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毛概课后习题答案1-9章

毛概课后习题答案1-9章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思考习题

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答:〔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枝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作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答:〔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3、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答:〔1〕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是:其时代背景是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其实践基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是:其时代背景是时代主题的转换,即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其现实依据和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是:其时代背景是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其实践基础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4、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答:〔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是:

一是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它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实践活动的规律并指导实践,其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是实事求是,其中心问题是如何推翻旧中国,建立、建设新中国?它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

二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是六个原理和一个灵魂:六个原理是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关于政策和策略、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关于党的建设,此外,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一个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

〔2〕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是:

一是邓小平理论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它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活动规律并指导实践,其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其中心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它也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

二是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此外,还包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理论、民主政治建设理论、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统一战线理论、军队和国防建设理论、外交战略理论、祖国完全统一理论、党的建设理论等等。

三是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是:

一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科学体系:它反映了党的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活动的规律并指导实践,其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其中心问题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它也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

二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集中概括是: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等等。这些思想、观点和论断构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5、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答:〔1〕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是:一是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二是它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三是它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2〕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是:一是它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二是它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三是它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一是它是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二是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三是它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6、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

答:〔1〕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是:第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

展;第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第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四,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第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第三,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7、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答:〔1〕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它们的共同点〕:一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脉相承,都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二是理论品质的一脉相承,都是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和理论创新;三是基本原则的一脉相承,都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产品极大丰富;四是宗旨立场的一脉相承,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五是奋斗目标的一脉相承,都是实现共产主义。

〔2〕它们之间又是与时俱进的关系〔它们的区别〕:一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二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相结合,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世纪之交的党建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相结合,产生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四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国内外形势相结合,产生了科学发展观。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这个过程中的理论成果〔它们的内在联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之间既一脉相承的,又与时俱进,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前者为后者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后者是在继承前者基本原理基础上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它们辨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8、如何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答:〔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期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坚持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

〔3〕它是我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

〔4〕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

〔5〕它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第二章思考习题

1、毛泽东是怎样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

答:〔1〕毛泽东在1929年6月写的一封信中分析红四军党内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想的原因时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这一概念。

〔2〕1930年5月,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初步界定了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即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

〔3〕1937年,他在《实践论》和《矛盾论》等著作中,对思想路线作了系统的哲学论证。

〔4〕1941年,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做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

2、邓小平、江泽民和十六大以来党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哪些新的贡献?

答:〔1〕邓小平的丰富和发展:一是对思想路线作了系统完整的表述,即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并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加以概括,使党的思想路线具有了新的形式;二是增加了解放思想这一新的内容;三是阐明了思想路线的哲学依据是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四是丰富了实事求是的形式;五是提出了解放思想的标准:即认识标准是解放思想要与实事求是相一致,政治标准是解放思想要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相一致,价值标准是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六是阐明了思想路线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它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使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了胜利;七是阐明了解放思想的哲学依据是实事求是。

〔2〕江泽民的丰富和发展:

一是继续强调了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二是明确指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三是增加了与时俱进;

四是丰富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内涵:对于实事求是,强调了“四个一定要”,即一定要看到社建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党员干部、人们的工

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一定要充分估计到这些变化对执政党提出的挑战,一定要看到《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多年来世界环境的变化;对于解放思想,强调要从旧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从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五是阐述了创新和与时俱进的重要意义,使党的思想路线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实践性;

六是明确提出了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

〔3〕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强调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之风,进一步深化了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认识。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答:〔1〕基本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因为:一是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因为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根本途径和方法,实事求是是核心,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验证条件和目的;二是实事求是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三是党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别突出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

4、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

答:〔1〕历史原因: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实事求是这个精髓,才有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才有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

〔2〕理论原因:实事求是这个精髓,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实事求是这个精髓,十六大以来的理论成果也体现了实事求是这个精髓。

〔3〕结论: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始终是实事求是,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最本质的东西。

5、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

答:(1)“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

(2)“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规律;

(3)“求真务实”是实事求是的直接体现和必然要求;

(4)四者不开分。

总之,解放思想是前提;实事求是是核心;与时俱进是必然要求和结果;求真务实是途径和具体体现。

6、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为什么要继续解放思想?怎样科学地理解理论创新?

