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游行政文化

旅游行政文化

旅游行政文化
旅游行政文化

行政文化是指在行政实践活动基础上所形成的,直接反映行政活动与行政关系的各种心理现象、道德现象和精神活动状态,其核心为行政价值取向。

文化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在不同的社会生活领域具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在行政活动领域即表现为行政文化。行政文化是与行政相关的文化,它包含人们行政行为的态度、信仰、感情和价值观,以及人们所遵循的行政方式和行政习惯等,具体来说包括人们的行政观念、行政意识、行政思想、行政理想、行政道德、行政心理、行政原则、行政价值、行政传统等。行政文化是一种多层次的、复合的文化,它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社会制度、民族特性、文化心理、文化背景、传统习惯等。行政文化是在社会文化的基础上,在具体的行政活动中形成的,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行政活动培育出不同的行政文化,行政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一旦形成则具有不少相对稳定的特性。如(1)时代性和民族性。神权政治时代的行政文化是迷信的、神秘的,封建专时代的行政文化是尚权威、重服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行政文化是讲人权、尚实效、重法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时代的行政文化则重科学、为民众、尚服务。行政文化又往往因不同的国度和民族形成不同的模式和色彩,美国的行政文化通常表现为民主、自由、积极、奋发的特色,德国的行政文化表现为重法、守纪、严正、整齐的特色,英国的行政文化则有尚典、守旧、泥古、重名的色彩。(2)社会性和积淀性。行政文化是一种社会积淀物,是人们在长期行政活动中知识、经验、理想、信仰、道德、价值的积淀,是通过长期创造、延续、传承而实现的。(3)整合性与多元性。行政文化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中,在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发展和治国安邦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在不同社会文化的冲突和交融中,由不同的区域和人群逐渐整合而成,不同的人群和区域使行政文化呈现出多元的特性。(4)普遍性与连续性。行政文化是连续的、持久的和无所不在的,行政文化一经形成将广泛地、持续地影响行政主体及其行政活动。(5)渗透性与隐蔽性。行政文化往往以比较隐蔽的形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渗透到各个行政组织和行政人员中,渗透到具体的行政活动中。行政文化的形成及其特性决定了行政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力量,其影响是巨大持久、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行政文化对行政管理的影响主要有如下方面。

一是对行政行为的影响。任何特定的行政活动无不受到行政文化的制约,无论是行政决策还是行政执行都是如此。行政文化通过人们行政心理、行政意识、行政思想、行政习惯对行政行为发生作用。行政文化对行政行为的影响是全面的、直接的,不仅影响行政决策是否果断、科学、可行,而且影响行政执行是否快捷、完整、灵活。具有自觉行政意识和进取行政思想的人,能够成为当机立断、独立思考的决策者和坚定、灵活的执行者;反之,则成为优柔寡断、固步自封的决策者和僵化、拖拉的执行者。开放型的行政文化氛围,会使决策者的行为具有开放、民主、效率倾向;相反,封闭型的行政文化氛围则会使决策者因循守旧,唯书唯上,思想僵化。民主型的行政文化氛围会使决策者的决策具有创造性、灵活性和综合性;相反,专制型的行政文化氛围会使决策者专横武断,刚愎自用。晦暗型的行政文化氛围会使决策者心胸狭隘,玩弄权术,争功讳过,造成行政风气腐败;相反,明朗型的行政文化氛围则会使决策者胸襟开阔,宽宏大度,公平正直,坚持原则,从而形成廉正健康的行政风气。当然,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人们判断决策者和执行者的标准是不同的。但无论评价标准如何,行政文化对人们行政行为的影响是巨大的。二是对行政观念的影响。行政文化对人们行政观念的影响是长远的、深层的。行政文化作用于行政活动往往是通过行政人员的观念、信仰、习惯来实现的,行政人员是行政活动的主体,在行政活动过程中,行政文化环境对行政人员的观念起着直接的决定作用,社会成员进入行政活动领域后,不可避免地带有原有行政文化影响下各种积极或消极的因素,并在一定的行政体系内和具体的行政活动中形成特定的思想观念。如官僚主义,高高在上,遇事推诿,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为政不廉,任人唯亲等行政观念很大程度上与封建的等级制度、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伦理道德等行政文化氛围有关。

三是对行政体制的影响。行政文化从多方面影响行政体制,这种影响和作用是潜在的、复杂的,

通过历史条件、地理环境、民族特性、文化心理、文化传统、社会制度、政治状况、经济水平等对行政体制发生作用。封闭的地理环境,落后的社会制度,较低经济水平下形成的崇尚权威,注重人治,讲求等级制的行政文化会产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相反,开放的地理环境,先进的社会制度,较高经济水平下形成的崇尚民主,注重法制,讲求平等的行政文化会产生民主色彩地方分权的行政体制。守旧、惰性、注重形式的行政文化会产生低效率的行政体制;相反,进取、勤奋、讲求实效的行政文化会产生高效率的行政体制。

总之,行政文化对行政管理的影响是广泛的、深远的,以致有人称之为“行政的非正式组织”,行政文化通过行政行为、行政观念、行政体制对任何特定的社会行政活动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不是直观的、简单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多样的、潜在的过程。

中国现代行政文化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新型行政文化,这既是中国传统行政文化在现代的延续,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在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的结果。近代以来,西学东渐,随着欧风美雨的荡涤,中国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锲合,一方面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另一方面表现为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融合。这种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同志和邓小平同志是典范,他们尽力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又力排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在反对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同时,强调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传统,如大同思想、辩证法思想和自强不息思想和谐地融合成一体,形成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成功地指导了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构建了中国现代行政文化的基本框架。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群众路线,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廉洁自律,坚持行政改革,优化行政组织,开始注重法制、效率,逐步走向开放,成了中国现代行政文化的主旋律。行政文化毕竟是在社会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必然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其积淀性和持久性难以在短期内消除。曾以璀璨而闻名于世的中国古代行政文化其精华与糟粕并存,既有统一性、严密性和实用性特点,又有专制性、封闭性和保守性特点,使中国现代行政文化在继承古代文化优秀传统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受到封建行政文化的消极影响。这些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

封闭而不开放。中国传统行政文化的封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古代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东临大海,西为高山沙漠所阻隔,中国古代文化几乎是在少有外来文化作用的条件下形成的。文化的封闭导致了很少向外开放,无法知道外界的信息,行政观念数千年一脉相承,行政体制世代相袭。

排异而非兼容。行政文化的封闭与行政文化的排异心理是分不开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曾是人们广泛接受的观念,在思想文化领域则表现为对外来文化的排斥。在这种文化背景影响下,人们对外界情况及其变化常常持不屑一顾的态度。长期以来的中华中心论、中华文明论导致对世界先进的行政管理水平和管理理论知之甚少,妨碍了行政观念的改变和行政技术手段的更新。

神秘而缺乏透明度。行政体系的封闭性和行政心理的排异性必然导致行政活动的神秘性。传统文化的非参与意识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观念根深蒂固,行政活动缺乏社会成员的积极参与和社会的有效监督,行政活动成了少数精英的治国安邦活动。

