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

内容概览

本单元学习的三篇文言文均属历史散文,涉及了《左转》《战国策》和《史记》三部著名史书。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它们相同或相似的地方,然而各篇散文又各具特色,每篇选文都能极恰当地体现各自“母书”的创作风格。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重点写烛之武的言辞,表现他的机智,但晋、秦从围郑到解围而去的全过程,也相当完整地写出来了。同时,对秦穆公的老谋深算(派杞子等驻守郑国)、晋文公及时撤退的冷静沉着等也作了必要的勾勒,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它不仅语言精炼简洁、生动传神,形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内容丰富复杂、包罗万象,而且情节结构、布局谋篇也是匠心独具,堪称典范。

《荆轲刺秦王》记叙了燕太子丹派荆轲去刺杀秦王的全过程,再现了荆轲向秦王献图和血染秦廷的壮烈场面,塑造了荆轲这样一个敢于扶危济困、助弱御强、视死如归的侠士形象,人物形象塑造非常成功。

《鸿门宴》记叙项羽和刘邦斗争中的一次有重大意义的宴会的同时,突出了矛盾斗争的尖锐和激烈;通过对这次宴会的全过程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而刘邦则善于拉拢人心,利用项羽的弱点,避免了被消灭的危险。

单元目标

1.了解《左转》《战国策》两部史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各自作为历史散文的特点。复习有关《史记》和司马迁的文学常识。

2.赏析三篇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

3.学习和欣赏文言文叙事简洁的艺术。

4.理解并掌握三篇文章中重要实词的含义和重要文言虚词的用法。

5.背诵重要课文和文段,练习利用注释和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

学法点拨

文言文叙事具有一种简洁的艺术美,要认真欣赏和借鉴,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抓关键词语,概括文章的叙事脉络,做的纲举目张,化繁为简,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左传》的成书过程和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了解秦晋围郑的时代背景,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目标

1、在诵读过程中,培养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情感目标

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知识链接

一、作家作品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的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二、背景资料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三、文体知识

(一)先秦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端,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商朝的甲骨卜辞中,已经出现不少完整的句子。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有的长达三、五百字,记录贵族事功、诉讼原委或赏赐情由等等,记叙的内容已经相当丰富。这些可以看作是古代散文的雏形。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就是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历史散文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诸子散文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其中如《论语》《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为本人的著作。

(二)史书的体例

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2.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3. 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

的《通鉴纪事本末》。

4.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5. 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6. 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以上六种体例是按照不同标准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按照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体例。如《三国志》属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

方法练习

一、字音识记

氾.南(fàn) 佚.之狐(yì) 夜缒.而出(zhuì) 共.其乏困 (gōng)

阕.秦(quē) 秦伯说.(yua) 逢.孙(páng) 不知. (zhì)

二、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

.............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秦伯说.(“说”通“悦”,高兴,喜悦

..............).

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

三、古今异义词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设宴请客的主人。

2.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使者,出使的人。

今义: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3.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

今义: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4.亦去.之

古义:离开。

今义:往,到。

四、一词多义

1. 陈说动词“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说 2. 杂说名词“故为之说,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3. 通“悦”“秦伯说”

1 .推脱动词“不辞劳苦”

辞 2. 告别动词“停数日,辞去。”

3. 推辞动词“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1. 边远的地方名词“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鄙 2. 边境名词“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3. 浅陋,鄙俗形容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 细小形容词“防微杜渐”

2. 隐约地形容词“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3. 稍微副词“见其发矢十总八九,但微颔之”

4. 如果没有副词“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如果连词“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若 2.你代词“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3.像动词“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1.知道动词“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明智形容词“失其所与,不知”

1.才能名词“今老矣,无能为也。”

2.能够动词“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

1. 到动词“辍耕之垄上”

2. 他们代词“子犯请击之”

3. 的助词“是寡人之过也”

4. 结构助词,无意义“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1.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2.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以 3.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4.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1.今急而求子 (连词,表顺承)

而 2.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3.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4.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1.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2.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焉 3.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4.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5.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6.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五、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驻扎)

与郑人盟.(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唯君图.之(计划,考虑)

2.动词用作名词

君亦无所害.(害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3.形容词用作名词

臣之壮.也(壮年)

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

共其乏困

..(缺少的东西)

4.形容词用作动词

邻之厚.,君之薄.也(变雄厚;变薄弱)

5.名词作状语

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在西边)

6.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使……退)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消减)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使……为边境)

7.意动用法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以……为边界)

六、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

(2)邻之厚,君之薄也。

(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2.省略句

(1)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省略介词)

(2)(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省略主语)

(3)夜缒(烛之武)而出(省略宾语)

(4)敢以(之)烦执事(省略宾语)

(5)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省略宾语)

(6)(晋惠公)许君焦、瑕(省略主语)

3.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厌)

(2)介词短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

课文解析

一、要点赏析

第一段是文章的开头,事情的缘起,交代晋国联合秦国围攻郑。国的原因和地点。由于两个原因都与秦国无关,这就为秦国能够退兵作了铺垫。

第二段,记叙了烛之武接受说秦任务的经过,表现了他在国难当头时,能捐弃私怨,以大局为重,为国效劳的爱国精神。

以上两段为文章的第一部分,简叙了晋、秦围郑和烛之武受命说秦的经过。

第三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记叙了烛之武说服秦穆公的经过。

先说灭郑于秦无益而有害,舍郑于秦有益而无害,再以事实说明晋贪得无厌,必将“阙秦”,层层逼进,处处为秦着想,言辞委婉动听,终于说退了秦兵。这是文章的主要部分。

第四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写晋不得已而撤军,郑国解了围,交代了事情的结局。

主旨归纳:本文记叙了临危受命的烛之武巧妙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成功说服秦军撤军,从而解除了郑国危机的故事,赞扬了烛之武不避艰险、解除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了他深明大义的品格、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制善变的外交才能,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各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二、写作特色

1.巧妙的外交辞令。

本文以烛之武说退秦兵为重点,详细地记叙了烛之武说服秦穆公的经过。晋、秦围郑所借的理由,本与秦无关,而秦、晋之间又存在着矛盾。烛之武就是利用这个矛盾说退秦兵的。

但他的说辞非常巧妙。在他说服秦穆公的过程中,紧紧抓住秦、晋之间的矛盾,就亡郑和舍郑究对谁有利这个问题,处处从秦的利害上立言,反复陈述己见:先说亡郑对秦无益,再说亡郑对秦有害,三说舍郑对秦有益,四举事例说明晋曾负秦,五说晋得郑后必将“阙秦”。由于烛之武说得有理有据,而且层层深入,委婉透彻,所以秦穆公心悦诚服,不但撤兵,而且与郑结盟,还派兵助郑防晋。这段说辞,准确而委婉,曲折而尽情,确实精彩。

2.简练的叙事方法。

本文记叙晋、秦围郑的起因和地点,郑文公接受伙之狐的建议派遣烛之武的经过,烛之武说服秦穆公撤兵,晋文公主动撤兵,整个事件还是比较复杂的。但本文除第一自然段5句是记事外,其余三个自然段主要是记言,事的词句很少。记事的语言虽很简括,却完整地交代了事件的全过程,把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局,记载得清清楚楚。这种简练的文笔是值得学习的。

3.鲜明的人物性格。

本文通过烛之武的言论和行动,把烛之武刻画得栩栩如生,性格鲜明。但郑文公要派遣他说秦时,他虽然因未曾被重用有意见,但当郑文公说明国,家危急的时候,他能不计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临危受命,接受派遣。而且,他是在被包围的情况下,只身一人“夜缒而出”的,这是非常危险的。这些都表现了他的可贵的爱国精神。另外,从烛之武说服秦穆公退兵的那一段说中,可以看出他不卑不亢、机智勇敢和善于辞令的外交才能。

