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腹股沟疝诊疗指南

腹股沟疝诊疗指南

腹股沟疝诊疗指南
腹股沟疝诊疗指南

腹股沟疝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入阴囊者,为腹股沟斜疝;经直疝三角突出者为腹股沟直疝;经股管向卵圆窝突出的疝为股疝。

2.体征:斜疝外形为椭圆或梨形,上部呈带蒂柄状,回纳疝块后压住深环疝块不再突出;直疝呈半球形、基底较宽,回纳疝块后压住深环仍可突出;股疝表现为腹股沟韧带下方卵圆窝处半球形突起,平卧回纳疝内容物后,疝块通常并不完全消失。

二、辅助检查鉴别诊断困难时,可采用,疝囊造影,阳性率约95%。

三、鉴别诊断要点:嵌顿疝可伴发急性肠梗阻,因此在肠梗阻的病因学诊断上应考虑到腹外疝的可能。此外还应与鞘膜积液、隐睾、睾丸扭转、腹股沟区肿大的淋巴结、脂肪瘤、脓肿等鉴别。

【治疗】

1.6个月内的小儿疝能自愈,需临床观察。其余的腹股沟疝均需要手术治疗。不主张用疝带治疗,但无手术条件时可短期应用。如有慢性咳嗽、排尿困难、便秘、腹水、妊娠、糖尿病等存在时,手术前应先予治疗。嵌顿性疝嵌顿时间在3~4小时以内;婴幼儿或老年体弱或伴有较严重疾病估计肠袢尚未绞窄坏死者,可先试行手法复位。病人取头低脚高位,注射哌替啶,托起阴囊,左手轻轻按摩浅环和深环,右手持续缓慢地将疝块推向腹腔复位。

2.术前准备及术后处理:术前准备同一般腹部外科手术,绞窄性疝手术前准备同机械性肠梗阻。手术前30分钟备皮,静脉注射预防性抗生素一次,术后不再适用抗生素。术后平卧6小时,托起阴囊,必要时用约1斤重沙袋压伤口。传统的疝修补术后,应卧床1周,术后7天拆线,三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无张力疝术后即可下床活动,三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

3.治疗方案

(1)疝囊高位结扎术:适用于小儿疝;腹壁无明显缺损的青年人疝。

(2)传统的疝修补术,包括;

①Bassini法,切开腹横筋膜,疝囊高位结扎后,在精索后方把腹内斜肌、

腹横肌弓状下缘和联合腱以及腹横筋膜缝合至腹股沟韧带上,置精索于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腱膜之间。适用于腹股沟管后壁薄弱或有缺损者。

②Mcvay法,在精索后方把腹内斜肌、腹横肌弓状下缘和联合腱缝至耻骨梳韧带上,适用于股疝。

③Shouldice法,将腹横筋膜自耻骨结节处切开直至内环,然后将切开后的外下叶连续缝与内上叶的深面,将内上叶的边缘和弓状缘肌肉连续缝与髂耻束及腹股沟韧带上,再将弓状缘肌肉和腹股沟韧带连续缝合两次,再造合适的内环。适用于腹股沟直疝或腹股沟管后壁薄弱或有缺损者。

(3)无张力疝修补术,常用术式为填充式无张力修补术。

材料:使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Marlex Mesh Plug锥形网。商品名PerFix Plug

方法:采用局麻或硬膜外麻醉

1.切皮

在髂前上棘和耻骨联合连线上作5~7cm的斜切口,基本上与腹股沟韧带平行,距腹股沟韧带约2横指。其内下端在耻骨结节外上方,这样可以在手术时清楚的显露出外环。显露耻骨结节也非常方便。

2.切开皮下脂肪和腹外斜肌腱膜

沿皮肤切口向深面切开卡巴筋膜(Camper)和斯卡巴(Scarpa)筋膜至腹外斜肌腱膜。在这两层之间有腹壁浅静脉通过,切开时注意。沿腹外斜肌腱膜的纤维方向切开腹外斜肌腱膜进入腹股沟管。在切开腹外斜肌腱膜时用解剖剪沿切开方向潜行游离一下,以免切断髂腹股沟及髂腹下神经。腹外斜肌腱膜切开后,内侧游离至腹外斜肌腱膜和腹直肌鞘的融合处,外侧游离至腹股沟韧带,两侧分离范围相当于成型补片大小,不做广泛剥离,能使补片平展地放置在精索后面即可。

3.游离精索结构

将腹外斜肌腱膜的上叶钝性与腹内斜肌游离约2~3cm,确认髂腹股沟及髂腹下神经,可用镊子轻轻提起该神经旁边的筋膜,可以较容易的将其与腹内斜肌游离。用止血钳从该神经下方夹住腹外斜肌腱膜外翻后,可使神经离开术野。用另一只手的示指从耻骨结节处钝性游离精索结构,使其与周围组织完全松解,特别是与基底的腹横筋膜的游离。将提睾肌内侧部分自髂弓状下缘及耻骨联合上方

分别横行切断。提睾肌外侧部分与精索一起自腹横筋膜前整体游离达腹股沟韧带,下达耻骨结节下2cm。

4.分离疝囊

斜疝的疝囊位于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的前内侧。有时从腹膜后伴随突出一团脂肪遮住疝囊,容易被误认为是精索脂肪瘤。疝囊通常是灰白色的,可以分辨出与精索和提睾肌的分界。如不能确信是疝囊,可用止血钳提住中部,试着切开疝囊,其内是光滑的腹膜囊。疝囊确认后应将其高位游离,使疝环四周均可见到腹膜外脂肪组织。在距疝环约3cm处将疝囊横断,远端旷置,应注意用电刀将远端疝囊边缘小的出血凝住。近端疝囊用丝线连续缝合关闭,使大疝囊成为一个和网塞大小基本一致的小疝囊。小疝囊可以不切开。

5.置入网塞

在疝环平面用四把血管钳在四个方向钳夹疝囊起始部,将疝囊底向深面翻入,使之进入腹横筋膜深面。然后将网塞置入内翻的疝囊。周边用不可吸收或可吸收的合成缝线与腹横筋膜以及坚实的组织缝合固定4~8针。对疝环缺损较大着,下边可以与髂耻束或腹股沟韧带缝合。直疝:于疝颈部横断松弛的腹横筋膜后内翻疝囊,填入适合的网塞并与腹横筋膜边缘缝合固定,分离精索根部时注意有无并发小斜疝疝囊。

6.放置预裁式平片

绕精索根部放置预裁式补片,于精索及提睾肌外侧部分后方,腹横筋膜及提睾肌内侧部分前,上达腹内斜肌、腹横肌弓状下缘前方,下达耻骨结节下2cm。用不可吸收或可吸收合成线先将燕尾端的开口缝合关闭。平片下边缘与腹股沟韧带缝合固定4~6针。上边与腹内斜肌、腹横肌腱弓缝合固定;内下边与耻骨结节前筋膜缝合固定2~3针。