守旧而不思进取。农耕文明下的传统社会,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习惯于简单再生产,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求稳怕乱,不愿创新和改革。这种传统文化影响所及,使行政改革缺乏推动力,人事管理缺乏激励机制,人们对行政改革缺乏必要性和自觉性认识,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导致改革中止或迟缓,尤其是改革中涉及利益调整时更是阻力重重。

重形式而轻效率。传统行政文化中注重形式,官场办事讲究繁琐程序和规则,公文样式千篇一律,导致行政管理中爱做“官样文章”,办事拖拉,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决策迟缓,影响行政效率的提高和行政目标的实现。

重人治而轻法治。传统行政文化中治国安邦往往是重人轻法的,从先秦“有治人,无治法”,“法不能独立,……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荀子·君道篇》)到明清“有治人无治法,若不得其人即使尧舜之仁,皆苛政也”(《清世宗实录》)大体反映了这一点。中国历代法典中从来没有约束皇帝权力的条款,法自君出,权力支配法律,用人治事多为长官意志,以致人们习惯于接受能拯救自己的清官和救星,对保障社会正常运转和人民基本权力的法律无兴趣,不习惯用法律来捍卫自己的权利,人情风盛行。在行政活动中往往表现为行政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行政决策和执行缺乏法律的约束,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成为常事。

重权威而轻民主。传统社会定于一尊的皇权使权威观念影响至深。在行政活动中往往会出现独断专行,集权制,家长制,个人决策,行政民主难以得到体现。

重共性而轻个性。传统文化中以办事稳健、不出风头为为政的要诀,以致于行政人员在行政活动中思想僵化、保守,不敢开拓、创新,行政活动缺乏应有的弹性和活力。

追求等级而不尚平等。中国传统社会的等级观念是严密的,政治结构中的专制主义越严重,社会等级越趋森严,等级观念越趋强化,担任官职的高低与权力的大小,与社会地位的高低、财富的多少联系在一起。等级观念是中国古代社会封建官僚制发达的文化成因,这一思想观念在现代社会总是把一定的人与一定的身份或等级联系起来,不管是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还是文学创作,总是要与某一级别联系起来,“官本位”盛行,“官念”强烈。在行政活动中常常表现出极强的等级性和依附性,严重影响行政法制建设和行政民主进程。

注重大一统集权而缺乏必要的分权意识。传统的农业社会由于缺乏社会的凝聚力,主要靠外在的行政力量维持正常的运转。这使王权为核心的大一统观念影响至深,造成行政权力的无条件集中,“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史记·秦始皇本纪》)成了行政权力行使的惯例,事必躬亲成了勤政的典范,现代社会合理、必要的横向和纵向行政事权划分难以获得人们的共识。

注重治国经验而忽略制度研究和机构设计。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如何治国的文化是很发达的,对政治的解释,从先秦“政者事也,治者理也”(《国语·齐语》)到孙中山“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孙中山选集》下册第661页)。可见,对治国是何等注重。相反,对制度的研究和机构的设计却寥若晨星。但这种传统文化在现代行政活动中往往只注重行政经验和方法,忽略制度和机构是否合理,影响行政改革和机构精简。

综观中国现代行政文化,尽管从根本改变了行政本质和行政主体与人民的关系,逐步确立了以廉洁、服务为宗旨的行政文化,但这种行政文化在继承了我国古代行政文化优秀传统的同时,也残留了不少封建文化的弊端,既有现代文化的风采,又有传统文化的遗风,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矛盾体,一方面它以廉洁、效能、服务的精神,规范引导着行政人员,另一方面又以集权、封闭、保守、官僚主义压抑行政活动。行政文化中的这些消极因素常常使行政决策迟缓,背离科学,行政体制结构不合理,行政机构冗肿,行政人员缺乏责任感,行政执行推诿,官僚主义盛行,致使整个行政效率低下,不适应行政管理现代化的需要,尤其是与21世纪世界行政管理发展的趋势相去甚远。因此,行政文化建设,整合与再造中国现代新型行政文化是行政管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没有行政文化的现代化建设,就没有行政管理的现代化。由于行政文化的特点所决定,建设将是多方面的、漫长的,就目前来看应着重建设以下方面:

行政思想。重点清除残存于现代行政文化中的封建宗法思想、特权思想、专制思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奴化买办思想以及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坚持以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建立有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行政思想。同时,要积极吸收借鉴中外历史上一切优秀的行政思想,如中国古代行政思想中的经世致用、自强不息、天下为公的思想,近现代西方法治、实效的思想以及不断更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如侧重制度结构研究的早期组织理论,侧重人的社会心理关系研究的行为科学组织理论,侧重社会整体联系研究的系统论组织理论等,着重培养现代化行政管理需要的创造性、开拓性的行政思想,使整个行政思想朝着高效、开拓、开放、法制的方向发展。

行政心理。大量运用现代管理心理学,端正行政动机,改善行政态度,增强行政情感,改革行政习惯,保持公平的行政心理,确立正确的行政价值取向,建立真诚、乐观的行政情绪,加强行政心理的调适,着重运用组织管理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行政人员进行心理辅导,使行政人员的不良心理适应得到调适,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修养得到提高,以现代化行政管理的要求树立稳定、健康、和谐的行政心理,使整个行政心理充满活力和内聚力。

行政道德。在大力消除封建社会不良行政道德,加强社会主义行政道德建设的同时,积极挖掘和弘扬传统行政道德体系中的合理内核,如以群体为导向的行政价值观、以功绩为取向的行政规范,强调精政廉明的行政风范,注重反求诸己的行政道德修养方法。此外,还应借鉴、吸收国外行政道德中合理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成份,把高效从政、一心为民作为最根本的道德规范贯穿于整个行政活动中,做到在道德认识上,摆正行政人员与人民群众的道德关系,在道德感情上,养成行政人员对人民群众的爱心和高效满足人民群众的道德情感,在道德意志上,培养、锻炼行政人员具有克服困难去履行为人民服务的道德义务的能力和毅力,在道德信念上,养成行政人员的强烈责任感,在道德习惯上,养成崇尚高效、重视时间效率观念的道德习惯。

