现象在光学上的等价物。

17.昌德拉塞卡极限:一颗白矮星在自身重量作用下不致坍缩为中子星或黑洞所能够拥有的最大可能质量。它几乎准确等于1.4倍太阳质量。

18.坍缩星:恒星达到演化终点可能形成的三类“坍缩恒星”——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的通称。有时只用来特指黑洞。

19.色指数:恒星或星系的亮度通常在不同波长处测

量,这对应着光的不同颜色:比如蓝色和红色。测得的两个亮度之差就是色指数,是与恒星的温度有关的。

20.科里奥利力: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赤道上的物体高速向东运动,在两极没有这种运动,其他地方则以中间速率运动,如果将赤道上的物体向北或向南推(射出的子弹,或吹向两极的风),向东的多余速度将使它偏向旁边,好像有1个力推它似的。这个力就是以古斯塔夫·科里奥利(Gustave Coriolis,1792-1843)的名字命名的科里奥利力。

21.宇宙丰度:宇宙中各种元素的相对数量。

22.宇宙监察:认为必定有一条尚未发现的物理定律保证每个奇点隐藏在一个视界后面,因而时间旅行(及其他一些事物)为不可能的一种假说。

23.宇宙年:太阳和太阳系在绕银河系中心的轨道上运行一周所需要的时间;它大约等于2.25亿年。

24.简并物质:密度高到使量子效应对其行为起支配作用的物质;特别是,这时的向外压力比根据经典力学这一密度的物质所具有的压力高得多。

25.简并星:简并物质构成的恒星。

26.密度波模型:用围绕星系运动的波对盘状星系旋涡结构所做的一种解释,这种波类似于掉进池塘的石块产生的向外扩散的涟漪。

27.较差自转:一个系统的不同部分以不同的角速度自转。地球这样的刚体必然是均匀自转的,但气态物体能较差自转。例如,木星和太阳的赤道部分就比纬度较高的部分自转得快些——所以它们的较高纬度地区的“一天”都比较长。

28.德拉克公式:弗兰克·德拉克提出的一个用于估计我们银河系中先进技术文明(定义为掌握了射电天文技术的任何文明)数目的公式。任何掌握了射电天文技术的文明,我们都可能用地球上现有技术与之建立联系。

29.德文格洛1:1994年才发现的一个离我们大约1000万光年的近邻盘状星系。未能更早发现是因为它被银河系的尘埃严重遮挡。很可能它和梅菲星系属于同一个星系群。德文格洛1是用发现它的荷兰射电望远镜命名的。

30.戴森球:一种假想的、由先进文明用人造材料创建的围绕一颗恒星的球壳。

31.爱丁顿极限:对一颗特定质量恒星的最大亮度规定的极限。恒星由引力维持,引力则决定于质量;恒星内部核聚变释放的能量,以其辐射压抵消向内的引力而防止恒星坍缩。如果一颗恒星的亮度超过爱丁顿极限,辐射压将大到足以将恒星爆炸成碎块。

32.爱因斯坦十字:一个遥远类星体的像被引力透镜效应分裂为四个光点,好像一个假想正方形的四个角,或正方形对角线构成的十字的端点。

33.爱因斯坦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930年预言、但直到1980年才观测到引力透镜效应,该效应是,遥远点源(如类星体)发来的光或其它电磁辐射,被视线方向的中间天体(如星系)的引力扩散为天空上的一个环。

34.费伯-杰克逊关系:对椭圆星系的光度进行估计的一种方法,而通过光度与视亮度的比较即可得出距离。

35.费密子:在粒子相互作用中守恒、并遵守1920年由恩里科·费密(1901—54)和保罗·狄拉克(1902-84)提出的“费密-狄拉克统计法”规则的基本粒子。典型的费密子是电子。电子永远不会在粒子相互作用中单独地被创造或被消灭;如果产生了一个电子(例如在β衰变中),就必定有一个对应的反粒子相伴而生。所以宇宙中的费密子总数永远相同,并且由大爆炸时的条件决定。

36.规范理论:以对称概念为基础的关于基本力的统一理论的一种处理方法。今天粒子世界的所有成功模型都是依据规范理论。

37.短程线:弯曲空间中与平纸上的直线对应之物——

确实,这样一根直线时特殊情况下的短程线,即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光子总是沿短程线传播。

38.自转突变:脉冲星周期的突然变化,它可能是由“星震”引起脉冲星物质重新分布而产生。

39.古尔德带*:一条与银道面相交约16。、包含大量巨星的由恒星和气体构成的带。这条带最早由约翰·赫歇尔爵士(Sir John Herschel)在1847年注意到,后来天文学家古尔德(B.A.Gounld)对它做了研究,它是从我们银河系最近的一条旋臂分叉出来的一群年轻恒星。

40.古姆星云

....:横跨船帆和船尾两个南天星座的一个巨大发射星云,其角直径约35度,距离我们约400秒差距,线直径约250秒差距。它是大约100万年前从地球上应该看得见的一次超新星爆发造成的。

41.亨耶迹程:恒星在赫-罗图上从林忠四郎迹程终点演化到主序所走的路径。

42.赫比格-阿罗天体:小而黯淡的星云,被认为是因星际物质云遮挡而看不见的极年轻恒星的所在地。43.水平支:球状星团的赫-罗图中,对应那些在演化过程中损失了质量、现在全都具有相近绝对星等的小质量恒星所在的区域。

44.冰矮天体:1990年提出的一个名词,用来描述太阳

系中那些作为正常彗星显得太大,作为小行星则含有太多的冰,作为行星又为数太多的天体。它们最可能是大量(数以百万计)聚居在柯伊伯带和奥尔特云中的直径数百公里的很大彗星的核。这是较近期发现的太阳系天体,半人马星是2其典型成员(尽管它目前并不在冰矮天体的典型轨道上),有些天文学家甚至提出冥王星也是冰矮天体而不是真正的行星。有人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冰矮天体的轨道将因摄入太阳系内区,它们在那里碎裂,从而有可能引起类地行星的大破坏。

45.因布【实验】:简称:IMB,它建在美国俄亥俄州费尔波特一座盐矿中与神冈中微子探测实验类似的中微子探测器。IMB和神冈中微子探测器起初都是为研究质子的放射衰变而设计的,但都被超新星1987A的中微子触发。

46.红外卷云:位于银河系平面上下、在波谱的红外波段发出辐射、在红外天图上显示为类似卷云的缥缈结构的冷气体尘埃云。

47.央斯基:射电天文学用来表示从射电源接收到的能量的一种单位,用符号Jy代表。1Jy等于10-26瓦每平方米每赫兹(1赫兹是1周每秒)。从这个滑稽可笑的小单位可以想象抵达地球上射电望远镜的信号多么微

弱——全世界射电天文学家迄今从全部观测中收集到的所有射电源的信号加起来,还不够加热一杯咖啡所需要的水。

48.金斯判据:判定具有某一温度和密度的气体云中容易发生引力坍缩的区域大小的参数。金斯判据只是一个近似推定,但它预言了,比方说,宇宙极早阶段的解耦时期通过引力坍缩形成的天体,其大小应该和一个球状星团相仿。

