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教育学个人笔记整理(教师上岗考必备)

中学教育学个人笔记整理(教师上岗考必备)

中学教育学个人笔记整理(教师上岗考必备)
中学教育学个人笔记整理(教师上岗考必备)

中学教育学个人笔记整理(期末复习专用)

绪论:

教育学:是一门通过教育现象和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即一门研究培养人的规律的学问。

教育学的研究的对象:人类特有的教育现象。

教育学的任务:1)揭示教育现象的客观规律;2)任何运用教育规律去指导教育实践。

分类(按研究对象):家庭教育学、社会教育学和学校教育学。

一、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

1)独立性与综合性的统一2)科学性与阶级性、时代性的统一3)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4)规范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教育规律:教育活动内部诸要素及与教育外部事物之间客观存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答:经历了三个阶段: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学,它是教育理论的萌发和产生的时期。

中国:老子、孔子、墨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王守仁。

西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

作品:《学记》(中国最早)、《论语》、《演讲学原理》、《柏垃图》

2)教育学的独立发展阶段:在总结前人经验和自己教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自己的教育学理论体系,使教育学终于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独立的条件:历史上前教育学时期教育知识的丰富积淀,17至18世纪的教育实践,还有许多教育学家的不懈努力。

(2)独立的标志:

研究对象方面:有专门的研究领域方法方面:有科学的研究方法

著作方面:有系统的教育学著作组织机构方面:有专门的组织机构

(3)独立时期的标志性著作(掌握):

1632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它也标志着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诞生.

1806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3)科学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前苏联的主要教育思想家:凯洛夫、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赞科夫、巴班斯基等;

美国的主要教育思想家:杜威、克伯屈等;

我国影响较大的教育思想家主要有:蔡元培、杨贤江、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黄炎培、陈鹤琴等。

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答:作为一名教师,学习和研究教育学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肩负着为国家造就人才的光荣任务,他的工作直接关系到未来一代的成长。他既可以为国家、社会大力开发智力资源、创造精神财富,但也可能会扼杀人才,造成巨大的智力资源浪费。这些都与教师本人的教育素养有关,看他是否形成了自己的教育信念和教师的品格,是否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点、掌握了科学的教育方法。而要想形成正确的教育信念、观点和方法,而这些因素都必须通过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育实践的训练才能提高的。

四、学习教育学的方法:

答:1)要以正确的思想为指导,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来学习教育学;2)要理论联系实际;3)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4)要学好教育学,还必须学习与人的发展有关的知识。

(注:心理学、教育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

第一章教育总述

1.教育自身因有的属性:

1)教育的结构和性质(结构:活动的主体[教育者] 活动手段[教育内容、方式、设施场所] 活动对象[教育对象] ;性质[培养人,出人才])

2)育人是教育的根本属性(教育的实质上是通过传承文化、传承文明来培养人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

3)育人过程的特点(1目的性和预期性2主导性和主动性3知识性和实践性4周期性和阶段性5多样性和一致性6

滞后性和超前性)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和历史性2时代性和阶级性[原始教育、古代教育、现代教育] 3事业性和产业性)

3.什么是教育?(我国现代的观点)

答:教育是反映一定时代和社会(阶级)的要求,有目的地运用人类文化成果去影响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意识影响人、培养人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教育:指具有独立形态的专门教育活动,主要是学校或其他专门教育机构(如教育培训中心等)进行的教育。

4.教育的构成要素:

答:教育者: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着教育责任(包括直接承担者和间接承担者)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都是教育者。

受教育者: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受教育者。

教育内容:是基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之上,学校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

教育手段:教育者借以将教育内容作用于教育对象的媒介物,或者说,是教育者借以实现认识客体的媒介物。5. 教育的产生:

1)生物起源论: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化》首倡。

2)心理起源论:美国学者孟禄从他的心理学观点出发,批判了生物起源论(《教育史》1925年)。

3)劳动起源论:20世纪40 -50年代,前苏联教育理论界展开了对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批判(恩格斯)。

6.教育的基本规律: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受生产力、政治、经济基础、文化等的制约,同时,教育的发展也对这些因素起促进作用。

7.教育与人的发展:一方面,教育必须适应人的自身需要和特点,另一方面,教育又对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1)什么是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身体的发展是指骨胳、肌肉、心脏、神经系统、吸吸系统、生殖系统等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心理的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是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

2)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思考:对于人的发展来说,是遗传重要?还是环境重要?)

答: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以及个体的主体作用几个方面。这几方面相互联系,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

①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发展可能性;②环境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但其影响有局限性。首先,看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其次人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③个体的主体作用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因素和动因。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3)学校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的根据: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基础性。(2)教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序性和阶段性;不平衡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个体差异性;互补性。

总结:教育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8.教育与经济:

1)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培养人才的规格,教育结构和教育内容;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手段、方法及组织形式;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科研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高低。

2)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教育是创造和发展新的科技的必要手段;教育对于宏观生产和经济管理的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教育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品德及消费倾向,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

9. 教育的历史发展:原始教育、古代教育、现代教育三个阶段:

1)原始教育,指教育产生的最初阶段,或者说原始社会最初阶段的教育。

特点: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社会性与无阶级性;教育内容和形式贫乏而简单;教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手段。

2)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阶段。(重点)

特点:①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出现庠、序、校等最早的学校);②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③教育与生产实践对立,鄙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轻视生产知识的传授;④教育方法上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纪律;⑤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是教育的基本形式。

学校教育最早出现在奴隶社会,最早的学校——庠(奴隶社会)

庠:场所(堆放谷物、饲养牛、羊的地方。供养老人的地方、老人看管小孩的地方)

内容:礼、乐、御、书、数、射(六艺)——奴隶社会四书五经——封建社会

3)现代教育,是以适应社会生产需要为主体的多层次的教育体制。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特点:①教育与生产劳动由分离逐步走向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②学校教育的普及性;③学校教育制度日趋完善;④创立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实行班级授课制;⑤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育内容逐渐科学化。

现代教育的三个阶段:蒸汽机时代的现代教育、电气化时代的现代教育、信息时代的现代教育--当代教育。

第二章基础教育和中学教育

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基础教育:称“国民教育”,是对国民实施最基础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和提高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也是为学生继续升学或就业培训打基础的教育。

2.基础教育的性质:是国民基础教育,是国家法定的公民教育,是社会公益性教育。

3.基础教育的范围:主要把小学、初中和高中,但又不完全局限于中小教育,还应包括幼儿教育和特殊儿童教育。

4.基础教育的作用:

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体现在:基础教育是提高公民素质、培养人才、人终身发展、发展教育事业的基础工程。二

5.中学教育的性质:不定向、非专门性。中学教育是培养合格的公民的基础教育。主要实施基础的普通文化科学知识教育和公民基本素质教育。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高级层次。

6.中学教育的特点:中学教育的基础性;教育对象的全民性;教育内容的全面性;教育阶段的过度性。.