行政观念和行政意识。摈弃传统小农社会长期形成的狭隘和封闭、保守、依附观念,放眼世界,面对未来,在决策、执行上树立开放和进取、自主、服务的行政观念和意识。以行政管理现代化为目标,行政观念和行政意识建设的着重方向应是:由保守型到进取型,保守型观念和意识是以传统的秩序、宁静社会为土壤,而现代化的行政管理要求政府对动态多变的社会有全面的把握,只有进取型的观念和意识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由封闭型到开放型,现代社会是开放的社会,要求相应的行政文化特征,只有具备开放、参与的行政意识才能管理日益国际化、市场化的现代社会;由依附型到自主型,依附型的行政观念和意识是对权威的崇拜和依附,除了机械地执行指令外,对其余事情漠不关心,中国社会的日趋改革和开放,人们自主观念、责任意识与日俱增,行政人员在职权范围内自主处理一切事务是现代社会的要求;由领导型到服务型,传统社会的管理与计划经济的管理虽然有别,但高高在上、管理一切的观念是相似的,市场经济需要服务型行政文化,转换政府职能,要求政府增强社会的服务意识和行为已成为中国行政文化建设的方向。行政传统和行政习惯。大力消除几千年封建行政传统和习惯的影响,提倡行政民主,加强行政法制,重科学而非经验,重实效而非形式,重贤能而非亲故,增加行政的透明度和公开度,努力形成全社会参与行政决策和管理的习惯、氛围,造就社会监督行政决策与管理的机制。与行政管理的现代化相适应,行政传统和行政习惯的建设主要方向应为:由全能型到分化型,随着现代社会事务的日趋复杂多变,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所承担的只应是其中的一部分,相当部分职能要由社会自身不同性质的组织来行使,政府不能过多干预,分化型是现代行政管理向参与型、服务型发展的必然要求;由松散型到效能型,现代化的行政管理讲究的是成本和效率,在市场经济日趋成熟和国际化竞争的冲击中,科学定编、裁减冗员、增强服务、提高行政效率、节约行政成本成为21世纪行政管理追求的目标;由集权型到参与型,参与型不仅是以行政主体积极参与为特征,而且行政客体对主体的行为内容及方式也会积极施加自己的影响,现代社会的发展日趋强调参与型的管理,强调被管理者的能动作用,为适应现代化行政管理的需要,我国参与型的行政文化中,不仅要包括行政主体对决策活动的影响与参与,而且还要包括行政活动的社会受体对行政活动的影响与参与;由人治型到法治型,现代化的行政管理讲的是法治,强调法的至上性,要求制订完善的行政法规,依法行政,对行政权力的拥有进行明确的界定,对行政权力的行使进行严格的规定,这是行政管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行政管理的现代化不仅是行政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更是行政文化的现代化。因此,行政文化建设必须以现代化的行政管理为依归,形成自觉的行政意识,开放的行政观念,优良的行政传统,良好的行政习惯,科学的行政思想,正确的行政价值,积极的行政理想,健康的行政心理,高尚的行政道德。当然,建设现代化的行政文化,对行政文化的整合与再造,绝不意味着否定我国传统行政文化的合理部份,而是在继承、弘扬我国优秀行政文化的同时,借鉴外来文化,从国情出发,

积极吸收中外现代科学文化中合理的行政文化因素,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行政文化。

河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河北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旅游管理 河北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虽然河北省具有许多优秀地文化旅游资源,但其文化旅游行业地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旅游业与其他行业地关度很低,旅游行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文化旅游行业进行整合、调整结构、与其他产业联动发展等发展建议. 河北省明确提出要“依托华夏文明核心区和燕赵文化根基深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文化旅游在未来地旅游业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地作用,加强对文化旅游产品地开发与营销,是促进河北省旅游业经济效益提高地重要手段. 一、河北省地文化旅游资源简介河北省文化旅游资源地总体特征是:总量庞大,类型多样,分布广泛,某些资源具有国内独占性和世界性,与京津大都市群有很强地关联性和互补性,但多种资源不具备协调性,空间配置不平衡.综合来看,河北省地文化旅游资源有以下几个特点:(1)文化旅游资源地域广阔、数量众多整体而言,自然地貌呈现以平原为主地多样性,体现出从塞外到中原过渡地自然地貌与环境特征.北部以承德避暑山庄皇家园林文化、张家口坝上草原文化为主;东部以秦皇岛北戴河海洋文化为主,;中部是以保定为主地冀中平原红色旅游文化. (2)文化旅游资源地方特色鲜明,保持了民间地质朴性燕赵大地古为边陲之地,与游牧民族交往融合,素来有豪迈英武地气概,在河北地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上也体现了这一气概.如戏曲、曲艺唱腔高亢激昂,歌

舞风格落落大方,武术、摔跤风格刚劲粗犷,许多杂耍表演也十分豪壮.河北梆子、石家庄丝弦、滦南评剧、徐水花狮、沧州落子、井陉拉花、定州秧歌、清苑哈哈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独树一帜,并且大量保留着传统地表现手法和风格,受到外来文化地冲击很小. (3)旅游容量宏大,可进入性强河北省文化旅游资源遍布全省,而且环绕北京和天津,这种独有地地理位置是其他省份不能相比地.从北京南下地列车都经过河北境内,每到旅游旺季,都会开通从北京到承德、北京到秦皇岛等多条旅游专线.有多个高速公路进出口,境内有津浦、石太、京广等15 条铁路干线.河北地海运条件便利,东临渤海,省内有京唐港、秦皇岛港以及黄骅港等.加之河北省迅速发展地航空交通,更使河北省具有很好地进入性,为河北省聚集人流、发展旅游起到强有力地促进作用 二、河北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河北省文化旅游地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与其丰富地历史文化资源所孕育地巨大潜力相比,其文化旅游业地发展还有很大地差距.具体来说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布局结构散乱河北省地文化旅游资源不少,但大多数文化旅游产品线路没有统一连贯起来,很多线路都是自成一体,没有进行合理整合.目前国际上旅游市场多以文化型、度假型以及复合型旅游产品为主,而河北省仍以传统地观光旅游产品居多,商务型、文化型旅游产品没有形成规模,这是导致河北文化旅游发展缓慢地重要原因之一. 而且河北省处在北京地外围,内环京、津,与其地域相连,文化背景 相似,很多旅游景点相近、甚至雷同.但河北旅游发展地各项条件

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及前景展望

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及前景展望 一、中国文化演艺产业有望成为继电影产业之后的下一个爆发性行业 从整体文化产业来看,根据美日等发达国家经验,在人均GDP 达到3000美元之后,文化产业消费需求有一个快速增长的过程,一直持续到人均GDP迈过3万美元之后才有所放缓。2012年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6100美元以上,目前正是文化消费需求快速释放的过程。 文化行业的快速增长已经在电影产业得到了验证。与电影行业一样,演艺行业也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演艺产业的规模大,产业集聚化程度高。 国外演艺市场一般都集中在特定的区域,剧场密集的分布创造出相互烘托、相互宣传、相互刺激的气氛,扩大了观众的整体数量。密集的剧场分布形成一个剧场群落,对于培养戏剧观众和戏剧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带动了旅游、饭店、购物、交通等周边行业的快速发展。 国外演艺市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众所周知的纽约百老汇聚集了时代广场附近12个街区以内的39家剧院共计47962座,有100多个舞蹈团、近60个音乐团体常驻于百老汇剧院区

