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延迟退休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浅析延迟退休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浅析延迟退休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浅析延迟退休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浅析延迟退休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延迟退休年龄已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普遍采取的对策。然而,由于担心延迟退休年龄会增加失业,这一举措也遭到延迟退休国家民众的普遍反对。那么,延迟退休年龄究竟对就业有何影响?如何找到延迟退休年龄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的均衡点?本文通过对延迟退休年龄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分析.得出该种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限的,影响的正负效应取决于各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

【关键词】延迟退休失业年轻人劳动力市场

一、引言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在人口结构中所占比例日益增加,养老金支付风险和人口红利的消失等问题的越演越烈,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1951年确立的男60岁、女干部55岁、女工人50岁、特殊工种职工可以提前5年退休的退休政策延续至今,与人口预期寿命不断提高的趋势不相适应。延迟退休年龄可以增加统筹收入,减少了支出,而且大大推迟了统筹养老金缺口出现的时间,且提高的幅度越大,结余就越多,加固了制度的可持续性。同时,退休年龄的延迟可以降低企业的缴费率,降低企业负担。当然,也有学者认为,靠延迟退休年龄来解决养老金空账运行的问题是过于理想化了。根据何平主持的《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测算与管理》的课题报告显示,根据测算,在我国退休年龄每延长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长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但是我国目前养老保险个人账

户的空账规模已达万亿,因此延迟退休的作用可谓杯水车薪但延迟退休年龄究竟对就业市场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二、延迟退休年龄对就业市场的影响分析

事实上,延迟退体年龄对就业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年轻人,特别是16—24岁的年轻人。根据全国的统计数据,16—24岁的人口失业问题最为严重,他们大致占总失业人口的26%。此年龄段的失业人比25~34岁失业人口多26%,他们往往缺乏工作经验,自身技能单一,一旦遇到整个社会就业岗位减少的情况,总是最大的受害者。因此,本文将主要从延迟退休年龄对年轻人就业影响的角度来对延迟退休年龄对就业市场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延迟退休年龄不等于挤占就业岗位

表面上看,退休年龄的延迟导致更多的劳动者在劳动领域停留更长的时间,劳动市场上劳动力总供给量增多,对劳动力市场就业人员特别是年轻人有挤出效应。中国目前本身就面l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特别是近2年我国经济出现下滑趋势,政府虽然在努力为劳动者提供的更多的工作机会,但工作岗位毕竟有限,此时失业率将增加。

这实际是简单的认为,一个职工退休创造了~个新的工作岗位,这种认为是十分片面的。首先,一个经济社会就业量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和需求,而个人的可支配收入是决定一个人消费需要的最重要因素,早退休职工收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消费水平自然降低,总的消费水平降低自然间接给劳动力市场需求带来负面影响。其次,人口老龄化加剧,如果退体年龄保持不变,退休的人将会越来越多,

养老金缺口加剧,国家不得不通过提高费率、税率来保持养老金收支平衡,这自然抑制了企业的发展积极性,从而导致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下降,失业率增加。

相反,在此分析下,延迟退休年龄也可能为劳动力市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除上述两方面的影响外,老年劳动力的经验往往更丰富,通过对其人力资本的开发,延迟退休年龄还可能增加经济总量从而创造新的就业。另外,老年人因其经验与技能是年轻人在短时间内难以替代的,其问并不一定存在必然的替代关系。有专家就利用22个世界经合组织国家1960一2004年的相关数据分析得出,青老年问题的就业并不具有替代性,相反不同的年龄组具有一些微小的互补性。他指出,55—64岁间的老年人的再就业率会对16—24岁及25岁一54岁的就业证产生微小正效应,每增加1个老年再就业者,就会有0.059个青年人加入劳动力市场。

因此,可以看出,延迟退休年龄有可能对劳动力市场造成挤占,也可能为劳动力市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而这种效应的正负取决于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延迟退休年龄影响力的有限性

在比较规范的劳动力市场条件下,退休年龄的延迟可以有效增加劳动力供给,以应对劳动力资源供给不足的风险。但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我国每年离退休人员只占全社会就业规模的0.45%,不到1%,虽然每年这个规模在不断增加,但与总的就业规模相比,依然是非常小的。另外,延迟退休年龄对就业的负面影响主要是体现在对国家机

关和企事业单位,而非正规部门受此政策影响并非特别大。经调查表明,大部门非正规部门职工在到达退休年龄后往往会选择继续就业,城镇正规部门人员选择再就业仅占其很少一部分。可见劳动力市场每年受退休政策的影响是有限的,并非想象中那么大。

中国城镇失业的主要特征是就业岗位的短缺与就业岗位的空闲并存,现在劳动力的过剩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过剩,而是结构性的过剩,是低素质人才的过剩。特别是对大学毕业生而言,很多并不麓适应老年人退下来的强专业性和技术性岗位,加之吃苦能力较差,其就业主要渠道就是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因此,延迟退休年龄对年轻人就业,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影响会更大。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延迟退休后,老年人岗位的再停留及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的更多就业机会,大学毕业生迫于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工作的有限性,存在向非正规部门流动的趋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其实又缓解了其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负影响。

三、结论

当前,关于延迟退休年龄的就业效应的争论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延长退休年龄将导致失业入口激增、失业率上升;另一种是延迟退休年龄不会对就业造成严重影响,原因在于老年人与年轻人的就业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相反老年人的就业可能会有助于经济总量的增加,为年轻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本文通过分析认为,以上两种观点都不存在绝对性。延迟退休年龄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限的,而这种影响有可能是

正影响也可能是负影响,影响的结果取决于上述分析过程中所提到的各种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而不是仅从某方面去进行片面的分析。延迟退休对劳动力市场特别是年轻人劳动力市场的影响,需要在考虑综合因素的条件下,从实证上下更大的功夫去获得所需要的结果。

参考文献:

【1】罗元文.养老保险制度中关于退休年龄的探讨.市场与人口分析.2001,(6).

