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测试技术教学大纲

测试技术教学大纲

测试技术教学大纲
测试技术教学大纲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教学大纲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教学大纲 开课单位:汽车工程系 课程代号: 学分:2.5 总学时:40H 课程类别:选修考核方式:考查 基本面向:机械、材料、车辆 一、本课程的目的、性质及任务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是工科类专业的一门选修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测试技术的基础知识,对测试过程和测试系统有一个完整的概念,学会常用的信号分析方法,锻炼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了解测试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各部分的功用; 2、了解常用传感器及其调理电路的工作原理和性能; 3、掌握测试装置的静、动态特性的评价方法和不失真测试条件; 4、掌握信号时域和频域的描述方法,建立明确的信号的频谱概念,掌握频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5、了解相关分析、功率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了解数字信号分析的基本原理; 6、了解测试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掌握典型非电量参数的测试方法。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涉及的知识范围广,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先修《大学物理学》、《电工电子技术》,还要学习《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另外要学习某些相关的专业课知识。 四、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绪论 介绍测试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测试系统基本组成及功

用。 第一章信号及其描述 介绍周期信号与非周期信号的频谱分析,几种常用典型信号的频谱,随机信号及其特征参数。 第二章测试装置的基本特征 介绍测试系统的静态特性、动态特性,系统不失真测试的条件,一、二阶系统的静动态特性。 第三章常用传感器 介绍电阻式、电感式、电容式、压电式传感器工作原理及应用;介绍传感器的选用原则。 第四章信号调理、处理和记录 介绍电桥、滤波器、调制与解调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第五章数据处理和信号分析 介绍数字信号分析和处理的基本方法;介绍信号的相关分析和功率谱分析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第六章典型非电量参数的测量方法 介绍机械振动、应变、力、转矩的测量方法及计算机辅助测试系统。 五、本课程的重点、难点 本课程应重点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原理及应用,测试装置的静、动态特性、数据处理和信号分析的基本方法。 本课程的难点是:建立明确的频谱概念、相关分析、功率谱分析等。 六、学时分配 章次授课内容理论学时 绪论绪论2 第一章信号及其描述6 第二章测试装置的基本特征6

专业实训课程教学大纲

《专业实训》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ch1022 课程名称:专业实训 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类别:实践教学环节 适用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 总学时:45学时 总学分: 1.5 学分 先修课程:混凝土学、建筑功能材料 后续课程:无 课程简介: 专业实训是建立在无机非金属材料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平台上,是一门涵盖建筑材料,现代测试技术,及无机非金属材料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学的学科,它具有涉及学科范围广,涵盖知识面多,应用能力强的特点。通过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加强学校的本科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对学生的能力特别是自学、思维、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以后科学研究和实践打下基础。 选用教材: 《无机非金属材料实验》,伍洪标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年 参考书目: [1] 《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实验》,周永强、吴泽、孙国忠主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年2002 [2]《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实验》,曲远方主编,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年 二、课程总目标 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安全制度,树立良好的学风,使学生了解综合性实验的重要性及地位和作用。要求学生认真做实验,详细记录实验数据并加以分析,写出高水平的实验报告。 三、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 1. 材料基本性质实验(3学时) 通过密度、表观密度、体积密度、堆积密度的测定,可计算出材料的孔隙率及空隙率,从而了解材料的构造特征。由于材料构造特征是决定材料强度、吸水率、抗渗性、抗冻性、耐腐蚀性、导热性及吸声等性能的重要因素,因此,了解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质,对于掌握材料的特性和使用功能是十分必要的。 2水泥特性实验(10学时) 要求学生掌握水泥的基本性质,包括水泥的细度检验、水泥的标准稠度用水量的测定、水泥安定性和凝结时间的测定、水泥胶砂强度的检验。粉体粒度粒形分析(2学时) 3. 混凝土用砂石性能实验(3学时) 要求学生掌握砂石表观密度和堆积密度的测定方法,砂石筛分实验方法。 4.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实验(10学时) 要求学生掌握混凝土的基本性质及混凝土的配制,包括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坍落度检验、混凝土拌合物密度测测定、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检验。 5. 混凝土无损检测实验(2学时) 要求学生掌握超声波法,回弹法等无损检测方法的应用。 6. 钢筋力学性能试验(2学时)