进行演出,年票房直接收入为12亿美元左右,间接经济效益在43亿美元左右,相比之下,整个北美的电影票房收入也只有100亿美元。 与电影相比,演艺市场呈现更加小众化、消费高端化的特点,但是中国的演艺产业也面临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1、民众尤其是二三线城市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和对户外娱乐消费升级的需求; 2、政府政策对文化演出市场和民营经济的支持; 3、演艺人才队伍的繁荣发展; 4、演艺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将会快速提升。 中国的演艺市场正在进入爆发性的发展阶段,目前是最佳的抢占市场战略发展阶段。 二、旅游行业是成长型的朝阳产业,“主题公园+旅游文化演艺”的模式最有竞争优势 旅游产业是消费升级最核心的产业之一,是典型的成长型朝阳产业。2013年,尽管遭遇政务消费减少、禽流感疫情和国外游客减少的不利环境影响,我国的旅游行业依然实现高于GDP的增长水平。 在“三公”经费压缩的背景下,国内旅游仍然实现较好发展,说明大众消费是国内旅游发展的坚实基础;此外,出境旅游较快发展,境外消费大幅增长。

智慧旅游平台建设方案

南长街区无锡 智慧旅游平台建设方案(草案)智慧传递文化便捷提升活力 无锡上铉文化方案策划/无锡登极科技技术支持

项目概述章第1项目背景 1.1.目前,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装备改造和提升旅游业,正在成为新时期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新型科学技术不仅创造出大量新的旅游业态和新的旅游需求,引导新的旅游消费,还将极大地推动服务方式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我们提出的智慧旅游平台(SMART TOUR PLATFORM,以下简称STP)是以智能化、信息化为代表的科技进步以及现代商业模式的创新,将推动南长街旅游业转型升级。特别是正在推行的“三网融合”,将促进不同网络之间的信息兼容,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传统的旅游消费方式、旅游经营方式和旅游管理方式,将推动旅游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运行模式发展,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 STP在技术上立足于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如智能手机、IPAD等),实现在目标人群中实现主动感知南长街旅游资源、商业活动和旅游者等方面的信息,实现各种信息互动,方便景区管理者、商业单位和旅游者之间的信息对流,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的效果,通过科技手段实现南长街景区更加优质的服务。STP有以下4个特点: 1.全面物联——智能传感设备将旅游景点、文物古迹、公共设施、商业单位物联成网,对旅游产业链上下游运行的核心系统实时感测。 2.充分整合——实现全区景点、商业单位、交通等资源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连接和融合,将数据整合为旅游资源核心数据库,实现多渠道系统接入(如二维码、3G系统等),完成STP的多元性整合。 3.协同运作——基于STP,实现南长街区旅游产业链上下游各个关键系统和谐高效地协作,达成本区旅游系统运行的最佳状态。 4.创新技术——我们采用目前先进的云计算、3G、及智能互动技术设施之上进行科技、业务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应用,为南长街区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系统设计依据 1.2.《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连网络层安全协议》(GB/T 17963) 《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93) 《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GA/T75-94)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行业标准》(GA70-94) 《公安交通电视监视系统验收规范》(GA/T509) 《安全防范系统验收规则》(GA308/2001)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GA/T367)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

文化旅游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点

文化旅游系统2010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点 系统各党支部: 2010年我们管委会、文化旅游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干部职工文明素质提升为重点,以文明示范带动工程为载体,切实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积极抓好未成年人“十件实事”相关工作,紧紧围绕打造凤鸣文化旅游名镇战略,以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创建省级旅游强县为重点,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建设和谐、活跃、充满活力的的文化旅游系统,为促进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一、深化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 围绕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实现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各党支部要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十七届 1

四中全会及县委十五届八次全会精神,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着力解决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等实际问题,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打造凤鸣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和谐、活跃、充满活力的文化旅游系统目标上来。 二、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深化思想道德建设 按照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并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和群众性创建活动全过程。一是开展好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大力宣传践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组织好“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推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进机关、进单位、进社区、进农村。二是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以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为重点,教育引导人们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不断丰富“我们的节日”文化内涵。三是组织好“爱国歌曲大家唱”活动。在城乡基层广泛开展歌咏比赛,充分展示人民群众热爱祖国、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四是开展“创文明机关、文明系统”活动、大力培育文明新风,各单位要通过树立典型,表彰先进等形式,进一步弘扬正气,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努力开创人人为创建文明系统尽智出力的新局面。五是开展周文化宣传活动。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之根、华夏文明之源的周文化底蕴,凝聚人心,激发活力,促进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为弘扬周文化,打造风鸣全国文化旅游名镇做出新的更大 2

【最新】文化旅游发展背景综述-word范文 (2页)

【最新】文化旅游发展背景综述-word范文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 文化旅游发展背景综述 文化旅游发展背景综述文化旅游发展背景综述文化旅游发展背景综述更多内容源自幼儿 产业背景 文化旅游市场基础山阳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市场所需,大势所趋。产业的形成依赖于市场的需求,有什么需求就会出现什么行业,当市场需求发展到一定程度,相应的产业就会应运而生,而文化旅游产业的市场潜力可以说十分巨大。据国家有关部门披露,201X年以来,全国居民生活消费中用于文化和旅游的消费,平均每年以5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世界旅游组织断言,文化旅游必将成为人们生活的新时尚,而中国必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国,而山阳文化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区位优势明显,距离西安较近,而与西安的旅游资源又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可以融入陕西文化旅游资源大省的行列,借助较为成熟的文化旅游市场,发展山阳文化旅游。此外,山阳县作为商洛市的旅游副中心的定位,地处陕鄂交汇的区位,使它能吸引来自南北两方的游客。同时,这里文化的包容性,地理环境的避难性,自然环境的舒适性,使得这里必是人们修养身心的一个良好选择,恰恰符合现代人的需求。因此,这样的文化背景,促使山阳文化旅游必然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山阳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是凭空设想,而是前景光明。文化旅游产业基础山阳已经加大对天竺山、漫川古镇等重点文化旅游区的建设推进。发展战略 山阳拥有开发旅游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背景和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应在文化旅游强国的宏观背景下,依托良好的市场背景,凭借已有的产业基础,以旅游产业为载体传播旅游文化,实现山阳产业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山阳的旅游发展过程中,应围绕“生态、文化”的旅游产业进行发展定位,整合区域内的文化资源,以南北交融、秦风楚俗、多种宗教共生文化、红色文化、水道边关的商贸文化等为核心载体和底色,助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进一步使地方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走出一条“文化与山阳”共荣的路子。发挥山阳作为“北通秦晋,南联吴楚”的文化资源优势,以“秦风楚韵、南北共融、宗教共生”等文化为核心,突显“和祥共生”的内涵,以文化促旅游,以旅游传文化,将山阳建设成为最富“和祥共生”的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山阳县文化旅游的发展必须进行以下5个方面战略选择。确定鲜明主题,实施品牌战略鲜明主题和品牌是游客产生强烈印象与深刻体验的有效手段。山阳发展文化旅游,必须在“特”字上做文章,应以丰富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军事文化,特色的民俗文化等为主体资源,围绕这些资源,找出他们的核心突破点,进行整合提升,加大深度开发,实施品牌战略。加强区域合作,构建旅游网络适应客源市场的不同需求,山阳县应加强旅游产品为整合包装,可以推出多条旅游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和多样化的文化旅游产

