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冠军”一词的由来

“冠军”一词的由来

“冠军”一词的由来
“冠军”一词的由来

“冠军”一词的由来

大家都知道,在体育竞赛活动中,得第几名都有些别称。比赛中将成绩最佳者称冠军,第2名称亚军,第3名为季军。这称呼是怎么来的呢?第四名叫做什么军呢?

说来,冠军一词由来已久。远在公元前209年,中国历史上爆发了第1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当时楚国有一位奋起反抗赢秦暴政的大将宋义,英勇善战,十分威武,秦兵屡屡败于他的手下。由于他战功赫赫,位居诸将之上,于是楚军将士赠给他一个光荣的称号:“卿子冠军”。《史记--项羽本记》就有这样的记载:“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这是中国历史上第1个荣获“冠军”称号的人。

秦末人物简介:卿子冠军宋义

到了汉代,冠军一词继续沿用了下来。据《汉书--霍去病传》,霍去病就以战功官拜骠骑将军,封“冠军侯”。

西汉人物简介:冠军侯霍去病

汉代以后,战功卓著的武将,也都采用了冠军为官衔。从魏晋迄南北朝各代,都设有“冠军将军”,唐朝也设有“冠军大将军”的官衔。直到清朝,护卫帝王的銮仪卫及旗手卫的首领,也称为“冠军使”。

至于亚军,由是由于亚是次一等的意思,也就是低于冠军的优胜者。在古代,有“亚圣”、“亚父”诸称。学者称孔

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史记--项羽本记》中有:“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这是因为项羽很尊敬范增,把范增认作仅次于生父的长者。

季军,指名次低于冠军、亚军的优胜者,是指竞赛的第3名。在我国的旧历中,春季的3个月分别叫孟春、仲春和季春,弟兄的排行也是伯、仲、季,以季为第3。另外,古时作战,又常把军队分为前军、中军、后军,后军排列第三,即为季军,沿袭下来,"季军"也成了第三名的同义语。

殿军,原指军队行军走到最后面的部队。《晋书--王坦之传》:“孟反,范燮,殿军后入。”后引伸用于体育比赛及考试等,是取"三军之后"的意思,乃第四名。

除前四名外,再往后均以名次称呼。如:第五名、第六名、第七名以此类推。

现在,冠军、亚军等词在体育竞赛、文娱游艺等活动中被广泛采用。

中国一词的来历

中国一词的来历 悬赏分:5 - 解决时间:2007-3-7 09:22 中国zhōng guó各个历史时间段对中华民族所居住的所有区域总称。目前简称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在周代《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国中”,还不是真正指国家。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百家的书中已屡见不鲜了。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干知人心”……这些都说明:上古所谓“中国”,即指后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后世中原广,而相当于今山西、山东、河南、河北一带。 “中国”一词的频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后。《礼记·王制》有云:"中国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国、蛮、夷、戎、狄,皆有安。”十分明显,此时的"中国”一词,是与蛮、夷、戎、狄对举而使用的。如果说《礼记》的成书时间较靠后,则《左传?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的说法,足见春秋前期,"中国”一词就已经与蛮、夷、戎、狄对举。那么"中国”指谁呢《公羊传禧公四年》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齐桓公救援邢国,卫国等国,被称作"救中国”,足见此时的"中国”,已经扩大到被认为是"诸夏”的国家。 到这里,就不能不言及《公羊》学派的"春秋三世说"。《公羊传成公十五年》有:“《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易为以外内之词言之言自近者始也。”东汉经学大师何休进一步发挥公羊学派的说法,将《春秋》所记242年的历史,理想化地分为三个阶段,即:"所传闻之世”,"所闻之世”和"所见之世”。"所传闻之世见治起于衰乱之中……故内其国而外诸夏”,”所闻之世见治升平,内诸夏而外夷狄”,"至所见之世著治太平,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小大若一”。虽然那242年历史发展事实并非如此理想化,但我们必须承认此种理念对民族关系发展规律做出了某些正确认识和预见。夏、商时期,应该是华夏民族的形成时期;而集华夏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大成的"周礼"的形成,是华夏民族最终形成的标志。观夏、商、周、春秋,各邦国不断分化,有的进入华夏集团,有的进入蛮、夷、戎集团,像祀国这样的国家,一度摇摆于夷夏之间,最后终于摆进了华夏集团,成了"诸夏"的一分子。 中国一词的含义 中国二字有京都、京师之意。最早这么用中国一词的便是《诗经·大雅·民劳》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民亦劳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师,经绥四国”。据说这几句诗是规劝暴君周厉王的,让他先从爱护京都的人民开始,然后推而广之,安定天下。汉代研究《诗经》的学者毛苌,特意为“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作注:“中国,京师也。”《孟子》中记载了一段齐王对大臣说的话:“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照现在的意思,不过是想在京城中给孟夫子盖间房子而已。汉末学者刘熙也说:“帝王所都为中,故日中国。” 中国一词指古时华夏民族聚居的区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大河南北,古称中土、中原,或称中夏、中华。当然也被称为中国。这些称呼,实际是指黄河流域一带。如《史记·楚世家》载:“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当时的楚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这里所讲的中国实际上就是对黄河流域的几个国家的统称。而华夏民族,汉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因称其地为“中国”,与“中土”,“中原”,“中州”,“中夏”,“中华”含义相同。初时本指河南省极其附近地区,后来华夏族,汉族活动范围扩大,黄河中下游一带,也被称为“中国”。《晋书·宣帝纪》:“孟达于是连吴固蜀,潜图中国。”(“中国”指立国于黄河中下游的魏国),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汉字的由来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汉字的由来 当我们看到一些熟悉的汉字的时候脑海里就会自动浮现出这些所代表的意思,这些都是从古至今保存下来我们从小就学习的,你知道中国汉字的由来是什么吗?本期民间故事一起了解一下吧! 先秦传说造字者为仓颉,《旬子·解蔽》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吕氏春秋》记载:“奚仲作车,仓颉作书”。相传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是古代整理文字的一个代表人。《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被尊为“造字圣人”。 史学家徐旭认为,文字的出现,应与仓颉有关。那时制定历法需要文字记载,制定神谕也需要行文,因此,仓颉应是颛顼部族人。他“生于斯,葬于斯”,故造书台北有仓颉陵墓。他所处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6世纪。据此推测,四、五千年前,我国的文字就比较成熟了。三千余年来,汉字的书写方式变化不大,使得后人得以阅读古文而不生窒碍。但近代西方文明进入东亚之后,整个汉字文化圈的各个国家纷纷掀起了学习西方的思潮,其中,放弃使用汉字是这场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运动的立论以为:跟西方拼音文字相比,汉字是繁琐笨拙的。 许多使用汉字国家即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汉字简化,甚至还有完全拼音化的尝试。日文假名的拉丁转写方案以及汉语多种拼音方案的出现都是基于这种思想。中国大陆将汉字笔画参考行书草书加以省简,于1956年1月28日审订通过《简化字总表》,在中国及新加坡使用至今。台湾则一直使用繁体中文。 汉字是承载文化的重要工具,目前留有大量用汉字书写的典籍。不同的方言都使用汉字作为共同书写体系,因而汉字在历史上对中华文明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成为东南亚文化圈形成的内在纽带。在汉字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大量诗词、对联等文化,并形成了独特的汉字书法艺术。 你可能也喜欢:上古神话传说:夸父追日的民间故事民间故事:落雁王昭君的由来中国饮食文化的意义,你知道吗?【城市文化】北京历史文化知识大全

