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经济学思考题解全

城市经济学思考题解全

城市经济学思考题解全
城市经济学思考题解全

城市经济学思考题

思考题一

1、城市的功能在现实中是如何体现的?

城市功能的含义:是指一个城市在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应有的作用和能力。它可以分为基本功能与特殊功能,或主要功能与辅助功能。(城市的基本功能是指任何城市都具有的功能,它包括城市的载体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城市的特殊功能是指城市所特有的功能,他与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拥有的自然资源、历史人文背景有关。)

例如武汉作为汉江和长江交汇处的城市和位于中国中部的特殊地理位置,造就了他九省通衢的特有功能,为其建立中国的物流中心打下了基础。

2、如何理解城市化的一般规律性及其变异现象?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它有其自身的内在发展规律,而这种规律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规律体系组成的,忽视城市化规律体系的完整性或结构特征,在实际工作中就有可能误导城市化发展。城市化规律是由时间、空间、质态和量态四个维度构成的体系。

(一)从时间维度上看,城市化规律表现为城乡人口随着工业化进程发展的有序变化,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经济学家称之为城市化阶段。

(二)基于空间维度分析,城市化规律表现为由城市“聚集效应”与“扩散效应”所决定的城市与其辐射区域之间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各领域的互动关系。

(三)是基于动力维度分析,城市化规律表现为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发展相互促进,并与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

城市化的变异现象

(1)逆城市化,是指城市化后期大城市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向大都市的小城镇、非大都市或远方较小都市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这主要是因为城市化中的过度集聚造成的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的城市压力日益增大小从而使人们倾向于迁移至郊区居住。

(2)城市化水平与产业结构不协调。一般的发达国家第二三产业比重较大、比较发达,并不依赖于第一产业。而我国过多的依赖与第一、第二产业,不利于城市的经济发展。

3、城市经济的本质特征是什么?与国民经济的区别体现在哪里?

城市经济是指由工业、商业等各种非农业经济部门聚集而成的地区经济,本质特征就在

于他的空间聚集性。城市经济是以城市为载体和发展空间,二、三产业繁荣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生产要素高度聚集,规模效应、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十分突出的地区经济。

城市经济特点是:

①人口、财富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集中;

②非农业经济在整个经济活动中占支配地位;

③经济活动具有对外开放性。

④城市经济具有辐射性。

国民经济是指一个现代国家范围内各社会生产部门、流通部门和其他经济部门所构成的互相联系的总体。工业、农业、建筑业、运输业、邮电业、商业、对外贸易、服务业、城市公用事业等,都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从经济内容上看,国民经济的涵盖范围比城市经济更广,包含了农业。)第一,国民经济是人们进行物质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的总过程。这一系列生产、运输、买卖、消费的总体就是国民经济。第二,我国的国民经济分为不同的经济产业。国民经济是由各不相同的经济产业构成,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是国民经济。

4、分析目前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现象。

含义:从狭义上说,城中村是指农村村落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全部或大部分耕地被征用,农民转为居民后仍在原村落居住而演变成的居民区,亦称为“都市里的村庄”。从广义上说,城中村是指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生活水平低下的居民区。

城中村的利弊:利:1、大量外来人口、低收入阶层和弱势群体需要城中村为其提供居所

2、体现社会中多元化的社会阶层

3、城中村房租便宜,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城市营商和生

活成本4、城市贫富差距大,城中村可以适应不同阶层的需要5、政府尚不能提供充分数量的廉租房屋6、可作为城市发展史的特色之一予以保留。

弊:(1)人口杂乱,“城中村”由村民、市民和流动人口混合构成。流动人口成为主要犯罪群体,治安形势严峻。(2)城市规划滞后,违法违章建筑相当集中,“一线天”、“握手楼”、“贴面楼”风景独特。由于房屋密度高、采光通风条件差,村民居住环境差。(3)基础设施不完善,卫生条件太差。各种管线杂乱无章,排水排污不畅,垃圾成灾。街巷

狭窄、拥挤,存在严重消防隐患,(4)土地使用存在诸多问题,宅基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相互交织,非法出租、转让、倒卖,管理混乱,等。“城中村”不仅影响城市的美观,也阻碍城市化进程,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已成为困扰许多城市发展的“痼疾”。

成因:

1..我国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建设用地快速扩张的结果。

2.由我国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城市和农村不同的管理模式)及土地的二元所有制(城市土

地国家所有和农村梯度集体所有)结构所造成的。

3.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房价和土地快速增值的情况下,农民为了追求土地和房屋租金

收益最大化的结果。

城中村改造:1.保证拆迁补偿款筹集与发放的到位。制定公开透明的补偿政策。

2.将城中村村民纳为居民时,相应的福利保障制度要跟上,将社会保障由农村保障变为城市保障,实现保障方式的转变,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3.为农民开展相应的培训,使其参与就业,解决就业问题。

典型案例:武汉洪山城中村改造:

例如华师东南门的陈家湾,约有2200村民,暂住/寄住的人口占总居住人口的80%左右。

村里到处都是垃圾和违章建筑,小吃店遍地开花。这里市政环卫设施滞后,环境卫生较差,治安管理不力,从而成为黄赌毒的温床。

5、请联系实际对“乡村城市化”、“城市乡村化”、“城乡一体化”加以辨析。

乡村城市化一般指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村人口并向城镇性质的居民点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或在乡村地域中城市要素逐渐增长的过程。马克思指出:古代的历史是“城市乡村化”,而现在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即在长期的一个历史阶段,城乡关系是农村支持城市,这叫“城市乡村化”,到建立了独立完整发达的工业和城市体系后,城市要支持农村的发展,这叫“乡村城市化”。乡村城市化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发展特点,突出特征是很多农民拆迁后住进高楼。城市乡村化是城市化水平高度发达的国家出现的,也叫“逆城市化”,突出特征是城市里的人都愿意去乡下住小别墅,难以忍受大城市里的糟糕的环境。所以,中国目前发展的特点是由乡村城市化慢慢过渡到城市乡村化,最终要实现的是城乡一体化。

思考题二

1、现实中工业布局与韦伯工业区位理论有差距吗?为什么?

韦伯工业理论建立在简单话的假设基础上,仅对少数区位因素作了纯理论的分析,他非常重视运费在工业区位的作用,仅仅强调了产品和原料的重量以及运输的距离,这是远远不够的。在现实中的应用性较差。比如,现在的工业部门越来越复杂,很多工厂的生产过程不是从最初原料开始,而是从半成品或零部件开始,比如制鞋厂,制鞋的原料不是橡胶产地采购的,而是在一个市场中采购半成品制成又到该市场中销售,即原料本身就可以在人口密集的地区取得,而这些地区又是市场区位。另外,现在不受地区限制的遍在原料已经很少了,尤其是在资源稀缺的国家或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原料是普遍存在的,所以现实中的工业布局可能考虑的因素并非是以运费为主。

1、韦伯将运费看作距离、重量的函数,并且成比例地增加,而现实中的运费制度则是

区段增加并且是远距离递减的,运费率往往因原料、产品的不同而不同,而不是韦

伯工业区位理论统一运价体系。且交通网以及运输线路的地形条件不同也影响运费,随着现代交通方式的进步,运输方式的不同,运输同样的物品,运输体系也不同。

2、在韦伯的假定中,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也不现实。

3、交通发达的情况下,产品价格中运费所占比重减小,电子产品运费比重只有千分之

一。

4、技术进步,使得单位产品的原材料消耗下降,以及替代原材料的使用,原材料指向

弱化,消费指向增强。

5、政策因素,政府在一些地区鼓励工业发展而在另一些地区限制工业发展,直接影响

到了工业区位的选择。

2、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变革有何内在联系?

城市产业结构指一定质量、一定数量和一定序列的产业部门组合,反映了城市经济的增长高度。城市化的发生和发展受到三大力量的作用:

?农业的先导传动,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工业化的中坚推动,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第三产业的后续拉动,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综上,在城市化诸多动力机制中,可以分解出两大基本力量,即以农业发展为代表的农村“推力”和由工业化与第三产业发展为代表的城市“拉力”。这两股力量以“推”一“拉”,使城市化的历史进程持续地发生和发展着

你认同中国城市化模式的分析吗?你有什么独到的见解?

比较认同。国外政府和市场交织主导,通常市场占主要地位,中国的城市化则是以政府调控为特色,而且很大程度上侧重于政府主导。从解放初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城市化速度和规模一直由政府进行严格的计划和控制,以“人口总量”为计划控制的主要目标,以户籍制度为限制,尤其在审批和城市规划的限制上,政府主导行为表现得非常明显。这导致了很多不良影响:

1、政府以GDP为考核目标,在城镇化背景下,造成了官员盲目追求政绩和国家鼓励相关

政策的红利。出现了很多的“鬼城、睡城”。使得城镇化尤其是新型城镇化不但没能起到推动房地产发展的作用,反而影响了其正常发展。

2、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矛盾突出。大气污染、垃圾围城。水资源短缺困扰着许多城市。

3、文化缺失,城市建设无序,特色渐失。比如北京的四合院,在大规模拆迁下已经所剩无几。在此可以借鉴世界文化艺术之都的巴黎对于老旧建筑的保护以及对于城市发展的规划。

4、举例说明企业选址要考虑哪些因素。

现代企业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企业,我觉得不同类型的企业有必要分开来说明其选址所需要考虑的因素。

