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宪法学概念理论方法

一宪法学概念理论方法

一宪法学概念理论方法
一宪法学概念理论方法

第一编概论

第一章宪法学的概念、理论与方法

[教学目标]识记和理解宪法和宪法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对本学科形成系统的认识,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为后面各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法指导]结合法理学的知识,确立宪法学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以非意识形态的立场进行学习。

[重点难点分析]

学习重点:

1、法的特征,法治的概念,宪法和宪政的概念;

2、宪法的基本结构,宪法的基本分类,宪法的主要特征;

3、宪法与宪法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宪法学的三个层面。

学习难点:宪法、宪政与法治的关系,近现代宪政的基本价值与原则。

第一章讲述的是宪法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第一节学习宪法学的基本概念。第二节讲解宪法的结构、分类与特征。第三节阐释作为“科学”的宪法学和近现代宪政的基本价值与原则。本章的重点是掌握什么是法治?什么是宪法和宪政?它们与法治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宪法的基本结构与特征。近现代宪政有哪些基本价值与原则?作为本科层次的同学,还应掌握公共利益的基本含义,以及宪法为什么是一门科学。

第一节基本概念

这节课是本课程正式内容开始的第一节课,首先讲解宪法学的基本概念。

宪法首先是“法”,和普通的法律一样分享一些共同的特征。宪法虽然是最高位阶的法,是根本大法,或者称为“高级法”,但是仍然是法律。以前那种过分强调宪法的根本性、最高性,并不利于宪法在法律体系中发挥作用,反而会虚化宪法,使宪法被束之高阁。我们要强调宪法和一般法律的相同之处,然后再突出强调宪法的至高地位。因此,在本节课中,我们将从一般的法开始讨论,从法与法治,再到宪法与宪政。

一、法与法治

宪法首先是“法”,我们就有必要明确“法”的概念。根据一般的理解,“法”是由国家制定并实施的强制性规范或命令;它规定禁止个人或团体从事某些活动或实施某些行为,并对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进行某种制裁;在现代法律发展之下,还包括鼓励、引导或者授权个人或团体从事某些活动或实施某些行为,并对其中的一些行为进行奖励或支持。国家或者政府通过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与资源,通过行政执法或司法程序来实施这种制裁或者奖励。例如根据刑法的规定,对违反刑法实施犯罪的人进行惩罚;又如根据行政法中行政机关对公民实施的行政指导,遵守或者采取了指导的措施,公民可以获得经济奖励和政策支持。前面这种刑法意义上的“法”的概念,从人类法律制度史来看,是最早形成和最基本的“法”的概念。而后面这种奖励、引导或授权的法律,则是20世纪开始形成的现代法律概念。但前者仍是最基础的“法”的概念。

具体来讲,法律具有这样一些特征:

1

的法律规范,就是指它规定了公民应该或者不应该做、允许或者不允许做的事情。法律中最基本的是对规范和事实进行了区别。

2

有相关的当事人,而不论其社会地位、生理特征或道德素质如何。中国古代儒家提倡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是一种等级不平等的法律制度,遭到当时的法家的反对。近代历史上,法国大革命时的《人权宣言》所提倡的“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已经被所有法治国家接受。因此,普适性是法或者法治的一个重要特征。

当然,普适性并不仅指法律在所有内容本身上都是平等的。例如某些法律要对女性、老人等弱势群体进行特殊照顾,有些法律对公民报考从事某些职业资格需要特殊条件。这些是一种法律的归类,其标准的设立是否合理或者正当,需要根据宪法进行判断。

3“公共性”在这里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法律是由国家或政府为代表的公共权力制定的,而不是私人制定的。第二,由于法律被认为是对所有人普遍施加义务或赋予权利,因此法律必须对所有人公开。中国古代的法家商鞅就明确提出了法令公开的思想,使“天下之吏民无不知法”。对于现代的法学家来说,法律的基本功能就是使人民能够预知自己行为的后果。不公开的法律是不能实现行为后果预测的基本功能的,因而不具备有效性。

4

律并不是任意的规范,不是随意制定出来的,而是必须符合一定的社会目的。古

代的法律,不论中西,都是为少数人的利益服务的。但是从近代开始,人类的法律发展到一定阶段,法的目的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社会的“公共利益”。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它不是抽象的整体性概念,而是必须以某种形式取决于每个人的个体利益。欧洲18世纪的功利主义学派对公共利益有一个简单的定义:一个社会的公共利益,就是这个社会中所有人的个人利益之和。国家的目的是最大程度地促进公共利益,那么它就要采取措施来实现社会“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也决定了现代民主社会中大多数人或者其选举产生的代表才是最高的立法者。

5

利是相对的,有时对一些人施加的义务就是赋予另一些人权利。法律自产生开始就以施加义务为主要内容,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现代法律开始注重赋予权利,但法律仍以施加义务为主,赋予权利是法律规范中的少数例外。

6

们都是从广义上讲法律,而不是仅限于议会制定的立法。宪法也是法律,那么宪法应该是处于最高地位的法律。从我国来看,全国人大制定的立法(这也被称作狭义的法律)、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国务院部委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等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位阶层次也是这样从高到低,从上到下。

法治,则是法学中另一个重要概念。简单的说,法治就是依法之治,就是依法治理、依法治国。要特别注意的是,这里的“依”是依赖的“依”,而不是以后的“以”,两者的含义是截然不同的。依赖的“依”强调将法律作为行为的标准,而以后的“以”则强调将法律作为一种工具。但是“法治”的概念在法学史

上存在着众多的争议。这个在法理学和法律思想史的课程中,大家还会详细学到。这里,我们简单讲一下与宪法有关的方面。

法学流派最基本的可以分成两派,

调在人制定的法律之上还有一个自然法的存在,这个自然法可以是人类自然正义的观念,在宗教背景下可以是神的旨意,等等。人制定的法律还有一个合法性或者正当性的问题。也就是说法是否是良法,是否是良好的法律,要看这个法律是否符合自然法的要求。自然法学派讲的法治,是指的良法之治,是依据良好的法律进行治理。恶法的治理不是法治。这个观点最经典的表述来自于著名的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的表述。

不考虑法律是良还是恶,强调的是严格遵守和执行人制定的法律。制定法律的人主要是国家或政府,这种制定出来的法律就被称作“实证法”。法律多多少少总有不够完善之处,如果只把良法之治当作法治,那么就很难界定法治的概念,一个社会正常的法律秩序可能就很难确立起来。因此,在本课程中,我们讲的法治就是严格按照制定的法律进行治理。

但这样也就产生一个重要的问题,法治中的法可能未必是良法,未必是完善的法律。那么严格的法治带来后果也可能是不好的,例如德国二战前强调实证主义法学思想,但是忽视区别法的良恶,发展到极致的实证主义法学,对纳粹的上台和暴政是负有相当重大的责任的。因此,在法治之上还有宪政作为约束,由宪政的机制来尽量确保治理社会的法律是良法。

二、宪法与宪政

宪法是最高的“法”,处于法律体系金字塔的最高顶峰,控制着整个法律体

系。任何法律制定都必须符合宪法,都必须按照宪法的文字、规范或者精神来制定。那什么是宪法呢?

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曾出现过“宪”、“宪法”、“宪令”、“宪章”等词语。但指的是一般的法律、法度,或者优于刑法等一般法律的基本法。与近代意义的宪法是完全不同的。在近代意义上,“宪法”译自英语中的constitution,它来源于的拉丁语词汇原来的意思是组织、结构、规定。近代意义上的宪法是指国家的根本法、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中文中的“宪法”一词,来源于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学者对英文中的constitution的翻译,中国引进了日本的这个译法。

而宪政,是指一种使政治运作法律化的理念或理想状态,它要求政府所有权力的行使都被纳入宪法的轨道并受宪法的制约。宪政也就是将宪法作为“更高的法”,并控制所有政府权力,包括立法权。

1、宪法是“更高的法”。Higher law,也可以译为“高级法”,包含两层含义:宪法首先是“法”;其次,它是法律体系中地位更高的法,或者基本法,或者根本大法。后面我们还会反复向同学们讲到这一点。

2、宪政与违宪审查。自1803年的经典判例“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开始,美国确立起了司法审查制度。关于这个判例和制度,我们还会在后面详细讲到。这个案件的判决开创了世界上违宪审查的先河。宪法作为高于一般法律的“更高的法”,其地位和作用如何显现?如何能保证所有的法律都符合宪法的规范和要求?这就需要违宪审查的机制。由于在美国,是普通法院来审理违宪审查案件,所以美国的违宪审查被称作“司法审查”。

3、宪政与法治的关系。最后我们来看法治,我们在这节课的前面讲了法治

是否应当是“良”法之治。如何来确保所依据的法是良法,这就需要宪政来发挥作用。要求政府中的立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都依照宪法行使职权,履行职责。立法机关应当依照宪法来制定真正符合公共利益的法律,行政执法机关严格执行法律,司法机关则对法律的实施进行监督,惩罚违法者。在某种意义上,宪政指的就是一个国家存在一个或多个违宪审查机构,它依照宪法来审查立法等政府行为是否符合宪法,并宣布它们是否合宪而有效的一种机制。宪政可以防止“多数人的暴政”。但也要警惕违宪审查损害多数主义的民主。

