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韩文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现状和展望

韩文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现状和展望

韩文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现状和展望
韩文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现状和展望

韩文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现状和展望

2012年04月13日13:53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和压力

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使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面临与日俱增的外部压力和内生动力,被迫调整和自觉调整两种力量正在汇集,形成强大而持久的倒逼机制和正逼机制。

(一)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导致传统比较优势逐步弱化。

我国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具有深远影响的变化,人口红利持续衰减,劳动力供求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其中结构性矛盾逐步上升,就业难、用工荒并存现象长期化。随着廉价劳动力的减少、最低工资标准和农民工工资的大幅提高,与周边一些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传统比较优势正在逐步消退。从最低工资看,2011年北京、上海、深圳、河南最低工资标准分别为1160元、1280元、1320元、1080元,比2005年分别提高100%、85.5%、91.3%、125%。根据英国经济学人智库(EIU)的数据,十多年来,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大幅增长近四倍,单位小时劳动成本由2000年的0.6美元增加至20l1年的2.9美元。与东南亚国家相比,中国劳动力成本已由10年前的偏低转变为偏高,目前相当于泰国的1.5倍、菲律宾的2.5倍、印尼的3.5倍。

从土地价格看,2011年末,全国主要监测城市地价总水平

为3049元/平方米,是2005年末的2.4倍,其中,商业服务、住宅、工业地价分别比2005年上涨174%、267%、32.5%。

传统比较优势弱化的结果是,原有传统产业(特别是一般加工制造业)向综合成本低的内陆地区或周边国家转移。目前这一势头己相当明显,如重庆、安徽等地的许多产业是从东部沿海地区转移过来。耐克等国际品牌逐步把制造工厂更多迁至越南等国。美国寇兹(Coach)公司宣布今后五年中国工厂的订单份额将由85%降至45%,日本无印良品(MUJI)公司计划三年内把中国合作工厂从229家减至86家。这种情况将驱使珠三角、长三角一些地方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否则可能出现产业空心化和经济减速。

(二)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空前提高。

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广泛关注的社会民生问题。一方面,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过去上百年甚至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环境问题也快速积累,并集中爆发出来。可以说,目前中国正进入各类环境与健康事件的高发期。另一方面,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要求,消费结构升级相应地要求产业结构升级。尤其是公众环保意识和维权意识逐渐加强,公众对污染问题的敏感程度提高,环境危机较易演化成社会危机。同时,由于环境管理体系和信息公开制度日渐完备,特别是媒体监督报道力度加大,环境问题对公众心理的影响更为直接和迅捷。近年来接连发生的一些环境事件,如大连PX项目,康菲渤海漏油事件,

北京雾霾天气和PM2.5空气质量标准,广西龙江镉污染,河南、陕西、湖南、浙江等地血铅超标事件等,既反映了环境保护形势的严峻性,也作为反面教材和倒逼机制,推动了环境问题的治理、经济结构的调整、发展方式的转变,可谓“危机倒逼型”路径。

(三)社会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明显上升。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里,小平同志是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两个最重要的方面,既强调做大蛋糕,也强调分好蛋糕。邓小平同志还说,“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当前,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较大,2011年GDP达到47万亿元,按美元折算人均国民收入达到5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必要、更有物质基础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追求公平正义就是要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和机制,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从经济层面讲,就是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显

然,这正是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四)代际之间的消费倾向正在发生显著变化。

新生代市民和农民工可能会使全社会消费倾向逐步提高。凯恩斯在1923年《货币改革论》中曾说,从长期来看,我们都将死去。如果说当代中国人的消费倾向高,那么这一代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会退出历史舞台。目前在城市中出现的所谓“月光族”和“啃老族”,前者指工资月月花光,后者指自己的收入不足,消费花钱还要靠老人补助,这都是新一代年轻人消费倾向高的表现。新一代农民工也是如此,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大相径庭。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上一代农民工平均寄回带回老家的金额为8218元,占外出从业总收入的51.1%,而2009年新生代农民工平均寄回带回的金额为5564元,占外出从业总收入的37.2%。新生代农民工在外的平均消费倾向会更高一些。在消费结构上,新生代农民工正在从温饱型转向享受和发展型。根据深圳市总工会的调查报告,新生代农民工在吃饭、房租水电、医疗费用上要低于老一代,而个人培训、上网、日用品开支等项目上要高于老一代。在消费模式上,网上银行、刷卡消费、信用消费等先进的消费理念已经被新生代农民工所接受。据调查,近一半的在沪新生代农民工使用信用卡消费,而老一代农民工中只有三成使用信用卡。常言道:形势比人强。人口新老交替这一自然规律可能会使中国人消费倾向低的状况有明显改观。

(五)东部沿海地区遭遇增长困惑和转型压力。

在改革开放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地区经济呈现不平衡增长格局,全国经济活动持续向东部地区集中,东部地区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尤其是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极。近年来,由于要素成本全面上涨、人民币持续升值、金融危机严重影响等,东部地区过去那种以高度消耗资源、高度依赖出口市场、处于产业链低端,以低工资、低成本、低价格为主要竞争优势的传统发展模式受到严峻挑战。例如,2011年上海和北京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7.4%和7.3%,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0.3%和13.3%,明显低于中部地区18.2%的工业增速和28.8%的投资增速。主观上讲,这些地区并不是不想让速度更快些,而是有心无力,发展阶段使然。据美国美世咨询公司2011年7月发布的全球214个城市生活成本调查报告,中国的北京、上海、广州分别列第20、21、38位,而美国纽约仅排在第32位。高水平的生活成本需要有高水平的产业结构来支撑。当前东部沿海许多地区正在基本完成工业化,需要向后工业化阶段迈进,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现实是,一些城市房价上去了,但产业结构没上去。许多东部地区已经到了只有调整、转型、创新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阶段,调整转型越快,发展的空间才能越大,发展的速度才能越快。就全国而言,有学者指出,中国经济将从高增长时代进入中速增长时代。更准确地讲,我们可能正从以往两位数为常态的高增长时代转入一位数高增长时代。以往粗放式高增长的宏观环境越来越不再具备。

