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音乐史

西方音乐史

西方音乐史
西方音乐史

继叙咏:

背景:圣加尔修道院修士诺特克(Notke 约840-912)记述了继叙咏产生的过程。诺特克年轻时唱的有些圣咏,曲终处有很长的花唱式旋律,记起来颇费力。9世纪中叶,北欧海盗南下掠夺财富,摧毁了好些修道院。法国鲁昂附近一所修道院被摧毁以后,有位修士携带唱本投奔圣加尔修道院。在他带来的唱经本中,有些花唱式旋律的下面被人填上了词。诺特克受此启发,也动手给“阿拉路亚”尾部的花唱式旋律填写歌词,同时采用老师伊索的建议,一个音符填写一个音节,创作出一批堪称早期典范的继叙咏。继叙咏的歌词由若干成对的句子组成,每对句子的音节数相等,配以相同的旋律。圣咏的头尾处有时加上一个单句,构成a bb cc dd ……式的曲式结构。850-1150年是继叙咏创作的繁荣时期,大量的继叙咏都含有世俗歌词。

继叙咏:继叙咏是单声部的,在花唱式旋律填上歌词,形成音节式歌曲风格。它和附加段的产生与奥尔加农恰好相反,它们是从音乐艺术高度发展的花唱式旋律,折回到简单的音节式的歌曲旋律风格,借助语言内涵的逻辑力量而形成的圣咏补充形式。

格里高利圣咏与继叙咏比较:

格里高利是单声部的,吟诵、散文式的,也有歌词(拉丁歌词),缺乏格律。

继叙咏也是单声部的,有了格律,是诗歌式的,填上了世俗歌词。

附加段(trope)是间插在圣咏中的补充部分,一般短小,添加在圣咏的起始、中间或结尾。依附于圣咏存在,没有圣咏,就没有附加段。

狄斯康特风格:(不是体裁)

复调音乐兴起之前,格里高利圣咏的节奏很可能是由拉丁文歌词的节奏和语感来决定的。当奥尔加农上方声部花唱式旋律的音符成倍增加,定旋律圣咏的每一个音符都越拉越长,圣咏歌词被肢解成一个个长无止尽的音节以后,拉丁文原有的节奏

感也随之荡然无存。这种情况下,教会音乐家们开始用将音节分为长(扬)和短(抑)的节奏模式,来组织花唱式奥尔加农的上方声部,以加强旋律进行的律动感和规整性。当定旋律声部也用节奏模式来组织时,上下声部常常会构成几乎同时进行的,音对音的对位织体,这种织体写作被称为狄斯康特(discantus)风格。

哥特式风格与圣母院乐派

12世纪中叶,教会艺术形成名为哥特式的新格局。哥特式原指一种建筑风格,是教会文化与城市经济结合的产物。哥特式教堂高高耸立,就像要挣脱世俗的引力,升往天国。这种仪式从建筑构思的角度分析,很富戏剧性,含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情调。音乐上的哥特式风格的代表是巴黎圣母院创作的复调音乐。圣母院奥尔加农上方第二声部花唱式的音符越来越多,下方定旋律声部的每一个音符也因此而无限制地拖长,需要几个歌唱者轮流换气方能支持住。花唱式上方第二声部可能是用假声演唱的,流动的旋律在厚实的低音衬托下尽情地盘旋翱翔,造成一种广漠的空间感,与高高隆起的哥特式穹顶交相辉映。

巴黎圣母院:

中世纪走向盛期出现乐派,其中重要代表是巴黎圣母院乐派(The School of Notre Dame),杰出作曲家莱奥南(Leonin,12世纪下半叶)和佩罗坦(Perotin,活跃于1190-1220)

领域:主要是中世纪的奥尔加农代表性风格的体现。

莱奥南为圣咏编成两声部奥尔加农时,交替使用三种不同的织体风格,一种是花唱式奥尔加农,一种是狄斯康特,还有一种是格里高利圣咏原有的单声部齐唱风格。这种作曲方法,突出了乐曲内部段落之间的对比,提高了仪式圣咏的新鲜感和吸引力。圣母院乐派的第二代佩罗坦,将圣母院奥尔加农从二声部扩展到三声部,有时还是四声部。佩罗坦创作的奥尔加农节奏感更强,通过缩短花唱部分和增加狄斯康

