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

浅谈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

浅谈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
浅谈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

浅谈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

●题记

上世纪初叶,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辛亥革命开始,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再到后来的历次国民革命运动,在一大群海外留学归国的知识分子的积极参与和对西学东渐的实践中,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开始了与之前数千年里形成的封建传统大相径庭的大刀阔斧的改革。

如果说废帝制建共和是当时政治的一大突破,那么新文化运动中的白话文改革则直接导致了现代中国文学思想的变迁。1915年陈独秀创立《新青年》杂志。一时间《新》刊所追求的在思想上和文学上向西方学西的思维成了当时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行动风向标。1917年胡适在刊内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他从“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的文学进化论角度,认为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学工具已经丧失活力,中国文学要适应现代社会,就必须进行语体革新,废文言而倡白话。在此要求中国传统文学改良的大气候下,一批具有进步意识的中国现代作家应运而生,鲁迅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鲁迅《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她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小说)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继《狂人日记》之后,鲁迅一发而不可收拾,在1918年至1922年连续写了15篇小说,于1923年8月编为短篇小说集《呐喊》;1924到1925年所作小说11篇,则收入1926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彷徨》。鲁迅的这两部短篇小说集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这就是说,“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种并不多见的现象”

以下就将对鲁迅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中的地位进行一番阐述。

●一些重要现代小说作家的概况和小说成就

首先,要评价一位作家作品的历史地位就必须在了解相关历史背景的基础上将其与同时代的一些著名作家做横向的比较,然后才能对之产生更全面的认识。故笔者在此列出一些相关作家小说成就以供对比。

巴金: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春》、《秋》,《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巴金小说创作最为著称的是取材于旧家庭的崩溃和青年一代的叛逆反抗的作品,《家》就是这方面写得最成功、影响最大的代表作,曾激动过几代青年读者的心灵,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善于在娓娓动听的叙述和真挚朴实的描写中,倾泻自己感情的激流,细腻独到,自有一种打动人的艺术力量。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小说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样子》、《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正红旗下》,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等。

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

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致,取材较为宽广,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断魂枪》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冰心: 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惟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同年起发表散文《笑》和《往事》。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26年,冰心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执教于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校。此后著有散文《南归》、小说《分》、《冬儿姑娘》等,表现了更为深厚的社会内涵。

矛盾:主要作品有《幻灭》、《动摇》、《追求》、《虹》《、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

文学史界近年来公认茅盾是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我们从《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里可以看得分明。这部写于70年代并未经最后修饰的草稿,它的巴尔札克、托尔斯泰式的叙事,精细的环境与人物服饰描摹所流露的旧说部的笔趣,是再明显不过了。茅盾代表整整一代的小说,直至80 年代现代派的先锋小说兴起,一种更偏于个人内心的新一代叙事风行于世。

沈从文: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郁达夫:郁达夫一生著述宏富。1928年起,郁达夫陆续自编《达夫全集》出版,其后还有《达夫自选集》、《屐痕处处》、《达夫日记》、《达夫游记》、《闲书》、《郁达夫诗词抄》、《郁达夫文集》,以及《达夫所译短篇集》等。郁达夫的创作风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最为著称,影响广泛。其中以短篇小说《沉沦》、《采石矾》、《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和《出奔》等最为著名。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子作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他的散文直抒胸臆,毫无隐饰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写得清新秀丽,富有气势和神韵,与他的小说一样,具有真率,热情、明丽、酣畅的风格。

赵树理:1943年发表成名作《小二黑结婚》而蜚声解放区文坛,其作品通俗化大众化的追求与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恰相吻合,以至于甚至产生了所谓“赵树理方向”的口号。建国后出版短篇小说集《下乡集》、《赵树理小说选》及长篇小说《三

里湾》、长篇评书《灵泉洞》(上)等。赵树理的小说多以华北农村为背景,坚持用现实主义方法反映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存在其间的矛盾斗争,塑造农村各式人物的形象;

同时,坚持民族化、大众化的创作道路,努力使自己的创作与农民的阅读心理、欣赏习惯相一致。这种创作追求使他的作品既有强烈的时代精神、浓郁的生活气息,又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在他的影响下,马烽等山西籍作家形成了一个被列为“山药蛋派”