7.关闭切口

逐层缝合腹外斜肌腱膜,重建皮下环,切口行皮内缝合。术后伤口均按压10~15min。

8.注意事项

疝囊游离过程中应注意勿遗漏其他疝囊。这种遗漏是术后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精索游离应达弓状下缘后方的腹横筋膜。斜疝修补术中网塞上缘应与腹横筋膜间断缝合固定,而尽可能不与弓状下缘固定。

提睾肌外侧部分保留可最大限度保护髂腹股沟神经及其分支,同时保留提睾功能不应将其完全切断。

耻骨结节前筋膜的缝合要严密,这是术后复发最常见的部位。同时不要缝在耻骨结节的骨膜上。

嵌顿性腹股沟疝手术系可能污染切口,人工合成补片在有菌环境中可能形成异物,引起感染,致手术失败。

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应用可吸收性缝线以免日后形成切口感染或慢性窦道。

腹股沟疝的超声诊断

夏xx,M21y,发现左侧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5年 超声提示:左侧腹股沟疝(疝囊内部为网膜样结构) 术中见左侧疝囊位于左侧腹壁下动脉外侧,证实为斜疝,疝内容物为大网膜,已经回纳腹腔。 李xx,M65y,左侧腹股沟可及一肿块3-4天 超声提示:左侧腹股沟疝(疝囊内部为肠管样结构) 术中见左侧疝囊位于左侧腹壁下动脉外侧,证实为斜疝,疝内容物为乙状结肠,肠管蠕动正常,未嵌顿,回纳后可见腹水。

厉xx,F1y,发现右腹股沟肿块20余天 超声提示:经潘老师会诊后----右侧腹股沟疝(内容物为卵巢) 婴幼儿由于发育不全,卵巢,输卵管伞端在解剖学上位置非常接近腹股沟内环,并且卵巢悬韧带活动度大,易形成腹股沟疝,疝内容物为卵巢者少见。 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的缺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疝,俗称“疝气”。腹股沟区是位于下腹壁与大腿交界的三角区,其间有腹壁下动脉。根据疝环与此动脉的关系,腹股沟疝又分为斜疝和直疝。从该动脉外侧突出来的为斜疝;从该动脉内侧面突出的是直疝。斜疝多发于儿童及青壮年男性,直疝多发于老年男性。发病率以腹股沟斜疝占绝大多数。 腹股沟疝的超声诊断 通常使用线阵变频或宽频探头,频率5-10MHz,检查腹股区和大腿上部分,男性病人应同时检查阴囊。检查时病人于仰卧位或立位,并嘱病人做平静呼吸或用力咳嗽或ValSava 动作。纵扫和横扫分清腹壁层次和疝的内容物。

筋膜和腹膜的强回声连续性中断,筋膜强回声缺损视为疝口。疝出的肠袢呈现可蠕动的强回声。疝出的肠系膜脂肪呈现比周围脂肪更强的回声。疝的内容物除了肠袢,有时可以是膀胱和液体而呈无回声。 Hsu-Chong总结诊断腹股沟疝的标准:①筋膜缺损;②疝囊内可见蠕动的肠袢;③当增加腹压时,疝囊突出和增大;当压力减小时,疝囊可以缩小。 测量腹股沟管的直径(≥4mm),特别是用力咳嗽时,腹股沟管直径增加(≥2mm),可以提示腹股沟疝。 直疝和斜疝的区别临床意义重大,特别是腹腔镜修补术前需要明确类型。 直疝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腹股沟三角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于体表,它并不经过内环。斜疝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内环突出,逐渐向内、下、前方斜行穿越腹股沟管,从腹股沟管外环而达体表。 超声通过确认疝口的位置,疝囊突出途径以及腹壁下血管与疝囊的关系,从而区别直疝和斜疝。应用彩色多普勒和能量多普勒观察腹壁下血管和疝囊的关系区别直疝和斜疝的敏感性为90%,特异性86%。 不同类型腹股沟疝与腹壁下动脉及股静脉关系是: 直疝疝囊位于腹壁下动脉起始段的内侧;斜疝疝囊位于腹壁下动脉起始段的外侧;股疝疝囊位于股静脉附近。 有研究证明疝囊内大量的液体、疝出的肠壁增厚(>4mm)、疝出的肠袢内含有呈大量液体、腹腔内肠袢扩张为嵌顿疝的特征影像。 鉴别诊断:①睾丸鞘膜积液:超声很容易显示增大的阴囊内的无回声的液体而区别疝内容物所致的阴囊肿大。②精索鞘膜积液:表现为精索所在处出现的梭形的无回声区、边缘光滑。当做valsalva动作时,无回声区无明显的移动。在女性,与精索鞘膜积液位置相当的圆韧带囊肿,表现为光滑、椭圆形、位置固定的无回声区。③睾丸下降不全:患侧阴囊内未见睾丸的图像,睾丸位于腹股沟管,呈椭圆形低回声区,边界清楚、边缘光滑,内部回声均匀,加压时有酸痛感。④精索的脂肪瘤:表现为与精索血管平行的指状的脂肪。当做valsalva动作时,精索的脂肪瘤可以沿精索移动,但腹股沟管的前后径不增加。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狐疝(腹股沟斜疝)诊疗方案

狐疝(腹股沟斜疝)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小肠坠入阴囊,时上时下,平卧或用手推时肿物可缩入腹腔,站立时又坠入於阴囊,如狐之出入无常。 2.西医诊断标准 (1)症状:腹股沟管外环处出现可复性肿块是最重要的临床表现。最初在长期站立、行走或咳嗽时肿块沿腹股沟管斜行突向外环口。以后,肿块逐渐增大并延伸进入阴囊。肿块上端狭小,下端宽大,形状似梨,并似有一柄笠形伸入腹股沟管。肿块突出时有下坠或轻度酸胀感。 2)查体:取平卧位,患侧髋部屈曲、内收,松弛腹股沟部。顺腹股沟管向外上方向轻按肿块即可回纳。如再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2cm处按压内环,并令病人站立咳嗽,可阻止肿块突出,移去按压手指,肿块即复出。如为不完全性斜疝,疝内容物未突出外环,可用手指伸入外环口,令病人咳嗽即有冲击感。 (二)证候诊断 1.气虚下陷证:肿块因站立、劳动或咳嗽而出现,劳累时肿块增大,胀坠不适,休息或平卧后可以缩小或回纳。可伴有食少纳差,面色自光白,神疲乏力,动则气短,脉微或涩。 2.寒湿内盛证:结块在阴囊,肿硬而冷,少腹胀痛,痛引睾丸,喜暖畏寒,寒则加重。舌苔白腻,脉弦紧。

