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肠内营养注意事项

肠内营养注意事项

肠内营养注意事项
肠内营养注意事项

一、什么是肠内营养

指对于消化功能障碍而不能耐受正常饮食的患者,选择口服或管饲等途径,经肠内供给只需化学性消化或不需消化的、由中小分子营养素组成的流质营养制剂的治疗方法。

二、肠内营养的优点

1、肠内营养营养全面易于消化和吸收。

2.营养物质经门静脉系统吸收输送至肝脏,有利于内脏(尤其是肝脏)的蛋白质合成及代谢调节。

3.肠内营养可以改善和维持肠道粘膜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有防止肠道细菌易位的作用。

4.肠内营养较价廉,对技术和设备的要求较低,使用简单,易于临床管理。

三、肠内营养的适应症

1、口服摄入不足,但胃肠道有消化吸收功能的病人。

2、超高代谢:如严重烧伤、创伤、化脓感染、多发性骨折等蛋白质大量丢失者均可用。

3、胃肠疾病:如胃肠瘘、短肠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严重时应先用PN)、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及胰疾患者(最好采用空肠置管滴注)、慢性胰功能不全等。

4、术前准备及术后营养不良:术前准备常用于肠道手术需低纤维膳食时,如结肠及肛门直肠手术前准备,手术前后营养不良均可用。

5、化疗和放疗患者。

四、肠内营养的禁忌症

1. 3个月内婴儿不能耐受要素膳,即使稀释也易引起电解质紊乱。

2. 短肠综合征应先用静脉营养4~6周后,始能逐渐增加要素膳,使小肠逐渐适应。

3. 切除术后患者不能耐受高渗液体要素膳,易引起倾倒综合征,必要时可空肠置管滴注低浓度要素膳。

4. 消化道出血者禁用。

5. 空肠瘘的患者无论在瘘的上端或下端喂养均有困难,因缺乏足够吸收的面积。

6. 处于严重代谢应激、麻痹性肠梗阻或腹泻急性期,均不可过早地应用要素膳。

7. 严重吸收不良综合征的患者,应先用PN,以后视病情逐渐加用要素膳。

8. 糖尿病患者不宜用高糖要素膳。

9. 先天性氨基酸代谢缺陷的儿童,肝、肾功能衰竭的患者,不

宜用营养治疗要素膳,应结合病情采用特殊治疗要素膳。

五、肠内营养的投给方法

肠内营养进入胃肠道的方法有二:口服和管饲。

1、口服

口服的肠内营养不一定需要等渗的。冷饮,热饮,加调味剂或以其他饮料配制都可随病人的喜爱。口服的量能满足营养素的需要及纠正过去的缺乏。凡经口不足的热量与氮,应由周围静脉补充,直至依赖肠内营养能满足需要时为止。有的病人不能耐受要素肠内营养的味道与气味,用麦管啜饮或冷饮,均有助于降低其不适。向病人说明要素肠内营养的性质,组成与效用,亦有助于消除其疑虑而易于接受。口服每次 1 份 ( 200-300ml ),1 日 6-10 次。

2、管饲

管饲可分为:一次投给;间歇重力滴注和连续滴注。采用何种方法投给决定于肠内营养的性质,喂养管的类型与大小,管端的位置及营养素的需要量,如采用质地柔软与管径小的喂养管,则不适用于粘度大或混有研碎药品的肠内营养。不过,肠内喂养应以连续滴注为宜。

(1) 一次投给

将配制的或即用的肠内营养置于注射器中,于 5-10 分钟内缓缓注入鼻胃喂养管内,每次 250-300ml,每日 4-6 次。有的病人

初期不易耐受,常发生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与腹泻,但长期应用后,亦可逐渐适应。

(2) 间歇重力滴注

将肠内营养置于塑料袋或其他容器中,经输注管与汁滴室与喂养管相连,缓缓进入胃内。每次 250-300ml,每日 4-6 次,速率为30ml/min。如感不适,可减低速率。多数病人可耐受这种喂养。间歇滴注法简便,病人有较多的下床活动时间及类似于正常肠内营养的餐次。缺点是可能发生胃排空延缓。

(3) 连续经泵滴注

肠内营养置于商品肠内喂养用的容器中,其输注管有一段为硅胶管以便嵌入输注泵内。连续滴注可持续 16-24 小时,适用于危重,十二指肠或空肠近端喂养的病人。喂养的速率必须使病人在初期有足够的时间以适应肠内营养,一般需要 3-4 日的起动期。在开始肠内营养以前,如接受 PN 2 周以上,此种起动期更应延长。在起动期内不足的营养素,应由静脉补足。

五、注意事项

1、长期使用肠内营养的患者应维持机体代谢的营养需要,应定期检测生化指标,及肝肾功能。

2、每次用前将营养液复温到40℃左右,以免温度不适引起病人胃肠道的不良反应产生腹胀腹泻等。

3、鼻饲前后用20ml清水冲洗管道。

4、若为推注每次量100~250ml,每天可达6~8次,根据患者耐受情况而定,从少到多;若为重力滴注速度可从40ml/h逐渐增加到80~180ml/h(相当于30~60滴/分)。

5、配制好的营养液应在0~4℃保存,24小时内用完。严禁静脉使用;口服或管饲前请摇匀;胀袋勿食。

6、无论采用间歇或连续滴注作胃内喂养时,病人应采取半卧位以免发生吸入气管的危险,尤以老年,体弱,痴呆或昏迷的病人为然。

7、胃内滴注的肠内营养浓度,体积与速率必须从低值逐渐调节至能为病人所耐受及可满足需要时为止。可逐渐增加速率或浓度,不可两者同时增加。

8、肠内营养液常温下保存不得超过 8 小时。

9、胃内喂养开始时,每隔 3-4 小时检查胃残留的体积,其量不应大于前 1 小时输注量的 2 倍。当肠内营养浓度与体积达到可满足需要及能耐受时,每日检查胃残留 1 次,其量不应大于 150ml。如残留物过多,宜停止输注数小时或降低速率。凡胃排空延缓者,不宜胃内喂养。

10、每周称体重。

11、记录每日进出量,肠内营养的体积与其他摄入的水分分开记录。

12、每日更换输注管及肠内营养容器。

七、肠内营养粉怎么用

根据需要的浓度(或热量密度)称量出一定量要素制剂,先用少量温开水(50°C 左右)调成糊状,再用 60-70°C 温水稀释至一定容积,并充分搅拌成均匀溶液(最大浓度 25%,热量密度一般为 ml),放置 10 分钟后即可使用。

使用中应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多数病人开始时应稀释 1 倍,以避免引起不耐受,浓度由 10%逐步提高至 25%,灌注速率与总容量亦应逐步提高。

