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丽乡村、优雅竹城--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安吉县城总体城市设计与研究

美丽乡村、优雅竹城--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安吉县城总体城市设计与研究

美丽乡村、优雅竹城--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安吉县城总体城市设计与研究
美丽乡村、优雅竹城--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安吉县城总体城市设计与研究

美丽乡村、优雅竹城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安吉县城总体城市设计研究

修福辉张震宇刘泉

【摘要】我国城镇化进程呈现加速发展的势头,国家提出建设“新型城镇化”以改变快速城镇化带来的城市空间拓展较快,用地用能粗放;城市建设密度较低,人气活力不足;城市地域特征、历史文化特色消失等一系列问题。安吉总体城市设计是与总体规划相辅相成的纲领性文件,是指导安吉近期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实施的重要“抓手”。通过总体城市设计,建立未来安吉县城人居特色的“总体城市框架”和相应系统的“价值标准”,作为城市发展的长期控制引导手段。本文从新型城镇化视角下重新审视这一项目,梳理其在城乡一体化、城市价值标准、城市功能设计、近期行动规划等方面的创新探索,以期更好地为安吉内涵式、高品质的城市发展建设服务。

【关键词】美丽乡村;优雅竹城;新型城镇化;总体城市设计;安吉;行动规划

1.背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呈现加速发展的势头,城市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2%较快提升至2010年的49.68%,但仍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根据世界城镇化规律,我国正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占全国城市总量85%的小城镇将成为提升城镇化质量、推进城镇化加速发展的主要战场。在此基础上,国家适时提出来建设“新型城镇化”,以改变快速城镇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城市优先发展、乡村发展缓慢;城市空间拓展较快,用地用能粗放;城市建设密度较低,人气活力不足;城市地域特征、历史文化特色消失,城市千城一面等。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新型城镇化:从概念到行动》中讲道,新型城镇化讲求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非“一样化”发展,城乡有别;推进新型城镇化,要传承自身的文脉,重塑自身的特色。在新型城镇化思路下,城市的发展将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强调空间环境特色,以打造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总体城市设计的主要工作是解决城市整体空间秩序和提升整体环境,凸显城市特色。城市设计具有编制灵活、视野广泛、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特性,强调从人和城市场所的关系出

发,从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价值取向出发,从城市对人的服务品质来认识人和城市的关系,识别和评价城市的公共资源,来回答城市如何定位,城市怎么发展的问题。并从城市总体层面,为城市空间整合发展和特色营造拟定了一条清晰的思路,与新型城镇化强调的“内涵式发展”相契合。针对城市发展转型的需求,总体城市设计可整合法定规划和非法定规划的多层次规划,其作为城市整体层面的规划“抓手”(张咏梅,2012),成为指导城市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在城市规划体系中的作用愈加凸显。

安吉作为“美丽中国”发源地,“美丽乡村”建设卓有成效。其于2009年开展了《安吉县城总体城市设计》(2010年完成),建立起一个基于城乡统筹、基于山水生态、基于城市活力、基于城市交通以及基于城市文化和谐发展的未来安吉县城人居特色的“总体城市框架”和相应系统的“价值标准”,作为城市发展的长期控制引导手段。本文从新型城镇化视角下重新审视这一项目,以进一步拓展完善总体城市设计的研究方法和工作内容,使其在新的城市发展要求下,更好地为安吉内涵式、高品质的城市发展建设服务。

2.安吉县城总体城市设计的主要内容

2.1 安吉县城总体城市设计的背景

安吉为著名中国竹乡,长三角距人口密集地区最近的山区,以乡村休闲度假为特色的生态旅游城市。随着长三角地区合作将日益深化,以杭长高速公路建设为代表的交通环境改善,安吉的环境、区位、资源等优势将进一步凸显,这为全面融入大杭州以及国际和区域分工体系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安吉积极应对发展机遇,以规划为龙头,在规划的层次、类型和空间覆盖面等方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规划编制系统。

但城市框架迅速拉开导致城市特色丧失,建设密度较低,人气不旺等问题。本规划在立足已有规划的基础上,建立一套以打造城市人居特色为核心的近期行动规划项目。希望能够在短期内使安吉的城市品质、形象及特色等方面有较大的提升。

2.2 安吉县城总体城市设计的规划思路

着眼于更高的城市建设水平和更长远的城市发展需要,《安吉县城总体城市设计》以城市设计的价值观,从城市总体层面,从城市总体层面重点进行以下三方面工作:(1)挖掘城市特色,明确价值标准;

(2)强化路径设计,建构空间平台;

(3)注重行动规划,引导实施操作。

图1 安吉县城总体城市设计技术路线

2.2.1 挖掘城市特色,明确价值标准

(1)从分析安吉城市发展条件为切入点,找寻出城市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

安吉具有优越的发展条件,主要包括:生态条件优越、山水格局鲜明、竹茶资源丰富;旅游资源丰富,区域条件良好;城市格局具有清晰的发展规律,演进过程为沿河→沿路→组团发展;历史人文资源丰富、文化品牌逐渐成熟。

日±目∞.i#目№镕

§&19584m¥镕§月目Ⅻ1958#1980s,#4&日勺Ⅻ}&m目∞∞=mR☆镕#十g目☆¥目

(Bo2000{m)-自月№“*女自Ⅱ##E#自m“1№

图2 安吉县城城市格局演进过程

同时,在快速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以下几个核心问题:城市内缺乏竹特色,竹乡闻名全国,竹城未见踪影;城市山水格局不明晰,优美的山水环境限定了城市的空间边界,而没有形成城市空间及活动的框架;空间品质缺乏特点,美丽乡村景观与平淡城市面貌形成了反差;以及建设管理缺乏整体框架,城市建设未统一考虑,管理和行动薄弱等。

图3 安吉大竹海、美丽乡村及县城现状整体建筑风貌

(2)借鉴萨尔斯堡、格拉茨、京都等国际旅游城市的发展经验,形成安吉县城发展的核心价值标准。

“中国竹乡”“美丽乡村”“生态县”是安吉的三张名片,但遗憾的是,安吉现实情况是有“中国竹乡”,却未见“中国竹城”;有“美丽乡村”,却未见“优雅城市”;有“生态县”,却未见“生态城”。故安吉县城发展亟需转型,应在挖掘城市资源禀赋基础上,对现有特色品牌资源进行整合,塑造空间特色,补足城市建设的短板。依托美丽乡村,打造优雅竹城,提升城市服务能级,突出城市形象特色。构建全新的城市名片和县城发展的价值标准。