3.肝郁气滞证:肿块突出,少腹及阴囊胀坠偏痛,结滞不舒,缓急无时。伴有情绪不安,忿怒或哭号,或情绪抑郁,胸闷胁胀。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二、治疗方案 (一)一般治疗 1.婴儿在长大过程中,腹肌逐渐强壮,部分有自愈可能。 2.对于年老体弱或伴其它严重疾病不宜手术者,可配用疝带。 3.嵌顿性疝手法复位法。 (二)、中医辩证论治 1.气虚下陷证 治法:补气升提。 方药:补中益气汤 黄芪、焦白术、党参、当归 升麻、柴胡、大枣、炙甘草 2.寒湿内盛证 治法:散寒化湿,行气散结。 方药:天台乌药散 乌药、木香、小茴香、青皮 高良姜、槟榔、川楝子。 3.肝郁气滞证 治法:疏肝理气,散结止痛。

腹股沟疝诊疗指南

腹股沟疝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入阴囊者,为腹股沟斜疝;经直疝三角突出者为腹股沟直疝;经股管向卵圆窝突出得疝为股疝。 2、体征:斜疝外形为椭圆或梨形,上部呈带蒂柄状,回纳疝块后压住深环疝块不再突出;直疝呈半球形、基底较宽,回纳疝块后压住深环仍可突出;股疝表现为腹股沟韧带下方卵圆窝处半球形突起,平卧回纳疝内容物后,疝块通常并不完全消失。 二、辅助检查鉴别诊断困难时,可采用,疝囊造影,阳性率约95%。 三、鉴别诊断要点:嵌顿疝可伴发急性肠梗阻,因此在肠梗阻得病因学诊断上应考虑到腹外疝得可能。此外还应与鞘膜积液、隐睾、睾丸扭转、腹股沟区肿大得淋巴结、脂肪瘤、脓肿等鉴别。 【治疗】 1、6个月内得小儿疝能自愈,需临床观察。其余得腹股沟疝均需要手术治疗。不主张用疝带治疗,但无手术条件时可短期应用。如有慢性咳嗽、排尿困难、便秘、腹水、妊娠、糖尿病等存在时,手术前应先予治疗。嵌顿性疝嵌顿时间在3~4小时以内;婴幼儿或老年体弱或伴有较严重疾病估计肠袢尚未绞窄坏死者,可先试行手法复位。病人取头低脚高位,注射哌替啶,托起阴囊,左手轻轻按摩浅环与深环,右手持续缓慢地将疝块推向腹腔复位。 2、术前准备及术后处理:术前准备同一般腹部外科手术,绞窄性疝手术前准备同机械性肠梗阻。手术前30分钟备皮,静脉注射预防性抗生素一次,术后不再适用抗生素。术后平卧6小时,托起阴囊,必要时用约1斤重沙袋压伤口。传统得疝修补术后,应卧床1周,术后7天拆线,三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无张力疝术后即可下床活动,三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 3、治疗方案 (1)疝囊高位结扎术:适用于小儿疝;腹壁无明显缺损得青年人疝。 (2)传统得疝修补术,包括; ①Bassini法,切开腹横筋膜,疝囊高位结扎后,在精索后方把腹内斜

2020年青年腹股沟疝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年青年腹股沟疝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我国成人腹股沟疝的临床诊治主要遵循《成人腹股沟疝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版)》(以下简称《指南》)[1]。与成人腹股沟疝不同,青年腹股沟疝病人(以下简称“青年病人”)有其特殊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特殊性,主要表现在:(1)青年病人的年龄定义存在混淆,尚无公认的适用于青年病人的年龄标准。(2)青年病人的年龄跨度和个体差异较大,同一手术治疗方案无法兼顾不同年龄段青年病人存在的临床问题。(3)青年病人具有特殊的病理生理学特点,青少年期的青年病人在发病机制上与儿童疝相似,不能简单地按照儿童疝或成人疝的治疗方式处理[2-3]。(4)青年病人的活动度大、活动性强,术后预期生存期长,须充分考虑治疗方式可能带来的远期效应,如是否需要使用植入物等问题。因此,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组织国内相关专家,在遵循《指南》的前提下,详细讨论了青年腹股沟疝临床诊治中经常面临的问题,并结合专家经验制定本共识,供临床医师参考。 1 青年的定义及年龄分层 不同国家、不同部门对青年年龄范围的定义存在差异,而不同年龄段的青年病人发生腹股沟疝后表现出的临床特点各不相同。 由于我国年龄≤14周岁的病人一般在小儿外科就诊,结合临床工作的实际情况,建议将15周岁作为青年病人的年龄起点。世界卫生组织(WHO)将中年的定义限定为45~59周岁,由于WHO的年龄分层标

准应用较广泛且基本符合腹股沟疝临床特点,故建议将青年病人的年龄终点定义为44周岁[4]。 不同年龄段的青年病人发病的解剖基础不同,修补策略和治疗方案的选择也各不相同。因此,将青年病人进行年龄分层具有重要意义。15~18周岁青年病人腹股沟管由小儿型向成人型发生转变,而且我国未满18周岁被定义为未成年人,故建议将15~18周岁划分为青年病人的第1个年龄阶段,称为“青少年期青年”。由于肌纤维的发育在24岁左右达到高峰,>18~24周岁的青年病人肌纤维的发育仍处于完善增长期[5-6]。因此,将>18~24周岁划分为青年病人的第2个年龄阶段,称为“青年期青年”。>24~44周岁青年病人则被划分为第3个年龄阶段,称为“成人期青年”,这一年龄段的青年病人各系统的发育与成人相同,诊治遵循《指南》。本共识主要讨论青少年期和青年期男性病人以及所有年龄段的青年女性病人。 推荐意见1:青年病人年龄范围界定为15~44周岁。 推荐意见2:建议将青年病人年龄分层设定为青少年期(15~18周岁)、青年期(>18~24周岁)、成人期(>24~44周岁)。其中成人期青年男性病人诊治参照《指南》推荐意见执行。 2 诊断和术前检查 青年病人有其特殊之处,本共识在《指南》的基础上,重点围绕青年病人术前检查与生殖功能评价方面进行论述。