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史

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史 孔若水1006101207 中国旅游历史很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并且从未间断过。这几千年的时间里,中国旅游逐渐发展为一种文化。 早在几千年前的神话传说中,就出现过好多类似于现代的旅游的事情,比如皇帝“作舟车以济不通,旁行天下”。尧舜禹都曾经云游四方。大禹为了治水,走遍了九州,三过家门而不入。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与故事虽然属于虚构的畴,但依然是远古时代人们现实生活在某种程度上的客观反映。它们至少说明:旅游几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天性。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旅游的第一个重要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道路交通比商周时期有了提高,商旅因此而兴盛,于此形成了中国早期的旅游思想。 此时期,交通比以前有所发展。陆路交通方面,当时已有“国中之道”和“野鄙之道”的区分。驿路四通八达,形成了陆路交通网。还有许多历尽艰难筑成的道路工程,如国修筑的褒斜道栈道,齐鲁建设的黄淮交通网络等。水陆交通方面,这时期不仅利用自然河道,还广为开凿人工运河。比如吴国开凿的邗沟,国开凿的鸿沟等等,大大便利了南北航运。此时的造船业已较为发达,吴越两国是其代表。战国时期中国的造桥技术也臻于成熟,国建造的中渭桥是中国古代相当著名的一座桥梁,充分显示了当时造桥技术的高超。随着旅行活动的频繁,此时期的旅游业也有较大的发展。 此时期各诸侯国为了自己的生存与争霸,竭力发展经济,并非常

支持商业,因此商业旅行十分兴盛。而君主贵族的狩猎旅游活动十分普通,楚襄王、蔡灵侯、楚昭王等人都是典型的旅游君主。此外,民间的旅游娱乐活动已相当普遍。此时期的孔子就是一位大旅行家。他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周游列国,足迹遍及、、、四个省份。 汉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初盛期。远行成为这一时期的旅游活动的主要特色。 始皇统一全国后,规定车宽一律六尺,一边通行全国。水路交通方面,凿修了长34公里,沟通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的灵渠,使南方地区只经水路便可与中原荆楚吴越相通。汉武帝时,国力强盛,相继修筑了“回中道”、“褒斜道”、“子午道”等,并最终形成了以京城长安为中心向四面辐射的交通网。汉代又不断开拓对外交通。当时有著名的丝绸之路,还有一条通向南方的“灵关道”。汉时代的交通工具较以前也有很大发展。 此时期的旅游活动中,最突出的是帝王巡游,代表人物是始皇和汉武帝;使者远行,突出实例是骞通西域;学者周游考察,典型为司马迁周游写《史记》。 旅行与旅游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在进行一种文化交流,不同的旅行者就是不同文化的传播者。汉时代,通过众多的旅行者,中国文化从东西南三个方向与外部世界展开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广泛交流。 而且,游记在此期间萌生。比如枚乘《七发》和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除游记外,汉时期还有一些反映旅游活动的诗歌。

旅游文化

名词解释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的精神与物质的整个复合体。 旅游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是一种文明形式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系统,是旅游者这一旅游主题借助旅游媒介等外部条件,通过对旅游客体的能动的活动,碰撞产生的生活方式文化现象和生活方式文化关系的总和。 旅游主体:即旅游活动的主体、狭义上指旅游者。 旅游主题文化:是旅游主题在旅游过程中形成共有文化现象的综合。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交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带有一定倾向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 景观:凡是可以作为人类欣赏对象的自然的或人文的景物或现象称为景观。 地域文化:是一个由紧密联系,由具有因果联系的各个文化要素(语言、习俗、宗教、服饰等)整合而成的文化复合体。 文化转型:一种深层次的、根本性的文化变迁,与社会的变迁和人的变化。 旅游目的地:是旅游者前往旅游的国家或地区,能够使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追求旅游客体。 旅游目的地形象:就是旅游者关于旅游地综合性、概括性的认识和印象,是旅游地内在的历史文化蕴含和外在特征的表现。 旅游介体:指向旅游主体提供各类旅游服务,帮助旅游主体顺利完成旅游活动的媒介。

旅游介体文化:指各类旅游介体在长期的旅游发展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完善的共同文化理念、价值取向、行业精神、行业规范、行业氛围等方面的总和。 旅游客体文化:是指旅游文化系统中以旅游客体自身文化价值为基础,融合旅游课题的背景文化及来自旅游主题的文化审美投射等因素而形成的综合体。 简答题 文化的综合性定义: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由历史衍生及选择而成的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它通过符号的运用使人们可得及传授,并构成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文化的要素:物质要素和层面、行为要素和行为方式、心理要素和精神层面。 文化的特征:创造性、时间性和空间性自由性、开放性、历史性、对象性。 学界对旅游文化概念的理解:旅游+文化说、总和说、民族文化说、主客体说、碰撞说。 旅游礼俗:卜行,祖道,送行,饯饮,唱离散曲,赠言,书报平安,软脚、洗尘、接风。 旅游文化概念的理解应把握的原则:旅游文化是一个系统、一个整体;旅游文化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旅游文化是旅游者主体的文化;旅游文化是一种渊源于历史的生活结构体系,偏重于精神。

旅游行政管理

第一章复习思考题 1 如何理解行政管理的概念、性质和特征? 答:1行政管理概念:行政管理是国家各级政府机关及国家权利为基础,以国家法律为依据,通过履行特定的职能,对国家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推行和管理活动。 2 政管理的性质和特征 (1)行政管理行驶的是公共权力 (2)行政管理推行的是公共事务 (3)行政管理谋求的是公共利益 (4)行政管理承担的是公共责任 (5)行政管理追求的是公开、公正等和公平 2 旅游行政管理的概念什么? 答:旅游行政管理: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通过其授权的旅游管理职能机构,运用国家权力,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对旅游业进行引导、规划、监督、协调和服务等一系列行政管理活动的总称。 3 旅游行政管理有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答:1旅游行政管理的主体:以各级政府的旅游管理职能机构(从国家到地方的各级旅游局及其工作人员)为核心,以政府旅游相关职能部门(涉及旅游管理业务的单位和工作人员)为延伸,以旅游社会团体(旅游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为补充的开放式和多元化网络结构。 2 旅游行政管理的客体:社会上所有为旅游者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单位和个人所形成的旅游全行业以及政府旅游行政管理机关的内部事务。包括直接为旅游者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旅游企业(旅游住宿业、餐饮娱乐业、旅游吸引物业、旅行社业、旅游商品业和旅游交通业),旅游信息提供和传播机构、旅游策划和咨询机构、旅游教育和卫生机构以及旅游社团组织等。 3 旅游行政管理手段:(1)政策与法规手段;(2)规划和预算手段;(3)指导和引导手段;(4)沟通和协调手段;(5)检查和制裁手段;(6)扶持和服务手段。 4 旅游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是什么? 答:旅游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运用行政管理学和旅游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和探索一个国家和地区运用国家权力,对当地旅游行业进行有效管理的行为、现象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旅游行政管理学的学科性质:政治性和社会性行统一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性和应用性相统一的部门应用科学;综合性和独立性性统一的交叉边缘科学;规范性和动态性相统一的变化发展科学。 第二章复习思考题 1 旅游行政管理环境的概念 答:旅游行政管理环境:影响旅游行政管理系统运行的各种因素的总和称之为旅游行政管理环境。外部环境:政治、经济、社会、法律、文化、教育、科技、人口、资源、自然环境等因素。内部环境:行政组织、管理职能、行政领导和个人等因素的。 2 旅游行政管理环境的主要类型 答:1自然环境:指影响旅游行政管理系统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如天文气象、土地水源、矿藏森林以及由各种动植物构成的生态系统。 2旅游行政管理的经济环境:对旅游行政管理有重要影响的各种经济要素的总和,它包