【2】卢志勇.延迟退休年龄对我国就业影响的计量模型研究.2010(7).【3】丁红娟,史健勇刍议延长我国退休年龄[J]理论与实践,2009.5

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的原因及对策探讨

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的原因及对策探讨 -------------------------------------------------------------------------------------------- ---- 张传鹤 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充分认识维护妇女平等就 业权、实现两性和谐发展的意义。但在现实生活中,妇女的发展机会明显少于男性,妇 女在就业中经常遇到各种形式的性别歧视。本文拟就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的性别歧视问 题作些探讨。一、对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的原因分析所谓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是指 用人单位基于性别原因,或拒绝接受女性,或提高女性的录用标准,或以结婚、怀孕、 产假、哺乳等为由辞退女工或者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或不重视妇女的升迁机会,或使 女性与男性相比同工不能同酬。造成女性在劳动力市场遭受性别歧视的原因是多种多样 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传统性别偏见的作用。首先,传统性别偏见常常先入为主地在人们头脑中树 立起“女不如男”的观念。能不能全面正确地评价男性和女性,首先涉及到我们在评价 男性和女性时能否端正立场,也就是能不能采取一种尽可能客观的立场。有的大男子主 义者就是认为女子不如男,更为可悲的是,有些妇女姐妹身为女性,也自愿接受了这种 观念。其次,对男性和女性评价的方法不科学也强化了性别偏见。评价男性和女性的方 法对评价的结果也很重要。实际上有的人看问题比较辩证全面,有的人看问题则倾向于 以偏概全。如果用辩证的观点分析男性,实际上男性也不是那么完美,他们也存在许多 缺点。笔者在这里无意贬低男性身上所具有的各种优点和美德,只是说男性和女性一 样,也会有缺点和不足,不能通过不适当地抬高男性来刻意贬低女性。再次,是具体地 看一位男性或一位女性,还是抽象地看一位男性或一位女性,对我们能否正确评价男性

劳动力市场学试卷及答案

20XX年7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劳动力市场学试卷 (课程代码11365) 一、单项选择题 1、激进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秉承的分析方法主要是( C ) A、凯恩斯主义分析方法 B、边际主义分析方法 C、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 D、民族社会主义分析方法 2、人力资源政策主要针对的失业类型是( B ) A、摩擦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 C、季节性失业 D、隐性失业 3、社会学对特殊劳动群体的研究源自于( D ) A、职业分层理论 B、社会差别理论 C、社会隔离理论 D、社会分层理论 4、劳动力市场上对第三部门的研究始于( D ) A、19世纪20年代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5、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 D ) A、大卫·休谟 B、大卫·李嘉图 C、亚当·斯密 D、约翰·穆勒和凯恩斯 6、目前各项社会保险基本上是( C ) A、按行业分配 B、按地区分配 C、按职务分配 D、按性别分配 7、按照亚当·斯密的理论,劳动力市场( D )

A、存在分割 B、存在制度分割 C、存在城乡分割 D、不存在分割 8、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认为工资的决定因素是( A ) A、边际劳动生产力 B、复杂多变的 C、教育水平 D、职位 9、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认为( A ) A、完善的、公平的劳动力市场不可能自发形成 B、完善的、公平的劳动力市场一定可以自发形成 C、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可能自发形成 D、劳动力市场不需干预 10、造成来自农村劳动力和来自城镇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竞争力的差别最主要源于( D ) A、法律地位的不平等 B、城乡收入机会不平等 C、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D、就业机会不平等 11、劳动力市场竞争中最重要的自我制衡机制是( A ) A、工资机制 B、竞争机制 C、市场机制 D、供求机制 12、国家公务员市场是( B ) A、不完全竞争市场 B、买方垄断市场 C、卖方劳动力市场 D、自由竞争市场 1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工资率水平提高时,短期内劳动力市场需求会( B )

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及其影响

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及其影响 摘要 劳动力市场歧视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大量研究成果证明,劳动力歧视不仅违背机会均等的原则,破坏社会公平,降低社会效率;同时也造成被歧视者的就业困难,严重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质量和自身发展,使他们成为就业领域里相对的弱势群体。显然,这与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格格不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就业范围越来越广,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现象也逐渐明显,并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对劳动歧视理论的研究及其应用无论对建设较为完善的劳动力市场、还是解决就业问题和劳动者自身发展的问题都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分割歧视制度文化

Abstract Discriminations in labor market generally exist not only in developed countries but also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Existence of discriminations in labor market shows that it violates the principle of opportunity equity, destroys social equity and decreases economic efficiency. Meanwhile it lead to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of the discriminated,seriously affects their life quantity and selves-development, which make them become a vulnerable group. Obviously, it absolutely turns away from harmonious society construction.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nomy, employment scope of people is also increasingly extensive, discrimination phenomenon in labor market gradually clear, many scholars focus on it with each passing day. So researches on discrimination theories of labor market and its application have an positive sificance for constructing a mature labor market, solving employment problems and self-development of labor market. Keywords: Labor Market; Segmentation;Discrimination;Culture;Institution

