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哲学知识点整理

哲学知识点整理

哲学知识点整理
哲学知识点整理

哲学知识点整理

一、基础知识班级姓名

1.世界观、方法论、哲学

(1)含义:①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世界观就成了方法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

问。

(2)关系:①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哲学和具体科学: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

3.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4.哲学的基本派别

(1)唯物主义①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局限性:把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近代形

而上学唯物主义(局限性:把物质=原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①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认为整个世界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整个世界

依赖于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

二、唯物论

1.物质

(1)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3)固有的根本属性:运动。(4)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

2.意识

(1)本质:①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从意识的内容看,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2)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3)特点: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4)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3.运动:含义: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4.静止

(1)含义:①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

特殊的运动。

(2)静止不是绝对的不运动,而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相对静止。

5.规律

(1)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规则。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规律;规则是主观的,可以制定、修改、废除。

(3)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三、认识论

1.实践

(1)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构成要素: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观事物;实践的手段——劳动工具。

(3)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4)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试验活动。

2.认识:(1)特点:反复性、无限性。

(2)来源:实践(唯一来源)。获取途径:实践(直接经验)、书本(间接经验)。

3.真理:(1)含义: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对象。(2)基本属性:客观性。(3)其他属性:具体性、条件性。

四、辩证法

(一)联系

1.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主观联系:主观随意性、主观臆造的联系。

3.属性: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4.整体: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是一;

部分:事物的各个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是多。

5.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二)发展

1. 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 状态:①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②质变:事物根本性

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三)矛盾

1.含义:矛盾就是对立又统一。

2.基本属性:对立性和统一性(斗争性和同一性)

3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

4.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两者的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四)辩证否定

1.含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实质:扬弃。既不是简单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

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五历史唯物主义

1.社会存在:(1)含义: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2)内容: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人口因素,最主要、最

根本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1)含义: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2)内容:风俗习惯、社会心理、政治思想、法律思想、

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

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含义:①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

②上层建筑:指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设施、思想观点、社会意识形态等。

(2)关系: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

固和完善;当不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

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上层建筑为落后的经济基础

服务时,就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的前进。

6.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7.人民群众

(1)含义: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2)主体部分:劳动群众

(3)主体地位和创造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决定力量。

(4)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5)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8.价值

(1)含义: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2)人生价值: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3)人生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贡献。

9.价值观

(1)含义: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作用:①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是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②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

重要的导向作用。

10.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含义:①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做出判断。②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做出的选择。

(2)产生:是社会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实践的产物。(3)特征:社会历史性、阶级性。

(4)正确性: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11.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劳动着的人是幸福、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西方哲学史知识点整理

米利都泰勒斯:水本原 伊奥尼亚学派学派阿曼克西曼德:无定 (本原问题)阿纳克西美尼:气本原 赫拉克利特:火本原,流变说,逻各斯,辩证法(一切皆流无物常驻) 早期毕达哥拉斯:数本原、美德在于和谐、灵魂轮回说 古希腊南意大利哲学 自然哲(由本原追溯到存在问题先驱:克赛诺芬尼(对神、万物、真理的认识)并首次使用逻辑论证)爱利亚学派创立者、主要代表:巴门尼德(真理之路意见之路) 辩护者:芝诺(二分法、阿基里追龟、飞矢不动、运动场) 论证者:麦里梭(正面论证“存在”性质、修改巴门尼德) 多元论哲学恩培多克勒:四根、爱恨、同类相知、流射 (①深入事物内部结构,用结合与分离来说明事物生灭变化阿克萨格拉:种子、努斯、异类相知 ②放弃单一本原传统从事物寻找运动根源之外,重视认识论)留基波:德谟克利特老师,来自米利都 受巴门尼德与芝诺影响 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影象论、灵魂思想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一切理论都有对立的说法、社会生成论 智者派高尔吉亚:三个命题(无物存在、有物也不能认识、认识也说不出来) (恩培多克勒学生) 古 希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德性即知识、“是什么”问题、助产术 腊(师从按阿克萨格拉学生 罗阿尔克劳) 哲 学古麦加拉派:欧克里德与欧布里德——善即存在 (阐述苏格拉底时,深受爱利亚学派影响 典并且对晚期希腊怀疑主义影响甚大) 小苏格拉底学派昔兰尼派:阿里斯底波——善即快乐 时(被晚期希腊伊壁鸠鲁幸福主义所继承) 犬儒派:安提塞斯尼与第欧根尼——善即节欲期(受希腊晚期斯多亚学派的发挥) 柏拉图:前期理念论、分有说和摹仿说、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床喻、日喻和洞喻)、知识论、回 忆说、知识等级说(四线段说) 亚里士多德:知识的区分、《范畴篇》个别事物实体论、《形而上学》中实体学说和四因说、灵魂说 伊壁鸠鲁:准则学和物理学是手段,伦理学是目的(原子论、快乐主义伦理学)伊壁鸠鲁主义卢克莱修:丰富伊壁鸠鲁学派物理学、以原子论为基础批判宗教迷信、生物进化和文明起源 早期 + 巴内休斯:折中斯多亚学派与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学说;伦理学方面 否认哲人之德提倡中庸之道 晚期希腊斯多葛主义中期