第二节宪法的结构、分类与特征

第二节讲解宪法的结构、分类和特征。

一、宪法的结构

学习宪法学,了解和掌握宪法文本的结构是必须的。希望同学们能够另外再准备至少是中国现行1982年的宪法文本,通过阅读文本形成对宪法结构的直观认识。本科层次的同学,还应当准备一个美国宪法的中文译本。这个译本在很多与美国宪法有关的专著、译著中都能找到。美国宪法是世界上最早的成文宪法,也是持续至今没有重新制定、变化最少的宪法。我们在本课程的学习中还会经常提起美国宪法的一些规定。通过直接浏览和阅读中国、美国等国的宪法文本,能使大家更好地把握本课程所学习的内容。

每个国家的宪法文本虽然不同,但在整体结构上是大致相同或者相似的。宪法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序言、正文和修正案。正文和修正案一般都应该是具备法律效力的。可以说,宪法条款在性质上可以简单地分为两类:规定国家机构的设

置、职权、职责,和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容及其保障。有的国家宪法很短,例如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美国宪法,正文一共只有7条,也有人称为7章,当然其中每一条内容比较多,字数也很多。每条还有若干款或称作节。后来很多国家制定的宪法都比较长,例如现在都有效运行着的,法国1958年的第五共和宪法有15章,92条,联邦德国1949年《基本法》(也就是宪法)一共有10章,146条,中国现行1982年宪法则分为6章,共132条。各国宪法虽然一些方面的内容不同,但结构大致是相似的。

1、宪法序言。序言是指独立于宪法正文之外的一部分叙述性文字。通常在宪法正文之前。从表述上来看,有明示序言和非明示序言两种。明示序言以“序言”为明确显示的标题,如中国、联邦德国、韩国等国的宪法。非明示序言则没有明确的标题,例如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的宪法。现代世界各国宪法,有序言的大约占三分之二。根据各国宪法序言的繁简程度和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这样几类:(1)目的性序言。从内容上说,这类序言仅陈述制定宪法的目的,而且字数不多。例如1787年美国的宪法的序言,只有几十个字,“我们美国人民,为着建立一个更完善的合众国,树立正义、保证国内治安、筹设国防,增进全民福利并谋求我们及子孙后代永享自由的恩赐,特制定与创立美利坚合众国宪法”。(2)原则性序言。这类序言主要表述宪法的基本原则,字数一般在100到200字左右。例如法国1958年宪法的序言规定:“法国人民庄严宣告,他们热爱1789年的《人权宣言》所规定的并由1946年宪法序言所确认和补充的人权和国家主权原则,”等等。世界上60%的国家宪法序言是原则性序言。(3)纲领性序言。采用这种序言的多为第三世界国家的宪法。我国1982年宪法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并规定了我国人民的根本任务和对外

政策等。(4)综合性序言。为数最少,篇幅最长。最典型的是前南斯拉夫1974年的宪法序言,长达2万多字,其内容包括基本原则、基本任务、基本政策、国际关系和宪法的最高效力等等。

宪法序言是宪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从其规定的内容及其地位和作用来看,大部分宪法序言与总则或总纲的内容有重合或者交叉之处,因此应该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2、宪法正文。从结构上看,宪法的正文一般包括总则、分则和附则三个部分。

(1)总则。总则性内容是一个国家立国的根本,一般包括基本原则条款、基本政治制度条款、基本经济制度条款、基本文化制度条款、国家标识制度条款等。除美国等少数几个国家,多数国家的宪法都有总则。新中国建立后的四部宪法都称为“总纲”。

(2)分则。分则是总则的具体化,分则的条文是宪法规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一部宪法的实体性内容。宪法的分则主要是由国家机构和公民基本权利两大部分组成。从宪法的词义上看,constitution的原始含义就是“组织结构”。因此宪法最原初的内容就是规定国家机构的设置、权力和职责等。这里面又具体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政府内部之间的权力结构,主要是中央政府内部之间的权力结构,这是一种横向的权力结构;另一个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纵向的权力结构。以美国宪法为例,第1到3条规定联邦政府的国会、总统和法院的权力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第4条规定州的地位和各州的关系。

宪法的最终目的是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所有的现代宪法都设有专门的章节来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的内容。很多国家的宪法都把对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放在

宪法的一开始部分。新中国的四部宪法,前三部都将国家机构放在公民基本权利的前面,但1982年制定实施的现行宪法,为了突出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将顺序调转,把公民基本权利一章放到国家机构之前。本课程也将先重点讲授公民基本权利的知识和理论,再讲授国家机构的相关知识和理论。

(3)附则。又称为“补则”或者“最后规定”,通常规定宪法自身的最高法律效力、生效时间和生效条件、宪法的修改和补充等内容。

3、宪法修正案。这个是宪法修改后产生的对原有条文的修改,我们将在后面讲到宪法修改时再具体讲。这里大家需要掌握的是,宪法修正案生效以后,就成为宪法的正式内容。例如美国宪法前十条修正案,规定的是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容,也被称为“权利法案”,是美国宪法的重要内容。

二、宪法的分类

宪法分类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把宪法划分和归纳为不同类别的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宪法分类是人们认识、了解宪法的特征和本质的有效途径;是对宪法进行比较的前提和基础;对于立宪(也就是制定宪法)和行宪(也就是实施宪法)具有重要意义。这里我们从科学的宪法学的角度出发,不考虑意识形态的划分,介绍一下通行的主要宪法分类。

1、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这种宪法分类依据的标准是一个国家的宪法是否具有统一的法典形式。

成文宪法是指具有统一法典形式,有时也叫文书宪法或者制定宪法,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在于法律文件上既明确表述为宪法,又大多冠以国名。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是1787年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1791年的法国宪法则是欧洲大

陆的第一部成文宪法(君主立宪制)。成文宪法是美国和法国两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是为了保障人权和确立新的自由主义政权体制而制定出来的。当今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的宪法都是成文宪法。

不成文宪法是不具有统一的法典形式,而散见于多种法律文书、宪法判例和宪法惯例的宪法。不成文宪法最显著的特征在于,虽然各种法律文件并未冠以宪法之名,但却发挥着宪法的作用。英国是典型的不成文宪法国家。英国宪法的主体是由各个不同历史时期颁布的宪法性法律文件构成,包括1628年的《权利请愿书》、1679年的《人身保护法》、1689年的《权利法案》、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1911年的《国会法》、1918年的《国民参政法》、1928年的《男女选举平等法》、1969年的《人民代表法》等等。英国长期保持不成文宪法的原因在于英国资产阶级保留了君主制,以及英国悠久的法治传统和宪政惯例。但这并不表明英国的宪法不完善。事实上,英国是近代第一个实现宪政的国家。采取不成文宪法的国家极少,当今世界上除英国之外,只有新西兰和以色列也是不成文宪法。

2、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以宪法有无严格的制定和修改机关以及修改程序为标准,可以分为刚性宪法和柔性宪法。

刚性宪法是指制定、修改的机关和程序不同于一般法律的宪法。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制定或者修改的机关不是普通立法机构,而是特别成立的机关;二是制定或者修改宪法的程序严于一般的立法程序;三是不仅制定或者修改宪法的机关不是普通立法机关,而且制定或修改宪法的程序也不同于普通立法程序。实行成文宪法的国家往往也是实行刚性宪法。理由主要是,既然宪法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国家根本大法,应该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最高的权威性,那么制定或者修

改宪法的程序或者机关也就应该比一般法律更加严格。

柔性宪法是指制定、修改的机关和程序与一般法律相同的宪法。在柔性宪法的国家,由于宪法和法律由同一机关根据同样的程序制定或者修改,因而它们的法律效力和权威并没有什么差别。实行不成文宪法的国家往往也是实行柔性宪法的国家,英国就是典型。

至于其他分类方式,例如将宪法分成钦定宪法、民定宪法和协定宪法;分为资本主义宪法和社会主义宪法,不是出于科学的角度,而是意识形态的角度,我们不要求大家掌握,也就不详细讲了。

三、宪法的主要特征

下面,我们来了解宪法有哪些主要特征。宪法和一般的法律一样,也具备规范性、普适性、公共性等法律的基本特征,但又有一些不同于普通法律的特征,这些特征是由于宪法的性质特殊而形成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public law),就是关于公共权力机构的设置、官员组成及其产生方式、机构的权力及其限制等方面的法律。不同政府机构之间的权力分配及其相互作用方式、政府与私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也都属于公法的内容。所谓私法(private law),就是分配私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法律,不直接涉及公共权力的行使。

宪法的主要任务是规定国家机构的组成、其权力与责任的划分、国家与公民的关系等基本问题。这些问题属于公法领域。承担宪法义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机构,而不是公民个人或团体。各国宪法的基本权利条款为公民权利提供了保障,同时也进一步限制了政府的权力,或者说增加了政府必须尊重和保护公民权利的