答:〔1〕继续解放思想的原因:一是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因为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不断地变化,这要求我们的思想也不断地变化,即不断地解放思想;二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能不能做到解放思想关系重大,它关系到问题能否解决,事情能否办成的重大问题;三是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

〔2〕科学理解理论创新:

第一,其原因: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从而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不断发展。

第二,其途径:一要进行观念变革,改变传统的落后的观念;二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三要正确理解理论创新,并非任何标新立异的观点都是理论创新;四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坚持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五要根据时代和本国实际来创新;六是理论创新要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七要弘扬求真务实之风。

第三,其要求:实现理论创新,必须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7、为什么说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答:〔1〕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2〕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3〕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三章思考习题

1、如何理解中国革命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

答:〔1〕它们是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即实践决定理论的产生、发展并检验理论,理论反作用于实践,科学理论指导实践。

〔2〕中国革命实践决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没有两次国共合作的实践,就没有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没有建立和巩固农村根据地的实践,就没有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没有革命战争的实践,就没有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没有党的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实践,就没有党

的建设的理论。总之,没有中国革命的实践,就没有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也就不会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指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并取得了胜利。

2、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答:〔1〕主要内容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一是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二是革命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三是革命领导阶级是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四是革命性质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前途是实现社会主义。

〔2〕正确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首先,其地位: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

其次,其原因:一是历史证明: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历史重任落到了无产阶级身上。二是由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彻底、分布集中和与农民有天然的联系三大特点决定的。中国无产阶级的这些特点和优点,使它能够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再次,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具体途径是:一是率领被领导者与共同敌人作斗争并取得胜利;二是给被领导者以物质利益;三是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四是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实行既联合又斗争的方针;五是建立一支强大的革命武装;六是加强党的建设。

3、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其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其政体是采用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2〕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文化纲领是:发展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4、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然性、可能性、主要内容、重大意义?

答:〔1〕必然性近代中国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的特殊道路:一是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内无民主、外无独立;不能以合法形式斗争;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必须长期坚持的主要形式;二是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农民占绝大多数,只有实行土地革命才能调动积极性,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因此,革命必须以农村为中心,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的道路;三是敌人长期盘踞大城市,农村是其薄弱环节。

〔2〕可能性:

一是中国是一个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这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也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a.经济上是微弱的资本主义经济和严重的半封建经济并存,近代式的工商业城市和落后的农村并存,这使广大农村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为长期的红色战争和根据地斗争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b.农村是反动统治链条上的薄弱环节,又是反帝反封建的中心,这为红军和根据地斗争提供了深厚的阶级基础;c.近代中国政治发展极不平衡,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造成了封建割据和军阀混战,使白色政权分散存在,使革命力量可以利用这种反动统治阶级内部的长期分裂和战争得以存在和发展;d.中国是一个大国,革命力量有回旋的余地;

二是国民革命的影响: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国民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其影响仍然存在,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群众基础;

三是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个客观条件;

四是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红军是红色政权的支柱,是农村革命根据地存在和发展的关键;

五是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这是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最重要的主观条件。

其中,前三个是客观原因和条件,后二个是主观原因和条件。最根本的客观原因和条件是第一个,最主要的主观原因和条件是最后一个。

〔3〕基本内容:

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关系:一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相互促进;二是土地革命会使农民支持根据地,参加红军;三是武装斗争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强有力的武器;四是革命根据地建设是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

〔4〕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一是它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二是它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革命道路的理论;三是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5、如何认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作出的巨大贡献?

答:〔1〕革命道路的开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2〕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一是它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二是它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革命道路的理论;三是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6、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答: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

〔1〕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

〔2〕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3〕革命要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4〕三个法宝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第四章思考习题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答:(1)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为主导的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

(2)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通过共产党)、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这个政权既不同于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政权,也不同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由于它由无产阶级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因此,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政治因素。

(3)文化上:实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方针。

2.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

答: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20世纪50年代选择过渡到社会主义,充分考虑了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1〕其物质基础是: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2〕其重要依据是: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内在要求。

〔3〕其重要因素是:建国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

创造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4〕其国际条件是: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3.如何认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答:〔1〕改造取得的成就: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基本上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这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2〕改造的失误和偏差:主要是“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

〔3〕正确认识:成就第一,失误和偏差第二,不能因为出现一些失误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4.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答:〔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3〕进行和平改造。

5.如何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答:(1)历史意义:第一,对中国的历史意义: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六个转变〕:一是社会上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形态转变〕;二是主权上由半殖民地国家转变为独立主权国家〔主权状况转变〕;三是政治上由四分五裂转变为大陆统一〔统一状况转变〕;四是权利上由人民无权转变为人民当家作主〔政治权利转变〕;五是经济上由经济文化落后转变为经济繁荣、全面进步〔经济文化转变〕;六是国际上由被人看不起转变为受人尊重〔国际地位转变〕,从而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对共运的历史意义:证明了落后国家能够先于发达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2)现实意义:它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制度性条件:一是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二是调动了积极性;三是建立了独立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四是巩固和扩大了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和经济基础。