7.义务教育:是根据国家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一定年限的普通教育,具有强制的性质。我国的义务教育包括小学和初中学段。

8.中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就:

1)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增加;2)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了教育质量;3)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所增强;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了教师素质;5)积极开展课程改革。

9.中学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问题:

1)中学教育发展不平衡;2)片面追求升学率在社会、家庭、学校还有相当广泛的影响;3)一些地方的教育行政和研究部门对中学教育教学的指导乏力;4)教师队伍专业水平偏低,知识结构不够合理,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效果;5)经费投入不足;6)缺乏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

10.农村中学教育面临的挑战:

1)教育投入不足是困扰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2)农村中学的教师队伍亟待提高和稳定;3)农村学生辍学现象比较严重;4)农村办学条件差。

11.三教统筹:就是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

12.农村综合中学:就是把农村中学和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农村文化技术学校合并起来,建立“三教一体”的综合性学校。

第三章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1.什么是教育方针?

答:教育方针是指引教育工作者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育人、培养人才必须遵守的根本依据,它是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提出的教育事业发展的总方向和培养人的总目标,制定各项教育政策的总依据。(教育方针是指引教育工作前进的方向和指针)

2.我国现阶段教育方针的具体内容:

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

答:1)表明了我国教育的社会性质和服务方向;2)规定了我国教育的目的(培养人的总目标)和实施教育目的的基本内容;3)指出了我国实现教育的根本原则和途径。

4.教育方针的基本特征:社会性和时代性、法令性和行政性、稳定性和发展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5.什么是教育目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或总目标。

6.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

7.新时期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内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

8.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五育)。

9.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中学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促进中学生基本素质和个性全面发展的具体标准。

10.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协调发展,是要用那种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相互交替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人。

11.如何正确理解“全面发展”和“平均发展”的关系?

答:两种片面认识:一是把全面发展理解为“平均发展”,用“一刀切”的标准和方式去对待所有的教育对象,不承认、不尊重,甚至抹煞学生的个性差异;二是把个性只有等同于绝对自由,为所欲为,成为以我为中心的极端个人主义和无组织、无纪律的借口。这两种片面性都不利于培养具有良好个性的全面发展人才。

第四章素质教育和中学素质教育

1.当前应试教育的弊端:

A教育对象的局限性:应试教育的主要特征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不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

B教育内容的片面性:造成怎样考就怎样教,怎样教就怎样学。

C在教学过程上的表面性:只注重学生的应考能力,教学过程缺乏应有的深度。

D在教学效果上的虚假性:为了应考暗度陈仓,用教师的能力代表学生的能力。

2.人的素质的结构:

从性质上分: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审美素质)[讲人的素质实质上就是讲作为社会人的素质]

从内容上分:基本素质(德智体美劳等);特长素质;专业(职业)素质。

(只有历史发展到必须重视人、重视人的素质作用的时代,素质教育才可能作为对教育的要求而提出来)

3.素质教育的含义:P137(重点)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含义中包含的三个要点: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提高国民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4.如何构建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机制?

答:树立实施素质教育的新理念;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建立导向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优化实施素质教育的环境。

5.人的素质构成的基本要素: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

6. 素质教育的实质:在于“发展”,在于促进受教育者和社会的长远发展。

7.素质教育的特点和优越性:目标导向明确、整体带动性强、内涵包容面宽、对教师要求高、在创新中发展。

8.中学素质教育:它是依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和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德智体美方面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个性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

9.中学素质教育的特征:方向性、基础性、全面性、全体性、差异性、创新性、渐进性、主体性、开放性。

10.应试教育:指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偏离了受教育者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

[应试教育不等于考试,考试是检测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不是目的。]

11.应试教育的主要特点:一切围绕升学考试“指挥棒”运转,在办学目标、教育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标准等方面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

12.应试教育弊端

1)偏离教育方针的要求,妨碍学生全面发展2)不能面向全体,放弃升学无望学生3)加重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严重损害少年身心健康4)扩大了校际差异,加深了基础教育的非均衡发展5)教育改革深化,素质教育难推进。

[应试教育的弊端是背离了教育方针和基础教育的性质任务,偏离了受教育者和国家长远发展的要求,不利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不符合时代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都和具有创新精神的各级、各类人才的需要。尽管“应试教育”在客观上对学生某些素质的发展也有一定作用(如掌握“双基”和培养应试能力),但这种培养是片面的。“应试教育”从整体上阻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终身发展,并且损害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应当从根本上予以否定。]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区别P157

13.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三种行为”必须到位:

1)党政领导统筹行为要到位2)学校主体实施行为要到位3)家长和社会的配合支持行为要到位。

第五章教育过程中的主体

1.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即教育主体,是指教育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2.自体性的基本特征: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

3.主体性发展的基本因素:主体因素(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活动因素(生理活动、心理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4.教育史上长期之争:

传统教育派--以赫尔巴特为主,提出:“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进步教育派--以杜威为主,提出:“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5.现代师生关系的主要特征:民主平等、尊师爱生、相互激励、教学相长。

6.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初建阶段;深化阶段;巩固、发展阶段。

7.良好师生关系有何重要性?

答:师生关系是实现教育功能的基石,师生间良好的关系是良好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必要要素,是顺利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良好的师生关系一旦形成就会发挥十分显著和独特的作用,它能使学校、班级产生温馨和谐的气氛,奋发向上的生机;使师生的心情欢畅,心理相容,携手并进;使错误思想和行为得以抑制、淡化,正确的思想行为得以发扬、升华,有利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完善人格的形成。

第六章中学生

1.学生:指在学校中接受教育的人,既包括学生个体,也包括学生集体。

2.本质属性:学生都是独立的人;是渴望得到发展的人;是完整的人;是“以学习为主”的人。

3.权利:生存、受教育、受尊重、发展、安全的权利。

义务:遵守法律、法规;养成良好品德;自觉接受教育完成学习与发展任务的义务。

4.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5.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

1)自我意识强、自主要求增长和对教师家长依赖性的矛盾2)性意识的萌发、成熟和道德法制观念薄弱的矛盾3)活动能量增大和认识发展水平不适应的矛盾4)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和经济地位未独立的矛盾5)对未来的向往和现实状况的矛盾

6.当代中学生的时代特点:

1)政治上思索探求与观点上片面偏激2)目标上宏大诱人与行为上浅尝辄止3)思维上发散求异与心理上逆反固执4)性格上开放独立与情感上依赖脆弱5)思想上自立与处事上以我为中心

7.针对中学生的一般特点,实施针对性教育:

1)承认学生个别差异,面向全体客观公正2)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生动活泼主动发展3)加强管理严格要求,对学生成长发展负责4)实行“三自”教育,培养自我教育能力5)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提升学生的人生追求6)培养学生的做事能力,形成学生的合作意识。