义务。这些都表明宪法是公法。

2

施加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的义务,而一般不对公民施加法律义务。宪法首先是一部保障权利的“法”——这是宪法和普通法律之间最大的区别。普通法律的特点则是义务性,即给公民施加法律义务。当然20世纪开始,也有一些法律授予公民权利,这是社会福利国家的新发展,但也仍是法律中的少数例外情况。宪法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规定公民的义务,而是为了防止法律对公民的自由和权利的过分限制。所以宪法可以说是“控制法律的法”。

3。提出社会契约论的最著名的莫过于法国的思想家卢梭。当代则有美国的罗尔斯提出的“正义契约论”,强调社会正义。这里我们不过多讲解,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在课外进行相关阅读。

宪法不仅是一部普通的权利宣言文件,而且是一部保护所有每一个人的权利的基本文件,是社会中每一个具有理性的人同意接受的“社会契约”。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可以反映出这一点:普通的法律只要经过一般多数的人民代表的同意,而宪法的制定和修改则需要获得绝对多数的同意,也就是少数人的反对就可以阻止宪法的修改。所以,一般的法律强调维护社会的秩序和多数人的利益,宪法则还要保障少数人甚至是个别人的权利。宪法在必须保护社会中每一个成员的正当权益,保护多数人的利益,也要保护少数人的基本权益不受到多数人或者说社会强势力量的侵犯。

4。宪法不是保护公民一般的权利,而是对公民的各方面来说最重要的、最根本性的权利。从各国的宪法规定来看,所谓的“基本权利”,主要是指关系到公民的人身、财产与精神方面的权利。西方近代文艺复兴和新教

革命的文化背景下,西方宪法对宗教信仰、言论与新闻自由、结社自由以及政治参与等方面的权利极为重视。对人身权的保护主要体现在正当刑事程序和公民住宅不受侵犯的权利;对财产权的保护则主要是要求政府对公民财产的征收必须给予合理、适当的补偿。

在传统上,基本权利都是消极权利,即针对国家或政府的权利,要求它们不干预公民。但进入20世纪的福利社会时期之后,有些国家的宪法还赋予公民要求政府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的“积极”权利。

5

普通的法律也必须具备稳定性,但是宪法对稳定性的要求更高。修改宪法程序的要求比一般法律修改程序更高,也反映出宪法稳定性要求更高这一点。

当然,宪法也不是不能修改,在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情况、新进步都需要宪法不断地予以确认和适应。

6、最后,宪法是“无处不在”的法。宪法是“通法”,涉及到人们的社会生活、国家的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所有的部门法背后都有宪法原则、规则在发生作用。

第三节作为“科学”的宪法学和近现代宪政的基本价值与原则

这一节是第一章的最后一节,我们前面已经学习了宪法与宪政、宪法的结构、分类与特征等内容。现在,我们再来了解宪法与宪法学的关系,作为一门“科学”的宪法学,以及近现代宪政的基本价值与原则。

一、宪法与宪法学

1、宪法在宪法学中的作用。宪法学的研究对象是宪法。宪法学应该成为一门科学,一门社会科学。宪法不应该是政治宣传的工具。因此,宪法学应当超越特定的意识形态,和各种教条,甚至超越制定宪法并使其具有最高效力的政治权力,尽可能地从中立和客观的角度来审视宪法对社会的积极或消极作用。

既然宪法是宪法学的研究对象,宪法自然就是宪法学的基本原料或素材。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是“宪法”不仅仅是单指某个国家的宪法,特别是不仅仅指这个国家的宪法中包含的条文。宪法条文必须运用到现实的社会与政治生活中去,才有实际意义。宪法上的“正当程序”是否要求刑事被告拥有获得公正审判的权利?是否在法庭具有“沉默权”?“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宪法原则是否要求全国各地的高考分数线一样?乙肝病毒携带者在国家公务员招录过程中是否仅仅因为携带病毒而导致体检不过关而被直接拒绝?这些都是需要通过司法实践解决的宪法问题。只有宪法条文和一般法律的条文一样可以被直接用来保护具体公民的权利问题,宪法才是有意义的。特别是通过正式的司法程序,宪法条文的意义在具体的事例或者案件中获得权威机构的解释与适用,宪法才能体现出它作为法律的意义。“宪法判例”也应该被当作是“宪法”的一部分,也是宪法学的学习和研究材料。

另一方面,在各国的政治生活中,例如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的总统大选、英国、日本的首相辞职、意大利的总理被议会不信任而倒阁,这些新闻的宪法原理是什么?都是宪法学要学习和研究的内容。

2、宪法学与意识形态。宪法不可避免地要宣布和保护这个国家所确认的许多重要的价值,这些价值是经过了特定的选择而进入宪法的文本的。但是,一旦

宪法已经包含了全部必要的价值选择,那么宪法学本身应该作为一门严格的“社会科学”,客观和中立地解释和陈述这些价值。因而不具有进行价值判断的因素,也不需要对这些价值进行褒贬。因为这些价值是由特定国家的人民做出选择的,而不是由学者们做出选择的。

当然,宪法学是可以对宪法,特别是某部宪法的某些内容进行评价的。但是学者也好,学习的同学们也好,进行评价应当基于宪法所接受的普遍价值。这种价值一般来说是各国宪法所普遍接受的。学者可以基于被公认的更超越的价值来评价、甚至批评某一项宪法制度,这时他只是在论证宪法本身在逻辑上的不一致和不合理之处。

二、宪法学的三个层面

那么,宪法在什么意义上是一门“科学”呢?从社会科学、法学的角度来看,宪法学在这样三个相互关联的层次上表现为一种科学。首先,在规范层面上,宪法学应当澄清和梳理宪法所规定的价值规范秩序;其次,在逻辑层面上,宪法学应当提供解释宪法含义的技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就是在实证层面上,宪法学应该是一门分析社会利益运作与政治权力运作的科学,并进而能够指导宪法的制定与修改。

1。规范宪法学是对宪法规范与价值等级进行探讨。宪法和普通的法律以下,是一部规范性的文件。不同的规范形成了一个价值的等级秩序,而法学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解释和澄清这个价值秩序,使宪法的不同规范“各就其位”、“各得其所”。作为一部法律文件,宪法的不同规范不是孤立的,而是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不同宪法规范有时也可能发生冲突。这时法学工作者的任

务,就是根据某些普遍被接受的原则来解决这些冲突。例如人格名誉权与言论自由之间。

在效力上,宪法规范也有等级上的区别:有些规范是处于“首要”(primary)规范的地位,其效力高于其他的规范。其他地位较低的宪法规范可以被称作“次要”(secondary)规范。例如德国《基本法》的第1条明确地规定:“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这是二战后德国吸取纳粹暴政的教训,而在新的宪法中开宗明义地规定保障人格尊严,人格尊严处于最高的宪法规范地地位。德国《基本法》第5条又规定了公民的言论自由。由于第1条代表《基本法》的核心,因而在效力等级上高于其它任何条款,并控制着这些条款的意义。当一个人的言论自由和其他人的名誉权发生冲突的时候,德国宪法法院作为宪法诉讼机构,就必须根据宪法的第1条的要求来界定言论自由和名誉权的各自范围和界限。

所谓宪法的规范性,是指宪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或表达了国家机构“应该”遵循的原则。

2。这是宪法学的逻辑层面,是指解释宪法条文的逻辑工具和技巧。整理宪法规范的等级秩序本身就是一种解释过程,宪法文本中规范的逻辑结构本身能够揭示出一些东西。但是解释是一种更为广泛的方法。后面我们会专门用一节课来详细讲宪法的解释。

宪法的有些条文的解释很简单,因为宪法本身就规定得很清楚、很具体。例如我国现行宪法第34条规定,“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其中对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年龄限制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在适用这个宪法条文的时候只需要将事实弄清楚,也就是当事人的实际年龄。事实清楚了,运用规范就可以直接解决问题。

但是有些宪法的规范则比较笼统或者模糊,例如上面说的第34条中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究竟意味着什么?按照我国现行《选举法》的规定,公民只能直接选举县一级(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镇一级的人民代表,也即基层人大的人民代表。以上一直到全国人大,以及各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都是间接选举产生。因此,这个选举权的范围有多大?宪法和其他法律的一些条款规定了一些政府公职的最低担任年龄,那么这是否是限制了公民的被选举权呢?如果有的地方的地方性法规在例如居民委员会或者社区委员会的任职年龄上设立了20岁的要求,那么是不是违反了宪法对公民被选举权的规定?居民委员会或者社区委员会这一类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是否是被选举权的范围呢?还是这个范围只包括正式的国家机关领导人的选举?这些都是同学们可以思考的问题。

实际上,这些问题并不是仅仅阅读宪法的条文能够解决的,还必须通过其他的手段或方式。这就是宪法解释的方法。我们在下面的课中会专门来讲宪法解释。这里首先大家需要牢记的是,宪法的解释必须符合宪法整体的“精神”,尽量做到如果是制宪者本身自己处在解释时,也会作出的同样解释。

3。实证宪法学是指和宪法相关的经验实证研究,包括了大众和精英的政治行为、宪政框架中的权力设置、制约的必要性、成本计算和制度的设计等方面。同规范宪法学和诠释宪法学不同的是,实证宪法学必须根据人类行为的普遍理性对宪法中特定制度的运行和各种行为进行调查,对国家政治生活和公民社会生活中众多的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行分析,并通过实际案例或事例的研究,对宪法制度设计是否实现所期望的功能进行评价。