肠内营养注意事项

一、什么是肠内营养 指对于消化功能障碍而不能耐受正常饮食的患者,选择口服或管饲等途径,经肠内供给只需化学性消化或不需消化的、由中小分子营养素组成的流质营养制剂的治疗方法。 二、肠内营养的优点 1、肠内营养营养全面易于消化和吸收。 2.营养物质经门静脉系统吸收输送至肝脏,有利于内脏(尤其是肝脏)的蛋白质合成及代谢调节。 3.肠内营养可以改善和维持肠道粘膜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有防止肠道细菌易位的作用。 4.肠内营养较价廉,对技术和设备的要求较低,使用简单,易于临床管理。 三、肠内营养的适应症 1、口服摄入不足,但胃肠道有消化吸收功能的病人。 2、超高代谢:如严重烧伤、创伤、化脓感染、多发性骨折等蛋白质大量丢失者均可用。 3、胃肠疾病:如胃肠瘘、短肠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严重时应先用PN)、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及胰疾患者(最好采用空肠置管滴注)、慢性胰功能不全等。

4、术前准备及术后营养不良:术前准备常用于肠道手术需低纤维膳食时,如结肠及肛门直肠手术前准备,手术前后营养不良均可用。 5、化疗和放疗患者。 四、肠内营养的禁忌症 1. 3个月内婴儿不能耐受要素膳,即使稀释也易引起电解质紊乱。 2. 短肠综合征应先用静脉营养4~6周后,始能逐渐增加要素膳,使小肠逐渐适应。 3. 切除术后患者不能耐受高渗液体要素膳,易引起倾倒综合征,必要时可空肠置管滴注低浓度要素膳。 4. 消化道出血者禁用。 5. 空肠瘘的患者无论在瘘的上端或下端喂养均有困难,因缺乏足够吸收的面积。 6. 处于严重代谢应激、麻痹性肠梗阻或腹泻急性期,均不可过早地应用要素膳。 7. 严重吸收不良综合征的患者,应先用PN,以后视病情逐渐加用要素膳。 8. 糖尿病患者不宜用高糖要素膳。 9. 先天性氨基酸代谢缺陷的儿童,肝、肾功能衰竭的患者,不

医院规范胃肠外营养及其分级管理制度

XX医院 规范胃肠外营养及其分级管理制度 为促进我院合理使用胃肠外营养药品,经全院讨论,特制订本制度,规范使用与管理肠道外营养疗法。 一、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是从静脉内供给营养作为手术前后及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全部营养从肠外供给称全胃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tion,TPN)。肠外营养的途径有周围静脉营养和中心静脉营养。肠外营养(PN)是经静脉途径供应病人所需要的营养要素,包括热量(碳水化合物、脂肪乳剂)、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肠外营养分为完全肠外营养和部分补充肠外营养。目的是使病人在无法正常进食的状况下仍可以维持营养状况、体重增加和创伤愈合,幼儿可以继续生长、发育。静脉输注途径和输注技术是肠外营养的必要保证 二、全院关于胃肠外营养的管理均需遵守本制度。 三、临床合理应用胃肠外营养类药物,使用原则参照我院制定的胃肠外营养何时使用指南。指南如下:适应症:(1)肠功能障碍:如短肠综合征、严重小肠疾病、放射性肠炎、严重腹泻及顽固性呕吐胃肠梗阻、肠外瘘等;(2)重症胰腺炎;(3)高代谢状态危重患者:如大手术围手术期、大面积烧伤、多发性创伤等;(4)严重营养不足肿瘤患者;(5)重要器官功能不全患者:如肝、肾、肺、心功能不全或衰竭等;(6)

大剂量化疗、放疗或接受骨髓移植患者 禁忌症:(1)胃肠功能正常,能获得足量营养者;(2)需急诊手术者,术前不宜强求肠外营养;(3) 临终或不可逆昏迷患者。 四、进行处方点评和病历点评时严查胃肠外营养用药情况,严惩非适应症,无适应症和超适应症情况的发生。对滥使用的临床医师视情况给予处分、警告、处罚、停职等处理。 五、胃肠外营养配制管理。 (一)建立健全各种管理制度:各级人员的岗位制度、消毒管理制度、细菌学监测制度、操作规程、物器材管理制度等,确保肠外营养液的配制质量。 (二)成立配制中心:肠外营养液是直接由营养科配制,每天由营养师到病房会诊后根据患者病情制定肠外营养液处方的,再由护士进行配制,她们的资格职称都是副主任护师、主管护师,确保肠外营养液的配制质量,预防肠外营养支持中的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 (三)配制室的要求:配制室周围环境清洁、无污染源,配制室是空气洁净室,洁净等级为1万级,配备双人层流洁净工作台,洁净等级为100级,设有传递窗及缓冲间。 (四)设备:所有一次性物品均到设备科和供应室领取。 (五)配制中的管理:配液前开紫外线消毒40min,净化系统开启30min以上,进入配制间前更换洗手衣裤、戴口罩、帽,按7个步骤洗手,换鞋进入配制室,先开启层流

肠内营养的注意事项

肠内营养的注意事项 营养支持,包括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已成为危重患儿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营养支持的风险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营养支持的并发症包括与营养支持通路相关的机械性损伤、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肠内营养不耐受和代谢性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大部分可以预防,评估和控制风险因素是最有效的预防方法,预防和治疗并发症是保证成功进行营养支持、改善患儿预后的关键。下面就肠内营养的并发症及预防方法做简单介绍。 1、喂养管位置不当和机械性损伤经鼻(口)放置胃、鼻十二指肠或空肠置管者,可能误将喂养管置入气管、支气管内。插管时机械性刺激或长期留置导管压迫鼻咽、食管、胃或小肠黏膜可致黏膜损伤。长期置管妨碍鼻窦口通气引流及压迫咽鼓管开口可引起鼻窦炎或中耳炎。 严格执行插管操作程序和原则,输注营养液前应作x线检查以确定导管位置是否正确并仔细标记、固定。选用质地软、口径细的导管,操作轻柔,是避免黏膜损伤的主要方法。注意清 洁鼻腔可减少鼻窦炎或中耳炎的发生率。 2、喂养管堵塞、脱出、拔出困难堵管的常见原因是膳食或药物残渣黏附于管腔内,或是药物与膳食混合液凝固。喂养管留置时间过长,固定不牢,或患者躁动、严重呕吐均可使喂养管脱出。EN时,导管可嵌入胃肠壁黏膜或在胃肠内扭结,造成拔除困难。预防喂养管堵塞的方法主要是仅喂养液体食物;喂食药物前应以液体将药物充分溶解;每次喂养前后用适量的水冲洗喂养管。发生堵塞后可用温水、胰酶等冲洗,必要时可用导丝疏通管腔。置管后牢固固定、加强护理与观察,可避免喂养管脱出。喂养管拔除困难时,可剪断导管,让其随大 便自行排出。 3、误吸和吸人性肺炎是EN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病死率很高。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昏 迷、吞咽功能障碍、存在胃食管反流或胃肠功能紊乱。 预防的关键是对患儿做出误吸风险评估并根据其误吸风险采用适当的喂养途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若无禁忌证将床头抬高30一45。;采用小肠内喂养;胃潴留量多时及时调整喂养方案。Metheny等观察发现,接受机械通气及EN支持的患者应用上述措施后,误吸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分别为39%和19%,采用常规护理的患者则分别高达88%和48%。另一项研究证实,与喂养管顶端放置在胃内相比,将顶端置于十二指肠第一段时,误吸发生率下降11.6%,置于十二指肠第二、三段时,误吸发生率下降13.2%,置于更远端时则下降18.o%;吸人性肺炎的发生率则在喂养管顶端置于十二指肠第二段以下时明显降低。鼻胃管和经口喂养相比、间断鼻胃管喂养和持续鼻胃管喂养相比,误吸和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则无明显差别。一旦发生吸人性肺炎,须立即停用EN,并尽量吸尽胃内容物,改行PN;立即吸出气管内的液体或食物颗粒;积极治疗肺水肿;应用有效的抗生素防治感染。 4、EN不耐受