2017届高考哲学知识点总结(吐血推荐)

(标示★的为复习的重要内容)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哲学基本常识)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理解哲学是什么? 1、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哲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来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反作用于生活,哲学总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只有真正的哲学才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才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 本观点。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 哲学是指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人们自发的、零散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 本观点。 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研究应该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 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对这个问 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哲学发展史上,虽然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但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因此哲学的基本派别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2015年考研政治马原哲学核心知识点

2015年考研政治马原哲学核心知识点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考点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一★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这是哲学的党性 (2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3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把握唯心主义的两个基本形态 ①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 ;(唐刘禹锡唯物②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4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 (马克思和旧唯物最主要区别:唯物史观① 阶级根源:在阶级社会,唯心主义哲学受到反动没落的社会阶级的拥护和利用,所以得到保存和留传。根源不能说主观和客观相背离, 因为它是认识错误的原因, 可以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 ② 社会根源:社会分工、脑体劳动分离,为片面夸大精神意识的作用提供了条件。 ③ 认识论根源:在认识过程中,将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加以夸大。将认识过程中的 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5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重点把握 (6马克思主义的特点:(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 ; (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 ; ①阶级性 ---公开申明为谁服务 ;(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没有认为世界统一 ②实践性 ---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 (解决问题的出发点 ----实践 ③ 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革命性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之上,即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之上。 (7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 ; 抽象与具体 ; 指导与被指导 ; 普遍与特殊。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一 ①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找出其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② 解放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破除不符合实际的旧观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③ 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指导下的实践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④ 解放思想是前提,实事求是是核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目的,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中国哲学史知识点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发展 内容提要 中国哲学的思想源头,可以追溯三代之时。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哲学获得了第一次大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哲学派别,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自己的哲学传统,对后世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章中国哲学的发生 1.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在“三皇五帝”的传说中,就表现出了中国思想发展的最初内涵与性格特征。 2.殷商与西周,都以氏族社会为基础,但在观念形态上却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殷人以“帝”为最高信仰,而周人“祈天”的同时却提出了“敬德”的观念。殷周之际的中国思想世界的这一变化,在中国最古老的两部著作───《尚书》与《易经》中集中体现出来。 3.春秋时期出现了社会结构的大变动。这种社会结构的大变化,反映在思想观念上表现为由宗教走向理性。这一思想过程在《诗经》中鲜明地反映出来。 4.进入战国时期后,改革变法成为时代潮流。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结构大变动,出现了新兴的中国古代知识阶层───士阶层。时代的变迁与士阶层的兴起,促成了中国思想世界的空前活跃,形成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格局。对春秋战国时期哲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及阴阳家。 第二章孔子创立的儒家哲学 1.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由他的学生们记录整理的《论语》一书,保存了孔子的言论思想,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文献。 2.孔子的哲学观念结构集中体现在“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一语中。孔子一方面认可“命”,表现出中国人的思想由尊“天”到信“命”的观念变化;另一方面则第一次鲜明地凸显了“仁”,形成了一个仁学体系。孔子以“爱人”为“仁”的基本含义,其“仁学”体系具有如下特征:一是“仁”的情感性,二是“仁”的普遍性,三是“仁”的族群本位性,四是“仁”的实践性。 3.孔子对何以成“仁”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形成了他的“为仁由己”的道德哲学与“为政以德”的政治哲学。 4.孔子的思想对以后中国哲学、中国思想、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孔子以后,儒家学者们从不同方面展开了他的思想,形成了儒门的分化,也促成了儒学的发展。 第三章老子奠基的道家哲学 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开创者。多数研究者认为,老子即较孔子年长的老聃。《老子》一书记载了老子的思想,但其成书有一过程,并非一人所著,亦非一时所成。《老子》有多种文本,既有传世本,也有近30年出土的帛书本和竹简本。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