在具体的实证研究方法上,我们将不对同学们做过多的要求,感兴趣的同学

可以自己阅读一下教材中对方法论的个体主义和公共选择理论。这里主要需要领会和掌握的是多通过实际案例或事例,结合政治和社会事件来学习宪法学的知识和理论,并试着自己去分析。

例如,对人们切身利益攸关的基本权利保护,近几年在国内发生了众多事例,例如住房拆迁和补偿,对公民的财产权保障,以及正当程序问题,都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

宪法学上面这三个层面——规范宪法学、诠释宪法学和实证宪法学,都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将它们截然分开和孤立地看待。规范宪法学本身就是对宪法规范的解释,而诠释宪法学离不开规范宪法学确立的宪法价值结构。规范宪法学确立的宪法价值(例如对人格尊严的保障,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尊重和保护,民主选举的程序保障,权力分立与制衡等)决定着实证宪法学研究课题的选择。因此,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要综合地看待宪法的问题。

三、近现代宪政的基本价值与原则

综合近代欧美立宪运动开始后,近现代世界各国制定的宪法中普遍确立和认可的价值与原则,我们可以发现存在一些具有共通性的内容。这些价值和原则虽然未必在每个国家都完全一样,但我们了解其中的规律,仍然有助于我们从近现代的历史上,从全人类的共同观念上,来把握宪法和宪政。

观察近现代世界主要宪政和法治发达的国家,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价值和原则:

1,也即是宪政的最基本的要求。宪政本身是法治的高级形态、最高阶段。没有法治作为基础,就不可能产

生实质意义上的宪政。法治都做不到,就更不用说宪政了。法治如果能够做到宪法这部“更高的法”的治理,那么就达到了宪政的状态。世界上的宪政国家都是法治发达的国家,建立宪政的过程,也首先是完善法治的过程。将“依法治国”中的“法”替换为“宪法”,就是“依宪治国”,也就是“宪政”了。

我们还应该特别注意到的是,宪政里面特别强调对政府的法治,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分权,也就是政府内部权力应该进行合理的划分,并使它们相互之间进行制衡。当然,这不是说要实行美国式总统制的“三权分立”,或者是法国式总统制的“三权分立”,或者英国的议会内阁制,等等。而是要在政府制度的设计和运行上贯彻这个分权的原则。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五权宪法”,并在1927年成立的南京国民政府中得到实践,这是一种“五权分立”的模式,增加了监察权和考试权。

所谓的分权,根据政府权力结构的特点,至少包括两个维度:纵向的分权和横向的分权。纵向的分权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力划分了;横向的分权就是指同一级政府内部各个机构(主要就是三大机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构)之间的分权。

2

接治理的模式,叫做直接民主,这在古希腊城邦国家以及现在一些欧洲小国实施过。但是一般采用的都是人民通过选举产生代表来治理,委托给议员、人民代表、政府官员等进行管理。这叫间接民主,也就是“代议制”。

宪政必然与民主相关联。近代制定宪法的过程,就是人民争取民主的过程,宪法是确认“民主事实的宣言书”。宪政就是要使政府的各项权力受到人民的约束。虽然人民是名义上的立法者,但毕竟真正行使这些政府权力的仍然是少数人。

宪法学笔记大全

第一节宪法的概念 一、宪法的定义 古代中外典籍和立法中所称的宪法,均指一般的法律和典章制度,且多含刑法之意,或者是指法律的公布。近代意义上的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并取得国家政权后产生的,是规定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基本原则的国家根本法。 宪法是反映各种政治力量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国家根本法。 二、宪法的法律特征 1. 在内容上,宪法规定着一个国家有关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一些根本、重大的问题。包括国家性质、政治制度、国家结构形式、社会经济文化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机构的组织系统、职责权限、工作原则和制度。 2.在法律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包括两层含义:(1)宪法在国家整个法律体系中处在最高地位,与普通法律相比较,其效力最高。(2)宪法是一国之内所有组织和个人的最高行为准则,也是人们进行各项活动的依据和基础。 3.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较普通法律更为严格。我国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1/5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2/3以上的多数通过。严格的程序是为了确保宪法的相对稳定性,以维护它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宪法的实质 宪法是阶级斗争中各种力量实际对比关系的表现,也可以说宪法是现实政治的反映。 1.从宪法产生的过程来看,它以阶级斗争为先导,经过了阶级斗争之后由取得胜利并掌握政权的阶级来制定。 2.从宪法的内容来看,它是阶级斗争胜利成果的记载和总结。 3.从宪法的发展变化来看,它是随着各个时期各种政治力量实际对比关系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 四、宪法的分类 1.宪法的形式分类 (1)按宪法是否具有统一书面文字形式为标准,可分为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2)宪法的修改是否必须遵循特定的程序为标准,可分为刚性宪法和柔性宪法。(3)按制定宪法的主体不同为标准,分为钦定宪法、民定宪法和协定宪法。 2.宪法的实质分类 马克思主义宪法学者运用阶级分析的分法对宪法所作的科学分类,即以宪法的阶级本质为标准,将世界各国的宪法分为主义宪法和社会主义宪法两大类。 第二节宪法规范的特点 一、宪法规范的含义 法规范或称宪法规则,是法律规范的一种,它是指由国家制定或确认的用以调整国家生活中基本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 三层意思:(1)既然由同家制定或确认,那就能以国家的强制力保证施行;(2)所谓基本社会关系则是指国家生活中涉及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等方面的社会关系;(3)作为行为规则,它既然明确指示人们应当怎样做或者不能怎样做,那么宪法主体便负有服从和遵守的义务。 二、宪法规范的主要特点 1.宪法规范的原则性

资料分析的方法

资料分析的方法 一、社会科学的研究步骤 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理论的指导。其中,在检验研究假设结束之后,需要与现有的文献对话,再次发现新问题,开始新一轮的研究过程。在这个环节之中,资料分析作为重要一环,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极为重要。 二、资料分析的方式分类 教育研究包含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及分类。一般情况下,按照认识论基础,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和混合研究。 也有部分学者按照研究目的、手段等对研究方法进行分类。比如别敦荣和彭阳红将研究方法分为:理论思辨、经验总结、历史研究、调查研究、比较研究、数学分析、质的研究和个案研究; 在国内,根据刘良华对研究方法的分类大体上有三个基本类型:实证研究(量化的、质化的)、思辨研究(又称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常以教育对策、教育反思、教育改革形式显现)。实证研究是基于“事实”的方式进行论证并有规范的研究设计和研究报告。 陈向明指出,“研究方法”一般包含三个层面:第一,方法论,即指导研究的思想体系,其中包括基本的理论假定、原则、研究逻辑和思路等;第二,研究方法或方式,即贯穿于研究全过程的程序与操作方式;第三,具体的技术和技巧,即在研究的某一阶段使用的具体工具、手段和技巧等。 文中所采取的分类是按照陈向明定义中的第三个层面为标准进行的分类。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大多数时候是以一种研究方法为主,其他为辅,交叉使用的。以下内容是介绍每一种具体的方式。 那么资料搜集上来了?该如何分析呢? 三、具体的资料分析方式 1思辨分析 (1)历史研究方法 历史研究法是运用历史资料,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对过去事件进行研究的方法。亦称纵向研究法,是比较研究法的一种形式。在政治学领域中,它着重对以往的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等的研究。 历史研究的目的在于解决政治制度的现状及其演变趋向。但不是断章取义地分析政治制度的现状,而是系统地研究它们以往的发展及其变迁的原因。历史研究法主要是研究政治制度的发展历史,从各种事件的关系中找到因果线索,演绎出造成制度现状的原因,推测该制度未来的变化。

团队合作的意义

团队合作的意义: 正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众人拾柴火焰高;一箭易断,十箭难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明显地可以感觉到团队合作很重要。我们怎样去理解这种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呢? 第一,通过团队合作,可以营造一种工作氛围,使每个队员都有一种归属感,有助于提高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效率。正所谓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先暂且不说男女搭配,即使男男合作,都不会因为一个人在战斗而产生一种孤独感。由于团队具有目标一致性,从而产生了一种整体的归属感。正是这种归属感使得每个成员感到在为团队努力的同时也是在为自己实现目标,以此同时也有其他成员在一起为这个目标而努力,从而激起更强的工作动机,所以对于目标贡献的积极性也就随自己油然而生,从而使得工作效率比个人单独时要高。 第二,通过团队合作,有利于激发团队成员的学习动力,有助于提高团队的整体能力。大部分人的心里都有希望他人尊敬自己的欲望,都有不服输的心理,都有精益求精的欲望。这些心理因素都不知不觉地增强了成员的上进心,使成员都不自觉的要求自己要进步,力争在团队中做到最好,来赢得其他员工的尊敬。当没有做到最好时,上述的那些心理因素可促进成员之间的竞争,力争与团队最优秀的成员看齐,以此来实现激励功能。在这不断地激励当中,有助于提高团队的整体能力。团队成员内部竞争,有一定程度上的激发作用,这来源于团队成员之间的心理欲望,但是要控制好这种欲望,避免团队成员之间的个人英雄主义而影响团队的整体战斗能力。 2004年6月,拥有NBA历史上最豪华阵容的湖人队在总决赛中的对手是14年来第一次闯入总决赛的东部球队活塞。赛前,很少有人会相信活塞队能够坚持到第七场。从球队的人员结构来看,科比、奥尼尔、马龙、佩顿,湖人队是一个由巨星组成的“超级团队”,每一个位置上成员几乎都是全联盟最优秀的,再加上由传奇教练迈克尔·杰克逊对其的整合,在许多人眼中,这是20年来NBA历史上最强大的一支球队,要在总决赛中将其战胜只存在理论上的可能性,更何况对手是一支缺乏大牌明星的平民球队。然而,最终的结果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湖人几乎没有做多少抵抗便以1:4败下阵来。 湖人队的OK组合过分强调自己在团队中的作用以寻求机会来证明自己,以寻求他人的尊重,以寻求这种强者自居的心理满足,从而争风吃醋,在比赛中单打独斗,全然没有配合,如同一盘散沙,不但没有了激励作用,而且其战斗力也大打折扣。