课时训练

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若不阙.秦(ju?) 使逢.孙(pánɡ) 杨孙戍.之(shù)

B.秦军氾.南(fán) 佚.之狐(yì) 夜缒.而出(chuì)

C.越国以鄙.远(bǐ) 君之薄.也(bó) 共.其乏困(ɡōnɡ)

D.朝济.而夕设版(jì) 秦伯说.(yua) 失其所与.(yǔ)

2.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夜缒.而出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C.共.其乏困共:供给。

D.夫晋,何厌.之有厌:厌烦。

3.为下列每组句子的加点词选择恰当的解释。(把答案的序号写在句中的括号里。)

(1)师:①古代二千五百人为一师。泛指军队。②老师。③效法,学习。

A.师.必退 ( )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

C.齐师.伐我 ( )

D.良师.益友 ( )

(2)辞:①言辞。②告诉,致辞。③推辞、推托。④告别,离别。

A.辞.曰:“臣之壮也……” ( )

B.旦辞.爷娘去( )

C.义正辞.严 ( )

D.义不容辞. ( )

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其无礼于.晋吾祖死于.是

B.以.其无礼于晋扶苏以.数谏故

C.许.之高可二黍许.

D.吾其.还也吾视其.辙乱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微夫人

..东道主

..之力不及此B.若舍郑以为

C.若亡郑而有益

..之往来,共其乏困

..于君 D.行李

6.下列句子省略成分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B.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C.(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D.(君)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7.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句是()

A.越国以鄙远

B.既东封郑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8.文学常识填空。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________体史书,相传为________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又名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合称“春秋三传”。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4题。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9.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若使.烛之武见秦君使:派。

B.公从.之从:听从,同意。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犹:好像。

D.许.之许:答应。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与“辞曰……”的“辞”相同的一项是()

A.朝辞.白帝彩云间

B.辞.达而已

C.不辞.辛苦

D.停数日,辞.去

11.下列句中与“是寡人之过也”中的“是”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觉今是.而昨非

B.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C.是.天下之大贼也

D.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1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找您,是我的过错。

B.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找您,这是我的过错。

C.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D.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是我的过错。

13.烛之武“许之”的原因是

14.上文所表现出来的郑伯的思想性格是

。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9题。

十年春,及齐平。

夏,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孔丘相。犁弥言于齐侯曰:“孔丘知礼而无勇,若使莱人以兵劫鲁侯,必得志焉。”齐侯从之。孔丘以公退,曰:“士兵之!两君合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齐侯闻之,遽辟之。

将盟,齐人加于载书曰:“齐师出竟,而不以甲车三百乘从我者,有如此盟。”孔丘使兹无还揖对曰:“而不反我汶阳之田,吾以共命者,亦如之。”

齐侯将享公,孔丘谓梁丘据曰:“齐、鲁之故,吾子何不闻焉?事既成矣,而又享之,是勤执事也。且牺象不出门,嘉乐不野合。飨而既具,是弃礼也。若其不具,用秕稗也。用秕稗,君辱,弃礼,名恶,子盍图之?夫享,所以昭德也。不昭,不如其已也。”乃不果享。

齐人来归郓、欢、龟阴之田。

(节选自《左传·定公十年》)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干:触犯,冒犯。

B.齐侯闻之,遽辟.之辟:同“避”,躲避,避开。

C.事既成矣,而又享之,是勤.执事也勤:让……勤苦。

D.用秕稗,君辱,弃礼,名恶.恶:名声不好,坏。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若使莱人以.兵劫鲁侯,必得志焉

A. 两君合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乱之

公会齐侯于.祝其

B. 犁弥言于.齐侯曰

孔丘知礼而.无勇

C. 而.不反我汶阳之田,吾以共命者,亦如之

齐侯从之.

D. 齐、鲁之.故

1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从正面表现孔子形象的一组是 ( )

①孔丘相②孔丘以公退③齐侯闻之,遽辟之

④士兵之⑤乃不果享⑥齐人来归郓、欢、龟阴之田

A.①③⑥B.③④⑥

C.①②④D.②④⑤

1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这篇选文来看,孔子不仅知书达理,而且也非常有勇气。

B.孔子在莱人以武力劫持鲁定公这一紧急情况下的言行举止,不仅表现了他的知礼而勇,还表现了他的机智敏捷。

C.孔子在外交场合表现得进退有度,充分说明了他非同寻常的才干。

D.其实孔子有时候也表现得有点不敢挺身而出,比如在盟誓时让兹无还出面应付对方以及在阻止齐侯设享礼款待时通过齐侯的部下梁丘据来实现。

19.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孔丘知礼而无勇,若使莱人以兵劫鲁侯,必得志焉。

(2)齐师出竟,而不以甲车三百乘从我者,有如此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4题。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太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太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太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太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太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太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太叔出奔共。

(选自《左传·隐公元年》) 2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亟.请于武公亟:屡次。

B.大都.不过参国之一都:大概。

C.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通“避”,避开。

D.国不堪贰.贰:从属二主。

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生庄公及.共叔段

A. 及.庄公即位

公弗许.

B. 许.君焦、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C. 国.危矣

蔓,难图.也

D. 唯君图.之

2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都用作代词,请分别写出指代的对象。

(1)爱共叔段,欲立之.( )

(2)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

(3)请京,使居之.( )

(4)姜氏欲之.( )

(5)子姑待之.( )

2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武姜生庄公时,因为难产,所以不喜欢庄公。

B.祭仲跟庄公说国家不能忍受两面听命的情况,并劝说庄公早点除掉太叔。

C.当子封劝说庄公时,庄公说没有正义就不能号令人,势力虽大,反会崩溃。

D.太叔做好准备要袭击郑国都城,姜氏打算作为内应为太叔打开城门。

24.把画线的两个句子分别译成现代汉语。

(1)姜氏何厌之有!

(2)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从荧__①__(píng)到银幕,从歌剧院到博物馆,从舞台到广场……几年五一假期,文化市场分外火爆,既有演唱会这样的新时尚,又有免费演出等惠民之举。___②__,文化市场的蓬勃发展,掩盖不了文化资源分布不均的事实。不仅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存有文化落差,不同年龄阶段的观众所能享受的文化服务也有不小差异。因此__③_ ,如果坚持文化的惠普性_ ④?我们在欢呼成绩的同时_ ⑤ _,还需冷静思考的_⑥__。

(1)在①处根据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

(2)在②处填上一个恰当的关联词语。

(3)文中③--⑥处的标点符号有一处错误,请指出并改正。

答:第______ 处(只填序号),改为______。

26.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某翻译家在《文艺报》上撰文指出:有人说中国人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国”,表示自己是坐镇在世界中央的天朝,说明中国人自傲。但从国名的中文翻译来看,译名却能够表达中国人的感情。例如,“英国”为什么不译作“阴国”?“美国”不译作“紊国”?“德国”为什么不译作“歹国”?这是因为中国人要从同音字中选出具有最美好含义的字来命名这些国家。用什么字呢?用“英雄”的“英”、“美丽”的“美”、“道德”的“德”、“法律”的“法”、“芬芳”的“芬”、“祥瑞”的“瑞”……而外国,比如英国,用英文译别国的国名,只用音译,译名中不含有褒贬意义。

(1)请用一句话概括该翻译家的观点。

答:

(2)请简要阐述你对上述材料的看法。(150字左右)

答:

从烛之武退秦师这件事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宝贵的启示?