中国疝和腹壁外科诊疗的指南

中国疝和腹壁外科诊疗指南(2012 年版) 发表者:丁印鲁(访问人次:29) 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 前言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分别于2001 年和2003 年组织有关专家编写和修订了《成人腹股沟疝、股疝手术治疗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推)动我国疝和腹壁外科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材料学的发展以及循证医学的深入,疝和腹壁外科的临床证据也在不断的积累,目前诊治原则及方法趋于达成共识。为此,学组在2011 年就以上的“方案”进行反复的专题讨论,今年5 月完成全面修订,并更名为 《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现公布如下: 1、定义 腹股沟疝是指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的腹外疝,即在腹股沟区域有向体表突出的疝囊结构存在,腹腔器官或组织可通过先天的或后天形成的腹壁缺损进入疝囊。典型的腹股沟疝具有疝环、疝囊、疝容物和疝被盖等结构。依据解剖学“耻骨肌孔”的概念,腹股沟疝包括斜疝、直疝、 股疝及较为罕见的股血管前、外侧疝等。 2、病因和病理生理 2.1 病因 2.1.1 鞘状突未闭是腹股沟疝发生的先天性因素。 2.1.2 腹腔压力腹压和瞬间的腹压变化是产生腹外疝的动力。 2.1.3 腹壁薄弱各种引起组织胶原代及成份改变所致的腹壁薄弱如老年人的组织胶原成分 改变和腹壁肌肉萎缩与腹股沟疝的发病有关。 2.1.4 其它遗传因素,吸烟,肥胖,下腹部低位切口等可能与疝发生有关。 2.2 病理生理 当腹腔器官或组织进入疝囊后,由于疝环的存在,可压迫疝容物,形成嵌顿疝。若为肠道时,可造成肠道的机械性梗阻而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变化。随着受压时间延长,肠道出现水肿、渗出和血运障碍,尚未及时治疗,可导致疝容物坏死,穿孔,产生严重的腹膜炎, 甚至危及生命。 3、分类与分型 疝的分类与分型目的在于准确的描述病情,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和比较及评价各种治疗的效 果。 3.1 分类 3.1.1 按疝发生的解剖部位按疝发生的解剖部位,腹股沟疝可分为斜疝、直疝、股疝、复合 疝等,这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分类。 1)斜疝斜疝:自环进入腹股沟管的疝。 2)直疝直疝:自直疝三角突起的疝。 3)股疝股疝:经股环进入股管的疝。 4)复合疝复合疝:同时存在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疝。 5)股血管周围疝股血管周围疝:进入股血管前侧或外侧的疝,临床上较为罕见。

中国疝和腹壁外科诊治指南(2012版)

中国疝和腹壁外科 专业指南 (2012年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 疝和腹壁外科学组   2012年6月

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       前 言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分别于2001年和2003年组织有关专家编写和修订了《成人腹股沟疝、股疝手术治疗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推动我国疝和腹壁外科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材料学的发展以及循证医学的深入,疝和腹壁外科的临床证据也在不断的积累,目前诊治原则及方法趋于达成共识。为此,学组在2011年就以上的“方案”进行反复的专题讨论,今年5月完成全面修订,并更名为《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现公布如下:    1、定义 腹股沟疝是指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的腹外疝,即在腹股沟区域有向体表突出的疝囊结构存在,腹腔内器官或组织可通过先天的或后天形成的腹壁缺损进入疝囊。典型的腹股沟疝具有疝环、疝囊、疝内容物和疝被盖等结构。依据解剖学“耻骨肌孔”的概念,腹股沟疝包括斜疝、直疝、股疝及较为罕见的股血管前、外侧疝等。  2、 病因和病理生理  2.1 病因  2.1.1 鞘状突未闭 是腹股沟疝发生的先天性因素。  2.1.2 腹腔内压力 腹内压和瞬间的腹内压变化是产生腹外疝的动力。  2.1.3 腹壁薄弱 各种引起组织胶原代谢及成份改变所致的腹壁薄弱如老年人的组织胶原成分改变和腹壁肌肉萎缩与腹股沟疝的发病有关。  2.1.4 其它 遗传因素,吸烟,肥胖,下腹部低位切口等可能与疝发生有关。 2.2 病理生理  当腹腔内器官或组织进入疝囊后,由于疝环的存在,可压迫疝内容物,形成嵌顿疝。若为肠道时,可造成肠道的机械性梗阻而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变化。随着受压时间延长,肠道出现水肿、渗出和血运障碍,尚未及时治疗,可导致疝内容物坏死,穿孔,产生严重的腹膜炎,甚至危及生命。    3、 分类与分型  疝的分类与分型目的在于准确的描述病情,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和比较及评价各种治疗的效果。   3.1 分类   3.1.1 按疝发生的解剖部位,腹股沟疝可分为斜疝、直疝、股疝、复合疝等,这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分类。  1) 斜疝:自内环进入腹股沟管的疝。

腹股沟疝诊疗规范完整版

腹股沟疝诊疗规范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腹股沟疝诊疗规范? (一)诊断依据。 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体征: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 3.鉴别诊断:阴囊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等。(二)治疗方案的选择。 1.非手术治疗:1周岁以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可用棉织束带捆绑法堵压腹股沟管内环;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而禁忌手术者,可使用医用疝带。 2.手术治疗: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行择期手术治疗(1)疝囊高位结扎。(2)疝修补术。(3)疝成形术。 (三)标准住院日为5-7天。(四)术前准备1-2天。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心电图及正位胸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肺功能、超声心动图、立位阴囊和腹股沟B超及CT检查。(五)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预防性抗菌药物,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手术前0.5小时。 (六)手术日为入院第2-3天。 1.麻醉方式:局部浸润麻醉联合监测麻醉(MAC),或硬膜外麻醉。 2.手术内固定物:人工合成疝修补网片。 3.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4.输血:通常无需输血。(七)术后住院恢复2-4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根据患者症状体征而定。 2.术后用药(八)出院标准。 1.切口对合好,无红肿、渗液、裂开及大面积皮下淤血情况。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手术并发症。(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腹股沟嵌顿疝和绞窄疝因病情严重且变化快,可能有疝内容物坏死,须急诊手术治疗。 2.合并有影响腹股沟疝手术治疗实施的疾病,或发生其他严重疾病,退出本路径。 3.出现手术并发症,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可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费用增加。