(3)在明确安吉县城发展的价值标准基础上,强调城乡一体化发展,构建安吉城市发展的总体定位目标体系。

安吉城市发展总体目标定位为:“美丽乡村、优雅竹城”。“美丽乡村”——延续“美丽乡村”计划,开发安吉的生态度假旅游,以乡村美丽竹景色成为安吉生态旅游度假村的特色卖点。“优雅”——山水名城、休闲名城赋予安吉优美闲适的城市格局和特征。而竹(高雅)、茶(清雅)、昌硕书画三者文化特色(文雅)又赋予安吉为一个极致大雅的城市,强调城市山、水、竹、茶特色品味。综合二者,形成安吉的优雅特征。“竹城”——竹是安吉的象征元素。以竹元素渗透城市的方方面面,强化竹的特征,形成名副其实的“竹城”。

总体目标具体落实为“山水名城、休闲名城、竹乡竹城和品质之城”。四大分目标:山水名城——以山水为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突出山水格局特色,打造山水名城。休闲名城——以服务为本,优化城市功能,梳理城市交通,策划休闲活动,打造休闲慢城。竹乡竹城——以特色为心,突出竹乡特征,美化城市风貌,打造竹乡竹城。品质之城——以文化为根,利用资源特征,增加人文内涵,提升城市品质,打造品质雅城。

图4 安吉县城总体城市设计目标定位

2.2.2 强化路径设计,建构空间平台

重点强化安吉的城市特色,实现“优雅竹城”理想,突出竹城个性和文化品质特征,在进行山水格局特色、竹乡文化、建筑风貌特色、城市密度分区等专题研究基础上,提出城乡统筹发展、整理构建山水格局、提升优化竹城功能、疏导竹城交通系统、引导竹城公共生活、构建竹城景观系统、塑造竹城文化品牌等七大城市设计策略工作,形成实现竹城目标的路径。从整体到分区对安吉的公共资源进行整合、控制与引导,建立清晰有序的城市结构并形成独特鲜明的城市特征。

(1)城乡统筹发展策略:依托城乡不同特色,打造“递孝同城”,城乡互补协调发展。通过旅游引导的方式,乡村发展依托旅游新农村社区模式,结合全国闻名的“美丽乡村”项目,打造特色乡村旅游目的地。以农旅产业链打造为核心,以乡村休闲度假功能为主导,以乡村休闲业态为特色,以乡村商业休闲地产为支撑,以田园乡居生活为目标,通过土地整合、城市基础设施引入、文化特色的呈现、农民就业的解决,向旅游综合社区发展。安吉县城结

合孝丰镇共同开展旅游城镇建设,打造“递孝同城”旅游服务中心。依托气候、景色、地质、民俗文化等资源,通过泛旅游产业的整合,形成鲜明的主题性特征,走特色化的旅游城镇之路(创维绿景,2013)。并空间落实在同时在编的《安吉中部分区规划》,形成“和而不同”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

(2)山水格局整理策略:梳理山、水、城关系,建立和谐的山水城格局。保护安吉县城和孝丰镇的山水资源本底,延续与培育现有山水格局;塑造三河六岸景观,在溪港交汇区域打造城市核心景观节点;根据不同水资源特征,塑造不同的空间类型和发展主题;强化公共开放空间与城市充分融合;打通城市观山廊道和山城呼应廊道,引山景入城;合理控制建筑高度分区,形成整体富有秩序的城市天际线。

(3)城市功能优化策略:优化提升城市功能,适应城市休闲化趋势。通过功能优化与提升以适应传统城市向休闲名城的转变。其中,居住——打造高品质山地人居、湿地人居等高端居住,以满足本地人群、旅游人群、异地置业及创意文化产业等的需求;产业——通过产业空间调整,传统加工业向旅游服务业、会展业、创意产业转型提升;旅游——沿西苕溪、西港及环灵峰山展开特色生态休闲旅游;商业——依托递铺港打造传统老街,激发老城活力。

(4)交通系统梳理策略:梳理城市交通体系,形成城市休闲格局。构建性质分明、系统明晰、密度合理、快慢有致的道路交通体系;完善内外环路系统及强化快速路系统,打造快速交通体系疏解城市过境交通;梳理生活型干道、旅游性干道,加强支路及构筑人行系统,强化景观、游憩和生活服务功能,形成网络化慢行交通格局。

(5)公共生活引导策略:打造特色公共空间,策划城市休闲活动。结合山体、水系等组织公园、广场、绿地、林荫道等不同形式及不同层次的公共空间,构筑公共活动空间系统;根据不同山体、水系空间的特征,有针对性地策划不同规模、不同类型、外向度高的活动;建立不同旅游区域及设置旅游服务点,通过专门的旅游路径、人行步道和自行车道等来串联游憩系统。

(6)建筑景观美化策略:统一城市建筑风格,形成城市整体景观。以江南水乡的小城风格为主导,体现山、水、竹特色;进行特色风貌分区,根据不同区域特点打造自身建筑特色;在重点地区、重要节点设置体现安吉风格特色的地标建筑;强调竹材料在建筑物上的运用,使安吉成为以竹特色建筑博览会。

(7)文化品牌提升策略:结合地方资源与环境特征,形成城市独特个性。结合地方竹、白茶、芦苇等植物资源与环境特征,形成城市独特个性;注重内在品质的提升,挖掘文化资源利用价值;注重外在品质的体现,强调城市包装与对外宣传。

地标与眺望系统规划图

游憩系统规划图建筑风貌分区规划图

高度分区规划图交通系统规划图自行车系统规划图

公共空间系统规划图

图5 安吉县城总体城市设计系统规划

2.2.3 注重行动规划,引导实施操作

致力于打造基于实现总体城市设计目标和城市整体形象的近期行动规划体系,依托行动规划理念,通过完善山水格局、提升竹城功能、疏导竹城交通、打造竹城空间、美化竹城景观、营造竹城生活、塑造竹城文化等方面的工作,形成近期行动的整体工作框架。通过制定持续的计划,将优雅竹城概念贯穿到安吉的经济、社会、空间、生态、文化等的各个组成部分中,以此整合城市资源,推动城市发展、提升城市的品质与品牌。

行动规划提出实现优雅竹城的近期行动目标,构建三大平台,开展五大行动,并提出落实到五大空间板块的一系列近期行动项目库建议,指引开发建设的时序安排,明确各职能部门执行的协作关系,以指引建设行动。其中:

(1)三大平台主要包括:环境平台——加快竹城建设,打造竹城印象强烈的特色城市。空间平台——加快山边开发与利用,加快水系综合治理与开发,打造山水印迹鲜明的绿色城市。文化平台——加强旅游休闲服务,提升城市文化品质,打造休闲旅游活跃的文化城市。

(2)五大板块主要包括:重点开发建设中南部三大板块建设,分别为递铺港—老城RBD 生活服务板块;王母山旅游地产板块、灵峰山旅游区东部启动区人居板块;重点推进北部两大板块项目开展,分别为安城改造板块和溪港交汇处会展板块。