中国当前劳动力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当前劳动力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劳动力市场面临的问题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1994年底,全国劳动力资源总数达82500万人,劳动力资源总数占人口总数68.8%,当年进入劳动年龄的达1750万人。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领域难以完全吸收不断增长的劳动力,虽然从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年均9.8 %速度增长,但劳动力资源的增加仍然超过社会经济的吸收能力,因此,失业现象呈现增长趋势。在传统经济体制下,中国实行“有饭大家吃,有工大家做”的就业政策;实行高就业、低收入的工资政策,实行城镇劳动力由国家“统包统配”的分配政策,从表现看,中国己消灭失业,但许多机关、企业人浮于事、存在大量富余人员,实际上是以全体劳动者的不充分就业掩盖部分劳动者失业。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逐渐从计划经济体制转为市场经济体制,劳动力就业逐渐市场化,隐性失业随之而来,当前失业有四种表现形式: 1.结构它是由于劳动供给与需求结构不合理形成的失业。2.隐性失业。它由于传统经济体制下实行充分就业政策,在改革中暴露出来。 3.自愿由于劳动者主动工参与劳动市场形成的失业。4.非自愿它是由于现行工资下,想找工作而找不到形成的失业。有关资料显示, 近几年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多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呈上升趋势; 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达1. 3亿人, 加上城镇失业人口, 劳动力总供给量达到2亿多人, 而需求量只有3500万人,供给已远远地大于需求。据专家估计, 我国目前的失业和就业不充分率已达21. 3%左右。 二、我国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的原因主要表现在 1. 劳动力的自然增长率每年以2%的速度进行。由于人口自然增长,新增劳动力数量巨大。 2. 劳动力的盲目和无序流动导致了大量的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 3. 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 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 4.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增加了就业的难度。 5. 经济转型, 现代化步伐的加快, 使过去国企的隐性失业显性化。 6.在企业改革中,释放出大量富余劳动力。 7. 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布局及地区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 更使劳动力市场在朝规范化发展的进程中荆棘丛生。 8.在市场经济中,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不断变动,因而对劳动者技术要求不断变化,在现有劳动者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劳动者不适应企业的要求而从就业岗位上被替换下来。 9. 全球经济不景气导致有效需求不足。 10.中国劳动力市场,还面临国外人才的竞争。

2013年7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劳动力市场学试卷

2013年7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劳动力市场学试卷 (课程代码 11365) 重要提示: 1、本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应考者必须在“答题卡”上按要求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激进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秉承的分析方法主要是( C ) A、凯恩斯主义分析方法 B、边际主义分析方法 C、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 D、民族社会主义分析方法 2、人力资源政策主要针对的失业类型是( B ) A、摩擦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 C、季节性失业 D、隐性失业 3、社会学对特殊劳动群体的研究源自于( D ) A、职业分层理论 B、社会差别理论 C、社会隔离理论 D、社会分层理论 4、劳动力市场上对第三部门的研究始于( D ) A、19世纪20年代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5、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 D ) A、大卫·休谟 B、大卫·李嘉图

C、亚当·斯密 D、约翰·穆勒和凯恩斯 6、目前各项社会保险基本上是( C ) A、按行业分配 B、按地区分配 C、按职务分配 D、按性别分配 7、按照亚当·斯密的理论,劳动力市场( D ) A、存在分割 B、存在制度分割 C、存在城乡分割 D、不存在分割 8、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认为工资的决定因素是( A ) A、边际劳动生产力 B、复杂多变的 C、教育水平 D、职位 9、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认为( A ) A、完善的、公平的劳动力市场不可能自发形成 B、完善的、公平的劳动力市场一定可以自发形成 C、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可能自发形成 D、劳动力市场不需干预 10、造成来自农村劳动力和来自城镇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竞争力的差别最主要源于( D ) A、法律地位的不平等 B、城乡收入机会不平等 C、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D、就业机会不平等 11、劳动力市场竞争中最重要的自我制衡机制是( A ) A、工资机制 B、竞争机制 C、市场机制 D、供求机制 12、国家公务员市场是( B ) A、不完全竞争市场 B、买方垄断市场

劳动力市场存在的歧视现象

浅析劳动力市场存在的歧视现象

————————————————————————————————作者:————————————————————————————————日期: 2

浅析劳动力市场存在的歧视现象 学生姓名:孙娇娆 学号:201103131033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班级:一班 指导老师:郑伟波