8.学生集体组织特征:

1)共同奋斗目标2)良好的人际关系3)健全的组织和机构4)正确的舆论导向5)自觉的纪律6)良好的活动效果9.学生集体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学生集体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2)学生集体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良好场所3)学生集体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4)学生集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5)学生集体是树产良好校风学风,建设文化的基础。

10.教育时要注意:阶段性、顺序性、个别性、差异性。

经历过程:生理的发展;认识的发展;情感的发展(友谊和爱情的发展);意志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社会化的发展。

11.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

12.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

1)自尊心的发展,要求别人对自己的尊重、肯定。2)成人感的出现,模仿成人、希望别人将自己做成人看待,尊重自己的意见。

13.社会化: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

社会化的内容:1)传授生活知识和劳动技能;2)树立面对未来的生活目标,培养价值观念;3)指导和学习行为规范。

第七章中学教师(重点)

1.教师:向受教育者传授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2.教师(狭义):指受过专门训练,在知识、技能、思想诸方面比较成熟,有一定教育素质的,按照国家和社会要求,在专门教育机构中以对学生进行教育为其主要职责的人。

3.教师专业化:指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4.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产生于奴隶社会。经历:有经验者可以为师(尤其从广义上讲,学校以前);有知识的人可以为师(能识字念书,掌握书本知识的人);有知识且具有职业技能的人才可以为师;教师的回归教育和继续教育。

5.教师在社会发展与进步中的地位与作用:

1)教师是先进生产力的推动者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3)教师是先进文化的弘扬者

教师的作用:

1)教师劳动对于整个社会的价值——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2)教师劳动对于教育对象的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保障;3)教师劳动对于自身发展的价值——有利于提高自身和后代的素质。

6.教师的地位:衡量一个人社会地位的标尺。

7.教师的职责:教书育人

[教师有两种,一种为经师,一种为人师。(徐特立)]

8.教师的权利: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学生品行和学业成绩评定权、获取工资报酬和享受福利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

9.教师的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的义务2)贯彻教育方针,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义务3)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文化教育、组织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的义务4)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义务5)制上和批评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行为与现象的义务6)提高自身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的义务

10.教师的具体任务(掌握):

教好功课;结合学科教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坚持教育创新。

11.教师工作的特点:创造性、复杂性、艰苦性、长期性、示范性

12.教师的素质要求:思想政治素养;教育思想素养;职业道德素养;业务素养。

13.职业道德素养(掌握):

①热爱教育,忠诚教育,献身人民教育事业。②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诲人不倦。

“师爱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通向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

师爱:即对学生的爱,它包含了对全体学生中的每一个人(不分相貌、性别、个性、不分好生、差生)的热爱、尊重、理解和期待。师爱的体验感:亲近感、理解感和尊重感、期待感

③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④学而不厌,刻苦钻研,虚心求进。⑤团结协作,尊重集体,互勉共进。

14.教师的能力素养(掌握):

观察能力;组织能力;教育机智和自制能力;善于语言的表达能力(准确性教育性艺术性)。

15.教育机制(突发事件):指教师在复杂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对事物敏锐而深刻的洞察能力和迅速而准确的判断能力,以及当机立断作出最合理决定,采取最恰当的办法的能力。

16.处理原则(掌握):1)学会先“冷处理”,后教育;2)批评的时候要对事不要对人。

17.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

1)在班集体形成中的组织和领导作用。2)在联系各方教育力量中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一方面,班主任是沟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桥梁;另一方面,班主任是协调学校各种教育力量的纽带。3)在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中的导向作用。

18.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方式:(掌握)

①了解研究学生(前提和基础。方法:资料分析法、观察法、谈话法、调查法);②搞好班级日常管理;③组织和培养班集体;④组织班会;⑤结合学习任务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⑥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⑦做好学生家长工作;

⑧处理偶发事件(沉着冷静、自我控制、调查研究、弄明真相、要因势利导、进行正面教育);⑨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⑩做好操行评定和评选三好学生的工作。

第八章加强和改进德育

1.中学德育的地位和作用:

1)是素质教育的灵魂2)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3)是坚持学校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根本保证4)是“以德治国”的基础

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法制意识、文明行为习惯的尊守法的公民,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为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

中学德育的要求:

1)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2)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4)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5)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全面发展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德育的功能:社会功能、个人功能。

3.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在思想品德方面的要求及其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系统的影响,使他们逐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4.德育的内涵:政治教育(会有变化);品德教育(基本保持不变);纪律和法制教育(会有变化)。

德育的内容受政治、经济、学生年龄、当前形势等的影响,它可分为基本稳定和可变动的两部分。

5.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促进学生个体思想品德素质结构诸因素和谐统一发展规律。2)指导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3)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转化的规律。4)德育影响的主导性与多样性对立统一的规律。

6.个体思想品德素质的基本要素(掌握):知、情、意、行

7.把握两个基本点(掌握):整体性和多开端性

8.思想品德的内部矛盾:教育者提出的教育要求与其现有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9.德育的原则(掌握):

1)坚持正确方向的原则;2)坚持“育人为本”的原则;3)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重点);4)坚持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尊重信任;严格要求;适度;有方(要注意方法和方式;要慎用体罚和惩罚);5)坚持集体教育和

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6)坚持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原则(他律到自律,效果到动机);7)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8)坚持优化“小环境”与改善“大环境”相结合的原则。

10.德育方法: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了完成德育的任务和内容,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方式和手段。

11.德育方法的分类(掌握):说理教育法(方式:讲解、报告、谈话、讨论、辩论);感染教育法(方式:参观访问、

榜样示范、情景陶冶);实际训练法(方式:日常行为规范训练、实践活动锻炼);评价反馈法(方式:评定、评比、

批评和表扬、奖励和惩罚)。

12.说理教育法要点:教育者要完善自身的素质;要有针对性,不能无的放矢;要理论联系实际,以理服人;要善于抓住时机;要有一定的技巧。

[注意:目的要明确;公正合理;因材施教;严禁体罚、慎用惩罚。]

13.全方位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树立素质教育的德育观 2)构建系列化的德育内容体系 3)以学生生活需要作为德育的起点 4)拓宽德育渠道,形成立体化德育网络 5)采用多样化的德育方式方法 6)探讨科学、规范的德育评价标准和机制 7)充分发挥师德作为德育资源的作用 8)强化对德育过程的反思和管理。

第九章构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一、教育活动系统:(掌握、重要)

1)教育目的: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教育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3)教育途径:教学(最主要的途径)、课外活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学生集体组织、校园环境

4)教育评价

二、教学的意义:

1)担负着传递人类认识成果,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使命。2)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3)在整个学校教育中居于中心地位

三、教学的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四、当代教学新观念:

1)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3)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4)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之中。

五、课程的类型:

(一)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1、学科课程(主要指间接经验课程)

2、活动课程(直接经验课程)

