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5-8章)【圣才出品】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5-8章)【圣才出品】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5-8章)【圣才出品】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5-8章)【圣才出品】

第5章课程与教学的组织

一、单项选择题

1.螺旋式课程的最初倡导者是()。

A.英国教育家洛克

B.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

C.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D.美国教育学者凯勒

【答案】B

【解析】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提出了螺旋式课程。螺旋式课程就是以与儿童思维方式相符的形式将学科结构置于课程的中心地位,随着年级的提升,不断拓广加深学科的基本结构,使之在课程中呈螺旋式上升的态势。

2.杜威的“附带学习”与()为隐性课程的深入研究打下了最初的基础。

A.克伯屈的“主学习”

B.克伯屈的“副学习”

C.克伯屈的“附学习”

D.克伯屈的“相关学习”

【答案】C

【解析】杜威的“附带学习”与克伯屈的“附学习”已经提出了后来的隐性课程研究所涉及的许多重要问题,这为隐性课程的深入研究打下了最好的基础。

3.美国著名教育学家()从结构功能主义立场首次提出了“隐性课程”这一概念。

A.布鲁姆

B.奥苏伯尔

C.布鲁纳

D.杰克逊

【答案】D

【解析】隐性课程一词是由美国学者杰克逊于1968年在其《教室生活》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它是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如果说显性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或叫作正规课程或官方课程的话,那么隐性课程则是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具有“潜在性”。

4.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

A.显性课程

B.隐性课程

C.实际课程

D.官方课程

【答案】B

【解析】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是指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课程,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计划表上看不到的课程。

5.宏观层面的教学组织是()。

A.个别化教学

B.同步学习

C.个别学习

D.分组学习

【答案】A

【解析】对教学组织,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理解:①宏观层面的教学组织是教师与学生从事教学活动的一般化的、比较稳定的外部组织形式或框架,可区分为班级授课组织和个别化教学组织两类基本教学组织形式;②微观层面的教学组织即比较灵活的具体的教学过程的组织,可区分为“同步学习”、“分组学习”、“个别学习”。

6.最早采用班级授课组织形式的是______的一些人文主义学校,但在______由______最先在理论上将班级授课组织确立起来。()

A.16世纪末美国19世纪后半叶杜威

B.15世纪末德国17世纪上半叶夸美纽斯

C.15世纪末英国17世纪后半叶洛克

D.16世纪末瑞士18世纪后半叶裴斯塔洛齐

【答案】B

【解析】班级授课组织是在文艺复兴之后教育开始走向大众化的历史前提下逐步确立起来的。在教育史上,最先采用的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15世纪末德国的一些人文主义学校。然而最先在理论上确立班级授课制组织的则是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

7.下列哪种教学组织属于当代个别化教学组织的范例?()

A.文纳特卡计划

B.班级授课组织

C.道尔顿计划

D.凯勒计划

【答案】D

【解析】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凯勒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于20世纪60年代末系统确立起其“个别化教学体系”,亦称“凯勒计划”。凯勒计划既吸收了道尔顿制和文纳特卡制的一些积极因素,也吸收了斯金纳程序教学思想的一些有益成分,还吸收了布鲁姆的一些教学思想。可以说,凯勒计划比较集中地体现了美国个别化的教学传统。

8.下列哪种教学措施具有积极意义?()

A.留级制度

B.按年龄分班教学

C.降低学历水准

D.能力分组

【答案】B

【解析】按年龄分班教学的积极意义包括:①把相同或相近年龄和水平的学生组织在一起,教师可以同时教授许多学生,全体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共同前进。②在集体中,学生彼此之间可以相互作用、相互交流,有助于其社会性的健康发展。

二、简答题

1.课程要素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课程要素包括:

(1)概念,是诸种课程计划的最基本的构成。如物理学中的“力”;

(2)原理,原理是科学家通过观察实验而得出的结论;

(3)技能,如基础教育中读、写、算的技能、实验技能;

(4)方法,指每一学科领域特有的探究方式;

(5)价值观,哲学价值观是支配行为的基本信念,是支配课程的核心要素。

2.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答: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包括垂直组织的标准和水平组织的标准。

(1)课程的垂直组织有两个基本标准,即“连续性”和“顺序性”。“连续性”,是指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在不同学习阶段予以重复,强调的是课程要素的重复。“顺序性”,是指将所选出的课程要素根据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的身心发展阶段由浅至深、由简至繁地组织起来。顺序性强调的则是课程要素的拓展和加深。

(2)课程的水平组织的基本标准是“整合性”。“整合性”,是把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找到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将之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课程的整合性包括学生经验的整合、学科知识的整合和社会生活的整合。

3.什么是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学科课程的显著特征是什么?

答:(1)学科课程指以文化知识(科学、哲学、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

(2)经验课程是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儿童的兴趣、动机、经验是课程的基本内容。

(3)学科课程的显著特征是:

①以学科知识或文化的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课程开发以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为基点,强调学科知识的优先性;

②课程组织遵循着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进行。

4.简述三种典型的学科课程的涵义。

答:三种典型的学科课程是:

(1)科目本位课程:指由各自具有独立体系、彼此缺乏联系的的科目所组成的课程,是最传统的学科课程。

(2)学术中心课程:指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而开发的课程,是课程内容现代化过程中的产物。

(3)综合学科课程:指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整合起来形成的学科。

5.简述赫尔巴特主义课程论的主要内容。

答:赫尔巴特主义课程论是最早以心理学为科目本位课程提供理论基础的。他认为应当培养人的“六种兴趣”,根据这“六种兴趣”设置相应的课程。

(1)“经验的兴趣”,即了解事物“是什么”的兴趣,适应这种兴趣的科目有自然、物理、化学、地理等。

(2)“思辨的兴趣”,即进一步思考事物“为什么”的兴趣。适应这种兴趣的科目有数学、逻辑学、文法等,这些科目指向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