对于制造性企业来说,具体要考虑的因素有自然资源的可获得性及其价格,交通体系和成本,人力资源,包括工资水平、劳动技能等,还有当地的竞争企业等方面。

在这里举一个宝马工业企业选址的例子。高成本的德国似乎是个最不可能建汽车厂的地方,比起东欧同行,德国汽车工人的平均收入要高7倍,而且工作时间还少10%。所以说欧洲和亚种汽车生产商都把生产转业到东欧的低成本国家,但是宝马选择在德国莱比锡建车场,震惊了很多业内的分析师。但是宝马看重的主要是莱比锡的劳动力条件,人口约60万,劳动力丰富,但是它的失业率却达到了22%,超出了正常的失业率奖金17%,也正是这个原因,当地政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工程公会的当地代表表示:“该厂给这座城市的未来带来了真正的希望。”给了它很多宽松的条件。还有就是当地有完善的工业体系,有着悠久的工业传统,工人的技术熟练,除此之外,所有工人都讲德语,省却

了棘手且成本高昂的翻译,沟通顺畅。还有就是产品销售条件和生活条件,发达的交通网络便于将产品销往本土的巨大市场,而且当地生活条件良好,能提高员工的满足和留住优秀的人才。基础设施发达,而且产业集群作用强。可以降低制度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交通方面,有稠密的铁路和公路网以及河流经过。

零售企业选址的关键在于如何使自己的产品具有可达性,消费者数量往往决定了这个企业的命运。归纳概括为2点:选址的人口消费能力及区域内的城市交通和周边交通的商圈竞争情况。

家乐福的法文意思就是十字路口,而家乐福的选址也不折不扣地体现这一标准,所有的路都开在了路口,巨大的招牌500米开外都能看清楚。人口消费能力可以通过市场调研来获得,包括对区域内人口规模和特征的调查,不同区域内人口的数量额密度、年龄分布、文化水平、职业、人均可支配收入许多指标来划定家乐福的销售区域。再就是交通,选址周围有很多的公交车,或是道路宽敞,交通方便,那么销售范围就会很大。我觉得我们学校旁边的武商量贩就很像家乐福选址的要求。

思考题三

从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的目的出发,城市政府应当如何建设公共环境?它包括哪些内容?我国目前应侧重于哪些方面的政策?

●公共环境:也就是指社会十一度,包括了城市的自然环境、文化和公共品的供给状态。政府公共环境建设包括3个部分:城市投资环境的建设、商业孵化环境的建设、城市经济增长的公共服务政策。

●城市投资环境只要依靠投资的硬环境和软环境。而城市投资环境是否让人满意可以从2个视角出发,一个是企业,一个是政府。

□从企业的角度分析,对于同一投资环境要素,不同类型的企业有着差异化的需求;因此,对于投资环境评价,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差异化需求,并对不同类型企业的要素权重进行区分。

□从政府的角度分析。我国城市投资环境有几个特点。①是政府的战略选择对投资环境的改善和当地经济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②是目前各个城市之间的战略趋同现象比较严重。③是投资环境改善不能停留在法律层面,而是从政策宣传到战略实施,从政府决策层到执行层,只有执行力强的城市才是全面的。

□通过企业、政府双重视角考察环境,从需求供给两个层面来分析环境,城市经济发展的公共环境政策应该:①是投资环境的改善,要坚持需求导向,要根据不同类型企业的发展改善投资环境。②是城市的发展战略应立足于差异化的定位,避免趋同化的城市战略定位,必定是特点鲜明的战略定位。③是与战略定位相配套的政策组合和战略执行不可忽视。战略设计和组合、执行三者环环相扣。

●商业孵化环境的建设主要是政府有关技术和商业开发区的扶持。其实我觉得,商业孵化环境不见得就那么适宜于创新发展的环境。很多城市都在弄商业开发区,我觉得利用城市本身的特点并加以创新,同样可以达到营造创新发展社会环境的目的。比如说海南三亚,城市的特色景观是一种独特的资源。在城市匀质化发展的今天,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决定着城市的特定景观资源是可供经营的,通过营销、旅游策划的手段可以给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但是三亚现在发展过程中,特色景观维护和城市发展之间的主要矛盾。应该说目前的三亚基本保持了原有的“显山露水”的城市整体景观特征和“小、巧、灵”的城市面貌。但是,新时期大规模城市开发建设也对城市特色景观形态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如何平衡需要一定的方针。

●城市经济增长的公共服务政策,是我觉得是我们国家最应该注意的方面了,强调了那么多年的要强化服务职能,去办这种手续的时候各种麻烦。就拿我去办企业营业执照的事情,政务中心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太差,很多人都愿意花800元工商代理费去办这个,自己去办就出200左右的工本费。自己办就是很多东西搞不清楚,网站上就只有一个空表格,说明的内容很少,审材料的人员也是极其不耐烦的,大多数都被吼的很惨。办了营业执照,还得去另外两个地方国税、地税登记。手续太麻烦,对一些没有经验和资金的企业来说简直就是一种压榨。

2、以具体事例比较城市输出部门与地方化部门产业政策的不同,分析促进二者经济增长的不同目标。 104页

3、你能否用所学的古典城市增长理论量化各种因素对武汉市城市发展的贡献?(放弃)

4、对于制定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的产业政策,你有什么建议?试分析一个具体城市,说明产业政策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

1、郴州市基本情况介绍

1)地理位置:地处湖南省南大门,北接衡阳市,南节广东韶关,南岭北侧。

2)自然特色: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森林覆盖率高,有“林中之邑”的美誉,自然资源丰富,“中国有色金属之都”,“温泉之乡”,雨热充足。

3)人文特色:“天下第十八福地”,悠久的历史,茶马古道重镇。

4)人口、交通:人口约500万,京广高铁,“两小时经济圈”,京广高速,厦蓉高速。

2、郴州市基本产业政策

●核心:发展园区经济

●理念:产城融合,园城一体。

●措施:

1)大力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如富士康,高斯贝尔等)

2)吸引港澳台外商投资,

3)大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推进生态园区建设。

4)简政放权,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

5)园区配套基础服务设施完善

●出台政策:

1)2009年9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郴州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的若干政策》

2)2011年11月,与湘南其他两市耒阳—永州成功申报《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上升为国家级战略。

发展成果:成功转型升级,跻身全省经济发展第一方阵,园区经济占全市工业比重53%,加工贸易额全省第一,进出口总额全省第二。成功的把原有的依赖矿产资源粗放型的经济模式转移到依靠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进出口加工、生态旅游产业为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思考题四

城市规模经济和城市规模是一回事吗?举例说明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城市规模是衡量城市大小的数量概念。主要有城市的人口规模和城市的地域规模两种表达方法,由于城市地域规模往往从属于城市的人口规模,所以城市规模常专指城市人口

规模。

城市规模经济是指城市非农业生产单位和人口恰好适应城市土地承载力和基础设施的容量,使得生产成本和生活成本都达到最低水平,城市发展啊处于规模经济区间。城市规模经济的具体表现可以从居民个人、企业和城市三个层面分析。1、从个人的角度考察,城市规模效益主要表现在居民货币收入和公共设施的便利两个方面。2、从厂商的角度考察,相应的城市规模效益的主要内容来自生产效率和市场容量两方面。3、从整个城市的角度来看,城市规模的效益表现为城市化经济。

二者的联系在于城市的规模决定于城市的规模经济,城市规模经济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反过来,由于城市规模的变化,获得一种递增的报酬,又产生一种规模经济效益。简言之,从某种程度上,城市规模越大,城市规模经济越明显。因为城市规模足够大时,城市中的公共设施会更加完善

在国务院公布的中国城市规模排名把大城市分为三类,分别是大都会城市、特大中心城市和准特大中心城市。

一、大都会城市:1上海2北京 3广州 4武汉 5天津 6 沈阳 7成都 8重庆;

二、特大中心城市三个城市(排名不分先后):西安、哈尔滨、南京

三、准特大中心城市七个城市(排名不分先后):深圳、大连、青岛、杭州、苏州、无锡、昆明

从这三类排名我们就可以看出一定的端倪,以上海为例,上海属于我国的一线城市,属于国际大都会城市,无论是从教育方面、医疗卫生、行政管理、文化娱乐,还是交通、社会福利及其保障都十分完善,从工业方面上海的工业园区具有规模化,因为本身优良的区位,市场优越,面向世界,工业效益十分可观。从个人、厂商、整个城市都可以看出上海城市规模经济明显,这正好就是由其城市规模影响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城市规模越大,城市规模经济现象越明显,城市规模足够大的时候,城市中的公共设施建设更加完善和便利,拿上海和宜昌作比较,上海属于国际化大都市,是我国的一线城市,其居民收入和公共设施建设,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交通、社会福利与保障、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等各个方面都非常完善,教育方面,上海有很多著名高等学府,而相对来说,宜昌作为三线城市,消费水平与二线城市武汉相差不多,但是收入居民水平与上海悬殊较大,公共设施方面建设,例如医疗卫生水平、交通等都比不了上海。从工业方面,上海有许多工业园区,例如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徐泾工业园区、上海普陀长征工业区、上海闵行电气工业园区等,规模可观的工业园区使

得工业厂商地理位置接近,提高了商业交易效率,样品选定、样品制作、原料采购、批量生产、成批交货、通讯运输到银行结算,都十分便利,节约了各个环节的成本们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同时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拥有大型港口、机场,交通便利,链接全国乃至世界市场,所以市场容量大,产品受众广泛。宜昌虽然也是长江中游的枢纽城市,但是,交通未及上海便利,市场规模有限,同时工业区规模小,生产效率不及上海。

综观两个个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城市规模越大,城市规模经济越明显。

结合一个案例谈一谈你所理解的集聚经济现象。

1. 推动郊区经济的繁荣

黄家湖大学城占地50 多平方公里, 将极大的刺激房地产、金融、餐饮、交通、教育、科技等产业的发展。大学城周围的地价将上涨, 城郊失地农民可采多种方式( 如出租, 代建等) 盘活土地资源, 取得持续稳定的经济收益, 这可以改善郊区居民居住条件, 新建公益设施, 迅速提高当地经济文化水平, 为当地注入经济发展的大量生机, 逐步提升城郊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力, 促进郊区的繁荣。