宪法学复习题及答案

宪法学复习题及答案(2) 一、简答题 1.简述宪法学及其研究对象。 答:宪法学是以宪法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法律科学,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即是社会科学的一门学科,也是法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科学。正因为宪法学是关于宪法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之科学,由此可知,宪法是宪法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具体而言,是指宪法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宪法现象是相对于宪法发展规律而言的,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以外的一种法现象,即表现于各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成文与不成文宪法(宪法规范、宪法原则、宪法概念)及其形式、宪法的运行制度(宪法的创制、实施、监督制度)、宪法行为(合宪与违宪)、宪法关系、宪法文化、宪法传统等总和。具体说来,宪法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有:(1)宪法的基础理论,这主要是关于宪法的概念界定、宪法的本质与分类、宪法的渊源形式与结构、宪法规范概念、宪法的基本原则、宪法价值与作用、宪法与宪政的关系、中外宪法的历史发展等宪法的理论层面问题。 (2)宪法的实体规范,这是关于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及其相互关系的制度性规范与操作性规范的展开,它具体涉及国家性质与国家形式系列问题的宪法确认、公民基本权利体系的维护与国家机关权力体系的规制等宪法的规范层面问题。 (3)宪法的运行程序,这主要涉及宪法的创制(包括宪法的制定、解释和修改)、宪法的实施和实现(包括宪法关系、宪法的适用与遵守、

宪法秩序的形成与宪法实现)、宪法实施的监督等宪法的实践层面问题。2.简述宪法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 答:由宪法在法律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所决定,宪法学在法学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和核心地位。一般而言,宪法是一国法律体系的核心,宪法至上是宪政与法治的关键。宪法的至尊地位使宪法学具有了超越于其他部门法学的重要意义。 一方面,宪法学通过其研究成果促进宪法、法治、宪政以及宪法学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宪法学与其他部门法学之间的联系远比宪法同其他部门法的联系要紧密得多。宪法学的原理构成了各部门法学统一性和“合法性”的依据,它是一国法律、法学体系的基础。一部法律可以没有宪法条文上的依据,但一个法学部门却不能超越宪法学的基本原理和精神。没有宪法学的繁荣,就“不会有其他部门法与部门法学的繁荣,更不会有整个法律体系和法学的繁荣”。 3.何为宪法学的基本问题? 答:宪法学作为一个部门法学,也存在诸多要研究和解决的特殊学科“问题”:如宪法的本质和特征问题、宪法的形式和结构问题、宪法的基本原则问题、宪法的价值和作用问题、宪政问题、宪法的产生和演变规律问题、国家基本制度问题、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问题、宪法的创制与实施问题、宪法的保障实施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可归结为宪法本质问题、宪法原则问题、宪法历史问题、国家权力的规制问题、公民权利的配置问题、宪法实施问题共六大问题。在这六大问题中,有一个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基本问题,即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问题。

焦洪昌《宪法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章 宪法的基本理论(上)【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笔记和典型题详解 第一章宪法的基本理论(上) 1.1 复习笔记 一、宪法的概念 1.宪法的语称 (1)中国古代宪法的含义 a.国家的法律、法令或制度,如《国语?晋语》中的“赏善罚奸,国之宪法”; b.效法、法令的公布、法律的实施等,如《周礼?秋官?小司寇》中有“宪,刑禁”。 (2)西方宪法的含义 在古希腊,宪法是法律的一种,是指有关城邦组织和权限的法律,类似当今的组织法。 2.宪法的界定 (1)实质意义的宪法 实质意义的宪法是从法律规范的内容来界定宪法的。 ①实质意义的宪法亦可被称为广义的宪法,它能解决诸如“英国没有宪法”这样的问题。 ②实质意义的宪法,其范围往往较为广泛,从比较法的角度看,包括成文宪法、威斯敏斯特模式的宪法性文件、独立于宪法文件本身之外的具有根本性质的宪法性法律、普通法系或大陆法系宪法判例以及因历史或传统而形成的宪法惯例。 (2)形式意义的宪法 形式意义的的宪法是根据宪法作为法律的形式特征来界定宪法的,即宪法是指其制定和

修改程序异于普通法律,并在效力上高于普通法律的成文法典。 3.宪法的形式特征 (1)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异于普通法律 ①宪法的制定和修改机关不同于其他法律。宪法的制定机关也称制宪机关,制宪机关一般为一个专门机构,如制宪会议、制宪议会、宪法起草委员会等。我国在制定1954年《宪法》时也曾专门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 ②宪法的通过和修改程序不同于其他法律。宪法草案及修正案的通过程序比普通法律严格。我国《宪法》第64条第1款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2)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①宪法的效力高于普通法律,普通法律的规定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否则无效。 ②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的根本行为准则。 4.宪法的实质特征 (1)宪法的实质特征 主要表现在,宪法是国家根本法,在内容上涉及国家重要机关的组织、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等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2)宪法的实质内容 ①对基本人权的保障 关于公民权利保障的更深层次的认识是,应当处理好多数主义和弱势主义之间的关系。传统的公民权利理论认为,民主就是多数决定,公民权利就是保证多数人能够享有和少数人相当的权利,然而在民主观念已深入人心的现代社会,保护少数派尤其是易受歧视的弱势群

在自然法与一般法之间:关于‘礼’的宪法学分析

内容摘要:内容提要:自从经济改革与社会开放以后,中国已开始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但一个普遍的倾向是把儒家传统中的“礼治”误解为“人治”,应被彻底清除并被法治所替代。这种观点值得商榷。本文认为,“礼”作为德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法治并不矛盾;相反,在中国历史上,儒家的“礼”一直充当着凝聚传统社会的宪法。本文分析了构成一部宪法的形式要素,论证了“礼”区别于一般法与自然法的宪法特性,反驳了几种有代表性的反对意见,同时指出“礼”本身的一些显著缺陷。文章最后强调了礼治和宪政的内在关系及其对维护社会基本秩序的重要作用,并突出了“礼”作为一部基本法不断随着时代进化以适合社会发展的必要性。 关键词:礼,宪法,自然法。 真正的宪法不是被雕刻在大理石或铜板上,而是在公民的心中。……它每天都获得新的力量。当其它法律老化并消失的时候,它复兴并取代它们,把人民保护于其体制的精神之中,并不可察觉地使习惯的力量取代权威的力量。我所说的,就是道德与习惯。 卢梭:《社会契约论》,第二篇第12章 八十多年前,以陈独秀和李大钊为首的五四运动思想家把儒学视为现代宪政的死对头。当时,他们激烈反对保守派要把孔孟之道作为“国教”而写入宪法的企图。在今天看来,他们的这项努力显然是合理与进步的。但他们的评论同时显示,中国的激进知识分子想做的远不止是这些。他们认为,儒学是完全违背宪政精神的,并应作为中国社会与人格改造的障碍而被彻底抛弃。陈独秀相当准确地把儒学等同于其礼治体系,而后者的一系列规则——从“三年之丧”到“三纲五常”——已经受到激烈批判。[2]李大钊则要求把孔子的名字从当时正在争论的宪法中删去,同时列举了儒学和西方宪政格格不入的多条理由。[3] 本文写作的目的之一,在于为儒学就其与宪政之间的关系提供部分辩护。笔者认为儒学并不和宪政精神背道而驰。恰恰相反,传统的礼治正是宪政的一种形式(或许是一种古典与极不完善的形式)。儒家的“礼”看似陈旧迂腐、繁琐不堪,但实际上能被合适地定性为一部统治社会的“宪法”;[4]它们体现了被当时社会普遍接受的价值和原则,构成了统治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运行的道德基础。概言之,本文的论点大致分为两部分。在第一部分,笔者尝试论证,把“礼”定性为一部宪法是合适与可取的。和某些学者的论点不同,笔者认为“礼”并不是自然法,但它是高于一般法律与社会习俗的基本规则,并且具备一个控制体系中大量次要规则的价值核心。且因为一部宪法是被人为设计来统治一个庞大的社会,它至少在理论上允许不断修正以适应社会成员的多种不同需要。在第二部分,笔者针对几项预料中的挑战为以上对“礼”的宪法学定性辩护。在简要回应五四时期对“礼”的批评之后,笔者主要集中于讨论以下3种反对意见:(1)“礼治”主要是人治而非法治;(2)“礼”仅规定了对家庭和国家的责任与义务,而未能授予任何个人权利,因而和宪政精神格格不入;(3)“礼”的体系因不能演变而过于老化,因而对于今天的世界而言毫无意义。当然,在进入这些讨论之前,笔者首先必须澄清宪法与宪政的意义以及衡量一种规范体系是否能构成“宪法”的标准。 至少自从五四运动开始,儒学一直面临着包括政治民主、个人自由与权利等一系列西方价值观的系统挑战。不断被争论的问题是儒学是否能充分更新,从而在保留自身特点的同时,使自身和今天的主流价值观念相吻合。这篇论文试图论证占据儒学主导地位的“礼”不仅不和