特部分,他的复调圣咏获得了明显的舞蹈节奏感,从侧面反映出世俗音乐对教会音乐的影响。13世纪圣母院三声部和四声部奥尔加农中,

上方各声部尽量避免在强拍上与定旋律构成不协和音程,力求遵守传统的协和音程规则,因此,尽管声部充实到三个以上,和声依然不够丰满。

纽姆记谱法:(neumatic notation)从8世纪开始,为了使那些不常用的圣咏不致因间隔时间太久而被遗忘,抄写圣咏的人就在歌词的上方添加一些与语言重音或标点相似的符号,简明扼要地指明旋律的上下走向趋势。将近9世纪中叶,出现了用纽姆符号抄写的完整圣咏旋律。

奥尔加农(Organum):

背景:早期圣咏为单声部音乐,至9世纪,出现最早的复调音乐-奥尔加农,西方音乐跨出了从单声部音乐向多声部音乐迈进的第一步。此后,圣咏音乐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为圣咏添加声部,并用一定节奏模式来组织音乐进行,如奥尔加农;二是为花唱式圣咏的拖腔填上歌词,如继叙咏(sequence)、经文歌(motet)。

奥尔加农是9世纪-14世纪的复调音乐形式。根据历史发展阶段,可分为4种类型。A平行奥尔加农(parallel organum),在格里高利圣咏的上方或下方附加一个平行声部,可构成按协和音程八度、五度和四度进行的两声部圣咏,音乐史上称为平行奥尔加农。或者有一种稍加变化的平行奥尔加农,两个声部从同度开始,其中一个声部上行进行,到两个声部构成四度时,再作平行进行。平行奥尔加农是一个有史可查的、从单声部音乐发展到多声部音乐的完整过程中的第一步,它预示着西方音乐将逐步挣脱依附语言的单线条思维传统的束缚,进入纯音乐性的和声发展的新空间。b自由的或反向的奥尔加农(free organum )盛行于约11世纪,原有的圣咏曲调作为定旋律(tenor)置于低声部,上方附加声部除了与低声部构成平行进行或斜向进行外,还经常构成音对音的反向进行。C花唱式奥尔加农(melismatic organum)上方第二声部的音符增多,与低音部圣咏构成多音对一音的关系。低音部圣咏曲调中的单个音符被拉长了,明显地减弱了原有的旋律感,华丽的上方声部几乎压倒下方

圣咏而成为奥尔加农主旋律声部。从这时起,奥尔加农低声部的圣咏旋律就被称为“tenor”,意思是支撑者或延长者。14世纪起,称这一原有的声部为”定旋律“(cantus firmus )或“定旋律声部”。12世纪的花唱奥尔加农中,大二度、七度和九度均已用作经过性的不协和音程。D有量奥尔加农(Measured organum)12世纪末,教会音乐家们参照古希腊诗歌的音步,先后编选出6种节奏模式,用以组织音乐织体。所有声部均用6种节奏模式组织的奥尔加农,被称为有量奥尔加农。

历史价值:从单声部音乐发展到多声部音乐的完整过程中的第一步,它预示着西方音乐将主部挣脱依附语言的单线条思维传统的束缚,进入纯音乐性的和声发展的新空间。

是以德彪西的《大海》和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对印象主义和民族主义进行论述

印象派的音乐注重的是和声的色彩变化,强调朦胧感。在印象派的音乐中,富有色彩效果的和声远比旋律重要。印象主义音乐在听觉感受、观念意识和心灵体验上都超越传统进行了全方位的更新。