2. 优化城郊资源配置大学城的建设,

使高校集中布局, 人口集中密集, 资源集中整合, 既节约大量土地, 又可避免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重复建设, 有效提高了土地、设施等的配置效率。大学城以其开放性, 与郊区居民共享资源, 如各种设施场所、书店、医院都向居民开放共享, 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能。另外, 大学城后勤社会化将使得与之相关的餐饮、物业管理、清洁卫生等方面可以吸收城郊的剩余劳动力, 大量就业岗位将使得城郊的人力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

3. 有利于社区文化构建

大学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同时, 也是二次教育再培训的骨干力量, 其成人教育也成为推动终生教育的主要环节, 为当地社区成员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的转变创造了良好的直接间接环境。大学城除营造浓厚的学术气氛外, 还举办各种社交、人文实践活动, 活跃了社区, 使居民产生较强的社区意识, 提高居民参与社区发展的积极性, 丰富居民的生活, 而且通过资源共享与优化配置, 将会实现郊区生活大学化与大学生活社会化相融的可喜局面。

4.加快科技园的建设

建设大学城可促进教育规模扩大, 教育实力增强。这也意味着武汉高等教育走“产—

学—研”一体化道路成为必然和可能, 目前, 众多高校倡导要办研究型大学, 这使得科研成为大学的主要职能之一。大学城又具有科研与创新聚合的优势。客观上需要科技园以充分利用大学城的科研力量和人才资源, 建设起大学科研与新兴产业间的联系桥梁, 类似于“硅谷”

( 以斯坦福大学为依托) 与“武汉光谷”( 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依托) 。“产学研“道路及大学城与产业企业间的互动显然能够带动一批有专业特色的科技园的兴起与发展, 这反过来又强化了大学城科技创新与转化的能力, 进而提高武汉的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

1、如何理解城市经济规模的各种效益点?所谓城市最佳规模存

在吗?如何根据实际因素对城市规模进行决策?

P0点为城市发展起点。P1是城市功能基本形成点。这时城市总产出等于基础设施投入存量价值,城市功能开始运行,依托于城市的最初功能,形成城市经济活动的最初规模。P2是城市的最小门槛规模。这点是城市总产出和总投入、城市人均产出和人均投入的左交点,是成本等于效益的城市最小规模。此点之前,城市成本不能得到补充;此点之后,收益超过成本,城市功能开始产生正收益。P3是城市的最低生产规模。在这一点,城市边际成本曲线通过城市人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意味着城市收支正好相等,城市平均成本最小,是城市能够以规模效益吸引企业的最低城市规模。P4是城市边际效益最高点。即城市化发展的拐点规模。从这一点开始,城市进入适度规模发展期。P5是城市人均效益最高规模。这时城市

企业的平均效益或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最大。P6是城市最大经济效益的规模。因为在此规模点上,城市边际产出等于边际投入,即城市总产出减掉城市总投入的收益最大。P7是城市最大总产出规模。此点城市总产出规模最高,边际产出为零,超过这一点,城市总产出绝对数量下降,边际产出为负数,因而应当是城市人口的控制规模。但是由于这时的城市总收益仍然为正数,城市规模仍然可以在控制中相应的少量扩大。P8是城市的最大人口规模。它是城市人均产出与人均投入的右交点,这时城市总产出等于总投入,城市总效益为零。以上P3至P8的人口规模,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称为适度规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实的城市规模就是由集聚经济和集聚不经济的平衡关系所决定的。如果用城市居民人均效用水平的变化来反映集聚经济和集聚不经济的综合作用的结果,那么在其他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城市居民的人均效用水平U就会随着城市规模P的扩大而呈现如下的变化:开始时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而增加,到达一定规模P后,效用反而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加而下降。城市人均效用水平U最高的规模P就是适度城市规模,即最佳城市规模。当城市规模扩大到已经超过适度城市规模时,人口流入城市,效用水平会降低,但由于效用水平的下降,人口将会发生向其他城市的流出,使得城市规模回到原来的均衡水平。所以,大于适度城市规模的城市规模是稳定的市场均衡,市场经济不存在对这种状况进行自我修正的机制,故在城市建设中应控制大城市。当城市规模小于适度城市规模时,城市规模是一种不稳定的市场均衡,因为城市居民效用水平明显低于大城市,所以,人口还可能流向已经超过适度规模的大城市,从而使得大城市越来越拥挤,因此,迅速使小城市的规模扩大,达到适度城市规模必须引起关注。

使城市达到最佳规模必须按照城市的性质、规模和条件,在地域空间上确定各个功能区的布局和城市各要素的科学合理的安排,为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服务。通过规划,合理确定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使之效益达到最佳。

为了使一个城市最快的发展达到最佳规模,首先必须确定城市发展的主方向,即城市的性质。城市的性质是指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城市性质体现了城市的个性,反映其所在区域的政治、经济、社会、地理、自然等因素的特点,从而据诶的那个城市用地结构,对城市空间形态的拓展起着先导作用,最终影响城市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在确定城市的性质时,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1)国家经济建设的要求与国民经济计划基本建设区域经济结构的地位和作用。

(2)该城市所属的区域自然、经济条件,资源、能源、国防条件、历史特征等基础因素。

(3)根据生产力布局的要求及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的原则,对城市的发展远景设想等一系列重要技术指标与经济效益指标的论证。

(4)根据各种客观条件、发展状况、特点等方面的真实情况,明确找出本城市发展中占主要地位的主导部门或优势部门,作为确定本城市性质的重要依据。另外,城市用地布局在城市发展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没有合理的城市布局,一个

城市不可能迅速地达到其最佳的城市规模,应综合考虑区域土地利用和经济、社会、环境条件来对城市进行合理布局。

在自然环境条件方面,其评价的主要是气候、水文、地形等条件。气候条件影响城市

规划建设的主要气象因素有太阳辐射、温度、湿度、降水和风向等方面。太阳辐射和温度直接影响建筑朝向、建筑间距离、工业生产工艺的适宜性和经济型,以及居住区和建筑降温和采暖措施。降水的多少和强度则影响城市地面排水工程规划设计,风向对城市功能分布布局有直接影响。水温条件对城市生产、生活用水等有重要作用,地形条件对也城市建设有重要作用。

在社会经济条件方面,应考虑该城市的工业、农业、对外交通运输、能源等方面。工

业布局特点是城市分布的主导因素,农业和对外交通条件是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能源则从根本上决定了城市的发展方向。

总之,在努力使一个城市达到最佳规模的过程中,应首先确定该城市的性质,即让这

个城市具有一个发展的主方向,而后考虑其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合理规划城市的布局,使土地的区位优势发挥到最佳,使城市规模贴近于P,即使城市规模达到最佳

4、分析武汉的城市规模是否处于适度规模水平。

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

1、武汉市现在城市规模

武汉市首次针对人口发展作出的一项专项研究报告显示,武汉市人口总量已突破900万。

未来20年,武汉总人口将每年10万人以上的速度增长,到2015年前后人口规模可能突破1000万。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武汉市人口将有一个较长的增长期,人口增长包括外来人口的迁入和本地人口自然增长两个方面。湖北大学、武汉市社会科学

第4/5页

院的专家即将完成的《武汉市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表明,武汉市人口迁入的数量大

大超过本地人口的自然增长,目前,迁入武汉的不仅是省内人口,也有其他省市人口。

据介绍,截至2007年,武汉市常住人口总量达到了898万。预计经过一年的增长,目前武汉市人口总量已接近910万,是中部六省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

2、什么是城市适度规模?

城市合理规模是客观存在的,是指有利于发挥城市职能作用,便于安排生产、生活及各项设施,并能收到最佳效果的城市人口规模。从技术经济角度(如城市市政设施基建投资或建设造价与经营费用)以及行为心理和社会学因素考虑,人口为5~7万和10~20万是中小城市两个最佳规模。世界各国提出的城市合理规模的人口指标为:5~7万人到20~30万人(苏联),25~35万人(美国),15~30万人(日本),25万人左右(英国),30~50万人(法国)。

3、从上面的论述中,武汉市不处于适度规模,是特大规模,我们也体会到武汉市的拥挤

等个方面由大规模引起的问题。

思考题五

1、城市土地的概念和特征是什么?

(一)城市土地的含义

广义上的城市土地是指城市行政区内陆地和水域机器地上、地下的空间总称。从行政区域上来划分,城市土地有以下3个层次:

(1)城市建成区土地,即城市已开发建成的土地;

(2)城市规划区土地,即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定期发展范围内的土地,除建城区外,还包括近郊的农田和村镇战友的土地;

(3)城市行政区土地,是指城市行政区域内的全部土地。

从狭义上来看,城市土地是指城市市区即建成区范围内的土地,即城市建设用地,其土地人口密度高,建筑稠密,设施比较齐全。我们通常所说的城市地一般是指城市建成区及其规划区的土地。

(二)城市土地的特征

城市土地除了具有一般土地的自然特征和经济特征以外,还具有它本身的某些特征,这些特征主要是相对农业土地而言的。

(1)城市的区位觉又特殊的重要性。城市土地的优劣程度主要取决于土地的区位特征,区

位特征由土地所处位置的集聚经济效益、交通便利程度、基础设施和环境质量好坏等因素构成。

(2)城市土地对交通运输、城市基础设施的依赖性。城市土地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通运输和城市基础设施的状况,交通运输越通畅城市基础设施越完备,城市土地越能发挥级差效益。

(3)城市土地利用方向的多样性。城市经济的社会化程度比较高,具有发达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协作,包括工业、商业、建筑业、服务业、旅游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业以及市政管理等各个经济部门。

(4)城市土地的本身的价值极其其建筑物和构筑物的价值具有可分性,是可以分别计算的。(5)城市土地的有限性。对于每一个城市来说,土地面积都是有限的,而且随着土地需求的日益增加,土地的稀缺程度将日益严重。

2、什么是城市土地投标租金模型?分析城市土地的一般均衡

3、结合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理论,举例对我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