安吉优雅竹城行动计划构想

图01-02 本次行动规划的研究技术路线

3.1 构建山水城格局空间骨架

城市生长,格局为先,良好的空间格局设计必定充分考虑到城市发展的各个影响因素,也将对城市的长远发展带来巨大影响。本次城市设计结合安吉现状“六经六脉”的山水格局、城市历史沿革、城市功能布局等特征,重点保护与利用山水资源,打造山体公园景点,塑造滨水空间景观,预留绿色开敞空间,打通山景入城廊道,合理控制建筑高度分区等,通过梳理山、水、城关系,构建和谐的整体空间景观格局。设计构建了以“三带三核六分区”为核心的山水空间景观格局,建立基于资源要素及特色的六大风貌分区和十八个多样景观节点。并对其进行详细的功能策划及空间设计指引,将在后续的控制导则中予以深化落实,指引风貌建设。

.f醢声

岁■’

粤i圈

,/

图7 总体城市设计风貌结构图8 总体城市设计概念性功能布局

图9 安吉县城总体空间布局概念

3.2 三条水系景观主轴

选取西苕溪、浒溪和递铺港三条与城市景观最为密切的水系,打造城市核心景观轴带。其中,打造西苕溪为湿地自然风光体验带,郊野生态体验轴。打造浒溪为山水城市风情展示带,功能和景观的复合轴。打造递铺港为历史人文风情体验带,策划城市休闲活动,增加人文内涵。

3.3 三个特色功能核心

在王母山、溪港交汇处、老城RBD区域打造展现山水、人文特色的景观核心区。其中,打造王母山绿核,形成重要的旅游服务区。打造溪港交汇核,成为未来城市的活力核心。打造递铺印象核,形成老城RBD人文核心。

3

4

2

1南部灵峰山旅游区段-闲适雅致

南部入城门户区段-翠竹通幽

中部王母山旅游区段-山水代表

三水交汇核心区段-激情活力

浒溪—山水城市风情展示带

图10 浒溪、西苕溪、递铺港三条水系景观主轴及王母山、溪港交汇处、老城RBD 三个特色功能核心3.4 六大特色风貌片区

基于山水竹资源要素及历史文化特色,建立的六大特色风貌分区。其中,古城历史文化风貌区,即以安城、古城及安城与灵芝塔之间的西苕溪两侧用地为主形成的整体片区。高新企业与竹产业风貌区,即以城北工业园和医药健康产业园为主。会议会展旅游风貌区,即以王母山区域、西苕溪与浒溪及围合的阳光工业园三期、溪港交汇区域形成的整体片区。湿地游憩与生态人居风貌区,即西北分区湿地区域。休闲度假风貌与创意产业展示区,即以环绕灵峰山的多个功能组团为主。传统商业与居住风貌区,即以老城区及城东区域等形成的整体片区。

中部核心片区设计结构示意

安城片区设计结构示意

城中片区设计结构示意

特色小镇风貌区

美丽乡村展示区

科技展示广场山地人居

城市综合功能服务区

旅游服务中心

田园休闲体验区

竹博园景区

科技研发产业区

竹产品贸易城

王母山景观

灵峰山标志物

环灵峰山

旅游休闲度假区

商务休闲广场

综合配套服务

竹产品贸易广场

城市核心地标

景观区

田园风光

王母山旅游综合服务区

环灵峰山片区设计结构示意

竹产品贸湿地旅游湿地滨水湿地人居西港湿地公园王母山景观

王母山旅游综合服务区

创意产业区

易城

城市核心地标

景观区

休闲度假区

餐饮综合服务

旅游核心

西北湿地旅游

休闲度假区

城北片区设计结构示意

城北片区设计结构示意

图11 安城、城北、中部核心、城西北、灵峰山、城中等六大风貌片区设计结构

3.5 十八个多样景观节点

强化城市门户地区建设,形成一些列亮点地区,并结合自然景观、人文资源要素培育公共空间景观节点。

图12 王母山度假休闲谷、三水交汇商务区、安城文化区等概念设计

4.安吉县城总体城市设计的创新探索思考

4.1 与《安吉中部分区规划》共同成为指引城市建设的框架和“抓手”

安吉县城总体城市设计与《安吉中部分区规划》在用地规划和空间规划上相互反馈与协调,成为相辅相成的纲领性文件,建立未来安吉县城的总体城市框架和相应系统指引体系,共同成为指导安吉近期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实施的重要“抓手”,并作为安吉城市发展的长期控制引导手段。

安吉县城总体城市设计安吉中部分区规划

相互反馈协调

设计指引

设计参考

指导

控制性详细规划

修建性详细规划

指导

政策

重点片区城市设计

重点地段城市设计

指导

框架

指引

政策

各层

面专

项规

框架

指引

图13 总体城市设计控制引导体系

4.2 制定了为安吉量身打造的实现优雅竹城目标和策略的近期行动规划

近期行动规划注重行动计划项目化,以“一张图、一张表”的形式,通过图表结合、明确工作、落实空间的方式,落实各个职能部门的发展计划,把城市规划和建设项目全部纳入行动规划体系中,清晰有效的指引建设行动。

!:::…口。口

L2=墨竺,…一,/”…“每‰

”一i蔷≥麓7。j-;妊鲞解》

;:;l=“/:oj∥

畸z*?j7蓼?Zg

:蒌』羔≤鍪矜t…—————————*—J。P^

z篓xt:2薰。=㈡∥:矿

厂_咖oEZ墨墨E1日!墨

/j‘一8㈣~二i慧!……一…

。。。i“≯…}‘:;=:冀‘…,

,、i一-r

z?-讯…~t?

7§,一………z一:’,5,+:。

:,————■“…

./

。’1‘”…1。。

:/

/m…一一

-/∞:’冀、k一。一

:/

一一*…oi7,HmEC:10:口:口lI:墨

?/}…一-

:/r一^_,

弋,j么t…一L麓,

/——。g鼍。

?O-“#。Ⅲ*.

,√::}“

7:/、也\≮7“盂==+们嚣嚣…

j、...A\、—_器g紫。口芦墨E墨墨墨墨墨

皆“\\2争!r。黧7i翁尊≥o!;i。.