相关概念:1、歧视,顾名思义,是指人对人就某个缺陷、缺点、能力、出身以不平等的眼光看待。它是一个明显带有贬义的词汇。 2、劳动经济学中的劳动力市场歧视是指,具有相同能力、教育、培训和经历并最终表现出相同的劳动生产率的劳动者,由于一些非经济的个人特征引起的在就业、职业选择、晋升、工资水平、接受培训方面等方面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3、劳动力市场歧视的类型分为工资收入歧视、雇佣歧视、职业歧视、人力资本歧视。 劳动力市场存在歧视现象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大学开始扩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随之产生,据专家预计,2013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将首次突破700万,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 因此,对劳动力市场存在的歧视现象进行分析,有利于大学生更进一步了解我国劳动力市场目前的状况,有利于大学生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以及帮助大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摘要:我国是人口大国,不得不承认,歧视现象普遍存在,包括种族、工资、性别、年龄、工作经验、身体素质、宗教、地域、国籍等等。下面主要从性别、身体素质这两个方面结合大学生就业问题具体分析一下劳动力市场存在的歧视现象。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歧视性别歧视身体素质歧视工作经验大学生就业 一、导论 2011年03月30日,美国最高法院对沃尔玛女员工提交的性别歧视案件诉讼举行听证。众所周知,沃尔玛是美国拥有雇员最多的企业,目前全球共拥有4300多家门店,员工达140万人。据说曾在沃尔玛工作过的160万女性雇员都可能加入这次集体诉讼。美国媒体预测,如果法院准许这些女员工提交集体诉讼,那么此案将成为美国有史以来有关性别歧视的最大规模的集体诉讼,该公司也将面临着上百亿美元的赔款。此次裁决也将为未来劳动歧视诉讼设定先例。 这个性别歧视案件引发了全美乃至全球的关注,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由此,各地关于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各种歧视事件纷纷被报道出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思考。 二、典型的歧视案件分析 2、1性别歧视 这起引发全美关注的案件最早要追溯到2001年。今年48岁克里斯蒂是最早发起诉讼的人之一,她在1986年就开始在沃尔玛工作,到2000年,她已经成了所在超市里工龄最长的小时工,但她却发现自己的工资和那些工龄只有自己一半的男性员工一样,同时她提出担任领导职位的要求都被上级忽视掉了,而这些职位总是被新聘用过来的男性占据。于是,她走上了长达10年的维权之路。并且克里斯蒂在打官司的过程中发现和自己有着类似遭遇的女性很多,她们认为女性在这里被视为“二等雇员”。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曾经的零售业巨头陷入如今这个尴尬的局面呢?答案不言而喻。性别歧视是劳动力市场上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尽管我们总是高喊男女平等,但在这个问题上,似乎男人和女人天生就是不平等的。 在我国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婚后妇女更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这何尝不是一种歧视。而在现代的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这样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由此可见,我国劳动力市场中对妇女的歧视现象从古至今便一直存在。 上述案件代表的是美国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的表现。而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中,性别歧视不仅表现为与男性相比,女性劳动着就业艰难,还表现在男女“同工不同酬”。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实施的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999年城镇在业女性年均收人为7409.7元,是男性收人的70.1% ,男女收人差距比90年扩大了7.4个百分点,以从事农林牧渔业为主的女性99年的年均收人为2368.7元,仅是男性收人的59 , 6%,男女收入差距比90年扩大了19.4个百分点。 对于就业的大学生来说,北京大学法学院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发表

劳动经济学试题库及答案

《劳动经济》试题集及其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将你选定的答案编号英文大写字母填入括号内) 1、马克思的劳动力商品理论认为: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在于()。 A、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 B、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料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2、在远古时期,在()著作中,热情讴歌了人类的劳动,认为只有劳动才能得到财富、荣誉、家庭和朋友。 A、赫西奥德的《劳动与时日》 B、色诺芬的《经济论》 C、色诺芬的《雅典的收入》 D、柏拉图的《理想国》 3、产业革命后,提出“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观点的经济学家是()。 A、配第 B、斯密 C、李嘉图 D、萨伊 4、()标志着劳动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独立发展阶段。 A、索罗门·布拉姆的《劳动经济学》著作出版 B、20世纪30年代的“凯恩斯革命” C、20世纪40年代,芝加哥学派进行的“劳动经济学革命” D、我国朱九通教授所著的《劳动经济学概论》出版 5、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起点是()。 A、劳动力市场理论 B、工资理论 C、人的劳动和人力资源 D、个人职业生涯与职业选择 6、在知识经济时代,就业最重要的一个条件是() A、健康的身体 B、忠实于雇主 C、身怀一技之长 D、具有知识和不断创新的能力 7、按照行为科学家的研究,人的行为链条为()。 A、动机→需要→行为→目标 B、需要→行为→动机→目标

C、目标→需要→动机→行为 D、需要→动机→行为→目标 8、美国行为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按由低到高的顺序分为()。 A、安全、生理、尊重、社交、自我实现 B、生理、安全、尊重、自我实现、社交 C、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 D、生理、尊重、安全、社交、自我实现 9、在人力资源所包括的几个素质中,()是基础。 A、科学文化素质 B、思想道德素质 C、身体素质 D、技能能力素质 10、狭义的人力资源开发是指()。 A、人力资源的生理开发 B、人力资源的心理开发 C、人力资源的伦理开发 D、人力资源的智力和技能开发 11、在影响劳动力供给的诸多因素中,最为主要的因素是()。 A、市场工资率 B、非劳动收入 C、家庭性因素 D、个人偏好 12、现代劳动经济学认为,在工时固定的情况下,要实现最大的劳动供给量,最好的办法是()。 A、实行奖励工资 B、实行计时工资 C、实行固定工资 D、进行道德刺激 13、劳动力供给等于()。 A、劳动力数量×劳动力的时间 B、劳动力数量×劳动力的效率 C、劳动力数量×劳动力的时间×劳动力的效率 D、劳动力数量+劳动力的时间+劳动力的效率 14、影响劳动力供给的非经济因素有()。 A、市场工资率的高低 B、非劳动收入的多少 C、家庭因素的强弱 D、个人偏好 15、影响劳动力市场最根本、最主要的要素是()。 A、市场性要素 B、组织性要素 C、社会性要素 D、工会、政府 16、劳动力市场的歧视主要可分为()两类。