(二)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三)国家课程、校本课程

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社会因素、学生因素、知识因素。

六、我国中小学的课程编制(掌握):

课程内容包括:课程计划(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

1)课程计划:是指国家根据教育方针、目的指定和颁布的关于学校计划、培养目标、教学工作具体安排的指导性文件。组成:规定教学科目、规定学科的顺序、规定各门学科的教学时数、规定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课程标准:即教学大纲,就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规定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一般由说明和本文两部分组成。课程标准的中心部分或基本部分是本文。

3)教科书: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法的要求,系统而简明扼要地叙述各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通常又称课本。

七、新课改的原因及必要性:

社会发展的需要: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国际竞争空前激烈、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

课程自身因素——知识本位、学科本位。

基础教育新课改的目标:

总目标:以邓小平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论述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六项具体目标: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课程结构的改变;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考试和评价制度;实现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第十章深化教学改革

1.教学: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2.教学的作用:

1)教学对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2)教学促进人的发展的作用

中学教学的任务:

1)使学生系统掌握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3)培养并形成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4)培养学生树立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5)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

3.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的过程。

4.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统一的规律3)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5.教学过程的环节:

1)明确教学目标,创设情境;2)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①引起学习动机;②感知教材;③理解教材;④巩固知识;⑤运用知识

6.教学原则(掌握):是指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长期教学经验的总结。

教学原则(掌握):

1)科学性与教育性统一的原则;(贯彻要求:①保证教学的科学性;②挖掘思想性;③言传身教。)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贯彻要求:①以理论为指导,善于联系实际;②组织实践活动;③重视乡土教材的补充。)3)启发性原则(重要);(贯彻要求:①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③教学生学会学习;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4)直观性原则;(贯彻要求:①恰当的选择手段;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③消除消极的影响。)

5)循序渐进原则;(贯彻要求:①按教材系统进行教学;②抓住重点难点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③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浅到繁。)

6)因材施教原则;(贯彻要求:1、深入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进行教学。(1)全班学生的一般特点:知识水平、品行表现、接受能力、学习风气、学习态度等。(2)每个学生特点:兴趣、爱好、能力、知识基础、努力程度、智力水平、学习成绩、健康状况、思想纪律、家庭环境等。2、处理班级教学与个别教学的关系:“抓好中间,照顾两头”。3、对特殊才能的学生和后进生的辅导。对有特殊才能学生:跳级、提前升学、给与深造机会、专人指导和培养。对后进生:减轻压力和课业负担,增强信心等)

7)巩固性原则;(贯彻要求:1、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组织好复习和练习;3、指导掌握记忆的方法。)

7.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

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终身教育观、新的教学目的观、新的学习观、新型师生观);教师角色的转变(传授者→促进者;课程的执行者→课程的建设者;封闭型教育者→开放型教育者);掌握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互动式教学;探究性学习;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

8.教育方法: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统一。

9.教育方法观:注入式教育方法观;启发式教育方法观;新行为主义教育方法观;人本主义的教育方法观。

10.中小学教师常用的教育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

1)、讲授法

强调:运用的主要是口头语言

特点:内容由老师以独白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优点: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信息。能系统地传授知识。

缺点:没有机会让学生及时反馈,没有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忽略了学生的个别差异。

方法:讲述、讲解、讲读、讲演

2)、谈话法

强调:师生间的对话、问答。优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缺点:较花费时间。

3)、讨论法

优点:启发思考。缺点:花费时间、学生要有一定的知识、能力。

4)、演示法要求:用讲解配合演示。

5)、实验法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

6)、参观法强调:到校外的场所优点:理论联系实际,同样也可以获得感性知识。

7)、练习法目的:巩固知识、运用知识。

8)、读书指导法强调: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

目前世界流行的公认较好的读书法:

RQ4R法:预览→设问→阅读→反思→背诵→回顾。

SQ3R法:略读→提问→精读→摘要→复习。

祝大家期末愉快,心想事成,轻松过考试这一关!谢谢!

本资料由陈钦辉个人整理

——E312工作室

(说明:本资料由于是个人复习总结,内容较多,复习时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复习,不用死记硬背,挑重点,其他熟悉一下就好。考试不难,为了学好一门课,掌握其中的知识才是比较难的。要相信自己可以,才会真的可以!)

补充:

教学组织形式:指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类型:1.个别教学制(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2.班级上课制

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等划分并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以班为单位,由教师根据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按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缺点:不便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班级授课制的编制:单式、复式。

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1)现场教学,主要讲授新知识。实习和见习课是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观察研究事物或操作。优点:理论联系实际。

2)个别教学:(优点:能因材施教,克服“一刀切”,是对班级授课制的最好补充。重点是学习困难的学生。)

3)小组教学(将同类型的学生编成小组)优点:吸收了班级教学和个别教学的某些优点,既便于组织又因材施教。中学教学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考评。

一、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

1、内容:备教材(懂、透、化)、备学生、备教法。

2、备课的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教学进度计划、时教学计划(教案)。

二、上课(中心环节)

课的类型(分类):

单一课:新授课(讲解新教材)、习课(复习巩固新内容)、习课(培养学生技能技巧)、查课(检查知识、技能)、解课(分析作业为主);综合课:一节课里完成两项以上内容

课的结构:①组织教学:保障上课的秩序(贯穿整节课);②复习检查:温故而知新;③讲授新教材:理解掌握新知识;

④巩固新教材:对新知识当堂理解,消化和巩固;⑤布置课外作业

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

目的明确(目的设定恰当、一切内容围绕目的进行);内容正确:(内容、重难点、结构抓得正确);方法恰当:(方法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严密:(学环节设计好);语言清晰;积极性高。

总结:一节课的成功,最终看教学效果。

上课的基本技能:组织教学的技能;导入新课的技能;提问的技能(诊断式、定向性、引导性、引发性提问);板书的技能(作用:集中注意力,引导和控制学生思路;助学生理清教材的知识结构;使抽象内容变得直观、具体。要求:工整、美观、有序、用词简明、精当。形式:纲目式、表格式、图文式、对比式、总分式);运用语言的技能(清楚、易懂、准确、形象生动、教育性);评课的技能。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

意义:是上课的继续。有助于消化和巩固知识,培养技能。种类:口头作业、阅读作业、书面作业、实践作业。

布置的要求:符合大纲要求,抓住重难点;分量与难易适当;即要有统一要求,又要有所区别;应是精心挑选的,具有典型性的。

批改的种类:教师批改;学生互评;学生自评

批改的要求:按时收齐,及时批改、尽快发还;严格要求、认真批改;对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要进行分析并找出对策;