(六)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加快。

2011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8499万人,占总人口的13.7%,比上年末增加0.4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2288万人,占总人口的9.1%,比上年末增加0.25个百分点。与2000年相比,我国60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3.38个百分点,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2.14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呈现加速趋势。由于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和老龄化速度加快,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自2002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2011年为74.4%,比上年微降0.1个百分点。从更长时期的角度看,1990-2010年,中国人口的年龄中位数从25岁上升到35岁,而同期美国从33岁上升到37岁,日本从37岁上升到45岁。在过去40年中,中国的老龄化速度比日本之外的任何国家都快。未富先老的人口结构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七)来自国际社会的多重压力上升。

应对气候变化的压力。目前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己居世界前列。由于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阶段,而能源以煤为主的结构难以在短期内出现根本性变化,因此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还会增加,与其他国家的差距可能进一步拉大。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所面临的国际压力将持续存在,且有增无减。这在客观上会促使我们加快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在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积极贡献的同时赢得自身的发展权利和发展空间。

确保能源资源供应安全的压力。中国能源资源禀赋不高,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近年来,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维护13亿人口能源资源永续利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我们需要在“节流”和“开源”方面下更大功夫,取得更大成效。一方面,要加强节能减排,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这必然要求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内部结构,提高经济和产业的技术水平。同时,要调整进出口结构,更加坚决地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出口,防止出现能耗和污染留在国内,绿色产品出口国外,而一些外国人士不理解不领情反而出现指责批评的现象。另一方面,要加强国内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防止对外依存度过高和过快上升,确保处于安全范围。要加大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尤其要学习借鉴美国等国经验,努力攻克页岩气、油砂等非常规能源开发难关,提高能源自给率。如果我们不能在能源利用效率和结构上有一个大的提高,如果不能在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和总量上得到有效控制,那么就可能像前些年国际上有人提出“谁来养活中国”那样的说法,说不定还会有人提出“谁来满足中国能源资源需求”问题。来自能源资源方面的国际压力将会推动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

世界经济再平衡的压力。这次国际金融危机表明,原有的世界经济循环模式被打破,全球经济结构失衡亟待解决,再平衡是客观需要,也是一个长期过程。从非均衡发展到均衡发展对各国经济都将产生较大影响,非均衡发展的过程通常是一个加速发展的过程,再平衡的过程往往是一个减速发展的过程,

对我国经济增长不可避免会带来影响。世界经济再平衡的过程也必然是各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特别是像中国这样与世界经济紧密联系而又举足轻重的大国经济,需要像参加一场新的大型舞会一样找到自己新的定位和节奏。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是我们适应和推动世界经济再平衡的题中应有之义。当然,也要防止一些国家借再平衡名义推行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那样只会延缓世界经济复苏进程,得不偿失。

避免中等收入陷阱、逐步迈入高收入国家的压力。从国际经验教训看,能否成功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关键是能否处理好收入分配和科技创新两大问题。日本通过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已经成为一个发达而均富的社会,基尼系数长期低于0.349。韩国经济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起飞,1965年时基尼系数为0.34,1980年达到最高值0.39,随后逐步下降,1995年时为0.28。从技术创新看,日本、韩国都经历了从国外引进、学习借鉴的过程,后来高铁、核电、液晶显示等技术进步表明,日本和韩国都具备了世界领先的自主创新能力。而部分拉美国家则提供了反面教材。正反两方面的案例表明,在迈向高收入国家的过程中要把握好两大要害问题:收入分配要公平,而不能出现贫富悬殊;自主创新能力要增强,而不是总是处于技术追赶、重复引进状态。中国正处于中等收入国家的发展阶段,未来一段时期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万美元并不太难,但此后向更高收入水平迈进的困难可能会明显加大。我们需要应对多重挑战,其中十分关键的是,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实现共同富裕;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成创新型国家。这正是未来结构调整的要义所在。

今后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和举措

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永恒主题。面对新的国内外发展环境,我们要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以期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

(一)未来经济结构演变的基本方向和内在要求。

根据中国的“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和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我们把中国经济结构演变的未来方向和内在要求描述为“四个发展”和“四化”。

协调发展。努力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内需和外需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努力把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改变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状况的过程,转化为新的发展动力和活力。

绿色发展。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和环保意识,使绿

色发展、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正在孕育的科技和产业革命为中国提供了跨越式发展的新机遇,中国不仅是绿色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忠实实践者,而且可能成为全球绿色发展道路上的重要引领者。

创新发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准确把握世界科技革命和技术发展趋势,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大幅提升重点产业核心竞争力,创造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与创造大国的转变。

包容发展。从国内来讲,主要是在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都要践行以人为本理念,改变见物不见人、重物轻人的做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使发展过程由全体社会成员更好地参与,发展成果由全体社会成员更好地共享。从中国与世界联系的角度看,就是要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中国自身的快速发展中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在与各国相互尊重、平等协商中为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更大的空间,推动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高端化。既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使之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上升,又要运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面改造升级,推动产业向产业链高端演进,逐步提升中国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还应明确,与那些均衡发展的小国不同,中国作为发展不平衡的经济大国,各类产业都有需要、都要发展,

对纺织、服装、食品等传统产业不是放弃,而是提升技术水平、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传统产业结构调整要实行增量调整和存量调整并举。中国应当拥有全方位、高水平的实体经济产业链。

轻型化。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尤其要重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相辅相成、共同提高。要注重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增加服务业就业占全部就业的比重。中国的产业转型不是简单地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更多应是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向劳动——知识密集型转变,实现扩大就业与转型升级的有机统一、推动增长与节能减排的有机统一。

信息化。实践表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空间。要紧跟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大力发展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改造提升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维护信息安全,深度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使信息化转化为先进生产力。