(完整版)我国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意义与作用

我国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意义与作用 文化旅游产业把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抓住了文化与旅游的内在联系,顺应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融合的规律,明确了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因此,当前与未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在我国具有重要意义与作用。 第一,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有利于促进我国旅游产业新格局的形成 新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对旅游产业不断提出新要求,旅游产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面调整和提升的新时期,而此时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带来了新的活力不仅如此,在新一轮的产业整合与竞争中,旅游产业新格局的形成必将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相联系可以说,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旅游产业新格局的形成。 第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有利于促进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总体档次低,发展方式落后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一方面有利于用文化来提升旅游产业的品味与档次,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通过旅游业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载体,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再创新与产业化,实现从单一的文物观光型向文化体验型转变,既弘扬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又塑造现代文化,实现旅游产业由量到质的转变,从而推动旅游经济的全面发展。 第三,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融合有利于旅游产业功能的完善旅游产业不仅具有解决劳动者就业带动经济发展的功能,更具有促进人们身心健康知识增加,境界提升的功能过去一味地强调旅游产业的经济功能,而其它功能功能被弱化现代旅游业教育与提升人们境界的功能越来越突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推动以公益目的教育目的文化传播目的为主导的旅游产业的发展。 第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融合有利于促进先进文化的传播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通过推出一批文化创意产品,让静态的文化资源活起来,使静态文化动态化,地下文化显性化,从而既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与先进部分,又有利于建设现代文化,促进先进文化的广泛传播。 第五,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融合有利于促进旅游目的地品牌价值的充分兑现一般来说,文化旅游目的地是文化遗迹品位高分布密集的地方,在国内外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与品牌价值,是该地区或国家一张重要名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有利于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品位,促进旅游目的地价值的充分兑现。

浅谈智慧旅游的创新应用

导语: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如何才能在稳中获胜?政府的主导作用应该如何发挥促进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呢?如何更贴近游客心理,设计旅游产品或服务项目呢? 智慧旅游概念分析 在开始话提前,我们先认识一下“智慧旅游”。智慧旅游,是旅游业态中新提出的一个概念,它的提出是来源于几十年旅游行业信息化基础。我们很容易在网络上搜到:智慧旅游,利用物联网、云计算、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新一代通信等技术,并结合现代企业管理和公共服务理念,改善游客感知环境与旅行体验、提升企业经营能力和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促使生态、文化、社会和经济的综合价值最大化,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智慧旅游是新技术的应用,主要是计算机、信息化的技术,也包括人工智能和物联网传感器的技术。技术应用的最终的目的一定要改善三个方面:第一是面对个人的游客的体验;第二是企业的经营能力;第三是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这些服务能力的改善一定要结合现代管理理念、企业的管理理念和公共服务的理念,这样信息化和技术才有依存的概念和标准,才能实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现在人们不再强调智慧旅游就是个人旅游过程当中的游客改善的体验,更多的总结为企业经营能力和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因为游客个人的智慧旅游改善,也是企业经营能力和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而带来的。智慧旅游应该体现的是多种技术应用创新条件下的旅游行为、旅游产业和旅游资源之间耦合化的一种社会形态。在这种状态下,信息化和物联网的技术能够和旅游产业整合融合在一起,这样,智慧旅游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智慧旅游作为一种耦合的社会状态,涉及到的政府、企业和游客三个方面,有不同的创新应用模式。对于政府来讲,主要是旅游智慧化服务和管理,对于企业来讲是网络化的运营和智能化的设施,对于游客来讲就是智能的旅游。 政府公众资源的智慧引导——整合协调 政府的智慧旅游,是借助信息化的手段,促使旅游公共资源的合理安排、整合协调、发挥其对旅游信息公众化服务、行业规范性指导的产业推动等政府职能。 以政府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为例,需要面向每一位来本地旅游的个体提供各类信息支持,建立一个旅游公共服务系统。通过呼叫中心,网站在线咨询系统,大规模显示屏,手机移动终端等智能设备将旅游信息推送到每个人的手上。这样不仅为游客提供了这个性化的服务,鼓励其在政府公共平台上寻找信息,还能使得游客“行到哪,知到哪”。另外,政府内部的电子政务系统、办公系统等,也是智慧旅游的一部分。 企业商务运营的智慧优化——增加效益 企业智慧旅游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导入和智能设备的应用,能够优化企业运营的效果,最简单的就是节约成本、增加效益。 智慧化工具的运用在各个行业已很大规模,不论是服务行业,还是工业企业,都在使用ERP系统内部办公系统。比如:一家大型国际旅行社有着数百家加盟门市,为了实现旅游产品、游客信息的共享建立一个内部管理系统。各个门市只要输入用户名和密码,既可查看所有上传的旅游产品、团队收客情况,还能得知游客、导游、接待社的信息资料,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在线交易、团队接待监控。对于企业来讲,除了自身的信息化之外,还可以