简析劳动力就业市场上的歧视问题

简析劳动力就业市场上的歧视问题 【论文摘要】: 卢梭说过:“人是生而平等的”。然而,现实生活中,处于强势地位的社会群体歧视弱势群体的现象却是普便存在的。歧视夺走了人们的自由和权利,夺去了人们的尊严,甚至最起码的生存条件。歧视在劳动力市场上更是广泛存在的,劳动力市场上的歧视行为不仅对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直接影响广大劳动者自身利益。本文首先给出了劳动力就业市场上歧视的概念、即对劳动者与劳动生产率无关的个人特征进行评价,通过这种评价设置壁垒,使生产率相同的劳动者受到不同的待遇;然后探讨了歧视的来源问题、歧视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表现以及歧视所带来的经济成本,最后提出了政府在减少歧视过程中所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劳动力就业市场歧视来源歧视表现措施壁垒 【正文】 (一)歧视的来源 要想解析劳动力就业市场上的歧视问题,就应该先揭示出歧视的来源,从而更深的层次上认识岐视以便制定出有效的政策来消除岐视。 (1) 我国就业与劳动力市场现状,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是,一方面,劳动力供给总量过剩,随着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改组和结构大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大量的劳动力被释放出来。普通资源大为过剩,而经过科学开发,具备现代文化素质和先进劳动技能的高质量人力资源又相对缺乏,这反映在就业市场上就是存在大量低质量的劳动力剩余,他们又无法填补许多要求较高技术和技能的工作岗位。 (2)我国劳动力市场制约因素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产业之间兴衰更替产业结构不断变化,市场要求劳动力在部门之间移动以达到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结构均衡,但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的调整滞后于经济结构的调动。 (3) 观念管制。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使得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来源是个人偏见,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雇主、作为同事的雇员以及顾客不喜欢与某些属于特定群体的雇员打交道而造成的;歧视的第二个来源是先入为主的统计性偏见,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雇

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概况

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概况 (一)劳动力市场供给需求矛盾突出 1.劳动力数量庞大,劳动参与率高 中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5年1月6日,中国的总人口达到13亿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其中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92184万人,占70.92%。2004末,中国的经济活动人口为76823万人,占全部劳动年龄人口的83.3%,中国的劳动参与率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2004年末,全国就业人数为7520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数为26476万人,占35.2%,乡村就业人数为48727万人,占64.8%。 在未来几十年内,中国每年将新增劳动力700万左右,同时,农村约有2亿剩余劳动力;按照农村人口城市化每年增长1%计算,农村劳动力每年向城市转移约1000万人;而在经济每年增长8%-9%的情况下,每年新增就业岗位800-900万个;2004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27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2%;城镇调查失业率在7%-8%左右。因此,城镇每年约有1000万以上的劳动力得不到工作岗位。就业总量矛盾突出,中国将长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 2.劳动力总体素质低下 2004年末,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情况: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占7.2%;高中教育水平的占13.4%;初中教育水平的占45.8%;小学教育水平的占27.4%;小学以下教育水平的占6.2%。表明中国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6岁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01年同比世界平均水平为11年)。事实说明受教育程度与失业率密切相关,世界银行基于2003年国统计局城市家计调查的统计:受教育程度小学毕业的,失业率为15.2%,初中13.3%,高中9.7%,大学及以上为3.2%。 我国的技能型人才总量严重不足;在技能型人才中,高级技能人才更为短缺。劳动力总体素质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的需要,“有人没活干和有活没人干”,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也成为制约扩大就业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就业结构和状况 1.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 2004年末,一、二、三次产业的就业人数分别是35269万人、16920万人和23011万人,所占比例分别是46.9%,22.5%和30.6%。2004年我国一、二、三次产业的GDP比例分别是15.2%,52.9%和31.9%。就业结构与GDP的比例严重不相适应,第一产业只占GDP总量的15.2%,但就业人数却占了46.9%。加快城市化进程,实现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由农村向城镇的转移,是中国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劳动经济学》练习题库及答案

《劳动经济学》练习题库及答案本科 1. 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市场及其运行规律的学科。 2. 工资刚性货币工资水平一般没有向下浮动的可能性。 3. 自然失业率劳动力市场既不存在过多的供给,也不存在过多的需求时的失业率。 4. 就业弹性就业率与国民经济增长率变动百分比。 5. 工资指导线政府提出的关于工资增长比重的权威性建议。 6. 统计性歧视因统计标志的缺陷而使部分劳动力承受不公平的失业比重。 7. 家庭生产函数说明市场劳动时间、家务劳动时间、消费结构及余暇时间的相互关系的函数式。 8. 理性经济人市场经济下以自利为原则同时又在一定规则下行为的经济主体。 9. 劳动力生产费用指从母亲怀孕起到把子女培养成为劳动力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 10. 内部劳动力市场 指企业中工作岗位上的劳动力供求不通过外部市场,而是通过企业内部原有人员之间进行调剂而实现的一种调整机制。 11. 劳动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在短期分析中,其他生产要素不变,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当等量增加单位劳动投入时,最初会使产量增加,超过一定量时产量开始递减。 12. 劳动力参与率反映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参加市场性劳动程度的相对数。 13. 余暇时间劳动者在单位时间(24小时)内从事市场性劳动以外的全部剩余时间。 14. 非均衡分析 指在市场不完全竞争、主体非自愿、供求不相等的情况下而又研究市场的大致趋向和稳定状态的分析方法。 15. 职业流动率指某两年中改变职业的就业人数与总就业人数与之比。 16. 补偿性工资差别 对某些职业必须支付较高的工资以补偿不同职业间的非货币差异从而形成的一种职业间的工资差别。 17. 就业结构 指社会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各领域的分布、构成和联系。 18. 磨擦性失业 指由于劳动者在要求就业和获得工作岗位之间存在时间差而形成的失业现象。 19. 最低社会保障制度 指以国家和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而发生生活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基本生活的制度。 20. 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定律:增加劳动时间可能不会增加工作量,也不会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时间可能不会减少工作量,也不会降低工作效率。换句话说,劳动时间的增长和产量的增加并不总是成正比,而呈现单峰形曲线,增加劳动时间有一个限度,超过这个限度,产量反而会下降,这一规律被称为“帕金森定律”。 二. 判断题 1. 劳动力交换是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的结合。正确 2. 失业是价值规律调节劳动力供求的必然现象。正确 3.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组织原理是源于价格或经济关系。错误 4. 人均收入最大化目标的企业存在着让劳动力流动的倾向。错误 5. 从劳动力供给的意愿性看,劳动力供给量即劳动力资源数量不等同于劳动力的实际使用量。正确 6. 道格拉斯——有泽法则认为丈夫的收入越高,妻子的劳动参与率越低。正确 7. 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主既有选择性又有流动性,而雇工只有选择性而没有流动性。错误 8. 福利按人而论,所以与劳动者的个人劳动量相关。错误 9. 计划经济假定人具有很高的觉悟,而市场经济假定人是合乎理性的经济人。正确 10. 我国所有的经济资源都是稀缺性的,惟有劳动力资源是相对过剩的。正确 11. 对劳动力市场的一般分析,是劳动经济学的逻辑起点。正确 12. 劳动力的生产费用即人力投资的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之和。正确 13. 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方式是其供给主体和供给客体分属于不同的劳动者。错误 14. 劳动力价格等于人力资源成本。错误

