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阿里山纪行

阿里山纪行

阿里山纪行
阿里山纪行

《阿里山纪行》学案

教学目标:

1.领略阿里山的美丽风光,了解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2.品味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3 .理解海峡两岸人民心连心的情结;

学习重点:品味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学习难点:理解希望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共同愿望。

课前:播放歌曲《高山青》,营造学习氛围。

一激趣引题,设疑自探

质疑课题,引出学习目标

1.找出表示作者行踪的短语或句子。

2.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表现在哪里?

听朗读,学生作勾画:

对问题1采用( ),对问题2采用划出关键词或中心句。以导游的身份设计一份阿里山的旅游解说词。

格式:大家好!非常高兴,今天由我带领大家一起游览阿里山,宴会结束后,我们将从()乘飞机到达中部城市( ),然后改乘( )进山,经过3个小时的运行后我们会到达( ),从这里开始我们需要步行上山,穿过一片(),我们会看到姊妹潭,迈过()间的(),最终将会欣赏到阿里山的标志和灵魂——神木……

二自学展示,解疑合探

1.汇报对第一个问题的阅读情况,明确本文的写作顺序。

2.汇报对第二个问题的阅读情况。15分钟

三局部细品,质疑再探

1.让学生在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想一想好在哪里,和小组的同学作交流讨论。教师做适当点拨,体会语言的音乐美和融情于景的写法。15分钟

2.请学生提问题。并作互动交流。教师可引导思考课文第一段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神木丰富的精神内涵,进而进一步体会语言的情韵美5分钟

四归纳小结,学用延展

1.学生小结本节课的收获3分钟

2.看图片写解说词。8分钟

《阿里山纪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移步换景的写法。

2.品味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3.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

共同愿望。

学习重点:品味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学习难点:理解希望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共同愿望。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歌曲《高山青》

上课

一激趣引题,设疑自探

教师:同学们刚才听到了阿里山的姑娘,阿里山的小伙,你们会情不自禁的想到阿里山的。我们的吴功正请随我们的去游览阿里山吧。

我们读一下课文标题,“纪行”是什么意思?“行”说明他此行是有一定的顺序的,通过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教师展示学习目标,并提出要求。

找出表示作者行踪的短语或句子。用()标出。

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表现在哪里? 用划出关键词或中心句。

本文要表达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要求:听朗读,学生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作巡视。

二自学展示,解疑合探

教师请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板书引导知识点:移步换景,并得出作者热爱阿里山的情感。

三局部细品,质疑再探

教师:好的风景需要有心人欣赏,更需要有美的语言写出来,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想一想好在哪里,和小组的同学作交流讨论。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并引导欣赏:美在音节,美在拟声,美在修辞,美在情感内蕴教师:我们知道了文章的写法,欣赏阿里山的美景,品味了优美的语言,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要提?

文章的开头提到了两岸人民喜欢的歌曲,有什么作用?

四归纳小结,学用延展

1.展示绿汁的几幅图片,让学生写解说词。

节奏美:文句的长短、整散,语势的疾徐、直曲,字音的响沉、抑扬,错杂相间,使文章声势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和谐流畅,构成声音的节奏。

拟声美:用语言来摹拟各种各样的声音。

音节美:使用两个字或四个字组成的词,要比一个字更合乎节拍,读来顺口,听来入耳;有时单音节词与双音节词交替使用,同样能产生美感;有时妙用助词,也可使句子完整,音节整齐。

修辞美:恰当的修辞也能调节音节,增强语言的音乐美,而且能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

指记载旅游路上的所见所闻的文字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熟读课文,感受阿里山的如画风光,体会课文的移步换景手法。

课前学习:自读课文,查找资料了解阿里山。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学生交流、思考与运用。

2、播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后提出问题:阿里山给人的最初印象是什么?(要求用原文的词语回答),学生欣赏、思考、发言。

3、织学生配乐朗读课文,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进一步感受阿里山的如画风光。学

生朗读、感受。

第二块:理解课文内容(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在文中划出作者游览的线路,说说课文描写了阿里山的哪些景物,并说说这些景物的特点。(让学生了解移步换景、寓情于景的写法)。学生圈画、思考并发言。

2、读了课文,你对阿里山、阿里山的神木一带的风光有了哪些认识和感受?你是怎样理解置身阿里山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内容思考"探究?练习一"。学生思考、发言。第三块:语文活动(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结合台湾人民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对扬州的旅游业的发展提几条建议。学生讨论、交流。

第四块: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词,完成《学习与评价》的相关作业。

《阿里山纪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感受阿里山风光的图画美,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

2、品味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习本文融情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

2、本文富有音乐美与情韵美的语言

三、教学设想

1、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相结合,教师引导、点拨的方法。

2、语言的感知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难点,主要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品味。

3、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

四、媒体设计:投影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检查预习

1、播放《阿里山的姑娘》歌曲,滚动阿里山图片,学生跟唱,营造气氛,感受阿里山的美丽。

2、简介阿里山

3、学生交流预习情况(积累的字词)

简介阿里山简介作者

找出文中生字词注音

二、整体感知

假设在座的都是游客,而你是个小导游,请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份阿里山的旅游解说词。

温馨提示:可小组合作讨论,找出作者的行踪,然后抓住不同地点的不同景物,安排好说话的顺序就行了。还有啊,千万别忘了你是导游,要注意语态和礼貌哦。

步骤:1、小组合作朗读交流,划出游览行踪的句子,找出主要景点。

归纳交代清楚游览的行踪:台北松山机场——台湾中部城市嘉义——阿里山站——神木

明确知识点:移步换景

2、请个同学上来做导游,要求交代清楚游览的行踪和主要的景点,并注意礼仪常规

三、讨论探究

(1)阿里山给人留下的总的印象是什么?文中哪句话交代的?

(2)阿里山如画的风光主要表现在哪里?学生找出后,教师归纳并展示图片让学生欣赏

四、品味语言

作者把阿里山的景色描写的很美,请自选一处你喜欢的景色欣赏品读,谈谈你的感受,说说你喜欢的

理由。(提示:可从修辞、节奏、感情等角度考虑)(教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朗读方式品读课文,同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再现阿里山如诗如画的风光)

师生互动:感受语言的音乐美和情韵美。

从感情的角度品味神木一段时,对神木的“神”需重点分析。(由神木的创伤联想到台湾遭受的风风雨雨,由第六小节“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第八小节“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生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联想到有着古老而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进而体会作者渴望祖国同一的感情。

五、拓展延伸(多媒体投影)

阿里山的美是人工雕凿的美吗,由此可见台湾人的旅游景点有何特色?同学们假期也游玩过很多地方,远至北京、海南,近至镇江、丹阳,甚至后巷的江边。请你描述一下游玩过程中欣赏到的美景。

明确:自然、朴素的美

五、学习反馈。

学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即本课达成目标)你对本文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六、布置综合实践作业

如果我们大同要搞旅游开发,你准备怎样设计,请写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或画出切实可行的简图。(注意:抓住大同的地理位置,经济特征,文化氛围以及民风民俗等特点。)

七、板书:

阿里山纪行

风古式的火车

景清澈的水潭

美静谧的森林爱我河山

如厚密的青苔爱我中华

画无边的林海

神奇的神木文章

教学目标:

1.欣赏优美的语言,体会真切的感情;

2.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习本文融情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本文富有音乐美与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设想:

1.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作一般性的引导

2.语言的感知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难点,我的设想用读书笔记的方法让学生放手去体味,“与其告诉学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不如让学生饱含感情地读两次”(一位特别教师语)

3.课时安排:一课时

4.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安排: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 明确教学目标思考、圈画

2 组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生字、及本文的成语等)交流、思考与运用

3 整体感知:播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后提出问题:阿里山给人的最初印象是什么?(要求用原文的词语回答)欣赏、思考、发言

第二块:理解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 分组讨论:阿里山如画的风光主要表现在哪里?(完成目标一:寓情于景的写法)讨论、交流、思考、自由发言

2 语文活动:我来做导游,请一个学生带领大家同游阿里山。(主要训练学生的口语及找出本文作者的行踪。完成目标二:移步换景的写法)讨论、训练、自由发言

3 再次感悟阿里山的美:用幻灯片播放准备好的阿里山风景图片。(巩固本文的情感目标)欣赏

4 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⑴先划出本文中自己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然后小组交流;⑵请几个学生说说自己的所画的句子为什么写得好;⑶朗读这些优美的句子。思考、讨论、圈画及朗读

5 拓展训练:学习本文寓情于景的写法,通过描写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训练、讨论、自由发言

第三块:知识反馈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 提出问题:⑴学完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⑵你对本文还有哪些不太明白的地方?综合、质疑、发言

第四块:布置作业

1.把刚才自己画出的优美的语句补充到读书笔记本上去,并任选两句进行仿写练习;

2.完成《导学导练》上与本文的对比阅读。

阿里山列为台湾风景区之一,美景纷陈早为人所称道,因此有“不到阿里山,不知阿里山之美,不知阿里山之富,更不知阿里山之伟大”的说法。由于山区气候温和,盛夏时依然清爽宜人,加上林木葱翠,是全台湾最理想的避暑胜地。阿里山空间距离仅十五公里,但由山下一层一层盘旋绕上山顶的铁路,竟长达七十二公里,连通各森林区的支线,总长度有一千多公里。沿途有八十二条隧道,最长的达一千三百公尺。火车穿过热、亚热、温、寒四带迥异的森林区。

阿里山的铁路可与“阿里四景”(日出、云海、晚霞、森林)合称“五奇”。铁路全长72公里,却由海拔30米上升到2450米,坡度之大举世罕见。火车从山脚登峰,似沿“螺旋梯”盘旋而上,绕山跨谷钻隧洞,鸟雀在火车轮下飞翔。登山途中,从高大挺拔的桉树、椰子树、槟榔树等热带古木,到四季常绿的樟、楠、槠、榉等亚热带阔叶树,再到茂密的红桧、扁柏、亚极和姬松等温带针叶树,到了3000米以上,则是以冷极为主的寒带林了。这些奇木异树,在阿里山上汇成一片绿色的海洋。山风劲吹时,山林如惊涛骇浪,发出轰天雷鸣,形成阿里山著名的万顷林涛。

1991年新中横公路通车后,阿里山森林游乐区便与玉山“国家”公园串连而成为新兴的旅游路线。

阿里山空间距离仅十五公里,但由山下一层一层盘旋绕上山顶的铁路,竟长达七十二公里,连通各森林区的支线,总长度有一千多公里。沿途有八十二条隧道,最长的达一千三百公尺。火车穿过热、亚热、温、寒四带迥异的森林区。

阿里山的森林、云海和日出,誉称三大奇观。这里所产的是世界罕见的高级建筑木材,如台湾杉、铁杉、红绘、扁柏和小姬松,称为阿里山特产“五木”。到了阳春三月,阿里山又成为一个绯艳绚丽的樱林。这里的樱花驰名中外,每年二月至四月列为花季,登山赏樱花的游人络绎不绝。山上有高山博物馆,陈列各种奇木异树,高山植物园内种有热带、温带、寒带数百种植物,游人既可饱览林海在微风中泛起层层波澜的胜景,还可增加见识。

值得一提的是,在阿里山曾经有一棵红桧树,号称“神木”,树高达60米,树干直径达到6.5米,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红桧树,有“阿里山精神地标”之称,不过这棵“神木”已经于1997年7月1日下半身倒伏,取而代之的是新的神木群。

在晴天的破晓时分,登阿里山的塔山观赏云海,确是赏心乐事。游人但见云海茫茫,瞬息万变,时而像连绵起伏的冰峰从山谷中冒出,时而像波涛汹涌的大海,从天外滚滚而来。难怪阿里山的云海是台湾八景之一。观日出的地点则以祝山为妙。祝山海拔仅次于塔山,为二千四百八十公尺。黑夜退去,天空呈鱼肚白,祝山后先现出一丝红霞,慢慢变成弧形、半圆、大半圆,越来越红,越来越亮。一轮红日先从云海边上升,再从山顶冒出,光芒四射,煞是一番景象。

阿里山列为台湾风景区之一,美景纷陈早为人所称道,因此有“不到阿里山,不知阿里山之美,不知阿里山之富,更不知阿里山之伟大”的说法。由于山区气候温和,盛夏时依然清爽宜人,加上林木葱翠,是全台湾最理想的避暑胜地。

森林游乐区大部分属于高山平夷面地形,若从大塔山俯瞰,便可发现西侧成缓坡走向,祝山、对高岳等山棱东侧为地形险峻的陡峭断崖,隔和社溪与塔塔加相对;而小塔山亦为断崖地形,阿里山溪以西北向注入清水溪,向南则于阿里山公路山谷为曾

文溪上游。1996年的贺伯台风创下单日降雨量高达1095公厘,这些狂泻而下的雨水造成三条溪流下游的土石流灾害,再对照历年来的气象资料,称阿里山为「雨山」实不为过。由于高山环境地处温带气候,阿里山的气候四季相差不大,平均气温为摄氏10.8度,在冬季最寒冷之日曾达零下3度,因此夏季为著名的避暑胜地。

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为三大林场,与玉山并为「新高阿里山国立公园」的预定地。阿里山的森林与登山铁道、日出、云海、晚霞合称阿里山五奇。1927年,阿里山经台湾日日新报评定为台湾八景(另有十二胜、二别格)。1953年,台湾省文献会选定阿里山云海为台湾八景。1996年,台湾省旅游局办理新版台湾十二名胜,阿里山勇夺第二名(全民票选第一名)。2006年,行政院新闻局举办台湾意象票选(书面及网络),阿里山勇夺风景第二名(第一名为玉山),显示阿里山的地位早已深植人心。

目前森林游乐区内种植吉野樱、重瓣樱等数千株,除了樱花以外,四季各有不同的植物盛开,将阿里山妆点成缤纷灿烂的花花世界。而有阿里山精神地标之称的神木在1997年7月1日下半身倒伏之后,新的巨木群隐然成形,目前游乐区内共有二区的巨木群栈道,整个阿里山区则尚有四株以上绿意盎然的红桧神木。除了巨木群栈道外,林务局另重修对高岳森林浴步道、塔山登山步道及自忠旧铁道的水山支线通往特富野的狩猎古道等。

在人文方面游乐区有高山博物馆、树灵塔、琴山河合(河合铈太郎)博士旌功碑…等,游人至此可回忆日治时期至今的阿里山开拓史等,皆为重要的历史遗迹。

阿里山森林游乐区隶属嘉义县,距离嘉义市东方约75公里,东临玉山山脉与玉山国家公园相邻,西邻嘉南平原,北界南投县。阿里山由尖仑山、祝山、对高岳山、大塔山、塔山........等十八座大山组成,总面积为39,650公顷。群山峰峦环列,形势雄伟。附近溪谷甚多,分别有北流之和社溪,西有西北流之清水溪及西南流之曾文溪等。