。面\\。=:。’:箱::;:“

:\

o“…“+

\\__¨ii,:=:‘“

!一。嚣嚣。=一\\L1一‘嚣r…”

近期行动规划表

图14 近期行动规划图和近期行动规划表

4.3 扩展完善一体式的“全过程城市设计”内涵,避免了以往城市设计一站式

的“空间蓝图方案”

本次设计不仅仅是对城市空间形态的整体把握,在研究内容方面更包括对安吉县城的功

能设计、价值标准设计,以及面向实施操作的近期行动规划、面向宣传的公众手册,为安吉

县城建立城市发展的一套价值标准,并形成全过程的影响城市规划和建设活动的发展框架。

4.4 采用更加科学理性的技术手段对城市开发容量和密度分区进行判断

针对小城镇粗放式发展,本次设计在控制城市开发容量及密度分区时采用GIS技术对

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辅以城市发展的经验判断,得出相对科学理性的结论,为城市实现

精细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密度分区基准模型

密度分区修正模型

密度分区扩展模型密度分区规划模型

基于服务条件影响的密度分区基准模型

基于交通条件影响的密度分区基准模型

基于环境条件影响的密度分区基准模型

图15 总体城市设计密度分区模型

5.结语

安吉县城总体城市设计工作于2010年已经完成,成为塑造安吉县城整体城市空间秩序和提升整体环境品质的有效途径和必要条件。近期行动规划提出的规划设计和建设项目已经充分开展落实。在新型城镇化的视角下重新审视本项目,可以发现,本次设计突破了传统的总体城市设计往往关注空间环境本身的局限,其从安吉的城市特色出发,重点关注人的需求,发挥了城市设计可整合多层次法定、非法定规划的优势,扩展了总体城市设计研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在城乡一体化、城市价值标准、城市功能设计、近期行动规划等方面对城市内涵式、高品质的发展做出了创新探索。

(《美丽乡村、优雅竹城——安吉县城总体城市设计》项目启动于2009年7月,2010年12月完成。受安吉县规划局委托,由深圳市蕾奥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编制。)

参考文献:

[1]仇保兴. 新型城镇化: 从概念到行动[J].行政管理改革, 2012(11).

[2]王世福, 汤黎明. 对我国城市设计现状的认识[J]. 规划师, 2005(1).

[3]赵勇伟, 叶伟华. 当前我国总体城市设计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实施路径探讨[J]. 规划师,

2010(06).

[4]鲁赛, 夏南凯主编. 理想空间--总体城市设计[M].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0.

[5]安吉县城总体城市设计[R]. 2010.

[6]张咏梅. 行动规划视角下的总体城市设计方法——以安吉县城总体城市设计为例[J]. 规划师,

2012(5).

[7]鞠德东. 特色凸显,重点把握—德阳总体城市设计实践解析[J] . 理想空间, 2010(3).

[8]龙岗整体城市设计[R]. 2008.

[9]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课题组. 旅游引导的产业集群化与新型城镇化模式研究报告[N]. 中

国旅游报2013. (1)

[10]王世福. 面向实施的城市设计[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11]王红. 引入行动规划改进规划实施效果[J]. 规划研究, 2005(4)

作者简介:修福辉(1983- ),男,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硕士,深圳市蕾奥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主创规划师

张震宇(1975- ),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硕士,深圳市蕾奥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主任规划师,规划师。

刘泉(1981- ),男,大连理工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硕士,深圳市蕾奥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主创规划师。

安吉美丽乡村模式

"安吉模式"就是:以生态工程大项目启动生态环境大建设;以生态环境大建设带动生态经济大发展;以生态经济大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大跨越。 全县基本形成了以省级开发区为引领,天子湖现代工业园、临港开发区为依托的工业布局金三角;形成了以竹业、椅业为统领,生物医药、新型纺织、特色机电、汽摩配件等新兴产业后起之秀的生态工业产业体系。 安吉围绕建成“全覆盖、高标准、深领域”的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定位,以“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四大目标,以“尊重自然美、侧重现代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四项原则,通过实施“环境提升、产业提升、素质提升、服务提升”四大工程 浙江安吉: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2013-02-04 10:44:36 来源:光明网编辑:付承堃发表评论进入论坛>> 地处浙西山区的安吉县近年来大力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通过完善城市发展规划,严格保护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积极倡导低碳生活,从省级贫困县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县、生态县,走出了一条既具时代特征又有地方特色的科学发展路子,积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益经验,形成了“环境宜居一流、乡村美丽一流、百姓富裕一流、文化生态一流”等诸多优势。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吉实践,能够为我国其他地区的发展提供借鉴。 优化县域生态环境。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准确把握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立足于生态特色基础谋篇布局,因地制宜,扬长补短,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开辟一条差异化、有特色的发展之路。以安吉县的实践为例,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引下,安吉县确立了大力推进生态县建设的总体思路,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为总载体,以县域大景区为共同愿景,以“环境保护”和“资源永续利用”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的核心,经过环境资源化、资源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三大步骤,坚持城乡协同并进,初步建立了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产业协调、发展潜力强劲、生态文化活跃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模式,塑造了以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中国美丽乡村”为代表的生态文明建设县域综合品牌,成功打造了长三角特色制造业集聚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休闲经济先行区、山区新型城市化样板区和创业与人居优选地。 繁荣县域生态文化。首先,地方政府要通过各种社会活动营造良好的生态建设氛围,提升全民生态文明意识,普及生态文化理念,实现从“山上有生态”向“心中有生态”的提升。其次,要加大文化保护力度,加强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保护。第三,要营造共建共享的氛围,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民性,形成全民共建共创生态文明的生动局面;全面改善民生,着力构建完善的保障体系、均衡的公共服务、舒适的富裕生活、祥和的人居环境,开创民生发展的新局面。第四,要增强人才保障,吸引、培育各类人才,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发展县域生态经济。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在经济与生态两者之间找到结合点、寻求突破口。首先,要实现农业经济的“整合、联合、融合”。通过制定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总体规划,出台鼓励发展生态高效农业的政策,构建立体化生态农业开发格局。以建设高效化的生态农业为总目标,通过实施产业升级工程、品牌培育工程、竞争力提升工程、生态环境改善工程和科技兴农工程,推进特色优势农产品规模化、产业化和品牌化,打造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 其次,要实现工业经济的“集中、集约、集聚”。一是推进企业集中,所有企业全部集中进园区;二是推进产业集聚,提升运营效率、节约土地和公共设施成本;三是推进要素集约,珍惜土地资源,推广产业的“亩均产出率”、“建筑容积率”和“开工投产率”等“三率考核法”,引入项目建设强制性标准。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 目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城乡发展面临着差异大、产业同质化、小城镇缺乏活力、大城市饱受城市病等一系列问题。如何摆脱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方式,协调好城市和乡村间的发展关系,走好大小城镇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可借鉴产业综合体模式、旅游小镇集群化模式、产城融合一体化模式、旧城改造与更新模式、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模式这五大城镇化发展路径。 一、产业综合体模式以生态产业为核心形成的小城镇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发展路径之一。通过开发创建高效生态产业综合体,做到扶持一个乡镇,带动一片乡村,富裕一批农民。主要包括创意设计型综合体、现代农业服务综合体、以大企业主导的生态制造综合体、商业休闲娱乐综合体等方向。 把农业、农村和农民与新型镇化建设结合起来,结合自身特点,以广阔农村为基础,以广大农民为依托,以乡镇和乡村为主战场,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体的新型中小城镇化为载体,创立具有乡村特色的智慧型、生态型、科技型及文化型的高效生态产业综合体。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企业需要发挥不同的作用。政府统筹谋划,完善设施建设与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土地流转,集中安置居民,统筹产业形态发展,形成产业综合体发展的整体氛围。企业将技术研发、生产制作、成果展示、创意设计等融入综合体,并为居民和产业工人提供商业和娱乐服务,将产业综合体做成集约、智能、绿色和低碳的发展模式。 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确立特色主导产业,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 依据当地资源禀赋和独特发展规律,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充分挖掘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以培育支柱产业为重点,发挥比较优势,明确发展方向,确定特色产业,着力形成“一镇一业、多业并举、特色明显、产业兴镇”的特色小城镇产业发展格局。 此外,要注意塑造建筑风貌特色,传承历史文脉。历史文化是特色小城镇的灵魂,在注重历史的原真性、可读性和可持续性的基础上,传承文脉、彰显个性,充分保护、挖掘、弘扬小城镇在自然、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色,反映中国小城镇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提升小城镇的知名度和文化软实力。因地制宜地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是保持城市活力、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条件。二、旅游小镇集群化模式把握休闲产业发展浪潮,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改变乡村风貌,推进乡村休闲、文化旅游、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政策解读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政策解读 《国家新型城镇规划(2014—2020年)》于2014年3月16日发布,全文3万多字,共计30多章。 原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2f9369236.html,/xinwen/2014-03/16/content_2639841.htm 《规划》主要核心在于: 一、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提出指导方向,是从中长期发展的角度出发的一部纲领性文件,短期内难以见效; 二、规划主在就地解决城镇化问题,而不只限于一线城市及全国热点城市; 三、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已形成规模的城市及城镇,则主要在于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四、《规划》本身与现阶段市场规律存在一定矛盾,在已有城市发展不充分的前提下,转而去发展周边卫星城市,将会受到市场排斥及人为的阻力。 关键点及解读: 一、城镇化的目标 《规划》: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2个百分点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解读:从2013年的53.7%到2020年60%,城镇化增速年均0.9%,户籍人口从目前的36%增加到45%,体现其提出“以人为中心”,高质量城镇化的“新型”特征。 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虽然新型城镇化不等于房地产化,但每年平均1200万的新增城市人口必然给房产市场带来新一轮的契机。解决1亿人落户的10万亿资金投入会以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主的建设上,市民化的农民工包括住房在内的消费需求也会进一步得到释放。有利于房地产市场持续发展。 二、城镇化的格局 《规划》:明确了新城镇化战略格局。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要增强城市群内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经济集聚能力,引导人口和产业由特大城市主城区向周边和其他城镇疏散转移。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先向中西部转移,吸纳东部返乡和就近转移的农民工,培育发展若干新的城市群。加快培育成渝、中原、长江中游、哈长等城市群。 解读:《规划》对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制定了差别化的发展策略:(1)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适当疏散经济功能和其他功能,推进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向外转移。(2)加快发展中小城市。把加快发展中小城市作为优化城镇规模结构的主攻方向,加强产业和公共服务资源布局引导,提升质量,增加数量。(3)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控制数量、提高质量,节约用地、体现特色。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第四篇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根据土地、水资源、大气环流特征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城镇规模结构,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城镇化地区,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工协作、以大带小的原则,发展集聚效率高、辐射作用大、城镇体系优、功能互补强的城市群,使之成为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轴线上城市群和节点城市为依托、其他城镇化地区为重要组成部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 第九章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 东部地区城市群主要分布在优化开发区域,面临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压力加大、要素成本快速上升、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等制约,必须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空间结构优化、资源永续利用和环境质量提升。 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地区,要以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继续在制度创新、科技进步、产业升级、绿色发展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发挥其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科学定位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群内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经济集聚能力,引导人口和产业由特大城市主城区向周边和其他城镇疏散转移。依托河流、湖泊、山峦等自然地理格局建设区域生态网络。 东部地区其他城市群,要根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壮大先进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全面提高开放水平,集聚创新要素,增强创新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统筹区域、城乡基础设施网络和信息网络建设,深化城市间分工协作和功能互补,加快一体化发展。 第十章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