功能分区及城市空间结构规划进行系统分析。

4、在了解我国现有城市土地利用政策基础上,试分析预测我国未

来政策的。基本走向

思考题六

2、影响住宅市场供求的决定因素有哪些,试着查找相关资料去分

析统计社会不同群体的住宅需求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分析不同特征群体的住宅需求主要由哪些因素决定

需求

内生因素:

①住宅价格对住宅需求的影响。

就住宅价格与住宅需求之间的关系而言,简单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住宅

价格对住宅需求的影响是价格上升,需求下降;价格下降需求上升。需求与价格的变化呈反向运动。这与一般的商品的需求和价格之间的关系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但由于住宅属于生活必需品,又是价值高不流动商品,再变现比较难,故住宅价格弹性比较缺乏,价格的变动对需求的拉动不是太大。

②家庭收入水平和财富对住宅需求的影响

住宅作为一种高档耐用的消费品,从所有者、经营者过渡、转让给消费者,以实现其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居民收入水平的制约。因为住宅商品的消费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故而一般是随着以家庭收入的财富为单位来研究,而不是以个人收入为单位来研究。但家庭收入和财富的增加幅度是可以用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来考察,反映了居民的购买力水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城市居民的家庭收入的变化与住宅需求呈正向关系,即收入的增加,购买力相应增强,对住宅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反之,收入的减少,对住宅的需求也减少。收入影响住宅需求有两条基本渠道,一是收入影响家庭在住宅上持续不断的支付现金的能力,通过现金支付的承受力来影响住宅需求,二是收入影响家庭成员一生财富积累的预期,通过财富积累的预期来影响对住宅的需求。这两个渠道对住宅需求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影响的大小要看哪一个渠道占支配地位。

③居民的消费结构对住宅需求的影响

居民消费结构对住宅需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居民的收入中究竟拿出多大的比重花费在住房消费上,这个比重将直接影响到住房商品化以后的租售购买力。城镇居民人均每年消费性支出体现了消费者的消费结构,表现在居民的收入中究竟拿出多大的比重花费在住房消费商,这个比重将直接影响到住房商品化以后的租赁购买力。

外生因素

①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对住宅需求的影响

城市的住宅需求的关键是城市居民的支付能力,而支付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居民的收入和收入分配以及政府的补助能力。居民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以及政府补助能力增加又依赖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经济高速增长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必然会带来收入的提高、家庭财富的增多和支付能力的增强以及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政府提供补助能力的增强,从而带动住宅需求的增长。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水平的不断提高还会带来城市商务活动的增强、流动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这也会带动住宅需求的增长。

②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是当今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十分迅速。城市化的结果是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来到了城镇,人口向城市日益集中,依靠住宅市场解决住房的人也日益增多,客观上增加了住宅的需求,城市化还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使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接受了城市生活方式,投身到住宅市场中来,从而扩大了住宅市场,增加了对住宅的需求。

③利率的变化对住宅需求的影响

一般来讲,在短期内利率的变化对住宅的价格和住宅需求有直接影响,利率上升时,住宅开发商的筹资成本会上升,住宅的开发成本也随之上升,住宅的价格也会上升;同时利率上升,住宅购买者住宅按揭贷款的利息就会增加,购买者的支出也就增加,在居民及家庭收入和财富不便的情况下,社会对住宅购买力就会降低,住宅的需求就会随之降低。反之亦如此。由此可见,在短期内利率的变化对住宅需求的影响是反方向的。但在中长期内利息的变化对住宅需求的影响,一般倾向于较为微弱,甚至认为,利率变动后,潜在的住宅需求可以保持不变。利率变动的原因实际上是对通货膨胀的鳄鱼漆,当通货膨胀的预期提高时,利率虽然会上升,但居民对自己的收入的增加和家庭财富的增值预期也提高了。这种收入增长和家庭财富增值通利率的上升相比可能会使同比例的,因而不会加重自己对住宅需求的负担,所以可以未出住宅需求不便,反之亦反。

④政府的住房政策对住宅需求的影响

政府的住宅政策是影响住宅需求的重大因素。政府的住房政策可能是行政性的也可能是经济手段或者两者结合,主要有房屋政策和土地政策以及金融政策等。当政府的住房政策有利于居民得到住宅时,住宅需求就会增长;当政府住房政策紧缩时,住宅需求就会下降。

供给

①土地价格

土地价格是住宅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测算,我国目前土地费用约占商品房价格的20%。土地价格的提高对土地所有者来说意味着收益的增加,因而会增加土地的供给,但这种增加是有限的。提土地价格的提高对住宅开发商来说意味着成本的上升,而对这种局面,开发商一般会采取两种可供选择的对策:一种是向空间拓展以提高房屋容积率,促使单位建筑面积所含的地价比重下降,消化地价成本的上涨,从而有利于增

加房产供给;另一种是缩小生产规模和放慢开发进度,当地价上涨的二因素难以消化时,开发商的收益水平收到影响,同样的资金能够运作的规模也会相应减少,从而会引起住宅供给的减少。

撇开其他因素不论,住宅土地价格对于住宅供给有反向关系。住宅土地的价格越高,则住宅供给越少;反之,住宅土地价格越低,则住宅供给越多。其原因是,住宅土地以价格构成了住宅成本和价格的主要部分,对开发者的销售和盈亏构成了直接的制约因素。

②住宅建筑成本和各项费用

住宅建筑的成本主要包括建筑安装的人工费用和建筑材、设备和管理的投入。各项费用主要有咨询调研费、勘察设计费、市政配套费、公建配套费、中介代理费、人防费、行政事业收费等等。在其他一切因素不变的时候,这些成本、费用的升降会增加或减少开发者利益,从容影响供给。住宅建筑成本和各项费用对于住宅供给有反向关系。

③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

土地的自然攻击是无弹性的,但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有弹性的,土地经济供给的弹性要受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制约。因此,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间接的提高住宅商品的供给量。相反,技术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也可能间接的减少住宅供给量,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2、通过对住宅供给与住宅需求的学习,结合我国当前实际,分析我国住宅市场中空置问题和过度需求问题同时存在的必然性及由此带来的影响,如何减少这个矛盾,试着提出自己的政策与建议

3、查找一些数据,分析在一个特定的城市中租房和购房哪个更经济?并试着用社会和文化因素去解释为什么租房和购房给消费者带来不同的心理满足,说明当前某些群体在租房更为经济的条件下还是喜欢购房的原因。

一.租房购房经济账

根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新浪网新闻中心最新的联合调查,在8729名受访者中,87%的人不愿意租房过一生

买房和租房到底哪个更划算呢?以北京和平里区域一套50平方米的一居商品房为例,计算了一笔租房及买房的经济账:

这套房租价为1500元/月,售价11000元/平米,总价55万元。

如果按照房屋租金价格不变计算,租住20年,费用为36万元(1500×12×20);如果贷款购房,贷款七成38.5万元,期限20年,按照现行优惠利率6.6555%,还款总额为69万元,加上购房缴纳的契税、印花税、代理费、权证过户费等,总计要花约71万元,几乎是租房成本的两倍。可见在北京租房更实惠。

二、社会因素分析购房原因

(一)购房的增值很大。

如果单纯从租房和购房的成本来衡量,同样居住20年,买房肯定是不值的,但是房价的持续上涨可以弥补租房和买房成本的差价。据“链家地产”统计显示,2007年上半年二手房均价同比上涨33.7%,按照这样的涨幅,55万元的房产,一年后可升值为73.5万元。房价的持续上涨也无形中成了消费者乐于购房的主要推动力。

也正是由于房价的持续上涨,使得原本简单的租房和买房的经济账变得复杂起来。在这样的投资收益面前,无怪乎许多即便资金不足的消费者,即便啃老,也要购房而不愿租房了。

同时,不少买房人认为,买房相对于股票、基金、债券、期货、外汇等金融投资风险更小些。房屋是不动产,随着土地的不断升值其潜力价值也会被激发出来,买房对于资金的保存会更稳妥,风险更小

(二)购房者的心理满足

购买住宅实际上是购买一种生活,或者说是一种生活方式。正如住宅销售商的广告语“购买一次,享受一生”所言,住宅除了提供购买者一个居住空间之外,实际上还从很多方面对入住者的生活、工作、休闲及家庭发展等产生重要影响。如小区环境和配套设施对于生活、购物、休闲娱乐、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方便性与舒适性;小区氛围对于入住者的交往、子女成长的有利性;物业管理对于生活的便捷性、家庭人身的安全性;小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生活、工作、社交等方面的发展性,等等。事实上,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如审美、个人价值实现等需要也日趋重要,而这些都会主导着人们的购房行为。住宅对个人及家庭生活的影响,在广度、深度和时间跨度上是其他消费品难以趋及的。也正是由于住宅的购买与生活相关性最显著的特点,才使得购买住宅成为家庭生活中一项艰巨而又神圣的使命。

(三)“丈母娘经济”住宅购买是必需性的购买

很多80后的年轻人如今已经到了结婚的年龄,先买房后结婚几乎已经成为年轻人的一个潜规则,在新婚时住上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是年轻人向往的事情。房子是人们生活中衣食住行中都不可缺少了,有时候往往是经济实力决定了购房的时机,对于每一个没有住房的人,一旦达到购房条件和实力,都会优先考虑房子问题。现在的小康生活水准也由以前三转一唱升级到现代新的小康水平房子和车子,多数的女性择偶标准也瞄准了在城市有一套房子这一不可缺少的条件。所以房子对现代年轻人来说,特别是未婚青年人买房子会是他们优先考虑的头等大事。。

三、文化传统观念催生购房情结

中国自古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齐家指的便是成家立业,成家不能没有自己的一套房子。因此,房子成为中国人有家、有归属感的重要标志,并深入人心。特别是对于北京的‘北漂一族’,租房意味着不稳定,拥有房产则能给他们带来融入北京的强烈心理暗示。同时,由于房子在人们观念中的重要地位,使得房子不仅仅是居住环境的体现,更是个人身份的体现。买房显然比租房更能体现个人价值。”在中国人观念中,只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房子才算得上是“居者有其屋”

4、我国住房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针对这些问题应该采取哪些对策?