动力测试技术教学大纲

理论教学大纲 《热能与动力机械测试技术》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热能与动力机械测试技术 Thermal energies & Power mechanisms Measurement and Experiment Technology 学时/学分:40/2.5(其中含实验4学时) 先修课程: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汽车构造、发动机原理A 适用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 开课学院(部)、系(教研室):汽车工程学院、车用动力系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大学本科生的主要专业课,它系统完整地阐述了热能与动力机械工程领域主要参数的测量方法、测试系统和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测量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等内容。其中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测量仪器的基础知识、误差分析理论和传感器原理等;第二部分分别叙述了热能与动力机械工程领域的主要参数,如温度、压力、转速和功率、流速和流量、液位、气体成分分析、振动和噪声等的测量方法、测试系统、所用仪表原理、测试结果分析,以及一些现代测试技术和相应的测试系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以下教学目的: 1.掌握测量设计的基本知识,测量结果的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2.掌握热能与动力机械工程领域的主要参数的测量技术。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一)教学内容 1. 概述 本部分讲述内容包括:热能与动力机械测试技术发展概况、测量的基本概念、测量仪器的组成和分类、测量仪器的主要性能指标、仪器在瞬变参数测量中的动态特性、测量仪器的动态标定和工程中的测量系统简述。 2. 误差理论及应用 本部分讲述内容包括:误差的来源与分类、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概念及处理手段、可疑测量数据的剔除、随机误差的计算、传递误差。 3. 试验设计与数据整理 本部分讲述内容包括:正交试验设计与分析、有效数字及其计算方法、试验数据的图示法、回归分析与经验公式、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简述。 4. 传感器的基本类型及其工作原理 本部分讲述内容包括:电阻式传感器、电感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磁电式传感器、热电式传感器、光电式传感器、霍耳传感器、数字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5. 温度测量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故障诊断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选修课(专业课)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执行学时:24学时 一、本课程在培养计划中的作用 (一)本课程是一门专业课,研究的内容为机械系统动态信号处理与分析及以上内容在典型机械零部件运行过程中的状态分析与识别。在本课程中,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正确分析与判断典型机械零部件运行过程中的状态的技能,并了解掌握故障诊断知识的更新及发展动向。 (二)基本要求 1 、从进行机械故障诊断所必备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出发,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应具备下列几方面的知识: (1)机械系统动态信号处理与分析方法 (2)转轴组件的振动特性的描述及故障分析方法。 (3)滚动轴承的振动特性的描述及故障分析方法。 (4)齿轮箱的振动特性的描述及故障分析方法。 (5)红外检测技术。 (6)润滑油样分析。 2 、本课程实践性很强,所以实验课是达到本课程教学要求和使学生经受工程技术训练必不可少的环节。开设实验应不少于6学时,重点为典型机械零部件运行过程中振动信号的测试与分析,典型故障信号的分析与故障判断。 (三)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具有《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课程的知识。 讲课学时的分配: 概述 1 学时 信号分析方法及应用 3 学时 机械故障诊断依据的标准 2学时 转轴组件的振动特性描述及故障分析 2 学时 滚动轴承的振动特性的描述及故障分析 2学时

齿轮箱的振动特性的描述及故障分析 2 学时 红外检测技术 2学时 润滑油样分析 2 学时 实验 6学时 总讲课学时 22学时 考试 2 学时 二、课程内容的重点、先进性、实用性和特点 本课程属专业课,与前设课程《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课程衔接紧密,并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科学研究与日常生活有关振动噪声、力、温度等参量的测试及状态判断中。 近年来,随着传感技术、电子技术、信号处理与计算机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机械故障诊断基础》课程从理论、方法到应用领域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要求本课程的讲授要知识面广、实践性强,结合新理论、新方法及新的使用领域,使学生了解前沿动态。 三、授课大纲 概述 课程的内容、方法。诊断信息的来源、获取,典型故障示例,学习方法。 第一章信号分析方法及应用 1、时域分析与频域分析。 2、时域与频域的转换。 3、时、频域信号中蕴涵的信息分析。 第二章机械故障诊断依据的标准 1、故障诊断的绝对判断标准 2、故障诊断的相对判断标准 3、故障诊断的类比判断标准 4、几种判断标准的选用及判断实例。 第三章转轴组件的振动特性描述及故障分析 1、转轴组件的振动机理 2、转轴组件的振动原因识别 3、现场平衡技术 第四章滚动轴承的振动特性的描述及故障分析 1、滚动轴承失效的基本形式 2、滚动轴承的振动机理 3、滚动轴承的振动监测及故障判别