49.卡鲁扎-克莱因模型:严格说,卡鲁扎-克莱因模型是将引力和电磁力统一起来的五维模型,1919年由德国的西奥多·卡鲁扎(Theodor Kaluza)首先提出,1926年瑞典物理学家奥斯卡·克莱因(Oskar Klein)考虑到量子理论的要求而加以改进(卡鲁扎和克莱因从未在一起工作)。这个模型可视为用四维时空描述引力的爱因斯坦广义方程式的五维等价物,它给出的不仅仅是描述引力的爱因斯坦方程式,而且还有描述电磁辐射的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方程式。电磁力表现为“第五维度的涟漪”,就像引力表现为“第四维度的涟漪”一样。然而第五维度在哪里呢?标准解释是,第五维度因紧致化而隐藏不见。

50.开尔文-亥姆霍兹时标:一颗类似太阳的恒星能够仅仅通过自身重量作用下的收缩而持续辐射能量的时

间长度——大约2-3千万年。

51.克尔-纽曼解: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方程式的一个解,它描述的是一个带电荷的自转黑洞,是1965年由匹兹堡大学的以斯拉·纽曼(Ezra Newman)及其同事在克尔解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是关于黑洞的最普遍黑洞描述。在克尔-纽曼解中令自转为0即得赖斯纳-诺德斯特罗姆解;令电荷为0则得克尔解;令电荷和自转均为零得史瓦西解。

52.本地静止标准:简称LSR。以太阳为中心、使所有其他近邻恒星的运动平均为零的一个参考系。太阳相对于LSR的运动速率约20公里每秒,LSR本身以大约250公里每秒的速率绕银河系运动。

53.洛伦兹变换公式:亨德里克·洛伦兹提出的一组公式,用于描述在不同惯性系中测量长度和时间间隔时必须引入的改变。

54.赖曼α森林:高红移类星体的光通过星系际空间的冷氢云(赖曼α云)时,受到云的影响而在光谱中产生的密集谱线,有时把它简称为赖曼森林。

55.马乔体:大质量致密晕族天体的英文(Massive Astronomical Compact Halo Objects)首字母缩略语。这个名称是特意选来与WIMP配对的(不少天文学家有着孩子气的幽默,喜欢讲双关俏皮话)。MACHO代

表宇宙中暗物质的一种可能形态,它们(如果存在)由本质上与太阳、恒星和我们身体中的物质同类的重子构成。

56.马赫原理:认为惯性是由物体与宇宙中一切其他物质相互作用所引起的思想。

57.马姆奎斯特效应:以瑞典天文学家龚纳尔·马姆奎斯特(Gunnar Malmquist,1893-1982)姓氏命名的一种错觉,表现为一群遥远天体(恒星或星系)中较暗成员因暗到看不见而在计算中未加考虑,致使天体群越远,似乎其平均亮度越高。

58.脉泽:微波激射的英文(Microwave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首字母缩略语的音译。后来用“光(light)”代替“微波(microwave)而得出的“莱塞(laser)”就是激光。在天体系统中已经发现了好些天然的脉泽。

59.梅尔林干涉网:多元无线相连干涉仪网的英文(Multi-Element Radio-Linked Interferometer Network)首字母缩略语的音译。这是英国境内用微波通讯连接到焦德雷班克的射电望远镜系统,用来进行干涉测量和综合孔径工作,以获取堪与照片媲美的射电源详图。

60.度规:估量空间或时空中两个事件之间关系的方法。英文的“度规”与“几何学”源于同一词根;度

规测量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度规能给出与测量所依据的参考系无关的距离量度。

61.微陨星:小到不能像流星那样在地球大气中烧尽,而是轻柔飘落地面的行星际尘埃微粒(单个重量不到万分之一克)。微陨星“雨”每年给地球增添大约4,000吨物质。

62.米兰科维奇理论(模型):用地球空间取向和绕太阳轨道形状两者的变化来解释地球近代冰期循环的一种理论。

63.米尔斯十字:射电望远镜的一种,它采用干涉测量原理,由两列沿彼此垂直的直线排列的天线组成。1950年在澳大利亚首次研制成功,并以天文学家米尔斯

(B.Y .Mills )的姓氏命名。

64.刍ch ú藁g ǎo

增二:荷兰天文学家大卫·法布里休斯(David Fabricius )在1590年和1600年经过一系列观察后发现的第一颗变星。刍藁增二是红巨星,以332天地平均周期收缩和膨胀,引起亮度增加和减小。它离我们大约60秒差距,一颗黯淡伴星——鲸鱼座VZ 绕它公转。鲸鱼座VZ 是一颗有吸积盘的白矮星。

65.单极子:具有单一磁性——孤立的北磁极或南磁极——的假想粒子。

66.移动星团法:测定太阳附近恒星距离的一种巧妙方法(也叫做移动星团视差法)。

67.N 星系:具有明亮中心核的星系,是介于宁静星系和类星体之间的多种类型活动星系中的一类。它们常常是射电源。

68.奥康姆剃刀:英国论辩家和哲学家奥康姆(约1285-1349)提出的一个法则,即“除非必要不得增加实体”。用现代话说就是,如果某件事物有2个可能的解释,而其中一个解释比另一个简单,则优选采用简单的解释。这一法则被证明是发展科学的有益的(尽管不是确实可靠的)指导。

69.奥格勒【实验】:光学引力透镜实验的英文(Optical Gravitatrional Lensing Experiment)首字母缩略语的音译。这是波兰和美国的一个天文学家小组合作搜寻MACHO的计划,所用仪器是拉斯·康帕纳斯山天文台1米反射望远镜配备的电荷耦合器件探测器。领导该计划的是普林斯顿大学的玻丹·帕琴斯基(Bohdan Paczynski),他是(1985年)提出有可能观测到我们银河系中暗物质造成的引力透镜效应的第一人。70.奥伯斯佯谬:夜间的天空为什么是黑暗的这样一个难解之谜。

71.奥米伽点:大崩塌的另一个名称。

72.奥本海默-弗尔科夫极限:一颗稳定的中子星可能拥有的质量的上限,是罗伯特·奥本海默和他的学生乔治·弗尔科夫于1939年推定的。他们证明稳定中子星的存在,仅当它们的质量在太阳质量的10%~70%的范围内才有可能。质量比这更小的恒星只能成为白矮星或褐矮星。质量超过这一范围的上限时,则将如奥本海默和佛尔科夫当时所写的(《物理学评论》,55卷,374-281页)那样,“恒星将无止境的不断收缩,永远不能达到平衡”。换言之,它将变成黑洞。较新近的计算表明,稳定中子星质量上限可能是太阳质量的两到三倍,我们仍然把它叫做奥本海默-弗尔科夫极限。73.光学脉冲星:除射电波的脉冲外,也在可见光波段发出闪耀的脉冲星。其中最著名的是蟹云脉冲星和船帆座脉冲星。

74.彭洛斯图:罗杰·彭洛斯根据闵可夫斯基图发展而成的一种时空图,它特别有助于研究黑洞内部发生的事件。

75.周光关系:亨丽爱塔·斯琬·莉维特最先发现的造父变星的周期和绝对星等之间的关系。

76.X 行星:这个名称最初是珀西瓦·洛韦尔(Percival Lowell)赋予她预期存在于海王星轨道以外的一颗行星。洛韦尔一生寻找这颗行星的大量努力均告失败。