作好评讲工作。

四、课外辅导

意义:是上课的补充、是一种辅助形式

内容:给缺课的学生补课;给基础差的学生辅导(重点);给学有余力或学有特长的学生个别辅导

形式:全班辅导、小组辅导、个别辅导

方式:教师对一个或几个学生辅导、适当组织学习优秀的学生帮助学习基础差的学生。

五、学生学业成绩考评

中小学考评制度

考查(日常考查):平时观察、口头提问、书面测验、实际作业检查

考试(总结性检查):考试一般是指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阶段性或总结性的检查与评定。

常用的记分法有两大类:①百分制记分法;②等级制记分法。

七天背完教育学知识点教师考编

七天背完教育学 最新教师招聘笔试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 4、教育起源 5、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6、教育的功能:按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按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按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原始性、非独立性、全民性、自发性、无阶级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使教育成为独立的形态。东西方共同特征

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1)古代中国: ……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西周,“学在官府”并有:“国学”“乡学”之分。其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稷下学宫。 ……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九品中正制。……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 馆)。 ……宋元明清:八股文。 ★(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 四个等级按高到低: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3)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文士(书吏)学校。★(4)古希腊罗马:雅典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 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 ★(5)中世纪的欧洲: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考点总结

---------------------------------------------------------------最新资料推荐------------------------------------------------------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考点总结 教育学总结绪论教育学概念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 教育学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学研究内容: 揭示教育规律教育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论语》一书汇集了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关于哲学、伦理、政治和教育方面的言论。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夫人教育思想寓于他的政治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 (寓教于乐)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礼记.学记》乐正克著(孟子的学生)化地成俗,其必由学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写的《论演说家的培养》一书,又名《雄辩术原理》,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1623 年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提出把教育作为独立的学科从哲学中独立出来。 1632 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在这部著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思想,论述了班级授课制的作用以及教学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 1 / 12

高度地评价了教师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这些主张在推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方面起了开创性作用。 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 1762 年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他的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儿》,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儿童应自然地发展)按个体生长的自然年龄阶段,依次阐明了自己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个体教育的目标、重点、内容、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独特见解。 该书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开拓了以研究儿童生长与教育的关系的教育研究新领域,提升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促进了近现代教育思想的变革。 1776-1778 年,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曾先后四次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之一。 著作《康德论教育》 1806 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内容: 强调教师的作用: 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1861 年,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教育论》出版。 斯宾塞是实证主义者、他反对思辨,主张科学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 他提出的教育任务是为完善生活做准备。 1901 年,德国的梅伊曼提出了实验教育学。

教师职业道德笔记

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 1.职业的本质特征:“对社会所承担的一定的职责义务”,而“所从事的专门 业务”则是职业的外部特征。 2. “对社会所承担的一定的职责”指按照一定社会需要和规定的标准,培养 人的创造能力,使受教育者成为有社会价值的人的事业。 “所从事的专门业务”指 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幵发人的智力。 3.职业是社会分工的结果。教师职业道德是在教育劳动实践中形成的。 4.职业生活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组成形式,是个体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5.“道”准则、规矩、规范。内德于己,外施于人便是“德”。“道德”《荀子》。 6.道德特点:非制度化、非强迫性、自律和内化,节制牺牲。 7.职业道德的特征:内在稳定性,形成和行为尺度的多样性,适用对象的限定性。 8.对教育过程的调节作用是教师职业道德最基本、最重要的作用。 9.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一、教师职业的本质 1.教师职业的本质。 教师:通过教育活动为社会服务或为一定阶级培养合格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人才需要而为社会服务的人。 教师职业:按照一定社会的需要和标准,向人们进行各方面教育,以培养人为目的,促使人发展的一种职业。 2.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长延艺个体) ①长期性和复杂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具有不稳定性和反复性;教师劳动的效果要经过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得

以验证。劳动的任务、对象、手段、过程复杂,结果丰富多彩。 造和创新。 模仿的天性;具有向师性,人的认识规律也是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的原因之一。 ⑤个体性和群体性。 3.教师职业劳动的社会意义/价值/为什么需要教师职业劳动? (1) 教师职业劳动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起着间接而重要的作用。 ①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贡献巨大。 ② 教师是人类智能的积极幵发者,对人类科学文化事业的进步和发展起重要 作用。 ③ 教师是一代新人的精心培育者,对提高新生一代及社会全体成员的思想道 德素质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④教师是新知识新技术的创造者,直接丰富着人 类的文化宝库。 (2) 教师职业劳动对社会物质文明建设起着直接而巨大的作用。 力的主要因素一一劳动者的形式而有力地作用于物质生产过程。培养科技专家队 伍,合格劳动者,经济管理人员队伍。 (3)教师职业劳动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起着引导作用。影响学生的一生,改 变其发展方向。 、职业道德:指人们在从事某种职业活动过程中,思想和行为所应遵循的 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也就是调整职业内部,职业与职业之间,职业与社会之间 的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 三、教师职业道德: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调节教师与学 生,教师与集体,教师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比较稳定的行为规范和所应具备的道德 品质。 ②延续性和艰苦性 劳动强度大,劳动难度高。 ③艺术性和创造性 课堂教学和德育工作都具有艺术性,来自于教师不断创 ④主体性和示范性 教学内容的组织选择,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学生具有 以培养生成

完整版本教师资格证笔记记录.doc

教师资格证笔记 中学考试科目: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第一课:科目一综合素质指导 一、考点分析 1.题型上: 29 个单选( 29*2=58)3 个材料分析题( 3*14=42) 1 个作文题( 50) 2.内容上: 知识模块知识点 教育观学生观职业理念 教师观 教育法规,学生权教育法律法规利,教师权利和义 务 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三爱两人一终 身) 历史,科学,文学,文化素养 艺术鉴赏素养 分值题型 4 个单选( 1 个教 育观,2 个学生观,22 分( 14.7%) 1 个教师观) 1 个 材料分析(学生观 重点) 8 个单选 中华人民共和国 教育法( 1 个) 中华人民共和国 义务教育法( 1 个) 中华人民共和国 教师法( 1 个)16 分( 10.6%) 中华人民共和国 未成年人保护法 (2 个) 中华人民共和国 预防未成年人犯 罪法( 1 个) 国家中长期教育 改革和发展规划 纲要( 2 个) 22 分( 14.7%) 4 个单选(教师职 业道德 2 个,班主 任工作条例 1 个, 教师职业行为 1 个) 1 个材料分析 9 个单选 中国历史或世界 历史( 1 个) 传统文化( 1 个) 地理知识或儿童 18 分( 12%) 文学( 1 个) 中国科技史或外 国科技史( 1 个) 科学常识( 1 个) 中国古代文学( 1