腹股沟疝的诊断及治疗

腹股沟疝的诊断及治疗 发表时间:2016-07-25T13:59:46.67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7月第7期作者:王岐[导读] 在临床中腹股沟疝属于一种典型的高发病和常见病,而且在任何阶段都有可能发生。 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157001 【摘要】为提高我国疝和腹壁外科的诊疗水平,笔者对2013年2月-2015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2例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由此得出了详细的腹股沟疝的发病情况、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其实腹股沟病的诊断并不困难,当腹股沟区出现包块时就应考虑有病的存在,但在诊断后鉴别诊断就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它和肿大的淋巴结、动(静)脉瘤、软组织肿瘤、脓肿、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症状类似,所以在鉴别诊断时应特别认真。由于我国疝和腹壁外科的诊疗水平不高,任何一种手术方式都有其局限性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往往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关键词】腹股沟疝;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在临床中腹股沟疝属于一种典型的高发病和常见病,而且在任何阶段都有可能发生。该病症产生后,成人病是不可能自愈的,择期手术是治愈成人腹股沟病的惟一方法,而且患者如不及时诊治,轻者影响劳动力,重者可因病嵌顿和绞窄威胁生命。早期腹股沟疝的治疗方案效果不明显,且复发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不过随着目前医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使得腹股沟庙的诊断以及治疗都得到了明显提升,开放式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逐渐应用于临床并被人们所接受。 1.发病情况1.1发病区域 腹股沟区是发生腹股沟病的主要区域,位于下腹壁与大腿交界的三角区,即前外下腹壁一个三角形区域,其下界为腹股沟韧带,内界为腹直肌外侧缘,上界为骼前上棘至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的缺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疝,俗称“疝气”。 1.2发病原因 腹壁肌肉强度降低,各种引起腹股沟区域腹壁的键膜胶原代谢紊乱或腹直肌鞘成分的改变所致的腹壁薄弱是腹股沟疝发病的根本原因,腹内压力瞬间或持续增高是引起腹股沟疝的主要原因。另外个人的生活习惯如长期吸烟、酗酒等,自身身体素质如肥胖,还有遗传因素等等,都有可能与腹股沟疝的发生有关。 1.3发病类型 根据疝环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可将腹股沟疝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两种。腹股沟斜疝从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环(腹横筋膜卵圆孔)突出,向内下,向前斜行经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浅环(皮下环),可进入阴囊中,占腹股沟疝的95%。右侧比左侧多见[1],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5:1。腹股沟直疝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腹股沟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内环,不进入阴囊,仅占腹股沟疝的5%。 2.诊断方法2.1诊断 诊断典型的腹股沟疝可依据病史、症状和体征确立诊断。对症状和体征不典型者可辅助B超、H型超声、MRI或CT等影像学检查,帮助明确诊断。影像学中的病囊重建技术常可使腹股沟病获得明确诊断[2]。 2.2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推荐在作出腹股沟病诊断时,还应常规进行鉴别诊断,全面考虑,防止发生对非疝病人进行疝的手术。对腹股沟区存在的包块需要与局部肿大的淋巴结、软组织肿瘤、脓肿、动(静)脉瘤、异位睾丸、圆韧带囊肿、子宫内膜异位症等鉴别。对局部有疼痛不适症状时需与内收肌肌键炎、髂耻滑囊炎、耻骨骨膜炎、骸关节炎、辐射性腰痛、子宫内膜异位症等鉴别。 3.治疗方法3.1传统疝修补术 传统疝修补手术有疝囊高位结扎术、修补和加强腹股沟管管壁和Ferguson法。疝囊高位结扎术:显露病囊颈,予以高位结扎或贯穿缝合,然后切去病囊,这样就能堵住腹内器官进入病囊的通道。婴幼儿的腹肌在发育中可逐渐强壮而使腹壁加强,单纯病囊高位结扎常能获得满意的疗效,不须施行修补术。有些绞窄性斜病因肠坏死而局部有严重感染,通常也采取单纯病囊高位结扎避免施行修补术,因感染常使修补失败。加强或修补腹股沟管管壁:成年腹股沟病病人都存在程度不同的腹股沟管前壁或后壁薄弱或缺损,单纯病囊高位结扎不足以预防腹股沟疝的复发,只有在薄弱或缺损的腹股沟管前壁或后壁得到加强或修补之后,才有可能得到彻底的治疗[3]。Ferguson法是加强腹股沟管前壁最常用的方法。它是在精索前方将腹内斜肌下缘和联合键缝至腹股沟韧带上,借以消灭腹内斜肌弓状下缘与腹股沟韧带之间的空隙,仅适用于腹横筋膜无显著缺损、腹股沟管后壁尚健全的病例。但这三种传统病修补术均存在一定的张力,并且术后恢复的时间长,愈合慢,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3.2开放式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 由于传统的病修补术都存在缝合张力大,术后手术部位有牵扯感、疼痛和修补的组织愈合差等缺点,目前临床上开始提出用开放式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主要包括平片修补术和病环充填式修补术两种。这种手术方法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更加广泛的手术适应性,其中一个原因是它所用的修补材料是合成纤维,这种材料最大的优点是易于获得,并且手术创伤小、疼痛小,患者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率也得到了有效的降低。 3.3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是目前治疗腹股沟疝最有效的治疗方案,但是其技术比较复杂,实施起来比较困难。该技术的最大优点是进入腹膜腔更易发现双侧疝、复合疝和隐匿疝,对嵌顿性疝及疝内容物不易还纳的病例也便于观察与处理。不过在修补腹股沟疝时,因补片容易移位,需做一定的改良,而且补片价格比较贵,还有操作技术特别复杂,所以综上所述,虽然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对治疗效果最完美,但是目前并不是治疗腹股沟疝的首选治疗方案。 4.结语

腹股沟疝诊疗规范

腹股沟疝诊疗规范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腹股沟疝诊疗规范 (一)诊断依据。 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体征: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 3.鉴别诊断:阴囊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等。 (二)治疗方案的选择。 1.非手术治疗:1周岁以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可用棉织束带捆绑法堵压腹股沟管内环;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而禁忌手术者,可使用医用疝带。 2.手术治疗: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行择期手术治疗(1)疝囊高位结扎。(2)疝修补术。(3)疝成形术。 (三)标准住院日为5-7天。(四)术前准备1-2天。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心电图及正位胸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肺功能、超声心动图、立位阴囊和腹股沟B超及CT检查。(五)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预防性抗菌药物,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手术前小时。 (六)手术日为入院第2-3天。 1.麻醉方式:局部浸润麻醉联合监测麻醉(MAC),或硬膜外麻醉。 2.手术内固定物:人工合成疝修补网片。 3.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4.输血:通常无需输血。(七)术后住院恢复2-4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根据患者症状体征而定。 2.术后用药(八)出院标准。 1.切口对合好,无红肿、渗液、裂开及大面积皮下淤血情况。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手术并发症。(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腹股沟嵌顿疝和绞窄疝因病情严重且变化快,可能有疝内容物坏死,须急诊手术治疗。 2.合并有影响腹股沟疝手术治疗实施的疾病,或发生其他严重疾病,退出本路径。 3.出现手术并发症,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可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费用增加。

2020年青年腹股沟疝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年青年腹股沟疝诊断和治疗中专家共识(完整 版) 我国成人腹股沟疝的临床诊治主要遵循《成人腹股沟疝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版)》(以下简称《指南》)[1 ]。与成人腹股沟疝不同,青年腹股沟疝病人(以下简称"青年病人")有其特殊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特殊性,主要表现在:(1 )青年病人的年龄定义存在混淆,尚无公认的适用于青年病人的年龄标准。(2 )青年病人的年龄跨度和个体差异较大Z同一手术治疗方案无法兼顾不同年龄段青年病人存在的临床问题。 (3 )青年病人具有特殊的病理生理学特点,青少年期的青年病人在发病机制上与儿童疝相似,不能简单地按照儿童疝或成人疝的治疗方式处理 [2-3 ] O(4)青年病人的活动度大、活动性强,术后预期生存期长,须充分考虑治疗方式可能带来的远期效应Z如是否需要使用植入物等问题。因此,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组织国内相关专家, 在遵循《指南》的前提下,详细讨论了青年腹股沟疝临床诊治中经常面临的问题,并结合专家经验制定本共识Z供临床医师参考。 1青年的定义及年龄分层 不同国家、不同部门对青年年龄范围的定义存在差异,而不同年龄段的青年病人发生腹股沟疝后表现出的临床特点各不相同。 由于我国年龄≤14周岁的病人一般在小儿外科就诊,结合临床工作的实际情况,建议将15周岁作为青年病人的年龄起点。世界卫生组织(WHO )将中年的定义限定为45-59周岁,由于WHO的年龄分层标准应用较广泛且基