观点一:群众的智慧是无限的。“晋侯、秦伯围郑”,郑国危如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不费一兵一卒,使秦国认识到灭郑实际上壮大了晋,而晋的强大于晋不利,从而退了秦师,解除了郑国的危机,体现了群众智慧的无穷和强大。

观点二:在郑伯坦诚道歉后,临危受命、深明大义的烛之武慷慨前行。自古以来,爱国主义就是时代的号角,激励着仁人志士舍生取义、前赴后继。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它是激励一个民族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是凝聚一个国家团结一致的向心力。它作为一种美德和传统,经过长时期聚集、沉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你的观点:

开阔眼界

一、类文欣赏

触龙说赵太后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

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赏析:触龙,老朽矣,长于口才。世间皆知老妇人因唠叨而著名,不料触龙爷爷竟大发唠叨,迂回包抄,晓之以理,使得赵太后将其爱子长安君“恣君之所使之”。首先,触龙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说目的。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的切身利益着想,是游说时应遵循的原则之一。触龙用“缓冲法”拉家常套近乎,用“引诱法”开后门托幼子,用“旁击法”谈燕后陪衬人,用“植入法”论历史望未来。其次,触龙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下级劝说上级,由于尊卑关系不得不谦言以谏,否则会引来杀身之祸。虽然触龙年岁已高,但岂敢倚老卖老?触龙嘘寒问暖“曾不能疾走……窃自恕……”没话找话,话题轻松,铺设情境。

二、文言常识:词类活用

汉语的词类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等类;虚词可此分成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等类。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语句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

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

名词作动词

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1.晋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

“军”为名词,在这里就解释为驻军,作动词用

2.云霏霏兮欲雨。雨:下雨

3.扣舷而歌之。歌:唱歌

4.衣冠而见之。衣冠: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形容词作动词

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或形容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就是形容词作谓语且带了宾语(又不是使动意动用法)。这就是形

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1.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厚、薄”皆为形容词,在这解释为变雄厚、变薄弱,做动词用。

数词作动词

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例:1.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

2.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规律: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2的“四”“六”)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如例1的“二三”,“使……反反复复”)变化。

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和语译。例:1.焉用亡郑以陪邻?

2.项伯杀人,臣活之。

3.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1)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3)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意动用法

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或语译。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

例:①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韩非子匪的选罚》)

2)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作这个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例: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②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③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魏禧《大铁锥传》)

名词作状语

1)动词前面有名词,如果此名词不是句子的主语,一定活用作状语。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2)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例: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过秦论》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1.B

解析:B项中的“缒”应读“zhuì”。

2.D

解析:D项中的“厌”应为“满足”。

3. (1)A.① B.② C.① D.②

(2)A.③ B.④ C.① D.③

解析:应根据语境加以辨别。这也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方法。

4.B

解析:A项分别为:对,在;B项均为:因为;C项分别为:答应,左右;D项分别为:还是,它。

5.C

解析:A项,“夫人”古义为“那人”,是两个词;今义是“尊称一般人的妻子”,是一个词。B项,“以为”古义为“把……作为”;今义为“认为”。D项,“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6.D

解析:省略的是“晋国”。

7.C

解析:词类活用是文言中一种特殊的现象,如A项中的“鄙”就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意为“把……当作边疆”。B项中的“东”是方位名词,在这里却作了状语,意为“向东面”。D项中的“敝”字是形容词,在这里用作动词,意为“损害”。C项中没有词类活用的现象。

8. 编年春秋《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识记能力。

9.C

解析:C项中“犹”应是“尚且”之意。

10.C

解析:A项离开;B项言辞;C项与例句均为推辞;D项辞别。

11.C

解析:A项“对的”;B项与“于”构成“于是”,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于是”;C项与例句均为代词“这”;D项判断动词“是”。

12.B

解析:注意两个重点词语“求(找)”“是(这)”,并注意说话人的身份。

13. 郑伯勇于自责,诚心求贤以及郑国面临存亡危机,烛之武有爱国之心

解析:应从郑伯和烛之武两个人的角度去思考。

14.从善如流,礼贤下士

解析: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15.B

解析:根据文意,这里的“辟”应该是“使……避开”,使动用法。

16.A

解析:A项的两个“以”都是介词,用。B项,第一个“于”,介词,在;第二个“于”,介词,向。C项,第一个“而”,转折连词,却;第二个“而”,假设连词,如果。D项,第一个“之”,代词,他;第二个“之”,结构助词,的。

17.C

解析:③⑤⑥都是从侧面表现孔子形象的。

18.D

解析:D项所举事例不能证明孔子不敢挺身而出,这些事例只能说明孔子处理事情进退有度、机智灵活、随机应变,他该出场的时候就出场,不该出场的时候就不出场,表现了他善于处理事情。

19.(1)孔丘懂得礼仪,但是没有勇气,如果派莱人用武力劫持鲁侯,一定能够如愿。

(2)一旦齐国军队出境作战,鲁国如果不派三百辆兵车跟随我们,就按此盟誓惩罚。

参考译文:鲁定公十年春天,鲁国同齐国讲和。

夏天,鲁定公和齐景公在祝其会见,祝其实际上就是夹谷。孔子担任傧相。犁弥对齐景公说:“孔丘懂得礼仪,但是没有勇气,如果派莱人用武力劫持鲁侯,一定能够如愿。”齐景公听从了犁弥的话。孔子带着鲁定公往后退,并说:“士兵们快拿起武器冲上去!两国国君友好会见,而华夏之地以外的夷人俘虏却用武力来捣乱,这不是齐国国君命令诸侯会合的本意。华夏以外的人不得图谋中原,夷人不得扰乱华夏,战败之方不得触犯盟会,武力不能逼迫友好。这样做对神灵是不吉祥的,对德行也是伤害,对人却是丧失礼仪,国君一定不会这样做。”齐景公听了这番话后,急忙叫莱人避开。

即将举行盟誓时,齐国人在盟书上加上了这样的话:“一旦齐国军队出境作战,鲁国如果不派三百辆兵车跟随我们,就按此盟誓惩罚。”孔子让兹无还作揖回答说:“如果你们不归还我们汶水北岸的土地,却要让我们供给齐国的所需,也要按盟约惩罚。”

齐景公准备设享礼款待鲁定公。孔子对梁丘据说:“齐国和鲁国从前的典礼制度,您怎么没听说过呢?盟会的事已经结束了,而又设享礼款待,这是让办事人辛苦了。再说牺尊和象尊不出国门,钟磬不能野外合奏。设享礼而全部具备牺象钟磬,这是抛弃了礼仪;如果这些东西不备齐,那就像用秕稗来款待。用秕稗来款待,是国君的耻辱;抛弃礼仪则名声不好。您为什么不好好考虑一下呢?享礼是用来发扬光大德行的。不能发扬光大,还不如不举行。”结果齐景公没有举行享礼。

齐国人向鲁国归还了郓邑、欢邑和龟阴邑的土地。

20.B

解析:“都”应为“城邑”。

21.B

解析:A项中的“及”,前者为连词“和”,后者是“等到”的意思。B项中的“许”都是“答应”的意思。C项中的“国”,前者为“国都”,后者为“国家”。D项中的“图”,前者为“对付”,后者为“谋划、考虑”的意思。

22.(1)共叔段(2)共叔段(3)“京”这个地方(4)姜氏要京作为封邑的做法(5)共叔段终将垮台的后果

23.B

解析:“两面听命”和“除掉太叔”的话都是公子吕说的。

24.(1)姜氏有什么满足的!

(2)蔓延的野草尚且不能铲除掉,何况是您宠爱的弟弟呢?