77.分点岁差:地球在空间运动时的进动(摆动)引起二分点在天空中向西的缓慢漂移,常常简称为岁差。二分点在天空移动一整周大约需要25800年。因此,从二分点起算的坐标,如赤经,必须说明是特指哪一年的;当前的坐标标准定为2000年开始时刻的位置。

78.自行:恒星每年横过天空的视角位移。

79.原时:用和观测者在同一个参考系中的钟测量的时间,亦称固有时。不同参考系中的钟(或是相对于观测者运动,或是在另一个引力场中)将测出不同的时间流。它们全都同样“正确”,但称用的原时是你的参考系中的时间。

80.脉动变星(脉动星):因星体像呼吸那样多多少少有规律的向外和向内脉动而引起光度变化的恒星。脉冲星(脉冲射电源的简称)曾经一度被以为是脉动变星,但它们实际上不是。

81.夸克-强子相变:大爆炸之初、夸克时代之末,当个别夸克不在自由漫步在原始火球中,而是一起束缚在强子(包括构成普通原子物质的重子)内部时,物质的物理状态的一种变化。它类似于在开氏几千度的温度下,电中性原子转变成带正电的离子与带负电的电子的混合物——等离子体。

82.弪:角度的一种单位,亦称弧度。360。的整个圆周

含2π弪,所以1弪等于57.3。。

83.再发新星:已经看见爆发过一次以上的新星。所有新星可能都是再发新星,不过其中一些自天文学家开始观测以来碰巧只爆发过一次。

84.红化:太空尘粒对遥远恒星的光产生的影响。和空气中的尘埃使晚霞红艳的情形一样,尘粒散射较短波长的(蓝色)光比散射较长波长的(红色)光更厉害,所以红光能较容易的穿过尘埃。这也是红外观测最有利于研究银河系中尘埃区的原因。红化和红移没有任何关系。

85.罗伯森-沃克度规:描述均匀和各向同性的宇宙——也就是遵守宇宙学原理的宇宙——中时空性质的度规。

86.自转曲线:表示盘状星系中恒星运动速率(即恒星绕星系中心运行的速率)如何随它们到星系中心距离而变的图。所有盘状星系的自转曲线有着相同的特有形状。

87.自我维持恒星形成:超新星爆发的冲击波触发恒星形成新高潮从而维持盘状星系中旋臂图案的过程。

88.塞提【计划】:搜寻地外智能。

89.影子物质:在引力和其他基本相互作用分离时(刚刚在普朗克时间以后)的极早期宇宙中可能形成的一

种假想形态的物质。

90.影子宇宙:认为有一个由影子物质构成的、除通过引力外无法探知的完整的宇宙与我们的宇宙共存于同一时空中的推测性思想。在存在影子宇宙这种及其不可能的情况下,一部分短缺质量可以得到解释。91.守护卫星:与类似土星环的环系并行运动并以其引力维持环系稳定结构的小卫星的一种称呼。

92.分光双星:两颗子星相隔太近以至于用望远镜也无法区分、但其轨道运行却能通过它们光谱中多普勒效应的规则变化而推知的双星系统。

93.星联网:1979年建立的将英国天文学家联系起来的计算机网络,现在已实现了不列颠与澳大利亚的塞丁泉天文台、加那利群岛的穆查丘斯罗克天文台和夏威夷的莫纳克亚天文台等地的联合王国望远镜之间的联网。

94.共生星:描述光谱中既有可归因于冷星(诸如红巨星)的特征,又有热天体典型发射线的恒星的名词。

95.同步加速辐射:在磁场中高速(达光速的相当大比例)运动的带电粒子(如电子)产生的特有的电磁辐射。电子运动越快,辐射的波长越短。同步加速辐射在超新星遗迹、河外射电源和脉冲星中都已观测到。

96.横向速度:天体(例如恒星)横过(即垂直于)视

线运动的速率。横向速度需要通过长期孜孜不倦的观测才能定出,但它不能给出有关天体视向速度的任何信息。如果视向速度和横向速度均已知,则可由两者的结合可以算出天体空间运动的真速度(自行)。97.特洛伊群小行星:沿着与木星一样的轨道绕太阳运动、聚集在木星之前60。和之后60。拉格朗日点周围的两族小行星。

98.塔利-弗希尔方法:测定遥远盘状星系的距离的一个近似方法。

99.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将相距数千公里的若干个射电望远镜组合成一个干涉仪的方法。

100.空穴:宇宙中不含很多明亮可见星系的区域。101.维恩定律:黑体的温度与它的辐射波谱中能量最高的波长之间的关系。这条定律以热辐射定律的研究而与1922年获诺贝尔奖的德国物理学家威廉·维恩(Wilhelm Wien,1864-1928)的姓氏命名。

102.沃尔夫数(沃尔夫太阳黑子数):用于量度太阳活动水平的一个参数,乃苏黎世天文台的鲁道夫·沃尔夫在1848年提出。沃尔夫数是用日面上可见的太阳黑子数和太阳黑子群数定义的;这个数用R代表,等于k(f+10g),其中g是黑子群数,f是黑子总数,k是一个与观测仪器有关的十分接近1的数。

103.世界线:物体在时空中经过的路径。在闵可夫斯基图中,物体的整个生命史可表示一根蜿蜒的线,即世界线。

104.超紫外天文【学】:从波谱的极端紫外到较低能(“软”)X射线之间的波段(简记为XUV波段)研究宇宙的学科。这一波段大致相当于波长10~100纳米,能量10~100电子伏。很多XUV源是热的白矮星。105.八木天线:由一排平行棒(偶极子)组成的天线。很多家用天线就是八木天线;它们也是用于某些射电望远镜。名称源于八木秀津(Hidetsugu Yagi)。106.零龄主序:一群质量不同,但都在同一时刻开始通过核聚变燃烧氢的恒星在赫-罗图上形成的主序。这样的主序就是,比方说,一个刚形成的球状星团应该有的主序。

107.鲸鱼座ZZ型变星:脉动变星的一类,它们全是白矮星,以典型代表鲸鱼座ZZ命名。它们的表面温度约开氏12000度,脉动周期从短于1分钟到长达30分钟。

108.光影空间**:一种假想的空间,它可能存在于宇宙之外,在那里无论任何地方几乎

..都是充满光的世界。我们的宇宙背景颜色是黑色的,但是在这个空间里却是五颜六色的。这个空间和我们宇宙有一个一样的东

免疫学名词解释1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immunity):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衰老凋亡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非己”物质的整个过程 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适应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适应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T、B淋巴细胞接受“非己”的物质(主要指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包括清除抗原等)的全过程。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概念:亦称黏膜免疫系统,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含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尔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是发生黏膜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淋巴细胞再循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Ag(抗原,antigen):是指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指能被T、B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识别及结合,激活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异性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效应产物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应答效应的物质。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指刺激特异性免疫细胞,使之活化、

