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市丰台区2019届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北京市丰台区2019届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北京市丰台区2019届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北京市丰台区2019届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北京市丰台区2019届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1—7题。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

23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材料一鲤鱼是我国

常见的一种淡水鱼,体态肥美,品种繁多,分布广泛,而且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养殖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时代,人们就已经有意识地在池塘里养殖鲤鱼,以供食用。鲤鱼深受劳动大众的喜爱,这与它自身的特点是分不开的。一方面,鲤鱼肉质鲜美,是餐桌上常见的一道佳肴,王维的《洛阳女儿行》就有“侍女金盘脍鲤鱼”的诗句;另一方面,在我国的水产养殖业中,鲤鱼具有产量高、成活率高的特点,能为养殖人员创造极为可观的产业价值。著名教育家夏丏尊认为:“中国民族的重实利由来已久,一切学问、宗教、思想、艺术等等,都以实用实利为根据。”所以,在生活中用途广泛、价值较高

的鲤鱼就脱颖而出,不仅成功吸引了劳动者的视线,还与中国传统的实用主义不谋而合,与民间智慧产生了紧密的联系。人们在养鲤食鲤的生产生活中,逐渐产生了对鲤鱼的多样情感,有了精神层面的追求。鲤鱼成为劳动大众赋予艺术想象的对象,开始具备象征意义。在民间,鲤鱼是吉祥富足的象征,人们常赠鲤以示尊敬和祝贺。明清以后,运用物象谐音组成吉语,给事物以象征意义,更多地是表达对农事、物产、年运丰足的祈祝,最终让它演化成

迎祥纳福的吉祥形象。“鱼”与“余”同音,“有鱼”与“有余”同音,鲤鱼有了富足有余的寓意,“年年有余”“吉庆有余”等题材在民间绘画、剪纸、刺绣、印染、陶瓷中被大量使用,表达了对农作物丰收的期望,继而延伸为对命运、财富、机遇的吉祥祝愿。鲤鱼,还被视为爱情的信使,寄托了人们最美好的情感。从远古时代开始,鱼就是生殖崇拜的对象,而淡水鱼中的鲤鱼与人类最为亲近,又具有繁殖能力强、体态优美、色泽艳丽等特点,人们便将其与男女之爱联系到一起,情人之间传递书信也常常被称作“鱼传尺素”“鱼雁传书”。鲤鱼就这样成了爱情使者,闪烁着浪漫主义光芒。在鲤鱼的美好寓意中,勇气也是很具有代表性的。“鲤鱼跳龙门”是民间的经典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勇敢坚毅的鲤鱼形象成为人们喜爱和追求的对象。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演化为龙。这样的故事在不同地区也存在着大体相似的版本,它们有共同的母题和想要传递的精神:逆流而上,勇敢进取。后人也以“鲤鱼跃龙门”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的意外之喜,鼓励寒门学子刻苦读书,积极入仕。现如今,被社会广泛重视的各种升学考试和职位面试就是当代的“龙门”,人们想通过“大红鲤鱼”寄

托自己的美好愿望,从而实现精神慰藉,这正是相同社会心态的继承和延续,体现出民间文化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鲤鱼通过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想象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每一个象征意义的背后都蕴藏着一种文化心理,对这些象征意义的研究,正是对其创造者——劳动大众的心理需求与精神

文化的探索,能解释生活中各类现象的成

因。.

(取材于周启慧《鲤鱼的民间象征意义》)1.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于鲤鱼深受劳动大众喜爱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分)3(.产量高,产

业价值可观。BA.肉质鲜美,是常见的佳肴。.艺术形象清新高雅脱俗。DC.符合中国传统的实用主义。分))(2. 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我国最早发现锦鲤的历史记载为殷商时代。A.谐音因素是鲤鱼作为吉祥富足象征的原因之一。B.勇气成为鲤鱼的代表性寓意说明中国人重视对勇气的考查。C.研究鲤鱼的象征意义可以解释生活中各类现象的成因。D33.下列古诗中的“鱼”和“鱼传尺素”中的“鱼”象征义相同的一项是()(分)(晏几道《生查子·关山魂梦长》).关山魂梦长,鱼雁音尘少。A(范仲淹《江上渔者》)B.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C(陶渊明《归园田居》)D.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4分).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A.追溯:溯,shuò,逆水而行,后引申为追求根源。B.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一致,可换为“殊途同归”。C.飞黄腾达:飞黄是传说中的神马名。喻官职、地位上升得很快。D.慰藉:藉,jiè,与“蕴藉”的“藉”读音和字义都相同。材料二近来,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等网络社交媒体上兴起了“转发锦鲤”的热潮。表述形式简单

通用:一张锦鲤的图片,并附上文字“转发此锦鲤就会有好事发生”。如此简单的表述却能吸引大批

人的点赞转发,尤其是在各类考试前夕,形态各异的锦鲤就会活跃在不同的分享页面上。希望通过“转发锦鲤”给自己带来好运气,保佑自己顺利渡过眼前的难关。这似乎是文明的“倒退”——迷信,但有趣的是,转发锦鲤的人里面十之八九都是不相信借此可以转运的科学论者,事有不顺的转发者里面又大部分都清楚不顺利的事情另有因由,这样看似矛盾的现象却在我们身边普遍存在着。自古以来,迷信似乎一直深植于我们的血脉之中。在科技极度落后的时代,我们因为知识有限,不得不将一切未知的答案推之于鬼神的力量,又因为生活艰辛却人微力薄、难以排解,便将信仰寄托于鬼神,以期获得心理安慰。这是不难理解的。然而现代人的“迷信”又从何而来呢?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生活节奏的加快,市场竞争的加剧,让我们在疲于奔命的同时,也被周围环境中无数不稳定的可变因素干扰着,我们越来越不确定我们是否能真正做好一件事,是否可以处理好任何突发状况。正是这种潜在的心理上的不确定

性.

和不可控性使得大多数人纵使是坚定的无神论者,同时也做好了充足准备,却也难免会有转发锦鲤只求心安的一时迷信。但是,如果只是寻求心理安慰,

那么可供选择的途径比比皆是,比如听音乐放松、再次检查一遍准备事项是否充分,为什么还是不断地有人转锦鲤呢?这一方面在于人们心理上对于

正能量事物的无限渴求:无论用来加强信心的方法有多少种都不妨再试一遍。另一方面在于转锦鲤这一事情的“神奇性”:微博上、空间里到处都有人表示自己一转锦鲤好运就来了,这种渲染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于这种途径的信赖程度。人从根本上具有强化因果关系的心理倾向,在一件事情发生后我们会下意识去寻求其原因,而把碰巧发生的事情归之于因果使然,但这两种事物实际上不过是“伪相关”。而看到这些消息的人,又不可避免地进一步强化了这种伪相关。因此,我们对于无法解释的事情的不可知性进一步转嫁到了迷信身上,这点和古代的民众如出一辙。现代人转锦鲤纵然是迷信的一种表现,但我们的迷信仍然富有“科学”色彩。不难发现,我们迷信的对象是具有一定科学性的,因为锦鲤自古便有着“鲤跃龙门”等好运象征,所以我们认为转发它能得好运是有道理的。并且我们迷信的手段也是具有科学性的,理智仍占据着我们大脑的主导地位。我们当然不会相信那些诸如打人、放火便能转嫁厄运的言论;即使是转发锦鲤这种小