参考译文:早先,郑武公从申国娶了妻,名叫“武姜”,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的时候难产,惊吓了姜氏,所以取名叫“寤生”,因此讨厌他。武姜喜欢共叔段,想要立他为太子。屡次向武公请求,武公不答应。

等到庄公即位之后,武姜替共叔段请求把制这个地方作为封邑。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要其他地方我将唯命是听。”武姜又改请京地作封邑,庄公就让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祭仲说:“地方的都邑,如果城垣周围超过三百丈,就是国家的祸害,先王规定的制度:大的都邑,不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不合法度,不是先王的制度,(日后)君王将控制不住。”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避开这个祸害?”祭仲回答说:“姜氏有什么满足的!不如及早给他安置个地方,不要让它滋生蔓延。蔓延开来,就难对付了。蔓延的野草尚且不能铲除,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他多做不义的事情,必然自己跌跤子,您暂且等着瞧吧。”

不久,太叔命令西鄙、北鄙两邑同时属于自己管辖。公子吕说:“一个国家不能忍受有这种两面听命的情况,君王打算怎样办?如果打算将君位让给太叔,臣下就请求去侍奉他;如果不给,那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产生一些别的想法。”庄公说:“用不着那样,他自己

会招祸的。”

太叔又进一步把两属的二邑收为自己的封邑,一直扩展到廪延一带。公子吕说:“可以动手了!势力雄厚,将会获得民心。”庄公说:“他(作为臣下)对君不义,(作为弟弟)对兄长不亲,势力雄厚,最终还是会垮台的。”

轻轻告诉你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司马迁太叔整治城郭,屯积粮食,修理武器装备,准备步兵和战车,将要偷袭郑国的国都。姜氏准备(作为内应)打开城门。庄公知道共叔段起兵的日期后,说:“可以动手了!”命令公子吕率领二百辆战车去攻打太叔的封邑京城。京城的百姓都背叛太叔段,太叔段逃往鄢地。庄公又追到鄢地攻打他。五月辛丑那天,太叔逃奔到共国。

25.【答案】(1)屏(2)然而(但是)(3)第④处,改为,(逗号)

【思路解析】①为看拼音写汉字,联系前后的字进行推敲,错误率会大大降低。②为转折关系,填写“然而”或“但是”最合适。④其实是陈述句,使用问号是错误的。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基本的语言知识和常见的语言表达技能。

26.(1)【答案】对别国国名的翻译,中文能表达美好的感情,而外文不能。

【解析】对本题的解答要把握住该段文字的核心内容,即中文翻译较外文翻译更能表达美好的感情。答题时要强调中文翻译的感情色彩优势。另外,压缩语段时要注意句子结构的完整,不要把句子写成短语。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压缩语段能力。

(2)【答案】答案示例一:国名的中文翻译,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德。一、这表现了中国人的善良:中国人使用具有美好含义的译名,表达了对外国人民的祝福;二、这体现了中国人的兼容思想:中国人带着自信心去欣赏并接受他国的优秀文化;三、这体现了中国人的平等思想:在选用具有美好含义的字来翻译国名时,中国人民对大国和小国、强国和弱国,都一视同仁。

答案示例二:国名的中文翻译,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在翻译他国国名时,中国人从同音字中选用具有褒义的字,而避免使用带有贬义的字。通过国名翻译这一独特方式,我们不仅传达了对他国的善意和尊重,也向世界宣示了表意的中国文字古老而常新的独特魅力,这说明,国名的中文译名既体现了中文的优势,也体现了翻译的巧妙。

【解析】此类题要求考生能够联系时代,透过现象看本质,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能针对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做简要阐述。为什么中文翻译外国名都选用具有美好含义的译名,这是问题的核心,它体现的究竟是一个民族怎样的品格与智慧。围绕这个核心问题进一步挖掘隐含在背后的民族文化,从中文翻译外国国名的内容与形式出发,考生不难写出内容充实,思想深刻的观点与看法。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单元测试题全套及答案

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单元测试题全套及答案 单元综合测评(一) 我有一个梦想 (时间:100分钟,分值:120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解玺璋推出的新作《君主立宪之殇:梁启超与他的“自改革”》,聚焦梁启超主张“自改革”的这 段历史,让我们重回那个波谲云诡 ....的年代。 ②提到贪官,老百姓脑海里往往出现这样一个形象:大腹便便 ....的肚子,油光锃亮的脑门儿,穿着扣不上扣子的西装,还架着一副显得很诚善的黑框眼镜。 ③中国需要在国际平台上做一个有相当规模的展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西方艺术界对于中国当代艺术 的管见所及 ....。 ④钱钟书先生是一个十分难得的奇才,被誉为“学术泰斗”,他知识渊博,学养丰富,治学严谨,其 文章达到了不赞一词 ....的地步。 ⑤2016年钢铁行业利润率虽悄然反弹,但日渐式微 ....,仍创近年次低点,预计在行业整合的背景下,2017 年将会继续好转,且机遇与风险并存。 ⑥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人口越来越少,有些山区甚至出 现了十室九空 ....的现象。 A.①②④B.②③⑥ C.①④⑤D.③⑤⑥ 【解析】①波谲云诡:形容房屋建筑形式就像云彩和波浪那样千姿百态。后多用来形容事态或文笔变幻莫测。也说“云谲波诡”。②大腹便便:本义就指肚子大,与“肚子”语义重复。③管见所及:指自己的见识不广,看法未必正确。用作谦辞,用在此处不当。④不赞一词:形容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增添一句话。此处合适。⑤日渐式微:逐渐没落,销声匿迹。泛指事物或人逐步地衰落。此处合适。⑥十室九空:形容天灾人祸使得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景象。不合语境。 【答案】 C 2.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们曾说,中学生初学文言文时__①__不要依赖译文。__②__并不是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绝对不去参看译文。其实,__③__肯动脑筋,__④__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文,__⑤__,只要译文不是太差,看看译文也无妨。有时候把译文跟注释对照起来揣摩学习,__⑥__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精品教学案:四单元写作导学案( Word版含答案)

一、单元文本素材运用 1.点击素材——《孔孟两章》 孔子和孟子的仁爱思想博大精深,虽穿越千年的时空,但仍闪烁着璀璨的光芒,彪炳史册,影响后世。他们的那一句句至理名言,振聋发聩,催人警醒。 【运用方向】传承仁政爱民儒家思想传统文化走近文化名人 【运用示例】 孔子历经沧桑,饱尝忧患,却始终坚持对清平政治的追求,对苛政暴君的批判,对传统美德的固守。他弘毅坚韧的品格,“仁者爱人”的胸怀,好学不倦的品质,见贤思齐的襟怀,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言必信、行必果的处事原则,堪称我们学习的典范。 孔子生活的时代,战争频仍,社会矛盾尖锐,诚信受到挑战。在那个世事变幻莫测的时代,有的人随波逐流,甚至同流合污;有的人佯狂避世,明哲保身;孔子却以罕见的担当精神,周游列国,广收门徒,大力宣扬“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施政原则、“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仁爱思想。尽管他的思想中有理想的成分,但他不懈追求大同世界的一生,正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渴望正义与公平、向往和谐社会的体现。 2.点击素材——《劝学(节选)》 荀子认为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入,学思精通则知明;“知明而行无过矣”,认为思是学与行之间的关键,学不思者则不明。所