一体化。正如全球化不可阻挡一样,一体化也是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全球化在国内的反映。要顺应这种趋势,从多方面、多层次上推进国内发展的一体化进程。主要包括: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民工市民化,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融合发展。

(二)若干政策举措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尚未结束,欧洲债务危机还在蔓延,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中国需要处理好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关系,既要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中推动结构优化升级,又要通过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质量提高。

1.完善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扩大消费是基础,稳定投资是关键。中国消费需求潜力巨大,有待深度挖掘。要提升居民消费能力,着力增加消费倾向高的中低收入者收入。完善居民消费政策,鼓励发展社会化养老、家政、医疗保健等服务业,拓展新的消费空间,积极发展网络购物等新兴消费业态,扩大消费信贷。改善城乡消费环境,努力降低商贸物流成本和居民出行费用,确保消费品质量安全,维护消费者权益,让群众放心消费,也让那些高端消费更多在国内而不是海外实现。

要保持投资稳定增长,着力优化投资结构。投资仍然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要继续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促进投资和消费良性互动。扩大投资的最大潜力和活力在民间。要认真落实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新36条”意见。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引导和规范,促进其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序推进“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保持投资的合理规模和稳定增长。

2.在稳定出口的同时增加进口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化,中国企业出口面临的国际市场环境重又明显恶化,困难重又明显增加。要稳定和完善各项出

口政策,实施科技兴贸、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保持出口稳定增长,巩固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同时,坚定不移鼓励增加进口,改变奖出限进、宽出严进的工作思路和政策体系,完善进口政策,搭建更多进口促进平台。增加能源原材料、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等的进口,积极争取发达国家承认我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敦促部分发达国家放宽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管制措施,避免一边抱怨中国顺差多,一边限制本国企业对中国出口的情形,促进进出口贸易平衡发展。

3.坚持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

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国。我们既要继续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更要注重改善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使外资与中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的总体战略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继续吸引外资的同时,要注重发挥外汇资金比较充裕的优势,用好国际经济环境所提供的外资和条件,扩大对外投资,在信贷、保险、出入境管理和宏观协调指导等方面完善措施,加大对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同时,注重维护境外投资企业的资产和人员安全,鼓励对外投资企业与当地融合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4.坚持不懈地推动节能减排

近来我们在稳定经济增长方面的压力有所上升,实现“十二五”规划节能减排目标压力加大,但节能减排工作决不能放松。要严格目标责任和管理,完善工作机制、评价考核机制和奖惩制度,强化政策引导,加强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

加快建立节能减排市场机制,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规范有序开展节能量、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快实施重点企业和各类园区循环经济改造,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和绿色消费。总之,要处理好稳定经济增长与推进节能减排的关系,使国民经济中“绿色”的成分更多更浓。

5.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近年来,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在加快建立健全。在已经取得成效的基础上,要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按照“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全覆盖,将国有、集体企业“老工伤”,人员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完成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工作,继续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落实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稳步推进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上涨状况,逐步提高各项保障标准。同时,要吸取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注重“广覆盖、保基本”,防止“养懒”和加重负担,确保社会保障体系的长期可持续性。

(三)若干关系长远的重大改革举措

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发展取得辉煌成就,根本上靠的是改革开放,今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也必须深化改革开放。要善于加强顶层设计、总结基层经验,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各项体制改革。深化财税体

制改革。目的是合理调整利益关系和地方政府、企业的行为,推动各类经济主体自觉转入科学发展轨道。一是研究完善分税制。理顺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税关系,建立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明确界定各级政府事权,完善分税制和转移支付制度,改变上级点菜、下级埋单的做法,使地方有足够的财力落实其支出责任,降低其过分追求GDP和税收的冲动。二是研究全面推开资源税。将资源税改革逐步推广到全国,适时扩大征税范围,提高税率,充分发挥资源税对节能降耗、绿色消费、收入分配调节的积极作用。三是研究开征环境税,加快现有税种的“绿化”,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税制。四是研究完善财产税制度。推进房产税改革,加大房产保有、交易环节税收调节力度,抑制投机炒作。研究征收遗产和赠与税、资本利得税,合理调节社会财富分布悬殊矛盾。

深化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加快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状况和环境治理成本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稳妥推进电价改革,实施居民阶梯电价方案,完善水电、核电定价机制。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理顺煤电价格关系。完善成品油、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合理制定和调整城市居民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包括地下水)价格。更加充分发挥价格在节约资源能源、控制污染排放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杠杆作用,促进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都要注重和体现公平。在初次分配方面,要

加大对劳动报酬的保护,真正落实按劳分配为主原则,规范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尤其要下决心治理凭借垄断地位或不合理占有自然资源、公共资源而获得暴利的现象。在再分配方面,要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再分配调节力度,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和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主体。新生代农民工绝大部分不可能再回到农村,农民工在城乡之间、不同城市之间过于频繁流动对农民工本人及其家庭(留守儿童等)、城市用工企业、交通运输系统等都带来不利影响。做实城市化,让农民工在城市安居乐业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需要说明,对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和其他城市要区别对待。一些超大城市要下决心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中低端产业和劳动力向外双转移,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同时,其他城市要放宽落户条件,把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有序转变为完全意义上的城镇居民。

深化政府自身改革。政府有四项主要职能即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从转变政府职能角度看,应把顺序调过来,着力加强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市场监管,并注重改进经济调节方式,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来实施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宏观调控本质上是全国性、全局性的,企业生产也日益全国一体化甚至全球化,要适当弱化地方政府在经济调控方面的职能,充分赋予和发挥企业的经营决策自主权,更好地实现“全国一盘棋”国家战略和企业生产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合理

化布局。要完善干部绩效考评和选拔任用制度,对那些经济增长过快和过慢的地方,都应要求其作出合理性解释,既不鼓励过分追求GDP,也不鼓励落后。同时,可借鉴德国等国家的做法,改革GDP核算办法,实行地方GDP由上级统计部门统一核算(如各省GDP由国家统计局核算)。探索建立类似绿色GDP、幸福指数等核算或评价体系,作为衡量地方发展成果的重要参考依据。总之,要让各级干部的行为取向紧跟科学发展观这一指挥棒来转。