旅游行政管理

1.旅游行政管理: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通过其授权的旅游管理职能机构,运用国家权力,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对旅游业进行引导、规划、监督、协调和服务等一系列行政管理活动的总称。 2.旅游行政管理的构成要素:旅游行政管理的主体——明确谁是管理者(Who)旅游行政管理的客体——明确谁是被管理者(what) 旅游行政管理的手段——柔性化(how) 3.旅游行政管理的特征:特殊性、权威性、综合性 4.旅游行政管理中的基本关系1、旅游行政管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旅游行政管理的主体和客体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物质利益和经济联系。而是主体对客体进行制约、监督和协调,进行业务的指导,提供信息和服务的关系。2、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与政府综合部门之间的关系原则:分清主次,有序管理(该谁管 的谁管)3、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 4、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与相关行业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 5.旅游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一、旅游行政管理国际化二、旅游行政管理功能社会化三、旅游行政管理组织综合化四、旅游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五、旅游行政管理过程公开化六、旅游行政管理手段现代化 6.旅游行政管理环境:影响旅游行政管理系统运行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7.旅游行政管理环境的构成:旅游行政管理系统的外部环境、旅游行政管理系统内部环境 8.旅游行政管理环境的类型:1、旅游行政管理的自然环境2、旅游行政管理的经济环境3、旅游行政管理的政治环境4、旅游行政管理的文化环境5、旅游行政管理的国际环境 9.旅游行政管理与环境的平衡和互动:一、旅游行政管理受环境的影响产生和发展二、旅游行政管理必 须与行政环境相适应三、旅游行政管理必须满足行政环境的需要四、旅游行政管理要能动地利用和改造 行政环境五、旅游行政管理与环境的平衡状态和互动关系 10.体制:一般是指某一个组织的制度(机构设置)及运行方式(职权划分、管理制度),其实质是权力 关系的制度化、程序化。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是国家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对旅游业实施管理的组织结构体系和运行制度的总称。 11.影响旅游行政管理体制的因素:国家经济体制的影响、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的影响、国家民族传统文化 的影响 12.旅游行政管理体制的主要模式划分依据:以权力归属为核心(权力归属的不同)一、首长制、委员会 制与混合制。划分依据:根据行政组织最高决策权归属人数的多少二、层级制和职权制三、集权制、分权制四、完整制与分离制 13.首长制基本特征:行政首长对行政机关各种事务拥有最终决定权 14.在旅游行政管理中的运用:改革开放初期的较多采用委员会制。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逐渐转为首长制和混合制。 15.注意:各级旅游局在设立职能部门时,要根据实际需要,各级旅游局之间的部门不必一一对应。每一 级旅游局相应的职能业务部门之间又存在着逐级递进的业务指导和行政领导被领导关系。在旅游行政管理活动中的运用:我国的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是以完整制为主、以分离制为辅。 16.中国旅游行政管理体制的发展与改革;1.中国旅游行政管理体制的创前阶段(1949—1963年)管理体制:政企合一的体制。旅游的性质:旅游被看作是外事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政治服务的。2.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代行政府的旅游管理职能(1954~1964年)管理体制:政社合一,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合署办公。 17.旅游的性质:是外事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为政治服务,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功能。3.中国旅游行 政管理体制的滞停阶段:“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旅游管理体制(1966~1977年) 管理体制:“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与“国旅总社”合一的体制。旅游的性质:旅游业出现了很大的倒退,由于政治的需要勉强维持了一些政治宣传和外事接待活动。4.改革开放之初的旅游管理体制(1978-1980年):旅游行政体制改18.革的起步、5.“六五”时期的旅游管理体制(1981~1985年) :旅游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19.中国国际旅行社;新中国第一家经营国际接待业务的全国性机构,当时隶属于公安部,外事接待的事业单位,代行了政府管理职能。1964年12月1日,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简称旅游局)正式成立。20.《关于发展旅游事业的请示报告》将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改为直属国务院的中国旅游游览事业管 理总局(简称国家旅游总局),由外交部代管中央成立17人的旅游工作领导小组,耿飚是组长。

2016年中国文化旅游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2016年中国文化旅游产业未来发展趋势(一)中国文化演艺产业有望成为继电影产业之后的下一个爆发性行业 从整体文化产业来看,根据美日等发达国家经验,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之后,文化产业消费需求有一个快速增长的过程,一直持续到人均GDP迈过3万美元之后才有所放缓。2012年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6100美元以上,目前正是文化消费需求快速释放的过程。 文化行业的快速增长已经在电影产业得到了验证。与电影行业一样,演艺行业也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演艺产业的规模大,产业集聚化程度高。 国外演艺市场一般都集中在特定的区域,剧场密集的分布创造出相互烘托、相互宣传、相互刺激的气氛,扩大了观众的整体数量。密集的剧场分布形成一个剧场群落,对于培养戏剧观众和戏剧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带动了旅游、饭店、购物、交通等周边行业的快速发展。 国外演艺市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众所周知的纽约百老汇聚集了时代广场附近12个街区以内的39家剧院共计47962座,有100多个舞蹈团、近60个音乐团体常驻于百老汇剧院区进行演出,年票房直接收入为12亿美元左右,间接经济效益在43亿美元左右,相比之下,整个北美的电影票房收入也只有100亿美元。 与电影相比,演艺市场呈现更加小众化、消费高端化的特点,但是中国的演艺产业也面临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1、民众尤其是二三线城市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和对户外娱乐消费升级的需求; 2、政府政策对文化演出市场和民营经济的支持; 3、演艺人才队伍的繁荣发展; 4、演艺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将会快速提升。 中国的演艺市场正在进入爆发性的发展阶段,目前是最佳的抢占市场战略发展阶段。 (二)旅游行业是成长型的朝阳产业,“主题公园+旅游文化演艺”的模式最有竞争优势 旅游产业是消费升级最核心的产业之一,是典型的成长型朝阳产业。2013年,尽管遭遇政务消费减少、禽流感疫情和国外游客减少的不利环境影响,我国的旅游行业依然实现高于GDP的增长水平。 在“三公”经费压缩的背景下,国内旅游仍然实现较好发展,说明大众消费是国内旅游发展的坚实基础;此外,出境旅游较快发展,境外消费大幅增长。 旅游行业是政府大力支持的产业。政府相继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关于

分析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

分析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 近年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当前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壮大也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工业化经济向服务业经济的转型,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创意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我国现代经济增长的新热点。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旅游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行业,旅游是一项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在旅游产业当中,文化是旅游产业的灵魂,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所享受的也是旅游产业当中的文化内容。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我国旅游业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对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重视文化产业,将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紧密结合,从而推出不断满足当代人们需求的服务。本文就我国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引言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 部分,两者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现代事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迎合当代人们的需求,许多产业开始积极探索共同发展之路。近年来,伴随着创意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同产业相互

交叉发展的现象不断增加,产业融合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在我国,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两大新兴产业,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走的更远,发展的更好,就必须顺应产业融合的要求,不断推出新的业态和产品形式,开拓新的市场,走差异化竞争道路,从而获取更大的 收益。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述 随着创意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越来越多的文化企业认识到创意的重要性,纷纷发展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创新为核心的一种新兴产业。这种产业着重文化形式、内容的创新,通过文化创意产业来不断满足当代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从而为文化创意产业赢得市场。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的享受也越来越高,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与我国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其在我国当前社会主要囊括了应试、动漫、传媒、表演、雕刻、广告等多个行业。新经济时代的创意产业对物质资源依赖度不高。文化产业属于创意产业,文化作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一大行业,文化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对我国人民有着很好的鼓舞作用。时代在发展,文化对创意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文化产业对文化创造力和创造型人才有更迫切的需求。而文