事,我们也会懂得适可而止,不会转发几百上千次。这便是我们的所谓“科学”迷信。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当今,“迷信”一词并不再具有绝对的

贬义。我们转锦鲤是因为我们有目前正迫切追求的事情,而它能给予我们更多的自信、乐观和希望。这是可以正面引导我们努力生活的积极的心理暗示,因此不失为一种可以排遣我们压力的良性手段。但是,这绝不能成为懒惰的人拖延事情、试图不劳而获的借口,这种渴望小概率事件大概率发生的心理显然是对科学迷信的一种扭曲,丧失了客观理性的思考,对我们百害而无一利。转锦鲤是可以有的,但是努力才是必不可少的成功秘笈,这才是现代“科学”迷信的真谛。(取材于李琳《从转锦鲤看

现代人的“科学”迷信》)5.下列对于材料二中“伪相关”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古代民众和现代人在心理上的通病。A.把碰巧发生

的事情归之于因果使然。D.易被人们不断地渲染、加深、强化。C.富有科学色彩的一种迷信方式。)(6.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部分转发锦鲤者在生活中事有不顺并且不清

楚事情不顺利的因由。B.现代人的迷信来源于生

活压力的加大以及环境中不稳定因素的干扰。C.人

们在转发诸如打人、放火便能转嫁厄运这样的言论时会适可而止。D.因为迷信一词不再具有绝对的贬义,所以转发锦鲤的行为无可非议。7.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人们转发锦鲤的原因。(5分)题。8-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分。24小题,共6二、本大题

共.

(1)凡国有三制,有制人者,有为人之所制者,有不能制人,人亦不能制者。何以知其然?德盛义尊,而不好加名于人。人众兵强,而不以其国造难

生患。天下有大事,而好以其国后。如此者,制人者也。德不盛,义不尊,而好加名于人;人不众,兵不强,而好以其国造难生患;恃与国,幸名利。如此者,人之所制也。人进亦进,[1],如此者,不能制人,人亦不人退亦退;人劳亦劳,人佚亦佚,进退劳佚,与人相胥能制也。爱人甚而不能利也,憎人甚而不能害也。故先王贵当,贵周。周者不出于口,不见于色;一龙一蛇,一日五化之谓周。故先王不以一过二,先王不独举,不擅功。[2]。约束则解,结纽则绝。故亲不在约束、结纽。先王不货交,先王不约束,不结纽不列地,以为天下。天下不可改也,而可以鞭箠使也。[4][3]为之也。余目不明,余耳不聪,是以能继天子之容。官职亦然。时也,利也,士时者得天,义者得人。既时且义,故能得天与人。先王不以勇猛为边竟,则边竟安。边竟安则邻国亲,邻国亲则举当矣。(取材于《管子》)注释:【1】胥:从。【2】结纽:与别国结成同党、缔结联盟。【3】士:事。【4】容:指天子圣德。[2][1]

帅师伐随,取成而还。君子曰:以汉东诸侯叛楚。冬,楚斗榖於菟(2)随“随之见伐,不量力也。量力而动,其过鲜矣。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诗》曰:‘岂不夙夜,谓行多露。'”宋襄公欲合诸侯,

臧文仲闻之,曰:“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二十一年春,宋人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楚人许之。公子目夷曰:“小国争盟,祸也。宋其亡乎,幸而后败。”秋,诸侯会宋公于盂。子鱼曰:“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其何以堪之?”于是楚执宋公以伐宋。冬,会于薄以释之。子鱼曰:“祸犹未也,未足以惩君。”(取材于《左传》)注释:【1】随:国名。【2】斗榖於菟:人名。)(3分)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恃与国,幸名利佚:安逸.人佚亦佚B与:结交周:周密以为:认为故先王贵当,D.以为天下贵周C.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则边竟安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随之见伐B哀吾生之须臾.宋其亡乎其皆出于此乎C.会于薄以释之而君幸于赵王D.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10分)德盛义尊,而不好加名于人A.

有的国家德义尊盛,却不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国B.如此者,人之所制也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是人制造出来的灾难C.故先王不以一过二,先王不独

举,不擅功所以先王不夸大其词把一说成超过二,不独自蛮干,不独自占有功绩D.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成败是由自己,难道是由别人吗11.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①时者得天,义者得人。既时且义,故能得天与人②君欲已甚,其何以堪之1.依据短文()管子关于“三制”的论说,推断短文(2)“楚人许之”的意图。(512分)[1],“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13.孔子在《论语》中称赞管仲:如其仁。”又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请结合短文(分)61)解释孔子这么说的理由。(注释:【1】如其仁:就是仁。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14—16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游龙门奉先寺杜甫[3][2],月林散清影。游,更宿招提境。阴壑生虚籁已从招提[4]逼,云卧衣裳冷。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天窥象纬25岁时注释:【1】龙门奉先寺:龙门即龙门山;奉先寺,龙门石窟之一。此诗为杜甫游历之作。【2】招提:梵语,指僧人。【】象纬:天上星辰错列,如经纬一4】虚籁:风声。【3般。分)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首句写游寺,二句承上写住寺,中间两联承前详写夜景,七句转到清晨钟

声,八句A结于心有省悟:起承转结,构思精巧。.诗人夜宿奉先寺,山谷里的阵阵风声,月下树林飘动摇曳的清影,夜幕上恰似经纬B的星辰,无不渲染出环境的虚静高寒。.作为杜集开篇第一首诗,有人评价“不用禅语而得禅理”,这正是诗人佛家精神的C反映,也代表了杜诗的基本思想倾向。.诗中的青年杜甫虽不是佛教徒,但对佛教思想也有深刻领悟,唐代文化兼容并包,D读书人广泛受到多种文化观念的影

响。.

15. 下列诗句没有表现禅意佛理的一项是()(3分)A.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B. 泉声咽危

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王维《过香积寺》)C. 阴阶明片雪,寒竹响空廊。寂灭应为乐,尘心徒自伤。(钱起《哭空寂寺玄上人》)(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D.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6分)16.本诗中间四句用词精妙,手法高超,请结合诗境,作简要赏析。(分)17.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8

①杜甫晚年在颠沛流离、贫病交加的境遇下写出许多内涵丰厚的佳作。比如《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②《游龙门奉先寺》中“月林散清影”一句写的是月夜之景。《岳阳楼记》中也有关于月的描写:“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③“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和杜甫的诗歌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相比杜甫诗的现实主义风格,李白的诗则具浪漫主义色彩。比如《梦游天姥吟留别》:“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④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还包含着抒情说理的成分。比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其孰能讥之乎?”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18—22题。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长毋相忘①我有一个学生,她先到澳洲,后到英国,如今暂时栖泊在加拿大。飘泊的成果是

英语说得像流水一样畅快,举止温柔舒曼,很有些欧美气味。可是这些年,总是会在假日里到唐人街去买些字帖、笔墨。她的才华并不在把笔挥毫上,她只是喜欢字帖里古典的气息。②我想起秦汉瓦当、竹简上让人心跳不已的四个字——“长毋相忘”。