“China”一词的由来-7页word资料

“China”一词的由来 一引言 在英语里中国的译名是China,但对于China这一名称的来源和词义,在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各执其词,目前经常见到的几种说法是: “瓷”“秦”“茶”“丝”“粳”和来自苗语等。 有学者提出,China是汉语“昌南”(原景德镇名)的音译。随着景德镇精细白瓷大量流传到海外,才使得“瓷”(china)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美国遗产大词典》的解释是,China一词与公元前三世纪的秦朝有关,China是秦国的“秦”的译音,这一观点首先是罗马传教士卫匡国(Martini Martin)在1655年最早提出来的。 以上两种观点是最为常见的说法,而且两者之间还存在china一词是先有中国还是先有瓷器含意之争,但也有学者并不认可以上任何一种说法。 其中一种观点认为,Cina一词由来于丝绸的“丝”,其依据是希腊史学家克特西亚斯(Ctesias)在他的著作中提到了赛里斯人(Serica),由此认为“赛里斯”是由Cina转变而来。持这一观点的学者是成都理工大学刘兴诗教授和上海东华大学周启澄教授。刘兴诗教授曾在论文《CHINA释义新探》中提出,China一词源于丝绸,还认为古时西土各国认定的Cina 所在正是古蜀国,即今天的成都地区,“丝国”并非指今日中国的全境。 [1] 而文化人类学家、民俗学家林河先生认为,印度梵语中的Cina,指的

就是中国南方的粳稻民族,是“粳”的译音。在印度东部的阿萨姆邦等地区,住有中国南方的粳稻民族,种粳稻的民族自称为Cina (粳),因此,阿萨姆邦等地区的粳民也自称为“粳”,印度人就是依照粳民族的语言称他们为Cina(粳)了。 重庆师范大学黄中模教授对于Cina的考证认为,“支那”可能为古苗语。古印度通过南丝绸之路与三苗文化盛行的中国南方关系密切,史诗里的“支那”也是泛指古中国,这也是三苗文化在异域的表现。他表示,现今流传在苗族中的“吉那”“子腊”,不仅与“支那”同音,在含意里也有“水田之乡”之意。 最近这一问题又有了新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戎狄语言中的“狼”音为“赤那”,而狼是戎狄民族的图腾,比“秦”字更接近于China,因此China一词源自戎狄语言中的狼。 而扬州大学周领顺教授在其《“瓷器”是怎样成为China的?――记音式音译初探》一文中,进行了深入详细的探讨,论证出中国之所以译为China,是“瓷器”一词经由记音式音译,因误听误记而导致错误的音译的结果。[2]周教授这一研究无疑为研究中国之所以译为China这一古老的谜题,开拓了一个新的视角。但是周教授的推论认为China(中国的英译)是“瓷器”一词因误听误记而导致错误的音译的结果,却让人觉得“误听”更兼“误记”似乎太过巧合,有难以令人信服之虞。 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拟采用构词法、语音学的方法,对其中获得认可程度最高的“‘秦’的译音”说进行推理,探讨“秦(qin)”一词究竟是不是China的来源,如是,又是如何演变为China。