《现代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编号:B002D150 英文名称:Technology of Modern Measurement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责任教学单位:电子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教研室 总学时:32(其中实验学时:8) 学分:2.0 考核形式:考试 课程类别:专业课 修读方式:必修 教学目的:通过课堂讲授、实验等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现代测试技术的工作原理及特点,掌握当前数字化、网络化的测试技术,了解现代测试技术过程中GPIB、VXI等程控仪器的数字接口,以及PXI等自动检测相关技术,培养学生开发、应用现代测试系统的能力。 本科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 以讲授、讨论为主,实践教学为辅。 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以电子测量、检测技术、智能仪器设计等课程为基础。讲授过程中需结合控制接口技术、数字通信技术、智能仪器、网络测试技术等内容,综合地进行分析,采用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掌握应用智能仪器进行信号检测及分析的能力。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部分现代测试技术概述 教学重点:掌握现代自动测试系统的体系结构。 教学难点:程控设备互联协议。 教学要点及要求: 了解自动测试系统的应用和意义。 掌握现代自动测试系统的体系结构。 了解程控设备互联协议。 掌握现代自动测试系统的分类。 了解网络化测试系统技术。 了解自动测试软件平台技术。 第二部分总线接口技术 教学重点:GPIB总线结构及接口设计。 VXI总线组成及通信协议。 PXI总线规范及系统结构。 教学难点:VXI总线通信协议。 教学要点及要求: 了解GPIB数字接口的发展及基本特性。 掌握GPIB器件模型,掌握数字总线结构,理解接口功能及其赋予器件的能力。 理解GPIB专用LSI接口芯片实现接口功能。

测试技术教学大纲

《测试技术》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课程代码:3325001 总学时:48学时(讲课38学时,实验10学时) 总学分:3学分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必修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预修要求:本课程宜在《控制工程基础》课程之后开设。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 测试技术是进行科学研究、验证科学理论必本可少的技术。本课程是对理论知识的深化和补充,广博的理论性和丰富的实践性是本课程的特点。本课程是机械工程类专业必修的技术基础课之一。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合理地选用测试装置并初步掌握静、动态测量和常用工程试验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和处理机械工程技术问题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获取有用的信息,然后将其结果提供给观察者或输入给其他信息处理装置、控制系统。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掌握信号的时域和频域的描述方法,建立明确的信号的频谱结构的概念;掌握频谱分析和相关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数字信号分析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2、掌握测试装置基本特性的评价方法和不失真测试的条件,并能正确地运用于测试装置的分析和选择。掌握一阶、二阶线性系统特性及其测定方法。 3、了解常用传感器、常用信号调理电路和显示、记录仪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并能够较正确地选用。 4、对动态测试工作的基本问题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并能初步运用于机械工程中某些参量的测量和产品的试验。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建议: 1、本课程的学习中,特别要注意物理概念,建立关于动态测试工作的比较完整的概念。 2、本课程教学中应突出理论内容的物理意义和工程应用,可将机械设备的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融合在课堂教学中。在主要内容讲解结束后,可考虑安排一次测试技术最新发展趋势(如转子系统运行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技术)的课堂讨论,讨论内容涉及测试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应用。 3、本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生必须参加必要的实验,从而受到应有的实验能力的训练,获得关于动态测试工作的完整概念,并初步具备处理实际测试工作的能力。实验学时应不少于8学时。实验大纲见附录。 4、建议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并将内容尽可能利用Matlab进行演示。 四、大纲的使用说明: 本课程是一门机、电结合较紧密的课程,需要的知识面较广,涉及数学中的“积分变换”、“概率统计”知识;涉及物理中的电、磁、声及振动内容;涉及电工学中的“谐振”、“相敏检波”等典型电路。本课程宜在《控制工程基础》课程之后开设。 大纲正文 第一章绪论学时:2学时(讲课2学时)本章讲授要点: 1、理解测试技术的作用、任务、内容和特点 2、了解测试技术的发展概况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地理科学 学时 54 学分 3 赤峰学院环境与资源管理系 制定人:任晓辉 审核人:

一、编写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地质学基础是四年制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当使学生掌握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掌握有关地壳的物质组成、构造变动和发展历史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同时,地质学基础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常见矿物、岩石的肉眼鉴定方法;了解各地质历史时期地层中常见的标准化石;掌握阅读平面地质图、绘制剖面地质图和野外地质调查的一般方法,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 (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 1.课程内容既注重知识的系统性,重视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又要注重提高教学的起点,反映地质科学的新成就和新进展。 2.作为专业基础课,要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还要注重实用性。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尽管总课时压缩到54学时,但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起重要作用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和野外考察等)要进一步强化。 (三)大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 1.根据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要求选用合适的教材,以教材为主线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2.本大纲所列的各章节的内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紧密结合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选定教学内容,既注重知识传授,更强化能力培养。 (四)室内实验及野外实习(8学时) 1.实验一 (1)实验名称:观察矿物的形态和物理性质 (2)主要内容与要求:观察矿物的形态、颜色、条痕、光泽、透明度、硬度、解理、断口等主要物理性质,通过观察矿物的形态和物理性质,学会鉴别矿物的形态和物理性质的一般方法,掌握系统描述矿物标本的一般方法,为下一步鉴定矿物打下基础。 (3)学时分配:2学时。 2.实验二 (1)实验名称:认识常见的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 (2)主要内容与要求:通过认真观察常见的岩石标本,学会肉眼鉴定岩石的一般方法,并对所观察的岩石进行系统描述,完成实习报告的有关部分;掌握主要岩石的鉴定特征,能够准确鉴定主要岩石。 (3)学时分配:2学时。 3.实验三 (1)实验名称:认识主要的标准化石 (2)主要内容与要求:通过认真观察常见的古生物标本,初步认识几种重要门类化石的基本构造及其形态特征,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发展和演化特征,认识最主要的标准化石。 (3)学时分配:2学时 6.野外实习 短途一天野外地质实习,2学时 (五)教学时数分配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英文名称:Foundation of Mechanical Measure Engineering 课程总学时:40 讲课:32 实验:8 上机:0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6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1.《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课程适用于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本科(四年学制),是学生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在机械制造领域,无论是在机械系统研究过程分析还是机械自动加工控制系统中,工程测试技术应用及其普遍,所以掌握必要的测试技术基础知识和技术基础,对做好机械制造专业的工作尤为重要。 2.课程教学内容方面侧重于测试技术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测量问题的实践能力。因此,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掌握非电量电测法的基本原理和测试技术;常用的传感器、中间变换电路及记录仪器的工作原理及其静、动态特性的评价方法;测试信号的分析、处理方法。培养学生能够根据测试目的选用合适的仪器组建测试系统及装置,使学生初步掌握进行动态测试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位移、振动、温度、力、压力、噪声等常见物理量的测量和应用方法;掌握计算机测量系统、虚拟仪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能了解掌握新时期测试技术的更新内容及发展动向,为进一步研究和处理机械工程技术问题打好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要求掌握物理学上的电磁学理论知识、控制工程基础中的系统分析方法、电工学的电路分析理论。 2.要求掌握电工实验独立动手能力和仪器的操作能力。 3.掌握测试技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备检测技术工程师的基本素质与能力,能应对生产和科研中遇到的测试系统设计以及传感器的选型、调试、数据处理等方面的问题,初步形成解决科研、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说明 本课程是一门技术基础课,研究对象为机械工程中常见动态机械参数,主要讲授有关动态测试与信号分析处理的基本理论方法;测试装置的工作原理、选择与使用。为后续专业课、选修课有关动态量的实验研究打基础,并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科学研究与日常生活有关振动噪声、力、温度等参量的测试中。 1.从进行动态测试工作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出发,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应具备下列几方面的知识: (1)掌握信号的时域和频域的描述方法,重点阐述建立明确的频谱概念,掌握信号强度的表达式、频谱分析和相关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功率谱密度函数及应用和数字信号分析的一些基本概念。明白波形图、频谱图的含义,具备从示波器、频谱分析仪中读取解读测量信息的能力。 (2)测试装置的基本特性部分:掌握系统传递函数、频响函数以及一、二阶系统的静动态特性的描述及测试方法,掌握测试装置的基本特性评价方法和不失真条件,并能正确运用于测试装置分析和选择。

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质量管理学课程代码: 英文名称:?◆?●??? ??????????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程学分 学时: 学分 ??学时 开课学期:第 学期 适用专业:工业工程 先修课程:数理统计,概率论,管理学原理 后续课程:无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课程负责人:顾世清 大纲执笔人:顾世清大纲审核人: 一、课程简介 质量管理是研究各类组织质量管理活动所具有的共性原理和基本工具,也是为组织质量管理者提供理论、原则、方法的实用科学。质量管理已经发展为一门交叉性综合性学科,它涉及了现代企业管理、产品管理控制、产品设计与制造技术、现代测试技术、技术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等多个学科知识。本课程在全面介绍现代质量管理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的最新成果,以全面质量管理为基础,以质量管理体系、设计和制造?服务?过程质量控制、质量度量、质量改进为主线,系统介绍质量管理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 ??质量管理学是管理类专业中研究基础操作问题的一门主干专业课。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质量管理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在生产、服务领域中具有分析、解决管理实务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为学生继续学习和以后从事工商管理活动打下必要的基础。它在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的全局中,具有增强学生对工商管理实践活动的适应能力和开发创造能力的作用。 三、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 ?掌握质量设计和建立质量体系的能力。 ?掌握制造质量和过程控制、质量诊断的基本能力。