由于多数溪谷而处处形成断崖,如塔山及对高岳山,故山岳重叠地势险峻,而其间雨量充沛,故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树木生长各任天性蔚成巨木森林群。

蚊蚋绝迹,实为台湾休养避暑最佳处所。园区种植吉野樱、重瓣樱等数千株,日据时代并曾定名为新高阿里山国立公园。

阿里山五奇

阿里山以五奇著称,即登山铁路、森林、云海、日出及晚霞。日出、云海、铁路、森林与晚霞合称为阿里山五奇,它们不但是台湾最具代表性的风景,其声名更是远播海内外。

五奇一:

日出

当清晨曙光乍现,火红的朝阳轻巧地跃出山头,那璀璨耀眼的光芒,照亮

阿里山日出

了夜空,也为新的一天揭开了序幕!由于地球公转之故,使著名的阿里山日出,四季出现位置与时间皆不同。祝山观日楼是此地欣赏日出的最佳地点,您可以到阿里山火车站或沼平车站搭乘祝山观日火车,也可以从沼平公园观日步道牌楼拾阶而上。

五奇二:

云海

阿里山云海名列台湾八景之一,通常出现于天气晴朗、浮云遍布的日出或薄暮。而秋天是观赏云海的最佳季节,最佳地点则是神木站前的二万坪、游乐区内的慈云寺、阿里山宾

阿里山云海

馆、阿里山火车站、沼平公园、祝山观日楼与第一停车场附近。

五奇三:

铁路

与民国同岁的阿里山森林铁路是世界仅存的三条高山铁路之一,轨距762m,坡度6.25%,由海拔30公尺的嘉义市升高到2216公尺的阿里山,途经热、暖、温三带,景致迥异,搭乘火车如置身绿野仙境,尤其独立山的三次螺旋环绕及第一分道的Z

字形爬升,绝对令您不虚此行。昔日为转运木材而兴建的它,今已蜕变成森林旅游列车。园区内现有三条支线,其中「祝山线」为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高山铁路,专供前往祝山观日出的游客搭乘:「眠月线」为观光之用,除了沿途美景以外,终点还有著名的石猴游憩区:「神木线」则穿越园区,至巨木参天的神木区。而早年所遗留下来的蒸汽火车与报废车厢,也已在沼平车站旁装潢成风味独特的车厢旅馆与火车展示区,让游客住宿与观赏。

五奇四:

森林

从平地的龙眼、相思树、桂竹林等热带植物开始,顺着山势攀升,景致变换成属于暖带林的樟木、楠木和柳杉林,再往上到了温带林则可见到铁杉、台湾扁柏、华山松、台湾杉与红桧等。阿里山所拥有的丰富森林资源,涵盖了不同气候带,呈现变幻

多端的奇景。阿里山原为台湾的三大林场之一后来才开发为森林游乐区。每年一到花开季节,整座山被装点成美丽缤纷的花海,而在古木参天的林荫小径上。还可以吸取芬多精、聆听鸟鸣声,一片鸟语花香、欣欣向荣。

五奇五:

晚霞

因高山地区空气较稀薄、太阳辐射强,导致空气中的紫外线相对增强,使得蓝天比平地绚丽,而晚霞也就更艳丽。慈云寺、阿里山宾馆、阿里山火车站、沼平公园、对高岳、祝山观日楼与第一停车场附近,是阿里山晚霞的最佳观赏点。

人文方面有高山博物馆、树灵塔、古老火车头展示场、琴山河合博士升功碑等,皆为重要历史遗迹。区内有如此丰富珍贵的自然人文资源。是提供人们做为心灵休憩的好地方,亦是留给后代子孙最纯净的乐土。

阿里山国家森林游乐区-—姊妹潭、受镇宫

姊妹潭是二个大小不同的邻近湖泊,『姊潭』呈长方形,占地160坪、『妹潭』略呈圆形,占地20坪,相传有二位山地女孩在此双双殉情,故后人附会而称姊妹潭;姐潭湖区还设有一座以桧木为基座的相思亭,姊妹潭周边更设有全长180公尺的环潭步道,可让游客游览全湖是观赏姊妹潭最佳的方式;夏季为满水期,冬季则为枯水期。

受镇宫奉祀玄天上帝、福德正神和注生娘娘,香火非常鼎盛,传说以往每年3月都有三只神蝶飞来朝拜,不吃不飞一周后就不见踪影,传为神迹;三代木同一根株,能枯而后荣,重覆长出祖孙三代的树木,是造化的神奇安排。如今第一、二代的前身均已枯老横颓,第三代却仍然欣欣向荣。

阿里山国家森林游乐区内还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如慈云寺、贵宾馆(蒋公行馆)、树灵塔、高山植物园、塔山断崖、石猴、三代木、三兄弟、象鼻木、光武桧、高山博物馆及眠月支线铁路也是到阿里山旅游不可错过的景点。

阿里山国家森林游乐区-—萤火虫季节

四月至六月的萤火虫季节,阿里山的原始自然生态也是最佳的赏萤地点,万只萤火虫聚集的景象,走进与星空连成一片的萤火虫灯海,阿里山国家风景区管理处并汇集了七大赏萤路线依序为茶山-屯阿巴娜自然生态区,奋起湖——火车站往土地公沿线,太和-花石溪生态保护区,瑞里——若兰山庄,瑞里国小、三华民宿,光华村-驿马溪农场,丰山-村落至观景台沿线,里佳-亲水步道。其中,以瑞里、茶山、太和、奋起湖较为著名。

阿里山国家森林游乐区-—樱花季

每年三月中旬至四月中旬的阿里山花季,也是不可错过的年度大戏,每年因天候的不同樱花开放的时间也会些许不同,千岛樱、山樱花、吉野樱、八重樱都将依序绽放,最高潮为洁白似雪、灿烂耀眼的花季主角—吉野樱,届时把阿里山粧点成一片美丽缤纷醉人的花海世界,美不胜收。其他花卉如森氏杜鹃、石楠花、毛地黄等等也都会依序绽放。

阿里山国家森林游乐区-—李树花海

阿里山樱花季里,除了樱花之外,还有木兰、射干菖蒲、森氏杜鹃、台湾一叶兰等花卉也都同时会进入绽放期。如果不想和赏花游客人潮挤在一起,不妨考虑邻近阿里山公路的邹族部落,较低海拔的乐野、达邦等邹族部落也是春花怒放的时日。若想一窥李花落英缤纷的盛景,顺著奋起湖连接嘉162线可以来到开花正盛的太和。太和地区的居民,以种植农作物为主要的经济来源。茶园里面、甚至家家户户的门前,大部份都种植著李树。每到二、三月,李花开花的时候,那随风招摇的李树花海,真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阿里山交通线路

台湾高铁已经通车,搭乘台湾高铁到阿里山森林游乐区,是一项不错的选择,但特别提醒游客若从台北火车站搭乘台湾高铁至高铁嘉义站时,已经是早上08:56,然后再从高铁嘉义站搭乘交通工具到嘉义火车站,车程也需费时20分钟,这样无法赶上搭乘早上09:00出发的阿里山森林小火车,因此建议从台北出发的游客可搭乘早上08:06、08:30、09:06、09:30、10:18,以便搭乘搭乘下午13:30出发的阿里山森林小火车。

阿里山导游词

一各位朋友,欢迎大家来到风光如画的阿里山,假如你乘着古色的小火车,穿过莽莽林海,就会看到云雾弥漫、幽深恬静的景象,进入阿里山站,穿过迂回曲折的林区,呈现在你眼前的是清澈如镜的姊妹潭,你还可以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置身于宁静的原始林区,让你拥有原生态的古典美感,踏上山间的青苔路,仿佛是踩着软绵绵的地毯,那种感觉真是妙不可言。漫步在汪洋似的林海中,让你精神振奋的是那参天耸立、八面威风的神木,它是阿里山的标志,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怎么样?如果你有机会,你一定要去阿里山饱餐那里的秀色啊!