作者系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本背景报告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提供,有删节,仅代表作者个人学术观点。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分析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1、总体看来,目前中国制造业发展异常迅速,产业基础越做越大,但总体科技含量不高,军工我不知道,就民用而言。凑合在中低端。 2、生产设备方面。机器的制造称为制造的制造,目前虽然很多设备可以国产了,但比其品质,稳定性,扩展性上看和国外相比,还有差距。像我现在搞的精密模具,要用的加工中心就是纯进口。 3、从业人员,奋斗在制造业第一线的人文化素质不高,缺少技术工人。 4、自主产品有限,很多厂就是外国世界工厂上的一点,依赖性强。 据我在工厂接触的几个外国技术人员来看,世界上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应该是标准化数字制造,即生产实现数字化控制,人只要把需要设计出东西输入电脑后,即可实现全自动生产。但这样的生产建立的前提是精加工。 所以很多外国企业把初级加工转嫁给第三世界国家,自己做精加工,然后出自主产品,赚取高额利润。

中国装备制造如何走出国门 推动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的合作,让更多中国企业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作用,可以为全球经济质量提升作出中国应有的贡献,也能够为中国化解过剩产能提供一个重要出口,为中国经济转型、提质增效创造有利条件。 国务院公布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包括加快铁路“走出去”步伐、大力开发和实施境外电力项目、加快自主品牌汽车走向国际市场等主要任务。这份文件对于推进我国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实现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处于快速发展之中,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在遭遇全球金融危机侵袭后的最近几年来,全球产业结构出现加速调整趋势,基础设施建设出现一轮新的高潮,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尤为重视。国际市场出现的这种变化,为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国门,在全球市场上占据制高点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在评估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的前景时,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组建亚投行的倡议,受到了相关国家的广泛认同。国家领导人频频出访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集中的地区,不仅使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了一个新台阶,也为中国与相关国家创造了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的良机。目前,无论是“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还是亚非拉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都较为薄弱,中国企业如果能够在这方面的合作中占领先机,对于这些地区的经济基础提升将起到重大推动作用,使“一带一路”和其他一些合作构想出现突破性进展。因此,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对于我国具备广阔的市场前景。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分析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分析 摘要:本文从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总体规模、主体特征、产业结构、区域分布等角度分析了近年来,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verall scal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industrial structure, regional distribution, etc.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in recent years, especially since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关键词:制造业;跨国经营;现状 key words: manufacture;transnational operation;status quo 中图分类号:f1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198-02 1 跨国经营总体规模 2006年末我国对外企业投资非金融类累计存量为750亿美元,是2002年末的3.3倍,占世界fdi存量的0.85%,排第13位。2012年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72.2亿美元,同比增长28.8%,其中,对俄罗斯投资实现高速增长,达117.8%,对美国、日本、东盟、中国香港的投资均实现两位数的较快增长。目前已有5000多家国内

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展望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前景预CE 世界上的地位,世界人民见证着我们的点滴成长是不争的事实。在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之前,中国的GDP总量早已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更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在各国经济都在衰退的时候,我们的经济在增长。虽然我国还有很多未完善的体制,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我们一定可以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实现中国经济的腾飞。毛主席说: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最终还是你们的。现在世界就要交到我们手上了,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实现祖国经济的腾飞。 正文 1、经济国际化、产业高级化、市场深度化成为中国未来经济的三大主线。 新华社经济分析师们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对未来十年人民币国际化、能源产业、粮食安全等十方面经济趋势进行了预测。预测显示,经济国际化、产业高级化、市场深度化将贯穿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进程。 1.1、经济国际化 经济国际化明显地反映在新兴市场的金融和资本参与国际大循环的深度与广度上。分析师们认为,未来十年人民币将加快国际化步伐,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国际储备、外汇交易中的比重都将明显提高。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将超过10%,在国际储备和外汇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将高达15%。 分析师们对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作出预期,预计到2020年,上交所上市的境外公司比率将达15%左右,约为1000家,其中世界500强至少有50家;B股市场将有可能与A股合并。中国国债将成为外国央行外汇储备资产的一部分,企业债也将成为大型金融机构全球资产组合的组成部分。 1.2、产业高级化 产业高级化表现在新产业的拓展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提升两方面。金融危机之后,新能源将支撑全球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周期。分析师们预测,到2020年,煤炭占我国能源消费比例将从目前的70%下降到60%以下,相对清洁高效的油气比例将从23%提高到近27%,非碳基能源比例将从7%提高到15%甚至更多。同时,新能源汽车可能把中国带入汽车强国。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拥有各类新能源汽车最多的国家之一。 产业高级化还表现在,十年之后,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占国内市场比例将提高到60%;物联网将在消费电子产品中广泛应用;文化创意产业将迅速崛起;科技进步对粮食单产的贡献有较大提升空间,未来十年我国粮食增产将超过10%。 1.3、市场深度化 市场深度化表现为银行提供金融服务和产品的“百货公司”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格局的形成,同时也表现为实体经济外延扩大化和服务高端化。分析师们认为,到2015年,我国新车销售市场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但到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仍将较大落后于美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仍将不及世界平均水平。十年之后,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占国内市场比例将提高到60%,出口将占我国汽车产量比例的20%。 未来十年,作为传统产业的纺织工业的增长点及对社会的贡献将主要体现在产业用纺织品上。产业用纺织品市场规模将急剧扩张,覆盖交通、铁路、水利、机械、医药卫生、军工等领域。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也将充分释放装饰用纺织品、床上用品等家用纺织品市场需求。 人民币加快国际化步伐,新能源汽车把中国带入汽车强国,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银行走向“金融百货公司”。由纺织大国迈向纺织强国,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崛起,“物联网”把网络生活推向新阶段,粮食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资本市场趋于国际化,城镇化率接近60%。 2、经济国际化、产业高级化、市场深度化的发展趋势 2.1、趋势之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人民币难成自由兑换货币,稳健升值是大势所趋。 未来10年,将是人民币加快走向国际化的10年。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将超过10%,在国际储备和外汇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将高达 15%。到2020年,在美元没有出现崩溃性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将在4.2:1左右,年均升值约4.5%。今后10年,人民币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一些权威数据分析中国制造业目前的发展现状,研究中国制造业落后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制造业今后发展的策略和方向。 引言 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制造业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制造业发展迅速,极大地带动中国的经济,中国经济总量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找出问题所在,加以重视,中国的制造业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不是继续着“大而不强”。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1.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2001-2010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为10.5%,由2000年的99214.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03260.0亿元,第一产业增长4.2%,第二产业为11.5%,第三产业为11.2%。2010年工业总产值为698591亿元。1990-2003年我国制造业出口年均增长达17.5% ,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2.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总额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中国正逐步成为世界生产基地 由1980年为49.7%,1990年为74.4%,1999年为89.8%,2000年以后接近90%,2003年已上升到92.1%。 单位(亿美元) 3.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断上升 (1)2003年机电产品进、出口规模均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分别达到2249.9亿美元、2274.6亿美元,占总进口和总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54.5%和51.9%,其中出口比重较上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2003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也突破了1000亿美元,达到1101.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2.7%。