肠内营养

肠内营养混悬液(DIABETES)(适用于糖尿病) 肠内营养混悬液(MCT)(中链甘油三脂含量高,适用于能量需求高的患者) 肠内营养混悬液(SP)(含短肽,适合胃肠功能不好者) 肠内营养混悬液瑞先(TPF)(含整蛋白和膳食纤维) 肠内营养混悬液瑞代(TPF-D)(含整蛋白和膳食纤维,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肠内营养混悬液(TPSPA)(指荷兰纽迪希亚的士强) 肠内营养乳剂瑞素(TP)(整蛋白型) 肠内营养乳剂瑞能(TPF-T)(含整蛋白和膳食纤维,适用于肿瘤患者) 肠内营养乳剂瑞高(TP-HE)(整蛋白,高能量型) 肠内营养 enteral nutrition 一、肠内营养概念与发展历史摘自:医学教育网https://www.doczj.com/doc/272003417.html, 肠内营养(EN)是指将一些只需化学性消化或不需消化就能吸收的营养液注入到患者的胃肠道内,提供患者所需要营养素的方法。 二、肠内营养的适应症 凡有营养支持指征、胃肠道功能存在并可利用的病人都可接受肠内营养支持。 ①吞咽和咀嚼困难; ②意识障碍或昏迷、无进食能力者;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 ③消化道疾病稳定期,如消化道瘘、短肠综合征、炎性肠疾病和胰腺炎等; ④高分解代谢,如严重感染、手术、创伤及大面积灼伤病人; ⑤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核、肿瘤等。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三、肠内营养制剂的组成 1、氮源 形式:L-氨基酸,蛋白质及其完全水解物或部分水解物。 来源:精肉、鸡蛋、牛奶蛋白、大豆和酪蛋白等。 2、糖类 形式:单糖(葡萄糖、果糖等)、双糖(蔗糖,乳糖等)、葡萄糖低聚糖、糊精或淀粉。 来源:牛奶、水果和(或)蔬菜、大豆和水化的大豆淀粉。 3、脂肪 类型:长链甘油三酯(LCT)、中链甘油三酯(MCT)和甘油单酯或甘油二酯。

肠内营养液配方讲解

编辑时间:2010 修改时间:2013-11-19 【药物名称】 中文通用名称:肠内营养(TPF) 英文通用名称:Enteral Nutritional(TPF) 【组成成分】 本药混悬液每500ml含成分如下表: 本药混悬液每500ml成分表 组分含量(1.0kCal/ml) 含量(1.5kCal/ml) 蛋白质20.0g 30g 氮 3.15g 4.7g NPC:N 133:1 133:1 碳水化合物61.5g 92.5g 糖 5.0g 7.5g 多糖55.5g 83g 乳糖<0.125g <0.185g 脂肪19.45g 29.2g 饱和的 1.45g 2.2g 多不饱和的 6.15g 9.2g ω6:ω35:1 5:1 膳食纤维7.5g 7.5g 水425g 400g 钠500mg 670mg 钾750mg 1005mg 氯625mg 835mg 钙400mg 540mg

磷360mg 540mg 镁115mg 170mg 铁8mg 12mg 锌6mg 9mg 铜900μg1350μg 锰1650μg2500μg 氟0.5mg 750μg 钼50μg75μ 硒28.5μg42.8μg 铬33.4μg50μg 碘65μg100μg 维生素A 410μg615μg 类胡萝卜素 1.0mg 1.5mg 维生素D 3.5μg 5.3μg 维生素E 6.5mgα-TE 9.4mgα-TE 维生素K 26.5μg39.8μg 维生素B10.75mg 1.15mg 维生素B20.8mg 1.2mg 烟酸9mgNE 13.5mgNE 泛酸 2.65mg 4mg 维生素B60.85mg 1.3mg 叶酸133.5μg200μg 维生素B12 1.05μg 1.6μg 生物素20μg30μg 维生素C 50mg 75mg 胆碱185mg 275mg

肠外营养规范

肠外营养疗法规范 全静脉营养也称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是将机体所需的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脂肪乳、电解质、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水7大营养要素按比例混合在一个输液袋中,以外周或中心静脉插管输入的方式直接输入机体的注射剂。TPN的优点有:(1)减轻护理工作,简化操作。(2)各种营养成分同时均匀输入, 有利于机体代谢、利用,避免过度营养。节约营养液,减少了费用。(3)一次性无菌条件下配制,减少营养液的污染机会。无需空气进入袋中,可降低气栓发生。(4)减少败血病、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率。 【适应证】 全营养混合液(TPN)主要适用于: 1 胃肠道梗阻 2 胃肠道吸收功能障碍 3 胰腺炎 4 高分解代谢状态:大面积额烧伤、严重复合伤、感染等。 5 严重营养不良:蛋白质-热量缺乏型营养不良常伴胃肠功能障碍,无法耐受肠内营养。6 大手术、创伤的围术期7 肠外瘘8 炎性肠道疾病9 严重营养不良的肿瘤病人10 重要器官功能不全 【禁忌症】 1、胃肠道功能正常、适应肠内营养或5天内可恢复胃肠功能者。 2、不可治愈、无存活希望、临终或不可逆昏迷病人。 3、需急诊手术、术前不可能实施营养支持者。 4、心血管功能或严重代谢紊乱需要控制者。 【并发症】 1、高糖血症和低糖血症(1)高糖血症:肠外营养(PN)时易致高糖血症,而糖尿病、糖耐量异常、激素治疗、脓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病人在接受肠外营养时,高糖血症的发生率更高。严重时可致高渗性非酮症昏迷。表现为头晕、嗜睡、烦躁及其他的神经症状,进一步表现为迟钝和昏迷。高糖血症可致免疫功能降低,易发生感染性并发症。2 (2)低糖血症:持续应用营养支持时,病人血中胰岛素浓度较高,突然停用PN时易发生反跳性低糖血症,应在停用PN前4小时,将输入速度减少一半,并改用等渗糖溶液。添加了胰岛素的病人更应如此。 2 高脂血症: TPN 引发高脂血症主要是由于给予的脂肪量超过机体清除脂质的能力所致,主要表现为高甘油三脂血症。当机体清除脂质的能力降低时更容易发生高脂血症, 这种情况见于危重疾病、尿毒症、糖尿病、肝肾功能损害患者和家族性高