阿里山如一首含蓄隽永的诗,如一杯醇香甘甜的酒,如一幅优美的画,如一首动听的歌。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去看看拔地参天、威风八面的神木?让我们共同期盼祖国早日统一,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其它相关

《阿里山》

作曲:(台湾)黄晓亮

作词:(台湾)黄晓亮黄荣章晗雪

演唱:陈艺鹏

专辑:中国风

制作:龙剑殿

日出紫烟浮,姑娘窗下候

等狩猎归来的哥呦

碧潭青洲,相思如斯夜如昼

送时月弦今已满

人消瘦

嘿,玉山坐忘如雪翁

嘿,明溪轻过农家东

嘿,针线在手怀满愁

嘿,翘首少年林山中高山青涧水蓝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

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

啊------------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

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

阿里山的花儿已经开了半月多,

如水的姑娘也停下织绣活

依在窗前等她的阿哥哥咳呀

阿里山少年,利刃系腰间

猎得丰足复不还

高山蜿蜒姑娘嘱如山绵延

哪得花儿最娇艳

为她献

嘿,草履踏过彩云霞

嘿,深山尽处无人家

嘿,露扫清晨遍蒹葭

嘿,满地红花尽是她

高山青涧水蓝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

碧水长围着青山转

啊------------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

碧水长围着青山转

阿里山的花已经开了半月多

明日花黄稻谷熟透枫叶落

寻得最美花儿阿妹手中握咳呀

高山长青涧水长蓝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

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

啊------------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

碧水长围着青山转

《高山青》

词:张彻,曲:周蓝萍、邓禹平高山青涧水蓝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

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 啊………啊………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

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

高山常青涧水常蓝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

碧水长围着青山转

那鲁湾多依娃哪呀嘿…

依呀嘿………

苏教版语文八上《阿里山纪行》word教案(1)

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 授课人:虞志江授课班级:初二(6)班 级别:片级授课时间:2005.11.22 一、教学目标 1、领略阿里山的美丽风光,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 3、品味富有音韵美、情韵美的语言。 二、重点:目标2、3 三、难点:目标3中“品味富有音韵美、情韵美的语言”。 四、课时安排:1教时 五、教学设想 1、播放歌曲《高山青》,画面展示阿里山的秀美风光。 2、学生介绍阿里山,教师投影文字介绍。 3、展示预习:展示生字词的积累。 4、整体感知:(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2)学生默读课文,梳理出作者的游踪,找出文中描写的景物,筛选出恰当的词语形容这些景物。 5、品味语言:(1)填空赏析文中佳句;(2)独立批注,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谈谈感悟;(3)改动原文,比较辨析优劣。 6、积累:(1)自由朗读喜欢的语句;(2)把它们摘录在笔记本上,并写点感悟。 7、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计课件。 六、教学流程 (一)欣赏歌曲,导入新课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一首台湾歌曲风靡全国。这首歌的名字叫《高山青》,也叫《阿里山的姑娘》。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好不好? 播放歌曲。 这首歌,风格豪放而又不失柔美,曲调古朴而又不乏现代气息。歌中提到的“阿里山”,是台湾著名的旅游胜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和作者吴功正一起去欣赏美丽的阿里山风光。 投示课题、作者,解题。 (二)展示预习 1、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阿里山的知识。 2、教师投影文字介绍(教师课前调查学生都有哪些资料,投示那些学生难以找到的又能反映阿里山概貌的资料。) 3、展示生字词的积累。 (三)整体感知 1、过渡:我们已经知道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咱们读文章就仿佛跟着作者的脚步去游览了阿里山。那么,作者游览阿里山的行踪是怎样的呢?他一路见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呢?这是我们接下来研究的重点。 2、速读课文,根据投影提示梳理出作者的游踪。再利用表格,从文中筛选出恰当的词语(也可用自己的话)填入栏中。 (1)游踪: 台北嘉义阿里山站 姊妹潭神木下山 (2) 景物景点小火车、火车站姊妹潭原始森林曲径幽路森林树木神木 特点古式风味古典文化感觉清澈透亮静谧洁净长满青苔姿态各异气候阴凉庞然大物历史悠久(3)按作者游踪投影阿里山风光图片。 (4)归纳什么叫“移步换景”:作者描写阿里山风光,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你能结合我们

吴功正《阿里山纪行》课文解析

吴功正《阿里山纪行》课文解析 台北市的一家酒店里,一批台湾学者为我“接风洗尘”。席上,一位美学家的夫人对我 说:“台湾人最喜欢唱的大陆歌曲是‘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有些重要的活动还把它作为合唱的歌曲。”我一听,心里一动 ....,立刻说:“我们那边最喜欢唱的台湾歌曲是《高山青》。”这首歌在大陆曾风靡一时,至今仍在传唱。于是,宴席上便轻轻回荡起两支歌的旋律,我和这批台湾学者的心似乎融会起来了 【段析】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为行文定下抒情基调。通过两岸人民各自最爱的歌曲,说明两岸人民的心是相通的。“我一听,心里一动”“宴席上便轻轻回荡起两支歌的旋律”等语句,亲切、自然,给读者一种温馨和美的感受。 第一部分: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市的融洽场面。 【品味】“台北市……”一句是起始部分,概括地叙述了本自然段的内容,交代了地点和缘由。 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心里一动”说明两岸人民心灵相通,由乐曲牵动起浓浓的爱国情怀,为下文作铺垫。 不到阿里山 ...,何以能说到了台湾?这倒未必是说看那“美如水”的“阿里山姑娘”。从台北松山机场搭机,仅40分钟就到了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小火车车头和车厢均着红色,在葱郁如染的乱山丛中显得分外醒目。这种小火车,我们只有在祖国东北的深山老林里才能见到。不过,它经过改装,变成了纯粹的旅游性“小火车”,还颇有古式小火车的模样和情调:也是那样的牵引机,也是那样的咣当咣当声,它使我们觉得时空倒退,引发了我们的思古幽情。这条铁道和印度大吉岭喜马拉雅登山铁道,秘鲁安第斯山铁道,并称世界三大登山铁道。阿里山海拔2 274米。这条登山铁道全长近72公里,途 中有49个隧道,80座桥梁,堪称“云端铁道”。穿过莽莽林 ...海.,不断爬高、上升,山下还 是阳光灿烂,山上渐渐地云雾浓稠 ....漫入车窗又溢出车厢而去。山下尚是汗水津津, ....。山岚云气 山间则是凉气侵人了。那股凉气给人的感觉不在温度 ..。在自然生态上, ..,而在穿肌透骨的力度 从山脚到山巅历经了从热带到温带再到寒带的三级转换,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景观。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那也是一个颇有古式风味的森林小火车站。售票和人站检票的方式都使人瞬间有一种感受——像是在另一个时代。这或许是台湾人搞旅游的一种独特方式,使人恍如隔世,以满足现代人所需要的古典文化感觉。 【段析】这一自然段先以设问句表明中心;接着交代了进山的路线和所乘坐的交通工具,重点说明“古式小火车”所表现出来的“思古幽情”;之后描绘的“莽莽林海”“云雾浓稠”“山岚云气”等特有景观,给人以幽深、清凉、神奇之感,写出了阿里山的“幽深”特点。“古典文化”是作者初进山林的总体感受,也反映了台湾人发展旅游的观念。这一自然段行文自然、流畅,语言朴实又不乏生动的美感,疏朗有致,严谨活泼。 【品味】描写进阿里山的过程,侧重写进山时独特的感觉,突出幽深的特点与不寻常的氛围。 “阿里山”一词,提出了本文的中心内容,将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要叙述的问题