2030 年的中国经济展望

《2030 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 概要 中国过去三十多年的经济绩效,无论以何种标准衡量都令人印象深刻。GDP 年均增速高达10%,5 亿多人口脱贫。中国目前是世界最大出口国和制造国,也是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即使经济增速放缓,也将可能在2030 年前跻身高收入行列,并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当然,届时人均收入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不过,这里涉及两个问题。首先,尽管与目前的水平相比会有所放缓,中国未来能否仍然以从全球角度看较快的速度持续增长?其次,这种增长能否在与国际社会、生态环境和自身社会结构相互适应而非严重冲突的情况下实现? 本报告对这两个问题给出肯定的回答,也充分认识到相关风险。中国有潜力到2030 年成为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但这并不会轻而易举地成为现实。为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2030 年的发展愿景,中国需要在下一阶段实施新发展战略。邓小平先生倡导的改革使中国转向高速增长轨道,他在凝聚共识、推动根本性战略转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经历三十多年高速增长之后,中国已经到达另一个转折点,需要再一次进行根本性战略转变。“十二五”规划是一个良好开端,在融汇其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本报告提出了直到2030 年的长期战略。重要的是,本报告着重阐述“如何做”而不仅仅是“做什么”。研究引出了如下六条重要结论。 第一,通过下列措施推进结构性改革以强固市场经济的基础,即重新界定政府职能,改革和重组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发展民营部门,促进竞争,深化土地、劳动力与金融市场改革。随着一个经济体技术接近前沿水平,引进推广国外先进技术的空间缩小,政府职能及政府与市场和民营部门的关系,均需进行深刻调整。政府直接提供的有形公共产品和服务相对减少的同时,需要提供更多的诸如制度、规则和政策之类的无形公共产品,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竞争,便利专业化分工,改善资源配置,保护环境,降低风险与不确定性。 在企业部门,应重点关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包括公共资源的重新定位,引入包含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措施在内的现代公司治理,在必要情况下实施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发展民营部门,减少进入和退出障碍,加强包括战略性和支柱性产业在内的所有部门的竞争。金融部门需要进一步推进银行商业化和利率市场化,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健全法律和监管体制以确保金融稳定,为中国金融体系国际化建立可信的基础。在劳动力市场上,中国需要分阶段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确保劳动者今后能在市场信号引导下流动;采取措施提高劳动力参与率;反思并调整企业工资政策;形成可在全国范围内转移的养老、医疗和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最后,需要完善农村土地市场,以保护农民权益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从根本上完善农地征用政策以遏制城区的过度扩展,降低地方政府对与土地相关收入的依赖,疏解农民的不满情绪。 第二,加快创新步伐,建立一个开放的创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竞争压力激励中国企业通过自身研发和参与全球研发网络进行产品与工艺创新。中国已经在建立研发体系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走在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前列。未来的优先任务是提高研发质量而不仅仅是数量。为此,决策者需要着力提高大学毕业生技能和认知能力;建设一批与产业紧密联系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促进“创新型城市”发展,集聚高素质人才、知识网络、充满活力的企业和学习型组织,并

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分析

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分析 摘要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表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对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提高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环节。现阶段中国制造业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创新能力差、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税负过重和成本增加、缺乏国际品牌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主要结合中国制造业的实际情况,从中国制造业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参考国外成功的发展经验,为中国制造业提出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基础,采取正确的产业发展战略为重点,降低税负水平和成本,打造中国制造国际品牌,使中国制造业又好又快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制造业;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自主品牌