浅析劳动力市场存在的歧视现象

浅析劳动力市场存在的歧视现象 学生姓名:孙娇娆 学号:201103131033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班级:一班 指导老师:郑伟波

相关概念:1、歧视,顾名思义,是指人对人就某个缺陷、缺点、能力、出身以不平等的眼光看待。它是一个明显带有贬义的词汇。 2、劳动经济学中的劳动力市场歧视是指,具有相同能力、教育、培训和经历并最终表现出相同的劳动生产率的劳动者,由于一些非经济的个人特征引起的在就业、职业选择、晋升、工资水平、接受培训方面等方面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3、劳动力市场歧视的类型分为工资收入歧视、雇佣歧视、职业歧视、人力资本歧视。 劳动力市场存在歧视现象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大学开始扩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随之产生,据专家预计,2013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将首次突破700万,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 因此,对劳动力市场存在的歧视现象进行分析,有利于大学生更进一步了解我国劳动力市场目前的状况,有利于大学生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以及帮助大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摘要:我国是人口大国,不得不承认,歧视现象普遍存在,包括种族、工资、性别、年龄、工作经验、身体素质、宗教、地域、国籍等等。下面主要从性别、身体素质这两个方面结合大学生就业问题具体分析一下劳动力市场存在的歧视现象。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歧视性别歧视身体素质歧视工作经验大学生就业 一、导论 2011年03月30日,美国最高法院对沃尔玛女员工提交的性别歧视案件诉讼举行听证。众所周知,沃尔玛是美国拥有雇员最多的企业,目前全球共拥有4300多家门店,员工达140万人。据说曾在沃尔玛工作过的160万女性雇员都可能加入这次集体诉讼。美国媒体预测,如果法院准许这些女员工提交集体诉讼,那么此案将成为美国有史以来有关性别歧视的最大规模的集体诉讼,该公司也将面临着上百亿美元的赔款。此次裁决也将为未来劳动歧视诉讼设定先例。 这个性别歧视案件引发了全美乃至全球的关注,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由此,各地关于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各种歧视事件纷纷被报道出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思考。 二、典型的歧视案件分析 2、1性别歧视 这起引发全美关注的案件最早要追溯到2001年。今年48岁克里斯蒂是最早发起诉讼的人之一,她在1986年就开始在沃尔玛工作,到2000年,她已经成了所在超市里工龄最长的小时工,但她却发现自己的工资和那些工龄只有自己一半的男性员工一样,同时她提出担任领导职位的要求都被上级忽视掉了,而这些职位总是被新聘用过来的男性占据。于是,她走上了长达10年的维权之路。并且克里斯蒂在打官司的过程中发现和自己有着类似遭遇的女性很多,她们认为女性在这里被视为“二等雇员”。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曾经的零售业巨头陷入如今这个尴尬的局面呢?答案不言而喻。性别歧视是劳动力市场上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尽管我们总是高喊男女平等,但在这个问题上,似乎男人和女人天生就是不平等的。 在我国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婚后妇女更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这何尝不是一种歧视。而在现代的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这样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由此可见,我国劳动力市场中对妇女的歧视现象从古至今便一直存在。 上述案件代表的是美国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的表现。而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中,性别歧视不仅表现为与男性相比,女性劳动着就业艰难,还表现在男女“同工不同酬”。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实施的第二期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999年城镇在业女性年均收人为7409.7元,是男性收人的70.1% ,男女收人差距比90年扩大了7.4个百分点,以从事农林牧渔业为主的女性99年的年均收人为2368.7元,仅是男性收人的59 , 6%,男女收入差距比90年扩大了19.4个百分点。 对于就业的大学生来说,北京大学法学院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发表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真实现状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真实现状 就业率增长很快 对劳动力研究而言,有两个问题我想探究。第一是中国经济到底处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有几个拐点,对中国而言最典型的,是在经济结构上从二元转向一元(刘易斯拐点)。 完成这一转变,最关键的就是劳动力由无限供给变成供求比较均衡。我们需要看到自己距离拐点还有多远。 第二个是我国城乡的真实就业增长情况。在劳动就业领域,一些认识几十年不变。例如说统计资料没用,变成虚无主义;说1990年代后期以来就业是零增长,但从来没有人认真总结劳动力市场到底发育了多少。1980年代就讲农村剩余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人口的1/3,有1亿多,直到最近还在普遍重复这个数字。 首先来看就业率增长。很多人认为当前就业率是零增长或者就业赶不上经济增长,这是不正确的。就业率一直是增长的,而且增长非常快。改革开放经济增长多元化以后,我们出现了统计上的问题,很多个体经济没有注册,也有很多完全是自我雇佣;还有大量的农民工没有被统计成正式职工;下岗工人再就业都是以劳务派遣公司派遣的方式派到企业,这些人在统计中都没有体现,这个经常被人们忽视的巨大余项占全部城镇就业的36%。 失业率在2000年的时候达到了最高峰,然后就开始下降。2002年以后每年失业率都在下降。2005年真实的失业率只有5.2%。我国的登记失业率看上去在上升,但从前不算下岗人员,当下岗与登记失