(完整版)普通天文学知识点之名词解释.doc

名词解释 绪论 1、天文学:人类认识宇宙的一门自然科学,观测研究各种天体和天体系统,研究它们的位 置、分布、运动、结构、物理状况、化学组成及起源演化规律。 2、宇宙:宇就是空间,宙就是时间。宇宙就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物质是不断运动 和变化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就是物质的表现形式。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的观测和理论都确 切地表明,空间和时间不仅跟物质不可分割,而且空间和时间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时空, 这才是辩证唯物的科学宇宙观和时空观。 3、天体:宇宙各种物质客体的总称。 第一章天球和星空 1、视星等:星等一般对应于星的观测(”视“)亮暗程度。 2、星座:为了识别星而把星空划分为一些区域。 3、星图:观测星空的地图。 4、天球仪:直观展示星座和恒星在天球上的分布的仪器。 5、星表:载有一系列天体的准确赤道坐标、星等、视差(距离)、光谱型等资料的表册。 6、天文年历:载有很多重要的天象资料的工具书。 7、真太阳时:以地球相对于太阳的自转周期——昼夜(一天或一日)作为时间计量标准。 8、平太阳时:在天球上以真太阳赤经平均变化速度作均匀运动所产生的一个周期作为时间 计量标准。 9、恒星时:以地球相对于遥远恒星的自转周期(恒星日)作为时间计量标准,简记为ST。 10、世界时:国际上采用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旧址的子午圈为本初子午圈(即零子午圈), 以格林威治的地方平太阳时作为世界时,简记为UT。 11、北京时间:我国同一采用东八时区的区时(东经120°的地方平太阳时)。 12、历书时:以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为基准,简记为ET。 13、原子时:以铯 133 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在零磁场中跃迁辐射9192631770 个周期所经历的时间间隔是一秒为基准,简记为TAI。 14、太阴历:以太阴(即月球)圆缺变化(朔望)周期为基准——称为月。 15、太阳历:以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即回归年)为基准,也称为阳历。 第二章天体的运动和距离测定 1、内行星:相对于地球轨道而言,轨道半径小的水星核和金星。 2、外行星:相对于地球轨道而言,轨道半径大的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

[汉语百科知识名词解释]相关的文章【名词解释】图文推荐【名词解释】精华文章【名词

[汉语百科知识名词解释]相关的文章【名词解释】图文推荐【名词解释】精华文章【名词 1.韵文:指有韵的文章,有完全的韵文,也有不完全的韵文。 2.平水韵: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206韵,过于细,唐代规 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南宋平水刘渊,将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后人渐为106韵,被成为平水韵,一般叫“诗韵”。 3.平仄: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诗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 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古代的入声现在转入其他三声中。 4.粘 5.对 6.拗救: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 的地方用了仄声,则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 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叫作拗救。 7.对仗:诗歌特别是近体诗中,句法结构相同的语句相为对仗, 这是正格。另外又一种情况,只要求字面相对即词类相同,不要求 句法结构相同。对仗一般平仄相对。同类的词相对是工对。 8.流水对:对仗中的特殊类型。相对的两句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下来,也就是说出句与对句不是两句话,而 是一句话。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9.借对:对仗中的特殊类型。一个词有两种以上的意义,诗人在 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令一词相对。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取“寻常”本为“平常”之意,但又为古代测量单位,借对数目。 填空

1.押韵分为三种: ①句句押韵。 ②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如《诗经》 ③交韵。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押韵 2.姚鼐《古文辞类篹》把文章分为十三类。 3.《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主要特点铺陈事物。 4.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分赋为古赋、俳赋、律赋、文赋四种。 ①汉代为古赋,又称辞赋。一般较长,多用问答体的形式,韵文中夹杂散文,句式以四六言为主。 ②六朝赋是俳赋,又叫骈赋。篇幅短小,用韵。骈偶、用典,实际为押韵的骈体文。③律赋,是唐宋时代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试 体赋。押韵严格限制,由考官命题,出八个韵字,规定八类韵脚, 所以说八韵律赋。甚至押韵词序、平仄也有规定。字数有限制,不 超过四百字。 ④文赋,受古文运动影响而产生。中唐后,古文家的赋逐渐以散代骈,句式参差,押韵随意。不重铺排和藻饰,用散文方法写赋, 贯穿散文的气势,重视清新流畅,十分接近散文。 5.赋的结构:前面有序,中间为赋,后有“乱”或“讯”等。 6.古汉语的修辞方法: ①稽古:援引古人的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叙述一些历史事实,有正反两面。②引经:正面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辞。 ③代称。 ④倒置,词序颠倒为了修辞押韵。 ⑤隐喻,没有比喻词。

免疫学名词解释整理

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识别“自我”与“非我”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同时排除非己抗原的,维持机体内环境生理平衡的功能。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也称非特异性或获得性免疫应答,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此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作用。 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 immune response):也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的,该种免疫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 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 免疫自稳(immunologic homeostasis):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该功能失调时,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失调时,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现持续感染。 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即黏膜伴随的淋巴组织。是指分布在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的粘膜上皮细胞下的无包膜的淋巴组织。除执行固有免疫外,还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 抗原(antigen,缩写Ag,不是银!):能诱导(活化/抑制)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与相应的反应产物(抗原/致敏淋巴细胞)进行特异性结合(体内/体外)的物质。 半抗原(hapten):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抗原性),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当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 抗原决定簇(antigen determinant,AD):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抗原表位(epitope):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也称抗原决定基。又称抗原决定簇。 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TD-Ag):是一类必须依赖Th细胞辅助才能诱导机体产生抗体的抗原。该抗原由T表位和B表位组成,绝大多数蛋白质类抗原为TD-Ag,可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

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智者:所谓“智者”在荷马时代,是指某种精神方面的能力和技巧,以及拥有这些能力和技巧的人。随着“智者”词义的延伸,具有治国能力的人同样被当做智者。到前5世纪后期,该词被用来专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 2、职官学校:约创办于中王国时期,训练一般的能从事某种专项工作的官员,修业期十二年。 3、寺庙学校:又称僧侣学校。这是中王国以后出现的一种附设在寺庙中的学校,着重科学技术教育,亦为学术中心。 4、产婆术:即“苏格拉底法”,问答法。是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之一,他将教师比喻成“知识”产婆,因此也叫产婆术。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育。产婆术包括: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讥讽是就对方的发言不断追出提问,迫使对方自陷矛盾,终于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术即帮助对方自己得到问题的答案。归纳即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的共性、本质,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比较寻求“一般”。定义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事物的普遍概念。 5、宫廷学校:是一种设在国王或贵族宫廷中,主要培养王公贵族后代的教育机构。 6、古儒学校:公元前8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古印度出现了办在婆罗门僧侣家中的学校,即“古儒学校”,教师即被称为“古儒”。儿童入学须经古儒的考验。古儒声称不收学费,但实际上接受家长丰厚的馈赠,其田地由学生代耕。学生入学后住到古儒家中,学习年限为12年,《吠陀》经为主要的学习内容,规定语音学、韵律学、文法学、字源学、天文学和祭礼这六科是学习《吠陀》经所必需的基本训练。因此,虽然学校课程以神学为主,但涉及的知识领域相当广泛,在客观上有利于印度学术的发展。由于学科的学术性质导致教学方法有一定的改进,但体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63862