The statu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bstract Manufacturing is a national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comprehensive strength,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not only for the country's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 the productivity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Manufacturing in China at present stage compared with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cluding the poor innovation ability and irr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enterprise tax burden is overweight, and the cost increase,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international brands.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tarting from the practical problems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ference of foreign successful experience, put forward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as the foundation, take the right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as the key point, reduce the tax burden level and cost, create international brand made in China, make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nice and fas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n all-round way. Keywords: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self-ownsdbrand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工业化的产业主体,是社会进步与富民强国之本。任何一个大国(我不是说像新加坡这样的城市国家)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安全,都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和升级作为国家战略来对待,高度发达的装备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的必备条件,也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制造业在中国现阶段至少有五个方面的作用:第一是我们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第二是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产业;第三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第四是劳动就业的主要部门;最后也是国家安全的一个基本保证。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中国制造业在改革开放25年间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它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强大的国内需求,就是国内的基本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人民生活提高的需求,还有就是国际产业的转移。中国制造业在GDP里面所占的比重一直都是比较高的,因为我们现在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世界制造业的主要国家第一还是美国,第二是日本,中国在2003年超过了德国。可以看出尽管美国的服务业已经超过80%,但是它还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强的国家。可见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始终是高于GDP的速度在增长,它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产业和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国家制造业的构成分为三块,一共是17个行业,有5个行业是轻工业、纺织工业和日用品的制造,这大概占制造业的30.24%;第二块也是5个行业,主要是资源加工,包括石油化工、橡胶、非金属、金属冶炼,大概占33%,就是我们整个制造业产值增加值的三分之一;第三是机械、电子类制造业,这稍微多一点,比三分之一多一点大概是35%,所以三块组成大概是这样。轻工业比三分之一略少,资源加工业三分之一,还有机电加工产品比三分之一多。我们可以大致说一下资源加工业生产的产品全部是用在国内,包括像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加工的产品,都是用于国内的。轻工业和机械、机电工业的产品大约是一半或者是少于一半是出口的,主要还是满足内需。 中国的工业增加值,因为第二产业还有建筑,讲工业占GDP的35.75%,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就是第二产业的78.69%,建筑业只有大概20%,工业上缴的税金占第二产业的90%,从业人员90.7%,这里面我想特别指出一点制造业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的91.2%,接纳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约占全部外商投资额的70%。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也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一个结果。在市场竞争直接成本中,它们的比大约是美国30美元,欧洲24个美元,东欧是3个美元,日本是24个美元,在中国是2个美元,当然印度现在比我们还低一点,是1个美元,包括东南亚国家。以软件工程师来说,在硅谷一个成熟的软件工程师工资大概是20至30万美元,这里包括付税,不是全部给他工资;在爱尔兰是8至9万美元,在印度是4至5万美元,在中国是2至3万美元,所以无论是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在中国的成本都比较低。我举一个例子,像直升机,这是美国商用直升机最成熟的,在美国只生产顶部直升机的螺旋桨和尾部的螺旋桨,顶盖部分在西班牙生产,尾部也是在西班牙生产,中间的机身部分是在日本生产,起落架是在巴西生产,机头是在中国台湾生产,机尾是在中国的井冈山直升机厂生产,所以从头到尾都在中国生产,就是一个头一个尾。中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到2004年11月底是5万多家,合同金额超过1万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是5590亿美元。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在中国发展也非常迅速,到2004年6月,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的跨国公司超过600家,累计投入研发金额是40亿美元,我们在这上面可以看到东芝、IBM、HP、英特尔、GE、诺基亚、松下、爱立信公司。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机构发展非常迅速,其中有计算机、电子、医疗、运输,还包括汽车。我曾经访问GE在浦东的研发机构,它用了900多个中国的博士和工程师,我说是否针对中国生产研发,它说是针对GE全世界,所以正在从面向中国转向全球。外国在华研发R&D投资分布主要还是集中在北京,接近60%,因为北京具有我们中国教育科研人才的优势,其次是在上海和深圳,在其他地区包括中国的成都、南京、武汉也都有一些研发的机构。 当然,讲到中国的制造业,我们必须看中国制造业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第一是劳动生产率比较低,我们现在一年不到4万美元,只有美国的4.38%,日本的4%,德国的5%多一点,我们人用得比较多。中国的制造业能源消耗大,污染比较严重,制造业的能耗占全国一次能耗的63%,单位产品的能耗高出国际水平20%至30%,全国CO2的排放量67.2%是锅炉排放;第二是产品以低端为主,附加价值不高。增加值率仅为26.23%,比美国、日本及德国分别低22%、22%和11%,出口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当然事情是两方面的,这既是一个缺点有的时候也是优点,因为中国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如果都搞自动化工厂每年新增就业就有问题。产

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趋势.docx

关于《中国产业集群高层论坛》的报告 ——中国产业集群现状、趋势及招商建议报告 一、中国产业集群现状 1、中国产业集群类型和形成机制 ◆ 资源驱动型产业集群:如广东的五金、家电产业集群、山西的 煤炭产业集群 该产业集群包括社会资源驱动型和自然资源驱动型两类,前者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依靠当地的工商业传统、文化等社会资源; 后者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依靠当地的矿产、农副产品等自然资源。 ◆ 贸易驱动型产业集群:如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中山古镇灯饰 产业集群 以本土企业为主的国内贸易和出口贸易带动的产业集群。特点是小规模企业成功创业后,迅速带动其他企业的跟进,并有相应的配套 企业共同成长,最终形成面向全国和全球市场的产业集群。 ◆ 外商直接投资型产业集群:如昆山台资企业群 外商直接投资产业集群以以IT 产业为典型,主要有两类:一是围绕个别外商投资的龙头企业形成众多企业配套的产业集群,如北京 以诺基亚为龙头的移动通信产业集群;二是全球行业内大企业和产业 链上下游企业齐聚的产业群,如苏州昆山的2583 个外商投资企业集群。

◆ 科技资源衍生型产业集群:如中关村产业集群 形成以科研资源为依托,科技创新为重点,技术推广应用为内容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 大企业种子型产业集群:如青岛家电产业集群 大企业专注于某一环节的核心能力建设,将其他业务外包出去,吸引了众多中小企业依附在周边,提供配套服务。 ◆ 产业转移型产业集群:东部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的 产业集群转移,如成都女鞋产业 此类产业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在资金、技术、市场、人才、对外贸易等方面处于弱势,但在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随着东部地区产业容量的缩小,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产业进行产业转移。 2、中国产业集群的宏观特点: ◆ 产业集群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尚处于培育 期 ◆ 东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对市场环境依赖性高,外向型和创新型产 业集群所占比例较大;中西部地区以资源依赖性为主 ◆ 产业集群的主导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其 中技术、资源和市场对产业聚集的影响程度依次降低; ◆ 产业集群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少数大型企业正在引领产业集群