以我们在学习的同时,还要用行动来检验我们的所学,也就是要达到“学”与“行”的统一。“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的过程是渐进的过程,因为学习知识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人的道德情操也需要不断培养与提高。所以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用心、专一,有恒心。 【运用方向】恒心积累专一学与思求学上进学习方法 【运用示例】 任何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必须具备持之以恒的品质。正如荀子所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德国大诗人歌德耗费了60年的心血,才完成了《浮士德》;明代李时珍花了整整27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药学上的不朽之作——《本草纲目》。每个人都拥有决心,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坚持恒心。“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坚持不懈才会最终拥有一片广阔的天地。 3.点击素材——《过秦论》 举起反秦大旗的陈涉,是一个被判苦役的人。他出身低微,缺乏名望,也没有雄厚的财力。他的士兵,都是“疲弊之卒”,他的武器,也不过是些截断的木棒。但当他“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时,却应者云集,广大人民“赢粮而景从”,轻而易举地击破强于“九国之师”的秦国军队。强大的秦国却败给这些因有罪而被征发的“谪戍之众”,令人深思。“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强大统一的秦国对人民施行的暴虐统治使它从强盛的峰巅,瞬间跌入灭亡的谷底,强大之势与败亡之速形成强烈的对比。 【运用方向】仁义治国民心向背前车之鉴

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学案 学案博苑 09-07 0607 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学案 学习目标 1.体会两首诗的节奏、旋律,了解新诗中“新月派”诗歌创作“三美”主张的特点; 2、体悟作品的内涵,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初步掌握并运用通过意象分析鉴赏新诗的方法。 学习难点 通过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学习方法:朗读、设问、启发、讲解、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朗诵录音《再别康桥》 检查预习 1.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青荇(xìng)榆阴(yú)沉淀(diàn)长篙(gāo) 漫溯(sù)浮藻(z?o )斑斓(lán)笙萧 (shēng) 2.请用斜线标注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①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②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③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④满载/一船/星辉,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3、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曾留学英国和美国,诗歌创作深受英国浪漫主义诗潮的影响——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像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1931年因飞机失事而遇难。留下了四部重要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云游》。 4、联句练习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情。 学习过程 导入: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首歌,不,歌太铿锵了;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颗钻石,不,钻石太璀璨了;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个梦,不,梦太缥缈了。那么,《再别康桥》像什么呢? 一、整体感知把握感情 (先听录音再自读,要求“准确” “流畅” “有情感) l、这首诗让人觉得很美,你觉得美在哪里?与同桌交流看谁发现的多(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予鼓励) 字句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具有鲜明的个性。或形式美和内容上的人情美(表达了对母校依依不舍的赤子情怀)。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诗人的这种感情怎样体现?(温故知新,运用上次课对意象的理解解决问题)

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8课《拿来主义》导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4

《拿来主义》 【使用说明】 1.以学案为线路图自学课本,熟悉基础知识,并在课本上勾画标注要点。在自学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填写在【我的疑问】栏。仍不明确的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或教师点拨予以解决。相信自己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挖掘自己的思维潜力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预习阶段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课上完善探究案、完成训练案。 3.本学案必须在课前完成,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预习案】 一、基础知识 (一)知识链接 1、鲁迅先生的创作。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2、本文的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 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复习过程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3.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具准备:录音机、《烛之武退秦师》的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疏通文章。 [教学步骤]: 一、导语:同学们,当我们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敬慕感。敬慕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英雄,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国解难,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 二、关于《左传》 它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左传》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三、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正音) ①生字:函(hán)氾(fàn)佚(yì)缒(zhuì)阙(quē) ②多音字:朝(zhā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逢(páng)(人名逢孙) ③通假字:无能为也已(矣)共其乏困(供)秦伯说,与郑人盟(悦) 失其所与,不知(智)何厌之有(餍) 提问《烛之武退秦师》记叙了春秋时期的一件什么事? 思考:(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明确: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

高中语文必修一导学案及答案

必修一第一单元导学及练习案 现代诗歌 第一课时·预习《沁园春·长沙》(兼及《浪淘沙·北戴河》《七律·长征》《采桑子·重阳》)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格律诗的一些基本规则:压韵、对仗、平仄、粘对等等。 2、了解“沁园春”“浪淘沙”“采桑子”三种词牌的固定格律。 3、识记重点字词及典故的读音和解释,学会品味诗歌语言的意象。 4、深情顶礼一代伟人的博大情怀,感悟主席心忧天下的豪情壮志。 【重点难点】 1、重点——字词典故和格律; 2、难点——意象把握、情怀解读。 【教学层林尽染(静)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动) 俯瞰:鱼翔浅底(动) 语文必修1导学案·练习案第1页 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③峥嵘岁月图:抓住“忆”字。(提问:思考什么叫“书生意气”?) 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粪土当年万户侯”,怎样的情怀啊?试回想一下《沁园春·雪》中哪些词句的思想一首气势磅礴的诗, 成了最美的意象。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 有时潇洒地抽烟,轻易不朗诵, 抬头望断南飞雁,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 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便成了世界的诗眼,嘹亮了东方! 五、阅读下列诗句(提问:比较本词中的秋景,看看在感情色彩上有何不同?) ①悲哉秋之为气,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楚辞》 ②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③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 ④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红楼梦》 语文必修1导学案·练习案第2页 六、掌握格律诗的一些规则(重点。律诗排序必用到这一知识点!) 补充:平仄(“天子圣哲”)、对仗、三“粘”四“对”、压韵、起承转合、用典孤平、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课时作业26: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Ⅰ 必备知识巩固训练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失其所与,不知 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秦伯说,与郑人盟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答案★★ B 解析 A 项“知”通“智”,明智。C 项“说”通“悦”,高兴。D 项“共”通“供”,供给。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若:如果以乱易. 整,不武 易:替代 B.?????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因人之力而敝. 之 敝:损害 C.????? 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朝济. 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D.????? 夫晋,何厌.之有 厌:厌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略微 ★★答案★★ D 解析 厌:通“餍”,满足。微: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以. 乱易整 B.????? 行李之.往来夫晋,何厌之. 有 C.????? 以其.无礼于晋吾其. 还也 D.????? 朝济而.夕设版焉人不知而. 不愠

★★答案★★D 解析D项都是连词,表转折。A项连词,因为/介词,拿,用。B项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C项代词,指郑国/语气副词,还是。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C.吾不能 ..早用子 D.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 ★★答案★★C 解析A项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B项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D项古义:那人,此指秦穆公。今义:古代诸侯的妻子称夫人,明清时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后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5.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若不阙.秦 B.与郑人盟.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烛之武退.秦师 ★★答案★★B 解析B项盟:名词用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A项阙: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削减。C项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D项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撤兵)。6.下列各句的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夫晋,何厌之有? A.无礼于晋 B.敢以烦执事 C.以乱易整,不武 D.时人莫之许也 ★★答案★★D 解析D项和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 7.下列对文本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 B.侯、伯: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从而可见,齐桓公的位次高于晋侯。 C.东道主原意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因当时郑国在秦国之东,接待秦国出使东方的使节,故称“东道主”。后以“东道主”指称接待或宴客的主人,或指请客的人。现在,“东道主”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复习知识整理