问题:1、区域性泡沫出现

2002年开始泡沫显现,2002年《中国行业景气分析报告》认为,“国内区域性房地产泡沫已经出现”。判断房地产泡沫的标准有“五高”,即投资的持续超高增长,消费的持续超高增长,房价持续大幅攀升或持续居高不下,房地产投资所占比重偏高及房价收入比(正常4~6)明显偏高,并且持续两年以上。住房价格是住房市场的核心问题是住房市场运行的关键。住房价格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住房商品的价格,不足以反映住房价值和住房商品的供求;住房商品的价格主要不是通过市场形成的,而是由政府主管部门决定的,因而随意性很大;住房商品的价格上涨太快。租售比过高,国际经验数据:按每月房租计算,租售比值应为1:200~1:300;按年房租计算,其比值应为1:17~1:25。我国以北京2010租售比为例,月租售比1:525,年租售比1:43.75.租售比高,说明存量房市场不是以租养房,而是投机因素更多。我国现阶段房地产市场投机热盛行。

2、供求结构失衡

2021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精选试题)

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 1、城市文明普及率加速定律 2、扩散型城市化 3、就地型城市化 4、超前城市化 5、城市现代化 6、SOD 7、TOD 8、城市经营 9、住宅市场 10、住宅供给

11、住宅存量 12、住宅需求 13、“熟地” 14、“生地” 15、智能城市 16、划分城市的标准主要有:()、()、()、职业和产业构成的标准。 17、我国大陆地区的城市按照行政级别划分可以分成:()、副省级市、()、县级市和建制镇五个层次。 18、美国地理学家哈里斯在《美国城市的职能分类》将城市分为7类:()、混合城市、()、运输业城市、()、大学城市、()。 19、美国经济学家()在其1973年发表的《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即前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

20、()年初,美国城市率先提出兴建“()”。 21、美国未来学家()于1980年出版了《第三次浪潮》 22、市化的发生与发展受着:()、工业化的中坚推动和()。 23、工业化的特殊经济本性包括:“()”、“()”和“()”三项原则。 24、影响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有:()、()、产业结构和()。 25、1979年美国地理学家()将城市化发展过程所经历的轨迹概括为一条被拉平的()曲线。 26、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为()阶段;30-70%为()阶段;70%以上为()阶段。 27、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六个阶段,即城市化水平在()以前为史前阶段;()为起步阶段;()为加速阶段;()为基本实现阶段;()为高度发达阶段;()以后为自我完善阶段。 28、城市化主要有()、()和就地型城市化三种基本形式。

城市经济学考试试题1213

城市经济学——期末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12×2'=24') 1.以下不属于我国城市行政层级的是()。 A.副省级城市 B.计划单列市 C.县级市 D.建制镇 2.提出中心地等级分步理论的是( )。 A克里斯塔勒 B.奥尔巴克 C.贝里 D.辛格 3.城市集聚经济是城市形成的直接推动力,它是由( )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复合经济。 A.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 B.内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范围经济 C.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 D.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范围经济 4.整个城市的投标租金曲线表明:城市土地在不同用途使用者中间分配时,遵循“最高租金原则”,即由愿意支付最高租金者使用。一般来说,( )对位置敏感性最强,其投标租金曲线最为陡峭。 A.商业 B.居住 C.制造业 D.农业 5.下列不属于市场导向型企业的是()。 A.餐馆 B.矿泉水企业 C.咖啡店 D.面包房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使用古典经济学理论,简明、清晰地6.勾勒了发展中国家从传统农业社会经过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演进过程,因而成为工业化理论的经典模型。如右图,关于对不)。发达经济中的劳动力状况进行的解释,错误的是(

表示过剩劳动力 A.L-L31 表示剩余劳动力 B.L-L32点右侧表示边际产值小于最低生存费OF中D C.曲线用。点之间边际产值大于最低生存费用。点与中曲线 D.OFDF拉尼斯和约翰费改进的两部门理论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7.说明城市化明显表现为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的过程,如右. 图。关于这一模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工业劳动力由O增至Q,农业劳动力由L减少至L时,农村中边际产值为零的劳动力213全部出来,内部开始出现一部分剩余农产品,形成对流出劳动力的粮食供给。 B.L-L之间农业劳动力仍然外流,L为粮食短缺点。221 C.L-O之间农业边际产出开始小于制度工资,这时农业人均收入不再取决于边际产值,1而是取决于制度工资。 D.L-O之间粮食短缺进一步加剧,迫使传统农业向商品农业转化,所以L为商业化点。118.关于中间区位定理的说法错误的是()。 A.该理论是研究拥有多投入品和多市场的厂商区位时最重要的工具。 B.该理论表明厂商区位选择与每个消费者区位之间距离具有直接联系。

西方经济学第八章习题答案

西方经济学第八章习题答案

Y Y0 Y0 O X0X0X 图8-5 生产和交换的一般均衡 2.答:我们之所以把MRT XY= MRS A XY=MRS B XY作为交换与生产的一般均衡的条件,是由于只有符合这一条件,才能既使生产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又使资源达到有效配置。如果MRT XY不等于MRS A XY和MRS B XY,比如,若MRS=2,MRT=1,表明消费者愿意放弃两单位Y商品而得到一单位X商品。但是,生产中多生产一单位X商品仅需要放弃一单位Y商品的生产,说明重新配置资源以增加X商品的生产是必要的。只要MRT与MRS不相等,重新配置资源都会使消费者受益。 3.答:第一,市场机制的功能和作用是有局限性的。局限性的含义是在具备所有理想条件和市场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市场对某些经济活动仍然无能为力。由于市场作用的局限存在,其作用范围在客观上受到限制,这就决定了市场失灵的存在。 在现实资本主义发展中,市场万能论早已被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所粉碎,市场失灵的现实被人们所公认。市场局限性使得紧紧依靠市场解决一切问题早已不可能了。所以,有市场局限性而产生的市场失灵,已成为市场自身无法克服的固有属性和现实。 第二,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市场不是完全竞争市场,即市场具有不完全性。在西方经济学的论述中,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市场调整资源配置终将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市场的不完全性就破坏了市场充分发挥作用的必要前提,资源配置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出现市场失灵。由不完全性产生的市场失灵也称为市场缺陷。 西方经济学认为,市场不完全性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完全竞争市场是一种抽象的理想模型,条件苛刻,现实市场根本不能具备和达到要求的条件。二是社会化商品经济不断发展,使现实市场更加远离完全竞争市场,破坏完全竞争市场所要求的条件,这就必然造成市场的不完全性。由于市场失灵不可避免,应该把市场机制与完全竞争市场分开。这就是说,市场机制有效地发挥作用,并不意味着要达到完全竞争市场的作用程度。 第三,市场本身不完善。这主要指两种情况:一是市场还不够发达;二是市场在运行中出现功能障碍。这是由于市场功能不健全或遭受破坏而出现的市场失灵。市场不发达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化、商品化、货币化不发达,市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当今世界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就是这样。市场在运行中出现功能障碍的情况如:相互竞争的企业勾结形成垄断;企业为谋取

城市经济学考试题目

1)我国古代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状况(几个主要阶段) 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一、最原始的乡村城堡阶段(以城为主) 1、时间: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夏朝初期)的过渡时期,部落联盟阶段。 2、《轩辕本纪》:“黄帝筑城邑,造五城。”《吕氏春秋·君守篇》:“夏鲧作城”,《淮南子》:“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 3、作用:主要表现为军事及其他防御功能。 4、特点:与一般的村落有某些区别,但其生产与生活状况又与乡村无明显的差异。 二、城、市分离(发展)阶段 1、时间:始于夏,迄于西周前期。 2、城:对外具有防御性作用,对内具有政治中心职能。市:固定的生产物的交换场所。 3、特点:“城”与“市”是两个不同的单概念,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地理实体,其性质、功能等相互有别。 三、城、市合一阶段 1、时间:西周至春秋时期。 2、《周礼·地官》:“大市,日昃而市。” 《韩非子·爱臣》:“大臣之禄虽大,不得藉威城市;党羽虽众,不得臣士卒”。 3、作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相对中心。 4、特点: a.行政、生产、文化、居住、交通等系统开始在空间统一。

b.城市形成过程中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工肆之人” c.政区的划分与管理等方面表现出新的特点。 d.构成了一种区别于乡村的独特的生活方式。 中国古代城市的性质 1.城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城市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它是统治阶级用以压迫被统治阶级的一种工具。” ----傅筑夫 2.中国古代城市是“城”与“市”从各自独立、分离的个体发展成的复合体。 3.城市是一个人口集中、非农业各类产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交通与文化的中心。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城市还以四周环绕有城墙为其基本的标志。 4.城市代表一种不同于乡村生活方式的经济生活。 2)美国城市发展特点 美国城市发展的原型性和典型性 ?美国城市化的历史很少受外来的、不确定的因素的干扰。 ?美国的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步调一致。市场经济对城市化的影响直接而强烈;在国家的每一个经济转型期,城市的作用都非常明显。 ?美国城市发展史说明:新的资源、技术和商业组织即是城市发展的产物,也是城市发展的动力。 城市发展的动力和产物:新的技术、资源、商业组织,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1、边疆城市化时期 1、16世纪前北美已有许多小的印第安人聚落。 2、但美国最初那些较大的城镇都是作为欧洲经济前哨站点而建立的。西班牙