中国种植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中国种植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资讯来源:中华名优特产网在2007农业产业年会上的发言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胡元坤 (2007年12月11日) 很高兴有机会参加中国农业行业国际论坛。按照论坛的安排,我简要介绍一下中国种植业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讲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中国种植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近年来,中国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出台了一系列直接、有力的支农惠农政策,包括取消农业税、特产税和牧业税,对农民实行种粮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这些方针政策的指导和带动下,中国种植业发展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好形势。概括起来,主要有六个方面的成就: 第一,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发展。从2004年开始粮食保持连续增产的良好势头,扭转了前5年持续下滑的局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增加。2006年达到15.82亿亩,2004到2006年三年累计增加9119万亩。二是单产连创历史新高。2006年亩产达到314.4公斤,三年累计提高25.6公斤。三是总产增加较快。2006年达到9950亿斤,三年共增产1337亿斤。今年有望实现连续四年增产,粮食产量有望 超过1万亿斤。 第二,经济作物持续稳定增长。2006年棉花产量达到675万吨,糖料产量达到1.1亿吨,均为历史最高水平。油料单产连续三年突破历史。与此同时,蔬菜、水果、茶叶、蚕茧等经济作物单产提高、总产增加、品质优化、出口稳定增长。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保持协调发展,这 在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第三,区域化生产格局初步形成。优势产品生产在空间上日益集聚,出现了一批独具特色、优势明显的专业化生产区域。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作物九大优势产业带初步形成,面积分别占全国的86%、92%、62%和53%;棉花已形成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三大棉区,面积占全国的98%;长江流域油菜产业带面积占全国的85%;桂中南、滇西南、粤西三个甘蔗产业带面积占全国的89%;渤海湾和西北黄土高原两大苹果产业带面积占全国的88%;长江上中游加工甜橙、赣南-湘南-桂北鲜食脐橙和浙南-闽西-粤东宽皮柑橘三个柑橘产业带占全国 的面积达到49%。 第四,园艺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中国园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

中国机械制造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中国机械制造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摘要】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中国的机械制造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发展体系。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机械制造技术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际间科技竞争的重点,但机械制造技术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因此必须对我国机械制造业现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本文对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及技术特点进行分析,并简述了21世纪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中国机械制造业基础设备国家的宏观方针政策发展现状发展方向 机械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为用户创造和提供机械产品的行业,包括机械产品的开发、设计、制造、流通、和售后服务全过程。在整个制造业中,机械制造业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因为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装备部,它以各种机器设备供应和装备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并使其不断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械制造工业技术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速度。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制造业有了显著的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机械制造技术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它的发展已经跟不上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要想跟上先进制造技术的世界潮流,必须将其放在战略优先地位,并以足够的力度予以实施,才能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机械制造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以下几个方面是机械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分析比较,基本上可以了解我国机械制造业的现状。 1 基础设备 在机械制造业中,机床、刀具、夹具、检测仪器等设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加工水p2 存在着技术对外依存度高 业内人士认为,我国机械行业存在一个巨大的技术隐患,最突出的表现是对外技术依存度高。当今世界,制造业的中心正在向我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制造大国,令世界瞩目。然而,由于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品牌,制造业的许多领域还停留在国际价值链分工的低端。 3 国家扶持的支点偏离 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仍然很低,且投入不足和浪费低效并存。我国历史上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最高是1960年的2.32%,以后逐年下降,到1998年为0.69%,2000年以后有所回升,到2004年为1.23%,而创新型发达国家及新

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广义的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制造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制造业在世界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份额。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制造业产值也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目前我国制造业共有30个行业,根据2005年的统计数据,在制造业30个产业中,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产值排名第一,达到26994.38亿元,占制造业产值的12.4%。总体来看,传统产业仍是中国制造业的主体。首先必须肯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制造业已经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的制造业连续高速增长已有十多年,然而在产值不断增长的同时,也反映出许多问题。下面结合所查找的资料谈谈个人对于我国制造业当前发展现状的看法。 首先,中国“世界第一”的地位是主要依靠的是廉价的劳动力优势。中国所出口的工业产品,大多都是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制造的商品虽然远销海外,但是产品缺乏科技附加值,大都是一些低端的产品,利润较低,通过廉价的劳动力降低生产过程中成本,以获取价格上的优势。因而产品的竞争力低,往往会因为相互压低价格形成恶性竞争。依靠廉价的劳动力赚取低廉的加工费的生产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中国的制造企业必须在发展中寻找新的出路,不断积累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经验,鼓励创新精神,不断增加在科研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摸索出一套适应企业生存发展的新模式,以适应当今的国内背景和国际环境。 其次,我国制造业的生产能耗过大,资源利用分配不合理。自然资源是制造业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具有有限可利用的特性,即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不合理的资源利用会造成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环境和生态保护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传统的制造业高发展、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造成中国资源严重匮乏,生态急剧恶化。我国是一个工业的大国,同时也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相关数据显示,我国GDP只占全世界的5.5%,却消耗了全球石油资源的8%,原煤的40%、粗钢的32%等,能耗强度是日本的5倍,平均是发达国家的1.5倍,若不做出及时的调整将会对我国今后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严重不利的影响。近几年来,党和国家已经意识到高能耗生产所带来的弊端,国家发改委在“十二五”规 “十三五”单位GDP将下降16.6%,划期间提出单位GDP能耗下降17.3%的要求, 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式逐渐转为为集约型,从而实现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再次,我国的装备制造业相对落后。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建立起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是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实现工业化的根本保证。由于中国的制造业相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很多制造业工厂仍在沿用老式的传统机床等加工设备,这些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制造业的加工要求。近来来,国家逐渐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加大在装备制造业方面的投入,2009年1月1日,中国开始实施的增值税转型就是对国内装备工业的一个很大鼓励,但由于它是一个普适性的政策,不论是高、中、低档的设备,都能够从中