第一章 免疫(immunity)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免疫防御(immune defense)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寄生虫等)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immune surveillance)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和衰老、凋亡细胞。免疫自身稳定(immune homeostasis)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 第二章 造血诱导微环境(hemopoietic inductive microenvironment,HIM)由基质细胞及其所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IL-3、IL-4、IL-6、IL-7、SCF、GM-CSF 等)与细胞外基质共同构成的造血细胞赖以分化发育的环境。 脾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spleen,CFU-S)应用同系小鼠骨髓细胞输注给经射线照射的小鼠,可在受体小鼠脾脏内形成由单一骨髓干细胞发育分化而来的细胞集落,包括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等,此称为脾集落形成单位。 体外培养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culture,CFU-C)用半固体培养技术,在有造血生长因子存在的条件下,干细胞在体外可以分化为不同谱系的细胞集落,称为体外培养集落形成单位。 初始淋巴细胞(na?ve lymphocyte)尚未接触过抗原的成熟B、T 细胞被称为初始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和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第三章 抗原(antigen,Ag)是指能与T 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 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抗原性(antigenicity)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抗原的能力。 免疫原(immunogen)或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或半抗原(hapten)仅具备抗原性的物质。 变应原(allergen)能诱导变态反应的抗原又称为变应原。耐受原(tolerogen)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的抗原又称为耐受原。 抗原表位(epitope)或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抗原与 BCR/TCR 结合的基本单位。 抗原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抗原分子上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部位的总数称为抗原结合价。构象表位(conformational epitope)或非线性表位(non-linear epitope)是序列上不相连的多肽或多糖通过空间构象形成的决定基。如BCR 或抗体识别的决定基,通常位于分子表面。 顺序表位(sequential epitope)又叫线形表位(linear epitope)是序列上连续线性排列的多肽形成的决定基,如TCR 识别的决定基,通常位于分子内部。 功能决定基是指位于分子表面能被BCR 或抗体直接识别的决定基。隐蔽决定基是位于分子内部,因理化因素作用而暴露才被BCR或抗体识别的决定基. 共同抗原表位(common epitope)抗原分子中常有多种抗原表位,不同抗原之间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称为共同抗原表位。 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不用抗原的反应,称为交叉反应。胸腺依赖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 TD-Ag)此类抗原刺激 B 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于T 细胞辅助,故又称T 细胞依赖性抗原。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属于此类。 第 1 页共9 页 胸腺非依赖抗原( 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 TI-Ag )该类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时无需T 细胞的辅助,又称T 细胞非依赖性抗原。

天文奥赛知识点整理教学内容

天文奥赛知识点整理

一、2013年重大天象 2013年将有2次日食、3次月食,分别是:4月26日月偏食、5月10日日环食、5月25日半影月食、10月19日半影月食、11月3日日环食,但在我市均不可见。然而无需遗憾,今年的天象,仍有许多值得期待的重要看点。引人注目、令人神往的当属两颗明亮彗星的光临,尤其是11月底那颗预计比满月还要明亮的C/2012 S1(ISON)。下面,将哈尔滨今年建议观测的重要天象分类列出如下,以供参考: 1、彗星 (1)3月中上旬至4月初: C/2011 L4 (PanSTARRS) 。3月10日过近日 点,亮度预计达到1等或更亮,由于哈尔滨地处北半球中高纬度,日落后将现 身于西方低空,可观测时间短暂,稍纵即逝。4月初将降为5等左右,应是 1997年海尔-波普彗星以来,北半球肉眼可见的最亮彗星。 (2) 11月底至12月初: C/2012 S1 (ISON) 。2012年9月21日发现的掠 日彗星,2013年11月28日过近日点,近日距只有约0.012天文单位,深夜至 清晨东方天空可见,最大亮度预计达到-14等左右,如不出意外的话,将是有 史以来最亮的“超级大彗星”。 彗星的亮度将在11月初达到6等以上,现身于黎明前的东方;随后亮度不断提 高,11月下旬超过1等,黎明前趋近地平、观测时间紧迫;之后逐渐靠近太 阳,28日前后与太阳角距将不足半度,但亮度达到最大,预计为-10等以上超 过满月,白日肉眼可见;之后与太阳日远、亮度渐弱,12月初可能仍在1等左 右,12月底运行至北天极附近,亮度4-5等之间。如若预报变为现实,则为本 年度绝不亚于金星凌日的绝妙天象。 2、流星雨 (1)5月6日08时17分,宝瓶座Eta流星雨极大, ZHR=60(相当于每小时天顶流星数60颗),无月光干扰。 (2)8月13日01时59分英仙座ZHR = 90,月落无扰。 (3)12月14日13时30分,双子座流星雨极大,ZHR = 120,深夜月落无扰。 其它还有:4月22日天琴座、10月9日天龙座、10月21日猎户座、11月17日狮子座、12月22日小熊座等传统节目,让我们拭目以待。 3、日月行星 (1)4月26日03时57分月偏食;望月、食分0.015;我国西南及西部可见全过程,全国可见初亏,哈尔滨则难以看到。 (2)5月10日,11月3日将发生两次日环食,我国无法看到。 (3)5月23日19时32分,全年最大最圆超级月亮。 (4)11月1日始,金星最佳观测期;预计12月7日左右,亮度达到全年最高。 (5)12月2日06时25分,月掩水星,东北部分地区以及中国钓鱼岛可见带掩而出。

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考试大纲.doc

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考试大纲 科目名称: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 科目代码:448 适用专业:翻译硕士 参考书目:无 本科目不依据任何教科书命题。 一、考试性质和目的 本考试作为全日制MTI入学考试的专业基础课考试,旨在测试考生百科常识和汉语写作水平,以考察考生的知识结构以及汉语基本功和应用能力是否达到进入MIT学习阶段的要求。 二、考试基本要求 本考试范围包括以社会文化为主的百科常识和汉语写作水平,要求用汉语答题。对考生基本要求如下: 1. 具备一定中外文化,以及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方面的背景知识。 2. 对作为母语的现代汉语有较强的基本功。 3. 具备较强的现代汉语写作能力。 三、考试形式和内容 本考试采取客观试题与主观试题相结合、单项技能测试与综合技能测试相结合的方法,侧重考察考生的百科知识和汉语写作能力,包括五个部分:百科知识、应用文写作、命题作文,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详见附表)。 I. 百科知识 1. 要求 要求考生对中外文化、国内国际政治、经济、法律以及中外人文历史地理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2. 题型

百科知识测试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20道单项选择题;第二部分为20道填空题,第三部分为15道名词解释题,要求考生根据自身对百科知识的掌握相应作答。 II. 应用文写作 1. 要求 该部分要求考生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和场景写出一篇300词左右的应用文,体裁包括说明书、会议通知、商务信函、备忘录、广告、推荐信、求职信、欢迎词等,要求言简意赅,凸显专业性、技术性和实用性。 2. 题型 试题提供应用文写作的信息、场景及写作要求。 III. 命题作文 1. 要求 考生应能根据所给题目及要求写出一篇不少于700字的现代汉语短文。体裁可以是说明文、议论文或应用文。要求语句通顺、用词得体、结构合理、文体恰当、文笔优美。 2. 题型 试卷给出情景和题目,由考生根据提示写作。 附:《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考试一览表