城市经济学思考题解全

城市经济学思考题 思考题一 1、城市的功能在现实中是如何体现的? 城市功能的含义:是指一个城市在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应有的作用和能力。它可以分为基本功能与特殊功能,或主要功能与辅助功能。(城市的基本功能是指任何城市都具有的功能,它包括城市的载体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城市的特殊功能是指城市所特有的功能,他与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拥有的自然资源、历史人文背景有关。) 例如武汉作为汉江和长江交汇处的城市和位于中国中部的特殊地理位置,造就了他九省通衢的特有功能,为其建立中国的物流中心打下了基础。 2、如何理解城市化的一般规律性及其变异现象?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它有其自身的内在发展规律,而这种规律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规律体系组成的,忽视城市化规律体系的完整性或结构特征,在实际工作中就有可能误导城市化发展。城市化规律是由时间、空间、质态和量态四个维度构成的体系。 (一)从时间维度上看,城市化规律表现为城乡人口随着工业化进程发展的有序变化,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经济学家称之为城市化阶段。 (二)基于空间维度分析,城市化规律表现为由城市“聚集效应”与“扩散效应”所决定的城市与其辐射区域之间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各领域的互动关系。 (三)是基于动力维度分析,城市化规律表现为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发展相互促进,并与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 城市化的变异现象 (1)逆城市化,是指城市化后期大城市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向大都市的小城镇、非大都市或远方较小都市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这主要是因为城市化中的过度集聚造成的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的城市压力日益增大小从而使人们倾向于迁移至郊区居住。 (2)城市化水平与产业结构不协调。一般的发达国家第二三产业比重较大、比较发达,并不依赖于第一产业。而我国过多的依赖与第一、第二产业,不利于城市的经济发展。 3、城市经济的本质特征是什么?与国民经济的区别体现在哪里? 城市经济是指由工业、商业等各种非农业经济部门聚集而成的地区经济,本质特征就在

城市经济学复习题(精简)确定

2010年城市经济学复习思考题 说明:问答题请一定展开,否则要扣分。 1.什么是城市经济?它有哪些特征?其地位和作用如何? 城市经济:是指城市空间范围内,以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为主体的经济形式、经济活动或经济体系。 城市经济的特征 1.以工商业为主体 2.以地域空间为组织形式 3.聚集性和高效性 4.开放性和网络性 5.综合性的经济。城市的经济门类多、行业全、设施齐。 城市经济地位和作用:其一,是各部门经济在城市空间范围内的重要纽带。 其二,是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门和核心支柱 其三,加深了社会分工,推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其四,对其经济腹地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扶持、引导和推动作用。 另外,推动城市化进程,优化城市环境,从今科技进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等发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2.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水平的测度方法有哪些? 城市化就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非农产业比例不断增加,非农经济活动在一定区域不断集聚或扩散,非农经济的地位越来越高的动态演变过程。 城市化水平测度方法:单一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 单一测度方法主要包括:人口比重测度法、非农业人口测度法和城市土地比重测度法 人口比重测度法,即采用某一地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测度城市化水平的方法; 非农业人口测度法,即采用某一地区或城市的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测度城市化水平的方法城市土地比重测度法,采用城市建成区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来反映城市化水平。 复合指标法,主要是城市成长力系数测度法以及城市度测量法 3.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当代中国城市化有哪些特征? 一城市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即特征) ①时间上:阶段性——城市化规律表现为城乡人口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有序变化和呈现出来的阶段性特征。 ②空间上:地域推进——由城市集聚与扩散机制所决定的城市与区域经济运动规律。 ③质态上:性状与结构变动——在城市性状和结构的变动趋势上,它包括城市职能、城市产业结构和城市规模结构的演变。 ④量态上:数量和规模变化——城市人口迁移和流动规律作用下的城市数目和人口规模变化的规律。 即,初级阶段:大城市数量较少,中小城市较多; 中级阶段:大城市数量增多,中小城市较多; 高级阶段:大城市数量稳定,中小城市较多。 二当代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波动性较大;(二)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 (三)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四)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 4.什么是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地方化经济:主要指同一行业或一组密切相关的企业,由于集聚在一个特定的地区,通过产业功能联系所获得的外部经济。 城市化经济:当单个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城市地区的总产量的上升而下降,或者当经济对企业和行业而言都是外部经济时,就出现了城市化经济。 两者之间的关系: 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是聚集经济的两种类型。其中,地方化经济是一种行业的集聚经济,城市化经济是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系城市经济学专业城市经济发展(精)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系城市经济学专业城市经济发展战略方向考博真题导师分数线内部资料 一、专业的设置、招生人数及考试科目 院系(招生人数 专业 (招生人数 研究方向导师考试科目 507 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系 (4 0202Z1 ★城市经济 学 (2 02城市经济发 展战略刘治彦

①1001英语、1002日语、1003俄语、 1004德语、1005法语选一②2001经 济学原理③3124城市与区域经济学 二、导师介绍 魏后凯: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系博士生导师。1963年12月出生于湖南省衡南县, 200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研究生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系主任、教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学术委员会、中国地质矿产 经济学会资源经济与规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民委、北京市、广东省、宁波市 等决策咨询委员。 二级学科专业为城市经济学,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发展、区域政策、城镇 化、产业发展与布局、区域规划等。负责主持了70多项国家重大(重点、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重点以及各部委和地方委托研究项目,公开出版独合著学术专著12部, 主编学术专著20部,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300多篇,主持或参与完成的科研成果获 2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项。1993年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青年、中央国家机关优秀青年,2001年享受国务院颁布的政府特殊津贴,所领导的《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与政策研究》课题组2010年荣获“国家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集体荣誉称号”,2013年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人员。 宋迎昌,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系博士生导师。1965年10月出生于山西省大同市大

经济地理学 第二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经济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概念题 《货殖列传》: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的一章,记述了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史志描述阶段。 《商业地理手册》:由1889年格兰学者奇泽姆(G.G.Chisholm)出版,他先以商品种类为纲,介绍世界的生产与贸易,并以气候与地貌等因素解释这些生产分布的形成原因;之后,以国家为单位,详细描述生产地区分布,以及商业发展的前景,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商业地理研究阶段。 规性分析:20世纪前期的经济地理区位论研究,以规性分析为主要思维方式,这种研究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实证主义分析:20世纪60年代的数量革命为经济地理研究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发,它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行为主义分析:20世纪60年代末,行为学派在在经济地理研究上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 结构主义分析: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的加剧,以哈维为代表的学者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 文化转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科学对文化研究兴趣地增加,地理学家开始重视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如: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中对文化传统、关系、体制等因素的关注。指导这些研究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制度主义、经济社会学、女权理论等。它们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被人概括为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转向”。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简述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制度)转向。 3、分析企业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作用及其变化。从企业角度研究经济地理学有何局限性? 4、布置阅读相关研究文献,讨论新近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5、简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的涵。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1)经济活动的容经济活动的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次产业(或初级产业),如农、林、渔业和采掘业;第二次产业,如制造业、供水、汽、电等;第三次产业,如各种商业与贸易、旅游与娱乐、仓储与运输、旅馆与饮食等服务业;第四次产业,如金融、教育、科学研究、信息业、咨询业等。所有这些产业均属经济地理学研究畴。 (2)经济活动区位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它既包括工厂、商店、农场、车站、码头、交通

城市经济学考试重点1

城市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的关系:两者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土地利用形态是产生城市交通的源泉,决定城市交通的发生、吸引及方式选择,从宏观上决定了城市交通需求及供给模式,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状况要求不同的城市交通模式与之相适应。另一方面,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又对城市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形态产生反作用,交通会改变城市地区的可达性,从而对城市用地的规模、强度及空间分布具有决定性作用。城市中的土地开发会使该地区的交通需求量增加,两者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并且这种关系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双向反馈。 城市交通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 1.城市交通系统的建设布局与城市土地价格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2.城市交通系统的建设与布局也会影响城市经济的集约程度和人口密度分布。 3.城市交通系统运输条件的改善会极大促进城市和地区经济的发展。 狭义上的基础设施常常接近于我们日常所说的市政公用设施,如给水、排水、电力、燃气、通信、邮政、环卫等,适当放宽则可以经常地包括水利、交通、环保、防灾等一些重要的基础性公用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经济特性:服务的公共性、非竞争性及非排他性;效益的外部性与间接性;自然垄断性与使用的低边际成本;建设的超前性与使用的耐久性;供给的门槛性与连续性;运行的整体性与系统性。 城市基础设施需求的影响因素:城市基础设施现状、城市人口规模、城市性质与职能、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科技发展水平 具有地方公共物品性质和外部性的城市基础设施,一般由政府投入成本,主要包括城市交通系统中的道路、桥梁及场站设施,城市环境系统中的环境保护系统、园林绿化系统、城市防灾系统等设施。 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一般由企业提供,主要包括城市供水与排水系统、城市邮电及通信设施系统、城市能源系统、城市交通系统中的收费性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化的条件:体制市场化、投入资本化、经营主体的企业化、产品的商品化、政府监管的有效性和规范性 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化的政策:政企分离、领域开放、允许竞争、消费有偿、合理定价、财政支持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规划:城市基础设施为城市的规划与布局提供基础、城市规划决定城市基础设施的未来容