语文必修四复习知识整理 一、字音字形 谙(ān)熟彩笺(jiān)画舫(fǎnɡ)叨陪鲤对(tāo) 篦子(bì)筵(yán)席愧怍(zu?)砭(biān)人肌骨 嫉恨(jí)翼轸(zhěn)踬踣(zhì b?)潜规则(qián) 舸舰(gě)胜饯(jiàn)菁(jīnɡ)华浩气四塞(sāi) 勖(xù)勉湍(tuān)急杌陧(wù nia)一抔(p?u)土 剑戟(jǐ)笞(chī)刑黝(yǒu)黑睇眄(dì miǎn) 彭蠡(lǐ)脸颊(jiá)捻(niǎn)子呕哑(ōu yā) 凝噎(yē)悯(mǐn)默栗冽(lì lia)丰草绿褥(rù) 荫翳(yì)桎梏(zhìgù)狗彘(zhì)之畜(xù) 虾蟆(há má)推搡(sǎnɡ)台隍(huáng)嘲哳(zhāo zhā) 帝阍(hūn)遄飞(chuán)数罟(cù gǔ)云销雨霁(jì) 夔(kuí)州编纂(zuǎn)簪笏(hù)险巇(xī) 二、词语部分 社稷:“社”指神土,“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豁然开朗:指顿时现出宽敞明亮的境界。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地方开阔,光线充足、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义愤填膺(yīnɡ):发于正义的愤懑充满胸中。义愤,对违反正义的事情所产生的愤怒。膺,胸。 安之若素: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安,安然,坦然;之,代词,指人或物;素,平常。 息息相关: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息,呼吸时进出的气。 大放厥词:原指铺张词藻或畅所欲言。现用来指大发议论。厥,其,他的;词,文辞,言辞。 荒烟蔓草:蔓生的草难于彻底铲除。比喻恶势力一经滋长,就难于消灭。蔓草,蔓延生长的草。 慢条斯理:原指说话做事有条有理,不慌不忙。现也形容说话做事慢腾腾。 荷枪实弹:扛着枪,上了子弹。形容全副武装,准备投入战斗。荷,扛。 扪参历井:(1)唐李白《蜀道难》诗:“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井,皆星宿名,分别为蜀秦分野。谓自秦入蜀途中,山势高峻,可以摸到参、井两星宿。后因以“扪参历井”形容山势高峻,道路险阻。(2)形容世路艰难。 呕哑嘲哳:形容声音嘈杂零乱。 雕栏玉砌:形容富丽的建筑物。雕,雕绘;栏,栏杆;砌,石阶。 物华天宝:指各种珍美的宝物。物华,万物的精华;天宝,天然的宝物。 人杰地灵:指有杰出的人降生或到过,其地也就成了名胜之区。杰,杰出;灵,好。 钟鸣鼎食:击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华排场。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器。 命途多舛(chuǎn):形容在人生道路上历经坎坷,屡遭磨难。 老当益壮:年纪虽老而志气更旺盛,干劲更足。当,应该;益,更加;壮,雄壮。 穷且益坚:处境越穷困,意志应当越坚定。穷,穷困;益,更加。 东隅:日出之处。指早晨,引申为青春年少。 桑榆:日落之处。指傍晚,引申为年老迟暮。 叨陪鲤对:是受人宴请的客气话。叨,谦词,受到(好处);陪,奉陪。 衔枚疾走:形容夜晚秘密急行军。衔,用嘴含;枚,像筷子的东西,两头有带,可系于颈上;疾走,快走。 毋宁:不如。 诉诸:告诉给……听,指利用。 缄口不语:封住嘴巴,不开口说话。缄,封闭。 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充,塞住。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阿Q正传(节选)》学案

阿Q 正传》学案 【教学目标】 1. 理清小说的情节内容 2. 赏析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技法,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3. 领悟课文主旨,分析评论阿Q 精神。 【教学重点】 人物、语言、主题 【教学难点】 对阿Q 精神的认识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自学自测】 1.创作背景 《阿Q正传》创作于1921—1922 年。它为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现实,一个病态的社会和病态社会下的畸形的中国人,这部不朽著作的诞生,有着其深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领导这次革命的中国资产阶级没有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一起参加革命,并且没有从根本上震动封建制度,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只是形式上的胜利。鲁迅先生以锐利的、深邃的眼光,深刻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对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进行了历史性的总结。总结了其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教训。 2. 阅读文本和批注理清小说的情节内容要点。 第一章序—— 第二章优胜记略——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

第五章生计问题—— 第六章 从中兴到末路—— 第七章 革命—— 第八章不准革命—— 第九章大团圆—— 【自研自悟】 1.有人说,鲁迅的白描可以用一个字一个词,准确形象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请从文中找出两三个例子来证明这种观点。 2.概括阿Q 是个怎样的人?

自练自提】 试结合文本分析《阿Q 正传》中的找老太爷父子和假洋鬼子形象 第二课时 【自学自测】 根据第7、8 章概括阿Q对革命的态度变化的思想规迹 自研自悟】

自练自提】 1.有人说《阿 Q 正传》的一大艺术特色是“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 说 法?1.我们应如何看待阿 Q 的革命? 2.阿 Q 的悲惨结局说明了什么 ? ,你怎样看待这一

高中语文必修一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学案

库尔勒市第三中学高二语文导学案2016年5月日第周 编定人:胡静审定人:高二语文备课组 2016年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学案 ---必修(一) 复习要求:1、重点复习篇目:《沁园春·长沙》《诗两首》《纪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包身工》《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和《鸿门宴》。 2、默写篇目:《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纪念刘和珍君》《荆轲刺秦王》。 【现代文部分】 一、掌握下列文学知识: 1、中国的诗歌可以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而古典诗歌又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其中古体诗有以下一些形 式:四言诗、楚辞体、乐府、新乐府、歌行体;而近体诗主要有律诗和绝句两种形式。律诗又分为五律和七律,绝 句又分为五绝和七绝。律诗一般分为四联八句,即: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其中颔联和颈联要对仗,偶句押韵。 2、《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写于1925年的豪放词,在内容上属于现代诗,在形式上属于旧体诗。其中“沁 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标题。全词上片(阙)写景,情景交融,下片(阙)议论抒情,抒写了中国早期共产 主义战士以天下为己任、激流勇进的战斗风貌、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词又称为“诗余”、“曲子词”、“长短句”, 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3、《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因而作者被称为“雨巷诗人”。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一种美好理想 的象征,她是美好的却又是迷蒙而不可及的,表现了诗人孤独、消沉的情绪。 4、《再别康桥》——徐志摩,是新月诗派的代表诗人。《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中国近代著名的文 学家、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5、《纪念刘和珍君》——鲁迅,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新文学运动的奠基 人。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而已集》《南腔北调集》《华盖集》等14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其一生的写照。 6、《小狗包弟》——这是《随想录》中的名篇,作者巴金,现代小说家,主要作品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篇小说《寒夜》《憩园》等。 7、消息是新闻体裁的一种,以简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事实。 一篇新闻包括标题、(消息头)、导语、主体、背景、结尾。它的基本特征是:(1)迅速及时,(2)简明扼要,(3) 用事实说话。【要求学会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 8、《包身工》——夏衍,现代著名剧作家,主要作品有剧本《赛金花》《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 9、中国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可以分为古汉字和隶书楷书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和小篆; 后一阶段有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了解各类汉字的形体特点)。汉字的构成有六种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 形声、假借和转注。 中国最早的字典是东汉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古代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是宋代丁度等编纂的《广韵》;迄今为止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是《汉语大字典》,堪称当今汉语字典的“世界之最”。 10、对联又叫“楹联”、“楹帖”、“对子”,它由骈文和律诗的形式演变而成,又独立于诗词曲赋等之外。对联 由上联和下联组合而成,字数多少没有定规,但是要求上下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其中上下联是仄起平收。竖写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仄起平收。 11、《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 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全书共20篇。文中有不少为人处世的格言警句,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见贤思齐焉, 第1页共6页