肠外营养适应症

肠外营养 肠外营养(PN)是经静脉途径供应病人所需要的营养要素,包括热量(碳水化合物、脂肪乳剂)、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肠外营养分为完全肠外营养和部分补充肠外营养。目的是使病人在无法正常进食的状况下仍可以维持营养状况、体重增加和创伤愈合,幼儿可以继续生长、发育。静脉输注途径和输注技术是肠外营养的必要保证。 【肠外营养的适应证】 肠外营养的基本适应证是胃肠道功能障碍或衰竭者,也包括需家庭肠外营养支持者。(一)肠外营养疗效显著的强适应证 1.胃肠道梗阻 2.胃肠道吸收功能障碍:①短肠综合征:广泛小肠切除>70%~80%;②小肠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肠缺血、多发肠瘘;③放射性肠炎,④严重腹泻、顽固性呕吐>7天。 3.重症胰腺炎:先输液抢救休克或MODS,待生命体征平稳后,若肠麻痹未消除、无法完全耐受肠内营养,则属肠外营养适应证。 4.高分解代谢状态:大面积烧伤、严重复合伤、感染等。 5.严重营养不良:蛋白质-热量缺乏型营养不良常伴胃肠功能障碍,无法耐受肠内营养。外科病人能量和蛋白质需要量见表4-2-1。(二)肠外营养支持有效的适应证 1.大手术、创伤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对营养状态良好者无显著作用,相反可能使感染并发症增加,但对于严重营养不良病人可减少术后并发症。严重营养不良者需在术前进行营养支持7-10天;预计大手术后5-7天胃肠功能不能恢复者,应于术后48h内开始肠外营养支持,直至病人能有充足的肠内营养或进食量。

2.肠外瘘:在控制感染、充分和恰当的引流情况下,营养支持已能使过半数的肠外瘘自愈,确定性手术成为最后一种治疗手段。肠外营养支持可减少胃肠液分泌及瘘的流量,有利于控制感染,改善营养状况、提高治愈率、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 3.炎性肠道疾病:Crohn氏病、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等病人处于病变活动期,或并发腹腔脓肿、肠瘘、肠道梗阻及出血等,肠外营养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可缓解症状、改善营养,使肠道休息,利于肠粘膜修复。 4.严重营养不良的肿瘤病人:对于体重丢失≥10%(平时体重)的病人,应于术前7~10天进行肠外或肠内营养支持,直至术后改用肠内营养或恢复进食为止。5.重要脏器功能不全:①肝功能不全:肝硬化病人因进食量不足致营养负平衡,肝硬化或肝肿瘤围手术期、肝性脑病、肝移植后1~2周,不能进食或接受肠内营养者应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表4-2-1)。②肾功能不全:急性分解代谢性疾病(感染、创伤或多器官功能衰竭)合并急性肾衰竭(表4-2-2)、慢性肾衰透析病人合并营养不良,因不能进食或接受肠内营养而需肠外营养支持(表4-2-3)。慢性肾衰透析期间可由静脉回输血时输注肠外营养混合液。③心、肺功能不全:常合并蛋白质-能量混合型营养不良。肠内营养能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临床状况和胃肠功能,可能有利于心衰病人(尚缺乏证据)。COPD病人理想的葡萄糖与脂肪比例尚未定论,但应提高脂肪比例、控制葡萄糖总量及输注速率、提供蛋白质或氨基酸(至少lg/kg·d),对于危重肺病病人应用足量谷氨酰胺,有利于保护肺泡内皮及肠道相关淋巴组织、减少肺部并发症。④炎性粘连性肠梗阻:围手术期肠外营养支持4~6周,有利于肠道功能恢复、缓解梗阻。 【肠外营养的禁忌证】 1.胃肠功能正常、适应肠内营养或5天内可恢复胃肠功能者。2.不可治愈、

2021年肠内营养指南

肠内营养指南(适应症,禁忌,常见并发症,注意事项) 欧阳光明(2021.03.07) 发表者:陈泽涛 3650人已访问 营养是治疗疾病和健康长寿的保证。对患者来说,合理、平衡、及时的临床营养治疗极为重要。营养治疗包括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 治疗和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 ,PN) 治疗,而前者又分为饮食治疗和管喂营养治疗。危重病人的营养治疗非常重要,俗话说“疾病三分治,七分养”,营养即在其中。任何时候都应遵循,如果胃肠存在,就应首先考虑使用肠内营养。与肠外相比,肠内营养经济、安全、方便,符合生理过程。 为提高临床营养治疗效果,规范临床营养治疗程序,在参照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我们的经验,制订营养治疗指南,供临床应用参考。 肠内营养指南 一、适应证 1、意识障碍、昏迷和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外伤、脑血管疾病、脑肿瘤、脑炎等所致的昏迷患者,老年痴呆不能经口进食或精神失常、严重抑郁症、神经性厌食者等; 2、吞咽困难和失去咀嚼能力:如咽下困难、口咽部外伤及手术后、重症肌无力者等;

3、上消化管梗阻或手术:如食管炎症、化学性损伤等造成咀嚼困难或吞咽困难、食管狭窄梗阻、食管癌、幽门梗阻、吻合口水肿狭窄、胃瘫等; 4、高代谢状态:如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严重感染等所致机体高代谢、负氮平衡者; 5、消化管瘘:通常适用于低流量瘘或瘘的后期,如食管瘘、胃瘘、肠瘘、胆瘘、胰瘘等。对低位小肠瘘、结肠瘘及空肠喂养的胃十二指肠瘘效果最好; 6、术前准备和术后营养不良:如术前肠管准备期间、术中有额外营养素丢失者等; 7、炎性肠管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Crohn s 病等; 8、短肠综合征:短肠综合征肠代偿阶段; 9、胰腺疾病:急性胰腺炎肠功能恢复后、慢性胰腺功能不全者。注意喂养管应插入近端空肠10cm 以上,营养制剂只能选用小分子低脂不需要消化即可吸收的要素膳,如维沃、爱伦多、大元素等;10、慢性营养不足:如恶性肿瘤、放疗、化疗患者及免疫缺陷疾病者等; 11、器官功能不全:如肝、肾、肺功能不全或多脏器功能衰竭者; 12、某些特殊疾病:急性放射病,各种脏器移植者,包括肾移植、肝移植、小肠移植、心脏移植、骨髓移植等; 13、肠外营养治疗不能满足要求时的补充或过渡。 二、禁忌证 1、完全性机械性肠梗阻、胃肠出血、严重腹腔感染;