这是怎样的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怀啊!③有时我总是想,一个人的信念被遏止,譬如不让我纵笔泼墨,沉醉于这千年的回声里,日子将是何等昏暗。有时候出长差,宾馆舒适的环境只能看看电视,我明显地感到擅长提按的手指变得荒疏了。这使我生出几许恐慌来。可以消遣的娱乐场所无处不在,却从来没有一处摆上文房四宝,让这些痴迷于翰墨的游子放牧心灵。于是时间一长,心绪就纷乱,惶惶然急着赶回,步入书斋,倒上一缸子墨汁,拈起那杆已经枯干多日的羊毫,痛快淋漓地埋头狂写,不知今夕何夕。④人是很需要有一种牵挂的,并且要用精神浇灌使之精湛和持久。从一些过往的人事中,看多了模模糊糊的剪影,时而宦海沉浮时而艺苑张帜,这种嗜好的游移性是越来越频仍了。转眼春风化为秋月,才知凡是触及过的仅得皮毛之相。有一段时间

我.

201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带答案

201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带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语(一)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一定时间后,通过扫描二维码查看考题视频讲解。 一、现代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字,完成1-3题。 宋代诗经学研究逐渐突破汉代诗经学束缚,呈现一片繁荣景象。南宋中期的朱熹是在诗经学理论和注解《诗经》两方面皆有创获的代表人物。他对于《诗经》演进历程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在审视历代诗经学者长处与不足的基础上自成一派,既上承汉代诗经学,又下启清代诗经学,还影响着

现代诗经学。 朱子在诗经学研究方面较之前宋儒走得更远,真正突破 了汉代诗经学的束缚。他不拘泥于门户之见,对汉代诗经学 和宋代诗经学中合理的部分加以吸收、为己所用;对不足之 处则加以批评、为己镜鉴。这与他格物穷理的认识论正相契 合:汉儒长于训诂,于格物有助≈宋儒长于义理,于穷理有益。同时,他亦能不断反思自己旧说之弊,最终去《小序》以言《诗经》,撰成今本《诗集传》并不断加以修正。正是 在这个扬弃过程中,朱子在义理的统摄下兼重训诂,合汉、 宋之长加以综合而弥补其不足,从而形成自己的诗经学。 朱子以绍承孔、孟道统为己任,以格物穷理为方法论原 则构建诗经学,重点体现在诗经学理论和治《诗》实践两个 方面。 朱子在诗经学理论方面所获尤多,这与其治《诗》理念 息息相关。其治《诗》宗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破除汉代 诗经权威,试图回归圣贤本意;二是遍采群言,加以熔铸综 合后成为新篇,以揭明圣贤大道和天地自然之理;三是指导 为人为学,以便于学者切己体察。朱子的治《诗》,首先以《诗》为“经”,其次才兼顾其中的学特色。朱子的治《诗》 原则,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严别经、传,以《诗》言《诗》;二是由训诂以求义理,二者并重,不可偏废;三是简洁;四 是多闻阙疑。

2019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2019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一)论述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代中国从天圆地方“天下”进入地球“天下”以来,传入了西方“人性恶”的人类哲学思想,以及与之相匹配的遏制“性恶”的国家行政观念:因为人性本源是恶的,因此必须配之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国家制度。 这种关于“人性恶”的人类哲学观点,中国其实在春秋战国时代早已有之,代表人物便是诸子百家之一的荀子。荀子持“人性恶”观点,而同时代的孟子则持“人性善”的观点。 中国古代历史的各种哲学流派,有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按故往历史中国十分惯常思维的“大是大非”原则来看,人性的善与恶,是两个绝然相反的人类社会哲学元素,荀子与孟子应被归为两个不同的学说流派。但中国流传至今的传统学术却把两位持泾渭分明哲学观点的人,同称为“儒家”。不知两位已作古二千多年的大学者会不会在黄土之下跃骨而起? 仔细想来,把不同哲学流派的学者们归于“一家”的文化现象,也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情理之中。中国数千年实行的是皇权行政一统论,而与行政一统论相匹配的学术一元论,也就不得不把为华夏人类思想作出过杰出贡献的各流派人物都归入相同的彀中。在归入“一家”之后,再予以分门别类,作内部清算,谓之“一家”之内的不同“路线斗争”,再或逐“师门”,斥之学术叛徒、学术内奸。那个时代的这种学术的历史发展逻辑,同样与封建社会一统皇权独裁之下的“羁縻”臣僚、清算各派臣僚的行政制度,完全匹配。但显然,两者本来就不在一个学术流派中,而这正是符合近代以来人们认同的人类历史“学术多元论”观点的。历史地看,皇朝社会恶劣的一元论阻碍了古代中国社会分科学说的产生,从而使古旧读书做官的儒学成为通向文化一元论的单行线和独木桥,但人类思想(包括经济形态)本质的多样性决定了学术的“多元”,何必纳入一家?它实质是泯灭了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哲学思想的丰富多彩性。 春秋末期,早于荀子孟子一百年的孔子仅谈到了人类哲学“仁”的思想,而荀孟则开始了人性恶和人性善的争论。众所周知,自后两千多年中国皇朝历史遵循了孔孟之道,而荀子的“性恶”人类哲学思想早已被皇朝历史自我消弭于无形之中。有当代考古学家指出,人类文明历史数千年以来,人们的物质与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人类的性情几无改变。笔者以为,人类历史一直存在着这么一个人性现象:越是缺什么,便越是提倡什么。这就像表决心发誓要克服自我一样。著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在提到孔子“仁”思想时这么说:“按孔子的看法,一个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防范不仁的念头,可见性恶来自先天”(黄仁宇著《万历十五年》)。 说性恶可使但凡是人都受到“性恶”遏制,说“性善”则可以使一部分“圣人”免于遏制。这在今天的人看来,道理很简单。假如古人因受人类社会认识论的局限而偏入旁门(轻视实践的古人先给予认知上的定义,再寻找“理”;现代人在实践中寻找“理”),那么,今天的人如果再提“性善”论,则别有它图了——人类历史证明:提倡“善”的人就是“善人”,那是一种是人都不信的鬼话。正如明代哲学家李贽所揭示:孔孟“其流弊至于今日阳为道学,阴为富贵!”(选自《关于人性的善与恶》,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西方人是持“人性恶”的哲学观点的,与之相匹配的是遏制“性恶”的国家行政观念以及“法律面前 人人平等”的国家制度。 B. 作者认为,“人性恶”和“人性善”是两个绝然相反的哲学观念,不应该将分别持有这两种观念的代 表人物荀子和孟子归属于同一个哲学流派——儒家。 C. 把分属不同哲学流派的学者归于“一家”是为了顺应中国古代的历史发展,因为中国数千年来实行的 是皇权行政一统论,而学术一统论是与之相匹配的。 D. 作者认为,现代人再提“性善”论,就是另有所图,而古人提“性善”论只是因为认识论的局限,入 了“先给予认识上的定义,而寻找‘理’的偏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作者以近代西方“性恶论”哲学思想流入中国为引子,探讨了“人性恶”的哲学思想在中国悠久的历 史。 B. 作者在论证中国古代“人性恶”的哲学思想不应该被湮没时运用了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论证方 法。 C. 作者引用著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的话是为了证明,儒家大师孔子从本质上讲也是持“人性恶”的观 点的。 D. 作者指出中国古代历史哲学流派的“奇特现象”,是为了阐明“性恶论”在中国历史中湮没无闻的政 治历史原因:皇权行政一统论形成了学术一统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作者认为,中国古代皇朝社会恶劣的一元论阻碍了中国古代社会分科学说的产生;否则,中国古代的 文化哲学思想一定会丰富多彩。 B. 人类历史从来一直存在着这么一个人性现象:越是缺什么,便越是提倡什么。作者认为儒家提倡的“性 善”论正是如此:人类缺少“善”,所以提倡“性善”。 C. 中国关于“人性善”和“人性恶”的哲学思辨,历史悠久。“性恶”论消弭于无形主要是“性恶”论 的理论缺陷:说性恶可使但凡是人都要受到“性恶”的遏制。 D. 明代哲学家李贽认为,“孔孟‘其流弊至于今日阳为道学,阴为富贵’”,指出儒家成为某些人追求 荣华富贵的工具,否定了儒家作为一个流派存在的必要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你可能误解乡愁 王鼎钧 算命的先生说,我的八字是“伤官格”,不守祖业。他说的“不守祖业”有两个解释,一是败家,一是漂流。我家毁于两次战争,无家可败,只剩下漂流这一个选项了。 流亡是一种首尾不相顾的生活,像一条线。在我生长的那个社会里,线缠成球,后来这个球散开了,这根线弯弯曲曲拉长了。于是“丁公化鹤,王子求仙”这样的故事就产生了,甚至“穆王南征,一军尽化。君子为猿为鹤,小人为虫为沙”。这根线最后也许能像马蹄铁,两端遥遥相望,可是再也没法连接起来。 流亡也有它的哲学。哲学解释生存,流亡既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需要解释,有需要就有发明。流亡也有它的言之成理,持之有故。 “在历史中,每个人都只是一枚随波的落叶”,没错,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原乡、异乡,都是为叙述方便而设的名相。 “是否是一种悲凉?”是的,如果你在作诗。