本符合腹股沟疝临床特点,故建议将青年病人的年龄终点定义为44周岁 [4]。 不同年龄段的青年病人发病的解剖基础不同,修补策略和治疗方案的选择也各不相同。因此,将青年病人进行年龄分层具有重要意义。 15-18周岁青年病人腹股沟管由小儿型向成人型发生转变,而且我国未满18周岁被定义为未成年人,故建议将15-18周岁划分为青年病人的第1个年龄阶段,称为“青少年期青年”。由于肌纤维的发育在24岁左右达到高峰,>18~24周岁的青年病人肌纤维的发育仍处于完善増长期 [5-6] O因此,将>18-24周岁划分为青年病人的第2个年龄阶段,称为“青年期青年"。>24-44周岁青年病人则被划分为第3个年龄阶段,称为"成人期青年",这一年龄段的青年病人各系统的发育与成人相同,诊治遵循《指南》。本共识主要讨论青少年期和青年期男性病人以及所有年龄段的青年女性病人。 推荐意见1 :青年病人年龄范围界定为15~44周岁。 推荐意见2 :建议将青年病人年龄分层设定为青少年期(15~18 周岁)、青年期(>18-24周岁)、成人期(>24-44周岁)。其中成人期青年男性病人诊治参照《指南》推荐意见执行。 2诊断和术前检查 青年病人有其特殊之处,本共识在《指南》的基础上,重点围绕青年病人术前检查与生殖功能评价方面进行论述。

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4 年版)

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4 年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与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医师委员会虽隶属不同,但目标一致,即致力于提高我国疝和腹壁外科的诊疗水平。 为此,两者互相协作,从2013 年着手准备,2014 年初组织修订,共同讨论,最终完成《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4 年版)》(以下简称为“指南”)。 需要说明的是,“指南”的前身为《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2 年版)》,本次修订依据国内外近年有关学科的进展和我国的国情,增添了一些条款,目的在于强调腹股沟疝外科治疗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提高我国疝外科的治疗水。 1. 腹股沟疝的定义 腹股沟疝指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的腹外疝,即在腹股沟区域腹壁存在缺损,有突向体表的疝囊结构,腹腔内的器官或组织可通过先天的或后天形成的腹壁缺损进入疝囊。 典型的腹股沟疝具有疝环、疝囊、疝内容物和疝被盖等结构。依据解剖学上的“肌耻骨孔”概念,腹股沟疝包括斜疝、直疝、股疝及较为罕见的股血管前、外侧疝等。 2. 腹股沟疝的病因和病理生理 2.1 病因 (1) 鞘状突未闭:为腹股沟疝发生的先天性因素。

(2) 腹腔内压力:腹内压和瞬间的腹内压变化是发生腹外疝的动力。 (3) 腹壁局部薄弱:各种引起腹股沟区域腹壁的组织胶原代谢或成分改变所致的腹壁薄弱与腹股沟疝的发病有关。 (4) 其他:遗传因素、长期吸烟、肥胖、下腹部低位切口等可能与腹股沟疝的发生有关。 2.2 病理生理 当腹腔内器官或组织进入疝囊后,由于疝环的存在,可压迫疝内容物,形成嵌顿疝。内容物若为肠管时,可造成肠管的机械性梗阻而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变化。 随着受压时间延长,肠管出现水肿、渗出和被嵌顿肠管发生血运障碍,若未及时治疗,可导致疝内容物坏死、穿孔,进而发生严重的腹膜炎,甚至危及生命。 3.腹股沟疝的分类与分型 对腹股沟疝分类与分型的目的包括:①准确地描述病情;②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③比较及评价不同方法的治疗效果。 3.1 分类 3.1.1 按疝发生的解剖部位分类 腹股沟疝可分为斜疝、直疝、股疝、复合疝等。 (1) 斜疝:自内环进入腹股沟管的疝。 (2) 直疝:自直疝三角突起的疝。 (3) 股疝:经股环进入股管的疝。 (4) 复合疝:同时存在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疝。

腹股沟疝超声诊断

疝是指从其正常包含组织或结构中的突出物。人们对腹股沟疝的认识有几个世纪之久。最早有文字记载用外科方法治疗疝气的是古希腊医生,在那里如果保守治疗失败,就进行手术治疗。总体上讲,腹壁疝修补术是普外科医生最开展的手术之一,2003年在美国,约有800,000例疝修补术。腹股沟疝是腹部最常见的疝,尽管确切的数字不得而知,在美国每年大约有500,000例。大约有25%男性患有医学意义上的腹股沟疝,而女性的发病率仅3%。然而,股疝在女性更常见。 已往诊断疝主要通过临床方法,但是,现在影像学在其诊断和并发症的判断上起很大的作用。临床上诊断正常或可疑时影像学检查尤其有价值。在这一类患者,超声波检查能提供精确的影像学诊断。当计划给患者治疗时,尽管疝的诊断是很重要的,然而,在腹股沟区类似疝的病变的诊断亦同样重要。 腹股沟区的解剖十分复杂。前下腹壁是精索(女性为圆韧带)和从腹腔内来的盆腔血管移行到腹腔外的地方,所以形成了复杂的机制以保护腹腔脏器。在腹股沟薄弱区域这种保护机制丧失则导致疝的发生。所有的解剖和外科书都对腹股沟区的解剖有详细的描述。幸运的是,腹股沟区的超声解剖没有那么复杂,将在此处予以描述。 骨肌超声主要依赖骨性标志进行定位,问题是腹股沟区缺乏骨性标志。尽管如此,还是找到了腹壁下动脉和耻骨结节作为诊断和鉴别腹股沟直疝和斜疝的唯一标志。(图1)首先,腹壁下动脉很容被超声所识别;其次,在大多数患者可触及的耻骨结节也可以被超声所识别。腹壁下动脉位于腹直肌的外缘,并进入其深面(图2)。腹壁下动脉起源于髂外动脉,起源部位位于腹股沟韧带的前面,并在此跨越腹股沟韧带。这一解剖点很重要,就在其起始点的远端即是跨越髂外

腹股沟疝诊疗常规

腹股沟疝 概述、定义 腹股沟疝是指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的腹外疝,即在腹股沟区域有向体表突出的疝囊结构存在,腹腔内器官或组织可通过先天的或后天形成的腹壁缺损进入疝囊。典型的腹股沟疝具有疝环、疝囊、疝内容物和疝被盖等结构。依据解剖学“耻骨肌孔”的概念,腹股沟疝包括斜疝、直疝、股疝及较为罕见的股血管前、外侧疝等。 病因 1.鞘状突未闭是腹股沟疝发生的先天性因素。 2.腹腔内压力腹内压和瞬间的腹内压变化是产生腹外疝的动力。 3.腹壁薄弱各种引起组织胶原代谢及成份改变所致的腹壁薄弱如老年人的组织胶原成分改变和腹壁肌肉萎缩与腹股沟疝的发病有关。 4.其它遗传因素,吸烟,肥胖,下腹部低位切口等可能与疝发生有关。 临床表现 疝的分类与分型目的在于准确的描述病情,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和比较及评价各种治疗的效果。 分类 1.按疝发生的解剖部位,腹股沟疝可分为斜疝、直疝、股疝、复合疝等,这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分类。 1) 斜疝:自内环进入腹股沟管的疝。