资料分析基础知识

第二部分资料分析基础知识与解题技巧 一、基期、本期: 本期是指:我们把材料中给出的当年量,叫做本期(用符号A表示);公式:本期=基期+增长量=基期+基期×增长率=1+增长率)基期是指:我们把上一年或者上一个阶段的量叫做前期(用符号B表示); 公式:基期=本期-增长量=本期1+增长率 注意:和谁比较,谁就做基期。虽然这一对名词不会出现在所给材料和问题里,但理解这两个概念是解决好资料分析问题的关键。 例一:2013年1-3月,全国进出口总值为8593亿美元,比2012年同期增加590亿美元。 解析:其中8593亿美元就是本期量,8593-590=8003就是前期量。二、增长(减少)量、增长(减少)率: 增长量是指:本期与前期的差值就是增长量; 公式:增长量=基期量*增长率=本期量-基期量=本期量-本期量1+增长率 减少量=基期量-末期量 增长率是指:增长量与前期量的比值(用符号r表示)。 增长率=增长量/基期量=(本期量-基期量)/基期量=本期量/基期量-1 减少率=(基期量-末期量)÷基期量 注意:1、增长率、增长幅度(增幅)、增长速度(增速)这三个都是相对速度的说

法,都是增长量与前期量的比值,即:增长率=增长速度(增速)=增长幅度(增幅) 2、在一些“最值”比较题的题干表述中,经常出现“增加(长)最多”和“增加(长)最快”,我们需要注意,前者比较的是增长量,而后者则比较的是增长率。 例二:2013年1-3月,全国进出口总值为8593亿美元,比2012年同期增加590亿美元,同比增长6.7%。 辉煌人生解析:其中比2012年同期增加590亿美元是增长量,同比增长6.7%是增长率。 三、同比、环比: 同比: 指的是本期发展水平与历史同期的发展水平的变化情况,其基期对应的是历史同期。 环比:指的是本期发展水平与上个统计周期的发展水平的变化情况,其基期对应的是上个统计周期。 注意:以11月为例,跟去年11月相比叫同比,跟上个月10月相比叫环比 四、百分数、百分点: 百分数:是形容比例或者增长率等常用的数值形式,期本质是:分母为100的分数。 用“%”表示,一般通过数值相除得到,在资料分析题目中通常用在以下情况:

朱福惠《宪法学原理》的课后习题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含考研真题)(第六章 有限政府原理)【圣才出品】

第六章有限政府原理 6.1 复习笔记 一、政府的基本概 1.政府的概念 政府一词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1)狭义的政府 狭义的政府仅指国家机构中的行政机关。 (2)广义的政府 广义的政府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军事机关等一切公权力的行使者。 就历史发展而言,政府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从神权政府到世俗政府,从极权政府到有限政府,从独裁政府到民主政府的过程,这一过程与近现代宪政主义的孕育和发展是相对应的。2.政府权力的来源 政府权力的来源是指政府的权力到底来源于何处,或者说政府起源于哪里。政府权力的来源是一个既包括事实描述,也包括价值判断的问题。 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关于政府权力来源的看法大体上可以分为神权派和世俗派,而世俗派又分为君权派和民权派。 (1)神权派 神权派认为政府权力来源于神和神的旨意,政府以及政府中实施统治行为的人基于神的旨意或命令而获得统治的正当性。 (2)世俗派

①君权派 君权派认为政府权力来源于君主,尽管君主在很多情况下也求助于神的旨意来获得或巩固自己统治的正当性。 ②民权派 民权派与君权派同样主张世俗的政府,但其主张却与君权派完全相反,该派认为,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或者来源于作为个体的人的集合。 政制演变大体上经历了由神权到君权,再由君权到民权的过程,因此,民权派的主张在现代民主社会中已经是政治的通说。 3.现代政府的职能 国家作为由个人所组成的共同体,总需要一定的机构和组织来实现公共职能,这就是政府的职能,简而言之,可以将政府职能看做是政府通过其统治行为对社会发挥的作用。 (1)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对政府的职能进行不同的分类,较为常见的分类: ①按职能的内容可以分为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教育职能等(因为职能极为广泛,故此种方式只是部分列举); ②按职能的模式可以分为立法职能、行政职能与司法职能(从内部对政府不同机构的分工); ③从政府的职能对象看,可将政府职能划分为对内职能与对外职能。 (2)两种主要的分类法 ①马克思主义较为强调不同社会的阶级属性,相应的,不同社会中的政府在阶级属性上也相互区别,阶级社会中的政府的职能可以被划分为两部分,即维护阶级统治的职能和维持社会秩序的职能。 a.维护阶级统治的职能 政府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它的职能是代表统治阶级实行政治统治,直接指挥国家军队、警察、

宪法名词解释简答题分析题

宪法 一、名词解释 1、宪法规范:指调整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的各种规范的总和,具体来说是调整国家权力运行与人权保障的法律规范。 2、间接选举度:间接选举是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间接方式选举产生的制度。间接选举主要适用于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同级军队人大代表的选举和特别行政区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指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选派代表,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其他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人大常委会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人民代表大会向人民负责,并始终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 4、民族区域自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利,实现各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一种政治形式。 特点:1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实行的2民族区域自治必须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3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必须建立自治机关4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必须行使自治权 5、不成文宪法:凡是以国家的一般法律,惯例或判例形成的宪法,被称为“不成文宪法”。宪法的一类,与成文宪法相对。是指在一个国家中宪法规范没有统一的法典化的体系,而是通过一系列被视为具有宪法效力的法律文件中所包含的法律规范加以体现的。不成文宪法是与成文宪法相对应的概念,是指在一个国家中宪法规范是通过一系列被视为具有宪

法效力的法律文件中所包含的法律规范加以体现的。一般出现于宪法判例,惯例…… 6、宪政:就是实施宪法的民主政治,也就是用宪法这种根本大法的形式把已争得的民主事实确定下来,以便巩固这种民主事实,发展这种民主事实。 7、特别行政区:指在我国版图内,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专门设立的具有特殊的法律地位,实行特别的社会、经济制度,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区域 8、政治权利:政治权利又称参政权或政治参加的权利、民主权利,是人们参与政治活动的一切权利和自由的总称。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它是公民的经济要求在政治上的集中反映,是公民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民其他权利的基础。在中国,所剥夺的政治权利的内容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通信、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权利;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担任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 9、宪法解释:指制宪者或者按宪法规定享有宪法解释权的国家机关对于实施中的宪法的内容、界限和精神所作的说明。 10、宪法:宪法是法的组成部分,集中反映社会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原则、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和法律地位。 二、简答题 1、简述民族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答: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力,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保持或者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自主安排、管理、发展经济建设事业,自主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 2、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答:我国的选举制度有以下六个基本原则: (1)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

宪法学原理

编号:17157 书名:宪法学原理(高等院校法学教材) 作者:朱福惠 出版社:中信 出版时间:2005-1-1 入库时间:2005-1-24 定价:38元 图书内容简介 第一编总论 第一章宪法的概念与特征 (3) 第一节宪法的概念3 一、宪法词义的演变 二、近现代的宪法概念 第二节宪法的特点4 一、宪法的根本法特征 二、宪法调整的社会关系的特点 三、宪法规范的特点 四、宪法结构的特点 第三节宪法的类型10 一、宪法形式上的分类 二、宪法实质上的分类 第二章宪法的价值与功能 (14) 第一节宪法的价值14 一、我国宪法学者对宪法价值的认识 二、宪法的价值体现 第二节宪法的功能19 一、宪法功能的含义 二、宪法功能的表现 第三章宪法的创制与变动 (26) 第一节宪法创制26 一、宪法创制的概念 二、宪法创制权 三、宪法创制程序 第二节宪法变动33 一、宪法变动的概念 二、宪法的正常变动 三、宪法的非正常变动 第四章宪法的产生与发展趋势 (39) 第一节宪法的产生39 一、宪法产生的概念 二、近代宪法产生的原因