北京市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检测试卷上课讲义

北京市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检测试卷 学校年级姓名 一、我会看拼音,写词语。(8分) huān qìng zǐxìzāi hài yōng bào ()()()() gūniáng xiūxīyǔzhòu bōlàng ()( ) () ( ) 二、我能在划线字正确的音节下面打“√”。(9分) 兴(xīng xìng)奋欢乐(lèyuè)淹没(mòméi) 漂(piào piāo)流弯曲(qūqǔ)好(hǎo hào)奇 上当(dàng dāng)首都(dōu dū)背(bēi bèi)课文 三、我会填写正确的字。(8分) 一()衣服一()树一()鱼一()马 一把()一盘()一张()一头()四、比一比,再组词。(8分) 区( ) 坏( ) 休( ) 吸( ) 巨( ) 怀( ) 体( ) 极( ) 云( ) 可( ) 己( ) 京( ) 运( ) 河( ) 记( ) 景( ) 五、我会写意思相反的词语。(8分) 爱—( ) 丑—( ) 伤心—( ) 虚假—( ) 多—( ) 黑—( ) 饥寒—( ) 复杂—( ) 六、我会照样子写出意思相近的词语。(4分)例:连忙—赶紧 著名—()漂亮—()特别—()立刻—() 七、我能补充成语。(8分) ( )高( )淡( )谷( )登坐( )观( ) 自( )自( ) ( )收( )藏( )军( )马十( )十( ) 无( ) 八、我会连。(12分) 1、学电脑梳理羽毛 做图案观赏旗帜 拼作业挥舞风景 2、欢快的阳光认认真真地走路 先进的脚步急急忙忙地上课 温暖的科技吞吞吐吐地说话 九、我会给句子加上正确的标点。(3分) 1、窗外那棵树上有一只小鸟在唱歌() 2、明天你能和我一起去小刚家吗() 3、天空的云朵一会儿像小鸡,一会儿像小马,多么好看啊() 十、我能照样子写句子。(6分) 1、湖水像一面镜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嫦娥奔月是神话故事,女娲补天也是神话故事。 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是________________。 3、例:他把小鱼扔进大海里。小鱼被他扔进大海里。 他把教室扫得干干净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卷(一)

201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卷(一)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加横线的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相同的一组是() A.着zháo 着急着数着凉不着痕迹 C.落luò落魄涨落落枕丢三落四 D.泊bó飘泊湖泊停泊淡泊名利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灌注全神贯注截流开源节流 B.直言仗义执言提名金榜题名 C.背景离乡背井终身奋斗终生 D.委曲委屈求全事故人情世故 3.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A.穿针(使线的一头通过针眼) 穿针引线(比喻从中撮合拉拢) 看穿(看透) 望穿秋水(形容经霜后的秋水很清,能看到水底) B.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而有名的学者) 大器晚成(指能担当大事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比较晚) 大计(长远的重要的计划) 大旱云霓(形容盼望的迫切) C.文豪(杰出的、伟大的作家) 文不加点(写文章不打标点符号) 文言(指五四以前通用的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 文恬武嬉(指文武官一味贪图享乐,不关心国事的腐败现象) D.高歌(放声歌唱) 高瞻远瞩(比喻眼光远大) 高手(技能特别高明的人) 高屋建瓴(从高往下倒水,流畅无阻) 4.下列各句加横线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人类对大自然的每一点破坏,都遭到了相应报复,“环境”污染的威胁,不亚于第三次世界大战,这绝不可视同儿戏。 B.刘老师当班主任二十多年,勤勤恳恳,日理万机,不幸积劳成疾。 C.他俩50年前是好朋友,没想到半个世纪之后在他乡萍水相逢,真是喜出望外。 D.在球迷的呼吁下,教练使用了巴乔,他在赛场上果然深乎众望,多次挽救了意大利队。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从信息角度看,真话和假话同样可以具有最大的信息量。_____从社会角度看,______具有一定信息量而又切题的真话,______可能获得最佳效果,具有一定信息量而又切题的假话,表达效果等于零。这是人所皆知的常识,______是语言表达最重要的原则之一。 A.但是只有才也 B.因为只要就也 C.因为只有才却 D.但是只要就却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国家自从明确了全国统一的“五一”“十一”放假日之后,中国的假日经济就成为一个新的投资热点。 B.印度的电脑软件经过短短的十几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跃成为世界经济舞台的新明星。 C.全球化经营已成为当今众多大公司的发展战略,而兼并则是它们调整经济结构和生产布局的重要手段。

模拟题:2019年高考语文模拟题1(含答案)