发展经济学第12章思考题答案要点

第一章发展中国家与发展经济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 ) A.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B.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C.所有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D.以上都不对 2.—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投人得越多,其产出的边际产品会() A.越多 B.越少 C不变 D.不一定 3.传统的主要以经济指标进行衡量的发展概念认为经济发展主要是( D )。 A.可持续的发展 B.注重社会公平的发展 C.依赖政府计划的发展 D.经济增长 4.下列说法哪项是正确的( )。 A.绝对的贫困是一种不能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状态 B.可持续发展理论表明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衡量指标 C.每个国家的人均收入与物质生活质量指数是一一对应的 D.以上说法均不对 二、多项选择题 1.二战后取得民族独立的面临着经济发展的广大国家,被称为( acd )。 A.发展中国家 B、南方国家 C.第三世界国家 D、欠发达国家 E.传统国家 2.贫困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经济特征主要指( ac )。 A.人均收人水平低 B.类似于富裕国家前资本主义时期的贫因 C.贫富收入差距比发达国家中的差距更大 D.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低 E.通过追随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道路而可以解决的贫困 3.与发达国家不同,发展中国家的失业除公开的失业外,必须加上( bd )。 A.临时的失业 B.隐蔽的失业 C.摩擦性失业 D. 就业不足 E.结构性失业 4.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发展的含义也在不断演变,主要有下列几种理解( ABBDE )。 A.经济发展主要是经济增长问题 B.经济发展不仅是增长的问题,也是缩小经济中的不平等状况、消灭绝对贫因的过程 C、经济发展除了经济增长外,还必须伴随思想观念、政治体制、文化法律的发展变化 D.经济发展是一种可持续发展 E.经济发展是一种公平与效率并重的发展 三、名词解释 1、二元经济结构 是指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并存的经济结构。 2、人类发展指数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从1990年开始建立了相应的人类发展指数。用以衡量联合国各成员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它包括人们的预期寿命,受教育程度和人均收入水平。 四、简答题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异同是什么? 经济增长是以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等经济指标来衡量一国居民的经济福利增长。 经济发展是不发达国家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是除了经济增长外,伴随着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法律的发展,乃至风俗习惯、思想观念更新的伟大变革,是国民经济发生质的飞跃。

城市经济学考题复习.docx

城市经济复习 填空 12345 工业化进程经济组织规模同心圆模式城市发展的 规律 微观经济学 选择 12345678910 C C B D B C A D C D 填空题 12345用地规模经济效益城市经济结构城市经济增长城市空间结构 选择题 12345678910 C C A D B1)D I) 简答题 1.经济区 指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由于地理环境,口然资源,产业结构,经济布局等诸方面的内在联系,(5分)自然形成的地域经济综合体。(5分) 2.房价收入比 某个住宅市场上某个指定时期内销售的住宅的自由市场价格中位数(或平均数)(5分)和该市场上家庭年收入中位数(或平均数)的比值。(5分)

3.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某一生产内部随着生产规模的上升,(5分)生产成木逐渐下降 或效率得以提高的经济现象。(5分) 4.具体谈谈中国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现实意义 规范城市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提高政府对城市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2 分)增加城市政府收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2分)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城市经济发展,(2分)保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实施,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2分)落实土地基本国策,有效保护城市郊区农地。(2分) 5.中国城市化滞后工业化进程吗?说出理由。 是(3分)。建国五十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仍然有将近七成的人口生活在广大农村地区,屮国的城市化水平不仅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比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滞后二-|?个百分点。(1分)H前在此间举行的促进小城镇建设研讨会上一些专家指出,城市化滞后己成制约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应该抓住中国城市化的加速阶段,力争每年把城市化的水平一个百分点以上。(2分)中国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副会长浦善新指出,中国城市化在国际上还仍然停留在低收入国家的水平。据统计,截止到一九九八年,按菲农业人口计算,屮国城市化水平约百分Z三V,按国际可比口径计算也仅百分Z三丁五左右,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水平,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百分之四十以上的平均水平。(2分)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化的速度都达到经济增长和工业化的速度,而在中国,建国五十年來城市人口年均增长为百分Z三, 仅比总人口增长率高一点二个百分点,也远远低于屮国工业年均百分之八的增长率。(2分) 简答 1.超前城市化 超前城市化亦称“过度城市化”,(3分)是指城市化水平远远超过了本国的 工业化水平和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3分)表现为没有工业化和没有经济发展的城市化。(4分)

住房与城市经济学—城市规模与城市经济

第二讲城市规模与城市经济增长 案例:吴江与苏州合并 2012年9月1日苏州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合并位于古城区的沧浪、平江、金阊三区为姑苏区,县级市吴江市撤县设区。从9月6日起,全国百强县排名第二的江苏省吴江市将正式撤县,以“吴江区”的身份整体并入苏州市中心城区。 此次区划调整后苏州城区将直接与上海接壤,此举将有利于加强苏州中心城市首位度和辐射能力,理顺苏州古城保护和太湖整体保护开发的体制机制,还将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和提高行政效能。而拥有部分太湖水面和岸线的吴江撤市设区,将使得吴江区既保持县域体制机制活力,又获得城区功能新的发展优势,并有利于理顺太湖整体保护开发体制机制。 吴江经济实力: 数据显示,2006年末吴江地区总产值为640亿元,而到2010年,这一数字已突破1000亿元,4年之间增长了56.2%。2011年,吴江地区生产总值继续增长,达到1192.28亿元。 据了解,苏州下辖五县市均是全国十强县,苏州市中心城市首位度偏弱,辐射带动能力不足,调整前苏州城区各项社会发展指标均占该市比不足四成,而调整后各项指标占比都将过半。 事实上,在苏州吴江未合并之前,两地之间就有较大的往来,苏州与吴江几乎连片发展, 2010年,吴江市成立了一个西邻太湖的“滨湖新城”。这个新城位于吴江北部,与苏州的吴中区接壤,规划打造“滨湖生态乐居名城”。而一线之隔的苏州吴中区也几乎同时抛出了以现代化商务办公集聚区为主的“滨湖新城”规划,且与吴江的“滨湖新城”相连,从地图上看,二者实则为一个整体。 可见两地在合并之前均已为合并做准备,苏州和吴江重组经济地理一是可以通过区划调整降低交易成本和政府管理的相对成本,增强苏州作为整体的竞争力;二是便于苏州整体的城市功能转型和产业升级,加速发展以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三是可以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和城乡生活条件。 对合并的思考 江苏省社科院院长、南京大学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志彪认为, 事实上,中心城市做大以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极,近年来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多地都有所尝试。就在去年,安徽省原巢湖市拆分,大部分并入合肥市,合肥借由此举成为皖北经济带的有力支持,同时达到抗衡南京经济圈的功能。 从整个世界和欧美等发达国家或地区行政区划的发展趋势来看,其在很长历史时期内都相对固定,他们之间很少因为有行政壁垒要破除而合并来合并去,更多的是通过区域合作、竞争的方式来推动发展。 不过,发达国家的大都市圈或大城市群同时也在全球竞争中显示出绝对优势地位。比如美国东海岸大都市区,以及西海岸以洛杉矶、旧金山为代表的大都市区,还有英国的伦敦大都市区、法国的巴黎大都市区、日本的东京大都市区等等,这样的大都市区,可以调配和利用很多资源,其物资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的流动速度非常频繁,基础设施更好,经济活跃程度更高,文化更多元更丰富,从而拥有更强的国际竞争力。 由于我国仍处在外延扩张式发展的过程中,各个省区或城市,更多是依赖和寻求支配更多空间资源和经济资源,例如土地资源及其所附着的各种资源,并在此基础之上寻求获得更多发展空间。“土地资源尤其受到中国各地方政府重视。许多地方希望突破行政管辖区域限制,希望通过调整行政区划,扩大自己可以支配的土地资源。与此同时,还希望通过调整扩大行政区划,增强自身经济地位,从而可能争取到更多的发展资源和政策支持。” 从过去十多年的经验来看,长三角尽管在全国的区域一体化进程中走在前列,但仍难以突破由行政区划和利益分配造成的行政壁垒,这也是大城市不断出现以相互抗衡的重要原因。

城市规划经济学单元测试及答案

第一单元测试题 已经超过规定的测试次数或提交截止时间已过。你可以作为自我学习进行测验,但提交的结果将无法获得学分。 1 单选(2分) 从课程类型来看,《城市经济学》应该属于下列哪个类型 得分/总分 A. 公共基础课 B. 专业基础技能课 C. 专业理论课 D. 专业实践课 正确答案:C你没选择任何选项 2

与城市社会学、城市地理学等类似,城市经济学相关研究的主要任务包括 得分/总分 A. 解释 B. 描述 C. 制订对策 D. 评价 正确答案:A、B你没选择任何选项 3 多选(3分) 与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不同,城市经济学研究需要特别关注的“中国特色”主要是正在同时经历“两个转型”,这两个转型指的应该是什么

A. 从以一二产业为主转向以二三产业为主 B. 从原始社会转向现代社会 C. 从自由市场经济转向垄断市场经济 D. 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正确答案:A、D你没选择任何选项 4 多选(3分) 阿瑟-奥沙利文所着的《城市经济学(Urban Economics)》是世界学术界享有盛誉的教材,尽管学术价值极高,但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学习中使用可能仍有部分不够理想之处,包括的原因有哪些 得分/总分

教材中举的案例大多来自美国,与中国案例实际问题有些差距 B. 大多数理论在成熟资本主义制度下较为适用,对非成熟市场经济的体系讨论不充分 C. 理论内容过多,案例不够丰富 D. 该教材出版版本过多,可能会有一定的错误 正确答案:A、B你没选择任何选项

第二单元测试题 返回 本次得分为:, 本次测试的提交时间为:2019-02-01, 如果你认为本次测试成绩不理想,你可以选择再做一次。 1 单选(1分) 经济学基本问题和逻辑 基本经济学问题之所以产生,是因为() 得分/总分 A. 价格水平的上涨速度过快 B. 一些人仍然处于贫困状态 C. 资源具有生产能力