个) 中国现当代文学 (1 个) 世界文学( 1 个)艺术鉴赏与艺术理论( 1 个) 4 个单选(信息处 逻辑思维,信息,理 2 个,逻辑思维 基本能力72 分( 48%) 2 个) 1 个阅读理 阅读,写作能力 解(材料分析) 1 个作文 3.内容与题型 题型知识模块题目分布个数分值 单选职业理念1-4 题 4 个8 分 教育法律法规5-12 题8 个16 分 教师职业道德13-16 题 4 个8 分 文化素养17-25 题9 个18 分 基本能力( 2 26-29 题 4 个8 分 个逻辑推理 2 个信息) 材料分析职业理念30 题 1 个14 分 教师职业道德31 题 1 个14 分 阅读理解(基32 题 1 个14 分 本能力一问 4 分二问 10 分) 写作基本能力33 题 1 个50 分 二、选择题实例分析: 1.职业理念:学生想做科学家,班主任说现在学数学那么吃力,以后学物理化 学肯定学不好,这样的说法忽视了学生的发展性。 2.法律法规:不能给予老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的是(穿戴不整,影响仪表的) 3.职业道德:老师每次布置作业后都只是在下次的课堂上与学生核对答案,他 的做法(不合理,教师应该认真批改作业)爱岗敬业 4.文化素养:下列历史事件与秦始皇有关的(图穷匕见)指鹿为马(赵高)望 梅止渴(曹操)三顾茅庐(刘备诸葛亮) 5.信息能力:在Excel 中,下列方法可以实现快速查找满足条件的数据内容的是 (自动筛选) 6.逻辑推理: 3+4+5=151227 5+3+2=101525 8+2+4=321648则 7+6+5=354277 三、备考方案 1.据历年真题,梳理考点难点(考点分析) 2.学习知识点,形成知识地图(制作目录) 3.学方法,提高备考能力(材料分析和写作) 四、材料分析题实例: 1.职业理念

教师师德培训笔记

教师师德培训笔记 古语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次市里组织学习视频讲座,细细听来,收获不少,迷茫的心里点起里亮堂的明灯,曾经的困惑在次释然,找到了明确的答案。 师德师风的学习,我认为很有必要,尤其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给我们老师上了生动的一课。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行为规范,甚至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起典范作用,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工作不应是为教书而教书,更要以人为本、教师育人,学生把几年、十几年的生命时间交给学校、交给教师,学校、教师就有责任去珍惜别人的生命,浪费别人的生命时间就是罪过。 通过学习,我认为: 一、搞好教育工作要有恒心。所谓恒心,就是要把自己的身心全部投入到所从事的教师职业之中,一生一世为教育事业努力,有成效地工作。师德也是认真对待工作的前提,没有良好的师德,就不会有对事业的责任心,就不可能对工作兢兢业业。只有视教书育人为自己的神圣职责,视学生为自己的子女,才能有端正的工作态度,饱满的工作热情,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我在改学生作业时,对每份作业对认真批改,这样虽然辛苦些,但可以准确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可以了解整体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教学是否存在什么问题,再有针对性的改进。学生见老师如此认真,自然也会认真学习,而不会随意糊弄,从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搞好教育要有爱心。记得有位教育家曾说过:爱学生是对老师最最基本的要求。老师爱学生,可以弥补家庭和社会教育的不足,使教师的影响长久地保存在学生的内心深处。要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还要爱学生。不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都要给予必要的关心和帮助。我还抽时间给学生谈心、交流,和学生共同活动,缩短了师生距离。由于我爱学生,关心学生,处理问题及时,方法得当,注意和学生沟通。所以,学生就信任我,喜欢我,也喜欢上我的课。热爱学生,还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以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了解学生的个性,相信学生,关心学生,既统一严格要求,又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对程度、水平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关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差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不让一个学

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学基础知识复习提纲(全套)

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学基础知识复 习提纲(全套)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孟子。2.《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3.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4.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5.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分支制学制。6.1902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近代学制“壬寅学制”即《钦定学堂章程》;1903年颁布并正式实施了“癸卯学制”即《奏定学堂章程》;1922年颁布实施了“壬戌学制”即现在的“六三三” 学制,沿用至今。 7.中国早在四千多年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8.西周就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其典型特征:“学在官府”和“政教合一”。 9.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私学的规模最大。 10.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11.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 12.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四书”、“五经”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北宋的程颢、程颐和南宋的朱熹) 13.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模式。14.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科举,兴学堂。 15.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学为文士”成为一般奴隶主阶级追求的目标。“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 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16.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

17.古希腊的教育是西方教育的源泉,其城邦国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则成为两类不同教育的典型代表。 统治阶级和谐教育 斯巴达,军事< 雅典,民族政治< 军事教育政治家培养 18.西欧中世纪主要学校类型教会学校,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教区学校。 19.骑士教育是一种融宗教精神和尚武精神于一体的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宫廷学校是设在宫廷之内专门为王族子弟提供教育的学校。 20.现代学校教育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 21.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国民教育体系建立的主要措施: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实施义务教育、重视教育立法。22.现代教育与古代教育的根本标志: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3.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郎提出了终身教育理论。 24.实现终身教育基本条件:学习化社会的建立。 25.世界教育改革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 教育多元化和教育技术现代化。 26.教育多元化表现为:培养目标多元化、办学形式多元化、管理模式多元化、教学内容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等。27.教育是研究教员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 28.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儒家文化。 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中。教育主张“有教无类” 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教育内容上教授的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教学上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博约结合、