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董卿《中国诗词大会》 你在学习上花的任何努力,都会在高考时刻给你回报。----寄同学们 声明:部分素材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烟火作为中国的民俗文化,其所沉积的宗教、民俗、神话、社会乃至美学意义,令人叹为观止。 《周礼·春官》所载“九祭”中,第三祭“炮祭”,这种烧柴祭天的仪式,被认为是烟火的起源。烟火的流行,始于唐而兴于宋。南宋时,开始用火药制作烟火。至于其功能,依然延续驱鬼辟邪的旧俗,其后,烟火延伸成为敬神拜祖之祭祀以及检阅军队等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绵延至明清,烟火除祭祀功能外,更多用于节庆、典礼、娱乐、婚丧嫁娶等礼仪。及至我们这一代,烟火原初的驱邪、祭祀功能逐渐淡出,差不多蜕变为纯娱乐的工具。 对烟火的质疑,来自于现代都市文明的崛起。相比起来,烟火与都市文明在实践层面上的冲撞、矛盾关系,远大于两者在文化上的依存关系。的确如此,烟火爆竹的四处散放,给都市带来自娱的快乐,也带来各种问题。都市为此付出过巨大的、难以承受的代价。因此,有学者将此现象谑称为恶俗、恶习,虽刻薄了些,却也道出了由烟火燃放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在这种压力下,改变烟火的燃放方式,便成为都市文明发展的必然。 如何既存护烟火所固有的习俗与记忆,又使其在与都市空间的结合中,转型为当代艺术形态,日益成为时代性课题。近年来,由艺术家、工艺师、城市管理者等合作的,以烟火为媒介的大型公共艺术,成为破解上述难题的理想方案。烟火作为公共艺术,不仅以全新的视觉景观呈现出都市的活力,也准确地表达了时代的精神诉求,更为重要的,它还将爆破有效地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有效避免了散放时可能带来的危害。烟火作为公共艺术的范例极多,在澳大利亚、英国、西班牙等国际性的音乐烟火大赛及各类庆典上,以某一主题为旨归的大型烟火燃放与爆破,已然成为常态。 就艺术创作而言,烟火是一个具有无限开拓空间的新领域。在艺术家手中,烟火被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突破原有局限,一跃成为大型的爆破艺术新形态。它带给观者的,是视觉、听觉复合为一的现场震撼与艺术感受。虽然烟火在天空中转瞬即逝,却以其华丽盛大,给人们留下恒久的审美记忆。在这里,值得确信的是,凭借现代科技的支持,烟火已在艺术与审美层面,完成自我重生。 当然,仅仅在视觉审美层面理解烟火的公共艺术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艺术家的烟火艺术创作,往往是围绕某一时代主题而展开的。以时代精神、文明进步、科学理念等主题有效地置换炮祭中的旧习俗、旧观念,是烟火由炮祭转向大型公共艺术的关键一环。另一个事实在于,观者只有与时代主题心有所感,意有所通,将视听觉震撼转化为内心感应,方能带来心灵的快乐。比如,在2008年奥运会上,当燃放起烟火时,人们能够从绚烂的烟火中感受到一个国家成长的节奏,内心充满骄傲和自豪。烟火公共艺术之教化,和传统的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炮祭转向大型公共艺术,烟火准确地标志出一个都市、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尺度。燃烧于夜空的璀璨景象,震荡于寰宇的爆裂之声,不仅唤醒我们古老的记忆,也让我们脚下的道路熠熠生辉。

北京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课件《春回大地》

北京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课件:《春回大 地》 教学目的: 1.感受春天的美妙,并从中理解词语的意思,“解冻、苏醒、发芽、草坪、杨柳吐绿、百花争艳”。 2.再次学习加偏旁,换部分的记字的方法。 3.培养学生自己识字、记字的能力。 教学重点:再次学习加偏旁换部分的记字方法,自己记忆“冻”、“醒”“芽”“坪”“蜂”“鸭”等字。 教学难点:“醒”“蜂”字形记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现在是什么季节?你仔细观察了吗,大地发生了什么变化?(小草发芽了、冰雪融化了、柳树发芽了……)随即处是:万物苏醒 随之说:寒冷的冬天过去了,春天又来了,这就是,春回大地。 导入:你们喜欢这些描写春天的词语吗?那就赶快翻开书3、春回大地(板书)快读一读。 二、新授 1.自己读课文

指名A生读一读,然后B、C生读 出示词语:春回大地、万物苏醒、河水解冻、小鸭戏水、杨柳吐绿、百花争艳(指名读一读)请你们把这些好听的词一起读一读,然后把这些词放入课文中再读一读。 2.出示:书中前六组 请你们观察上面的6组记字的方法,看看都是用什么方法来记字的? 东——冻(解冻) 星——醒(苏醒) 牙——芽(发芽) 用加偏旁的方法来记字 地——坪(草坪) 虾——蜂(蜜蜂) 鸡——鸭(小鸭) 用换一部分的方法来记字 你们观察的真仔细!请你用你发现的方法记一记这些字。 3.汇报。说一说怎么记住的这个字?然后随字进行指导。 看“冻”为什么加两点水?(如果学生说不出,让学生说一说上学期学过的“汉字真有趣……两点冷冰冰)反问:冻上冰了,你说冷不冷? 什么叫解冻?(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归纳:就是冻着的东西化开了就叫解冻。)

201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带答案

201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带答案 x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语 (一)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一定时间后,通过扫描二维码查看考题视频讲解。 一、现代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字,完成1-3题。 宋代诗经学研究逐渐突破汉代诗经学束缚,呈现一片繁荣景象。南宋中期的朱熹是在诗经学理论和注解《诗经》两方面皆有创获的代表人物。他对于《诗经》演进历程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在审视历代诗经学者长处与不足的基础上自成一派,既上承汉代诗经学,又下启清代诗经学,还影响着现代诗经学。 朱子在诗经学研究方面较之前宋儒走得更远,真正突破了汉代诗经学的束缚。他不拘泥于门户之见,对汉代诗经学和宋代诗

经学中合理的部分加以吸收、为己所用;对不足之处则加以批评、为己镜鉴。这与他格物穷理的认识论正相契合:汉儒长于训诂,于格物有助≈宋儒长于义理,于穷理有益。同时,他亦能不断反思自己旧说之弊,最终去《小序》以言《诗经》,撰成今本《诗集传》并不断加以修正。正是在这个扬弃过程中,朱子在义理的统摄下兼重训诂,合汉、宋之长加以综合而弥补其不足,从而形成自己的诗经学。 朱子以绍承孔、孟道统为己任,以格物穷理为方法论原则构建诗经学,重点体现在诗经学理论和治《诗》实践两个方面。 朱子在诗经学理论方面所获尤多,这与其治《诗》理念息息相关。其治《诗》宗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破除汉代诗经权威,试图回归圣贤本意;二是遍采群言,加以熔铸综合后成为新篇,以揭明圣贤大道和天地自然之理;三是指导为人为学,以便于学者切己体察。朱子的治《诗》,首先以《诗》为“经”,其次才兼顾其中的学特色。朱子的治《诗》原则,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严别经、传,以《诗》言《诗》;二是由训诂以求义理,二者并重,不可偏废;三是简洁;四是多闻阙疑。 除了在诗经学理论方面的贡献外,朱子在治《诗》实践中,亦取得很大成就。其治《诗》的最终成果,就是今本《诗集传》。朱子能够完成诗经学的构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治《诗》方法的合理。朱子在治《诗》时,重校勘和训诂,并在此