第18课《阿里山纪行》学案(苏教版初二上) (3)doc初中语文 (1)

第18课《阿里山纪行》学案(苏教版初二上)(3)doc 初中语文(1) 课型:诵读品析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品味富有音乐美的语言。 2、观赏阿里山的如画美景。 3、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 品析富有情韵美和音乐美的语言。 教学设想: 1、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教师作一样性的引导、点拨。 2、语言的感知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难点,要紧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品味。 3、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 学习过程:诵读,品味,拓展 一导入新课 情形导入: 〝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小姐美如水……〞这首歌谣能够讲是在大陆传唱最广的台湾歌曲,关于期盼祖国统一的中国人来讲,阿里山悄然耸立在我们心湖之畔,令人心向向往,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当代作家、美学家吴功正的?阿里山纪行?,一起来领会那儿的山山水水。 二、学习的第一时期:诵读

〔一〕学法指导:下面请同学们跟着优美的音乐,一起走进优美的阿里山,请轻声朗读课文。摸索:阿里山给作者的最初印象是什么? 〔二〕各自放声朗读 〔三〕整体感知 1、阿里山风光的美具体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扫瞄课文4--9段,小组讨论,给阿里山的各个景点起个名字。〔师投影〕 〔温馨提示:可采纳〝形容词+景点名称〞的形式给每个景点命名,即:〝的〞的形式。〕 2、师生互动,出示板书,师投影。 风清亮的水潭 景宁静的森林爱我河山 美厚密的青苔爱我中华 如无边的林海 画古老的神木 三.学习的第二时期:品味语言美。 1、师:有许多美景,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内心,可确实是讲不出来,〝情〞在不言中。可作者做到了这一点,他把这份〝情〞寓于文中,表现在课文的语言上。本文的语言富有音乐美。 请从文中找出几例,品读玩味并作简要分析。师投影 〔温馨提示〕: 〔1〕、修辞美:本文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引用等多种修辞,使文章的语言生动爽朗; 〔2〕、节奏美:交错运用整句和散句,大量运用叠词,形成了轻松、舒展、迂回、鲜亮的节奏;

阿里山纪行阅读题

吴功正《阿里山纪行》阅读精选 一、阅读《阿里山纪行》选段,回答问题。(8分) 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眼前骤然一亮,出现一泓水潭。它叫姊妹潭,传说曾有两姊妹一起在此投水殉情而亡。这潭犹如山间一面明镜,清澈透亮,仿佛山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 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 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濛濛的。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它真像一条条绿地毯,紧紧地贴在地表上、台阶上,甚或依附在树干上。 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树干都是湿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之中了。虽是盛夏亭午时分,骄阳喷焰,却透不进日光来。我们的身上也分明有点薄湿了。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 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它是台湾著名的红桧,木有香气,高达58米,胸径6.5米,可以说是罕见的庞然大物。大就成了“精”,成了“神”。其树龄约有三千年,被发现的历史也近一个世纪了。这些或许是它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吧。同时,我也明白了,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生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 就在我抵台的前几周,一声焦雷,从神木贯顶而下,一劈为三,中间全成枯焦。两段横卧地上,一段还站着。即令受此巨创,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胆汁。 下山的路上,不知谁哼起《高山青》,“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但整个游程却没有看到。山中,树多、人少,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1、你认为“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中的“染”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染字用得好,有一种动态的美感,给人以绿透了的感觉。 2、“如蝉、如蝇、如蚊”这三个词语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既然这是“静谧的世界”,为什么还能听到这些声音呢? 这是按音量由大到小排列的,用比喻句写声音的若有若无。之所以写听到声音是以声衬静。 3、第三段文字所写的青苔路与森林之间有什么关系? 文中写出了青苔的形状、密度、厚度和长度,从侧面写出了树林的茂盛、密不透光,茂密的树林是形成青苔的前提条件。 4、作者引用“入云深处亦沾衣”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你还能另外选用一个与此意境相近的诗句吗? 引用诗句增强了全段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5、选文作者通过移步换景,把阿里山一幅幅富有鲜明特征的画面呈现在读者眼前。请你根据提示,概括每幅画面的内容。

八年级语文上册 阿里山纪行教学案 苏教版

镇江市中小学中青年骨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 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方案

(4)、本文语言很美,你能不能试着赏析。 (5)、能否模仿着写一段镇江景点的导游词 (6)神木究竟神在哪?为什么说神木是阿里山的标志和灵魂? (说明:此设计有利于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出示问题,分组合作,信息收集,汇报分享:(提供幻灯片及网站名)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定问题(组内也做好问题选定的统筹),在学习网站上查找资料,进行小组交流(由组长负责主持、记录员记录、汇报员做好总结汇报准备)。然后再由汇报员在班级里汇报,进行资料共同分享。 (三)在问题汇报基础上展开学习 1、展现学生找出来的表示作者行踪的短语或句子。作者一路上都见到的美景 (明确:“台北松山机场”“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三个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峰回路转,迂回穿过一片林区”“曲径幽路”“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下山的路上”)2.在解决问题(1)的基础上,老师让学生说一说阿里山给人的总得印象是什么,用一个词概况,解决问题(2)(知识目标) 3、在问题(2)的基础上,教师介绍游记常用的写法:“移步换景”(即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一般游记都采用这种方法。) 解决了问题(3). 4、在解决问题(3)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学以致用,要求运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完成练习,学写解说词。由填字引入文章整体把握(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并对文章从整体把握;互动交流中培养学生跳读诵读能力,让每个学生都有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学习者也积极参预),完成后提高要求,要求学生能运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写一段镇江景点的解说词,解决了问题(4)(能力目标) 5、老师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试着品析文章优美的语言:为了让学生能很快掌握赏析语言的方法,教师可给出范例(从词语、修辞、句式等角度),问题(5)得以很好的解决。 6、最后研讨问题(6),把握文章的中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情感目标) (四)总结反馈: 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指出不足之处,再次强调学习要点,加深学生的理解并建议课后对其不足之处采取弥补措施。 (五)拓展延伸 1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带领大家游览我们美丽的校园。 写出主要景点及其每个景点的特征。列出景点图。思考完成。 2组织交流,评价。交流评价。 (学习书本的最终目标是丢开书本,获得能力;通过习作,学习一种记叙方法,也是本单元教学目标之一) (六)作业 学生收集有关台湾的资料,做一份“台湾百科”的小报,互相交流,共同学习。(学在课堂,得益在课外。扩大课堂的范围和学习内容) 五、板书设计