高中语文教案全集苏教版必修四

必修四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教学目标】 l、解决预习难点,归纳文言词语意义及句式。 2、弄清思路,理解课文。 3、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教学重点】文言多义词与句式辨识。 【教学难点】第3段阐述孔子的主张。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入课 映示教学目标,由《论语》这部书和回忆孔子导入课文。 引:初中我们学过《论语六则》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论语》是一部什么书?(生答,教师适当 点拨) 明确: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语录体散文集,儒家经典著作。论:编辑;语:“言谈” 的意思。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这部书影响巨大。 引:你了解孔子的哪些情况?(生答) 明确: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公认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课文中冉有、季 路是他的学生。 二、有关背景 引:题目中的“伐”是“讨伐”的意思,本文写战争场面还是别的内容?相关背景如何? 点拨:课文共3段,写孔子与两名学生的三次对话。当时,鲁国正处于动荡中,三大贵族(季孙、 孟孙、叔孙)共同把持朝政,季孙是宰相,他的权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目的是:贪其土地;担心颛 臾对己不利。冉有、季路任李氏家臣,两人都参与了出征前的谋划,二人把消息告诉了孔子。 三、研习课文 (一)朗读全文,扫清字句障碍 (1)生分角色读课文,予以评价。 要求:其他学生看课文,听清读音,停顿、重音和语调。 (2)生做附二材料的1、2题后,着字幕、订正。 (二)分层讨论 1、学习第1段 ①生出声自读,看注释;理解句义,师巡场释疑。 ②提生释下列句义,指出句式特点,予以评价。 A李氏将有事于颛臾B无乃尔是过与?C何以伐为? 点拨:A句,介词结构后置B、C句,固定句式,宾语前置 ③简析。 引:本段哪两句话表达了孔子的态度?他反对讨伐颛臾的理由是什么?(生答) 点拨:“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孔子责冉有[板书],从历史、地理、(颛臾与鲁国臣属)关系三方面阐述反对征伐(板书)理由。 2、学习第2段 ①放本段录音,学生边听边看书下注释。 ②提一生,译下列难句,予以评价。 A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B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C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点拨:难词“陈”,施展;“就”,充任;“危”,(盲人)走路不稳 ③简析 引:冉有推卸责任,孔子引名言,还用了两个形象比喻进行反驳(板书),教育冉有认识自己失 责,作为季氏家臣,冉有应该拼死力谏。那么,孔子为什么要这样激烈地批评弟子呢?表明他怎样的观 点态度? 点拨:孔子55岁离开鲁国,周游列国14年;宣传礼治(板书),反对战争,但他的主张并不被各国诸侯采纳,于前684年回到鲁国由于是他从事教育,希望他的学生到各诸侯国去参政,继续推行他

高中语文必修一期末文言文学习学案

一、通假字 1、輮以为轮通煣,用火烤木使其弯曲(劝学) 2、虽有槁暴通又,(劝学) 3、则知明而行无过已通智,智慧(劝学) 4、君子生非异也通,资质,禀赋(劝学) 5、或师焉,或不焉通否,不(劝学) 6、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句末语气词(烛之武退秦师) 7、焉用亡郑以陪邻通倍,增益(烛之武退秦师) 8、共其乏困通供,提供,供给(烛之武退秦师) 9、夫晋,何餍之有通厌满足(烛之武退秦师) 10、将军禽操,宜在今日通擒,捉拿(赤壁之战) 11、五万兵难卒合通猝,仓猝(赤壁之战) 12、卿能办之者诚决通请,拜托(赤壁之战) 13、助画方略通划谋划,策划(赤壁之战) 14、顷之,烟炎张天通焰,火焰通涨弥漫(赤壁之战) 15、雷鼓大震通擂,敲击(赤壁之战) 1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赤壁之战) 17、山川相繆通缭,环绕(赤壁之战) 18、阴知奸党姓名,一时收禽通擒,捕捉(赤壁之战) 19、钿头云篦击节碎通鎞,钗,古代妇女的头饰(琵琶行) 20、距关,毋内诸侯通拒,把守;通纳,接纳(鸿门宴) 21、张良出,要项伯通邀,邀请 2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教授

2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忘(鸿门宴) 2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早点(鸿门宴) 25、会将军与臣有郤通隙,隔阂,嫌怨 26、员径八尺通圆,方圆(张衡传) 27、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通樽,酒器(张衡传) 二,特殊句式 (一)宾语前置句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通晓句读,不明白疑惑)(师说) 2、复驾言兮焉求?(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呢?)(归去来兮辞) 3、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心神不安要去哪里呢?(归去来兮辞) 4、夫晋,何餍之有?(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烛之武退秦师) 5、卿欲何言?(你想说什么?)(赤壁之战) 6、欲安所归乎?(要回到哪里呢?)(赤壁之战) 7、豫州今欲何至? (刘备如今要去哪里?)(赤壁之战) 8、何为其然也?(为什么奏出这样的悲音呢?)(赤壁赋) 9、而今安在哉?(如今在哪里呢?)(赤壁赋) 10、而又何羡乎?(我们又羡慕什么呢?)(赤壁赋) 11、未之有也(没有过这种情况)(张衡传) 12、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时拿什么东西)(鸿门宴) 13、沛公安在?(沛公在哪里?)(鸿门宴) 14、为之奈何?(怎样对待这件事?)(鸿门宴) 15、客何为者?(来客是干什么的?)(鸿门宴)

必修1同步教师用书:第2单元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4 烛之武退秦师 本课话题 ——爱国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烛之武是个智勇双全的爱国义士。他在佚之狐推荐之前,没有被重用,有 着怀才不遇的怨愤,但在郑国危难之际,却挺身而出,只身去劝说秦伯,足见 其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劝说秦伯时,他只字不提郑国利益,而是站在秦国的 立场上,分析亡郑对晋有利,而存郑对秦有利,晓之以理,动之以利,运用智 慧最终化解了郑国的危难。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 被外国人称为“能抵五个师”的钱学森博士,1950年冲破美国的种种阻挠,回到祖国,决心在“一穷二白”的土地上,创造中国的火箭、导弹事业。有人 问他为什么归心似箭,他说:“因为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 归宿在中国。”有人问他,中国既无人才又无设备,搞火箭导弹能行吗?他的回答是:“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钱学森的誓言最终实现了, 中国卫星上天了,洲际导弹可以同外国“比武”了,载人航天事业也进入世界 先进行列。 烛之武和钱学森虽然所处时代不同,但都有一颗爱国之心,他们都用自己 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国,诠释了责任,诠释了选择,诠释了才能……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我是炎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学到的知识全部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李四光 科学虽没有国界,但是学者却有他自己的国家。 ——巴斯德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列宁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氾南( ) 佚之狐( ) 夜缒( ) 阙秦( ) 共其乏困( ) 戍之( ) 杞子( ) 逢孙( ) 失其所与( ) 【答案】 fán yì zhuì quē ɡōnɡ shù qǐ Pánɡ yǔ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3.秦伯说,与郑人盟( ) 4.失其所与,不知( ) 【答案】 1.“已”同“矣” 2.“共”通“供”,供给 3.“说”通“悦”  4.“知”通“智”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若Error! 2.微Error! 3.许Error! 4.鄙Error!

2018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学案:第1课时评两篇 含答案

◆1 时评两篇 新闻时评,又称时事评论,简称时评,是一种新闻体裁。它是传播者借助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刚刚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现象、问题在第一时间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这种文章往往有很强的时效性、思想性,它能真实地反映现实,引导我们增强社会责任感,关注和思考现实生活,扣紧时代脉搏而抒发真情实感。 论取舍 人要有所取,必须有所舍。 “取”固费力,“舍”亦太难。 人不能只取不舍。 要有收获,必有付出。付出便是舍。 对无法得到的东西,忍痛放弃,那是一种豁达,但也是一种割舍。必须割舍而不肯割舍,则是疑虑与执迷,对自己有害无益。能在必须割舍时,毅然地割舍,乃是坚强与洒脱。 不要以为只有能“取得”的人才是大智大勇,那些能毅然“割舍”的人,实在具有更高的智慧与更大的勇气。 苦恼的来源是患得患失。所谓患得患失,也就是对取舍的犹疑不决。 这“舍”有时是有形的,如买东西,置产业,你需付钱。有时是无形的,如要专心争取事业上的成功,必须舍去许多个人的享受。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最大的取舍是对成功与荣誉的取舍。人们追求成功犹如爬山。一个又一个山头的征服过程虽艰苦,但成功在望的鼓励使你提起勇气继续攀登,这是“取”的过程。但当你到达峰顶,