肠内营养的适应症和相关护理

1、胃肠功能正常,但营养物摄入不足或不能摄入者(昏迷、烧伤、大手术后危重病人)。 2、胃肠道部分功能不良者,如消化道瘘、短肠综合征(大量小肠切除术后)等。 3、胃肠功能基本正常但合并其他脏器功能不良者如糖尿病或肝、肾衰竭者。 需进行营养支持时,凡胃肠道功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能正常或存在部分功能者,应当首选肠内营养或与肠外营养配合,部分应用肠内营养。 二、肠内营养护理 1、概念 将可直接被消化或经简单的化学性消化就能吸收的营养剂经口或通过鼻置管或胃 肠道造口注入胃肠道的方法称为肠道内营养。 2、途径和方式 (一)经胃:分鼻胃管和胃造瘘管。 (二)经空肠:空肠造口或鼻肠管(营养管的管尖位于幽门后高位空肠)。 (三)灌注方式 1).一次性输注:每次定时用注射器推注200-250ml肠内营养液进行喂养的方法。 此方法仅适用于经鼻胃置管或胃造口患者。空肠置管或肠造口患者不宜使用,可导致肠管扩张而产生明显的症状,使患者难以耐受。 2).间隙重力滴注:指在1h左右的时间内,将配制好的营养液借重力作用缓缓滴入患者胃肠内的方法。一般4-6次/天,250-500ml/次。间隙滴注法多数患者可以耐受。 3).连续输注:指营养液在输液泵的控制下连续输注18-24h的喂养方法。适合病情危重患者及空肠造口喂养患者。优点为营养素吸收好,患者大便次数及量明显少于间隙性输注,胃肠道不良反应少。实施时输注速度由慢到快,营养液浓度由低到高。 三、护理问题/关键点 1.胃肠道是否耐受 2.返流及误吸 3.胃潴留 4.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5.教育需求 四、评估 (一)营养途径包括经鼻胃管、鼻肠管、胃造瘘或空肠造瘘途径 1. 位置是否正确,用多种方法证实管道末端在胃肠道内:回抽、拍片、听诊等,对 于不确定位置者,必须用多种方法或者多人证实后方能给予肠内营养 2.评估造瘘口周围皮肤是否正常,有无感染或者糜烂,有无渗液 (二)营养液类型 (三)肠内营养液灌注方式

肠内营养配置要求

一、肠内营养配制室要求 应与膳食操作间临近,建筑面积不低于60 m2,分为刷洗间、消毒间、配制间、制熟间及发放区。其中配制间为层流净化间,室内墙壁为防菌涂层预成型材料,地面耐磨、防滑、抗菌、防静电。肠内营养配制室应配备相应工作条件设备,包括匀浆机(胶体磨)、捣碎机、净化工作台、微波炉、电磁炉、冰箱、操作台、药品柜、蒸锅、清洗消毒设备、计量仪器及各种配制容器。 二、配制人员 应掌握肠内营养液配制前的要求、配制中的无菌技术操作、配伍禁忌及注意事项、营养液的保存与质量检查、保持层流室的洁净度的管理方法与要求,各种细菌检测方法等。 三、肠内营养配制的操作规范 1、独立的配制室(包括准备室和配制室),与污染源隔离,有降温设备、保鲜柜,及相应的天平、搅拌器(机)、量杯等用具及餐厨具等。配制室内不能有明沟,要逐步做到人流、物流分开,有标准的传递窗口、并有空气消毒和净化设施。 2、肠内营养应由具备初级职称及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的营养专业人员(或卫生专业人员)负责配制。 3、进入配制室应二次更衣,操作人员须戴好帽子、口罩,清洁双手,其他人员一律不得随意进出。 4、配制室每日工作结束后应进行空气消毒(紫外线辐照等),各类配制用具等应采取相应的清洁消毒措施(参见清洁消毒制度)。

5、配制人员应按营养处方要求正确配制,并做好登记和核对,批量配制的产品应注明日期后留样备查(≥48h)。 6、配制好的营养液应按所需剂量,分装入1次性容器或经过清洗消毒的容器内,标明床号、日期、处方编号等,分发给配膳员或放入保鲜柜内备用。 7、营养液应尽可能现配现用,配好备用营养液冷却后置于4℃冰箱,保藏时间≤24h。

肠道外营养疗法的指南

肠道外营养疗法的指南 一、适应证 (一)肠功能障碍:如短肠综合征、严重小肠疾病、放射性肠炎、严重腹泻及顽固性呕吐胃肠梗阻、肠外瘘等; (二)重症胰腺炎; (三)高代谢状态危重患者:如大手术围手术期、大面积烧伤、多发性创伤等; (四)严重营养不足肿瘤患者; (五)重要器官功能不全患者:如肝、肾、肺、心功能不全或衰竭等; (六)大剂量化疗、放疗或接受骨髓移植患者。 二、禁忌证 (一)胃肠功能正常,能获得足量营养者; (二)需急诊手术者,术前不宜强求肠外营养; (三)临终或不可逆昏迷患者。 三、并发症 (一)导管相关并发症 1、机械性并发症:均与放臵中心静脉导管有关。常见的有气胸、血胸、动脉损伤、神经损伤、胸导管损伤、空气或导管栓塞、静脉血栓形成等。发生后需拔除导管,治疗并发症,从其他静脉另行臵管。

2、感染性并发症:主要是导管性败血症,是PN时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可因穿刺时未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导管护理不当、营养液细菌污染、导管放臵时间过长或患者存有感染病灶引起。发生后应立即拔除导管,作血培养和导管头培养,改用周围静脉营养。若血培养阳性,则应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预防的措施为严格执行无菌穿刺插管技术、穿刺导管经 15cm 的皮下隧道引出皮肤、在超净台内配制营养液、使用 3L 袋以组成全封闭式输液系统、保持导管出口处皮肤干燥、定时每天消毒穿刺导管周围皮肤、避免导管采血或输血、注意更换输液系统时的无菌操作等。 3、中心静脉导管拔除意外综合征:该并发症主要累及心、肺及中枢神经系统,出现难以解释的严重临床症状。预防的措施有在拔管前注意使患者取仰卧位或垂头仰卧位,当患者有脱水症时应避免拔管,导管拔出时嘱患者屏住呼吸,同时注意夹闭导管腔或用手指压在拔管的皮肤切口上,但要避免过度按压或用力摩擦颈动脉,切口处涂抗生素软膏,并嘱患者静卧 30 分钟。 (二)代谢性并发症 1、糖代谢紊乱: 1)高血糖和高渗性昏迷:因快速大量输入葡萄糖所致。预防措施是在输注 4h 后密切监测血糖水平。如发生高渗性昏迷,应立即停止葡萄糖输入,用低渗盐水(O.45)以950ml/h 的速度输入以降低血渗透压,同时正规胰岛素以1O~20U/h经静脉滴入。在纠正过程中要防止血糖下降太快而导致脑细胞水肿。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评估患者的病情,包括既往病史、手术创伤史、有无严重感染和消耗性疾病等。 2.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近期饮食摄入情况。 3.评估患者胃肠道功能,有无消化道梗阻、出血、严重腹泻或不能经胃肠道摄食的疾患。 4.了解患者及家属对营养支持的态度和看法,了解患者对营养支持的经济承受能力。 【护理措施】 1.给予肠内营养之前,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肠内营养的目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给予心理支持,取得理解和配合。 2.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配置肠内营养液。 (1)一般患者宜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含丰富维生素、无刺激的流质饮食。腹泻患者宜选择低脂制剂加收敛药物。便秘患者宜选择含丰富纤维素的食物,并保证摄入足够的水分。 (2)按要求配置营养液。选定制剂后,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有效期。配置液宜现配现用,常温下放置不宜超过24小时。 3.规范实施肠内营养操作。 (1)选择合适的体位。对于年老体弱、卧床、意识障碍、胃排空迟缓、经鼻胃管或胃造瘘输注营养液者取半坐卧位,以防反流和误吸。 对于经鼻肠管或空肠造瘘管滴注者可取随意卧位。 (2)调节营养液的温度以接近体温为宜,一般在37~40℃。 (3)使用营养液前充分摇匀,正确连接管道。 (4)控制输注量和速度,应从低浓度、慢速度、小剂量开始。浓度从8%~12%开始,一般不超过25%;速度以20~40ml/h至维持滴速为100~120ml/h,有条件者用输液泵控制为佳;控制总量为250~500ml/d,在5~7天内逐渐达到全量。 (5)对于经鼻饲或胃早瘘管给予营养液者,注意估计胃内残留量。在每次输注肠内营养液前及期间,抽吸胃液并估计胃内残余量每4小时1次。若残余量>100~150ml,应延迟或暂停输注,必要时加胃动力药。 (6)在输注过程中,观察病情变化。若患者突然出现呼吸急促、呛咳,咳出物类似营养液时,考虑有喂养管移位致误吸的可能,应立即停止输注,鼓励并刺激患者咳嗽,并及时报告医师。 4.保持喂养管通畅。 (1)妥善固定喂养管,避免扭曲、折叠和受压。 (2)每日更换输液管。 (3)药丸经碾碎、溶解后直接注入喂养管,以免药丸在营养液中不能溶解而黏附与管壁或堵塞管腔。 20