“信息”一词的来源

“信息”一词最早出自南唐诗人李中《暮春怀故人》中的“梦断美人沉信息,目穿长路依楼台”。再用“李中暮春怀故人”查得原诗在〈全唐诗〉748卷 Information 1.信息是物质、能量、信息及其属性的标示。[2006年,医学信息(杂志)]. 2.信息是确定性的增加。 3.信息是事物现象及其属性标识的集合 绪论 对于读者来说,如何通俗的了解和接受所谓信息的概念,来得更加重要。 信息,假如使用数学表达的话,很难理解。 举个例子,有十个人,两两传递一句话,“我告诉你一句话!”到第十个人那里的时候,可能听到的是这样的,“火车什么时候出发?”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耳提面命,两两传递,语言失真!一句同样的话,经过十个人,九次传递,面目全非。 再举个例子, 别人告诉你个事,说 1、“前面有个人!”——非常含糊! 2、“前面有个男人!”——更具体! 3、“前面有个老人,是个男的!”——更具体! 4、“前面有个老头,是个盲人!”——更具体! 5、“前面有个老头,是个盲人!迷路了!”——更具体! 6、“前面有个老头,是个盲人!迷路了!需要帮助!”——更具体! 7、“前面有个老头,是个盲人!迷路了!有个警察把他送回家了!”——更具体!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听到的和事情的本质,是存在非常大的差异的!我们听到的是消息!而不是信息! 举个例子,单位通知作息时间, “下周开始, 长白班, 上午上班时间8:00——12:00, 下午上班时间14:00——18:00, 即日生效。” 这就是信息应用的一个具体事例。 提供一个精准数据,供传播执行。 [编辑本段]一、信息的基本定义 信息是物质、能量、信息及其属性的标示。[2006年,医学信息(杂志)]. 信息是确定性的增加。 信息是事物现象及其属性标识的集合 信息以物质介质为载体,传递和反映世界各种事物存在方式运动作态的表征。 信息(Information)是物质运动规律总和,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信息是客观事物状态和运动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客观世界中大量地存在、产生和传递着以这些方式表示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 信息的目的是用来“消除不确定的因素”。 信息相关资料: 图片信息(又称作讯息),又称资讯,是一种消息,通常以文字或声音、图象的形式来表现,是数据按有意义的关联排列的结果。信息由意义和符号组成。文献是信息的一种,即通常讲到的文献信息。信息就是指以声音、语言、文字、图像、动画、气味等方式所表示的实际内容。

宋词(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大晟词人:指北宋词人周邦彦,曾提举大晟府,故称大晟词人。他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开南宋姜夔、张炎一派,旧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居士集》,已佚。 2.苏门四学士:指黄庭坚、张、晁补之、秦观四人的并称,他们都得到过苏轼的垂青和指导,接受过他的文学影响,但与苏轼不属于同一文学流派,他们造诣各异,受苏轼影响有别,文学风格也大不相同。比如黄庭坚的诗自创流派,与苏轼并称苏黄;秦观的主要成就在词,但是他的词却不走苏轼的路子,作品内容多写抒情,亦有感伤身世之作。风调婉约清丽,辞情兼胜。 3.二晏:指晏殊、晏几道的并称,又叫“大小晏”,晏几道为晏殊之子,以其相映成辉的艺术成就影响了一代词风。。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有《珠玉词》一百三十余首,风格含蓄宛丽。他亦工诗善文,原有诗文240卷,现存不多,大都以典雅华丽见长。 晏几道性孤傲,晚年家境中落。词风哀感缠绵、清壮顿挫。有《小山词》。 4.二窗:“二窗”指甫宋词人吴文英、周密。吴文英号梦窗,有《梦窗词》周密号草窗,有《草窗词》。吴、周词字句工丽,音调和谐,风格相近,同是格律派重要词人,因以并称。 5.易安体: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大家,她的词于苏豪、柳俗、周律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特定的历史条件造就了易安体“神愁行瘦”而以清新奇隽出之的艺术特点,它既保持了南唐以来抒情词的风格有创造了以时代悲剧为背景的表现作者个人深沉感受和巨大不幸的艺术风格。易安体词风以寻常语入词、格调凄婉悲怆、倜傥有丈夫气。 6.宋初三体:一是以当时的一些达官贵人如徐铉、李昉等为代表,以白居易为师,诗风平易浅俗,是当时的主流诗歌,此为白体诗。一是以稍后的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以李商隐为师,辞藻华丽,讲究用典,是白体之后的诗坛主流,此为西昆体。一是以魏野、林逋等隐士为代表,以贾岛、姚合为师,多用白描手法写隐逸生活,诗风清苦,此为晚唐体。 7.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追随和效法黄庭坚的诗人颇多,逐渐形成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追求字字有出处。在创作实践中,诗派“以故为新”,重要作家的诗作风格迥异,自成一体,成为宋代最有影响的

中国元旦节的来历2021

中国元旦节的来历2021 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 “元”,是开始的意思;“旦”,是早晨的意思。据史料记载,作为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在中国历史上,“元旦”有许多称谓,如元日、元正、元辰、开年、元春、上日、华岁等,但在诸多称谓中还是以称“元旦”最普遍,时间最长久。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界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即是我们所说的阳历,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为全国人民的欢乐节日。 元旦又被称为什么 上日、正日、正朔、正旦、三始、岁朝、履端、开元、元辰、元春、新年、元朔 上日 在上古时代,元旦又叫上日,《书·尧典》记载:“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上日乃朔日,古特指正月初一。” 正日

东汉时期,元旦又叫正日,《四民月令》记载:“正月元旦,是谓正日。”正朔 东汉时期,元旦在汉朝又叫正朔,《礼记·大传》记载:“正谓年始,朔谓月初,故以此称一年之始日”。 正旦 后汉时期,元旦又叫正旦,《后汉书·陈翔传》记载:“时正旦朝贺,大将军梁冀威仪不整。” 三始 东汉时期,元旦又叫三始,《汉书·鲍宣传》:“今日蚀于三始,诚可畏惧。以其为岁之始,月之始,日之始,故云。” 岁朝 东汉时期,元旦又叫岁朝,《后汉书·周磐传》记载:“岁朝会集诸生,讲论终日。”李贤注:“岁朝,岁旦。” 履端 在南北朝,元旦又叫履端,《哀江南赋》记载:“天子履端废朝,单于长围高宴”。《幼学琼林·岁时》记载:“履端是初一元旦。” 开元 在南朝,元旦又叫开元,《梁书·武尚纪》记载:“今开元发岁,品物惟新,思俾黔黎,告示安旧新。指新年开始,故称。” 元辰 在晋朝,元旦又叫元辰,庾阐《扬朝赋》记载:“岁惟元辰,阴阳代纪;履端归余,三朝告始。”

China一词来源于老关中话“长安”