《阿里山记行》(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阿里山记行》(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 设计 (《阿里山纪行》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8课) 巢湖市居巢区烔炀镇花集初中曹永龙 2007年10月22日 教学设想 《阿里山纪行》一文,是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吴功正先生的作品,作者通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手法,描述了阿里山美丽如画的风景;遣词造句上也尤见功力。学习课文可将作者浏览线路作导游式的讲解,并对字词句段加以细致品味,联系学生过去所学、或生活实际创设欣赏美的课堂教学情境,以期达到深入文章、体味景致之奇美、文字之奇妙、语文之大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阿里山美丽如画的风光; 2、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3、品味文章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体现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方式: 2、整体感知——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3、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文字音乐美和情韵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阿里山美丽风光的浓浓爱意和强烈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 难点: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解决重难点的措施 1、整体感知作者的浏览线路学生作导游式的讲解,反复诵读文句体味语言的音乐美和情韵美; 2、借助多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教学准备 多媒体的准备,学生学情情况的大致了解 教学时数 2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复习导入整体感知(标注段记字词和预设问题听录音)课文研读(解决重点——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本节小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听说——口语训练) 1、导语: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八年级时,我们随郦道元一起去聆听过三峡的流水,也曾随刘叙杰一道登临过巍巍的钟山。所以林语堂曾经感慨地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板书)今天我们就随中国当代作家、美学家吴功正一道,去领略大自然的另一个杰作——阿里山的风采。(板书课题——《阿里山纪行》) 听录音,播放《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营造气氛,引入美丽如画的阿里山…… 展示有关阿里山的图片,让学生领略阿里山的风光。 2、作者简介 吴功正(1943——),当代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学家。1997年7月初,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回国后写下了《阿里山纪行》一文。 二、整体感知(能力——探究训练) 温馨提示: ——指导学生段前标注段序,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南陈集中学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阿里山纪行》导学案(无答案)

淮安市南陈集中学八年级语文导学案主备人:邱玉荣审核人:李学思 第四单元第17课阿里山纪行导学案 日期:班级:姓名:组别:评价:【教学目标】 1.领略阿里山的美丽风光,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 3.品味富有音韵美、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 【自主学习】要养成阅读、思考的好习惯哦!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阿里山纪行》课本P.129-132内容,认真完成下面的预习作业,相信你一定行的!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一泓.() 莽莽.() 溢.出( ) 镶.嵌() 山岚.( ) 鱼鳖.() 静谧.() 红桧.()孕.生() 风靡.( ) 拓展:你知道有哪些字与下面的生字字形相近吗? 靡 2.结合课文,解释下列词语。 接风洗尘:幽情: 风靡:山岚: 堪称:静谧: 3.本文是一篇,采用了法来描绘阿里山的优美风光,由衷地赞美了。 4.通读课文,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 【课中交流】爱动脑筋让你变得更聪明! 1.“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读了课文,你对阿里山、神木一带的风光有了怎样的认识和感受? 2.找出表示作者行踪的短语或句子。 3.品味语句,体会美点。本文的语言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请从文中选出你感受最深的一处,谈谈你对

文章语言美的体会。 4.理解写法,揣摩效果。本文在结构安排上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目标检测】有目标才能成功! 1.我国古代文人墨客留下许多描绘山林优美风光的名篇,请默写连续的几句话。 2.什么是“移步换景”? 【课后巩固】学而时习之! 拓展探究,深入生活。查阅资料,结合课文,为阿里山写一则简短的导游词。【课堂记录】

十八阿里山纪行(苏教版八年级上)

十八阿里山纪行(苏教版八年级上) [教学目标] 1、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美丽的风光。 2、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共同愿望。 [重点难点] 1、重点:采用移步换景法。 2、难点: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时数]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吴功正,当代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学家。1997年7月初,他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之后,他游览了台湾著名的风景区

阿里山。作者被迷人的阿里山风光深深陶醉。他想把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于是回国后写下了此文。 2、导语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大海啊,故乡》和《阿里山的姑娘》的音像资料,营造气氛,引入美如画的阿里山。 展示有关阿里山的图片,包括阿里山全貌,阿里山树林和阿里山“神木等,让学生饱览阿里山的风光。 二、朗读课文 配景朗读,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优美的意境中去。 三、理清文章思路学生讨论交流、明确: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内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全文10 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2——9),描写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记的主体部分。第三部分(10),写下山。仍以《高山青》作结,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 四、探究 “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读了课文,你对阿里山、神木一带的风光有了哪些认识和感受?你是怎样理解置身于阿里山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阿里山是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有着“莽莽不尽的林海”,林海内“云雾浓稠”,再加上“古典文化”的氛围,确实给人一种独特的感受。神木巨大无比,历史悠久,它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有着一种丰富而深邃的

《阿里山纪行》阅读附答案

阅读《阿里山纪行》的节选部分,完成下列各题。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它是台湾著名的红桧,木有香气,高达58米,胸径6.5米,可以说是罕见的庞然大物。大就成了“精”,成了“神”。其树龄约有三千年,被发现的历史近一个世纪了。这些或许是它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吧。同时,我也明白了,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生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就在我抵台的前几周,一声焦雷,从神木贯顶而下,一劈为三,中间全成枯焦。两段横卧地上,一段还站着。即令受此巨创,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小题1:用四个字概括台湾著名的红桧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神木”已遭雷劈,为什么“它仍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答:小题3:选文运用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举一例谈谈)答:小题4:前文提到“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联系全文内容,你认为选文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答:参考答案:小题1:香、高、粗、老小题1:因为即令受此巨创,但还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他那“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的精神依然存在,所以他仍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小题1:修辞手法1分,作用2分。小题1:神木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而阿里山又是台湾的标志性风景区,最后一段揭示了神木的不怕挫折,百折不挠的深邃内涵,所以也揭示了全文的思想内涵。(1)学生感知文本内容,学会在文章中找出照应的内容,又要学会概括内容的能力。此处能总结概括出香、高、粗、老即可。(2)学生应培养理解语句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这里应紧扣他那“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的精神依然存在,所以他仍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意思表述合理即可。(3)这是对修辞作用与效果的考查。这里是从修辞角度来对语言进行赏析,学生应了解常用修辞的特点及作用如: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对比:突出描写对象的某种特点;反复: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夸张:突出事物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对偶:语句整齐、意韵铿锵;反问:增强语气,强烈抒情。学生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4)这是对文章中心主题的考查。这是一种主观性较强题目。学生能谈出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学生理解原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阐述自己感受,概括出自己的看法和体会。这里能说出神木是阿里山的标志,揭示了全文的思想内涵。

阿里山纪行阅读训练附答案

阅读《阿里山纪行》选段,完成1—4题。(共12分) ①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 ②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蒙蒙的。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它真像一条条绿地毯,紧紧地贴在地表上、台阶上,甚或依附在树干上。 ③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树干都是湿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之中了。虽是盛夏亭午时分,骄阳喷焰,却透不进日光来。我们身上也分明有点薄湿了。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 ④在树身之间穿行了一阵,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它是台湾着名的红桧,木有香气,高达58米,胸径6.5米,可以说是罕见的庞然大物。大就成了“精”,成了“神”。它的树龄大约有三千年,被发现的历史也近一个世纪了。这些或许是它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吧。同时,我也明白了,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育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 ⑤就在我抵台的前几周,一声焦雷,从神木贯顶而下,一劈为三,中间全成枯焦。两段横卧地上,一段还站着。即令受此巨创,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神木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1.选文作者通过移步换景,把阿里山一幅幅富有鲜明特征的画面呈现在读者眼前。请你根据提示,概括每幅画面的内容。(4分) 宁静的林区拔地参天的神木 2.选文语言典雅、凝练,极具美感。请从文中选取一个自己喜欢的句子,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3分) 句子: 赏析: 3.选文第一段中的划线句运用了以声衬静的写法,请从下面的诗句中选出与之写法不相同的一项(2分)【】 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B.夜静群动息,时闻隔林犬。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D.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4.联系上下文,简析作者为什么说“神木”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3分) 附答案: 1.青苔染绿的曲径幽路无边的森林(共4分。每空2分,景物和特征各1分) 2.不设统一答案。(共3分。句子1分,赏析中指出修辞并结合句子简单分析2分)