免疫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免疫:是指机体通过区别“自己”和“非己”,对非己物质进行识别,应答和予以清除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 2初始淋巴细胞:未接触过抗原的成熟B,T淋巴细胞被称为初始淋巴细胞,分别通过BCR或TCR识别抗原,执行适应性免疫应答。 3免疫细胞:是指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其前身。 4淋巴细胞归巢:是指淋巴细胞的定向迁移,包括淋巴细胞再循环和白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 5抗原:是指能与TCR或BCR结合,激活T或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效应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之特异性结合,从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6完全抗原:是指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即通常所说的抗原。例如:各种微生物,异种动物血清,细菌的外毒素等。 7半抗原:又称为不完全抗原。是指只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如青霉素,磺胺等。当与载体等大分子物质结合后又具有免疫原性。 8抗原决定基:是抗原分子中决定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抗原与TCR,BCR或抗体特异结合的最小结构单位。 9抗原的结合价:一个抗原分子中,能和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表位总数,称为抗原的结合价。一个半抗原相当于一个抗原表位;天然蛋白大分子通常为多价抗原,含有多种,多价抗原表位,可诱导机体产生含有多种特异性抗体的多克隆抗体。10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是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是需要Th细胞的辅助的抗原。如,多数蛋白质抗原。 11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是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h辅助的抗原。可分为 TI-1抗原和TI-2抗原,如细菌脂多糖,聚合鞭毛素。 12共同抗原表位:在不同的抗原之间可以存在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称为共同抗原表位。共同抗原表位可引起交叉反应含有共同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称为交叉抗原。 13异嗜性抗原:指一类与种族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又名Forssman抗原。 14同种异型抗原:是存在于同一种属不同个体之间的抗原。常见的人类同种异型抗原有血型抗原和组织相容性抗原。 15外源性抗原:并非由APC合成,来源于细胞外的抗原。 16内源性抗原:指在APC内新合成的抗原,如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等。17抗体:是免疫系统在抗原的刺激下,由B细胞或记忆B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称为抗体。 18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 19互补决定区:Ig的VL与VH均有3个HVR,它们共同组成Ab的抗原结合部位,该部位因在空间结构上可与抗原决定簇形成精密的互补,故高变区又称互补决定区。 20调理作用:是指抗体,补体(C3b,C4b等调理素)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的作用。 21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是一种细胞毒反应,指表达FcR 的具有杀伤活性细胞(如NK,单核巨噬)通过识别Ab的Fc段直接杀伤被抗体包

百科知识名词解释

1. 薄熙来男,汉族,1949年7月生,山西定襄人,1980年10月入党,1968年1月参加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国际新闻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文学硕士。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重庆市委书记 2. 马英九1950年7月13日出生于香港,原籍湖南省衡山县。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美国纽约大学法学硕士、哈佛大学法学博士。1998年12月当选为台北市长。2005年7月16日当选国民党主席。同年8月19日正式就任。2007年2月辞去国民党主席职务。2007年6月24日,中国国民党第十七次全党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提名马英九参加2008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 3. 曾荫权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1944年10月生于香港。1997年7月1日任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首位财政司司长。2001年5月任政务司司长。2005年3月12日,以政务司司长身份出任署理香港特区行政长官。2007年3月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国务院第490号令,任命曾荫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任期自2007年7月1日至2012年6月30日。 4. 成吉思汗成吉思汗(1162-1227) 。即元太祖。蒙古古代大汗,气颜孛儿只斤氏,名铁木真,又作帖木真。出身贵族。1189年被推为蒙古部汗。1206年,于斡难河(今鄂嫩河)畔建蒙古国,被推为大汗,称成吉思汗。1205-1209年,三次向西夏进军,迫其纳女请和。1211-1215年两次攻金,直至黄河北岸,占领中都(今北京)。1219年,率20万骑远征花剌子模,将版图扩展到中亚和南俄。1223年还师。1226年率兵南下,再攻西夏,次年在西夏投降前夕病死。1265年上庙号太祖。次年,追谥圣武皇帝。1309年加谥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5. 博鳌论坛博鳌亚洲论坛是一个非政府、非营利的国际组织,目前已成为亚洲以及其他大洲有关国家政府、工商界和学术界领袖就亚洲以及全球重要事务进行对话的高层次平台。博鳌亚洲论坛致力于通过区域经济的进一步整合,推进亚洲国家实现发展目标。博鳌亚洲论坛由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及日本前首相细川护熙于1998年发起。2001年2月,博鳌亚洲论坛正式宣告成立。论坛的成立获得了亚洲各国的普遍支持,并赢得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从2002年开始,论坛每年定期在中国海南博鳌召开年会。 6. 易经The Book of Changes易是变化,经为方法,或说经典。即阐述变化的经书。易经是一部严谨的哲学著作,并能在科学的范围内用作术数占卜。又称《周易》,相传为周文王所著,成书于周代,故而称呼《周易》。实际《易经》是在中国历史中逐渐演化完成的一门学问。古代的象形字中,“易”字是由上边的“日”和下方的“月”共同组成的;用日月往复循环来形容“易”的循环、周流。就是周而复始。易代表简易、变动。研究、说明一种变动的规律和内涵。 7. 潘基文Ban Ki-Moon 1944年6月13日出生于韩国南部忠清北道忠州市的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外交官,并为此刻苦学习英语。大学毕业后,潘基文又以优异成绩通过外交部高级公务员考试,开始走上长达36年的外交官生涯。2006年10月9日,联合国安理会15个成员国一致同意,向第61届联合国大会提名潘基文担任联合国秘书长。13日,第61届联大举行全体会议,与会的192个成员国代表以鼓掌的方式通过决议,正式任命韩国外交通商部长官潘基文为下一任联合国秘书长。12月14日,潘基文宣誓就职。潘基文是联合国第八任秘书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 1.免疫(Immunity):传统概念:指机体对感染有抵抗能力,而不患疫病或传染病。现代 概念:机体对自己和非己物质的识别,并排除非己物质的功能。即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2.抗原:是指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的产物(抗体 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3.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产生抗体或致敏T细 胞)。 4.抗原性(antigenicity):能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又称:免疫反 应性(immunoreactivity)或反应原性(reactogenicity) 5.半抗原(hapten) /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6.抗原决定基(抗原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7.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是一类与种属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 共同抗原。 8.超抗原(Superantigen,SAg):极低浓度即可激活较多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 答,这类抗原称为超抗原。 9.抗体(Ab):是B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能与相 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10.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11.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 cAb):只针对某一特定的抗原决定基,纯度高的 抗体。 12.ADCC(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是指IgG与带有相应抗原的靶细胞结合后, 通过其Fc段与NK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表面的FcR结合,从而导致对靶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 13.补体(Complement,C):正常人或动物体液中存在的一组与免疫有关,并具有酶活性的 球蛋白。 14.白细胞分化抗原:有称CD抗原或CD分子,指血细胞在分化成熟的不同阶段及细胞活 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分子。 15.黏附分子(adhesion molecules,AM):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 触和结合分子的统称。 16.细胞因子(Cytokine,CK):是由活化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蛋白质 物质。细胞因子能介导多种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17.白介素(interleukin,IL) :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的细胞因子,后来发现也可作用于其它细 胞。 18.肿瘤坏死因子(TNF):一种能使肿瘤发生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 19.生长因子(GF):具有刺激细胞生长作用的细胞因子。TGF- β,EGF,VEGF,NGF等。 20.趋化因子:由白细胞与造血微环境中的基质细胞分泌,可结合在内皮细胞的表面,对中 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具有趋化和激活活性。 如IL-8。 21.组织相容性:指不同个体间进行组织或器官移植时,受者与供者双方相互接受的程度。 22.组织相容性抗原:引起排斥反应的抗原,也称移植抗原。 23.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HC ):是一群高度多态性、紧密连锁的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 抗原的基因复合体。 24.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由于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首先