China一词来源于老关中话“长安” 那么,为何China是中华、中国?一种观点认为,china一词大致出现在隋唐时期,来源于老关中话中“长安”(古音作chángnǎn)。也就是说,china是古长安的音译缩写。中国长安与意大利罗马、希腊雅典、埃及开罗,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在中国历史上,周秦汉唐是最具世界影响力的“四大王朝”。关中曾是天府之国,长安是天府之国的核心,周秦汉唐“四大王朝”皆置国都于长安(今之大西安)。如今,中国首都在北京,国际社会常以“北京”来指代中国。汉唐盛世,万国来朝,各国以“长安”指代,当在情理之中。 也许,下面的观点,更接近事实真相,影响更为深远,也更具有说服力。经过数代励精图治,秦国从商鞅变法中强势崛起,并以雷霆霹雳之势,纵横捭阖,驰骋千里,将韩、赵、魏、楚、燕、齐,置于秦的名下,铸造了华夏一统的万世基业。这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由此,秦始皇成为“千古一帝”,大秦帝国的威名远播,可谓“使天下皆畏秦”。特别是由东向西,沿着亚欧大陆,丝绸之路,秦之强、秦之威不胫而走,西方世界诸国皆谓东方大国为“秦”。 秦,古音作Chin。China是在秦Chin后面加了一个字母a,用以表示地域。比如非洲Africa、美洲America等,后面皆有一个字母a。“秦”(chin)是中华、中国在西方世界固化了的文字符号,也是中华、中国永久的国际代名词。也就是说,在西方话语体系中,中华、中国(China)即是秦(Chin),秦(Chin)即是中华、中国(Chi-na)。如今,中国大陆采用汉语拼音方案,将秦岭拼音作qinling,而中国台湾依然采用韦氏拼音法,将秦岭拼作ChinLing。 有资料进一步指出,chin(秦)是英语中华、中国及各种非汉语中其他同源名称的原形。清代外交家薛福成曾任出使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四国大臣。在《出使四国日记》中薛福成写道:英语称“中国”为“采依那”,法语为“细纳”,意大利语为“期纳”,德语为“赫依纳”,拉丁语为“西奈”。这些叫法及其意义,都是“秦(chin)”的不同音译。这一观点,可与1986年出版的《剑桥中国秦汉史》相互印证。 最近,研读美国马立博著《中国环境史:从史前到现代》。这是迄今为止,第一部全面阐述中国生态环境变迁的扛鼎之作。在书中,马立博确信:“秦汉时期对于中国历史来说如此重要,英文中‘China’即来源于秦(发音Chin),而后的中国人则自称为‘汉’(人)”。中国人自称为“汉”(人)而不自称为“秦”(人),盖因后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过于信奉法制、推崇武功的秦政贴上了“暴政”的标签,甚至称其为“暴秦”。于是,秦受诟病,遭贬损,直至被嫉恨。但这似乎并没有减损秦(chin)获得的国际影响力。 在周秦汉唐“四大王朝”中,秦帝国享国时间最短。然而,大秦帝国以其举世无双的卓越成就,在中国和世界历史文化中刻画出极为深邃的印记。大秦之前,中国原本是一个“诸侯国分立的世界”。大秦帝国实行郡县制,彻底改变了诸侯国各自为政的分立状态。大秦国祚区区15年,但后世继承了大秦开创的“天下一统”体制,继而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

网络语言的由来

网络的发达使得网络语言应运而生,这不可避免的冲击着我们的视觉和头脑,随之而来的是我们语言的不规范。对于这种情况,我认为堵是堵不住的,“堵不如疏”,大禹治水和李冰治水的例子告诉我们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既然是疏导,那当然就要正本清源,我们应该弄清楚这些网络语言到底是怎么来的,在现实的生活当中他们到底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弄清楚了这些,我们也就不必视这些网络语言如同洪水猛兽了。 一、谐音 去年的春节联欢晚会让“神马都是浮云”红遍大江南北,是人不是人都会来上这么一句以显示自己的紧跟时代潮流,其实想想大可不必,“神马”一词就是“什么”的一个谐音,之所以会风靡一时,红遍大江南北只能说明大众的一个盲从心理,如果这样想想,其实就一目了然了,你说一句“什么都是浮云”,大家照样能够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一种豁达和洒脱,“神马都是浮云”注定就像这个词说的那样不会长久的存在于我们的现代汉语词汇里。与之类似的还有像“稀饭”(喜欢)、“给力”(吉利)等等词语。 二、方言 一些方言语汇也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当中,你比如“木有”(没有),其实就是我们的临沂方言,在聊天的过程当中使用起来,于是也成了网络语言,再比如“偶”(我),同样也属于方言区的方言读音,对于这一类网络语言,我们大可不必学习,因为他们只是方言,你不属于这个方言区却偏要去这样说无异于“邯郸学步”。 三、音译外来词 这一类词语也是比较多的。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曾经对“吧”这一个词语做过解释,我的意见是“吧?”比如“酒吧”就是“喝酒吧?”既然喝酒就要找个喝酒的地方,同理“淘吧”“陶吧”等也是这个意思,后来看到“吧”原来是“bar”的谐音,感觉到自己确实有点神经。与之类似的还有“门”(mon,是一个词根)“粉丝”(fans)等等,这些词语都是音译外来词,这些词语显示了汉语与国际的接轨,是我们兼收并蓄的表现,现在这些词语都成为一些流行语,为广大民众接受。 四、拼音符号