胃肠外营养

胃肠外营养 胃肠外营养是按照患者的需要,通过周围静脉或中心静脉输入患者所需的全部能量及营养素,包括氨基酸、脂肪、各种维生素、电解质和微量元素的一种营养支持方法。 ㈠目的 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不能从胃肠道营养、胃肠道需要充分休息、消化吸收障碍以及存在超高代谢等的患者,保证热量及营养素的摄入,从而维持机体新陈代谢,促进患者康复。㈡分类 根据补充营养的量,胃肠外营养可分为部分胃肠外营养(PPN)和全胃肠外营养(TPN)两种。根据应用途径不同,胃肠外营养可分为周围静脉营养及中心静脉营养。短期、部分营养支持或中心静脉置管困难时,可采用周围静脉营养及中心静脉营养。长期、全量补充营养时宜采取中心静脉营养。 ㈢用法 胃肠外营养的输注方法主要有全营养混合液输注及单瓶输注两种。 1.全营养混合液输注即将每天所需的营

养物质在无菌条件下按次序混合输入由 聚合材料制成的输液袋或玻璃容器后再 输注的方法。这种方法热氮比例平衡、 多种营养素同时进入体内而增加节氮效 果;同时简化输液过程,节省时间;另 外可减少污染并降低代谢性并发症的发 生。 2.单瓶输注在无条件进行全营养混合液输注时,可单瓶输注。此方法由于各营养素非同步进入机体而造成营养素的浪费,另外易发生代谢性并发症。 ㈣禁忌证 1.胃肠道功能正常,能获得足量营养者。 2.估计应用时间不超过5天。 3.患者伴有严重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 出凝血功能紊乱或休克时应暂缓使用, 待内环境稳定后再考虑胃肠外营养。 4.已进入临终期、不可逆昏迷等患者不宜 应用胃肠外营养。 ㈤并发症 在患者应用胃肠外营养的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有:

1.机械性并发症在中心静脉置管时,可 因患者体位不当、穿刺方向不正确等引 起气胸、皮下气肿、血肿甚至神经损伤。 若穿静脉及胸膜,可发生血胸或液胸。 输注过程中,若大量空气进入输注管道 可发生空气栓塞,甚至死亡。 2.感染性并发症若置管时无菌操作不严 格、营养液污染以及导管长期留置可引 起穿刺部位感染、导管性脓毒症等感染 性并发症。长期肠外营养也可发生肠源 性感染。 3.代谢性并发症营养液输注速度、浓度 不当或突然停用可引起糖代谢紊乱、肝 功能损害。长期肠外营养也可引起肠黏 膜萎缩、胆汁淤积等并发症。 ㈥注意事项 ⒈严格执行配制营养液及静脉穿刺过程中的无菌操作。 ⒉配制好的营养液储存于4℃冰箱内备用,若存放超过24⒊⒋

肠内营养的适应症和相关护理(医学治疗)

一、肠内营养的适应证 1、胃肠功能正常,但营养物摄入不足或不能摄入者(昏迷、烧伤、大手术后危重病人)。 2、胃肠道部分功能不良者,如消化道瘘、短肠综合征(大量小肠切除术后)等。 3、胃肠功能基本正常但合并其他脏器功能不良者如糖尿病或肝、肾衰竭者。 需进行营养支持时,凡胃肠道功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能正常或存在部分功能者,应当首选肠内营养或与肠外营养配合,部分应用肠内营养。 二、肠内营养护理 1、概念 将可直接被消化或经简单的化学性消化就能吸收的营养剂经口或通过鼻置管或胃 肠道造口注入胃肠道的方法称为肠道内营养。 2、途径和方式 (一)经胃:分鼻胃管和胃造瘘管。 (二)经空肠:空肠造口或鼻肠管(营养管的管尖位于幽门后高位空肠)。 (三)灌注方式 1).一次性输注:每次定时用注射器推注200-250ml肠内营养液进行喂养的方法。 此方法仅适用于经鼻胃置管或胃造口患者。空肠置管或肠造口患者不宜使用,可导致肠管扩张而产生明显的症状,使患者难以耐受。 2).间隙重力滴注:指在1h左右的时间内,将配制好的营养液借重力作用缓缓滴入患者胃肠内的方法。一般4-6次/天,250-500ml/次。间隙滴注法多数患者可以耐受。 3).连续输注:指营养液在输液泵的控制下连续输注18-24h的喂养方法。适合病情危重患者及空肠造口喂养患者。优点为营养素吸收好,患者大便次数及量明显少于间隙性输注,胃肠道不良反应少。实施时输注速度由慢到快,营养液浓度由低到高。 三、护理问题/关键点 1.胃肠道是否耐受 2.返流及误吸 3.胃潴留 4.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5.教育需求 四、评估 (一)营养途径包括经鼻胃管、鼻肠管、胃造瘘或空肠造瘘途径 1. 位置是否正确,用多种方法证实管道末端在胃肠道内:回抽、拍片、听诊等,对 于不确定位置者,必须用多种方法或者多人证实后方能给予肠内营养 2.评估造瘘口周围皮肤是否正常,有无感染或者糜烂,有无渗液