智慧城市雪亮工程总体设计方案

智慧城市雪亮工程总体设计方案

目录 第一章方案概述 (3) 1.1建设背景 (3) 1.2建设目标 (3) 1.3设计依据 (4) 1.4设计原则 (6) 1.5需求分析 (7)

第一章方案概述 1.1建设背景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 设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4﹞69 号),国家发改委、中央综治办、公安部等 九部委《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方案》(2015-2020 年)、《关 于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的若干意见》(发改高技 ﹝2015﹞996 号)等工作要求,实现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 时可用、全程可控、全面应用”。 2016 年6 月27 日,全国综治和平安建设信息化工作推进会强调:统一思想认识,群防群治,完善基础设施,完善共享机制;大力推进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管理;整合资源,推进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向基层延伸,实现重点部位、主要道口、人员密集区域、要害部位、重要场所、案件高发区域、治安复杂场所全覆盖。建成标准统一、运行规范的“雪亮 工程”。 “雪亮工程”是以市(县)、乡镇(街道)、社区(村组)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 系统、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 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快完善立体化治安 防控体系,在强化治安防控、打击暴恐犯罪、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争创新成效。 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系统的建成,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 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和省委省政府“两办”《关于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推进网 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的意见》精神的需要,以全面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提升农村动态化、信息化条件下驾驭社会治安局势能力。加强精神障碍患者、吸毒人员、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对象等特殊群体的服务管理,将特殊人群信息全部录入网格化服务管理信 息系统,做到各类特殊人群“底数清、去向明、不漏管、不失控、服务好”。 1.2建设目标 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总体部署,在中央 政法委和国家发改委批复的我市“雪亮工程”建设可行性方案的总体框架下,依托 视频监控共享系统,整合视频监控系统资源,依法向政府部门和社会单位提供视频图 像信息资源服务,服务公共安全实战需求。到 2020 年,视频监控系统科学覆盖中心 城区、城乡社区、重点行业和领域,确保重点部位、重要场所及治安复杂区域的公共 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覆盖率和联网率达到 100%,基本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 时可用、全程可控”的总体目标。

安吉横山坞美丽乡村旅游策划及规划

安吉横山坞旅游策划及规划方案 The tourism planning of Hengshanwu in Anji, Zhejiang Province Mar. 2017

CONTENT PART 1前期分析及客群理解PART 2项目定位 PART 3项目亮点&业态功能 PART 4PART 6 Comprehensive Analysis Project Orientation Highlights& Functioning of Project PART 5Landscape Strategy 规划设计&业态布局Project Planning 景观策略 Investment Estimation & Operation 投资估算& 运营管理

PART ONE 前期分析及客群理解 “The design of Retail developments is all about the Journey” 1