古代谦让敬称礼仪用词大全

古代谦让敬称礼仪用词大全

古代谦让敬称礼仪用词大全中国自古以来就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古人大多比较谦虚,所以古人在言谈和文字当中就有很多谦词,现在很多人知其名而不知其意,其实,知道谦词的含义也是蛮有趣的。 向别人提起自己的妻子,有一个传统的谦称叫“拙荆”。“荆”本为一种落叶灌木的名称,这里指用荆枝做的髻钗。据《列女传》记载,东汉隐士梁鸿的妻子孟光居家生活俭朴,以荆枝作钗,粗布为裙。后人因以“荆妻”或者“拙荆”谦称自己的妻子。 僧人、道士以“贫僧”“贫道”自称,不是出家人自叹贫穷。晋、南北朝时,僧人自称“贫道”;唐以后僧人改称“贫僧”,道士谦称“贫道”。这里的“贫”不是指生活的贫穷,而是指学识、道行的不足,是修为不够、功德未满的谦辞。 人们常称自己的文章或书画作品为“涂鸦之作”。唐代诗人卢仝有一子,孩提时喜欢以蘸了墨水的笔在纸上或书本上恣意涂抹。卢仝作诗叹曰:(这孩子)“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后来人们便以“涂鸦”一词戏称随意的创作,或用来比喻书法的稚拙,而更多的则是用来谦称自己的作品水平不高。 在文章的标题中,常用到“刍议”一词,如胡适的文章《文学改良刍议》。“刍”音chú,本义为割草,也指喂牲口的草料,又引申指割草之人。古时割草打柴者地位低贱,故“刍议”常用作谦辞,指自己的言论浅陋、不成熟。胡适《文学改良刍议》:“谓之刍议,犹云未定草

也,伏惟国人同志有以匡纠是正之。” “鄙人”常用作自称,“鄙”本义指都邑四周的土地,后引申指郊野、边远的地方。边远地区远离文化中心,往往消息闭塞。自称“鄙人”是谦称自己的识见、修养均不如人。 书画家将自己的作品赠送给他人时,常会谦虚地说一句“聊供补壁”。“补壁”的字面意义就是修补墙壁,书画家说的那句话,潜台词就是自己的作品价值不高,至多用作修补墙壁的材料。需要提请注意的是,“补壁”只能用于赠送方,不能用于受赠方。 在表示谦虚的时候,做学生的,常会说“忝列门墙”,做朋友的常会说“忝在相知之列”,做作者的常会说“忝为著者之一”。“忝”,从心,天声,本义为羞辱。“忝列门墙”指自己不是够格的学生,辱没了老师。“忝在相知之列”有谬托知己之意,辱没了朋友。“忝为著者之一”,指自己的水平不高,辱没了其他作者。 不知道芹菜的人很少,可知道“芹献”一词的不多。人们在送礼的时候,常把自己的礼品谦称为“芹献”。《列子·杨朱》里有个故事:从前有个人认为大豆是美味,卷耳茎、芹菜等味道十分香甜,还向乡豪夸赞。乡豪拿来一尝,嘴巴里像被蜇了一样难受,还闹了肚子。乡里人都嘲笑、怪罪这个人,这个人很惭愧。后来人们就以“芹献”作为菲薄的礼品的代称。 古代君王自称“寡人”不是“单独一人”的意思,而是“寡德之人”的简称,即谦称自己的德行还有所欠缺。 人们常把自己的文章称为“急就章”,意谓自己匆忙完成,难免粗

汉字的来历和起源

[标签:标题] 篇一:汉字的来历与起源 汉字的来历与起源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汉字的创制和应用不仅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地方,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它们整齐规范,并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具备了简单文字的特征,学者们认为这可能是汉字的萌芽。 汉字形成为系统的文字是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考古证实,在商朝早期,中国文明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甲骨文的出现。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在商代,国王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占卜, 甲骨就是占卜时的用具。 甲骨在使用之前,要先经过加工。首先把甲骨上的血肉除净,接着锯削磨平。然后,在甲的内面或兽骨的反面用刀具钻凿凹缺。这些凹缺的排列是有序的。占卜的人或者叫巫师,把自己的名字、占卜的日期、要问的问题都刻在甲骨上,然后用火炷烧甲骨上的凹缺。这些凹缺受热出现的裂纹就称为“兆”。巫师对这些裂纹的走向加以分析,得出占卜的结果,并把占卜是否应验也刻到甲骨上。经过占卜应验之后,这些刻有卜辞的甲骨就成为一种官方档案保存下来。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了。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 汉字是以象形字为基础,以形声字为主体的表意文字体系,总数约有一万个,其中最常用的是三千个左右。这三千余个汉字可以组成无穷多的词组,进而组成各种各样的句子。 汉字产生以后,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日本、越南、朝鲜等国家的文字都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的。 篇二:关于汉字的来历和起源 关于汉字的来历和起源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汉字的创制和应用不仅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地方,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它们整齐规范,并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具

信息一词的由来

信息一词的由来 据《说文解字》,汉字的“兆”字是按照商代占卜时甲骨上的裂纹象形创造的。其本义即指甲骨烫灼后所产生的裂纹,引申为“征兆”、“预示” 之意。因此,“兆”字可以说已经具有“信息”的含义。 用“音”来表示“信息”之义,这在古代汉语里已是很常见的。最早可见诸于我国第一部诗歌集《诗经》。在《诗经郑风了衿》篇中,有诗云:”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即“纵然我不能前去,你难道不等候我的单词音讯吗?”这里的“音”,就是“信息”的意思。 从“音”字出发,引申出的同类词语不胜枚举。西晋陆机《为顾彦先赠妇》诗:“形影参商飞,音息旷不达”;东晋陶潜《赠长沙公族祖》诗:“款襟或辽,音问其先”;唐无稹《酬乐天早春闲游西湖》诗:“故交音讯少,归梦往来频”;宁晁補之《琴趣外编丰百草》:“便苒苒如云,霏霏如雨,去无音耗”。其中“音息”、“音问”、“音讯”、“音耗”等词,显然也都具有“信息”的含义。此外,还有声、声闻、声问、音尘诸词,也具有同样的含义。关于“音尘”的释义,大抵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由于佛家语中有“六尘”之说,即认为色、声、香、味、触、法六者能污人情性,故被佛家视之为“尘”,而其中的“声尘‘后来在文人的笔下演化为“音尘”,遂成为“音讯”之义的一种表示形式。另一说是“音尘”中的“音”表示“声音”,“尘”表示“尘埃”,故引申为“音讯”。不管怎么说,“音尘”作为“音讯”的一种表意词语,长期以来被广为使用。早在汉蔡琰的《胡茄十八拍》中就