教师考编教育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教育起源:神话、生物(最早)、心理、劳动(马克思主义)起源说。 认为教育是儿童对成人的模仿是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孟禄……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填空题……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的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射击、投枪、打猎、下棋&吟诗)。……★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即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平等性)、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简答、填空 ……教育民主化的内涵:a.实现教育机会均等;b.师生关系民主化;c.教育方式、内容民主化;d.教育自由化。 ……教育在提升人类地位中的作用: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潜能的发掘、力量的发挥、个性的发展。 第二节教育学概述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揭示教育规律;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教育学的研究价值: 宏观: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微观(学习研究教育学的意义):a.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 规律,指导教育实践;b.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c.利于掌握学生思品发展规律,做好教育工作;d.利于教师构建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e.有助于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改。三、教育学的发展概况:(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填空题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把教育分为讽刺、定义、助产三阶段,称为产婆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填空题 ……柏拉图,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她的著作《政治学》中;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进行和谐发展”。 ……PS:古罗马的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填空、简答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1)夸美纽斯: a.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b.在此书中提出了“泛智教育”的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 c.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详细论述,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2)卢梭:《爱弥儿》,主张自然主义教育,认为让儿童顺其自然的发展是最好的教育。……填空题 (3)康德:1776年,在大学哲学课中开讲教育学,他是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 (4)洛克:他在《教育漫话》中,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亦称教育万能论)……名词解释:白板说★。洛克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体系。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赫尔巴特(注意与夸美纽斯比较) a.1806《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b.赫的贡献在于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将心理学引入教育学的第一人),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因此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赫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c.赫被看做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主张教师中心论。(2)杜威 a.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 b.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是儿童中心主义的代表人物,与赫尔巴特针锋相对。……填空题。 c.杜的主要观点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科学教育学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2009—2010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试题及答案(二) 单项选择题 1.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 C )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2.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B A.北欧的尼德兰; B.捷克的夸美纽斯; C.法国的斯图谟; D.德国的福禄培尔 3.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C)。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 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4.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 D )。 A.观察法; B.读书法; C.文献法; D.行动研究法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A )。 A.劳动起源论; B.生物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 D.生物进化论 6.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 B )。 A.十五大; B.十四大; C.十三大; D.十二大 7.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是指( C )。 A.教育制度; B.学校教育制度; C.教育体制; D.学校领导制度 8.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D )。 A.1985年; B.1986年; C.1987年; D.2006年 9.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于1981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的学制实验是(D)。 A.六三制; B.双轨制; C.分支型; D.五四制 10.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 A)。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 C.开展网络教; D.高等学校扩招 11.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 A )。 A.认识活动; B.教师教的活动; C.学生学的活动; D.课堂活动 12.师范学校的出现,与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从时间上来说,(C )。 A.是同时的; B.师范学校出现得早; C.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的时间早; D.说不清楚 13.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C)。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14.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个性( B)。 A.并不重要的时期; B.非常重要的奠基时期; C.没有效果的时期; D.最不会受外界影响的时期 1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 B)。 A.儿童中心论的代表; B.教师中心论的代表; C.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 D.活动中心论的代表 16.在1951年提出“范例教学”主张的是( B )。 A.赫尔巴特; B.瓦?根舍因p; C.怀特海p; D.克伯屈 17.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问题上,应坚持的是( C )。 A. 坚持人文教育为主; B.坚持科学教育为主; C.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携手并进; D.要看情况而定 18.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B)。 A.主体; B.客体; C.教的主体; D.学的主体 19.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要点笔记1汇总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要点笔记 导论 教师职业道德包括他律和自律两个方面。它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根据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通过自省、自律、自警、自励,不断达到新的道德境界的实践活动和过程,以及通过这一无止境的学习和实践过程所达到的程度、水平。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1、教师职业道德是调节教师人际关系的准绳和润滑剂。 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有助于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 3、教师群体的道德水准,决定和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应对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挑战: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课题 1、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新挑战 2、多元文化、多元化价值观念并存的新挑战 3、实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的新挑战 4、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素质教育的新挑战 研究教师职业道德形成规律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 教师队伍职业道德存在问题具体体现: ⑴理想信念、艰苦奋斗、集体主义观念淡漠。 ⑵违反教育法律法规,违背教育规律,缺乏民主法制观念。 1、确立以教师的发展为本的师德教育指导思想和教师在师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1 以教师的发展为本,确立教师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2 确立“以人为本”的师德教育观念。

3 以教师的发展为本,师德教育就要更加关注教师的精神世界,对教师具有深切的人文关怀。 2、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对师德建设的影响和挑战,重新建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系 3、充分认识和解决师德教育的难点问题,加强师德教育的针对性 难点之一,是如何解决教师知、情、意、行相统一,避免形成双重人格问题。 难点之二,是如何提高教师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和道德实践能力以及与不良现象和诱因做斗争的能力。 4、全面分析和认识影响职业道德的各种因素,加强师德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5、改变过去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中存在的单纯知识化、理念化教育的倾向,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训练 6、提高师德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不仅要研究道德伦理学科体系,还要加强教师道德养成的规律研究,转变以学科为中心的研究和学习方式,加强教师研究式学习,注重教师的情感体验 专题1 遵守师德规范——————师德修养的行为准则 一、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含义与特征 1、道德规范与职业道德规范 ⑴道德规范 道德规范和别的行为规范有比较明显的区别 首先,道德规范具有利他性。 其次,它主要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依靠人们的道德自觉性来维系的。 再次,它表现为提倡性、规劝性、表扬性和示范性。 ⑵职业道德规范 它是指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活动现象、道德意识现象和道德规范现象。是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化。

中公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整理笔记

中公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整理笔记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 2、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经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她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承担。 3、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影响:教育内容、教育措施。 4、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5、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四、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一)1、神话起源说;2、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桑代克、沛西能;3、心里起源说:代表人物孟禄;4、劳动起源说:米丁斯基、凯洛夫。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的教育; 2、古代社会的教育; 3、近现代教育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教育问题(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研究任务: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的基本规律,未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者提供理论支撑,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服务。 2、教育学的发展 萌芽阶段: 《学记》是中国古代、世界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教学方法又称“产婆术”。1.苏格拉底讽刺;2.定义;3.助产术。 柏拉图: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她的代表作《理想国》中。“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秉承柏拉图的理性说。 昆体良: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学理论著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论演说家的培养》) 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1、培根:英国;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了出来。 2、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1632《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泛智教育”;“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3、卢梭: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 4、康德: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 5、佩斯泰洛奇: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6、洛克:提出“白板说”。 7、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 主要观点:

教师考编教育学心

教师考编教育学心理学题库

教师专业知识试题:精选知识点练习 1.中学生学完英语单词后,教师要求他们课后立即背诵。这里教师所运用的记忆规律是( )。 A.多感官参与 B.学习程度适当 C.复习方式的多样化 D.及时复习 2.西周时期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为“六艺”,“六艺”包括( )。 A.礼、乐 B.射、御 C.文、算 D.书、数 3.属于我国普通教育学校教学任务的是( )。 A.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C.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D.提高学生在课外独立自主进行学习的能力 4.墨家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认为主要有三种途径( )。A.亲知 B.熟知 C.闻知 D.说知 E.见知 5.兼容班级上课与个别教学的优点,将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自学结合在一起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道尔顿制 B.兰贝制 C.特朗普制 D.文纳特卡制 6.教学相长这一提法( )。A.最早出现于《论语》B.指明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C.是我国新型的师生关系的特点之一D.说明教学过程包含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要素 7.在现代教育中,教育活动的重心由教师转向教材。(判断题) 8.一个班级里几十个学生集合在一起,有了班级组织,就标志着班集体的形成。(判断题) 9.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只有消极作用。(判断题)

10.具有场独立认知方式的人,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判断题) 正确答案及解析: 1.【答案】D。 2.【答案】ABD。 3.【答案】ABC。 4.【答案】ACD。中公专家解析:墨家认为获得知识的途径“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其中“说知”是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 5.【答案】C。 6.【答案】C。中公专家解析: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教学相长出自《学记》。 7.【答案】×。中公专家解析; 在现代教育中,教育活动的重心由教师转向学生。8.【答案】×。 9.【答案】×。10.【答案】√。 2015常州教师招聘《教育学》班级管理单选题练习三 1、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B、全面了解学生 C、培养优良的班风 D、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答案:B 2、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是( )A、任课教师B、班主任C、教导处D、校长答案:B 3、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是( ) A、运用教学技术手段精心设计各种不同教学活动 B、共同建立良好的班级秩序和健康的班级风气 C、帮助学生成为学习自主、生活自理、工作自治的人 D、进行社会角色的学习答案:B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打印版)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库含答案 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杜威。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6、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是(学校教育制度)。 27、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修辞、音乐、算术、几何、文法、天文、辨证法) 28、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29、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癸卯学制”)。 30、宋代以后,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四书五经)。 31、欧洲中世纪用于对普通贫民子弟传授宗教及读写知识的教会学校是(教区学校)。