业并轨以后,登记失业率自然会呈现上升,而真实的失业率其实是在下降,百分之五点几不算是很高的失业率。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总量大、速度快,2006年是1.32亿。不仅城市的就业增长没有减慢,而且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总量在增加,在城镇就业中的比重也在提高。城乡就业的增长都非常快,和百分之十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一致的。 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底有多少 农村劳动力的配置格局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在1990年代中期以前,除了乡镇企业吸纳一些劳动力之外,其他都是在农业中或者处于剩余状态。那时我测算是1.7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后来在乡镇企业之外,又生出了农村的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2006年各吸纳了2000多万劳动力。再加上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农村剩下的劳动力相当少。当然,外出打工的劳动力和进入乡镇企业、农村私营经济的是有重合的。这一部分重合,可以被测算出来。 我比较保守地估算到底有多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即按照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说法,农村劳动人口就地或外出转移是2亿人,占到全部农村劳动力的41%。根据现在的生产力水平,按农产品成本资料测算,假设农业需要1.78亿的劳动力,这样计算农村剩余劳动力只有1.1亿,只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22%。实际上,根据最近李剑阁和韩俊一篇文章的数据,农村劳动力转移出去后不干农活的占47.9%,即2.3亿。这样的话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还会少。 从年龄阶段来看,农业需要的劳动力主要集中在30岁以上。现

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

广东省汕头市2006年第三季度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 2006年第三季度,汕头市劳动力市场供求总量持续比较旺盛的状态。全市有3421家用人单位通过劳动力市场共招聘各类人员24827人,到本市各级劳动力市场的求职人员共有32208人,其中登记求职29205人。在登记求职的人员中,本市人员有11390人,外省劳务工9054人,省内市外8762人。 本季度依照劳动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做好2006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有关工作的通知》,汕头市劳动力市场开展了“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月”及“2006年大中专技校毕业生网上招聘月”活动。为宽敞毕业生举办了广东移动汕头分公司、中国银行汕头分行、广电集团汕头分公司等专场招聘会,吸引了众多本市及外市大专毕业生前来应聘,场面十分火爆。下面对供求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一、供求总体情况 本季度劳动力市场供求总量较上季度略有萎缩,但幅度并不大。一方面由于第三季度单位用工趋于稳定;另一方面,到市场求职的外来务工人数逐渐减少。第三季度求人倍率为0.85,比上季度上升0.05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下降0.01个百分点,供需出现向平衡进展的趋势。

表1. 供求总体情况 二、分行业劳动力需求 第三季度,第一、二、三产业需求人数所占比重依次为1.31%、49.64%和49.05%。从总的情况看,本季度产业需求状况相对变化不大,用人需求依旧以第二、三产业为主。与上季度相比,第一产业的需求比重下降了0.2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需求比重上升了0.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需求比重上升了0.22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相比,第一产业的需求比重下降了0.2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需求比重上升了0.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需求比重上升了0.16个百分点。 表2. 按产业分组的需求人数

劳动经济学试卷和答案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劳动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A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2006级(普本)《劳动经济学》 期末考试试题(A卷) 学号姓名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15分) 1、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对象是(D ) A 工资与社会保障 B 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 C 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 D 劳动力资源的开发与优化配置 2、工资水平上升了30%,企业的雇工数量下降了10%,证明该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弹性状况(A ) A 劳动力需求弹性小,需求曲线的形状比较陡峭 B 劳动力需求弹性大,需求曲线的形状比较平缓 C 劳动力需求弹性小,需求曲线的形状比较平缓 D 劳动力需求弹性大,需求曲线的形状比较陡峭 3、劳动力市场需求曲线不移动,高等教育供给规模变大,其他影响供给的因素不变,则劳动力供给曲线向移动,均衡工资率。( A ) A 左,上升 B 右,上升 C 左,下降 D 右,下降