2) 直疝:自直疝三角突起的疝。 3) 股疝:经股环进入股管的疝。 4) 复合疝:同时存在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疝。 5) 股血管周围疝:进入股血管前侧或外侧的疝,临床上较为罕见。 2.按疝内容物进入疝囊的状况,可分为: 1) 易复性疝:疝常在站立活动时出现,平卧休息或用手推送后可回纳腔。 2) 难复性疝:疝不能完全回纳,但疝内容物无器质性病理改变。滑动性疝是难复性疝的一种,指腹腔内脏(如盲肠、乙状结肠、膀胱等)构成疝囊的一部分。 3) 嵌顿性疝:疝内容物在疝环处受压,不能还纳,但尚未发生血运障碍。 4) 绞窄性疝:嵌顿疝病程的延续,疝内容物出现了血运障碍,若不及时处理可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因肠穿孔、腹膜炎而危及生命。 3.特殊类型的疝由于进入疝囊的内容物相对特殊,对疾病的发展和疗有一定的影响,包括:1) Richter 疝:嵌顿的内容物仅为部分肠壁,虽有嵌顿或发生绞窄,但床表现 可无完全性肠梗阻。 2) Littre 疝:嵌顿的疝内容物是小肠憩室(通常为 Meckel 憩室)。此类疝亦易 发生绞窄。 3) Maydl 疝:一种逆行性嵌顿疝,两个或更多的肠袢进入疝囊,其间的肠袢仍位于腹腔,

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

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4年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医师委员会 为提高我国疝和腹壁外科的诊疗水平,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与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医师委员会互相协作,从2013年着手准备,于2014年初组织修订,反复讨论,最终完成《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4年版)》(以下简称为“指南”)。本“指南”的前身为《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2版)》[1],本次修订依据国内外近年有关学科的进展和我国的国情,增添了一些条款,还增加了“指南”中的部分附件(腹股沟疝的常规修补方法和腔镜修补方法),目的在于强调腹股沟疝外科治疗的专业化和规范化,进一步提高我国疝外科的治疗水平。 1 定义 腹股沟疝是指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的腹外疝,即在腹股沟区域腹壁存在缺损,有突向体表的疝囊结构,腹腔内的器官或组织可通过先天的或后天形成的腹壁缺损进入疝囊。典型的腹股沟疝具有疝环、疝囊、疝内容物和疝被盖等结构。依据解剖学上的“肌耻骨孔”概念,腹股沟疝包括斜疝、直疝、股疝及较为罕见的股血管前、外侧疝等。 2 病因和病理生理 2.1 病因(1)鞘状突未闭。是腹股沟疝发生的先天性因素。(2)腹腔内压力。腹内压和瞬间的腹内压变化是产生腹外疝的动力。(3)腹壁局部薄弱。各种引起腹股沟区域腹壁的组织胶原代谢或成份改变所致的腹壁薄弱与腹股沟疝的发病有关。(4)其他。遗传因素、长期吸烟、肥胖、下腹部低位切口等可能与腹股沟疝的发生有关。 2.2 病理生理当腹腔内器官或组织进入疝囊后,由于疝环的存在,可压迫疝内容物,形成嵌顿疝。若为肠管时,可造成肠管的机械性梗阻而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变化。随着受压时间延长,肠管出现水肿、渗出和被嵌顿肠管发生血运障碍,若未及时治疗,可导致疝内容物坏死,穿孔,产生严重的腹膜炎,甚至危及生命。 3 分类与分型

腹股沟疝诊疗常规

腹股沟疝诊疗常规 发生于腹股沟区的腹外疝统称为腹股沟疝。右侧多于左侧。 (一)分类 A腹股沟斜疝 B腹股沟直疝 C骑跨疝:直疝与斜疝共同发生,骑跨腹壁下动脉。 (二)诊断 基本症状是腹股沟区出现一可复性肿块,腹压增加出现,平卧或用手压时块肿可自行回纳,消失不见。一般无特殊不适,仅偶尔伴局部胀痛和牵涉痛。 检查时,病人仰卧,肿块可自行消失或用手将包块向外上方轻轻挤推,向腹腔内回纳消失,常因疝内容物为小肠而听到咕噜声。疝块回纳后,检查者可用食指尖伸入扩大的外环,嘱病人咳嗽,则指尖有冲击感。检查者用手指紧压腹股沟管内环,然后嘱病人用力咳嗽、斜疝肿块并不出现,尚若移开手指,则可见肿块从腹股沟中点自外上方向内下鼓出。这种压迫内环试验可用来鉴别斜疝和直疝,后者在疝块回纳后,用手指紧压住内环嘱病人咳嗽时,疝块仍可出现。 难复性疝在临床表现方面除胀痛稍重外。其主要特点是疝块不能完全回纳。 滑动性疝往往表现为较大而不能完全回纳的难复性疝。滑出腹腔的盲肠常与疝囊前壁发生粘连。临床上除了肿块不能完全回纳外,尚有“消化不良”和便秘等症状。在临床工作中应对这一特殊类型的疝应有所认识,否则在手术修补时,滑出的盲肠或乙状结肠可能被误认为疝囊的一部分而被切开。 嵌顿性疝常发生在强力劳动或排便等腹内压骤增时,通常都是斜疝。a疝块突然增大,并伴有明显疼痛。平卧或用手推送肿块不能使之回纳。b肿块紧张发硬,且有明显触痛。c 机械性肠梗阻的病象。 绞窄性疝的临床症状多较严重,可在上述基础上出现腹膜炎体征并发热或白细胞升高等改变。 (三)鉴别诊断 腹股沟斜疝应与睾丸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髂窝部寒性脓肿、直疝鉴别。 腹股沟直疝应与斜疝鉴别。 对于急腹症患者应考虑疝的可能,常规检查腹股沟区。 (四)治疗 腹股沟疝的治疗重点是腹横筋膜的修复,包括疝囊高位结扎术、疝修补术和疝成形术三类。 A疝囊高位结扎术:手术在内环处显露斜疝囊颈,在囊颈根部以粗丝线作高位结扎或贯穿缝合术,随即切去疝囊。此手术没有修补腹股沟区的薄弱区,因此仅适用于婴幼儿,因其在发

2020年腹股沟疝诊疗指南(课件)

2020年腹股沟疝诊疗指南(课 件) 腹股沟疝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入阴囊者,为腹股沟斜疝;经直疝三角突出者为腹股沟直疝;经股管向卵圆窝突出的疝为股疝. 2.体征:斜疝外形为椭圆或梨形,上部呈带蒂柄状,回纳疝块后压住深环疝块不再突出;直疝呈半球形、基底较宽,回纳疝块后压住深环仍可突出;股疝表现为腹股沟韧带下方卵圆窝处半球形突起,平卧回纳疝内容物后,疝块通常并不完全消失。 二、辅助检查鉴别诊断困难时,可采用,疝囊造影,阳性率约95%. 三、鉴别诊断要点:嵌顿疝可伴发急性肠梗阻,因此在肠梗阻的病因学诊断上应考虑到腹外疝的可能。此外还应与鞘膜积液、隐睾、睾丸扭转、腹股沟区肿大的淋巴结、脂肪瘤、脓肿等鉴别。 【治疗】 1。6个月内的小儿疝能自愈,需临床观察.其余的腹