有”故乡隔兮音尘绝”之句,陆机的《思归赋》里也有“绝音尘于江介”的句子。唐李白的《忆秦娥》中则有“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其中虽有音尘二字,但揣度其意,似与“信息”的含义相去较远。而北宁贺铸的《柳色黄》一词中,有“红泪清歌,顿成轻别。已是经年,杳杳音尘都绝”的句子,这里的“音尘”,又确实具有“信息”的含义了。 “信”是我国古代表示“信息”之义的又一术语。汉杨雄《太玄经应》中“阳气极于上,阴信萌乎下”的“信”,就是方始萌动的自然之气在潜藏未显的时候传递给人们的一种“信息”。 “音”与“信”结合而产生的“音信”,主要是指“书信”,但也具有“信息”的含义。南梁文学家沈约曾有句:“若欲寄音信,汉水向东流”,北周庾信也曾有“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的诗句。还有李白《大堤曲》中的“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断”和南唐李中《春闺词》中的“边无音信暗销魂”。 可见,“音信”一词,其涵义大都是两者兼而有之的。 按前述现代对“信息”的定义,“消息”之与“信息”的类同,几如胞兄之与胞弟一般。出现在古人笔下的“消息”一词,大抵就是“信息”的代名词。前面提及的蔡琰为后汉才女之一,擅才辨,通韵律,但际遇坎坷,命途多舛,故有《悲愤诗》传世。其诗云:“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其中的“消息”即为“信息”,这是显而易见的。又《三国志蜀志许靖传》裴松之注引《魏略》王朗与靖书云:“文休足下,消息平安,甚休其休”,以及唐韦庄《谒金门》词中“空相忆,无计得传消息”中的“消息”,指的都是关于此方的“信息”而言。

中国的谦词敬语雅句

中国的谦词敬语雅句 中国自古以来就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古人大多比较谦虚,所以古人在言谈和文字当中就有很多谦词,现在很多人知其名而不知其意,其实,知道谦词的含义也是蛮有趣的。 向别人提起自己的妻子,有一个传统的谦称叫“拙荆”。“荆”本为一种落叶灌木的名称,这里指用荆枝做的髻钗。据《列女传》记载,东汉隐士梁鸿的妻子孟光居家生活俭朴,以荆枝作钗,粗布为裙。后人因以“荆妻”或者“拙荆”谦称自己的妻子。 僧人、道士以“贫僧”“贫道”自称,不是出家人自叹贫穷。晋、南北朝时,僧人自称“贫道”;唐以后僧人改称“贫僧”,道士谦称“贫道”。这里的“贫”不是指生活的贫穷,而是指学识、道行的不足,是修为不够、功德未满的谦辞。 人们常称自己的文章或书画作品为“涂鸦之作 ”。唐代诗人卢仝有一子,孩提时喜欢以蘸了墨水的笔在纸上或书本上恣意涂抹。卢仝作诗叹曰:(这孩子) “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后来人

们便以“涂鸦”一词戏称随意的创作,或用来比喻书法的稚拙,而更多的则是用来谦称自己的作品水平不高。 在文章的标题中,常用到“刍议”一词,如胡适的文章《文学改良刍议》。“刍”音chú,本义为割草,也指喂牲口的草料,又引申指割草之人。古时割草打柴者地位低贱,故“刍议”常用作谦辞,指自己的言论浅陋、不成熟。胡适《文学改良刍议》:“谓之刍议,犹云未定草也,伏惟国人同志有以匡纠是正之。” “鄙人”常用作自称,“鄙”本义指都邑四周的土地,后引申指郊野、边远的地方。边远地区远离文化中心,往往消息闭塞。自称“鄙人”是谦称自己的识见、修养均不如人。 书画家将自己的作品赠送给他人时,常会谦虚地说一句 “聊供补壁”。“补壁”的字面意义就是修补墙壁,书画家说的那句话,潜台词就是自己的作品价值不高,至多用作修补墙壁的材料。需要提请注意的是,“补壁”只能用于赠送方,不能用于受赠方。 在表示谦虚的时候,做学生的,常会说“忝列门墙 ”,做朋友的常会说“忝在相知之列”,做作者的常会说“忝为著者之一”。“忝

中国古代度量衡量词起源中品人文精神

中国古代度量衡量词起源中品人文精神华夏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从古至今一脉传承,中国古代有关度量衡文化也不例外,其中在度量衡字词造字造词中人文精神体现尤为明显。 度量衡在我国诞生很早,历代度量衡都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它随人类生产和经济活动需要而产生,由粗而精,渐趋完善。我国最早的度量衡著作于西汉末年诞生,由律历学家刘歆主持整理编纂出收入《汉书·律历志》。我国第一部集大成字书东汉许慎著的《说文解字》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换句话说,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第一本字典了,其中也有了许多对东汉时期的度量衡量词收录和解说。这里结合其中度量衡词语略品我国从古时起就博大的人文精神,也请老师指正。 一.《说文解字》收录度量衡量词内容 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中将度量衡量词分为三组:度即长度,量即重量,衡即容积,下文从度、量、衡三个类别来归类分析量词: 1.度——长度单位量词 度,指用尺度来测量物体的长短,即长度单位量词。在《说文解字》中所收的长度单位量词有:寸、咫、尺、丈、寻、仞等等,如: 寸,十分也。人手却一寸,动脉,谓之寸口。 咫,中妇人手长八寸,谓之咫。周尺也。 尺,十寸也。人手却十分动脉为寸口。 丈,十尺也。 寻,绎理也。……度,人之两臂谓寻,八尺也。 仞,伸臂一寻,八尺。 另外,“匹,四丈”是专用于布帛的量词。 2.衡——重量单位量词 轻重的计量是从谷物开始的,原始社会的人们学会了种植业为了分配劳动成果而开始有意识的对重量单位创造。《说文解字》中收录的重量单位量词有从禾部的、也有从金部的和一些其他部首的,如: ,五稷为。 ,布之八十缕为。 铢,权十分黍之重也。 ,十铢二十五分之十三也。《周礼》曰:“重三。”北方以二十两为。 , 锱,六铢也。 锤,八铢也。 钧,三十斤也,