国内外文化旅游典型案例梳理

国内外文化旅游典型案例梳理 世界各地文化旅游的体系大体都是通过文化资源、旅游消费与供给以及产业政策引导等几个方面来体现的,而各个地区又略有不同:在自身文化资源特色的基础上,美国更多体现出的是一种自由、开放式的管理模式,即鼓励地方及产业自主发展,联邦政府给予必要的政策引导及经济补助;欧洲则通过合作框架或者政策性引导措施的出台,鼓励国家或是内部城市间的合作与联合,继而强调欧盟整体在国际的竞争地位;日韩等亚洲国家则是通过突出发展自身在资源、交通或产业等某些方面的优势条件,并且做到扬长避短,从而取得了良好的营销效果。每个地区或城市的文化旅游发展应该说都有自己的特点,本文只能将欧洲及美国等发达国家或地区及部分亚洲城市的文化旅游发展情况进行简单梳理,希望能将文化旅游的主要方式有所体现。 一、国外文化旅游典型案例 (一)美国文化旅游产品的象征:“米老鼠”与迪斯尼 2003年11月福布斯公布了“全球十大虚拟人物财富榜”,米老鼠与哈利波特、皮卡丘等十个虚拟人物登上了荣誉榜并名列榜首。当今世界凡是媒体可到达的地方,尤其是少年儿童,80%以上都知道“米老鼠”、“唐老鸭”和著名的“迪斯尼乐园”。我们回顾它的发展史并分析其营销手段和策略,对新世纪建立文化的中国、文化产业的中国和文化发达的中国应该说都不无裨益。 米老鼠的创始人沃尔特·迪斯尼拥有对新事物、新技术的高度敏感、浓厚兴趣和永不间断的创新能力,这是推动米老鼠从一个普通的动画角色发展成为世界娱乐业帝国形象的根本动力。他的创新体现在多个方面。第一,他和他的同事们创造了独特的迪斯尼动画电影造型特征原则。主要表现在迪斯尼动画电影经由米老鼠及系列片的尝试,逐步建立出写实与卡通化为原则的造型特点。第二,迪斯尼和同事对于新技术的不断采用也是“米老鼠”受到欢迎的关键因素之一,具体体现一是由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二是由黑白片到彩色片。 沃尔特·迪斯尼的可贵,就在于他不满足做一个出色的动画片画家,而是在一群志同道合伙伴的参与下,成立了一家专业的动画制作公司,从“创意内容”核心层出发,逐步扩大到“产业基地”,用现代工业化流水线生产的方式,大批量制作动画片并把它们销往世界各地;同时,又为米老鼠、唐老鸭等卡通形象申

文化旅游产业现状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最好的载体。没有文化,景区的生命力是不可能长久。只有将旅游和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大旅游中有机融入大文化,将文化思想、文化意识、文化理念、文化内涵和文化手段始终贯穿于旅游开发与建设的全过程,做到文化和旅游的全面对接、全面融合、全面整合,促进传统的文化、旅游产业升级,真正意义上实现文化和旅游产业的互利互惠,实惠文化兴盛、旅游强盛的最终目的。 一、云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现状 1.旅游发展理念不断创新。2008年年底,省委、省政府召开了“云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工作会议”。会议全方位提出了文化与旅游两个新兴产业互促的原则、目标、战略和重点工作等,必将推动云南文化与旅游两大产业的快速、协调发展。云南省旅游发展理念的提升为实现旅游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互动,对于加快建设旅游强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云南是文化、旅游资源集聚区,但同时又是自然生态和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脆弱区,一经破坏就难以恢复。发展和谐旅游凸显了旅游与文化的利益相关性、共生和谐性,要求以科学开发促进合理保护,以合理保护推动科学开发,使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合。 2.民族民间文化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和传承。云南是中国民族成份

最多的省份,在全国56种民族中,云南就有52种。其中,人口超过5 000人的少数民族有25种,人口数为一千多万人,占当年全省总人口数近40%,特别是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15种少数民族世居云南,是云南特有的民族。各民族的语言、建筑、服饰、歌舞和节庆等文化精彩纷呈,堪称“民族文化大观园”。多年以来,云南省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把全省的文化产业做得很红火。云南省在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弘扬优良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培育打造了一大批民族文化知名品牌,初步形成了以民族工艺、歌舞、节日、服饰、饮食、医药等为主的民族文化产业。如早期大理白族的《五朵金花》,近年来有著名的舞蹈家杨丽萍的《云南映象》,张艺谋导演的《印象·丽江》,还有楚雄彝族的《太阳女》,西双版纳傣族的《勐巴娜西》,大理白族的《蝴蝶之梦》和世博吉鑫园《吉鑫宴舞》等为代表的旅游演艺产品,享誉国内外。云南民族文化已走向世界,不仅向全世界人民展现了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也展示了云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已成为云南旅游的形象品牌。 3.文化旅游品牌初具规模。旅游业是一项经济与文化高度融合的现代产业,旅游业的竞争实际上是文化的竞争、品牌的竞争。除了大理、丽江、香格里拉文化和旅游互动的蓬勃发展外,2008年,云南省在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互动中,印象最深的是楚雄、腾冲、旅游小镇的文化和旅游互动。对于楚雄的旅游发展,楚雄先后推出恐龙谷和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从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与整合的角度出发,将涵盖诸多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最终形成了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华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大类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格局,文化产业成为地区发展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也是民族经济继续走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一路高歌猛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跨越式发展都在深入推进中,文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必须正视的是,地方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并不意味着其产业化运作的简单易行,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产业资源。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借助于现代商业和市场的深加工。只有经过现代商业和市场的产业转换,文化资源才能转变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文化商品。与我国宏观经济运作状况一样,文化产业在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起步、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近年来,发达地区在短时期内获得了突破性发展,而民族地区除了文化旅游业呈现较高的产业化程度外,影视、出版、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仍显弱小。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传媒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下,夹杂在后工业时代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产业巨浪中,文化旅游将迎来自己的发展时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会实现从单纯的资源开发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而且对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 (一)旅游与文化 在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两个概念。一般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

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如历史文化旅游、文学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旅游文化则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包括旅行、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和继承性等特点。两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旅游文化不仅覆盖了旅游业的六要素,而且与旅游的各相关部门、产业有紧密的关联度,其内容相当丰富多彩。而文化旅游则是将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容组合成产品推向市场。也就是说,旅游文化内涵开发得越丰富,文化旅游产品项目也将不断推陈出新,更具有特色。文化与旅游互为因果、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共同繁荣。 (二)文化旅游 关于文化旅游,有不同的认识和角度,反映了社会组织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的认同,充满了学者的纷争。虽然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文化旅游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其内涵却是一致的,立足文化资源,满足文化需求。 第一种观点认为:文化旅游是相对于自然观光、度假疗养等而言的一种特殊旅游类型,从时间维度上讲,可分为历史文化旅游和现代文化旅游;从形态表现上看,则涵盖了古迹游览旅游、民俗体验旅游、宗教文化旅游、建筑文化旅游、饮食文化旅游、艺术欣赏旅游、休闲娱乐旅游等。基本上都强调两个方面:①强调资源,认为文化旅游是指以文化旅游资源为支撑,旅游者以获取文化印象、增智为目的的旅游产品。②强调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为实现特殊的文化感受,对旅游资源内涵进行深入体验,从而得到全方位的精神和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