股沟疝均需要手术治疗。不主张用疝带治疗,但无手术条件时可短期应用.如有慢性咳嗽、排尿困难、便秘、腹水、妊娠、糖尿病等存在时,手术前应先予治疗。嵌顿性疝嵌顿时间在3~4小时以内;婴幼儿或老年体弱或伴有较严重疾病估计肠袢尚未绞窄坏死者,可先试行手法复位。病人取头低脚高位,注射哌替啶,托起阴囊,左手轻轻按摩浅环和深环,右手持续缓慢地将疝块推向腹腔复位。......感谢聆听 2.术前准备及术后处理:术前准备同一般腹部外科手术,绞窄性疝手术前准备同机械性肠梗阻。手术前30分钟备皮,静脉注射预防性抗生素一次,术后不再适用抗生素。术后平卧6小时,托起阴囊,必要时用约1斤重沙袋压伤口。传统的疝修补术后,应卧床1周,术后7天拆线,三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无张力疝术后即可下床活动,三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感谢聆听 3.治疗方案 (1)疝囊高位结扎术:适用于小儿疝;腹壁无明显缺损的青年人疝。 (2)传统的疝修补术,包括; ①Bassini法,切开腹横筋膜,疝囊高位结扎后,在精索后方把腹内斜肌、腹横肌弓状下缘和联合腱以及腹横筋膜缝合至腹股沟韧带上,置精索于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腱膜之间。适用于腹股沟管后壁薄弱或有缺损者.

腹股沟疝的超声诊断

超声提示:左侧腹股沟疝(疝囊内部为网膜样结构) 术中见左侧疝囊位于左侧腹壁下动脉外侧,证实为斜疝,疝内容物为大网膜,已经回纳腹腔。 李xx,M65y,左侧腹股沟可及一肿块3-4天 超声提示:左侧腹股沟疝(疝囊内部为肠管样结构) 术中见左侧疝囊位于左侧腹壁下动脉外侧,证实为斜疝,疝内容物为乙状结肠,肠管蠕动正常,未嵌顿,回纳后可见腹水。 厉xx,F1y,发现右腹股沟肿块20余天 超声提示:经潘老师会诊后----右侧腹股沟疝(内容物为卵巢) 婴幼儿由于发育不全,卵巢,输卵管伞端在解剖学上位置非常接近腹股沟内环,并且卵巢悬韧带活动度大,易形成腹股沟疝,疝内容物为卵巢者少见。 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的缺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疝,俗称“疝气”。腹股沟区是位于下腹壁与大腿交界的三角区,其间有腹壁下动脉。根据疝环与此动脉的关系,腹股沟疝又分为斜疝和直疝。从该动脉外侧突出来的为斜疝;从该动脉内侧面突出的是直疝。斜疝多发于儿童及青壮年男性,直疝多发于老年男性。发病率以腹股沟斜疝占绝大多数。 腹股沟疝的超声诊断 通常使用线阵变频或宽频探头,频率5-10MHz,检查腹股区和大腿上部分,男性病人应同时检查阴囊。检查时病人于仰卧位或立位,并嘱病人做平静呼吸或用力咳嗽或ValSava 动作。纵扫和横扫分清腹壁层次和疝的内容物。 筋膜和腹膜的强回声连续性中断,筋膜强回声缺损视为疝口。疝出的肠袢呈现可蠕动的强回声。疝出的肠系膜脂肪呈现比周围脂肪更强的回声。疝的内容物除了肠袢,有时可以是膀胱和液体而呈无回声。 Hsu-Chong总结诊断腹股沟疝的标准:①筋膜缺损;②疝囊内可见蠕动的肠袢;③当增加腹压时,疝囊突出和增大;当压力减小时,疝囊可以缩小。 测量腹股沟管的直径(≥4mm),特别是用力咳嗽时,腹股沟管直径增加(≥2mm),可以提示腹股沟疝。 直疝和斜疝的区别临床意义重大,特别是腹腔镜修补术前需要明确类型。 直疝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腹股沟三角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于体表,它并不经过内环。斜疝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内环突出,逐渐向内、下、前方斜行穿越腹股沟管,从腹股沟管外环而达体表。 超声通过确认疝口的位置,疝囊突出途径以及腹壁下血管与疝囊的关系,从而区别直疝和斜疝。应用彩色多普勒和能量多普勒观察腹壁下血管和疝囊的关系区别直疝和斜疝的

腹腔镜腹股沟疝手术操作指南(最全版)

腹腔镜腹股沟疝手术操作指南(最全版) 为了推广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理念、规范手术操作流程、推动学科发展,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大中华腔镜疝外科学院对2013年制定的《腹股沟疝腹腔镜手术的规范化操作指南》予以修订。本次修订在原版本的基础上,参照国内外最新的技术进展和相关指南,结合国内专家的临床经验和具体国情,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广泛听取意见,不断修订和完善,于2017-03-18在杭州举行的工作会议上完成全面修订和定稿。现公布如下。 证据级别: 1A: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各个研究具有同质性)。 1B: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 2A:2B级别研究的系统评价(各个研究具有同质性)。 2B:前瞻性对照研究(或质量略低的随机对照试验)。 2C:结果性研究(大样本分析,群体数据等)。 3:回顾性对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 4:病例研究(即无对照组的研究)。 5:专家意见,动物或实验室研究。

推荐级别: A:基于1级证据= 强烈推荐(“标准”,“必须执行”)。 B:基于2级或3级证据,或基于1级证据推论= 推荐(“推荐”;“应该执行”)。 C:基于4级证据,或2级或3级证据推论= 建议(“选择”;“可以执行”)。 D:基于5级证据,或缺乏一致性、或不确定级别的证据= 不做推荐,仅叙述。 本文的证据和推荐级别来源于文献[1-5]。 2.1 麻醉和体位行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建议全身麻醉。病人头低脚高10~15?仰卧位,双臂紧贴身体两侧。主刀医师位于疝的对侧,助手位于患侧或头侧。监视器置于手术台尾侧。 2.2 手术步骤 2.2.1 置入套管脐孔穿刺,建立CO2气腹至12~15 mmHg(1 mmHg=0.133 kPa)。置入3个套管:脐部10~12 mm套管放置30?腹腔镜作为观察孔,患侧腹直肌外侧平脐水平和对侧腹直肌外侧脐下水平分别置入5 mm套管作为操作孔。直径>10 mm的套管可能会增加戳孔疝的发生率(2B级证据)。双侧疝时两侧的套管可置于对称位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