古典礼仪之词汇

古典礼仪之词汇 中国自古以来就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古人大多比较谦虚,所以古人在言谈和文字当中就有很多谦词,现在很多人知其名而不知其意,其实,知道谦词的含义也是蛮有趣的。 向别人提起自己的妻子,有一个传统的谦称叫“拙荆”。“荆”本为一种落叶灌木的名称,这里指用荆枝做的髻钗。据《列女传》记载,东汉隐士梁鸿的妻子孟光居家生活俭朴,以荆枝作钗,粗布为裙。后人因以“荆妻”或者“拙荆”谦称自己的妻子。 僧人、道士以“贫僧”“贫道”自称,不是出家人自叹贫穷。晋、南北朝时,僧人自称“贫道”;唐以后僧人改称“贫僧”,道士谦称“贫道”。这里的“贫”不是指生活的贫穷,而是指学识、道行的不足,是修为不够、功德未满的谦辞。 人们常称自己的文章或书画作品为“涂鸦之作”。唐代诗人卢仝有一子,孩提时喜欢以蘸了墨水的笔在纸上或书本上恣意涂抹。卢仝作诗叹曰:(这孩子)“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后来人们便以“涂鸦”一词戏称随意的创作,或用来比喻书法的稚拙,而更多的则是用来谦称自己的作品水平不高。 在文章的标题中,常用到“刍议”一词,如胡适的文章《文学改良刍议》。“刍”音chú,本义为割草,也指喂牲口的草料,又引申指割草之人。古时割草打柴者地位低贱,故“刍议”常用作谦辞,指自己的言论浅陋、不成熟。胡适《文学改良刍议》:“谓之刍议,犹云未定草也,伏惟国人同志有以匡纠是正之。”

“鄙人”常用作自称,“鄙”本义指都邑四周的土地,后引申指郊野、边远的地方。边远地区远离文化中心,往往消息闭塞。自称“鄙人”是谦称自己的识见、修养均不如人。 书画家将自己的作品赠送给他人时,常会谦虚地说一句“聊供补壁”。“补壁”的字面意义就是修补墙壁,书画家说的那句话,潜台词就是自己的作品价值不高,至多用作修补墙壁的材料。需要提请注意的是,“补壁”只能用于赠送方,不能用于受赠方。 在表示谦虚的时候,做学生的,常会说“忝列门墙”,做朋友的常会说“忝在相知之列”,做作者的常会说“忝为著者之一”。“忝”,从心,天声,本义为羞辱。“忝列门墙”指自己不是够格的学生,辱没了老师。“忝在相知之列”有谬托知己之意,辱没了朋友。“忝为著者之一”,指自己的水平不高,辱没了其他作者。 不知道芹菜的人很少,可知道“芹献”一词的不多。人们在送礼的时候,常把自己的礼品谦称为“芹献”。《列子·杨朱》里有个故事:从前有个人认为大豆是美味,卷耳茎、芹菜等味道十分香甜,还向乡豪夸赞。乡豪拿来一尝,嘴巴里像被蜇了一样难受,还闹了肚子。乡里人都嘲笑、怪罪这个人,这个人很惭愧。后来人们就以“芹献”作为菲薄的礼品的代称。 古代君王自称“寡人”不是“单独一人”的意思,而是“寡德之人”的简称,即谦称自己的德行还有所欠缺。 人们常把自己的文章称为“急就章”,意谓自己匆忙完成,难免粗疏。“急就章”和《急就篇》有关。《急就篇》又名《急就》,是汉代学童

国学一词的起源与英语翻译

“国学”一词的起源与英文翻译 佛禅法师·金星 英文对“国学”一词有两种译文:kokugaku和sinology。这两个词其内涵是不完全相同的,我们在使用时,大多数都不了解其起源。在这里我们从“国学”一词的产生和当时各国对“国学”的研究范围来做一个探讨。 “国学”并非专指中国古文化及其哲学宗教思想,“国学”一词首先来源于日本汉学家对复古日本古文化的倡导,以抵制中国古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日本国学起源于17世纪,完成于19世纪,以荷田春满、贺茂真渊、本居宣长和平田笃胤为代表。他们的国学观以神国意识、神皇神统思想为基础和前提,反对用儒佛之道来阐释日本的古典及神道,主张回归到《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以发掘蕴含于其中的所谓真正的日本“古道”,从而强调日本优越于中国,并对以儒佛为代表的中国文化进行了批判,以至于把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促进作用作了相反的解释。”(引自:牛建科《日本古学与复古国学散论——以荻生徂徕与本居宣长为中心》论文摘要)“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我们可以看出:邓先生对国学的定义是狭义的,他把国学理解为某国因地域文化而产生的治国之道的学问,显然“国学”远远不止这点内容。 我的肤浅之见是,“国学”应该是指一国的传统文化与哲学宗教。中国国学乃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国学”应包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其中诸子百家,包括“儒、释、道、刑、名、法、墨”等等各家,乃是“为天地立心”之学;其中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在古代,“六艺”中礼、乐、射、御,称为“大艺”,是贵族从政必具之术,贵族子弟在太学阶段要深入学习;书与数称为“小艺”,是民生日用所需之术,是在古代“小学”阶段的必修课,乃是“为生民立命“之术;其中五术,乃是“为往圣继绝学”、“究天人之际”关系的学问,包括“山、医、卜、命、相”等。被今人疵垢为“迷信”,