的作家群体。

鲁迅创作生平概况及小说的特点

首先是关于鲁迅先生生平的介绍: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彷徨》、《野草》等小说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辑,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事变以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1927年10月到达上海。1930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运动。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1927—1936,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这些作品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译文》等文艺期刊;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等。

其次,关于鲁迅的小说,如果要问笔者最喜欢鲁迅哪部小说的话,我肯定毫不犹豫地选《阿Q正传》:

自然,就象哪部是金庸最好的小说,人们争吵不休没有定论一样,对于哪篇是鲁迅最好的小说人们肯定也有不同看法。但《阿Q正传》得到了最大多数的认同应该是事实,而且也成了世界名著。那么这部鲁迅的最长的小说到底好在哪里呢?我个人认为是他对人的深层的无意识心理的微妙而又犀利的洞察,不仅是中国人的国民性,某种意义上恐怕也可以说是世界性的人类普遍的心理弱点,另外就是他的经典的语言,当然他的语言总是独特而又给人予深刻的印象,但在本篇小说里表现得尤其突出。比如“阿Q真能做!”“和尚动得,我动不得?”“我手执钢鞭将你打……”;“阿……

Q哥,像我们这样穷朋友是不要紧的……” “赵司晨的妹子真丑。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吓,不是好东西!秀才的老婆是眼胞上有疤的。……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那里,——可惜脚太大。” “洪哥!我们动手罢!”等

最后才是他对辛亥革命的反思所具有的社会史或者叫做史诗性质,当然这是纯粹从文学角度来进行的考察,其实这一点也并非不重要,我们常常把那种反映了广阔的历史社会画面的小说称为史诗性作品,比如托尔斯泰的三部曲,能够被称为史诗性作品的通常都是大部头的长篇小说,而鲁迅却以短篇小说达到了史诗的效果,应该说这跟他在短小的篇幅内容纳巨大的思想历史内容的超人能力分不开的。另外一部小说《药》也具有相同的效果。

《祝福》:

有人很不喜欢这篇小说,但它揭示出的悲剧的确令人震惊,鲁迅从来关注人的灵魂,这篇小说揭示的惨剧让人触目惊心。

《药》:

安特莱夫式的阴冷在这篇小说里体现地最为明显,反映的不仅是辛亥革命的脱离群众的问题,精英与大众重是隔膜的。

《孔乙几》:

鲁迅的本来目的是要表现世人的凉薄,我却从中看到了读书人的悲哀,自尊心强却无地位,可供卖弄的惟有学问而已,可是学问在世人眼中算什么呢?

《狂人日记》:

它的优秀之处不仅在于他用了日记体和精神病人的内心独白这种手法,狂人本身就是一个隐喻,是先觉者的形象,而且庸人不加分析地就认为他说出真实是一种

威胁,尽管那是每个人都心知肚明的东西,我们活在谎言中,还有就是对他恐惧的

也多是这个社会的被奴役者,但他们不仅不理解他,反而本能地就认为他追求真实

和人道是不正常,拼命地想让他从青春期的发疯状态恢复到适应社会认可社会潜规

则的正常状态,果然他最后“赴某地候补矣。”可见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已经与普

通的庸众合流,从而,维护黑暗的已经不仅仅是统治者本身,而是整个社会,他们

对真实和反叛本能地恐惧,就象我刚去教书的时候那样,大家都认为我书生气,迂,神,以奇怪地眼睛看着我,对我在课堂上愤怒陈词的行为觉得非常奇怪,他们认为

我还不了解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读书太多读傻了,还没从吃亏中吸取教训,他们

也坚信我肯定会回到正轨上来,也就是我肯定也会“赴某地候补。”于是我的狂人

感,被看感,精神分裂感油然而生,我不是精英,但至少也算先觉者,被看感,荒

原感油然而生,我们彼此蔑视,都觉得对方很蠢。不过我绝不加入吃人体制,我就

不信没有除了发疯,就没有第三条道路。

《故乡》《社戏》:

农村,童年,看戏,少蚕豆吃,怀乡情节,离乡—还乡--再离乡,当故乡已不是原来的故乡的时候,家园在何方?流离失所和漂泊,在路上于是成为永远的生存

状态,因为有故乡和童年的温暖记忆,我感到了从农村社会的淳朴的亲情,与大自

然的亲和到工业和后工业社会人与人的冷淡,曾经拥有过美好的东西让我在无可奈

何地哀叹它的逝去时倍感忧伤和迷茫,多少次我听着罗大佑的《童年》沉入回忆中。

我真不能忍受《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伤逝》:

魏晋时代是重情的时代,鲁迅也是性情中人,但他太深刻,朦胧而美妙的浪漫主义与他无缘,即使爱情,他也更多地看到它的无奈,爱总是被金钱左右,但当我

们拥有金钱的时候我们还能找得到爱情吗?但我有什么理由要求一个女孩跟我一

起贫穷呢?仅仅因为我爱她吗?月薪五千和一万之间的差别真是决定性的吗?

“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多么沉痛,美妙的爱情总是幻觉,爱

是乌托邦,爱重是残缺的,爱总是一场悲剧。读着她,我仿佛觉得是对自己的初恋

写的祭文。青春逝去可伤,爱情逝去可伤,恋人不再纯真可伤,呜呼,唯伤而已。

怜我世人,忧患实多。

专家的评论

笔者在此处引用到的相关评论出自于张梦阳的“鲁迅研究之世纪玄览”和我们的教材《中

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之所以在此引用这些文章,主要是因为在其中包括了之前我所介绍过的与鲁迅同为现代作家的一些同仁对他的评价,并且其中涉及文学结构方,精神思想和现象等多方面的因素,应该说是很好了概括了鲁迅作品的各个主要的研究评价,能为之后对其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地位做很好的补充说明。

一、最初的反响:

1913年4月,鲁迅的第一篇文言小说《怀旧》,以周逴的笔名在《小说月报》第四卷第一号上发表。当时的《小说月报》主编恽铁樵对小说大为赞赏,作了十处随文评点和一篇《焦木附志》,这是对鲁迅作品的第一次见诸文字的反响。

二、张定璜的《鲁迅先生》:

1925年1月24、31日《现代评论》1卷7、8期连载了一篇全面评论鲁迅的长文----张定璜的《鲁迅先生》。

这篇论文首次非常形象、准确地描述了鲁迅出世前后中国精神文化界所发生的质变。认为“读《狂人日记》时,我们就譬如从薄暗的古庙的灯明底下骤然间走到夏日炎光里来,我们由中世纪跨进了现代”。极为敏锐地感悟到鲁迅出世的意义,并将这种对精神文化现象的感觉形象、准确地描述出来,从而确定鲁迅及其第一本小说集《呐喊》的历史地位,认识到鲁迅是中国精神文化从中世纪跨进现代的转型期的文学家。

三、茅盾的《鲁迅论》:

1927年11月10日,茅盾以方璧名义在《小说月报》18卷11期上发表了长篇论文《鲁迅论》。

他深刻地指出了鲁迅小说中所描写的“老中国的儿女”在中国的精神文化意义:这些“老中国的儿女”的灵魂上,负着几千年的传统的重担子,他们的面目是可憎的,他们的生活是可以咒诅的,然而你不能不承认他们的存在,并且不能不懔懔地反省自己的灵魂究竟已否完全脱卸了几千年传统的重担。当然,最令人反省自己灵魂的还是阿Q,阿Q是“乏”的中国人的结晶。由阿Q而看到自己的影子,从中开出反省的道路,是鲁迅在中国所引发的一种非常独特的精神文化现象。

四、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于1933年7月以何凝名义由上海青光书店出版。

这篇《序言》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鲁迅在中国精神文化史上独特价值有了更为科学的分析与确认,进一步回答了鲁迅是谁的问题:鲁迅是具有“为着将来和大众而牺牲的精神”、不断冲决和批判“皇帝和奴才的经验”与“奴隶规则”、坚持最清醒的现实主义和“韧”的战斗、充分表现了反自由主义和反虚伪的精神的“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的友人,以至于战士”。

五、毛泽东的鲁迅论:

毛泽东称鲁迅“在中国的价值”,“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是新中国的圣人”,中国刚进入40年代,毛泽东就在1940年1月延安新创刊的《中国文化》创刊号上发表了著名的《新民主主义论》,对鲁迅作出了新的高度的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等等。

六、

80年代中期,王富仁在博士论文《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8月版)中,提出了鲁迅小说是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一面镜子的命题,把理论锋芒直刺入人的精神领域。

从中也可以看出鲁迅在中国的真正价值:鲁迅是始终站在中国精神文化战线的前沿,他

的灵魂是和中国的反封建思想革命共存永在的。这正是20世纪中国重要的精神文化现象。 鲁迅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历史地位

从以上的种种例子和评论的说明中笔者可以得到对于鲁迅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地位的判断。

首先:说鲁迅是中国现代白话文小说的开山鼻祖此言实不为过。《狂人日记》作为中国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可以说是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一个新的纪元。而鲁迅其不拘一格的锋利笔触,在对当时社会中小人物的描写中,充分地揭露于批判了近代中国社会人文精神的弊端。他得作品激活了广大正在研究探索如何寻找一条通过文字来拯救国民灵魂的作家的思路。使大家认识到除了诗歌、戏剧之外,将更加通俗易懂的小说作为直面、揭露中国社会、国民劣根性的有力武器是一条行之有效,力度甚大的道路。用前人总结的观点来说,小说不仅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基点和展示,更是一个批判与拯救的介质。

鲁迅的小说之于激发广大文学人士的视角,之于揭露批判社会黑暗面,之于使国人自省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他开创了一个小说救国的道路。

其次: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是将中国传统封建文化思想全部为西方人文思想取代的片面观点。鲁迅的小说虽然在创作中似乎与之相合拍,并且在他的小说的文学性方面也看不到与中国古典文学有和表面的联系。但是深究其作品的内涵,我们似乎还是可以看到其与古典小说的现在联系的。例如从他高度评价《儒林外史》这个角度来看,《孔乙几》里面很可以见到影响,一方面是对旧式知识分子的怜悯和讽刺,另一方面是在刻画人物方面并非象西方小说那样大段大段的描写,而是抓住最具特点的地方寥寥几笔传写精神。另外他曾专门研究小说史,也曾编辑过《唐宋传奇集》,他用笔的精练是否受了唐宋传奇的影响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这是令其它的与之同时代的中国现代小说作家所汗颜的。

再次,与同时期留学归国的作家相比,鲁迅在对外国作品的理解以及传播方面,其成就同样无人可望其项背。《鲁迅全集》的后几卷中,基本上都是他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涉及的国家也不仅有他曾经留学的日本文人的作品,还包括了俄国,匈牙利,荷兰,法国,英国等大多数欧洲国家著名作者的文学经典之作,其中又以小说居多。试问在中国现代的小说历史中有多少位作家可以在自己能写出令人肃然起敬的作品同时又翻译传播着数量具大的外国优秀文学作品的呢?

又次,沈从文的作品以世外桃源般的农村生活为主;巴金善于内心世界的象征手法白描;冰心则从一个女性的感性认识来表达自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老舍更精于通过诙谐幽默的文字,通过人物对白的大段素描去表述市井社会;郁达夫似乎像是在用自己的生活意识写作;赵树理将山药蛋派的大众文学引向高峰。而鲁迅的小说却将这些作家的特点几乎集于一身,市井与乡村;市侩与爱情;革命与愚昧;写景与事件这些小说的元素都被他很好的运用在不同的小说中,并且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作品都在一件件小人物的事件中阐述出了人的劣根性,表达了深刻的精神批判的思想,这是其它现代小说作家望而却步的。

最后,一个中国现代白话体小说的开山鼻祖,一个能将中国传统古典文学不经意间融入现代作品的作家,一个具有对西方现代文学有深刻研究认识的翻译家、传播者,一个具有深刻批判现实主义倾向的进步作家,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独立撰稿人,一个能够同时拥有以上这些特质的文人,他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地位将会排在怎样的高度呢?

我想到了这样的一个顺口溜:鲁郭茅,巴老曹。这句话应该是对鲁迅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地位的最好诠释了吧。

综上所述,就是笔者对于鲁迅小说历史地位的看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