?掌握组建质量管理小组的基本能力。 ?掌握质量管理常用统计方法和运用计算机进行质量管理。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质量管理概论( 学时) ?基本知识点:质量、质量管理、质量策划、质量保证、质量体系、全面质量管理等的含义。 .重点: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基本指导思想、四条工作原则、五项基础工作等。质量管理学科的三个发展阶段及 ?世纪的发展前景。 第二章 数据的统计处理( 学时) ?基本知识点:了解质量管理中有关数据的取得与整理的基本内容。 ?重点:质量管理中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排列图、因果图、散布图、直方图、控制图、检查表与分层法等七种方法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方法;掌握质量变异的描述及模型,包括频率分布与直方图、质量管理中常见的概率分布如二项分布、泊松分布、正态分布、以及一些有用的近似公式。 ?难点:过程参数的估计,包括点估计、区间估计,并在此基础上,了解过程参数的假设检验;熟悉回归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一元线性回归、一元非线性回归、多元线性回归等。 第三章 统计过程控制( ??)与休哈特控制图( 学时) ?基本知识点:统计过程控制( ??)的含义、发展史及操作步骤。 ?重点:控制图原理,主要包括控制图含义、控制图原理的二种解释,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控制图的判断准则,如判断稳态的准则,判断异常的准则等;掌握休哈特控制图的种类、用途,对R x -控制图、S x -控制图、R x -控制图、s R x -控制图、ρ 控制图、 ?控制图等能熟练掌握。 ?难点:通用控制图,如 ?控制图和 ??控制图、 ?控制图和??控制图等。 第四章 两种质量诊断理论及其多元化( 学时) ?基本知识点:两种质量诊断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两种质量诊断理论的依据、两种控制图诊断的典型情况、两种工序能力的指数及其诊断等。 ?重点两种质量多元逐步诊断理论的简介,包括在多工序、多指标系统中进行质量控制与诊断存在的问题,在多工序生产线中如何诊断上影,在多指标工序中如何诊断相关指标,两种质量多元诊断理论的应用实例等。 第五章 质量检验与抽样检验理论( 学时) ?基本知识点:质量检验的概况、生产过程的质量检验、批生产质量检验等内容。 ?重点:计量型抽样方案的基本内容,包括平均值的计量标准型一次抽样方案、不合格品率的计量标准型一次抽样方案;熟悉计量调整型抽样方案的概述及其一些采用的方法如 法、 法等。 ?难点:计数型一次抽样方案的基本内容,包括不合格品率的计数标准型一次抽样方案,百分比抽样的不科学性等;掌握计数调整型抽样方案的基本原理及实施程序。 第六章 质量改进、实验设计与田口方法( 学时)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教学大纲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KSR-CDIO课程大纲 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 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 课程名称: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课程代码:C2021006 学分: 3.0 专业负责人:____________ 课程负责人:____________

课程的性质与目标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是测量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现代测试技术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也是整个科学技术与仪器发展中必不可缺少的分析与设计手段。这门课程对培养从事现代测试技术应用人才将起着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课程是由基础课过渡到其它各门测控技术专业课的主要桥梁。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全面认识与掌握测量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为: 1.会正确进行误差分析 通过掌握误差的基本知识以及粗大误差剔除、系统误差发现及修正和随机误差统计分析的常用方法.能够正确分析误差的产生原因,确定误差的性质.以便合理估计误差大小,并采取措施消除或减小误查。 2.会正确表示相评定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 通过掌握测量不确定度的概念、两类评定、传播和合成的方法,能够对测量结果做出正确评定。 3.会正确处理测量数据 通过掌握直接测量、间接测量、组合测量、经验公式拟合、不等权测量等问题的数据处理方法,能够对不同测量条件下得到的测量和实验数据进行合理计算和分折,以便在一定测量条件下得到更接近于真值的数据。 4.会正确设计测量方案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能够合理选用仪器设备和测量方法,正确组织实验过程,以便在最经济的测量条件下,确定最佳的测量方案。 教学安排 教学形式学时安排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教学40 课堂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研讨教学8 演示、学习心得交流课 实践教学 (自学)自己细读教材、参考资料 总学时48 前继后续课程 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最好已修《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有关数学课程。本课程为后继课《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传感器原理》、《测控技术》、《现代测试技术》、《智能仪器技术》等提供基础。 KSR-CDIO相关能力在本课程中的体现及培养

质量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质量管理与控制技术》教学大纲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中文):现代质量管理与控制技术 课程名称(英文):Modern quality management and control technology 学时/学分:40/2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现代质量管理与控制技术是一门交叉性边缘学科,它涉及现代企业管理、产品管理控制、产品设计与制造技术、现代测试技术、技术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等多门学科。.该课程是机械类、工业工程、管理学科的专业课程,是研究各类组织质量管理活动所具有的共性原理和基本工具,是为组织质量管理者提供有用理论、原则、方法的实用科学。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正确掌握质量管理学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并培养学生具有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处理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运用其他相关管理课程的基本原理,进而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二、先修课程 数理统计与随机过程 三、课程主要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一)课堂教学 第一章概论 2学时 主要内容: 第一节质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质量管理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 第四节全面质量管理 第五节质量管理基本原理 基本要求: 掌握质量、产品和顾客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确立正确的质量观;了解学习质量管