三、宪法产生的规律 第二节宪法的发展趋势48 一、福利政府危机与宪法的发展趋势 二、经济全球化与宪法的发展趋势 第五章宪法的基本原则 (56) 第一节宪法基本原则的含义56 一、宪法基本原则的概念 二、宪法的基本原则在不同国家间的区别 第二节人民主权原则58 一、人民主权原则的创立与发展 二、宪法对人民主权原则的确认 第三节基本人权原则60 一、人权理论的形成 二、宪法对基本人权原则的确认 第四节法治原则63 一、法治的含义 二、宪法对法治原则的确认 第五节分权与制衡原则67 一、分权学说的产生及其理论争议 二、三权分立原则在宪法中的表现 第二编政府. 第六章有限政府原理 (75) 第一节政府概说75 一、政府的概念与特征 二、政府的起源 三、政府职能 第二节有限政府80 一、政府的分类 二、有限政府的含义 三、有限政府的合法性 第三节有限政府的理论及其发展84 一、有限政府理论的萌芽 二、有限政府学说的形成 三、有限政府原理的发展 第七章政府权力的形成 (92) 第一节政府权力的来源92 一、专制政府之政府权力的来源 二、民主政府之政府权力的来源 三、关于政府权力来源的宪法规定 第二节政权组织形式95 一、政权组织形式概述 二、政权组织形式的类型 三、我国宪法中关于政权组织形式的规定 第三节选举制度100

宪法学知识点

宪法学知识点 第一章宪法基本理论 基本要求: 了解:宪法的概念、特征、分类、制定,宪法产生的条件,旧中国宪法的历史发展,新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现行宪法的基本特点与修正内容,宪法的基本原则,宪法与法律的关系,宪法的功能和作用,宪法渊源,宪法结构,宪法规范,宪法效力。 理解: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和权力制约原则及其在我国宪法上的具体表现。 熟悉:现行宪法的基本特点与修改内容、宪法的基本原则,并能够结合宪法文本的相关规定分析和评价有关宪法现象、宪法事例或宪法问题。 考试内容: 第一节宪法的概念 宪法的含义宪法的基本特征宪法与法律的关系宪法的分类宪法的制定 第二节宪法的历史 近代意义宪法的产生中国宪法的历史发展(旧中国宪法的历史发展新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现行宪法的历次修改) 第三节宪法的基本原则 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权力制约原则 第四节宪法的基本功能 宪法的一般功能宪法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的作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 第五节宪法的渊源与结构 宪法的渊源(宪法典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宪法判例国际条约)宪法典的结构(序言正文附则) 第六节宪法规范 宪法规范的概念宪法规范的主要特点(根本性最高性原则性纲领性稳定性)宪法规范的分类 第七节宪法效力 宪法效力的概念宪法效力的表现宪法与条约的关系 第二章国家的基本制度(上) 基本要求: 了解: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内涵以及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爱国统一战线、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国家的基本文化制度、国家的基本社会制度的内容。 理解: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障,我国宪法关于文化制度的规定,以及我国宪法关于基本社会制度的规定。 熟悉: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文化制度的一般原理,并能够具体运用。

团队合作试题汇编

单选题 1、专业技术是指专门从事特殊领域工作或职业所需要的工作知识、理论和(A)。 A 操作技能 B 技术 C 专业知识 D 能力 2、专业技术人员是指掌握某一特殊领域的知识、理论和操作技能,并以其掌握的专业知识、理论和操作技能从事某种专业技术工作或职业,依照( A )、协议获得相应权利并承担相应义务的人。 A 法律和合同 B 权利 C 责任D程序 3、( B )是指人们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可能性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必备条件。 A 性格 B 能力 C 气质 D 兴趣 4、( A )是指专业技术人员在前人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性的提出新的发现、发明和新的改进、革新方案的能力。 A 创新能力 B 实践能力C学习能力 D 社交能力 5、( A )是团队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是无形的精神力量。 A 团队凝聚力 B 合作能力 C 沟通 D 领导 6、( C )是一个经济学范畴的概念,必须有收益。 A 创造 B 开创 C 创新 D 开拓 7、( C )是一个新观念、新设想,不能创造任何经济价值。 A 发现 B 发展 C 发明D开发 8、团队合作是一种永无止境的过程,因为合作的成败取决于各成员的( D ),所以,维系成员之间的合作关系也是每个人责无旁贷的工作。 A观点B性格 C 能力D态度 9、成员个人( B )影响团队合作能力。 A水平B素质C态度D信念 10、创新能力是指顺利完成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创建新事物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 A )。 A心理品质B心理素质C分析能力D知识水平 11、提高个人的创新能力的途径就是在进行( A ) A自我锤炼B自我修养C锻炼D实践 12( B )最大的敌人就是思维定势,开发的思维才能让创新绽放活力。 A实践B创新C幻想D创造 13、( A )是激励组织内创新活动的主要动力。 A团队文化B核心竞争力C团队运动D学习型团队 14、通过创新实践培养多方面的人才,提升( A )的能力。 A整体创新B纵向管理C领导D组织 15、团队成员为实现团队目标做出共同的承诺,各成员之间应该互相支持、互相配合。该特点为创新团队目标的( D ) A一致性B具体性C责任性D合作性 16、创新团队精神的核心是( A )。 A团结合作、优势互补B奉献精神C合作精神D精神面貌 17、团队精神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目标导向、凝聚功能、( A )和控制功能。 A激励功能B大局意识C齐心协力D精诚团结

宪法学各章测试题

第一章宪法的基本理论综合测试题 一、选择题 1.在西方,“宪法”一词来源于()。 A.英文B.拉丁文C.法文D.希腊文 2.“宪法”一词最早用于()的立法中,用以表示皇帝的所颁发的“敕令”、“诏书”、“谕旨”等等。 A.古希腊 B. 罗马帝国 C. 法兰克帝国 D. 英王国 3.《国语》里所说的“赏善罚奸,国之宪法”中,“宪”字的含义是()。 A.封建国家的基本法B.由于刑法等一般法律的基本法 C.普通法律D.颁布法律、效法,实施法律 4.《汉书》里所说的“作宪垂法,为无穷之宪”中,“宪”字的含义是()。 A.普通法律B.由于刑法等一般法律的基本法 C.颁布法律、效法,实施法律D.封建国家的基本法 5.18世纪的日本德川时代编纂过的《宪法部类》属于()。 A.封建国家的基本法B.由于刑法等一般法律的基本法 C.普通法律D.颁布法律、效法,实施法律 6.国家的根本法是()。 A.刑法 B. 民法 C. 宪法 D. 选举法 7.近代意义上的宪法专指()的国家根本法。 A. 限制王权 B. 规定国家机关权限 C. 规定国家机关组织及其相互关系 D. 确认公民权利、自由 8.下列选项中属于根本制度范畴的是()。 A.国家的性质B.国家的结构形式C.国家机关的体系D.国家象征 9.下列关于宪法的效力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宪法具有一般法律效力,但不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B. 宪法不具有一般法律效力,但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C. 宪法具有一般法律效力,也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D. 宪法不具有一般法律效力,也不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10.下列关于宪法的效力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宪法具有一般法律效力,具有直接法律效力 B. 宪法具有一般法律效力,具有间接法律效力 C. 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具有直接法律效力 D. 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具有间接法律效力 11.在我国,宪法具有最高效力表现在()。 A.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和基础,普通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B.宪法是一切组织或者个人根本的活动准则 C.宪法规定的是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D.宪法的制定需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3以上绝对多数的代表通过 12.下列各选项关于宪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A.宪法的规定可以像普通法一样具体 B.宪法的效力高于普通法律 C.在修改程序上,宪法通常严于普通法律 D.各政党、武装力量必须以宪法为根本准则 13.将国家的权力分为制定和修改宪法的权力和宪法设定的权力的人是()。 A.亚里士多德 B. 马基雅维利 C. 孟德斯鸠 D. 西耶士 14.下列选项中属于制宪权范畴的是()。 A.修宪权B.立法权C.质询权D.违宪审查权 15.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大以()以上的多数通过。 A. 出席代表的三分之二 B. 出席代表的四分之三 B.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 D. 全体代表的四分之三 16.一般认为,()是不成文宪法国家最主要的宪法规范的渊源。 A.宪法性法律 B. 宪法惯例 C. 宪法判例 D. 宪法解释

当代宪法学的发展趋势

当代宪法学的发展趋势 我今天想要和大家讨论的是当代宪法学的发展趋势问题。这里指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在世界范围内,宪法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经验之学、智慧之学所呈现出来的发展趋势。我们研究当代宪法学的发展趋势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为了客观地、理性地分析宪法学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从世界的眼光审视中国宪法学的发展,把中国宪法学放在整个世界宪法学知识体系的范围内思考。这样,研究中国宪法与宪法学就有了一种客观的背景与价值指引,有利于推动中国宪法学的发展。 我们知道,宪法与宪法学是不同的概念,两者遵循不同的理念与发展规则。因此,宪法学的发展趋势并不一定代表宪法的发展趋势。虽然两者存在联系,但是两者有不同的发展逻辑和内在动力。有的时候宪法学发展的社会价值高于宪法制度的发展水平。当一个国家宪法不完善或者缺乏一种理性精神的时候,学者们就会用宪法学的理性来推动宪法的发展。宪法学所代表的人类智慧与经验可以超越一个国家现实宪法制度的某些非理性与历史局限性。 在具体谈当代宪法学发展趋势以前,我想首先谈一下在智利召开的第六届世界宪法大会。大会主要讨论的问题有:“现代社会发展与制宪权的问题”,“公民权利的跨国保护问题”,“民族自决权的宪法保护问题”,“不成文宪法向成文宪法的发展趋势问题”,“宪政和民主的关系问题”。世界宪法学大会作为国际性的宪法学研究团体,它所关注的问题也许是全球范围内最专业化的、国际社会关注的宪法学理论命题。