甘肃省白银市201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一(含答案)

甘肃省白银市201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一) 本试卷共22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英文世界以瓷器(china)命名中国(CHINA),而中文世界对此“未持异议”,体现的或许正是双方对瓷器之于世界文化意义的高度共识。在陶器烧造上,世界各地的表现不约而同,可瓷器烧造的发明权则完全属于中国人。瓷器作为中国标志性的物产,在输出到世界各地的同时,也把中国的审美文化扩散到了世界各地。 瓷器与生俱来的实用性与审美性齐备的双重特征,预示着瓷器输出不仅是商业贸易,更是文化交流。历史告诉我们,最持久、最成功的文化交流,往往是通过商业手段与途径得以实现的。因此,中国瓷器输出,实际上是借助瓷器这种特殊商品的商业贸易行为,达成的一次规模空前的文化交流。 中国之所以成为瓷器发明国,与其深厚的“尚玉文化”关系密切。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首次将“玉”解释成“石之美者”,且包含有“五德”。瓷器对“似玉”之美的追求始终存在。因此,某种意义上讲,瓷器输出就是一种中国式审美文化的输出。中国精美瓷器,不仅被中国皇宫所器重,也得到欧洲王室珍爱——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拥有明正德时期生产的印有其徽章纹的青花执壶,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和菲利普二世父子收藏有数千件中国精美瓷器,法国国王法兰西斯一世甚至在葡萄牙等地设代理人专门收集中国瓷器……王室收藏使在家中陈设中国瓷器成为欧洲风靡的时尚,像在十七、十八世纪荷兰静物画中,常常以中国瓷器为道具;英国作家迪福甚至有“如果没有中国的花瓶就没有第一流的住宅”的判断等。显然,有关瓷的审美已然成为一种世界性审美。 历史证明,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广泛而深入的域外交流,是维持其旺盛生命力的重要方式。伴随中国瓷器大量输出的,还有海外审美文化对中国瓷器的影响。如果说元代中期之前,中国瓷器受海外文化影响尚少,那么从元代后期开始,海外文化对中国瓷器的品类、器形、纹饰等形成重大而直接的影响。青花瓷正是受伊斯兰文化影响而产生的瓷器新品类。到明清时期,受欧洲市场巨大反作用力的影响,中国瓷器的欧洲审美特点凸显,珐琅彩、粉彩、洋彩等都是这一历史背景下的产物。显然,域外文化已如血液般融入到中国瓷文化中,改变了中国瓷器审美取向,推动了中国彩瓷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这也是瓷器输出史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摘编自2019-03-28《人民日报》《瓷,中国审美文化走向世界的代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瓷器命名中国得到了世界人民的普遍认同,也为瓷器远销海外奠定了基础。 B.中国瓷器实用性审美性兼具,所以瓷器输出既是商业贸易,也是文化交流。

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5)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 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国的集市贸易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的“物物交换”。有组织的集市,大约出现在殷朝。《史记·平准书》云:“古人未有市,若朝聚井汲水,便将货物于井边货卖,故言市井也。”但在发掘周代以前城市遗址时,多见手工业作坊,还没有明确、固定的市场。 东周后期列国兼并,一方面迎来了我国古代城市建设的第一个高潮,另一方面手工业和商业迅速发展,共同催化了城市内的手工业作坊和商肆集中的“市”的发展。春秋时,齐国临淄出现了封闭结构的“市”。 随着国家统一及其带来的人口激增,“市”不断壮大。发展至大一统的汉代,长安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更有东西两市遥遥相对;商人需具备市籍,且只准在市内按业设肆交易,并需缴纳市租。唐朝盛世,商业繁荣,大都长安则更进一步发展,对东西两市采用严格、集中的市制,把整个“市”划分为九区,中心区设有市署。直到唐代,市的设立、废撤和迁徙,都是官府以命令行之,并设有管理市场的专职官吏,监督和管辖着上市商品、度量衡、交易契据以及价格的评定、市税的收缴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都城人口的急剧增长、消费需求日益增加,唐代后期的商业活动逐渐不限于两市,在两市附近,已有手工业者和商人摆摊、设店售货,甚至出现了夜市;与此同时,各行业商人形成联合组织,使城中出现了许多经营日用商品的“行”或“市”,并逐渐形成以之为中心的“街市”。这些变化自下而上地打破了以往封闭的市制。北宋时期的都城东京,其以宫城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结构,更是推动了街市的发展。到了北宋末年,东京沿街大量出现商店,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繁华场景就是例证。 至此,街市的分布彻底改变了以往集市严格控制、集中市肆的方式。商肆沿街道分布,形成繁华的商业街,这更符合城市人民的生活要求,同时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许多商市集中在某一街道或街道某一段,为了补充商业街的不足和便于农民进行农副产品交易,有的城市还在城门附近设置草市;还有在大型建筑内定期举行的集市,比如开封的相国寺就定期举办庙会,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摘编自《中国古代城市市肆发展初探》寿劲秋、马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集市贸易历史上,最早的有组织的集市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的以物换物。 B.周代以前并未见明确固定的市场,至春秋时齐国临淄出现了第一个封闭结构的“市”。 C.唐代后期围绕“行”、“市”形成的街市由下而上地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封闭的“市”。 D.繁华的商业街、城门附近的草市、定期举办的庙会都表现了对传统集市的彻底突破。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时空为顺序,清晰完整地梳理了我国古代集市诞生、发展和变迁的过程。 B.长安的“市”的不断发展,论证了“市”是伴随着国家和经济的发展而壮大的。 C.文章结合了商业活动、行业组织和交通结构等因素,分析“街市”发展的原因。 D.文章例证丰富,从文献记载、考古发现、艺术作品等方面展现了“市”的变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9届高三高考模拟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9届高三高考模拟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真正的经典,我想是指那些进入了文化史、文学史,具有原创性和划时代意义以及永恒艺术魅力,并在文化发展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作品。它们往往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完美的体现,按先哲的说法,它们是“不可企及的高峰”。 经典的阅读同样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经典有初读与重读,有浅读又有深读。不仅是因为这些经典名著经过了时间的淘洗和历史的严格筛选,本身的存在证明了它们的不朽,需要反复阅读;还因为随着我们人生阅历的积累和文学修养的不断提升,而需要重读、深读、精读,以获得新的生命感悟和情感体验。经典阅读,要从文化历史的发展过程着眼,摒弃种种错误阅读思想的影响,不断抵近经典作品的精神本质。 不可否认,现实生活中,经典对一些读者也只是被知晓,或只限于了解书名和主人公的名字,对作品本身却知之甚少。即使读过,有时也只是浅尝辄止。而重读或深阅读却绝非“再看一遍”,那可能是无用的重复。重读的境界应当像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所言:经典,是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新发现的书;经典,是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他用这种体会来解释何谓经典,同样道出了阅读经典的感受。它启示我们,初读也好,重读乜好,都意味着把经典名著完全置于新的阅读空间之中,即对经典进行主动的、创造性的阅读。而这需要营造一种精神氛围,张扬一种人文情怀,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一种期望之外的心灵激动。 一部经典名著,当然不是给一个人看的,无数人都会读它,这就会有千千万万种不同的读法、不同的心灵体验。在阅读这个领域倒不妨借用这句名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所以,应当跳出传统阅读的思维模式,开辟多元、多层次的思维格局,培育自身建设性的文化性格,面对经典时必须要有的一种健康的阅读心态。 作为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的经典,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对它的核心价值应深怀敬畏之心。经典资源除具有愉悦心灵、培养审美力之功能以外,还葆有借鉴、参照乃至资治的社会文化功能。对于每个公民来说,经典名著在以科学的现代意识观照下,有启迪当代公民明辨真善美与假恶丑之功能,并使我们从中汲取力量,有所追求,有所摒弃。我国一位当代作家谈到阅读名著的感受,认为阅读进入了敬畏,便有了一种沉重和无法言说的尊重,一种超越纯粹意义上的阅读的体味和凝思,进而有了自卑,深感自己知识的贫乏,对中国和世