八年级语文上册《阿里山纪行》设计方案 苏教版

《阿里山纪行》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分析: 1、作品的地位及作用:《阿里山纪行》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语文上册“江山多娇”单元中一篇一篇游记。学生能从文本中欣赏到祖国名山大川,探访祖国名胜古迹,领略风土人情,从而开阔胸襟,娱悦心灵,启迪智慧,唤醒学生无限美好的情感体验。 教材中安排这样一个单元,主要目的是为了要通过朗读、品析,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登山临水,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爱我中华,爱我世界美好情感。 《阿里山纪行》是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吴功写的一篇游记。这篇游记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游览阿里山所风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了“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了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了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共同愿望。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的阅读技能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能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课程标准》还指出:“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它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为此,《阿里山纪行》教学过程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技能,掌握朗读、默读、浏览等各种方法,让学生在与文本充分对话基础上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提倡教师与学生的学习方法相互作用,共同对话,借助语文思想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围绕认知冲突,更好的解读文章,提高能力,从而建构新知识。 2、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结合新课程理念,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不但要力求“胸中有纲”,更要“目中有人”,即坚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为本。由此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习移步換景、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2)、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技能,能品析文章富有音韵美、情韵美的语言(3)、培养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的能力 (4)、会写一般描写景物的记叙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阿里山的如画风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 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爱我中华、 (2) 学习课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难点: (1) 学会写导游词。 (2) 学会如何向游人介绍当地的景物,并学会品析品味富有音韵美、 情韵美的语言。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对于移步换景的手法接触不多,在老师的点拨下能很快找到作者的行踪,慢慢体会

苏教版八上语文18阿里山纪行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课后达标训练/训练·提升作业 一、双基积累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莽.莽(mánɡ)山岚.(lán)浓稠.(chóu) B.风靡.(mí)堪.称(kān)幢.顶(chuánɡ) C.静谧.(mì)茸.茸(rónɡ)谛.听(dì) D.红桧.(huì)雄踞.(jù)镶嵌.(qiàn)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人迹罕至峰回路转清辙姊妹 B.庞然大物分外醒目青苔纯粹 C.姿态各异排列整肃骤然融会 D.接风洗尘恍如隔世幽情隧道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即令受此巨创,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神木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

B.下山的路上,不知谁哼起《高山青》:“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 但整个游程却没有看到一位阿里山姑娘。 C.席上,一位美学家的夫人对我说:“台湾人最喜欢唱的大陆歌曲是 ‘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有些重要的活动还把它作为 合唱的歌曲。” D.售票和入站检票的方式都使人瞬间有一种感受——像是在另一个 时代。 4.仿照示例,以“江上白帆”为开头写一句话。 示例:山上树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山林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 幅倒置的水墨画。 仿写:江上白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性学习。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每每读这句诗,总会引发人们对祖国统一的热切盼望。最近,学校开展了了解宝 岛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主动参与。 (1)请你根据自己了解的知识,向家人介绍一处阿里山的名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 阿里山纪行习题 苏教版

阿里山纪行 1.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4)题。 ①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眼前骤.然一亮,出现一泓水潭。它叫姊妹潭,传说曾有两姊妹一起在此投水殉.情而亡。这潭犹如山间一面明镜,清澈透亮,仿佛山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 ②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潭无鱼鳖,森林里也没有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捕捉,分辨,却又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 (1)请用正楷将语段中画线的词语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里。 (2)请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上汉语拼音。 骤.然(zhòu)殉.情(xùn)镶嵌.(qiàn)谛.听(dì)(3)请根据第②段画线句子的意思,将其改成与前一句句式一致的句子,改后的句子为:林无鸟兽。 (4)第②段有一处病句,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不抄原句,直接写修改后的句子)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 2.下列两组词语中,每组都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1)隧道山岚纯粹人迹罕至风糜一时 (2)青苔雄踞弦律庞然大物穿肌透骨 (1)糜改为靡(2)弦改为旋 3.说出下列语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其表达作用。 (1)这潭犹如山间一面明镜,清澈透亮,仿佛山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 修辞手法:比喻 作用:以“明镜”来比喻水潭,突出其“清澈透亮”的特点。以“水墨画”比喻水木相映的美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物的特征。 (2)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 修辞手法:比喻、排比 作用: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木的盘曲之势,排比的句式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3)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 修辞手法:引用 作用:引用诗句说明了森林的幽深,空气的湿润,增强了感染力和说服力。 4.综合性学习。 大自然是万物的摇篮,人类是摇篮中的孩子。自然之美陶冶人的情操,愉悦人的身心,

陕西省汉中市八年级语文《阿里山纪行》学案(无答案)

陕西省汉中市八年级语文《阿里山纪行》学案(无答案) 班级姓名 (2)不过,它经过改装,变成了纯悴的旅游性小火车,还顽有古式小火车的模样和情调。()(3)这是浓荫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荫,绝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水游》全书重要人物中至少有一打以上各有各的面目。 B.最初是作者出名全靠作品的力量,到后来是作品有名全亏作者的招牌。 C.该厂先后被评为上海市先进企业和二轻局文明单位,南市区政府连续五年授予该厂“重合同、守信誉”单位。 D.凡在本店购货满300元者,本店将惠赠一份精美的礼品。 4.在下面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语气通畅,表意正确。 ⑴这种小火车,我们在祖国东北的深山老林子里才能见到。 ⑵山上树林不是倒映在潭中,与水江镇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