(3)世界意义:它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

(4)理论意义:它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第五章思考习题

1.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

答:〔1〕时代背景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已经进入并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需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结合”,寻找一条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明确提出:毛泽东明确指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到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3〕提出依据是:总结了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以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4〕重大意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初步探索中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为后来的探索做了开创性工作,也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良好的开端,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2.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答:〔1〕其含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其科学内涵:一是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二是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其重要意义:一是它深化了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使我们从特征层面上升到本质层面来认识社会主义;二是它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为我们坚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为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4〕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3.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答:〔1〕发展才是硬道理,因为:一是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二是它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三是它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2〕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一是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二是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1〕其提出:马克思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部分、生产力中包

含科学的论断,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科学技术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

〔2〕其原因:一是科技对经济发展起着第一位的变革作用。二是科技在生产力各要素中起第一位的作用:体现在科技作用于劳动者,可提高劳动者素质;作用于劳动资料,可变革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可扩大劳动对象,使生产向深度和广度进军;科技作用于管理,可提高劳动效率,这一切都会促进生产力发展。三是高科技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3〕其内涵:一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必须注重发展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二是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

〔4〕其地位、作用: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始终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每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飞轮。

5.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答:〔1〕其地位: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2〕其原因: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

〔3〕其总的目标:改造落后生产力,提升传统生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最终整体达到发达生产力的水平。

〔4〕其途径是:一要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二是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三是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5〕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及它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都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第六章思考习题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答:〔1〕其科学内涵是: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2〕其基本特征: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三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四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六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七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八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九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3〕基本特征之间的关系:第一条和第九条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的总概括,其他七条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展开。这九条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发展的过程性特征。

2.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

(1)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2)由历史超越论决定的:历史发展可以超越:即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可以超越,但生产力的发展不能超越;中国发展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实现了超越,但生产力发展不能超越,必须补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这一课,因此,有初级阶段。

(3)这是由我国的现实情况和建设社会主义需要的物质基础决定的;

(4)当今时代主题和国际环境决定的。

3、为什么说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兴国、立国、强国的重大法宝?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答:(1)基本路线的定义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原因: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能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二是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三是改革开放是

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3〕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第一,必须把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统一起来。第二,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不可分割。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一方面四项基本原则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断获得新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必须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

答:〔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二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2〕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第一,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就是党在现阶段的最低纲领。第二,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第三,坚持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就是坚持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方向与道路的统一、目的和过程的统一、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统一、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统一。第四,科学阐明和正确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政治上清醒和成熟的重要标志。坚持最高纲领不是也不可能离开现实空谈远大理想,只有通过扎扎实实地做好现实的每一项工作,坚持长期不懈的奋斗,才能逐步实现远大理想。实践最低纲领不是也不可能只顾眼前而忘记远大理想,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

5.试述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答:〔1〕基本内容: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

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2〕发展和完善:我国在提前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之后,为了把第二步战略和第三步战略很好地衔接起来,党的十五大把第三步战略目标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三步走”的战略和步骤更加具体明确。

〔3〕“三步走”战略的意义:一是它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展现了美好的前景,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意志,成为全国人民为共同理想奋斗的行动纲领;二是它将证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三是从“两步走”到“三步走”战略的确定,突出地体现了我们党对我国国情认识的深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品格。

6. 如何理解“总体上的小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和区别?如何理解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答:〔1〕正确理解“总体上的小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和区别:

第一,联系是:同处于第二步到第三步的战略阶段,同处于小康阶段;

第二,区别是:其一,“总体小康”是指我们现在已达到的小康现状,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21世纪头20年将要达到的目标。其二,总体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而全面建设小康是将目前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发展成为更高水平、内容比较全面、发展较为均衡的小康社会。这个目标的实现,将使我国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

第七章思考习题

1、如何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答:〔1〕从国内来看,“文革”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

折和损失,面对严重困难,只能通过改革开放才能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

〔2〕从国际来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勃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只能通过改革开放才能带领人民赶上时代潮流。

〔3〕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其目的就是经济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政治上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4〕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使中华民族赶上了时代潮流,社会主义中国屹立在世界东方,我们党昂首阔步走在了时代前列。

〔5〕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2、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答:〔1〕毛泽东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其特点是“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其性质是非对抗性矛盾。第三,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它的解决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第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2〕邓小平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从而为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把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第四,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3、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答:〔1〕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改革是革命性的变革。同时改革是政策的重新选择和体制的重新构建,会引起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生活、人们的价值观念等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

〔2〕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不是改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改革具体制度即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

制,通过改革,使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和发展。

〔3〕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改革既要改变落后的生产力,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当然,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也需要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

4、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答:〔1〕三者的关系: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改革是动力;三者不可分。

〔2〕正确处理的方法: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5、怎样理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

答:〔1〕必然性:一是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开放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二是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

〔2〕重要性: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对外开放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矛盾和困难,而且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