中国目前自然生态现状和发展趋势展望

中国目前自然生态现状和发展趋势展望 学院:经济学院专业:14级金融学姓名:王兴学号:I41414005 摘要:本文主要概述了我国生态的现状、恶化造成的严重后果及保护对策,并对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关键词:生态环境,现状,保护,发展趋势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农业也相继迅速发展起来,然而情况不容乐观。由于工业有害物质排放,资源过度开发,农业化肥及除虫药剂大量使用,生活废弃物及垃圾的污染等,我国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失衡,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的危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 为了让国人更清楚的认识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及为了让国家就生态环境问题作出正确的保护措施,对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现状作出分析势在必行。同时有助于国人积极参与国际生态环境合作,维护我国国家利益。 一、我国目前自然生态现状 由于我国人口负载过重,加上长期以来对土地、森林、水和矿产等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以及缺乏对生态保护的必要保护和建设,我国当前环境趋势非常严峻。 二、我国生态恶化造成的严重后果 (一)水土流失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千米,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千米。 (二)草地三化面积逐年增加。北方半干旱地区草场退化极为严重,例如内蒙古自1967至今,退化面积达3067万平方公顷。 (三)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据统计,我国有约7.7%的脊椎动物濒临灭绝,约4000~5000种高等动植物临近濒临。 (四)酸雨区面积进一步扩大,水环境质量日益恶化。由于大量燃烧煤等化石燃料,空气中排放的污染气体也越来越多,导致大面积的酸雨降水。 (五)城乡污染污染程度不断加剧等。 三、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一)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道路 近年来,漯河市委、市政府把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漯河提升到城市品牌战略地位,突出生态建设“水”和“绿”两个主题,确立了“突出滨河城市特色、培育绿色文化景观、统筹城乡一体绿化、建设生态宜居名城”的城市发展定位。他们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努力将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坚持防治并举的方针,强化措施,标本兼治,严格执法,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同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重点流域污

中国制造业现状

中国机械制造业现状的分析 摘要:机械制造业水平与规模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它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机械制造业为整个国民经济提供技术装备,其发展水平是国家工业化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总体上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仍很大,而且差距缩小速度缓慢。只有深入到机械制造业中去分析,才能清晰地看到症结所在,从而找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制造业之路。因此对我国机械制造业的现状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以了解当前我国机械制造业的状况,使我国机械制造业摆脱困境,提高技术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 在世界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level and scale is a measure of a country's technological level and economic strength is one important indicator,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the basic industry of national economy, which directly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sector.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o provide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for the entire national economy, its level of development is the major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one of the signs. The whole country and the international advanced level is still great, and the gap is narrowing slowly. Only the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o go deep into analysis in order to clearly see the crux of the problem in order to find a modern manufacturing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oad. Therefo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ome simple analysi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o bail out China's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o improve the techn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and competitiveness in the world market in an invincible position. 关键词:发展状况,生产环境,组织结构,主要问题,发展对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制造业有了显著的发展,无论制造业总量还是制造业技术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机械制造业从产品研发、技术装备和加工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却不多。例如:海尔、海信、TCL等企业的品牌虽然已经“国产化”,但去商场买空调时,导购会告诉你压缩机来自日本,去买冰箱时,导购还是会告诉你压缩机也是来自日本。通过对我国机械制造业现状的分析和研究,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中国的机械制造比欧美发达国家落后了将近30年。面对21世纪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挑战 中国制造业是现代工业的主体,是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原动力,特别是在应对世界金融危机乃至后金融危机时期,这一特性和地位显得更加突出: 一、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状况

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及 差距 班级:------- 学号:--------- 姓名:---------

摘要:制造业是一个提供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物质产品的行业,是一切生产和装配制成品企业群体的总称,是工业的主体。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制造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目前,虽然我国制造业发展迅猛,可其制造实力仍排在美国、日本之后,位居第三。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制造业的现状、趋势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关键词:制造业、发展现状、发达国家、差距 一、引言 制造业是一个提供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物质产品的行业,是一切生产和装配制成品企业群体的总称,是工业的主体。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制造业。制造业从手工作坊、机器生产、机械化生产、流水线生产到自动生产线,再发展到柔性生产,经历了两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但是,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仍然处于领先地位,美日等国领先我国的差距仍然较大,尤其是在劳动生产率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研发能力弱,有些市场还不够完善,教育制度较落后等方面差距仍然非常明显。我国制造业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加强人才培养,合理规划发展战略,改善教学体系,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产业分工调整重组的机遇,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二、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制造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一方面,为了满足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需求,制造业的发展必须紧跟国民经济的步伐。于是大型工业机械、重大民用装备和众多武器装备快速发展起来。通过从国外引进新的技术,再进行消化、吸收、创新等举措。把制造业提高到新的台阶。另一方面,国际产业的转移使得我国装备制造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虽然我国制造业发展迅猛,可其制造实力仍排在美国、日本之后,位居第三。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美国的服务业已经超过80%,但是它还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强的国家。可见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始终是高于GDP的速度在增长,它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产业和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国制造技术经建国以来40余年的发展已形成较完整的技术体系,为国民经济发展所需各类机械产品的制造提供基本的工艺技术,并取得了重要成就。虽然在80年代受到“第三次浪潮”的影响,一度认为制造业进入了夕阳阶段,影响到了制造业的发展。但近几年来国家对制造技术的发展获得了重新认识,政府及有关领导对制造业的发展都给与了高度的关注。 国务院委员宋健1995年4月在接见先进制造技术专家时,对于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给予高度的重视。并指出“先进制造技术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繁荣昌盛的重要手段”、“如果制造技术不发达,这个国家、民族就不可能富裕”。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中提出:为提高工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要重点开发推广电子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节能降耗技术、清洁生产和环保技术等共性技术。1995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要大力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在“九五”计划的实施中,制造技术也有多个项目开始实施,如“精密成型与加工研究开发和应用示范”、“金属材料热成形过程动态模拟及组织性能质量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