我先提出这些问题的目的在于表明一个基本的事实,即现代宪法学在世界范围内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表现出什么样的发展趋势呢? 第一个发展趋势:多元的宪法理念的形成。 多元宪法理念的形成是指政治宪法,经济宪法和文化宪法价值的有机统一,也就是宪法开始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共同理念的统一体或者是人类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中所建立起来的一种共同体基本规则。那么这种理念的转变,一方面保留传统的宪法理念中限制公权力的价值的同时,进一步把它发展为人类对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高度关注与价值的追求。也就是,宪法学世界所面临的价值与事实关系更复杂,所承载的历史使命更为繁重。为什么呢?理由之一就是:我们人类所享有的人权已经发展到自由权和社会权相统一的新的阶段,宪法已经从自由权保护的世界发展到共同对自由权与社会权保护的发展阶段。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模式的多元化,人与国家、人与社会、国家与社会关系发生了变化,宪法的政治性特征逐步向文化特征方向发展。在人权世界中,社会权主要是在社会经济领域中发生的,因此怎样通过宪法来保护公民享有的一种社会权或者说生存权,这是我们现在宪法学所关注的一个新的焦点。我们既要保留公权力限制的传统,同时也要强化对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进行调整的一种新的理念。另外,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我们人类更多地关注文化的发展,因为宪法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产物。人类为什么选择宪法、发展宪法?动力是来自于对文化的追求,因此宪法越来越强调文化的价值。从这

资料分析精选100题 (1)

卧龙光线资料分析 一、增长率问题 资料分析最基本的,最离不开的就是增长率问题,这类问题有考察计算能力,有考察计算技巧,也会设置陷阱让你去踩,其实考察的都是基本功。也许你觉得这种题型并不难,但是千万不要忘了,简单题是给你节约时间去做复杂问题的,一分钟一题的资料分析,很多人时间不够用,就是因为没能从送分的题目中攒出时间。 增长率问题在真题中往往就通过下面四种方法来考察,一份真题中至少出现其中的两题,希望你们能踏踏实实地把这几个技巧牢记。 1、名义增速与实际增速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经济学统计都在用实际增速来统计,实际增速又称之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增速”,而名义增速则是用两年的绝对数值计算得出。比如在13和14年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14年国民生产总值为636463亿元,增速为7.4%,而13年国民生产总值为568845亿元。其中7.4%就是实际增速,用636463除以568845计算出来的11.9%的增速就是名义增速。将这两者关联的是价格指数,公式表示为: 名义发展速度/实际发展速度=价格指数 写通俗了就是:(名义增速-1)/(实际增速-1)=价格增速-1 2、当月增速与累计增速 近年来的资料分析题考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即累计增速。如果已知某年1-5月的产值累计量为x,增速为a,1-4月的累计量为y,增速为b,我们可以得到: 今年5月产值为x-y 去年5月产值为x/(1+a) –y/(1+b) 5月产值的增速为(x-y)/( x/(1+a) –y/(1+b))-1 前三者都是需要计算的,而目前考的最多的知识点常常是比较,若5月产值的增速为c,则a一定介于b和c之间。 3、年均增长率(量)的问题 《中国统计年鉴》(2013)内所列的平均增长速度,除固定资产投资用“累计法”计算外,其余均用“水平法”计算。从某年到某年平均增长速度的年份,均不包括基期年在内。如建国四十三年以来的平均增长速度是以1949年为基期计算的,则写为1950-1992年平均增长速度,其余类推。 所以这类题目考的就是概念,比如问你2005-2009年的年均增长量,其实05年的增长量要用05-04年增长量来算,因此这个年均增长量应该是09-04年的增长量除以(9-4),切记带一个“增”字一定要用到上一年数据,带年份跨度的增长率计算同样也是这样。而这类题型通常以增长率不变,算下期数据的方式来考察考生。 题目中如果给出了2005年和2010年的数据,如保持年均增长率不变,十二五期末(2015年)的值就是2010年数据的平方除以2005年。 适用情形:这里的2010年正好是2005年和2015年的中间年份。 4、增长量计算技巧 很多资料分析第一题会给出当年数据及增长率,让你算增量。 如果我们把增长率写成1 a 的形式,增量=今年的值× 1 a+1 。

宪法学教案

《宪法学》 教案 主讲教师:莫良元 安徽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2012年2月 教案序号:01 授课时间 2012年2月14日,星期二,下午6-7节课 授课学时 2 教学内容 绪论 一、宪法学的研究对象二、学习宪法学的意义三、宪法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宪法学基本理论 第一节宪法的概念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宪法学的研究对象、学习宪法学的意义及宪法学的研究方法。宪法的特征、宪法的概念、掌握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法,宪法的最大特征就在于其内容上具有根本性,与其相适应,一般国家的宪法都规定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并规定了严格的制定、修改程序和监督、调控手段。 教学重点 与难点 宪法的定义。关于宪法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对宪法所做的定义划分成若干个类型。如有的学者将其划分成实质意义的宪法、形式意义的宪法、古代意义的宪法、近代意义的宪法、现代意义的宪法、功能与作用意义的宪法、政治或阶级意义的宪法、主要有十几种类型。我们认为,宪法的定义应表述为:宪法是反映一国政治力量对比关系,保障公民权利、限制国家权力的国家根本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加提问 思考题与参考书 思考题: 1、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区别是什么? 2、怎样认识宪法的概念? 参考书: 1、徐秀义、韩大元主编:《现代宪法学基本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许崇德主编:《宪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课后小结 系统地学习了绪论部分宪法学的研究对象学习宪法学的意义、宪法学的研究方法及第一章宪法学基本理论中的第一节宪法的概念,应了解宪法的特征,掌握宪法是反映一国政治力量对比关系,保障公民权利、限制国家权力的国家根本法。 讲授内容与课堂组织 一、宪法学的研究对象 我们认为,宪法学是以宪法为研究对象的法律科学,这里的宪法应从动态的角度,做广义的理解。具体而言,是指宪法及其发展规律。包括宪法及有关宪法的理论、宪法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宪法文化、宪法实施的状况等等。 二、学习宪法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自觉遵守宪法、维护宪法权威的意识。 (二)有助于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三)有助于我们学好其他部门法。 三、宪法学的研究方法 (一)理论联系实际 (二)分析的方法 (三)认真阅读教材及相关资料。 第一章宪法学基本理论 第一节宪法的概念 一、宪法词义的演变 二、宪法的特征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法,宪法的最大特征就在于其内容上具有根本性,与其相适应,一般国家的宪法都规定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并规定了严格的制定、修改程序和监督、调控手段。 (一)宪法的内容带有根本性

宪法学基本理论练习题

宪法学基本理论练习题 第一章宪法学基本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宪法不同于其他普通法律的根本区别是 A.宪法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 B.具有不同的内容 C.宪法是调整国家根本社会关系的根本大法 D.宪法具有严格的程序性要求 2.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个规定说明了 A.宪法具有最高效力B.宪法内容具有根本性 C.宪法程序更加严格D.宪法是普通立法的基础 3.有些国家宪法规定,修改宪法要全民进行公决,这反映了宪法具有下列特征 A.内容具有根本性B.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C.具有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D.具有至高无上性 4.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分类的标准是 A.根据宪法是否具有书面表现形式 B.根据制定的程序是否严格 C.根据宪法制定的主体 D.根据宪法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国家类型和阶级本质 5.提出完整系统的三权分立学说的学者是 A.亚里士多德B.卢梭C.洛克D.孟德斯鸠 6.宪法是国家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下列有关宪法法律效力的哪一项表述是正确的?A.在不成文宪法的国家中,宪法的法律效力高于其他法律 B.在我国,任何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规范、宪法基本原则和宪法精神相抵触 C.宪法的法律效力主要表现为对公民的行为约束 D.宪法的法律效力不具有任何强制性 7.按照宪法的理论,制宪主体不同于制宪机关。下列关于我国宪法的制宪主体或制宪机关的哪一表述是正确的?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制宪主体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制宪主体,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我国的制宪机关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制宪机关,宪法起草委员会是它的具体工作机关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是我国的制宪机关 8.根据宪法制定的机关不同,可以把宪法分为民定宪法、钦定宪法和协定宪法。下列哪一部宪法是协定宪法? A.1830年法国宪法B.1779年美国《邦联条例》 C.1889年日本宪法D.1919年德国魏玛宪法 9.关于我国1982年《宪法》的结构,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这部宪法只有正文 B.这部宪法由序言和正文构成 C.这部宪法由序言、正文和附则构成 D.国旗、国徽、国歌和首都规定在这部宪法的附则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