〔3〕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一是世界本身就包括中国,当然,世界的发展也包括并需要中国发展;二是中国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广阔的市场和自己独特的经济政治文化资源等等。

6、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答:〔1〕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2〕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3〕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第八章思考习题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答:(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这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前提。

(2)计划与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

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

(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2.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答:〔1〕其相同点是: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从经济运行看,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正因如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应该按照这些特征和要求来进行建设,并可借鉴和吸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的一切有益的作法和经验,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接轨。

〔2〕其区别是:是否坚持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是否坚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3〕结论: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这是我们的创造性和特色所在。如果离开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就会走向资本主义。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标志着在所有制结构理论和实践方面又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

〔1〕理论上的创新:它能够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公有制经济)和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多种经济成分)有机统一起来,这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重大一个是的突破和创新,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2〕实践上的创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体现了党对所有制理论的与时俱进。改革开放前,总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只能由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制经济构成;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逐步深化,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认识不仅在理论上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在中实践中也使我国进入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阶段。

〔3〕结论: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实行怎样的基本经济制度,只能以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标准。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4.如何认识公有制的性质与实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答:它们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1〕二者的区别是:一是定义不同:公有制的性质是指生产资料为劳动者共同占有,即共同所有,它是由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决定的;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人使用生产资料的形式,即公有制经济采取的资产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二是属性不同:公有制的本质内容具有相对稳定性,实现形式具有多样性、可变性和灵活性;三是角度不同:公有制的性质,即公有制的本质内容讲的是所有权,是所有制形式的本质方面,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讲的是使用权,是所有制形式的非本质方面。

〔2〕正确认识: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公有制在现实中又要通过具体的形式来实现,即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公有制的性质与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都可以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只要控制权掌握在国家和集体手中,就能有效地实现公有制经济的性质。

〔3〕内在联系是:同一所有制有多种实现形式,同一实现形式可适合于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公有制的性质,即公有制的本质内容决定了实现形式,实现形式反映、反作用于其性质,即其本质内容。

5.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答:〔1〕我国的分配方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2〕正确看待收入分配差距:

第一,正确认识收入分配差距:我们不能脱离对生产的影响来孤立地看待和评价收入分配格局是否公平。一是由于社会上个人的生产要素和能力的不同,所起的作用和所做的贡献大小也不同,把贡献大小与收入分配联系起来,必然导致收入分配差距;二是应该鼓励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下,按贡献大小进行分配,也会导致收入分配差距,如果不讲贡献大小,而是只讲平均分配,那就不可能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而只会是共同贫穷;三是今天我们收入差距的拉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因为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达到共同富裕必须经过一个过程;四是保证收入公平的原则应该是保证人人有平等竞争的机会,因而解决当前中国收入差距拉大问题决不能采取劫富济贫的办法,而是要在加快经济发展,积极地从事“财富创造”的同时,给低收入者更多的能力和机会,给他们以平

等竞争的机会。

第二,要警惕社会分配领域中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甚至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这可能引发社会问题。总的来说,当前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都是合理的制度安排的结果,其中也存在许多不合理和非法的因素。其一,初次分配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平等的竞争,如最为突出的各种形式的行业垄断的存在;其二,收入分配再分配的手段和功能严重不足,例如对高收入调节不力,对低收入阶层缺乏有效保护;其三,灰色收入、黑色收入以及腐败等非法收入问题突出,打击力度远远不够;其四,由于地域差别的存在,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收入高,地区收入差距拉大。应该说,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出现是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和提高的结果,是构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结果,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社会不公正现象的结果。从整体上看,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是社会范畴问题,其本质是劳动者先富和后富的关系,不是阶级对立的结果,经济因素即生产力发展水平起决定的作用。

〔3〕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形成现在收入分配不合理的格局,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利用税收、财政等手段,调节地区、行业、部门的收入差距,缩小东、中、西部的收入差别,也必须综合治理。

第一,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从源头上解决好初次分配问题;

第二,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强化国家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功能;

第三,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解决由失业导致的贫困问题;

第四,要严厉打击贪污腐败、权钱交易等各种非法攫取社会财富的行为;

第五,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4〕结论:总之,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发展经济是根本途径,“三个有利于”体现得越充分,消除贫富差距过大的社会条件就越具备,就越能增强利用税收、财政等手段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我们既不能搞平均主义,也要防止出现两极分化,既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又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6.为什么要强调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如何理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答:〔1〕之所以强调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这些成就和变化为我们走向“又好又快”发展这一新的历史起点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必要的市场供求格局和重要的体制性基础,使我们有条件提出又好又快发展的理念;二是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要进一步发展,就需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消除资源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构成的严重制约,消除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经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这要求又好又快发展;三是资源相对短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