◆美丽乡村政策在安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安吉在全国“美丽乡村”的发展起到标杆作用 自美丽乡村概念第一次提出,近年来涌现出了浙江安吉、福建长泰、贵州余庆等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典型,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要求各地农村要以先进为榜样,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针,以“八八战略”为总纲,按照“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新要求,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为高水平 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两富”“两美”浙江作出新的贡献。 2008年2月28日,安吉召开“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万人动员大会,拉开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序幕。2010年,安吉“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模式正式成为“国家标准”和省级示范,被授予全国唯一的县级最佳人居环境奖。4年来,全县187个行政村中已有近90%参与创建,共有12个乡镇实现全覆盖,建成的“美丽乡村”已经涵盖了安吉四分之三的县域面积。 政策分析 项目介绍PROJECT INTRODUCTION 区域介绍 安吉县国家首个生态县,中国联合国人居奖唯一获得县,有中国第一竹乡、中国白茶之乡;秦三十六郡之一; 大力发展国家“美丽乡村”发展,横山坞村为2016年省内唯一入榜的中国美丽乡村之现代新村;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 摘要: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针对美丽乡村建设,首先应该 根据当地乡村主要特征、还有根据民族生活特色、建筑风格还有当地的经济条件 等因素,乡村景观特色的营造要提取这些乡村景观设计特质,以展现乡村浓厚的 乡土气息,在自然之中融汇,这是城市无法涉及的一种美,也是乡村的唯美。本 文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策略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城镇化;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策略 美丽乡村规划应该立足于农村的发展现状,以保护最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为 基础,合理规划乡村的建设布局,积极转变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式,大力开发旅游 产业,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倡导保护环境的绿色发展理念,不断优化乡村的发 展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此来实现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目标。 1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规划的设计要求 想要发展一个魅力乡村,不单单要求我们重视景观设计,还要注重社会方面 的影响作用。一方面来说,规划乡村景观的建设,可以提升我国的资源使用率, 减少土地资源浪费的状况。制造出一个魅力的乡村,我们必须要在保护生态环境 的基础上,对乡村的景观建设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从多个角度去考虑,在提 高乡村景观建设的魅力的同时,又要保障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从而真正的提高乡 村景观的建设魅力。从另一角度上来说,建设我国的乡村景观势必要对乡村的产 业链进行重新组合拼凑,形成一个新的产业结构。重新对乡村发展进行整改,分 析出适合当地乡村发展的特色,设计出一个科学合理的方案,对乡村景观进行合 理的规划。在注重调整乡村的产业结构的同时也不能放松对乡村精神文化的影响,我们在两头抓,不能偏向于哪一方面的影响,从所需要建设的乡村角度出发,寻 找出合适的方案,以此来保证我们在发展乡村景观建设的时候,不会破坏当地居 民等的友好关系,提升乡村的经济文化建设,树立一种互帮互助,和谐共处的作风,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的乡村景观建设,提高我国农民的经济水平,让他们的 物质生活得到有效的保障。 2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规划的设计原则 通过对乡村景观进行考察,依据不同地区的农村实际情况以及所欠缺的问题,进一步提出新农村建设更新与保留的设计原则。通过保护乡村原味以及对空间的 充分利用来展现农村独特的生活方式,努力创造一种农用与休闲的共存空间。 第一,农村景观的更新。更新也就是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对各种有利因素进行 有效整合,通过重建或者改造使农村景观更加舒适和美观。主要包括生产生活方 式的更新和土地生态格局的更新。 第二,保留地域文化、风俗特色。我国幅员辽阔,众多民族形成了地域之间 独特的文化和民俗风貌,也出现了不同的历史传统等,并逐渐成为各个地区当地 民众的精神象征和精神财富。因此,在开展乡村景观设计时,相关设计人员要有 效利用地区特色和地域优势,在保护传统民俗、文化的基础上,不断丰富规划当 地的文化生活。 3城镇化进程中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策略 3.1依托村庄肌理,构建聚落式景观格局 作为人类聚落的一种基本形式,村庄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已成为自然肌理

考察报告:城乡一体化视野下的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

考察报告:城乡一体化视野下的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在“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中,对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走出了一条新农村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互相促进、城镇与乡村统筹推进、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的科学发展之路。学习安吉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有助于推进我省的美好乡村建设,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今年1月中旬,我中心组织力量,赴安吉县就美丽乡村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形成报告,供参考。 一、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 安吉建县于公元185年。汉灵帝取《诗经》“安且吉兮”之意,赐名“安吉”,寓意“平安吉祥”。安吉位于浙江省西北部,全县总面积1886平方公里,近75%的土地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常住人口46万。安吉地处长三角几何中心,县城距上海223公里、杭州65公里,是杭州大都市经济圈重要的西北节点。 上世纪80年代的安吉县,交通条件落后,工业基础薄弱,被列为浙江省25个贫困县之一。为了快速发展起来,安吉向浙南、苏南学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走上“工业强县”之路。由于受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经济结构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安吉当时引进和发展的大多是一些资源消耗型或环境污染型产业,如造纸、化工、印染、建材等。这些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GDP的高速增长,安吉很快摘掉了贫困县帽子,步入了小康县行列。 但高强度开采和高资源消耗的经济增长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工业废水的

直接排放造成了西苕溪水质严重污染,生态多样化锐减;林木、矿产等资源的过度开采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水质污染、生态恶化。1998年,国务院发出黄牌警告,安吉被列为太湖水污染治理重点区域。安吉县委县政府经过深入调查和反思,认识到安吉的优势是山水,生态环境是安吉最大的也是最宝贵的资源。2000年,安吉县人大作出了《关于实施生态立县——生态经济强县的决议》,“生态立县”正式成为该县的发展战略。安吉之所以选择“生态立县”之路,是基于挫折之后的深刻反思,认识到必须顺势而为,把生态建设作为立县之基、强县之本。 安吉县委县政府把改善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对污染企业进行强行治理甚至关闭,凡是对生态不利的项目不上,对环境有害的企业不批。通过几年的努力,安吉山青了、水清了、空气净了,全县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71%和75%,空气质量一级,水质常年Ⅱ类以上,成了浙江生态最好、环境最美的县。上海、杭州等长三角各地的游客慕名前来,带动了当地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生态资源成了农民的“摇钱树”。县委县政府也进一步认识到,安吉作为长三角经济圈极具发展潜力和特色的山区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依托和放大生态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安吉的实践。于是,2008年,安吉根据中央、省市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总体部署,创新开展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为总抓手的新农村建设推进工程。 二、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弘利遴选) 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以“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为目标,将整个县域作为一个大景区来建设,着力构建“优雅竹城、风情小镇、美丽乡村”三级体系,以“中国竹乡”品牌为依托,增强城市竹韵,精心打造一批风情旅居小镇集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解读汇报(附全文)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解读(附全文) 简介: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全文3万多字,共计30多章,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 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规划最大的亮点是强调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规划提出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等一系列举措,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 下简称《规划》)。《规划》全文3万多字,共计30多章, 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规划最大的亮点是强调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规划提出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等一系列举措,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通知明确指出了三个需要着重解决好的问题,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等问题,并强调各地要推进城镇化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按照规划,未来我国将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轴