备享殊荣之时,也就是你准备功成身退之日。这一番“舍”更需智慧与勇气。 另一种“舍”是对求之不得的事物的舍。尽力而为是“取”的最高原则。发觉此事与己无缘,能潇潇洒洒地挥手而去,另辟发展之道,这也是一种“舍”。 微感言: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2.人不能孤独地生活,他需要社会。——歌德 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5.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 6.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爱因斯坦 一、审美视窗 呐喊,就要不同凡响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近年来,时评作为一种新闻样式正风靡媒体。 大至国家大事,小至凡人琐事,时评,以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作为评论对象,有感而发,作出评论。它既有对先进的新生事物的赞颂、褒扬,也有对落后丑恶现象的批评、鞭挞,还可以就某一社会问题进行分析,阐发某种具有现实意义的道理。 有专家曾说过: 一流媒体站在生活前沿,引导生活。 二流媒体站在生活之中,推动生活。 三流媒体站在生活之后,指责生活。 思想是引导生活的源泉,要办有思想的媒体,要写有思想的时评。 【注】本文两篇时评的作者分别是:①徐勤,著名媒体从业者,善写时评类文章,在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模块检测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模块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2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悚然(sǒng)濒临(bīn)汗涔涔(cén)卓有成效(zhuó) B.彩笺(zhǎn)虎兕(sì)缄口不语(jiān)云销雨霁(qí)C.饿莩(fú)桎梏(kù)弃甲曳兵(yè)纷繁芜杂(wú) D.筵席(yàn)梦魇(yǎn)命途多舛(chuǎn)磨牙吮血(yǔn)2.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萦绕社稷义愤填赝分崩离稀 B.推 搡暮霭豁然开朗恻隐之心 C.部署沉缅虚无缥缈老当亦壮 D.编 篡栗冽呕哑嘲哳遮天避日 3.下列有关戏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曹禺,原名万家宝,中国现代剧作家,作品有《雷雨》《日出》《北京人》等,其中《雷雨》通过周、鲁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前后30年的纠葛,表现了旧家庭的罪恶。 B.按照内容性质,戏剧可以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按照篇幅规模,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雷雨》属于多幕剧,而《过客》则可以看成是一部独幕剧。C.《雷雨》戏剧冲突尖锐集中,情节紧凑,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一天之内;《过客》也同样是发生在一天之内,同样具有尖锐集中的戏剧冲突。 D.当鲁侍萍听到周朴园的谎言,想起自己的遭遇,于是语带嘲讽地反复说“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潜台词里表现了她内心的痛苦和对周朴园的不满与怨恨。 4.下列有关诗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蜀道难》是一首古体诗,李白借用乐府古题,同时展开奇伟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代蜀道上壮丽雄奇瑰伟险峻的山川,其中也蕴含了人生坎坷、功业难成之慨。 B.律诗分为七言律诗和五言律诗,一般都是四联,除首联外,其余三联都要求对仗,杜甫的《登高》就是一首七言律诗,在诗中诗人倾诉了长期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C.《琵琶行》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优秀传统,是唐代七言歌行体的代表作,诗中作者描写了一位琵琶女弹奏琵琶诉说身世的情景,抒发了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 D. 词又称“曲子词”“诗余”,大体上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表达情感婉转缠绵,刻画精细,如柳永的《雨霖铃》,晏殊的《蝶恋花》等。 5.为下面这首五言律诗所缺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夜宿七盘岭[唐]沈佺期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 西。, 。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2课《苏武传》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苏武传》 学习目标 1、了解《汉书》及本文历史背景。 2、积累文言实虚词,在语境中体会文言、句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 3、了解并体会苏武的形象,学习苏武视国家利益重于生命的爱国节操。 重点难点 1、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2、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学法指导 诵读法、探究法。 学习过程 一、新课导入 欣赏歌曲《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简析: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 二、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班固(建武八年32年-永元四年92年)东汉官吏、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班彪之子,字孟坚,汉族,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东北)。除兰台令史,迁为郎,典校秘书,潜心二十余年,修成《汉书》,当世重之,迁玄武司马,撰《白虎通德论》,征匈奴为中护军,兵败受牵连,死狱中,善辞赋,有《两都赋》等。 2、《汉书》简介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 三、自主学习 1、字音字形 栘(yí)中数(shuò)通使且鞮(jūdī)侯丈人行(háng) 遗(wèi)单于缑(gōu)王昆邪(hún yé)王浞(zhuó)野侯 阏氏(yān zhī) 左伊秩訾(zǐ) 煴(yūn)火膏(gào)草野

高中语文必修一《孔雀东南飞》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孔雀东南飞》学案 学案博苑 11-22 1430 高中语文必修一《孔雀东南飞》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长篇叙事诗的特点 (2)加深理解赋、比、兴和浪漫主义手法在抒情上的艺术效果 (3)学会通过赏析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去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一、背景 在东汉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相当苛刻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清规戒律。“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本文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在焦母的威逼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 二、解题 (1)本诗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又名《焦仲卿妻》。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这是我国最早的乐府诗集。本诗时保留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也是最长的一首长篇叙事诗。称“古今第一首长诗”(区别于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与《木兰辞》合称“乐府双璧” 乐府:原指掌管音乐的官府,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为“乐府”或者“新乐府”。 (2).汉乐府:“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三、知识梳理与课文把握

1、注音: 自缢()箜篌()()公姥()伶俜()腰襦 ()哽咽()葳蕤() ()遗施()聘礼()磐石()拊掌()否泰()赍钱()踯躅 ()()冥冥()摧藏()晻晻()仕宦 ()蹑履()玳瑁() ()明月珰()纤纤()窈窕()()便言 ()婀娜()() 鹄舫()幡()骢马()鲑() 课文把握 1、文章结构 开端——兰芝被遣 发展——夫妻惜别 再发展——兰芝抗婚 高潮——双双殉情 尾声——告诫后人 2、课文分析 (1)、概括诗前小序的内容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结局,作诗的缘由。 (2)、诗歌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兼用比兴,以孔雀失偶来暗示夫妻离别。孔雀徘徊反顾为全诗奠定深沉悲哀的基调。统摄全篇,引起下文故事。 (3)、尾声化为鸳鸯充满了什么色彩,结构上有何作用? 浪漫主义色彩,呼应开头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3、详解文章结构 本文是一首民间叙事长诗,可分为五部分: (1).开端第1—2段是兰芝主动向丈夫提出将她及早遣归母家,从而一下子将矛盾冲突和盘托出,兰芝外柔内刚的性格也得到了凸现。 (2).发展第3—8段,描写府吏周旋于专横的母亲和有主见的兰芝之间,既表现了他对爱情的忠贞,又充分展示出他在封建礼教重压下的软弱、复杂的性格。焦母虽尚未与兰芝直接交锋,但其狰狞面目已在儿子面前暴露无遗。(3).发展第9—12段写兰芝同婆婆、小姑和丈夫一一话别,从多方面展示了她善良而坚贞的性格。她的一番深明大体、不卑不亢的话,使婆婆多少有点心虚尴尬,只好装聋作哑。而她叮嘱小姑好好侍奉公婆,更表现出淳朴、真诚的感情,一个封建社会里完美的媳妇的形象,完整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4).高潮部分第13—22段写兰芝回母家后的遭遇,情节跌宕起伏,具有很强的戏剧性。阿母的软弱无主见,阿兄的粗暴和势利,官府倚势提亲,这一切都在兰芝的意料之中,促使她下定了以死殉情的决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