哲学生活知识点归纳 第1-3课哲学基础 1、生活处处有哲学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3)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4)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科学知识概括和总结。 注意: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主要是研究的范围(对象)不同。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5、哲学的基本问题? 是什么?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有两个方面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为什么?P10 6、哲学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1)是什么?(根本观点)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注意: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区别 (2)主要派别: 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7、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 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8、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哲学知识点汇总

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资料生活与哲学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一)哲学是什么 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哲学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哲学与时代精神(1)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哲学属于文化范畴,是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2)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科学发展观是真正的哲学) 4、哲学的作用 (1)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哲学反作用于时代)①哲学批判旧思想和旧制度,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唤起人们的创新意识和科学实验精神。(批判功能)②哲学可以预见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塑造、引导功能)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1、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三)唯物主义含义及和三种基本形态 1、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特点: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质,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唯心主义的含义及两种基本形态: (1)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2)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惟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考研政治马哲重要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马哲重要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马哲重要知识点汇总(一) 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观点,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供根本准则和一般方法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或物质与意识、精神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并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方向。

的。它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形态。 (2)唯心主义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是第二性的。它是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一种歪曲反映。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态。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从而创造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崭新 的哲学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它的阶级性,公开声明它是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二是它的实践性,认为以往的哲学都是解释世界的哲学,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改造世界的哲学,还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特点,是阶级性、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 5、两种历史观的对立 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和历史唯心主义(亦称唯心史观)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西方哲学史知识重点word精品

、培根“四假相说” 1提出的原因:从根本的理论上尤其是认识论根源上来彻底地深刻地批判经院哲学。 2?具体内容 (1)假相的含义:假相(亦译作“幻相”、“偶像”),即盘踞在人的头脑中的一些错误观念,它们形成了成见或偏见,使人们不能正确地认识到真理,严重妨碍了科学的复兴。培根根据 这些错误的不同来源把假相分为四类,即“种族假相”、“洞穴假相”、“市场假相”和“剧场假相”,并对它们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 “种族假相”:指人性的缺陷,即人类在认识事物时,总是以自己的主观感觉为尺度,而不是以宇宙本身为尺度,从而陷入主观主义,歪曲了事物的真相。 “洞穴假相”:指个体差别造成的缺陷,即由于个人的天性不同、每个人所受的教育不同而形成的个人的偏见,它犹如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处的“洞穴”。相当于“坐井观天”。 “市场假相”:指语言交往中产生出的误解,即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由于用词的错误和混乱而造成的假相。 “剧场假相”:指各种哲学体系以及流行理论造成的错误,即人们盲目崇拜各种传统的哲学 体系和错误的证明法则,并将其移入人的心中而造成的偏见。 3?“四假相说”的意义 (1)双重性;不仅在于批判经院哲学的各种错误,而且更在于提出自身的哲学主张和思想。 (2)普遍性;不仅揭露了经院哲学产生错误的各种根源,也深刻地揭示了导致人们认识主观性和片面性的种种认识论根源。 (3)启发性;启发人们消除错误的根源并获得正确的知识。 (4)局限性;没有揭示错误的社会历史上的认识根源。(如阶级根源等) 二、笛卡尔 一、天赋观念一一唯理论的起点 天赋观念:清楚明白、不证自明的真观念,如几何学的公理、逻辑学的基本规律以及上 帝的观念等。 (1)原因:感觉经验不可靠,因为会随着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所以不能成为哲学和其他知识体系的基础。因此,只有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才能成为哲学的基础。 (2 )区分三类观念:①外来的:依赖感觉;②自我制造的(虚构的观念):凭借想象; ③天赋的:出于纯粹的理智。 (3 )含义:是人在出世之前由上帝引入人心中的,由理性直觉获得的不证自明的观念。 (4)特点: ①首先,它决不能来自感官或想像,而是存在于理智中的,仅凭我们的理解得来的; ②其次,它必须是清楚明白、无可置疑的。一切清楚明白的观念就是天赋观念; ③最后,它是普遍有效的,是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是永恒的真理。 (5) 意义:天赋观念在笛卡尔哲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意义,它相当于“理性工具” 、 “逻辑形式”、“基本原理”或“基本观念”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哲学的基本原理,因为它是整个哲学体系的出发点和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归纳