肠道外营养管理规范完整版

肠道外营养管理规范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肠道外营养管理规范 肠外营养(PN)是经静脉途径供应病人所需要的营养要素,包括热量(碳水化合物、脂肪乳剂)、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肠外营养分为完全肠外营养和部分补充场外营养。目的是使病人在无法正常进食的状况下仍可以维持营养状况、体重增加和创伤愈合,幼儿可以继续生长、发育。静脉输注途径和输注技术是肠外营养的必要保证。 一.适应证 肠外营养的基本适应证是胃肠道功能障碍或衰竭者,也包括需家庭肠外营养支持者。 (一)肠外营养疗效显着的强适应证 1.胃肠道梗阻 2.胃肠道吸收功能障碍:①短肠综合征:广泛小肠切除>70% - 80%;②小肠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肠缺血、多发肠瘘;③放射性肠炎;④严重腹泻、顽固性呕吐>7天。 3.重症胰腺炎:先输液抢救休克或MODS,待生命体征平稳后,若肠麻痹未消除、无法完全耐受肠内营养,则属肠外营养适应证。 4.高分解代谢状态:大面积烧伤、严重复合伤、感染等。 5.严重营养不良:蛋白质-热量缺乏型营养不良常伴胃肠功能障碍,无法耐受肠内营养。 (二)肠外营养支持有效的适应证 1.大手术、创伤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对营养状态良好者无显着作用,相反可能使感染并发症增加,但对于严重营养不良病人可减少术后并发症。严重营养不良者需在术前进行营养支持7-10天;预计大手术后5-7天胃肠功能不能恢复者,应于术后48h内开始肠外营养支持,直至病人能有充足的肠内营养或进食量。 2.肠外瘘:在控制感染、充分和恰当的引流情况下,营养支持已能使过半数的肠外瘘自愈,确定性手术成为最后一种治疗手段。肠外营养支持可减少胃肠液分泌及瘘的流量,有利于控制感染,改善营养状况、提高治愈率、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

规范胃肠外营养及其分级管理制度

规范胃肠外营养及其分级管理制度 4.5.2.41 规范胃肠外营养及其分级管理制度 4.5.2.4 为促进我院合理使用胃肠外营养药品,经全院讨论,特制订本制度,规范使用与管理肠道外营养疗法。 一、肠外营养( parenteral nutrition ,PN )是从静脉内供给营养作为手术前后及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全部营养从肠外供给称全胃肠外营养( total parenteral nutrtion ,TPN )。肠外营养的途径有周围静脉营养和中心静脉营养。肠外营养( PN )是经静脉途径供应病人所需要的营养要素,包括热量(碳水化合物、脂肪乳剂)、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肠外营养分为完全肠外营养和部分补充肠外营养。目的是使病人在无法正常进食的状况下仍可以维持营养状况、体重增加和创伤愈合,幼儿可以继续生长、发育。静脉输注途径和输注技术是肠外营养的必要保证 二、全院关于胃肠外营养的管理均需遵守本制度。 三、临床合理应用胃肠外营养类药物,使用原则参照我院制定的胃肠外营养何时使用指南。指南如下:适应症:(1)肠功能障碍:如短肠综合征、严重小肠疾病、放射性肠炎、严重腹泻及顽固性呕吐胃肠梗阻、肠外瘘等;(2) 重症胰腺炎;(3)高代谢状态危重患者:如大手术围手术期、大面积烧伤、多发性创伤等;(4)严重营养不足肿瘤患者; (5)重要器官功能不全患者:如肝、肾、肺、心功能不全或衰竭等;(6)大剂量化疗、放疗或接受骨髓移植患者禁忌症:(1) 胃肠功能正常,能获得足量营养者;(2)需急诊手术者,术前不宜强求肠外营养; (3) 临终或不可逆昏迷患者。 四、进行处方点评和病历点评时严查胃肠外营养用药情况,严惩非适应症,无适应

肠外营养液的配制管理规定

肠外营养液的配制管理 规定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肠外营养液的配制管理规定 为规范本院临床科室肠外营养液分散调配操作规程,根据《静脉用药集中调配质量管理规范》、《静脉用药集中调配操作规程》及临床《肠外与肠内营养》(第2版),制定本规定。 一、全静脉营养又称肠外营养(PN),即从胃肠道外途径供给患者所需的全部营养成分,其所用的营养液称为静脉营养液,即将机体所需的营养要素按一定的比例和速度,以静脉滴注方式,直接输入体内的注射剂。它可为患者提供足够的热量及人体组织或组织修复所需的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脂肪酸、维生素、电解质、微量元素,使患者在不能进食或高代谢的情况下,仍能维持良好的营养状况,增进自身免疫力,促进伤口愈合,帮助机体渡过危险病程。 二、全静脉营养有单瓶串输与“全合一”营养输注两种给药方式。鉴于“全合一”营养液有利于代谢、输入均匀、使用方便、可减少污染和避免单独输注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诸多优点,应积极推广“全合一”营养药物治疗方式。 三、“全合一”营养液的成分包括水、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脂肪、维生素以及电解质和微量元素。 四、“全合一”营养液的混合配制应设立专用的配制室,配制过程应在100级层流洁净台上进行。 五、要在洁净、无菌的环境中,由经过无菌和“全合一”营养液调配技术培训和取得资格认证的药学或护理人员按照标准流程配制。 六、为了保证肠外营养混合液中各成分(尤其是脂肪乳剂中的乳糜微粒)的稳定性,避免配制过程中的污染,必须建立与遵循完善的配制规则与程序,包括处方规范化书写与核对,配制环境准备、配制药物准备、配制步骤等。

肠内营养适应症

肠内营养适应症 1.经口摄食不足或禁忌 (1)不能经口摄食:因口腔、咽喉炎症或食管肿瘤手术后。 (2)经口摄食不足:营养素需要量增加而摄食不足,如大烧伤、创伤、脓毒病、甲亢、癌症及化疗/放疗时。 此外,又如厌食,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rotein-energy malnutrition, PEM),抑郁症,恶心或呕吐时。 (3)经口摄食禁忌:中枢神经系统紊乱,知觉丧失,脑血管意外以及咽反射丧失而不能吞咽者。 2.胃肠道疾病多种原发性胃肠道疾病,采用肠内营养对治疗有利。其原因在肠内营养时的营养素齐全,要素肠内营养不需消化及非要素肠内营养易消化,通过较短的或粘膜面积较小的肠道即可吸收,有能改变肠道菌丛、无渣及无乳糖以及对肠道与胰外分泌刺激较轻等优点。这些疾病主要有以下几种: (1)短肠综合征:由于克隆病,肠系膜动脉或静脉栓塞,肠扭转而需要小肠切除的病人,术后应以PN作为营养支持,有时甚至需要长期PN。但有的在适当阶段采用或兼用肠内营养,更有利于肠道发生代偿性增生与适应。 (2)胃肠道瘘:慢性胃肠瘘的死亡率在营养支持(肠外或肠内营养)以前为30%~50%,其原因在瘘孔不愈合,电解质丢失,脓毒病及严重营养不良。目前,死亡率已经降至5%~8%.肠内营养适用于提供的营养素不致从瘘孔流出的病人。要素肠内营养较非要素肠内

营养更能降低瘘液的排出量,适用于低位小肠瘘、结肠瘘及远端喂养的胃十二指肠瘘。高位胃和十二指肠瘘应由空肠造口提供要素肠内营养。至少近端有100cm功能良好的小肠的小肠瘘,可以由胃内喂养。Randall(1984)建议采用PN治疗高位胃肠道瘘,而以要素肠内营养用于远端空肠、回肠与结肠瘘。 (3)炎性肠道疾病:溃疡性结肠炎与克隆氏病在病情严重时,应采用PN以使肠道得到休息。待病情环节,小肠功能适当回复而可耐受要素肠内营养时,通过审慎的连续管饲,亦可提供充分的热量与蛋白质。 (4)胰脏疾病:虽然肠内营养是否有助于胰腺炎的治疗尚未肯定,但多数人主张在处理胰腺炎的并发症而需开腹时,或病情不严重的胰腺炎病人在麻痹性肠梗阻消退后,采用空肠喂养是恰当的,因其可减轻胰液外分泌,并可给予营养支持。 (5)结肠手术与诊断准备:要素肠内营养无渣,适用于结肠手术或结肠镜检查与放射照相的准备,因其可使肠道干净,菌丛改变及降低感染。 3.其他 (1)术前或术后营养补充:需要择期手术的营养不良病人,于术前经两周肠内营养,使代谢状况得到改善。在腹部手术后24小时,小肠蠕动及吸收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所以,在主要手术完毕后放置空肠造口喂养管,术后可及时喂养。 (2)心血管疾病:心脏病恶病质时,如经口摄入的热量不足1000cal/d,