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模拟一附答案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模拟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英国政府日前宣布拟推出新规,要求无人机操作员必须“实名注册”,还要参加类似驾驶理论考试的安全意识测试,试图借问责制从源头强化管理,规范无人机使用。 ②被喻为“上帝之眼”的无人机不仅在军事、工业勘测、商业配送等领域功用丰富,在民用领域也越来越受到青睐。据统计,2017年全球无人机的产量将接近300万架,比2016年增长39%,市值超过60亿美元。然而在技术和市场迅速发展的同时,安全隐忧也在不断增加。 ③上个月,一架无人机出现在伦敦盖特威克机场跑道上,导致数十架飞机无法降落,机场也短暂关闭。从无人机面世至今,全球各地不断有其干扰民航客机,造成后者延误、迫降甚至返航等情况。同时,无人机可能带来的对私人领域的侵犯、个人隐私的窥视也引发担忧。各国政府因此不断规划实施对无人机的管理,不过,宽严幅度则相距甚远。 ④在法国,一名少年因使用无人机拍摄城市全景即被起诉,理由是可能造成对他人的危害。根据法国目前颁发的法规,除机场、军事区等敏感地区禁用民用无人机,城市及周边地区,包括公路、公园、沙滩等公共场所上空同样禁用无人机。即使是私人区域,未经允许也不得随意对他人及其所有物进行拍摄,更不得以商业目的进行传播。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类似严格的举措也在施行。 ⑤相比之下,爱尔兰等国家的管理措施相对宽松,爱尔兰仅要求重量在1000克以上的无人机进行登记。英国交通部的研究也显示,400克以上的无人机就有可能对商用飞机的驾驶舱玻璃造成损伤。 ⑥毋庸置疑,维护公共及私人安全领域不受市场盲目逐利的侵害,乃是监管的第一大功能。但是,是否能采取合适的力度使之不损害行业发展的前

2019届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

2019届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教师版 2019东城高三期末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6题。(共12分) 水调歌头·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1】 叶梦得 霜降碧天静,秋事【2】促西风。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 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平生豪气安在,走马为谁雄。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3】。 注释:【1】这首词作于南宋绍兴八年。当时叶梦得六十一岁,任江东安抚制置大使,总管四路漕计,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九月望日,与幕下诸将操练弓箭,因病而未能上场习射。【2】秋事:指秋收,制寒衣等事。【3】云中:汉代北方边防重镇。 14.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开篇四句以“霜降”“碧天”“秋事”“西风”“梧桐”突出了深秋的寥廓与凄清。 B.“起瞰”三句,写词人午夜登高远眺,不由生出对远方家乡的思念之情,故借酒浇愁。 C.下片写了西园习射的情景,诗人因病不能竞武,看到虎士矫健英武的表现,感慨万千。 D.结尾“回首望云中”一句,诗人借汉代古地名表达了自己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心愿。 15. 下列对词中加点词语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促西风”的“促”字,不仅写出了秋风强劲,而且体现出敌情急迫、战事紧急。 B.“中夜入梧桐”中的“入”字,生动地描绘出风吹入梧桐的枝叶深处,鸣响不止。 C.“客争笑”中的“争”字,极写宴饮时宾客的欢笑,与诗人的失落形成鲜明对比。 D.“老矣真堪愧”中的“堪”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因虚度年华而一事无成的惭愧。 16. 明人毛晋《石林词跋》说叶梦得“不作柔语殢(tì, 纠缠)人”。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6分) 17.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8分) 诗仙李白想象瑰奇,他诗中的意象常带有奇特的神话色彩,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 古人认为,要想获得成功,需要“志”“力”“物”三者配合。当“物”与“力”不可强求时,你会选择“,”来激励自己。 北京是一座国际大都市,城市繁华,人才荟萃,真可用王勃的“,” 来形容。保持司法公正是一个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古代很多政治家都懂得这个道理,诸葛亮就建议后主“,”。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14.(3分)B

二年级语文《北京》教案(最新)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北京》教案 一、教学对象分析: 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去过北京,但学生对北京的了解是比较全面的。孩子们能用自己的话介绍北京。本课中有许多好词和优美的句子,学生配以形象的图片,录象,文字介绍是很容易理解,但要指导孩子进行词语的积累。 二、学习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丽和巨大变化。 3、有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感情。 三、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难点: 自已喜欢的部分,感受北京的美丽攻巨大变化,有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感情。 五、教学策略与教学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分享资料,导入新课; 1、2008年的奥运会将在哪里举行呀? 2、学伴分享资料:与学习伙伴分享课前收集的关于北京图片和文字资料,说说自己对北京的印象。 3、板书课题,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 二、初读感悟 1、小组练读课文。在读中把没见过的词语画出来。在小组里练读新词,互相正音。

2、课件“识字通”:进行组词练习,巩固字形。 3、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学生的认读情况,并检查学生的初读情况。 三、朗读感悟: 1、我国的首都在哪里?第一、五段都说北京是个美丽的城市,它到底美在哪里?小声自已读课文,自已体会。 2、通过看图引导学生看看课文众哪几个方面讲了北京的美丽? 3、利用网络进行自学探究: 拓展阅读资料:关于北京的图片和文章。(与课文内容相联系的)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方面,通过在网络中查找资料,理解课文中的词语,从而读懂课文内容。 四、再读抒情。 1、用自已喜爱的方式读,读出喜爱与赞美。 2、展示读,选出自已读得好的,读给大家听,其他小朋友评。 第二课时 一、朗读欣赏: 1、从小就知道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祖国的.心脏。北京是一本厚厚的线装书,书里有周口店的北京猿人,有数百年来的帝王将相,有世世代代劳动人民伟大的创造。从这本书里,我们可以读到红墙、黄瓦,读到京剧、茶馆,读到胡同、四合院。北京是一幅多彩的油画,从这幅画上,我们能读到高耸的大厦,闪烁的霓虹灯,彩虹似的立交桥,许许多多的建设成就。古老的北京,在不停地书写着新的一页,不停地画着新的图画。今天我们就继续来欣赏北京的美。 2、老师范读,学生欣赏后说说自已的感觉。 3、学生读,老师欣赏。 二、交流学习体会,感情背诵: 1、学生选择自已喜欢的部分朗诵,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北京市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期终测试卷