古代那些谦虚委婉的称谓

古代那些谦虚委婉的称谓 中国自古以来就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古人大多比较谦虚,所以古人在言谈和文字当中就有很多谦词,现在很多人知其名而不知其意,其实,知道谦词的含义也是蛮有趣的。 网络配图 向别人提起自己的妻子,有一个传统的谦称叫“拙荆”。“荆”本为一种落叶灌木的名称,这里指用荆枝做的髻钗。据《列女传》记载,东汉隐士梁鸿的妻子孟光居家生活俭朴,以荆枝作钗,粗布为裙。后人因以“荆妻”或者“拙荆”谦称自己的妻子。 僧人、道士以“贫僧”“贫道”自称,不是出家人自叹贫穷。晋、南北朝时,僧人自称“贫道”;唐以后僧人改称“贫僧”,道士谦称“贫道”。这里的“贫”不是指生活的贫穷,而是指学识、道行的不足,是修为不够、功德未满的谦辞。 人们常称自己的文章或书画作品为“涂鸦之作”。唐代诗人卢仝有一子,孩提时喜欢以蘸了墨水的笔在纸上或书本上恣意涂抹。卢仝作诗叹曰:(这孩子)“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后来人们便以“涂鸦”一词戏称随意的创作,或用来比喻书法的稚拙,而更多的则是用来谦称自己的作品水平不高。

在文章的标题中,常用到“刍议”一词,如胡适的文章《文学 改良刍议》。“刍”音chú,本义为割草,也指喂牲口的草料,又引申指割草之人。古时割草打柴者地位低贱,故“刍议”常 用作谦辞,指自己的言论浅陋、不成熟。胡适《文学改良刍议》:“谓之刍议,犹云未定草也,伏惟国人同志有以匡纠是正之。” “鄙人”常用作自称,“鄙”本义指都邑四周的土地,后引申指郊野、边远的地方。边远地区远离文化中心,往往消息闭塞。自称“鄙人”是谦称自己的识见、修养均不如人。 书画家将自己的作品赠送给他人时,常会谦虚地说一句“聊供补壁”。“补壁”的字面意义就是修补墙壁,书画家说的那句话,潜台词就是自己的作品价值不高,至多用作修补墙壁的材料。需要提请注意的是,“补壁”只能用于赠送方,不能用于受赠方。 在表示谦虚的时候,做学生的,常会说“忝列门墙”,做朋友 的常会说“忝在相知之列”,做作者的常会说“忝为著者之一”。“忝”,从心,天声,本义为羞辱。“忝列门墙”指自己不是够格的学生,辱没了老师。“忝在相知之列”有谬托知己之意,辱 没了朋友。“忝为著者之一”,指自己的水平不高,辱没了其 他作者。 不知道芹菜的人很少,可知道“芹献”一词的不多。人们在送 礼的时候,常把自己的礼品谦称为“芹献”。《列子·杨朱》里有

中国古代词牌名的文化起源及翻译

收稿日期:2005-09-18 作者简介:郭姗姗,女,助教,研究方向:翻译及修辞。 第21卷第4期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4月V ol.21N o.4 Jour na l o f X uzho u Institute of T ech no lo gy A PR. 2006 中国古代词牌名的文化起源及翻译 郭姗姗 (徐州工程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8) 【摘 要】 中国诗歌史上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就属唐诗宋词.每首词都有词牌,词牌种类丰富,蕴含着隽永的文化气息,有着不同的文化来源。有些词牌不能根据字面直译,应在考释它的文化起源后再动笔。 【关键词】 词牌名;翻译;文化来源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704(2006)04-0044-03中国诗歌史上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就属唐诗宋词。字里行间,处处珠玑,是中国千年来的文化积淀。其自身也经历了历史的沉积和变迁,容入人们的文化生活,成为文化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 尽管就大多数词作来说,词牌与音乐或词中的内容关系不大,作者填词时,只视哪种词调形式更符合自己的需要,完全可以不去考虑词牌名称的原有含义和原来词曲的内容。因此词牌在一般意义上不过是标明作者依哪一种现成的曲谱进行填词而已。然而将词牌名译成英文时就不能不在传达词牌的神韵和美感的同时考虑它的历史来源和反映在其中的格律了。 一、婉约词在北宋时几乎是一统天下,其词牌的选择也偏好选择咏、歌、吟等一般词牌名以供宴会场合伶工歌女吟唱,或用来展现当时的的生活情景,尤以男女爱情为主。此类词牌中常有“歌”、“词”、“子”,都可以直译成“Song ”,或者“chant ”既简单明 了,又贴切自然。而词牌中带“吟”的一类与词牌为“歌”、“词”、“子”的相比,意思都是一样的,只是给人的感觉更为优雅,更为自在更为放松,在吟颂时音调较为平缓而从容。例如: 归朝歌So ng of Returning to The Mo rning Sta r 洞仙歌Song Of A Fairy In The Cav e 柳枝词Willow Branch So ng 卜算子Song Of Divination 南乡子Song o f Southern County 天仙子Song Of Imm ortal 赤枣子Song o f Red Jujubes 更漏子Song Of Wa ter Clock At Nig ht 南歌子A Southern So ng 水龙吟Water Drag on Cha nt 瑞龙吟Auspicious Drago n Chant 水调歌头Prelude To Water M elody 二、还有一些词牌名的文化起源已无从考证,更有一些部分是取自取某位词人的某个词句,或只是当时一些风雅时髦现象的一个代名词而已。这种情况下按字面意思直接译成英文即可。例如: 模鱼儿Groping Fo r Fish 风入松Wind Throug h Pines 满江红The Riv er All Red · 4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