导论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 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 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 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1842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①科学性: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革命性: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是革命的无产阶级; ③实践性: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观点; ④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⑤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时代产物,随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4.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要有怎样的态度和掌握怎么的科学方法? ①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③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维与存在,谁是世界的本原的问题。即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准。 2.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物质范畴: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什么意义? ①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 ②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③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④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⑤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意识的(含义)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自然界长期发展 的产物,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马克思说的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 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5.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6.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7.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主要有: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8.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

西方哲学知识点

一、古希腊时期(公元前7-2世纪) 1、苏格拉底(Sokrates,前469-前399,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 (1)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2)苏格拉底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3)主张:知识即美德;认识人自己 (4)在教学的方法上,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又叫“问答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他母亲是产婆,他借此比喻他的教学方法。他母亲的产婆术是为婴儿接生,而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 (5)信仰:理性主义 2、柏拉图(Plato,前427-前347,古希腊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学园派创始人,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1)柏拉图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 (2)认为认识就是回忆,坚持了唯心主义先验论 (3)代表作品:《对话录》、《理想国》 (4)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的人。(5)唯心教学:强调早期教育和环境对儿童的作用。在幼年时期儿童所接触到的事物对他有着永久的影响,教学过程要通过具体事物的感性启发,引起学生的回忆,经过反省和思维,再现出灵魂中固有的理念知识。就此而言,柏拉图的教学认识是一种先验论。 (6)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7)理性训练是柏拉图教学思想的主要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柏拉图始终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最终目标的。 (8)名言: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乃是双倍的无知。 3、亚里士多德(Aristotles,前384-前322,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逍遥学派创始人) (1)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2)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 (3)主张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且在不同时期各有所侧重。幼儿期以身体发展(体育)为主;少年期以音乐教育为核心、以德、智、美为主要内容;高年级要学习文法、修辞、诗歌、文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以及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学科。但不管怎样,重心都应放在发展学生的智力上。 (4)“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5)《政治学》是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政治学论著。 (6)亚里士多德的教学目的是发展灵魂高级部分的理性。 (7)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主张国家应对奴隶主子弟进行公共教育。使他们的身体、德行和智慧得以和谐地发展。在教学方法上,亚里士多德重视练习与实践的作用。 (8)是形式逻辑学的奠基人。 二、古罗马时期(公元前2-5世纪) 1、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前106-前43,古罗马政治家、雄辩家、哲学家,在哲学上,是折衷主义的代表) (1)支持古罗马的宪制,因此也被认为是三权分立学说的古代先驱 (2)在政治、法律思想方面的代表作是《论国家》和《论法律》。认为国家是人民的事务,

人教版高中哲学生活知识点总结

哲学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什么?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5)哲学指导生活。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基本问题 (1)内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依据——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③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3、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特点: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特点: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机械性、形而上学性) (3)辩证唯物主义(特点:A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B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C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历史唯物主义(特点:A它是时代的思想智慧,B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求,C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4、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人的主观精神是唯一的实在,是第一性的东西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 (2)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和本源。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 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②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③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③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哲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哲学概况】第1、2、3课 1、哲学与生活 (1)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含义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注意: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科学 3、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上的两个“对子”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 (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 (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 (人的主观精神是唯一的实在,是第一性的东西。 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意识决定物质)(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和本源。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5、正确理解“真正的哲学” (1)含义: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作用: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①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③总之,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6、马克思主义哲学 ⑴产生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②自然科学基础: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③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⑵基本特征:①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创立了辨证唯物主义),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其科学性在于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其革命性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其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作用: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生的根本指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辩证的唯物论】第4、5课 1、世界的物质性 ⑴物质的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⑵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物质概括了宇宙间的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具体物质形态是物质的体现。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⑶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①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②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2、物质与运动 ⑴运动含义: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⑵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高考哲学知识点归纳(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一、辩证唯物论 (一)物质 1.哲学的物质概念: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事物独立于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识所转移)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自然界是物质的(方法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具体表现。物质知识物质的具体形态共同的特征,物质是永恒存在,而具体形态有生有灭) 4.客观实在是相对意识来讲,客观存在是相对主观而言。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 5.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①从产生条件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②从构成要素看:构成社会物质生活的基本要素即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这些要素的客观性尤其是生产方式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③从变化发展看: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规律也是客观的。 ④从意识起源看: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6.关于世界物质性的几种说法: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 (二)运动 1.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原理】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方法论】要求我们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原理】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不变论。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 3.运动的含义: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4.静止的含义: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事业单位哲学知识点归纳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对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共同基础的科学反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无机物的反映特性进化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化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动物心理进化为人的意识。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促进了人脑,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促进了意识的形成。