教师资格证初中数学专业知识与能力复习笔记自己整理

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 模块二:课程知识 (2) 第一章初中数学课程的性质与基本理念 (2) 第一节:影响初中数学课程的主要因素 (2) 第二节、初中数学课程性质 (2) 第三节:初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3) 第四节:数学课程核心概念(10个)(背) (4) 第二章初中数学课程目标 (6) 第三章初中数学课程的内容标准 (8) 第四章:初中数学课程教学建议 (9) 第一节《课标》中的数学教学建议 (9) 第二节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 (9) 第五章初中数学课程评价建议 (10) 第一章数学教学方法 (11) 第一节初中数学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1) 第二节:教学方法的选择 (11) 第二章数学概念的教学 (12) 第一节:重要概念教学的基本要求 (12) 第二节概念教学的一般过程 (12) 第三章数学命题的教学 (12) 第一节重要命题教学的基本要求 (12) 第二节:命题教学的一般过程 (13) 第四章数学教学过程与数学学习方式 (13) 第一节数学教学过程 (13) 第二节:数学学习的概念 (14) 第三节中学数学学习方式 (14) 第一章数学教学设计 (15) 第一节教学目标的阐明 (15) 第二节教学内容的确定 (15) 第三节教学策略的确定 (16) 第四节教学方案的撰写 (17) 第二章数学教学的测量与评价 (17)

模块二:课程知识 第一章初中数学课程的性质与基本理念 第一节:影响初中数学课程的主要因素 1、初中数学课程是一门国家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评价手段。它体现了郭嘉从数学教育与教学的角度,对初中阶段学生实现最终培养目标的整体规划。 2、影响初中数学课程的主要因素包括: 一、数学学科内涵:(1)数学科学本身的内涵(数学的知识、方法和意义等) (2)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学科的内涵(理解数学的整体性特征,领悟 相关的数学思想,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二、社会发展现状:(1)当代社会的科学技术、人文精神中蕴含的数学知识与素养等 (2)生活变化对数学的影响等 (3)社会发展对公民基本数学素养的需求。 三、学生心理特征。初中数学课程是针对初中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经验而设置的,因此学生的心理特征必然会影响着具体的课程内容、 (1)适合学生的数学思维特征 (2)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环境背景 第二节、初中数学课程性质 一、基础性(1)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应当有大量的内容是未来公民在日常生活 中必须要用到的。 (2)初中阶段的教育是每一个学生必须经历的基础教育阶段,它将为 其后续生存、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3)由于数学学科是其他科学的基础,因此数学课程内容也是学生在 初中阶段学习其他课程的必要基础 因此,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普及性(1)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应当在适龄少年中得到普及,即每一个适龄 的学生都有充分的机会学习它 (2)初中数学课程内容应当能够为所有适龄学生在具备相应学习条件 的前提下,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掌握 三、发展性

2018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学》复习资料汇编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1、教育: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2、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3、广义教育:是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4、广义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5、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 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6、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7、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8、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 9、教育的起源: a、神话起源说——朱熹 b、生物起源说——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 c、心理起源说——美国·孟禄儿童无意识的模仿 d、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 10、教育的构成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11、教育媒介是指构建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12、教育功能是指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 作用。 13、教育功能分类: a、对象——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b、方向——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c、呈现形式——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 14、教育的发展历程 a、原始社会—原始性、局限性,简单的教育活动,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无阶级性 b、古代社会—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奴隶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c、古代中国——夏代:出现序、校,是学校的萌芽 西周:学在官府,六艺 春秋战国:稷下学宫 两汉:太学 魏晋南北朝:国子学、九品中正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 隋唐:六学、二馆 宋元明清:四书五经、八股文 d、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佛教教育、以僧为师、 e、古代埃及:文士学校、宫廷学校、以吏为师 f、古代希腊、罗马:雅典教育、斯巴达教育 g、中世纪西欧:教会教育、骑士教育 h、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 i、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特点: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 教育学概述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3、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幼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历年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5分)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儿童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样品,如绘画、纸工、泥工样品,供儿童观察,模仿学习,该教师运用了( ) A.示范法 B.范例法 C.观察法 D.参观法 2.在有关邻居关系的故事中,某教师让儿童对邻居王阿姨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问:“王阿姨心里怎么想的?有什么感觉?”该教师运用了移情法中的( )训练技术。 A.认知提示 B.情绪追忆 C.巩固深化 D.情境表演 3.教师通过利用良好的班级气氛,亲密的师生关系,有安全感的平等发展的集体,让儿童深入其中,从而培养儿童关爱、互助等良好品质,该教师运用了( ) A.直观形象法 B.参观法 C.环境体验法 D.演示法 4.幼儿园在某一阶段内要达到的教育目标是幼儿园的( ) A.中期目标 B.近期目标 C.远期目标 D.活动目标 5.在幼儿园实践中某些教师认为幼儿进餐、睡眠、午点等是保育,只有上课才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唯一途径,不注意利用各环节的教育价值,这种做法违反了( ) A.发挥一日生活的整体功能原则 B.重视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原则 C.尊重儿童原则

D.实践性原则 6.为托儿所婴儿选择玩具和游戏材料的注意事项,正确的描述是( ) A.婴儿玩具应高档化 B.废旧材料如空纸盒、碎花布等不适合作为托儿所婴儿游戏材料 C.应根据婴儿年龄特点选择玩具 D.给婴儿选择的玩具越小越好 7.对待3岁前婴儿“口吃”现象( ) A.这是学话初期常见的正常现象不必紧张 B.应强迫孩子再说一遍 C.应反复练习加以矫正 D.应进行心理治疗 8.目前,我国幼儿园办园形式更加灵活,提供节假日临时收托孩子服务,早晚接送孩子服务,根据家长需要安排教师上下班时间等,主要是为了( ) A.幼儿园创收 B.补偿教育 C.增加幼儿园知名度 D.服务社会 9.对于入园初期适应困难的孩子,幼儿园教师可以( ) A.要求幼儿严守幼儿园一日生活制度,按时入园离园 B.允许他们上半天,如中午午饭后由家长接回,再逐渐延长在园时间 C.多批评爱哭闹的孩子 D.通知家长接回孩子 10.儿童身高和体重增长最为迅速的时期是( ) A.出生的第一年 —4岁 —6岁 —10岁 11.“玉不琢,不成器”说的是( )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A.遗传因素 B.自然环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