4、假设劳动力供给曲线不变,在经济繁荣的时候劳动力市场形成新的均衡,下列对新的均衡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 ) A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B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C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D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5、假设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在居民家庭生产率下降的时候劳动力市场形成新的均衡,下列对新的均衡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D ) A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B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C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D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6、按照劳动经济学的观点,假设其他因素不变,个人非劳动收入增加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是( A ) A 使劳动力参与率降低 B使劳动力参与率上升 C 劳动力参与率不变 D 与工资水平上升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方向相同 7、下列关于劳动负效用补偿性工资差别的描述正确的是(A ) A 为补偿由于某些职位劳动环境恶劣而给劳动者带来的精神损失、健康损失 B 为补偿人力资本投资产生的负效用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现状及对策简析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现状及对策简析 案例1:中新网2月23日电(财经频道记者马丽): 2011年春节刚过,“用工荒”便再次席卷东部沿海地区。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城市劳务市场迎来了新一批返工潮,此前未能达到招工预期的企业纷纷渴望抓住这一时机,而结果却几家欢喜几家愁。 每年春节前后,都是农民工市场的“唱荒”阶段,不少企业为招工难而头疼不已。年关刚过,“用工荒”的报道便见诸各大媒体的显著版面。今年对企业来说,招工似乎比往年来的更加棘手。原本作为劳动力主要输出地的中西部地区开始大面积“召回”本地农民工,调查显示,近几年,随着西部城市建设和企业西进步伐的加速,农民工回流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结构性招工短缺的矛盾并没有彻底解决,中西部企业今年也加入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农民工短缺现象更加明显。而面对“80后”撑起的外出农民工主力军,在劳动力短缺的现实面前,企业要如何抓住这一新生力量? 虽然针对农民工的各项保障措施已经在大力推进,但与2.42亿的农民工总数相比,农民工各项权益的整体保障率仍相对偏低,而随着新一代农民工自主意识和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如何能够立足人本,吸引和留住人才已经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难题。 虽然针对农民工的各项保障措施已经在大力推进,但与2.42亿的农民工总数相比,农民工各项权益的整体保障率仍相对偏低,而随着新一代农民工自主意识和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如何能够立足人本,吸引和留住人才已经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难题。 案例2:(英国)FT中文网 (2009-03-10)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王铮 大学生就业难无疑是今年“两会”上最热的话题之一。温家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写入了“为大学生找工作”的具体措施。3月7日,人大、政协的两场新闻发布会也均与此话题密切相关。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9年《经济蓝皮书》称,到2008年底,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而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大学生就业被普遍认为进入30年来最艰难的时期。民进中央常委、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在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预测,今年大概只有300多万的学生能够找到工作,不到应届毕业生的一半。 由案例1可以看到,我国在近年来每年都会遇到“民工荒”。“民工荒”是指民工短缺现象。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南方一些主要城市,并尤其在春节时期尤为明显。“民工荒”既包括“普工荒”,也包括“技工荒”,但无论哪种类型,其所反映出“荒”的特征都可以概括为一种结构性短缺。我过国经济发展水平飞速提高,各项产业迅速发展,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和质量都变化很大。东南沿海一带分布了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吸引了大量劳动力到来,但是在前几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很多工厂倒闭,从各地而来的农名工又返回到家乡。在春节前后是劳动力最缺的时候,这是季节性因素,因为大家都回家过年。年后,企业生意好转,有订单了,但劳工没有及时接到信息,以为还是没工作,所以选择不继续外出打工,这是信息不对称。现在在外打工的收入还不如村里人在家创业挣的多,索性就呆家里了。这是待遇问题。

江苏劳动力市场供需趋势分析

江苏劳动力市场供需趋势分析 以江苏省为例,利用历次人口普查及1%抽样调查资料、统计年鉴等相关数据,对劳动年龄人口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分析。通过灰色预测法对江苏省劳动参与率进行预测,测算江苏省劳动力供给趋势;通过构建双对数模型,结合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率的合理设定,对劳动力需求进行预测分析。通过供需差额变动趋势,揭示了江苏省劳动力将面临由供大于求转入供小于求的发展趋势,进而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标签:经济新常态;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 劳动力市场供需平衡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1][2]。然而,随着人口结构转变的加速,生育率的持续低迷,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拐点已经出现,在2013年达到100 582万人后,持续减少至2015年的100 361万人。与此同时,我国进入到经济发展新常态,三次产业产值年均增长率由2000-2008年间的0.98%,大幅度下降至2009-2015年间的0.058%。①这一过程中,劳动力需求量受三次产业发展速度阶段性变化影响而呈现出缓慢增长的趋势[3]。劳动力供给、需求两方面变化使得我国劳动力市场供需情况发展趋势充满复杂性。 江苏省不仅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最为突出的省份,同时也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社会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这使得其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发展特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对经济新常态下江苏省劳动力市场供需平衡趋势的分析能够为我国及其他省份把握劳动力供需变动特征、促进劳动力市场有序发展提供可参考的依据。本文首先对江苏省劳动年龄人口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在利用灰色预测法对劳动参与率进行预测的基础上,进一步测算劳动力供给趋势。其次,通过构建双对数模型,结合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率的合理设定,对劳动力需求趋势进行预测分析。最后,结合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变化关系,分析江苏省劳动力市场供需平衡的发展趋势。 一、劳动年龄人口发展现状 新世纪以来的十年间,江苏省劳动年龄人口规模整体呈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5 224.32万人增加至2010年的5 986.19万人。2011年,江苏省劳动年龄人口达到峰值5 986.19万人。之后,江苏省劳动年龄人口在数量上呈现波动下降的变化趋势,到2015年降低至5 910.00万人。基于2015年江苏省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在对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死亡率、净迁移率等参数进行合理假定的基础上,利用年龄移算法,构建区域多系统人口发展模型对2016年-2080年期间江苏省劳动年龄人口变动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江苏省劳动年龄人口将由2016年的5 906.81万人下降至2080年的3 114.81万人,年均减少43.625万人。 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与江苏省长期以来的低生育率存在密切关系。事实上,江苏省一直是计划生育政策执行最为严格的省份,加之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育理念的转变,使得江苏省生育率持续降低,2010年江苏省总和生育率仅为1.05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