理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质量体系2学时 主要内容: 第一节质量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第二节ISO9000族标准简介 第三节ISO9001:2000质量体系要求 第四节质量体系建立 基本要求: 了解质量管理理论发展过程;掌握各个质量管理发展阶段的特点;了解ISO9000族标准的发展沿革及其2000版标准的主要优点。 第三章质量认证与质量监督2学时 主要内容: 第一节产品质量认证与质量体系认证 第二节产品质量监督与仲裁 基本要求: 了解质量监督的作用和形式;掌握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的主要方式及其工作内容;理解质量行政执法的内涵以及产品质量的法律责任、产品质量监督法规体系和质量监督行政执法行为的主要内容;掌握产品质量强制性认证的实施内容;了解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了解产品质量申诉、仲裁和鉴定的实施条件与程序;了解产品质量社会监督制度。 第四章数据与三图两表3学时 主要内容: 第一节数据与质量特性值 第二节直方图 第三节排列图 第四节因果图 第五节调查表 第六节对策表 基本要求: 理解质量管理所应用的各种统计分析方法的基本概念与原理;熟练掌握各种统计分析方法的具体作法和应用,对质量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课程设置的目的及开课对象 本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电子工程方向)学生的重要专业课程。本课程设置的目的是通过对传感器的一般特性与分析方法,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特性及应用,检测系统的基本概念的学习,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检测系统的设计和分析方法,能够根据工程需要选用合适的传感器,并能够对检测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对测得的数据进行处理。 开课对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电子工程方向)本科生。 二、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工程数学、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 三、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1.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2.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四、学时分配 总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38学时,实验10学时 五、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 (一)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概念 传感器的组成、分类及发展动向,技术的定义及应用。 重点: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目的和意义。 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和现场认识教学相结合。 (二)传感器的特性 1.传感器的静态特性 2.传感器的动态特性及其响; 重点:传感器的静态特性与动态特性的性质。 难点:工艺计算与平面布置;微机联网控制系统。 广度:本章主要讲述传感器特性的基础知识。 深度:主要讲述传感器的特性,不涉及复杂的内容。 教学方法、手段: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强化实际操作。 (三)电阻式传感器 1.电位器式传感器的主要特性及其应用 2.应变片的工作原理 3.应变片式电阻传感器的主要特性及应用 重点:理解电位器式传感器、应变片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掌握它们的性能特点,了解其常用结构形式及应用。 难点:线性与非线性电位器的测量原理,应变片式传感器的测量原理、温度误差及其补偿。

《岩土工程测试技术》教学大纲

《岩土工程测试技术》教学大纲 一、课程编号:0406016 二、课程名称:岩土工程测试技术Geotechnical Testing 三、学分、学时:1.5学分、34学时 四、教学对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 五、开课单位: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研究所 六、先修课程:材料力学、土力学 七、课程性质、作用、教学目标(含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课程性质:必修课。 作用:增强学生对岩土工程测试理论的认识,获得土体常用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分布范围,了解岩土体常用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对工程设计的作用,掌握岩土工程常用现场测试方法。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增加试验技能,培养学生遵守规范的习惯。 八、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中要求的经常使用的岩土现场的测试理论、方法和测试仪器,了解岩土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间的关系和分布范围。 第1章绪论 §1.1 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1.2 本课程在岩土工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1.3 岩土工程测试、检测及监测技术简介 §1.4 岩土工程测试与检测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第2章测试技术基础知识 §2.1 测试的一般知识

§2.2 传感器的基本特性 §2.3 常用传感器的类型和工作原理§2.4 监测仪器的选择和标定 思考题 第3章岩土的原位测试技术 §3.1 概述 §3.2 静力载荷试验 §3.3 静力触探试验 §3.4 野外十字板剪切试验 §3.5 动力触探 §3.6 扁铲侧胀试验 §3.7 岩土体现场剪切试验 思考题 第4章地基加固的检验与检测 §4.1 概述 §4.2 主要的地基加固方法及适用条件§4.3 各类地基加固的检验与检测 §4.4 工程实例 思考题 第5章桩基础的测试与检测 §5.1 概述 §5.2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