考研政治必背知识点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考点

考研政治必背知识点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考点 1,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恩格斯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何者第一,有无同一)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②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③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④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2)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这是哲学的党性。 (3)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4)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把握唯心主义的两个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刘禹锡唯物)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5)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①社会历史根源、②阶级根源、③认识论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 (6)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7)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

①阶级性---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没有认为世界统一) ②实践性---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 ③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马克思和旧唯物最主要区别:唯物史 观。 (8)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作用(多选把握)(一) (1)揭示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我们理解社会提供思想武器。唯心不是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2)为我们认识社会提供了辩证法原则,我们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社会。 (3)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三观) (4)提高人们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3,马哲和西方哲学:反对科学主义但重视科学精神,反对抽象人本主义但重视人文精神(一) (1)科学主义否定哲学世界观功能,推崇科学知识,放弃世界观的研究。 (2)人本主义反对科学和理性,强调人的存在的本体论(不是以人为本),具有非理性主义的特点。

西方哲学史知识重点

西方哲学史知识重点-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一、培根“四假相说” 1.提出的原因:从根本的理论上尤其是认识论根源上来彻底地深刻地批判经院哲学。 2.具体内容 (1)假相的含义 :假相(亦译作“幻相”、“偶像”),即盘踞在人的头脑中的一些错误观念,它们形成了成见或偏见,使人们不能正确地认识到真理,严重妨碍了科学的复兴。培根根据这些错误的不同来源把假相分为四类,即“种族假相”、“洞穴假相”、“市场假相”和“剧场假相”,并对它们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 “种族假相”:指人性的缺陷,即人类在认识事物时,总是以自己的主观感觉为尺度,而不是以宇宙本身为尺度,从而陷入主观主义,歪曲了事物的真相。“洞穴假相”:指个体差别造成的缺陷,即由于个人的天性不同、每个人所受的教育不同而形成的个人的偏见,它犹如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处的“洞穴”。相当于“坐井观天”。 “市场假相”:指语言交往中产生出的误解,即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由于用词的错误和混乱而造成的假相。 “剧场假相”:指各种哲学体系以及流行理论造成的错误,即人们盲目崇拜各种传统的哲学体系和错误的证明法则,并将其移入人的心中而造成的偏见。3.“四假相说”的意义 (1)双重性;不仅在于批判经院哲学的各种错误,而且更在于提出自身的哲学主张和思想。 (2)普遍性;不仅揭露了经院哲学产生错误的各种根源,也深刻地揭示了导致人们认识主观性和片面性的种种认识论根源。 (3)启发性;启发人们消除错误的根源并获得正确的知识。 (4)局限性;没有揭示错误的社会历史上的认识根源。(如阶级根源等) 二、笛卡尔 一、天赋观念——唯理论的起点 天赋观念:清楚明白、不证自明的真观念,如几何学的公理、逻辑学的基本规律以及上帝的观念等。 (1)原因:感觉经验不可靠,因为会随着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所以不能成为哲学和其他知识体系的基础。因此,只有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才能成为哲学的基础。 (2)区分三类观念:①外来的:依赖感觉;②自我制造的(虚构的观念):凭借想象; ③天赋的:出于纯粹的理智。 (3)含义:是人在出世之前由上帝引入人心中的,由理性直觉获得的不证自明的观念。 (4)特点: ①首先,它决不能来自感官或想像,而是存在于理智中的,仅凭我们的理解得来的; ②其次,它必须是清楚明白、无可置疑的。一切清楚明白的观念就是天赋观念;

最新考研政治必背:哲学知识点总结优秀名师资料

2012考研政治必背:哲学知识点总结2012考研政治必背:哲学知识点总结 一、意识的本质(唯物论)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反映;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能动的反映; ?无论正确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存在中找到原形; ?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其形式是主观的; ?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了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列宁) 二、永恒发展的含义(辩证法)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是前进性的运动; ?发展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 三、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和意义(辩证法) ?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 ?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 ?一切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因此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具体事物的集合体。 四、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辩证法)

?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辨证关系,不能只 看一方面而忽视另一面。 ?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坚持两点论中的重点论,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 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 五、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辨证关系(辩证法)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相互对立的: ?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现实性是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现实性是已实现了的可能性。 ?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辩证法)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有区别的: ?必然性是指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 ?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决定的; ?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它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