城市经济学复习题答案

城市经济学复习题 1 (一)城市化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二)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 1、城市化的三阶段论---城市发展的s型曲线 2、城市化的五阶段论 城镇人口增长系数K = 城镇人口增长规模/总人口的增长规模 1、K<0.5,前城市化社会。 2、0.5≤K<1,城市化初期阶段。 3、K≥1,城市化的中期阶段。 4、城市化水平高于50%,初步进入城市社会。 5、城市化水平高于60%,进入成熟的城市社会 K=0.5、K=1和城市化水平超过50%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三大重要转折点。 (三)大城市超前增长规律 ·表现为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大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于中小城市,并产生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带和城市群。 ·在工业化中期阶段,也即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阶段,大城市超先增长规律表现得最为明显。 2、中国城市化的阶段性特征。 1)1978年以前中国城市化的缓慢增长与停滞阶段 (2)1979年中国城镇人口增长规模超过乡村人口,进入城市化初期阶段。 (3)世纪末中国农村人口开始绝对下降,进入城市化的中期阶段。 2000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城镇人口达到45844万人,比前一年增长6952万人,而同年全国人口仅增长674万人,农村人口比前一年绝对减少6278万人。城市化水平由1999年的30.9%迅速增加到36.2%。 城市化历程 ?1949—1957:城镇化短暂健康发展阶段 ?1958—1960:城市化“大跃进”阶段 ?1961—1976:反城市化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乡人口流动控制松动阶段 3、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在中国能体现吗? 总结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规律以及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轨迹.认为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在中国不能体现,原因在于中国不具备公民迁徙自由选择和完全的市场经济环境的前提条件;中国城市化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工业化率高于城市化率的反常现象,可解释为中国50多年来实行的工业化赶超战略等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根据世界城市化的规律判断,我国已进入城市化的加速期.但是,未来几十年城市化水平能否顺利加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4、城市化是越快越彻底越好吗? 答案是否定的,城市化不是越快越好,不是越彻底越好,因为城市化的结果,对于各方面来说,都不只是得到,还会有失去。 城市化每向前推进一步,会带来相应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如果条件不成熟,也可能产生一些人们不愿看到的结果,损害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可能给政府带来收入,也会使支出增加,如果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支出会多于收入。“城市化政策”需要衡量这些因素,逐步推进,使城市化进程中的“得到”大于“失去”。 有一种观点比较盛行,一些人认为,如果“城市化”早进行几年,珠三角很多地区目前城不城、

城市经济学试题1

第1 套课程名称:Urban economics (双语A)命题者:共1 页课程编号:适用专业:城市规划教研室主任:第1 页 一、请解释下列概念(每题3分,共15分) 1、交通环境 2、可持续发展 3、urban economics 4、urban area 5、住宅存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土地的经济特性主要有、、。 2、住宅具有、的属性。 3、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主要有、和聚集经济三个经济原因。 4、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地租包括:、和。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 1、简述城市交通问题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2、我国城市土地使用相关税费有哪些? 3 四、计算与论述(30分)Q 1、试运用经济学原理解释为什么啤酒厂通常位于市场附近(距离投入品原产地较 远),而葡萄酒厂通常位于其投入品原产地(距离市场很远)。(10分) 2、下表总结了再同一地区从事小麦和布料生产的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情况。 output per labor hour opportunity cost of production east west east west wheat 1 6 cloth 1 2 a、完成表格内容。填写在东部和西部生产小麦和布料的机会成本。(5分) b、假设运输的费用为0,交换的比率为2kg小麦换1m布。如果一个西部家庭将一小 时生产布料的时间用于生产小麦,并将其交换为布料,这样做是否更合算。(5分) c、假设进行(b)中交换所需的时间为1/4小时,那么这个交易是否仍有利?当交易 成本(每次交换所需的时间)为多少时,从交易中获得的净收益为零?(5分) 3、Write an essay about bilingual teaching on your opinion.(5分)

中级微观课后思考题答案

1 名词解释 1、需求的价格弹性: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它自身价格变化的反映灵敏度。 2、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资源, 以便生产各种商品,并在现在或者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各种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者之用的科学。 3、消费者剩余:需求曲线和价格曲线之间的面积,衡量消费者在市场交易中得到的福利(净 好处)。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实际支付价格之差。 5、实证经济学:客观描述和分析经济现象和规律。(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6、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需求量和商品自身的价格呈反向变动的关系。即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 7、市场均衡:当市场上需求和供给双方的力量势均力敌,从而市场上产品价格和产品量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均衡,意味着在某一价格下全体消费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量刚好等于全体厂商愿意且能够提供的量,是市场出清状态。 8、价格上限 简答题: 1、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三大问题 ?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如何生产? ?为谁生产?(分配) ?解决方法 ?计划经济(指令经济) ?市场经济(效率) ?混合经济(市场为主,政府为辅) 2、政府的基本职能是什么? 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 1、促进效率 (1)不完全竞争市场(垄断)。 (2)外部性 (3)公共品 (4)不完全信息,不对称信息 2、促进经济公平 3、保证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增长(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3、什么是完全竞争市场? 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以至于每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的微乎其微的市场结构。 4、影响需求的因素有那些? ?商品自身的价格 互补品 ?相关商品的价格 替代品 正常品 ?消费者的收入 低档品 ?消费者的偏好 ?消费者的价格和收入预期 5、什么是供给的变动?什么是供给量的变动? 6、什么是税收归宿? 7、简述弹性和总收益的关系。 论述题: 1、竞争性市场是如何实现均衡的?为什么说竞争性的市场均衡是有效率的? 2、如果政府对农产品实施保护价格,请分析保护价格对经济的影响。 支持价格是指为了避免市场自发形成的均衡价格太低而损害生产者的利益,政府对产品制定高于均衡价格的最低价格。政府对农产品实行最低限价也叫支持价格,由于农产品的供给和价格很不稳定,许多国家政府都通过不同的形式对农产品实行支持价格,以稳定农业。实行农产品支持价格,有利于稳定农业生产、优化农业结构和扩大农业投资。因此,实行农产品支持价格的国家,农业生产发展都较好。 2 名词解释: 无差异曲线:又称为等效用曲线,就是由那些能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的各个商品组合构成的曲线。 边际替代率:在效用不变时或在同一无差异曲线上,消费者增加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消费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 替代效应:在收入不变的条件下,因商品间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而导致的消费组合的变化。通常,人们会减少价格相对提高的商品的消费,而增加价格相对降低的商品的消费。替代效应表示为同一无差异曲线上购买组合的变化。 收入效应: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时,由于实际收入改变,导致人们的消费组合发生变化。收入效应表示为两条平行的预算线与两条无差异曲线的切点的变化。

城市经济学考试试题完整版

城市经济学考试试题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城市经济学——期末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12×2’=24’) 1.以下不属于我国城市行政层级的是()。 A.副省级城市 B.计划单列市 C.县级市 D.建制镇 2.提出中心地等级分步理论的是( )。 A克里斯塔勒 B.奥尔巴克C.贝里 D.辛格 3.城市集聚经济是城市形成的直接推动力,它是由( )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复合经济。 A.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 B.内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范围经济 C.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 D.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范围经济 4.整个城市的投标租金曲线表明:城市土地在不同用途使用者中间分配时,遵循“最高租金原则”,即由愿意支付最高租金者使用。一般来说,()对位置敏感性最强,其投标租金曲线最为陡峭。 A.商业B.居住C.制造业D.农业 5.下列不属于市场导向型企业的是()。 A.餐馆 B.矿泉水企业 C.咖啡店 D.面包房 6.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使用古典经济学理论,简 明、清晰地勾勒了发展中国家从传统农业社会经过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演进过程,因而成为工业化理论的经典模型。如右图,关于对不发达经济中的劳动力状况进行的解释,错误的是()。 -L 3 表示过剩劳动力 -L 3 表示剩余劳动力 C.曲线OF中D点右侧表示边际产值小于最低生存费 用。 D.曲线OF中D点与F点之间边际产值大于最低生存费用。 7.拉尼斯和约翰费改进的两部门理论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城市化明显表现为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的过程,如右图。关于这一模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工业劳动力由O增至Q 1,农业劳动力由L 3 减少至 L 2 时,农村中边际产值为零的劳动力全部出来,内部开始出现一部分剩余农产品,形成对流出劳动力的粮食供给。 -L 1之间农业劳动力仍然外流,L 2 为粮食短缺 点。 -O之间农业边际产出开始小于制度工资,这时农业人均收入不再取决于边际产值,而是取决于制度工 资。

城市规划视野下的城市经济学(二)

第二讲市场和政府,政府的作用 第三章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市场很行,为什么还需要政府? 回顾我们学过的经济学十大原理其中两条: 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市场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法,是因为市场规则可以激发人的动力,利用人追求自私 的本性,通过互相交易来利他,这样,每个人都有劳动和交换的动力,每个人的境遇都会通过竞争、交易而改善。 但是,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原理六、七中的“通常”和“有时”二个短语可圈可点, 这就是主流经济学家们都同意的大市场、小政府,能由市场解决的交给市场,这是绝大多数的情况;实在不行了才交给政府,这是少数的情况。反过来就不能成立了。然而,何为“通 常”、何为“有时”,却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情况,而是在不同国家和不同制度中有所变化, 这是因为,实际上每个国家的局限条件不同,这些条件有时导致政府做某些事更加有效率, 有时导致市场做某些事更加有效率。 3.1 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 斯蒂格利茨认为,人们对市场的不满主要在三个方面:忽视经济学的规律,收入再分 配问题和私人市场名副其实的失灵1。我们分别来讨论这三种情况。 3.1.1 帕累托改进(Pareto Improvement)和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t) 首先,忽视经济学规律的人会对市场有很多抱怨,房价为什么那么高?交通为什么总 是拥堵?学了经济学,我们知道,很多人们不满意的结果是由于稀缺带来的,经济学家把很多情况并不看作是市场出了问题,而是经济生活中不容置疑的事实。这些事情能不能变得更好?也许;这些事情能不能够完全解决?可能做不到。 把一些人的境况变得更好,而所有涉及的人的境况都不因此而恶化,这样的变化叫做 帕累托改进。这是依据意大利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Vilfredo Pareto,1848-1923)命名的。很明显,经济学家所要追求的更好的那条路是帕累托改进,而做出帕 累托改进是非常难的。因为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一个政策或者做法如果不能改变资源稀缺1斯蒂格利茨,经济学,P129-13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