⑶下山的路上,不知谁哼起了《高山情》,“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但整个旅程没有看到。 5.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一批台湾学者为我接风洗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发了我们的思古幽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它堪称山间一明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盛夏亭午时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无可匹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里山纪行》互动学习评价 班级姓名 坐对一山青 ——日月潭的沉思 ①我真愿永远这样静静地坐着。静静地,静静地,坐对一山青。 ②坐对一山青,把心灵开放,向着一个绝俗的世界,真美。采集风景的人们到哪儿去了?竟把这一片宁静的山水,独留给我。这样最好,在冥坐中,我才能摄得两眼盈盈的波光,两眼青青的山色!说也奇怪?为什么人们都媚惑于一潭明艳,却无视这满山青翠呢?是为了这座山过于拙朴?还是因为人心多窍?我,愿望只有一个:我爱这座山。我不是没有见过那些耸峙的高峰的,匍匐在千仞绝壁之下,人啊,便挣扎在无望的卑微里。因此,我爱这座山,爱就爱这份平凡。它安稳地矗立在水之湄,不以巍峨震慑我,不以奇奥炫惑我,在金色的阳光下,却自有一份庄严在。九月的阳光,像一脉透明的灵泉,把长空洗得好蓝好辽阔。满山林木,也沐着阳光的爽朗,绿得纯净、绿得年轻、绿得好耀眼!在无边无际的亮蓝上抹下一大丛浓绿,除了自然,任谁的彩笔也无法把风景画得这么令人惊心!啊!这不像是九月,要不,我得说秋天仍是生命的季节。看这座山吧,每一片林子,每一块绿坡,甚至每一张高举的叶片上,都展示着最放纵的生命。不必解释也不能解释,我只能喃喃地独语:这是神! ③坐对一山青,把心灵开放,向着一个绝俗的世界,真美。可是别以为这么容易就认识了山,山有一千个面貌,每个面貌都含蕴着奇异的风采。看啊!不知道什么时候,山岚已悄然升起,空溕溕的一片白,才涨上了山腰忽而又沿着山脊流淌向幽谷,俏丽的丝丝缕缕,若有若无的牵连着,徜徉在峰颠林梢,可不是么?雾掩云遮,风情千种,这座山一下子就妩媚得像三月的新娘。让人怎么也难以相信,它本来拙朴的样子,也有如此细腻的情韵?但是,对这突如其来的景象,顿感迷离!烟云的浓浓淡淡且别管,阳光的明明暗暗且别管,峰峦的隐隐约约且别管,在这织梦的时刻,我知道,我需要的是一份醉意的朦胧。沉醉吧!沉醉吧!在纯然的沉醉中,

江苏省扬中一中八年级语文上册阿里山纪行学案(无答案)苏教版

课题:《阿里山纪行》 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 【学习目标】 1. 了解阿里山美丽如画的风光。 2. 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3. 品味文章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学习重难点】 1. 重点: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2. 难点:品味文章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学法指导】 1. 自主、合作、探究,体现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方式。 2. 整体感知一一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3. 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音乐美和情韵美。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 .熟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连同拼音抄写两遍。 风靡()浓稠()山岚()谛听()雄踞()红桧()静谧()镶嵌() 一泓()禅师()青苔()幢顶()鱼鳖()堪称()咣当()恍()女吓隔世2. 介绍阿里山:

3. 用文中语句概括阿里山给作者的总体印象。 4 ?找出作者行踪的语句,想想本文的写作顺序 5.在预习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疑难问题,写下来,大胆质疑。 第一课时 二、课堂助学 (一)导入课文 (二)背景资料 1. 作者档案 吴功正,江苏如皋人,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江海学刊》杂志社研究员, 社长兼总编辑。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 2. 背景回望1997年7月初,吴功正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台湾学者陪伴他游览了阿里山。作者深深的陶醉于阿里山的迷人风光,回来后写下此文。 (三)整体感知 1. 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阿里山给人的最初印象是什么?(要求用原文的词语回答) 2. 请你找出游览阿里山的段落。并思考其余段落有什么作用?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里山纪行 语文阅读答案

阿里山纪行(节选)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①潭无鱼鳖,林无鸟兽,②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它是台湾著名的红桧,木有香气,高达58米,胸径6.5米,可以说是罕见的庞然大物。大就成了”精”,成了”神”。其树龄约有三千年,被发现的历史也近一个世纪了。这些或许是它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吧。同时,我也明白了,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育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下山的路上,不知谁哼起《高山青》,”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但整个游程却没有看到。山中,树多人少,不知道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1、神木为什么被称之为”神木”? 2、你怎么理解划线句①,那些鱼、鸟、兽到哪里去了呢? 3、结合划线句②,说说作者当时的感受。 4、作者没有见到阿里山的姑娘,他遗憾吗?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哪里呢?答案:1、神木体形巨大,历史悠久,所以被冠名为”神木”2、人们连说话都是悄悄的,没有去打扰这些鱼、鸟、兽,它们也没有必要出来四散逃窜,所以它们就在游客身边,说明游客的环保意识很强,在这里,人与自然是融洽的、和谐的。3、作者可以感觉到山林的幽静,”如蝉、如蝇、如蚊”三个比喻写出了山林里若有若无的声音,以声反衬静。4、作者领略了阿里山美丽的风光,如同见到了一位美丽的阿里山姑娘,他也坚信阿里山的山水可以养育出如山水般清新脱俗的阿里山姑娘,他并不遗憾,这个姑娘已被他装在心里了。(或,作者不会感到遗憾,阿里山姑娘只是一种美的象征,作者在美丽的阿里山山水中已经看到了阿里山的姑娘,并把她永远放在了心里。)

《阿里山纪行》

黑林中学师生共用讲学稿 科目:语文执笔:审核:课型:新授课学生姓名: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课时编号: 《阿里山纪行》 吴功正 教学目标: 1.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2.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风光。 3.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愿望。 4.学习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教学目的要求2 2.教学难点:教学目的要求4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设想: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作一般性的引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熟读课文,感受阿里山的如画风光,体会课文的移步换景手法。 课前学习:自读课文,查找资料了解阿里山。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学生交流、思考与运用。 2、播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后提出问题:阿里山给人的最初印象是什么?(要求用原文的词语回答),学生欣赏、思考、发言。 3、织学生配乐朗读课文,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进一步感受阿里山的如画风光。学生朗读、感受。 第二块:理解课文内容(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在文中划出作者游览的线路,说说课文描写了阿里山的哪些景物,并说说这些景物的特点。(让学生了解移步换景、寓情于景的写法)。学生圈画、思考并发言。 2、读了课文,你对阿里山、阿里山的神木一带的风光有了哪些认识和感受?你是怎样理解置身阿里山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内容思考"探究·练习一"。学生思考、发言。 第三块:语文活动(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结合台湾人民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对扬州的旅游业的发展提几条建议。学生讨论、交流。 第四块: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词,完成《同步导学》的相关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八年级上册《阿里山纪行》的教案

八年级上册《阿里山纪行》的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美丽的风光,十八阿里山纪行 (苏教版八年级上)。 2、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共同愿望。 [重点难点] 1、重点:采用移步换景法。 2、难点: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时数]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吴功正,当代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学家。1997年7月初,他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之后,他游览了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作者被迷人的阿里山风光深深陶醉。他想把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于是回国后写下了此文。 2、导语 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大海啊,故乡》和《阿里山的姑娘》的音像资料,营造气氛,引入美如画的阿里山。 展示有关阿里山的图片,包括阿里山全貌,阿里山树林和阿里山“神木”等,让学生饱览阿里山的风光。 二、朗读课文 配景朗读,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优美的意境中去。 三、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内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全文10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2——9),描写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记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10),写下山。仍以《高山青》作结,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 四、探究 “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读了课文,你对阿里山、神木一带的风光有了哪些认识和感受?你是怎样理解置身于阿里山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阿里山是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有着“莽莽不尽的林海”,林海内“云雾浓稠”,再加上“古典文化”的氛围,确实给人一种独特的感受。神木巨大无比,历史悠久,它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有着一种丰富而深邃的内涵。作者置身于阿里山时,确实被那清澈的潭水、宁静的林区、阴凉的世界、厚密的青苔、神奇的神木所吸引、所陶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所以情不自禁地由衷地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十八阿里山纪行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五、精读课文3——9段。 思考:作者怎样描写到阿里山神木的经过及所见到的风光? 课文第3段是过渡段。这一段先用设问句承接上段,然后交代进入神木的经过。 第4段,写潭水清澈。 第5段,写林区的宁静。 第6段,写山间的青苔路。 第7段,描写无边无际的森林。 第8段,描写看到的神木。 第9段,写“神木”经历的一次巨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