民族主义音乐强调地域性、民族性;它的一个重要结果是形成具有不同民族特点的旋律、调式、和声与形式结构,出现了各种富有活力的崭新风格。

德彪西是印象派音乐的创始者和主要代表人物。他的《大海》完成了1905年。这部作品实际上由三部交响素描组成,描绘了不同时间大海的不同情绪、色彩和感觉。尽管人们并不完全同意将德彪西称作一个印象派作曲家,但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他的音乐中带有强烈的主观和客观交织的色彩,主观感受并不被激情所左右,而要求诉谙纯客观的、准确的表

达。而作品的主旨思想并不在音乐中直接加以表现,而是通过客观化了的感觉渗透出来,于是作品中给人留下印象的,常常是那种强烈的色彩感、线条感、形状感和动感。《大海》中每一个细节都是精微的,富有视觉性的。第一段,“黎明到中午

的大海”,黎明时刻海洋静穆、安详。逐渐地大海似乎苏醒了:一片水波懒洋洋地起伏。德彪西对传统的旋律似乎不感兴趣、他感兴趣的是短小的节奏片段与和声片段的游戏,是天空、云彩与阳光在他的闪烁的汹涌的音乐之海上的千变万化的反映。第二段,“浪之嬉戏”,海洋开始时是非常文静的。后来就转入戏谑的盛怒。彩虹般的色泽出现并消失在喷射的水花之中。德彪西的乐器调色板极其细腻而捉摸不定,在结束处几乎是难以觉察地逐渐归于沉寂。第三段,“风与海的对话”,一个低而有威胁性的声音响起,好像预示着暴风雨的接近。一阵因预期将有什么事发生而引起的骚动传遍整个乐队;力量在迅速聚集起来,暴风雨似乎即将来临。但是一切淬然沉寂下来,接着是一声仿佛来自远方的充满乡愁的呼喊,像德彪西的海妖之歌一样。喧闹声加强了,在乐队深处奏出前面的第一主题,最后,第一乐章结尾处的众赞歌在欢腾的高潮中重现。这部作品之复杂与千变万化是罕见的,而它又要求极端的精确与完美,这也是罕见的。

民族主义音乐在十九世纪西方浪漫主义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十九世纪浪漫主义发展到中后期,其思想文化已广泛深入地渗透到欧洲绝大部分地区。很多相对封闭的国家的作曲家继承了德奥等成熟的主流音乐文化,与本民族的音乐素材创造性地结合起来,进行了杰出的、不朽的创作,展现了音乐交流碰撞的强大生命力,成为浪漫主义音乐得以延续的重要生力军。民族乐派是指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活跃于欧洲乐坛,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文化运动密切联系的一批音乐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政治上是激进的,同情或参加本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在艺术上他们主张创造出具有鲜明民族特性的新音乐。民族乐派的音乐家经常采用本国优秀的民间音乐素材去表现具有爱国主义的英雄主题,借以激发本国人民反抗封建和外族统治。民主性、人民性、民族性,始终是他们艺术活动的鲜明标志。代表作,如: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西贝柳斯的《芬兰颂交响诗》等。

图画展览会是俄国著名作曲家穆索尔斯基所做的钢琴套曲。1873年,圣彼得堡的美术学校举行了哈尔德曼的绘画遗作展览会,这一展览会成为穆索尔斯基写作这一首组曲的动机。这一钢琴组曲,不仅是穆索尔斯基的代表性器乐作品,而且是十九世纪俄国最有独创性的乐曲之一。乐曲是由与“图画”有关的十首小品,以及有

间奏功用的“漫步”主题组合而成。其配合之佳,表现了穆索尔斯基所独有的大胆的创造性,因此,这一首乐曲时至今日仍然很受欢迎。这种直截了当的表现方式,对后来的法国印象派有很大的影响。

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在钢琴曲的风格上是一个革新,它开发了钢琴的表现力,在声音的对比和丰富的色彩变化方面,是从管弦乐里吸取的手法。在这组曲中,描写性还处于次要地位,而主要的是那完美自由的创造性。诚然,作曲家把音乐外部的观念体现在这部组曲中,这种对于音乐表现成分的创造(特别是钢琴)是十分有价值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