线上城市群和节点城市为依托、其他城镇化地区为重要组成部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 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2个百分点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密度较高、功能混用和公交导向的集约紧凑型开发模式成为主导,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建成区人口密度逐步提高。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得到有效保护,城市发展个性化,城市管理人性化、智能化。 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 农村劳动力在城乡间流动就业是长期现象,按照保障基本、循序渐进的原则,积极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由主要对本地户籍人口提供向对常住人口提供转变,逐步解决在城镇就业居住但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问题。 建立健全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为学生学籍转接

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规划)

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城乡规划方面: 城乡规划的综合性、政策性和前瞻性决定了其在城乡建设中的“龙头”地位。XX新型城镇能否做到科学发展,能否建设得有特色有品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取决于规划引导和调控作用的发挥。未来XX 城乡规划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积极推进XX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和实施。按照XX市新的战略规划提出的“根植性发展、精致型开发、包容性增长”的理念,把XX区596平方公里作为一个完整区域进行整体规划,将传统意义的小城镇、村庄视为整体城市化发展的一部分加以深度统筹、规划,构建层次分明、相互衔接、较为完整的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体系,强化城乡规划对城乡建设和发展的先导、统筹作用,以“总规”规范指导新型城镇化建设。

2、推广城市设计理念。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这些年来XX城区形象不太理想,诸多原因中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很好地开展城市设计。为彰显XX区城乡规划建设的XX文化特色,下一步有必要引进先进规划理念和方法,以“XXXXXXXXX”城市设计征集活动的成功经验为指导,注重发挥规划专家智慧,以扎实的宏观研究政策为先导,以功能设计为基础,把功能研究作为城市设计的前提,大力推广城市设计理念。一是对XX几个城区出入口、旧城改造片区、新开发区域等重要节点进行城市设计,将每一处形态设计根植与相应功能细节,不断提高城市建设水平。二是严格新征用地规划管理工作,优先编制拟拍卖(出让)地块、旧城改造区、近期重点发展片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 3、切实加强专项规划编制和研究。主动协调配合、推动有关部门完善各项公共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等民生民安项目专项规划研究和编制,努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助推各项目尽快上马建设,弥补我区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重点要做好道路交通、供水、供电、教育、医疗、林地保护、污水处理等专项规划工作。 4、积极助推产业集聚发展和转型升级。树立“规划”+“策划”理念,积极吸引策划机构,在规划的基础上,找准规划与项目的结合点和规划实施的着力点,推介、吸引一批重点投资项目落户XX,重点规划和策划好XXXXXX、XXXXXX、

美丽乡村、优雅竹城--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安吉县城总体城市设计与研究

美丽乡村、优雅竹城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安吉县城总体城市设计研究 修福辉张震宇刘泉 【摘要】我国城镇化进程呈现加速发展的势头,国家提出建设“新型城镇化”以改变快速城镇化带来的城市空间拓展较快,用地用能粗放;城市建设密度较低,人气活力不足;城市地域特征、历史文化特色消失等一系列问题。安吉总体城市设计是与总体规划相辅相成的纲领性文件,是指导安吉近期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实施的重要“抓手”。通过总体城市设计,建立未来安吉县城人居特色的“总体城市框架”和相应系统的“价值标准”,作为城市发展的长期控制引导手段。本文从新型城镇化视角下重新审视这一项目,梳理其在城乡一体化、城市价值标准、城市功能设计、近期行动规划等方面的创新探索,以期更好地为安吉内涵式、高品质的城市发展建设服务。 【关键词】美丽乡村;优雅竹城;新型城镇化;总体城市设计;安吉;行动规划 1.背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呈现加速发展的势头,城市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2%较快提升至2010年的49.68%,但仍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根据世界城镇化规律,我国正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占全国城市总量85%的小城镇将成为提升城镇化质量、推进城镇化加速发展的主要战场。在此基础上,国家适时提出来建设“新型城镇化”,以改变快速城镇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城市优先发展、乡村发展缓慢;城市空间拓展较快,用地用能粗放;城市建设密度较低,人气活力不足;城市地域特征、历史文化特色消失,城市千城一面等。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新型城镇化:从概念到行动》中讲道,新型城镇化讲求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非“一样化”发展,城乡有别;推进新型城镇化,要传承自身的文脉,重塑自身的特色。在新型城镇化思路下,城市的发展将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强调空间环境特色,以打造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总体城市设计的主要工作是解决城市整体空间秩序和提升整体环境,凸显城市特色。城市设计具有编制灵活、视野广泛、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特性,强调从人和城市场所的关系出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之背景、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之背景、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3月16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公布,全文3万多字,共计31章。 《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盘古智库城镇化首席研究员易鹏第一时间做出了初步解读。 《规划》提出,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条件、拓宽住房保障渠道等一系列举措,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并要求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农业

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 关注盘古智库(微信搜号码:pangoalzhiku,查找公众号:盘古智库),回复关键词“316”,可以看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全文。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按照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新要求,明确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统筹相关领域制度和政策创新,是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第一篇规划背景 第一章重大意义 第二章发展现状 第三章发展态势 【第一篇规划背景】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城镇化蕴含的巨大机遇,准确研判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妥善应对城镇化面临的风险挑战。 第一章重大意义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顺应发展规律,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稳

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总体规划(完整稿)

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

目录 1前言 (4) 2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及意义 (4) 2.1智慧城市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4) 2.2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条件 (5) 2.3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 (8) 3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愿景、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及目标 (10) 3.1发展愿景 (10) 3.2指导思想 (11) 3.3建设原则 (11) 3.4建设目标 (12) 4武汉智慧城市的总体架构 (13) 4.1武汉智慧城市的业务模型 (13) 4.2武汉智慧城市的总体框架 (15) 4.3武汉智慧城市的技术架构 (16) 5武汉智慧城市应用支撑体系规划 (17) 5.1应用支撑体系架构 (17) 5.2基础设施服务领域规划 (18) 5.2.1智慧公共安全 (18) 5.2.2智慧交通 (22) 5.3资源环境服务领域规划 (27) 5.3.1智慧水资源 (27) 5.4社会民生服务领域规划 (31) 5.4.1智慧社区 (31) 5.4.2智慧医疗 (34) 5.4.3智慧教育与文化 (38) 5.5产业经济服务领域规划 (41) 5.5.1智慧物流 (41) 5.5.2智慧制造 (44) 5.6城市管理服务领域规划 (48) 5.6.1智慧政务 (48) 5.6.2智慧城管 (53)