北京市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期终测试卷 班级 姓名 分数 一、我会读拼音,写词语。(8分) f ēn f ān ɡ q í gu ài t ū r án h ǎi l àn ɡ sh ù c ?n ɡ z ǔ gu ? sh ǐ j ìn y ǎn j īn ɡ 二、我能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填在( )里。(4分) z àn ɡ c án ɡ d ōu d ū d ān ɡ d à n ɡ m ēn m an 宝藏.( ) 首都. ( ) 当.心( ) 闷.热( ) 捉迷藏.( ) 都.是( ) 上当.( ) 发闷. ( ) 三、我能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8分) 木: 、 、 、 。 鸟: 、 、 、 。 女: 、 、 、 。 火: 、 、 、 。 四、我能先比一比,再组词语。(8分) 品( ) 堂( ) 蜜( ) 钢( ) 晶( ) 常( ) 密( ) 纲( ) 五、我能在( )里填上合适的词语。(8分) ( )的小鸟 淡淡的( ) ( )的阳光 庄严的( ) ( )的舞蹈 茂盛的( ) ( )的羽毛 机灵的( 六、我能把下面的成语补充完整,并照样子在写出两个带有动物名称的成语。(8分) 七、我能读句子,给带点的词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4分) 1.有个叫雄日的男孩,十分..用心地培养花种。 ( ) 2.煮熟的种子,能长出美丽..的鲜花吗? ( ) 3.有一天,盘古突然..醒了。 ( ) 4.佳子高兴.. 得又跳又唱。 ( ) 八、我能给下面的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4分) 1.要是能晒晒太阳 该多好哇 2.布都快织好了 您为什么把它剪断呢 3.小蚂蚁 我正要跟你告别呢 4.奶奶 我给您带来了最好的礼物 九、我能在( )里填上合适的词,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具体。(10分 1.( )的太阳射出( )的光芒。 2.( )的草坪上开满了( )的花朵。 3.( )的白雪公主在森林里( )的走着。

2019届高考语文模拟试卷(附答案解析)

语文科试题 本试卷共10页,22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若想要叙述整个世界的历史,不偏不倚地讲述整个人类的故事,便不能仅仅依靠文字。因为世界上只有部分地区拥有文字,大多数地区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都没有发展出文字。书写是人类在发展后期才 取得的成就,直至近代,即使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在记录自己的忧虑与渴望时,使用的载体依然不 仅有文字,也包括物品。 ②一部理想的历史记录应该把文字和物品结合起来,但在很多情况下这是无法完成的。最能清楚地表 现文字历史与非文字历史不对称的例子也许是库克船长的探险队与澳大利亚土著在植物学湾的第一次相遇。在英国方面,我们对这一特殊的日子有科学记载及船长日志为证,而在澳大利亚方面,他们仅有一面木制 盾牌。如果我们想要重构那一天的真实情境,就需要像对待那些文字记录一样,深入而严谨地对这面盾牌 进行研究和解读。 ③除了双向误解之外,还有由胜利带来的有意或无意的扭曲。历史通常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尤其在只 有胜利者知道如何书写的时候。至于失败者,那些被征服或毁灭的社会,通常只能通过物品来讲述事件。 当我们研究有文字的社会与无文字的社会之间的接触时,需要参考的则不仅是文字,也应包括物品。 ④这些全部知易行难。通过文献解读历史是人们熟知的程式,数百年来我们已经学会该如何判断文字 材料的坦白、失真与诡计。而对于物品来说,当然也有考古学、科学和人类学的专业知识结构来帮助我们 提出关键性的问题,但我们还必须加上一定程度的想象,才能构建出这些物品的前世今生。我们需要借助 尽可能丰富和诗意的想象,才能真正理解它们所传达的深刻内涵。 ⑤这是我们了解许多文化的唯一途径。这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不确定因素的过程,这些历经层层文化 转译的物品需要再次被严格审视,重新想象。 ⑥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解读和欣赏是“通过文物看历史”的关键,对过往文化的重建是理解人类共性的 基石。启蒙时代的收藏家与学者们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既仰赖对史实的科学排序,也发挥了诗意地 进行重建的罕见能力。 ⑦通过物品思考历史或去了解一个遥远的世界,是一种诗意的重构过程。我们承认自己所确知的事物 有限,因此必须找到一种全新的认知方式:既然,这些物品的制作者从根本上说都是和我们一样的人类, 那么,我们理应能够解密他们制造这些物品的用意及用途。有时,这甚至是了解世界的最佳方式,不只针 对过去,也包括现在。我们是否真能了解他人?也许可以,但一定要借助诗意的想象,再结合严谨获取和 归纳的知识。 ⑧用物品来讲述历史,不能缺少诗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在叙述历史时,文字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因为文化发展不平衡导致只有在人类发展后期文字才开 始发挥作用。 B.一部理想的历史记录应当靠文字和物品的结合来记录,尤其是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记录自己的历史时更是如此。 C.征服者和被征服者地位的不平等使只凭文字叙述历史变得不客观公正,而物品可以消除这种有意无意的扭曲。 D. 相对于人类熟知的通过文字解读历史的方式,借助物品时还需要加入诗意的想象才更能理解它们传 达的内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整篇文章论述的是“通过文物看历史”时必备的认知能力——想象力的问题,以前后对比组织结构,以大量史实支撑观点,极有说服力。 B.前三段分别从文字叙述历史的局限性、历史事件双方的文字不对等、战争双方的记录文字不对等方面论述研究历史时所用方法的必然性。 C.文章的第④段是个过渡段,指出人们对通过文献解读历史的方式很熟悉也很擅长,而要通过物品解读历史却有一定难度,因为这要借助想象。 D.文章的后四段反复强调想象在借助物品解读历史时的巨大作用,由“唯一途径”“关键”“全新的认知方式”等词句可以看出作者思维的轨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除了借助想象去构建物品承载的历史,我们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去了解一些文化,而这种想象不可避免地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不确定因素的过程。 B.乾隆研究他喜欢的一枚玉璧,推测其用途并作诗纪念这一过程,方法值得肯定。这一事例可以作为“用物品来讲述历史,不能缺少诗人”的证明。 C.物品和文字对历史记录同等重要,离开两者中任何一个去还原历史都意味着失真和变形,由此可知现在所见相当多的历史记录都是不准确、不真实的。 D.诗意地重建历史依靠的是丰富的想象,这种想象建立的基础是物品制造者和研究者同样 是人类,而诗意的想象有时可以成为了解世界的最佳方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小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雾中偶记茅盾① 前两天天气奇寒,似乎天要变了,果然昨夜就刮起大风来,窗上糊的纸被老鼠钻成一个洞,呜呜地吹起哨子,——像是什么呢?我说不出。从破洞里来的风,特别尖利,坐在那里觉得格外冷,想拿一张报纸去堵住,忽然看见爱伦堡那篇“报告”——《巴黎沦陷的前后》,便想起白天在报上看见说,巴黎的老百姓正在受冻挨饿,情形是十分严重的话。 这使我顿然记起,现在是正当所谓“三九”,北方不知冷的怎样了,还穿着单衣的战士们大概正在风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