化学名词解释(自己整理的)

1.盖斯俄国化学家1836年经过许多次实验,他总结出一条规律:在任何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热量,不论该反应是一步完成的还是分步进行的,其总热量变化是相同的,1860年以热的加和性守恒定律形式发表。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盖斯定律。盖斯定律是断定能量守恒的先驱,也是化学热力学的基础。我们常称盖斯是热化学的奠基人。 2.勒·夏特列/勒·夏特利埃(Le Chatelier,Henri Louis),法国化学家。对热学的研究很自然将他引导到热力学的领域中去,使他得以在1888年宣布了一条他因而遐迩闻名的定律,那就是至今仍称为的勒夏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或温度等),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3.阿伏加德罗(Ameldeo Avogadro,1776~1856)意大利物理学家、化学家。第一个认识到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 4.德米特里·门捷列夫,19世纪俄国化学家,他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就此发表了世界上第一份元素周期表。 5.1962年,巴特利特在研究无机氟化物时,发现强氧化性的六氟化铂可将O2氧化为O2+。由于O2到O2+的电离能(1165 kJ mol)与Xe到Xe的电离能相差不大(1170 kJ mol),因此他尝试用PtF6氧化Xe。结果反应得到了橙黄色的固体。巴特利特认为它是六氟合铂酸氙(Xe[PtF6])。这是第一个制得的稀有气体化合物。后期的实验证明该化合物化学式并非如此简单,包括XeFPtF6和XeFPt2F11。 6.吉尔伯特·路易斯(GilbertNewtonLewis,1875—1946年)美国化学家。1916年,路易斯和柯塞尔同时研究原子价的电子理论。柯塞尔主要研究电价键理论。路易斯主要研究共价键理论,该理论认为,两个(或多个)原子可以相互“共有”一对或多对电子,以便达成惰性气体原子的电子层结构,而形成共价键。路易斯提出的共价键的电子理论,基本上解释了共价键的饱和性,明确了共价键的特点。共价键理论和电价键理论的建立,使得十九世纪中叶开始应用的两元素间的短线(即表示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或称“化学亲和力”)开始有明确的物理意义。但还没解决共价键的本性问题。 7.鲍林(1901.2.28—1994.8.19)是著名的量子化学家鲍林对化学键本质的研究,引申出了广泛使用的杂化轨道概念。杂化轨道理论认为,在形成化学键的过程中,原子轨道自身回重新组合,形成杂化轨道,以获得最佳的成键效果。根据杂化轨道理论,饱和碳原子的四个价层电子轨道,即一个2S轨道和三个2P轨道喙线性组合成四个完全对等的sp3杂化轨道,量子力学计算显示这四个杂化轨道在空间上形成正四面体,从而成功的解释了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现代价键理论,VB法)鲍林于1932年首先提出了用以描述原子核对电子吸引能力的电负性概念,并且提出了定量衡量原子电负性的计算公式。 8.弗里德里希·洪特(Friedrich Hund,1896年2月4日—1997年3月31日),德国理论物理学家,在能量相等的轨道上,自旋平行的电子数目最多时,原子的能量最低。所以在能量相等的轨道上,电子尽可能自旋平行地多占不同的轨道。例如碳原子核外有6个电子,按能量最低原理和泡利不相容原理,首先有2个电子排布到第一层的1s轨道中,另外2个电子填入第二层的2s轨道中,剩余2个电子排布在2个p轨道上,具有相同的自旋方向,而不是两个电子集中在一个p轨道,自旋方向相反。 9.分子轨道理论(MO理论)是处理双原子分子及多原子分子结构的一种有效的近似方法,是化学键理论的重要内容。它与价键理论不同,后者着重于用原子轨道的重组杂化成键来理解化学,而前者则注重于分子轨道的认知,即认为分子中的电子围绕整个分子运动。1932年,美国化学家慕利肯和德国化学家洪特提出了一种新的共价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molecular orbital theory),即MO法。该理论注意了分子的整体性,因此较好地说明了多原子分子的结构。目前,该理论在现代共价键理论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第5章__恒星的基本知识(浙师大天文学题库)

第5章恒星的基本知识 对于未说明观测地点的观测,可以认为是在(东经120度,北纬40度)进行的。 一、选择题 1.赫罗图中(横轴取温度递减),大部分恒星分布从左上方到右下方对角线的狭窄带,这个区域称为“主星序”,而位于主星序左下方的是()。(A) (A)白矮星(B)红矮星(C)红巨星(D)超巨星 2.从高温到低温,恒星光谱型的正确顺序是()。(B) (A)OABFKGM (B)OBAFGKM (C)OKFMBAK (D)ABCDEFG 3.下列光谱型中哪一种对应的温度最高?()。(B) (A) A (B) B (C)G (D)K 4.天空中的恒星有的相对发红,有的相对发蓝。蓝星与红星相比较,哪种说确?()。(D) (A)更为年老(B)质量较小(C)重元素较少(D)表面温度高 5.一个视力正常的中学生,应邀到国家天文台位于兴隆的观测基地参观,在晴朗无月的夜里,他不借助望远镜能看到的最暗的恒星大约是几等?()。(B) (A)4等(B)6等(C)7等(D)8等 6.恒星A是9等星而恒星B是4等星,则()。(B) (A)恒星B比恒星A亮5倍(B)恒星B比恒星A亮100倍 (C)恒星A比恒星B亮5倍(D)恒星A比恒星B亮100倍 7.负1等星的亮度为4等星的()倍。(D) (A)1 / 100 (B)1 / 5 (C)5 (D)100 8.1等星比6等星亮多少倍?()。(C) (A)10倍(B)152倍(C)100倍(D)106倍 9.A星视星等值比B星小10等,它的亮度是B的()倍?(A) (A)10000 (B)100 (C)10 (D)1/10000 10.下列哪一个量与亮度是一致的? ()。(D) (A)绝对星等(B)产能率(C)色指数(D)视星等 11.根据Doppler效应,向着我们运动的天体的颜色将()。(C) (A)偏红(B)不变(C)偏蓝(D)无规则变化 12.在良好的观测条件下,我们用肉眼看见仙女座大星系,我们用什么单位描述它的视大小?()。(C) (A)光年(B)秒差距(C)度(D)弧度 13.我们看到了一颗恒星视星等为5等,另一颗与之类似的恒星离我们的距离大约大10倍,其视星等大约为几等?()。(B) (A) 5 (B)10 (C)15 (D)105