质量学课程教学大纲

《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质量管理学课程代码: 英文名称:Quality Management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程学分/学时:3学分/54学时 开课学期:第6学期 适用专业:工业工程 先修课程:数理统计,概率论,管理学原理 后续课程:无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课程负责人:顾世清 大纲执笔人:顾世清大纲审核人: 一、课程简介 质量管理是研究各类组织质量管理活动所具有的共性原理和基本工具,也是为组织质量管理者提供理论、原则、方法的实用科学。质量管理已经发展为一门交叉性综合性学科,它涉及了现代企业管理、产品管理控制、产品设计与制造技术、现代测试技术、技术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等多个学科知识。本课程在全面介绍现代质量管理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的最新成果,以全面质量管理为基础,以质量管理体系、设计和制造(服务)过程质量控制、质量度量、质量改进为主线,系统介绍质量管理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 1.质量管理学是管理类专业中研究基础操作问题的一门主干专业课。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质量管理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在生产、服务领域中具有分析、解决管理实务问题的能力。 2.本课程为学生继续学习和以后从事工商管理活动打下必要的基础。它在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的全局中,具有增强学生对工商管理实践活动的适应能力和开发创造能力的作用。 三、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 2.掌握质量设计和建立质量体系的能力。 3.掌握制造质量和过程控制、质量诊断的基本能力。 4.掌握组建质量管理小组的基本能力。 5.掌握质量管理常用统计方法和运用计算机进行质量管理。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质量管理概论(3学时) 1.基本知识点:质量、质量管理、质量策划、质量保证、质量体系、全面质量管理等的含义。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30S636Q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专业课程层次及学位课否:专业拓展实践课程 学时数:16 学分数:1 执笔者:田秀君编写日期:2004年6月 一、教学任务和目标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实验》是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实验在课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涵盖了现代分析仪器的基本理论、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 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使用大型仪器,掌握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具有一定的实验技能,深化理解理论知识,掌握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利用大型精密分析仪器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从事环境检测等分析工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安排 (一)实验内容及要求 1.ICP光谱法测定饮用水中总硅 熟悉顺序扫描光谱仪操作,掌握用单元素测定程序测定微量元素,了解ICP光谱分析线的选择和扣除光谱背景的方法,学会获取扫描光谱图。 2.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自来水中的镁 了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基本原理和构造,熟悉原子吸收光谱操作条件的选择,掌握标准假如法测定元素含量的操作。 3.邻菲罗啉分光光度法测定铁 了解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的结构,掌握研究显色反应的一般方法,学会测定未知试样中的铁含量。 4.正丁醇-环己烷溶液中正丁醇的测定 了解红外光谱仪的一般结构,掌握标准曲线法定量分析的技术,熟悉红外光谱法进行纯组分定量分析的全过程。 5.利用气-固色谱法分析O2、N2、CO、及CH4混合气体 了解气相色谱仪的组成及各部件的功能,理解气-固色谱的原理和应用,掌握气体分析的一般方法。 6.液相色谱法分析果汁中的有机酸 了解液相色谱仪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熟悉液相色谱仪器的基本操作,掌握选择最佳分析条件的方法,了解液相色谱法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7.水中pH、PNa值的测定 了解电位分析法的基本原理,熟悉pH计、PNa计的基本操作,掌握水体中pH、PNa的测定方法。 8.气质联用(GC-MS)定性分析有机混合物 了解GC-MS分析的一般过程和主要操作,熟悉GC-MS分析条件的设置,掌握GC-MS数据处理方法。

09《动力工程测试技术及仪器》课程教学大纲韩东太

课程编号:0805210617TIPE 《动力工程测试技术及仪器》(Measurement Technology and instrument of Power Engineering) 课程教学大纲 48学时 3学分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 《动力工程测试技术及仪器》是能源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该课程内容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常见热工仪器仪表的原理,掌握温度、压力、流量等热工参数的测量方法,了解数据采集、传输和显示技术,熟悉热工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数据处理和创新实践动手能力。 二、适用专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 三、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 四、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了解测量系统的基本构成,和测量系统的静态和动态特性;掌握常见热工参量的测量方法及使用的仪器仪表的工作原理;掌握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的基本方法。 五、课程的教学内容 (一)课堂讲授的教学内容 1. 测量方法及误差分析 测量的基础知识,仪表组成及分类,测量的误差和不确定度,随机误差的统计处理,系统误差,间接测量中量值的估计,测量不确定度估计,仪器的质量指标,测量器具的标定。 2. 温度测量 测温的物理基础,热电偶测温的物理基础,热电偶温度传感器的种类及结构,电阻温度传感器,接触测温方法讨论;辐射测温仪表,测温仪器的标定。 3. 压力测量 概述,液柱式压力计、弹性压力计,电气压力测量,压力表的选择和安装与故障分析,压力表的使用和校验。 4. 流量测量 概述,节流流量计,速度流量计、容积流量计,其他流量测量计简介。 5. 水位测量 水位测量的意义,连通器式液位计,压差式水位计,电接点水位计;水位测量的其它方法。 6. 气体成分分析

《现代材料测试技术》教学大纲

《现代材料测试技术》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码:01A31301 课程名称:现代材料测试技术 英文名称:Modern methods of Materials Testing 课程类型: □通识必修课□通识核心课□通识选修课□学科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环节 总学时:72 讲课学时:40 实验学时:32 学分:3.5 适用对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材料物理专业本科生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基础化学、基础化学实验、无机材料科学基础等理论课程及实验课程 课程负责人:杨中喜、陶文宏 二、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现代材料测试技术》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材料科学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材料研究过程中对材料的结构、组成及性能进行表征的重要手段。使学生掌握材料科学研究领域中材料成分分析和材料微观结构分析常用的测试技术,培养学生的图像观察、数据结果整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继专业课程、完成毕业论文及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因此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各种仪器的结构、工作原理,掌握测试试样的制备方法、设备使用方法、实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及数据分析处理等内容,并安排大量的相关实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期使学生打下一定的科学研究实验基础。 三、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几种常用测试方法的原理和实验方法,并能对实验数据和结果进行初步的分析和处理解释。 学习X射线衍射原理和方法,掌握X射线衍射技术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学习电子光学基础,掌握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学习晶体光学基本理论,掌握偏光显微镜、反光显微镜的应用;掌握几种热分析方法的应用;了解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学会红外光谱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课程目标与相关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