肠内营养制剂种类

1、安素/肠内营养粉剂(市场价90元) 【药品名称】通用名称:肠内营养粉剂 汉语拼音:changneiyingyangfenji 【成份】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 【性状】本品为淡黄色粉末,气芳香、味甜。 【适应症】安素粉剂可作为唯一营养来源或部分营养补充,适用于成人及四岁或四岁以上儿童,可口服或管饲。 【规格】400g × 1 【用法用量】禁止安素(Ensure)粉剂胃肠外注射或静脉内使用。安素粉剂可作唯一营养来源或营养补充,打开容器后注意防腐以避免污染,安素粉剂在室温下或冷却后服用。 【不良反应】没有肠内营养禁忌症的人正确服用时一般不会出现副作用。 【禁忌】安素粉剂忌用于不能口服或肠内进食的情况,上述情况包括肠梗阻、严重的短肠综合症或高排泄量的痿,半乳糖血症患者禁止使用。 【作用类别】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无特殊要求,应根据营养需求调整用量,详见[用法用量] 【儿童用药】4岁以下儿童不宜服用本品 【老年用药】无特殊要求,应根据营养需求调整用量,详见[用法用量] 【注意事项】安素粉剂的正确冲调对于防止插管堵塞和保证全部的营养转运是重要的,安素粉剂不能胃肠外注射或静脉内使用。 【药物相互作用】尚无相关报告 【贮藏】冲调好的安素应该立即服用或加盖冰箱保存,在24小时内服完,开盖的罐子应该用盖子盖住,贮藏,一旦打开,安素粉剂应该在3星期内用完. 【包装】每个铁质听内含400克安素粉 2、肠内营养粉剂(雅培制药,市场价78元) 【商品名】安素粉(TP/Ensure) 【通用名】肠内营养粉剂 【适用症】把粉剂的安素加进温开水中拌匀后制成安素液,不论作为管饲、流质膳或营养添加剂,都能提供完整而均衡的养分,应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严格遵嘱使用。 【成份】 水解玉米演粉,玉米油,酪蛋白钙和钠,蔗糖,矿物质:(枸橼酸钾、枸橼酸钠、氯化钾、三磷酸钙,硫酸锌,硫酸亚铁,硫酸锰,硫酸铜,钼酸钠,氯化铬,硒化钠,碘化钾)。分离大豆蛋白,人造香兰素,大豆卵磷酯,维生素:(氯化胆碱、抗坏血酸、醋酸生育酚,烟酰胺,泛酸钙,盐酸吡哆醇,盐酸硫胺,核黄素,棕榈酸维生素A,叶酸,生物素,维生素K1,氰钴胺,维生素D3)。 【作用】 安素可作补充营养,增加摄入热量及营养成分,维持正常的营养状态,此外,以安素完全地或部分地代替饮食,可控制或减低热量及养分的摄入量。 【用法用量】 配制:往杯中注入200毫升温开水,徐徐加入六量匙(量匙在罐中)即55.8克安素粉,搅拌至完全溶解,制成250毫升安素液,每毫升安素液约提供一大卡热量,每罐400克安素粉可调制250毫升的安素液7杯,可按病者的口味加入不同的调味剂(如巧克力、水果、花生等)。 管饲:遵照医生或营养师的嘱咐,当进行管饲时,滴速、用量和浓度必须根据病情和患者的耐受

肠内营养患者的健康教育

肠内营养患者的健康教育 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是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其目的是营养支持和营养治疗。营养支持的目的是提高临床疾病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纠正营养不良和代谢紊乱,维持机体免疫功能;营养治疗的目的更侧重于器官功能的保护,减轻高分解代谢,防止细胞损伤,调节免疫和炎症反应等。 【适应症】 各种原因不能进口进食者的营养补充或给药,患者消化和吸收功能应基本正常。包括: 1.吞咽和咀嚼困难。 2.意识障碍或昏迷致无进食能力。 3.消化道疾病稳定期,如消化道瘘、短肠综合、炎症性肠病和胰腺炎等。 4.高分解代谢状态,如严重感染、手术、创伤及大面积烧伤的病人。 5.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核、肿瘤等。 【禁忌症】 食管严重狭窄或阻塞、食管手术后、肠梗阻、消化道活动性出血、腹腔或肠道感染、严重腹泻或吸收不良、休克。 【肠内营养的优点】 1.提供全面,均衡,符合生理的营养,提供正常生理所需的膳食纤维。 2.维持胃肠结构与功能完整,保护肠粘膜屏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3.早期使用保护肝脏功能。 4.刺激免疫球蛋白与胃肠激素的分泌。 5.降低应激状态下的高分解代谢,促进体内蛋白质的合成。 6.更经济更安全。 1.经口摄入 2.经管饲 (1)经鼻胃管或胃十二指肠管或胃造瘘管途径常用于胃肠功能正常,非昏迷以及经一段时间管饲即可过渡。 优点:简单易行。

缺点:返流、误吸、鼻窦炎、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增加。 (2)经鼻空肠管或空肠造瘘途径常用于胃功能不良,误吸风险性较大。 优点:返流与误吸的发病率降低,患者对肠内营养的耐受。 缺点:喂养开始阶段,营养液渗透压不宜过高。 【肠内营养输注的方式】 1.管道末端放入水中,无气泡产生。 2.从喂养管中吸取液体,测定PH值。 3.用注射器向喂养管中注入气体,在腹部听诊。 【营养液输注的原则】 1.容量由少到多: 尽早(2-5日内)达到全量(500ml→1000ml→1500ml→2000ml) 2.浓度由低到高: 温开水→1/2温开水+1/2营养液→全营养液 3.速度由慢到快: (1)首日肠内营养输注20-50ml/h,次日80-100ml/h,约12-24h内输注完毕。 (2)有条件情况下可用输注泵控制输注速度。 4.温度37℃-40℃(春秋冬季时应用加温器) 5.角度抬高床头30-45° 6.清洁度现配现用,暂不用的置于4℃冰箱,超过24h丢弃。 【操作前的准备】 1.评估患者的病情,包括既往史、手术创伤史、有无严重感染和消耗性疾病等。 2.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近期饮食摄入情况。 3.评估患者的胃肠道功能,有无消化道出血、梗阻、严重腹泻或不能进胃肠道摄食的疾病。 4.了解患者及家属对营养支持的态度与看法,了解患者对营养支持的经济承受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