北外翻译硕士日语口译考研初试百科知识备考资料之名词解释

北外翻译硕士日语口译考研初试百科知识备考资料之名词解释 流动人口:流动人口是在中国户籍制度条件下的一个概念,指离开了户籍所在地到其他地方居住的人口。 “两院院士”:是对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统称。 《论语》: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孟子推行仁政学说。著作有《孟子》。被认为孔子的学说的继承者,有“圣亚”之称。 民主监督:是人民政协三大主要职能之一。民主监督作为“自下而上”的非权力性监督,主要是通过提出建议和批评协助党和国家机关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它不具有法律的约束力和纪律的强制性。 民工:也称为农民工、外来工,是中国改革开放前便出现的名词。现在一般被解作农民工,但经济学家认为“农民工”一词自相矛盾,共产主义观点“农民”与“工人”是两个阶级。现在有观点认为,“民工”一词,最好的诠释应为“人民的工人”。 民间资本:是中国特有的概念。民间资本为非政府拥有的资本。具体而言,民间资本就是民营企业的流动资产和家庭的金融资产。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等众多领域。其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马太效应”与“平衡之道”相悖,与“二八定则”有相类之处,是十分重要的自然法则 麦克马洪线:是一条由英国探险家为印度测量时划的一条位于英属印度和西藏的边界。将传统上西藏当局享有管辖权、税收权和放牧权的约9万平方公里领土都划进印度去。英属印度政府和印度都声称这条边界就是正式疆界。中国政府一直坚持正确的立场,绝不承认非法的“麦克马洪线”。 门户网站:是指通向某类综合性互联网信息资源并提供有关信息服务的应用系统。门户网站最初提供搜索服务、目录服务,后来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门户网站不得不快速地拓展各种新的业务类型,希望通过门类众多的业务来吸引和留住互联网用户,以至于目前门户网站的业务包罗万象,成为网络世界的“百货商场”或“网络超市”。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和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1.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2.病毒体:结构完整并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 3.菌毛:是许多革兰阴性菌与少数革兰阳性菌的菌体上具有比鞭毛细、短而直、数量多的丝状物。 4.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DNA。 5.抗原:是指能与T细胞抗原受体和B细胞抗原受体特异性结合,导致T/B淋巴细胞活化产生正免疫应答,即诱导抗体和/或效应T细胞产生,并能与之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效应或反应的物质。 6.毒血症:产外毒素的致病菌侵入机体后,在局部组织生长繁殖,释放外毒素进入血液,到达特定靶器官组织细胞,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7.Dane颗粒:是用发现者名字命名的乙肝病毒体,是Dane通过电镜观察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所见到的直径42nm、具有双层衣壳的完整乙肝病毒颗粒。 8.细胞因子:是指由多种细胞,特别是免疫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多肽或糖蛋白。 9.正常菌群: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微生物对人类是有益无害的故称之为正常微生物群,命名为正常菌群。 10.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11.非胸腺依赖性抗原:又称TI抗原,由单一重复B细胞表位组成,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无需Th细胞辅助。 12.消毒: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致病微生物,使之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13.真菌:是一类具有细胞壁,无叶绿素,以寄生或腐生方式生存,少数为单细胞,多数为多细胞,大小差别很大,既能进行无性繁殖,也能进行有性繁殖的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14.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液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液扩散到其他组织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15.荚膜:某些细菌在生长繁殖时,可分泌一些粘液性物质包绕在细胞壁外围,当粘液性物质牢固与细胞壁结合,厚度大于0.2um,边界明显光镜下可见时,称之为荚膜。 16.抗体:是B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17.支原体:是一类缺乏细胞壁,呈多形态性,可通过滤菌器,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18.侵袭力:突破宿主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并在宿主生理环境中定居、生长繁殖和扩散能力。 19.超敏反应:是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对抗原发生免疫效应时所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20.核衣壳:由核心和衣壳组成的结构。 21.抗原决定簇:是指抗原分子中决定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22.人工自动免疫:是用疫苗或类毒素等抗原性物质免疫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从而对相应病原体感染产生抵抗作用的措施,也称为预防接种。 25.败血症:致病菌侵入血液,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并通血液扩散到其他组织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26.TD抗原:又称胸腺依赖性抗原,既有T细胞表位,又有B细胞表位,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需要Th细胞辅助。 26.抗原提呈细胞(APC):泛指具有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肽提呈给T/B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可分为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和非专职抗原提呈细胞两大类。 27.微生物:是一大类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必须借助显微镜放大几百倍乃至几万倍后方能看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8.免疫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一门学科。 29.抗原决定基:是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 30.补体:是由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不耐热可溶性蛋白和表达于细胞表面的一组膜蛋白所组成。 31.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A的基因是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32.HLA:人类白细胞抗原,人的MHA因首先在白细胞表面发现,故称为人类白细胞质抗原。 33.T细胞:T淋巴细胞是来自骨髓的始祖T细胞,在胸腺环境作用下,分化发育成熟的淋巴细胞,故称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简称T淋巴细胞或T细胞。 34.B细胞:B淋巴细胞是由哺乳动物骨髓或禽类法氏囊中始祖B细胞分化成熟而来,故称骨髓/法氏囊依赖性淋巴细胞,简称B淋巴细胞或B 细胞。 35.适应性免疫应答又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抗原物异性T/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36.ADCC效应:IgG类抗体与肿瘤或病毒感染细胞表面相应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后,可通过其Fc段与NK细胞表面相应的低亲和力IgGFc受体即FcγRIII(CD16)结合,增强或触发NK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破坏作用,即为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简称ADCC效应。37.人工被动免疫:是给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细胞因子等免疫效应分子,以治疗或紧急预防传染性疾病的措施。 38.血清学试验:采用含有已知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不仅可对分离培养出的未知纯种细菌进行鉴定,亦可区分同一菌种的不同群和型。39.类毒素:外毒素经0.3%~0.4%甲醛溶液处理后,丧失其毒性作用,仍保留原有免疫原性,即为类毒素。 40.免疫细胞:指所有参加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其前体细胞。 41.有丝分裂原:指能够非特异多克隆刺激T/B淋巴细胞发生有丝分裂的物质。 42.造血干细胞:主要来源于骨髓,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两种潜能,在造血组织微环境中,可增殖分化为各种功能不同的血细胞。 43.单核巨噬细胞: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器官中的巨噬细胞。 44.树突状细胞DC:广泛分布于脑以外的全身组织和脏器,数量较少,仅占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1%,因其具有许多分枝突起故名。45.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来源于骨髓淋巴样干细胞,其发育成熟依赖于骨髓和胸腺微环境。主要分布于外周血和脾脏。 46.白细胞介素IL:主要由白细胞产生的,能介导白细胞间或白细胞与其他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 47.无菌操作:是指在无菌状态下的操作,即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方法。 48.菌血症:病原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液中繁殖,仅通过血液播散到合适的组织器官中进一步繁殖。如伤寒杆菌感染早期可引起菌血症。 49..隐性感染:当机体抗感染的免疫力较强,或侵入体内的病原菌数量较少,毒力较低时,则虽有病原菌感染,但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并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如脑膜炎球菌、甲型肝炎病毒等的感染,以隐性感染为主。 50.不完全吞噬:吞噬细胞吞噬某些病原菌后,不能将其消化降解,使病原菌反而受到保护,并随吞噬细胞的游走在体内扩散。如结核杆菌因具有硫酸脑苷酯,可抵抗吞噬,因此在特异性免疫产生之前,吞噬细胞对其的吞噬常常为不完全吞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