6武汉智慧城市运行支撑体系规划 (57) 6.1运行支撑体系架构 (57) 6.2项目融资规划 (59) 6.2.1项目融资模式分类 (59) 6.2.2项目融资模式选择 (61) 6.2.3项目融资实施方案 (65) 6.3项目实施规划 (66) 6.3.1整体实施规划 (66) 6.3.2分项实施规划 (67) 6.4运行维护规划 (70) 6.4.1整体运维规划 (70) 6.4.2分项运维规划 (72) 7武汉智慧城市产业支撑体系规划 (73) 7.1产业支撑体系的架构 (73) 7.2产业带动的总体目标 (74) 7.3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规划 (75) 7.3.1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目标 (75) 7.3.2电子信息产业的业务构成 (76) 7.3.3电子信息产业的整体布局 (78) 7.3.4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措施 (78) 7.4传统产业经济的促进规划 (85) 7.4.1传统产业经济促进的目标 (85) 7.4.2传统产业经济促进的关键措施 (85) 8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的综合保障措施 (93) 8.1加强组织领导 (93) 8.2建立配套政策 (93) 8.3创新产业模式 (94) 8.4构建运行机制 (96) 8.5创新体制机制 (97) 8.6资金保障到位 (98) 8.7强化人才培养 (99)

城镇化是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助推器

城镇化是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助推器 2017年11月12日来源:微信feekr_trip 徐林在清华大学中国新兴城镇化理论、政策、实践论坛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嘉宾和同学们: 很高兴出席今天的论坛并作发言,我没有充分的准备做学术阐述,也没有专门的PPT演示给大家,只能就学习十九大报告关于城镇化的有关论述,谈一个学习体会和观点,供大家参考批判。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这是针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后做出的新的战略决策。有人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十九大报告全文没有一处提及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并对此表示疑惑,认为这是不是意味着在新时代,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不再重要了?或是被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取代了?还有人担忧,我国城镇化进程还没有完成,还会有上亿人口转移到城镇非农产业就业并离开乡村,此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投入更多资源用于人口正在持续流出的农村地区,会不会造成新的资源浪费,从而降低整体资源配置效率。对此,我的看法是,城镇化战略不仅依然重要,而且要更好发挥作用,更强有力地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 首先,我们来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一是我国仍处在城镇化较快发展阶段,绝不是某些学者所说的我国已经进入逆城镇化阶段。我国城镇化继续推进,是由城乡之间、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的巨大差距决定的。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还有2.7:1的倍差,如果把城乡居民之间公共服务差距考虑进去,城乡差距比收入表现出来的差距更大。从农业和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看,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4倍多。这一明显的差距,决定了农业劳动力还会继续向劳动生产率更高和收入水平更高的非农产业和城镇地区转移就业并居住。这是我国城镇化的根本驱动力。 二是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离不开城镇化的支撑。我国农业从业人口占全部从业人口的比重高达27.7%,而发达国家农业从业人口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例大都低于10%。农业人口的人均占有资源偏低,这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并缩小与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巨大差距,必须依靠工业化的和城镇化进一步吸纳农村富余的劳动力。从农民收入构成看,我国农民收入的60%以上已经来源于非农产业的工资性收入,主要来源于城镇地区的非农产业就业机会,农民要提高收入,农业的空间不大,必须靠非农产业来拓展增收渠道。农业现代化所需要的科技服务和支撑,也主要来源于城镇地区的科技机构和服务人员,也离不开城镇。因此,要促进农业现代化和提高农民收入,必须通过进一步实施城镇化战略来带动和支撑。此外,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是农村人口的现代化,城镇化过程中的农业转移人口,可以通过在非农产业就业接受技能培训、开拓眼界,可以向农村传递城市现代文明,可以使农村远离封闭和愚昧,城镇化毫无疑问是农村人口现代化的助推剂。 三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城乡融合发展的新体制。恰恰是因为城镇化对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从更好发挥城镇化对乡村振兴作用的角度,提出要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目的就是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体系的完善,促进城乡要素和资源的双向流动,促进城市的现代化要素能够更多配置到农业和农村,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并真正实现乡村的振兴。 其次,我们来看城镇化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 这次十九大报告关于城镇化的内容文字不多,主要就是两句话,一句是“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另一句是“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两句话都放在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部分来阐述。这不是简单的文字或内容摆布的调整,而是具有深刻的涵义政策表达,体现了党中央对区域协调发展规律和城乡发展规律的深刻而准确的把握。 一是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我国有2.7亿左右的农村异地转移就业人口,这些转移人口主要是从经济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就业的人口,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一方面可以使那些符合条件并具有意愿的农业转移人口获得城镇户籍并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那些不能落户或不愿意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也可以获得更加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可以使他们更加稳定地在就业所在地就业、居住、生活。这样的结果可以

安吉美丽乡村总体规划

松阳县“三沿”整治及创建美丽乡村总体规划 (初稿) 委托单位:松阳县人民政府 编制单位:浙江农林大学花卉盆景究所 浙江农林大学园林设计院(乙级 121121-sy) 项目负责:蔡建国所长/博士 规划人员: 王欣博士、副教授陶一舟风景园林师 徐晓民吴玫杨斯杨徐兴根智伟静赵然钱黎君马跃杰硕士 二○一一年三月

目录一、文本部分 第一章项目背景 ......................................................... - 1 - 一、项目概况 .................................................................... 二、松阳概况 .................................................................... 三、上位规划分析 ............................................................ 第二章现状调研与分析 ...................................................... 一、生态环境调研与分析 二、生态人居调研与分析 三、生态经济调研与分析 四、生态文化调研与分析 五、案例调研与分析 六、工作基础及存在的不足 ............................................ 第三章规划总纲 .................................................................. 一、规划依据 .................................................................... 二、规划范围及内容 ........................................................ 三、规划目标 .................................................................... 四、规划指导思想 .................................................................... 五、规划原则 ............................................................................. 六、规划年限及分步实施计划.............................................. 第四章建设思路 .................................................................. 一、总体布局 .................................................................... 二、分类整治目标 ............................................................ 三、生态环境规划 ............................................................ 四、生态人居规划............................................................ 五、生态经济规划............................................................ 六、生态文化规划............................................................ 第五章行动计划之一:道路沿线景观整治计划.............. 一、现状分析.................................................................... 二、目标与策略......................................................................... 三、类型与措施......................................................................... 第六章行动计划之二:水体整治与综合利用计划.......... 一、现状分析.................................................................... 二、目标与策略......................................................................... 三、类型与措施......................................................................... 第七章行动计划之三:乡村形象营造及旅游发展计划.. 一、现状分析.................................................................... 二、目标与策略......................................................................... 三、类型与措施......................................................................... 第八章行动计划之四:乡村农业及产业振兴计划.......... 一、现状分析.................................................................... 二、目标与策略......................................................................... 三、类型与措施......................................................................... 第九章行动计划之五:建筑及乡村环境改造计划 一、现状分析.................................................................... 二、目标与策略......................................................................... 三、类型与措施......................................................................... 第十章行动计划之六:文化保护及精神文明建设计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