西安交大现代测试技术教学大纲

“现代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Advanced Measurement Technology 课程编码:ELEC3002 学时:56(授课32学时,实验24学时)学分:2.5 适用对象:本科生三年级 先修课程: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申忠如主编,《电气测量技术》,科学出版社,2003年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现代测试技术》课是以“传感器、调理电路及PC计算机为核心的数据采集系统”构成的现代测试系统为主线索,讲述测试系统性能评价方法、系统结构及设计方法、信号处理方法、智能化功能等与现代测试技术相关的理论的课程。本课程是为电气学院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学生设置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学习,帮助学生了解、掌握现代测试理论内容,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培养满足21世纪需求的现代测试工程师的必修课程。 二、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测量的基本概念; 2. 掌握测量误差的分析方法; 3.了解测试系统的基本特性和组建原则; 4.会对被测信号进行检测和调理以及会组建简单的测量系统(包括框图、调理电路的设计、数据采集系统参数选择、核心器件的选择); 5.了解虚拟仪器系统及常用的信号分析与处理方法; 6.掌握电气、电路参数的软硬件测量方法以及如何实现测量系统的智能化; 7.掌握磁性材料的测量方法; 8.了解抑制电磁干扰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测量与测量系统的基础知识 1. 测量

2. 测量单位及测量基准 第二章:测量误差及其分析 1. 测量误差基本概念 2. 系统误差的消除 3. 随机误差的处理 4. 粗大误差的剔除 5. 测量结果误差的估计 6. 数据处理举例 7. 微小误差准则与比对标准的选取 8. 误差分配与最佳测量方案的确定 第三章测量系统的基本特性 1.概述 2.测量系统的静态特性 3.测量系统的动态特性 第四章信号的检测与变换 1.传感器 2.变送器 3.前置放大器 4.量程变换 5.自动定标电路 6.模拟信号的离散化和量子化 7.模拟数字转换器A/D 8.D/A转换及其应用 9.采样保持电路 10.微型计算机的数据采集系统 第五章虚拟仪器及开发语言 1.虚拟仪器 2.虚拟仪器开发语言――LabView简介 3.虚拟仪器开发语言――LabWindows/CVI简介第六章信号分析与处理

工程测试技术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工程测试技术基础是机械大类专业的平台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获得传感器测量原理、测量信号处理方法和计算机测量系统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掌握温度、力、压力、噪声等常见物理量的测量和应用方法。 基本要求 本课程分为概论、信号分析基础、传感器测量原理、测试系统基本特性、计算机化测试系统和常见物理量测量与应用几部分。学完本课程应具有下列几方面的知识:(1)掌握测量信号分析的主要方法,明白波形图、频谱图的含义,具备从示波器、频谱分析仪中读取解读测量信息的能力。 (3)掌握传感器的种类和工作原理,能针对工程问题选用合适的传感器。 (4)掌握温度、压力、位移等常见物理量的测量方法,了解其在工业自动化、环境监测、楼宇控制、医疗、家庭和办公室自动化等领域的应用。 (5)了解计算机测试系统的构成,知晓用计算机测试系统进行测量的方法、步骤和应该注意的问题。 课程内容与学时安排 第一部分绪论(2学时) 介绍测试技术在工业自动化、环境监测、楼宇控制、医疗、家庭和办公室自动化等领域的应用情况和测试技术的发展趋势。 第二部分信号分析基础(8) 包括信号的分类,信号波形分析、频谱分析、相关分析原理与应用。 第三部分传感器测量原理(8) 介绍电阻式传感器、电感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磁电式传感器、光学传感器、热电式传感器、化学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等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第四部分测试系统特性(4) 介绍测试系统基本组成,测试系统的静态、动态特性,不失真测量的条件。测试系统特性的评定方法。 第五部分计算机化测试系统(10)

包括传感器信号的放大、滤波、调制与解调,等信号调理方法、A/D、D/A转换过程和采样定理,常用的数字信号处理算法,计算机虚拟仪器技术。 实验 8学时 1.波形合成与分解,波形图、谱图的识图 2.输送线模型多传感器综合应用(红外、光电、铁磁等) 3.环境监测(烟雾、酒精、温度、湿度、亮度、噪声等) 4.转子实验台模型转速和振动测量、现场动平衡 合计 32+8学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